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请描述: 夏季是胃肠道疾病高发的季节,腹泻和便秘是最常见的两大症状,有些人经常拉肚子,有些却长期便秘,还有些人时而便秘时而腹泻,更是不知所措。 夏季时泻时秘 饮食宜补 夏季是腹泻好发的季节,但有些人却时而腹泻时而便秘,好几天没有大便,然后又突然一天腹泻好几次,不知应该止泻呢还是通便,左右为难。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肛肠科副主任医师王振宜介绍说,腹泻与便秘交替也是肠道疾病常见的一个症状,出现这种情况首先应该到医院就诊,查明病因后再因病施治。 为何时泻时秘 据王主任介绍,临床上常见的引起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这一现象的疾病有肠结核、局限性肠炎、肠道易激综合征等慢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另外,还有大肠癌,特别是右半结肠癌,常有便秘和腹泻交替出现的现象。在肠道易激综合征时,由于副交感神经中枢受到刺激物的强烈刺激而处于极度兴奋状态,使结肠远端持续痉挛,结果引起“痉挛性便秘”,这种病人往往排出很细的带状大便或羊粪蛋样大便。结肠的痉挛继续加深,肠道蠕动又复增强,大便频数,由便秘又转为腹泻,由此周而复始。在慢性肠炎中,肠壁受局部的机械的和化学的刺激,又可反射性地引起副交感神经中枢兴奋,使肠道某些分泌细胞分泌多的粘液,这也是造成腹泻的一重要环节。肠道疾病有时会同时出现,一个良性疾病的症状可能会掩盖恶性疾病的症状,或者两者症状相似,便秘和腹泻如果同时伴有一些诸如有家族性消化道肿瘤病史或者大便带血等“报警”信号,那么排除恶性病变是患者的首选。此外,由于不同个体的体质差异,一些正常的生理变化,生活习惯的改变也会引起一过性的便秘或者腹泻,而自己随意用药反而会加重病情,增加心理负担,使一些功能性的疾病发展成器质性的疾病。如果是确定没有器质性的病变,那么在医生指导用药的同时,也不妨可以尝试以下的自我调理,例如: 饮食通便宜补益 便秘与腹泻交替进行者,多因便秘日久,或大便不畅,导致几天没有大便后又出现频繁少量的类似腹泻的症状,其症结还是在于便秘,解决了便秘的问题腹泻也迎刃而解。当然,也有长期便秘者纳凉不当,胃肠受寒而突然腹泻。便秘也有虚实之分,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时泻时秘者多为虚证或虚实夹杂,在饮食上不可一味地泻,而应适当地补。 补益健脾:使脾肺气足则可增强大肠的传导功能,如山药、扁豆、薏仁、无花果、芋头、南瓜、栗子、糯米、粳米、鸡肉等,无论是便秘时还是腹泻时,都可食用。再比如,将芝麻、花生捣碎,与小米做粥服食,既增加了稀粥之香味,又达到了养血润燥的目的,适合便秘时食用。如腹泻的时候腐臭味重,则多为虚实夹杂证,宜适当食用清补的食物,如鸭肉、莲藕、银耳、苹果等。 饮食禁忌:忌食辛辣厚味油腻食物,因为此类食物多能“助火邪”、“耗真阴”,使津液亏少,大便燥结,或阻碍吸收,加重腹泻。如辣椒、五香调料、姜、羊肉、狗肉、酒等均应少用。慎食寒凉食物,以免引起腹泻,如西瓜、梨、黄瓜、苦瓜、萝卜、芹菜、莲子、芡实、石榴等应该少吃。 总之,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寻找适合自己体质的食物,适当的食用,也许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王振宜 2014-11-07阅读量8145
病请描述: 问:我两个月前发现便血,大便次数增多,经肠镜检查,确诊为直肠炎,然后采用“柳氮磺砒啶栓”直肠给药,每日两次,至今感到效果不明显,请问有否更加适宜的药物和日常注意事项?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 医院 肛肠 科(副)主任医师 王振宜 答: 导致肠炎的发生通常和细菌感染,某些病毒,结核,性传播疾病等因素有关,同时和遗传,情绪都有一定的关联,发病的机理至今尚未完全了解。 直肠炎目前首选的药物的确是水杨酸偶氮磺胺类药物,您使用的柳氮磺吡啶栓就是其中之一,可以口服也可以外用,但直肠炎治疗通常会选用经肛门给药,一则可以减低药物带来的副作用,另外也可以直接作用到发病部位。此外也有更新一代的药物:5-氨基水杨酸(美沙拉秦),通常在疾病缓解和慢性阶段,这些药物如果使用得当,就能够较好地控制病情,而不需要进一步用到激素治疗或者免疫抑制治疗等。如果您使用的效果不理想,可以考虑再进行中医的治疗,因为中医的辩证治疗,通过口服和保留灌肠的方法,在该病的治疗上有很多的经验,也有较好的疗效。 此外,在治疗的同时,改变自己不良的生活习惯对于本病的治疗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不然会影响治疗的效果,甚至使疾病加重。饮食上首先要减少摄入高脂食品,奶类食品和咖啡因,比如咖啡,牛奶,奶酪等制品;避免食用纤维高和刺激性的食物,例如辛辣刺激的食物或者白薯,萝卜,芹菜,生蔬菜,蒜,姜,干豆类,粗杂粮等。要适当补充高热能,高蛋白质的食物,补充维生素和无机盐来弥补体内营养和维生素因为长期腹泻导致的不足,如果食欲不佳,可以少食多餐。另外,适当的身体锻炼,比如太极拳,瑜伽也是不错的选择。 最后一个关键点就是要调理好情绪,避免精神高度紧张,提高战胜疾病的信心,无论是西医还是中医都认为,肠炎的发生和免疫因素,情绪因素密切相关,如果患者长期处于高压状态,症状则会迁延不愈甚至加重。
王振宜 2014-11-07阅读量1.4万
病请描述: 王大妈年过六旬,平时身体没啥毛病,最近家中添喜报了孙子,老人家特别开心,每天忙着照顾孙子不亦乐乎。可是王大妈慢慢开始觉得肛门时有坠胀感,大便也不顺畅了,便意频频却又便不出来,起初还能解出少许大便,越用力越是解不出,长期如此心情都受了影响,也用过通便药物,效果不甚理想,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面对王大妈这样的情况,请大家不要过度担心,其实,这是直肠粘膜内脱垂惹的祸。 直肠粘膜内脱垂是肛肠科常见病之一,是在排便过程中近侧直肠粘膜层脱入其远侧肠腔或肠管内,但不超出肛缘,在大便排出后持续存在,以便秘或排便不尽感,肛门阻塞感,肛门坠胀感为主要症状的疾病,好发于中老年女性。 究其原因是由于年老体虚,周身结缔组织退变导致全身支持结构松弛,或生育过度、分娩损伤或不良排便习惯导致腹压升高,使直肠与周围结构间的组织松弛失去功能。此时,再加上腹泻的向下蠕动或便秘时粪便向下的摩擦力,更加重了直肠粘膜向远侧肠腔脱垂折叠,从而发为本病。一般认为,直肠前壁粘膜内脱垂和全周粘膜内脱垂是病程发展过程中先后的两个阶段,也是直肠全层脱垂的前期病变。所以早发现早治疗,在病变初期给予合理有效的治疗对于患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中医认为,直肠粘膜内脱垂多为气虚下陷,治疗上多用补中益气丸等具有益气升提固脱作用的药物,可大大改善肛门坠胀,排便费力等症状。但临床上很多老年患者因不重视本病而延误了病情,严重者甚至直肠脱出肛门之外,此时便需要注射药物或手术治疗了。总之,直肠粘膜内脱垂是全身退行性变在肛门直肠局部的表现,与后天的生活习惯密切相关。 对于直肠粘膜内脱垂,我们日常生活应该注意什么呢? 首先就是不能像王大妈这样过于劳累。平时不能长时间提重物、抱小孩儿,不能久站久坐,要注意休息。临床上很多患者在服用药物的同时,却不注意休息,长时间从事相对繁重的体力劳动,致使治疗效果大打折扣。 其次要保证充足的饮食营养。直肠粘膜内脱垂属于慢性疾病,患者常有营养不良的情况,所以要注意补充足够的营养。多食鸡蛋、鱼虾、瘦肉、豆类等营养丰富的食物,不宜食用辣椒、芥末等刺激性食物,饮食宜清淡,容易消化,不宜过食油腻。 第三要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每天定时排便,切勿排便太过用力或蹲厕过久,尽量避免便秘或腹泻。 第四要多做提肛运动。提肛运动就像忍大便一样,将肛门向上提收,然后放松,一提一放,如此反复,长期坚持有助于改善直肠括约肌群和盆底肌的收缩功能,有效缓解脱垂症状。 总之,合理饮食,适当锻炼,避免诱因,调整自身的生活习惯,加上合理的治疗,从此您再也不必为直肠粘膜内脱垂烦恼了。
王振宜 2014-11-07阅读量1.3万
病请描述:3、咽喉反流(LPRD)与胃食道反流(GERD)的区别:很长一段时间以来,LPRD一直被认为是GERD累及咽喉部的食管外症状表现。直到近些年的诸多研究揭示了LPRD与GERD在发病机制和临床特点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的差异,LPRD开始被认为是一种独立的疾病。LPRD与GERD都是由胃内容物的异常反流引起的,反流物必须通过食管才能到达咽喉部,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在GERD的病理情况下,由于食管内大量、持续的胃内容物暴露状态,必然导致LPRD发生的风险性增高,或使原有的LPRD表现加重。但两者之间又在以下几方面存在着不同:①发病机制不同:GERD主要为食管下括约肌的功能障碍,引起胃内容物反流至食管,并伴有食管蠕动障碍和胃酸暴露时间的延长,而LPRD主要为食管上括约肌功能失调,造成胃内容物反流至咽喉部,其食管蠕动及胃酸清除功能大多正常;②发病条件不同:咽喉部粘膜上皮薄弱,对酸刺激更敏感,且不能像食管一样通过蠕动功能来清除表面停留的酸性胃内容物。对于食管来说,1天内出现50次的反流都被认为是正常的,但在咽喉部,1周出现3次反流就可以造成喉粘膜损害。③反流模式不同:GERD主要为发生在仰卧位、夜间的持续性反流,而LPRD多为发生在直立位、白天的非持续性反流;④临床表现不同:GERD主要为消化系统的症状如反酸、烧心、胸痛等,内镜下可见食管黏膜弥漫或区域性充血、糜烂、溃疡等,LPRD主要症状为声嘶、频繁清嗓、慢性咳嗽等,内镜下可见喉后部炎、假声带沟、声带水肿等体征;⑤治疗不同:GERD对抑酸剂的反应更敏感,小剂量、短期用药即可得到满意疗效,而LPRD的抑酸剂治疗剂量更大,所需治疗时间更长。4、胆囊结石与咽喉反流(LPRD):咽喉反流性疾病与胆囊结石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相关性,近期有胆绞痛急性发作的患者更易出现咽喉反流,其可能的发生机制为:胆囊结石患者大多合并一定程度的胃肠道运动功能障碍及肠道分泌激素平衡紊乱,当胃-幽门-十二指肠的协调运动失调时,就会使得胆汁、胰液等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胃,同时食管抗反流屏障功能减弱、食管清廓能力下降等因素均有可能使已经反流入胃的十二指肠内容物连同胃内容物一起反流进入食管。食管上括约肌功能障碍松弛,可使内容物进一步反流到达咽喉部位,引起咽喉损伤,出现LPRD的症状与体征,但其确切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证实。本文选自朱政霖,胆囊结石患者的咽喉反流。
赵刚 2020-08-22阅读量9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