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库 > 头部 > > 豆纹动脉闭塞 > 内容

豆纹动脉闭塞内容

腔隙性脑梗死

病请描述:    先看看示意图。    再看看CT和MRI(T1、T2)图片。    腔隙性脑梗死是小动脉(直径<200微米)或穿支动脉病变和闭塞引起的脑缺血性坏死,坏死脑组织液化后被吞噬细胞移走形成腔隙,腔隙直径0.2-20mm。腔梗是脑小血管病的一种。    好发部位豆纹动脉、丘脑深穿动脉及基底动脉旁支(如下图A、B、C)。    临床表现多样,特点是症状较轻、体征单一、预后较好。    病因和发病机制不完全清楚,与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血流动力学异常、各类小栓子、血液异常等有关。    治疗:控制高血压是重要的二级预防。阿司匹林抗血小板也是常规治疗方案,双抗(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可能有潜在益处。扩张血管药如尼莫地平、氟桂利嗪等增加脑血供,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活血化瘀类中成药对神经功能可能有益。干预心血管危险因素,如戒烟、降脂、降糖等。    以上图片均来自网络。

蒋伟 2022-03-21阅读量1.0万

缺血性卒中: 穿支动脉病

病请描述:脑卒中是一种导致老年人群高患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疾病,而且因其症状不典型,许多患者不能及时就医,长期治疗依从性较差,导致该病在我国复发率很高。  中国国家脑卒中登记数据表明,我国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年内复发率约为七分之一,合并卒中并发症的患者复发率高达四分之一以上。    1989年,Caplan首次提出穿支动脉粥样硬化病的概念,指的是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穿支动脉开口处狭窄或闭塞,继而引起基底节、丘脑或脑干部位的单个脑梗死。在临床工作中,对于脑桥病变笔者习惯称之为“瓜子病灶”。    穿支动脉粥样硬化病多因豆纹动脉和脑桥穿支动脉病变所致,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发生率较高,且发病前多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史,早期抗板治疗联合抗凝治疗可改善预后。

钱云 2021-09-03阅读量9465

脑梗死新分类

病请描述:脑卒中是一种导致老年人群高患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疾病,而且因其症状不典型,许多患者不能及时就医,长期治疗依从性较差,导致该病在我国复发率很高。  中国国家脑卒中登记数据表明,我国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年内复发率约为七分之一,合并卒中并发症的患者复发率高达四分之一以上。    1989年,Caplan首次提出穿支动脉粥样硬化病的概念,指的是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穿支动脉开口处狭窄或闭塞,继而引起基底节、丘脑或脑干部位的单个脑梗死。在临床工作中,对于脑桥病变笔者习惯称之为“瓜子病灶”。    穿支动脉粥样硬化病多因豆纹动脉和脑桥穿支动脉病变所致,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发生率较高,且发病前多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史,早期抗板治疗联合抗凝治疗可改善预后。

钱云 2021-09-02阅读量9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