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库 > 头部 > 口腔 > 吞酸 > 内容

吞酸内容

流感预防三要点

病请描述:自身预防和治疗三要点: “闭嘴不许大声说话”、“不吃辛辣温热的红枣桂圆生姜大蒜羊肉烧烤麻辣坚果”、“晚上不许张嘴呼吸打呼噜,呼吸道要加湿保暖” 小寒大寒流感 每年的小寒、大寒节气是流行性感冒(流感)暴发的时节,这种自然界的规律属于“物候学”的一种现象。随着人们流动范围广、人口密度大、室内生活工作时间越来越长,这种农耕社会并不被重视的物候现象在现代社会变得越来越突出。流感是呼吸道的急性疾病,症状包括鼻塞流涕、头痛、肌肉酸痛、吞刀片样咽喉痛、怕冷发热、四肢无力,通常病情较轻微。流感每年的首发症状都会有变化,今年有的患者表现为腰痛。流感病毒存在于“病人”或“携带者”的呼吸道分泌物中,通过空气或污染物被“易感者”吸入后感染。 首先,如何成为携带不发病或不宜感染者呢?中医有句话叫“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需”(《素问·评热病论》)。正气足的人能抵抗住这股流感不发病,最多是个病毒携带者;如果发病了,那就说明他必定有正气不足。如何使自己在小寒大寒如此冷的节气里正气满满?一是注重平日里劳逸结合,避免长期熬夜,当有疲劳感时就需要调整生活工作节奏,通过休息、运动、情绪管理或者在医生的指导下选用中医药、膏方、理疗等进行调养,使身体内的正气始终处于饱满状态。 如平时怕冷且不上火的阳虚者,可以服用温热的中药,如肉桂、桂枝、熟附片,甚至鹿茸、红参等,或者拔罐、艾灸提振阳气;如果平时怕冷但又容易上火,那就要在前面这些药物里面配伍金银花、连翘、蒲公英、鱼腥草等清热解毒的中药;如有乏力气短、腰酸背痛的,要用黄芪、党参、生晒参、野山参、生脉饮、补中益气丸等补益正气的中药,配和针灸、推拿、拔罐等理疗修复正气。 《素问·上古天真论》说:“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小寒大寒节气,除了流感之邪,还有“冷空气”、“干燥”这两个病邪。“避之有时”不是简单的多穿衣服、躲在空调间,而是要保护好自己的上呼吸道:鼻、咽、喉、气管,这些器官都直接与我们的冷空气接触而受到冷刺激,导致粘膜充血水肿易感染;其次,小寒大寒气候极其干燥,上呼吸道中的水分直接通过干燥的空气随呼气被排出体外,导致呼吸道粘膜再次充血水肿、干燥,尤其是晚上睡觉张口呼吸打呼噜的人群会出现晨起口干、咽干、疼痛、咽中似有痰;如果碰上爱大声讲话、长时间讲话、爱吃辛辣、未经医生辨证自行食用红枣、桂圆、生姜、大蒜、羊肉等燥热食物,均会导致上述症状加重。 因此,“避之有时”要在小寒大寒时节时刻警惕,保持上呼吸道粘膜“温、润”状态,尤其是有慢性鼻炎、咽炎,或者前几年冬天反复有呼吸道感染留下“病根”的患者,这就需要戴口罩使呼出去的水分又被吸回去,减少呼吸道水分丢失,又避免了冷空气的吸入。尤其是晚上气温下降,睡觉张口呼吸打呼噜的人群更要学会戴口罩、右侧卧位,既能减少张口呼吸,又能缓解打呼噜,避免反流性食管炎对咽喉的影响。白天减少说话,学会低声,不吃辛辣上火的食物,使用加湿器,用百合、梨、银耳、菊花、枸杞、冰糖煮甜点滋阴清热润燥。当有咽喉不舒服时,需要马上进行处理,含服清利咽喉的丸药、口服清热解毒的中成药等。通过这样的预防,使得我们的上呼吸道粘膜变得更为牢不可破,能筑起自己预防病毒深入体内的防线,是我们成为携带不发病或不宜感染者。 其次,得了流感后该如何治疗呢?除部分高烧不退的患者,绝大部分患者是自己处理的。这就需要尽早抓住“时间窗”,也就是“时机”。第一阶段有怕冷、肌肉酸、腰痛,没有发热,时间窗很短半天左右,抓紧时间回家,卫浴开暖气,煮一杯生姜葱白红糖热水,前胸后背干毛巾塞进去,热开水两瓶。一边热水泡脚,一边喝生姜葱白红糖热水,泡脚水冷了加热水。这三个方法同时进行,直到出汗,把毛巾抽掉,立刻睡大觉。肌肉酸痛的地方衣服上贴暖宝宝,后背心也贴一张。咽痛者含服清咽滴丸一粒一次。这样,把风寒驱除体内就能快速恢复。 第二阶段“发热”:没有怕冷感觉,开始发热,这是人体免疫系统发起的全面反攻。这时不再是风寒了,而是风温,马上口服清热解毒药物。如果体温超过39℃,口服退热药。一身大汗,热退。同时保持大便通畅,否则体温反复。 第三阶段大概在发病一周后,主要是“咳嗽”,需要医生辨证用药。发病期间不可进辛辣或寒凉的食物,辛辣的食物会导致《素问热论篇》讲的“遗复”现象,就是体温退了,但因为吃了辛辣食物又发烧了。不吃寒凉食物,是因为发病是因为寒凉邪气导致的,如果再吃生冷的或者受到冷风吹,又会发病出现怕冷症状。其次,人体正邪相争,本身阳气不足,再和病毒打一仗,那是元气大伤,这时要静养恢复体能,休养生息,不能剧烈运动,避免大汗淋漓不止,俗称虚汗、自汗、盗汗,这是时需要服用人参、黄芪来大补元气。 我们无法消灭病毒改变自然界的物候现象,那就把自己正气补补足、预防工作做到位。 曙光医院传统医学科吴欢主任医师 2024年度上海市健康科普人才能力提升专项 (科普引领专项)JKKPYL-2024-B04

吴欢 2025-01-21阅读量1284

流感的抗病毒治疗用药有哪些

病请描述:       流行性感冒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一种易在人际传播的急性病毒感染。在全球范围内传播,可感染任何年龄组的人群,在高危人群中可造成严重疾病和死亡。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在全球范围内,流感流行每年造成300万~500万严重病例,29万~65万例与呼吸道疾病相关的死亡。流感流行可使劳动队伍丧失生产能力,从而造成经济损失,并可加重卫生服务的负担。        流行性感冒病毒在人类中,引起流行性感冒病毒(简称"流感病毒")感染的病因主要是甲型或乙型流感病毒,在较小程度上是丙型流感病毒。流感病毒是由8个负义RNA的片段编码的11种不同蛋白质,其中8种被包装成具有感染力的有包膜的病毒体。在病毒表面的是病毒的两个主要抗原决定簇,即刺突糖蛋白:血凝素(hemaggluti-nin,HA)和神经氨酸酶(neuraminidase,NA)。HA介导病毒进入细胞并具有受体结合和膜融合活性。NA在感染后期介导病毒受体的酶促裂解,从而释放后代病毒粒子。流感病毒M2离子通道是病毒复制所必需的,它充当质子通道,在病毒内部的转变过程中酸化病毒内部,导致子代病毒核糖核蛋白复合体(virusRibonucleoprotein,vRNPs)释放到细胞质中,vRNPs随后迁移到细胞核中,在细胞核中发生病毒转录和复制。此外,RNA依赖型RNA聚合酶(RNA-dependentRNApolymerase,RdRP)及在合并感染期间RNA 的片段的重配为甲型流感病毒提供了进化机会,并可促进新宿主之间的传播。病毒复制的关键因素是病毒血凝素有效结合α-2,6﹣唾液酸(由人类上呼吸道上皮细胞高度表达)的能力,以及RdRP病毒有效转录和复制RNA基因组的能力。       流感的抗病毒治疗用药有哪些呢?       目前治疗方法,理论上,任何涉及流感病毒进入及复制过程的位点都可能用作治疗靶点,目前疫苗是减少流感影响的最佳方法,但病毒的抗原性漂移和偶尔的抗原性变化及疫苗的普及率低,限制了疫苗预防流感的作用。抗病毒药物M2通道抑制剂包括金刚烷胺和金刚乙胺,只能有效对抗甲型流感病毒,更兼耐药性病毒的出现,导致M2抑制剂的临床应用非常有限。人们对开发新的普遍免疫策略非常感兴趣,各种抑制性药物已经上市,还有许多仍在研究中,尚未通过临床试验。        抗流感药物分类如下:       1.神经氨酸酶抑制剂       普遍认为,NA有助于流感感染早期作用于黏多糖以使病毒附着于靶细胞,以及感染后期病毒在病毒HA上出芽以释放离散的病毒颗粒。所有神经氨酸酶抑制剂(neuraminidaseinhibitor,NAI)都通过与NA的活性位点特异性结合来模拟唾液酸过渡状态,从而阻断其酶功能,防止子代病毒体感染其他细胞。        (1)扎那米韦:研发的第一种NAI是扎那米韦,利用类似物2,3﹣脱氢﹣2﹣脱氧﹣N﹣乙酰神经氨酸及带正电荷的胍基,以高度保守的方式与NA的活性位点结合,生成扎那米韦。吸入用扎那米韦被推荐用于治疗具有甲型、乙型流感典型症状的患者。该药物在包括欧盟和澳大利亚在内的大多数国家被授权用于成人和儿童(≥5岁)流感的治疗,在美国和加拿大被授权用于7岁及以上的患者。扎那米韦作为标准治疗方案,通过吸入器服用,每天2次,每次10mg,持续5天。        2019年静脉输注的扎那米韦溶液获得欧洲药品管理局的批准,正在接受临床监测,旨在治疗患有危及生命的甲型或乙型流感病毒感染的重病住院患者。扎那米韦静脉注射许可用于成人、青少年和6个月以上的儿童。建议剂量为每次600mg,每天2次,持续5~10天,应在流感症状出现后的前6天开始治疗。II期和II期临床试验报告了一些与该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最常见的是胃肠道事件,包括腹泻、皮疹、肝细胞损伤等肝脏反应及转氨酶水平升高。        (2)奥司他韦:奥司他韦和帕拉米韦在结构上相似,引入戊基醚侧链从而抑制NA与宿主结合。奥司他韦标准方案是口服给药,每次75mg,每天2次,持续5天。奥司他韦的治疗应在症状出现后48h开始。然而,在住院、重症及合并高危并发症的特殊情况下,建议无论发病时间如何,都立即开始使用奥司他韦进行治疗。该药物耐受性良好,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头痛和消化系统疾病。其他报道的不良反应虽然发生的可能性要小得多,但非常严重,包括过敏反应、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心律失常、肝衰竭(包括肝炎)等。        尽管NAIs被认为是控制流感暴发的有效药物,但各种变异病毒对目前可用的NAIs表现出耐药性。最近的一项研究表明,NAIs的使用与药物诱导的病毒突变成正比,从而导致NAI的耐药性。此外,NAI耐药性也可能发生于NA活性位点的突变,在免疫功能低下患者中尤其成问题。在严重或致命流感病例的NAI治疗过程中,容易出现耐NAI毒株。因此,越来越多新的NAIs正在研发中。      (3)帕拉米韦:帕拉米韦注射液和磷酸奥司他韦疗效相当,而且能够有效对抗耐奥司他韦的流感病毒,且剂型为注射液,适应流感危重病人和对其他神经氨酸酶抑制剂疗效不佳患者的救治。这个药规格100ml/瓶;100ml∶帕拉米韦三水合物(按C15H28N4O4计)0.3g与氯化钠0.9g。用量用法:静脉滴注给药。在出现流感症状的48小时内开始治疗。成人:一般用量为300mg,单次静脉滴注,滴注时间不少于30分钟。严重并发症的患者,可用600mg,单次静脉滴注,滴注时间不少于40分钟。症状严重者,可每日一次,1~5天连续重复给药。另外可以根据年龄和症状等酌情减量。儿童:通常情况下可以采用帕拉米韦一日一次,每次10mg/kg体重,30分钟以上单次静脉滴注,也可以根据病情,采用连日重复给药,不超过5天。单次给药量的上限为600mg以内。这个药不良反应:主要是支气管炎、咳嗽等,此外还有中枢神经系统的不良反应,如眩晕、头痛、失眠、疲劳等。消化系统不良反应小。       (4)安石榴苷:Li等证明安石榴苷是一种靶向NA的新抗流感抑制剂,对各种类型的流感都有效,包括对奥司他韦敏感和耐药的甲型流感病毒,可同时对抗甲型、乙型流感。安石榴苷作为一种天然产物,在自然界中分布较少,仅在石榴、木耳科和诃子等少数植物中发现。安石榴苷的作用机制研究表明,该化合物可抑制病毒NA活性,不同于奥司他韦的作用途径,阻断子代病毒的释放。        (5)一种非两性离子结构的奥司他韦类似物(24a):Zhang等发现一种含尿素的非两性离子神经氨酸酶抑制剂(24a),它对第1组(H5N1和H1N1)和第2组(H3N2)亚型的神经氨酸酶表现出强有力的抑制作用,对H274Y突变体的神经氨酸酶表现出比奥司他韦更强的抑制活性。无论是口服还是静脉注射,与奥司他韦相比,该化合物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征均得到改善。口服绝对生物利用度提高到8.8%,为开发具有良好口服生物利用度的新型强效非甾体类药物提供了新的思路。        2.RNA抑制酶              流感中的RNA依赖型RNA聚合酶(RdRP)复合体由3个亚单位组成,即聚合酶碱性蛋白1、聚合酶碱性蛋白2和聚合酶酸性蛋白,形成病毒转录和复制所必需的异三聚体,因此成为抗病毒药物的潜在靶点。       (1)巴洛沙韦:巴洛沙韦是一种相对较新的治疗流感的药物。巴洛沙韦作为前药口服给药,在胃肠道中水解为巴洛沙韦酸。巴洛沙韦酸通过特异性结合聚合酶酸性蛋白来抑制病毒mRNA的形成,聚合酶酸性蛋白负责捕获宿主细胞mRNA帽,是启动vRNA转录过程的关键步骤。在欧盟,该药物的使用适应证是治疗急性无并发症流感和暴露后预防。由于巴洛沙韦的半衰期>79h,建议采用单剂量方案。剂量基于体重:体重40~79kg的患者一次剂量为40mg,体重80kg的患者一次剂量为80mg。III期临床试验表明,针对流感并发症高危人群,分别接受巴洛沙韦、奥司他韦或安慰剂治疗,巴洛沙韦组流感症状改善的中位时间明显短于安慰剂组,与奥司他韦组相似(分别为73.2h、102.3h和81.0h)。然而,对于B型流感病毒感染,巴洛沙韦组流感症状改善的中位时间比奥司他韦组短27.1h。此外,在症状出现后的前12h开始治疗的患者,这一时间明显更短,而在巴洛沙韦组,与安慰剂相比,平均差异为48h。        (2)法匹拉韦:另一种抗病毒药物是法匹拉韦,一种靶向RdRP的核苷类似物,通过终止延伸进而阻止互补病毒RNA的合成,从而抑制病毒RNA的合成。法匹拉韦已在日本和美国进行了季节性流感的临床试验,并于2014年在日本被批准作为新的抗流感病毒药物。       3.血凝素            HA介导病毒进入细胞并具有受体结合和膜融合活性。主要的步骤包括:HA宿主细胞表面的唾液酸受体(a-2,6﹣唾液酸或a-2,3﹣唾液酸);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发生,病毒进入宿主细胞;病毒包膜与内体膜的膜融合。抑制透明质酸HA意味着阻断病毒感染的初始步骤。        (1)阿比多尔:目前进入临床的阿比多尔是一种抗病毒小分子,在俄罗斯和中国用于治疗流感和其他呼吸道疾病;然而,需要大剂量才能达到治疗效果。最近证明,它与甲型及乙型流感病毒透明质酸茎上部的一个特定疏水腔结合,稳定透明质酸的预融合构象,抑制膜融合,这可能解释了它的抗流感病毒作用。尽管如此,阿比多尔需要广泛的优化以提高透明质酸的亲和力和药代动力学稳定性,并且迫切需要寻找靶向透明质酸其他表位的小分子。      (2)白桦木酸衍生物:白桦木酸是一种天然的羽扇豆型五环三菇,广泛分布在植物界,尤其是白桦树的树皮中。白桦酸及其衍生物表现出多样的药物活性,其中两种衍生物已经进入临床试验,一种作为第一代成熟抑制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药物,已完成III期临床试验。Chen等发现白桦木酸的六价衍生物CYY1-11,1,具有抗流感病毒(H1N1)活性(IC50=5.2μm)且无明显细胞毒性(SI>38.4)。CYY1-11,1可靶向流感表面糖蛋白HA,阻止其与宿主细胞的附着。更重要的是,该结合物表现出较低的诱导病毒耐药性倾向。这些发现可能为白桦酸衍生物作为潜在抗流感药物打开了新方向。      (3)CBS1194:Du等通过高通量筛选发现一种新的抗病毒药物化合物CBS1194,其对第2组的甲型流感病毒具有特异性,而对第1组的甲型流感病毒没有影响。CBS1194靶向HA茎区,结合融合肽附近的化学基团空腔,导致空间位阻,阻止低pH诱导的HA重排,抑制病毒和核内体膜的膜融合,在病毒感染的早期表现出明显的抑制作用。CBS1194的出现进一步提高泛亚型抗流感药物的开发潜力。       (4)JNJ4796:JNJ4796是Dongen等发现的一种在体外结合并中和广泛的甲型流感病毒的先导化合物。通过检测基于CR6261设计的小蛋白置换结合分析,筛选了最有前途的抑制剂JNJ4796。JNJ4796靶向保守透明质酸茎区,抑制透明质酸酸碱度敏感的构象变化,这种变化触发了病毒和内体膜的融合,以及病毒基因组向宿主细胞的释放,从而中和第1组甲型流感病毒。口服JNJ4796可保护小鼠免受H1N1病毒致死剂量的25倍攻击,口服剂量的JNJ4796在亚致死性病毒攻击后也产生剂量依赖性的功效,以15mg/kg和5mg/kg每天2次给药可获得100%的存活率,并且该化合物具有中等程度的减肥作用,仅限于治疗后的一段时间。值得注意的是,该化合物能有效中和病毒在完全分化的人支气管上皮细胞培养物中的感染。当在感染后96h进行评估时,用该化合物孵育感染了H1N1病毒的培养物可显著降低病毒滴度。        总结,目前,预防流感病毒传播最有效的两种方法是流感疫苗和抗流感药物。由于疫苗预防和治疗的滞后,抗流感病毒药物对于流感治疗至关重要。然而,耐药菌株不断出现,导致许多治疗方法逐渐失效,为了优化抗流感治疗,联合疗法是一个有吸引力的选择,具有独立运作的不同抗病毒机制,协同作用于病毒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与抗病毒单一疗法相比,因为缓解了抗药性问题,抗病毒药物的联合使用可能更有吸引力。当然,抗病毒药物联合治疗的研究目前还没有更多的循证依据。

王智刚 2024-10-08阅读量2147

一月高热耗气伤津神疲乏力

病请描述:疰夏 临床发现,入夏不少人群会出现乏力、汗出较多、四肢酸软、头昏困倦、饮食不佳、口淡无味、时有低热查无原因。有的家属以为老年人得了重病,快不行了,去医院检查又没有明显异常,补些营养液就回家休息。 这种现象十分常见,并且是存在了千年的“疰夏”。疰夏是因暑湿之气外侵,困阻脾胃,或暑热耗伤正气,脾失健运所致。以夏季倦怠嗜卧、低热、纳差为主要表现的时行热性疾病。一般夏季过后,或环境温度下降,如冷空调里病情可自行改善,部分患者可呈现出逢暑必发的周期性特点。有时疰夏亦为中暑的先兆,若进一步发展可致中暑。 因此,为了预防疰夏,几千年来我们人类总结出了各种各样的进补方法。那么,什么是正确合理的进补预防疰夏的方法呢?那当然是”因人而异”。 疲劳过度,耗气伤津者:这类人群有因为过度劳累,工作压力大,长期加班熬夜的脑力劳动者,有因为重体力劳动,烈日曝晒的体力劳动者,有因为年老体弱,脾胃虚弱的老年人,慢性疾病患者。他们往往在高热大暑天出现气短胸闷、神疲乏力、思想不集中、口干多饮尿少,舌淡苔薄少津等症状,应当予以补气生津的麦冬10克、鲜石斛10克、西洋参3克、乌梅5粒、冰糖若干等煮水喝,或者在夏季的汤中加入麦冬20克或鲜石斛剪断20克一起煮汤喝。同时要避开高温环境,大量饮水,避免出汗。 湿邪内阻,阻碍运化者:这类人群多以饮食肥甘厚腻,吃夜宵,烟酒不忌,腹中胀满,嗳腐吞酸,舌苔厚腻如积雪,应当予以行气化湿的中药以与干预,并调整患者饮食习惯。有患者因为饮食寒凉,内伤脾胃,或脾胃虚寒,运化无力。此类患者,平素身体较为虚弱,常有胃肠道疾病,或痛、或泄便溏、或纳食不馨,应当与健脾养胃的方法调理治疗,如薏苡仁一把、莲子肉一把、粳米一把、百合一只、山楂15克、陈皮6克熬粥,当点心养胃化湿消食。也可丝瓜炒百合、薏苡仁冬瓜排骨汤、或者在荤菜中加入山楂和乌梅肉,起到消食的功效。 常食辛温,蕴而化热者:常见于夏季无名低热,反复起伏,与各种生化检查甚至怀疑肿瘤排查,未见异常,这类患者临床并不少见,而且会反复几年入夏发作。我们会发现,过度饮食辛温之品会是其中病因之一,尤其过食生姜大枣等,辨证施治便能消退低热。这类情况应该以黄菊花5克、金银花3克、莲子心1克、薄荷3克、甘草5克煮水喝,清热解毒。 安逸不动,气血不足者:许多孩子放了假,宅在家里玩手机电脑,躺着坐着各种姿势都有,当然还有宅男宅女们,这些人群缺乏必要的运动,心肺功能下降,动则胸闷气短、四肢无力,还有甚者剧烈运动、外出旅游或开学后运动猝死。这都与安逸不动,气血不足有关。父母亲友应当督促之。我们可以用太子参10克、丹参10克、乌梅5枚、生山楂10克、甘草5克、冰糖若干煮水当饮料喝,补气活血,也可以太子参20克炖鸽子。

吴欢 2024-08-19阅读量1395

饮食营养因素对胃癌预防与治疗...

病请描述:        蔬菜、水果和食物中纤维有保护作用,多食新鲜水果、蔬菜、富含抗氧化剂、维生素和天然食物能降低胃癌的危险因素。并且,注意饮食、家用冰箱的普及和减少盐的摄入对降低胃癌发病率和地域分布有即时效果。 (一)高纤维膳食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膳食纤维能降低患胃癌的危险。瑞典的一项回顾性的病例对照研究,经过多因素回归分析63种食物及饮料,发现膳食纤维含量与胃贲门腺癌呈负相关,食物中总纤维含量最高组(平均:21.3g/d)较最低组(8.0 g/d)患癌的危险性降低60%;进一步分析主要是谷类植物(含谷、麦)纤维,最高组(平均:14.7g/d)较最低组(1.5 g/d)患癌的危险性降低70%。墨西哥的病例对照研究显示食物中纤维(OR为0.22,95%CI为0.09-0.55)有拮抗胃癌的作用,统计学上有明显差异。        谷类植物纤维降低胃癌发生的机制:唾液是进入胃的亚硝酸盐的主要来源,我们日常摄入的抗坏血酸、吞入空气中的O2能将亚硝酸盐转化为NO从而阻止致癌物亚硝胺的形成,这在动物模型中已得到证实;抗坏血酸的缺乏和不足使唾液中的三氰酸盐易在胃食管结合处局部形成亚硝胺,而谷类植物纤维在酸性环境下对亚硝胺有强烈的清除作用,与抗坏血酸一样能明显降低胃内亚硝酸盐的浓度。谷类植物不仅其所含纤维,其整个颗粒都含有抗肿瘤成分,如:植物雌激素、酚复合物、抗氧化剂、抗淀粉和低聚糖。纤维的保护作用与胃癌的组织类型无关。 (二)咖啡和茶        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咖啡和红茶与患胃癌的危险无明显关系。        茶叶为近来颇受重视的天然防癌剂之一。近来陆续报道在绿茶产地和有饮茶习惯的地区或民族,肿瘤发病很低。世界范围内有关绿茶的回顾性调研结果不尽相同,部分报告认为能降低患胃癌的危险,主要是绿茶含有高浓度的多酚有保护作用。中科院进行体内外试验,显示茶有阻断亚硝基化合物合成的作用,并呈明显剂量反应关系;人体实验证实,每日饮用1~5克茶叶的茶水,可明显阻断体内亚硝酸盐的合成。北京医科大学报道,绿茶中含有维生素C、维生素E和茶多酚等多种亚硝化抑制剂。研究表明4.65g茶叶水(相当绿茶32克)提取物,可完全阻断高危人群体内过高的N-亚硝基脯氨酸合成。也有相反的报道,如日本的两项前瞻性的研究均持否定结论,并认为回顾性调查中得出胃癌患者摄入绿茶少是因其明确诊断前2年有腹部症状所致。世界肿瘤研究基金会认为任何饮料均不能增加或降低患胃癌的危险。 因而有关绿茶的防癌作用有待进一步证实,我国更大规模的研究正在进行中。绿茶有可能作为一种较为理想的预防胃癌发生的饮料。 (三)香料和调味品        大蒜具有广泛的抗肿瘤作用,国内外大量流行病学和病例对照研究显示大蒜对胃癌、肠癌、头颈部肿瘤、肺癌、前列腺癌均有抑制作用。在中国北方随机对照研究显示大蒜类食物,经常食用较不食用者,可降低胃癌相对危险性53%。        回顾对比和病倒对照及前瞻性研究中,均发现大蒜对胃癌的抑制作用。此种现象在年食蒜量超过2.5Kg时即可出现。据山东及北京的资料,大蒜的年用量与胃癌的发病呈明显的负相关。        实验研究表明,大蒜能抑制N-二乙基亚硝胺的合成。食大蒜后可使胃的泌酸功能增加 。胃内亚硝酸盐的含量及真菌或细菌的检出率均有明显下降。大蒜对细菌尤其是Hp有杀灭作用,大蒜中的硫代硫酸盐能抑制Hp的生长。大蒜富含的黄酮醇、特别是四羟基黄酮有助于致癌物的去毒。大蒜提取物可以抑制肿瘤的生长,大蒜素不但能杀伤个体培养的胃癌细胞,而且可以抑制体内移植的胃癌。早先发现大蒜因富含硒对哺乳动物肿瘤形成的早期有抑制作用,随后动物实验证实大蒜提取物双丙稀基硫化物和丙稀基甲基三硫化物能抑制肿瘤的发生。晚近Schaffer等证实大蒜中含硫复合物能保护哺乳动物上皮细胞的DNA。        山东省苍山县盛产大蒜,该县居民有常年食蒜习惯,胃癌死亡率仅是胃癌高发县山东省栖霞县的1/12。因此,大蒜很可能是一种较理想的干预胃癌发生的食物。        意大利的研究认为辣椒和香料与胃癌无关,可能是因为食用香料的生活方式主要在低发病率的南方地区;相反,墨西哥地区报道辣椒是高危因素,辣椒辣素有诱变作用。        橄榄油能降低胃癌的危险,可能是其含有抗氧化物,但也有认为与其在地中海国家主要用于生菜色拉有关。在中国菜油被认为能降低胃癌的危险。 (四)维生素和微量元素        主要的维生素有β-胡萝卜素(β-Carotene,β-C)、维生素A、C、E(VA、C、E)和叶酸(folic acid,FA)。        早在1942年美国Tannock就观察到VA和癌的关系,他给接受射线治疗的肿瘤动物使用VA,结果减少了控制肿瘤所需照射量的25%;Wold等用大约16000人进行前瞻性研究,重点研究了86位癌症病人和176位非癌者,结果提示血清低水平的VA与癌发病率有关,而以肺癌和消化道癌最为明显;天津医学院任大林等调查了97对病例对照血清VA与胃癌发生率的关系,发现胃癌组VA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且VA水平与胃癌患病危险率有明显的剂量依赖性。        β-C含量和胃肠道癌的关系证实饮食中β-C的高摄入与胃、食管癌有关。1985-1992年间,La-Vecchia选择了723例胃癌和部分非肿瘤的消化道良性病变做营养要素与胃癌危险性的调查,发现β-C、VC和胃癌的发生有直接关系。国内外的多个病例对照研究显示胃癌前病变亦与维生素缺乏有关:Zhang等调查胃癌高发区600名35-64岁有癌前情况者β-C、VC和VE水平显著降低。在国内胃癌高发区山东省发现胃粘膜肠化生的患者,血中VC和β-C的浓度较低。多个研究均证实摄入β-胡萝卜素(或类胡萝卜素)能降低患胃癌的危险,并在前瞻性的样本干预研究得到证实,胡萝卜素、VitA和β-C转化的VitA醇均与慢性萎缩性胃炎无关。国内在食管癌和胃腺癌高发区的河南省林县,发现饮食单一,缺乏核黄素、VA、VC等微量元素是病因之一。在随后的一项前瞻性干预研究中,将高危人群分为四组,给予不同的微量元素,随访四年,发现给予VE、β-C和硒能明显降低胃腺癌的发病率,死亡率降低21%,提示高发区人群因摄入较低而易患胃腺癌。        叶酸是水溶性B族维生素,其组成成分有:谷氨酸、对氨基苯甲酸和蝶呤啶。国内房静远等发现药理剂量叶酸能减缓干预致癌剂乙基硝基亚硝基胍(ENNG)所诱生的胃癌发生速度;人胃癌发生过程中有血清叶酸水平的降低。墨西哥的一项病例对照研究显示叶酸能降低肠型胃癌的发生。        大多数病例对照及化验血标本的前瞻性样本研究评估经食物摄入微量元素,总体而言,已清楚表明适量VitC、维生素E和β-胡萝卜素是很强的保护因子。摄入大剂量的维生素E还显示能明显延长胃癌患者的生存时间。        维生素抗肿瘤的机制主要是抗氧化、清除自由基、激活免疫系统、阻断化学致癌物的作用,改善细胞间隙连接交通及参与DNA甲基化状态的维持。各种维生素抗肿瘤的机制可概括为:β-C为抗氧化剂,可清除自由基,并可通过视黄醇和VA酸刺激免疫系统及活化间隙连接交通,维持细胞分化的正常状态。VA以抗氧化和增加细胞间隙联接交通为主,并可增强上皮细胞防御功能。VC抗氧化清除自由基,刺激免疫系统,并可抑制亚硝胺这一诱变因子的形成,增强肝解毒作用和间接抗癌作用。VE可抗氧化,增强免疫功能,也可还原亚硝胺,并在近期的前瞻性研究和化学预防中得到初步证实;维生素E还能在基因突变前后阻止细胞的恶性转化或过度增生;最近的许多研究报告维生素E对嗜烟者没有作用。叶酸主要是参与SAM供甲基过程以维持m沮甲基化状态,参与基因调控,抑制癌基因表达。        维生素抗肿瘤机制的研究虽已进行多年,但仍有许多不清楚的细节,尤其是几种维生素共同作用抑或单一作用的问题,有时还须排除肿瘤发生后所致维生素吸收降低的情况影响,至于补充维生素以防治肿瘤,已有这方面的尝试,并有初步结论,但涉及到包括用量及副作用等问题,多尚未成熟;不过随着分子生物学水平的提高,有关机制的研究工作会深入至细胞乃至分子水平,其临床应用也逐渐完善。 (五)水果和蔬菜        目前普遍认为长期食用新鲜水果特别是柑橘和生蔬菜有保护作用,可明显减低胃癌的发生。另外,一些在沙拉中使用的特殊品种蔬菜也有保护作用,如:西红柿、莴苣、黄瓜、胡罗卜、芹菜、甜胡椒、洋葱。地方特产的葱类蔬菜和洋葱在中国及一些国家证实与胃癌的发生呈负相关。病例对照和队列调查资料均表明,新鲜蔬菜和水果的用量与胃癌死亡率呈明显的负相关。美国自1930年,日本自1950年起,水果和蔬菜食用量增加,继而观察到胃癌死亡率明显下降。        大量食用新鲜蔬菜和水果降低胃癌发生的原因,一方面是新鲜蔬菜中致癌物少,另一方面可能是其中含大量的维生素A、C和E等。根据维生素A的来源可分为植物型(胡萝卜素)和动物型(视黄醇)。1988年Byers 观察到植物型维生素A有更强的防癌效果。维生素A能使上皮细胞分化成特定的组织,使人体鳞状细胞癌和其他细胞癌消退,并可刺激抗肿瘤的免疫系统,以预防胃癌的发生。维生素C的作用机制是抑制内源性亚硝胺的合成及抑制组织细胞对致癌化合物的转化,甚至可使已转化的细胞逆转,以产生抗癌作用。维生素E的抗肿瘤作用有三个方面:①体内抑制致癌物亚硝胺的形成;②某些致癌物在体内可形成自由基,维生素E则可抑制自由基的形成,保护细胞的正常分化;③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 (六)豆制品、牛奶        国内外大量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均表明,牛奶、豆制品、鲜鱼、鲜肉、蛋对胃癌粘膜有保护作用,豆类中含有多种蛋白酶抑制剂、不饱和脂肪酸和酚类化合物,对致癌过程和亚硝胺形成有抑制作用。美国学者最近从动物实验中发现豆类食物中的粗蛋白酶有很好的防癌作用。日本平山雄进行的病倒对照研究中发现如以不饮牛奶的相对危险性为1.0,经常饮用牛奶者男性为0.29,女性为0.42;每日均饮用牛奶者男性为0.22,女性为0.29。如饮用牛奶并食用肉和黄经绿色蔬菜,患胃癌的相对危险性降至1/5。牛奶中富有钙和维生素A,还有蛋白质的胶体,对胃粘膜有保护免受毒物侵害的作用。膳食蛋白质可能影响某些酶的活力,从而在改变致癌物质中起重要作用。

周主青 2015-06-16阅读量8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