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库 > 全身 > 动脉出血 > 内容

动脉出血内容

脑卒中-23

病请描述: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共患病。 房颤患者常合并高血压、冠心病、心衰、外周动脉疾病、糖尿病、慢阻肺、慢性肾脏病、肥胖和酒精中毒等。 80岁以上老人是脑卒中和抗凝药相关的出血高危人群。鉴于当下的医疗环境,房颤的抗凝治疗在80岁以上老人中的应用率不到50%,其中一半左右在1年内停用,主要原因为防止跌倒的安全考虑。国外有研究显示,跌倒超过300次的风险才能够抵消抗凝药的获益。 新型口服抗凝药服用方便,不需要频繁监测凝血功能,并可有效减少脑栓塞的发生。

钱云 2018-05-24阅读量8743

“鸠占鹊巢&rd...

病请描述:老刘是上海人,性格相当开朗,喜欢聊天,每天日子清闲又快乐。最近他面部出现了麻木的情况,而他根本没当回事。接着又出现耳鸣,左眼视力下降。老伴关切的问要不要去家附近的医院看看。老刘认为累了,说休息一下就好。但渐渐他又出现反应迟钝、思维混乱、胡言乱语的现象,这可把老伴吓坏了。急忙送到就近的同仁医院。急诊医生立即予安排了ct检查,发现了左侧额底占位。就这样老刘住进了神经外科病房。晨交班,值班医生汇报了病人情况。当打开他的ct片时,在场医生吃了一惊。这么大的占位,如果不及时治疗患者很可能出现昏迷症状。李心远主任立即指出“大型蝶骨嵴脑膜瘤可能包绕颈内动脉或压迫大脑后动脉引起脑梗死,也可表现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需要提前告知家属建议手术治疗。”“肿瘤、手术”老刘一家一脸茫然,仿佛这些名词只是电视剧桥段。慌乱归慌乱,生活还得继续。很快家人商量决定手术治疗。手术难点分析1.肿瘤大:几乎占了1/3 的面积,包含前颅窝底、鞍区、鞍上、左侧中颅窝底、左侧岩尖部、上斜坡的位置。2.位置复杂:邻近海绵窦,且累及视神经、视交叉,并将颈内动脉及其分支包围,肿瘤血运又特别丰富加上颅内压增高等不利因素,所以手术全切相当困难,被视为神经外科手术难点之一。3.出血量大:神经外科医生都知道的一句话“瘤不尽,血不止”。一旦手术,肿瘤全切是必然,不然瘤区出血不可想象。手术难、风险大,怎么突围?釜底抽薪,切断敌人的“粮草”:丰富的血供,是肿瘤生长迅速重要的粮食。浦奔放副主任先做‘狙击’将导管置入血管内造影下找到肿瘤供应血管,注入明胶海绵颗粒,彻底切断肿瘤粮食通道。        彻底解决入侵者:准备一切妥当。划皮、止血、磨开骨穿、打开皮层发现肿瘤。肿瘤被丰富密集的血管包饶,如果是有密集恐怖症的人看到肯定无法忍受。首先电凝肿瘤表面血管,切出一小块做病理。行至此刻均行云流水,而下一步就是惊险万分,是需要医生全身心投入的体力持久战。瘤内切除需要慢慢游离出血管和神经,如同蚂蚁搬家将肿瘤组织清除出来。肿瘤大使得正常脑内结构有所偏移,每一个动作都要慎重。仔细保护颈内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以及动眼神经。时间流转,肿瘤终于全部切除了,抬眼看看时钟已经下午3点,历经7小时终于赶走“鸠”!术后复查头颅CT,提示肿瘤完全切除。   接下来就是护理,听说他可没少让护士妹妹们费心。不吃饭耍脾气、很会搞脑子,这是老刘住院期间护士妹妹和他一起拍的“祝大家新年快乐”!今日老刘康复出院了!护士在做出院宣教时,他忙打断说“谢谢你们!你们真是太辛苦啦!我住院期间.......”老刘又回到爱说话的时候!在此也祝老刘: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李心远 2018-03-02阅读量9296

肺移植手术常见风险

病请描述:临床工作中,经常有患者咨询,谢大夫,如果我做肺移植,术后有哪些常见风险?每一种终末期肺病病因不同,围术期风险也有差异,最常见的风险分析如下:手术相关风险一、肺叶扭转二、血管吻合口并发症由于肺移植血管吻合技术注意到吻合口对位不准确可能造成的肺动脉扭转,因此术后一般不会出现单纯的肺血管扭转。(一)血管吻合口狭窄这是一种少见、但死亡率较高的并发症,从术后早期到术后2~3年均可能发生,甚至远至术后6年。可能的原因包括:吻合技术失误、供受者血管直径差距较大、吻合口距离上叶动脉太近等。吻合口小部分狭窄患者的临床症状可不明显,狭窄范围较大时则会出现较为明显的肺缺血或肺水肿的表现。常见的临床症状有咳嗽、咯血, 发烧、胸痛、呼吸困难、持续性肺动脉高压表现、低氧血症、胸腔积液等,扣诊患侧呈实音,听诊患侧呼吸音减弱。诊断主要依靠实验室检查以及影像学检查。动脉血气分析显示通气/血流(V/Q)比值增加、氧分压下降。胸部X线/CT可见移植肺出现肺缺血或肺水肿表现,肺血管造影以及核磁共振成像(MRI)可较为准确的观察到血管吻合口狭窄的程度。食管内超声心动图也可以观察血管狭窄的程度。当移植患者术后出现血管吻合口狭窄时,主要治疗措施包括手术和血管介入治疗。可采取电视胸腔镜辅助手术(VATS)对出现狭窄的吻合血管进行切除、修剪后进行重新吻合。也可采取血管介入进行球囊扩张或放入血管支架以扩张出现狭窄的血管。(二)血管吻合口的血栓形成      在移植肺血管吻合的手术操作中,肺静脉采用的是左房袖-左房袖的吻合方式。虽然也曾有人在动物实验中证实肺静脉-肺静脉的吻合方式也是可行的,但是该吻合术式发生吻合口血栓形成的比率较高,基本不采用。如果吻合技术恰当,肺静脉栓塞发生率很低。Bartley P等报道,60例单肺移植、74例双肺移植患者中均只有1例发生肺静脉栓塞[。      肺静脉发生栓塞的临床表现有咳泡沫状血痰,胸痛、胸闷、呼吸困难等肺水肿的症状,胸管的引流液有所增加、肺动脉楔压升高,但单凭症状诊断肺移植后肺静脉栓塞有困难。X线片可显示移植肺出现弥漫性间质性肺水肿表现;肺核素灌注扫描显示移植肺灌注降低;肺血管造影可以较为清晰地显示栓塞的部位以及程度。对于左房血栓,使用血管造影检查效果一般不佳,可以采用食管内超声心动图观察血管吻合口的情况以及左房内有无血栓。三、肺移植手术后胸腔大出血大量持续胸腔出血是肺移植术后早期死亡的危险因素。各个移植中心报道的肺移植受者选择,手术技术等情况不尽相同,术后出血发生率有明显差异。Lehmkuhl等报道,235例肺移植手术,4例(1.7%)发生术后出血,其中肺动脉出血3例、凝血功能障碍1例。Gomez报道68例肺移植,6例(9%)需再次手术止血,其中4例死亡;与术后出血关系最密切的危险因素是体外循环。(一)大出血原因与预防血管吻合口出血肺动脉与左心房吻合口出血可造成致命大出血,作吻合时要对合准确。由于左心房壁较薄弱,加上连续缝合,一旦出血不易控制。因此,对左房壁薄者可加上垫片,以防撕裂。此外,患者侧卧位术毕变动体位时宜轻柔,再次肺移植时尤要注意。胸腔粘连处出血胸腔粘连特别是严重肺部感染性病变引起的粘连以及胸部手术后引起的粘连,其粘连条索内含有丰富血管,而且可与体循环的动脉如支气管动脉、食管床动脉或肋间血管形成交通,容易导致大出血。仔细运用电刀分离,用氩气刀喷射创面,结合必要的结扎、缝扎是预防此类出血的关键。肺移植术后大量失血多见于以前有肺手术史或胸腔感染的患者,或有Eisenmenger综合症广泛侧支循环的患者。1986年Burke报道,28例心肺移植,8例围术期死亡,术后出血重要的危险因素为继往开胸手术史。Curtis等报道,有气胸治疗史的囊性肺纤维化患者常常有胸膜腔致密粘连,与其他无胸腔粘连患者相比,肺移植术后出血等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没有差异。其他来源的出血肋间血管、胸壁组织血管、食管床动脉分支和支气管动脉及其分支多来源于体循环,压力高,也是引起胸腔内大出血的重要原因。肋间血管的破裂多发生于关胸时缝针的损伤或肋骨断端的损伤,因此在关胸前应对肋间的缝线周围仔细检查,如有活动性出血,应严密缝扎;针对肋骨断端,也可以预防性地在其上、下侧缝扎肋间血管,避免术后断端对肋间血管的损伤。严重的胸腔粘连或壁层胸膜剥离,胸膜外胸壁组织损伤出血,这类出血单纯依靠电凝往往难以彻底止血,关胸后痂皮脱落和胸腔负压的形成,将引起较大的活动性出血,因此运用缝扎的方法较为可靠。游离支气管容易损伤支气管动脉及其分支,而此类血管的位置相对隐蔽,容易疏忽,因此在操作中应注意手法轻柔,避免粗暴牵拉游离,多用钳子钳夹周围组织后再离断结扎为妥;关胸前应格外注意支气管周围,观察有无活动性出血。由于肺血管床的压力较低,如果不存在明显的胸部残腔或者明确的凝血机制障碍,通常因肺实质的粗糙面引起的大量胸腔出血较为少见。虽然如此,手术中耐心细致的解剖,肺粗糙面严密褥式缝扎或使用自动切割缝合器,分离粘连时充分利用电刀分离止血,应用氩气电刀止血,将生物胶喷涂于肺出血面等。另外应尽量避免胸部残腔的形成。(二)大出血的监测与治疗术后血性胸液较多者,应严密观察血压、脉搏变化,保持胸腔引流管通畅,及时输入新鲜血液,给予纤维蛋白原、止血药物或钙剂。如果早期出现失血性休克的各种临床表现,中心静脉压低于5cmH2O、尿量小于25ml/h,特别是在输给足够的血液后,休克现象和各种检测指标没有好转,或反而加重,或者一度好转尔后又恶化者,都提示手术后出血。一般认为,血性胸液超过150~200ml/h,并持续呈血性超过3~4h,是剖胸止血的指针。或者胸腔引流量少,但患者出现心率加快、血压下降等出血性休克表现,血球压积和血红蛋白低下(失血时如果未及时补充晶、胶体,血球压积和血红蛋白指数也可假性正常),若有心包填塞的表现或胸片提示胸腔内有较大血凝块时,也应剖胸探查。体外循环手术后引流液多有两种可能:凝血机制障碍、出血。引流液多但激活全血凝固时间(Activated coagulation time,ACT)测定及凝血化验均在正常范围,提示胸腔内活动出血。抢救需要大量输血、输液、补充血容量的不足,同时测CVP以避免补液过多引起肺水肿。大量输血可导致体液转移,血流动力学紊乱,激发炎症反应,增加肾功能不全和肺功能不全。血气分析检测便于及时通过氧气供给和调整补液,纠正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凝血时间的检测以及即时运用凝血制剂纠正凝血功能低下。近来报道,重组活化VII因子治疗肺移植术后出血,剂量为60~90ug/kg,止血效果明显,没有发生与治疗相关的血栓性疾病。抑肽酶也可明显减少术后出血和输血量。保守治疗无效者,剖胸探查均发现为活动性出血。剖胸止血中,先快速清除积存于胸腔的积血和凝血块,然后逐一检查可能的出血点。有时可能出现无法寻及出血点的情况,切忌草率关胸,应清洗胸腔,保证良好视野,并等待血压逐渐恢复正常后,再次逐一查看胸腔。四、气道吻合口并发症肺移植术后气道吻合口并发症较常见,发生率约15%/吻合口或33%/人,其中吻合口狭窄达12%~23%,平均出现在术后3~6个月。发生在术后近期的吻合口裂开、广泛坏死多由于吻合技术缺陷导致,常需立即开胸修补,随着近些年肺移植技术基本成熟规范化现已少见。目前国内外单/双肺移植吻合口都选在支气管水平,以缩短供体支气管长度、减少缺血区域,所以肺移植术后气道并发症主要表现为术后远期支气管吻合口狭窄。(一)气道吻合口狭窄的原因和预防吻合口狭窄是组织缺血状态下的修复和过度增生造成的。手术过程中游离气管/支气管很容易影响血供,因此单、双肺移植均采用支气管吻合,尽可能改善吻合口受者端缺血。为恢复中断的支气管动脉系统,有人建议支气管动脉重建:或将供者支气管动脉的胸主动脉起始处与受者主动脉吻合、或将供者支气管动脉与受者胸廓内动脉吻合;但由于手术时间长、操作复杂,未能推广。此外,采取供肺保护措施、对某些患者术后应用增加血流的药物(如前列腺素、肝素、激素等),可能有助于减少供肺支气管的缺血-再灌注损伤。支气管吻合方式主要有套入式缝合支气管、单纯连续缝合法和改良式套入吻合法等,对气道吻合口并发症都有一定的影响。套入式吻合较单纯连续缝合减轻气道吻合口的缺血,但增加了吻合口狭窄和术后肺炎的风险,在选择吻合方式上目前争议颇多。肺移植术后曲霉菌的感染率较高,约为6.2%~12.8%,许多学者发现如果早期从吻合口坏死组织中检出曲霉菌,则晚期气道并发症的发生率大大增加。曲霉菌感染与支气管壁缺血之间的因果关系不能确定,究竟是吻合口坏死招致曲霉菌感染或是曲霉菌感染导致吻合口坏死还不清楚,但二者常同时存在。吻合口狭窄也与免疫状态下的增生或与大量使用激素等有关。随着对肺移植的深入研究,手术后气道并发症的原因中激素的大量使用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实验证明激素并没有防止早期排斥的作用,故有人建议避免术前应用激素,术后最好推迟到2~4周以后;或者改用小剂量用法﹙15mg/d﹚来改善肺的再灌注损伤。(二)气道吻合口狭窄的诊断和治疗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活动后气急、胸闷、咳嗽、咯痰困难;听诊呼吸音低、增粗,可闻及哮鸣音,远端痰液潴留则可能闻及湿罗音。早期症状和排异反应极其相似,肺功能检查和临床表现均不能鉴别。胸片可显示远端肺不张或萎缩。纤维支气管镜是确诊的关键,通常将口径小于正常的50%作为狭窄的诊断标准,外观表现为纤维素性、肉芽肿性、骨软化和硬性瘢痕组织增生性狭窄。第一次支气管镜检查一般在术后10~14d进行;有人主张在拔管前或怀疑存在感染、排异时于术后2~3d即可行检查,观察吻合口愈合情况、清除坏死脱落的粘膜及帮助患者排痰。气道吻合口狭窄的治疗主要有激光烧灼、冷冻、球囊扩张、硬支气管镜及硬管扩张、放置气道支架、腔内放射治疗等,一般根据气道狭窄的性质选用。对于吻合口纤维性坏死及局部肉芽肿增生性狭窄, 多采用硬支气管镜下激光烧灼/冷冻来清创治疗,清创时应特别注意防范支气管纵隔瘘,处理后因局部水肿呼吸困难常不会很快好转,待坏死组织脱落后才能明显改善。软骨部的局限狭窄可考虑球囊扩张,但应在早期支气管周围无硬瘢痕组织时才易于成功,用不同的中空金属圆柱管作扩张器,在扩张的时候能保证被扩张的气管通气。扩张和清创无效或骨软化性狭窄需放置支架。目前常用支架分硅胶和记忆合金两种,在纤维性和肉芽肿性狭窄中常放置硅胶支架,便于调整,但有易于闭塞和移位的缺点;骨软化性多选用金属支架,其管腔相对较大不易移位、松脱,对纤毛运动损伤小,但不便做调整和取出。吻合口狭窄大部分是组织的过度增生造成的,所以往往会反复狭窄,近来有人对支气管狭窄复发的患者采用腔内高剂量近距离照射(铱-192),取得了满意疗效。所有方法都不能奏效的患者,可进行袖状切除狭窄段支气管、双肺叶切除及再植。五、术后心血管系统并发症肺移植术后心血管系统并发症包括左心衰竭、右心衰竭、心肌梗死、心律失常、血栓性疾病等,与之相关的死亡率在小儿为2%,成人为6%。

谢冬 2018-02-26阅读量9818

类似为“小中风发...

病请描述:类似为“小中风发作”的硬脊膜动静脉瘘 2018-02-12 刘建仁 上海九院脑卒中防治与宣教   今天向大家介绍一类对医生和公众来说都是罕见的脊髓的疾病,硬脊膜动静脉瘘。   一位中老年男性患者, 8个月中曾经发作了两次右侧下肢无力,行走后出现,在外院诊断为“小中风”并且按照脑中风进行治疗,第三次发病后来我院急诊救治,收入院后次日,快速进展为双下肢瘫痪、排便困难。脑部磁共振未见新发脑中风病灶,而脊髓磁共振发现脊髓水肿明显,胸段脊髓周围有血管畸形,结合临床和影像,诊断为硬脊膜动静脉瘘。评估和择日给予选择性全脊髓血管造影和微创介入栓塞术,用最新的“医用胶水”,把硬脊膜动静脉瘘的“命门”:动静脉瘘口和连接的一小段引流静脉给予闭塞,治愈了该病。当然,该病在造影和手术后往往会加重,需要逐步康复。 患者在术后2周,双下肢开远端开始有自主活动,肌力增加到2级;并进一步转到康复医院进一步康复。术后一过性会肠蠕动能力下降,需要禁食数天,结合灌肠,出现肠鸣音,自主排便后,可以逐步添加流质、半流质等饮食,开始时可以辅以石蜡油等促进排便;切记术后即刻大量禁食,导致危险的肠梗阻;因为脊髓损伤后损伤水平以下的肠道功能会减退,恢复需要一定时间。因此,脊髓血管造影和栓塞术前也要灌肠。术后另外一个很重要的事情,就是抗凝,目的是使得引流静脉不要突然血栓形成而闭塞,因为这个引流静脉既引流畸形血管也引流正常的脊髓血流,栓塞后,畸形血管来源的血供停止,引流静脉流速下降,会导致栓塞,从而导致脊髓损伤加重,因此需要术后抗凝3月,抗凝要适合,要监测,避免大出血。   脑血管病大家都比较熟悉了,主要是脑血管破裂或者闭塞导致的疾病。相对而言,同样是中枢神经系统的脊髓中的血管病,由于发病率相对较低,大家了解较少。脊髓俗称“总筋”,就是从颈部一直到腰部的椎体中的重要的神经组织,是连接四肢、躯干的周围神经和脑的重要部位,其损伤,将导致不能行走,手脚不能活动,肢体和躯干不同程度的感觉丧失,大小便不能控制等严重后果。脊髓的血管供应和脑血管结构差异较大,主要是脊髓前方的一根从颈部一直通向腰骶部的脊髓前动脉,以及两根从颈部一直通到腰骶部的脊髓后动脉;脊髓前动脉和后动脉由颈部动脉分支、不同节段的胸部肋间动脉分支和不同节段的腰动脉的分支逐段加入供应。脊髓前动脉相对比较独立,侧枝代偿能力较弱,而脊髓后动脉往往成为网状分布,侧枝供应往往比较好。脊髓前动脉的闭塞或者出血往往会导致脊髓的严重损伤。   脊髓血管的疾病主要包括:脊髓血管畸形,脊髓前动脉栓塞两种。前者包括硬脊膜动静脉瘘,脊髓周围动静脉瘘,脊髓内血管畸形,脊髓海绵状动静脉畸形(也称为脊髓海绵状血管瘤)等,其中相对多见的是硬脊膜动静脉瘘。 和其他脊髓血管畸形不同,硬脊膜动静脉瘘主要导致脊髓的静脉内高压、脊髓的静脉回流不畅,从而导致脊髓水肿、功能损害;而其他的脊髓血管畸形往往表现为出血以及出血导致的继发功能损伤。   硬脊膜动静脉瘘往往起病隐匿,中老年男性多见,往往表现为肢体逐渐无力、大小便不畅、躯体和下肢麻木,磁共振发现脊髓水肿;很多患者被误诊为脊髓炎症,给予大量激素治疗,效果不佳而且延误病情;一般疾病在2年后,脊髓全面不可逆的坏死,失去治疗的机会。该病在选择性血管造影DSA和介入或者开放性手术后,往往会加重,需要逐步康复,但是不给于根治,往往失去机会,2年后肯定完全脊髓坏死、截瘫、大小便功能丧失。该病根据血管造影上患者的畸形血管的解剖病理特征可以选择微创介入或者开放性手术根治;如果根据血管造影结果,认为患者微创介入根治的可能性大,首选介入微创治疗;如果介入微创没有能够根治,那么可以进一步进行打开椎板进行开放性手术,夹闭瘘口。   因此,如果患者表现为反复下肢无力、大小便障碍、躯体和下肢麻木,除了要考虑脑中风,还要全面考虑,是否有脊髓病变的存在,以免漏诊。   (上海九院  神经内科和脑脊髓血管介入诊疗中心 刘建仁 教授)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

刘建仁 2018-02-12阅读量1.2万

脊柱(胸椎)转移瘤的外科治疗...

病请描述: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神经外科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脊柱肿瘤诊治中心手术团队:曹依群,陈鑫,李德亨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癌症发病率逐年增加,发病年龄有年轻化的趋势。骨是肿瘤转移除肝脏、肺脏外第3大最常见部位,恶性肿瘤骨转移中以脊柱转移最为常见,占70%。脊柱转移瘤以胸椎最为常见(70%),其次为腰椎(20%)和颈椎(10%),骶椎较少见。患者表现为进行性加剧的腰背痛,甚至脊髓受压导致双下肢感觉和运动功能障碍、大小便失禁,甚至完全瘫痪,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及远期生存率。手术与放化疗相结合的综合治疗是治疗脊柱转移瘤的主要手段。近期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脑脊柱外科脊柱脊髓团队采用椎体肿瘤切除钛笼重建联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2例胸椎转移瘤,术后结合放化疗等辅助治疗,治疗效果满意,病例汇报如下,与广大同仁分享。CASE I1. 病史回顾:患者中年男性,因“腰背部疼痛1个月 ”入院。近1个月体重下降5kg,既往肺癌病史。2. MRI检查:T12椎体骨质破坏,T1WI混杂高信号,T2WI高信号,增强后强化不均匀,局部突入椎管,T12水平椎管变窄,和脊髓分界不清,T11和L1见结节状异常信号影。考虑T12椎体骨破坏伴软组织形成,MT可能。3. PET-CT检查:T11-12骨质破坏,放射性摄取异常增高,SUVmax=15.4,考虑MT。4. Tomita评分:6分,建议行姑息性手术以达到短期局部控制。5. Tokuhashi评分:9分,预测生存期6-12个月,可考虑行姑息性手术或肿瘤切除术。6. SINS评分:15分,脊柱不稳定,建议手术干预。CASE II1.病史回顾:患者中年女性,因“腰背疼痛2月余,加重1月”入院。既往无特殊病史。2.MRI检查:T11、T12、L1多发异常信号,T1WI低信号,STRI高信号,增强后强化,T11椎体病理性骨折。考虑T11、T12、L1多发骨转移可能。3.PET-CT检查:T11-L1骨质破坏,放射性摄取异常增高,SUVmax=7.6,考虑MT。4. Tomita评分:5分,建议行边缘切除或病灶内切除手术以达到中期局部控制。5. Tokuhashi评分:10分,预测生存期6-12个月,可考虑行姑息性手术或肿瘤切除术。6. SINS评分:14分,脊柱不稳定,建议手术干预。CASE1术前影像:CASE II术前影像手术计划 :本组两例患者主要责任节段于胸腰段(T12和T11),其中CASE I T12椎体骨破坏明显伴软组织肿块形成,CASE II T11椎体骨破坏伴病理性骨折,两例CASE拟行椎体肿瘤切除+钛笼重建+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同时CASE I T11椎体及CASE II T12、L1椎体分别有不同程度的骨质破坏,但并无行椎体肿瘤切除指征,故考虑给予开放性骨水泥植入填充病灶,同时加固椎弓根螺钉。1.俯卧位,双上肢前置,C臂机透视定位病变节段,后路正中切口,分离两侧椎旁肌肉至关节突外侧缘。2.C臂机透视下植入椎弓根螺钉,其中CASE 1 T11椎体及CASE 2 T12、L1椎体首先进行一侧椎弓根穿刺植入骨水泥,随后拧入椎弓根螺钉。3.临时棒固定一侧椎体并加压撑开,扩大椎间隙。首先切除责任节段后方附件,随后切除责任椎体上下节段的椎间盘软骨组织,处理终板至点状出血。4.扩大椎间孔,沿一侧椎弓根入路进行椎体肿瘤切除。更换临时固定棒后同样方法沿另一侧椎弓根入路行椎体肿瘤切除。椎体肿瘤切除时出血汹涌,操作过程务必迅速。5.术前测量责任椎体上位椎体下终板与下位椎体上终板的垂直距离,参照此距离选取钛笼(夯实同种异体骨)植入椎间隙做椎体重建,稳定前柱。加压抱紧,横连连接,联合后方钉棒系统形成一坚强的内固定系统。6.伤口内留置引流管一根,严密缝合腰背肌筋膜,常压引流,保持引流通畅。术后恢复情况:CASE I:患者腰痛VAS评分由术前7分将至术后2分,四肢感觉、活动好,第4天拔除引流管,第7天佩戴支具下地活动。术后病理提示肺癌胸椎转移。术后第三周于我院肿瘤内科采用多西他赛联合顺铂进行化疗。CASE II:患者腰痛VAS评分由术前6分将至术后2分,四肢肌力5级,感觉正常,术后第5天拔除引流管,术后10天佩戴支具下地活动。患者术前未找到原发灶,术后病理提示消化道来源,进一步检查后考虑胰腺来源。术后第4周我院胰腺外科采用紫杉醇联合吉西他滨化疗。术中及术后影像CASE ICASE II讨论:1.由于脊柱转移瘤患者生存期较短,其治疗往往遵循姑息治疗原则。其治疗目标是缓解疼痛、改善功能状态以提高患者生存质量[1]。脊柱转移癌的治疗涉及多学科,治疗前应进行充分的病情评估。常用的术前评估方法包括Tomita评分[2]和Tokuhashi评分[3], 针对不同阶段的患者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案。事实上,脊柱转移瘤的患者大多数属肿瘤晚期,其外科治疗绝大多数是姑息性手术。肿瘤的En bloc切除手术创伤大,恢复慢,这与脊柱转移瘤的治疗原则并不符合[1.4]。姑息性的肿瘤切除重建手术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同时术后能够早期结合辅助治疗控制局部与全身肿瘤进展。2.术前应完善脊柱X线片,测量重建椎体的所需钛笼长度(上位椎体下终板与下位椎体上终板垂直距离)。切除椎间盘处理软骨终板时,至软骨终板点状出血即可,防止钛笼塌陷沉降。3.沿椎间孔方向放置钛笼时,若一侧胸椎脊神经根遮挡,可考虑先予以结扎后离断,防止脑脊液漏及神经损伤。此外,若病变位于上胸椎,术中应注意仔细分离胸膜,防止胸膜损伤造成血气胸。4.胸腰椎转移瘤血供丰富,术中出血凶猛无法控制容易导致肿瘤无法完全切除,或因失血性休克导致生命危险。术前可行血管栓塞术减少出血。手术建议在栓塞后48h内进行,此时肿瘤因缺血缺氧出现退变、萎缩但尚未出现坏死,与周围组织界限较明显,易完整剥离,从而降低术后难度,缩短手术时间。胸腰椎肿瘤供血动脉相对较少、较简单,大部分为双侧的相应节段肋间动脉或腰动脉,但同时需注意相邻上下两个节段的肋间动脉或腰动脉也可参与病变血供。对于上胸椎病变,应注意避免栓塞脊神经根动脉,防止脊髓缺血性损伤。5.椎体成形术应用广泛,除了经皮穿刺治疗脊柱肿瘤之外,常常也可以与开放手术相结[5]。脊柱转移瘤往往呈多发病变,椎体肿瘤切除重建手术创伤较大,对于临近节段的小病灶,可采取开放性骨水泥植入,一方面骨水泥聚合发热杀灭肿瘤,同时骨水泥填充病灶,稳定脊柱。除此之外,骨水泥还能提升椎弓根螺钉把持力,提升生物力学效果。6.脊柱转移瘤的治疗多样化,以手术为主结合放化疗等辅助治疗的MDT 方案是治疗脊柱转移瘤的最佳方法,术后应贯彻加速康复外科理念[6],早期开展辅助治疗,有助于控制肿瘤进展[7.8]。参考文献:1.Kaloostian PE, Yurter A, Zadnik PL, et al. Current paradigms for metastatic spinal disease: an evidence-based review. Ann Surg Oncol, 2014,21(1): 248-262.2.Tomita K, Kawahara N, Kobayashi T, et al. Surgical strategy for spinal metastases. Spine (Phila Pa 1976), 2001,26(3): 298-306.3.Tokuhashi Y, Ajiro Y, Umezawa N. Outcome of treatment for spinal metastases using sc- oring system for preoperative evaluation of prognosis. Spine (Phila Pa 1976), 2009,34(1): 69- 73.4.Kato S, Murakami H, Demura S, et al. More than 10-years follow-up after total en bloc spondylectomy for spinal tumors. Ann Surg Oncol, 2014,21(4): 1330-1336.5.Dong L, Tan M, Wu D, et al. Palliative surgery for spinal metastases using posterior decompression and fixation combined with intra-operative vertebroplasty. J Spinal Disord Tech, 2015.6.Kehlet H, Slim K. The future of fast-track surgery. Br J Surg, 2012,99(8): 1025-1026.7.Bartels RH, van der Linden YM, van der Graaf WT. Spinal Extradural Metastasis: Review of Current Treatment Options. CA Cancer J Clin, 2008,58(4): 245-259.8.Boriani S, Gasbarrini A, Bandiera S. En bloc resections in the spine: The experience of 220 patients during 25 years. World Neurosurg, 2017,98: 217-229.

曹依群 2018-02-05阅读量1.0万

揭开垂体瘤的神秘面纱

病请描述:我们大脑中的“垂体”是人体神经-内分泌系统的总司令部,而“垂体腺瘤”则是来源于垂体本身的一种肿瘤,绝大部分垂体腺瘤都是良性肿瘤,少部分呈侵袭性生长甚至是恶性的。垂体位于颅内的“交通要道”,其周围结构又非常重要,牵一发而动全身,这些复杂而精细的结构有:视神经、视交叉、垂体柄;两侧的颈内动脉海绵窦段;海绵窦及其侧壁上从上到下依次排列着:动眼神经、滑车神经、三叉神经的眼支和上颌支,以及位于海绵窦中心的外展神经。外展神经和颈内动脉海绵窦段由于距离垂体更近,因此更容易被伤及。临床上,我们把垂体腺瘤分为两类:一类垂体腺瘤具有分泌激素的功能,像一名勤劳的工人一样仍然在为人体“辛勤工作”,源源不断地产生各类人体所必需的激素。只不过它太勤劳了,产生了过多激素因而对咱们机体造成了不良影响。以最常见的泌乳素瘤为例,过量的泌乳素可造成女性月经周期不规律、甚至闭经,青年女性无法怀孕,以及非哺乳期的异常乳汁分泌等;老年女性患者常出现骨质疏松,而男性患者最常出现性欲减退与性功能障碍。这时您就需要来医院就诊了,而临床治疗分为药物治疗与手术治疗。大部分泌乳素瘤可以通过特效药物(溴隐亭、卡麦角林)得到很好的控制,少部分肿瘤体积较大或者肿瘤出血压迫视神经导致患者视物模糊甚至失明,可选择微创手术进行减压,挽救视神经长期压迫造成的损伤。但是有些功能性腺瘤是需要积极手术治疗的,这类垂体腺瘤往往造成患者肢端肥大症、库欣病等。“肢端肥大症”(儿童期发病则为“巨人症”)是因为患者的垂体分泌生长激素的细胞“过于勤快”,产生大量生长激素,导致患者骨骼、内脏和声门等部位异常生长;库欣病也一样,由于垂体过量分泌促肾上腺激素,作用于患者的肾上腺,继而引起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过多,引起“满月脸”、“水牛背”、“向心性肥胖”等症状。对于这类垂体腺瘤,经手术切除后,大多数患者体内的激素水平可恢复正常,症状得到缓解。另一类垂体腺瘤不分泌激素,我们称之为“垂体无功能腺瘤”,它像个好吃懒做的“懒汉”,只是一个劲儿地“变胖”,却不干活,不产生任何对人体有作用的激素。不过这个“胖垂体”实在是太胖了,以致于压迫了我们正常的垂体组织。正常垂体组织受压会引起功能障碍,造成正常分泌激素减少,所以与功能性垂体腺瘤的“过于勤快”不同,这类垂体可以处于低功能状态,同样会使患者出现乏力、精神萎靡、抵抗力下降、内分泌紊乱等症状。另外,肿瘤继续增大也会压迫垂体周边的正常结构(占位效应),可导致头痛、视野缺损等症状。因此垂体腺瘤虽然很小,但危害不小,需要对它进行临床干预,对于药物不能控制的肿瘤类型,可以通过手术切除肿瘤,解除肿瘤对周围组织的压迫,缓解症状。传统开颅手术创伤大,容易出现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和内分泌障碍,术后并发症多。在神经内镜辅助下,利用鼻腔的自然通道,经过蝶窦到达鞍区切除垂体腺瘤,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美观保留,已经逐步成为垂体瘤手术治疗的首选。所以,患了垂体瘤的你别担心,及时到正规医院神经外科就诊,绝大多数垂体瘤经过正规及时的治疗均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高阳 2018-02-01阅读量8531

一例高难度面肌痉挛的手术

病请描述:一、病史摘要 患者,女性,66岁。因“阵发性右侧面部不自主抽动6年余,术后再发2年”入院。患者6年前出现右侧下眼睑不自主抽动,半月后发展到整个右侧面部,为阵发性发作,每次持续数秒至5-6分钟不等,情绪紧张、激动时可诱发,发作时伴同侧耳鸣,打鼓样响,耳鸣总是与面部抽动同步。无听力减退,无面部麻木、疼痛,无吞咽困难,无饮水呛咳、声音嘶哑。3年前曾在外院行“右侧面神经微血管减压术”,根据外院提供的手术记录资料,当时术中发现小脑后下动脉PICA压迫面神经REZ区。术后面肌痉挛及耳鸣均缓解。但是,术后15月右侧面部抽动再次发作,并逐渐加重,抽动部位、性质同前,同时伴耳鸣,耳鸣性质与术前相同,以中药、针灸控制,效果不理想。为进一步治疗,来我院就诊,拟“复发右侧面肌痉挛”收入院。查体:面部抽动发作时见右侧眼睑、口角抽动,右侧眼裂较左侧明显缩小,口角向右上歪斜,发作间期额纹、口角及鼻唇沟均对称;鼓腮、吹哨正常。 患者入院后,完善术前准备,行右侧面神经微血管减压术(再次手术),术中发现原先对PICA进行减压的Teflon减压材料位置良好,仔细探查发现新的压迫点,即小脑前下动脉(AICA)对面神经脑池段的压迫,并导致神经变性。再次手术后,面肌痉挛即刻完全缓解,耳鸣同时缓解,无面瘫,无其它并发症。随访一年无复发。   二、术前影像学检查 术前头颅3D-TOF-MRI:双侧椎动脉严重扭曲,并向右侧偏移,左侧椎动脉并有成角。左侧椎动脉较粗,右侧较细 (图1-2)。右侧面神经旁血管影经过。右侧面神经旁可见明确的血管影,似从基底动脉发出,故AICA可能性较大 (图3)。   图1:双侧椎动脉严重扭曲,左侧椎动脉较粗,右侧较细。左侧椎动脉有成角。   图2:双侧椎动脉严重扭曲,向右侧偏移。   图3:箭头所示,右侧面神经旁可见明确的血管影,似从基底动脉发出,故AICA可能性较大。   三、术中所见与处理 在AMR术中监测下行右侧面神经微血管减压术(二次手术)。右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原切口切开头皮、肌肉,分离肌层,撑开,将原钛板、钛钉取出,暴露骨窗缘,向前方扩大并显露乙状窦。“T”形剪开硬脑膜,并悬吊,见小脑与硬膜间有部分粘连,小心松解、缓慢放出脑脊液,以明胶海绵及脑棉保护小脑,于小脑外下方间隙逐步分离蛛网膜进入桥小脑角。充分剪开蛛网膜以及周围粘连,见后组颅神经,松解周围蛛网膜并向头端探查,见上次手术置于PICA与脑干之间的Teflon减压材料位置良好,PICA与面神经已无接触(图4)。调整显微镜视角,发现AICA压迫面神经IV区起始段 (图4),抬起AICA后见面神经呈透明变性状,压迹明显 (图5),将血管小心松解后Teflon棉垫入血管与脑干之间 (图6),此时电生理监测显示异常肌反应波形消失 (图8-9)。探查面神经远端,见近内听道处AICA与面神经接触,也予垫开,减压满意。探查面神经全程,未见其他责任血管。由于面神经明显变性,为防止术后面瘫,术中始终避免接触变性部位,包括Teflon减压材料也不触及变性区 (图7)。无菌生理盐水反复冲洗手术野,未见出血。逐层关颅。 图4:可见第一次手术使用的Teflon,以剥离子挑起AICA。   图5:调整视角,发现AICA压迫使面神经脑池段明显变性(箭头所指)。   图6:将Teflon垫入AICA与脑干之间。   图7:面神经完全减压,箭头所示变性区,避免与减压材料直接接触。   图8:减压前,可记录到典型的AMR。   图9:面神经完全减压后,AMR波消失。   四、专家点评 根据Huh等(Huh, R., Han, I. B., Moon, J. Y., Chang, J. W., and Chung, S. S. 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 for hemifacial spasm: analyses of operative complications in 1582 consecutive patients. Surg Neurol, 69: 153-157; discussion 157, 2008)大样本回顾性分析,面肌痉挛术后的复发率仅0.4%,复发往往发生于术后2年之内。本例术后第15月症状复发,与文献一致。 三叉神经痛的术后复发多由于新生静脉引起,而面肌痉挛的情况不同,因为静脉压迫引起面肌痉挛极为少见。Li等(Li, C. S. Varied patterns of postoperative course of disappearance of hemifacial spasm after 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 Acta Neurochir (Wien), 147: 617-620; discussion 620, 2005)认为,面肌痉挛术后复发主要与责任血管遗漏有关,或者减压材料滑脱移位引起,因此对于面肌痉挛术后复发应积极考虑再手术。本例患者二次手术发现,原先的Teflon减压材料位置良好,PICA也不接触面神经,而发现AICA对面神经IV区压迫明显,以至于变性,说明在首次手术中遗漏了此处压迫。由于面神经变性严重,手术操作应严格避免对面神经的医源性损伤,以免术后面瘫。 

郑学胜 2017-08-25阅读量1.2万

急性颈动脉全程闭塞患者上海九...

病请描述:   2017年6月15日上午9时许,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中医科门口,一位前来就诊的患者突发意识丧失,右侧肢体不能活动,中医科医师立即意识到患者可能发生了脑卒中。主动开出头颅CT申请单,同时联系急诊预检护士,约10分钟后患者完成头颅CT被送至九院神经内科急诊。  等候在急诊的神经内科医师唐学梅通过院内平台先行查看了患者头颅CT影像迅速接诊,询问病史及查体后诊断为急性脑梗死,立即启动脑卒中绿色通道,通知科室送来溶栓药物。在和患者家属充分沟通后,家属签字同意静脉溶栓,患者在发病约30分钟后用上溶栓药物。  经静脉溶栓,患者症状略有缓解,意识转清,但右侧肢体活动仍差,溶栓效果不显著,唐学梅医师诊断可能是颈部大血管闭塞,待放射科脑部血管CT造影结果传来,显示为左侧颈内动脉闭塞。再次与家属进行沟通签字,准备行取栓手术。在DSA室压满手术情况下,经院医务处紧急协调,神经内科主任刘建仁带领取栓小组顺利为这名患者进行了急诊脑动脉取栓手术。术后一个半小时,患者闭塞的左侧颈内动脉完全开通。术后复查,患者右侧肢体偏瘫明显好转,能够流利对答,术后CT示颅内未见出血。收入重症病房,继续监测治疗。  刘建仁主任介绍,这名患者一方面左侧颈动脉颅外段有接近闭塞的严重狭窄,另一方面,颅内段颈内动脉血栓栓塞,因此需要先进行颈动脉颅外段支架植入术,然后完成颅内颈内动脉取栓术。手术虽较为复杂,但是整个救治过程紧凑严谨。从中医科门诊到急诊科,从急诊科到放射科CT室,再从导管室到进入病房监护室,医院多学科协作配合默契,脑卒中急诊绿色通道衔接快速,脑动脉取栓手术及时成功,充分体现了急病患所急,想病患所想。     上海九院目前有心脑血管、头面部和颅脑外伤等多个急救绿色通道,硬件条件不断完善,急救服务能力大幅度提升,获患者家属广泛赞誉。(上海九院 神经内科 潘辉)

刘建仁 2017-06-20阅读量1.2万

痔疮来捣乱,预备二胎妈妈的尴尬

病请描述: <b>痔疮来捣乱,预备二胎妈妈的尴尬</b><b></b> <b>肛肠科 梁榕钰  指导:王振宜</b><b></b>  国家开放二胎政策啦,妈妈们蠢蠢欲动。其中一些妈妈尴尬了,她们怀一胎的时候得了痔疮,当时出于小心谨慎的目的,大部分人会在医生的建议下选择保守治疗。现在准备怀二胎了,痔疮要不要治呢?是继续选择保守治疗还是选择手术治疗呢? 首先我们要了解痔疮是位于直肠肛门粘膜下的自然血管结构,动脉多于静脉。需要分辨痔疮属于自然解剖结构,而痔病则属于该结构的病理性改变。也就是说痔疮其实痔疮每个人都有,只有发作,有症状出现,我们才称它为治病。就像人到一定年纪会有白头发,皱纹一样,它是一种良性疾病,不会恶变成肿瘤,所以目前公认的治疗方法是去除或者缓解痔病的症状。痔疮有四大主症:(1)大便出血:这种出血以无痛性、间歇性便后出血,血色鲜红为特点,这也是内痔和混合痔早期的常见症状。出血一般发生在便前或者便后,有单纯的便血,也会与大便混合而下。出血时呈喷射状、点滴状、擦拭带血等。(2)大便疼痛:大便时肛周疼痛,一般表现为轻微疼痛、刺痛、灼痛、胀痛等。(3)坠胀不适:肛门坠胀不适主要是内痔的症状,轻者有胀满下坠感,重者重坠痛苦。(4)肿物脱出:肛门内部出现肿物脱出,这主要是中晚期内痔的症状。轻者只有在排便时才会脱出肛外,便后可自行回纳,重者在咳嗽、压腹、用力下蹲时即可脱出,严重者甚至用手无法托回肿物。 孕妇容易得痔疮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解释:(1)血液流变学的改变:孕妇怀孕期间外周血液循环血量增加,盆腔内动静脉血流量随之增加,因此下腔静脉血流速度减慢,痣静脉回流压力增大、流速减慢,肛垫动静脉吻合调控紊乱导致静脉血流郁滞、组织水肿、血栓形成。(2)子宫增大:巨大的子宫压迫下腔静脉,影响痔静脉回流,导致肛垫血流动力调控障碍而形成痔,或使原有痔病症状加重。(3)性激素影响:怀孕期间孕妇体内的雌激素、孕激素、松弛素等分泌大幅度提高。雌激素的增高使肛垫血管扩张、充血、出血、肿胀;孕激素和松弛素的增高使血管扩张、使组织松软,为肛垫下移提供有力条件。(4)运动量减少:这会使肠蠕动减粪便积滞肠内,水分被重吸收,粪便干结。燥屎压迫肠壁,直肠静脉回流受阻,大大增加了肛肠疾病的发生,这个时候排便努挣,只会加重痔疾。 其实,孕妇或产妇患痔疾是常见症状,药物治疗为首选,采用适合的剂型和剂量能够起到缓解症状的目的。因为产后随着激素水平的逐渐趋于正常,痔疮也有症状缓解的倾向。所以如果痔疮并不影响正常生活,大可不必过度担忧,只要注意保证大便通畅和软化即可。这也是为什么肛肠科医生一般会建议孕妇保守治疗的原因。此时选用如复方角菜酸酯的栓剂或乳膏,可于黏膜表面形成膜状结构并长时间覆盖止痒,减轻黏膜充血。不过孕妇们也要慎重选择,不能使用马应龙这类痔疮药膏,这类痔疮膏由麝香、牛黄、珍珠等药物组成。其中麝香对子宫有明显的兴奋作用,孕妇使用后容易发生流产或早产。因此,孕妇选用痔疮膏时,最好不要选用含麝香成分的,最好在肛肠科医生的建议下合理选择用药。同时,孕妇们也可以尝试温水坐浴,可减轻肿胀、不适感。如果药物治疗无效,则需在专科医师的帮助下,根据症状严重程度选择硬化剂治疗、胶圈套扎及切除或手术治疗。 预备二胎妈妈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预防: 一、多吃纤维素含量高的食物,如芹菜、白菜、黄瓜、西瓜、猕猴桃、香蕉等果蔬,玉米、地瓜、小米等粗粮。粮谷、叶蔬类摄入量高,经常变换食谱的妇女肛肠疾病发生率低。当然像槐花、蜂蜜、胡桃肉、酸奶、黑木耳、芝麻油等对痔疮有预防作用,通过滋润肠道、增加肠蠕动等作用,达到防止便秘的功效。 二、忌饮酒,或大量进食辛辣刺激、油腻、煎炸熏烤及热性食品,如羊肉、狗肉、辣椒、生葱、生蒜等; 三、不忍便,避免排便用力,避免久坐就站久蹲。建议如厕时间不要超过5-10分钟,不要在排便时阅读刊物或划手机。便后温水清洗肛门,温水或温盐水清洗或坐浴10-15分钟,温度不宜过低也不宜过高,约40摄氏度左右最佳,保持清洁同时改善肛门局部血液循环; 四、避免久坐久站,适当运动,经常做提纲运动,增强盆底肌群功能。下面简单介绍一下提肛运动:全身放松,有意识地收缩肛门,缓慢上提,然后放松,反复做30-40次,每天早晚做两组。提肛练习可随时进行,办公时、乘车时、看电视时、睡前都可做。     一胎时得过痔疮的妈妈们建议备孕前可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合理用药或及时手术,这样可避免二胎时的菊花之痛。没有得过痔疮的预备二胎妈妈们可以现在就预防起来了,让自己的二胎之路更轻松一些。当然如果还能没能避免,请不要随意用药或处理,咨询肛肠科医生,寻求更专业的建议。

王振宜 2017-06-18阅读量1.4万

关于膀胱炎的一些“小秘密”,...

病请描述:1.间质性膀胱炎(Hunner溃疡)是一种特殊的慢性膀胱炎.其主要症状严重尿频,尿急,下腹痛,排尿痛,血尿等.多见于女病人.膀胱镜检查发现膀胱容量减少,在膀胱底部或三角区有粘膜下出血.初次检查时不易发现,而在排出膀胱内液体再行充盈时才能看到.亦可在膀胱顶部见到绒毛状充血,范围约有1~1.5cm直径,其中心部位呈黄色.组织学上除可观察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膀胱炎,有显著的肥大细胞浸润外,尚有神经周围的慢性炎性浸润.本病的病因不明,既无细菌感染亦无病毒或真菌可见.有人在本病病人血内查到间质性膀胱炎的抗体,而认为是一种自身免疫病.亦有人认为本病与慢性肉芽肿病有关,或认为本病为一种神经性病变.本病用抗菌药物无效,将膀胱在全麻下进行过度膨胀可取得暂时的症状缓解.其他治疗如安静剂,抗组胺药物,肝素,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或直接膀胱内作硝酸银烧灼等疗效不佳.  2.滤泡性膀胱炎(follicularcystitis)本病常见于慢性尿路感染.膀胱镜可观察到小的灰黄色隆起结节,常被炎性粘膜包围,但有时在结节间亦可看到正常粘膜.病变常见于膀胱三角区或膀胱底部.显微镜检发现在粘膜固有层内有淋巴细胞滤泡组成的结节,需与肿瘤作鉴别.治疗是控制感染,对症处理.  3.腺性膀胱炎(glandular cyslitis)膀胱粘膜水肿,其中有腺样结构增生,并有许多炎症细胞浸润.患者以中年女性为多见.治疗应用抗菌药物,并需去除发病因素.  4.气性膀胱炎(emphysematous cystitis)少见.常在糖尿病患者发生.由于在膀胱壁内葡萄糖被细菌(变形杆菌)侵入后而有发酵导致粘膜的气性外形.抗菌药物治疗后气体即消失.  5.坏疽性膀胱炎(gangrenous cystitis)这是膀胱损伤的一少见结果.严重感染时可见膀胱壁脓肿与坏死.有的病人在整个膀胱壁有坏疽性改变,需作耻骨上膀修造瘘和抗菌药物冲洗.  6.结痂性膀胱炎(incrusted cystitis)常见于女病人.这是由于有尿素分解细菌感染,使尿液变成碱性,从而促使尿液内无机盐沉淀于膀胱底部,呈片状,黄白色,坚硬扁平或略隆起的病变而被炎性粘膜所包围.当沉淀的物质被揭去时,下面的粘膜极易出血.酸化尿液与控制感染后沉淀物常消失.可用氟啶酸,氟哌酸,吡叶酸等治疗.  7.化学性膀胱炎(chemical cystitis)静脉注射环磷酸胺可使该药物代谢产物在肝内形成从膀胱排出,刺激膀胱粘膜引起严重的膀胱炎.膀胱上皮发生溃疡.在粘膜固有层的毛细血管扩张,因而发生出血.严重的可使膀胱粘膜固有层和肌肉纤维化变导致膀胱挛缩和膀胱输尿管回流.这种膀胱炎治疗困难,有时需用膀胱扩大手术和输尿管再植手术.  8.放射性膀胱炎(radiocystitis)膀胱接受放射线数月或数年,剂量超过40~65Gy(4000~6500rad)即可能出现放射性膀胱炎.血尿为其主要症状.病理改变类似环磷酸胺所致的膀胱炎.治疗不满意,与环磷酸胺膀胱炎相似.强的松,维生素E,局部应用硝酸银和福尔马林以及电烧灼均无肯定疗效.出血时虽用双髂内动脉结扎亦不易奏效.  指导意见:  清洁是最不能忽略的.每天在上床以前都要先洗澡,并且更换内裤,这是因为在每次排泄后,皮肤及内裤都会被大肠菌所污染.  一,不要用有香味的沐浴剂,因为这样会使膀胱的内膜受到不必要的化学物刺激.  二,男女双方性交前后都要彻底清洗干净.  三,性交前及性交后立刻将膀胱的尿液排清.  四,拥有多名性伴侣或刚更换性伴侣的人,患病率会较高,因此要加倍留意.  五,一般说女性不一会儿就想排尿是十分正常的,其实只要水分摄取增加,尿量必然增多,但是不太能长时间地忍尿,在感到尿急时,就应及时将尿液排出,不要等太多的时间.而每次排尿的时间都要记得留意已将尿液彻底排出.  六,多喝水,最好每天两公升.  七,不要穿紧身的衣物,牛仔裤,T-back等等的衣物.  八,小心地使用避孕的方法,用子宫帽的女士会有较大的机会患有膀胱炎.  九,小心选用卫生纸,尽量不要用漂色的卫生纸.记得拭抹的动作是由由前到后的.  十,安坐在厕板上会比半蹲容易排清尿液.  十一,过度疲劳也是病发原因之一.

张冉 2017-03-04阅读量5.5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