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请描述:随着超声技术的不断发展,超声已成为临床医学应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无论是健康体检还是到院就医,临床医生常让病人先做超声检查。那么,关于超声检查,我们需要了解以下知道:1.超声究竟是什么?它如何对人体进行检查的●超过2万赫兹以上的声波,人耳就不能听见.称为超声波.简称超声。和普通的声音一样,超声能向一定方向传播.而且可以穿透物体.如果碰到障碍就会产生回声,不同的障碍物就会产生不同的回声。人们通过仪器将这种回声收集并显示在屏幕上.可以用来了解物体的内部结构。利用这种原理.人们将超声用于诊断和治疗人体疾病。通常用于医学诊断的超声波频率为2~10MHz(兆赫)●超声检查可以清晰地显示各脏器及周围器官的各种断面像,由于图像富于实体感.接近于解剖的真实结构.所以应用超声检查可以早期诊断疾病2.超声检查对人体有害吗?●超声检查与X线、CT检查原理不同,没有放射性.但在生物体系内传播时.可引起生物体系的功能、结构或状态发生变化,这便是超声生物效应。现在用于临床诊断的超声检查的剂量和检查时间均在非常安全的范围内.对人体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应用于全身各器官系统及产前对胎儿的检查。3.超声检查何时空腹?何时憋尿?●不是所有的超声检查都需要空腹或憋尿。在进行腹腔脏器,尤其在观察胆囊.胰腺.肾上腺.肾动脉.腹腔及后腹膜淋巴结等检查时需要禁食10-12个小时,并在检查前3天不吃胀气的食物检查前一天晩上清淡饮食。 导致胃肠道胀气的食物:牛奶、豆制品、面食(包括蛋糕.馒头.饼干等)及高淀粉类的食物,如土豆.红薯.芋艿.南瓜.板栗等,这些食物含丰富的淀粉.糖类.纤维素,进食的肉类,经肠道细菌充分发酵后会产生多量的硫化氢.氨气,如一时排不出去,蓄积在肠道中便会引起胃肠道胀气。气体遮盖使超声图像显示不清影响检查结果。在进行膀胱、输尿管、前列腺等泌尿系统检查及经腹部子宫附件等妇科检查前需要充盈膀胱,即在检查前45分钟—1小时.饮水800ml—1000ml.尿急时进行超声检查,以减少肠管道气体干扰并提供良好透声窗。做甲状腺.颈部肿块.颈动脉超声检查请不要穿高领毛衣、不带项链,充分暴露颈部.便于检查。心脏.肢体血管.乳腺及胸腹水超声检查,不需要特殊准备。4.检查时涂抹的“油”是什么?●检查时涂抹的“油”是什么东西?是耦合剂,目的是为了让探头和皮肤之间更好接触,有利于声波的传导和提高超声成像质量。耦合剂是水溶性液体,对人体无毒、无害,检查完后擦拭干净或用温水清洗即可。5.彩超为什么不是彩色的?●很多人以为彩超就是彩色电视机,看到的所有图像都应该是彩色的,然而彩超是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的简称,只有在观察血流信号时,才部分显示红或蓝色。超声诊断种类很多,B型超声是目前所有超声诊断的基础,它能直接显示二维空间图像,故又称二维超声。D型超声也称多普勒型,通过血液流动和脏器活动的多普勒频移信号,经过处理、彩色编码后叠加到B型超声的二维图像上,这就是一般意义上的彩超。因此,彩超既能提供二维图像的形态学信息,又能提供血流动力学信息。
童仙君 2021-09-08阅读量9463
病请描述:所谓胆囊息肉,就是胆囊内壁粘膜层长出多余的“肉”。它可以单发.也可以多发,3个以上者称为“多发性息肉”。一般情况下,胆囊息肉生长速度较缓慢,多数患者无临床症状,往往在体检时发现。部分患者因右上腹不适.消化不良等症状就诊时超声检查发现。息肉是癌的近亲,胆囊息肉长至1cm以上者,部分患者有可能发生癌变,此时需要手术切除胆囊,所以正常人群每年至少做一次常规超声体检。有以下情况者需要3-6个月做一次超声检查:1) 短期内迅速生长的息肉 往往凶多吉少,应警惕其癌变。2) 基底宽大的息肉 容易癌变。3)多发性息肉癌变的概率较大。为了便于超声医生清晰地显示您的胆囊,必需做好以下准备:1)在检查前禁食12个小时,也就是说如果明天上午8点做胆囊超声检查,那今天晚上8点以后就不再进食,也不能抽烟(备注:早晨必须吃的药还是按时服用,口渴者可饮少量白开水)2)检查前3天不吃胀气的食物,如牛奶、豆制品、面食(包括蛋糕.馒头.饼干等)及高淀粉类的食物,如土豆.红薯.芋艿.南瓜.板栗等,这些食物含丰富的淀粉.糖类.纤维素,外加进食的肉类,经肠道细菌充分发酵后会产生多量的硫化氢、氨气,如一时排不出去,蓄积在肠道中便会引起胃肠道胀气。气体遮盖使超声图像显示不清影响检查结果,所以检查前请您做好充分的准备。
童仙君 2020-03-20阅读量9220
病请描述:今年高三的女生小王学习勤奋,晚上做功课常常到深更半夜,白天还须面对各种考试测验。可是,近3个月来腹痛、腹泻困扰着她,特别是在考试前,症状更加明显。先是出现腹痛,接着就要急着跑厕所,排便后疼痛才逐渐缓解,每天都有3-4次。到医院后,经过一系列化验和肠镜检查,却没有查出有什么器质性疾病。医生告诉小王,她得的是一种功能性胃肠病—肠易激综合征(IBS),通过适当的药物治疗和心理辅导,小王的病情得到了明显缓解。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为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胃肠动力学和感觉异常、肠道感染以及精神心理因素等。临床上以腹痛、腹胀、排便习惯和大便性状异常为主要表现。 精神心理因素是重要的幕后黑手近年来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发展应用,人们越发关注精神心理因素在IBS中起的重要作用。IBS患者的精神异常发生率高,可有焦虑、敌意、悲伤、抑郁和睡眠习惯紊乱等。2/3的IBS患者生活中有不幸事件(失业、家人死亡、婚姻破裂等)或某些社会问题(工作、经济、住房、人际关系等)。胃肠道是人体内唯一由大脑中枢、自主神经、肠神经系统共同支配的器官。在消化道胃部、小肠、大肠中的组织细胞皮层中,有个非常复杂的神经网络——肠神经系统。其包括肠肌神经丛和黏膜下神经丛,前者支配肠道平滑肌运动,后者调控黏膜感觉、分泌和吸收。肠神经系统通过神经元、神经递质、神经纤维和大脑中枢联系,它能分泌各种神经递质和激素,表达各种活动信息传入它的“上级”——大脑,并由大脑调控相互作用,称为脑肠互动。脑肠之间的这种互动联系通过一种双向通路——脑-肠轴来实现,它在调节胃肠运动功能、内脏敏感性方面起重要作用。当人体心理压力过大、精神过度紧张时,肠道神经细胞会受到刺激,分泌各种异常水平的神经递质,通过脑肠轴这条“高速公路”向大脑报告。而大脑中枢的异常反应也可以很快传达到肠神经系统,作用于肠肌神经丛和黏膜下神经丛的神经细胞,分别使人体肠道动力异常和肠道感觉过敏,从而导致IBS患者出现大便习惯改变及腹部不适症状。目前可以证明IBS患者的临床表现如腹痛通常与情绪性焦虑的产生有关。精神应激所致的焦虑可以增加结肠症状如胀气和腹痛的程度,主动性放松则可使症状减轻。 肠道感染和菌群失调是帮凶除了精神心理因素外,食物、胃肠道激素、肠道感染、菌群失调等各种刺激因素也可引起胃肠道动力异常及肠道感觉异常敏感。1/4的IBS患者是在急性胃肠感染后发病,其病原体包括弯曲杆菌、志贺菌和沙门菌等。发病可能与肠道局部神经免疫网络可塑性有关,在急性肠道感染后,肠道出现显微结构异常,肥大细胞增多,局部神经功能异常,从而造成肠道运动、分泌、感觉障碍。现代人由于生活作息不规律、高蛋白高脂肪饮食、常导致肠道菌群失调。人体肠道微生物数量庞大,结构复杂,健康成人肠道内约含500种细菌,包括需氧、兼性厌氧和厌氧菌,各菌属保持一定比例,维持肠道微生态系统稳定。当正常的微生物群落受宿主或外环境影响,原先的平衡遭到破坏,就会发生肠道菌群失调,从而破坏肠道黏膜屏障,使人体致病,IBS是其中之一。共栖平衡失调的某些细菌可能会释放一系列异常信号增加肠道的敏感性,使患者出现腹痛、腹胀。许多致病细菌产生的代谢产物及某些特殊气体可影响肠道动力,肠道动力紊乱会导致腹泻或便秘症状的发生。同时,肠道动力紊乱又可进一步导致肠道菌群失调,形成恶性循环。 IBS的临床表现和诊断IBS患者以20-40岁中青年居多,女性多见。腹痛和腹部不适是IBS最核心的临床症状,其突出的特点是与排便有关,很多患者会诉说腹痛时上厕所后会缓解。这种腹痛或腹部不适可以牵涉至两侧季肋部、腰背部、会阴部,部分女性患者还可能有性交痛或月经期症状加重。IBS患者多有明显的排便习惯或粪便性状的改变,排便习惯改变表现为腹泻或便秘,或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粪便性状的改变表现为糊状便、稀水便;或干球粪、硬粪。此外,排便费力、排便急迫或排便不尽感、排粘液便也是IBS常见的临床表现。除腹部症状外,IBS患者常有精神心理异常,表现为精神上的苦恼、感情脆弱、睡眠差、抑郁、焦虑、甚至疑病等。医生诊断IBS主要根据患者的慢性病史,包括:最近3个月内每个月至少有3天出现腹痛或腹部不适,且这种不适多可在排便后症状缓解。同时医生还会建议行下列检查,包括粪常规、粪潜血试验、血常规、血生化、血沉、C反应蛋白、甲状腺功能检查、结肠镜、钡剂灌肠检查、小肠镜、胶囊内镜检查等检查。在排除器质性病变后才能诊断IBS。 根据病因,IBS的治疗原则是个体化的对症处理:包括心理治疗、生活调理及饮食疗法、对症药物治疗。 生活调理患者需要放松心情,调整原有的生活方式,改善饮食结构。在生活上,应减少各种应激场合,避免情绪过分紧张焦虑,经常体育锻炼,培养生活情趣。在饮食选择上,便秘患者需要增加纤维素、果糖、乳糖的摄入量,腹泻的患者则要减少这些食物的摄入。日常饮食中应当避免过量的脂肪及刺激性食品(咖啡、酒精)的摄取,减少产气食物的摄入,如奶制品、大豆等。良好的饮食习惯有助于肠道菌群平衡,改善肠道动力。 药物治疗腹痛或腹部不适不明显的患者不一定需要药物治疗。如症状明显、影响工作学习,可适当用药,目的是改善IBS症状。腹痛的患者可使用肠道解痉剂,腹泻的患者可使用蒙脱石散等吸附剂,对便秘患者则主张使用温和的轻泻药以减少不良反应和药物依赖性,如乳果糖、山梨醇、欧车前制剂等。有明显焦虑、抑郁等精神症状的患者可在医师指导下使用抗抑郁药物。很多IBS患者存在肠道菌群失调,使用益生菌调整人体微生物生态平衡而发挥生理作用非常重要且毒副作用少。益生菌能够维持和改善肠黏膜屏障功能,防止致病菌和食物抗原进入血液;能够促进黏液素的分泌,增强肠上皮自我保护能力。此外,益生菌除了对肠道物理屏障产生有益影响外还能增强小肠黏膜免疫屏障功能。 心理治疗IBS是一种心身疾病,但很多患者认为自己并没有心理障碍。下列症状可提示有抑郁或焦虑症状:抱怨有病却查不出毛病;无法集中注意力或作决定;记忆力减退;对平常喜欢的事情提不起兴趣;经常失眠或睡太多;静不下来或活力减退;有死亡或自杀的念头;心情沮丧或脾气暴躁等。如有此类状况,在药物疗效较差情况下,患者还需向心理科医生求助,心理医生能帮助患者正确了解自身健康状况及提高对疾病的应对能力,通过鼓励其进行适当的宣泄,以缓解压抑情绪。同时帮助患者制定生活日程表,轻松有序的生活安排,能分散患者对自身疾病的注意力,缓解其不良情绪,提高其睡眠质量,有利于疾病康复。作为家人朋友,可经常与患者谈心,倾听其心声,亦可起到帮其宣泄情绪作用。小王就是通过适当的药物治疗,同时在医生和父母的关心开导下,放松了对考试的紧张情绪,同时调整了作息规律,病情明显得到了改善。IBS尽管有腹痛、腹泻等诸多不适症状,但它是一种功能性疾病,不会变成什么不治之症。因此IBS患者首先应当放下恐惧心理、放松心情,调整生活方式,然后在医生的指导下对症治疗,改善胃肠动力、解除肠管痉挛,同时辅以必要的心理治疗。
刘海林 2018-01-28阅读量1.7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