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请描述:我们的喉咙之所以能发出优美动听的声音,主要以靠声带的震动,声带振动产生的声音通过鼻腔、口腔和胸腔的共鸣作用,再通过口腔唇、舌、颊、腭等结构的合成和调节作用后,形成了每个人富有个性特有的嗓音。为什么会声音嘶哑? 声带是我们发声的核心结构,健康的声音依赖于健康的声带,如果声带出了问题,就会引起声音嘶哑。声音嘶哑很常见,我们很多人都有过声音嘶哑的经历。一旦声音嘶哑,说明声带有问题,要及时去医院检查。但是有些人对声音嘶哑不以为然,认为声音嘶哑是咽喉炎引起的,用不着小题大做,吃一点消炎药、过一段时间后就会好。其实并不是这样,引起声音嘶哑原因很多,除咽喉炎、声带息肉、声带小结引起声音嘶哑外,声带白斑也会引起声音嘶哑,但声带白斑会癌变,如果是声带白斑引起的声音嘶哑,更要重视。更严重的情况,很多人可能没有想到过,声音嘶哑也可能是喉癌引起的,假如是喉癌引起的声音嘶哑,那后果十分严重。所以声音嘶哑到底是什么原因引起的,病人自已根本不知道,只有通过医生检查后才能明确原因,所以大家对声音嘶哑,不可忽视,特别是喜欢吸烟、年龄45岁以上的男同志更要重视声音嘶哑,如果声音嘶哑超过2周,还没有好转者,应及时到耳鼻咽喉专科或专科医院去检查,查找病因。为什么会长声带息肉? 声带息肉是引起声音嘶哑的最常见原因之一,声带息肉是耳鼻喉科常见病、多发病,为慢性喉炎的一种类型。主要症状为声音嘶哑,喉镜检查发现一侧或双侧声带前、中1/3交界处息肉样对称性结节状隆起。声带息肉病因较为明确,但病程长,不易彻底治愈,术后也容易复发。形成声带息肉原因有以下方面:一、最主要原因是用声不当或不良的发音习惯:1、用声不当第一种情况,也最常见的情况就是讲话时间太长,与职业有关,如教师、管理人员、售票员、供销员等,他们因为工作的需要,话很多。但是讲话过多,超出了声带长承受能力,会引起声带充血、水肿,诱发声带息肉,2、用声不当的第二种情况,讲话、发音的音调太高。如小孩喜欢尖叫,尖叫时候,声带振动频率远远超越平时我们讲话时声带振动频率,这样会损伤声带。3、用声不当的第三种情况讲话太响,音量太高。有的人喜欢大喊大叫,有人容易激动,常常大发脾气,这种情况也会损伤声带。唱卡拉OK人群一般都是喜欢唱歌的业余爱好者,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特别是对发高音,没有正确的发音方法,他们有时不是在唱,而是在吼,结果会加重声带损伤。二、上呼吸道炎症如急、慢性喉炎。患急性和慢性喉炎时,声带已有充血,此时声带对发声时振动摩擦的耐受性下降,所以在急性和慢性喉炎基础上如再用声不当或用声过度,更容易诱发声带息肉形成。三、长期烟酒刺激。很多研究结果表明,长期过度烟酒刺激声带,引会声带慢性炎症,在此基础上滥用嗓音,更容易引起声带息肉。四、过度劳累、熬夜形成亚健康状态。在亚健康状态,声带负荷能力下降,声带容易疲劳、充血,讲话稍多,就感觉气短、咽喉不适,很容易出现声音嘶哑。用音过度是形成声带息肉的主要原因,一个人如有抽烟、喝酒杯等不良习惯,再有过度劳累、熬夜形成亚健康状态,这个时候声带更容易疲劳、充血,声带振动摩擦的耐受性下降,再用声不当或用声过度,则雪上加霜,更容易诱发息肉形成。如何治疗声带息肉一、病因治疗:病因治疗是最基本治疗,改变原来的发声习惯。一定要纠正不良的发声习惯,必要时进行发声训练。平时讲话要心平气和,音量、音调、和时间都要适当控制,我们每个人都有双休日,声带也要度周未,在感到发声疲劳时,要声休片刻。要戒烟酒,要早睡、休息好,平时要适当活动,增强体质。去除病因后,部分声带小结会消退。如不改变熬夜、过度劳累、过度烟酒、过多讲话、亚健康状态,就是天天吃药,吃再多的药,声带息肉也不会消退。二、药物保守治疗:声带小息肉(如芝麻大小息肉)或广基底肥厚性息内,不用一发现就手术,可先病因治疗和中成药治疗,部分息肉可消失。如保守治疗四周无效,可手术治疗。儿童的声带小结,可以暂不要处理,只要不大喊大叫,儿童的声带小结多可消退,不用手术。三、显微喉镜切除声带息肉。小的声带息肉保守治疗四周无效,可手术治疗。较大声带息肉,一般保守治疗无效,不用保守治疗,可直接手术(见声带息肉照片)。手术切除声带息肉是最快、有效的方法。手术方法很多,如表麻直达喉镜、纤维喉镜、全麻显微喉镜下切除声带息肉。表麻直达喉镜下切除声带息肉缺点:病人疼痛难受,手术切除息肉也不是很干净,手术损伤大,效果较差,且对高血压病人、有心脑血管疾病的病人容易引起心脑血管意外。表麻纤维喉镜手术,操作精细度差,效果欠佳。全麻显微喉镜下切除声带息肉手术特点:病人没有痛苦,手术操作精细度高,切除息肉干净、损伤小,手术效果好,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最好的微创手术。在我院,全麻显微喉镜下切除声带息肉,整个麻醉、手术时间共约半小时,住院二天。术中注意事项1. 手术定位要准确,不能损伤正常声带,操作精细度要高,要按息肉大小准确切除息肉,修平声带。切除声带息肉既不能有残留,也不能矫枉过正。如有残留,那大息肉变成小息肉,还会有声音嘶哑。如矫枉过正,切除声带粘膜太多,会造成声带边缘缺损,声门关闭不全,也会引起的声音嘶哑,这种声音嘶哑很难补救。2.手术中要保护好牙齿。3.双侧声带息肉,要防止声带粘连。手术治疗效果不伴喉炎的声带息肉手术效果好,术后声音会很快恢复到正常。伴喉炎的息肉手术效果差,要恢复到正常声音,还得治好喉炎。有的病人手术后还是声嘶,检查没有息肉,但声带慢性充血,这是声嘶的原因,与手术无关。较小好息肉手术效果好,术后很快就能恢复到正常声音;广基底大息肉手术效果差,广基底大息肉手术后数周才会慢慢恢复到正常声音。声带小结手术效果不够理想。术后注意事项如手术顺利,手术创伤很小,一般术后不用消炎药(抗生素),可吃些中成药(爽声冲剂),术后二周少讲话(不用禁声),二周后可正常讲话。术后不要再过度用声(滥用嗓音),长时间无节制的大声说话、大喊大叫……否则会再长声带息肉。嗓音保健1. 要让声带及时休息,避免长时间说话、唱歌,尽量不要大喊大叫。2. 要积极锻炼身体,保持良好状态,这样声带不容易充血、水肿,不容易长息肉或小结。3.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应尽量避免浓茶、辛辣食品、烟酒刺激,以免声带充血、水肿。4. 受凉、感冒时,不要用音过度,更不要唱卡拉OK。感冒、咳嗽时,声带本身巳经有不同程度的充血水肿,再过度发声、唱卡拉OK时,会加重声带充血水肿,更容易长息肉或小结。5. 月经期的嗓音保健也应重视,月经期声带轻度充血、肿胀,因此,在月经期要避免滥用嗓音。6. 注意变声期嗓音保健。变声期是每个人嗓音发育过程中的一种自然生理现象,一般男孩的变声期在10-12岁,女孩在12-14岁。在此期间,声音的音调明显降低,由童声向成人声转变。要特别注意,不能大喊大叫,不要长时间唱歌、长时间大声朗读,否则,容易长声带小结。7. 唱卡拉OK时,要根据自已的情况,选择适合自已的歌曲,因为每个人声带条件不一样,有的人不适合唱高音,就不要唱高音调的流行歌曲,因为唱高音时,声带振动频率很快,声带每秒钟振频高达一千多次,很容易造成声带损伤。8. 感到发声疲劳时,要让声带休息。9. 长时间大声讲话、唱卡拉OK时常常感到口干舌燥,要喝温水湿润喉咙,不要喝酒和冰凉饮料。10.保持良好心态,尽量不乱发脾气、争吵。
吴海涛 2016-03-23阅读量1.3万
病请描述: 脊髓梗死是较为少见。主动脉疾病(包括血栓形成、夹层、动脉瘤、破裂和手术修补等)是其特殊的一类原因[1]。其中,主动脉血栓形成导致脊髓梗死鲜有报道,至今全球仅数例报道[2-5], 国内尚未有报道。本文报道一例主动脉血栓形成导致的脊髓梗死,并分析其MR影像上的特征。因为主动脉疾病往往以脊髓梗死导致的截瘫(有时甚至为无痛性截瘫)为显著的首发症状送到医院就诊,神经科医生可能忽视主动脉的疾病而导致延误诊断。那么除了仔细询问病史、详尽体检,是否可以通过影像学检查来提供对鉴别诊断有用的信息?本文中,我们报道的这例患者的T2加权磁共振成像(T2 weight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T2W MRI)可以同时发现典型的脊髓梗死的信号(“猫头鹰眼”征)、椎体梗死的信号,为“主动脉疾病导致的脊髓梗死”的诊断提供了可靠的证据。 病例报道: 患者,女,51岁,因“腰痛伴双下肢麻木乏力2月余伴二便障碍”于2006年5月4日入院。患者二月余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腰背痛,随即开始出现双下肢活动无力伴麻木感,行走无力,行走一段需休息后可继续行走,伴二便障碍,无抽搐,无发热,无恶心呕吐,无呼吸困难,无咳嗽咳痰,无胸闷等,当地医院诊断为“脊髓病变”,经对症支持治疗后无明显好转,为进一步治疗来我院就诊。既往无“高血压、糖尿病”等病史,体质良好。无不良嗜好。家族史和遗传史无殊。入院查体:体温37.5摄氏度,心率76次/分,呼吸18次/分,血压160/86mmHg;双上肢肌张力无殊,肌力5级,腱反射正常。双下肢肌张力减退,左下肢远端和近端肌力2/5级,腱反射 +,右下肢远端和近端肌力1/5级,腱反射-。双侧巴氏征阴性。脐部5 cm以下浅感觉减退,深感觉无减退。颜面及四肢浮肿,双股动脉、足背动脉搏动减弱。当地和我院的胸部MRI显示胸主动脉血栓形成(从T7到T11椎体水平);T9椎体到T12椎体水平矢状位上脊髓内有长T1长T2信号,在轴位上有双侧脊髓前角为长T1和长T2信号,表现为“猫头鹰眼”征,T10椎体有长T1和长T2病灶,考虑为椎体梗死灶(图)。入院时肝肾功能、血常规无殊。入院时肝、胆、胰、脾、双肾、肾上腺、双侧肾动脉、和子宫附件B超检查未见异常。入院诊断为降主动脉胸段血栓形成合并脊髓梗死。即日起予以抗凝治疗。主动脉入院当天突发脐周绞痛,有压痛, 后测血尿淀粉酶正常。入院两天后觉头晕胸闷,测血压升高至236/78mmHg。入院10天后尿量开始减少,从24h尿量300ml减少到次日的24h尿量50ml。辅助检查发现:血尿素氮从入院的27.4 mg/dl逐渐上升到入院10天后的60.6mg/dl;血肌酐也从入院时的1.68mg/dl上升到10天后的6.18mg/dl。考虑为血栓向腹主动脉延长,阻塞了肾动脉,因为肾脏缺血,出现了肾功能衰竭,血压代偿性升高。脐周绞痛可能和肠系膜动脉血供受到主动脉血栓影响有关。家属拒绝手术取栓和血液透析治疗。患者逐渐出现意识障碍,随后家属要求自动出院。 讨论: 脊髓病变有时是主动脉疾病的首发表现[1]。由于主动脉疾病,包括血栓形成、夹层动脉瘤等预后较差,需要及时诊断。作为神经科医生,在查找脊髓病变的原因是,需要考虑到主动脉疾病。在伴有剧烈胸背痛、血压升高或者降低和晕厥时需要考虑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而主动脉血栓形成则是脊髓病变的更加少见的原因,临床可见股动脉搏动减弱、肾功能异常(影响到肾脏血流)、腹痛(影响到肠系膜动脉血流)等。 除了这些临床表现之外,MR的影像学检查可以提供很重要的诊断依据。轴位上MRI可以看到梗死的脊髓的双侧前角长T1长T2病灶,即“猫头鹰眼”征。这是因为,胸腹段脊髓是由发自肋间动脉和腰动脉的脊髓前和脊髓后动脉供应的,脊髓前动脉吻合差,容易发生缺血,在发自主动脉的肋间动脉或者腰动脉因为夹层或者血栓形成闭塞后,脊髓前动脉容易发生缺血,导致脊髓前部梗死,而前角更容易发生梗死,从而出现MR上的“猫头鹰眼”征,当然,少数患者因为个体差异,脊髓血供代偿差,会发生脊髓前后动脉都严重缺血,发生程度不一的横贯性的梗死。除了供应脊髓外,肋间动脉或者要动脉还供应椎体,因此,在肋间动脉或者腰动脉闭塞时,除了脊髓缺血,椎体也会发生缺血梗死。[6] 从而在MRI上看到相应水平的椎体梗死灶。当然,MRI还可以明确主动脉的病变,能够明确主动脉夹层或者血栓形成的诊断。 由此可见,MRI对主动脉疾病合并的脊髓梗死的诊断具有重要作用;其中,“猫头鹰眼”征合并椎体梗死灶是具有特征性的意义,可以协助区分其他原因所致的脊髓病变。 参考文献: 1. Cheshire WP, Santos CC, Massey EW, Howard JF Jr. Spinal cord infarction: etiology and outcome. Neurology. 1996;47:321-30. 2. Kelley CE. Nontraumatic abdominal aortic thrombosis presenting with anterior spinal artery syndrome and pulmonary edema. J Emerg Med. 1991;9:233-7. 3. Fujigaki Y, Kimura M, Shimizu T, Ikegaya N, Arai T, Hishida A, Kaneko E, Hachiya T.Acute aortic thrombosis associated with spinal cord infarction in nephrotic syndrome.Clin Investig. 1992 Jul;70(7):606-10. 4. Bolduc ME, Clayson S, Madras PN. Acute aortic thrombosis presenting as painless paraplegia. J Cardiovasc Surg (Torino). 1989;30:506-8. 5. Allen JP. Segmental infarction of the spinal cord associated with thrombosis of the abdominal aorta. ky Mt Med J. 1970;67:41-4. 6. Cheng MY, Lyu RK, Chang YJ, Chen CM, Chen ST, Wai YY, Ro LS. Concomitant spinal cord and vertebral body infarction is highly associated with aortic pathology: a clinical an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study. J Neurol. 2009;256:1418-26.
刘建仁 2015-09-04阅读量1.7万
病请描述: 脑血管病(中风)是世界范围的常见病,具有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高的特点,在幸存患者中约有3/4左右会遗留下不同程度的后遗症,给家庭和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负担。因此应该重视脑血管病的预防工作。目前中风的三级预防被列为中风的治疗原则之一。 一、 中风的危险因素 中风的危险因素包括高龄、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高脂血症、嗜烟、嗜酒、肥胖、中风病史、中风家族史等。 二、 中风的一级预防 中风的一级预防是指尚未发病,针对危险因素采取措施以预防或推迟中风发生。 (1)高血压:抗高血压治疗可明显降低中风的发生,对已发生过中风的患者则能明显降低再发中风的风险。一般要求将要求将血压控制在135/85mmhg以下,合并糖尿病的患者则要求控制在120/80mmhg以下。需要注意的是控制血压需持之以恒、按时服药,同时应避免血压过低。 (2)糖尿病:对糖尿病患者,只要无低血糖反应,一般要求将空腹血糖控制在6mmol/L以下,对合并肝肾功能不全或易发生低血糖者,血糖控制不易过严,一般要求空腹血糖小于7.8mmol/L。 (3)心脏病:各种心脏病患者易伴发中风,如心房纤颤患者可能因为心脏血栓脱落阻塞脑内血管引起中风,因此应重视心脏病的治疗。 (4)血脂异常:高胆固醇血脂、高脂血症均是中风的重要易患因素。降低血脂可以减轻动脉粥样硬化、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 (5)颈内动脉狭窄:颈内动脉是大脑的主要供血动脉,颈内动脉狭窄则可能引起脑缺血,狭窄严重者需考虑手术或介入治疗以改善血管狭窄,防治脑中风。 (6)其他:包括戒烟、避免酗酒、合理饮食、控制体重、适当体育锻炼等。 三、 中风的二级预防 中风的二级预防是指患者出现中风先兆或中风发生早期,采取措施早期诊治,尽可能逆转病情或防治疾病进展,防止残疾的发生,并预防中风的复发。 (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指患者一过性的出现一侧肢体活动不灵、言语障碍等神经功能障碍,随后很快缓解。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脑梗死的预警症状,约20%以上的患者最终后发展为不可逆脑梗死。因此,需要重视短暂性脑缺血的治疗,如果存在严重颈内动脉狭窄或其他手术指证,应积极手术治疗以预防卒中,无手术指证者一般需抗凝等药物治疗。 (2)脑梗死:对已发生过脑梗死的患者,再发中风的机会明显增加,一般需要长期抗凝、抗血小板治疗。 (3)脑出血:已发生过脑出血的患者很容易再次出血,而再出血患者预后往往较首次出血更差。在继续一级预防的同时需要严格控制和检测血压,避免血压过高,同时避免降压过低,影响脑血流灌注。 四、 中风的三级预防 中风的三级预防是指对已发生较重的不可逆性中风患者,采取的一切必要治疗和康复措施,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中风患者半年内是康复的黄金时期,对遗留后遗症的患者,可以通过合理的康复训练,减轻残疾程度,提高患者的生活治疗。同时要做好预防复发工作。
李心远 2015-06-02阅读量9733
病请描述: 1. 概述 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anterior ischemic optic neuropathy, AION)特指视神经筛板前段的缺血,导致缺血的责任血管是睫状后动脉。AION是老年人中最常见的缺血性视神经病变。临床多以晨起后发现无痛性视物模糊、水平半侧视野遮挡、眼底检查视盘水肿、线状出血为特征。危险因素主要与视乳头先天发育拥挤有关,即小杯盘比,加之高血压、高脂血症、小动脉粥样硬化等全身血管病风险因素,导致供应视神经前部组织的缺血,相当于视神经前段“中风”。另外一类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为风湿免疫疾病和动脉炎导致,在欧美国家主要指巨细胞动脉炎(giant cell arteritis, GCA)。GCA在亚洲人群中罕见。该章节主要强调老年人中动脉硬化引起的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non-arteritis anterior ischemic optic neuropathy)即NAION。 2. 临床表现 (1)年龄大于50岁。 (2)存在小动脉硬化的风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代谢综合征等。或伴鼾症、嗜烟。 (3)突发无痛性单眼视力下降,多在晨起后发现,发病时达峰,不排除进展。 (4)视力损害:视物遮挡,也可累及中心视力。视力下降的程度因人而异,可以正常不受影响,有些仅存光感。色觉障碍与视力下降程度相当 (5)视野缺损:水平或弓形视野缺损出现在55-80%的患者,下半缺损多见。 (6)眼底表现:急性期视盘水肿是诊断NAION的必备条件。水肿为节段性或弥漫性。范围与视野缺损的类型一致。如上半部的视盘水肿对应下半水平视野缺损。可伴盘周线状、火焰状出血。黄斑区可有不全星芒状硬渗。健眼如存在高危视盘,即C/D<0.3, 是诊断NAION的有力证据。 3. 病症详解 3.1. 病因 发病确切机制不明,但视神经发育异常,高危视盘/小杯盘,即视乳头小,血管发出拥挤被认为是最重要的病因。小动脉硬化、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等均是发病的风险因素;低灌注、夜间低血压、鼾症也是触发因素。治疗勃起障碍的药物如万艾可有诱发NAION的报道。颈动脉狭窄、大动脉斑块、房颤、心源性栓子等大动脉疾病并不是NAION的高危因素,却是视网膜缺血(TIA、视网膜中央/分支动脉阻塞)的最主要病因 3.2. 疾病诊断 年龄大于50岁患者,晨起出现单眼无痛性视物遮挡,查体见眼底视乳头节段性水肿 、线状出血;对侧健眼高危视盘。相对性瞳孔传入障碍(RAPD)阳性;视野损害为水平或弓形视野缺损,加上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打鼾等动脉硬化血管病的风险因素。注意双眼同时发病的视神经缺血少见,多为青年胰岛素依赖糖尿病患者,发病机制不详,与局部血供及新生血管相关。双眼先后发病,间隔时间短于半年的患者,必须排除动脉炎(巨细胞动脉炎、结节性动脉炎、白塞病)、梅毒感染的风险因素。 3.3. 检查方法 (1)眼底表现:急性期视盘水肿是诊断AION的必备条件。水肿为节段性或弥漫性。范围与视野缺损的类型一致。如上半部的视盘水肿对应下半水平视野缺损。可伴盘周线状、火焰状出血。黄斑区可有不全星芒状硬渗。健眼如存在高危视盘,即C/D<0.3, 是诊断NAION的有力证据 (2)视野检查:水平或弓形视野缺损出现在55-80%的患者,下半缺损多见。 (3)眼底荧光血管造影 :FFA对于NAION的确诊价值并不大,晚期显示视盘荧光渗漏。但脉络膜血管正常。但FFA对于诊断GCA意义重大。 (4)头颅MRI:视神经少有强化,借此与视神经炎的全程强化鉴别。很多患者可见脑白质片状脱髓鞘改变,与脑小血管慢性缺血相关。头颅影像学虽然对确诊没有意义,但可除外颅眶占位,避免误诊。 (5)血液检查:血脂、餐后血糖或糖化血红蛋白是确诊动脉硬化高脂血症的重要依据。血沉、c-反应蛋白增高对于鉴别GCA意义重大。年龄小于50岁的青年患者需筛查风湿免疫组套。梅毒及其他感染指标对鉴别诊断有意义。 (6)颞动脉活检 疑为动脉炎性AION患者需行颞动脉活检。其是诊断GCA的金标准。活检的阳性率与取材侧别、范围、激素的使用有关。但原则上不应等待活检结果而延误激素使用。组织学改变为血管壁的肉芽肿性炎症,动脉壁3层皆受累,血管内膜和中层更为明显,淋巴细胞和多核巨细胞浸润。 3.4. 并发症 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病变范围局限,病后仅遗留视神经萎缩。GCA为预后凶险的疾病,是西方白种人最普遍的血管炎性疾病。GCA不仅累及后睫状动脉,还可导致后部视神经,视网膜、脉络膜、眼肌、脑血管、心血管的缺血表现。如怀疑GCA诊断,需高度重视!血沉及c-反应蛋白对诊断非常关键。必要时行颞动脉活检确诊。尽早给予大剂量激素是治疗,可以逆转血管炎病理改变,挽救视力,防止另眼发病。 4. 预防 首先预防心脑血管病的风险因素。高血压患者正规服用降压药物,避免血压过度波动和夜间低血压。高脂血症及糖尿病患者在医生指导下用药,避免动脉硬化进一步发展。治疗严重的鼾症。戒烟、戒酒、重视起居规律,科学合理安排日常工作和生活,适当锻炼身体。 5. 治疗 NAION无特殊治疗。急性发病期如果视乳头水肿严重,且患者血压、血糖控制良好的基础上可使用中、小剂量的口服激素,短期使用。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必须在内科医师协助下使用激素。如水肿轻微,视功能尚好,不建议使用。阿司匹林对视力预后及预防对侧眼发病无帮助。 6. 求医准备 发病时间较长的患者就诊时最好能携带发病后数天的眼底照片和眼底血管荧光造影图片,因为只有急性期患者视乳头水肿、出血的特征有利于诊断,慢性期视神经萎缩不能为诊断提供帮助。 7. 预后 多数患者发病后病情不会进展,40%患者视乳头水肿消退后视力及视野将有部分改善,视力可提高3行左右。患眼慢性期表现为视神经萎缩。15%的患者5年内对侧眼发病,尤其是高危视盘的患者。 8. 常见问题 (1)我的视神经缺血能治愈吗?视神经缺血是永久性的损害,无法治愈,但是也不将进展。大部分患者的视功能良好,仅视野一半或弓形缺失。 (2)另外眼是否发病?能预防吗?15%的患者另眼会在今后5年中发病,原因是由于视盘本身先天发育拥挤,加之动脉硬化的因素、血压波动、鼾症等。糖尿病患者另眼发病率明显增高。目前无药物可以预防另眼发病,注意控制全身心脑血管病的风险因素。 (3)可以使用激素治疗吗?急性期视乳头水肿严重的患者可以使用口服中小剂量激素,1-2周内减停。水肿轻微、高龄、血糖血压控制不佳患者尽量避免使用。 (4)头颅MRI报告脑部脱髓鞘改变严重吗?此表现在视神经缺血患者中常见,为小动脉粥样硬化的间接证据,预防心脑血管病风险因素即可。 (5)我需要定期复诊吗?如病情稳定,短期内可不用来诊,除非另眼发病。注意关注全身心脑血管疾病情况。 9. 最新进展 急性期NAION后玻璃体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Ranibizumab)在小样本临床研究中显示具减轻水肿和神经保护的作用,但作用机制不详。前列腺素类药物(PGJ2)在动物模型中表明具有神经保护作用,但尚未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田国红 2015-04-15阅读量2.4万
病请描述: 1. 概述 视神经炎(optic neuritis, ON)指视神经急性或亚急性免疫介导非特异性炎症病变,多与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即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密切相关。以往诊断名称中使用的“球后视神经炎”是按照病变解剖学部位来定义的,指眼底视乳头无水肿表现的视神经炎。该病中青年易发病,尤其是女性多见,有自愈倾向。儿童视神经炎与成人相比具有其特殊性。 2. 临床表现 (1)症状:急性单眼或双眼视力下降,发病前1-2周内可有感冒、腹泻、发热病史。90%以上患者病初伴有眼眶周围和眼球后胀痛、尤其是眼球转动时加剧。发病后视野中部分物体缺失,颜色饱和度减退,视物灰暗,尤其是红色饱和度降低明显。视力在数天内可急骤下降,降至手动或光感。 (2)体征:患眼验光后最佳矫正视力低于正常、颜色觉减退(Ishihara 色板检查)。光线交替照射检查瞳孔可发现患眼相对瞳孔传入障碍(relative afferent papillary defect, RAPD)。眼底检查:视神经乳头在2/3患者为正常,其他可以表现为轻度水肿。 (3)辅助检查:Humphrey静态视野检查或Goldmann动态视野检查可发现患眼视野缺损,急性期多为弥漫性或中心暗点,但任何类型的缺损均可出现。视觉诱发电位(VEP)P100潜伏期延迟、波幅降低。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可以明确视神经或黄斑病变,同时视神经的神经纤维层厚度对将来疾病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头颅磁共振(MRI)视神经信号部分强化,轻度增粗。血液学化验需要排除结核、梅毒、弓形体等感染性疾病;血AQP4抗体用于与视神经脊髓炎的鉴别诊断。脑内有脱髓鞘病变的患者腰穿检查有重要临床意义,脑脊液成分及寡克隆带对后续诊断及治疗意义重大。 3. 病症详解 3.1. 病因 该病确切病因不明,但与免疫异常导致的神经脱髓鞘密切相关。部分患者发病与EB病毒、巨细胞病毒感染后状态有关。全球单眼罹患发病率约0.9-2.2/100,000。女性、白种人及高纬度寒冷地区发病率高。 3.2. 疾病诊断 中青年、女性多见。急性单眼(少数双眼)视力下降 、初期伴轻度眼球及转眼痛;查体患眼视力下降、色觉减退、患侧RAPD阳性、视野缺损、对比敏感度降低。眼底检查视乳头正常或轻度充血、水肿。头颅MRI患侧急性期视神经强化,同时排除肿瘤压迫及其他因素造成的视神经损害。血液学检查排除各种感染性疾患。 诊断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步是鉴别诊断,即排除其他病因造成的视神经病变,这些疾病如下: (1)感染性视神经病变:如结核、真菌、梅毒螺旋体、艾滋病毒、巨细胞病毒、弓形体、莱姆病。以上疾病,尤其是结核与梅毒可模拟视神经炎的表现,但大剂量激素使用为禁忌。因此流行病学史和必要的抽血化验非常重要。 (2)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青少年男性无痛性视力下降时需要警惕该病。眼底表现及视野检查具有特征性。有母系发病的家族史。血线粒体基因(mtDNA)检查可确诊。 (3)长期嗜烟酒患者及胃肠道疾病患者需警惕中毒性及营养不良的代谢性视神经病变。包括烟酒性弱视、维生素B12缺乏等。乙胺丁醇等药物用于长期抗结核治疗时可出现视神经损害。与剂量大小及个人特质相关。研究显示每天用量超过25mg/kg者风险增高。建议抗痨治疗时定期复查视力、色觉及视野,及时发现药物毒性。工业酒精甲醇中毒,可以导致灾难性永久视力丧失。 (4)颅内肿瘤压迫呈慢性进行性视力下降,但肿瘤突然破裂出血时可导致急性视力下降,如临床表现不符合典型的视神经炎:老年人发病;病程超过1月视力仍持续下;激素效果不佳;无痛性;双眼受累等,均需行头颅核磁检查予以排查。 (5)由于视神经与后组鼻窦紧密相邻,加之鼻窦的骨壁极为菲薄,因此鼻窦的炎症(如蝶窦、后组筛窦)可扩散至眶尖或邻近眶内组织,造成炎症累及视神经。 (6)一些结缔组织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白塞病、结节病眼部受累表现可为视神经炎,但存在与脱髓鞘性视神经炎不同的病理机制,治疗也有差异。需要仔细加以鉴别。 3.3. 检查方法 常规眼科查体、裂隙灯检查、视野检查、视觉诱发电位(VEP)、头颅磁共振(MRI)、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抽血化验、腰穿脑脊液细胞学、生化、寡克隆带、IgG合成指数、水通道蛋白抗体(AQP4抗体)等。 3.4. 并发症 部分视神经炎患者可发展为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性疾病,如多发性硬化。眼底检查慢性期视神经可出现颞侧苍白或萎缩。 4. 预防 自身免疫性疾病尚无有效的预防方法,防止感染、感冒以及寒冷等诱发因素,是防治的重点。 5. 治疗 基于经典的询证医学ONTT研究(Optic Neuritis Treatment Trial,ONTT),目前正规的治疗方案为急性期(发病2周之内)大剂量激素(如甲强龙)静脉冲击治疗。3-5天后给予口服激素,剂量在后续的数周内逐渐递减。因大剂量激素存在禁忌及副作用,该治疗需要在医生指导及密切观察下使用。如果患者存在复发的风险,口服激素使用时间可相对延长,不耐受激素患者可考虑免疫抑制剂。有发展为多发性硬化高危因素的患者建议长期使用β-干扰素预防复发及后续脑部损害。 6. 求医准备 就诊时应向医生陈述发病的具体细节:如病前是否感冒、发热、腹泻、是否有转眼痛及色觉异常。既往身体状况,是否有风湿免疫疾病、头部外伤史、家族类似病史。如果为复诊患者,携带好初次检查的病史资料及眼底照片、视野检查结果、CT、磁共振胶片。 7. 预后 视神经炎预后良好,甚至不使用激素或任何营养神经药物,患者视力大部分恢复正常或亚正常水平。尽管很多患者视力可达正常,但色觉始终难以恢复。由于双眼视神经传入速度的不同,少数患者存在Pulfrich 现象,即感知物体运动轨迹异常,尤其是参加球类运动时。部分患者有发展为多发性硬化的潜在风险。 8. 常见问题 (1)我的视力可以恢复到什么程度?取决于病变本身的严重程度,因人而异。典型的视神经炎患者激素冲击后视力可显著提高;如发病时视力下降到手动或光感水平,则预后不良。研究表明视神经炎发病后1月应该开始的恢复,恢复期可以长达1年。因此早期视力恢复不佳的患者不必过于焦虑,病后半年或1年可前来随访。 (2)是否会复发或者另眼是否发病?多发性硬化高风险的患者复发率高;合并风湿免疫病、对撤激素敏感的患者,需谨慎复发或视神经脊髓炎的风险。 (3)害怕激素副作用大怎么办?视神经炎有自愈的倾向,激素的使用只是缩短病程,并不改善预后。言下之意用激素有可能让视力恢复的快些,但医生需要权衡药物的副作用与治疗的获益。对于有激素使用禁忌、妊娠妇女、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如果视功能损害不严重,不必急于激素冲击治疗,可暂时观察。 (4)神经营养因子类药物有效吗?目前没有询证医学的证据证明这类药物对治疗视神经炎有帮助,不建议使用。 (5)需要定期复查头颅磁共振吗?脑部磁共振可预测患者转化为多发性硬化疾病的风险,指导治疗及判断预后,故疾病有复发或出现新的神经系统症状时,需要复查。 (6)我需要再来复诊吗?视神经炎有发展为多发性硬化的潜在风险,首次发作视神经炎的患者必须按医生的要求定期来诊。如有再次视力下降、一侧肢体麻木、力弱、尿急或小便费力时,应及时来诊。 9. 最新进展 最新治疗药物的进展主要是针对是视神经炎转化为多发性硬化患者,从肌肉注射的β-干扰素到新近口服预防MS的药物Gilenya(Fingolimod)。一些靶向治疗的免疫调节剂也已问世,其疗效和安全性有待临床研究进一步的验证。
田国红 2015-04-15阅读量2.8万
病请描述: 自发性非创伤性颅内出血是导致死亡的重要原因。尽管如此,目前许多报道缺乏特异性的目标治疗,最近的研究提示,良好的内科治疗对颅内出血死亡率可能有潜在的直接影响。AHA/ASA指南的目的是提醒临床医生,他们的治疗在决定颅内出血患者预后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并提出循证医学的治疗指南。 最近的关于颅内出血指南的发表于2007年,目前的这篇文献更新2007版指南,要点包括颅内出血的急诊诊断与评估,病因的判断,止血治疗,血压处理,颅内压处理,发热,血糖,癫痫,脑积水,铁离子,颅内压监测,组织氧合,血肿清除,脑室出血,支持治疗的撤除,再出血的预防,护理,康复,远期处理等。 颅内出血急诊诊断和评估及病因的判断 颅内出血是医学急症。快速诊断和仔细处理颅内出血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在出血后最初的数小时内,病情恶化是很常见的。超过20%以上的患者在入院前急救评估与入院后首次评估Glasgow昏迷评分降低2分以上。在那些入院前神经系统症状恶化的患者中,Glasgow昏迷评分平均降低6分的患者死亡率大于75%。在到达医院后最初1小时内,15%的患者Glasgow昏迷评分降低2分以上。早期神经系统症状恶化的危险和差的远期预后的高发生率提示,早期有力治疗很重要。 院前处理 院前处理的主要目的是提供呼吸和心血管支持,转运患者至就近的具有处理卒中医疗设备的医疗机构。第二个急诊处理的主要目的是获取主要病史,包括发病时间,或者患者最后表现为正常的时间,既往病史及用药情况,服用的药物等。急诊处理的最后一点是提前通知急诊科,即将有卒中患者到达,以准备启动应急通路和准备会诊。提前通知医院急诊科的措施已经证实能明显缩短CT扫描时间。 急诊处理 每一个急诊科都要准备治疗颅内出血患者或有计划转运患者至三级医疗机构是非常重要的。处理颅内出血患者的重要设施及资源包括:神经病学,神经影像学,神经外科学,训练有素的护士,内科医生。在急诊科内科医师和护士的协同工作下,尽快联系会诊,完成临床评估。对于颅内出血患者,急诊科处理包括血肿穿刺的外科干预,脑室外引流,侵入性监测和处理颅内压,血压的处理,气管插管,凝血异常的纠正。许多医疗中心都有治疗缺血性卒中的应急通路,但很少有中心具有处理颅内出血的应急通路。这些通路需要更加有效,标准,综合治疗重症颅内出血患者。 神经影像学 突然起病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多是血管源性的,仅靠临床特点不能确定是缺血性或出血性。呕吐、收缩压大于220mmHg、头痛、昏迷、发病数分钟或数小时意识障碍进行性加重均提示颅内出血,但是所有这些表现都是非特异性的。初次评估时CT或MRI都是合理的。CT对确定急性颅内出血是非常敏感的,被认为是金标准。梯度回波和T2加权对急性颅内出血的检测和CT一样敏感,且对陈旧性出血的检测更加敏感。 颅内出血发生后神经系统症状恶化的高发生率可能与起病后数小时内活动性出血有关。从起病到第一次神经影像学检查的时间越短,随后的影像学发现血肿扩大的几率就越高。在那些起病后3小时内行神经影像学检查的患者,28%-38%在随后的影像学复查中显示血肿扩大1/3以上。血肿扩大预示着临床症状的加重,死亡率增加。因此,确定患者血肿扩大的危险因素是当前研究的活跃领域。CT动脉造影或增强CT扫描根据血肿周围出现增强的外渗物确定血肿扩大的高危患者。MRI动、静脉成像,CT动、静脉成像对于检测颅内出血的原因是敏感的,包括动静脉畸形,肿瘤,Moyamoya病,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等。对临床高度怀疑或无创性检查提示血管源性的颅内出血考虑全脑血管造影检查。 总之,颅内出血是一个医学急症,有着高的死亡率,应该迅速的诊断和合理的治疗,起病数小时内血肿扩大和症状加重是较常见的。 推荐建议: 1.鉴别缺血性卒中和颅内出血,推荐快速的CT或MRI检查。(Class I; Level of Evidence: A) 2.为了确定那些有血肿扩大风险的患者,可考虑CT动脉造影或增强的CT检查(Class IIb; Level of Evidence: B)。当临床怀疑或影像学支持潜在的结构损害,如血管畸形,肿瘤等,考虑CT动脉造影,增强CT,CT静脉造影,增强MRI,MRI动脉成像,MRI静脉成像。(Class IIa;Level of Evidence: B,新的推荐建议) 颅内出血的内科治疗 止血治疗/抗血小板聚集/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 潜在的凝血功能异常可导致颅内出血。颅内出血风险包括:口服抗凝药物,获得性或先天性的凝血因子缺乏,血小板数量和质量的异常。口服抗凝药物治疗的患者占颅内出血的12%-14%,随着越来越多的使用法华林,这个比例会更高。认识到潜在的凝血功能异常,治疗过程中纠正凝血功能。对那些凝血因子缺乏或血小板减少患者,可补充凝血因子或血小板。 对于那些口服抗凝药物治疗的患者出现危及生命的出血如颅内出血时,推荐尽快纠正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以前推荐静脉使用维生素K和新鲜冰冻血浆,但是目前,凝血素复合浓缩液(PCCs),重组Ⅶa因子(rFVIIa)已成为潜在的治疗方法。对于口服抗凝药物相关的危及生命的出血,即使是静脉使用维生素K,也只是一种辅助治疗,因为维生素K纠正INR需要数小时。新鲜冰冻血浆的疗效因可能发生过敏反应、感染性输血反应,耗时较长及需要大量的血浆等受到限制。一个研究表明,新鲜冰冻血浆24小时纠正INR与输注血浆的时间相关,在24小时的时候,17%的患者INR仍不能降至1.4以下,提示冰冻血浆不能快速有效的纠正凝血异常。 凝血素复合浓缩液(PCCs)是一种血浆中提取的凝血因子浓缩液,主要用于纠正IX因子缺乏症,除了含有IX 因子,还含有II, VII, 和X因子,越来越多的推荐凝血素复合浓缩液(PCCs)治疗华法林有关的出血。凝血素复合浓缩液(PCCs)可以快速的给药和吸收重组,少量的凝血素复合浓缩液(PCCs)就含有高浓度的凝血因子,还可灭活感染源。不同的凝血素复合浓缩液(PCCs)制剂凝血因子的含量不同(大多数VII因子含量低)。数个研究已经证实,对于口服抗凝药物的患者,PCCs可以快速的在数分钟内纠正INR。非随机化的回顾性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表明,PCCs联合应用维生素K与维生素K联合应用新鲜冰冻血浆相比,能更加快速的纠正INR,在临床预后无明显差异。一个随机化研究比较PCCs联合应用新鲜冰冻血浆和单用PCCs治疗口服抗凝药物相关的颅内出血,接受PCCs治疗纠正INR需要的时间更短,需要的新鲜冰冻血浆量更少,虽然临床结果无显著性差异。但是冰冻血浆治疗的副作用更多,主要是血容量负荷过大。尽管PCCs理论上能增加血栓形成并发症风险,实际上,这个风险相对较低。尽管缺乏大量的,设计良好的随机对照试验,在指南中,越来越多的推荐PCCs应用于口服抗凝药物相关的危及生命的出血或颅内出血的治疗。 已经批准用于血友病和先天性VII缺乏的治疗的重组Ⅶa因子(rFVIIa),目前已经关注用于治疗自发性颅内出血或抗凝药物相关的颅内出血。在口服抗凝药物相关的颅内出血,尽管重组Ⅶa因子(rFVIIa)能快速的纠正INR,但是它不能补充维生素K依赖因子,不能像PCCs一样很好的储存凝血因子。根据目前能获取的有限的数据,美国血液病学会循证医学综述不推荐常规使用rFVIIa作为华法林拮抗剂。 rFVIIa也实验性应用于非抗凝药物相关的颅内出血治疗。一个2期的随机临床试验显示,与安慰剂相比,在颅内出血后4小时内应用rFVIIa治疗能降低血肿扩大的速度,改善临床预后,但是更容易发生血栓形成事件(7%vs2%)。随后的3期临床试验显示,安慰剂与20ug/kg、80 ug/kg rFVIIa在改善临床预后上无明显差异,尽管两种剂量的rFVIIa都能减少血肿的扩大。总的严重的血栓形成不良事件发生率相似。大剂量的rFVIIa组80 ug/kg与安慰剂相比,有更高的动脉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率。作者注意到该试验治疗组间基线的不平衡,尤其在大剂量rFVIIa治疗组,颅内出血患者数量明显较多。rFVIIa对颅内出血患者哪些亚组治疗有效还需进一步确定,目前rFVIIa对颅内出血(不管是否口服抗凝药物)治疗的有效性还需进一步证实。 关于既往使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或存在血小板功能不全对颅内出血患者血肿扩大速度或临床预后影响的那些研究得出的结论不一致。在1个有关颅内出血的神经保护的研究中,报道的使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与血肿扩大及临床预后无关。其他的研究显示,血小板功能障碍与血肿扩大和临床预后有关。在血小板计数正常的患者输注血小板或其他药物是安全和有效的,但在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或血小板功能不全的患者,其安全性和疗效还不清楚。 颅内出血患者是发生血栓形成的高危人群。妇女和南美人更是高危人群。随机试验显示,在颅内出血后间断呼吸压迫联合弹力袜与单独应用弹力袜相比,能更好的降低无症状的深静脉血栓形成。2个小规模的随机对照试验显示,颅内出血后4天和10天,小剂量皮下注射肝素在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上无差别,且不增加出血风险。一个非对照试验显示,在颅内出血后2天使用小剂量肝素,能降低血栓形成发生率,而不增加再出血。 推荐建议: 1.严重的凝血因子缺乏或血小板减少患者,应分别补充相应的凝血因子和血小板(Class I;Level of Evidence: C)。 2.因口服抗凝药物治疗导致INR升高的颅内出血患者,应停用华法林,接受维生素K依赖因子替代治疗,纠正INR,静脉使用维生素K(Class I; Level of Evidence: C)。PPCs与新鲜冰冻血浆相比不能改善临床预后,但有更少的并发症,可以替代新鲜冰冻血浆(Class IIa; Level of Evidence: B)。rFVIIa不能替代所有的凝血因子,尽管能降低INR,但在体内并不能恢复凝血,不推荐常规使用rFVIIa作为口服抗凝药物并发颅内出血的拮抗药物(Class III; Level of Evidence: C)。 3.尽管在非凝血性疾病导致的颅内出血患者,rFVIIa能限制血肿扩大,但是使用rFVIIa,血栓形成的不良反应事件增加,对于非选择性的颅内出血患者,rFVIIa没有明确的临床有效性。因此,rFVIIa不推荐应用于非选择性的颅内出血患者(Class III; Level of Evidence: A)。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明确rFVIIa对于哪些选择性颅内出血患者的有效性。 4.既往使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颅内出血患者,输注血小板治疗疗效不清楚,有待进一步研究(Class IIb; Level of Evidence: B)。 5.颅内出血患者除应用弹力袜外,还应加用间歇性呼吸压迫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Class I;Level of Evidence: B) 6.对于那些缺乏肢体活动的颅内出血患者,发病后1-4天,确定活动性出血停止后,可考虑使用小剂量低分子肝素或普通肝素皮下注射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ClassIIb; Level of Evidence: B)。 血压的处理 血压及颅内出血的结局 在急性颅内出血患者,血压常常明显升高,颅内出血患者血压增高较缺血性卒中更明显。在颅内出血后数天,血压常常自发降低,但部分患者血压持续升高。血压增高的潜在病理生理机制包括神经内分泌系统的激活及颅内压的升高,包括交感神经系统、肾素-血管紧张素轴、糖皮质系统的激活。理论上,升高的血压可能导致血肿扩大,加重血肿周围水肿,导致再出血,都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但颅内出血后数小时内血压增高与血肿扩大(或最终的血肿体积)的相关性还不明确。 一个系统回顾和来自中国的大样本的多点研究显示,颅内出血后12小时内收缩压大于140-150mmHg有双倍风险的死亡率和致残率。与缺血性卒中一样,颅内出血患者血压水平和差的预后之间的呈U形或J形相关。只有一个研究显示低的收缩压(小于140mmHg)与差的预后相关。 降血压治疗的作用 INTERACT试验是一个开放、随机对照试验,纳入以中国人群为主的发病后6小时内能评估、监测、治疗的404位颅内出血患者。203位患者随机分配到静脉使用降压药物在1小时内将收缩压降至140mmHg以下,并维持24小时,201位患者分配至血压控制在180mmHg左右(之前AHA推荐的血压水平)。结果显示,积极降低血压组与对照组相比,在基线和24小时的时候,有着低的相关性和绝对的血肿扩大的趋势。在积极降血压组,没有病情恶化和严重不良反应事件,两组间多个临床结果指标也无明显差异,如致残率,生活质量等,虽然该试验不能明确的测试这些临床结果指标。该试验为颅内出血患者早期降血压提供了有力的依据,但是该试验结果还不能达到指南推荐的标准。其他的研究,如ATACH实验也证实了颅内出血患者早期降血压治疗的安全性和可行性。 关于颅内出血的机制的进一步理解以及2007年美国心脏病学会颅内出血治疗指南发表后积极降血压的安全性的理解,INTERACT 和ATACH试验是颅内出血患者降血压治疗的最可靠的证据。尽管这些研究表明,积极的降血压治疗是临床可行的和安全的,但是目标血压,降血压治疗的持续时间,降血压治疗能否改善预后还不清楚。 推荐建议: 1.在颅内出血患者血压干预的临床试验没有完成以前,临床医师可参照目前不完全有效的证据处理血压。在不同情况下,推荐的目标血压见表1 (Class IIb; Level of Evidence: C). 2.对于收缩压波动在150-220mmHg的颅内出血患者,收缩压降至140mmHg是安全的(Class IIa; Level of Evidence: B)。 收缩压大于200mmHg或平均动脉压大于150mmHg,考虑静脉使用降压药物积极降血压,每5分钟监测1次血压 收缩压大于180mmHg或平均动脉压大于130mmHg.颅内压升高,可考虑监测颅内压,或间歇,持续使用静脉降压药物,保持颅内灌注压大于60mmHg。 收缩压大于180mmHg或平均动脉压大于130mmHg,没有颅内压升高的证据,考虑间歇性或持续性静脉降血压药物适量降低血压,如平均动脉压110mmHg或目标血压160/90mmHg,每15分钟评估1次。 住院病人治疗及继发的脑损伤的预防 一般监测 颅内出血患者内科情况及神经系统症状常常是不稳定的,尤其在发病后数天内。在专门的神经ICU中治疗颅内出血与低的死亡率有关。生命体征的监测,神经系统症状体征的评估,持续的心肺功能监测,包括血压,心电图,氧饱和度。接受扩血管药物治疗的患者可考虑持续动脉血压的监测。 护理 在ICU病房中,颅内出血患者的特异性护理包括:1.颅内压的监测,颅内灌注压监测,血流动力学监测。2.处理颅内压,血压,机械通气,发热,血糖的器具。3.通过体位保持,气道保持,生理能耐受的活动等预防制动导致的并发症。脑损伤联盟关于卒中中心的文献认为监测和预防并发症的护理人员应接受专门训练。这些文献也推荐护理人员应接受详细的神经系统功能评估训练,包括标准化量表,如国际健康组织卒中量表,Glasgow昏迷量表,Glasgow结果量表。 一个纳入颅内出血患者的包含49家医院的加拿大研究显示,在调整病情严重程度,并发症,医院条件后,高比率的训练有素的护士和良好的医护沟通与30天时较低死亡率独立相关。 推荐建议 颅内出血患者的监测和处理应在具有神经病学ICU专业知识的医师和护士的ICU中进行(Class I; Level of Evidence: B)。 血糖的处理 无论有无糖尿病的颅内出血患者,入院时的高血糖预示着死亡风险增加和预后较差。一个随机对照研究显示,应用胰岛素严格控制血糖(80-110 mg/dL)可改善预后,在外科治疗的颅内出血患者,越来越多的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尽管如此,最近更多的研究显示,应用胰岛素严格控制血糖的治疗计划使系统性低血糖或脑低血糖事件发生率增加,死亡的风险增加。目前颅内出血患者高血糖处理的最佳方案及目标血糖还有待确定。但应避免高血糖。 体温的处理 在脑损伤的体外模型实验中,发热可加重病情。在基底节区和脑叶出血患者,发热的发生率较高,尤其是脑室出血。入院后72小时后还存活的颅内出血患者,发热与预后相关,发热也是独立的预测因子。这些数据都提示颅内出血患者应积极治疗保持正常体温。尽管如此,没有数据研究发热与预后的相关性。颅内出血患者降体温治疗也没有系统的研究。 癫痫和抗癫痫药物的应用 在颅内出血后2周内癫痫的发生率为2.7-17%,大部分患者发生在发病时或发病后不久。在选择性的颅内出血患者,持续的脑电图监测发现28-31%患者有癫痫样的放电,而大部分患者没有接受预防性抗癫痫药物治疗。在一个大样本的单中心的研究中,在脑叶出血后预防性应用抗癫痫药物不能降低癫痫的发生率。在一个前瞻性的研究中,癫痫的发生与神经系统症状体征加重和死亡率有关。脑电图检测到的亚临床癫痫的影响还不清楚。最近,一个颅内出血的神经保护研究的安慰剂组数据分析显示,即使在校正了颅内出血预后的其他预测因子后,没有明确的癫痫发作而接受抗癫痫治疗(主要是苯妥英钠)在90天时有更高的死亡率和致残率。另外一个最近的单中心的观察性研究得出相似的结论,尤其是苯妥英钠。因此,仅那些有临床癫痫发作的患者,或者脑电图有癫痫样放电伴意识状态改变时才推荐使用抗癫痫药物。对于那些与颅脑损伤不相匹配的意识水平降低的颅内出血患者,可考虑持续的脑电图监测。预防性应用抗癫痫药物的有效性还不能确定。 推荐建议: 血糖的处理:应监测血糖,推荐正常的血糖(Class I: Level of Evidence: C)。 癫痫和抗癫痫药物:有临床癫痫发作应使用抗癫痫药物(Class I; Level of Evidence: A)。 在与颅脑损伤不相匹配的意识水平降低的颅内出血患者,可考虑持续的脑电图监测(Class IIa; Level of Evidence: B)。意识状态改变的患者,若脑电图监测发现癫痫样放电应使用抗癫痫药物(Class I; Level of Evidence: C)。不推荐使用预防性的抗癫痫药物(Class III; Level of Evidence:B)。 铁离子 在兔模型中,应用铁螯合剂去铁敏系统治疗可改善颅内出血导致的DNA损伤,减轻水肿,促进功能恢复。关于颅内出血患者体内铁离子所起的作用,目前的研究报道较少,这些研究显示,在颅内出血患者,高的血清铁蛋白水平与差的预后有关,与血肿周围水肿的体积有关。 铁离子介导的毒性是脑出血治疗的有前途的目标。除了螯合铁离子,去铁敏还显示出其他的神经保护作用。它促进血红素加氧酶的转录,抑制血红蛋白介导的谷氨酸兴奋毒性,抑制缺氧诱导分子脯氨酰羟化酶。这个领域需要进一步的研究,目前还没有的治疗推荐建议。 治疗步骤/手术 颅内压的监测和治疗 颅内出血的患者常常需要监测颅内压。尽管如此,仅有很少的关于颅内出血患者颅内压增高发生率和治疗措施的研究发表。有证据显示,一些患者存在不同的压力梯度,颅内压升高发生在血肿内和血肿周围,而不是远离血肿的部位。颅内压升高的常见原因是脑室内出血导致脑积水所致,或者血肿的占位效应。小量的颅内出血或脑室内出血不需要降低颅内压治疗。 颅内压的测定需要插入脑实质的装置检测,多在床旁。纤维光学技术可用于两种类型的装置。插入侧脑室的脑室内导管可行脑脊液引流,这对于脑积水的患者也可降低颅内压。脑实质导管插入脑实质监测颅内压,但不能引流脑脊液。没有发表的研究显示处理颅内压影响临床预后,因此,颅内出血患者是否监测和处理颅内压还不清楚。与监测颅内压插入导管有关的风险包括感染、颅内出血。总体上,使用脑室内导管较脑实质导管颅内感染和颅内出血的风险更高,尽管相关的数据不是来自于颅内出血患者,而是来自于颅脑损伤或非动脉瘤性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在108个装置的研究报道中,感染的发生率为2.9%,颅内出血发生率为2.1%。直接的比较各种监测装置是在1993年-1997年的536个颅内监测装置的报道(274个脑室内导管,229个脑实质导管,33个其他类型的装置),总的感染发生率为4%,颅内出血发生率为3%。在插入监测装置前,应检查凝血功能。既往使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患者在操作前应补充血小板,口服华法林的患者应使用华法林拮抗剂。使用脑实质或脑室内颅内压监测装置应根据特殊要求而定,如脑积水是否需要脑脊液引流,收集脑脊液,平衡监测风险。 颅内压的治疗应根据颅内压增高的潜在原因不同而选择治疗方案,尤其是由于脑积水或血肿的占位效应导致。因为颅内出血患者颅内压的处理的报道很少,颅内压处理的原则多借用颅脑损伤的指南,强调保证颅内灌注压在50-70mmHg,取决于脑自我调节。Glasgow昏迷评分小于等于8分,有脑疝形成的,脑室内出血或脑积水考虑颅内压监测和治疗。 许多的研究评估脑室体积和脑室扩大对于临床预后的影响。一项随访902位患者的研究显示,早期的外科手术清除血肿,377位患者有脑室内出血,208位患者有脑积水。与以前的研究一样,该研究显示脑积水预示预后差。因此,脑积水是颅内出血相关死亡的重要原因。意识水平下降的患者应考虑降低颅内压治疗。 小量的病例研究报道颅内出血患者应用脑组织氧和微量渗析监测。因为患者数量小,数据有限,没有关于这方面技术推荐指南。 推荐建议: 1.Glasgow昏迷评分小于等于8分的颅内出血患者,有脑疝形成的患者,明显的脑室内出血或脑积水患者考虑颅内压监测和治疗,取决于脑自我调节,推荐颅内灌注压维持在50-70mmHg (Class IIb; Level of Evidence:C)。 2.意识水平下降的脑积水患者推荐脑室引流(Class IIa; Level of Evidence: B)。 脑室出血 脑室出血发生在45%的自发性脑出血患者。脑室出血可是原发的、继发的。大部分的脑室出血是继发性,继发于基底节区或丘脑的高血压脑出血。理论上,插入脑室导管能协助从脑室引流血液和脑脊液,但是单独使用脑室导管是无效的,因为很难保证导管的持续开放,引流血液的速度是缓慢的。最近,越来越多的兴趣在使用溶栓药物辅助脑室导管。 动物模型和临床报道脑室内注射纤维蛋白溶解剂,如尿激酶、链激酶、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等,在脑室出血的患者可降低死亡率,通过加速血液的清除及血凝块的溶解。最近的关于血凝块溶解试验研究,前瞻性的评估了52为脑室内出血患者脑室内注射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的安全性,该治疗方法的有效性还需进一步证实。 有些报道脑室出血其他的治疗方法如外科内窥镜清除血肿,脑室造口引流术,脑室腹腔分流,腰椎穿刺等,关于这些治疗的数据较少。 推荐建议: 尽管脑室出血患者脑室内注射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的并发症少,但该治疗方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不确定,还需进一步研究证实(Class IIb; Level of Evidence: B)。 脑出血的外科治疗 目前关于确定颅内出血是否需要外科手术清除血肿以及在手术时间的选择上仍存在争议。血肿周围脑组织损伤的病理生理学机制主要是血肿的机械性压迫以及随后血凝块产生的毒素效应。早期手术治疗减轻血肿对脑组织的机械性压迫以及毒素效应能减少脑组织的损伤,但是对于一个仍有活动性脑出血的患者而言,外科手术风险更大。此外,外科手术清除血肿都要行颅骨切除术,即使是最浅表的脑出血可能都要从正常的脑组织切开,以清除血肿。外科手术治疗脑出血试验的局限性是那些大量脑出血有脑疝形成风险的中青年患者,因为在临床试验中,该类患者病情危重,不可能随机化分组进行治疗,此类患者是否适合外科手术治疗目前意见仍不确定。 经颅手术治疗脑出血 绝大部分关于外科手术治疗脑出血的随机对照试验,都没有纳入小脑出血患者,而小脑出血患者约占10%-15%。既往的指南引证非随机对照研究显示,血肿直径﹥75px,或出现脑干受压,或出现脑积水的小脑出血患者,外科手术清除血肿疗效较好,而该组患者内科保守治疗疗效差。若小脑出血血肿直径﹤75px,未出现脑干受压或脑积水,不需外科手术治疗也能达到良好疗效。尽管目前还没有关于小脑出血患者外科手术清除血肿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但早期的研究显示手术和内科保守治疗的疗效差别,临床实际操作中,该类患者不适合进行随机对照研究。此外,仅应用脑室导管引流小脑血肿,而不及时手术清除血肿的治疗方法并不恰当,目前不推荐使用,尤其是那些脑池受压的颅内出血患者。 STICH试验研究显示血肿扩展至皮质表面25px内的脑出血患者,96小时外科手术治疗优于保守治疗,但是未达到统计学差异(优势比0.69,95%可信区间0.47-1.01)。格拉斯哥昏迷评分在9-12之间的脑叶出血患者,外科手术治疗较内科保守治疗疗效更好。多个试验经校正后显示浅表的脑出血患者外科手术治疗较内科保守治疗的疗效并不能达到统计学差异,因此作者建议进一步的临床试验证实该类患者手术治疗疗效。相反,STICH试验研究还显示,血肿距离皮质表面大于25px,或者格拉斯哥昏迷评分≦8的脑出血的患者手术治疗疗效差于内科保守治疗。另一个随机对照试验,纳入108例起病8小时内的幕上皮层下或壳核出血量大于30ml的患者,随机分组进行手术治疗或内科保守治疗。结果显示,手术治疗疗效明显优于内科保守治疗,但是总的存活率无显著差异。其它的随机对照试验因纳入患者数量少,不能确定以出血部位进行分组后亚组间的治疗疗效,或仅仅将脑深部出血患者进行随机分组,或者就没有报道相关试验结果,因而这些实验数据对整体的研究结果没有确切意义。评估外科手术治疗丘脑及脑桥出血存在一定的限制。 脑出血的微创手术治疗 如果外科手术清除血肿的适应症存在一定的争议,那么清除血肿的方法选择更没有明确的指南。一些医疗机构开展微创血肿清除术,这些微创手术应用立体定向技术联合溶栓药物或内窥镜吸引术。随机对照试验显示,皮层下脑出血12-72小时内行进行溶栓药物强化血肿吸引术,以及内窥镜吸引术(不论是否采取立体定向),都能增加血肿清除率,降低死亡率,但是采取以上微创手术并没有显示出能改善预后。 手术治疗时机 目前关键的问题是缺乏关于早期手术治疗脑出血时间窗的共识。临床研究报道显示的手术治疗时间窗很宽,从起病后4-96小时不等。这些研究中治疗时间窗的差异难以直接比较和分析不同时间段手术的治疗效果。一个来自日本的回顾性研究,纳入100例发病7小时内手术治疗的壳核出血患者(其中60例患者3小时内手术),结果显示手术治疗疗效较预期好。然而,随后的一些随机对照试验显示,发病12小时内手术治疗疗效有好有差。小部分的随机对照试验显示发病4小时内进行手术治疗增加了再出血的风险。 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结果显示,患者发病后24小时,48小时,72小时,96小时进行手术治疗分别与内科保守治疗相比,手术治疗并没有更好的疗效。然而在STICH试验的亚组研究中手术治疗浅表脑出血效果较好,而且在发病后12-72小时内行微创手术治疗皮层下脑出血能降低死亡率。 建议: 1.对于大多数脑出血患者来说,手术治疗的有效性还不确定(Ⅱb, C)。(新的建议) 2.小脑出血伴神经功能恶化或脑干受压或合并脑室梗阻导致脑积水应尽快手术清除血肿(Ⅰ;B)(修订以往的指南)。不推荐此类患者仅采用脑室引流术而不采取血肿清除术(Ⅲ;C)。(新的建议) 3.脑叶出血﹥30ml,距离皮层表面小于25px,可考虑采用标准的经颅血肿清除术清除幕上血肿(Ⅱb, B)(修订以往的指南) 4.利用立体定向或内窥镜吸引术(联合或不联合应用溶栓药物)等微创血肿清除术疗效仍不确定,需要进一步研究证实(Ⅱb, B)。(新的建议) 5.虽然理论上可行,但目前还没有明确的证据表明,超早期手术清除幕上血肿能够改善预后,降低死亡率。过早的手术治疗因为增加再出血的风险可能是有害的。(Ⅲ;B)。(修订以往的指南) 预后及治疗的撤退 许多观察性研究和流行病学研究都已经确定了许多预测急性脑出血预后的因素。在这些研究中,已经确定了许多关于死亡率和功能恢复的预测模型。大部分预测模型包括:患者的病情特征如格拉斯哥昏迷评分、NIHSS、年龄、血肿大小及位置,是否合并脑室出血及脑室出血量。但是目前还没有脑出血的预测模型考虑到治疗局限性的影响,这些局限性包括放弃复苏治疗,放弃支持治疗等。 大部分脑出血患者死亡发生在入院后,而患者死亡多是因为认为患者预后差而放弃治疗所致。一些研究已经确定,入院后1天内放弃支持治疗和其它早期治疗措施(如放弃复苏)是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因为没有考虑到治疗有限性,所以无论是现在的预测模型还是以往预测方法均可能存在偏倚。越来越多的关注到脑出血后早期医生就做出有限治疗的决定,不准确的悲观预测差的预后,对危重的脑出血患者不能提供强有力的治疗,而该类患者仍然可能有好的疗效。 放弃复苏治疗的定义是指在呼吸心跳停止的情况下不做任何复苏措施,但是在临床实践中,脑出血后早期常常因为不能进行侵入性治疗而仅给予药物治疗,这一点提示,即使不考虑患者的个体差异,医院内早期进行侵入性治疗在决定患者的预后方面可能起重要作用。 无论是医生,病人还是家属都想尽早得知脑出血患者的预后情况,但是目前对于这种预后的预测还是存在着一些不确定的因素。鉴于这些不确定的因素以及潜在的较差预测结果,我们在做出准确预侧脑出血患者的预后时,尤其决定放弃治疗时应十分谨慎。因此,在没有绝对禁忌症的情况下推荐对所有患者实施强有力的治疗。脑出血后几天内不建议撤除支持治疗或放弃复苏治疗。 建议: 脑出血后早期推荐强有力的治疗,若要放弃复苏治疗,推荐延缓至入院后至少第2天(Ⅱa, B)。之前存在复苏治疗禁忌的患者不在此建议之内。因为没有考虑到放弃复苏治疗或撤退临床支持治疗的影响因素,我们目前的对脑出血的预测方法可能存在着一定的偏倚。在任何时候考虑放弃复苏治疗时,患者都应接受合理的内科治疗和外科干预,除非已明确没有任何治疗价值。(修订以往的指南) 再出血的预防 人口统计学研究显示首次脑出血存活患者在1年内再次出血的几率是2.1%-3.7%/年/人,高于再次梗塞率。 已经明确的再次出血的危险因素是初次脑出血在脑叶。淀粉样血管病出血复发率高。 高血压性血管病导致的脑出血的特征性部位为基底节区,丘脑,脑干,也可复发,但比较少见。一些研究显示,与脑出血复发有关的其它因素包括:高龄,脑出血后抗凝治疗,脑出血前的其他部位出血史,携带载脂蛋白E 2 或 4等位基因,MRI T2加权梯度回波成像上大量的微小出血灶等。 高血压是目前预防再次出血可以调控的最重要的危险因素。培哚普利预防再次脑卒中的研究(PROGRESS)数据显示控制血压的重要性。该研究显示,服用培哚普利和吲达帕胺的脑血管疾病患者组,首次发生脑出血的风险显著降低(校正危害比0.44,95%可信区间为0.28-0.69),同样的,也降低了再次出血的风险,尽管没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校正危害比0.37,95%可信区间为0.10-1.38)。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脑叶出血还是大脑半球深部出血,控制血压均能降低其再出血率。然而目前还没有关于降低再出血风险的最佳血压控制范围的相关数据。根据国际联合委员会关于预防,检测,评估和治疗高血压的新的建议,血压控制的合理目标是BP﹤140/90(合并糖尿病,慢性肾病患者BP﹤130/80) 口服抗凝药物与差的脑出血预后有关,而且会增加再出血的风险。因此脑出血后服用抗凝药物预防血栓形成及导致出血的利弊也引起重视。假定一位69岁的有脑叶出血病史且伴有非瓣膜病变性房颤的老年男性患者,根据马尔可夫模型预测,长期服用抗凝药物可能会缩短其生存期,因为再出血的风险增大。然而关于深部大脑半球出血的患者服用抗凝剂,预防血栓形成及再次出血,利弊权衡更不明确。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与抗凝药物相比,再次出血的风险明显降低,表明脑出血后选择抗血小板聚集药物预防脑血栓形成可能较为安全。目前,一项随机双盲试验研究表明:高危房颤有华法林禁忌的患者每日服用75mg氯吡格雷和75-100mg阿斯匹林,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均较好。尽管既往脑出血病史是该研究的纳入标准之一,作者并没有报道既往脑出血患者所占的比例,因此,该研究结论可能并不能直接适用于既往有脑出血病史的患者。联合应用氯吡格雷和阿斯匹林,严重的脑血管事件绝对风险降低0.8%/年,然而严重出血事件绝对风险增加0.7%/年。 通过降低胆固醇水平预防脑卒中的研究(SPARCL)显示,既往有脑卒中病史患者随机服用大剂量的阿托伐他汀会使脑出血风险增加(未校正的危险比1.68;95%可信区间1.09-2.59)。对于有脑出血病史的患者,他汀类药物治疗降低缺血性心血管事件和脑血管事件的利弊仍不确定。频繁饮酒(每天大于两次)会增加再次出血的风险,因此脑出血后应戒酒。其它的一些行为,比如过度劳累、性活动、压力等与脑出血无关,虽然关于这方面研究报道数据很少。 建议: 1.确定患者再次出血的风险可能会影响其它的治疗决定,应考虑以下再次出血的高危因素:初次脑出血的部位,年龄,服用抗凝药物,携带载脂蛋白E2或E4等位基因,MRI上大量微小出血灶。(Ⅱa, B)(新的建议) 2.脑出血急性期渡过后,若没有禁忌症,应严格控制血压,尤其是由高血压血管病变引起的脑出血患者。(Ⅰ;A)(新的建议) 3.脑出血急性期后,目标血压应控制在﹤140/90(若合并糖尿病,慢性肾病BP﹤130/80)。(Ⅱa, B)(新的建议) 4.脑叶出血后,对于那些非瓣膜病变性心房纤颤患者,应避免长期使用抗凝药物治疗,因为该类患者长期口服抗凝药物有较高的再次出血的风险(Ⅱa, B)。若是有明确的使用这些药物适应症,可以考虑在非脑叶出血后使用抗凝剂,或者脑出血后使用抗血小板聚集治疗。(Ⅱb, B)(以往的指南) 5.避免过量饮酒有益(Ⅱa, B)。没有足够的证据表明应限制他汀类药物治疗,体力活动及性活动。(Ⅱb, C)(新的建议) 康复 一般来说,脑出血后的最初几周恢复情况较快,而且可能会持续数月,但是大约半数幸存者日常生活仍需要他人帮助。然而,病人在恢复的速度和程度方面差异较大,而且并没有一个硬性规定何时恢复结束。患者的认知、心情、所受刺激,以及社会的支持均会影响他的恢复情况,而且很难判定患者所具备的恢复潜力。一个简单的90天后的预测恢复情况是根据患者的年龄、出血量、出血部位、入院时的意识水平,以及上次出血的认知恢复情况进行评分。因为脑出血部位多位于脑叶,可能会破入脑室,因此临床上可能会出现一些与病灶大小不相称的一些特殊的认知功能的损害或是机体的功能恢复较慢,这些情况在康复治疗中需要特别的处理。 最近几年,卒中后的康复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一方面,需要制定康复方案,保证最优的康复,另一方面,迫于国库在健康花费上的压力。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组织良好的多学科的卒中单元与传统的卒中病房相比,更有益于提高颅内出血患者存活率,促进康复,回归家庭。已经做了许多努力把这种联合治疗的卒中单元模式引进社区,早期出院和以家庭为基础的康复计划耗费大,但是有效的。与传统的门诊康复相比,稳定期患者以家庭为基础的康复同样有效。这些计划的成功取决于照料者的训练和支持。尽管如此,任何国家和地区的卒中康复都取决于可获得的资源及费用选择。康复的关键部分包括对患者和照料者卒中二级预防的教育,达到康复目标的方法。康复计划应考虑到患者生活方式的改变,是否合并抑郁,照料者负担等适合患者和照料者。 推荐建议: 考虑到颅内出血可能造成的潜在的严重后果和致残性,推荐所有颅内出血患者接受康复治疗(Class IIa; Level of Evidence: B)。如果可能的话,尽早开始康复治疗是有效的,社区康复可作为加速患者出院计划的一部分,家庭为基础的康复措施也能促进康复(Class IIa; Level of Evidence: B)。 (郭晓燕 摘译)
刘建仁 2015-03-31阅读量1.8万
病请描述: 问:我从2002年第一次切除升结肠息肉(腺瘤,上皮轻度增生)至今,分别在2007年、2010年、2011年、2012年(两次)、2013年共7次摘除左半结肠、横结肠、升结肠、直肠等处摘除息肉11枚(其中2010年为腺瘤性息肉伴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其余基本都为腺瘤性息肉)。基本上每年做一次肠镜,非常痛苦,不知道息肉为什么会反复长,如何预防,有没有根除的方法?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肛肠科主任医师王振宜答: 您好!很多慢性疾病的发生通常和先天遗传,生活环境、饮食习惯密切相关。而其中遗传因素起了决定性作用,其他两个条件则是疾病发生的诱导因素。于是就能解释为什么不同的人群,接触类似的环境,有着共同或者相近的生活习惯,而患病则各有不同。例如有糖尿病,高血压,肠息肉或者肿瘤家族史的患者,在成年以后有较高发生相同疾病的风险,但家族的兄弟姐妹中也有不得病的人群。相反有些家族隐藏而从未有人发生的疾病,在某个个体上出现,也是因为接触了诱发因素而显现出来。通常遗传因素虽然无法一一精确定位,但根据家族的发病史,在未发病是要提前预防,在发病时除了积极治疗以外,还可以通过改善后天的生活环境,饮食习惯来提高治疗效果,和降低复发率。比如高血压患者要低盐,戒烟,糖尿病患者除了要控制血糖以外,还要定期检查是否有眼底的病变或者其他脏器的损伤,等。同样,肠息肉的发生,除了及早发现早期的腺瘤予以及时摘除以外,改变生活和饮食习惯可以降低复发率,具体步骤如下: 饮食方面: 因为消化道直接和食物接触,因此饮食习惯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1.饮食上忌食辛辣刺激,忌烟酒等可能会对肠粘膜造成损伤的食物。 2.适当地减少食用海鲜,避免因为一些异性蛋白过敏导致的长期腹泻等症状,诱发息肉的发生。 3.对于含有亚硝酸盐或者防腐剂保存的瓶装饮料,罐装食品,熏制、腌制肉类等产品,以及隔夜的食物等要尽量不吃或少吃。 4.人工饲养含有激素的河产品等。 5.过量食用肉类,新鲜蔬菜水果摄入较少,饮食结构不合理,饮食不规律等因素。 生活方面: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无可避免也会带来科技发展的很多负产品, 1. 大量的电子产品在较狭小的空间集中放置会产生相应的磁场,长期逗留会导致免疫力的下降。 2. 汽车或家具中较难短期挥发的有毒气体同样也会导致亚健康的状态出现。 3. 长时间呆在空气通风不良的狭小环境,比如卧室或者汽车等地方,会导致机体慢性缺氧,而诱发息肉或者肿瘤的发生。 4. 过度疲劳,长时间体力和精力透支,导致的亚健康状态出现。 情志方面: 现代科学已经证实负面的情绪会导致很多疾病的发生,尤其是过度的精神紧张或者悲伤地情绪会导致包括肠道等多种内脏组织器质性的损伤。 预防措施: 尽量避免或改善上述三方面情况的发生。饮食上以多食富含维生素c的蔬菜水果为主,适当的户外运动,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情。 王振宜 2014-11-07阅读量1.4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