知识库 > 头部 > > 眼底异常 > 症状

眼底异常症状

眼底异常症状相关内容 更多>

如何应对先天性白内障

病请描述:如何应对先天性白内障?                                               白内障面面观第四集白内障并非老年人的专属疾病,除常见的老年性白内障外,还有先天性、药物性、外伤性和高度近视并发性白内障等多种类型。其中,先天性白内障是导致婴幼儿失明和弱视的重要原因,若能进行早期诊断和干预,可大幅降低失明率,对儿童视力发育有重要保护作用。今天我们就来讲一讲先天性白内障的相关内容。一、早期如何发现孩子有先天性白内障?先天性白内障指影响视力的晶状体混浊出生时即已存在,或晶状体的混浊随年龄增长而加重,因形觉剥夺而逐渐影响视力。是新生儿时期发病率最高的、可以避免的儿童盲症。先天性白内障的主要表现为:1.白瞳症,也就是瞳孔区出现白色反光;2.眼球震颤,表现为眼球快速往复的摆动;3.两只眼睛视觉不均衡,并很快发展为斜视;4.患儿出现畏光现象。如果父母在生活中发现孩子出现上述症状,应该提高警惕,尽快就医,查明病因,排除先天性白内障的可能,及时接受诊断和治疗。同时对于高危人群,要及时进行筛查。筛查的时机:(1)出生48小时内。(2)出生后42天。(3)如早产儿,在预产期前随早产儿眼底筛查一起进行,预产期后按矫正胎龄计算按时复诊筛查。二、为什么会发生先天性白内障?很多家长会错误地认为先天性白内障就是遗传疾病,如果家族中没有白内障病史就可以放松警惕。但其实先天性白内障的成因复杂,既包括遗传因素,也受环境影响。孕期病毒感染(如风疹、水痘)或孕妇营养不良、代谢紊乱均可导致胎儿晶状体发育异常,因此孕妇在孕期的前三个月应尽量避免感冒。孕妇如果出现严重的营养不良(如缺少维生素C)或者存在糖尿病、甲亢、甲减等代谢性疾病,也可能使胎儿患上先天性白内障。三、怎样降低先天性白内障发病率?杜绝近亲结婚是防止先天性白内障发生的一个主要途径。孕妇在孕期要做到不抽烟、不喝酒,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和产前护理,要注意防止感冒和其他传染性疾病的发生,不要随意用药,避免已知的风险,保证足够的睡眠,不要过于疲劳。对于有白内障病史的孕妇,可以在怀孕的第二个月进行羊膜穿刺,多基因检测,若胎儿存在明显的先天性白内障,可以终止妊娠。除此之外,孕妇在孕期也要注重营养,适当地补充一些维生素、钙质等。四、先天性白内障治疗的最佳时机?目前先天性白内障最有效的治疗方式就是手术,有些重度先天性白内障,会对患儿的视觉造成很大的危害,需要及早进行白内障切除。现在公认的治疗原则是在视觉发育的关键时期及早进行白内障摘除术和无晶状体眼屈光不正的矫正,避免患儿出现不可逆的弱视。手术时机选的越好,术后视力提高的效果才会越好。五、先白手术危险吗?那又会有家长担心,这么小的孩子做手术会不会很冒险?担心小孩子配合度不高,手术又要全麻。其实先白手术通常是安全且有效的,家长需要做的就是去正规的医院找有丰富先天性儿童白内障经验的眼科医生,降低手术风险以及并发症的风险,并且术后要长期监测、定期随访。 六、先天性白内障儿童术后要注意什么?①患儿应在术后4-6周内避免进行剧烈运动,以降低手术并发症的风险。②定期检测眼压,有助于继发性青光眼的早期发现和治疗。③定期检测眼轴长度,有助于跟踪屈光度的增长并调整术后矫正视力的方案。④密切随访并关注视力进展,有助于管理术后潜在的远中期并发症。 总之,家长需要尽可能地掌握正确的护眼健康知识和意识,提高疾病的认知程度,以便第一时间关注到并重视孩子眼部或行为异常,从而及时就医减少由于延误治疗带来的患儿视力不可逆的影响,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对于确诊的先天性白内障,一定要尽早把握外科手术时机,同时配合眼科的屈光矫正。在确诊至手术期间的患儿父母容易产生负性情绪与压力源,术后还要进行相对漫长的康复训练,无论是对患儿还是对他们的父母都是一次巨大的挑战,患儿及其父母要做好精神上的准备,一起为重建明亮世界而努力。

俞莹 2024-12-31阅读量1618

基层医院常见眼病的诊治

病请描述: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然而,各种眼病却常常困扰着人们的生活。在基层医院,由于医疗资源相对有限,准确地诊治常见眼病显得尤为重要。常见眼病概述近视:近视是基层医院最为常见的眼病之一。随着电子产品的普及以及学习、工作压力的增加,近视的发病率逐年上升。近视主要表现为看远处物体模糊,而看近处物体相对清晰。其发生原因主要包括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长期近距离用眼、不良的用眼习惯如长时间盯着电子屏幕、阅读姿势不正确等都是导致近视发生的重要环境因素。结膜炎:结膜炎也是基层常见眼病。可分为细菌性结膜炎、病毒性结膜炎和过敏性结膜炎等。细菌性结膜炎通常表现为眼睛红肿、疼痛、分泌物增多且呈脓性;病毒性结膜炎症状与细菌性结膜炎相似,但分泌物相对较稀薄;过敏性结膜炎则主要表现为眼睛瘙痒、红肿,常伴有打喷嚏、流鼻涕等过敏症状。白内障:白内障多见于老年人,是由于晶状体混浊导致的视力下降。初期可能仅有轻微的视力模糊,随着病情的发展,视力会逐渐下降,甚至失明。其发病与年龄、紫外线照射、糖尿病等因素有关。青光眼:青光眼是一种严重的眼病,可导致不可逆的视力丧失。主要症状包括眼痛、头痛、视力下降、视野缺损等。青光眼分为原发性青光眼和继发性青光眼,原发性青光眼又分为开角型青光眼和闭角型青光眼。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与眼内压升高、遗传、眼部解剖结构异常等因素有关。基层医院的诊治方法病史询问和眼部检查:对于每一位就诊的患者,医生首先要详细询问病史,包括症状出现的时间、程度、进展情况、有无外伤史、家族病史等。然后进行全面的眼部检查,包括视力检查、眼压测量、裂隙灯检查、眼底检查等。视力检查是最基本的检查项目,可以初步了解患者的视力状况。眼压测量对于青光眼的诊断至关重要,正常眼压范围一般在 10-21mmHg。裂隙灯检查可以观察到眼睑、结膜、角膜、虹膜、晶状体等眼部结构的情况,有助于诊断结膜炎、白内障等眼病。眼底检查可以发现视网膜、视神经等部位的病变,对于早期发现青光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疾病具有重要意义。诊断方法:(1)根据症状和体征进行初步诊断。例如,近视患者主要表现为看远处物体模糊;结膜炎患者有眼睛红肿、疼痛、分泌物增多等症状;白内障患者视力逐渐下降,晶状体混浊;青光眼患者有眼痛、头痛、视力下降、视野缺损等症状。(2)实验室检查。对于一些疑似感染性眼病的患者,可以进行分泌物涂片或培养,以确定病原体的类型,为选择合适的治疗药物提供依据。(3)影像学检查。在基层医院,眼部 B 超、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等检查设备也逐渐普及。眼部 B 超可以检查眼球内部结构,对于诊断视网膜脱离、玻璃体混浊等疾病有一定帮助。OCT 可以清晰地显示视网膜的细微结构,对于诊断黄斑病变、青光眼等疾病具有重要价值。近视的治疗:对于轻度近视患者,可以通过佩戴眼镜或隐形眼镜来矫正视力。同时,要注意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如保持正确的阅读姿势、控制用眼时间、多进行户外活动等。对于中高度近视患者,可以考虑进行激光近视手术或有晶体眼人工晶体植入术等,但这些手术一般需要在上级医院进行。结膜炎的治疗:细菌性结膜炎通常使用抗生素滴眼液或眼膏进行治疗,如左氧氟沙星滴眼液、妥布霉素眼膏等。病毒性结膜炎一般使用抗病毒滴眼液,如阿昔洛韦滴眼液等。过敏性结膜炎则需要使用抗过敏滴眼液,如色甘酸钠滴眼液、奥洛他定滴眼液等,同时要避免接触过敏原。白内障的治疗:目前,手术是治疗白内障的主要方法。当白内障导致视力下降影响到患者的日常生活时,可以考虑进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在基层医院,可以对白内障患者进行初步的诊断和评估,对于符合手术指征的患者,及时转上级医院进行手术治疗。青光眼的治疗:青光眼的治疗目的是降低眼压,保护视神经。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激光治疗和手术治疗。药物治疗主要使用降眼压药物,如噻吗洛尔滴眼液、布林佐胺滴眼液等。激光治疗适用于部分开角型青光眼和闭角型青光眼的早期患者。手术治疗包括小梁切除术、青光眼引流阀植入术等,对于药物和激光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基层医院在眼病诊治中的挑战与对策挑战:(1)医疗资源有限。基层医院的设备和技术相对落后,缺乏一些先进的检查和治疗设备。(2)专业人才缺乏。基层医院眼科医生数量较少,且专业水平相对较低,难以满足患者的需求。(3)患者认知不足。部分患者对眼病的认识不够,不重视早期症状,导致病情延误。对策:(1)加强医疗设备投入。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加大对基层医院的投入,配备必要的眼科检查和治疗设备,提高基层医院的诊疗水平。(2)加强人才培养。通过培训、进修等方式,提高基层医院眼科医生的专业水平。

微医药 2024-09-19阅读量2086

首诊眼科的脑梗死临床分析

病请描述: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症状与血管病变部位、程度、血栓形 成速度和侧支循环的情况有关。有些脑梗死病人早期没有 出现明显的神经内科症状,而是以眼部首发症状来眼科就 诊。现将我院 2001年以来门诊遇到首诊眼科的脑梗死患 者 28例,报告如下。临床资料共 28例。男 16例,女 12例;年龄最大 72岁,最小 63 岁;发病至就诊时间为3~20天;主诉均因某一方向暗影遮 挡就诊。视力 0.4~1.0,双眼瞳孔等大,直接、间接对光反 应正常,眼底除Ⅰ~ Ⅱ级大动脉硬化外,余无异常。视野检 查:采用Humphrey 视野分析仪,静态视野检测,白色Ⅲ号视 标,背景光 31.5Asp ,24-2或 30-2程序。28例视野缺损 均表现一致性同侧偏盲,其中左侧偏盲 15例,右侧偏盲 13 例。经头颅 CT 扫描证实脑梗死 22例,MRI 检查证实脑梗 死6例(其中 4例枕叶脑梗死伴多发性脑梗死,2例枕叶脑 梗死)。举例 1。男性,69岁,因双眼左侧突然固定黑影遮挡 1 周就诊。追问病史有一过性头痛史,高血压史 3年。体格 检查:血压 22/13KPa,神经系统无特殊发现。头颅 CT 扫 描,右枕叶低密度灶,诊断为右枕叶脑梗死。眼科检查:双 眼视力 0.8,眼前节正常。眼底:视乳头边界清,无隆起,黄 斑中心凹反光存在,视网膜动脉反光增强,动静脉有交叉压 迹。视野检查:双眼左侧一致性偏盲。举例 2。男性,69岁,因突然右侧看不见伴前额痛、恶心 呕吐 3 天就诊。既往有低血压史。体格检查:血压 16/8 KPa。神经系统无明显异常发现,头颅 MRI 检查:左枕叶、左 半卵圆中心多发梗死。眼科检查:视力右 0.4,左0.8,眼压正 常。眼底:视盘边界清,无隆起,色淡红,A ∶V 约 1∶2,未见明 显动静脉交叉压迹。视野检查:双眼右侧一致性偏盲。举例 3。女性,65岁,因双眼突然左侧黑影遮挡伴轻度  头痛 1天就诊。既往高血压、高血脂 16年。体格检查:血  压21.4/12.8 KPa,神经系统检查无异常发现。头颅 CT 扫  描:右枕叶低密度灶,诊断:右枕叶脑梗死。眼科检查:双眼  视力 1.0,眼前节正常,瞳孔等大,直接、间接对光反应正常, 视乳头边界清,黄斑反光存在,视网膜动脉细,反光强,静脉  扩张,A ∶V 约 1∶2,有动静脉交叉压迹,视网膜无渗出和出  血。视野检查为左侧一致性偏盲,经神经内科降血压、扩血  管、脑细胞营养剂等应用,2月后复查视野,双眼左上象限一  致性偏盲。讨论根据视路的解剖特点,在视交叉处视神经纤维形成半交叉,即来自双眼鼻侧半的视网膜神经纤维交叉到对侧,而 来自双眼颞侧半视网膜神经纤维不交叉。视交叉以上视路 损害,基本视野缺损形式为双眼同侧性偏盲。视交叉以上 视路包括视束、外侧膝状体、视放射、枕叶视皮质。脑梗死 患者上述某一部位循环障碍均表现同侧性偏盲。 同侧性偏 盲伴视神经萎缩,病变多在外侧膝状体以前,视野表现不一 致性偏盲。视路高位损害表现为一致性偏盲,即双眼视野 缺损形态一致,较少伴有视力下降。脑梗死是由于脑血液供应障碍致脑组织缺血、缺氧而  引起的脑软化[1]。多见于脑动脉粥样硬化,常伴有高血压、 糖尿病等。发病突然,部分患者曾有短暂的脑缺血发作史, 或头昏、头痛等前驱症状,持续时间短,不易被患者所觉察。 当供给视路某一部位的血管形成血栓,发生脑梗死,如起病  缓慢,可不伴有肢体运动和感觉障碍,仅出现眼征而首诊于  眼科[2]。早期病人有时仅表现某一方向黑影遮挡,眼科可  以通过眼部检查、视野检测为早期发现脑梗死病人提供线  索和依据,并作出定位。对 50岁以上有高血压、动脉硬化  病史,特别有明显偏盲主诉者,不应被视力正常或接近正  常、眼部无明显病变而麻痹大意,不能只注意眼部病变而忽  略全身疾病,尤其是颅内疾病对视功能的影响。视野检查  非常重要,有时视野更能说明视功能损丧的多少及病情发  展的情况,还能辅助定位诊断,特别是某些不易被 CT 所能  发现的较小的脑血管病变[3],而基层医院往往又缺少 MRI   设备。有报道,同侧偏盲中脑血管疾病占 70% ,认为枕叶损害 多数为血管源性,最常见的病因是距状裂动脉、大脑后动脉 血栓形成。血管源性损害可致枕叶广泛性受累导致完全性 同侧性偏盲[4]。本组28例均以视觉障碍、偏盲为首发症状 而就诊于眼科。 由于头痛程度轻或一过性发作,或梗死程 度轻、范围小,无明显的神经系统症状往往被患者忽视,而 视野检查表现为一致性偏盲,头颅 CT 或 MRI 检查与视野 缺损一致,提示某些脑梗死病例,特别是枕叶脑梗死,视野 改变可能比神经系统症状出现早。本组资料,根据患者视野同侧偏盲及相关病史,结合头 颅 CT 或磁共振检查,早期对颅内病灶作出诊断,得以使脑 梗死病人得到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

微医药 2024-09-19阅读量2163

避盲必看:糖尿病人眼底筛查攻略

病请描述:糖根据2021年国际糖尿病联盟(IDF)统计,我国糖尿病人群数量居世界第一,患者数量超过1.4亿,大约每3名糖尿病患者中就有1名DR患者。DR是糖尿病的主要微血管并发症之一,可导致盲和低视力,成为重大公共卫生问题。l 了解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发病过程视网膜是形成视觉的“底片”:眼部的视网膜(神经上皮层)是脑在眼球发育过程中向眼球内延伸出的一块富含神经和血管网的组织,神经细胞负责接收并处理外界光信号,产生视觉,血管网组织为神经细胞输送营养元素和氧,维持神经细胞正常的工作。视网膜就像胶片照相机的底片一样,清晰健康的“底片“保证我们看清这个花花世界。黄斑是视网膜的一个部分,处于“底片“的中心位置,富含高密度的视锥细胞,负责形成70%的视力,色觉,各种精细视觉。根据2022年我国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临床诊疗指南,DR被定义为长期高血糖导致的视网膜微血管和神经细胞的双重病变,相当于视觉的底片提前曝光或长了霉点,再也无法拍出清晰的照片。因此,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慢性进展的不可逆转的致盲性眼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病潜隐:2003年至今,以是否出现异常的视网膜新生血管为标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分为无视网膜新生血管的非增殖期(分为轻中重),和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增殖期(玻璃体积血,视网膜前增殖膜,视网膜脱离)。糖尿病视网膜病可同时出现黄斑水液积聚增多,回流受阻,导致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增加,称之为黄斑水肿。病变发展可出现黄斑旁毛细血管病变和闭塞,导致黄斑内的神经细胞缺血缺氧,出现黄斑缺血。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导致患者视力下降的四大原因:黄斑水肿,黄斑缺血,新生血管破裂导致的出血和视网膜脱离。l 诊断糖尿病后眼底检查是防盲“标配“早期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难以自我发现:在患病20年内,1型糖尿病患者、60%的2型糖尿病患者将患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1。从血糖升高到视网膜发生早期的病变,再到发生黄斑病变甚至新生血管病变导致的视力下降,引起患者自觉症状就诊,需要数月甚至数年,十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因此,好消息是该病可预防和干预的时间窗较长,早期治疗可以挽回视力损失,但坏消息是该病不通过筛查,难以在早期自我发现,很多糖友掉以轻心,甚至错过了治疗时机而致盲。另外,糖尿病本身发病隐匿,很多患者在血糖升高几年以后才被发现是糖尿病,确诊糖尿病当时就可能已经出现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好比水下的冰山积聚,最终突破了海平面而被发现冰山的一角,其实水面下的冰山的体积要庞大得多。l 糖友眼底检查攻略筛查人群和时间点:根据我国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临床诊疗指南(2022年)制作并补充1型糖尿病(12岁前发病者)自 12岁 起每年筛查眼底1型糖尿病(12岁 之后发病者)起病5年内筛查, 之后应每年随诊1次注意以视力损害为首要症状就诊,发现DR以及糖尿病的患者,更应该积极治疗2.  2型糖尿病应在确诊时开始筛查眼底病变,根据眼底表现确定频率糖尿病合并妊娠(在怀孕前诊断的糖尿病患者)应在妊娠或第1次产检时筛查, 妊娠后每3个月 筛查, 产后1年时筛查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目前尚无统一认识1.有糖尿病无DR无眼底表现至少每1~2年复查1次查眼底的方式:无创眼底照相(广角优于标准)和光学相关断层扫描(OCT,可联合血管OCT),对于部分无法判断病情严重程度时,需要眼底荧光造影。2.轻度非增殖期患者仅有毛细血管瘤样膨出改变每6~12个月复查1次3.中度非增殖期糖网患者4.介于轻度到重度之间的 视 网 膜 病 变 , 可 合并 视 网 膜 出 血 、 渗 出 和(或) 棉绒斑每3~6个月复查1次5.重度非增殖期患者每一象限视网膜内出 血≥20个出 血点,或者至少2个象限已有明确的静脉“串 珠样” 改变, 或者至少1个象限存在视网膜内微血管异常<3个月                          重度非增殖期糖网病,多处出血,渗出,黄斑区水肿6.增殖期患者视网膜新生血管,或 伴 视 网 膜 前 积 血 或 玻 璃 体 积 血 ,纤维血管膜,牵拉性视网 膜脱离。1个月增殖期糖网,玻璃体积血                        增殖期糖网,牵引性视网膜脱离,玻璃体积血7.合并有黄斑水肿黄斑视网膜增厚伴有硬性渗出1-3个月一旦视力≤0.7(20/30或4.8) 或者患者出现突发的视力下降以及视物模糊应及时到有眼底病医疗的医院就诊l 眼底检查有助于了解糖尿病的其它全身并发症眼底检查可以无创的,直接的,清晰的看到器官内微血管和神经组织的状况。视网膜微循环的各级小动脉、毛细血管、各级小静脉,与心脑肾皮肤的微小血管有着共同的构造特征,视网膜的神经组织是大脑神经系统的延伸。如果糖友出现了糖网,那提示他大概率也存在着其它重要器官的血管病变,存在着神经系统的损害。我们来看一组数据,在一项评估视网膜病变和全身血管合并症对美国代表性样本中全因死亡率的影响的研究指出,2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糖友的全因死亡率是无糖尿病视网膜病的糖友的1.4倍,高血压发病风险为1.47倍,肾功能不全发病风险为1.72倍,心血管疾病风险接近2倍。因此,眼底检查可以帮助糖友和其主治医师了解并早期管理糖尿病全身多个并发症的风险,是保健、防病、治病的重要环节。总结:1.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病潜隐,对视力造成不可逆损害,早期病变可筛查,但患者难以自我发现,容易错过治疗时间窗。因此,规范的眼底检查对于糖友眼健康是必须的。2. 眼底检查的频率因糖尿病的分类和糖网病严重程度分期不同。3. 糖友眼底筛查结果可间接提示全身并发症的发病程度。

吕骄 2024-07-18阅读量2091

眼底异常症状相关医院 更多>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

三级甲等 预约量:69.4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