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请描述:隐形眼镜又称角膜接触镜,既能矫正视力又能起到美观的双重作用,因而倍受广大屈光不正患者,尤其是青少年患者的青睐。 但是隐形眼镜直接与眼角膜接触,即使像广告宣传的那样,隐形眼镜镜片质量再好,透氧性再高,也会阻碍角膜对氧气的直接需求,引致相应的并发症,如干眼症,角膜上皮剥脱,角膜新生血管,巨乳头性结膜炎,如果有细菌或病毒存在,就可能导致角膜炎,甚至形成角膜溃疡、穿孔。建议隐形眼镜和框架眼镜搭配使用,戴隐形眼镜每天不能多于6小时,连续戴镜时间不能超过10年。年龄大于40岁者不宜戴隐形眼镜。因为此时人的眼部组织会发生比较明显的退行性变化,眼局部的抵抗力下降,特别是眼球耐受缺氧的能力下降。 此外,有些患有眼部疾病的人是不宜戴隐形眼镜的,比如急、慢性泪囊炎,眼睑闭合不全,角膜急、慢性炎症或感染,结膜急、慢性炎症或感染,急、慢性葡萄膜炎,急、慢性青光眼和超过隐形眼镜矫正范围的屈光不正等。一些患有全身疾病的人也不宜佩戴隐形眼镜,比如急、慢性副鼻窦炎,糖尿病,甲亢,类风湿性关节炎等胶原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 某些药物可以导致眼部的生理性改变。口服避孕药可以引起眼睑和角膜肿胀;镇静及催眠药会影响眼提上睑肌和轮匝肌功能使眼睑开闭不全;抗组胺药(第一代)、抗胆碱药、三环类抗抑郁药可以使泪液分泌量减少,这些药物最终都会影响隐形眼镜的正常佩戴。此外,还有些药物可以使隐形眼镜变色,如利福平、非那吡啶、四环素、柳氮磺胺吡啶等。因此,在服用这些药物期间,不宜佩戴隐形眼镜。 女性在经期、妊娠及哺乳期不宜戴隐形眼镜。因为在经期,眼压比平时高,眼球也易充血,这时如果戴隐形眼镜,会使眼球产生不适感及炎症。而在孕期,体内激素水平发生变化,眼睑及角膜会水肿,角膜表面会与正常时选配的隐形眼镜片不相吻合,从而对角膜产生不良影响。 感冒时,也不要戴隐形眼镜,改戴框架眼镜。因为感冒常伴有轻度的结膜、角膜炎症,戴隐形眼镜会使炎症加重。此外,感冒患者的手上往往带有大量病菌,很容易在取、戴隐形眼镜的过程中进入眼内,而且许多感冒、止咳或止痛药物中都含有抑制眼泪的成分,泪腺分泌量减少会影响隐形眼镜的佩戴。感冒发烧时眼部血管处于扩张充血状态,也不宜戴隐形眼镜。 生活环境有灰尘及烟雾等严重污染,或者工作环境有酸碱及挥发性化学物质等情况下,不宜戴隐形眼镜。 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佩戴隐形眼镜。但是,专家指出,隐形眼镜对中小学生并不适宜。他们正处于生长发育的旺盛时期,眼球各部位的结构变化快,近视、度数不稳定,镜片曲率与角膜不相适应,会造成角膜上皮脱落,甚至角膜溃疡或穿孔。其次,中小学生自我保健意识和自理能力较差。隐形眼镜每天都要清洗消毒,程序也较烦琐。中小学生若日常护理不当、消毒不严,则会继发感染,还会左右眼镜片错位及佩戴超过了使用期限的镜片,造成一些并发症。因此,除非特殊需要,中小学生还是以戴框架眼镜为好。 目前,彩色隐形眼镜及美瞳隐形眼镜,正成为年轻时尚人士的爱物。它虽让人格外靓丽,但带来的危险也不少。由于它是在普通隐形镜片上加镀颜色,会堵住镜片的部分透气孔,降低镜片的透氧、透气性,引起一些角膜并发症。如果产品存在质量问题,可能会导致颜色脱落,对眼睛造成更大伤害。由于彩色隐形眼镜的周边都上了色,其瞳孔直径一般会固定在4~6毫米. 而人眼的瞳孔却可随光线亮度扩大或缩小. 当光线过暗时, 瞳孔直径有可能大于6毫米,这就会造成夜间视力障碍。
赵立全 2020-02-24阅读量9513
病请描述: 近视全飞SMILE路上:也有一封鸡毛信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视光学科周行涛周行涛 世界就在脚下,云卷云舒云飞。绚丽美景在舷窗外遥遥浮现又静静消散,漫飞的清云轻吻起伏的山峦,大地的河脉肌理时隐时现,夜色渐渐升上来,夜空舒朗澄净。但我竟然想起了那一封缀着一片白色羽翼的信,那是2010年6月,我要飞去青岛,参加全国的第一次全飞秒会议,“这不是一封鸡毛信吗?这么迫切吗?”我对送函人说。这片羽毛还寓意这全新的近视全飞术式那么轻盈,那么安静,那么细微,在原创视频中那片白羽犹如精灵翩跹,带走了近视。我记起近视防治的这一封加急“鸡毛信”,近视在我国,实在是太多太多。飞到贵阳已是夜晚,立马又赶去遵义,这次我是去祥主任的近视手术论坛学习和授课。夜深车少,如驶专道。明亮的星光下仿佛奔驰在江南秀山之间,路随山转,山随峰立,山连绵一片连着一片,云如纱随风仿佛袅袅炊烟。车随路转,我一瞬间看到久违的明净的空旷夜空,忍不住摇下车窗细细凝望,那深邃的银河微微倾斜,泻下无限璀璨光华,那些客星山上空曾经恍恍惚惚的点点繁星,陡然间那么亲近,那么明润,那么慈祥……容泽俩与我在车上,慢慢开车,轻轻赞叹,多盼望这一路星光银河不从眼前消逝。车转车行,容泽一路笑语,问我星夜赶路不知疲倦是否过于劳累,对于近视手术这般热诚又是怎样思想的……对于这些提问,我一时不知从何说起。是的,这些年是较为奔走,比如去年年底,有一个周日,上午在贵阳,然后去深圳,到佛山,再到广州,午夜过三分回到了上海家中。因此我对太太说,今年决不再这样赶。事实上,今年更匆忙,所幸沪非常便捷高铁飞机无缝衔接,绝大多数工作都高效平安地完成。我为什么要这样?我也会问自己。拥有一双明眸是每个人的权利,每一个灿烂笑容、每一个梦想开花瞬间、每一片美景美色都需要明净双眼去感知,我愿是呵护眼睛的使者。现代社会中,近视眼是普遍困扰的问题,在我国每三人就有一人是近视眼。让近视眼恢复明亮如初,本是我们的责任和梦想,我愿勤快行走在路上,交流与学习,不浪费时光所给与我的馈赠。近视从某种意义上是人类“进化”的一部分适应性表现,尚没有控制眼轴增长的方法,一些地区近视领域的工作得不到支持和尊重。对于度数稳定的成年人,用安全的手术还他们清晰自由的视觉,对于其个人人生道路、家庭和社会的发展将起积极作用,而这些社会学的意义当前是被低估的。作为近视医生,探究和提供安全矫正模式责无旁贷,能把最新的科技转化为切切实实的患者的健康利益,是幸运的。当从专业上走出一条路,在循证和实践上确信能帮到患者的时候,我们更认识到,很多近视者包括很多医务工作者甚至眼科医生,对自己的近视忧虑重重。大多数人由于不完全了解新知识,对于近视治疗要么是盲目迷信,要么是盲目排斥,欠缺理性和科学性,需要正确及时交流与传播。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我想,知识在传播中不断丰富不断补充,共享交流之后掌握的人越来越多,也不失为一种美好的力量。对于全飞我热情高涨,我总想,每个手术类型都有特点有优点,当前的近视手术百花齐放,把每个手术的特色恰到好处用于患者眼睛,就是最好的实践。我既然有全飞的经验和积累,就更应该尽力与同行交流,尽量匀出时间,让全飞成为普惠近视的适宜技术。全飞的微创性让我很向往,犹如LASEK让我着迷。当年LASEK初起,为了一个完美的上皮瓣也多曲折。在导师带领指教下,探讨LASEK/epiLASIK技术、用药与护理、并发症及处理、术后效果评介等,最终做到直接上皮瓣法“零秒EK”,术后大多数无痛且视力快速恢复,这在国际上都几乎没有报告。保留有活力上皮的思路指导着我,我一直没有动摇,强调上皮瓣的保护,国内好多LASEK同道都与我交流过,遗憾由于我对论文重视不足,只实践而少文章。当年力推LASEK作为首先适应证,就在于微创。结合国情,对轻度近视散光的青年,对于那些参军、招工等原因要求激光手术的患者,对于老视,我每每推荐LASEK和PRK,而今,我特别推荐SMILE,也包括特警和运动员的近视SMILE手术。在推广过程中,也经历艰辛甚至被误解,自己担当每一步,笑对一切,坚持往前走,一直往前走。多少年过去LASEK患者的儿女长大了也来找我,即使远居欧美。医生最好的褒奖不是来自名利,而是担得起患者,我要更努力对得起这份信赖和托付。这也促使我对飞秒惜缘,我曾去国内一所大学的实验室试图做飞秒激光实验,但没有合适的飞秒仪,2008年我才找到并完成飞秒扫描而不切开角膜的实验。直到2010年我才开始全飞临床实践,当时国际上全飞相关的也只有四五篇英文文献,我有点战战兢兢。全飞起步是乏人问津的孤单小路。很少很少人看到过那一封全飞“鸡毛信”邀请函,2010年青岛举行的全国角膜病大会期间,有了全飞在中国的第一次会议,我讲授全飞还放了自己的手术录像。当时了解全飞手术的同道太少了,广大近视患者更不知道。那时,除了技术还有其他各种困难。出于微创追求,2010年我开展FLEX之后马上转为SMILE,每个病人术后都很好,但我术前的压力都大到发指,我感谢我的病人和默默支持协助的每一位。2011年夏天SMILE的专用边切软件进入中国,提高效率改善安全性,国内同道应用踊跃并积极研究。但由于一些因素,相当时间内国内的全飞没有那么顺达,直到2013年近视患者对微创手术的实际需求促进了全飞在中国的发展,无论质量还是数量开始快速提升。路是走出来的,不知不觉,从开展我国第一例全飞秒激光FLEX(当时取名飞秒激光透镜切除术)、我国第一例SMILE(不用边切软件)、国际第一例SMILE-CCL(透镜撕取)、国际第一例SMILE联合交联(CXL)、SMILE透镜再利用透镜移植……我们小组的全飞超过了1万6千多台,我越来越看到大路朝天,越来越多的近视病人来要求这一手术。单从手术数量而言,我国已经超过13万台全飞SMILE,而我国目前开展全飞的眼科也超过了120家……全飞手术本身的特质,其安全稳定的长远效果,引来更多的临床实践。全飞术式符合屈光手术未来大方向,我欣喜地跟着全飞协作组专家走,他们是我的良师益友,在协作组与其他众多精湛于全飞的专家带动下,将来我国各地开展全飞手术会更多,国际上也会越来越多,任何一个医院的手术量将更微不足道,近视手术的受众更广泛,技术更具普惠性和实用性。要在更大层面上帮助到人,做好手术,也将自己的技术和体会转化为科学思辨,在国际屈光手术协会官方杂志《Journal Refractive Surgery》我们小组幸运已发表多篇论文,有7篇列于封面“飞”越明亮之窗。记得第一个封面论文就是关于微创性。在SMILE手术中,边切口只有2毫米,相关角膜结构的观察是必要的。我们在国际上第一次用OCT观察到角膜前弹力层在SMILE术后会出现微皱褶的现象。第二个封面则是关于术后干眼现象和知觉恢复的过程,发现SMILE知觉与角膜神经修复的特点,干眼的发生程度更轻。第三个封面论文探讨的是SMILE视觉质量。近视者都希望手术后不仅仅看得见,比如看得到1.0或者1.5,更希望在白天和夜晚无论光线如何都看得清晰看得舒服。这也是全飞SMILE领域第一次探讨散射及相关因素的论文,在同一期中,我们另一篇有关全飞秒角膜生物力学的论文同样也列在封面。从全飞秒扫描到前弹力层微皱皱观察,从角膜形变指数到到眼内散射指数的研究,从飞秒基质透镜研究到飞秒激光联合角膜交联研究等,从国内第一部飞秒激光和表层切削的专著《飞秒激光、LASEK/Epi-LASIK及ICL手术》 到国际上第一本《SMILE》学术专著,我们品尝甘苦。在我的《SMILE》的序言中,最早开展全飞秒研究的Rupal Shal写道:“…… I know him as the pioneer of the SMILE procedure in China, and he has developed a new technique named continuous curvilinear lenticulerrhexis (CCL) for the SMILE procedure, for the first time in the world. I am sure this innovation will benefit the surgery and the readers will find the experience and pioneering spirit reflected in this new book.” 我知道这是一份鼓励,这不是飞旅的终点。过去专注于小小手术而舍多少问候与约定,我知道我还没有完成的不仅仅是论文。从早年的LASEK/epi-LASIK、PRK等表层切削到飞秒LASIK手术,再到全飞秒SMILE和高度近视ICLV4C植入术,很多专家前辈亲历了近视手术给广大患者带来清晰世界的历程,全飞更是一路向前飞,时间会继续明证。但健康人眼上施行近视手术对医生提出最高要求,医生必须严谨求实、精益求精。论文不是目的,要转化成其他医生都可分享的知识和技术,让同行医生获得进步,使更多患者从中受益,这才可帮到更多人。是的,需要更多医生掌握技术,因为更多患者在等待,这也是全飞手术的内在驱动力。近视矫正的本质对象是人,需要关注近视者的方方面面,给他或她最优化方案并力争达到最佳效果。我与克博士他们写了科普书《SMILE还近视眼微笑》,让患者在术前就充分了解术台上的一切,到了术台上更放松,改善关键时段的医患协作性,去争取最好的效果。十多年过去,最常被问的已不是“合适手术吗?LASEK?”,而是“做全飞SMILE?还是做LASEK?”全飞SMILE和LASEK好象是我的左手右手,需要综合考虑后选择,在一些病例上也有纠结,因为这两种手术都仍有未知区间,都需要探究。2015年微笑论坛的辩论赛上,我被问同样的问题,我也是“左右为难”,期待更好更全面的未来。云更稀星空更高远,遵义午夜长长,最接地气的粥面馆渐渐静廖。明天,遵义医学院的继续教育项目近视手术论坛要举行,好像仍然是那封白色轻羽的鸡毛信的邀约,这份邀约一直在,有先到后到,但没有迟到。这个义薄云天的有牺牲转折的古城,在我心里很亮,科学事实总是简单朴素,努力去做,辛勤积淀知识存量,也要让知识传播起来,让知识流量带去光与热忱,爱与微笑。
周行涛 2018-08-07阅读量6717
病请描述:近视分忧: disease,disorder,还是光学的abnormal?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视光学科周行涛在我国,近视患病率约为33%,即4亿以上,人们对解决近视眼的要求是如此迫切,使近视眼已不仅仅是医学问题,更成为引起广泛关切的社会问题。但近视的发病机理及防治上确实有许多难啃的硬骨头,在科学探索不断超越人类自我的今天,近视眼仍是眼科最突出的未解难题之一。通常百姓对近视的反应是沮丧和无奈,特别是做家长的听到孩子的检查结果为近视,更常伴有全家的紧张不安,这或许已是中国国内社会心理中最为普遍性的焦虑之一。甚至在社会生活中遭到常态性的隐性的歧视,比如就业等选择上,近视常被作为“不合格”的借口。当前各种招工找生时对近视者的不合理限制是需要商榷修正的一种社会偏见,折射出国内对近视眼的种种担忧。且慢,近视具有不同的类型,我们需要精准处理。有些是光学异常,有些有病理改变,有些可以表现为一些紊乱。那么,近视是disease,disorder,还是光学的abnormal?我们需要明白,从光学的角度而言,近视的本质仅仅相当于一架照相机聚焦模糊,是光学的abnormal:因为镜头、镜筒、底片等各种组件的光学不配适,即眼的各屈光成分之间的平衡的失常而呈现的近视(负号表示)屈光状态。当人类的眼光暂离眼科的范畴而落在数轴上,会发现零只是最偶然的情况,绝大多数不是为正,就是为负。这一普遍性的原理也体现在人眼的屈光状态上,负(近视)或者正(远视)的几率要大于“0”(平光)。人类的普遍性近视或许可以看成是自然演化的产物。至少,人类眼在个体成长过程中,屈光度数状态向近视过渡,是自然的要求。人一生中对屈光度数的生理要求随年龄而演变,如年幼时最好有轻度远视比如150度,长大后比如18~30岁阶段有50度左右的远视,而40岁以上有一眼若有轻度近视,如100度的近视就有利于阅读等近用视力。因此,轻度近视甚至中度近视,如果不合并眼底异常,矫正远视力亦在1.0以上,不能认为是“有病”,不是disease!!。我们这个社会,对于单纯近视的恐惧和歧视,是多么不应该!对于单纯性近视,绝大多数中高度近视,只要能做到定期随访和眼底检查等,并不需要忧心忡忡,那些对于近视者特别是高度近视者的设置和限制,是不尽合理的。更不应该的是在“全民恐近视”的情形下出现的名目繁多的“治疗假性近视”让大众眼花缭乱,离科学防治背道而驰。流传甚广的其中一个概念是“假性近视”,“假性近视”有很大的“人气” ,几乎每位家长在听到自己孩子为近视时常常脱口而出:“是假性还是真性?”。甚至许多眼科医生,也为自己的孩子“假性近视”而苦恼。许多人相信“近视眼有真假之分”,“假性是真性的可逆或早期阶段”,“可以用药物或特殊镜片或设备防治假性近视”、“近视由假性变真性,听起来很有道理,假性近视慢慢变过来的呀”。“假性近视”是上世纪60年代流行的学说,是当时个别学者把一种调节近视的现象当成近视眼的本质,现象不等于本质!严肃地说,这一理论下的实践是错误的,比如一位6岁男孩视力“0.6”,某医院认为是“假性近视”,戴镜并接受“假性近视”的一大堆治疗,视力“提高”。笔者验光为100度远视,结合眼轴长度证实孩子原本是远视,根本就不是近视,本来就不需要戴镜,也不需要所谓的“治疗”!另一例14岁女孩,某医院告诉家长“300度近视,其中100度为‘假性近视’,200度为真性近视”,某种“假性近视训练仪”治疗,一段时间后“假性近视”减轻,裸眼视力由0.1提高到0.2,家长很高兴。但经检查,真正的度数并没有好转,两次检查,客观的眼轴长度等数据提示没有任何好转,度数仍在加深。老百姓要认识到,裸眼视力与近视度数是不能等同的,而且视力是一个心理物理学的检查,有主观性,0.1与0.2不是真正临床意义上的“好转”,裸眼远视力的这种“提高”根本不能说明任何疗效!“假性近视”的风行反映了国内对近视矫正的急切心情,同时也不排除某些人为或商业的因素。值得思考的是即使在那么商业化的美国和欧洲,“假性近视”的概念及其延伸产品并没有多少人问津!在无可奈何的心境下接受了“真性近视”,人们开始急切地对近视的检查和矫正方法千筛万选。首次验光配镜者,到医院眼科进行全面的眼部检查,排除其它异常引起的视物模糊。成人以自然瞳孔接受主觉验光为多,经过眼科医生或验光师验光,找到最佳镜片度数。电脑验光以速度快见长,参考电脑验光的度数或轴向可以提高验光效率,但要强调,绝不是以电脑读数代替综合验光。在许多人印象里“扩瞳验光才是最准的”,从配镜角度看,这一认识需要改进,因为扩瞳下的屈光状态并非是生理状态。无论扩瞳还是不扩瞳,配镜处方以医生或专业视光师的医嘱为准,尽最大努力让近视者获得清晰、舒适、持久的视力。相当一部分人包括近视者谈到角膜接触镜(隐形眼镜)的问题时,十有八九表示“隐形眼镜很危险,很容易发炎的”,尽管他们从无真正体验。这反映了一个客观的要求:最好在医院或设有隐形眼镜保健的专业视光诊所验配角膜接触镜,因为验配隐形眼镜是医疗行为,必须重视并发症如角膜炎症等。其实规范配戴和护理下,角膜接触镜是相当安全的,而且优点显著。近年来,国内对于高度近视、高度散光等给予高透氧硬性角膜接触镜的验配越来越受到重视,儿童中的OK镜验配更是蓬勃发展。国内对近视手术常表现在两个极端,即使自美国FDA批准激光手术矫正近视以来,在这一领域的进步之迅猛前所未有。第一种是把手术简单化,只看到激光手术“快”,没有看到激光手术既然是高科技结晶,就一定离不开细致全面检查的重要性,设计的严谨性以及围手术期处理的规范性。特别在全飞秒SMILE精益求精的时代,真正的高精尖绝不能只图“快”,手术后远视力得到提高后,仍然不能放松对眼底的定期随访。而且,对于超高度近视比如1000度以上近视,在适应证确凿的前提下,进行有晶体眼人工晶体的植入已经成为常规,也包括部分薄角膜的高度近视,屈光晶体ICLV4C植入手术确实是越来越好。国内大众的另一极端是完全否定近视手术,当然持这种想法的人已日渐减少,以讹传讹的所谓“治标不治本”“反弹很厉害”“角膜会很危险”等待谬误,无视这样一个事实:对于低中度近视和部分高度近视而言,这么多年实践的循证已证明激光手术效果确实、稳定而且可靠。而且更重要的是,确实给广大近视者带来了方便,提高了生活质量。当前社会对近视和近视的防治包括近视手术等问题上还存在着其他谬误和短视性的行为,非常需要理性的认知。期待一个从容的社会环境,对近视,对患有近视的人。
周行涛 2018-08-07阅读量7080
病请描述:二、配镜控制篇1. 近视儿童要不要戴眼镜?答:近视是否戴镜,需要在综合屈光度数、双眼平衡、眼位、调节、集合等多种因素后作出决定。一般来讲,同时满足裸眼视力0.6以上、近视75度以下的低度近视可以暂时不戴眼镜,但如果存在外隐斜,就需戴镜。中、高度近视者,配戴合适的眼镜能改善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所要的视觉质量。高度数时(大于600度)首次选配的眼镜不要求全部矫正,以耐受度数为宜,适应后再予以全矫。散光矫正的原则是无症状的散光不配,有症状的散光即使度数较低也予试配。高度散光可先低配,适应后再调整。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视光学科王晓瑛 2. 戴镜后近视会不会越来越深?答:有些家长会抱着“早戴眼镜越戴越近”等陈旧观念,拒绝为孩子配镜矫正。其实这是以讹传讹的说法,是家长满足自己主观意愿的表现,毫无科学根据。科学而言,应该是根据验光的结果,结合视力要求、眼位、眼肌运动、是否有弱视等综合考虑配镜处方。前文已介绍过近视眼发生的几个主要因素,在医学验光下的正确戴镜矫正方式,并不会加快或加深近视。 3. 哪些近视眼配镜后需经常戴?答:戴镜解决两个问题:看远的实际需要和维护眼睛的需要。如果没有眼睛的隐性斜视、视觉疲劳等问题,那么就取决于看远的实际需求:低度近视也就是300度以下的,没有散光,可以看远戴镜,看近可以不戴。大于300度的中高度近视者正常近距离下阅读也是欠清楚的,看远戴,看近也要戴。如果已经出现隐性斜视等情况,建议看远看近都戴。散光度数高的患者看远看近都不清晰,需要常戴镜。 4. 怎样才能配到一副准确、舒适的近视眼镜?答:规范的医学验光是眼镜验配的关键所在。儿童和青少年应常规扩瞳验光,扩瞳后幼儿可仅行客观验光,会阅读视力表后还需行主觉验光。主觉验光的优点在于能了解被测者的矫正视力和戴镜舒适情况。验光完毕,需要试戴10~15分钟,试戴期间可以到处走动,包括上下楼梯,看是否有眩晕、行走困难、视物不清、双眼不平衡等不适,如发生这些情况需告知验光师或医师,及时做出调整。最后就是配镜。现在的镜片多为树脂片,优点在于质轻、安全性高。要注意,镜片的光学性能是最重要的,包括正确的度数和合适的瞳距,配得一副满意的眼镜并不是很容易的事情。 5. 为什么有时候戴镜后出现干扰症状?答:有的屈光不正患者,在配戴新眼镜时会有不同程度的不适感,如头晕、恶心、眼球胀痛、视物变形等干扰症状,这是因为患者的眼睛对新配的眼镜不适应所引起,一般经过数天或一周戴后即可适应,症状消失。主要原因包括:镜片本身存在球面像差等光学缺陷,凹凸透镜有缩小放大作用,尤其是初戴和散光度数较大的患者等,可能更明显。当然如果是验光配镜失误,应及时处理。 6. 近视眼镜=框架眼镜吗?答:近视眼镜≠框架眼镜,它还包括角膜接触镜(隐形眼镜)。即使是框架眼镜,也不仅仅只有单光眼镜一种,还有双光镜、渐进多焦镜等多种类型。 7. 什么是渐进多焦镜?答:渐进多焦镜又称PAL(Progressive Additional Lens),是镜片上方光学区用来看远,下方光学区用来看近,中间度数逐渐变化用来看中距离的一种特殊设计的镜片。对于小部分(15%)内隐斜、调节较强的近视儿童,配戴渐进多焦镜会比较舒适,而且长期来讲有相对减缓近视发展的作用。但对于大部分(85%)外隐斜的儿童而言,渐进多焦镜与普通单光镜并无很大区别,甚至会加重外隐斜。因此,渐进多焦镜的验配应充分检查患者的眼位、双眼平衡、调节、集合等功能,由医生综合做出决定。 8. 隐形眼镜有哪些类型?隐形眼镜有哪些优点?什么是RGP?答:隐形眼镜分软性和硬性两种。大部分成人配戴的是软性隐形眼镜,它的材质软,含水量高,直径大,优点很明显:配戴舒适,方便,满足工作、活动、交际需求。从光学角度讲,角膜接触镜还可以消除三棱镜作用、消除斜向散光、减少双眼视网膜像差。但仍需注意的是,软镜表面容易发生蛋白沉淀和细菌繁殖,长期配戴含水量高的软镜会发生干眼,角膜还可因缺氧、过敏等导致角膜新生血管或巨乳头结膜炎等。所以,不推荐长期配戴软镜,一般也不推荐儿童使用软镜。硬性透氧性角膜接触镜,又称RGP(Rigid Gas Permeable Contact Lens),是硬性角膜接触镜中最健康的一种,除具有软镜的优点之外,还拥有超高的透氧性,优良的光学性能,容易清洗和护理,不易产生干眼症等优点,不易发生上述软镜相关的并发症,适合屈光不正患者长期配戴。RGP的使用在各个国家越来越受重视,尤其是在日本、新加坡,RGP已经成为儿童和青少年治疗近视的首选。RGP除了有矫正视力的基本作用之外,其减缓近视进展的作用功不可没。临床工作和科学研究证明,长期配戴RGP对于近视增加过快的儿童和青少年,能相对减缓近视增长的速度。究其原因,可能是RGP提高视网膜成像质量,有效保护眼球,阻止眼轴进一步增加等。它唯一的缺点就是刚开始戴时不如软镜舒服,但只要坚持1~2周,即可适应。 9. 什么是OK镜?OK镜有什么优点?答:OK镜,即角膜塑形镜,属于RGP的一种,分为日戴OK镜和夜戴OK镜,国内目前多使用夜戴OK镜。OK镜的设计不同于普通隐形眼镜,其中央区弧度比人体角膜更平,配戴后可通过镜片的机械压迫作用使角膜中央区暂时变平,从而使全眼的屈光力暂时下降,达到“矫正”近视的目的。需要知道的是,这种“矫正”是暂时的,其作用通常只维持1~2天,如果不是每日配戴,角膜将通过自身的弹性恢复其本身的形态,从而使近视“反弹”,回到原来的近视状态。研究发现,长期配戴OK镜也可以有效减缓近视度数的进展。当然,不是每位患者都适合配戴OK镜,角膜散光小于150度、近视度数小于600度、角膜曲率适中的患者配戴效果较好。OK的验配是非常严格的,配戴前需进行裂隙灯检查排除其他眼疾病,还要检查角膜曲率、角膜地形图、客观验光和主觉验光等,配戴后也需进行十分紧密的随访,观察配戴效果及有无并发症发生。所以,OK镜的验配只能在正规医疗单位进行。 10. 哪些人不适合戴隐形眼镜?答:相当一部分人包括近视者谈到角膜接触镜(隐形眼镜)的问题时,十有八九表示“隐形眼镜很危险,很容易发炎的”,尽管他们从无真正体验。其实在规范的配戴和护理下,角膜接触镜是相当安全的,只对于少数患者是禁忌:急慢性眼表炎症,不论是角膜炎、结膜炎还是睑缘炎;干眼征;不能耐受角膜接触镜;缺乏良好依从性。 11. 儿童能戴隐形眼镜吗?答:大部分近视儿童的家长听见医生推荐RGP/OK镜时的第一个反应是:“孩子也能戴隐形眼镜啊?”理由很简单,有“儿童的角膜未发育好”,“隐形眼镜很容易发炎”等诸多顾虑,听似有理。其实儿童在6岁时角膜已发育至成人水平,排除了上述的禁忌症,理论上都可以接受角膜接触镜矫正。但我们不推荐儿童戴软性隐形眼镜,因为长期来讲软镜是欠健康的。而硬镜则不然,其诸多优点已做详细介绍,证明对儿童是安全、有效的。在我们在临床上有很多已配戴RGP的儿童均能自行熟练摘戴镜片,并且学习曲线比成人短,经数次练习就已非常熟练。家长对孩子配戴RGP是否能自理的顾虑是可以理解的。我们中心的儿童配戴RGP最小的是4岁,平均7~8岁,但我们推荐小学二年级及以上的儿童配戴。因为RGP镜片直径小,容易丢失,年龄过小的儿童缺乏足够的自我管理能力,如果镜片冲洗、揉搓不当可致蛋白沉淀残留在镜片表面,或者用力过度损坏镜片。因此,给儿童、青少年验配RGP需要家长对它有充分的认识、理性的要求,同时要了解孩子的自理能力,在医生的指导和帮助下严格验配。 12. 治疗近视眼药水有用吗?答:首先,我们要知道为什么近视会一直增加而不会减少。人在儿童和青少年期处于发育巅峰,身体的每个器官都会发育,包括眼睛。眼球的发育,指的是其横径变大,眼轴变长,而眼轴变长的过程就是从远视到正视再到近视的过程。正常的眼球发育一般在18~20岁完全稳定,然后处于微弱的远视状态。而今,儿童的课业压力已是今非昔比,上课、作业、补习、钢琴,加上用眼不卫生,使正视化过程提前到来,很早即发生近视。既然人的发育是不可逆的,就像长高的孩子不会再变矮一样,眼球发育好了,就不会再变短,也就是说近视度数不可能再退回去。但是,我们可以干预近视度数的发展,让它增长得慢一点。怎样干预呢?一些眼药水比如信流丁(消旋山莨菪碱),还有些眼药水比如哌仑西平(尚在研究中),都有很微弱的减缓近视度数进展的作用,但却没有一种方法可以使处于发展中的近视戛然而止。原因很简单,打个比方,让儿童背一个很沉很沉的书包,固然会妨碍儿童脊柱的发育,影响身高,但却不会使发育停滞。要知道,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作用是无比巨大的,不论任何眼药水、治疗镜片都不能代替科学合理的用眼习惯。 13. 如何看待市场上的各种近视治疗仪?答:生病不可怕(况且近视眼不算是疾病),最怕的就是病急乱投医。为了能让孩子不戴眼镜,便四处奔走,到处打听。在广告的引导下,满怀希望买了近视治疗仪,让孩子每天坚持治疗,几个月后,使家长和孩子都感到失望。我们敬告:到目前为止,全国近视眼防治工作专家指导组与国家教委均未曾监制或推荐过任何一种防治近视的仪器。缺乏科学的论断,伪科学的东西应该引起家长充分的重视,谨防上当受骗。合理的用眼习惯加合适的配镜才是上上策。
王晓瑛 2018-08-07阅读量5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