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库 > 头部 > > 空间感知障碍 > 治疗

空间感知障碍治疗

空间感知障碍治疗相关内容 更多>

天旋地转,都是“...

病请描述:在神经内科门诊,每天都会遇到头晕的患者,虽然常见,却并不普通。面对医生,患者通常主诉各异,有的甚至因为晕的难受,在就诊的时候不愿意睁眼,不愿配合检查…… 那么究竟什么是头晕呢? 头晕实际上是一组综合症,早在1972年,Drachman博士就根据患者的主观症状,将头晕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眩晕(Vertigo):是由于空间定向障碍而产生的运动幻觉,又称为真性眩晕,患者可感觉到自身或外周的旋转感或倾倒感,常常伴有恶心、呕吐、多汗等自主神经症状。病变部位为前庭系统通路。 晕厥前(Presyncope):指即将晕倒或意识丧失。常见于恶性心律失常、二尖瓣或主动脉狭窄等心脏瓣膜病、颈动脉窦过敏等心血管疾病患者出现血液动力学改变等情况。 不稳(Disequilibrium):是指行走时出现不平衡感甚至跌倒感,坐位或卧位时好转,此类患者夜间症状明显,一般无眩晕症状。常见于深感觉障碍、小脑共济失调等神经系统疾病。 头晕(Light-headedness):一种定义模糊的头晕,常表现为头部昏昏沉沉、不清醒感,呈持续性。常见于抑郁焦虑等精神疾病,少部分来源于眩晕症状缓解后出现的残留不适以及一些全身系统疾病如肝肾功能不全等。 在上述的各种头晕类型中,眩晕疾病因其强烈的运动幻觉以及恶心呕吐等自主神经症状而使患者急于就诊。这类疾病包含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前庭性偏头痛、前庭神经元炎、前庭阵发症、梅尼埃病、中枢性眩晕等。其中,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俗称“耳石症”,约占20%-30%,是诊室里最常见的眩晕疾病。 “耳石”又是什么呢? 其实“耳石”是人体重要的位置感受器,它能感知人体的重力及直线加速运动信息,维持稳定的姿势。内耳中的耳石与石头的成分类似,均为碳酸钙结晶,正常情况下位于前庭的椭圆囊和球囊的囊斑中。当耳石脱落进入半规管内淋巴液中,随着液体的流动而流动,从而刺激半规管毛细胞,导致眩晕发作。 哪些人容易患耳石症? 流行病学研究显示,耳石症的男女患病比例约为1:1.5-1:2.0,40岁以后高发,且发病率随着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国外文献报道,约50%-97%的耳石症患者无明确病因,故称为特发性良性位置性眩晕。 耳石症发作时有哪些特点呢? 耳石症发作时往往表现为伴随头位变化(如起床、躺下、抬头、低头、床上翻身)而出现的短暂性眩晕,通常持续时间不超过1分钟,可伴随恶心、呕吐等自主神经症状。一旦出现上诉症状,应及时到有条件的医院就诊。耳石症的诊断包括以下三个步骤: 符合典型眩晕症状,持续时间小于1分钟。 通过dixhallpike,roll-test试验诱发眩晕或眼震并判断“耳石”位置,经复位治疗后好转或治愈。 排除其他疾病。耳石复位是目前治疗耳石症的主要方法,分为手法复位和耳石复位仪辅助复位。其他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以及前庭康复治疗等。 需要注意的是,医生在诊断过程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就是为患者排除引起眩晕的其他病因,如急性脑梗死等,以免延误治疗。此外,需与继发性良性位置性眩晕进行鉴别,包括耳科疾病如梅尼埃病、前庭神经元炎、突发性耳聋、中耳炎等;头部外伤;偏头痛;外科手术后;应用耳毒性药物;雌激素下降后引起的骨质疏松;全身系统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卒中;焦虑抑郁;睡眠不足以及长时间低头看手机等。

张健颖 2024-12-07阅读量2210

自闭症儿童的智力障碍与常人的...

病请描述:自闭症,又称为孤独症,是一种复杂的神经发育性疾病,主要影响个体的社交互动、语言交流以及行为模式。而智力障碍,是指个体在智力水平上存在显著下降或损害,影响其生活、工作、学习和社交等方面。自闭症儿童中,有一部分确实存在智力障碍,但他们的智力障碍与常人相比,既有相似之处,也有其独特性。 首先,我们来看看自闭症儿童智力障碍与常人智力障碍的相似之处。无论是自闭症儿童还是常人,智力障碍都可能导致他们在语言、思维、行为和社会交往等各方面发展迟缓。他们可能难以理解复杂的指令或问题,难以掌握新知识和技能,难以适应新的环境或情境。此外,他们还可能存在与人沟通和社会适应的困难,对社会规则的理解和正确情感的表达都有困难。 然而,自闭症儿童的智力障碍与常人相比,又有着其独特之处。自闭症儿童的智力障碍往往伴随着特定的行为特征和社交障碍。他们可能表现出对环境的特殊要求,坚持用固定方式进行游戏,对所处的环境要求严格,不容许有任何变化。这种刻板的行为模式可能限制了他们的学习和适应能力。同时,他们在社交互动方面也存在显著障碍,如缺乏眼神接触、难以理解他人情绪状态等,这使得他们在理解和处理社交信息时面临更大的困难。 此外,自闭症儿童的智力障碍也可能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形式。有的自闭症儿童可能在某些特定领域表现出超常的能力,如记忆力、计算能力或空间感知能力等,这被称为“孤岛技能”或“局部才能”。这种局部才能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他们在其他领域的智力缺陷,使得他们在某些特定任务上能够表现出色。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的整体智力水平得到了提升,他们仍然面临着社交、语言和行为等方面的挑战。 对于自闭症儿童智力障碍的治疗,我们需要采取综合性的措施。这包括通过药物治疗来改善他们的注意缺陷和多动障碍,通过心理治疗来矫正他们的心理问题和行为模式,通过康复训练来提升他们的语言能力和社交技能,以及通过物理治疗来缓解他们的症状。同时,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也需要关注,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和情绪疏导,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和自尊,提高生活质量。 总的来说,自闭症儿童的智力障碍与常人相比既有相似之处,也有其独特性。我们需要深入了解这些差异,以便为他们提供更精准、更有效的治疗和支持。同时,我们也需要加强对自闭症和智力障碍的科普宣传,提高社会对这一群体的认识和理解,为他们创造一个更加包容和友好的社会环境。 在这个过程中,家长、教育工作者、医疗工作者和社会各界都需要共同努力,形成一个多学科的协作团队,为自闭症儿童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帮助。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理解他们、接纳他们、帮助他们,让他们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实现自我价值。

生长发育 2024-04-16阅读量2091

PD患者步态障碍治疗很棘手?...

病请描述:我国帕金森病(PD)高发,65岁以上人群PD的患病率为1700/10万,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增加。据估计,我国PD患者已达到260万例,约占全球患者的一半;此外,预计每年新增PD患者近 20 万例,至2030年将有500万例PD患者。步态障碍的危害PD最常见的2种运动亚型为震颤亚型及姿势不稳和步态障碍(PIGD)亚型,随着疾病进展,发展为PIGD亚型的患者占比呈持续升高趋势,经8年随访,最高可达88.1%。步态障碍增加患者跌倒风险,步态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及预后2,随着病情进展,步态障碍严重时,患者需长期卧床,可能诱发坠积性肺炎、褥疮、深静脉血栓等疾病,甚至导致患者死亡。图1  PIGD亚型的患者占比趋势 步态障碍的表现根据疾病分期,步态障碍可分为早、中及晚期:PD早期患者即可出现步速变慢,步长缩短,摆臂幅度降低及双侧肢体不对称性,步态变异性增加;PD中期患者双侧肢体均出现症状,运动变得更加迟缓,双下肢支撑相增加,手臂摆动的幅度进一步减少,同时伴有姿势的异常改变,如身体前倾姿势,出现冻结步态和慌张步态;PD晚期患者步态障碍加重,运动功能障碍[如冻结步态(FOG)]变得频繁,伴随着平衡和姿势控制能力下降,具有严重的跌倒风险,需借助辅助设备或轮椅活动。步态障碍的主要机制正常人的步态控制的功能神经解剖学主要涉及三方面:多种感觉信息整合过程、步态自动化过程及认知过程。PD步态障碍作用机制是PD 患者黑质致密部多巴胺神经元的损伤投射到基底神经节核,对丘脑和脑桥核(PPN)抑制输出增加,大脑皮质运动结构(补充运动区、初级运动皮质)兴奋性降低,影响自动化运动,从而引起 PD患者步态改变7。图2 帕金森病患者步态功能障碍相关脑区 (A)脑冠状位、(B)矢状位、(C)横断位。(D)3个与步态相关区域的横向脑干切片。彩色 区域反映了帕金森病患者步态损害相关的白质体积或完整性变化的脑区。这些区域包括对比有和无步态冻结患者(有或无健康年龄匹配对照的研究)或运动亚型(PIGD和震颤为主型)时显示出显著差异的区域,以及与步态的临床指标显著相关的区域。PIGD = 姿势不稳和步态障碍PD患者中晚期出现冻结步态的主要机制有5个假说模型,包括9:异常步态模式,指步态节律性及步长周期协调性受损;中枢驱动和运动自主性问题,指基底节辅助运动区神经环路破坏或基底节输出核团功能异常;姿势与步态异常耦联,主要指预测性姿势调节受损;感知功能障碍,基于环境变化的感知及调节能力受损,包括视空间功能缺陷等;额叶执行功能障碍。关于慌张步态的机制及其与冻结步态的关系仍存在争议。慌张步态可能与基底节区功能障碍及小脑功能障碍有关;目前对于慌张步态与神经元退行性病变程度及左旋多巴的使用之间的关系尚无定论,。步态障碍的治疗PD步态障碍需要综合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功能神经外科治疗(包括脑深部刺激术(DBS)等)以及物理/康复治疗,。药物治疗是整个帕金森病治疗过程中的主要治疗手段7,此处仅讨论药物治疗。部分药物治疗可能诱发其他运动症状,如左旋多巴虽然能改善步态冻结,但左旋多巴日剂量过高增加运动并发症(或运动波动和异动症)风险;多巴胺受体激动剂(DAs)可改善步态的某些方面,但是此类药物可能有镇静作用,增加跌倒风险,并轻度影响FOG;有证据表明,B型-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BI)可以减少FOG的发生风险。2020年中国帕金森病治疗指南(第四版)12推荐MAO-BI用于步态障碍的治疗。表1 2020年中国帕金森病治疗指南(第四版)在步态障碍对MAO-BI的推荐12      对PRESTO和LARGO研究进行的事后分析显示,与安慰剂相比,1mg/日的雷沙吉兰联合治疗能够改善PD患者的姿势稳定性(-0.02 vs. -0.11,P<0.05)和步态(0.01 vs. -0.10,P<0.05)。图3校正后UPDRS姿势稳定性(左)和步态(右)较基线评分的平均变化(合并数据);*与安慰剂相比P<0.05。MAO-BI中的雷沙吉兰能够减少FOG的发生风险,并被作为A2级推荐[大小和一致性充分的高质量随机比较临床试验(随机双盲对照试验)]。另有研究显示,对于FOG持续3.3±1.8年的PD患者,雷沙吉兰能够显著改善其统一帕金森评定量表(UPDRS)FOG-Q以及PD患者生活质量问卷(PDQ-39)评分(P均<0.001),表明患者的FOG和生活质量均有所改善。上文我们提到正常人的步态受皮质和皮质下通路调控,步态控制的功能神经解剖学涉及多种感觉信息整合过程、步态自动化过程及认知过程。而步态自动化过程主要依赖于皮质下结构,是PD步态障碍的责任部位,而皮质的参与,包括认知参与等,都是对基底节区功能障碍的一种代偿7。另一项RCT研究纳入了48例已经受稳定多巴胺能药物治疗,伴认知功能障碍但无痴呆的PD患者。随机分为接受雷沙吉兰治疗组(23例)和安慰剂治疗组(25例),治疗12周;采用各种认知功能量表和测验评估患者认知功能的改善。研究表明,雷沙吉兰对改善注意力和执行功能有一定的帮助,这可能有助于间接改善PD患者步态障碍。图4 逆向数字广度测验评分的变化(左)和词语流利性测验评分的变化(右)我国PD患者数量庞大1,随着PD的进展,步态障碍管理的问题越发突出,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疾病预后3-5。改善步态障碍需要综合治疗手段,包括药物和非药物疗法12-13。主要的治疗药物中,指南推荐MAO-BI类药物用于步态障碍的治疗12。在PD的整个病程中,雷沙吉兰可以能够改善PD患者早期及中晚期姿势及步态障碍等症状,使患者持续受益15-19。参考文献:1.中华医学会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20,19(1):5-17.2.van der Heeden JF,et al.Neurology.2016;86(24):2243-2250.3.Alves Get al. Mov Disord. 2006;21(8):1123-1130.4. Hiorth YH,et al.Eur J Neurol.2013 ; 20(1) : 160-65.郭炜杭等.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20,37(01):76-79.6.房进平等.中华医学杂志,2020,100(43):3472-3474.7.Takakusaki K.J Mov Disord, 2017, 10(1): 1-17.8.Mirelman A, et al.  Lancet Neurol. 2019 Jul;18(7):697-708.9.Nutt JGet al. Lancet Neurol. 2011;10(8):734-744.10.何安琪等.中华神经科杂志,2016,49(04):324-327.11.Nonnekes J,et al. J Neurol,2019, 266(2):426-430 .12.中华神经科杂志,2020,53 (12): 973-986.13.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20(04):325-326-327-328-329-330-331-332-333-334-335-336-337.14.Mirelman A, et al. Lancet Neurol. 2019 Jul;18(7):697-708.15.Elmer LW. Rasagiline adjunct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Parkinson's disease: post hoc analyses of the PRESTO and LARGO trials. Parkinsonism Relat Disord, 2013, 19: 930-936.16.Nonnekes J, Snijders AH, Nutt JG, et al. Freezing of gait: a practical approach to management. Lancet Neurol, 2015, 14: 768-778.17.Nonnekes J, et al. Lancet Neurol. 2015;14(7):768-778.18.Cibulcik F, Benetin J, Kurca E, et al. Effects of rasagiline on freezing of gait in Parkinson's disease - an open-label, multicenter study. Biomed Pap Med Fac Univ Palacky Olomouc Czech Repub, 2016, 160: 549-552.19.Hanagasi HA et al.Mov Disord.2011 Aug 15;26(10):1851-8

微医药 2022-10-26阅读量2290

阿尔斯海默症的有效预防手段-...

病请描述: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又称老年性痴呆,本病由德国Alois Alzheimer首先描述,它是一种与年龄相关的神经系统变性病,病理以神经炎性斑(neuritic plaques,NP)、神经原纤维缠结(neurofibrillary tangles,NFT)、神经元死亡为特征。临床主要表现为记忆障碍、认知障碍、人格改变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和社交能力。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现就其主要学说作一探讨。阿尔茨海默病是年龄相关的神经系统变性病,其病因和发病机制不清、治疗效果不佳、发病后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存质量,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有很多学说,如胆碱能学说、β-淀粉样蛋白瀑布学、神经血管学说等。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对阿尔茨海默病有了新的认识,本文就现在比较公认的发病机制研究现状作一综述。The Pathogenesis of Alzheimers Disease: Status and ProgressLIN Fengchun, YAN Ye(Liaoni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University, Shenyang 110032 China)Abstract: Alzheimers disease is an age-related degenerative disease of nervous system. With its unclear pathogenesis, poor treatment results and a serious impact on patients quality of life, people are paying more attention to it. There are many theories about the pathogenesis of Alzheimers disease, such as the cholinergic theory, β-amyloid cascade theory, tau protein hypothesis, neurovascular theory, oxidative stress theory, etc. In recent years, due to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eople have a new understanding of Alzheimers disease. This article reviews past and recent important findings of potential relevance to the pathogenesis of Alzheimers disease.               正常大脑                                          阿斯海默症萎缩的大脑而这些机制都能够通过降低脑供血和脑供氧来进行不同程度的复制。而颈椎病无论是椎动脉型的还是交感神经型的,都会直接或者是间接的影响到脑供血,并导致脑供血调节紊乱,进一度影响到脑细胞代谢以及神经递质的产生释放以及神经突触功能的正常工作。而脊髓型颈椎病和神经根型颈椎病一方面影响着我们能感知到的运动、平衡和感觉功能紊乱,同时由于神经调节功能的异常导致供血通道的周围环境发生改变,一方面是物理性的干扰和压迫,比如骨性结构和纤维索条卡压,肌肉张力的包围式束缚、同时还有内分泌以及免疫核生化等炎性介质对血管活性物质的干扰和破坏,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导致内分泌异常而进一步演变的各种代谢性疾病等等。阿尔茨海默症发病学说:1.神经递质耗竭学说 神经生长因子(NGF)可与基底前脑胆碱能神经元表达的TrkA受体结合,使基因表达胆碱乙酰转移酶(ChAT),合成乙酰胆碱(Ach)。Ach可增加NGF的合成与转运,也可增加神经营养作用。AD患者的皮质与海马NGF的减少使基因表达Ach分泌减少,引起认知功能减退 。2.胆碱能损伤学说 中枢神经胆碱能递质是保证学习和记忆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AD患者脑内ChAT水平明显降低,ChAT和胆碱酯酶活性亦均降低,胆碱能神经元变性及脱失。 3.兴奋性氨基酸毒性学说 Aβ刺激小胶质细胞释放NO,增加谷氨酸的释放,过度激活突触后的NMDAR,导致Ca2+内流,胞内Ca2+超载引起细胞死亡。 4.免疫炎症损害学说 小胶质细胞活化释放炎症因子白介素IL-1、IL-6 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使神经元受损。小胶质细胞活化和星形胶质细胞聚集是促进Aβ沉积的。5.氧化应激学说 Aβ可通过诱导产生ROS而使神经细胞膜系统的脂质和蛋白被氧化修饰,使活性氧增加还可以通过激活小胶质细胞而加剧氧化应激反应,ROS也可促进APP裂解,增加Aβ的生成。 6. 金属离子代谢紊乱学说 钙离子参与神经系统发育,调节并维持神经元的兴奋,还作为第二信使介导着细胞信号转导等功能。AD患者神经元内钙浓度升高,刺激Aβ聚集,后者可在脂质膜上形成非电压依赖性阳离子通道,导致钙摄取增加,加重钙超负荷,引起毒性反应,最终使神经元损伤。而且Tau蛋白的磷酸化也与钙的调节有关。 脑内异常升高的铁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促进AD的形成:①促进Aβ的分泌、聚集形成老年斑,②过量的铁与过磷酸化Tau蛋白结合促进NFT形成,③激活小胶质细胞产生氧自由基,诱发大量炎症介质和和神经毒素的释放④过量的铁通过 Fenton反应加剧神经元的损伤。总之,异常增高的脑铁启动机体级联放大机制,最终导致神经元死亡。 Aβ可以通过与Cu2+相结合,诱导有害的ROS的过量产生,对AD脑组织显示出显著的氧化损伤。7.内分泌失调学说 证据证实雌激素、胰岛素水平与AD的发病有关。雌激素对中枢神经系统有广泛的作用,大脑属于雌激素作用的靶组织,它的作用机制可能为:雌激素直接促进脑内神经细胞轴突、树突的生长和突触的形成,并能促进星形胶质细胞发育,支持神经元功能,对损伤的脑细胞有促进修复的作用;促进神经递质的合成,营养基底前脑胆碱能神经元,起到神经生长因子(NGF)的作用,还有保护海马区神经元的作用。 胰岛素抵抗导致神经元能量缺乏、氧化应激和代谢损伤,影响突触的可塑性。 8.脂类代谢紊乱学说 高胆固醇和高脂肪可增加患AD的风险   9神经血管学说  一直以来人们主要围绕细胞对阿尔茨海默病进行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而最近的一些研究表明,神经血管功能对阿尔茨海默病的严重程度起着重要作用。动物实验表明,APP转基因鼠制作的MCAO脑血管病模型比正常非转基因鼠MCAO脑血管病模型的脑血流更低,梗死体积更大。  该假说是在2005年由Zlokovic首次提出[12],他认为神经血管功能的衰退使神经血管解偶联,血管退化,脑低灌注等,最终影响血脑屏障功能,从而导致神经外环境失衡。神经血管学说无疑的为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提供了一个新思路。10细胞周期重返障碍学说 AD发病的细胞周期正常抑制机制障碍。体外培养的大脑皮质细胞给予Aβ后,星形胶质细胞被激活,进而作用于神经元,使已分化的神经元出现细胞周期的紊乱。 11 褪黑素(melatonin, MT)缺失学说 AD 患者分泌MT明显减少,衰老过程加速,MT 在抗氧化、拮抗自由基、减少Aβ生成、抑制Tau蛋白过度磷酸化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12.线粒体功能紊乱学说 AD 患者脑内神经元线粒体数量减少,多种线粒体酶活性下降,Aβ可使线粒体释放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后者转化成过氧化氢,导致氧化应激,释放细胞色素C,进而促使细胞凋亡。 13. 轴突转运障碍学说 AD 患者转运发生障碍,APP 和驱动蛋白积聚于肿胀的轴突,使局部Aβ沉积,神经元发生变性,Aβ 的异常聚集又能加重轴突转运障碍。 14. 突触受损学说 突触受损是AD早期的病理变化之一,脑内注射Aβ,可立即诱发脑内突触减少,从而导致学习记忆功能受损。 除上述机制外,年龄因素、免疫异常、病毒感染、情绪因素、教育水平、头部外伤、用脑减少等在 AD 的发病环节中也发挥着作用。阿斯海默症的临床分期: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1、第一阶段1到3年 :为轻度痴呆期。表现为记忆减退 ,对近事遗忘突出;判断能力下降,病人不能对事件进行分析、思考、判断,难以处理复杂的问题;工作或家务劳动漫不经心,不能独立进行购物、经济事务等,社交困难;尽管仍能做些已熟悉的日常工作,但对新的事物却表现出茫然难解,情感淡漠,偶尔激惹,常有多疑;出现时间定向障碍,对所处的场所和人物能做出定向,对所处地理位置定向困难,复杂结构的视空间能力差;言语词汇少,命名困难。2、第二阶段2到10年 :为中度痴呆期。表现为远近记忆严重受损,简单结构的视空间能力下降,时间、地点定向障碍;在处理问题、辨别事物的相似点和差异点方面有严重损害;不能独立进行室外活动,在穿衣、个人卫生以及保持个人仪表方面需要帮助;计算不能;出现各种神经症状,可见失语、失用和失认;情感由淡漠变为急躁不安,常走动不停,可见尿失禁。3、第三阶段8到12年 :为重度痴呆期。患者已经完全依赖照护者,严重记忆力丧失,仅存片段的记忆;日常生活不能自理,大小便失禁,呈现缄默、肢体僵直,查体可见锥体束征阳性,有强握、摸索和吸吮等原始反射。最终昏迷,一般死于感染等并发症。在阿斯海默症疾病的早期,及时干预,改善脑供血,尤其是通过颈椎病的无创手法治疗和调整,疏通供血通道,改善供血质量和供血压力,能使大量患者延缓阿斯海默症的发病,降低发病程度。会使大部分患者神经功能损害得到有效地逆转。临床工作中有很多第一阶段的患者的病情得到了控制,有的患者临床症状完全消失,记忆障碍、认知障碍、人格改变完全恢复正常人水平。所以,当你发现患者出现阿斯海默症相关症状后,如果合并有脑供血不全的相关症状,建议您进一步检查颈椎或者是脑血管CTA检查和颈椎的磁共振检查以及血管成像,明确诊断,及时早期采用无创干预治疗,从根本的硬件上解除血管压迫和干扰,恢复血管神经和体液调节,从根本上改善脑供血,降低和控制阿斯海默症发病。

马彩毓 2018-04-25阅读量1.2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