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请描述:神经外科戴大伟教授一直从事神经外科尤其是颅脑和脊柱神经外科工作,持续钻研攻关脊髓脊柱疾病,在国内神经外科界独树一帜,每年诊治数千名全国各地患者,每年为数百名脊柱脊髓疑难复杂疾病患者手术,积累了丰富的临床诊治和手术经验,获得了广大病患的高度信任和众多业内专家一致好评。戴大伟副主任医师就广大患者关心的“脊髓空洞症”的相关问题进行全面细致解答。 1.脊髓空洞症是一种什么样的疾病? 脊髓空洞症(syringomyelia)可以理解为一种由多种原因引起的、缓慢进展的脊髓内液体异常积聚的为特征的退行性疾病,算是脊髓的“脑积水”。它最常见于颈段脊髓,在一些疾病可以向上延伸到生命中枢脑干(延髓和桥脑)。 因为脊髓的功能十分重要,它是脑控制躯干和四肢之间的连接,大脑接收信号和发出指令全靠脊髓,相当于一颗大树,扎入土壤深部的树根吸收水分和养分要通过树干传递到树枝和叶子,这里树干就相当于脊髓,脊髓空洞症相当于树干空心了,大树的生命就发生威胁。 2.脊髓空洞是怎么形成的? 有关脊髓空洞的发生机制目前没有统一的推断,最有代表性的发病机制研究为1960年代Gardner提出了水动力学理论。在正常胚胎发育过程中,脉络丛的脑脊液搏动对神经管的扩张起到了重要作用。小脑幕上下脑脊液搏动不均衡会导致后颅窝容积改变从而引起Chiari畸形和脊髓空洞症。 多数学者认为与脊髓局部的脑脊液循环障碍有关,导致脑脊液循环不畅的原因有很多,如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Chiari畸形或Arnold-Chiari畸形),该畸形位于颅颈交界区,可以引起明显脑脊液循环障碍,脊髓内的脑脊液与第四脑室脑脊液流动不畅。或者是寰枢椎脱位、颅底凹陷症引起相对的小脑扁桃体下疝,后颅窝容积减小导致脊髓内脑脊液循环障碍。 此外,颈椎病、脊髓髓内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脊髓炎、脊髓肿瘤、脊柱侧弯等疾病都可以引起脊髓中央管扩张,脑脊液进一步在脊髓内部异常积聚,导致脊髓空洞症。 脊髓损伤头尾端空洞 3.脊髓中央管扩张是脊髓空洞症吗? 脊髓中央管扩张实际上是脊髓空洞的早期表现,它的发展趋势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稳定不变,每年复查脊柱核磁共振,中央管扩张无明显扩大,也无明显临床症状,一般不需要手术干预。另一种为脊髓中央管扩张逐渐加重,且有临床症状影像学习、工作或生活,则需要积极治疗。据临床观察,脊髓中央管扩张多数为稳定性。 多发颈段脊髓空洞,形成分隔 4.哪些因素会导致脊髓空洞的发生或加重? ①先天因素: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脊髓栓系综合征,脊髓脊膜膨出,脊髓或终丝脂肪瘤,脊柱裂,脊髓纵裂,椎管内先天性肠源性囊肿,畸胎瘤,先天性脊髓血管畸形,先天性脑积水等。 ②后天因素:寰椎枕化畸形,寰枢椎脱位,颅底凹陷症,颈椎病、脊髓髓内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脊髓炎、脊髓肿瘤、脊柱侧弯,脊柱肿瘤,脊髓多发性硬化,脑积水等。 ③生活习惯因素,饮食因素:长时间低头看书、看手机或工作,导致的颈椎颈椎生理曲度变直、反弓,加重颈椎病和颈椎管狭窄,屈曲位时脊髓前方受压加重,脊髓中央管脑脊液循环受阻,脊髓中央管逐渐扩张。不正确坐姿或工作负重加重脊柱侧弯也会加重脊髓空洞 目前没有证据表明饮食与脊髓空洞发生发展相关。 5.脊髓空洞是良性病变还是会恶变? 脊髓空洞症实际上是脊髓的积水,像脑积水一样当然属于良性病变,不是肿瘤性病变,不会恶变成为癌症。只要及时发现,正确对待,听取医生的建议和治疗,会得到很好的疗效和远期预后。 6.脊髓空洞症的分型有哪些? 根据脊髓空洞腔内脑脊液特点和脊髓形态,以影像学MRI表现为依据可分为:①交通型脊髓空洞;②非交通型脊髓空洞;③萎缩型脊髓空洞。 根据MRI矢状位脊髓空洞特点分为:①单发性脊髓空洞;②多发性脊髓空洞。以及①单节段型脊髓空洞;②多节段型脊髓空洞。 根据MRI横断面脊髓空洞程度分为:①轻型; ②中型; ③重型。 根据MRI横断面脊髓空洞位置分为:①中央型; ②偏中央型。 7.脊髓空洞症患者会有哪些表现呢? 脊髓空洞症患者主要有以下临床表现: 手内在肌萎缩,畸形,手灵活性降低 鱼际肌萎缩,手指无法展开,灵活性下降 ① 空洞内脑脊液张力性压迫症状 脊髓空洞压迫脊髓中央管前方的痛觉神经纤维及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细胞,导致受累节段的痛温觉丧失、肌肉萎缩、肌力下降,而触觉保留(触觉受双侧神经纤维支配),患者往往表现为上肢肌肉,尤其是手内在肌萎缩(大小鱼际肌),手指麻木、灵活性下降,痛温觉下降后患者容易烫伤,手部畸形,力量下降等。在疾病早期,感觉障碍常位于一侧肢体,并逐渐加重。 ② 脑脊液循环障碍症状 头痛,可位于后枕部或颈部,可放射至顶部、乳突、肩部,常为阵发性。 ③ 其他合并疾病症状 如合并小脑扁桃体下疝、寰枢椎脱位等可有走路不稳、眼球震颤,一过性视物模糊、呼吸困难、吞咽困难、眩晕、恶心、共济失调等症状。 8.脊髓空洞症如何诊断? 脊髓空洞症的诊断和其他脊柱脊髓疾病诊断一样,以临床表现为主,结合脊柱CT和MRI扫描综合诊断。单纯靠临床表现或单纯靠影像学表现都不能诊断为“脊髓空洞症”,必须是临床症状体征与影像学表现相符合才能明确诊断,有时候有相关症状,但影像学不支持,不能明确诊断。有时候影像学有相应表现,但无临床症状体征,也不能明确诊断,也不一定需要手术治疗。这里需要经验丰富的神经外科医生来判断。 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Chiari畸形)伴脊髓空洞症 9.脊髓空洞症是良性病变需要治疗吗? 脊髓空洞症是良性病变,不一定需要手术治疗,但是临床上必要的复查和随访是必须要做的,患者要定期看专门医生,最好是一直看一位医生,长期规律随访复查,对比临床症状体征的变化和影像学脊髓空洞本身的改变。必要时,医生会根据病情本身严重程度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保守治疗、药物治疗、微创手术治疗) 10.脊髓空洞症如何治疗呢? 总体来说,脊髓空洞症的治疗可以概括为保守治疗、药物及物理治疗、微创手术治疗。 ① 保守观察 定期随访观察也是治疗,对于无明显临床症状或轻型患者可以选择保守治疗,定期复查患者MRI平描或增强扫描、CT三位重建等。 ② 药物及物理治疗 对于有轻微症状但暂不需要手术的患者,可以给与对症止痛、缓解肌张力和麻木的药物治疗,如口服塞来昔布、加巴喷丁、普瑞巴林胶囊、盐酸乙哌立松等,针灸、理疗等也可以尝试。 ③ 微创手术治疗 对于较为严重或进行性进展的脊髓空洞症,建议行显微镜下的微创手术治疗,手术为脊柱后路小切口微创手术,分离肌肉和一个节段的椎板(部分患者采取半椎板入路),损伤较小,手术方式包括脊髓空洞-蛛网膜下腔分流术,脊髓空洞-胸腔或腹腔分流术,空洞穿刺造瘘术。而前者手术更加微创,疗效确切,并发症更少。上海长征医院神经外科戴大伟教授团队经过多年潜心研究和临床实践,提出根据脊髓空洞症分型个体化手术治疗。选取脊髓空洞张力最高空洞最明显的区域为手术目标区域(尽量避免高颈段脊髓和上胸段脊髓血供十分薄弱的区域),对于部分患者采取脊髓后正中沟入路,对于病因治疗无效及特发性偏心型脊髓空洞患者,脊髓DREZ入路空洞-蛛网膜下腔分流术是安全且有效的治疗方法。 申请发明专利,改良和优化目前分流管 标准化术式,标准尺寸置入,保证最好疗效 部分患者采取脊髓背根入髓区(DREZ)软脊膜切开,极其微创,避免后正中沟切开损伤薄束和楔束纤维,避免下肢深感觉障碍 软脊膜切开长度极小2.5-3mm 分流管远端务必要置入蛛网膜下腔,保证引流通畅,通则不堵。 11. 我不想做手术,能保守治疗吗? 对于无明显临床症状或轻型患者可以选择保守治疗,定期复查患者MRI平描或增强扫描、CT三位重建等。定期随访观察也是一种治疗方式,对于有轻微症状但暂不需要手术的患者,可以给与对症止痛、缓解肌张力和麻木的药物治疗。患者不需要焦虑,正确面对脊髓空洞,完全能够监测疾病情况和发展趋势。对于病情较为严重和进行性进展的患者,不应该惧怕手术治疗而延误治疗,手术较为安全和微创,手术总体上肯定是利大于弊,挽救患者神经功能,给患者带来真正的获益。 12. 脊髓空洞症手术以后康复需要注意什么问题?多久复查? ① 饮食方面 术后应注意补充营养促进伤口愈合。不要偏爱食物和挑食。也不能够吃太过辛辣刺激的食物,不能抽烟喝酒。 ② 并发症方面 康复期间要注意伤口生长情况,适当活动,不过度活动,短期内可能有肢体肿胀、疼痛等,对于有肢体功能障碍患者,要预防褥疮、肢体深静脉血栓等后遗症的情况。低头和弯腰要在医生建议下进行,必要时戴颈托、腰围等护具,不要久坐或久站,需要注意防寒保暖,可以在床上做五点支撑锻炼肌肉力量。 ③ 脊髓空洞症手术以后标准化复查应该这样的:手术后一个月、三个月、六个月、一年分别复查一次,以后病情稳定是每年复查一次。戴大伟副主任医师提醒,复查时带好出院小结和之前的影像学片子等资料,方便医生及时了解病情,并将最新的情况与之前病情表现进行对比。
戴大伟 2025-03-30阅读量3910
病请描述:1.脊髓栓系综合征是一种什么样的疾病? 脊髓栓系综合征(Tethred Cord Syndrome,TCS),实际上相当于脊髓在脊柱椎管内被牵拉所产生一系列临床症状,脊髓尾端被非弹性组织牵拉而造成的功能障碍,这种障碍会因为脊髓牵张力增加而恶化。“tether”的意思就是栓系,例如一个被用绳子拴住的动物活动范围受限。这个定义也意味着拉绳子的力量越大,绳子就越紧张。 脊髓拴系综合征多见于新生儿和儿童,成人少见,女性多于男性。儿童患者的疼痛部位常难以定位或位于腰骶区,可向下肢放射。成人则分布广泛,可位于肛门直肠深部、臀中部、尾部、会阴部、下肢和腰背部,可单侧或双侧。 2. 脊髓栓系综合征是怎么形成的? 人类的脊髓,呈前后稍扁的圆柱体,全长粗细不等,位于椎管内,上端在枕骨大孔处与延髓相连,下端尖削呈圆锥状,称脊髓圆锥,圆锥尖端延续为一细丝,称终丝,终丝向下经骶管终于第2尾椎的背面,成人脊髓全长约42~45厘米。 脊髓位于脊椎管中,人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脊椎管的生长速度大于脊髓,因此脊髓下端相对于椎管下端逐渐升高,骨头长得快,而神经长得慢,神经被越拉越紧,产生症状。 3. 脊髓栓系综合征是良性还是恶性疾病? 脊髓栓系综合征(Tethred Cord Syndrome,TCS)是良性疾病,不像恶性肿瘤存在转移复发等情况,也不存在恶变情况。 4. 哪些因素可能加重脊髓栓系综合征? (1)儿童的生长发育,会加重脊髓栓系; (2)成人见于突然牵拉脊髓的活动,如向上猛踢腿、向前弯腰、分娩、运动或交通事故中髋关节被迫向前屈曲; (3)椎管狭窄,椎管容积减小会加重脊髓和神经根压迫; (4)脊髓脊柱外伤,如背部外伤或跌倒时臀部着地等。 5. 脊髓栓系综合征有哪些临床表现? (1)疼痛。疼痛性质多为扩散痛、放射痛和触电样痛,少有隐痛。疼痛常因久坐和躯体向前屈曲而加重,很少因咳嗽、喷嚏和扭曲而加重。 (2)运动障碍。下肢进行性无力和行走困难。 (3)感觉障碍。皮肤感觉麻木或感觉减退,主要是会阴区及下肢皮肤感觉麻木或感觉减退。 (4)括约肌功能障碍。膀胱和直肠功能障碍常同时出现。前者包括遗尿、尿频、尿急、尿失禁和尿潴留,后者包括便秘或大便失禁。儿童以遗尿或尿失禁最多见。 (5)皮肤肿块。腰骶部皮肤异常,儿童患者90%有皮下肿块,50%有皮肤窦道、脊膜膨出、血管瘤和多毛症。1/3患儿皮下脂肪瘤偏侧生长,另一侧为脊膜膨出。个别患儿骶部可有皮赘,形成尾巴。上述皮肤改变在成人不到半数。 6. 脊髓栓系综合征如何确诊? 脊髓拴系综合征的诊断依据应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和其他脊柱脊髓疾病诊断一样,以临床表现为主,结合脊柱CT和MRI扫描综合诊断。单纯靠临床表现或单纯靠影像学表现都不能诊断为脊髓栓系综合征(Tethred Cord Syndrome,TCS),必须是临床症状体征与影像学表现相符合才能明确诊断。 (1)临床表现:①疼痛范围广泛,不能用单一根神经损害来解释;②成人在出现症状前有明显的诱因;③膀胱和直肠功能障碍,经常出现尿路感染;④感觉运动障碍进行性加重;⑤有不同的先天畸形,或曾有腰骶部手术史; (2)影像学检查:核磁共振是诊断脊髓拴系综合征最佳和首选的检查手段,可以说是金标准。MRI和(或)CT椎管造影发现脊髓圆锥位置异常和(或)终丝增粗。它不仅能发现低位的脊髓圆锥,而且能明确引起脊髓拴系综合征的病因。超声:对年龄<1岁的患者因椎管后部结构尚未完全成熟和骨化,B超可显示脊髓圆锥,并且可根据脊髓搏动情况来判断术后有否再拴系。 7. 脊髓栓系综合征到底如何治疗? 治疗方式无非为两种,一种是保守治疗,一种是手术治疗。 (1)保守治疗:对于无临床症状或临床症状非常轻微,不影响生活者,可观察保守治疗。定期随访观察也是治疗,对于无明显临床症状或轻型患者可以选择保守治疗,定期复查患者MRI增强扫描等。对于有轻微症状但暂不需要手术的患者,可以给与对症止痛、缓解肌张力和麻木的药物治疗,如口服塞来昔布、加巴喷丁、普瑞巴林胶囊、盐酸乙哌立松等,针灸、理疗等也可以尝试。 (2)微创手术:对于有明显症状,或出现神经功能损害患者,本病治疗的惟一手段就是手术松解,手术的目的是为了清除骨赘、纤维间隔、硬脊膜袖和松解纤维神经血管束及其粘连,解除对脊髓的拴系,纠正局部的扭曲和压迫,恢复受损部位的微循环,促使神经功能最大限度的恢复。脊髓拴系综合征的患者,持久的站立,腰部弯曲活动都可以对脊髓造成潜在的损伤,使症状加重。手术将拴系松解后,脊髓局部的血运明显改善。 8 我不想做手术,能保守治疗吗? 对于无症状者是否应行手术治疗暂无统一认识,部分医生认为脊髓拴系综合征无症状者也应手术,以防止神经组织缺血变性。但也有医生认为,在还没有出现其他症状之前,可以严密追踪观察,一旦出现症状,就应及时手术。神经外科戴大伟副主任医师认为,对于无临床症状或临床症状非常轻微,不影响生活者,可观察保守治疗。 对于有轻微症状但暂不需要手术的患者,可以给与对症止痛、缓解肌张力和麻木的药物治疗。患者不需要焦虑,正确面对脊髓空洞,完全能够监测疾病情况和发展趋势。对于病情较为严重和进行性进展的患者,不应该惧怕手术治疗而延误治疗,手术较为安全和微创,手术总体上肯定是利大于弊,挽救患者神经功能,给患者带来真正的获益。 9. 脊髓栓系综合征手术以后康复需要注意什么问题?多久复查? (1)饮食方面 术后应注意补充营养促进伤口愈合。不要偏爱食物和挑食。也不能够吃太过辛辣刺激的食物,不能抽烟喝酒。 (2)并发症方面 康复期间要注意伤口生长情况,适当活动,不过度活动,短期内可能有肢体肿胀、疼痛等,对于有肢体功能障碍患者,要预防褥疮、肢体深静脉血栓等后遗症的情况。低头和弯腰要在医生建议下进行,必要时戴腰围等护具,不要久坐或久站,需要注意防寒保暖,可以在床上做五点支撑锻炼肌肉力量。 (3)手术以后标准化复查应该这样的:手术后一个月、三个月、六个月、一年分别复查一次,以后病情稳定是每年复查一次。戴大伟副主任医师提醒,复查时带好出院小结和之前的影像学片子等资料,方便医生及时了解病情,并将最新的情况与之前病情表现进行对比。
戴大伟 2024-05-07阅读量1718
病请描述:专家简介:史国栋,现任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脊柱外科分管行政及医疗副主任,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学位。长期从事脊柱外科临床工作,在颈腰椎退变、畸形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尤其在颈腰椎手术的微创治疗领域有很深的造诣。近年来,随着现代学习、工作压力的增大,以及日常生活方式的改变,腰椎间盘等突出脊柱疾病的发病率呈现出愈来愈年轻化的趋势。青少年由于日常运动量大,腰椎受力多,容易导致纤维环撕裂,此外,青少年超重或肥胖会进一步导致腰部受力,导致椎间盘突出,或者因长时间不正确的坐姿和缺乏运动引起椎间盘突出的发生。腰椎间盘突出症是脊柱外科常见病和多发病,是引起下腰痛和腰腿痛的最常见原因。好发年龄在20~50岁;男女发病比例约为(4~6):1,患者多有长期弯腰劳动或坐位学习工作的经历,好发人群为儿童、青少年,从事诸如投掷、跳高、跳远等运动的运动员由于活动量大,且所从事活动本身也易于引起本病。1.青少年为何会患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e herniation)是指腰椎间盘发生退行性改变以后,在外力作用下,纤维环部分或全部破裂,单独或者连同髓栋,软骨终板向外突出,刺激或压迫窦椎神经和神经根引起的以腰腿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病变。在临床,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越来越年轻化,那么,为何腰椎间盘突出症为何频频侵袭青年少年呢?分析常见原因:(1)青少年作为特殊群体,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身体各方面还未发育成熟;(2)青少年儿童学习负担加重、课时增多,学习的长期久坐,汽车的普及,各种电子产品及网络游戏都不同程度地增加了他们久坐及不良坐姿的机会;部分学校统一标准的课桌椅并不适合于学生个体情况,这也会间接的引起不良坐姿;(3)外伤,青少年日常运动量大,腰椎受力多,运动过度或剧烈运动时,外力作用于下腰部,当超过一定限度时,就会发生腰椎间盘突出;(4)遗传因素:研究显示13%-57%的青少年患者直系亲属有相关的腰部问题,患有脊柱先天畸形及有腰椎间盘突出症家族史的青少年儿童,发生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概率高于其他人。2.腰椎间盘突出的症状有哪些?(1)早期症状患者早期可表现为站立或步行等直立t位时,出现腰痛和坐骨神经痛。(2)典型症状①腰痛是大多数患者所具有的症状,常为首发症状,多数患者先有反复的腰痛,此后出现腿痛。部分患者腰痛与腿痛同时出现 也有部分患者只有腿痛而无腰痛。②坐骨神经痛大部分腰椎间盘突出患者椎间盘突出发生在腰4-腰5及腰5~骶1间隙,疼痛多为逐渐发生,具有放射性,疼痛由臀部沿大腿后方向小腿及足背部放射。③下肢麻木当腰椎间盘突出刺激了本体感觉和触觉纤维,引起肢体麻木、麻木感觉区按照神经支配区域分布。④下肢肌力下降(乏力)腰椎间盘突出使神经根受损,导致其所支配肌肉出现程度不同的麻痹征。轻者肌力减弱,重者肌肉失去功能。⑤马尾综合征腰椎间盘突出可压迫马尾神经 出现大小便功能障碍,鞍区感觉异常,急性发病时作为急症手术的指征。⑥间歇性跛行是腰椎管狭窄的特异性表现,具体表现为患者行走时,随着距离增多出现腰背痛或患侧下肢放射痛或麻木加重,蹲着或坐着休息症状可以减轻,再行走一段距离后症状又出现。3.可以采取哪些手段对腰椎间盘突出进行治疗呢?该病治疗以非手术治疗为主,尤其对于症状较轻,病程较短的青少年患者首选非手术治疗(包括生活管理、物理治疗、药物治疗等)。对于非手术治疗无效的患者,可以根据病情考虑进行脊柱微创技术治疗,尤其是经皮脊柱内镜治疗。而对于部分病情严重,无微创技术治疗适应证的患者,可以考虑开放手术治疗。对于初次发作或症状较轻、病程较短的患者,休息后症状可以自行缓解的患者,由于全身疾病或有局部皮肤疾病不能实行手术者,不同意手术治疗的患者可以采用保守治疗。具体治疗方式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1)药物治疗由于个体差异大,用药不存在绝对的最好、最快、最有效,除常用非处方药外,应在医生指导下充分结合个人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药物。①非甾体消炎镇痛药:脊柱退变性神经根疼痛多数情况下以炎性疼痛为主,在无禁忌证情况下,首先考虑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物。如布洛芬、双氯芬酸、美洛昔康、塞来昔布等。②肌肉松弛药:伴有肌肉痉挛者,可以使用肌肉松弛类药,如氯挫沙宗、氟毗汀、替扎尼定等。③脱水剂:考虑存在神经水肿时可使用脱水剂,如甘露醇等。④糖皮质激素:无禁忌证时,可短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可有效缓解炎症反应性疼痛等。(2)手术治疗采用手术方式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适应证如下:①腰腿痛症状严重,反复发作,经三个月以上非手术治疗无效,且病情逐渐加重,严重影响生活者;②有明显的神经受累表现者,如神经支配区肌力下降,足下垂等;③有马尾神经综合征,括约肌功能障碍者 (大小便功能障碍如失禁等),应按急诊进行手术。4.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通过哪些措施来预防和控制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的发生和进展呢?(1)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防止腰腿受凉,防止过度劳累。(2)饮食应合理安排饮食,注意少食多餐;多吃蔬菜水果及豆类食品及一些含钙量高的食物,如牛奶,奶制品,虾皮、海带、芝麻酱、豆制品等,,保持标准体重,避免青少年超重或肥胖。体重超标引起椎间盘载荷增加,腰部所承受的压力远大于其椎间盘的最大负荷,椎间盘的发育也远远跟不上上身重力的增加,这样很容易发生椎间盘退变。(3)站或坐姿势要正确脊柱不正,会造成腰椎间盘受力不均匀,是造成腰椎间盘突出的隐伏根源。正确的姿势应该“站如松,坐如钟”,胸部挺起,腰部平直。尤其对于青少年,同一姿势不应保持太久,久坐后,适当进行原地活动或腰背部活动,可以解除颈部及腰背肌肉疲劳。(4)运动青少年应加强腰背肌训练,增加脊柱的内在稳定性,可进行户外运动,如平板支撑、跑步、游泳等,但要注意循序渐进,避免过度运动。且要有自我保护意识。在剧烈运动前,充分的热身非常重要。(5)身心训练可促进患者肌力、柔韧性及平衡能力的改善。常见的身心训练方法包括:①瑜伽:瑜伽训练包含特殊t位训练、呼吸技术以及精神集中训练。可缓解腰痛和改善腰部功能。②普拉提:普拉提技术侧重于核心的稳定训练。普拉提对疼痛的缓解要优于无治疗及最小量运动。③太极:太极主要包括缓慢动作、呼吸技术及冥想。接受太极训练的患者疼痛的缓解和功能的改善要优于常规治疗患者。5.预防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在退行性变基础上积累伤所致,积累伤又会加重椎间盘的退变,因此预防的重点在于减少积累伤,如锻炼时压腿弯腰的幅度不要太大,否则不但达不到预期目的,还会造成腰椎间盘突出。此外,青少年群体应在学校或家庭的指导下,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规律运动,端正坐姿、站姿等,对于该病的预防有一定意义。
史国栋 2021-06-25阅读量9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