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请描述:全面介绍股腘动脉旁路术 也称为股腘动脉搭桥术,是外周血管搭桥术中常见的一种,用于绕过大腿股动脉阻塞或严重狭窄的部分,使血液继续流向供应膝部和小腿下部的腘动脉,也就是将股动脉阻塞部位近端正常的股动脉段与阻塞部位远端的腘动脉连通,恢复膝部和小腿远端组织的动脉血流。 股动脉管腔(或内部空间)的狭窄可能是由于脂肪、胆固醇和钙沉积的堆积。也可能出现血栓,进一步缩小管腔大小。这会导致腿部的血液循环减少,导致疼痛和痉挛、脚冷、行走时腿部的灼烧感或疲劳,以及腿部伤口的延迟愈合。 股腘动脉旁路术的适应证 在下列情况下可推荐股腘动脉旁路术: 症状影响行走和执行其他日常生活活动的能力。药物治疗或生活方式改变不能改善症状。出现间歇性跛行。腿部伤口或感染无法愈合。严重减少血液供应,增加坏疽的风险和可能失去肢体。 股腘动脉搭桥术是一种通过使用健康血管或人工血管来搭桥腿部阻塞动脉的手术。仅在症状严重且保守治疗无效时推荐使用。手术可显著恢复活动能力,减轻疼痛,提高整体生活质量。 附 1:外周血管搭桥术 外周血管搭桥术(Peripheral vascular bypass, PVB)用于治疗某些创伤性动脉损伤或动脉瘤,最常用于外周动脉疾病(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 PAD)。 PAD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导致下肢供血动脉狭窄的结果。PAD的症状从无症状到需求性缺血或跛行到严重肢体缺血(CLI),以严重残疾和组织丢失为特征。 对于这些患者,如果他们有不适合血管内治疗的严重疾病负担,或者如果他们之前的治疗失败,则考虑PVB。对于一般治疗无反应的病变包括重度狭窄和血管解剖不良,这使得血管内治疗在技术上具有挑战性。 一名股腘动脉支架置入(箭头处)后失败的患者,由于晚期缺血接受了动脉旁路术(采用自体静脉移植物),血管造影显示静脉旁路将动脉血流转流至胫腓动脉干。腓动脉提供单血管血流至踝部。 对于伴跛行的PAD患者,血运重建仅适用于可获得功能获益的患者。例如,预计步行距离会增加。然而,致残性跛行的血运重建仅限于那些病变较近端患者,特别是当髂股或股腘区受累时。 因此,跛行通常不被认为是实施远端(例如股胫)旁路术的可靠适应证。此外,通常不适合采用胫动脉远端旁路术治疗跛行。对于股腘动脉旁路术不可行或无法直接进入通畅的流出道的CLTI患者,应选择膝下血管作为旁路的流出道。 3张图自左向右按a-b-c顺序 旁路移植至腹股沟下外周动脉 (PAD) 的靶动脉。完成血管造影显示远端吻合区域的情况:股-腘动脉旁路移植术(红色箭头)治疗之前放置的支架闭塞(白色箭头;a);经股动脉至胫后动脉旁路移植(红色箭头;b);以及一例慢性肢体重度缺血患者的股动脉至足底总动脉旁路移植 (红色箭头) (c)。所有移植物均使用自体静脉。黑色的箭头=通畅的血管;PAD=外周动脉疾病。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有CLTI体征和症状(包括静息痛和组织缺失)的患者,强烈建议进行血运重建,因为此类病例很可能进展为截肢。 因此,可以选择血管内血运重建或外科搭桥的一种干预方式。尽管如此,CLTI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干预指征;在一些伤口、缺血和足部感染阶段较不显著的患者中,适用不进行血运重建的支持性治疗。 CLTI患者常合并多节段动脉闭塞性疾病,不仅累及股腘动脉,还累及胫腓动脉,因此下肢血管外科手术旁路移植术应同时采用股总动脉至胫动脉旁路移植术,而糖尿病患者若有膝下动脉弥漫性病变,则应采用较短的股浅动脉或腘动脉旁路移植术。
吕平 2025-01-23阅读量1055
病请描述:米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测试了靶向动脉炎症的新型纳米治疗输注 这项新研究结果近期发表于《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研究人员来自米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和斯坦福大学。 动脉炎症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前驱和驱动因素——米国头号杀手,这种炎症与动脉内危险斑块的积聚有关。医学界需要更先进的治疗方法来靶向患者的这种炎症。 密歇根州立大学(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的研究人员测试了一种新的纳米颗粒输注疗法,它可以精确地靶向炎症,激活免疫系统,帮助清除动脉斑块。 第一个例子是当人体动脉阻塞时(例如,95%到99%的阻塞)。通常情况下,根据不同身体部位阻塞的动脉,患者会提前出现胸痛、胸闷、恶心、头晕等症状,如下肢动脉严重阻塞,会出现间歇性跛行或下肢疼痛。医生会在动脉中放置支架以增加血流量。 第二种是当斑块高度炎症时。这可能使斑块容易破裂,从而导致身体其他部位的动脉或动脉远端部位的阻塞。 密歇根州立大学定量健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工程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系副教授Bryan Smith指出: 这是导致大多数心脏病发作的更可怕的原因。因为这种斑块不一定会阻塞很多动脉,而且由于破裂的影响可以非常突然地完全阻塞血流,这样的心脏病发作似乎是凭空出现的。 Smith和他的团队,包括共同第一作者、博士后张亚培 (Yapei Zhang, 音译) 和Manisha Kumari,创造了纳米粒子——比人的头发还细的材料——他们用来开发纳米疗法输注。 纳米疗法选择性地针对一种特定的免疫细胞类型,这种免疫细胞类型进入斑块并成为斑块的一部分。这些经过处理的细胞“吃掉”了斑块核心的一部分,将其从动脉壁移除,并降低了血管炎症的水平。 Smith和他的合作者,斯坦福大学的Leeper实验室先前的研究,在小鼠和现在的猪模型上测试了输注,以证明输注的有效性,关键的是,由于其精确的免疫靶向,它没有副作用。 密歇根州立大学 与 Bryan Ronain Smith 斯坦福大学 与 Nicholas J. Leeper (2021年Jeffrey M. Hoeg动脉硬化、血栓形成和血管生物学奖的获得者) Smith指出: 使用PET(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扫描,我们能够测量治疗对猪动脉的影响。 我们在动物模型(如猪)中表明,我们不仅可以通过临床使用的PET成像技术,而且可以通过分子检测来降低斑块内的炎症水平。同样重要的是,如果这种疗法没有精确靶向,我们没有看到任何预期的副作用。 早期对小鼠的研究需要数百微升的纳米疗法输注,但最近,史密斯和他的团队通过将产量扩大到升,在猪身上取得了可衡量的影响。这些体积在人类使用所需的范围内。 L-R: 纳米疗法输注前后动脉斑块水平 本研究是将更安全、更有效的心血管疗法向患者临床试验转化的关键一步。 附: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大动物模型中,促红细胞生成素纳米疗法减轻血管炎症而不诱导贫血 原研究概要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引起心血管疾病的炎症性疾病。 胞葬作用(efferocytosis; 巨噬细胞通过吞噬作用清除细胞)的重新激活已成为动脉粥样硬化的转化靶点。全身性阻断“不要吃我”(don’t-eat-me) 的关键分子CD47,可触发对凋亡血管组织的吞噬,并有效降低斑块负荷。 然而,它也会诱导红细胞清除,导致贫血。 为了克服这一问题,来自米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的研究团队之前开发了一种巨噬细胞特异性纳米疗法,该疗法负载了可促进胞葬的化学抑制剂。 由于在小鼠研究中发现纳米颗粒是安全有效的,研究团队的目标是将他们的纳米颗粒推进到猪动脉粥样硬化模型中。 在这里,研究团队证明了在不损害纳米颗粒功能的情况下,生产可以规模化。 在疾病的早期阶段,研究团队发现纳米疗法减少了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中凋亡细胞的聚集和炎症。 值得注意的是,该疗法不会引起贫血,这凸显了靶向巨噬细胞检查点 (checkpoint) 抑制剂的转化潜力。 原研究背景信息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是米国的主要死亡原因。虽然针对高血压、血脂异常和吸烟的风险降低疗法改善了临床结局,但这些方法未能改善心肌疾病和卒中对公共卫生的影响。 因此,需要开发针对动脉粥样硬化发生机制(如慢性炎症)的新型治疗方法。 然而,靶向IL1β等基本炎症通路可导致免疫抑制,CANTOS试验中接受卡纳单抗治疗的患者的致死性感染率增加证明了这一点。 这些结果强调了需要具有正交作用机制和更有利于避免副作用的其他(免疫)治疗方法。 在心血管医学领域的许多新兴转化靶点中,一种被称为胞葬 (efferocytosis) 的现象最近被优先研究。胞葬是指巨噬细胞等专职吞噬细胞对病理性细胞的吞噬和清除。 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坏死核心的扩大在一定程度上是凋亡血管细胞清除受损的结果,这些凋亡血管细胞上调了其表面关键的抗吞噬“不要吃我”分子CD47。 坏死核心的生长导致斑块不稳定并最终破裂,从而成为随后急性血栓形成的病灶。 在小鼠动脉粥样硬化模型中,阻断CD47与其同源受体SIRPα结合的抗体(Ab)可通过阻止凋亡碎片累积,从而有效减少斑块的易损性和病变大小。 这些临床前观察结果最近在首个人源化抗CD47抗体的I期试验中得到了扩展。通过一系列18F-氟脱氧葡萄糖(FDG; 18为上标)-PET/CT扫描,接受“巨噬细胞检查点抑制剂”的受试者颈动脉血管炎症显著减轻。 不幸的是,在小鼠模型和人类中,抗CD47 Ab治疗均被证明可诱导贫血,这是由于脾脏中老化红细胞(RBCs)的非特异性吞噬作用。 因此,证明抗CD47抗体介导阻断时存在毒副作用的研究促使人们寻找能够以精确靶向方式重新激活胞葬的方法。 为此,上述研究团队制备了一种巨噬细胞特异性纳米疗法,该疗法负载含Src同源2结构域的磷酸酶-1 (SHP-1)的化学抑制剂,SHP-1是CD47-SIRPα信号轴的下游小分子。 在小鼠模型中,这种“特洛伊木马”纳米颗粒选择性地将药物递送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的炎症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MO/MΦ),有效地增强了吞噬功能,并与金标准Ab疗法一样有效地减轻了动脉粥样硬化。 最值得注意的是,该疗法未引起任何血液学毒性。 因此,该研究的目的是在心血管疾病(CVD)的大动物模型中测试他们的靶向纳米颗粒,以确定他们的纳米疗法是否有必要进一步向人体临床试验转化。 原文图3:SWNTs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聚集,SHP1抑制可减少动脉粥样硬化转基因猪体内的血管炎症和凋亡细胞聚集。 原文图4:前胞葬治疗可诱导跨物种的良好免疫基因表达变化。 原文图5:前胞葬 SWNTs不会诱发与抗CD47抗体治疗相关的血液学异常。
吕平 2024-10-13阅读量1528
病请描述: 今年55岁的刘女士(化名)最近遇见了一件怪事,让她百思不得其解。在大约2年前,她出现了腰腿疼的症状,去当地医院就诊后,告知为腰椎间盘突出、腰椎管狭窄,当时她在医生的建议下进行了保守治疗。可是今年开始,她感觉自己症状越来越严重,尤其是腿又疼又麻,让她出行困难,基本上走不到2百米就难受得要停下来,等腿疼缓一缓,又能再走一会,这对她平时走路上班影响很大。但有一天,她偶然骑共享单车去上班,反而腿不是特别疼,还能一口气骑到单位,这是咋回事?病自己好了?结果她走路的时候又出现腿疼,这是怎么了? 她之前已经做了多次保守治疗,效果都不好,后来当地医院建议手术干预,最后她考虑再三,这次终于请了假,决定前往北京大医院治疗,最后找到了宣武医院王作伟主任。 腿疼得走不了路,为什么骑车却没事? 这位患者在看诊时提出了自己的疑惑,“为啥骑车的时候,腿就不太疼了?”其实,她的症状是典型的腰椎管狭窄的症状——间歇性跛行。这就是腰椎管狭窄了,里面的神经受到挤压导致的症状,表现为患者走路走一段时间,腿就出现疼、麻,甚至无力,就要坐着歇会,等症状缓解,又能站起来走一会儿。这就导致患者不能连续地远程行走,甚至走的距离越来越短。 但是患者骑车没事,骑多远都不会出现腿疼、腿麻。这是由于骑车时,大家的姿势是前倾、弯腰的,这样的姿势会让椎管容积有一定程度的扩大,对椎管里面的神经挤压就相对轻一些,患者就会感觉自己的症状好像缓解了。但直立走路的姿势,对椎管里的神经挤压是越来越重的,所以就会越走越疼。 但患者朋友们要清楚,你不可能一直保持这样的弯腰姿势,所以要想真正解决问题,还是需要去正规医院治疗。 腰椎管狭窄导致的出行问题,该怎么解决呢? 王主任看了患者的片子,结合查体等各项检查结果,发现她有多处腰椎间盘突出,但是真正导致她出现腰椎管狭窄的是腰4-5的椎间盘突出,这个节段的突出很大,已经压到后方椎管,并严重挤压到里面的神经。考虑到她保守治疗没有效果,症状严重影响生活,王主任建议她尽快手术,给神经减压。 术前影像学资料: 这位患者同意手术后,王主任为她成功进行了手术,将腰4-5的椎间盘突出切除,给神经彻底减压,并进行了该节段的内固定。术后,患者的腿疼得到了立刻缓解,腿麻也有所减轻。术后片子显示腰椎管已经恢复通畅,她对手术效果也非常满意。 术后影像学资料: 如果您也有上面这位患者类似的情况,走路腿疼、不能远程行走,骑车却没事,就要考虑腰椎管狭窄可能了,一定要尽快去正规医院检查并治疗。
王作伟 2024-09-30阅读量1550
病请描述:专业技术和装置 逆行通道: 辅助穿越股浅动脉、腘动脉或胫动脉闭塞的辅助技术,不能使用顺行入路穿越。 足动脉介入: 足动脉介入治疗可以在治疗其他水平病变的同时进行,以协助向足部伤口相关动脉输送血流。 专门的球囊: 几十年来,球囊血管成形术一直是动脉管腔增益的主要方法。已经开发出专门的球囊,用于对斑块进行刻痕,或对重度钙化病变进行碎石成形术。 用于慢性完全闭塞的装置: 穿越装置是用来钻穿真腔的。第二种方法涉及内膜下血管成形术,在斑块外的内膜下间隙使用导丝和导管,有时需要折返装置重新进入真腔。 血栓切除 /溶栓工具: 这些装置用于帮助处理一些长段闭塞,特别是涉及股浅动脉的闭塞,以及慢性病变动脉近期血栓形成的患者。 下肢远端滤器: 滤器装置已从颈动脉支架置入时的远端保护改为复杂下肢重建时的远端流出保护。严重钙化、闭塞或近期血栓形成的病变以及斑块切除术与远端栓塞相关 血管内超声: 血管内超声有助于补充二维血管造影表现的三维结构。IVUS显示管腔的横断面视图,有助于识别夹层、残余狭窄、支架内狭窄和其他在血管造影中可能不明显的缺损。 桡动脉通路: 桡动脉通路可作为血管通路的替代点。受限于距离靶病变较远以及通过大直径动脉长通道后失去被动支撑。 先端技术: 生物工程管道 西罗莫司和其他药物 生物可吸收支架 再生医学 改进介入措施的图像指导 深静脉动脉化(如Limflow系统) 总之,PAD患者的有效血运重建不仅仅是手术本身。治疗症状限制性间歇性跛行或肢体重度缺血患者的方法首先要了解风险人群和临床表现的变异。 血运重建的紧迫性因临床表现而有显著差异;从应在血运重建(如果需要)前进行结构化运动康复的间歇性跛行患者,到需要在数小时内进行血运重建的急性肢体缺血(医疗紧急情况)患者。 近年来,导丝、导管、药物洗脱技术、专用球囊和仿生支架等新工具发展迅速。对于晚期病变患者,开放式旁路手术仍然是一种重要的选择。 所采用的策略和技术因临床表现、病变位置和病变严重程度而异。指导临床实践的一级证据有限,但决定技术成功和解剖结构持久性的因素已基本被理解,并被纳入决策。 血运重建后,应采用药物治疗以减少肢体不良结局,并制定监测计划。提高下肢血运重建疗效需要克服许多障碍,如再狭窄、钙化、微血管疾病、无症状栓塞以及灌注评估工具等。可能对当前临床实践产生重大影响的先端技术正在研发和评估中。
吕平 2024-09-18阅读量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