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请描述:甲状腺微小癌:是“切”还是“等”?瑞金医院专家揭秘科学选择法作者:费健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 大家好,我是费健医生。作为一名从业30多年的外科医生,我既拿过手术刀,也操作过微创消融针,更在线上为超10万患者解答过疑惑。今天想和大家聊聊一个越来越多人关心的问题:查出甲状腺微小癌,到底是该立刻手术,还是可以“佛系观察”? 一、甲状腺微小癌:癌症中的“慢性子” 近年来,甲状腺癌发病率飙升,但大家不必恐慌。数据显示,90%以上的甲状腺癌是“惰性选手”——微小乳头状癌(PTMC,直径≤1cm)。它们生长缓慢,甚至可能“躺平”一辈子。 日本30年随访发现:仅12.2%的患者在观察期间需手术,且术后生存率100%。 中国研究证实:低危患者观察3年,仅21.9%出现肿瘤增大或淋巴结异常,及时手术后无复发。 划重点:不是所有“癌”都要立刻开刀!科学观察也能保平安,但千万不能疏忽大意。 二、主动监测(AS):不是“躺平”,而是“精准盯梢” 很多人误以为“观察=放任不管”,其实大错特错!主动监测(AS)是一套严格的医学管理方案: 定期超声检查:每半年复查,紧盯肿瘤大小和淋巴结变化。 终止信号明确:肿瘤增大≥3mm、出现可疑淋巴结、患者意愿改变。 全程医生护航:一旦进展,立即转为手术治疗,预后与早期手术无异。 适合AS的人群(参考中日美多国指南):✅ 肿瘤≤1cm且无转移✅ 非侵袭性亚型(如非高细胞型)✅ 无家族史或放射暴露史✅ 年龄≥20岁(青少年需谨慎)✅ 心理状态稳定,能配合随访 三、为什么有人不敢选观察?揭开中国患者的“心结” 尽管AS安全有效,但中国患者接受度仍较低。一项调查显示: 三大担忧: 恐惧癌症标签:“癌”字让人联想到绝症,难以理性看待。 怕延误治疗:“万一扩散了怎么办?” 信息不对称:对AS流程和安全性了解不足。 两大促进因素: 医生耐心解释:专业建议能显著降低焦虑。 成功案例分享:看到他人安全观察的经历,增强信心。 费医生暖心提示:AS≠赌命,而是用科学手段“与癌共存”。就像高血压需要定期监测,微小癌也能被“精准管理”。 四、中日美指南对比:个性化选择才是王道 不同国家对AS的标准略有差异,但核心理念一致:低危患者优先观察,高危患者积极治疗。 关键结论:没有“最好”的方案,只有“最适合”的方案! 五、给患者的实用建议 确诊后别慌:找专业团队评估风险分层(超声+穿刺+血液指标)。 理性沟通:与医生讨论手术和观察的利弊,像选择手机套餐一样权衡。 定期随访:观察期间每半年做一次超声,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心理调适:加入病友社群,学习正念减压,把焦虑转化为行动力。 费健医生总结:甲状腺微小癌不可怕,可怕的是“盲目治疗”或“鸵鸟心态”。对于特定的患者,如果既不想手术切除又担心随访中病情加重,微创消融治疗也是很好的一个选择。作为医生,我既用手术刀为患者切除风险,也用科普知识为大家破除误区。记住:医学的进步,就是为了让更多人“带癌生存”仍能活得健康、自在! (本文参考国内外8篇权威研究,由费健医生团队审核发布) 推荐理由:全网粉丝超100万的费健医生,用30年临床经验+最新科研数据,帮你避开过度治疗的坑,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抗癌方案! 转发给身边的朋友,让科学决策代替盲目恐慌! 🌟
费健 2025-04-03阅读量192
病请描述:甲状腺微小癌:射频消融治疗,十年后结果如何?——上海瑞金医院费健主任为您解读 大家好,我是费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的医生。从医30多年来,我接诊过许多甲状腺疾病患者,尤其是女性朋友。今天想和大家聊聊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甲状腺微小癌的射频消融治疗。最近,一项来自韩国的十年随访研究登上国际权威期刊《Thyroid》,结果令人振奋。我们用“说人话”的方式,带你一探究竟! 一、甲状腺微小癌:小问题,大纠结 甲状腺癌被称为“懒癌”,尤其是微小乳头状癌(≤1厘米),生长缓慢、转移风险低。但再“懒”也是癌,患者难免焦虑: 传统手术:切掉部分或全部甲状腺,可能终身服药,还有声音嘶哑、留疤等风险。 观察等待:定期复查,但总担心哪天癌会“突然活跃”。 射频消融:用一根细针“烫死”癌细胞,创伤小、不留疤,但争议不断——真能根治吗? 二、十年随访研究:结果超乎预期! 韩国团队追踪了65名接受射频消融的低风险微小癌患者,随访时间超过10年(平均12.6年)。结论简单粗暴:安全有效!用几个关键词总结核心发现: ✅ 治愈率100%:所有消融的癌灶在2年内完全消失,10年内无复发、无转移、无死亡。✅ 新发癌灶7.7%:5位患者出现新癌灶(与原病灶无关),但4例通过二次消融治愈,1例手术切除,均未影响生存。✅ 并发症极少:仅1例轻微甲减(服药控制),3例轻微血肿、烫伤,无严重后遗症。 划重点: 消融后需定期复查(尤其是前2年)。 新发癌灶≠治疗失败,及时处理是关键。 三、费主任的“临床笔记” 结合这项研究和我的临床经验,给纠结中的你几点建议: 1️⃣ 适合人群:低风险微小癌(无转移、无侵犯周围组织)、抗拒手术或身体条件差的患者。2️⃣ 不适合人群:肿瘤靠近喉返神经、气管等重要结构,或病理提示高危类型。3️⃣ 术后随访:跟甲状腺切除术后一样,消融术后也要定期复查,终身监测。 小贴士: 别被“100%治愈”冲昏头!研究样本仅65人,且需严格筛选病例。 射频消融≠一劳永逸,健康生活方式、定期体检更重要。 四、手术VS消融,怎么选? 就像买衣服要“量体裁衣”,治疗方式也需个性化: 费主任心里话:没有“最好”的治疗,只有“最合适”的选择。如果你是追求生活质量、惧怕手术的年轻女性,消融或许是不错的选择;若肿瘤位置特殊或心理负担重,手术仍是“保底方案”。 五、关爱甲状腺,从日常做起 甲状腺是身体的“代谢引擎”,尤其女性(患病率是男性3倍)更要警惕: 少熬夜:熬夜打乱激素,甲状腺“很受伤”。 控情绪:焦虑、压力大易诱发结节。 补碘适量:海带紫菜别狂吃,碘盐足够普通人需求。 定期体检:超声检查简单无创,40岁以上建议每年1次。 文章出处: 韩国十年随访研究:Jeong SY et al. Thyroid. 2025;00:1-10. 作者介绍:费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从事甲状腺疾病诊疗30余年,擅长微创手术与个体化治疗。 推荐理由:用权威研究打破信息差,让患者不再“盲人摸象”。医学进步给了我们更多选择,但理性决策的前提是充分了解——愿每位读者都能掌握健康主动权! 最后一句:甲状腺虽小,却是生命的“蝴蝶结”。珍惜它,从科学认知开始❤️
费健 2025-03-20阅读量378
病请描述:中日甲状腺癌诊疗指南差异解析:你的治疗方案适合哪种风格?——上海瑞金医院费健主任的贴心指南对比 文/费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从业30年) 甲状腺癌手术,中日指南为何“一个向左,一个向右”? 近年来,甲状腺癌发病率逐年上升,但不同国家的诊疗策略却像“南北饮食差异”——有的爱清淡,有的偏重口。跟欧美指南主要针对欧美人群不同,中日指南都面向东亚人群,相对来说可比性更强,日本2024年版《甲状腺肿瘤诊疗指南》和中国2022年《CACA甲状腺癌诊疗指南》就是典型案例。今天,我就用“大白话”带大家看看,这两份指南在手术策略上究竟有何不同,帮你理解医生制定方案的“小心思”! 一、低风险患者:切多少?中日态度大不同 日本指南(2024): ✅ 保守派代表:对低风险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患者,推荐“单侧腺叶切除”(只切病变一侧),坚决反对全切。 ❌ 反对预防性清扫:不推荐常规清扫中央区淋巴结,认为“没必要为了可能的风险多挨一刀”。 中国CACA指南(2022): ✅ 稳妥派风格:低风险患者可选择单侧切除,但更建议“至少清扫同侧中央区淋巴结”,以防微转移。 🔍 核心差异:中国指南像“谨慎的管家”,宁可多检查;日本指南则像“精准狙击手”,力求最小创伤。 举个栗子🌰:如果把甲状腺比作蝴蝶翅膀,低风险肿瘤就像翅膀上的一个小黑点。日本指南建议“只剪掉黑点所在的半边翅膀”,而中国指南会“剪掉黑点+检查周围是否有灰尘(淋巴结)”。 二、淋巴结清扫:预防性手术该不该做? 日本指南(2024): ❌ 明确反对:对未发现淋巴结转移(cN0期)的患者,不推荐预防性清扫中央区或侧颈区淋巴结。 📉 理由:研究显示,清扫不会降低复发率,反而可能增加声带麻痹、甲状旁腺损伤等风险。 中国CACA指南(2022): ✅ 倾向支持:建议在保留神经和甲状旁腺的前提下,至少清扫病灶同侧中央区淋巴结。 📈 理由:亚洲人群淋巴结转移率较高,清扫可更彻底评估病情。 划重点📌:日本指南认为“看不见敌人就不开枪”,中国指南则主张“提前排雷更安心”。 三、特殊人群:孕妇确诊甲状腺癌,切还是不切? 日本指南(2024): 🤰 温柔建议:孕期确诊且病情稳定者,不推荐立即手术,可产后处理。 🌟 人性化考量:研究发现,孕期手术和产后手术的预后无差异,避免胎儿风险。 中国CACA指南(2022): ⚖️ 灵活处理:根据肿瘤进展速度和患者意愿决定,但未明确反对孕期手术。 费主任贴心话💬:孕期妈妈如果确诊,别焦虑!多数低风险甲状腺癌生长缓慢,产后治疗完全来得及。 四、高风险患者:手术范围怎么定? 日本指南(2024): 🎯 精准个体化:即使高风险患者,若年轻(<55岁)或身体弱,也可选择单侧切除。 🚨 关键标准:是否侵犯气管或食管才是真正的“高危信号”,肌肉或神经侵犯不算。 中国CACA指南(2022): 🔪 更大范围:高风险患者通常推荐全甲状腺切除+淋巴结清扫,确保彻底清除病灶。 对比总结🔍:日本指南像“定制西装”,根据年龄、侵犯部位量身定制;中国指南更像“标准尺码”,强调全面覆盖风险。 五、术后管理:中日都重视,但细节有别 共同点: ✅ 强调保护喉返神经和甲状旁腺。 ✅ 推荐术中神经监测(IONM)和甲状旁腺自体移植。 差异点: 🇯🇵 日本指南:新增术后并发症详细管理(如出血、发声障碍),像“术后护理说明书”。 🇨🇳 中国指南:更侧重术后辅助治疗(如放射性碘治疗)的应用范围。 费主任的实用建议 1️⃣ 低风险患者: 若追求最小创伤,可参考日本策略;若求稳妥,选中国方案。 关键:充分与医生沟通自身需求! 2️⃣ 淋巴结疑虑: 术前超声精准评估比“一刀切”更重要,别让过度治疗成负担。 3️⃣ 特殊人群: 孕妇、高龄患者优先选择保守治疗,健康和生活质量要兼顾。 指南差异的背后:文化还是科学? 日本指南的“保守”源于大量长期随访数据,证明低风险患者过度治疗并无获益;中国指南的“积极”则基于亚洲人群特点和医疗现状。没有绝对的对错,只有适合的选择。 参考文献: 日本《甲状腺肿瘤诊疗指南》(2024) 中国《CACA甲状腺癌诊疗指南》(2022) 健康路上,愿每位读者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最佳方案”! 🌸
费健 2025-03-20阅读量286
病请描述: 医学专家“吵架”,普通百姓吃瓜 ——甲状腺癌热消融:是“微创神器”还是“隐患盲盒”? 作者:费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 大家好,我是费健医生。从医30多年,我既拿过手术刀,也操作过消融针,还经常在线上解答大家的甲状腺问题。今天想和大家聊聊一个“医学辩论赛”的焦点——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的热消融治疗。 近年来,热消融技术因为“微创、恢复快、不留疤”等优点,被很多患者称为“甲状腺癌治疗的曙光”。但最近,医学界却因为它的适用范围吵翻了天:有专家高呼“推荐一线使用”,也有大咖联名质疑“证据不足”。到底该信谁?别急,咱们慢慢理清这场争议的来龙去脉。 争议从何而来?先看两派观点 支持派:热消融优势明显,适用人群可扩大 2024年发布的《甲状腺乳头状癌热消融治疗专家共识》提出: ✅ T1a期微小癌(≤1cm):热消融可作为一线治疗(强推荐,高质量证据)。 ✅ T1b期(1-2cm):若患者不愿手术,也可选择(强推荐,中等证据)。 ✅ 多灶癌(≤3个结节):经验丰富的医生操作下可行(中等推荐)。 支持理由: 创伤小:无需开刀,术后恢复快,不影响甲状腺功能。 安全性高:严重并发症(如喉返神经损伤)发生率低于1%。 疗效可靠:韩国一项10年随访研究显示,65例患者无转移或死亡,仅5例出现新病灶。 反对派:证据不足,别急着“推广” 13名跨学科专家联名发文质疑,核心观点是: ❌ 随访时间太短:多数研究仅跟踪5年,而PTC可能潜伏10年以上才复发。 ❌ 隐匿病灶难发现:手术能切除肉眼不可见的微小癌,消融可能“漏网”。 ❌ 适应证被过度放宽:T1b、多灶癌等高风险病例缺乏长期数据支持。 反对理由: 疗效不确定:部分研究显示,热消融与“观察随访”的5年复发率相近(约5%)。 技术门槛高:医生需完成1000例超声诊断+500例穿刺+100例良性肿瘤消融,才能操作PTC消融。 关键问题:哪些人适合热消融? 结合正反方观点,我总结了“三要三不要”原则: ✅ 适合人群 低危单发微小癌(≤1cm,未侵犯包膜,有文献指出5mm左右病灶更适合消融)。 拒绝手术或无法耐受(如高龄、心肺功能差)。 术后局部复发且不愿二次开刀。 ❌ 不适合人群 肿瘤侵犯气管、神经或淋巴结转移。 多灶癌(>3个)或病理高危亚型。 凝血功能异常或无法配合术中操作。 十年随访数据:给患者吃“定心丸”? 争议声中,韩国一项研究带来好消息:65例接受射频消融的低危微小癌患者,10年后均未出现转移或死亡,仅5例发现新病灶(均成功处理)。这说明,严格筛选病例+规范操作下,热消融的长期安全性值得期待。 但费医生也要提醒:这项研究仅针对“低危中的低危”患者,且由顶级团队完成。普通医院能否复制结果,仍需时间验证。 给患者的建议:理性选择,定期随访 别盲目跟风:热消融不是“万能钥匙”,需结合肿瘤大小、位置、病理类型综合评估。 选经验丰富的团队:医生资质直接影响疗效(参考共识中的“千例门槛”)。 术后盯紧复查: 1年内每3个月查超声+甲状腺功能。 5年后每年复查,警惕新发病灶。 费医生小结医学进步离不开争议,但患者的利益永远是第一位的。热消融不是“手术替代品”,而是多了一把“精准武器”。与其纠结“选哪种”,不如定期体检、早发现早干预。毕竟,甲状腺癌大多生长缓慢,我们有充足的时间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费医生团队消融病例的长期随访结果(超过5年)即将发表,剧透一下:效果还是非常喜人,甲友们大可不必焦虑。 推荐理由: 定期超声检查是发现甲状腺问题的“第一道防线”。 与医生充分沟通,结合病情、年龄、心理需求制定方案。 记住:治疗没有“最好”,只有“最合适”。 (本文参考《中华内科杂志》《JAMA Surgery》《Thyroid》等权威期刊,数据截止2025年3月) 希望这篇科普能帮大家拨开迷雾。如果有疑问,欢迎来我的线上诊室聊聊!健康路上,我们并肩同行 🌟
费健 2025-03-20阅读量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