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库 > 腹部 > 胆道梗阻 > 内容

胆道梗阻内容

胆源性胰腺炎该如何治疗

病请描述:       胆源性胰腺炎(acute biliary pancreatitis):胆道疾病诱发的胰腺炎,其中最常见的就是胆石症诱发,因此也有称作“胆石性胰腺炎”的。       胆源性胰腺炎的发病机制,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1 胆石由胆总管向十二指肠排出过程中,引起胆胰管闭塞;2 胆泥引起胆管胰管闭塞;3 自然排石后十二指肠乳头的水肿。       胆源性胰腺炎的治疗,可见下图,简单通俗点说,就是先把胆源性胰腺炎从急性胰腺炎的队伍里找出来,评估有没有胆管炎、胆道梗阻等需要紧急处理的胆道并发症,要是有,就尽快处理,要是没有,就再把他们放回到胰腺炎队列里。等到胰腺炎病情稳定以后,再把他们从胰腺炎里拉出来,处理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等胆道疾病。

孟凡斌 2024-07-08阅读量1033

做不了手术的胰腺癌就没有治疗...

病请描述:    胰腺癌恶性度高,大部分发现时已属晚期,失去了手术的机会,仅有不到20%的患者有手术切除的机会,那么,做不了手术的胰腺癌患者就没有治疗价值了吗,显然不是的,理由如下: 1.胰腺癌会有很多并发症,比如胆道梗阻、十二指肠梗阻、疼痛、腹水、消化道出血等,对这些并发症的处理以延长生存,改善生活质量也是非常有价值的; 2.虽然目前胰腺癌的化疗效果不尽如人意,但并不代表没有用,其实,随着新化疗药物和方案的不断出现,很多晚期胰腺癌患者经过化疗,获得了生存期的延长和生活质量的改善; 3.虽然很少,但我们经常能在对胰腺癌患者取病理活检以后发现对化疗敏感的病理类型或者找到有靶向药物相对应的基因突变(比如微卫星不稳定,错配修复突变等),甚至是胰腺的淋巴瘤、神经内分泌肿瘤等通过化疗可以获得长期生存的病例。这些少数的患者会获得更大的治疗获益。     因此,还是建议晚期胰腺癌患者和家属树立信心,采取更加积极的治疗态度,这样才能有发生奇迹的可能。

孟凡斌 2024-07-08阅读量1199

你了解常用肝功能指标的临床意...

病请描述: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消化科,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张顺财 肝脏是人体最大的代谢器官,由于肝脏功能复杂,所以肝功能检查方法也很多,如果要对疾病作出正确诊断,还必须结合患者病史、体格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等,进行全面综合分析。   临床上常用的肝功能指标包括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直接胆红素,丙氨酰转移酶,天门冬氨酸转移酶,r谷氨酰转移酶,碱性磷酸酶,白蛋白。 由于实验室的质控不完全一致,每家医院实验室的正常值有所差异,应以化验单上正常值为准 1.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等,反映肝实质损害的指标,ALT及AST存在于肝细胞的胞浆及线粒体内,一旦肝细胞受到损伤,肝细胞膜通透性增加或肝细胞坏死,ALT及AST可释放到细胞外,使血液中的ALT及AST水平升高,1%的肝细胞受到损伤时,血清ALT水平至少升高1倍,血浆中ALT及AST水平升高提示肝细胞受损,水平的高低不反映肝细胞损伤程度。同时必须注意是否有横纹肌及心肌损伤的存在,如AST升高幅度明显超过ALT,则更提示心肌及横纹肌损伤的可能性,应做相关的检查。 2.总胆红素(TBil)、直间接胆红素(DBil),间接胆红素(IBil)。胆红素是衰老红细胞的代谢产物,经肝细胞内与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结合,由细胞内排泌到细胞外,最终经胆道系统排泄到肠道,未经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结合的胆红素为间接胆红素,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结合后的胆红素为直接胆红素,二者相加为总胆红素。当红细胞破坏过多,肝细胞来不及进行结合代谢时,血浆中间接胆红素升高,而直接胆红素不升高,这时应考虑溶血(即溶血性黄疸)。当血浆中间接胆红素升高,但无溶血症据时,应考虑非溶血性先天性黄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不足,如Gilbert综合征)。当血浆中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时,考虑胆汁淤积,有可能为肝细胞损伤,也可能由肝外梗阻,需结合其他检查,才能明确。 3.胆汁酸(TBA)。是胆固醇代谢产物,对肠道消化吸收有着重要作用,一旦肝细胞受到损伤或胆道梗阻,胆汁酸可返流至血液,使血液的胆汁酸浓度增高。 4.γ—谷氨酰转肽酶(γ—GT)及碱性磷酸酶(ALP)等。在肝脏这二种酶主要存在于胆管细胞内,也存在于肠道肾脏及骨骼中(同功酶),同样经肝细胞由胆道系统排出,一旦肝外梗阻或胆汁淤积,由于压力及炎症作用,可诱导胆管细胞产生更多的酶,同时减少同功酶的排出,使血中rGT及ALP明显升高,常见于胆道梗阻及其他胆汁淤积性肝病,轻微升高往往没有临床意义,只有超过正常值上限2~3倍以上才有意义。酒精可诱导rGT产生,青少年由于骨骼生长活跃,ALP可升高。 5.白蛋白。反映肝细胞合成功能的指标,人体中的白蛋白仅在肝细胞中合成,而球蛋白不在肝脏合成,因此球蛋白不应作为肝功能指标,肝脏合成白蛋白具有强大的潜在的代偿能力,一般的肝损伤不会导致白蛋白降低,只有才肝细胞功能受到严重影响时,才会使白蛋白合成受到影响(如肝硬化,中重度慢性肝炎,肝衰竭)。白蛋白降低必须排除其他原因,如营养不良,过度消耗(感染,甲亢等),蛋白丢失(肾病,肠病等)。 以上肝功能指标看上去似乎简单,但要明确解读有时比较复杂,各种肝脏疾病都可以使肝功能损伤,因此一旦发现以上指标异常,应及时就医,积极寻找肝功能异常的病因,给予积极对因治疗。

张顺财 2023-11-29阅读量4499

肝功能异常怎么办?

病请描述: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消化科,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张顺财 常用的肝功能指标包括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直接胆红素,丙氨酰转移酶,天门冬氨酸转移酶,r谷氨酰转移酶,碱性磷酸酶,白蛋白,如果这些指标单项或多项升高(白蛋白降低),则为肝功能异常。 一旦发现肝功能异常,应及时到消化科或肝病科就医,切勿买点护肝降酶药吃或到中医门诊部喝点中药,以免耽搁疾病的治疗。 1.询问病史,一般消化道症状,如乏力,恶心呕吐,腹胀,纳差,看是否有黄疸等。询问是否有服用肝损药物如化疗药,治疗肿瘤免疫制剂,土三七(肝窦综合征),抗霉菌,抗结核等药,应特别注意中药及保健品,事实上中药包括中成药及中药保健品已成为药物性肝炎主要因素。当然有长期较大量饮酒者,应考虑酒精性肝病。 2.血液化验。包括常见的甲肝(HAV-IgM),乙肝(HBsAg或二对半),丙肝(HCV抗体),戊肝(HEV-IgM)肝炎标志物,抗核抗体(ANA),抗线粒体抗体(AMA),有时也会查铜篮蛋白,以明确是否有病毒性肝炎,免疫性肝炎及肝豆状核变性存在。 3.B超检查看肝脏质地如何,是否有脂肪肝,慢性肝病,肝硬化及其併发症,肝癌,胆囊结石胆囊炎,肝内胆管扩张(胆道梗阻)等。 4.对于有梗阻性黄疸者或肝有肿块及占位者需进一步检查增强CT或/和增强核磁共振,必要时PET-CT,以明确梗阻原因如胆管癌,胰腺癌等。 通过这些处理,大部分肝功能异常者能明确诊断,并给予相应的治疗。 5.事实上通过这些检查仍有少部分患者查不到原因,那时我们应扩大检查范围,如心脏(包括心包),是否有瘀血性肝病,肌肉,是否有多发性肌炎,某些代谢性疾病,先天性黄疸(如Rotor,Dubin-Johnson,Crigler-Najjar)需进一步基因检测。 6.肝穿活组织检查,如上所述,不少肝病患者经过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或者在辅以必要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就可确诊。但是,仍有些少数不能明确诊断疾病,只有通过肝穿刺活检,进行病理学检查才能下结论,如淋巴瘤、肝癌、结核等。还有些疾病诊断起来有困难,需要肝活检与临床症状相结合,才能作出诊断,如自身免疫性肝炎、慢性肝炎、原发性胆汁肝硬化等。肝穿活组织检查在病毒性肝炎中还具有以下重要意义:⑴可以明确诊断,有时临床诊断是急性肝炎,而病理则提示为慢性肝炎的急性发作;临床诊断是急性或亚急性重型肝炎,而病理提示为在肝硬变的基础上发生的大块或亚大块坏死,即慢性重型肝炎;临床上诊断慢性肝炎或病毒携带者,而病理提示为早期肝硬化等。⑵判断病情、指导治疗和预后评估。例如乙肝病毒携带者,经肝穿肝组织活检发现10%的人肝组织基本正常;70%的人肝组织有轻微的病变;20%的人有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前80%的人可不需治疗,后20%的人则一定要治疗。⑶治疗效果的评估治疗的效果不能但凭患者的主观感觉,实验室检查也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肝活检比较客观且确切。 综上所述,肝功能异常应及时就诊,经检查及综合分析,明确病因,并给相应的积极处理。

张顺财 2023-11-29阅读量5303

无症状胆囊结石的自然转归及治...

病请描述:、无症状胆囊结石的自然转归 有关胆囊结石的自然病程及症状将明显的胆绞痛发作或出现严重的并发症作为出现症状的标志发生率的观察,国内外己有不少报道。有研究了310例中男68例、女242例,年龄15-60岁,平均35.5岁,确诊胆囊结石后的前5年,每年超检查1次,以后每2年超检查1次。每年随访1次,从发现结石到发病共147例(占47.4%),其中5年内发病121例(胆绞痛103例,梗阻性黄疽15例,胆源性胰腺炎3例),5-10年内发病26例(胆绞痛23例,梗阻性黄疽2例,胆源性胰腺炎1例)。接受手术的共85例(单纯胆囊切除74例,同时进行胆总管切开取石11例)。术后病理检查结果60例为慢性胆囊炎,23例为急性胆囊炎,2例为胆囊癌。 另有研究在对200例无症状胆囊结石患者作了10年的前瞻性随访后,发现2例因其他疾病死亡;134例(67%)无胆绞痛或胆道并发症,其中4例行预防性胆囊切除,130例非手术治疗;64例(32%)出现症状或并发症,其中49例行手术治疗,15例非手术治疗。53例症状发生在5年内。 有研究对217例无临床症状的胆囊结石病人经过16年追踪观察,病人出现不同状况的临床并发症。胆绞痛、梗阻性黄疽、急性胆囊炎等急性胆系症状而急诊手术者21例。胆囊区经常性隐痛不适、消化不良等症状、胆囊结石数量、患者的年龄、饮食习惯、心理、精神改变、总胆固醇、三酞甘油、高密度脂蛋白及血糖水平等均与自然转归关系密切。 2、结石大小与自然转归的关系 结石直径≥20mm或≤3mm或者胆泥结石均是转变为有症状胆囊结石的高危因素。根据声像图中胆石的比重、大小及数量改变,把结石类型归纳为4种类型,直径≤10mm的胆石组比直径≥10mm的胆石组更易引起胆道急性梗阻的症状。 217例无临床症状的胆囊结石病人中,因胆囊区隐痛不适手术切除者占26例。有胆绞痛发作,但症状较轻,且无梗阻性黄疽,经非手术治疗占22例。后经超追踪观察为胆囊不同程度萎缩,且以后均无明显临床症状发生。此观察病例中5年内出现症状者54例,5-10年内出现症状者13例。说明无临床症状胆囊结石患者在诊断胆石后的前5年内如无临床症 状发生,今后发生临床症状的可能性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少。 3、影响自然转归的因素 影响无症状胆囊结石自然转归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结石的化学成分、比重、形状、大小及、消化不良等症状而择期进行胆囊手术切除;比重较胆汁重的结石组中有14例因出现较重症状行手术治疗。因此,直径≥10mm的重胆石更易引起慢性胆系症状。其原因是比重较重的胆囊结石,由于重力关系患者在夜间入睡后,结石往往沉于胆囊后壁或胆囊颈部,结石长期对胆囊壁的刺激最易引起胆囊壁炎症而出现各类不适等临床症状。沉于胆囊颈部及后壁的较小胆石,一旦胆囊收缩,可随胆汁将结石挤压至胆道内。如果不能通过胆囊管、胆总管下端,则可引起急性胆道梗阻系列症状。无论大小,比重较重的胆囊结石较比重较轻的胆石预后差,更易引起无症状向有症状转变。 3.1糖尿病与自然转归的关系 无症状胆囊结石和糖尿病之间的关系一直为临床医师所重视。糖尿病是一种代谢综合征,2型糖尿患者为肥胖型,胆囊结石出现不同的临床症状的概率随年龄增长发生率增高。通过对急性胆囊炎危险因素分析发现肥胖、家族史、饮酒是急性胆囊炎的危险因素,而体育锻炼是急性胆囊炎的保护因素,提示减轻体质量、消除胆结石、不饮酒或少饮酒、经常从事体育锻炼可有效预防急性胆囊炎的发生,降低无症状胆囊结石的急性发作的发生率。 本文选自韩月锋,无症状胆囊结石的自然转归及治疗现状。 原文链接地址:韩月锋-作者知网节(cnki.net)。

赵刚 2023-10-23阅读量1264

妊娠期急性胰腺炎怎么办?03

病请描述:3、治疗 由于同时危及孕产妇和胎儿安全,故往往引起患者及家属的极大关注。而由于忌惮药物及治疗对于孕产妇,尤其是胎儿的影响,医生在处理此类病人时亦往往感觉十分棘手。治疗原则与非妊娠期急性胰腺炎治疗基本相同,因产科原因,在治疗上需外科、产科、新生儿科共同协作,同时需根据不同病因、病情严重程度,选择个体化治疗方案,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3.1保守治疗 保守治疗主要为禁食、吸氧、胃肠减压、早期液体复苏、补液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失衡,防治休克,抑酸,营养支持,维持循环稳定及器官功能支持,防治局部与全身并发症,动态观察孕产妇及胎儿胎心变化,病情严重者转入治疗,动态监测呼吸循环及血流动力学等情况。 由于患者及胎儿对营养的需求,同时细胞因子影响胎盘的血液供应和胎儿发育,故中、重度全胃肠外营养(TPN)及肠内营养应早期应用。并尽早从TPN过渡到肠内营养,后者多釆用内镜下经鼻空肠置管,符合生理学特征,有利于改善肠道屏障功能和减少细菌移位并避免了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对于非胆源性或轻度应用抗生素没有任何治疗作用。 有证据表明,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可能对非胰性感染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但未能显示明显降低死亡率和感染坏死,并需要手术干预。胆源性或伴感染的中度、重度患者需使用抗生素,同时需关注考虑到抗生素对胎儿致畸的风险,青霉素族及绝大多数的头孢菌素类药物都是B类药物,在人类没有风险的证据。亚胺培南具有广谱抗菌性,属于碳青霉稀抗生素类,为妊娠C级的药物,被认为对胰腺感染效果明显能透过胎盘,临床使用于妊娠患者时须减少用量。甲确挫类药物属B级药物,能自由地穿越过胎盘,并没有显示出甲確唑与致畸作用的风险增加有任何关联。喹诺酮类药物已被列为C类,人们已经观察到在一些动物实验中对关节和软骨等组织的不利影响。无论使用何种抗生素药物,治疗中应按照微生物血培养及病人的临床状况进行修改。生长抑素、奥曲肽、加贝酯等药物在中对胎儿有无致畸作用目前国际上尚无定论。 3.2病因治疗 胆源性治疗上以保守治疗多见,但结石未处理约患者可能复发,且复发可能更严重、更危险,早产、流产及宫内窘迫发生率增高。临床须根据妊娠时期、有无胆总管扩张、临床表现及病情严重程度决定治疗方案。国外报道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被认为是在怀孕的各个阶段安全的,以妊娠中期为最佳,因为此期胎儿组织器官形成已经完成,子宫增大不明显,妊娠晚期则因为腹腔镜视野受增大的子宫影响操作。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适应证为病情严重、有黄疽及腹膜炎患者,并被认为没有增加的孕妇和胎儿的风险优点与非怀孕人群手术相似,包括术后疼痛较轻,术后肠梗阻发生率低,住院时间短,以及恢复快。同时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的难度在于:避免穿刺针和术中操作对子宫的刺激以防早产、胎儿酸血症的发生等。国内有报道对于妊娠晚期患者伴胆囊肿大、淤胆严重者釆取胆囊穿刺引流减压术,待产后择期胆囊切除术,避免了早期胆道手术。 出现急性重症胆源性胰腺炎时因持续性胆道梗阻使病情恶化,诱发细菌性胆管炎,此时须釆取手术行胆道减压解除梗阻,并推荐行ERCP检查。经确诊胆总管结石并梗阻后可行鼻胆管引流(ENBD)或胆道括约肌切开取石术(EST),引流感染的胆汁或取出嵌顿的胆道结石,有效改善症状,预防复发并降低病死率。此过程的一个主要问题是须考虑对胎儿的辐射。 有学者主张胆道支架置入术,而不是执行括约肌切开取石,这样可以消除括约肌切开术伴随的并发症。有报道给10例患者放置了胆道支架而无括约肌切开术,所有这些人都无并发症,并正常分娩。所有人产后再次进行,取出支架并行了括约肌切开术,8例结石取出。有2例患者的支架自留置了7月和8月,并未发展到闭塞或胆管炎。 和需要二次手术。 本文选自:肖柄华、黄耿文,妊娠期急性胰腺炎旳诊断与治疗。 原文链接地址:妊娠期急性胰腺炎:单中心20年52例分析-中国知网(cnki.net)

赵刚 2023-08-17阅读量1423

B超对胆管残余结石诊断的优缺...

病请描述:胆石症是影响我国国民健康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之一,目前而言主要的治疗方式仍是外科手术。由于胆管结石造成的解剖变异、胆道系统感染及炎症、术前检查不全面、手术操作未能注意细节及结石数量过多导致无法一次取净等诸多影响因素,导致了胆道术后胆管内结石残留的发生率居高不下。胆管内结石残留可以引起胆道梗阻、胆道系统感染及炎症、肝叶病变等多种并发症,极大地影响了病人的生活质量,降低了胆石症病人的最终治疗效果。 1、超声 超声相比较于其他几种辅助检查方法而言,价格最低,床旁即可完成操作,没有X射线辐射对机体带来的损伤,并对胆系结石诊断的敏感性很高,通常作为病人首选的辅助检查方法。胆管内结石残留在超声声像图内一般表现为强回声声影。在超声扫查中,不仅能判断结石的存在,超声还能明确结石的数目与位置,测量胆管内壁管径以判定是否存在胆管扩张,在切换不同的角度扫查时还能发现结石沿胆管走向的分布情况。为选择、拟定更深入的诊疗方案提供有价值的情报。超声检查对胆道术后胆管内结石残留诊断的准确率有很大的差异。超声对胆管结石的敏感性高达95.9%,对胆囊结石的诊断准确率在95%以上,对胆管残余结石的诊断准确率在60%~90%之间,对于胆道术后胆管内结石残留的诊断准确率国内外报道中有所差异,在47%~74%之间。 差异是由于多种因素共同参与而造成的。首先,超声诊断胆管内结石残留是通过超声波遇到结石后反射回声得到的声像图来判断的,所以结石自身的物理、化学结构对超声声像图的清晰程度有着决定性的关系。超声声像图中常见的胆管内结石残留,一般具有如下的特点:化学成分为胆色素型结石、结石形态较大、晶体质地较硬、晶体密度较大、晶体比重较大,故声波能量穿透结石时有明显衰减,所以成像较为清晰。而超声声像图中不易被发现的结石一般具有如下特点:化学成分多为胆固醇型结石、结石形态细小、晶体质地偏软、晶体密度较小、晶体比重较小、晶体排列疏松,故声波能量能够较为容易地穿透结石晶体造成漏诊出现假阴性,此时体表超声很难做出准确判断,诊断准确率仅为55%。 其次,超声对肝内胆管残余结石的诊断准确率较高,而对肝外胆管结石的诊断准确率相比较低。尤其是针对胆总管末端的结石,由于受到腹腔内胃和肠管气体的干扰、留置T管后胆管积气的干扰、胆总管扩张不明显、伴随胆管狭窄、伴随胆管炎症后解剖变异等因素,使部分病人的胆总管在超声声像图内不能清晰显示,诊断准确率明显降低。 超声对扩张的胆管的检出也非常灵敏,这可能是由于胆管扩张后管腔内富含有大量胆汁的缘故。同时,胆管内结石残留具有病情复杂多变的特点。病人大多有既往胆道手术病史,外科手术对解剖结构的破坏使得超声下组织结构的声像表现变得更为复杂。部分病人既往有胆肠吻合手术史或合并胆道系统感染,采用常规位置行超声检查时胆道系统内的小气泡呈现强回声并漂浮于胆管的前壁,极易误诊为胆管残余结石。 超声的主要缺点是其不能构建胆管树的整体影像,且操作随超声医生的主观性过强,不如其他影像学辅助检查图像直观且客观,还有对胆道狭窄部位和胆管残余结石引起的肝叶病变的诊出能力较差。据国内外相关学者的研究数据,超声对胆管残余结石引起的肝叶病变的敏感性为18.8%,而对胆管狭窄的敏感性仅仅为3.9%。 总之,超声对胆管内结石残留和胆管扩张的诊断比较敏感,但因其不能构建胆管树的整体影像,且操作随超声医生的主观性过强,从而对胆管结石分布范围,胆管狭窄、胆管炎症后解剖结构的变异,结石造成的肝叶病变,结石相关的并发症的诊断上并不可靠。在病人行胆道术后胆管内留有T管时,如果单纯凭超声检查结果断定胆管内无结石残留,从而贸然拔除T管,很可能造成胆管内结石残留,影响胆石症病人的最终治疗效果。 本文选自贾峰等超声、CT、T管造影及电子胆道镜在胆道术后病人中应用的初步探讨。

赵刚 2022-10-09阅读量2187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临床研究招募

病请描述: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旧称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女性尤其高发。符合如下标准的,基本可以诊断:①皮肤瘙痒;②肝功能中这两个指标异常:碱性磷酸酶、r-GT(r-氨基转肽酶)异常升高。③排除胆道梗阻与肝炎等疾病。 临床病例招募,本研究项目经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实施,伦理批件号:2022LCSY042号;研究项目经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注册,注册号:ChiCTR2200063119。 招募对象(纳入标准): (1)年龄≥18岁且<75岁。 (2)已明确诊断的初发PBC患者。 (3)连续服用UDCA(熊去氧胆酸)不超过3个月。 (4)自愿参加本研究并签署书面知情同意书。 以下情况不在本次试验的研究范围之内(排除标准): (1)近2月内有服用抗生素。 (2)近2月内有服用肠道微生态制剂。 (3)近3月内有饮酒史。 (4)遗传代谢疾病、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等其他肝病病史。 (5)感染性腹泻、慢性腹泻、肠易激综合征、炎症性疾病等肠道疾病。 (6)妊娠及哺乳期妇女。 (7)合并有严重的精神疾病、吸毒、酗酒等无法配合研究的患者。 (8)进入筛选(访视)前1个月内参加过任何其它临床研究者。 (9)进入筛选(访视)时,初诊患者已服用UDCA超过一个月的患者。 (10)研究者判断任何其它疾病或条件不适于参加此项研究的患者。

余奎 2022-09-14阅读量1689

中老年女性反复皮肤瘙痒,当心...

病请描述:很多中老年女性经常会出现皮肤瘙痒,人总是感觉疲劳,去皮肤科就诊,也没有发现湿疹,于是诊断为:慢性瘙痒、皮肤干燥等。药膏涂了一管又一管,抗过敏药吃了一盒又一盒,可是瘙痒还是在哪里。然后一查肝功能,指标高了,才发现,真正的病因原来是这个。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旧称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肝内胆汁淤积性疾病。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可能与遗传因素及其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所导致的免疫紊乱有关。 PBC多见于中老年女性,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疲劳乏力和皮肤瘙痒。查肝功能会发现:血清碱性磷酸酶(ALP)和γ-谷氨酰转移酶(GGT)升高,但是转氨酶和胆红素可以是正常的。免疫指标中:抗线粒体抗体(anti-mitochondrial antibodies,AMAs)阳性、血清免疫球蛋白M(immunoglobulin M,IgM)升高。排除了胆道梗阻的原因后,就可以确诊为该病。 治疗方面,目前西医的治疗只有一种——熊去氧胆酸(ursodeoxycholic acids,UDCA),但是长期服药,会引起“耐药”(UDCA生化不应答)。中医对这方面的治疗有也有一定的疗效,尤其是在改善UDCA的生化不应答、缓解瘙痒和疲劳症状方面,有明显的疗效。

余奎 2022-07-19阅读量1.0万

优思弗预防 ERCP 取石术...

病请描述:2、优思弗与利胆类中药联合应用除熊去氧胆酸类药物,利胆类中药也广泛应用于胆道结石等疾病。二者联合应用是否有叠加作用呢?覃冰心等对胆宁片联合优思弗治疗慢性胆囊炎的疗效进行了随机对照试验,通过胆囊壁厚、毛糙、透声三项来评估治疗的有效程度,结果示治疗组(优思弗联用胆宁片)症状改善总有效率为97.0%,优于对照组(单用优思弗)的67.7%;治疗组胆囊B超改善总有效率为93.9%,优于对照组的73.5%。胆宁片中含有的各种中药成分可升高胆汁酸含量,从而帮助胆固醇、脂肪酸的消化分解,减少结石的形成,起到溶石、防石的功效,同时可利胆消炎,对肝脏脂肪变性等也有良好作用。3、ERCP术后胆管结石复发的相关因素3.1结石本身特性:一方面可能与饮食结构不合理,饮食中脂类物质尤其胆固醇占比高有关,另一方面可能与合成或降解胆固醇的酶相关。胆总管结石中除胆囊结石外,尚一部分为胆色素结石,其产生与胆管炎密切相关。除了结石成分,结石数目也是另外一个影响因素,结石数目与复发率呈现正相关。3.2胆道解剖形态的异常壶腹周围憩室是常见的胆道结构异常,通常指先天或后天形成的位于壶腹2~3cm半径范围内的囊袋装凹陷,随年龄增长憩室发生率增加。研究发现:(1)憩室内易残留食物,细菌因此繁殖造成胆道感染,感染为胆色素性结石的形成奠定基础。(2)因憩室位置特殊可能对乳头的正常解剖结构造成影响,从而可能压迫胆总管或胰管远端,胆汁或胰液流出压力增加,造成一定梗阻。憩室直径>2cm时更容易形成结石;(3)憩室干扰Oddi括约肌功能,使其有效控制胆汁排泄的“阀门作用”减弱,胆道发生痉挛或压力升高,同样造成梗阻。(4)胆总管扩张也可见于部分胆道结石患者。胆道结石、胆道梗阻、胆道下段的狭窄及慢性炎症等原因造成的胆道长期扩张会引起胆道平滑肌纤维回缩性能差,胆官壁弹性丧失而导致胆道运动功能减弱,又加重胆汁淤滞和细菌感染,这种情况即使结石取出或者梗阻解除胆道也难以恢复原来形态。3.3与手术相关的因素ERCP的独特优势使其成为目前治疗胆总管结石的重要方法。术中根据结石大小等情况,选择合适的操作,常规有十二指肠括约肌切开术(EST)及乳头球囊扩张术(EPBD)。相比EST,EPBD对括约肌损伤小,简单易操作,较EST更为安全,降低了EST引发胆道并发症的风险,同时降低结石复发率。EST术破坏了Oddi括约肌的屏障作用,十二指肠反流明显增加,同时胆管炎、胆管结石的发生率也相应增加,鉴于此,临床上建议尽量实施避免大范围切开乳头,切开方向也有要求,以减少EST术后上述并发症的出现,乳头小切开联合球囊扩张术(ESBD)是不错的选择。综上所述,多种因素导致ERCP取石术后结石复发,根据优思弗增加胆固醇向胆汁酸的转化,同时减少肠道胆固醇的吸收等,降低胆汁胆固醇饱和度的作用原理,其对于胆固醇性结石的作用较胆色素性结石和混合性结石更明显。优思弗不管联合还是单用均在ERCP取石术后预防胆管结石复发方面效果明显。本文选自:李妮,优思弗预防ERCP取石术后结石复发的相关研究进展。

赵刚 2022-05-20阅读量1.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