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请描述: 患者:乳房里面长了个东西有半年多了,不痛不痒。现在长了一点。会是瘤吗? 我该怎么办 上海东方医院普外科王维东:您的病情已经了解,建议:参考我的文章 《乳房有肿块怎么办?》 患者:谢谢,我已经去医院看了,检查出是纤维瘤。也不是很大。但医生说我没结婚。最好切除动手术。我已经办好了住院手术。可由于来月经原因,手术需推迟几天。不知道这手术会不会很痛? 上海东方医院普外科王维东:不会很痛吧,很多医院门诊手术做掉的。 患者:真的非常感谢。我也是那样想。身边也有人跟我说不用住院。她们有些和我一样情况的人做了手术没必要住院,掉点针水就行了。可那医院硬要我住院,我没办法。也就只好住院。其实我自己很不想住院,因为我时间很紧,自己搞了个店子忙不过来。 上海东方医院普外科王维东:还要挂水?那更没有必要了吧。但可能还得入乡随俗。 患者:谢谢你哟。你真是个好医生。 上海东方医院普外科王维东:授人玫瑰,手留余香。 患者:您好。王医生。又来请教你了。我这月9号顺利做了乳腺纤维瘤的手术,恢复也很块,还开了7天住院。其实都没在医院住。因为就是掉点水没别的。现在伤口好的也差不多了。可现在又有件事使我害怕了,伤口处突然发现有硬绑绑的硬块。不痛。不知道怎么办。手术前是没有的。怎么会这样?请你帮助我。 上海东方医院普外科王维东:没有红肿热痛等感染症状可以观察一下。会否是手术瘢痕或血肿。你可以请手术医生再看看,应该很容易区别的。 患者:喔,再次谢谢您 患者:我还想请问一下我有什么办法我能做到又能帮助硬块快些消掉的方法吗?还有就是我应该多吃些什么来着预防这些怪怪的病哟。 上海东方医院普外科王维东:你应该先请医生看看,是什么问题再作决定。 患者:喔,谢了 上海东方医院普外科王维东:不客气! 患者:您好。上次咨询的事纤乳腺维瘤手术后有硬块怎么办? 您还需要的帮助: 其实我也按照你的话去医院找医生看下。可那正好是五一。那个帮我动手术的医生没上班。那里的护士就帮我找了另外一个医生看了下。说是疤痕引起的。就没说什么拉。可我现在还是心里不塌实。甚至没心思做事。因为我感觉割掉瘤的那同一个部位硬块最明显。有点象圆行的硬块。当然那个硬块与逢针的开刀口的表皮连在一起。总的感觉刀口处恢复的还快些。那个割掉瘤又有个硬块的地方恢复慢些。用手按那个圆硬块有点受伤酸痛的感觉。也不是那种疼痛拉。现在我真的很烦恼。本来想还去医院找医生要他帮我复查一下。或照个彩超什么的。可又不好意思。怕医生说我没事找事。你说我该怎么办才好。
王维东 2015-02-06阅读量7080
病请描述: 先天性色痣“危险”较大。 黑痣类型多达20余种,最常见的是普通后天性色痣及先天性色痣。 普通后天性色痣几乎每人均有,一般发于儿童期,多在1~2岁时出现,但直至二十七、八岁仍可出现少数新皮损。初发时有针尖至粟粒大小,逐渐增大,形成小于0.5厘米的棕色、褐色或黑色斑疹,多数逐渐隆起高于皮面,变成扁平或半球形的色素性丘疹。皮损色素均匀,表面光滑,边缘整齐。除面部外,至中年后皮损逐渐变软,体积变小,颜色变淡,乃至整个皮损完全消失。所以,老年人身上很少能见到黑痣。此种痣一般不易恶变,除美容需要外,可不必治疗。 先天性色痣指出生时即有的黑痣,发病率约1%。小者数毫米,大者覆盖躯体的大部分。一般将大于20厘米者称为先天性巨痣。先天性痣除大小不等外,形态也常多种多样,可为斑点、斑疹、丘疹、斑块、结节、乳头状瘤样或带蒂的丘疹。有的在大斑块基础上出现大小不等的结节,边缘可不规则,表面可不光滑,色素可不均匀,皮损还常带有粗壮的毛发。 我们曾对西安市西京医院及重庆市西南医院20年的185名皮肤黑素瘤患者情况作了统计。其中,由先天性小痣恶变者24人,占总数的13.0%;先天性巨痣恶变者3人,后天性痣恶变者1人,由于激光治疗导致恶变者3人。我们以往的研究已充分证明,先天性痣较后天性黑痣易恶变,应切除。先天性巨痣恶变发生较早,宜于出生后尽早切除;小的先天性痣恶变发生较晚,可于孩子能配合后切除。 真假难辨的“黑痣” 平时我们所说的“黑痣”,其实还不等于良性黑素细胞肿瘤,因为皮肤上很多黑色病变均可能被误称为“黑痣”,如黑子、脂溢性角化病、老年性黑子、日光性角化病、基底细胞癌、致命的黑素瘤等等。有的非常难与“黑痣”相区别,即便最有经验的皮肤科专家仍可能出错。 我们曾统计过西京医院皮肤科5年以“黑痣”治疗的病例1024人,结果,病理检查符合黑痣诊断者仅870例,诊断不符的多达154例,主要有恶性黑素瘤及黑痣恶变6例、基底细胞癌13例、脂溢性角化病75例、表皮囊肿13例、皮肤纤维瘤7例。西京医院皮肤科是国家重点学科、全军皮肤病中心,黑痣及黑素瘤是我们研究的重点,但仍有大量的诊断与病理结果不符,足以说明“黑痣”真假难辨,诊断困难。正因为这一点,不管是不是真正的黑痣,都要加以重视,静观其变,必要时接受诊断、治疗。 推荐手术治疗黑痣 黑痣恶变率其实很低,一般不必太担心。若需治疗,应手术切除并作病理检查,不可做冷冻、激光、药物腐蚀等治疗。其理由是:①手术切除恢复快、不留疤、美容效果好;而激光、冷冻等对周围正常皮肤损伤重,恢复慢,常留疤痕。②冷冻、激光、药物腐蚀等治疗常不彻底,未除尽的痣细胞可因刺激出现恶变。③手术切除后可做病理检查,明确诊断,若发现问题可及时补救,而冷冻、激光、药物腐蚀等不能达到此目的。④早期的恶性黑素瘤肉眼看似“黑痣”,手术切除后进行病理检查,可明确诊断并采取补救措施。 一些黑痣如太田痣(眼周青褐色斑)、伊藤痣等几乎不发生恶变,现代的Q开关激光已能使其彻底治愈,而且不损伤正常皮肤,是现代激光医学最重要的进展之一。 此外,面部及体表各部常见一些2~3毫米大的黑斑点,一般也称之为“黑痣”,正确的名称为黑子,此种黑斑点可随意用激光、药物腐蚀等彻底去除而不必顾虑。 预防恶性黑素瘤 皮肤中的黑素细胞增生形成良性肿瘤,就是黑痣;但如果形成恶性增生,即是致命的黑素瘤。如何预防黑素瘤呢? 首先,注意你身上的“黑痣”,特别是先天性色痣。若青春期后黑痣显著增大或在平的黑斑上出现突起的丘疹,或黑痣疼痛不适,或色素明显加深,或在痣周围出现红晕,都可能是黑痣恶变的征兆。 其次,要注意甲黑线。有一部分是甲母痣。若你在30岁以后出现甲黑线,病理报告有“黑素细胞增生”,则千万注意:黑素瘤的可能性极大! 第三,注意新发的黑斑,特别是足底的黑斑。足底黑斑不痛不痒、无伤大雅,其实常是最危险的“恐怖分子”。 此外,30岁以后很少出现新的黑痣(许多“黑痣”实际上是脂溢性角化病,俗称老年疣)。如果发生新的“黑痣”,且大小超过0.5厘米,就应特别注意,务必到大医院找有经验的皮肤科医生诊断,以排除黑素瘤。 总之,只要加以警惕,皮肤的恶性黑素瘤完全可以被消灭在萌芽状态,不至酿成严重后果。
卢涛 2014-11-24阅读量9246
病请描述: 痤疮是一种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其发病率为70%~87%,对青少年的心理和社交影响超过了哮喘和癫痫。皮肤科医师对痤疮的治疗选择存在很大差异,有些治疗方法疗效不肯定,缺乏临床试验的文献依据;有些甚至对患者有伤害,产生了不好的社会影响,使患者的经济受损。因此对目前正在从事临床皮肤科工作而又未经正规皮肤科专科训练的临床医师,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疗痤疮指南来规范其治疗是非常必要的。当然,指南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和新药的研发,痤疮的治疗也需与时俱进,定期更新。 1、 痤疮发生的病理生理学因素 痤疮的发生主要与皮脂分泌过多、毛囊皮脂腺导管阻塞、细菌感染和炎症反应等诸多因素密切相关。引起痤疮的病理生理基础是皮脂腺快速发育和皮脂过量分泌,而皮脂腺的发育是直接受雄激素支配的。进入青春期后雄激素特别是睾酮的水平快速升高,睾酮在皮肤中经5-α还原酶的作用转化为二氢睾酮,后者与皮脂腺细胞雄激素受体结合发挥作用。雄激素水平的升高可促进皮脂腺发育,并产生大量皮脂。部分痤疮患者血中睾酮水平较无痤疮者高。此外孕酮和肾上腺皮质中的脱氢表雄酮也有一定的促皮脂分泌作用。皮脂主要由角鲨烯、蜡酯、三酰甘油和少量固醇及胆固醇酯组成,痤疮患者的皮脂中蜡酯含量较高,亚油酸含量较低,而亚油酸含量的降低可使毛囊周围的必需脂肪酸减少,并促进毛囊上皮的角化。毛囊皮脂腺导管的异常角化是另一个重要因素。粉刺的形成始于皮脂腺毛囊的扩大,这种扩张继发于异常角化的角质细胞。在毛囊漏斗下部,角质形成细胞中板层颗粒减少,代之以大量张力细丝、桥粒和脂质包含体,这种角质细胞不易脱落,导致角质层增厚和角质物堆积,使毛囊皮脂腺导管堵塞、皮脂腺排出障碍,最终形成角质栓即微粉刺。大量皮脂的分泌和排出障碍易继发细菌感染。毛囊中存在多种微生物如痤疮丙酸杆菌、白色葡萄球菌和马拉色菌,其中以痤疮丙酸杆菌感染最为重要。痤疮丙酸杆菌为厌氧菌,皮脂的排出受阻正好为其创造了良好的局部厌氧环境,使得痤疮丙酸杆菌大量繁殖,痤疮丙酸杆菌产生的酯酶可分解皮脂中的三酰甘油,产生游离脂肪酸,后者是导致痤疮炎症性损害的主要因素。此外,痤疮丙酸杆菌还可产生多肽类物质,趋化中性粒细胞,活化补体和使白细胞释放各种酶类,诱发或加重炎症。除上述因素外,部分患者痤疮的发生还与机体的免疫功能等有关,特别是在一些特殊的痤疮如聚合性痤疮和暴发性痤疮,免疫反应起着重要的作用。 2、痤疮的分级痤疮分级是痤疮治疗及疗效评价的重要依据。 根据痤疮皮损性质及严重程度可将痤疮分为三度4级:1级(轻度):仅有粉刺;2级(中度):除粉刺外还有炎性丘疹;3级(中度):除有粉刺、炎性丘疹外还有脓疱;4级(重度):除有粉刺、炎性丘疹及脓疱外还有结节、囊肿或瘢痕。 3、痤疮的局部治疗 3.1 局部清洗用清水洗脸,去除皮肤表面的油脂、皮屑和细菌的混合物。但不能过分清洗。忌用挤压、搔抓粉刺。此外,忌用油脂类、粉类护肤美容化妆品及含有糖皮质激素成分的软膏及霜剂。 3.2 外用药物治疗 3.2.1 维A酸类药物 ①0.025%~0.1%维A酸(全反式维A酸)霜或凝胶:此药可以调节表皮角质形成细胞的分化,使粉刺溶解和排出。开始用药5~12d时皮肤有轻微刺激反应,如局部潮红、脱屑,有紧绷或烧灼感,但可逐渐消失。故应从低浓度开始使用,每晚应用1次,避免光照后增加药物刺激性,症状改善后每周外用1次。②13-顺维A酸凝胶:调节表皮角质形成细胞的分化,减少皮脂分泌,每日1次或2次。③第2代维A酸类药:0.1%阿达帕林凝胶,每晚1次,治疗轻、中度痤疮有较好疗效。0.1%他扎罗汀乳膏或凝胶,隔日晚上使用1次,以减少局部刺激。 3.2.2 过氧苯甲酰 此药为过氧化物,外用后可缓慢释放出新生态氧和苯甲酸,具有杀灭痤疮丙酸杆菌、溶解粉刺及收敛作用。可配制成2.5%、5%和10%不同浓度的洗剂、乳剂或凝胶,应从低浓度开始使用。含有5%过氧苯甲酰及3%红霉素的凝胶可提高疗效。 3.2.3 抗生素 红霉素、氯霉素或克林霉素(氯洁霉素)用乙醇或丙二醇配制,浓度1%~2%,疗效较好。1%克林霉素磷酸酯溶液不含油脂和乙醇的水溶性乳液,适用于皮肤干燥和敏感的痤疮患者。1%克林霉素溶液也同样有效。 3.2.4 壬二酸 此药能减少皮肤表面、毛囊及皮脂腺内的菌群,尤其对痤疮丙酸杆菌有抑制作用及粉刺溶解作用,对不同类型痤疮均有效。可配成15%20%的霜剂外用,其不良反应为局部红斑及刺痛。 3.2.5 二硫化硒 2.5%二硫化硒洗剂具有抑制真菌、寄生虫及细菌的作用,可降低皮肤游离脂肪酸含量。用法为洁净皮肤后,用药液略加稀释均匀地涂布于脂溢明显的部位,约20min后再用清水清洗。 3.2.6 硫磺洗剂 5%~10%硫磺洗剂具有调节角质形成细胞的分化,降低皮肤游离脂肪酸等作用,对痤疮丙酸杆菌亦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4 、痤疮的抗生素治疗口服抗生素是治疗痤疮特别是中、重度痤疮有效的方法之一。在众多定植的微生物(包括表皮葡萄球菌、痤疮丙酸杆菌、马拉色菌和其他革兰阴性杆菌等)中,只有活的痤疮丙酸杆菌与痤疮炎症反应加重有明确的关联,故选择针对痤疮丙酸杆菌敏感的抗生素是非常重要的。除感染引起的炎症外,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反应也参与了痤疮炎症性损害的过程,因此既能抑制痤疮丙酸杆菌繁殖又兼顾非特异性抗炎症作用的抗生素应优先考虑使用。综合以上因素,结合抗生素药代动力学特别是选择性分布于皮脂溢出部位,应首选四环素类,其次大环内酯类,其他如磺胺甲恶唑-甲氧苄啶(复方新诺明)和甲硝唑也可酌情使用,但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不宜选择。四环素类中第1代四环素类药物如四环素口服吸收差,对痤疮丙酸杆菌的敏感性低;第2代四环素类药物如米诺环素、多西环素和赖甲四环素应优先选择,两者不宜相互替代。对系统性感染目前重要或常用的抗生素如克拉霉素、罗红霉素、左氧氟沙星等避免使用。由于抗生素治疗痤疮主要是抑制痤疮丙酸杆菌繁殖,而不是非特异性抗炎作用,故防止或减缓痤疮丙酸杆菌产生耐药十分重要,这就要求在使用抗生素治疗痤疮应规范用药的剂量和疗程。通常米诺霉素和多西霉素的剂量为100-200mg/d,可以1次或分2次口服,四环素1.0g/d,分2次空腹口服,红霉素1.0g/d,分2次口服。疗程6-12周。抗生素治疗痤疮应注意如何避免或减少耐药性的产生。包括:①避免单独使用治疗痤疮,特别是长期局部外用;②治疗开始要足量,一旦有效不宜减量维持; ③治疗后2-3周无疗效时要及时停用或换用其他抗生素,并注意患者的依从性和区别革兰氏阴性菌性毛囊炎;④要保证足够的疗程,并避免间断使用;⑤痤疮丙酸杆菌是正常皮肤的寄生菌,治疗以有效抑制其繁殖为目的,而不是达到完全消灭,因此不可无原则地加大剂量或延长疗程,更不可以作为维持治疗甚至预防复发的措施;⑥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监测痤疮丙酸杆菌的耐药性,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治疗中要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包括较常见的胃肠道反应、药疹、肝损害、光敏反应、前庭受累(如头昏、眩晕)和良性颅内压增高症(如头痛)等。罕见的不良反应有狼疮样综合症,特别是应用米诺霉素时,对长期饮酒、乙型肝炎、光敏性皮炎等患者宜慎用或禁用。四环素类药物不宜用于孕妇和16岁以下的儿童。将米诺霉素每日剂量分次口服,或使用缓释剂型每晚1次服用,可部分减轻不良反应。出现严重不良反应或患者不能耐受时要及时停药,并对症治疗。大环内酯类和四环素类药物均易产生药物的相互作用,联合其他系统药物治疗时要注意药物间的相互作用。 5 痤疮的维A酸治疗 口服异维A酸是治疗严重痤疮的标准方法,也是目前治疗痤疮最有效的方法。异维A酸作用于痤疮发病的所有病理生理环节,治疗效果虽显著,但考虑到其不良反应,故尽量不作为轻度痤疮的首选治疗。口服异维A酸的应用指征:①严重的结节囊肿性痤疮及其变异形式;②伴有瘢痕形成的炎性痤疮;③对以下治疗无效的中、重度痤疮:采用联合疗法治疗3个月,包括全身应用四环素类药物者;④伴有严重心理压力的 痤疮患者(毁容恐惧症);⑤革兰阴性杆菌毛囊炎;⑥频繁复发的需要重复和长程全身应用抗生素者;⑦由于某种原因需要迅速痊愈的少数患者。使用剂量:常用剂量为0.25-0.5mg/(kg.d),为了减少不良反应,剂量不应超过0.5 mg/(kg.d)。疗程决定于患者的体重和每日所用的剂量。最小累积剂量是以60mg/kg,为目标,但如果累积剂量达到60mg/kg尚未取得满意疗效时,可以增加到75mg/kg.然而即使1级痤疮完全清除,在尚未达到60mg/kg域值时就停止使用异维A酸,则永久性治愈的概率会显著降低。也有所谓的冲击疗法,就是每月的最初7d使用异维A酸0.5mg/(kg.d),这种方法在曾经完成全疗程后仍然复发者、病程迁延和治疗抵抗的痤疮患者中有较好的疗效。在某些条件下,如患有严重粉刺的青少年,可以采用连续低剂量的异维A酸进行治疗,在最初阶段这些患者粉刺溶解的效果很差,但是异维A酸10-20mg/d,使用4-6个月疗程能够较快清除皮损,然后外用维A酸以维持疗效。不提倡大剂量维A酸疗法,因为疗效提高并不明显,反而可能出现潜在的严重毒性反应。系统使用维A酸前,对患者的辅导和解说是非常重要的。应向患者说明维A酸能引起很多不良反应,特别是致畸胎作用。患者在治疗前1个月应严格避孕,直至在治疗结束后3个月内也应避孕。如果在治疗过程中怀孕了,必须采取流产处理。少数患者使用维A酸后会产生抑郁症状。有抑郁病史或家族中的患者用药要谨慎,一旦发生情绪波动或出现任何抑郁症状,应立即停药。异维A酸的其他不良反应主要是皮肤黏膜干燥。开始阶段会有暂时的痤疮加重。5%的患者会有光敏感,关节和肌肉疼痛,在夜间行驶时发生严重夜盲,重度脱发,血三酰甘油可能升高。治疗开始前进行肝功能和血脂检查,并在治疗1个月后复查。如果均正常,就不需要进一步的血液检查。长期大剂量应用可引起骨骺畸形,如骨质增生、脊髓韧带钙化、骨质疏松。应注意异维A酸不能与四环素类药物同时应用,也不能系统应用糖皮质激素,因为异维A酸与糖皮质激素可能会协同诱发颅内压升高。维胺酯也可以替代异维A酸,但口服吸收略差,起效慢,不良反应相对较轻。 6、痤疮的激素治疗 6.1 雌性激素和抗雄性激素类药物的应用 6.1.1 雌性激素 雌性激素包括雌激素和孕激素两大类。目前认为雄激素在痤疮发病中起一定作用,女性中、重度痤疮患者,如果同时伴有雄激素水平过高,雄激素活动旺盛的表现如皮脂溢出、痤疮、多毛、雄激素源性脱发(SAHA)或存在多囊卵巢综合症(PCOS),应及时采用雌、孕激素治疗。对于迟发型痤疮及在月经期前痤疮显著加重的女性患者也可考虑联合使用避孕药。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批准避孕药可用于治疗年龄>15岁的女性痤疮患者。口服雌、孕激素治疗痤疮的作用机制:(1)雌激素:①通过减少卵巢和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引起的雄激素分泌过多,同时刺激肝脏的性激素结合球蛋白合成(SHBG),降低血清中活性雌激素的浓度,起到抗皮脂分泌的作用。②雌激素可以增加SHBG合成量,减少游离睾酮量。③雌激素有缩小皮脂腺的体积并抑制皮脂腺细胞内脂质合成的作用。(2)孕激素:①为5-α还原酶抑制剂,它可以通过负反馈抑制作用,使血浆中的睾酮和脱氢睾酮量降低。②可以抑制皮脂腺细胞和角质形成细胞转化睾酮的能力。③醋酸环丙孕酮还可以阻断性激素与其受体结合。(3)雌激素和孕酮还可以直接作用在毛囊皮脂腺,减少皮脂分泌和抑制粉刺形成。口服避孕药 口服避孕药是雌激素和孕激素的复方制剂,其种类选择也非常重要。有的避孕药中含有性激素成分,某些人工合成的孕激素与雄激素受体有交叉反应,可降低SHBG,增加游离睾酮的量,从而加重或引起痤疮。目前常选择治疗痤疮的药物有复方醋酸环丙酮片(达因-35,Diane35,每片含醋酸环丙酮2mg+炔雌醇35ug),在月经周期的第1天开始服用1片,连用21d,停药7d,再次月经后重复用药21d,连用2-3个月后有效,疗程3-4个月。对于皮脂溢出特别多的患者,常规使用避孕药治疗效果往往不好,可以在口服达因-35的基础上,在月经周期的5-14d另外服用50-100mg醋酸环丙氯地孕酮,疗效可以明显提高。不良反应有少量子宫出血、乳房胀痛、上腹部不适及面部皮肤发红、体重增加、深静脉血栓、出现黄褐斑等。 6.1.2 其他抗激素治疗安体舒通 安体舒通又称螺内酯,是醛固酮类化合物。作用机制:①竞争性抑制二氢睾酮与皮肤靶器官的受体结合,从而影响其作用,抑制皮脂腺的生长和皮脂分泌。②抑制5-α还原酶,减少睾酮向二氢睾酮转换。推荐剂量为1-2mg/(kg.d),疗程为3-6个月。不良反应为月经不调(发生概率与剂量呈正相关)、恶心、嗜睡、疲劳、头昏或头痛和高钙血症。孕妇禁忌。不推荐男性患者使用,用后可能出现乳房发育、乳房胀痛等症状。甲氰咪胍(西咪替丁) 有弱的抗雄激素作用,能竞争性阻断二氢睾酮与其受体结合,但不影响血清雄激素水平,从而抑制皮脂分泌。推荐剂量为200mg,每日3次,疗程4-6周。 6.2 糖皮质激素的应用 糖皮质激素具有抑制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引起的雄激素分泌、抗炎及免疫抑制作用。口服糖皮质激素主要用于暴发性痤疮或聚合性痤疮,因为这些类型的痤疮往往与过度的免疫反应和炎症有关,短暂使用糖皮质激素可以起到免疫抑制及抗炎作用。但应注意糖皮质激素本身抗炎诱发痤疮。口服仅有于炎症较重的患者,而且是小量,短期使用。推荐剂量:①暴发性痤疮:泼尼松20-30mg/d,持续4-6周,之后2周内逐渐减量,加用维A酸口服。②聚合性痤疮或暴发性痤疮在口服维A酸治疗时出现病情加重,给予泼尼松20-30mg/d,持续2-3周,之后6周内逐渐减量;同时停用口服维A酸或减量至0.25 mg/(kg.d),然后根据病情增加或减少剂量。③泼尼松5 mg/d或地塞米松0.375-0.75 mg/d,每晚服用,抗炎抑制促肾上腺激素清晨的高分泌,抑制肾上腺和卵巢产生雄激素,好转后逐渐减量。对于在月经前加重的痤疮患者,可以在月经前10d开始服用泼尼松5 mg/d至月经来潮为止。Fisher等认为大剂量糖皮质激素有抗炎作用,小剂量则有抗雄激素作用。 7 痤疮的中医治疗中药疗法应分型论治,随症加减。红色丘疱疹性痤疮治疗宜清泄肺胃;脓疮性痤疮治疗宜解毒散结;月经前痤疮治疗宜调理冲任法;对聚合性痤疮、愈后色素沉着或瘢痕者宜活血散瘀法。针灸疗法:常选穴大椎、脾俞、足三里、合谷、三阴交等,平补平泻法,针刺得气后留针30min,每日1次,7次为1疗程。耳针疗法:以患者双侧耳部肺穴为主穴,配以神门、交感、内分泌、皮质下穴埋王不留行籽,外用胶布固定,每日按摩上穴3次,每次约10min。饮食疗法:患者宜少食高糖、高脂肪、酒、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多食蔬菜(豆芽、青菜、蓬高菜、冬瓜、丝瓜、苦瓜、荸荠)及水果。常饮绿豆汤有清肺热、除湿毒之功效。多食含长纤维的食品,保持大便通畅,对防治痤疮有良效。此外,忌用油脂类、粉类护肤美容化妆品及含激素成分的软膏和霜剂,每日宜用温热水洗脸2次,不要用碱性强的肥皂,洗时用力擦去面部脂垢,禁用手指挤捏面部丘疹、粉刺、脓疱,以防遗留瘢痕,保证睡眠充足,调整消化系统功能,这些均有助于痤疮的治愈。 8 痤疮的物理治疗对于不能耐受药物治疗或不愿接受药物治疗的痤疮患者,物理治疗是最好的选择。目前,常用的有效治疗痤疮的物理疗法有光动力疗法、激光治疗和果酸疗法。 8.1 光动力疗法使用特定波长的光激活痤疮丙酸杆菌代谢的卟啉,通过光毒性反应、诱导细胞死亡以及刺激巨噬细胞释放细胞因子、促进皮损自愈来达到治疗痤疮的目的。目前临床上主要使用单纯蓝光(415nm)、蓝光与红光(630nm)联合疗法以及红光+5-氨基酮戊酸(5-AALA)疗法治疗各种寻常痤疮。治疗方案:每周1-2次,蓝光能量为48J/cm2,红光为126 J/cm2,治疗4-8次为1疗程。治疗过程中有轻微的瘙痒,治疗后部分患者出现轻微脱屑,未发现有明显的不良反应。实验证明光动力疗法可不同程度地抑制皮脂腺分泌、减少粉刺和炎性皮损数量、促进组织修复。 8.2 果酸疗法果酸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于水果、甘蔗、酸乳酪中,分子结构简单,分子质量小,无毒无臭,渗透性强,作用安全,不破坏表皮屏障功能。果酸的作用机制是通过干扰细胞表面的结合力来降低角质形成细胞的粘着性,加速表皮细胞脱落与更新,同时刺激真皮胶原合成,增强保湿功能。果酸浓度越高,作用时间越长,其效果越好,但相对不良反应也越大。治疗方案:应用浓度20%、35%、50%、70%的果酸(羟基乙酸)治疗痤疮每2-4周1次,4次为1疗程。炎性皮损和非炎性皮损具有不同程度减退,消退率为30%-61%。增加治疗次数可提高疗效。 8.3 激光疗法1 450nm激光、强脉冲光(IPL)、脉冲染料激光和点阵激光是目前治疗痤疮及痤疮瘢痕的有效方法之一,也可与药物联合治疗。1 450nm激光是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批准用于治疗痤疮的激光。强脉冲光可以帮助炎症性痤疮后期红色印痕消退。点阵激光对于痤疮瘢痕有一定程度的改善。 8.4 其他治疗①粉刺挑除 这是目前粉刺治疗的有效方法之一,但必需同时使用药物治疗,从根本上抑制粉刺的产生和发展。②结节和(或)囊肿内糖皮质激素注射 有助于炎症的迅速消除,是治疗较大的结节和囊肿非常有效的方法。③囊肿切开引流 对于大的囊肿,切开引流是避免日后皮损机化并形成瘢痕的有效方法。 9 痤疮的分级治疗痤疮的分级体现了痤疮的严重程度和皮损的性质,故痤疮的治疗应根据其分级选择相应的治疗药物和手段。无论是按照根据皮损数目进行分级的国际改良分类法,还是按照强调皮损性质的痤疮分级法对痤疮进行分级,其治疗方案的选择基本上是相同的。当然,痤疮的治疗方案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应该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灵活掌握,充分体现个体化的治疗原则。1级:一般采用局部治疗。如果仅有粉刺,外用维A酸类制剂是最佳的选择。一些具有角质剥脱、溶解粉刺、抑制皮脂分泌、抗菌等作用的医学护肤品也可作为辅助治疗的方法。2级:通常采用1级痤疮的治疗方法,但对炎症性丘疹和脓疱较多,局部治疗效果不佳者可使用口服抗生素治疗。此类痤疮也可采用联合治疗,如口服抗生素联合外用维A酸类制剂,或联合应用蓝光、光动力疗法、果酸疗法等物理疗法。3级:此类患者常需要采用联合治疗的方法,其中系统使用抗生素是其基础治疗的方法之一,且要保证足够的疗程。最常使用的联合疗法是口服抗生素联合外用维A酸类制剂,也可同时外用过氧苯甲酰。对要求避孕或有其他妇科指征的女性患者激素疗法的应用也有很好的效果。本指南介绍的其他联合治疗方法也可采用,如红蓝光、光动力疗法等,但要注意四环素类和异维A酸药物间的相互作用和配伍禁忌,以及光敏感的产生。效果不佳者可单独口服异维A酸治疗,也可同时外用过氧苯甲酰。对系统应用抗生素需要3个月以上者,联合应用过氧苯甲酰这类不引起细菌耐药的抗菌制剂很有必要,可防止和减少耐药的产生。4级:口服异维A酸是这类患者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可用作一线治疗。对炎症性丘疹和脓疱较多者,也可先系统应用抗生素联合过氧苯甲酰联合治疗,待皮损明显改善后再改用口服异维A酸治疗囊肿和结节等皮损。也可试用上述第3级痤疮所使用的方法和本指南中介绍的联合治疗方法。无论哪一级痤疮,待症状改善后予以维持治疗均是非常重要的。 10 痤疮的联合治疗口服抗生素和外用维A酸可通过各自不同的作用途径产生协同作用,这两种方法联合治疗对炎症性损害和粉刺比单用抗生素清除皮损快。同时外用维A酸可以缩短抗生素的治疗时间,增加抗生素的穿透和增加毛囊细胞的更替,从而使更多的抗生素进入皮脂腺单位,并降低耐药的发生率。联合治疗目前是轻、中度痤疮的标准疗法,联合治疗的优势:①抗生素和外用维A酸临床疗效显著优于抗生素单独使用;②对炎症性损害和粉刺起效更快;③过氧苯甲酰或局部用维A酸与口服抗生素联合使用,可降低耐药的发生率;④当需要长时间使用抗生素时应联合外用过氧苯甲酰;⑤外用维A酸与过氧苯甲酰联合应用可以每日用一种或两种药物早、晚交替用。 11 痤疮的维持治疗 11.1 维持治疗的重要性系统应用异维A酸和抗生素疗程结束后,在急性期痤疮症状改善的情况下(改善率>90%),应尽可能考虑维持治疗以防复发,因为目前所有针对痤疮的治疗方法仅仅是抑制其发病过程,而不是治愈痤疮。因此,有必要在治疗后进行维持治疗。在最初的系统治疗完成后,局部使用维A酸是维持治疗的主要方法,当伴有炎症性损害时,可考虑联合应用过氧苯甲酰。 11.2 维持治疗的必要性①微粉刺是所有痤疮损害的早期病理过程;②痤疮清除后微粉刺的形成过程仍然是永久和持续的;③避免微粉刺的形成具有预防痤疮的效果;④维A酸的主要作用机制是干预微粉刺的病理过程。11.3 维持治疗方案①局部外用维A酸:局部外用维A酸是维持治疗的主要选择;②维持治疗的时间:6-12个月;③过氧苯甲酰:与局部维A酸联合应用可降低抗生素治疗后的耐药性;④第2线治疗药物的选择:壬二酸和水杨酸。
卢涛 2014-11-24阅读量1.0万
病请描述:谢卫国 医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市第三医院暨武汉大学同仁医院烧伤研究所所长,美国耶鲁大学访问学者/博士后,德国吕贝克医科大学客座医师/研究员。任湖北省医学会烧伤与创面修复分会名誉主任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烧伤治疗与康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生物材料学会烧创伤创面修复材料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老年医学会烧创伤分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烧伤外科分会第七届及第九届副主任委员,《中华烧伤与创面修复杂志》副主编,《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临床外科杂志》、《感染炎症修复》、《BURNS》、《BURNS & TRAUMA》等学术期刊编委/审稿专家。长期从事烧伤及创面修复外科工作,在大面积烧伤创面修复、深度创面的显微外科治疗及烧伤康复等方面取得丰硕成果,刷新多项国内外烧伤治疗纪录。首创喷洒法皮粒播植术,治愈国内外罕见总面积100%的特重烧伤患儿及特大面积黄磷化学烧伤合并中毒等众多疑难危重患者;成功完成国际首例高压电烧伤断肢交叉再植,研制成功国内首例烧伤截肢患者3D打印手,实现我国首次跨国皮肤移植。在国内率先开展烧伤患者的心理康复和社会支持,发起建立国内首个烧伤妇女儿童专项救治基金及国内首个烧伤患者互助组织。先后荣获黎鏊烧伤医学奖、王正国创伤医学奖、武汉大学“朱裕璧医学奖”、中国医师奖、全国卫生计生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武汉市十大杰出青年、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及优秀留学回国人员等荣誉。 主要擅长领域: 1.疑难危重烧伤救治及大面积创面修复 2. 深度烧伤及各类皮肤创伤的皮瓣移植及显微外科修复 3. 电烧伤、热压伤及化学烧伤等特殊原因烧伤治疗 4. 呼吸道吸入性损伤(呼吸道烧伤)及各类烧伤并发症诊治 5. 糖尿病足、褥疮、血管性溃疡、放射性皮肤溃疡等各类慢性难治性创面治疗 6. 外伤、车祸等各类皮肤软组织缺损修复 7. 烧伤后期功能康复及整形治疗 8. 各类瘢痕与畸形治疗 9. 烧伤后皮肤色素障碍治疗 10. 各类瘢痕的激光治疗与皮肤年轻化激光治疗 学会任职 中国康复医学会烧伤治疗与康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生物材料学会烧创伤创面修复材料分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老年医学学会烧创伤分会副会长 中华医学会烧伤外科学分会第七、九届副主任委员 湖北省医学会烧伤与创面修复分会名誉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烧伤外科学分会烧伤康复与护理学组副组长 湖北省烧伤与创面修复专科联盟理事长 国家远程医疗与互联网医学中心精益诊疗专家委员会烧伤与创面修复分会主任委员 国家远程医疗与互联网医学中心精益诊疗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烧伤科医师分会常务委员 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烧创伤暨组织修复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湖北省肝胆疾病学会组织工程与移植分会常务委员 国际烧伤学会委员 中国人体修复技术和材料创新联盟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国人体修复技术和材料创新联盟常务理事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创面修复与再生分会顾问 中国肢体保全学会(中华医学会组织修复与再生分会肢体保全学组)顾问 《中华烧伤杂志》副主编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常务编委 《医学美学美容》编辑委员会瘢痕修复与美学修饰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医学美学美容》编辑委员会瘢痕修复与美学修饰专委会烧伤瘢痕学组组长 《临床外科杂志》常务编委 《感染、炎症、修复》杂志编委 《BURNS》审稿专家 《BURNS & TRAUMA》审稿专家 科研成果及发明创造 1. 康复治疗技术创新与烧伤康复体系建立,课题负责人,2023年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2. 复杂及难愈性创面的发病机制及其防治策略,课题负责人,2018年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3. 烧伤中心常见致病菌变化、耐药趋势及综合防控研究,课题负责人,2010年通过市科技局鉴定,成果达国际先进水平,2011年获得武汉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湖北省护理科技进步二等奖。 4. 虎黄烧伤搽剂的实验及临床研究,主要研究人员之一。成果经鉴定达国际先进水平,2004年获武汉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5. 喷撒法皮粒播植术研究,课题负责人。武汉市重点科技攻关资助项目。该课题首创一项用于大面积烧伤的新型手术方式,已在临床广泛应用并取得良好效果。于2000年通过鉴定,成果达国际先进水平。2001年获武汉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6. 皮粒播撒器,发明人。是一种用于大面积烧伤治疗的新型手术器械。分别获得获国家专利二项。2000年分别获得武汉市发明一等奖及获香港国际发明银质奖章。 7. 医用碎皮机,发明人。是一种用于大面积烧伤治疗的新型手术器械,获国家专利一项。 8. 噻唑蓝还原法皮肤活力测定实验研究,课题负责人。国家人事部及武汉市人事局留学回国人员资助项目。于1998年通过鉴定,成果达国内领先水平。获湖北省卫生厅科技进步三等奖 9. 烧伤患儿专用可伸缩大字板床,发明人,是一种不锈钢材质制作的可伸缩大字型床板,获国家专利一项。 10. 心电监护用肚兜,发明人,是一种能防止会阴部深度烧伤后瘢痕挛缩的矫形器,获国家专利一项。 11. 一种采血管收纳盒,发明人,获国家专利一项。 12. 一种多功能护士表,发明人,获国家专利一项。 13. 基于3D打印用于治疗瘢痕的微孔压力罩,发明人,获国家专利一项。 14. 一种烧伤后踝足矫形器,发明人,获国家专利一项。 15. 一种烧伤后静态渐进踝足矫形器,发明人,获国家专利一项。 16. 放射性皮肤溃疡严重程度评估量表的信度检测方法及系统,发明人,获国家发明专利一项。 获得荣誉 2018年获武汉市模范市民 2017年获“王正国创伤医学奖——突出贡献奖” 2017年获全国卫生计生系统先进工作者 2017年获武汉市老劳模新贡献标兵 2017年获武汉大学朱裕璧医学奖 2016年获第十届中国医师奖 2006年当选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 2006年当选武汉市"医学杰出人才" 2005年获武汉市优秀留学回国人员称号 2004年获黎鏊烧伤医学奖 2004年获武汉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 2002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2002年率领中国烧伤医疗组赴秘鲁抢救患者并在当地讲学,受到欢迎和好评,并被我外交部及武汉市卫生局通报表扬 2000年荣获“武汉市劳动模范”称号 1999年荣获第四届“武汉地区十大杰出青年”光荣称号 1999年获武汉市政府学术专家专项津贴 1998年入选武汉市“213人才工程” (20名达到国际水平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 1994年入选武汉市卫生系统首批跨世纪人才培养接力计划 发表的学术论著 1. 中华皮肤软组织损伤康复学(主编),郑州大学出版社,2024年 2. 创面修复科专科医师分册(主编),国家继续医学教育系列教材,郑州大学出版社,2021年 3. 烧伤外科临床指南(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2020年 4. 特殊原因创面管理与新技术应用(副主编),郑州大学出版社,2020年 5. 烧伤学名词(参编),科学出版社,2019年 6. 烧伤康复治疗学(参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年 7. 烧伤关键治疗技术及预防急救指南(副主编),人民军医出版社,2015年 8. 烧伤早期救治与康复治疗学(参编),河北科技出版社,2015年 9. 创伤、烧伤与再生医学(参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年 10. 烧伤外科学高级教程(参编),人民军医出版社,2014 11. 创烧伤整形外科查房实录(参编),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3 12. 汉德医学大辞典(参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13. 中华医学百科全书-烧伤外科学分册(参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14. 中华器官移植医学(参编),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 15. 烧伤麻醉理论与实践(参编),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1 16. 烧伤外科学临床诊疗指南(创面处理分册)(参编),天津科技出版社,2010 17. 烧伤医学(参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18. 烧伤创面修复(副主编), 湖北科技出版社,2000 19. 疑难普外科学(参编),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20. 现代修复重建外科学(参编),辽宁科学出版社,1999 21. 小儿烧伤治疗学(参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2 近三年以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发表的科研论文: 1. Comparing collagenase and silver sulfadiazine in deep second-degree burn treatment. Arch Dermatol Res,2024,316(7):417. 2. Targeting senescent HDF with the USP7 inhibitor P5091 to enhance DFU wound healing through the p53 pathway. 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2024 ,722:150149. 3. Effects of early exercise training following severe burn injury: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Burns Trauma,2024,12:tkae005. 4. Potential targets for diabetic wound healing through 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 cell therapy. Burns,2023,49(5):1226-1227. 5. 上肢毁损性电烧伤的救治方法及其临床疗效. 中华烧伤与创面修复杂志, 2023, 39(8): 731-737 6. 夫西地酸治疗浅Ⅱ度烧伤的疗效及对烧伤常见菌的体外抗菌活性探讨. 中国美容医学,2023,32(4):34-37 7. Clinical Observation of Sequential Laser Therapy Combined with Tension Reducer for Postoperative Tension Incision Scar Growth. Clin Cosmet Investig Dermatol,2023,16:59-65. 8. 对肌肉超声在严重烧伤患者肌肉性能评估中应用的效果观察.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2023,18(3):197-203 9. 大面积烧伤患者发生早期心肌损伤的危险因素及早期心肌损伤对预后的影响. 中华烧伤与创面修复杂志, 2023, 39(5) : 417-423. 10. 肌肉能量技术联合Maitland关节松动术对肘关节深度烧伤患者肘关节屈曲功能的影响. 中华烧伤与创面修复杂志, 2023, 39(5) : 443-449. 11. Epidemiological and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older adults with burns: a 15-year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2554 cases in Wuhan Institute of Burns. BMC Geriatr. 2023,23(1):162. 12. 中国烧伤康复研究现状及趋势的文献计量和可视化分析. 感染、炎症、修复,2022,23(4):195-199 13. 重症烧伤病人的营养治疗及临床指标分析.肠外与肠内营养,2022,29(6):351-357. 14. 自制三维打印助餐辅具与传统万能袖带助餐辅具在烧伤后上肢功能障碍患者中的效果对比. 中华烧伤与创面修复杂志, 2022, 38(12) : 1110-1116. 15. 烧伤康复的普及与提高任重道远. 中华烧伤与创面修复杂志, 2022, 38(12) : 1105-1109. 16. 皮肤替代物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中国医刊, 2022, 57(12): 1282-1286. 17. 放射性溃疡严重程度分型及临床治疗分析.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2022,18(1):62-66. 18. Betulinic acid accelerates diabetic wound healing by modulating hyperglycemia-induced oxidative stress, inflammation and glucose intolerance. Burns Trauma,2022,10:tkac007. 19. Topical administration of pterostilbene accelerates burn wound healing in diabetes through activation of the HIF1α signaling pathway.Burns,2022,48(6):1452-1461. 20. 从《中华烧伤杂志》22 年间发表文献分析烧伤学科发展趋势. 中华烧伤与创面修复杂志, 2022, 38(8): 759-766. 21. 功率自行车康复训练对大面积烧伤致下肢功能障碍患者股四头肌和步行能力影响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 . 中华烧伤与创面修复杂志, 2022, 38(5) : 447-453. 22. 烧伤后创面皮肤色素沉着障碍机制的研究进展. 中华烧伤杂志, 2021, 37(10) : 1000-1004. 23. 雌激素受体β激动剂对高糖作用下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迁移和氧化应激的影响及其机制. 中华烧伤杂志, 2021, 37(9) : 869-874. 24. 重型甲型血友病致下肢假瘤伴迁延不愈感染性皮肤溃疡一例. 中华烧伤杂志, 2021, 37(12) : 1191-1193. 25. Pterostilbene accelerates wound healing by modulating diabetes-induced estrogen receptor β suppression in hematopoietic stem cells.Burns & Trauma, 2021, 9, tkaa045 26. 烧伤后关节功能障碍的预防与康复治疗专家共识( 2021 版)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 电子版) ,2021,16( 4) : 277-282. 27. 大面积烧伤并发消化道溃疡大出血及胸腹腔感染1例. 感染、炎症、修复,2021,22(1):19,23 28. Potential beneficial effect of resveratrol on wound healing. Burns. 2021,47(4):973-974. 29. Resveratrol accelerates wound healing by attenuating oxidative stress-induced impairment of cell proliferation and migration. Burns. 2021,47(1):133-139. 30. PIWIL2 may serve as a prognostic predictor in cancer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JBUON,2020, 25(6): 2721-2730 31. Analysis of 12,661 pediatric burns in Wuhan institute of burns: A retrospective study of fifteen years.Burns, 2021,47(8): 1915-1921 32. 烧伤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研究.中华损伤与修复(电子版),2021,16(4):333-339 33. 血小板浓缩制品在创面修复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中华烧伤杂志, 2021,37(10): 990-995. 34. 严重烧伤大鼠骨形成与骨吸收相关指标的变化. 中华烧伤杂志, 2021, 37(9) : 839-845. 35. 浓缩生长因子及其在促进损伤组织修复中的应用进展.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2021,16(6):520-524. 36. 平衡训练联合常规治疗对严重烧伤后下肢运动及平衡功能障碍患者影响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 中华烧伤杂志, 2021, 37(4): 312-318 37. 一种烧伤后组合式肩外展矫形器的设计与临床应用.中华烧伤杂志,2021,37(1):1288-1290 参与制定的全国专家共识 1. 中国老年医学学会烧创伤分会,中华医学会烧伤外科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创面修复专业委员会. 糖尿病足溃疡合并下肢血管病变的外科诊疗全国专家共识(2024版). 中华烧伤与创面修复杂志,2024,40(03):206-220. 2. 中华医学会烧伤外科学分会, 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暨烧创伤组织修复专委会. Ⅱ度烧伤创面治疗专家共识(2024版)Ⅱ:手术治疗和感染防治. 中华烧伤与创面修复杂志, 2024, 40(2): 101-118. 3. 中华医学会烧伤外科学分会,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暨烧创伤组织修复专委会. Ⅱ度烧伤创面治疗专家共识(2024版)Ⅰ:院前急救和非手术治疗. 中华烧伤与创面修复杂志,2024,40(01):1-18. 4. 《窄谱强脉冲光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4版)》编写组. 窄谱强脉冲光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4版). 中华烧伤与创面修复杂志,2024,40(01):19-25. 5. Greenhalgh DG, Hill DM, Burmeister DM, et al. Surviving Sepsis After Burn Campaign. Burns,2023 ,49(7):1487-1524. 6. 中国老年医学学会烧创伤分会, 中华医学会烧伤外科学分会重症学组. 成人烧伤俯卧位治疗全国专家共识(2022版). 中华烧伤与创面修复杂志, 2022, 38(7) : 601-609. 7. 中国老年医学学会烧创伤分会. 烧伤后关节功能障碍的预防与康复治疗专家共识(2021版).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2021,16(4):277-282. (执笔) 8. 中华医学会烧伤外科学分会. 创面修复科病史采集全国专家共识(2021年版).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2021,16(6):461-465. 9. 中国老年医学学会烧创伤分会. 烧伤儿童心理康复治疗全国专家共识(2020版) . 中华烧伤杂志,2020,36 (11): 987-992. (执笔) 10. 张家平,江旭品. 瘢痕癌性溃疡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2020年版).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2020,15(4):264-267. 11. 中国老年医学学会烧创伤分会. 烧伤休克防治全国专家共识(2020版). 中华烧伤杂志,2020,36 (09): 786-792. 12. 郭光华,朱峰,闵定宏,等. 糖尿病足合并难愈性创面外科治疗全国专家共识(2020版).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2020,15(4):256-263. 13. 中国老年医学学会烧创伤分会,中国医师协会中国创面修复科标准化建设专家委员会,全国创面修复专科联盟. 创面修复科护士职业标准的全国专家共识.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2020,15(4):245-248. 14. 中国老年医学学会烧创伤分会,中国医师协会中国创面修复科标准化建设专家委员会,全国创面修复专科联盟. 创面修复科医师职业标准的全国专家共识.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2020,15(4):241-244. 15. 中国老年医学学会烧创伤分会,中国医师协会中国创面修复科标准化建设专家委员会. 烧伤科护士职业标准的全国专家共识.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2020,15(4):252-255. 16. 中国老年医学学会烧创伤分会,中国医师协会中国创面修复科标准化建设专家委员会. 烧伤科医师职业标准的全国专家共识.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2020,15(4):249-251. 17. 中国老年医学学会烧创伤分会. 急慢性创面的光照治疗全国专家共识(2020版). 中华烧伤杂志,2020,36 (10): 887-894. 18. 中国老年医学学会烧创伤分会. 浓缩血小板制品在创面修复中应用的全国专家共识(2020版) . 中华烧伤杂志,2020,36 (11): 993-1002. 19. 张丕红,黄晓元,黄跃生. 深度电烧伤创面早期修复专家共识(2020版). 中华创伤杂志,2020,36(10):865-871. 20. 中国老年医学学会烧创伤分会. 天然真皮基质应用于创面修复的全国专家共识(2020版) . 中华烧伤杂志,2020,36 (10): 895-900. 21. 中国医师协会烧伤科医师分会, 中华医学会烧伤外科学分会, 《中华烧伤杂志》编辑委员会, 等. 中国烧伤专科手术分级评估方法专家共识(2019版) . 中华烧伤杂志,2019,35 (11): 769-771. 22. 《双层人工真皮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19版)》编写组. 双层人工真皮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19版). 中华烧伤杂志,2019,35 (10): 705-711. 23. 中国老年医学学会烧创伤分会, 明志国, 雷晋, 等. 烧伤患者气管切开置管全国专家共识(2018版). 中华烧伤杂志,2018,34 (11): 782-785. 24. 中国老年医学学会烧创伤分会, 张家平, 王唯依. 脉搏轮廓心排血量监测技术在严重烧伤治疗中应用的全国专家共识(2018版). 中华烧伤杂志,2018,34 (11): 776-781. 25. 中国老年医学学会烧创伤分会, 郭光华, 朱峰, 等. 吸入性损伤临床诊疗全国专家共识(2018版). 中华烧伤杂志,2018,34 (11): 770-775. 26. 中国老年医学学会烧创伤分会, 吕国忠. 胶原类创面材料临床应用全国专家共识(2018版). 中华烧伤杂志,2018,34 (11): 766-769. 27. 中国老年医学学会烧创伤分会, 张家平. 含银敷料在创面治疗中应用的全国专家共识(2018版). 中华烧伤杂志,2018,34 (11): 761-765. 28. 中华医学会烧伤外科学分会, 中国医师协会烧伤科医师分会, 《中华烧伤杂志》编辑委员会, 等. 中国烧伤患者住院收治标准(2018版). 中华烧伤杂志,2018,34 (11): 759-760 29. 光电技术治疗皮肤创伤性瘢痕专家共识(2018版)编写组. 光电技术治疗皮肤创伤性瘢痕专家共识(2018版). 中华烧伤杂志,2018,34 (9): 593-597. 30. 中华医学会烧伤外科学分会, 《中华烧伤杂志》编辑委员会. 皮肤创面外用生长因子的临床指南. 中华烧伤杂志,2017,33 (12): 721-727. 31. 中国临床瘢痕防治专家共识制定小组. 中国临床瘢痕防治专家共识[J].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2017,12(6):401-406. 32. 中华医学会烧伤外科学分会, 《中华烧伤杂志》编辑委员会.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烧伤外科应用的全国专家共识(2017版). 中华烧伤杂志,2017,33 (3): 129-135.
谢卫国 2024-10-24阅读量3.4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