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请描述:神经外科戴大伟教授一直从事神经外科尤其是颅脑和脊柱神经外科工作,持续钻研攻关脊髓脊柱疾病,在国内神经外科界独树一帜,每年诊治数千名全国各地患者,每年为数百名脊柱脊髓疑难复杂疾病患者手术,积累了丰富的临床诊治和手术经验,获得了广大病患的高度信任和众多业内专家一致好评。戴大伟副主任医师就广大患者关心的“脊髓空洞症”的相关问题进行全面细致解答。 1.脊髓空洞症是一种什么样的疾病? 脊髓空洞症(syringomyelia)可以理解为一种由多种原因引起的、缓慢进展的脊髓内液体异常积聚的为特征的退行性疾病,算是脊髓的“脑积水”。它最常见于颈段脊髓,在一些疾病可以向上延伸到生命中枢脑干(延髓和桥脑)。 因为脊髓的功能十分重要,它是脑控制躯干和四肢之间的连接,大脑接收信号和发出指令全靠脊髓,相当于一颗大树,扎入土壤深部的树根吸收水分和养分要通过树干传递到树枝和叶子,这里树干就相当于脊髓,脊髓空洞症相当于树干空心了,大树的生命就发生威胁。 2.脊髓空洞是怎么形成的? 有关脊髓空洞的发生机制目前没有统一的推断,最有代表性的发病机制研究为1960年代Gardner提出了水动力学理论。在正常胚胎发育过程中,脉络丛的脑脊液搏动对神经管的扩张起到了重要作用。小脑幕上下脑脊液搏动不均衡会导致后颅窝容积改变从而引起Chiari畸形和脊髓空洞症。 多数学者认为与脊髓局部的脑脊液循环障碍有关,导致脑脊液循环不畅的原因有很多,如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Chiari畸形或Arnold-Chiari畸形),该畸形位于颅颈交界区,可以引起明显脑脊液循环障碍,脊髓内的脑脊液与第四脑室脑脊液流动不畅。或者是寰枢椎脱位、颅底凹陷症引起相对的小脑扁桃体下疝,后颅窝容积减小导致脊髓内脑脊液循环障碍。 此外,颈椎病、脊髓髓内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脊髓炎、脊髓肿瘤、脊柱侧弯等疾病都可以引起脊髓中央管扩张,脑脊液进一步在脊髓内部异常积聚,导致脊髓空洞症。 脊髓损伤头尾端空洞 3.脊髓中央管扩张是脊髓空洞症吗? 脊髓中央管扩张实际上是脊髓空洞的早期表现,它的发展趋势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稳定不变,每年复查脊柱核磁共振,中央管扩张无明显扩大,也无明显临床症状,一般不需要手术干预。另一种为脊髓中央管扩张逐渐加重,且有临床症状影像学习、工作或生活,则需要积极治疗。据临床观察,脊髓中央管扩张多数为稳定性。 多发颈段脊髓空洞,形成分隔 4.哪些因素会导致脊髓空洞的发生或加重? ①先天因素: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脊髓栓系综合征,脊髓脊膜膨出,脊髓或终丝脂肪瘤,脊柱裂,脊髓纵裂,椎管内先天性肠源性囊肿,畸胎瘤,先天性脊髓血管畸形,先天性脑积水等。 ②后天因素:寰椎枕化畸形,寰枢椎脱位,颅底凹陷症,颈椎病、脊髓髓内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脊髓炎、脊髓肿瘤、脊柱侧弯,脊柱肿瘤,脊髓多发性硬化,脑积水等。 ③生活习惯因素,饮食因素:长时间低头看书、看手机或工作,导致的颈椎颈椎生理曲度变直、反弓,加重颈椎病和颈椎管狭窄,屈曲位时脊髓前方受压加重,脊髓中央管脑脊液循环受阻,脊髓中央管逐渐扩张。不正确坐姿或工作负重加重脊柱侧弯也会加重脊髓空洞 目前没有证据表明饮食与脊髓空洞发生发展相关。 5.脊髓空洞是良性病变还是会恶变? 脊髓空洞症实际上是脊髓的积水,像脑积水一样当然属于良性病变,不是肿瘤性病变,不会恶变成为癌症。只要及时发现,正确对待,听取医生的建议和治疗,会得到很好的疗效和远期预后。 6.脊髓空洞症的分型有哪些? 根据脊髓空洞腔内脑脊液特点和脊髓形态,以影像学MRI表现为依据可分为:①交通型脊髓空洞;②非交通型脊髓空洞;③萎缩型脊髓空洞。 根据MRI矢状位脊髓空洞特点分为:①单发性脊髓空洞;②多发性脊髓空洞。以及①单节段型脊髓空洞;②多节段型脊髓空洞。 根据MRI横断面脊髓空洞程度分为:①轻型; ②中型; ③重型。 根据MRI横断面脊髓空洞位置分为:①中央型; ②偏中央型。 7.脊髓空洞症患者会有哪些表现呢? 脊髓空洞症患者主要有以下临床表现: 手内在肌萎缩,畸形,手灵活性降低 鱼际肌萎缩,手指无法展开,灵活性下降 ① 空洞内脑脊液张力性压迫症状 脊髓空洞压迫脊髓中央管前方的痛觉神经纤维及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细胞,导致受累节段的痛温觉丧失、肌肉萎缩、肌力下降,而触觉保留(触觉受双侧神经纤维支配),患者往往表现为上肢肌肉,尤其是手内在肌萎缩(大小鱼际肌),手指麻木、灵活性下降,痛温觉下降后患者容易烫伤,手部畸形,力量下降等。在疾病早期,感觉障碍常位于一侧肢体,并逐渐加重。 ② 脑脊液循环障碍症状 头痛,可位于后枕部或颈部,可放射至顶部、乳突、肩部,常为阵发性。 ③ 其他合并疾病症状 如合并小脑扁桃体下疝、寰枢椎脱位等可有走路不稳、眼球震颤,一过性视物模糊、呼吸困难、吞咽困难、眩晕、恶心、共济失调等症状。 8.脊髓空洞症如何诊断? 脊髓空洞症的诊断和其他脊柱脊髓疾病诊断一样,以临床表现为主,结合脊柱CT和MRI扫描综合诊断。单纯靠临床表现或单纯靠影像学表现都不能诊断为“脊髓空洞症”,必须是临床症状体征与影像学表现相符合才能明确诊断,有时候有相关症状,但影像学不支持,不能明确诊断。有时候影像学有相应表现,但无临床症状体征,也不能明确诊断,也不一定需要手术治疗。这里需要经验丰富的神经外科医生来判断。 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Chiari畸形)伴脊髓空洞症 9.脊髓空洞症是良性病变需要治疗吗? 脊髓空洞症是良性病变,不一定需要手术治疗,但是临床上必要的复查和随访是必须要做的,患者要定期看专门医生,最好是一直看一位医生,长期规律随访复查,对比临床症状体征的变化和影像学脊髓空洞本身的改变。必要时,医生会根据病情本身严重程度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保守治疗、药物治疗、微创手术治疗) 10.脊髓空洞症如何治疗呢? 总体来说,脊髓空洞症的治疗可以概括为保守治疗、药物及物理治疗、微创手术治疗。 ① 保守观察 定期随访观察也是治疗,对于无明显临床症状或轻型患者可以选择保守治疗,定期复查患者MRI平描或增强扫描、CT三位重建等。 ② 药物及物理治疗 对于有轻微症状但暂不需要手术的患者,可以给与对症止痛、缓解肌张力和麻木的药物治疗,如口服塞来昔布、加巴喷丁、普瑞巴林胶囊、盐酸乙哌立松等,针灸、理疗等也可以尝试。 ③ 微创手术治疗 对于较为严重或进行性进展的脊髓空洞症,建议行显微镜下的微创手术治疗,手术为脊柱后路小切口微创手术,分离肌肉和一个节段的椎板(部分患者采取半椎板入路),损伤较小,手术方式包括脊髓空洞-蛛网膜下腔分流术,脊髓空洞-胸腔或腹腔分流术,空洞穿刺造瘘术。而前者手术更加微创,疗效确切,并发症更少。上海长征医院神经外科戴大伟教授团队经过多年潜心研究和临床实践,提出根据脊髓空洞症分型个体化手术治疗。选取脊髓空洞张力最高空洞最明显的区域为手术目标区域(尽量避免高颈段脊髓和上胸段脊髓血供十分薄弱的区域),对于部分患者采取脊髓后正中沟入路,对于病因治疗无效及特发性偏心型脊髓空洞患者,脊髓DREZ入路空洞-蛛网膜下腔分流术是安全且有效的治疗方法。 申请发明专利,改良和优化目前分流管 标准化术式,标准尺寸置入,保证最好疗效 部分患者采取脊髓背根入髓区(DREZ)软脊膜切开,极其微创,避免后正中沟切开损伤薄束和楔束纤维,避免下肢深感觉障碍 软脊膜切开长度极小2.5-3mm 分流管远端务必要置入蛛网膜下腔,保证引流通畅,通则不堵。 11. 我不想做手术,能保守治疗吗? 对于无明显临床症状或轻型患者可以选择保守治疗,定期复查患者MRI平描或增强扫描、CT三位重建等。定期随访观察也是一种治疗方式,对于有轻微症状但暂不需要手术的患者,可以给与对症止痛、缓解肌张力和麻木的药物治疗。患者不需要焦虑,正确面对脊髓空洞,完全能够监测疾病情况和发展趋势。对于病情较为严重和进行性进展的患者,不应该惧怕手术治疗而延误治疗,手术较为安全和微创,手术总体上肯定是利大于弊,挽救患者神经功能,给患者带来真正的获益。 12. 脊髓空洞症手术以后康复需要注意什么问题?多久复查? ① 饮食方面 术后应注意补充营养促进伤口愈合。不要偏爱食物和挑食。也不能够吃太过辛辣刺激的食物,不能抽烟喝酒。 ② 并发症方面 康复期间要注意伤口生长情况,适当活动,不过度活动,短期内可能有肢体肿胀、疼痛等,对于有肢体功能障碍患者,要预防褥疮、肢体深静脉血栓等后遗症的情况。低头和弯腰要在医生建议下进行,必要时戴颈托、腰围等护具,不要久坐或久站,需要注意防寒保暖,可以在床上做五点支撑锻炼肌肉力量。 ③ 脊髓空洞症手术以后标准化复查应该这样的:手术后一个月、三个月、六个月、一年分别复查一次,以后病情稳定是每年复查一次。戴大伟副主任医师提醒,复查时带好出院小结和之前的影像学片子等资料,方便医生及时了解病情,并将最新的情况与之前病情表现进行对比。
戴大伟 2025-03-30阅读量3911
病请描述:在门诊,经常会遇到患者拿着一张CT或MRI问我:“王医生,我是不是得了腰椎间盘突出?”“腰椎间盘突出”几乎已经成了家喻户晓的医学词汇。那么,为什么腰椎间盘突出这么“热门”?是不是一旦得了这个病,就必须要手术切除才能治好呢?许多患者忧心忡忡。 哪些人容易腰椎间盘突出?腰椎间盘突出症主要是指下腰椎,尤其是L4~5、L5~S1、L3~4的纤维环破裂和髓核组织突出压迫或刺激相应水平的一侧和双侧腰骶神经根所引起的一系列症状体征,是引起腰痛的主要原因。流行病学研究表明,这些年来,腰椎间盘突出的发病率一直呈上升趋势,而且逐年以惊人的速度由中老年向青壮年扩展。在临床治疗中,年龄最小的患者仅10多岁,而最大的可达80~90多岁。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人中,L4~5、L5~S1突出占90%以上,年龄以20~50岁多发,随年龄增大,L3~4、L2~3发生突出的危险性逐渐增加。患者多有弯腰劳动或者久坐史,首次发病常在半弯腰持重或突然扭腰动作过程中发生。 短期诱因是腰椎间盘突出的直接触发因素,王明杰博士提醒,以下5个方面尤其需要注意。1、腹压增高:剧烈咳嗽、便秘时用力排便等;2、腰姿不当:当腰部处于屈曲位时,如突然旋转;3、突然负重:在未有充分准备时,突然使腰部负荷增加;4、腰部外伤:急性外伤时可波及纤维环、软骨板等结构,而促使已退变的髓核突出;5、职业因素:如司机长期处于坐位和颠簸状态,易诱发椎间盘突出。 王明杰博士表示,得了腰椎间盘突出,80%~95%的病人有放射性疼痛。这种疼痛或先从臀部开始,逐渐放射到大腿后外侧、小腿外侧、足背及足底外侧和足趾。当咳嗽、打喷嚏及大小便等腹内压增高时,下肢放射痛加重,像过电一样。腿痛重于腰背痛是椎间盘突出症的主要体征之一。此外,肢体麻木、行走费力、肌肉麻痹、瘫痪等也是小部分患者的症状表现。 然而,80%-90%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可以通过非手术治疗缓解。 腰椎间盘突出保守治疗如何调治? 李阿姨,55岁,来自A市,由于长期弯腰工作,今年3月开始出现严重的腰椎疼痛,导致无法起身行走。她在当地医院治疗后,疼痛有所缓解,但没过几天疼痛再次复发,甚至需要卧床休息才能稍感好转,稍微一动就会产生剧烈刺痛,连吃饭都难以自理。之后,在其家人的陪同下,她来到某医院检查,确诊为腰椎退行性病变,包括腰椎间盘突出及纤维环破裂。医生建议手术治疗,但李阿姨担心手术后复发的风险,决定放弃手术,转而寻求中医保守治疗。 经过两次手法治疗后,李阿姨的腰痛得到了明显缓解,她能够直立行走。坚持运用韦氏脊柱整治手法,结合中药传统疗法进行调理,经过半个多月的治疗,李阿姨的症状基本消失,已能进行简单的日常家务。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她的腰痛再未复发。 在临床中,我们遇到了许多与李阿姨类似的患者。对于腰椎间盘突出,虽然手术能够迅速解除椎间盘突出的压迫对于腰椎间盘突出,但手术并不能从根本上恢复椎间盘周围肌肉的张力平衡,导致椎体间的相对位置仍处于紊乱状态,椎间盘受力不均衡问题持续存在。长期以往,这种情况会导致椎间隙进一步缩小,脊柱上形成新的应力集中点,可能加速相邻椎体节段的损伤,甚至需要再次手术。这种反复发作的过程将导致脊柱形成恶性循环,进一步损害患者的健康。 腰椎间盘突出虽然常见,但并非所有患者都需要手术治疗。大多数患者可以通过保守治疗有效缓解症状,恢复正常生活。通过保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患者也能够逐步恢复脊柱的功能,减少复发的风险。坚持治疗、遵循医生的建议以及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才能从根本上防止疾病的反复发作,实现长期的康复和生活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2020 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指南. [2] 陈龙豪,周红海,李永亮,等.国医大师韦贵康以“脊督一体”整体观论治腰椎间盘突出症经验[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2,37(02):782-785. [3] Deyo RA,Mirza SK.Clinincal practice.Herniated 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k[J].N Engl J Med,2016,374(18):1763-1772.DOI:10.1056/NEJMcp1512658 [4] Wegner I, Widyahening IS, van Tulder MW, Blomberg SEI, de Vet HCW, Brønfort G, Bouter LM, van der Heijden GJ. Tractionfor low‐back pain with or without sciatica. 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ematicReviews 2013, Issue 8. Art. No.: CD003010. DOI: 10.1002/14651858.CD003010.pub5. [5] Santilli V, Beghi E, Finucci S. Chiropractic manipul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back pain and sciatica with disc protrusion: a randomized double-blind clinical trial of active and simulated spinal manipulations. Spine J. 2006;6:131-137. [6] Mo Z,Li D,Zhang R,et al.Comparisons of the effecticeness and safety of Tuina,acupuncture,traction,and Chinese herbs for lunbar disc herniation:asystematic review and network meta-analysis[J].Evid Based Complement Alternat Med,2019,2019:6821310. [7] Ozturk B, Gunduz OH, Ozoran K, et al. Effect of continuous lumbar traction on the size of herniated disc material in lum- bar disc herniation[J]. Rheumatol Int. 2006,26:622-6.
王明杰 2024-09-13阅读量1535
病请描述: 腰臀莫名疼痛,检查却无异样 陈女士,38岁,职业会计,每天久坐伏案工作,左侧腰臀部酸胀痛,严重时甚至能延伸到腿部,不时会感到一阵剧痛,特别夜间明显,活动后会缓解。这样的疼痛已经持续1个多月,去医院检查,然而核磁共振、心电图、腰部CT片、化验血常规等浑身检查个遍,却没发现任何异常,在休息静养吃止痛药2周后,症状没有任何改善。 问诊中医骨伤,揪出病根 完全没辙的陈女士,来找到老王,最终揪出了隐匿在身体深处并狡猾躲过检查机器的疾病“真凶”。症见:骶髂处肿胀、压痛(+),髂后下棘内侧压痛、叩击痛(+),可触及痛性结节;双下肢不等长,短腿侧足异常旋前;骨盆两侧骨性结构不对称:两侧髂前、髂后上棘、髂嵴高度不一致。诊断:骨盆旋移综合征。臀腿放射痛,问题在骨盆很多患者出现腰腿疼痛都会去想自己是不是腰椎间盘突出了,大家往往都会忽视骨盆的问题。有研究表明,80%~90%的成年人会出现骨盆姿势不良的问题,骨盆旋转的不对称是目前为止最常见的因素,尤其是右侧髋的旋前和左侧髋的代偿后旋最为普遍,约占患者数量的80%,骨盆旋移才是疼痛的真凶啊。 骨盆旋移综合征 所谓骨盆旋移综合征是指由于激素水平的变化、运动状态的改变或者突发暴力、外伤以及不正确的长时间的工作、休息坐姿、卧姿、先天性关节不对称及下肢不等长等各种急、慢性损伤引起的脊柱、骨盆内外失平衡,发生相应力学改变,使韧带松弛,骨盆各构成结构及脊柱其他多关节错、滑动而引发的一系列临床综合征。 手法治疗,化解疼痛出现骨盆旋移后,如果不及时采取正确的治疗措施,将会感到臀部钝痛、酸胀,或发展为剧烈锐痛,如针刺刀割;久坐、久站或行走会使疼痛加剧,出现间歇性跛行,对行动和生活造成严重影响。针对陈女士因骨盆旋移引发的臀部及下肢酸胀、疼痛,老王以脊柱三联手法,为其进行治疗。在给予手法治疗后,其症状得以明显改善,目前恢复正常生活。许多腰腿痛患者,久治未见成效,走了很多弯路。老王提醒,出现腰臀腿痛,不要忽略骨盆引发的问题,需要及时到专业医疗机构进一步做诊断筛查。
王明杰 2024-09-06阅读量1207
病请描述:先讲一个患者求医的故事。 张老伯2年前因左腿疼痛,走路受到影响,到医院求医。被诊断为“腰椎管狭窄症“,做了腰椎的内固定融合手术。手术很顺利。可是,术后却出现了顽固性的腰背部疼痛和双下肢的疼痛,无法正常生活。复查磁共振等片子,手术都是正常的。按照医生的意见,做了各种康复训练和保守治疗,也吃了好多种止痛药,效果都不理想。在疼痛的折磨下,张老伯寝食难安,夜不能寐,郁郁寡欢,出现了抑郁症,甚至出现了自杀倾向。整个家庭也为这件事闹得不安宁,到处求医问药,也没有好的结果。 后来,张老伯在医生的咨询交流中得知,他的这种情况被称为“腰椎术后综合症“,可以通过植入一种脊髓电极,来治疗疼痛。医学界称为”脊髓电刺激(Spinal Cord Stimulation, SCS)“。张老伯在详细了解了具体情况后,选择了试一试。医生的帮助下,微创地植入了电极,在1周的测试阶段,张老伯疼痛明显缓解,基本上可以不再吃止痛药了,睡眠质量也明显改善。最后,医生根据测试阶段的良好体验效果,给张老伯植入了永久电极。1年下来,张老伯逐步恢复了正常生活,还出门旅游了2趟。久违的笑容开始出现在脸上。 现在,我们就来详细的介绍一下这个神奇的电极。 一)什么是SCS?它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SCS,Spinal Cord Stimulation的英文简称,指的是脊髓电刺激。SCS是一种用于治疗慢性疼痛的神经调控疗法。这种治疗方法是将电极植入椎管的硬膜外腔(图1),通过程序化控制的电流刺激脊髓后角的感觉神经元及后传导束,从而阻断疼痛信号的传递,达到缓解疼痛的目的。它通常用于那些对传统疼痛治疗方法没有反应的难治性慢性疼痛患者。 图1:SCS模式图 二)SCS可以用于治疗哪些疾病? SCS的适用指征宽泛,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临床病例的积累,其适应症还将不断扩展。目前,主要可以用于以下情况: 1. 脊柱术后疼痛综合征:指患者接受过脊柱手术,例如腰椎减压融合手术,但原有的疼痛持续存在,没有解决,或者出现新发的疼痛症状。 2. 复杂性区域疼痛综合征:指继发于意外损伤、医源性损伤或全身性疾病之后出现的以严重顽固性、多变性疼痛,营养不良和功能障碍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通常影响四肢,特别是手臂和腿部。 3. 脑卒中后疼痛:指脑卒中(脑梗塞、脑出血等)后可能出现的顽固性疼痛。 4. 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患者由于神经病变引起的疼痛。 5. 无法手术的外周血管疾病引起的疼痛: 6.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指带状疱疹愈合后遗留的疼痛。 7. 顽固性心绞痛:即使经过规范治疗也无法缓解的心绞痛。 8. 放化疗引起的痛性神经病变:放疗或化疗导致的神经损伤和疼痛。 9. 脊髓损伤:SCS可以用于改善脊髓损伤后疼痛和功能恢复。 此外,脊髓电刺激也被用于治疗糖尿病足溃疡和改善下肢循环。值得注意的是,SCS治疗的适应症在不断发展和研究之中,例如,国内一些神经外科医生正在研究利用SCS来治疗脑损伤后植物生存状态。将来,可能还会有更多的疾病被纳入其治疗范围。 三)SCS的电极有哪些种类?植入的方式有哪些? SCS的整个植入系统包括2部分:植入电极和刺激器。SCS的植入电极根据外形主要有2种(图2):1种是柱状经皮穿刺电极,就像一根电线一样,可以通过穿刺针经皮穿刺放置到脊髓硬膜外腔。还有一种是外科桨状(板状)电极,大概1厘米宽度,可以通过外科手术放置,可以提供更大的刺激覆盖范围。不管哪一种电极,放置的损伤都不大。现在,随着技术的发展、融合,我们团队创新地可以利用脊柱内镜辅助来放置电极,更加微创和安全可靠。 图2:SCS的2种电极 四)一般的植入流程是怎样的? 由于疼痛是一种复杂的个人主观体验,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化。所以,SCS治疗顽固性疼痛通常先有一个测试阶段。在测试阶段,医生在患者体内植入临时电极,通过导线,连接体外的临时刺激器。刺激器的刺激程序是可以调控的,治疗团队需要经过反复调试,找到一个比较理想化的程控程序。当刺激器开始有效工作后,患者自我体验疼痛的覆盖情况,有没有达到满意值。只有当患者的疼痛控制,确实达到满意值的情况下,医生才会在患者体内植入永久性的SCS植入系统。其中,电极在脊柱硬膜外腔,刺激器在皮下(通常在腹部、腰部或者锁骨下窝)。如果患者在整个测试过程中,没有达到满意的疼痛控制,医生将移除临时的电极系统,恢复至原来状态。从上述过程可以看出,SCS的治疗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过程,这是它一个很重要的特征。 五)SCS有哪些可能的风险? SCS虽然安全可靠,但在植入和使用的过程中,也会有一些风险和并发症的可能存在。主要包括: 1. 植入手术的并发症可能:例如穿刺部位感染、硬膜外血肿、脑脊液漏、脊髓损伤等。 2. 硬件并发症:例如植入的电极发生了移位、断裂、刺激器外露等。电极移位是最常见的硬件问题,需要通过调整刺激参数或手术重新放置电极来解决。 3. 刺激耐受:部分患者在SCS持续一段时间后可能出现刺激耐受,需要通过调整刺激参数或改变刺激方式来解决。 在进行脊髓电刺激治疗前,医生会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以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同时,患者也应被充分告知可能的风险和并发症,以便做出明智的治疗决策。 对于慢性顽固性疼痛的患者,疼痛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多方面的,除了躯体的疼痛感受,会对患者的心理带来创伤,并对其社会活动产生影响。所以,对于疼痛的治疗也是多维度的,需要身心同治,精神、心理方面的治疗不可忽视。SCS仅仅是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武器,综合性的多学科治疗是最科学的方法。同时,家庭和社会的理解和关爱也是有力的保障。 六)我们团队做的哪些创新工作? 作为外科医生团队,经过这些年的努力,我们主要在怎么更微创、更安全的植入电极方面做了一些创新性的工作。这些工作现在都发表在国际疼痛杂志(图3),供全世界的同行参考、查阅。 图3:我们团队在美国Pain Physician杂志发表的2篇文章,介绍我们创新技术,微创植入电极 传统的外科电极植入方法是后路椎板切除,需要较大的手术切口,广泛的椎旁肌肉剥离,手术创伤相对较大;也正是创伤较大,手术通常是在全麻下进行。从而,不便于医生和患者在术中就电极覆盖范围进行交流互动。余勇团队创新性的使用双通道内镜技术,通过2个小洞(1个7mm,1个12mm)把外科电极植入硬膜外腔,大大降低了手术创伤。从而使得手术适于在清醒麻醉下进行,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图4) 图4:双通道内镜技术微创植入外科电极 既往的穿刺电极的植入,是在X线的监视下,医生将穿刺针先穿置于硬膜外腔,然后把2根线状电极通过针芯放置到硬膜外腔的合适位置。这个需要有良好的硬膜外穿刺技术和经验。如果在椎板间窗狭小、黄韧带骨化等情况下,即使是有经验的医生,也面临着需要反复穿刺和透视,既有放射暴露的问题,也增加了硬膜破裂的风险。余勇团队创新性的把经皮内镜技术融入穿刺电极的植入,可以让外科医生在直视黄韧带的情况下,放置穿刺针,植入穿刺电极。2个微创技术的结合,不需要改变患者的麻醉方式,可以在局麻下完成。 图5:内镜辅助可视化微创植入穿刺电极
余勇 2024-08-12阅读量2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