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请描述:胆道感染是否需要手术治疗取决于患者的具体情况和胆道感染的严重程度。以下是一些关键点: 非手术治疗:对于症状较轻的急性期胆道感染,无明显腹膜刺激症状或休克等严重并发症者,可以采取非手术治疗,包括抗感染治疗、抗休克治疗、对症治疗、非手术方法的胆道减压等。这包括使用足量广谱抗生素、补充血容量、纠正水电酸碱紊乱等措施。 手术治疗:胆道感染的首要治疗原则是解除梗阻病因,这通常需要外科手术和(或)内镜治疗。手术可能包括肝切除、胆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胆肠吻合、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ERCP)及经皮经肝穿刺引流(PTCD)等方法。 急性胆管炎的治疗:一旦确诊为急性胆管炎,首先要评估患者的一般情况及严重程度。轻度急性胆管炎多数仅需全身支持治疗和抗菌药物治疗即可控制,然后再针对病因治疗;如果抗菌药物治疗效果不佳(24小时内),可视具体情况进行胆管引流。中度急性胆管炎建议行抗菌药物治疗及全身支持治疗,同时尽早行胆管引流。重度急性胆管炎患者多数病情严重,应强调尽早行胆管引流,同时行全身器官功能支持治疗。 手术风险评估:手术风险的判断需结合胆囊炎的严重程度、全身状况和合并症情况综合评估。轻度的急性胆囊炎应在充分评估和准备后早期实施手术治疗;对于中、重度急性胆囊炎,必须同时重视患者全身状况的改善。 综上所述,胆道感染可能需要手术治疗,但这取决于患者的具体病情和医生的临床判断。在某些情况下,非手术治疗可能就足够了,而在其他情况下,可能需要手术来解除胆道梗阻和引流感染。
赵刚 2025-03-25阅读量188
病请描述:胆管损伤术后复查的检查项目通常包括以下几项: 1. 肝功能检查 目的:评估肝脏功能是否正常,是否存在胆管损伤、胆道狭窄等情况。主要观察转氨酶(如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胆红素(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等指标。 意义:如果肝功能异常,胆红素升高,可能提示胆管损伤或胆道梗阻。 2. 腹部超声(彩超) 目的:观察胆管形态、胆管是否通畅、有无胆管扩张、胆囊窝是否有积液或感染等情况。 意义:超声检查是一种无创、便捷的检查方法,可初步判断胆管损伤的恢复情况。 3. 血常规 目的:检查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等指标,判断术后是否有感染。 意义:白细胞升高可能提示术后感染,需进一步处理。 4. 磁共振胆管胰管造影(MRCP) 目的:对于怀疑胆管损伤或胆管狭窄的患者,MRCP可以更准确地评估胆管的解剖结构,明确狭窄或损伤的部位和程度。 意义:MRCP是一种无创性检查,适用于术后随访,尤其是对于有临床症状或肝功能异常的患者。 5. 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 目的:用于进一步明确胆管损伤的部位、程度,同时可以进行治疗,如胆管支架植入、鼻胆管引流等。 意义:ERCP不仅可以诊断胆管损伤,还可以在诊断的同时进行治疗,适用于复杂胆管损伤的患者。 6. 腹部CT 目的:对于复杂的胆管损伤或术后出现腹腔积液、感染等情况,CT检查可以更全面地评估腹腔内的情况。 意义:CT检查有助于发现腹腔内的积液、感染灶等,对于复杂病例的诊断和治疗有重要价值。 术后复查频率 术后1个月:进行首次复查,主要检查肝功能、腹部超声、血常规等。 术后3个月:复查肝功能、腹部超声等,评估胆管恢复情况。 术后6个月:根据恢复情况,复查肝功能、腹部超声等,必要时进行MRCP检查。 术后1年及以后:每年进行一次全面复查,包括肝功能、腹部超声等,以确保长期健康。 注意事项 如果术后出现腹痛、发热、黄疸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并进行检查。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医生可能会根据症状和体征调整复查项目。
赵刚 2025-03-10阅读量370
病请描述:一、发病率 儿童:发病率较低,国内有学者报道为0.30%~1.16%。 成人:发病率相对较高,成人胆囊结石的发病率约为10%。 二、发病年龄 儿童:不同年龄发病数字差异较大,婴儿罕见,通常4~5岁以后发病,8~10岁后更为多见。 成人:可发生在任何年龄阶段,且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逐渐升高。 三、病因 儿童:成因复杂,与多种因素有关。如肥胖、高脂蛋白饮食是重要的危险因素,约占胆囊结石患儿的8%-13%;此外,长期静脉营养的应用、慢性溶血性疾病、头孢曲松钠或利尿剂等药物大量使用、回肠病变或肠切除手术史、性别遗传等因素也有关。 成人:多与饮食习惯、生活方式、肥胖、妊娠、遗传等因素有关,如长期高脂肪、高胆固醇饮食,缺乏运动等。 四、临床表现 儿童:临床表现不典型。婴儿主要表现为黄疸,腹痛不明显;幼儿对腹痛叙述模糊,腹痛部位说不清楚;较大儿童症状取决于结石部位、大小、有无胆道梗阻及炎症等,疼痛多在右上腹或剑下上腹部,反复发作,常伴有恶心呕吐,与成人相类似。较小结石嵌顿在胆囊颈部者典型绞痛少见,但可扪及肿大胆囊,出现胆囊积脓或化脓性胆管炎者发生高热、黄疸较成人为多。 成人:症状相对典型,常见的有右上腹疼痛,可放射至右肩背部,常在进食油腻食物后或夜间发作,伴有恶心、呕吐、发热等,当结石引起胆道梗阻时,可出现黄疸。 五、诊断 儿童:由于症状不典型,且患儿及家长往往不能提供详细的病史,临床上很多时候会造成医生的不够重视、误诊率较高,部分患儿在出现急性胆囊炎、急性胰腺炎、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等严重并发症时才最终确诊。 成人:症状较为明显,且成人能够较好地描述自身症状,配合医生进行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诊断相对较为容易。 六、治疗 儿童:不能简单地和治疗成人结石一样选择一切了之。对于无症状或仅有轻微症状的胆囊结石,可观察和随诊;而对于有症状和(或)并发症的胆囊结石,手术适应症相对严格,如结石数量多及结石直径≥2~3cm、胆囊壁钙化或瓷化性胆囊、伴有胆囊息肉≥1cm、胆囊壁增厚(>3mm)即伴有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10年以上或年龄60岁以上等情况才考虑手术。此外,儿童胆囊结石的复发率略高,与成人2.4%~2.8%的复发率相比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在治疗时还需考虑复发风险。 成人:对于有症状和(或)并发症的胆囊结石,首选胆囊切除术治疗,腹腔镜胆囊切除已是常规手术。
赵刚 2025-02-10阅读量877
病请描述:胆道感染和肝炎是两种不同的疾病,它们在病因、症状、诊断和治疗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区别: 病因不同: 胆道感染通常是由胆道梗阻、胆汁淤积引起的感染,常见的原因包括胆道结石、胆管良性狭窄、胆道恶性肿瘤等。 肝炎则可能是由病毒感染(如甲型、乙型、丙型肝炎病毒等)、饮酒过度、自身免疫因素等引起的肝脏炎症。 症状不同: 胆道感染的症状主要包括右上腹痛、发热、寒战、黄疸等。 肝炎的症状则包括乏力、食欲不振、厌食油腻、消化不良,部分严重患者可以出现眼睛黄、尿黄、身体黄等黄疸症状。 诊断不同: 胆道感染的诊断除了依据症状外,还需要通过影像学检查(如超声、CT等)来确定胆道是否有梗阻或扩张。 肝炎的诊断则依赖于血液检测肝功能指标(如ALT、AST、胆红素等)以及病毒学检测来确定病因。 治疗不同: 胆道感染的治疗可能需要手术来解除胆道梗阻,以及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 肝炎的治疗则侧重于抗病毒治疗、休息和饮食调节等方法来缓解症状和恢复肝脏功能。 总的来说,胆道感染主要影响胆道系统,而肝炎主要影响肝脏。两者虽然在某些症状上有相似之处,但在病因、诊断和治疗方法上有明显的区别。
赵刚 2025-01-23阅读量1233
病请描述:胆囊腺肌症是一种以胆囊粘膜腺体和肌层慢性增生,伴有粘膜上皮陷入肌层形成特征性罗-阿氏窦的胆囊良性疾病,较多患者常并发胆囊炎、胆囊结石,临床出现恶心、上腹部饱胀感等症状。但该病缺乏特异性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易与其他腹部疾病混淆,故提高该病的早期诊断准确率显得极为重要。超声因操作方便、价格廉价、结果准确等优势,已成为诊断胆囊疾病的首选方法,但传统二维超声对于局限型胆囊肌腺症与早期厚壁型胆囊癌等病变的诊断特异度偏低,且易受腹部脂肪和胃肠道气体的影响而难以得到准确的诊断。 CT清晰地显示胆囊壁形态、病变位置和胆囊壁增厚特征等,对局限型胆囊腺肌症的检出率高于超声检查。在组织学上,胆囊腺肌症多表现为胆囊粘膜、肌层、胆囊壁过度增生、增厚,增生的粘膜上皮伸入肌层,可形成多数小囊状突起。目前诊断胆囊腺肌症的关键是罗-阿氏窦(RAS)的存在,胆囊肌层的RAS窦被认为是胆囊腺肌症的特征性表现。超声诊断时无法显示较小的 RAS 窦,而可能导致误诊的现象发生。CT 增强扫描时扫描速度快,减少了胃肠道蠕动对胆囊显示的影响,对细微的解剖结构也能清晰地显示,故而可提高诊断准确率。研究发现CT 检查结果与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诊断结果的一致性高于超声检查,提示 CT 扫描对胆囊腺肌症的诊断价值较高,其原因在于胆囊癌患者 CT 扫描门静脉期表现为等密度或高密度,与胆囊腺肌症的 CT 增强图像存在明显差异,并且可通过是否出现临近侵犯、淋巴结肿大、腹腔积液等全身情况来鉴别两种疾病。胆囊腺肌症是以黏膜上皮陷入或穿过肥厚肌层为特征的良性病变,可分为弥漫型、节段型和局限型,其中弥漫型和节段型的超声声像图具有特异性易于区分,但局限型与胆囊癌容易混淆,而两者的临床处置方法和预后存在巨大的差异。 既往研究表明,胆囊壁增厚形态及其特征、肝胆界面清晰度、胆道梗阻水平、肝胆直接受侵犯等对区分胆囊壁良恶性增厚病变具有诊断价值,通过分析两种疾病患者的 CT 征象,结果发现胆囊腺肌症组在胆囊增厚方式为弥漫型、胆囊壁光滑、RAS 窦显示、肝胆交界清楚方面发生率显著高于胆囊癌组,表明胆囊腺肌症患者出现弥漫型胆囊壁增厚、胆囊壁光滑等 CT 征象的概率显著高于胆囊癌,这主要与胆囊腺肌症为黏膜上皮和肌层的过度增生,而胆囊癌为浸润性生长有关,提示可通过仔细发现 CT 这些征象以区分疾病类型。 研究进行了进一步分析,发现胆囊壁光滑、RAS 窦显示对胆囊腺肌症的鉴别价值大于胆囊壁增厚方式或肝胆交界清楚,这主要是因为胆囊癌多表现为肿瘤局限或弥漫性不规则增厚,与局限性胆囊腺肌症易混淆,而胆囊腺肌症患者炎症进展累及胆囊周围脂肪间隙时,可出现一过性强化或环形强化,从而影响了肝胆交界清晰度,故而会降低诊断价值。 综上所述,CT 对胆囊腺肌症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优于超声检查,该病患者的主要 CT 影像学特征为胆囊壁光滑和 RAS 窦显示等。 故而,可通过观察患者胆囊的这些影像学特征并综合全身病情而做出正确的早期诊断。本文选自:杨帆等,CT检查对诊断胆囊腺肌症的效能分析原文链接地址:CT检查对诊断胆囊腺肌症的效能分析 - 中国知网 (cnki.net)
赵刚 2024-11-28阅读量1626
病请描述:肝内胆管结石在我国发病率高,结石导致胆管阻塞引起胆道炎症、肝功能损害、进一步引起萎缩性肝硬化、并诱发肝内胆管癌等严重损害。由于肝内胆管解剖的复杂性,不仅在诊断上容易出现漏诊,而且治疗后容易出现胆管炎症发作难以控制、残留、高复发率,严重危及患者生命。使该病成为当今胆道外科治疗的重大难题。 术前对结石做出定位诊断,对数目做出较精确的估计,并全面了解胆道狭窄等复杂的病理,选择每种类型最有效的手术方法,以取得最佳的治疗效果。手术的主要目的应达到:①尽可能取净结石,清除病灶;②纠正胆管病变;③建立通畅的胆汁引流;④为胆道的再处理创造微创通道。 治疗手术方式种类繁多,但目前主要为以下几类。微创手术以其对患者造成的创伤小、并发症少、不影响内环境稳态等优势成为21世纪外科的发展方向。随着临床应用的开展,近年来,腹腔镜或胆管镜下行肝胆管结石治疗术日趋成熟,为肝胆管结石病患者带来新希望。肝胆管结石病患者多有胆管炎症反应,且反复发作、迁延不愈,若治疗不恰当会带来胆汁性肝硬化、门脉高压甚至肝脏癌变等严重后果。肝胆管结石虽是一种良性病变,但发生率高且难于治愈,部分复杂病例手术多次依然无法痊愈。 肝内胆管结石诊断 肝内外胆管结石依靠超声、CT、MR、造影等检查,结合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即可做出诊断。超声检查操作简单、经济、方便快捷,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对黄疸和胆道梗阻患者均不受限制。CT用于诊断肝内胆管结石的特异性为97%,对X线不显影结石诊断率低。MR检查在诊断肝内胆管结石上特异性和灵敏度与CT类似,MRCP与CT胆道造影同样能够很好的明确肝内胆管胆汁的引流情况以及胆管的狭窄部位。MRCP对胆道结石的敏感度达92%。ERCP的诊断价值相当,ERCP是一项融诊断和治疗于一体的微创内镜介入技术,不仅可以确诊胆总管结石,而且还可以处理结石,达到治疗的目的。但是ERCP属于有创性检查,会出现一定的并发症,一般不实施单纯诊断性的ERCP。 B超对于肝内胆管结石有较大的诊断价值,其操作方便,简便易行,是诊断肝内胆管结石的首选方法。值得注意的是操作者经验有时会影响肝内胆管结石诊断结果。当胆道肿瘤、感染、积气合并胆管结石将难以断定检查的结果及正确性,对胆管狭窄部位的显示不如CT和MRI,因此制定手术方案是不应完全按照B超的诊断。 CT通常能显示出结石在肝内胆管的分布,胆道系统的扩张,肝实质的萎缩以及门脉高压导致的脾大和食管胃底曲张等情况,可以为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可靠的依据。但CT对于一些细小结石和不能被X线显影的结石诊断较为困难。MRCP费用相对较高,但对于多方位显示胆管结石的部位、数目、大小和胆管扩张或狭窄的程度,其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率日臻完善,但对于狭细胆管的显示不如胆管直接造影清晰准确。 ERCP(经内窥镜胆胰管造影)和PTC(经皮穿刺胆管造影)为胆管直接造影,是诊断肝胆管结石的传统方法,因有创伤性,首次已不作为胆管结石的常规诊断手段,而二期手术同时PTC不仅可作为肝胆管结石的治疗及胆管引流、也可作为后续胆道造影检查。 本文选自:吴英俊等,一期二期硬质胆道镜取石术并发症的观察和临床意义。 原文链接地址:一期二期硬质胆道镜取石术并发症的观察和临床意义-中国知网(cnki.net)
赵刚 2024-10-12阅读量1948
病请描述: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消化科,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张顺财 常用的肝功能指标包括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直接胆红素,丙氨酰转移酶,天门冬氨酸转移酶,r谷氨酰转移酶,碱性磷酸酶,白蛋白,如果这些指标单项或多项升高(白蛋白降低),则为肝功能异常。 一旦发现肝功能异常,应及时到消化科或肝病科就医,切勿买点护肝降酶药吃或到中医门诊部喝点中药,以免耽搁疾病的治疗。 1.询问病史,一般消化道症状,如乏力,恶心呕吐,腹胀,纳差,看是否有黄疸等。询问是否有服用肝损药物如化疗药,治疗肿瘤免疫制剂,土三七(肝窦综合征),抗霉菌,抗结核等药,应特别注意中药及保健品,事实上中药包括中成药及中药保健品已成为药物性肝炎主要因素。当然有长期较大量饮酒者,应考虑酒精性肝病。 2.血液化验。包括常见的甲肝(HAV-IgM),乙肝(HBsAg或二对半),丙肝(HCV抗体),戊肝(HEV-IgM)肝炎标志物,抗核抗体(ANA),抗线粒体抗体(AMA),有时也会查铜篮蛋白,以明确是否有病毒性肝炎,免疫性肝炎及肝豆状核变性存在。 3.B超检查看肝脏质地如何,是否有脂肪肝,慢性肝病,肝硬化及其併发症,肝癌,胆囊结石胆囊炎,肝内胆管扩张(胆道梗阻)等。 4.对于有梗阻性黄疸者或肝有肿块及占位者需进一步检查增强CT或/和增强核磁共振,必要时PET-CT,以明确梗阻原因如胆管癌,胰腺癌等。 通过这些处理,大部分肝功能异常者能明确诊断,并给予相应的治疗。 5.事实上通过这些检查仍有少部分患者查不到原因,那时我们应扩大检查范围,如心脏(包括心包),是否有瘀血性肝病,肌肉,是否有多发性肌炎,某些代谢性疾病,先天性黄疸(如Rotor,Dubin-Johnson,Crigler-Najjar)需进一步基因检测。 6.肝穿活组织检查,如上所述,不少肝病患者经过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或者在辅以必要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就可确诊。但是,仍有些少数不能明确诊断疾病,只有通过肝穿刺活检,进行病理学检查才能下结论,如淋巴瘤、肝癌、结核等。还有些疾病诊断起来有困难,需要肝活检与临床症状相结合,才能作出诊断,如自身免疫性肝炎、慢性肝炎、原发性胆汁肝硬化等。肝穿活组织检查在病毒性肝炎中还具有以下重要意义:⑴可以明确诊断,有时临床诊断是急性肝炎,而病理则提示为慢性肝炎的急性发作;临床诊断是急性或亚急性重型肝炎,而病理提示为在肝硬变的基础上发生的大块或亚大块坏死,即慢性重型肝炎;临床上诊断慢性肝炎或病毒携带者,而病理提示为早期肝硬化等。⑵判断病情、指导治疗和预后评估。例如乙肝病毒携带者,经肝穿肝组织活检发现10%的人肝组织基本正常;70%的人肝组织有轻微的病变;20%的人有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前80%的人可不需治疗,后20%的人则一定要治疗。⑶治疗效果的评估治疗的效果不能但凭患者的主观感觉,实验室检查也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肝活检比较客观且确切。 综上所述,肝功能异常应及时就诊,经检查及综合分析,明确病因,并给相应的积极处理。
张顺财 2023-11-29阅读量5296
病请描述:、无症状胆囊结石的自然转归 有关胆囊结石的自然病程及症状将明显的胆绞痛发作或出现严重的并发症作为出现症状的标志发生率的观察,国内外己有不少报道。有研究了310例中男68例、女242例,年龄15-60岁,平均35.5岁,确诊胆囊结石后的前5年,每年超检查1次,以后每2年超检查1次。每年随访1次,从发现结石到发病共147例(占47.4%),其中5年内发病121例(胆绞痛103例,梗阻性黄疽15例,胆源性胰腺炎3例),5-10年内发病26例(胆绞痛23例,梗阻性黄疽2例,胆源性胰腺炎1例)。接受手术的共85例(单纯胆囊切除74例,同时进行胆总管切开取石11例)。术后病理检查结果60例为慢性胆囊炎,23例为急性胆囊炎,2例为胆囊癌。 另有研究在对200例无症状胆囊结石患者作了10年的前瞻性随访后,发现2例因其他疾病死亡;134例(67%)无胆绞痛或胆道并发症,其中4例行预防性胆囊切除,130例非手术治疗;64例(32%)出现症状或并发症,其中49例行手术治疗,15例非手术治疗。53例症状发生在5年内。 有研究对217例无临床症状的胆囊结石病人经过16年追踪观察,病人出现不同状况的临床并发症。胆绞痛、梗阻性黄疽、急性胆囊炎等急性胆系症状而急诊手术者21例。胆囊区经常性隐痛不适、消化不良等症状、胆囊结石数量、患者的年龄、饮食习惯、心理、精神改变、总胆固醇、三酞甘油、高密度脂蛋白及血糖水平等均与自然转归关系密切。 2、结石大小与自然转归的关系 结石直径≥20mm或≤3mm或者胆泥结石均是转变为有症状胆囊结石的高危因素。根据声像图中胆石的比重、大小及数量改变,把结石类型归纳为4种类型,直径≤10mm的胆石组比直径≥10mm的胆石组更易引起胆道急性梗阻的症状。 217例无临床症状的胆囊结石病人中,因胆囊区隐痛不适手术切除者占26例。有胆绞痛发作,但症状较轻,且无梗阻性黄疽,经非手术治疗占22例。后经超追踪观察为胆囊不同程度萎缩,且以后均无明显临床症状发生。此观察病例中5年内出现症状者54例,5-10年内出现症状者13例。说明无临床症状胆囊结石患者在诊断胆石后的前5年内如无临床症 状发生,今后发生临床症状的可能性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少。 3、影响自然转归的因素 影响无症状胆囊结石自然转归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结石的化学成分、比重、形状、大小及、消化不良等症状而择期进行胆囊手术切除;比重较胆汁重的结石组中有14例因出现较重症状行手术治疗。因此,直径≥10mm的重胆石更易引起慢性胆系症状。其原因是比重较重的胆囊结石,由于重力关系患者在夜间入睡后,结石往往沉于胆囊后壁或胆囊颈部,结石长期对胆囊壁的刺激最易引起胆囊壁炎症而出现各类不适等临床症状。沉于胆囊颈部及后壁的较小胆石,一旦胆囊收缩,可随胆汁将结石挤压至胆道内。如果不能通过胆囊管、胆总管下端,则可引起急性胆道梗阻系列症状。无论大小,比重较重的胆囊结石较比重较轻的胆石预后差,更易引起无症状向有症状转变。 3.1糖尿病与自然转归的关系 无症状胆囊结石和糖尿病之间的关系一直为临床医师所重视。糖尿病是一种代谢综合征,2型糖尿患者为肥胖型,胆囊结石出现不同的临床症状的概率随年龄增长发生率增高。通过对急性胆囊炎危险因素分析发现肥胖、家族史、饮酒是急性胆囊炎的危险因素,而体育锻炼是急性胆囊炎的保护因素,提示减轻体质量、消除胆结石、不饮酒或少饮酒、经常从事体育锻炼可有效预防急性胆囊炎的发生,降低无症状胆囊结石的急性发作的发生率。 本文选自韩月锋,无症状胆囊结石的自然转归及治疗现状。 原文链接地址:韩月锋-作者知网节(cnki.net)。
赵刚 2023-10-23阅读量1264
病请描述:3、治疗 由于同时危及孕产妇和胎儿安全,故往往引起患者及家属的极大关注。而由于忌惮药物及治疗对于孕产妇,尤其是胎儿的影响,医生在处理此类病人时亦往往感觉十分棘手。治疗原则与非妊娠期急性胰腺炎治疗基本相同,因产科原因,在治疗上需外科、产科、新生儿科共同协作,同时需根据不同病因、病情严重程度,选择个体化治疗方案,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3.1保守治疗 保守治疗主要为禁食、吸氧、胃肠减压、早期液体复苏、补液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失衡,防治休克,抑酸,营养支持,维持循环稳定及器官功能支持,防治局部与全身并发症,动态观察孕产妇及胎儿胎心变化,病情严重者转入治疗,动态监测呼吸循环及血流动力学等情况。 由于患者及胎儿对营养的需求,同时细胞因子影响胎盘的血液供应和胎儿发育,故中、重度全胃肠外营养(TPN)及肠内营养应早期应用。并尽早从TPN过渡到肠内营养,后者多釆用内镜下经鼻空肠置管,符合生理学特征,有利于改善肠道屏障功能和减少细菌移位并避免了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对于非胆源性或轻度应用抗生素没有任何治疗作用。 有证据表明,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可能对非胰性感染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但未能显示明显降低死亡率和感染坏死,并需要手术干预。胆源性或伴感染的中度、重度患者需使用抗生素,同时需关注考虑到抗生素对胎儿致畸的风险,青霉素族及绝大多数的头孢菌素类药物都是B类药物,在人类没有风险的证据。亚胺培南具有广谱抗菌性,属于碳青霉稀抗生素类,为妊娠C级的药物,被认为对胰腺感染效果明显能透过胎盘,临床使用于妊娠患者时须减少用量。甲确挫类药物属B级药物,能自由地穿越过胎盘,并没有显示出甲確唑与致畸作用的风险增加有任何关联。喹诺酮类药物已被列为C类,人们已经观察到在一些动物实验中对关节和软骨等组织的不利影响。无论使用何种抗生素药物,治疗中应按照微生物血培养及病人的临床状况进行修改。生长抑素、奥曲肽、加贝酯等药物在中对胎儿有无致畸作用目前国际上尚无定论。 3.2病因治疗 胆源性治疗上以保守治疗多见,但结石未处理约患者可能复发,且复发可能更严重、更危险,早产、流产及宫内窘迫发生率增高。临床须根据妊娠时期、有无胆总管扩张、临床表现及病情严重程度决定治疗方案。国外报道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被认为是在怀孕的各个阶段安全的,以妊娠中期为最佳,因为此期胎儿组织器官形成已经完成,子宫增大不明显,妊娠晚期则因为腹腔镜视野受增大的子宫影响操作。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适应证为病情严重、有黄疽及腹膜炎患者,并被认为没有增加的孕妇和胎儿的风险优点与非怀孕人群手术相似,包括术后疼痛较轻,术后肠梗阻发生率低,住院时间短,以及恢复快。同时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的难度在于:避免穿刺针和术中操作对子宫的刺激以防早产、胎儿酸血症的发生等。国内有报道对于妊娠晚期患者伴胆囊肿大、淤胆严重者釆取胆囊穿刺引流减压术,待产后择期胆囊切除术,避免了早期胆道手术。 出现急性重症胆源性胰腺炎时因持续性胆道梗阻使病情恶化,诱发细菌性胆管炎,此时须釆取手术行胆道减压解除梗阻,并推荐行ERCP检查。经确诊胆总管结石并梗阻后可行鼻胆管引流(ENBD)或胆道括约肌切开取石术(EST),引流感染的胆汁或取出嵌顿的胆道结石,有效改善症状,预防复发并降低病死率。此过程的一个主要问题是须考虑对胎儿的辐射。 有学者主张胆道支架置入术,而不是执行括约肌切开取石,这样可以消除括约肌切开术伴随的并发症。有报道给10例患者放置了胆道支架而无括约肌切开术,所有这些人都无并发症,并正常分娩。所有人产后再次进行,取出支架并行了括约肌切开术,8例结石取出。有2例患者的支架自留置了7月和8月,并未发展到闭塞或胆管炎。 和需要二次手术。 本文选自:肖柄华、黄耿文,妊娠期急性胰腺炎旳诊断与治疗。 原文链接地址:妊娠期急性胰腺炎:单中心20年52例分析-中国知网(cnki.net)
赵刚 2023-08-17阅读量1419
病请描述:很多中老年女性经常会出现皮肤瘙痒,人总是感觉疲劳,去皮肤科就诊,也没有发现湿疹,于是诊断为:慢性瘙痒、皮肤干燥等。药膏涂了一管又一管,抗过敏药吃了一盒又一盒,可是瘙痒还是在哪里。然后一查肝功能,指标高了,才发现,真正的病因原来是这个。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旧称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肝内胆汁淤积性疾病。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可能与遗传因素及其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所导致的免疫紊乱有关。 PBC多见于中老年女性,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疲劳乏力和皮肤瘙痒。查肝功能会发现:血清碱性磷酸酶(ALP)和γ-谷氨酰转移酶(GGT)升高,但是转氨酶和胆红素可以是正常的。免疫指标中:抗线粒体抗体(anti-mitochondrial antibodies,AMAs)阳性、血清免疫球蛋白M(immunoglobulin M,IgM)升高。排除了胆道梗阻的原因后,就可以确诊为该病。 治疗方面,目前西医的治疗只有一种——熊去氧胆酸(ursodeoxycholic acids,UDCA),但是长期服药,会引起“耐药”(UDCA生化不应答)。中医对这方面的治疗有也有一定的疗效,尤其是在改善UDCA的生化不应答、缓解瘙痒和疲劳症状方面,有明显的疗效。
余奎 2022-07-19阅读量1.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