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请描述:据统计,全世界约有3.55亿人患关节炎,亚洲平均每6人就有1人是关节炎,我国有1.22亿关节炎患者,发病率约为13%。关节炎常在25至50岁间发病,以女性居多。 关节炎主要在冬季,特别秋冬交界时较容易发生。因为天气出现转换变冷,关节血液循环变得缓慢,不像夏天时,血液循环较快,可把关节里的炎症因子带走,所以秋冬天关节炎发生率较高。 骨关节炎的主要原因及症状 骨关节炎的发病原因主要包括关节软骨的退化、过度使用关节、肥胖、外伤、遗传因素等。在正常的关节中,软骨覆盖着关节面,能够起到减震和润滑的作用。然而,当软骨磨损或退化时,关节活动时骨头之间会直接摩擦,引发炎症和疼痛。 1 关节疼痛 初期为轻度或中度间断性隐痛,休息时好转,活动后加重,且疼痛常与天气变化有关。晚期可出现持续性疼痛或夜间痛,关节局部有压痛,伴有关节肿胀时尤为明显。 2 关节肿胀 手部关节肿大变形明显,膝关节因骨赘形成或关节腔积液也会造成关节肿大,后期可在关节部位触及骨赘。 3 关节僵硬 早晨起床时出现关节僵硬及发紧感,也称为晨僵,活动后可缓解。关节僵硬在气压降低或空气湿度增加时加重,持续时间一般较短。 4 关节活动受限 由于关节肿痛、活动减少、肌肉萎缩、软组织挛缩等引起关节无力、活动受限。严重时,患者可发生关节畸形,如膝内翻畸形。 秋冬季节加重骨关节炎的原因 秋冬季节的寒冷天气容易让骨关节炎的症状加重,主要原因如下: 1 低温导致血液循环不畅 寒冷天气会让血管收缩,导致关节周围的血液供应减少,影响软骨和关节液的营养供应,关节的自我修复能力降低,容易诱发疼痛。 2 湿冷环境加剧关节炎症 湿冷的环境增加了关节的受力,同时也会影响软组织的弹性和润滑性,导致关节疼痛、僵硬感加重。 3 活动减少,肌肉力量减弱 秋冬季节人们的户外活动明显减少,缺乏锻炼会导致关节周围肌肉力量下降,肌肉无法有效支持关节,从而增加关节的负担。 预防秋冬季节骨关节炎的方法 为了避免秋冬季节骨关节炎的发生或加重,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01 保持关节温暖 关节部位对温度十分敏感,寒冷会让关节血流减少,加重不适。因此,秋冬季节要特别注意保暖。穿着温暖的衣物,尤其是护膝、护肘等部位的保暖,防止关节受寒。同时,尽量避免在寒冷、潮湿的环境中久待。 02 适量运动,保持关节灵活性 适量的运动有助于增强关节的灵活性,改善血液循环,保持肌肉力量。加强下肢肌肉训练,如直腿抬高、游泳、静蹲等,以增强肌肉力量,保护关节。 03 控制体重,减轻关节负担 膝关节病的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尽量让膝关节少负重。比如少上下楼梯、少远足、少登山、少久站、少抱小孩、少提重物等。 04 定期检查,早期干预 对于有骨关节炎家族史或者已经感到关节不适的人群,定期去医院检查关节健康情况非常重要。 医生可以通过X光片、磁共振等手段准确判断关节的状况,必要时给予药物治疗或物理治疗,早期干预能够有效延缓病情进展。
王金武 2025-02-08阅读量865
病请描述: 三叉神经痛让人死的心都有 事实上,这个总结并不夸张,对三叉神经痛的患者和家属来说,发病时以头撞墙这样的行为一点都不稀奇,抑郁、暴躁更是常见现象。三叉神经痛痛在身体,但摧毁的往往是患者的心理——由无休止的疼痛引发的绝望心理,往往是压垮患者的最后稻草。 无故面痛切勿盲目求医 56岁的张女士,4年前突感左侧牙龈就跟针扎了般剧烈疼痛起来,一阵剧烈疼痛之后,疼痛感戛然而止就跟没发生过一样,张女士心想是不是牙龈又上火了,但没过多久这种针刺样的疼痛又突然来袭。随后到当地卫生院开了点消炎止疼药当牙疼治疗,由于对疾病缺乏认识,盲目求医了多年疼痛仍不见好转,疼痛导致她不敢进食、洗脸、说话甚至几度寻死,这严重的影响了她的生活,为了能够进一步诊疗,近期找到唐都医院神经外科王景教授完善各项检查,诊断明确,经认真术前准备后,确诊为三叉神经痛,目前张女士进行显微血管减压术已经一个月,左侧颜面部疼痛消失。4年的疼痛困扰总算摆脱了,日子又回到了往日的平静。 为什么显微血管减压术已成为目前世界上公认的治疗三叉神经痛最好的治疗方法? 每个人的面部都有一根最粗大的神经(第5对脑神经),三叉神经由眼支(第一支)、上颌支(第二支)和下颌支(第三支)汇合而成,脸部的神经非常敏感和脆弱,如果三支神经会合而成的三叉神经根与脑血管过于“亲密”,对其造成压迫,必然会感到剧烈疼痛。显微血管减压术是通过显微镜下操作找到压迫三叉神经根的责任血管,然后用特殊垫片垫起压迫三叉神经的责任血管,从而解决了三叉神经痛的病因。 提醒:三叉神经痛容易与舌咽神经痛、疱疹和疱疹后疼痛、颞合关节病等面部神经痛疾病混淆,所以患者一旦出现面部疼痛症状,应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避免延误病情。
王景 2025-02-07阅读量777
病请描述: 作者:(江苏)王长杰医生 原创文章,禁止转载或引用 开篇之前,我首先在此继续感谢审核员及网管们辛勤劳动和付出!也感谢他们能允许我的专业探讨子宫腺肌症方面的第54篇原创文章在此落户!更感谢他们的平台,造福民众,能让更多的患者来查阅到对自己有益的文章!福泽你我! 文章正文 作为治疗子宫腺肌症二十余年的专科临床医生,今天将专门阐述这么多年如何来挑选中药方剂及中药,用于尝试治疗子宫腺肌症方面的体会和心得!本文章内所有看法和见解,都是我本人的见解,并非代表其他医者的用药思路。恳请同行不要指责我挑选中药方面是偏面或无知!因为,我只是撰写并发表阐述自己从事中药保守治疗子宫腺肌症的个人见解和看法罢了!临床上假如有十位医生来给十位子宫腺肌症病人用中药治疗,那么就会出现十张不同组方的中药汤剂,毕竟各人对中药的选择上也不尽相同!我这二十余年在发表超百篇探讨子宫腺肌症方面的原创文章,建立对子宫腺肌腺症治疗方面的自己的认识和见解,所以选择哪些中药治疗子宫腺肌症,一定和其他同行医生也无法相同!故请不要笑话我在“班门弄斧”!谢谢各位的谅解! 我们很多当地中医临床医生,在尝试给子宫腺肌症用中药保守治疗时,基本都是 将子宫腺肌症当成中医的“痛经”来对待和辨证施治,搞中医的医生当然会以中医的“痛经”来分析它的病因病机及如何辨证施治了:气滞血瘀引起的痛经,则会以疏肝理气,调经止痛或活血化瘀而用药;寒湿凝滞引起的痛经,则会以温经和宫,调经止痛而用药;湿热阻络引起的痛经,则会以清热活血,调经止痛而用药;气血虚弱引起的痛经,则会以益气养血,和营止痛而用药;肝肾亏损引起的痛经,则会以调补肝肾,和营止痛而用药;寒痰凝结引起的痛经或肌瘤,则会以软坚散寒,化瘀消痰消症。对于合并肌瘤的则更会为以桂枝茯苓汤或大黄庶虫汤、少腹逐瘀汤、血府逐瘀丸汤等方剂来加减。还有一部分中医临床医生认为该病主要与痰瘀有关 ,痰浊阻遏经脉,影响冲任,致使经血不调,运行不畅,胞宫失养,痰浊阻滞气机升降,影响水液代谢,痰瘀是产生子宫内膜异位症症状和体征的关键等等治疗理念! 在二十余年的临床治疗子宫腺肌症期间,有不少子宫腺肌症病人向我——王长杰医生反映在当地服用过一些中成药,比如:止痛化癥胶囊,散结镇痛胶囊、化症止痛颗粒、丹莪妇康煎膏、丹鳖胶囊、大黄蛰虫丸、鳖甲软坚丸、消瘰丸、少腹逐瘀丸、血府逐瘀丸、桂枝茯苓胶囊或丸等。但不少服用者在服用二个月左右后的子宫或腺肌瘤并没有得到较好的缩小,不是子宫仍然持续增大,就是腺肌瘤持续增大!根据这些反馈来看,前面这些中成药较难在短时间内缩小子宫或腺肌瘤,甚至一些临床医生让患者服用三到六个月,说子宫或腺肌瘤在服用几个月后会缩小,最终有不少服用者复查后很失望!前面所述的这些中成药中,有一部分的确能较好改善子宫腺肌症的临床症状比如疼痛等,但这些只能治标,很难治本!服之则痛缓,不服之则仍痛!在长期的临床观察中,也观察到有极少数的中成药及中药方剂,在服用二到三个月左右的确也能缩小增大的子宫及腺肌瘤,但它们的缩小率并不高,只有让少数子宫腺肌症病人能幸运! 西药对症治疗对症状较轻,患者仅要求缓解痛经者,可以选择在痛经时予以非甾体抗炎药内服如芬必得、消炎痛或萘普生等对症处理。但双氯芬酸钠栓或吲哚美辛栓外用肛门内止痛强度要高于内服药物,比直接内服止痛药物副作用少且安全!但这些单纯止疼痛的西药,都是暂时治标,无法来缩小增大的子宫或腺肌瘤,这次服用西药止疼痛,下一个月如果不吃它,那么疼痛仍然在在,且西药镇痛剂长时间使用,也会肝肾及胃等脏器有不同程度的损害!治标不治本,这是中医上的治疗大忌! 临床上具有止痛功效的中药比较多,大多数都是一些具有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的中药,常用的有元胡、乳香、没药、三棱、莪术、赤芍、当归、川芎、桃仁、红花、香附、蒲黄、五灵脂、益母草等。但根据我二十多年的临床使用来看,用再好镇痛中药,只能暂时止痛,到了下一次月经来时,仍然会疼痛,就只能算治本(疼痛),并不能治本(缩小子宫或腺肌瘤及改善病灶)。不建议在中药汤剂中添加更多的止痛中药,改善一时的疼痛,却极难治本!治病不治本,治标不治本,则是中医治病的禁忌!正确的用药方案,应该是标本兼治,仍中医的最高意境。 临床上软坚散结的中药有很多,比如炮山甲、地龙、牡蛎、浙贝母、鳖甲、夏枯草、海藻、昆布等。但真实用于治疗子宫腺肌症配方中的缩小子宫也较难在短时间内奏效! 在我临床工作这二十余期间,最值得令我——王长杰医生最佩服、最值得推荐的当数看似杂乱无章、方不对症的被我称之为“奇方”的中药汤剂配方之所以被称为“奇”在哪里的原因?我也专门撰写出后面这个文章,有兴趣直接用手指点击后面这个文章标题进入查阅:《治疗子宫腺肌症不按常规出牌反而效果好?谈中药奇方汤剂治疗原理》。 我观中药奇方汤剂的配方组成分析: 第一“奇”,提供此配方的子宫腺肌症病人,原来是去治疗膝关节半月板损伤而被要求服用此中药配方来促进半月板损伤的康复,但被此子宫腺肌症病人观察到此配方只需要服用22天后,却能很好地改善子宫腺肌症病情,竟然能较好缩小子宫及腺肌瘤 、明显降低子宫腺肌症的CA125指标、明显改善严重痛经或出血量过多等临床症状!服用周期短、甚至要比一些西药激素起效更快!!” 第二“奇”,在它一共用了三个出自张仲景编写医学名著《伤寒论》中的名方构成全方的骨架,芍药甘草汤、枳术丸、小承气汤来加减变化而成,并添加以清热解毒,止血为辅。(1)为何用清热解毒之品呢?这是因为十个子宫腺肌症病人中,有大约八个同时合并出现盆腔积液!积液也意味着盆腔炎,而具有清热解毒功能的中药,具有良好的消炎且无不良反应的优点。(2)为何同时配合止血中药呢?这是因为在十个子宫腺肌症病人中,大约有九个在每次月结来时的经量过多。所以,在配方中添加具有止血功能的中药,能起到面面俱到之用也! 第三个“奇”,这个“奇方”中药汤剂,为了防止寒凉之品作脾胃,而在配方中添加数味偏热之品来抑制全方中的偏寒之性,使之不用寒凉之品而不伤脾胃,并同时运用白术、炒薏仁米的温和来护胃健脾也!第四个更“奇”,上述配方中对治疗子宫腺肌症最有突出贡献的,数其中一到二味中药,根据查阅大量国内文献资料和药理知识,这二味中药含有的现代药理所的成份,具有影响子宫大小,改善内膜的厚度、抗肿瘤的功效。如果和其它中药合用,则更能多增加其药理强度。 对于中药奇方汤剂的临床实际效果如何?这也许是很多不认识中药奇方汤剂的子宫腺肌症病人所关心的问题,特别整理数例具有代表的服药前和服药后B超放在后面这文章内,可以供查阅者来进行对照,请直接用手指轻轻点击后面这文章标题进入查阅:《话不多说,先上些干货让你眼见为实:佐证中药奇方对子宫腺肌症的作用》。 当然,任何配方并不是百分之百的有效,也是因人而异的,不过,这个中药奇方汤剂的确能让一半左右的子宫腺肌症病人的子宫或腺肌瘤得到一定的不同程度缩小,最关键的是服用的时间只有短短22天则可以去复查!但它也有局限的地方,需要在实际临床中有待提高和改善! 欢迎您辛苦阅读本文章!!谢谢! 最后,再一次感谢审核员及网管们的辛勤劳动和付出! 作者简介:王长杰医生,江苏盐城阜宁县人,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三十余年,专业探讨气血不足、痛经、子宫腺肌症等领域长达二十余年。二个中药配方曾获得中药发明专利证书,二个中药配方被列为省级首批保护项目之一。在此期间,撰写了二百余篇原创网络文章,并制作近百个关于这些方面的医学小视频。王长杰医生入驻平台,将继续撰写并发表探讨这些方面的原创文章。
子宫腺肌症知识宝库 2025-01-09阅读量9692
病请描述:痛风发作疼痛难忍?这款中成药对证使用,疗效非常好! 生活中,关节疼痛是一种很常见的症状,尤其是部分痛风患者,饮食稍有不慎就会出现疼痛难忍的情况,给生活带来很大的困扰。 因湿热闭阻导致本病者,非常适合用当归拈痛丸来调理身体,下面就来介绍一下。 中成药当归拈痛丸源自李东垣《兰室秘藏》之当归拈痛汤,治湿热相搏、肢节烦痛、肩背沉重。 当归拈痛丸是在此汤剂的基础上改剂型而来,由当归、粉葛、党参、苍术(炒)、升麻、苦参、泽泻、炒白术、知母、防风、羌活、黄芩、猪苓、茵陈、甘草共十五味药组成,具有清热利湿、祛风止痛功效。 方中羌活辛温而气雄,祛风力强,以散风除湿,通利关节而止痛;茵陈苦泄下降,善于清利湿热,两药相合,疏风清热利湿,共为君药。 猪苓、泽泻淡渗利水,且性寒又可泄热;黄芩、苦参清热燥湿;防风、升麻、葛根祛风散邪,配合羌活则祛风胜湿之力更强,诸药合用,外散风邪,内除湿热,共为臣药。 白术、苍术健脾燥湿,标本兼顾;方中辛香走窜、苦燥、渗利诸药皆易耗伤气血,故又加党参、当归益气养血,扶正祛邪,且当归质润,可制诸药之燥,又有活血止痛之功;知母苦寒而不燥,清热而不伤阴,以上共用为佐药。 甘草为使药,既可调和诸药,又可加强党参、白术等益气健脾之功。 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利湿、祛风止痛之功,用于湿热闭阻所致的痹病,症见关节红肿热痛或足胫红肿热痛,亦可用于疮疡。 现代药理毒理研究表明,当归拈痛丸具有抗炎、降血尿酸及肾保护作用。 “关节疼痛”在中医可归属为“痹证”范畴,是指风、寒、湿、热等邪气侵袭人体后,滞留机体,肢体的筋骨、肌肉、关节等处气血运行不畅,经络痹阻,不通则痛。 《黄帝内经》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高梁之变,足生大丁”。 《丹溪心法·痛风》曰:“四肢百节走痛是也,他方谓之白虎历节风证,大率有痰、风热、风湿、血虚。” 《景岳全书》中将本病描述为“自外而感者,以阴寒水湿雨雾之气,或坐卧湿地,致令湿邪袭人皮肉筋脉。而凡清湿袭虚,则病始于下,致为腿足之病,此外因也。自内而致者,以肥甘过度,酒醴无节,或多食乳酪湿热等物,致令热壅下焦,走注足胫,而日渐肿痛,或上连手节者,此内因也。” 龚廷贤在《万病回春》中描述:“一切痛风,肢节痛者,痛属火,肿属湿,不可食肉。肉属阳火,能助火,食则下有遗溺,内有痞块,虽油炒热物鱼面,切以戒之。所以膏粱之人,多食煎炒、炙爆、酒肉热物蒸脏腑,所以,患痛风、恶毒、痈疽者最多。” 服法及禁忌 本品为灰褐色的水丸,味苦。每18丸重1克,温开水送服或噙化。一次9克,一日2次。 服药期间忌食辛辣油腻食物。孕妇及风寒湿闭阻痹病者慎用。对本品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
杨磊 2024-10-12阅读量1758
病请描述: 蛀牙,医学上称为龋齿,是牙齿硬组织被细菌侵蚀逐渐破坏的过程。当蛀牙发展到一定程度,可能会影响到牙齿内部的牙髓神经,引发一系列更为严重的口腔问题。因此,了解如何判断蛀牙是否烂到神经,对于及时采取治疗措施至关重要。 一、临床症状判断 1、进食痛:如果蛀牙已经烂到牙神经,牙齿会变得非常敏感。在咀嚼过程中,食物可能会对牙面造成刺激,引发疼痛。 2、冷热刺激痛:当牙齿处于疼痛发作期内,温度刺激(如冷水或热水)可能会使疼痛加剧。如果蛀牙烂到神经,牙齿可能会出现化脓或部分坏死,表现为热痛冷缓解的现象。 3、夜间痛:蛀牙烂到神经后,疼痛往往在夜间发作,或夜间疼痛较白天更为剧烈。患者可能会因牙痛难以入眠,或从睡眠中痛醒。 4、自发痛:在没有任何外界刺激的情况下,烂到神经的牙齿可能会突然发生剧烈的自发性尖锐疼痛。 5、放射痛:疼痛可能放射至患牙同侧的上、下颌牙或头、面、耳部等区域。 二、专业检查方法 1、探针检查:医生会使用专业的器械对牙齿进行检查。如果发现有龋洞,并且能够看到黑色的物质,这可能表明已经损伤到了牙髓神经。 2、X线检查:通过X线检查,医生可以观察到牙齿内部的情况。如果发现有大量的龋坏,并且已经到达了牙本质深层,这通常意味着已经损伤到了牙髓神经。 3、温度测试法:医生会使用细头的医用棉签,在患者的龋洞内蘸取少量水,然后放在舌下感受是否有凉的感觉。如果有凉的感觉,说明龋洞可能已经接近牙髓腔。 4、电测验法:将一根较硬的探针插入龋洞中,如果患者感觉到有酸痛感或麻刺感,这可能表明龋洞已经接近牙髓腔。 三、其他辅助判断 1、牙周组织肿胀:如果蛀牙影响到牙神经,可能导致牙周组织感染,进而引起局部红肿、疼痛等症状。 2、口臭:若未及时治疗,龋洞中残留的食物残渣发生腐烂后,会产生难闻的气味,引起口臭症状。这种口臭通过刷牙、漱口水等方式难以彻底去除。 四、应对措施 如果怀疑蛀牙已经烂到神经,应及时前往正规医院就诊。医生会进行全面的口腔检查,并根据检查结果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如果确定烂到牙神经,通常需要进行根管治疗,去除坏死神经,并采取相应的修复措施。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注意保持口腔卫生,定期刷牙、漱口,减少菌斑、牙石的堆积。同时,避免食用过多甜食,如巧克力、糖果等,以减少细菌对牙齿的侵蚀。
章宁波 2024-10-08阅读量1608
病请描述:跑步膝”— 髂胫束综合征(ITBS) 跑步,作为最简单方便的一项有氧运动,深受众多运动爱好者喜爱。无论是清晨还是黑夜,无论是100、200米短距离冲刺,还是万米、马拉松长距离耐力跑,都可以看到跑者们矫健的身影。但是总有人发现,跑完步之后膝盖很痛,这时候就要暂停一下,注意一下自己是否患有“跑步膝”。所谓“跑步膝”通常是指髂胫束摩擦综合征(Iliotibial Band Syndrome,简称 ITBS) 关于"髂胫束综合征" 髂胫束综合征(Iliotibial Band Syndrome, ITBS),又称为膝外侧疼痛综合征、跑步膝,是由于膝关节反复屈伸活动而致髂胫束损伤或劳损引起的病症,表现为膝关节外侧及大腿外侧疼痛、憋胀感,常在膝关节弯曲30°时疼痛最剧烈。是临床常见的运动损伤,是职业运动员及运动爱好者的常见疾病。常见于自行车运动,长跑,竞走等。 一、病因 01 柔韧性差 髂胫束本身或周围的肌肉(如臀大肌和股四头肌)过紧,增加髂胫束的压力和摩擦。 02 跑步过度 增加跑步距离或强度过快,膝盖反复弯曲和伸直,增加髂胫束与股骨的摩擦。 03 解剖结构异常 如腿长不一致、扁平足、高足弓或膝盖外翻(X型腿)等,这些结构问题会增加髂胫束的压力。 04 肌肉力量不平衡 尤其是臀部和大腿外侧的肌肉力量不足,导致髂胫束无法正常稳定膝关节。 05 不良的跑步姿势或训练方式 包括过度内旋的跑步姿势、跑鞋不合适、长期跑在倾斜的路面上或坡道上。 二、检查 触诊 ①:屈伸膝关节时膝盖外侧上方2~3厘米处疼痛,跑步时加重,或不伴有膝关节打软等症状。 ②:检查关节弹响:患者下蹲,膝关节处有无弹响。 Noble 挤压试验 患者仰卧屈膝90°,检查者拇指至于股骨外侧髁上方1~2厘米处,施压的同时被动伸膝,当伸膝接近30°时,若患者感到外上髁剧烈疼痛即为阳性。 Ober征 患者侧卧,健侧在下,并使髋膝呈屈曲状。检查者一手固定骨盆,另手握住患肢踝部,使膝关节屈曲90°后,外展大腿并伸直患膝,大腿不能自然下落,并可在大腿外侧触及条索样物;或患腿主动内收,足尖不能触及床面,为阳性。 三、治疗措施 急性期处理 休息:减少或停止引发疼痛的活动,尤其是跑步和骑行,给予身体足够的恢复时间。 冰敷:在疼痛区域使用冰敷,每次15-20分钟,有助于减轻炎症和疼痛。 消炎镇痛:药物是ITBS患者急性期控制疼痛的有效手段,最常用的是口服非甾体类抗炎药,局部糖皮质激素注射 物理因子治疗 研究证实,超声波治疗能够改善膝外侧损伤后患者的运动功能与疼痛;短波治疗能够起到消炎、止痛的效果;体外冲击波疗法能有效地缓解ITBFS患者的疼痛。 贴扎与支具 ①贴扎可一定程度上缓解疼痛; ②如果有足部问题,如扁平足或足弓高,可以选择3D打印鞋垫,改善步态并减少膝盖外侧的压力。 运动治疗 1.拉伸训练: 拉伸髂胫束、臀部肌肉和股四头肌可以帮助减轻紧张。加强髋关节和腿部的肌肉力量,特别是股四头肌、臀中肌和臀大肌,帮助稳定膝盖和髋关节。 2.泡沫轴滚压 泡沫轴滚压用以改善沿髋部及大腿外侧的肌筋膜紧缩。双手撑地以支撑上半部身体,受累下肢下方放置3-6英寸泡沫轴,患肢伸直。将健侧下肢跨过患侧下肢,从髋骨底部沿大腿外侧向膝上方滚动,着重于紧张或疼痛区域。 3.臀部肌肉训练 一旦通过拉伸训练和泡沫轴松动实现了全范围关节运动并消除了肌筋膜紧缩,就可开始进行康复和力量训练。这些训练包括开链运动、侧卧举腿、闭链运动、单腿平衡下降训练、骨盆下移训练、离心肌肉收缩训练、三平面运动及综合运动模式。 四、预防 1. 渐进性训练:逐步增加跑步或骑行的强度和距离,避免突然增加训练量。 2. 加强核心和臀部肌肉训练:改善髋关节和膝盖的稳定性,减少髂胫束的摩擦。如臀大肌、臀中肌及大腿内侧肌肌力训练。 3. 正确的跑步姿势:保持良好的跑步姿态,避免长期跑在不平的地面或坡道上。 4. 拉伸和放松髂胫束:在运动前后进行适当的拉伸,保持髂胫束和相关肌肉的柔韧性。
王金武 2024-09-25阅读量1722
病请描述: “一个月拔了四颗,拔了还是疼;上牙像撒上辣椒面一样,烧疼烧疼的,疼的时候要死要活的,也就疼几分钟,一天七八次”——54岁的刘阿姨讲述。 “2年前出现牙疼,都说牙疼不是病,疼起来要人命。实在忍不了了,就找了一家口腔诊所干脆把牙拔了,先后拔了两颗牙齿。但疼痛还是没有缓解,现在加重了,这针扎一样的感觉实在太难受了,饭也吃不了,啥也干不了”——今年62岁的张阿姨这样形容她的“牙疼”。 一个门诊,两个患者因为牙疼来就诊,又因为都拔了牙不管用,才意识到可能不是牙的问题。 了解三叉神经痛,远离误诊 临床上经常会见到一些三叉神经痛的患者在就诊时,提到自己因为误把三叉神经痛当成牙痛而硬生生拔掉了一颗或者多颗牙齿,最严重的有患者曾经拔掉了14颗牙齿后才得知自己不是牙齿的问题而后悔莫及。这是因为三叉神经痛与牙痛、脸痛等疾病疼痛位置接近,容易混淆。颅神经疾病诊疗专家组姜海涛教授提示,面部出现闪电样、阵发性的“牙痛”警惕三叉神经痛。 三叉神经痛的特点 在头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内,骤发、骤停、闪电样、刀割样、烧灼样、顽固性、难以忍受的剧烈性疼痛。说话、洗脸、刷牙或微风拂面,甚至走路时都会导致阵发性剧烈疼痛,疼痛历时数秒或数分钟,呈周期性发作,发作间歇期同正常人一样。由于该病没有一种药物能够彻底根治,因此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 如果牙疼治疗不见好,可用卡马西平测试是不是三叉神经痛 三叉神经痛患者一般服用卡马西平的效果是非常好的,很多患者一侧面部疼痛,门诊中姜海涛教授都会询问有没有吃过卡马西平药物,效果如何。如果服用后止痛效果好,根据他的临床症状表现一般就可能是三叉神经痛了。 但是这个药有个弊端,就是一开始服用小剂量效果就非常好,但是渐渐的会变差,因此患者在原有的药量基础上加量服用,但药效仍然不好。而且卡马西平不能停,一吃就缓解,一停就又疼。 还可以头颅影像检查 三叉神经痛的患者可以进行头颅CT、核磁共振检查,排查是不是有颅内肿瘤的原因,如果有肿瘤的话,需要手术切除,同时探查三叉神经与血管有没有骑跨,如果有的话还需要同时进行隔离减压,这部分是继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诊断与治疗。 原发性的三叉神经痛也需要进行影像检查,比如颅神经显像,这个序列与普通的核磁共振判断继发性病因的不同,颅神经显像能查看三叉神经与血管的关系的,针对有骑跨的患者,而且三叉神经痛症状让患者无法忍受的,是可以进行显微血管减压手术治疗的。这里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有些患者门诊的时候携带着核磁共振检查,为什么我们会让重新做的原因。
姜海涛 2024-09-18阅读量1187
病请描述:人体的胸部结构由后方的胸椎和前方的胸骨以及两侧各十二对肋骨和肋软骨组成。为了让胸廓能够灵活运动,在人体前胸处,肋骨和胸骨之间还有一段肋软骨。我们在吃排骨时会看到这种白色的软骨,但许多人不知道自己胸前也有软骨存在。古人说“软肋”指的就是人或事的弱点,这是有道理的。这个肋软骨非常脆弱,不仅怕受到撞击,而且如果胸椎歪斜,肋骨被拉扯,它也会跟着受累,进而引发肋软骨炎。 肋软骨炎是一种常见疾病,因常表现为胸部疼痛,易被误认为“心脏病”。 人类的肋软骨和它周围的器官,如心、肺、胃等,它们的传入神经都在脊髓的相近部位,所以中枢神经有时会混淆或者说区分不了是皮肤还是内脏的痛觉,这样就可能导致错误的反应和判断。 肋软骨炎患者,胸部X线、CT检查多无异常。症状较轻时,患者感觉到轻度胸闷,多为钝痛,痛点固定不移,休息或侧卧时疼痛缓解,深呼吸、咳嗽、扩展胸壁等动作引起胸廓过度活动时疼痛加重;严重者疼痛会放射至肩上肢,影响日常生活,而且持续时间较长,数天到数周。大多数患者不需要特殊处理,可以自行缓解。 一般认为该病与肋软骨膜微小创伤和胸肋关节韧带局部应力异常造成劳损有关,好发于上臂长期持重的劳动者。另外,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病毒感染(感冒),也会引起胸大肌附着部的肌纤维组织炎,导致胸肋关节面软骨的水肿、增厚,出现无菌性炎症而发病。 国医大师韦贵康教授指出,95%的肋软骨炎本质上是自限性疾病,治疗以对症治疗为主,主要是止痛。一般考虑中医外治疗法,中药外敷治疗,大概持续1—2个疗程可恢复。 人皆有软肋,软肋骨炎是很常见的胸椎偏歪所致的病状之一,虽说肋软骨炎是自限性疾病,但可别小看它的“威力”,有时却也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知道自己的“软肋”位居何处,从何而来,如何解决是很有必要的。
王明杰 2024-09-06阅读量1323
病请描述: 认识骨盆旋移综合征 骨盆由骶骨和双侧髂骨、坐骨、耻骨连接成一个坚固的整体,为躯干的基石,躯干的重量由第五腰椎经骶髂关节面、髋关节传到下肢。骶髂关节面一般在垂直面上一分贴合,周围有足够的韧带来维系,构成了一个“自锁系统”。急慢性损伤可通过各种轴向冲击破坏这个“自锁系统”而使之发生各种移位,出现相应为学变化,称为骨盆旋移综合征。 对骨盆旋移综合征来说,大致包含了腰骶关节错位、耻骨联合错位、骶髂关节错位、腰椎间盘突出症并发骨盆旋移征、骨盆旋移征导致脊柱力学失稳致使脊柱多关节功能紊乱、继发性的髋关节和膝关节劳损骨关节病等,临床上最常见也最典型的是骶髂关节错位。这也是为什么骨盆旋移综合征常见症状为腰骶部疼痛,其导致腰痛的发病率被低估。 在接诊中老王也发现,以腰、骶部痛为主的腰腿痛患者,腰椎间盘突出症并发骨盆旋移综合征者最多,单纯骨盆旋移症者次之,单纯腰椎间盘突出症最少,按其门诊患者统计,有骨盆旋移症者占50%以上。 骨盆是人体中轴的基座,当遭受损害时,骶髂关节周围肌肉、韧带受到牵拉,超出正常活动范围,人体承重力线偏移,应力失衡,出现腰椎侧曲,机体代偿性出现颈、胸椎改变,最终导致脊柱相关性疾病。 可以说,骨盆旋移综合征是脊柱相关疾病的病理基础,与多系统疾病相关,其中包括: 妇科系统疾患(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经期紊乱),泌尿系统疾患(尿频、前列腺增生),免疫系统疾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红斑狼疮),呼吸系统疾病(咳嗽、哮喘),心血管疾病(心律不齐、高血压),五官科疾病(听觉障碍、美尼尔综合征),消化系统疾病(胃肠功能紊乱、溃疡病),脑脊液循环的影响(头痛、头晕)等。 骨盆旋移综合征的病因 导致骨盆旋移综合征的病因很多,常见原因归纳如下: 01下肢受伤 下肢受伤后活动受限,躯体扭向转动或机体为了躲避患处疼痛,肌肉收缩痉挛,骨盆歪斜,出现相应力学改变和临床症状,出现双下肢不等长、走路姿势不正等体征。 02胸腰段脊柱侧弯、畸形 脊柱序列异常先邻颅颈椎向后滑脱、胸椎后凸,如若无效,则进行骨盆移位调节。 03内分泌失调 孕妇雌孕激素分泌紊乱、分娩时胎儿挤压产道,可导致骨盆韧带松弛、骶髂关节不稳,产后若未能恢复,易引发骨盆移位。 04退行性改变 随着年龄增加,中老年肌肉弹性下降、韧带松弛、骶髂关节退行性改变,导致肌肉协调能力下降,关节松弛、骨盆结构移位。 05其他 肥胖导致身体负荷过重,骨盆受力不均,肌肉萎缩,可导致骨盆移位。 骨盆旋移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 骨盆旋移综合征的诊断,中国学者多以《中医整脊常见病诊疗指南》为标准: ①病史:有腰骶部外伤史或孕产史; ②腰骶部疼痛,改变形体时疼痛加重; ③腰部活动受限,行走姿势异常(歪臀跛行); ④查体:骶髂处肿胀、压痛(+),髂后下棘内侧压痛、叩击痛(+),可触及痛性结节; ⑤双下肢不等长,短腿侧足异常旋前; ⑥骨盆两侧骨性结构不对称:两侧髂前、髂后上棘、髂嵴高度不一致; ⑦骨盆分离挤压试验、“4”字征试验(+); ⑧X线检查:脊柱侧弯,骶髂间隙增宽,两侧髋骨不等宽,髂嵴不等高,闭孔不对称。 中医诊断以阴阳失衡为判断指症,如高低肩、大小眼、长短腿、阴阳脚等。近代,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体征与骨盆平片结合使确诊率大大提高。 国医大师韦贵康教授提出针对骨盆旋移综合征的柔性整复治疗,整个治疗体系包括正骨整脊治疗、小针刀治疗、运动康复治疗等。 脊柱是人体的大梁,骨盆是其坚实的基座,骨盆旋移可引起腰骶痛、长短腿、足外翻及盆腔脏器功能异常,如痛经、阴道残端脱垂及漏尿等,常规的对症治疗,往往效果不佳,对骨盆旋移综合征的病因、发病机制进行了解,才能从根本上解除病痛。
王明杰 2024-09-06阅读量1774
病请描述:参照2008年欧盟制定的《骨盆带疼痛的诊断标准》中有关“骶髂关节紊乱”的诊断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进行制定: 1.多有外伤史或孕产史; 2.单侧或双侧骶髂关节及臀部外上方疼痛,且有压痛,翻身疼痛加剧; 3.骶髂关节周围肌肉痉挛,下肢活动受限,不能久坐久行,歪臀跛行; 4.检查可见患侧骶髂关节肿胀,较健侧凸起或凹陷; 5.患侧髂后下棘的内下角有压痛、叩击痛,有时可触及痛性结节; 6.双下肢量比检查以观察双下肢足跟量比差,0.5上有诊断价值,1cm以上有诊断意义,通常不超过2cm; 7.两侧髂前上棘、髂后上棘不对称,髂棘不平,髂棘不居中或骶沟不对称; 8.骨盆分离、挤压试验阳性,骶髂关节"4"字试验阳性,下肢后伸试验阳性,单足站立试验阳性; 9.X线摄骨盆平片检查,患侧骶髂关节间隙略微增宽,关节面排列紊乱,耻骨联合略有上下移动,晚期病人可见关节边缘增生或骨密度增高。两侧髂嵴左右不等高,髋骨左右不等宽,闭孔左右不对称,骶骨不居中。CT诊断可见明显关节间隙不对称。 骶髂关节损伤或"落小胯"的诊断在临床上是比较明确的,医师都能通过询问患者既往史、当时的不良反应或者借助临床查体如骨盆分离试验、骨盆挤压试验、骶髂关节扭曲试验、"4"字试验等都能做出准确的诊断。但骨盆旋移综合征的临床检查在注重局部检查之外更加注重整体观,通过对患者整体的检查来诊断疾病。如从面部的细微特征和集体活动表现,像两只眼睛不等大,眉毛不在同一水平线,左右肩膀不等高等。另外还有两只鞋底磨损程度不同,手指脚趾张开情况,关节自主发生弹响等,利用这些微小的改变,收集归纳骨盆旋移综合征的临床资料。其中典型的例子是香港著名的整脊医师黄杰,在两万多不同骨伤疾病中总结出坐位前弯检查髂骨错位和站位前弯检查髂骨错位两种临床检查方法,能够较为合理的解释髂骨间的紊乱联系。另一位中医整脊医师龙层花教授通过简单的观察"长短脚"和"阴阳脚"来判断骶髂关节情况,此法临床应用较为广泛,简单直观明了,易于操作。 另外,也可通过摄片的方法;来诊断骨盆旋移综合征,腰椎正侧位和骨盆平片是临床上应用最普遍的,医师可从X线片中看出哪一侧髂骨过大或过小、两侧闭孔是否等大以及耻骨是否居同一水平线等情况。腰椎正侧位片偏重观察腰椎与骶椎之间所成夹角,腰椎生理弧度变直甚至反弓来判断腰椎是否出现倾仰式错位。 骨盆旋移综合征的三步定位诊断法:龙层花教授提出骨盆旋移综合征的三步定位诊断法:神经定位诊断、检诊定位诊断和X线定位诊断,如果患者经过三步定位诊断法认为能明确诊断,需继续进行CT、MRI和实验室检查进行诊断,临床医师需要非常专业、仔细每一步诊断,做出相应因人而异的治疗方案。
王明杰 2024-09-06阅读量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