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库 > 头部 > > 眼底异常 > 内容

眼底异常内容

如何应对先天性白内障

病请描述:如何应对先天性白内障?                                               白内障面面观第四集白内障并非老年人的专属疾病,除常见的老年性白内障外,还有先天性、药物性、外伤性和高度近视并发性白内障等多种类型。其中,先天性白内障是导致婴幼儿失明和弱视的重要原因,若能进行早期诊断和干预,可大幅降低失明率,对儿童视力发育有重要保护作用。今天我们就来讲一讲先天性白内障的相关内容。一、早期如何发现孩子有先天性白内障?先天性白内障指影响视力的晶状体混浊出生时即已存在,或晶状体的混浊随年龄增长而加重,因形觉剥夺而逐渐影响视力。是新生儿时期发病率最高的、可以避免的儿童盲症。先天性白内障的主要表现为:1.白瞳症,也就是瞳孔区出现白色反光;2.眼球震颤,表现为眼球快速往复的摆动;3.两只眼睛视觉不均衡,并很快发展为斜视;4.患儿出现畏光现象。如果父母在生活中发现孩子出现上述症状,应该提高警惕,尽快就医,查明病因,排除先天性白内障的可能,及时接受诊断和治疗。同时对于高危人群,要及时进行筛查。筛查的时机:(1)出生48小时内。(2)出生后42天。(3)如早产儿,在预产期前随早产儿眼底筛查一起进行,预产期后按矫正胎龄计算按时复诊筛查。二、为什么会发生先天性白内障?很多家长会错误地认为先天性白内障就是遗传疾病,如果家族中没有白内障病史就可以放松警惕。但其实先天性白内障的成因复杂,既包括遗传因素,也受环境影响。孕期病毒感染(如风疹、水痘)或孕妇营养不良、代谢紊乱均可导致胎儿晶状体发育异常,因此孕妇在孕期的前三个月应尽量避免感冒。孕妇如果出现严重的营养不良(如缺少维生素C)或者存在糖尿病、甲亢、甲减等代谢性疾病,也可能使胎儿患上先天性白内障。三、怎样降低先天性白内障发病率?杜绝近亲结婚是防止先天性白内障发生的一个主要途径。孕妇在孕期要做到不抽烟、不喝酒,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和产前护理,要注意防止感冒和其他传染性疾病的发生,不要随意用药,避免已知的风险,保证足够的睡眠,不要过于疲劳。对于有白内障病史的孕妇,可以在怀孕的第二个月进行羊膜穿刺,多基因检测,若胎儿存在明显的先天性白内障,可以终止妊娠。除此之外,孕妇在孕期也要注重营养,适当地补充一些维生素、钙质等。四、先天性白内障治疗的最佳时机?目前先天性白内障最有效的治疗方式就是手术,有些重度先天性白内障,会对患儿的视觉造成很大的危害,需要及早进行白内障切除。现在公认的治疗原则是在视觉发育的关键时期及早进行白内障摘除术和无晶状体眼屈光不正的矫正,避免患儿出现不可逆的弱视。手术时机选的越好,术后视力提高的效果才会越好。五、先白手术危险吗?那又会有家长担心,这么小的孩子做手术会不会很冒险?担心小孩子配合度不高,手术又要全麻。其实先白手术通常是安全且有效的,家长需要做的就是去正规的医院找有丰富先天性儿童白内障经验的眼科医生,降低手术风险以及并发症的风险,并且术后要长期监测、定期随访。 六、先天性白内障儿童术后要注意什么?①患儿应在术后4-6周内避免进行剧烈运动,以降低手术并发症的风险。②定期检测眼压,有助于继发性青光眼的早期发现和治疗。③定期检测眼轴长度,有助于跟踪屈光度的增长并调整术后矫正视力的方案。④密切随访并关注视力进展,有助于管理术后潜在的远中期并发症。 总之,家长需要尽可能地掌握正确的护眼健康知识和意识,提高疾病的认知程度,以便第一时间关注到并重视孩子眼部或行为异常,从而及时就医减少由于延误治疗带来的患儿视力不可逆的影响,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对于确诊的先天性白内障,一定要尽早把握外科手术时机,同时配合眼科的屈光矫正。在确诊至手术期间的患儿父母容易产生负性情绪与压力源,术后还要进行相对漫长的康复训练,无论是对患儿还是对他们的父母都是一次巨大的挑战,患儿及其父母要做好精神上的准备,一起为重建明亮世界而努力。

俞莹 2024-12-31阅读量1662

基层医院常见眼病的诊治

病请描述: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然而,各种眼病却常常困扰着人们的生活。在基层医院,由于医疗资源相对有限,准确地诊治常见眼病显得尤为重要。常见眼病概述近视:近视是基层医院最为常见的眼病之一。随着电子产品的普及以及学习、工作压力的增加,近视的发病率逐年上升。近视主要表现为看远处物体模糊,而看近处物体相对清晰。其发生原因主要包括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长期近距离用眼、不良的用眼习惯如长时间盯着电子屏幕、阅读姿势不正确等都是导致近视发生的重要环境因素。结膜炎:结膜炎也是基层常见眼病。可分为细菌性结膜炎、病毒性结膜炎和过敏性结膜炎等。细菌性结膜炎通常表现为眼睛红肿、疼痛、分泌物增多且呈脓性;病毒性结膜炎症状与细菌性结膜炎相似,但分泌物相对较稀薄;过敏性结膜炎则主要表现为眼睛瘙痒、红肿,常伴有打喷嚏、流鼻涕等过敏症状。白内障:白内障多见于老年人,是由于晶状体混浊导致的视力下降。初期可能仅有轻微的视力模糊,随着病情的发展,视力会逐渐下降,甚至失明。其发病与年龄、紫外线照射、糖尿病等因素有关。青光眼:青光眼是一种严重的眼病,可导致不可逆的视力丧失。主要症状包括眼痛、头痛、视力下降、视野缺损等。青光眼分为原发性青光眼和继发性青光眼,原发性青光眼又分为开角型青光眼和闭角型青光眼。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与眼内压升高、遗传、眼部解剖结构异常等因素有关。基层医院的诊治方法病史询问和眼部检查:对于每一位就诊的患者,医生首先要详细询问病史,包括症状出现的时间、程度、进展情况、有无外伤史、家族病史等。然后进行全面的眼部检查,包括视力检查、眼压测量、裂隙灯检查、眼底检查等。视力检查是最基本的检查项目,可以初步了解患者的视力状况。眼压测量对于青光眼的诊断至关重要,正常眼压范围一般在 10-21mmHg。裂隙灯检查可以观察到眼睑、结膜、角膜、虹膜、晶状体等眼部结构的情况,有助于诊断结膜炎、白内障等眼病。眼底检查可以发现视网膜、视神经等部位的病变,对于早期发现青光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疾病具有重要意义。诊断方法:(1)根据症状和体征进行初步诊断。例如,近视患者主要表现为看远处物体模糊;结膜炎患者有眼睛红肿、疼痛、分泌物增多等症状;白内障患者视力逐渐下降,晶状体混浊;青光眼患者有眼痛、头痛、视力下降、视野缺损等症状。(2)实验室检查。对于一些疑似感染性眼病的患者,可以进行分泌物涂片或培养,以确定病原体的类型,为选择合适的治疗药物提供依据。(3)影像学检查。在基层医院,眼部 B 超、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等检查设备也逐渐普及。眼部 B 超可以检查眼球内部结构,对于诊断视网膜脱离、玻璃体混浊等疾病有一定帮助。OCT 可以清晰地显示视网膜的细微结构,对于诊断黄斑病变、青光眼等疾病具有重要价值。近视的治疗:对于轻度近视患者,可以通过佩戴眼镜或隐形眼镜来矫正视力。同时,要注意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如保持正确的阅读姿势、控制用眼时间、多进行户外活动等。对于中高度近视患者,可以考虑进行激光近视手术或有晶体眼人工晶体植入术等,但这些手术一般需要在上级医院进行。结膜炎的治疗:细菌性结膜炎通常使用抗生素滴眼液或眼膏进行治疗,如左氧氟沙星滴眼液、妥布霉素眼膏等。病毒性结膜炎一般使用抗病毒滴眼液,如阿昔洛韦滴眼液等。过敏性结膜炎则需要使用抗过敏滴眼液,如色甘酸钠滴眼液、奥洛他定滴眼液等,同时要避免接触过敏原。白内障的治疗:目前,手术是治疗白内障的主要方法。当白内障导致视力下降影响到患者的日常生活时,可以考虑进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在基层医院,可以对白内障患者进行初步的诊断和评估,对于符合手术指征的患者,及时转上级医院进行手术治疗。青光眼的治疗:青光眼的治疗目的是降低眼压,保护视神经。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激光治疗和手术治疗。药物治疗主要使用降眼压药物,如噻吗洛尔滴眼液、布林佐胺滴眼液等。激光治疗适用于部分开角型青光眼和闭角型青光眼的早期患者。手术治疗包括小梁切除术、青光眼引流阀植入术等,对于药物和激光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基层医院在眼病诊治中的挑战与对策挑战:(1)医疗资源有限。基层医院的设备和技术相对落后,缺乏一些先进的检查和治疗设备。(2)专业人才缺乏。基层医院眼科医生数量较少,且专业水平相对较低,难以满足患者的需求。(3)患者认知不足。部分患者对眼病的认识不够,不重视早期症状,导致病情延误。对策:(1)加强医疗设备投入。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加大对基层医院的投入,配备必要的眼科检查和治疗设备,提高基层医院的诊疗水平。(2)加强人才培养。通过培训、进修等方式,提高基层医院眼科医生的专业水平。

微医药 2024-09-19阅读量2121

首诊眼科的脑梗死临床分析

病请描述: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症状与血管病变部位、程度、血栓形 成速度和侧支循环的情况有关。有些脑梗死病人早期没有 出现明显的神经内科症状,而是以眼部首发症状来眼科就 诊。现将我院 2001年以来门诊遇到首诊眼科的脑梗死患 者 28例,报告如下。临床资料共 28例。男 16例,女 12例;年龄最大 72岁,最小 63 岁;发病至就诊时间为3~20天;主诉均因某一方向暗影遮 挡就诊。视力 0.4~1.0,双眼瞳孔等大,直接、间接对光反 应正常,眼底除Ⅰ~ Ⅱ级大动脉硬化外,余无异常。视野检 查:采用Humphrey 视野分析仪,静态视野检测,白色Ⅲ号视 标,背景光 31.5Asp ,24-2或 30-2程序。28例视野缺损 均表现一致性同侧偏盲,其中左侧偏盲 15例,右侧偏盲 13 例。经头颅 CT 扫描证实脑梗死 22例,MRI 检查证实脑梗 死6例(其中 4例枕叶脑梗死伴多发性脑梗死,2例枕叶脑 梗死)。举例 1。男性,69岁,因双眼左侧突然固定黑影遮挡 1 周就诊。追问病史有一过性头痛史,高血压史 3年。体格 检查:血压 22/13KPa,神经系统无特殊发现。头颅 CT 扫 描,右枕叶低密度灶,诊断为右枕叶脑梗死。眼科检查:双 眼视力 0.8,眼前节正常。眼底:视乳头边界清,无隆起,黄 斑中心凹反光存在,视网膜动脉反光增强,动静脉有交叉压 迹。视野检查:双眼左侧一致性偏盲。举例 2。男性,69岁,因突然右侧看不见伴前额痛、恶心 呕吐 3 天就诊。既往有低血压史。体格检查:血压 16/8 KPa。神经系统无明显异常发现,头颅 MRI 检查:左枕叶、左 半卵圆中心多发梗死。眼科检查:视力右 0.4,左0.8,眼压正 常。眼底:视盘边界清,无隆起,色淡红,A ∶V 约 1∶2,未见明 显动静脉交叉压迹。视野检查:双眼右侧一致性偏盲。举例 3。女性,65岁,因双眼突然左侧黑影遮挡伴轻度  头痛 1天就诊。既往高血压、高血脂 16年。体格检查:血  压21.4/12.8 KPa,神经系统检查无异常发现。头颅 CT 扫  描:右枕叶低密度灶,诊断:右枕叶脑梗死。眼科检查:双眼  视力 1.0,眼前节正常,瞳孔等大,直接、间接对光反应正常, 视乳头边界清,黄斑反光存在,视网膜动脉细,反光强,静脉  扩张,A ∶V 约 1∶2,有动静脉交叉压迹,视网膜无渗出和出  血。视野检查为左侧一致性偏盲,经神经内科降血压、扩血  管、脑细胞营养剂等应用,2月后复查视野,双眼左上象限一  致性偏盲。讨论根据视路的解剖特点,在视交叉处视神经纤维形成半交叉,即来自双眼鼻侧半的视网膜神经纤维交叉到对侧,而 来自双眼颞侧半视网膜神经纤维不交叉。视交叉以上视路 损害,基本视野缺损形式为双眼同侧性偏盲。视交叉以上 视路包括视束、外侧膝状体、视放射、枕叶视皮质。脑梗死 患者上述某一部位循环障碍均表现同侧性偏盲。 同侧性偏 盲伴视神经萎缩,病变多在外侧膝状体以前,视野表现不一 致性偏盲。视路高位损害表现为一致性偏盲,即双眼视野 缺损形态一致,较少伴有视力下降。脑梗死是由于脑血液供应障碍致脑组织缺血、缺氧而  引起的脑软化[1]。多见于脑动脉粥样硬化,常伴有高血压、 糖尿病等。发病突然,部分患者曾有短暂的脑缺血发作史, 或头昏、头痛等前驱症状,持续时间短,不易被患者所觉察。 当供给视路某一部位的血管形成血栓,发生脑梗死,如起病  缓慢,可不伴有肢体运动和感觉障碍,仅出现眼征而首诊于  眼科[2]。早期病人有时仅表现某一方向黑影遮挡,眼科可  以通过眼部检查、视野检测为早期发现脑梗死病人提供线  索和依据,并作出定位。对 50岁以上有高血压、动脉硬化  病史,特别有明显偏盲主诉者,不应被视力正常或接近正  常、眼部无明显病变而麻痹大意,不能只注意眼部病变而忽  略全身疾病,尤其是颅内疾病对视功能的影响。视野检查  非常重要,有时视野更能说明视功能损丧的多少及病情发  展的情况,还能辅助定位诊断,特别是某些不易被 CT 所能  发现的较小的脑血管病变[3],而基层医院往往又缺少 MRI   设备。有报道,同侧偏盲中脑血管疾病占 70% ,认为枕叶损害 多数为血管源性,最常见的病因是距状裂动脉、大脑后动脉 血栓形成。血管源性损害可致枕叶广泛性受累导致完全性 同侧性偏盲[4]。本组28例均以视觉障碍、偏盲为首发症状 而就诊于眼科。 由于头痛程度轻或一过性发作,或梗死程 度轻、范围小,无明显的神经系统症状往往被患者忽视,而 视野检查表现为一致性偏盲,头颅 CT 或 MRI 检查与视野 缺损一致,提示某些脑梗死病例,特别是枕叶脑梗死,视野 改变可能比神经系统症状出现早。本组资料,根据患者视野同侧偏盲及相关病史,结合头 颅 CT 或磁共振检查,早期对颅内病灶作出诊断,得以使脑 梗死病人得到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

微医药 2024-09-19阅读量2203

这样做填充,只会越来越丑!

病请描述:面部衰老的三个特征,第一是面部皱纹越来越多,比如一做表情才出现的动力纹,以及不做表情依然存在的静态纹,和一些部位的小细纹,比如眼底的细纹就是求美者非常在意的。 第二是面部下垂,导致出现了鼻唇沟的加深,法令纹的加重,下颌轮廓线非常的不明显。 第三是面部的脂肪过多与凹陷,随着衰老的持续,面部脂肪会慢慢的往下走,上部的脂肪缺失,下方的脂肪增加,这时候就要做面部的加减法,对于太阳穴、鼻基底、泪沟进行填充,对于下垂的苹果肌、双下巴进行减脂。 那为什么有些人做了填充不仅没有好看,反而变成了馒化脸呢?其实根本的原因还是量。比如大家都知道自体脂肪有一定的存活率,那么有些医生给求美者保证,我做一次就成功,其实解决方法也很简单,就是增量填!但是自体脂肪的成活率本身就不可控,有填1次成功的,有2-3次的,甚至还有5次的。那么万一求美者本来一次能成功,你填充了3倍的量都成活了,那后果是非常严重的,这种脂肪填充过量之后进行的吸脂,不仅操作困难,术后还有可能出现凹凸不平。 第二类就是为了增加成活率,将脂肪中违规添加了外用生长因子,但是生长因子的问题也是不可控,一旦异常增生医生手术吸刮处理,后续仍有可能再次增长。 第三类就是追求流行,填一个寿星头,高高的苹果肌,可能当下很流行,但是我们往前看十年,那时候流行的开眼角,做硕大无比的眼睛,做隆鼻一定要高耸入云,现在还流行吗?只能被人叫做网红脸。 第四类就是一些质量比较差的玻尿酸,洗脱的不够干净,有一定的交联剂残留,导致无法被人体代谢,甚至出现过敏发红等等问题。

卢丙仑 2024-08-12阅读量1214

避盲必看:糖尿病人眼底筛查攻略

病请描述:糖根据2021年国际糖尿病联盟(IDF)统计,我国糖尿病人群数量居世界第一,患者数量超过1.4亿,大约每3名糖尿病患者中就有1名DR患者。DR是糖尿病的主要微血管并发症之一,可导致盲和低视力,成为重大公共卫生问题。l 了解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发病过程视网膜是形成视觉的“底片”:眼部的视网膜(神经上皮层)是脑在眼球发育过程中向眼球内延伸出的一块富含神经和血管网的组织,神经细胞负责接收并处理外界光信号,产生视觉,血管网组织为神经细胞输送营养元素和氧,维持神经细胞正常的工作。视网膜就像胶片照相机的底片一样,清晰健康的“底片“保证我们看清这个花花世界。黄斑是视网膜的一个部分,处于“底片“的中心位置,富含高密度的视锥细胞,负责形成70%的视力,色觉,各种精细视觉。根据2022年我国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临床诊疗指南,DR被定义为长期高血糖导致的视网膜微血管和神经细胞的双重病变,相当于视觉的底片提前曝光或长了霉点,再也无法拍出清晰的照片。因此,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慢性进展的不可逆转的致盲性眼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病潜隐:2003年至今,以是否出现异常的视网膜新生血管为标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分为无视网膜新生血管的非增殖期(分为轻中重),和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增殖期(玻璃体积血,视网膜前增殖膜,视网膜脱离)。糖尿病视网膜病可同时出现黄斑水液积聚增多,回流受阻,导致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增加,称之为黄斑水肿。病变发展可出现黄斑旁毛细血管病变和闭塞,导致黄斑内的神经细胞缺血缺氧,出现黄斑缺血。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导致患者视力下降的四大原因:黄斑水肿,黄斑缺血,新生血管破裂导致的出血和视网膜脱离。l 诊断糖尿病后眼底检查是防盲“标配“早期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难以自我发现:在患病20年内,1型糖尿病患者、60%的2型糖尿病患者将患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1。从血糖升高到视网膜发生早期的病变,再到发生黄斑病变甚至新生血管病变导致的视力下降,引起患者自觉症状就诊,需要数月甚至数年,十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因此,好消息是该病可预防和干预的时间窗较长,早期治疗可以挽回视力损失,但坏消息是该病不通过筛查,难以在早期自我发现,很多糖友掉以轻心,甚至错过了治疗时机而致盲。另外,糖尿病本身发病隐匿,很多患者在血糖升高几年以后才被发现是糖尿病,确诊糖尿病当时就可能已经出现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好比水下的冰山积聚,最终突破了海平面而被发现冰山的一角,其实水面下的冰山的体积要庞大得多。l 糖友眼底检查攻略筛查人群和时间点:根据我国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临床诊疗指南(2022年)制作并补充1型糖尿病(12岁前发病者)自 12岁 起每年筛查眼底1型糖尿病(12岁 之后发病者)起病5年内筛查, 之后应每年随诊1次注意以视力损害为首要症状就诊,发现DR以及糖尿病的患者,更应该积极治疗2.  2型糖尿病应在确诊时开始筛查眼底病变,根据眼底表现确定频率糖尿病合并妊娠(在怀孕前诊断的糖尿病患者)应在妊娠或第1次产检时筛查, 妊娠后每3个月 筛查, 产后1年时筛查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目前尚无统一认识1.有糖尿病无DR无眼底表现至少每1~2年复查1次查眼底的方式:无创眼底照相(广角优于标准)和光学相关断层扫描(OCT,可联合血管OCT),对于部分无法判断病情严重程度时,需要眼底荧光造影。2.轻度非增殖期患者仅有毛细血管瘤样膨出改变每6~12个月复查1次3.中度非增殖期糖网患者4.介于轻度到重度之间的 视 网 膜 病 变 , 可 合并 视 网 膜 出 血 、 渗 出 和(或) 棉绒斑每3~6个月复查1次5.重度非增殖期患者每一象限视网膜内出 血≥20个出 血点,或者至少2个象限已有明确的静脉“串 珠样” 改变, 或者至少1个象限存在视网膜内微血管异常<3个月                          重度非增殖期糖网病,多处出血,渗出,黄斑区水肿6.增殖期患者视网膜新生血管,或 伴 视 网 膜 前 积 血 或 玻 璃 体 积 血 ,纤维血管膜,牵拉性视网 膜脱离。1个月增殖期糖网,玻璃体积血                        增殖期糖网,牵引性视网膜脱离,玻璃体积血7.合并有黄斑水肿黄斑视网膜增厚伴有硬性渗出1-3个月一旦视力≤0.7(20/30或4.8) 或者患者出现突发的视力下降以及视物模糊应及时到有眼底病医疗的医院就诊l 眼底检查有助于了解糖尿病的其它全身并发症眼底检查可以无创的,直接的,清晰的看到器官内微血管和神经组织的状况。视网膜微循环的各级小动脉、毛细血管、各级小静脉,与心脑肾皮肤的微小血管有着共同的构造特征,视网膜的神经组织是大脑神经系统的延伸。如果糖友出现了糖网,那提示他大概率也存在着其它重要器官的血管病变,存在着神经系统的损害。我们来看一组数据,在一项评估视网膜病变和全身血管合并症对美国代表性样本中全因死亡率的影响的研究指出,2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糖友的全因死亡率是无糖尿病视网膜病的糖友的1.4倍,高血压发病风险为1.47倍,肾功能不全发病风险为1.72倍,心血管疾病风险接近2倍。因此,眼底检查可以帮助糖友和其主治医师了解并早期管理糖尿病全身多个并发症的风险,是保健、防病、治病的重要环节。总结:1.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病潜隐,对视力造成不可逆损害,早期病变可筛查,但患者难以自我发现,容易错过治疗时间窗。因此,规范的眼底检查对于糖友眼健康是必须的。2. 眼底检查的频率因糖尿病的分类和糖网病严重程度分期不同。3. 糖友眼底筛查结果可间接提示全身并发症的发病程度。

吕骄 2024-07-18阅读量2126

高血糖有几大伤,血糖失控的1...

病请描述:     高血糖导致的血管损伤一般表现为血管内皮功能紊乱,造成血管硬化,血栓形成,进而导致血管管腔狭窄,甚至血管闭塞。如果供应某一器官的血管狭窄,这个器官就会缺血缺氧。根据狭窄的血管所供应的器官不同而出现不同的症状。      因此,患了糖尿病,全身各组织器官的工作均可能受累,其中主要累及心、脑、肾等重要生命器官。 01    糖尿病高血糖有几伤! 伤“心”      供应心脏的冠状动脉狭窄可导致冠心病甚至心肌梗死。与冠心病有关的最基本检查是心电图,因此糖尿病患者应该至少每半年查一次心电图,以便早期发现冠心病。一旦合并冠心病,应积极治疗。 伤“脑”      供应大脑的血管狭窄可导致脑缺血甚至脑梗死。糖尿病患者脑血管病的发生率比非糖尿病患者要高得多,一旦糖尿病患者出现反复头痛眩晕、头部跳痛等症状,应及时到神经内科就诊,行相关检查,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早期预防动脉粥样硬化,除降糖治疗外,还要保持血脂、血压正常,降低血液黏度,控制体重。 伤“肾”      当高血糖影响到肾脏的血管时,尿中白蛋白排泄会增加,并逐渐进展至大量白蛋白尿和血肌酐水平升高,最终发生肾衰,需透析或肾移植。糖尿病患者,应该定期复查尿白蛋白。在糖尿病肾病的早期阶段通过严格控制血糖、血压,防止或延缓糖尿病肾病的进展。 伤“眼”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性微血管病变中最重要的表现之一,糖尿病的病程越长,视网膜病变的发生率越高,在首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21%有视网膜病变,70%的2型糖尿病患者出现增殖性视网膜病变,致盲率极高。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期可以通过激光治疗,减少眼底出血。如果已到晚期,失去治疗时机,容易发展至失明。因此糖尿病患者应该每半年去眼科查一次眼底,以便及时发现眼底病变,及时治疗。      糖尿病导致的动脉硬化及微血管病变基础上产生的慢性并发症,已成为影响糖尿病预后的主要因素,因此糖尿病的早期诊断,合理控制血糖等一系列的努力,最终是为了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发展,使患者延长生命,提高生活质量。 02    糖尿病血糖失控的12个信号!       血糖失控代表什么?代表着糖尿病复发以及可能衍生出更多的糖尿病并发症,非常可怕。而又有多少人知道自己的血糖已经失控了呢?据不完全统计,至少有12个身体信号,能够说明血糖失控,而当事人还被蒙在鼓里。 1.视力变化。糖友有时可能会发生视力模糊,阅读困难,晚上看灯出现光环等现象。血糖过高容易造成视力模糊,看东西出现黑点或者闪光等问题。另外,从黑暗处到较亮处时,糖友眼睛需要更长时间加以调节。 2.听力丧失。耳朵中很多细小血管及神经对听力过程起到关键作用。高血糖会损伤这些血管和神经,使糖尿病患者听力丧失危险比普通人群高两倍。 3.牙龈出血。除了出血之外,高血糖还会导致牙龈萎缩及出现严重牙周病的症状。久拖不治,则容易导致牙齿脱落。牙龈炎会导致血糖更难控制,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4.口腔干燥或溃疡。高血糖会导致口干舌燥,更容易发生口腔疼痛、溃疡、炎症和龋齿。勤刷牙和每半年看一次牙医,有助于防止与糖尿病有关的口腔疾病。另外,戒烟和定期清洁假牙也非常重要。 5.头晕或头昏眼花。血糖过高容易造成起身站立速度太快时感到有昏晕感,心跳过快。这些情况可能会突然发生,或者同时伴有呼吸急促、胸闷、说话不清或视力丧失。这时心脏或大脑供血可能减少或受阻。应立即求助或拨打急救电话,及时就医。 6.四肢刺痛或麻木。神经损伤会扰乱四肢与大脑之间的神经传递信号。血糖过高容易造成手脚针刺感或麻木,走路时感到脚痛。腿部和脚部肌肉力量减弱,站立不稳。 7.手脚经常疼痛。受损神经会传递混乱的信号,造成身体反应与外界刺激难以同步。很轻柔的毛毯碰到脚都可能会产生疼痛感,夜间疼痛更明显。另外,糖友会感觉手脚极热或极冷,或者感觉像戴了手套和穿了袜子。 8.腿部痉挛或疼痛。血液循环不良会导致糖友走路或者进行其他身体活动时发生小腿、大腿或臀部疼痛。休息后,疼痛感减轻。建议将此症状告诉医生,可能需要采取相应的必要措施保护血管。 9.肠道及膀胱功能紊乱。高血糖损伤膀胱神经后,患者难以识别何时该小便,导致憋尿,从而让膀胱炎频发。如果肠道神经持续受损则容易导致便秘和腹泻。胃部消化食物能力也会大大削弱,导致呕吐和腹胀。 10.出汗异常。血糖过高容易导致一些患者出汗更频繁,夜间或吃饭时尤其严重。但是,有些患者则完全不出汗,即使在大热天也很少出汗。另外,检查一下脚底,如果皮肤很干燥,说明汗腺功能出现异常。 11.皮肤干燥或瘙痒。血糖过高时,体液相对较少,更容易导致皮肤干燥和瘙痒。皮肤裂口容易造成细菌侵入皮肤,导致感染愈合缓慢。其他症状包括:皮肤出现黑色斑点、水疱、皮疹、鳞状脱屑或豌豆大小的硬块。皮肤局部还会出现僵硬、蜡状、发凉或无毛等现象。12.性生活困难。性器官也会受到神经损伤的负面影响。血糖过高容易导致男性勃起困难或勃起时间过短,容易导致女性阴道干涩、性唤起困难、难以达到高潮。因此,出现性问题,也要查查血糖。      这12个可怕的身体信号完全能够说明的你的血糖出现了问题,一旦发现症状,应立即就医,而不是存有“过两天就好了”的侥幸心理,耽误了最佳治疗时间。 03    糖尿病高血糖怎么办?      高血糖的危害不容忽视,对糖尿病患者来控制好血糖是最关键的。首先看看如何把高血糖降下来的方法? 少吃多餐          去掉一次零食或改吃血糖生成指数(GI)较低的食物由于对于超重的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只需让自己的体重减轻5~10%,就能够显着地改善血糖情况。所以,只要适当地减少热量摄入,就可以获得更好的血糖控制。 中餐“西”吃        在糖尿病的科学饮食疗法中,尝试一下中餐“西”吃,应该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西餐中一些常用的烹调手法(如蒸、拌、煮),基本上很少用油,或者不用油。黄瓜、番茄、生菜、卷心菜、花菜、西兰花,是制作西餐时常用的蔬菜。这些蔬菜所含热量低,有利尿作用,能生吃的就尽量生吃,个别品种开水焯一下即可食用。这样可充分保留蔬菜的维生素和营养成分。     不过,西餐的烹饪方法中也有不适合病友的,如采用煎、炸、烤等方法制作的食品。西餐中还常用黄油(奶油)代替烹调用油,但黄油(奶油)中含有大量的饱和脂肪酸,对糖尿病合并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有危害。所以糖尿病患者在中餐“西”吃时应避免煎、炸、烤等烹调方式。 喝点茶      经常的喝茶能够帮助我们控糖,但是要注意不要喝太多的饮料,以免血糖增加,糖尿病患者为了防止血糖的身高,有很多饮品是碰不得的,比如含糖量多的碳酸饮料、果汁等。不过作为三大饮品之一的茶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可是利大于弊的。茶不仅能提供人体充足的水分,还含有多种营养成分,如蛋白质、茶多酚、生物碱、氨基酸、矿物质等,对防治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有重要作用,只要学会喝茶,不仅能够帮助降低血糖水平,还有预防并发症的功效哦。 做些有氧运动      适当的进行有氧运动能够帮助我们有效的降糖,因为适当的运动是可以帮助我们消耗血糖的,养成适度、恒定的运动习惯,对于血糖控制也同样重要!运动不仅可以促进能量的消耗、减轻体重;同时,也有助于降低中性脂肪及低密度胆固醇,提高高密度胆固醇。

俞一飞 2024-05-27阅读量2054

糖尿病7个信号,说明微血管病...

病请描述:    得了糖尿病,不能只盯住血糖一个指标。有的患者血糖控制得很好而并发症仍然会发生,这就需要糖友对血糖、血压、血脂等指标进行综合控制,以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糖尿病人有以下症状,原因在微血管病变 1.视物模糊、视力下降表现:视物模糊、眼前有闪光感、视力减退、视物变形、眼前有黑影飘动感等。 提示:长期高血糖导致视网膜微血管病变,微血管发生损伤、渗出、出血、坏死以及新生血管形成等。视网膜病变是导致失明的主要原因之一。 2.泡沫尿表现:尿中有细小的泡沫,久久(一般超过10分钟)不消散。 提示:肾小球滤过功能受损,导致大量蛋白质从肾小球漏出,随尿液排出,使尿液表面张力增高,形成一层细小的泡沫,且久久不散。注意:剧烈运动、喝水较少、饮食等也会导致尿有泡沫,一般很快会消散。其他疾病也可能导致泡沫尿,如尿路感染、前列腺炎等。总之,出现泡沫尿后应及时就医检查。 3.勃起功能障碍表现:勃起功能障碍、性欲减退等。 提示:长期高血糖会导致微血管和末梢神经病变,导致性欲减退、勃起障碍等,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 4.双腿感觉异常表现:双腿麻木、蚁走、虫爬、发热、触电样感觉,往往从远端脚趾上行达膝上,有穿袜子与戴手套样感觉。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间歇性跛行。 提示: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引起神经滋养失常或代谢紊乱,导致糖尿病神经病变。随着缺血的加重,休息时即可出现下肢疼痛,尤其在夜间入睡时疼痛更甚。 5.胫前色素斑表现:小腿前侧、大腿前侧等部位,出现胫前色素斑,早期表现为红斑、水疱或紫癜,之后发展为萎缩的、不规则的褐色斑块。直径5-12毫米,呈线形排列或成群或单个的反复出现。 提示:糖尿病血管病变导致皮肤供血不足,营养不良,稍有刺激就可能导致皮肤出现胫前色素斑。 6.双脚发麻、发凉表现:双脚麻木、发凉,足趾苍白。 提示:周围神经病变与外周血管疾病合并过高的机械压力,引起足部压力异常,导致足部血液供应不良,足部软组织及骨关节系统破坏与畸形。 7.皮肤瘙痒表现:皮肤瘙痒,全身泛发或局限于外阴及肛周。 提示:糖尿病会引起多种皮肤疾病,包括各种感染,微血管病变和神经病变造成的继发损害。糖尿病皮肤瘙痒的发病机制是以微血管病变为主。 为什么糖尿病易引起微血管病变?       糖尿病性微血管病变形成分为三个过程,第一,微血管壁发生病变,微血管基底膜增厚是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早期症状,若血糖没有得到有效控制会加快基底膜增厚,受累的微血管部分或全部堵塞,进而引起组织缺氧。       第二微血流紊乱,微血管血流动力学改变使其早期变化,在病人的肾脏、视网膜和其他组织中会出现高灌注和血流量增加的情况,从而促进微血管病变发展。      第三,微循环血液理化特性改变,病人的血液呈现高凝状态,糖代谢紊乱时可增强红细胞聚集性,释放氧气功能也异常,导致管腔狭窄或微循环障碍,进而促进微血管病变发生。 预防微血管病变的方法 做到以下几点,能帮助糖尿病患者有效减少并发症发生:  1、改变生活方式    糖尿病患者饮食须保持营养均衡,进餐定时定量。适量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少吃油腻及升糖快的食物,多喝水、少吃盐,每日食盐摄入量应小于6克;经常锻炼,以有氧运动最佳,每天锻炼30分钟左右;戒烟、限酒,保持体重在一定范围。  2、监测血糖     血糖达标是糖尿病患者预防并发症的关键,一般空腹血糖<7mmol/L,餐后血糖<10mmol/L。    即使是血糖控制得很好的患者也应该保持每周监测血糖2~4次,对血糖波动很大或血糖过高的病人应该每日监测7次血糖,并及时调整治疗。    糖化血红蛋白(HbA1c)是评价长期血糖控制的金指标,可以反映近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HbA1c需要每3个月检查1次,应控制在HbA1c<7.0%。  3、定期查血压、血脂     血压和血脂的控制对减少糖尿病并发症有重要作用,可以减少并发心脏病的风险,每次就诊时应该监测血压,每年至少查一次血脂和心电图。    糖尿病患者理想血压应控制在130/80mmHg,总胆固醇<4.5mmol/L,甘油三酯<1.7mmol/L。  4、定期检查视力     所有的糖尿病患者每年都应去医院检查眼底。如果出现视物模糊、部分视力缺失的话,千万不能大意,应及时到眼科就诊,以便及时发现病情,及早处理,防止失明。  5、定期检查肾功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早期糖尿病肾病的特征是尿中白蛋白排泄轻度增加(微量白蛋白尿),逐步进展至大量白蛋白尿和血清肌酐水平上升,最终发生肾功能衰竭,需要透析或肾移植。    糖尿病患者要定期进行检查尿微量蛋白以及血肌酐水平,以便确定肾功能情况。如果总是出现腿肿或脚肿,一定要注意,这很可能是合并糖尿病肾病的征兆。  6、注意感觉异常情况     如果出现双手或双脚麻木、刺痛或有烧灼样感觉时,这很可能是神经病变的征兆。  7、防止微循环老化和硬化     平时可以多吃含抗氧化剂的食物,能对抗自由基,不同的抗氧化剂作用途径和抗氧化能力不一样。脂溶性抗氧化剂能保护细胞膜,避免受到自由基伤害,不妨把抗氧化物联合用如维生素C、维生素A和绿茶粉等。之所以毛细血管有良好的弹性,主要得益于毛细血管壁胶原蛋白。胶原蛋白合成和修复需不同的营养素合理配比,如蓝莓可强化毛细血管弹性,预防器官功能下降和衰竭。 8、戒烟戒酒     于糖尿病病人而言,吸烟如同火上浇油。吸烟会使得全身血管痉挛,影响心脑血管。大部分糖尿病病人伴有不同程度的心脑血管方面异常,如心脑血管动脉硬化或狭窄,吸烟可加重其病变。因此糖尿病病人不能吸烟,同时要远离二手烟和三手烟环境。另外,酒精可直接作用于肝细胞,影响肝脏转移血脂,增加肝脏负担,因此应做到滴酒不沾。    温馨提示:若想要预防糖尿病微血管病变,首先要平稳控制血糖,严格服用药物来让血糖达标。听从医生建议服用能改善微循环的营养物质,这是改善微血管病变的主要方法之一。另外多留意自身症状,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俞一飞 2024-02-27阅读量1649

【8/8】微医健康早报

病请描述:糖尿病患者如何观察病情和复查?①在医生指导下,患者应学会在家监测血糖,包括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②学会如何识别和治疗高血糖或低血糖,以及如何处理低血糖。③学习观察脚部和皮肤是否有异常,一旦发现应及时就医。④定期至医院检测糖化血红蛋白、尿微量白蛋白,每年进行1次眼底检查。

赵欢欢 2023-08-08阅读量874

糖尿病定期检查项目

病请描述:     到医院看糖尿病,除了明确诊断、配药降糖之外,还应定期筛查,看看是否存在糖尿病所致的各种急、慢性并发症?病情严重程度如何?只有把糖尿病的诊断、分型以及并发症等这些问题彻底搞清了,才能有的放矢地给予针对性治疗。      那么,糖友究竟应做哪些检查呢? 糖代谢相关检查 1、血糖    主要包括空腹及餐后 2 小时血糖。血糖是诊断糖尿病的金标准,按照世界卫生组织(WHO)的规定,糖尿病诊断的血糖标准为空腹血糖 ≥ 7.0 mmol/L 和/或餐后 2 小时血糖 ≥ 11.1 mmol/L。 2、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    标准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是用来诊断糖尿病的常用试验,通过试验能获得空腹血糖与餐后血糖的数值,用以了解胰岛β细胞功能和机体对血糖的调节能力,是诊断糖尿病的确诊试验。    检测方法:隔夜空腹8~10小时后,在早晨8点前抽取静脉血,可以获得空腹血糖值;而后口服75克无水葡萄糖加250ml~300ml水制成的水溶液,自喝第一口开始计时,分别抽取30分钟、60分钟、2小时、3小时等几个时间点的血糖值,与空腹血糖值组成5个时间点血糖值送检。 3、糖化血红蛋白(HbA1c)    2020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将标准化方法下测得的HbA1c作为糖尿病的补充诊断标准。HbA1c是血红蛋白某些特殊分子部位与葡萄糖经过缓慢而不可逆的非酶促反应结合而形成的HbA1c,可以反映最近8~12周的平均血糖水平,是评判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情况的常用标准。HbA1c正常参考值是4%~6%。    需要注意的是:HbA1c反映的是近一段时间内血糖控制的平均水平,并不能反应出血糖的波动情况,HbA1c正常不代表血糖就没有问题,贫血、血红蛋白异常等因素都可能对结果的准确性造成影响。 4、胰岛功能测定    本试验通过测定患者空腹及餐后各个时点(0.5 h、1 h、2 h、3 h)的胰岛素及 C 肽的分泌水平,了解患者胰岛功能的衰竭程度,协助判断糖尿病的临床分型。具体试验步骤与糖耐量试验(OGTT 试验)相同。 5、糖尿病自身抗体检查     胰岛素抗体的出现有两种情况,一种出现于接受外源性胰岛素治疗的病人,主要和胰岛素制剂的纯度有关系,一种出现于从未接受胰岛素治疗的病人,称为胰岛素自身抗体。胰岛素抗体对糖尿病和低血糖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6、葡萄糖在目标范围内时间(TIR)     TIR 指 24 小时葡萄糖在目标范围的时长或所占的百分比。成人糖尿病 TIR 的血糖范围一般界定为 3.9 ~ 10.0 mmol/L。作为血糖度量衡的一项新指标,TIR的意义在于理解血糖稳态以及血糖稳态的保障和调控,能够更准确地防范患者发生各种糖尿病并发症以及有效控制病情进展。     血糖、HbA1c和TIR三者有机结合,是理想的血糖监测模式,可以更全面地反映患者血糖控制的真实情况,为精细化调整治疗方案提够决策依据。 并发症(或合并症)相关检查      糖尿病的最大危害不是高血糖,而是由它导致的各种急、慢性并发症。因此,在确诊糖尿病之后,除了一些常规生化检查(如三大常规、肝功、肾功、血脂、电解质等等)之外,还要做并发症(或合并症)方面的筛查,这些检查主要有: 1、尿液检查   主要包括尿常规和尿微量白蛋白。(1)尿常规:应重点关注尿糖、尿蛋白、尿酮体、尿白细胞等指标,初步判断患者是否有尿路感染、有无肾脏病变或酮症酸中毒。(2)尿微量白蛋白:主要是查「24 小时尿微量白蛋白定量」或随机尿的「尿白蛋白与肌酐的比值(ACR」,这项检查主要用于筛查「早期糖尿病肾病」。    糖尿病肾病通常分 5 期,在糖尿病肾病的早期(3 期),病人往往没有自觉症状,而只是表现为微量白蛋白尿,如果能在这个阶段及时发现,及早干预,病情大多可以逆转,而一旦过了这个阶段,病情将不可逆转。 2、肝肾功能    了解患者肝肾功能有无问题,观察所用药物对肝肾有无影响,指导临床科学选药,因为有些口服降糖药在肝肾功能不全时禁忌使用。另外,我们还可以根据血肌酐值计算出肾小球滤过率(eGFR),来评估患者的肾功能。 3、血脂、血压    高血压、脂代谢紊乱均为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必须加强监测、严格控制。普通糖尿病患者要求将血压控制在 130/80 mmHg 以下,对已出现蛋白尿者,要求血压控制在 125/75 mmHg 以下。    普通糖友要求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控制在 2.6 mmol/L 以下,糖尿病同时合并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要求将 LDL-C 应控制在 1.8 mmol/L 以下。 4、其他血生化指标    包括血糖、电解质、血酮体、血乳酸、二氧化碳结合力、血 PH 值等等,主要用于排查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非酮症高渗性昏迷、乳酸性酸中毒等糖尿病急性并发症。 5、体重指数(BMI)    BMI = 体重(kg)/身高2(m2)。正常标准是 < 24。体重指数可作为每日摄入热量多少的参考依据,还可以指导临床选药。例如,超重或肥胖的糖尿病患者首选双胍类药物,消瘦的糖尿病患者首选磺脲类药物。 6、心电图及心脏超声    心电图可以反映有无心律失常及心脏缺血,心脏超声可以发现心脏结构和心功能异常。通过这些检查,有助于及早发现病人的心血管并发症。    需要提醒的是,糖友由于感觉神经受损,在发生心绞痛、急性心梗时,往往没有胸痛等典型症状,很容易被漏诊而延误诊治,因此,一定不要忽视这方面的筛查。 7、眼科检查    了解患者有无视网膜病变、白内障、青光眼等糖尿病眼部并发症。需要提醒的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早期往往没什么症状,而若等到视力明显下降时才去检查眼底,病情往往已不是早期,错失最佳治疗时机。因此,在糖尿病确诊伊始就要检查眼底,以便早发现、早治疗。 8、血管超声及踝肱指数(ABI)测定    下肢血管超声主要用于了解患者下肢血管病变的范围及严重程度。    ABI 代表踝动脉收缩压与肱动脉收缩压的比值,正常值应大于 0.9。若小于 0.9,则表示下肢动脉血管有硬化;若小于 0.6,则表示下肢血管病变比较严重。 9、骨密度(BMD)检查    与普通人群相比,糖友更容易发生骨质疏松,许多糖尿病人经常腰背疼痛、四肢无力与之不无关系。通过检查骨密度(BMD),可以了解病人有无骨量减少及骨质疏松,以便及早干预。 10、抑郁症筛查    许多糖友长期饱受悲观、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困扰,郁郁寡欢、不能自拔。根据调查,糖尿病患者抑郁的发生率约为 10%。通过专门的心理测试,可以及早发现病人的心理问题,及时干预。    需要提醒的是,糖尿病是一种心身疾病,稳定的情绪和良好的心态对于血糖的平稳控制非常重要。 如何安排检查的频率 糖尿病患者定期检查项目及频率

俞一飞 2023-03-04阅读量2190

出现7个信号代表糖尿病&ld...

病请描述:    防治糖尿病并发症关键就是一个“早”,下面是相关并发症的信号,各位糖友可以看看有没有。如果发现太晚、延误诊治,等待我们的往往是严重并发症的结局,如失明、截肢、尿毒症、心脑并发症等。 识别糖尿病并发症的早期征兆 1、来自眼睛的信号  当视力下降或是眼前出现黑影时,不可想当然地认为是“年老眼花”,这很可能是糖尿病引起视网膜病变或白内障。 2、来自肾脏的信号  微量白蛋白尿是糖尿病肾病的早期信号,多数糖友没有症状,部分糖友出现“腰酸脚肿,尿泡沫多”症状。 3、来自四肢的信号   当出现四肢麻木、刺痛,或是感觉减退甚至没有知觉,往往提示有周围神经病变。另外,当出现言语不清,单侧肢体麻木、无力时,则可能是脑卒中。 4、来自心脏的信号   当出现休息状态下心跳加快,活动时胸闷气短,动辄头晕目眩、眼前发黑甚至晕厥,这些都是心血管受累的信号。 5、来自消化道的信号  当老是腹胀、便秘或是腹泻,但不伴有发热、腹痛及脓血便,要想到可能是糖尿病胃肠道功能紊乱所致。 6、来自性腺的信号   阴茎勃起不坚、性欲减退、阳痿,也是糖尿病并发症的一个信号。 7、来自皮肤的信号皮肤干燥皲裂、外阴瘙痒、手足癣、皮肤反复生疖长痈起水疱、反复泌尿生殖道感染,这是糖尿病皮肤病变的信号。 不要忽视定期筛查     上述种种临床症状,固然可以为早期发现糖尿病并发症提供一些线索,但实际上,很多并发症在早期阶段往往没有明显症状,这就需要糖友定期前往医院进行一些相关的筛查。 1、眼底检查明确是否患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测视力、扩瞳检查眼底,必要时还要做眼底荧光造影,以便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准确分期。 2、肾脏检查明确是否有糖尿病肾病。   化验尿常规、24小时尿白蛋白定量、血肌酐和尿素氮,以便早期发现糖尿病肾病。 3、心血管检查明确是否并发冠心病、高血压。   检查项目包括血压、心电图、心脏超声等,以便早期发现是否出现心血管并发症。 4、神经系统检查明确是否有糖尿病神经病变。   包括四肢腱反射、10克尼龙丝触觉检查、音叉振动觉,必要时可行神经肌电图检查、神经传导速度测定等,以便早期发现糖尿病神经病变。 5、足部检查明确是否有糖尿病足病变。    包括足背动脉、胫后动脉触诊,观察下肢皮肤色泽、有否有破溃、溃疡、真菌感染、胼胝等。   询问有无足麻木、疼痛、蚁行感等异常感觉症状。疑有下肢缺血者, 可进行踝/肱指数(ABI)测定及下肢血管多普勒超声检查,以明确下肢缺血部位及程度。 6、生化检查明确是否有高脂血症、高尿酸及肝功能异常。   检查内容包括血脂、血尿酸、肝功能、电解质等等。    总之,“症状”与“筛查”是早期发现糖尿病并发症两大法宝, 两者互相补充、缺一不可。只要充分利用好这两大法宝,可以让糖尿病并发症“无处遁形”、早早现身, 从而为及早治疗并发症争取足够的时间。

俞一飞 2023-01-08阅读量2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