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请描述:如何根据症状初步识别流感?流感初步判断:一烧——发热,体温可达39-40℃;二痛——肌肉酸痛、咽痛等;三乏——全身乏力、食欲减退等;四接触——流感季或者7天内接触过疑似或确诊流感的人;还可能会有的症状:畏寒、咳嗽、流涕鼻塞、恶心、呕吐、腹泻等。
赵欢欢 2025-01-21阅读量1084
病请描述: 感冒,是由一种或多种病毒引起的呼吸道常见疾病,多表现为鼻咽部干、痒、烧灼等不适,随后出现打喷嚏、流鼻涕、鼻塞、流眼泪等症状,后续可出现咽痛、发热、咳嗽咳痰,全身酸痛包括头痛、肌肉酸痛,食欲减退,乏力,恶心呕吐等类似中暑症状。一般感冒具有自限性,若无合并症,5-7天可痊愈。不论年龄大小、男女老少,均可出现感冒,且不分时节,但多见于秋冬、冬春季节交替时。 前文已述,若无合并症,一般5-7天可自行好转,或服用如芙朴感冒颗粒、复方氨酚烷胺胶囊等感冒药物可缓解;其中咳嗽咳痰,咳嗽不剧痰多的情况下可以选择氨溴索口服液化痰,痰多咳嗽又厉害的情况下先化痰,避免止咳治疗后影响排痰,若是咳嗽剧烈影响睡眠、工作,那需要止咳治疗,可以加用止咳糖浆,如果咳嗽厉害痰不多,我们可以选择苏黄止咳胶囊、急支糖浆、复方甲氧那明胶囊等药物来减轻症状;若出现肌肉酸痛、头痛,可以适当止痛处理,比如布洛芬缓释胶囊。不同情况选择适宜的药物,建议在医生指导下用药,切不可自己当医生哦。 很多朋友经常会问感冒了喉咙痛咳痰,能不能用消炎药?直至今日,仍有不少医生或者药店会给你配用抗菌药物,也就是消炎药。实际上,使用消炎药物需要有明确的感染指征:咳嗽咳痰加重,痰白变黄,痰量增加;有发热;血常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CRP、降钙素原、白介素6等炎症指标高,换句话说需要检查评估过才能使用,切记凭自己感觉或者说看到咽部充血、疼痛,就觉得自己发炎了!不然就是不合理用药了!
周嘉斌 2025-01-21阅读量1345
病请描述: 一、什么是吞咽障碍? 吞咽障碍是指患者在咽食物、液体或唾液时,感到困难或无法完成正常吞咽功能的一种症状,常见于中风、脑外伤或神经系统疾病导致的偏瘫患者。吞咽障碍可能导致营养不良、脱水、窒息、吸入性肺炎等严重并发症,需引起重视。 二、偏瘫患者吞咽障碍的表现 1. 进食时呛咳:进食或饮水时频繁出现咳嗽或呛咳现象。 2. 饮水从鼻腔流出:吞咽不协调导致水或流质食物逆流。 3. 进食困难:吞咽时感到卡住或疼痛,甚至无法下咽。 4. 声音嘶哑:吞咽后声音改变,提示食物可能误入气管。 5. 体重下降或营养不良:由于进食困难,患者摄入不足。 三、护理的重要性 科学的护理不仅能改善吞咽功能,还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四、偏瘫患者吞咽障碍的护理方法 1. 评估吞咽功能 • 定期由医生或语言治疗师进行吞咽功能评估,以了解患者吞咽障碍的严重程度,并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方案。 2. 进食姿势调整 • 坐姿进食:让患者保持直立坐姿,身体略前倾,避免仰头。 • 偏瘫侧支持:若有单侧肌肉无力,可在弱侧颈部放置支撑物,帮助稳定头部。 3. 饮食调整 • 选择适当的食物:初期以半流质、软烂的食物为主,如浓汤、米糊、果泥,避免过稀或过干的食物。 • 食物粘稠度调整:根据吞咽能力,增加液体的粘稠度以减少误吸风险。 • 少量多餐:每次进食少量,避免长时间进餐造成疲劳。 4. 吞咽训练 • 唇舌运动训练:练习咂嘴、鼓腮、舔舌等动作,加强面部和舌部肌肉力量。 • 咽部肌肉训练:尝试用吞咽动作来练习,例如吞口水、模拟咳嗽。 • 强制咽反射:使用冰棒或冰水刺激咽部,帮助唤醒咽反射。 5. 预防误吸 • 吃饭时避免交谈、笑声过多。 • 进食后确保患者保持直立至少30分钟。 • 定期吸痰,清理呼吸道分泌物。 6. 康复治疗辅助 • 电刺激治疗:通过低频电刺激促进咽部肌肉的功能恢复。 • 针灸治疗:中医针灸可以刺激咽部穴位,如廉泉、承浆,辅助改善吞咽功能(需专业中医师操作)。 7. 心理支持 • 吞咽障碍可能让患者产生自卑、焦虑情绪,家属应鼓励其积极配合康复治疗,保持信心。 五、日常注意事项 1. 进食环境应安静,避免干扰。 2. 密切观察进食过程中的表现,发现呛咳或不适立即停止喂食。 3. 根据医嘱补充必要的营养支持,如鼻饲或胃管喂养。 4. 定期复诊,调整康复计划。 六、结语 偏瘫患者的吞咽障碍护理是一项长期且细致的工作,需要患者、家属及专业医疗团队的共同努力。通过科学护理和积极康复训练,许多患者可以逐步恢复吞咽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如果您或您的家人正在经历类似问题,建议尽早咨询康复科专业人士,制定适合的护理和治疗方案。
金守谦 2025-01-21阅读量1238
病请描述: 感冒,是由一种或多种病毒引起的呼吸道常见疾病,多表现为鼻咽部干、痒、烧灼等不适,随后出现打喷嚏、流鼻涕、鼻塞、流眼泪等症状,后续可出现咽痛、发热、咳嗽咳痰,全身酸痛包括头痛、肌肉酸痛,食欲减退,乏力,恶心呕吐等类似中暑症状。一般感冒具有自限性,若无合并症,5-7天可痊愈。不论年龄大小、男女老少,均可出现感冒,且不分时节,但多见于秋冬、冬春季节交替时。 前文已述,若无合并症,一般5-7天可自行好转,或服用如芙朴感冒颗粒、复方氨酚烷胺胶囊等感冒药物可缓解;其中咳嗽咳痰,咳嗽不剧痰多的情况下可以选择氨溴索口服液化痰,痰多咳嗽又厉害的情况下先化痰,避免止咳治疗后影响排痰,若是咳嗽剧烈影响睡眠、工作,那需要止咳治疗,可以加用止咳糖浆,如果咳嗽厉害痰不多,我们可以选择苏黄止咳胶囊、急支糖浆、复方甲氧那明胶囊等药物来减轻症状;若出现肌肉酸痛、头痛,可以适当止痛处理,比如布洛芬缓释胶囊。不同情况选择适宜的药物,建议在医生指导下用药,切不可自己当医生哦。 很多朋友经常会问感冒了喉咙痛咳痰,能不能用消炎药?直至今日,仍有不少医生或者药店会给你配用抗菌药物,也就是消炎药。实际上,使用消炎药物需要有明确的感染指征:咳嗽咳痰加重,痰白变黄,痰量增加;有发热;血常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CRP、降钙素原、白介素6等炎症指标高,换句话说需要检查评估过才能使用,切记凭自己感觉或者说看到咽部充血、疼痛,就觉得自己发炎了!不然就是不合理用药了!
周嘉斌 2025-01-21阅读量1290
病请描述:最近,某网友发生了一件让人哭笑不得的事,大概过程是这样的:“最近一只耳朵感觉被耳屎堵着自己掏不出来,去医院求助医生。刚开始掏时耳朵有点疼,后来就是头晕、嘴唇发白、身体发抖,失去了意识。医生给我抬床上休息,还给我喝糖水。耳屎掏了一半,医生不敢掏了,给开了药回家滴,让我下次多吃点早饭再去。”巧了!不少网友表示自己去去医院掏耳屎也感觉晕乎乎,好几分钟才恢复。耳屎是怎么形成的?掏耳屎真的会头晕吗?耳屎原来是这样来的?人的外耳道内有大量的汗腺与耵聍腺,它俩无时无刻不在分泌液体并流入外耳道。由于分泌的液体黏性较大,能吸附外耳道脱落的一些上皮组织及外界进入外耳道的粉尘。这些物质在外耳道堆积到一定程度,就形成了“耳屎”。耳屎的学名叫“耵聍”,主要成分包括60%的角蛋白,12%~20%的脂肪酸、醇类、角鲨烯,6%~9%的胆固醇。因皮脂腺分泌的不同,我们常会有“湿耳”、“干耳”的说法,中国人绝大多数的人都是干耳,只有约4%~7%的人是湿耳。“干耳”的耳屎较容易脱落,而“湿耳”(油性耳屎)则容易堆积在耳道中,可能因长期积累导致耳朵堵塞,出现耳鸣、耳痛、听力下降等情况。虽被称为“屎”,耳屎的存在却并非毫无意义。耳屎中丰富的脂肪酸能在耳道表面形成酸性的薄膜,具备轻度的杀菌能力;同时耳屎中的免疫球蛋白A也能抑制细菌的滋生。一点耳屎都没有,反而容易出现感染,诱发外耳道湿疹或外耳道炎等。耳屎还能防止小虫子进入耳道深处,减轻声波对耳膜的冲击,避免鼓膜、内耳的意外损伤。掏个耳屎真的会晕倒吗?医生给患者掏耳屎,出现耳朵痛、头晕等情况其实并不少见。毕竟需要去求助医生的情况,耳屎怕是已经不简单了!外耳道的前壁连接着颞部,后壁与与乳突相邻,因皮下组织很少,皮肤几乎与软骨膜和骨膜贴在一起。挖耳时,若压到外耳道前壁的下颌神经耳颞支,就会出现耳部疼痛;若是压到后壁的迷走神经耳支,就容易出现反射性咳嗽。如果耳屎又大又硬,取出时刺激外耳道神经,导致耳部疼痛,剧烈的疼痛可能直接刺激迷走神经耳支,通过神经反射引起血压下降、冒冷汗等症状,甚至出现一过性脑供血不足而造成头晕。上述的疼痛或头晕,一般持续1~2分钟便会缓解,长则也就十几分钟。至于意识丧失的情况,临床上较为少见,可能与心理紧张、低血糖等有关。频繁掏耳朵你可能面临5类危险我们的外耳道皮肤比较薄,与软骨膜的连接又较为紧密,频繁掏耳朵其实是个很危险的动作。使用看似柔软的棉签掏耳屎,可能把耳屎越推越深,增加清洁难度不说,积压太深形成耵聍栓塞,可能压迫鼓膜导致听力减退、耳鸣、眩晕。若是挖耳朵太用力导致鼓膜穿孔,会导致听力下降、中耳炎等问题。外耳道皮肤损伤工具较坚硬或耳屎多且硬,容易划伤耳朵皮肤,细菌进入造成伤口感染,严重时会引发炎症、流黄水甚至外耳道疖肿等。外耳道乳头状瘤掏耳朵太频繁容易刺激皮肤鳞状细胞或基层细胞增殖,诱发外耳道乳头状瘤,导致听力下降、有闷声感等。耳屎越挖越多外耳道皮肤经常受刺激,人体机制会认为耵聍或油脂分泌不足,导致耳屎的分泌增加,造成堆积严重,越掏越多。损伤鼓膜掏耳朵会刺激鼓膜而发生慢性炎症,出现发红、变厚的情况;突然的挣扎或反射性咳嗽,很容易刺伤鼓膜。感染外耳道感染真菌,产生大量菌丝,合并细菌感染可导致明显不适感,出现耳痒、耳闷、灼热疼痛感等,严重时可影响听力。没掏的耳屎去哪了?生活中大多数人其实并不需要专门去清理耳屎,因为它们有100种方式随机“掉落”!耳屎作为人体的代谢产物,大部分情况下会随进食、说话、运动等动作自行排出。约95%的人,外耳道皮肤的表面会附着一层特别薄的耳垢,暴露在空气中会慢慢形成淡黄色或褐色的薄片,在咀嚼或张嘴等下颚部位关节运动时自行脱落。外耳道的自洁功能很强大,特别是“干耳”、 耳道不太弯曲的人,无需自己去掏耳屎。少数人的耳屎不易自行排出,常聚集在外耳道形成耵聍栓塞,导致耳闷、耳鸣、听力下降等状况。这类人建议每3~6个月去一次医院,找专业医生取出耵聍。如果耳屎必须清理该怎么做?分泌物多或代谢旺盛的人,确实有必要定期清理耳屎。耳屎不要每天都掏,医生建议一周左右清洁一次比较合适。不要用牙签、发夹、指甲、钥匙等尖锐物体掏耳朵。如果耳屎太硬,可侧头向耳内滴几滴橄榄油或香油,等耳屎软化后翻身让耳朵向下,使耳屎自然流出。如果耳屎多且硬,建议还是得去医院,让医生做专业处理。参考文献[1]马成玲. 耳屎一定要掏吗?掏耳屎也有注意事项[J]. 家庭医药,2019(11):6.[2]张玉洁. 耳屎掏还是不掏[J]. 江苏卫生保健,2021(4):42.[3]宋海涛. 没被掏走的"耳屎",最后都去了哪儿?[J]. 恋爱·婚姻·家庭(养生版),2022(2):21.[4]郭晓阳. 过度掏耳可能会掏出"脚气"[J]. 家庭科学·新健康,2022(8):32.[5]船舷. 当心掏耳掏出病来[J]. 养生月刊,2015,36(6):520-521.
健康资讯月卡 2025-01-17阅读量1568
病请描述:随着天气转凉,这几天社交媒体上的关于“感冒”的讨论也一下子多了起来。或许是因为近几年被一波又一波的病毒折磨,大家一听到“病毒”就本能地紧张起来。图片来源:微博很多医院儿科的呼吸道病毒感染患儿也有所上升,部分医院出现了就诊高峰。根据中国疾控中心11月21日公布的数据来看,当前14岁以下儿童呼吸道感染的病原体主要是肺炎支原体和鼻病毒。部分一线医生也反映,目前就诊的患儿以肺炎支原体、鼻病毒、人偏肺病毒感染为主,其中鼻病毒有明显的上升趋势,而腺病毒的变化则并不明显。最常见病原体又一次当上了“大王”鼻病毒,听着挺陌生是吗?普通感冒呢?几乎所有人都得过吧。其实,作为普通感冒的主要病原体,鼻病毒(HRV)真的特别常见,甚至部分健康人群也会携带。普通感冒真的什么时候都会得,只不过春秋换季时往往会出现感染高峰。目前呼吸道传染病中鼻病毒的占比高达10.9%,排在第一位。由于人群对鼻病毒普遍易感(尤以3岁以下儿童的感染率最高),而鼻病毒又主要通过飞沫进行传播,外出戴好口罩就显得格外重要。鼻病毒与其它病毒发生合并感染的概率为9%~47%,最常见的当属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和副流感病毒。鼻病毒虽普遍易感,但病死率较低。美国一项针对519例6岁以下鼻病毒ICU患者的研究显示,其病死率仅2.1%,低于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人偏肺病毒等其它呼吸道病毒。也正因此,鼻病毒一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随着近些年的深入研究发现,鼻病毒还与喘息、哮喘等疾病存在密切关系,甚至可导致严重的呼吸道感染。细心的朋友可能还发现,网友的讨论中还出现了一种大家没怎么听过的病毒:人副流感病毒,这里微医君也来简单讲一下。人副流感病毒是引起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体,可能导致普通感冒、哮吼、支气管炎、肺炎等呼吸道疾病。每年约40%的急性下呼吸道感染儿童住院病例和75%的哮吼病例都是因感染人副流感病毒所致,它对人的健康危害被严重低估了。血清学调查发现,5岁以下儿童中至少有80%感染过人副流感病毒。感染人副流感病毒无法产生持久的抗体保护,往往可能出现反复多次感染,因而康复后也不能掉以轻心。鼻病毒感染有哪些明显的症状?鼻病毒感染大多发病比较急,一般表现为头痛、轻度喉咙痛、流涕、喷嚏、咳嗽等普通感冒的症状,也会出现全身无力、寒颤等。病程平均7天左右,发热以低、中度为主,不太会超过38.5℃,体温可能出现反复。不同年龄段在临床表现上会有所不同,其中发热、头痛在6~16岁的患儿中比例最高,婴幼儿一般局部症状不明显而全身症状更重。鼻病毒感染虽说很少出现下呼吸道症状,但也不是不会发生。鼻病毒是婴儿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容易诱发婴幼儿喘息,还可能引起毛细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等。没有特效药对症治疗是主要手段不管是鼻病毒还是人副流感病毒,目前都没有获批的特异抗病毒药物。治疗上,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发热: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来缓解。👄咽痛:吃冰淇淋、薄荷糖或用温盐水漱口来帮助舒缓。👃鼻塞:使用生理盐水喷鼻或洗鼻。😷咳嗽:适量吃一些蜂蜜或喝温水。如果出现粗重呼吸声、烦躁不安、心率加快、呼吸困难等病情加重症状,务必及时就医。由于没有疫苗可以打,感染高发期还是建议大家尽量少去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外出戴好口罩。注意均衡饮食,保证充足睡眠,进而提高免疫力,更好地抵御病毒。参考文献[1]王擎,罗明,王雪,等. 人鼻病毒的研究进展[J].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2023,37(2):216-221. DOI:10.3760/cma.j.cn112866-20220928-00200.[2]蔡晓莹,张丹桂,林广裕,等. 不同年龄段儿童鼻病毒的检测及临床特点. 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2020,47(06):505-508. DOI:10.3760/cma.j.cn331340-20200331-00101[3]周丹,王宇清. 儿童鼻病毒感染的研究进展. 国际儿科学杂志,2018,45(07):528-531. DOI:10.3760/cma.j.issn.1673-4408.2018.07.009[4]朱云,谢正德. 重视呼吸道人副流感病毒感染.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2023,37(05):469-471. DOI:10.3760/cma.j.cn112866-20230822-00021[5]谢乐云,余阗,王涛,等. 2013至2023年湖南长沙地区儿童人副流感病毒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 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24,31(09):667-672. DOI:10.3760/cma.j.issn.1673-4912.2024.09.006
健康资讯月卡 2025-01-17阅读量1386
病请描述:2023年3月10日,《青春有你3》练习生蒋智豪透露自己身患肺癌晚期,自此开始了与病魔的战斗。2024年12月7日,蒋智豪父亲突然在其账号发声求助,称蒋智豪今年9月底突然昏迷,在ICU顽强抗争一个月才转到普通病房,现在情况稳定,但仍需持续治疗。据了解,蒋智豪的母亲多年前因肺癌离开了人间,如今自己这么年轻,不抽烟,经常运动也确诊了肺癌,不禁让人唏嘘,网友们也发出疑问:难道癌症真的会遗传?为什么那么多的肺癌患者,一查出就是中晚期了?广东药科大学广州复星禅诚医院(广州新市医院)肿瘤科一区副主任医师张涛表示,癌症的发生是一个多因素、多步骤的复杂过程,致癌基因、生活方式以及环境因素等相互交织、共同作用的结果。权威医学杂志《自然》的一项研究表明,高达 70% 至 90% 的癌症皆由生活方式与环境因素所诱发。[1] 抽烟只是众多致癌因素之一。“不吸烟的肺癌逐渐增多,因为环境、饮食、遗传因素都与肺癌有关。”张医生表示:“我们的环境中也会有一些致癌因素,比如被动吸 “二手烟”、长期接触厨房油烟等。近年来肺癌年轻化,也和年轻人熬夜、过劳加班,免疫力减弱等因素有关。”医生解释:患癌真的会遗传吗?实际上癌症不传染,但家中有一级亲属(涵盖父母、子女以及同父母的兄弟姐妹)得肺癌,其家庭成员的患癌风险可能会增加一半。张涛医生介绍:“癌症的家族性有两种表现,一是多人患不同的癌症;二是一个家族中存在某种癌聚集现象。”2019 年《JTO》杂志刊载的一项研究显示:家族内存在一位或两位一级亲属罹患肺癌时,个体患肺癌的相对风险会提升至无家族病史人群的 2.57 倍;而倘若有 3 位及以上一级亲属患肺癌,那么其自身相对风险将大幅攀升至 4.24 倍。[2] 为什么大部分癌症,一确诊就是中晚期?根据蒋智豪2023年晒出的病例诊断,他的癌细胞已经大面积扩散转移。张医生表示,大多数癌症(如肺癌、胃癌),早期都没有很典型的症状,引起明显症状的时候往往已经到了中晚期。早期可能有的一些感觉是低热、体重减轻、疲乏等,这类症状比较轻,很容易被人忽视。另外,很多人没有定期进行癌症筛查的意识,尤其是一些没有家族病史或高危因素的人群,认为自己不会得癌,等到出现明显症状时才去医院检查,此时癌症往往已经发展到晚期。六大症状,可能是肺癌的“预兆”张医生提醒市民,早期肺癌一般没有症状,也没有典型特异性。当疾病发展到一定程度,可能出现以下表现,大家要引起警惕:咳嗽:多为无痰或少量白痰的刺激性干咳。咳嗽可加重,转为持续性或刺激性呛咳。咯血:常表现为痰中带血或间断血痰,偶有大咯血。呼吸困难:表现为呼吸急促、喘息等。胸痛:疼痛性质多为隐痛、闷痛或刺痛,随呼吸、咳嗽加重。发热:肿瘤引起的发热,通常为低热,抗生素治疗作用不大。消瘦:患者可能出现食欲减退等情况,导致体重在短期内明显下降,身体逐渐消瘦。
张涛 2025-01-15阅读量1481
病请描述:随着冬季的来临,引来了呼吸道疾病的高发期,流感、肺炎支原体、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接踵而至,给宝宝们的健康带来了不小的挑战。广东药科大学广州复星禅诚医院(广州新市医院)副院长、儿科主任郑志坚提醒市民,在这个敏感时期,家长要注意宝宝的身体状况,更要高度警惕交叉感染的风险。感染一种病原体已足够让人揪心,如果发遭遇多种病原体侵袭,无疑更是雪上加霜。这时候如果能为宝宝多筑起一道预防呼吸道疾病的防线,就是为宝宝披上一件无形的“保护罩”,让家长的心多一份踏实与安宁。比如让很多低龄宝宝受罪的呼吸道合胞病毒(RSV,简称合胞病毒),过去由于缺乏有效的预防措施,家长们常感到束手无策,但现在有效的呼吸道合胞病毒预防措施来了,各位家长一起详细了解下吧!合胞病毒是什么?呼吸道合胞病毒是一种常见的呼吸道病毒是全球5岁以下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体之-[1]。几乎所有儿童在2岁前都感染过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后并不能获得永久性免疫,所以可能出现反复感染的情况[2]。虽然大部分感染合胞病毒的患儿可以痊愈,不留后遗症,但严重感染合胞病毒还可能给宝宝造成长期影响。在我国,合胞病毒的感染主要集中在冬春季,一般从11月开始,第二年4月结束[3,4],受地理位置、温度和湿度等因素影响,南北存在一些差异。合胞病毒的传染源是有症状的感染者和无症状的隐性感染者,主要通过直接接触传播(如拥抱、亲吻以及接触污染物品表面)和飞沫传播(咳嗽、打喷)途径进行传播[5-7]。人群聚集的场所(如月子中心、儿科门诊/病房)等也可引发聚集性传播[5]。宝宝感染合胞病毒会有哪些症状?郑主任提醒各位父母,宝宝感染合胞病毒后,潜伏期通常为2-8天,临床表现以呼吸道症状为主。包括咳嗽、鼻塞或流鼻涕、发热、喉咙疼痛、打喷嚏等。这些症状通常会在感染后2-3天出现,大部分患者症状在1-2周内会自行消失。少部分患儿可以发展为下呼吸道感染,主要表现为毛细支气管炎和肺炎,多见于2岁以下婴幼儿,临床症状包括咳嗽、喘息,极少部分进一步加重出现呼吸急促和喂养困难等,严重者可发展为呼吸衰竭,可累及呼吸系统外脏器,甚至死亡[1,5]。目前合胞病毒感染没有特效药。通常只能“对症支持治疗”(如改善呼吸、防止缺氧、维持电解质平衡等)。因此,提前预防、降低感染和发病风险尤为重要,建议各位爸妈提前为孩子筑好防御系统。怎么为宝宝提前做好预防?1、日常预防减少外出:在呼吸道合胞病毒流行的季节,避免带宝宝去人群聚集的地方,特别是密闭的公共场所。如果必须外出,尽量避开人群高峰时段,并选择通风良好的地方。注意卫生:家长应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避免用手触摸口鼻眼等部位。同时,家长也应注意自己的卫生习惯,避免将病菌带回家中传染给孩子。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家长应经常开窗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在呼吸道疾病高发季节或流行期间,尽量减少带孩子前往人群密集场所的次数。2、注射“单抗”此前,我国一直没有针对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的疫苗。但令人振奋的是,今年全球范围内首个也是目前唯-一款专为婴儿(0~1岁)设计的RSV预防用单克降抗体,成功获得了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批准并正式上市。该药物用于预防新生儿和婴儿因呼吸道合胞病毒引起的下呼吸道感染。通过注射这种单抗,宝宝能够迅速获得针对合胞病毒的特异性抗体,从而直接获得保护。
郑志坚 2025-01-15阅读量1304
病请描述:有网友表示办公室一半人都在咳嗽家里的老人孩子轮流发烧、咽痛自己心疼不已又一年「流感季」,我们该如何应对?广东药科大学广州复星禅诚医院(广州新市医院)急诊科主任马健强主任提醒市民,流感流行季要做好个人防护、保护环境卫生、勤消毒,家中有易感人群的家庭可备一些常用药,但服药后症状无缓解或加重者还是建议及时就医。我院提前做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并没有出现人员扎堆、抗流感药物短暂的情况,市民可放心到我院就诊。甲流是什么?与普通感冒有何不同?甲型流感,简称“甲流”,是由甲型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流感病毒分为甲、乙、丙、丁四型,其中甲型流感传染性最强、最容易发生变异,几乎每次流感大流行都是由甲型流感病毒引起。马主任表示,感染甲流后的主要表现为突然高热,常有咳嗽、咽喉痛、鼻塞、流涕等呼吸道症状,伴有头痛、肌肉酸痛等全身不适,部分患者会出现胃肠道不适感。家中出现流感患者怎么办?1)对于一般情况良好者、建议患者居家休息。尽量单间居住,保持房间通风,减少与共同居住者的接触机会。2)患者需注意个人卫生。保持良好的呼吸道卫生习惯,咳嗽和打喷嚏时应使用纸巾、毛巾等遮掩口鼻。3)尽可能由一名固定的、非流感高危人群的家庭成员照顾患者,近距离接触患者时应佩戴口罩。如果家中有老人、小孩子、孕妇感染甲流,需密切观察其健康状况。如一般情况良好,精神、进食情况好,可居家休息,但一旦出现一般情况不好,精神、进食差,甚至持续高热,伴有剧烈咳嗽、呼吸困难、神志改变、严重呕吐与腹泻等重症倾向,应及时就医。预防甲流 关键做好这4点01做好个人防护、勤消毒日常注意保持手卫生和咳嗽礼仪等良好的卫生习惯。在流感流行季,尽量避免去人群聚集场所,避免接触有呼吸道症状的人员。居所定期清洁通风,对门把手、扶手等重点部位定期清洁与消毒。去公共场所或前往医院就诊时,患者及陪护人员要戴口罩,避免交叉感染。尤其是老年人非必要不去通风不良的公共场所,外出时养成戴口罩的习惯。02 注意日常营养 坚持健康生活饮食规律,营养到位;充足睡眠,劳逸结合;坚持锻炼,增强体质;心态平和,乐观积极。03尽快接种流感疫苗市民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和控制流感的主要措施之一。在流感流行季节之前对人群进行流感疫苗预防接种,可以减少接种者感染流感的机会或者减轻流感症状。04家庭用药提示对于家中有易感人群的家庭可备一些常用药,如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日夜百服宁、感冒冲剂、板蓝根冲剂等,但服药后症状无缓解或加重者还是建议及时就医。甲流高发,来势汹汹不少市民反复高热不退广东药科大学广州复星禅诚医院(广州新市医院)中医科林伟弟医生分享传统中药方清热解毒,性质平和在家就能做,大人孩子都能喝最后提醒大家临近年关大家除了要保证充分休息另外还要多喝水,科学佩戴口罩注意做好手卫生,预防疾病入侵
林伟弟 2025-01-15阅读量1372
病请描述:有网友表示办公室一半人都在咳嗽家里的老人孩子轮流发烧、咽痛自己心疼不已又一年「流感季」,我们该如何应对?广东药科大学广州复星禅诚医院(广州新市医院)急诊科主任马健强主任提醒市民,流感流行季要做好个人防护、保护环境卫生、勤消毒,家中有易感人群的家庭可备一些常用药,但服药后症状无缓解或加重者还是建议及时就医。我院提前做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并没有出现人员扎堆、抗流感药物短暂的情况,市民可放心到我院就诊。甲流是什么?与普通感冒有何不同?甲型流感,简称“甲流”,是由甲型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流感病毒分为甲、乙、丙、丁四型,其中甲型流感传染性最强、最容易发生变异,几乎每次流感大流行都是由甲型流感病毒引起。马主任表示,感染甲流后的主要表现为突然高热,常有咳嗽、咽喉痛、鼻塞、流涕等呼吸道症状,伴有头痛、肌肉酸痛等全身不适,部分患者会出现胃肠道不适感。家中出现流感患者怎么办?1)对于一般情况良好者、建议患者居家休息。尽量单间居住,保持房间通风,减少与共同居住者的接触机会。2)患者需注意个人卫生。保持良好的呼吸道卫生习惯,咳嗽和打喷嚏时应使用纸巾、毛巾等遮掩口鼻。3)尽可能由一名固定的、非流感高危人群的家庭成员照顾患者,近距离接触患者时应佩戴口罩。如果家中有老人、小孩子、孕妇感染甲流,需密切观察其健康状况。如一般情况良好,精神、进食情况好,可居家休息,但一旦出现一般情况不好,精神、进食差,甚至持续高热,伴有剧烈咳嗽、呼吸困难、神志改变、严重呕吐与腹泻等重症倾向,应及时就医。01做好个人防护、勤消毒日常注意保持手卫生和咳嗽礼仪等良好的卫生习惯。在流感流行季,尽量避免去人群聚集场所,避免接触有呼吸道症状的人员。居所定期清洁通风,对门把手、扶手等重点部位定期清洁与消毒。去公共场所或前往医院就诊时,患者及陪护人员要戴口罩,避免交叉感染。尤其是老年人非必要不去通风不良的公共场所,外出时养成戴口罩的习惯。02 注意日常营养 坚持健康生活饮食规律,营养到位;充足睡眠,劳逸结合;坚持锻炼,增强体质;心态平和,乐观积极。03尽快接种流感疫苗市民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和控制流感的主要措施之一。在流感流行季节之前对人群进行流感疫苗预防接种,可以减少接种者感染流感的机会或者减轻流感症状。04家庭用药提示对于家中有易感人群的家庭可备一些常用药,如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日夜百服宁、感冒冲剂、板蓝根冲剂等,但服药后症状无缓解或加重者还是建议及时就医。甲流高发,来势汹汹不少市民反复高热不退广东药科大学广州复星禅诚医院(广州新市医院)中医科林伟弟医生分享传统中药方清热解毒,性质平和在家就能做,大人孩子都能喝 预 防 甲 流 通 用 方 黄芪8克,白术6克,金银花6克,白花蛇舌草10克,竹叶4克,甘草3克。作用:扶正祛邪,健脾益气,清热解毒最后提醒大家临近年关大家除了要保证充分休息另外还要多喝水,科学佩戴口罩注意做好手卫生,预防疾病入侵
景洪颖 2025-01-15阅读量1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