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库 > 全身 > 多食 > 内容

多食内容

哪些因素与大肠癌的发生有关?

病请描述:        大肠癌的病因尚不明确,目前得到广泛认可的是大肠癌的发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与大肠癌的发生相关的因素分为以下几大类。        饮食:饮食是引起大肠癌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高蛋白、高脂肪饮食:从大肠癌发病率观察可以明显的发现,大肠癌与人们的生活水平有密切关联。发达地区大肠癌的发生率明显较非发达地区来的高。未消化的蛋白质和脂肪进入结肠后,在结肠内细菌的分解作用下生成大量的致癌物质,进而导致结直肠癌的发生。        低纤维素饮食:高纤维素饮食会降低大肠癌发病率。因为食物中纤维素增多使大便量多对致癌物质起到稀释作用,并刺激肠壁促进肠蠕动,减少有害物质吸收的时间及机会。如果长期低纤维素饮食,也会使发生结直肠癌的概率大大增加。        腌制食品:蔬菜腌制后,其所含的维生素损失较多,维生素C几乎全部损失。腌制食物在腌制过程中,常被微生物污染,容易诱发肠道病变。蔬菜中的硝酸盐可被微生物还原成亚硝酸盐,亚硝酸盐在人体内遇到胺类物质时,可生成亚硝胺。亚硝胺是一种致癌物质,故常食腌制品容易致癌。        烘烤、油炸、烟熏食品:因为油脂反复高温加热后,其中的不饱和脂肪酸经高温加热后所产生的聚合物—二聚体、三聚体,毒性较强。大部分油炸、烤制食品,尤其是炸薯条中含有高浓度的丙烯酰胺,是一种致癌物质。而且高温烹饪的鱼及肉的裂解产物会产生诸如二甲基肼等诱发大鼠大肠的诱变剂和致癌剂。        食物中缺乏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微量元素铜、锌、铁、硒、钾、钼、钙均具有预防结肠癌的作用,其中铜、锌、铁、硒被认为是具有抗癌作用的必需微量元素。饮食微量元素摄取量影响结直肠癌的发病风险,增加铜、锌、铁和硒的摄取可预防结直肠癌的发生,而磷的过量摄取是直肠癌发病的危险因素。        年龄:大肠癌是一种老年病,80%以上的大肠癌发生年龄大于50岁的中老年人,而且年龄越高,发生大肠癌的风险越大。所以,人口的老龄化可能是目前大肠癌发病率升高的一种重要原因。        肠癌家族史:目前有大量的研究证明:如一人得了大肠癌,他的直系亲属(父母、子女、兄弟姐妹)得结直肠癌的概率是正常人群的2-3倍。很多大肠癌的病人呈现为家族后代的群发性。特别有是一种叫家族腺瘤性息肉病的疾病,它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常在青春发育期出现,他的初始表现为大肠内广泛多发的息肉,如不治疗,最终都发展为肠癌。患者的后代有50%的概率遗传此病,一旦发生此病,将100%发生癌变。        肠道疾病:结肠息肉与大肠癌的发生密切相关,绝大多数大肠癌都是由息肉演变而来的。但是并非所有的结肠息肉都会发生癌变,只有腺瘤性息肉容易发生癌变,炎性息肉和增生性息肉一般不会发生癌变。溃疡性结肠炎和结肠血吸虫病等疾病与大肠癌的发生密切相关。一个可能的原因是慢性炎症对肠道的反复刺激诱发肠道粘膜癌变。另一发病机制为机体组织在反复的损伤及修复过程中,增生的细胞发生了突变,进而演变成了肿瘤细胞。        吸烟:烟草在燃烧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致癌物质,会增加包括肺癌和大肠癌在内的多种恶性肿瘤的发生率。曾经吸烟会增加结直肠癌的风险。与从不吸烟者相比,至少20年的吸烟史会使结直肠癌的风险增加26%;每天吸烟超过20 g烟草会使结直肠癌风险增加30%;吸烟超过30年或每天的烟草量超过20 g,会使结直肠癌的风险增加48%。由此可见,吸烟会增加结直肠癌的风险,尽早戒烟对防治结直肠癌有利。        饮酒:我国学者有地区调查提示酗酒与肠癌发生有一定关联,但并不明确。国外的报道也未证实饮酒与大肠癌有关。

傅传刚 2016-03-10阅读量8396

饮食营养因素对胃癌预防与治疗...

病请描述:        蔬菜、水果和食物中纤维有保护作用,多食新鲜水果、蔬菜、富含抗氧化剂、维生素和天然食物能降低胃癌的危险因素。并且,注意饮食、家用冰箱的普及和减少盐的摄入对降低胃癌发病率和地域分布有即时效果。 (一)高纤维膳食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膳食纤维能降低患胃癌的危险。瑞典的一项回顾性的病例对照研究,经过多因素回归分析63种食物及饮料,发现膳食纤维含量与胃贲门腺癌呈负相关,食物中总纤维含量最高组(平均:21.3g/d)较最低组(8.0 g/d)患癌的危险性降低60%;进一步分析主要是谷类植物(含谷、麦)纤维,最高组(平均:14.7g/d)较最低组(1.5 g/d)患癌的危险性降低70%。墨西哥的病例对照研究显示食物中纤维(OR为0.22,95%CI为0.09-0.55)有拮抗胃癌的作用,统计学上有明显差异。        谷类植物纤维降低胃癌发生的机制:唾液是进入胃的亚硝酸盐的主要来源,我们日常摄入的抗坏血酸、吞入空气中的O2能将亚硝酸盐转化为NO从而阻止致癌物亚硝胺的形成,这在动物模型中已得到证实;抗坏血酸的缺乏和不足使唾液中的三氰酸盐易在胃食管结合处局部形成亚硝胺,而谷类植物纤维在酸性环境下对亚硝胺有强烈的清除作用,与抗坏血酸一样能明显降低胃内亚硝酸盐的浓度。谷类植物不仅其所含纤维,其整个颗粒都含有抗肿瘤成分,如:植物雌激素、酚复合物、抗氧化剂、抗淀粉和低聚糖。纤维的保护作用与胃癌的组织类型无关。 (二)咖啡和茶        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咖啡和红茶与患胃癌的危险无明显关系。        茶叶为近来颇受重视的天然防癌剂之一。近来陆续报道在绿茶产地和有饮茶习惯的地区或民族,肿瘤发病很低。世界范围内有关绿茶的回顾性调研结果不尽相同,部分报告认为能降低患胃癌的危险,主要是绿茶含有高浓度的多酚有保护作用。中科院进行体内外试验,显示茶有阻断亚硝基化合物合成的作用,并呈明显剂量反应关系;人体实验证实,每日饮用1~5克茶叶的茶水,可明显阻断体内亚硝酸盐的合成。北京医科大学报道,绿茶中含有维生素C、维生素E和茶多酚等多种亚硝化抑制剂。研究表明4.65g茶叶水(相当绿茶32克)提取物,可完全阻断高危人群体内过高的N-亚硝基脯氨酸合成。也有相反的报道,如日本的两项前瞻性的研究均持否定结论,并认为回顾性调查中得出胃癌患者摄入绿茶少是因其明确诊断前2年有腹部症状所致。世界肿瘤研究基金会认为任何饮料均不能增加或降低患胃癌的危险。 因而有关绿茶的防癌作用有待进一步证实,我国更大规模的研究正在进行中。绿茶有可能作为一种较为理想的预防胃癌发生的饮料。 (三)香料和调味品        大蒜具有广泛的抗肿瘤作用,国内外大量流行病学和病例对照研究显示大蒜对胃癌、肠癌、头颈部肿瘤、肺癌、前列腺癌均有抑制作用。在中国北方随机对照研究显示大蒜类食物,经常食用较不食用者,可降低胃癌相对危险性53%。        回顾对比和病倒对照及前瞻性研究中,均发现大蒜对胃癌的抑制作用。此种现象在年食蒜量超过2.5Kg时即可出现。据山东及北京的资料,大蒜的年用量与胃癌的发病呈明显的负相关。        实验研究表明,大蒜能抑制N-二乙基亚硝胺的合成。食大蒜后可使胃的泌酸功能增加 。胃内亚硝酸盐的含量及真菌或细菌的检出率均有明显下降。大蒜对细菌尤其是Hp有杀灭作用,大蒜中的硫代硫酸盐能抑制Hp的生长。大蒜富含的黄酮醇、特别是四羟基黄酮有助于致癌物的去毒。大蒜提取物可以抑制肿瘤的生长,大蒜素不但能杀伤个体培养的胃癌细胞,而且可以抑制体内移植的胃癌。早先发现大蒜因富含硒对哺乳动物肿瘤形成的早期有抑制作用,随后动物实验证实大蒜提取物双丙稀基硫化物和丙稀基甲基三硫化物能抑制肿瘤的发生。晚近Schaffer等证实大蒜中含硫复合物能保护哺乳动物上皮细胞的DNA。        山东省苍山县盛产大蒜,该县居民有常年食蒜习惯,胃癌死亡率仅是胃癌高发县山东省栖霞县的1/12。因此,大蒜很可能是一种较理想的干预胃癌发生的食物。        意大利的研究认为辣椒和香料与胃癌无关,可能是因为食用香料的生活方式主要在低发病率的南方地区;相反,墨西哥地区报道辣椒是高危因素,辣椒辣素有诱变作用。        橄榄油能降低胃癌的危险,可能是其含有抗氧化物,但也有认为与其在地中海国家主要用于生菜色拉有关。在中国菜油被认为能降低胃癌的危险。 (四)维生素和微量元素        主要的维生素有β-胡萝卜素(β-Carotene,β-C)、维生素A、C、E(VA、C、E)和叶酸(folic acid,FA)。        早在1942年美国Tannock就观察到VA和癌的关系,他给接受射线治疗的肿瘤动物使用VA,结果减少了控制肿瘤所需照射量的25%;Wold等用大约16000人进行前瞻性研究,重点研究了86位癌症病人和176位非癌者,结果提示血清低水平的VA与癌发病率有关,而以肺癌和消化道癌最为明显;天津医学院任大林等调查了97对病例对照血清VA与胃癌发生率的关系,发现胃癌组VA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且VA水平与胃癌患病危险率有明显的剂量依赖性。        β-C含量和胃肠道癌的关系证实饮食中β-C的高摄入与胃、食管癌有关。1985-1992年间,La-Vecchia选择了723例胃癌和部分非肿瘤的消化道良性病变做营养要素与胃癌危险性的调查,发现β-C、VC和胃癌的发生有直接关系。国内外的多个病例对照研究显示胃癌前病变亦与维生素缺乏有关:Zhang等调查胃癌高发区600名35-64岁有癌前情况者β-C、VC和VE水平显著降低。在国内胃癌高发区山东省发现胃粘膜肠化生的患者,血中VC和β-C的浓度较低。多个研究均证实摄入β-胡萝卜素(或类胡萝卜素)能降低患胃癌的危险,并在前瞻性的样本干预研究得到证实,胡萝卜素、VitA和β-C转化的VitA醇均与慢性萎缩性胃炎无关。国内在食管癌和胃腺癌高发区的河南省林县,发现饮食单一,缺乏核黄素、VA、VC等微量元素是病因之一。在随后的一项前瞻性干预研究中,将高危人群分为四组,给予不同的微量元素,随访四年,发现给予VE、β-C和硒能明显降低胃腺癌的发病率,死亡率降低21%,提示高发区人群因摄入较低而易患胃腺癌。        叶酸是水溶性B族维生素,其组成成分有:谷氨酸、对氨基苯甲酸和蝶呤啶。国内房静远等发现药理剂量叶酸能减缓干预致癌剂乙基硝基亚硝基胍(ENNG)所诱生的胃癌发生速度;人胃癌发生过程中有血清叶酸水平的降低。墨西哥的一项病例对照研究显示叶酸能降低肠型胃癌的发生。        大多数病例对照及化验血标本的前瞻性样本研究评估经食物摄入微量元素,总体而言,已清楚表明适量VitC、维生素E和β-胡萝卜素是很强的保护因子。摄入大剂量的维生素E还显示能明显延长胃癌患者的生存时间。        维生素抗肿瘤的机制主要是抗氧化、清除自由基、激活免疫系统、阻断化学致癌物的作用,改善细胞间隙连接交通及参与DNA甲基化状态的维持。各种维生素抗肿瘤的机制可概括为:β-C为抗氧化剂,可清除自由基,并可通过视黄醇和VA酸刺激免疫系统及活化间隙连接交通,维持细胞分化的正常状态。VA以抗氧化和增加细胞间隙联接交通为主,并可增强上皮细胞防御功能。VC抗氧化清除自由基,刺激免疫系统,并可抑制亚硝胺这一诱变因子的形成,增强肝解毒作用和间接抗癌作用。VE可抗氧化,增强免疫功能,也可还原亚硝胺,并在近期的前瞻性研究和化学预防中得到初步证实;维生素E还能在基因突变前后阻止细胞的恶性转化或过度增生;最近的许多研究报告维生素E对嗜烟者没有作用。叶酸主要是参与SAM供甲基过程以维持m沮甲基化状态,参与基因调控,抑制癌基因表达。        维生素抗肿瘤机制的研究虽已进行多年,但仍有许多不清楚的细节,尤其是几种维生素共同作用抑或单一作用的问题,有时还须排除肿瘤发生后所致维生素吸收降低的情况影响,至于补充维生素以防治肿瘤,已有这方面的尝试,并有初步结论,但涉及到包括用量及副作用等问题,多尚未成熟;不过随着分子生物学水平的提高,有关机制的研究工作会深入至细胞乃至分子水平,其临床应用也逐渐完善。 (五)水果和蔬菜        目前普遍认为长期食用新鲜水果特别是柑橘和生蔬菜有保护作用,可明显减低胃癌的发生。另外,一些在沙拉中使用的特殊品种蔬菜也有保护作用,如:西红柿、莴苣、黄瓜、胡罗卜、芹菜、甜胡椒、洋葱。地方特产的葱类蔬菜和洋葱在中国及一些国家证实与胃癌的发生呈负相关。病例对照和队列调查资料均表明,新鲜蔬菜和水果的用量与胃癌死亡率呈明显的负相关。美国自1930年,日本自1950年起,水果和蔬菜食用量增加,继而观察到胃癌死亡率明显下降。        大量食用新鲜蔬菜和水果降低胃癌发生的原因,一方面是新鲜蔬菜中致癌物少,另一方面可能是其中含大量的维生素A、C和E等。根据维生素A的来源可分为植物型(胡萝卜素)和动物型(视黄醇)。1988年Byers 观察到植物型维生素A有更强的防癌效果。维生素A能使上皮细胞分化成特定的组织,使人体鳞状细胞癌和其他细胞癌消退,并可刺激抗肿瘤的免疫系统,以预防胃癌的发生。维生素C的作用机制是抑制内源性亚硝胺的合成及抑制组织细胞对致癌化合物的转化,甚至可使已转化的细胞逆转,以产生抗癌作用。维生素E的抗肿瘤作用有三个方面:①体内抑制致癌物亚硝胺的形成;②某些致癌物在体内可形成自由基,维生素E则可抑制自由基的形成,保护细胞的正常分化;③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 (六)豆制品、牛奶        国内外大量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均表明,牛奶、豆制品、鲜鱼、鲜肉、蛋对胃癌粘膜有保护作用,豆类中含有多种蛋白酶抑制剂、不饱和脂肪酸和酚类化合物,对致癌过程和亚硝胺形成有抑制作用。美国学者最近从动物实验中发现豆类食物中的粗蛋白酶有很好的防癌作用。日本平山雄进行的病倒对照研究中发现如以不饮牛奶的相对危险性为1.0,经常饮用牛奶者男性为0.29,女性为0.42;每日均饮用牛奶者男性为0.22,女性为0.29。如饮用牛奶并食用肉和黄经绿色蔬菜,患胃癌的相对危险性降至1/5。牛奶中富有钙和维生素A,还有蛋白质的胶体,对胃粘膜有保护免受毒物侵害的作用。膳食蛋白质可能影响某些酶的活力,从而在改变致癌物质中起重要作用。

周主青 2015-06-16阅读量8977

饮食与胃癌

病请描述:        饮食因素与胃癌的发病、发生及预后有显著关系。食品种类、膳食成分、食品加工和储存方式均与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1997年世界肿瘤研究基金和美国肿瘤研究机构已明确将亚硝酸盐、盐漬食品、烟熏肉列为胃癌的病因,越来越多的流行病学资料提示重盐、吸烟、泡菜和不当食物加工和保存(在保存鱼、肉和蔬菜时,含有大量的盐、亚硝酸盐、亚硝基化合物、N-亚硝基化合物前体)导致胃癌的发病增加。        50年代后,胃癌在世界大多数国家呈现持续性下降,普遍认为主要与膳食方式的改变及电冰箱的普及有关。我国在1973~1975年进行了全国死因回顾调查,发现西北河西走廊一带及东部沿海是我国胃癌高发地区。随后,通过全国十一个高发区和低发区胃癌流行病学病因学综合考察,发现胃部疾患、亚硝酸胺及真菌毒素与胃癌发病有关。以后各地对危险因素及保护因素进行了大量调查研究,结果较为一致。危险因素有高盐食物、霉变食物、不良饮食习惯、胃部疾患、家庭患癌史、精神创伤及性格抑郁等;有保护作用的因素为新鲜蔬菜、水果、豆制品、牛奶及鲜鱼肉、含巯基类的大蒜、葱及绿茶等。 (一)高脂肪、高胆固醇膳食        虽有个别报道奶酪和乳制品与胃癌有一定的关联,但大部分研究认为大量摄入奶酪和乳制品有保护作用。总体认为,牛奶与胃癌无持续关联,远东地区研究还有保护作用,零星报告其与胃癌的有关联可能是由于牛奶常伴随西方饮食方式。        墨西哥的一项病例对照研究就220例胃癌患者和752例正常人分析了其日常食用的70种食物成分,结果显示大量进食饱和脂肪增加胃癌的危险性,经常食用饱和脂肪、单不饱和脂肪、胆固醇增加胃癌发生的危险(摄入最高四分之一组与最低四分之一组比较),其调整OR饱和脂肪为4.37,95%CI为1.89-10.12;单不饱和脂肪OR为3.45,95%CI为1.39-8.56;胆固醇OR为2.39,95%CI为1.23-4.64);西班牙的一项研究也显示饱和脂肪和胆固醇增加胃癌的危险,而且主要是肠型胃癌。        另外,不同种类的脂肪在胃癌的发病中作用迥异。多不饱和脂肪可防止胃癌的发生,经常食用可降低胃癌的发病(其OR为0.20,95%CI为0.09-0.46),多不饱和脂肪的保护作用与肿瘤的组织类型无关。多不饱和脂肪主要来源于向日葵、菜油和某些坚果食品中。 (二)不良饮食习惯、不当食品加工、食物贮藏方式        流行病学资料显示一些国家与地区特有的饮食习惯和加工方式导致胃癌的发生。        我国农村、城市胃癌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均表明,饮食习惯不良(三餐不定时、暴饮暴食、进食快、喜烫食等)为胃癌的危险因素。喜食硬食、食物过干和过稀以及食物过热和过凉均与胃癌的发生有明显的关系。饮食习惯不良,易形成胃的负担过重,造成机械的胃粘膜损伤,以及胃液的分泌紊乱等,久之导致慢性胃病的发生。而慢性胃病,尤其是萎缩性胃炎使胃粘膜保护和屏障作用遭到破坏,为致癌剂作用造成可乘之机。        许多国家经常食用的烟熏鱼是胃癌的危险因素。晚近,西方国家的一些研究报道在烟熏鱼肉中发现了阳性致癌物;烧烤鱼肉时亦可产生多环芳香烃,增加胃癌的发生。经常食用熬煮食物可增加胃癌相对危险性4.16倍;病例对照研究显示胃癌病例组中经常食用油炸食品者为18.61%,而在对照组中经常食用油炸食品者仅为5.561%,经常食用油炸食品可增加胃癌相对危险性3.02倍,而且其相对危险性随食用频率的增加而增加。这可能是炸食物的油反复高温,使油脂中某些成分碳化而成为前致癌物或致癌物。        食物贮藏方式与胃癌的发生亦有明显关系,多项研究报告显示近年来经济发展,电冰箱的大范围启用降低胃癌的发生。国内某胃癌高发区的流行病学调研显示食物储存不当,发酵变质是高危因素。1900年开始,发达国家电冰箱广泛而迅速普及,使食物贮存、运输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人们得以常年均匀地食用蔬菜和水果,减少了腌 熏食物的制备。Wrnder提出在2。C 时硝酸盐自发转为亚硝酸盐的过程几乎完全被抑制,从而减少了亚硝酸的摄入量。 (三)高盐饮食        饮食中口味的淡重与胃癌相对危险性有明显的联系。口味适中者与清淡者基本无差别,而重盐者与口味清淡者相比,增加胃癌相对危险性191%。盐漬食物对胃癌的作用非常大,国内哈尔滨的一项胃癌病例对照研究显示从不吃盐漬食品的比例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中分别为2.22%和9.17%;而经常食用盐漬食品分别为33.06%和15.00%,病例组明显高于对照组,随着食用盐漬食品频率的增加,其OR值明显增加。山东省某胃癌高发区的一项流行病学调查也提示重盐、盐漬食品是胃癌的危险因素。        日本全国营养调查表明,胃癌死亡率与人均盐消耗量呈正相关,每日摄取高盐食物者,胃癌相对危险性明显增加。河南省对食盐销售量与几种主要恶性肿瘤调整死亡率进行了等级相关分析,发现高盐食品,如咸肉、碱肉、虾油、鱼露等,患胃癌的危险性增高。在病例对照研究中得出,上海食用咸肉的相对危险性为4.75,咸鱼为3.14,福州虾油为1.73。我国胃癌高发区福建长乐,习食由杂鱼加大量盐经浸泡发酵而成的鱼露,盐含量极高。但直接计算盐的食用量发现,尽管日本人胃癌死亡率逐年下降,但食盐量变化不大(1950~1986年波动范围仅10~15Kg/人/年)。        粗制海盐含有硝酸盐。咸鱼和腌肉富含酰胺。长期摄入高盐可腐蚀损害胃粘膜,导致慢性胃炎,高盐通过反复破坏胃粘膜屏障,促进亚硝酰胺吸收并直接接触和作用于胃粘膜。在动物实验中,食盐与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合用增加了肿瘤的发生。可见高盐主要是促使胃癌发生的辅致癌因素。 (四)亚硝酸盐、N-亚硝酸基复合物        近年来,人们对N-亚硝基化合物致癌问题十分重视,胃癌的亚硝胺病因研究工作获得了重要进展。N-亚硝基化合物包括亚硝胺和亚硝酰胺两大类。亚硝酸盐在pH1~4时和胃内胺类物质极易形成亚硝酰胺,不需要任何代谢激活就能在胃中直接诱发肿瘤。如N-甲基-N亚硝基-N-乙酰脲对大鼠胃腺癌诱发率高达100%,亚硝酰胺的直接致癌活性在胃癌病因中有着特殊的意义。        当胃内呈高浓度的亚硝酸盐时,膳食蛋白能经亚硝基化成二级和三级胺,意大利的一项大规模研究和其它相关研究中菌提示膳食蛋白特别是动物源性的与胃癌有关联,同样,墨西哥一项病例对照研究显示高蛋白饮食增加胃癌的危险性(OR为4.13,95%CI为1.56-10.94),有一定差异(p=0.063),并与胃癌的组织类型相关,弥漫型胃癌危险性轻度增加,而肠型胃癌则有明显统计学意义。        N-亚硝基化合物在食物和饮水中广泛存在。哥伦比亚胃癌高发区井水中亚硝酸盐含量高达300mg/L。我国山西省垣曲县是胃癌高发区,该县饮水中硝酸盐含量普遍高于低发县。在硝酸盐类含量高的土壤中生长的农作物是人体食入硝酸盐的主要来源之一。Hartman报告12个国家胃癌死亡率与每人每日硝酸盐摄入量密切相关。18世纪美国习惯用硝酸可卡因和亚硝酸盐类物质处理鱼肉和蔬菜,1925~1981年用亚硝酸盐类物质处理的食品下降了75%,此期间胃癌死亡率下降了2/3。泡菜和发酵蔬菜富含亚硝酸盐和盐,是胃癌发病的危险因素,而且这类传统食品食用前常在室温下储存较长时间,抗氧化物水平较低。腌、熏鱼肉中含有大量亚硝酸盐类物质,可能是沿海地区胃癌高发及日本人胃癌发病率高的原因。近年来,日本人饮食欧化,减少了腌、熏鱼肉的食用量,可能是胃癌下降的原因之一。全国胃癌综合考察组考察了十个胃癌高发县和低发县胃病患者空腹时胃液中亚硝酸盐含量,发现胃癌高发区高于低发区。胃癌高发县福建长乐县居民喜食鱼露,曾有报告其挥发性亚硝胺检出率达100%。Ames试验结果表明经亚硝化后部分鱼露具有致突变性。        陕西佳县为胃癌高发县(调整死亡率44.57/10万)。1990年调查时见到,农民以混合粉为主食,系高梁粉为主,混以马铃薯粉,豆粉等制成,其中硝酸盐含量明显高,为玉米面的7.1倍,高粱米的8.2倍,小米的15.2倍,相差均非常显著(P<0.01)。佳县地处黄土高原,气候干燥寒冷,蔬菜食用时间较短,一般一年为3~4个月,因此秋季群众自制酸菜,食用半年以上。当地食用的蔬菜莙荙生长快,且生长时间长(4~5个月),故农民食用较普遍,测定其中硝酸盐及亚硝酸盐含量均显著高于当地食用的豆角及西红柿(P<0.01)。        一些病例对照研究显示摄入N-亚硝基复合物前体(二甲基亚硝胺或NDMA)亦与胃癌的发病有关。 (五)霉变食物        美国近几十年来胃癌下降,被认为可能与推广冰箱,食物保藏新鲜和霉变食物减少有关。全国胃癌综合考察组观察到各综考点胃癌死亡水平与食用霉粮呈正相关。根据各高发点外环境真菌调查,发现各点粮食真菌污染普遍。从慢性胃病病人胃液中分离的真菌看,亦发现有可产毒的菌种如杂色曲霉、构巢曲霉、黄曲霉和镰刀菌等。此外,在胃酸缺乏的情况下,胃液内细菌总数及硝酸盐还原酶阳性菌都增多。初步考虑杂色曲霉或其代谢产物以及细菌与氮素的协同作用,可能是胃癌的病因之一,有待进一步研究。        福建长乐男性胃癌调整死亡率为120.47/10万,居全国首位,且仍呈上升趋势。当地易霉天长,粮食霉变相当普遍,研究发现随着霉粮摄入量的增多,胃癌危险性增加,呈剂量效应关系。高发点甘肃武威、陕西佳县居民普遍食用酸菜,由其中也检出有毒真菌。        我国胃癌综合考察组报告,胃癌高发区粮食霉变较普遍,慢性胃病患者胃液检出产毒真菌杂色曲霉占第一位,并与胃粘膜病变的严重程度及胃液NO2-含量明显相关,其检出率明显高于低发区。动物实验证明杂色曲霉菌、黄曲霉毒素可诱发大鼠腺胃癌,某些真菌在适宜条件下可产生致癌霉菌毒素,并可促进N-亚硝化合物的合成。真菌在胃癌发生发展上可能起一定的作用。 (六)酒、烟及其他因素        多年来,烟草和酒精一直被认为是胃癌的病因。meta分析显示吸烟者较不吸烟者增加50%-60%胃癌危险性,并有研究指出吸无烟烟叶较有烟烟叶可摄入更多的致癌亚硝胺,国内山东省某胃癌高发区的一项流行病学调查亦提示吸烟是胃癌的危险因素。Weimin YE等报道的瑞典的一项大样本的病例对照研究,吸烟、饮酒与胃癌(按部位和组织类型分为贲门型、弥漫型和肠型胃癌)关系,发现无论何种吸烟方式均能增加三种类型胃癌的发病危险,以弥漫型胃癌最高,胃贲门癌最低。戒烟者(≥2年)与从不吸烟者无明显差异,而在贲门型、弥漫型胃癌与吸烟者有明显差异。患胃癌的危险度与吸烟量呈明显剂量依赖关系。吸烟量≥15支/d增加这三型胃癌的危险性两倍或更多。该研究显示啤酒和烈性酒对这三型胃癌则无影响。有关饮酒与胃癌的其他研究也有不同结论,Kato等认为酒精与肠型和弥漫型胃癌无关,而Jedrychowski等的报告认为伏特加能增加这两型胃癌的危险。酒精与胃癌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的流行病学调研和病例对照研究的结论。        烟草致胃癌的机制尚不明了。据认为吸烟时吞人的烟草特有亚硝胺、亚硝基复合物及其他致癌物参与了胃癌的形成过程。吸烟者的DNA合成水平较高。中国的一项研究显示吸烟可增加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肠化生和不典型增生。纸烟烟雾中含有氧化剂和自由基可消耗保护性抗氧化剂如抗坏血酸和胡萝卜素。Buiatti检出吸烟者较不吸烟者血中某些抗氧化剂水平较低。进一步设想吸烟致胃癌的危险因素可被食物中的抗氧化剂中和,事实上,包括Hansson等的多个研究已证实新鲜蔬菜水果能抵消烟草的胃癌危险。        酒精性饮料、烟草烟中除了可含有PAH、NOC等致癌物外,还能影响NOC等的体内代谢,促进NOC合成。同时它们是胃粘膜刺激物,动物实验中有促癌作用。

周主青 2015-06-16阅读量8819

专业医生谈黄褐斑治疗和夏季预防

病请描述:        黄褐斑发生于面部,或多或少地对称,边界清楚。皮损是淡褐色、咖啡色或淡黑色斑片,大小不定,形状也不规则,边界清楚。夏季黄褐斑容易加重!黄褐斑的治疗应该寻找病因并作适当处理。        1、色斑最怕日晒。日光的暴晒或X线、紫外线的照射过多皆可促发色斑,并使其加剧。日晒可使黑色素活性增加致使表皮基底层黑素含量增多,色斑形成。夏季日晒充足,色斑活动频繁,斑点数目增多,色加深,损害变大;冬季日晒较少,斑点数目减少,色变淡,损害缩小。由此可知日晒是色斑发生的一必需因素,所以患者应尽量避免长时间日晒,尤其在夏季。        2、注意内分泌疾患:有的妇女患有痛经、子宫慢性疾病、卵巢炎等某种生殖器官疾病,面部可同时发生黄褐斑,可称为子宫性黄褐斑。有的孕妇有黄褐斑,常在妊娠第3~5个月时出现,可称为妊娠性黄褐斑,分娩以后即渐消失。近年以来,有的人服避孕药1~20个月后,黄褐斑出现,有人认为避孕药所含雌激素黑素细胞,所含孕酮则使色素沉着斑扩展。除了性内分泌功能紊乱外,其他内分泌障碍如甲状腺或垂体功能低下、肾上腺皮质肥厚等也可和黄褐斑有关。  甲状腺功能减退病人要应用甲状腺片,营养不良人要加强营养。        3、留意控制一些慢性疾病。有的黄褐斑病人同时患有慢性胃肠疾病、慢性肝脏病、结核病、恶性淋巴瘤或体内某种恶性肿瘤。        4、蛋白质不足及维生素缺乏等所致营养不良可能为病因之一。著者发现多数病人面色苍白、营养不良,当营养改善后,色素沉着常渐消失。黄褐斑患者在夏季要注意什么?黄褐斑患者在夏季要做好防范措施要注意以下几点: 1)、慎用各种有创伤性的治疗。包括冷冻、激光、电离子、强酸强碱等腐蚀性物质,否则容易造成毁容。 2)、黄褐斑患者在生活中须多吃新鲜水果蔬菜,少食辛辣等刺激性食物。保持精神愉快,多运动,积极治疗慢性肝肾疾病,纠正月经不调,调节内分泌功能障碍等也是非常重要的。 3)、黄褐斑患者在生活中注意休息,保持乐观的心态也是非常重要的。 4)、防晒,避免长时间日晒。 5)、要防止各种电离辐射。各种玻壳显示屏、各种荧光灯、X光机、紫外线照射仪等等都可能加重色斑。这些不良刺激均可产生类似强日光照射的后果,甚至比日光照射的损伤还要大,其结果是导致色斑加重。        氢醌能阻止酪氨酸氧化成二羟苯丙氨酸而有褪色作用,通常用2%~5%氢醌霜每日搽2~3次,经1~2月后可渐使颜色变淡,在氢醌霜内加入氧化钛或其他遮光药可阻止日晒增加黑色素的作用。氢醌也可和其他药物合配成褪色剂,例如处方:维甲酸0.1g,氢醌5g,氟美松0.1g,嗜水软膏或乙醇加到100g.或水杨酸2g,氢醌5g,0.025%氟氢松软膏加到100g。通过我单位能买到氢醌乳膏一种成品药,使用更方便。        大量维生素C常被应用。专业医生祛斑,黑白尽在掌握中!

卢涛 2014-11-24阅读量7977

夏季时泻时秘,饮食宜补

病请描述:        夏季是胃肠道疾病高发的季节,腹泻和便秘是最常见的两大症状,有些人经常拉肚子,有些却长期便秘,还有些人时而便秘时而腹泻,更是不知所措。 夏季时泻时秘 饮食宜补        夏季是腹泻好发的季节,但有些人却时而腹泻时而便秘,好几天没有大便,然后又突然一天腹泻好几次,不知应该止泻呢还是通便,左右为难。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肛肠科副主任医师王振宜介绍说,腹泻与便秘交替也是肠道疾病常见的一个症状,出现这种情况首先应该到医院就诊,查明病因后再因病施治。 为何时泻时秘        据王主任介绍,临床上常见的引起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这一现象的疾病有肠结核、局限性肠炎、肠道易激综合征等慢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另外,还有大肠癌,特别是右半结肠癌,常有便秘和腹泻交替出现的现象。在肠道易激综合征时,由于副交感神经中枢受到刺激物的强烈刺激而处于极度兴奋状态,使结肠远端持续痉挛,结果引起“痉挛性便秘”,这种病人往往排出很细的带状大便或羊粪蛋样大便。结肠的痉挛继续加深,肠道蠕动又复增强,大便频数,由便秘又转为腹泻,由此周而复始。在慢性肠炎中,肠壁受局部的机械的和化学的刺激,又可反射性地引起副交感神经中枢兴奋,使肠道某些分泌细胞分泌多的粘液,这也是造成腹泻的一重要环节。肠道疾病有时会同时出现,一个良性疾病的症状可能会掩盖恶性疾病的症状,或者两者症状相似,便秘和腹泻如果同时伴有一些诸如有家族性消化道肿瘤病史或者大便带血等“报警”信号,那么排除恶性病变是患者的首选。此外,由于不同个体的体质差异,一些正常的生理变化,生活习惯的改变也会引起一过性的便秘或者腹泻,而自己随意用药反而会加重病情,增加心理负担,使一些功能性的疾病发展成器质性的疾病。如果是确定没有器质性的病变,那么在医生指导用药的同时,也不妨可以尝试以下的自我调理,例如: 饮食通便宜补益        便秘与腹泻交替进行者,多因便秘日久,或大便不畅,导致几天没有大便后又出现频繁少量的类似腹泻的症状,其症结还是在于便秘,解决了便秘的问题腹泻也迎刃而解。当然,也有长期便秘者纳凉不当,胃肠受寒而突然腹泻。便秘也有虚实之分,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时泻时秘者多为虚证或虚实夹杂,在饮食上不可一味地泻,而应适当地补。        补益健脾:使脾肺气足则可增强大肠的传导功能,如山药、扁豆、薏仁、无花果、芋头、南瓜、栗子、糯米、粳米、鸡肉等,无论是便秘时还是腹泻时,都可食用。再比如,将芝麻、花生捣碎,与小米做粥服食,既增加了稀粥之香味,又达到了养血润燥的目的,适合便秘时食用。如腹泻的时候腐臭味重,则多为虚实夹杂证,宜适当食用清补的食物,如鸭肉、莲藕、银耳、苹果等。        饮食禁忌:忌食辛辣厚味油腻食物,因为此类食物多能“助火邪”、“耗真阴”,使津液亏少,大便燥结,或阻碍吸收,加重腹泻。如辣椒、五香调料、姜、羊肉、狗肉、酒等均应少用。慎食寒凉食物,以免引起腹泻,如西瓜、梨、黄瓜、苦瓜、萝卜、芹菜、莲子、芡实、石榴等应该少吃。        总之,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寻找适合自己体质的食物,适当的食用,也许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王振宜 2014-11-07阅读量8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