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请描述:从忽视到ICU的代价! 患者因胆囊结石急性发作入院,检查发现结石已压迫和烂穿胆总管,形成Mirizzi综合征(一种由胆囊结石嵌顿导致的胆道梗阻性疾病) 。由于炎症太重,无法手术,只能先行胆囊穿刺引流和胆总管ERCP支架植入 。一周后患者出院,却未控制饮食,大吃大喝后再次诱发胆管炎,直接住进ICU。三个月后不得不再接受更复杂的胆总管和胆囊手术,经历漫长恢复期 。 为何代价如此巨大? 胆囊结石本是常见病,但若长期忽视,结石可能卡在胆囊颈部,压迫胆总管形成Mirizzi综合征——一种会引发黄疸、胆管炎甚至肝损伤的严重并发症 。此时治疗难度剧增: 解剖结构破坏:胆囊与胆总管粘连严重,术中易损伤胆管 ; 需重建胆道:部分患者需切除胆囊后修补胆管缺损,手术时间延长3倍以上 ; 费用飙升:从初期微创手术的万元级,升级至ICU监护+多次手术的十万元级 。 🔑 关键教训:预防远胜于治疗 抓住“无症状黄金期” 体检发现胆囊结石后,即使不痛也需每半年复查B超。若出现右上腹胀痛(尤其饭后)、恶心厌油,或皮肤发黄,立即就医——这是结石嵌顿的警报 ! 严控饮食“三不要” ❌ 动物内脏、肥肉、油炸食品(胆固醇催生结石); ❌ 奶油蛋糕、冰淇淋(高脂肪加重胆汁淤积); ❌ 酒精、暴饮暴食(诱发急性发作) 。 ERCP术后别松懈 若已放置ERCP支架,仍需低脂饮食,否则支架可能移位,引发感染 。 “胆囊结石像揣在身上的‘手榴弹’!符合手术指针应尽早手术。 健康提醒:今日省下的复查时间,明日可能用ICU偿还;忽视的一顿大餐,或成压垮胆管的最后一根稻草!早干预、严管理,别让一颗小石头击穿健康防线
徐彬 2025-06-06阅读量196
病请描述: 身边很多人,经常被每年体检报告上的“胆囊异常”搞得一头雾水。临床上,胆囊结石、胆囊息肉、胆囊腺肌症这三种最常见的良性疾病,看似相似却暗藏玄机。有人需要立即手术干预,有人只需定期观察,更有人因忽视来自胆囊的“温和警告”而酿成恶果。今天我们就从实用的角度,一起揭开胆囊良性疾病诊疗决策的神秘面纱。 1.胆囊的职场生存指南——揭秘胆汁工厂的日常运作 在人体右上腹的隐秘角落,藏着一位勤勉的胆汁储藏管家——胆囊。它的办公地点坐标精准,正位于右锁骨中线与肋弓交界处的黄金地段。作为肝脏集团的子公司,这位管家身长7-10厘米,办公面积仅30-50毫升,却承担着500-1000毫升胆汁的深加工重任。 (1)胆汁浓缩黑科技:当人体处于空腹状态时,胆总管末端的智能闸门自动关闭。肝脏总部通过左、右肝管两条传送带,将新鲜生产的黄绿色胆汁源源不断输送至胆囊仓库。面对远超自身容积的胆汁洪流,胆囊启动“超浓缩模式”——通过吸收水分和电解质,将胆汁浓缩成高浓度原浆,浓度提升5-10倍,堪称生物界的纳米级过滤专家。(2)脂肪消化的巅峰时刻:当食物进入十二指肠的瞬间,胆囊便收到加密信号。它立即收缩肌壁,同步开启胆总管闸门,将浓缩胆汁精准喷射进肠道战场。此时胆汁中的“黄金特工”——胆盐闪亮登场。这种双面特工具有独特的分子结构:疏水端(憎水属性):像强力磁铁般吸附脂肪颗粒,将大块脂质「爆破」成乳糜微粒,为脂肪酶创造最大攻击界面;同时护送脂溶性维生素和胆固醇穿越肠道屏障。亲水端(亲水属性):如同稳定剂,将疏水端捕获的“战利品”均匀分散在水相环境中,防止脂质重新聚合,确保消化吸收流水线高效运转。 (3)胆囊的职场生存法则——动态平衡的艺术:胆囊的日常工作遵循精密调控:过度浓缩可能引发胆固醇结晶,排放不足则导致脂肪消化不良。这种微妙的平衡,正是人体百万吨级脂质代谢工程得以平稳运行的根基。 2.教你看懂体检报告,B超解读不求人 在临床工作中,我常遇到患者朋友拿着超声报告单前来咨询。为了更好地帮助大家理解超声影像的专业表述,现将超声检查中常见的典型表现、专业术语解析及临床意义整理如下,大家可结合报告内容参考比对。 案例001 超声密码描述:胆囊腔内强回声团伴后方声影,可随身体方位改变移动 核心特征及原因解读: ✓强回声团(结石反射超声波) ✓声影(超声波被结石完全反射形成后方暗影) ✓移动性(重力作用下结石位置改变) 答案揭晓:胆囊结石 密码破译:结石成分导致超声波在结石表面发生全反射,形成亮白强回声;声影如同"声波的屏障",提示致密结构存在;随身体方位改变可移动是区别于息肉的重要鉴别点。 案例002 超声密码描述:胆囊壁附着强回声隆起,无声影且不移动 核心特征及原因解读: ✓局限隆起(黏膜层病变) ✓无声影(超声波可穿透息肉) ✓位置固定(基底较宽或带蒂) 答案揭晓:胆囊息肉 密码破译:胆固醇结晶沉积或腺体增生形成黏膜层小隆起,因不含致密钙化成分,超声波可穿透而不产生声影;基底与胆囊壁相连故位置固定,需定期监测生长速度。 案例003 超声密码描述:胆囊壁节段性/弥漫性增厚,见罗-阿氏窦(壁内小囊状无回声) 核心特征及原因解读: ✓肌层增生(超声下呈增厚改变) ✓窦道结构(肌层内微小囊腔) ✓深度病变(累及肌层而非仅黏膜) 答案揭晓:胆囊腺肌症 密码破译:胆囊肌层过度增生形成特征性罗-阿氏窦,窦道与胆囊腔相通,超声可见"蜂窝样"无回声区,属于慢性增生性病变。 案例004 超声密码描述:胆囊壁增厚(>3mm)伴双层征,胆囊横径>5cm 核心特征及原因解读: ✓双层壁(浆膜层与水肿黏膜层分离) ✓体积增大(胆汁淤积致胆囊膨胀) 答案揭晓:记性胆囊炎 密码破译:急性炎症导致胆囊壁水肿,超声下呈现"双线样"高回声带;胆汁排出受阻使胆囊内压升高,横径超过5cm提示急性炎症。 案例005 超声密码描述:胆囊壁毛糙增厚,胆囊萎缩伴腔内沉积物 核心特征及原因解读: ✓瘢痕形成(慢性炎症致纤维增生) ✓萎缩改变(胆囊收缩功能丧失) 答案揭晓:慢性胆囊炎 密码破译:反复炎症使胆囊壁纤维组织增生,超声下呈毛糙增厚表现;长期炎症导致胆囊收缩功能减退,最终发生萎缩性改变。 案例006 超声密码描述:胆囊内细密点状回声分层,身体方位改变缓慢移动 核心特征及原因解读: ✓淤泥征(胆汁浓稠析出微颗粒) ✓分层现象(颗粒与清液密度差异) ✓缓慢移动(粘稠胆汁影响颗粒流动性) 答案揭晓:胆汁淤积 密码破译:胆汁成分异常或排出障碍导致胆固醇结晶析出,形成"泥浆样"超声表现;与结石的快速移动不同,淤积物因粘稠胆汁呈现"蠕动样"缓慢位移。 3.解码胆囊良性疾病成因 (1)胆囊结石:胆汁里的"石头记" 高危人群画像(5F预警):女性(Female):雌激素降低胆汁酸合成,孕期激素波动更添风险;40岁以上(Forty):胆汁成分随年龄改变,胆固醇溶解度下降;妊娠(Fertile):孕期胆固醇代谢压力+产后体重波动双重打击;肥胖(Fat):肥胖者胆固醇分泌增加,胆汁酸池缩小;家族史(Familyhistory):遗传倾向影响胆汁脂质代谢。 结石诞生记: 1)胆固醇结石:当胆汁中的胆固醇浓度超过溶解阈值(如长期高脂饮食),就像盐水过饱和析出盐晶,胆固醇结晶逐渐聚集成石。关键诱因如下:•饮食:动物脑花、鱿鱼等高胆固醇食物 •快速减重:生酮饮食或减重手术导致胆汁胆固醇浓度骤升 •药物:雌激素类避孕药增加肝脏胆固醇分泌 2)胆色素结石:溶血性疾病(如地中海贫血)产生过量胆红素,与钙结合形成"铁锈色"胆红素钙颗粒,好比铁器生锈脱落的碎屑。高危场景如下: •肝硬化:肝脏处理胆红素能力下降 •胆道感染:细菌分解红细胞加剧溶血 •抗生素陷阱:头孢曲松等药物可能诱发色素结石 结石成长催化剂: •胆汁淤积:胆囊排空障碍(如胆囊管结石嵌顿) •胆道梗阻:蛔虫钻入胆道如同水管堵塞 •Oddi括约肌痉挛:胆汁排泄的"阀门"异常关闭 (2)胆囊息肉:黏膜上的"违章建筑" 分为胆固醇 息肉和腺瘤 息肉两种。胆固醇 息肉:如同"粘在墙壁上的盐霜",胆固醇结晶沉积在胆囊黏膜,多与肥胖、代谢综合征共存。腺瘤 息肉:反复结石摩擦刺激黏膜,如同皮肤反复破损后长出"瘢痕疙瘩",腺体异常增生可能恶变(>1cm需警惕)。 (3)胆囊腺肌症:肌肉层的"过度健身" 当胆囊肌层遭遇慢性炎症或结石刺激,肌肉开启"疯狂锻炼模式",过度增生挤压黏膜形成"罗-阿氏窦",如同肌肉纤维间的小储物格。部分人群存在先天肌纤维排列异常,即使没有结石,也可能因胆囊收缩功能失调诱发此病。 4.胆囊去留决策指南:手术指征深度解析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当谭嗣同以肝胆喻赤诚、昆仑铭气节时,他或许未曾想到,百年后的医学语境中,胆囊的去留正成为数百万胆囊疾病患者面临的现实抉择。面对胆囊疾病,医生不会强迫手术,但符合以下医学指征时,及时干预才能阻断疾病进程。我们结合临床数据,为您详细解说胆囊手术的"金标准": (1)胆囊结石:当石头不再沉默 (2)胆囊息肉:警惕"沉默的恶变者" (3)胆囊腺肌症:肌肉层的"癌变温床" 5.胆囊切除后身体会有哪些变化? 用"水坝拆除"的比喻,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胆囊切除后的身体适应过程: (1)短期"拆迁工程"风险(术后并发症) •出血(1-2%):如同拆坝时意外挖破水管,需术中精细止血 •切口感染(3-5%):类似施工后垃圾未清理彻底,需严格无菌操作 •胆漏(0.3-0.8%):胆汁从胆管"缝隙"渗出,如同拆坝时砖块松动,需放置引流防范 •胆总管损伤(0.2-0.6%):最危险的"工程事故",如同误拆承重墙,需术中清晰解剖视野 (2)胆汁"洪水"效应(术后1-3月) •一过性胆绞痛(5-10%):胆汁持续冲刷肠道,如同洪水冲击下游河床,Oddi括约肌痉挛引发右上腹绞痛。 •胆总管结石风险增加:肠道压力增加,如同水流加速时泥沙更易沉积,需术后定期复查 应对:清淡饮食过渡,痉挛发作时可用解痉药物,3-6个月多可适应。 (3)水坝调节功能丧失(长期适应) •脂肪消化力下降:失去胆汁"蓄水池",餐后胆汁浓度不足,约25%患者术后1年出现脂肪泻(吃红烧肉后拉肚子)。 •维生素吸收下降:脂溶性维生素(A/D/E/K)吸收减少,如同洪水冲走养分,需适当补充复合维生素。 (4)争议中的"连锁反应",需理性看待 •胃食管反流增加?:胆汁持续排放可能反流至胃,但研究结论不一,存在个体差异。 •结肠癌风险升高?:胆汁酸持续刺激肠道理论,但30年随访数据显示风险增加不足0.5%。身体适应时间表 6.胆囊术后防石攻略 胆囊切除后,虽然息肉与腺肌症风险解除,但结石仍可能"卷土重来"。以下建议从根源入手,助您构建科学防石体系: (1)饮食智慧:吃对就能防石生 1)脂肪管理三原则 •总量控制:每日脂肪<50g(约等于3瓷勺橄榄油) •优质选择:用橄榄油、深海鱼油替代动物油,ω-3脂肪酸为胆汁"瘦身" •分散摄入:避免单餐脂肪>20g(如不吃整块炸鸡),防止胆囊代偿性收缩异常 2)胆固醇精准调控 •每日上限:胆固醇<300mg(约2个鸡蛋黄) •食物替换法:用豆制品替代红肉,禽鱼替代畜肉,降低饱和脂肪摄入 3)纤维防石CP组合 •黄金配比:燕麦+魔芋双剑合璧,每日膳食纤维25-30g •水果助攻:柑橘类果胶如同"胆固醇结晶抑制剂",餐后食用效果佳 4)饮水节律公式 •定时定量:晨起300ml+餐间补水+睡前200ml,全天≥2000ml •三餐纪律:尤其重视早餐,空腹>8小时胆汁淤积风险增加30% (2)生活优化:细节决定防石成败 1)体重管理黄金法则 •科学减重:肥胖者每月减1-2kg(每周0.5kg),避免极端节食触发胆汁紊乱 •体型指标:BMI18.5-23.9,腰围男性<90cm/女性<85cm 2)运动处方 •基础目标:每周150分钟中强度运动(如快走5公里/次) •抗久坐攻略:每坐1小时起身活动3分钟,促进胆汁流动 3)营养强化计划 •咖啡策略:1-2杯/日(现磨优于速溶),咖啡因温和刺激胆管排空 •坚果防护:杏仁/核桃每周4次,每次1小把(约28g),提供镁元素保护 (3)风险规避:避开结石"导火索" 1)用药禁忌 •慎用雌激素类药物(如避孕药),贝特类降脂药需密切监测胆汁指标 2)代谢管控 •糖尿病:HbA1c<7% •血脂异常:甘油三酯<1.7mmol/L(尤其关注餐后血脂) (4)监测预警:定期筛查防复发 •黄金周期:术后每6-12个月胆道超声+肝功能检查 •重点观察:胆总管扩张情况、肝内胆管结石迹象。 结语:"无胆"人生更自在,火锅奶茶照样嗨。读懂了以上内容,你也是一名专业的拆“胆”专家了。
杨知时 2025-05-26阅读量375
病请描述:肝内胆管结石在我国发病率高,结石导致胆管阻塞引起胆道炎症、肝功能损害、进一步引起萎缩性肝硬化、并诱发肝内胆管癌等严重损害。由于肝内胆管解剖的复杂性,不仅在诊断上容易出现漏诊,而且治疗后容易出现胆管炎症发作难以控制、残留、高复发率,严重危及患者生命。使该病成为当今胆道外科治疗的重大难题。 术前对结石做出定位诊断,对数目做出较精确的估计,并全面了解胆道狭窄等复杂的病理,选择每种类型最有效的手术方法,以取得最佳的治疗效果。手术的主要目的应达到:①尽可能取净结石,清除病灶;②纠正胆管病变;③建立通畅的胆汁引流;④为胆道的再处理创造微创通道。 治疗手术方式种类繁多,但目前主要为以下几类。微创手术以其对患者造成的创伤小、并发症少、不影响内环境稳态等优势成为21世纪外科的发展方向。随着临床应用的开展,近年来,腹腔镜或胆管镜下行肝胆管结石治疗术日趋成熟,为肝胆管结石病患者带来新希望。肝胆管结石病患者多有胆管炎症反应,且反复发作、迁延不愈,若治疗不恰当会带来胆汁性肝硬化、门脉高压甚至肝脏癌变等严重后果。肝胆管结石虽是一种良性病变,但发生率高且难于治愈,部分复杂病例手术多次依然无法痊愈。 肝内胆管结石诊断 肝内外胆管结石依靠超声、CT、MR、造影等检查,结合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即可做出诊断。超声检查操作简单、经济、方便快捷,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对黄疸和胆道梗阻患者均不受限制。CT用于诊断肝内胆管结石的特异性为97%,对X线不显影结石诊断率低。MR检查在诊断肝内胆管结石上特异性和灵敏度与CT类似,MRCP与CT胆道造影同样能够很好的明确肝内胆管胆汁的引流情况以及胆管的狭窄部位。MRCP对胆道结石的敏感度达92%。ERCP的诊断价值相当,ERCP是一项融诊断和治疗于一体的微创内镜介入技术,不仅可以确诊胆总管结石,而且还可以处理结石,达到治疗的目的。但是ERCP属于有创性检查,会出现一定的并发症,一般不实施单纯诊断性的ERCP。 B超对于肝内胆管结石有较大的诊断价值,其操作方便,简便易行,是诊断肝内胆管结石的首选方法。值得注意的是操作者经验有时会影响肝内胆管结石诊断结果。当胆道肿瘤、感染、积气合并胆管结石将难以断定检查的结果及正确性,对胆管狭窄部位的显示不如CT和MRI,因此制定手术方案是不应完全按照B超的诊断。 CT通常能显示出结石在肝内胆管的分布,胆道系统的扩张,肝实质的萎缩以及门脉高压导致的脾大和食管胃底曲张等情况,可以为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可靠的依据。但CT对于一些细小结石和不能被X线显影的结石诊断较为困难。MRCP费用相对较高,但对于多方位显示胆管结石的部位、数目、大小和胆管扩张或狭窄的程度,其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率日臻完善,但对于狭细胆管的显示不如胆管直接造影清晰准确。 ERCP(经内窥镜胆胰管造影)和PTC(经皮穿刺胆管造影)为胆管直接造影,是诊断肝胆管结石的传统方法,因有创伤性,首次已不作为胆管结石的常规诊断手段,而二期手术同时PTC不仅可作为肝胆管结石的治疗及胆管引流、也可作为后续胆道造影检查。 本文选自:吴英俊等,一期二期硬质胆道镜取石术并发症的观察和临床意义。 原文链接地址:一期二期硬质胆道镜取石术并发症的观察和临床意义-中国知网(cnki.net)
赵刚 2024-10-12阅读量2289
病请描述: 在今天的文章中,我们将为大家详细解读肝功能检查中的几个常见指标,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 1. 谷丙转氨酶(ALT) 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 ALT),也称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是肝细胞内的一种酶。当肝细胞受损或炎症时,ALT会释放到血液中,导致其数值升高。因此,ALT常被用于检测肝脏损伤,尤其是病毒性肝炎和脂肪肝等疾病。 - 正常范围: 通常为0-40 U/L(不同实验室可能有所差异) - 升高的常见原因: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脂肪肝、药物性肝损伤 小贴士:ALT升高并不一定意味着肝功能严重受损,但如果数值持续增高,建议尽快就医,查明原因。 2. 谷草转氨酶(AST) 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 AST),又叫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与ALT类似,也是一种存在于肝细胞中的酶,但AST在心脏、肌肉、肾脏等其他组织中也存在。因此,单独AST升高并不一定意味着肝脏问题,需结合ALT一起分析。 - 正常范围:0-40 U/L(不同实验室可能有所差异) - 升高的常见原因: 除肝脏疾病外,还可见于心肌梗死、肌肉损伤等。 ALT与AST比值(De Ritis比值)是帮助区分肝病与其他原因的一个重要参考。若AST/ALT > 2,多提示酒精性肝病。另外肌肉损伤也会造成这种情况。 3. 总胆红素(TBIL)与直接胆红素(DBIL) 胆红素是一种由红细胞分解产生的物质,肝脏通过代谢将其转化为无毒的形式。胆红素分为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 TBIL)和直接胆红素(Direct Bilirubin, DBIL),它们是反映肝脏代谢功能的关键指标。 - 正常范围: - 总胆红素(TBIL):5.1-20.5 μmol/L - 直接胆红素(DBIL):0-6.8 μmol/L - 升高的常见原因:肝细胞损伤(如肝炎)、胆道阻塞(如胆结石)、溶血性疾病。 小贴士:如果胆红素升高,皮肤和巩膜(眼白)可能出现发黄(黄疸),并出现尿黄,这是肝脏或胆道问题的信号,应及时就医。 4. 白蛋白(ALB) 白蛋白是肝脏合成的一种蛋白质,主要负责维持血液渗透压和运输营养物质。白蛋白水平下降通常提示肝脏合成功能受损。 - 正常范围:35-55 g/L - 降低的常见原因: 慢性肝病(如肝硬化)、营养不良、肾病。 小贴士:白蛋白降低往往提示慢性肝病,特别是肝硬化的可能性,需要进行进一步检查。 5. γ-谷氨酰转肽酶(GGT) γ-谷氨酰转肽酶(Gamma-glutamyl transferase, GGT)是另一种反映肝脏和胆道功能的酶。它对胆道疾病特别敏感,GGT的升高是胆汁淤积的早期表现,因此常用于筛查胆道梗阻和肝内外胆汁淤积。肝内胆汁淤积包括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药物性肝损伤等。 - 正常范围: 男性10-60 U/L,女性7-40 U/L - 升高的常见原因:酒精性肝病、胆管阻塞、药物或毒物性肝损伤。 小贴士:GGT的升高可以反映过量饮酒或药物损伤,如果长期高于正常值,应考虑改善生活方式,减少酒精摄入。 6. 碱性磷酸酶(ALP) 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 ALP)主要存在于肝脏、胆道和骨骼中,常用于评估胆道功能和骨骼疾病。 - 正常范围:45-125 U/L - 升高的常见原因:胆道梗阻、肝内胆汁淤积、骨病(如骨转移、Paget病)。 小贴士:如果ALP升高,特别是伴有GGT升高,可能提示胆道问题,包括肝外胆道梗阻和肝内胆汁淤积。 如何理解肝功能指标? 肝功能指标的变化并不总是意味着肝脏出了严重问题,有时生活方式、药物使用或急性疾病都会引起短暂的波动。因此,在解读肝功能检查时,应结合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以及其他检查结果,进行全面评估。如果你对肝功能检查结果有疑问,建议及时咨询医生,以获得个性化的诊疗建议。 结语 肝脏是人体重要的代谢器官,日常生活中的饮食习惯、药物使用和酒精摄入都会影响其健康状况。定期体检和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保护肝脏的最佳方式。如果你对自己的肝功能指标有疑问,不妨关注我,我将持续为大家带来更多实用的健康知识!
刘黎黎 2024-09-06阅读量1732
病请描述:胆总管结石好发于罹患胆囊结石的患者人群中,有10%~20%的胆囊结石患者合并胆总管结石,但其总体发病率目前尚不明确。胆总管结石按其形成部位的不同可分为生成于胆管的原发型结石与胆囊结石排石形成的继发型结石,其中西方国家通常以继发型结石为主,而原发型结石则常见于东南亚,其发病与寄生虫、胆道感染及胆汁淤积等多种因素有关。胆总管结石是胆源性胰腺炎、急性化脓性胆管炎、胆源性肝脓肿等疾病的主要病因。此类疾病临床起病快,好发人群常因高龄、免疫力低下等因素更容易发生多器官功能衰竭、感染性休克等严重并发症,病死率高,严重威胁中老年人群的健康。胆总管结石的临床治疗以清除胆管内结石、解除胆道梗阻并尽可能保留胰胆管的解剖结构作为目标,其手段大致分为药物溶石及外科手术。药物溶石对结石成分、大小、数量及结石形状均有一定要求,且无法避免治疗过程中胆管炎急性发作,无法单独应用。外科手术依然是胆总管结石的唯一根治手段,近年来随着微创外科的发展,开腹手术逐渐被创伤更小的腹腔镜及内镜手术所取代,极大缩短了住院时长,改善了术后生活质量。 1、腹腔镜下胆总管探查及胆道镜取石术(LCBDE)+T管引流 LCBDE+T管引流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经典腹腔镜术式,在开腹手术的基础上进一步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少了出血量,其疗效及安全性已经临床广泛检验。对于急性期患者,因结石机械刺激导致胆管壁炎性水肿及胆汁淤积,T管可实现胆汁通畅持续的引流,有效避免胆道内高压及术后早期胆瘘。此外,T管能根据胆总管直径灵活选择合适的规格,具有支撑及预防胆管狭窄的功能。但其弊端亦十分明显,腹腔镜术后窦道形成缓慢显著延长了T管携带时间,平均带管时间由开腹的2至4周延长到8至10周,显著增加了胆道出血、T管扭曲滑脱、逆行感染及电解质紊乱等T管相关并发症的风险。出院后长期带管也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不能满足术后快速康复的需求。因此T管引流更适合多发结石无法取净或伴结石嵌顿及肝内胆管结石等需二期碎石取石术的部分患者,而对于一般条件尚可、胆管扩张良好且术中可一期取净结石的其他患者,LCBDE+T管引流不宜再作为首选术式。 本文选自:李劲,单猪尾胆道支架在腹腔镜胆总管探查一期缝合中的应用研究 原文链接地址:单猪尾胆道支架在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及胆管一期缝合中的应用研究-中国知网(cnki.net)
赵刚 2024-08-23阅读量1908
病请描述:4、并发症相关 4.1胆囊炎 胆囊炎是金属支架植入后的严重并发症。有报道认为发生急性胆囊炎的风险可能是覆膜支架(CSEMS)使用的主要问题。CSEMS特殊的膜结构完全覆盖住网孔会导致胆囊胆汁排出不足,所以接受CSEMS的患者更有可能发生ERCP术后胆囊炎,而无覆膜支架(USEMS) 保留了网孔从而能减少胆囊炎的发生。然而,这种观点忽视了软组织的可塑性,因为USEMS 压迫胆囊管开口也可能导致胆囊胆汁排出受阻,最终导致胆囊炎。一项研究报道了CSEMS 胆囊炎的发生率为4.2%。 4.2支架移位 支架移位通常是计划外再干预的主要原因,导致医疗成本增加和发生相关并发症。最近一项研究1272例患者的分析显示,CSEMS比USEMS更易发生支架移位,是CSEMS 的一个主要缺点。USEMS自身的网状结构和自膨胀性可嵌入胆管壁,能够抗迁移,CSEMS 相较USEMS没有孔隙,容易移除,但代价是易于发生支架移位。 4.3支架堵塞 无论CSEMS或USEMS均会发生堵塞,支架阻塞的原因可能有肿瘤组织向网格内生长、肿瘤组织向支架两端过度生长,污泥或食物嵌塞,粘膜增生、胆道出血等。USEMS阻塞的原因主要为肿瘤向内生长,CSEMS表面的膜结构可以防止肿瘤向内生长到管腔中,导致闭塞的发生率低于USEMS。有研究认为污泥的形成与通过支架的十二指肠胆汁反流有关,当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到胆道树内时,可能会导致胆泥和食物嵌塞,并造成CSEMS梗阻。 4.4术后出血 金属覆膜支架本身具有压迫止血的作用,但CSEMS与USEMS之间关于出血的研究显示无差异。一项大型回顾性研究共纳入602例接受内镜下金属覆膜支架植入的患者,并报道了他们的术后出血率为0.5%。 4.5术后胰腺炎 ERCP术后胰腺炎(PEP)是经ERCP放置胆道金属支架的常见严重不良事件。一项研究显示,插管困难是PEP发生率升高的因素。多项研究表明,USEMS和CSEMS在术后胰腺炎中没有显著差异。当金属覆膜支架横向放置在十二指肠乳头上时,其表面的膜可能遮挡胰管的开口,阻止胰液自由流动,在理论上增加了PEP的风险。在ERCP前后,直肠给予非甾体抗炎药可降低PEP发生的危险。 总之,由于任何支架都有其优点和缺点,我们应该考虑手术前和手术过程中的实际情况,例如估计的生存时间、后续的治疗方案,以及手术前是否存在胆囊炎。随着医学技术和材料学的进步,将有更多类型的支架问世,并由科研人员进行优化,例如半覆膜支架、药物洗脱支架、抗返流和抗迁移支架。然而,这些仍处于临床应用的早期阶段,需要进行更多高质量 的试验。 本文选自:罗渟,不同金属支架治疗不可手术切除的远端胆道恶性梗阻的疗效及并发症分析 原文链接地址:不同金属支架治疗不可手术切除的远端胆道恶性梗阻的疗效及并发症分析-中国知网(cnki.net)
赵刚 2024-08-16阅读量1963
病请描述:远端胆道恶性梗阻(DMBO)是由肿瘤引起的胆道狭窄,可发生于胆管癌、壶腹癌、胆囊癌和胰腺癌,也可能发生于转移性疾病。与多种症状相关,如梗阻性黄疸、胆管炎、瘙痒、尿色深、大便颜色浅、疲劳和吸收不良。大多数DMBO患者早期诊断困难,往往在诊断时不能手术,而且使用放疗和化疗效果不佳。远端胆道恶性梗阻的姑息性治疗方法有多种,包 括内镜下放置支架,经皮经肝胆道引流术,内镜下胆道消融术等。对于已经不能进行手术切除的DMBO患者,姑息性胆道引流在缓解临床症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和增加生存时间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ERCP胆道支架置入和引流是缓解远端胆道恶性梗阻的首选方法,与经皮经肝胆道引流等外部引流相比,内部支架引流更符合生理状况,增加了患者的舒适度, 减少了对正常生活的影响。此外,由于不需要经皮穿刺,也减少了出血和感染等并发症。 塑料支架受直径大小限制,容易造成堵塞。多项研究得出了相同的结果,认为金属支架的通畅时间显著优于塑料支架,不良事件发生率更低。金属自膨式支架又分为覆膜支架(CSEMS)及无覆膜支架(USEMS)。USEMS由于其钢丝网状结构和自膨胀性而嵌入胆管壁,可以防止支架迁移和减少污泥积累,但不易更换。因肿瘤易穿过孔隙向内生长,引起堵塞,需要再次干预。CSEMS有一层薄而柔韧的膜,以阻止肿瘤长入,与USEMS不同,CSEMS 不嵌入胆壁,在放置后可取出,但因其没有孔隙,也易于发生支架移位。目前,对于USEMS 和CSEMS用于恶性胆道引流的优缺点是有争议的,因为先前的研究报告在术后不良事件(如胆囊炎、胆管炎、出血、胰腺炎、支架梗阻和支架移位)、总体生存时间和支架通 畅时间方面的结果不一致,仍存在争议。 总体生存时间 尽管纳入了跨度时间长和不同样本量的研究,也仍然得出了CSEMS和USEMS的总体生存时间相似的结果。2018年发表的一项研究报道,CSEMS组的中位生存时间为134天,USEMS 为112天,两组生存时间无差异。 2、支架通畅时间 支架通畅的时间决定了有效引流的持续时间,有时甚至决定了患者的生存时间。支架阻塞的主要原因包括肿瘤向内生长或向外生长,最终阻塞支架管腔。据报道,肿瘤增殖引起的机械力挤压也是支架阻塞的原因,这在胰腺恶性肿瘤中很常见。CSEMS特殊的膜结构可以防止肿瘤向内生长到管腔中。因此,理论上,CSEMS可能具有更长的通畅时间。 一项研究报道,CSEMS组中位支架通畅时间455天,明显长于USEMS组301天。 3、引流效率/减黄效率 最近的研究表明,USEMS和CSEMS之间的植入成功率没有显著差异。一项对照研究发现,148例患者的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在第一周内明显下降,CSEMS的中位变化为-70%,USEMS的中位变化为-68%,CSEMS组和USEMS组的引流效果相似。 在总体疗效无显著差异的基础上,CSEMS的成本更高。 本文选自:罗渟,不同金属支架治疗不可手术切除的远端胆道恶性梗阻的疗效及并发症分析 原文链接地址:不同金属支架治疗不可手术切除的远端胆道恶性梗阻的疗效及并发症分析-中国知网(cnki.net)
赵刚 2024-08-09阅读量1932
病请描述: 胆源性胰腺炎(acute biliary pancreatitis):胆道疾病诱发的胰腺炎,其中最常见的就是胆石症诱发,因此也有称作“胆石性胰腺炎”的。 胆源性胰腺炎的发病机制,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1 胆石由胆总管向十二指肠排出过程中,引起胆胰管闭塞;2 胆泥引起胆管胰管闭塞;3 自然排石后十二指肠乳头的水肿。 胆源性胰腺炎的治疗,可见下图,简单通俗点说,就是先把胆源性胰腺炎从急性胰腺炎的队伍里找出来,评估有没有胆管炎、胆道梗阻等需要紧急处理的胆道并发症,要是有,就尽快处理,要是没有,就再把他们放回到胰腺炎队列里。等到胰腺炎病情稳定以后,再把他们从胰腺炎里拉出来,处理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等胆道疾病。
孟凡斌 2024-07-08阅读量1180
病请描述: 胰腺癌恶性度高,大部分发现时已属晚期,失去了手术的机会,仅有不到20%的患者有手术切除的机会,那么,做不了手术的胰腺癌患者就没有治疗价值了吗,显然不是的,理由如下: 1.胰腺癌会有很多并发症,比如胆道梗阻、十二指肠梗阻、疼痛、腹水、消化道出血等,对这些并发症的处理以延长生存,改善生活质量也是非常有价值的; 2.虽然目前胰腺癌的化疗效果不尽如人意,但并不代表没有用,其实,随着新化疗药物和方案的不断出现,很多晚期胰腺癌患者经过化疗,获得了生存期的延长和生活质量的改善; 3.虽然很少,但我们经常能在对胰腺癌患者取病理活检以后发现对化疗敏感的病理类型或者找到有靶向药物相对应的基因突变(比如微卫星不稳定,错配修复突变等),甚至是胰腺的淋巴瘤、神经内分泌肿瘤等通过化疗可以获得长期生存的病例。这些少数的患者会获得更大的治疗获益。 因此,还是建议晚期胰腺癌患者和家属树立信心,采取更加积极的治疗态度,这样才能有发生奇迹的可能。
孟凡斌 2024-07-08阅读量1365
病请描述: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消化科,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张顺财 常用的肝功能指标包括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直接胆红素,丙氨酰转移酶,天门冬氨酸转移酶,r谷氨酰转移酶,碱性磷酸酶,白蛋白,如果这些指标单项或多项升高(白蛋白降低),则为肝功能异常。 一旦发现肝功能异常,应及时到消化科或肝病科就医,切勿买点护肝降酶药吃或到中医门诊部喝点中药,以免耽搁疾病的治疗。 1.询问病史,一般消化道症状,如乏力,恶心呕吐,腹胀,纳差,看是否有黄疸等。询问是否有服用肝损药物如化疗药,治疗肿瘤免疫制剂,土三七(肝窦综合征),抗霉菌,抗结核等药,应特别注意中药及保健品,事实上中药包括中成药及中药保健品已成为药物性肝炎主要因素。当然有长期较大量饮酒者,应考虑酒精性肝病。 2.血液化验。包括常见的甲肝(HAV-IgM),乙肝(HBsAg或二对半),丙肝(HCV抗体),戊肝(HEV-IgM)肝炎标志物,抗核抗体(ANA),抗线粒体抗体(AMA),有时也会查铜篮蛋白,以明确是否有病毒性肝炎,免疫性肝炎及肝豆状核变性存在。 3.B超检查看肝脏质地如何,是否有脂肪肝,慢性肝病,肝硬化及其併发症,肝癌,胆囊结石胆囊炎,肝内胆管扩张(胆道梗阻)等。 4.对于有梗阻性黄疸者或肝有肿块及占位者需进一步检查增强CT或/和增强核磁共振,必要时PET-CT,以明确梗阻原因如胆管癌,胰腺癌等。 通过这些处理,大部分肝功能异常者能明确诊断,并给予相应的治疗。 5.事实上通过这些检查仍有少部分患者查不到原因,那时我们应扩大检查范围,如心脏(包括心包),是否有瘀血性肝病,肌肉,是否有多发性肌炎,某些代谢性疾病,先天性黄疸(如Rotor,Dubin-Johnson,Crigler-Najjar)需进一步基因检测。 6.肝穿活组织检查,如上所述,不少肝病患者经过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或者在辅以必要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就可确诊。但是,仍有些少数不能明确诊断疾病,只有通过肝穿刺活检,进行病理学检查才能下结论,如淋巴瘤、肝癌、结核等。还有些疾病诊断起来有困难,需要肝活检与临床症状相结合,才能作出诊断,如自身免疫性肝炎、慢性肝炎、原发性胆汁肝硬化等。肝穿活组织检查在病毒性肝炎中还具有以下重要意义:⑴可以明确诊断,有时临床诊断是急性肝炎,而病理则提示为慢性肝炎的急性发作;临床诊断是急性或亚急性重型肝炎,而病理提示为在肝硬变的基础上发生的大块或亚大块坏死,即慢性重型肝炎;临床上诊断慢性肝炎或病毒携带者,而病理提示为早期肝硬化等。⑵判断病情、指导治疗和预后评估。例如乙肝病毒携带者,经肝穿肝组织活检发现10%的人肝组织基本正常;70%的人肝组织有轻微的病变;20%的人有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前80%的人可不需治疗,后20%的人则一定要治疗。⑶治疗效果的评估治疗的效果不能但凭患者的主观感觉,实验室检查也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肝活检比较客观且确切。 综上所述,肝功能异常应及时就诊,经检查及综合分析,明确病因,并给相应的积极处理。
张顺财 2023-11-29阅读量5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