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请描述:1.饭要少吃,主食越少越好? 纠错: 主食通常是指米饭,米饭中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而碳水化合物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素,如果经常严格限制主食,那么,人就不能获得足够的能量。 而糖尿病患者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抵抗,葡萄糖不能得到很好吸收,很多随尿液排出,本来机体就缺少能量,如果再加上严格限制主食,可能就会消耗脂肪或蛋白质来分解提供能量,这容易导致酮症酸中毒。 正确做法: 控制好每天的总热量,主食可以粗细粮搭配,比如大米搭配小米、黑米、玉米、红薯、山药或者豆类食品。这样可以降低主食的升糖指数,同时增强饱腹感。 一般糖尿病患者开始接受治疗时,应严格限制主食的量在每天5两左右。治疗一段时间以后,如血糖下降、尿糖消失,可以依据个人的实际情况,主食可逐渐增加至每天6~7两。 2.膳食纤维越多越好? 纠错: 蔬菜为人体提供的主要是膳食纤维、矿物质和维生素。 膳食纤维可延长糖尿病患者的胃排空时间,增强饱腹感,可延缓葡萄糖的消化与吸收,改善餐后即刻血糖代谢和长期血糖控制。但过多摄入蔬菜也会影响其他营养素的吸收。 正确做法: 鼓励糖尿病患者多吃蔬菜,建议达到推荐的膳食纤维每日摄入量,即每天至少摄入500克蔬菜、200克水果和一定量粗杂粮。 3.为了少排尿,尽量少喝水? 纠错: 许多糖尿病患者都有多尿和多饮症状,这是由于血糖升高,使得血浆渗透压增高,造成渗透性利尿引起多尿,同时大量水分随尿液排出,而总是感到口渴,从而出现多饮,有些糖尿病友以为少喝水就可以缓解这种症状,其实这是不可取的。 正确做法: 口渴说明患者体内处于缺水状态,糖尿病患者应该多饮水,而不是限制饮水,建议糖尿病友每天水的摄入量要达到2500毫升的水。 除了饮食中含有的部分水外,还有1600-2000毫升的水要靠外部饮水供应。可以多喝白开水或淡茶水。 4.水果含糖量太高,不吃水果? 纠错: 虽然水果的含糖量确实偏高,但水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及微量元素,对于人体来说,也是不可缺少的,当糖尿病人血糖控制平稳时,应该适当食用水果,不过,最好选择升糖指数低的水果。 正确做法: 当空腹血糖≤7.0毫摩尔/升和餐后2小时血糖≤10.0毫摩尔/升时,建议在两餐之间,吃一些血糖生成指数较低的水果,如草莓、柑橘、柚子、猕猴桃、山楂、樱桃、杨桃等。每天控制总量在200克左右。 5.牛奶含乳糖,最好别喝? 纠错: 牛奶中所含的乳糖,其实比葡萄糖等单糖升高血糖的速度要慢。其次,乳糖中的乳清蛋白有利于肥胖者减重,同时,牛奶富含优质蛋白,还可以补充人体所需的钙。 正确做法: 不同患者的蛋白质及钙的需要量不同,所以,牛奶的摄入量也是不同的,一般情况下每天可喝1~2杯(200毫升/杯)。尽量选择脱脂或者低脂的无糖酸奶。 6.忌糖不忌盐,偏爱重口味 纠错: 糖尿病患者不仅要限糖还要限盐,特别是许多糖尿病人都是中老年患者,同时患有高血压或高血脂,更应该限制盐的摄入量,低盐饮食有利于糖友防治高血压、高脂血症、动脉硬化和肾功能不全等并发症。 正确做法: 已患有高血压、心衰等并发症的糖友每天食盐的摄入应少于5克,合并患有高血压肾病的患者食盐应控制在2克以内,而对于没有并发症的年轻糖尿病友,食盐摄入量也要低于6克,同时,要将调料、包装食品等隐性盐计算入内。
俞一飞 2022-10-29阅读量1971
病请描述: 糖尿病患者要了解饥饿感是糖尿病的一种症状,在患者病情控制不好的情况下,饥饿感明显(与低血糖时出现的饥饿感不是一回事,可通过监测血糖区分开),经治疗,这种饥饿感会随之减轻或消失,所以糖尿病患者一定要树立治病信心。 糖尿病患者控制饮食,应循序渐进,可每周减少主食100~200克,一般1个月左右应限制到每日300克左右。调整饮食结构对减轻饥饿感也有一定帮助,宜多吃低热量食物,如黄瓜、大白菜、豆芽、菠菜、冬瓜、南瓜、韭菜、青椒、莴笋、茄子、菜花等;多选用粗杂粮代替细粮,如红豆粥、馒头(三合面、玉米面制作而成)等。高纤维食物(如麦麸、玉米皮等)可使胃排空延缓,增强耐饥力,宜多吃。此外,苦荞麦中含有人体必需的锌、镁、铬、硒等多种微量元素,其中铬是参与胰岛素代谢的,所以对糖尿病初期饥饿感明显的人,可适当多吃点。 糖尿病患者每次进餐前先吃一碗蔬菜(含碳水化合物4%以下的蔬菜任选一种,少用油),以增加饱腹感,然后再进正餐。两餐之间饥饿时,可吃些黄瓜、西红柿等或采用加餐的方法,当然加餐的量是从正餐中减去的,而不是额外增加的量,或把菜做得淡些,以降低食欲。关注我们,有医生、健管师在线指导,您的健康无顾虑
健共体慢病管理中心 2022-05-04阅读量9755
病请描述: 转自上海市胸科医院官方微信(我院胸外科李志刚主任、孙益峰主任) “黏糊糊、湿哒哒”,讨人厌的黄梅雨季又要来了。黄梅季恰好处于三伏天之前,空气潮湿,温度高、湿度重、气压低,让人感觉如同身处“闷锅”之中,身体中的湿气无法得到有效疏导与排泄。而胃属于人体接纳、储存食物的最大器官,当人体湿气加重时,脾胃功能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因此闷堵、恶心、隐痛、嗳气甚至拉肚子等种种不适症状也就随之而来。而如果你感到肠胃持续不舒服,甚至有烧心、吐酸水的情况,那就要注意可能是“胃食管反流病”在捣鬼了。 “胃食管反流”到底是个什么病?听听我院胸外科食管外科亚专科主任李志刚,副主任医师孙益峰的详细讲解。 以下内容转自5月18日《上海科技报》官网: 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而引起一系列的症状,称之为胃食管反流病。胃食管反流病随年龄增加而增加,40岁—60岁为高峰发病年龄,男女发病无差异,但有反流性食管炎者,男性多于女性。 胃内食物、胃酸为何会反流到食管? 正常的人体结构有完善的阻止胃食管反流的结构,吃饭时,食物进入食管后,食管开始收缩,形成蠕动波,将食物送到胃中。在食管末端与胃贲门连接之处的结构(如食管下括约肌、膈肌食管裂孔肌束等)形成防止胃内容物逆流入食管的一个“活瓣”,该结构在静止状态维持较高压力,此压力高于近端食管腔内压力,也高于远端胃压力,成为压力屏障。吞咽时,该“活瓣”松弛,其压力降低接近胃底水平;食物顺利通过。如腹部压力升高,“活瓣”收缩,阻止胃内容物的反流。以此结构变化或功能减弱时(食管下括约肌松弛、食管裂孔疝等),就会出现胃食管反流病。 胃食管反流在我国的发病率高吗?发病率为多少? 胃食管反流病的患病率在不同地方会有所差别,在西方国家患病率相对较高,为 10%-20%;我国的患病率为5.77%-10%。随着国民预期寿命、生活方式、生活水平不断接近西方,近年来有逐年上升趋势明显。胃食管反流病在老龄化加剧的中国不容忽视。 哪些症状是患上了胃食管反流? 1.烧心感觉或吐酸水是胃食管反流病的典型症状,多在饱餐后,感到胸骨后的烧灼感,也就是通常说的“烧心”。可伴有吐酸水,酸水带有苦味,或伴有少量食物,反流物可以被咽下或吐出。如果症状严重,可发生夜间呛咳,酸水从口鼻溢出,醒后发现枕头上有胃内容物或绿色的胆汁。 2.反流物或其喷洒进入鼻腔,中耳、呼吸道,刺激咽部、气管等,表现为鼻塞、喷嚏、声音嘶哑、咳嗽、流涕、流泪、咳嗽、气喘等,继而导致咽炎、支气管炎、甚至引发哮喘。 3.腐蚀性内容物长期停留在口腔,可引起牙侵蚀病、口腔溃疡、龋齿、牙龈炎,伴有口腔有异味或口臭等。 4.反流物长期刺激食管,引起食管粘膜的损伤,可发生食管炎、溃疡而导致胸痛。时间长了可引起食管出血、狭窄等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导致巴雷特食管,进一步可发生癌变。因此,该疾病可引起胃肠道以及呼吸道等多系统疾病,甚至导致癌症发生,危害不小,需引起重视。 哪类人群,哪些不良生活习惯导致罹患该疾病? 老年人胃食管反流病的患病率增高,因老年人食管下括约肌张力减低,部分老年人合并食管裂孔疝可导致胃食管反流;另外,肥胖、吸烟、饮酒、饮食无节制、长期服用硝苯地平等钙拮抗剂的人群易导致胃食管反流病高发。 得了胃食管反流该如何治疗? 主要治疗手段有: 生活方式的改变,如减肥、抬高床头、戒烟、避免睡前进食,减少咖啡、巧克力、高脂饮食。 质子泵抑制剂是治疗的首选药物,一般推荐疗程为8周,单剂量无效可改为双倍剂量,分别早晚餐前服用。对于经严格内科治疗无效;并发Barrett食管、合并食管裂孔疝、出血、吞咽困难;经常反复发生反流性、吸入性肺炎、哮喘等食管外症状;需要长期大剂量抑酸药维持治疗的年轻胃食管反流患者;有严重的食管动力障碍、抗酸剂维持治疗难以达到治疗目的或对大剂量长期应用有顾虑患者可考虑外科手术治疗。 外科治疗的手段主要有腹腔镜胃底折叠术和磁珠环治疗术,胸科医院目前外科治疗手段成熟,并率先在国内开展磁珠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 胃食管反流患者饮食上有什么注意点? 尽可能选择清淡、柔软、易消化的食物,避免使用油炸及腌制食物,可以适当吃些面食,如馒头、面条等,适当吃些瘦猪肉、鸡肉、鱼肉一般不会加重病情,反而对补充营养有好处。 少食用延缓胃排空的食物,主要是质地油腻的食物:如粽子、年糕、元宵、酒酿等; 少食用对胃黏膜有明显刺激的食物:这类食物可能增加胃液的分泌,如大葱、大蒜、糖果等;酒、咖啡、浓茶等对胃有明显刺激的饮品必须格外注意; 少食用粗食、坚果等:开心果、瓜子、各种膨化食品、奶油蛋糕、巧克力等,这些食物会刺激胃黏膜,增加反流; 每次食用水果不可过多过杂、不可过冷或过甜:如香蕉、甘蔗等最好避免食用; 饮食数量的选择:进食量要适当,避免过饱或饥饱无常,早中餐吃到7、8分饱,晚餐5,6分饱即可;为避免睡前饥饿,晚餐不宜吃太早。
李宁 2018-06-20阅读量1.0万
病请描述: 胆囊炎是较常见的疾病之一,发病率较高。根据其临床表现和临床经过,又可分为急性的和慢性的两种类型,常见胆石症合并存在。胆石症是威胁老年人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 疾病描述 胆囊炎是较常见的疾病之一,发病率较高。根据其临床表现和临床经过,又可分为急性的和慢性的两种类型,常见胆石症合并存在。近年来由于现代化检测技术,如B 型超声扫描、经纤维十二指肠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经皮肝穿刺胆道造影术(PTE)、放射性核素闪烁扫描、电子计算机X 线体层摄影(CT)、磁共振显像(MRI)等的临床应用,使胆石症、胆囊炎的发现逐年增多。随着人类平均寿命的延长,老年人中胆石症、胆囊炎也明显增多。老年人胆石症、胆囊炎的发生率增加与老年人胆系解剖和生理学上发生一定变化有关。随着年龄增长,胆总管直径也在发生变化,12 岁时直径为6.8mm,70 岁时可为9.2mm,更重要的是胆总管末端的生理性狭窄亦随年龄增加而更趋变窄,这使得胆汁的排放阻力增加。年龄增大,胆囊收缩功能减退,胆囊内出现胆汁淤滞,胆汁黏稠度亦增加,易产生胆石。以上因素可能是老年人胆石症、胆囊炎的发病率随年龄而增长的基础因素。急性胆囊炎患者中有胆石者约占90%以上,其发病率居外科急腹症的第2 位,慢性胆囊炎患者中有胆石者约占70%。 症状体征 1.急性胆囊炎 急性结石性胆囊炎的临床表现和急性无结石性胆囊炎基本相同。 (1)症状: ①疼痛:右上腹剧痛或绞痛,多为结石或寄生虫嵌顿梗阻胆囊颈部所致的急性胆囊炎,疼痛常突然发作,十分剧烈,或呈现绞痛样,多发生在饱餐特点是进食高脂食物后,多是发生在夜间,右上腹一般性疼痛,见于胆囊管非梗阻性急性胆囊炎时,右上腹疼痛一般不剧烈,多为持续性胀痛,随着胆囊炎症的进展,疼痛亦可加重,疼痛呈现放射性,最常见的放射部位是右肩部和右肩胛骨下角等处,乃系胆囊炎症刺激右膈神经末梢和腹壁周围神经所致。 ②恶心、呕吐:是最常见的症状,如恶心、呕吐顽固或频繁,可造成脱水,虚脱和电解质紊乱,多见于结石或蛔虫梗阻胆囊管时。 ③畏寒、寒战、发热:轻型病例(炎症为卡他型者)常有畏寒和低热;重型病例(急性化脓坏疽型者)则可有寒战和高热,热度可达39℃以上,并可出现谵语、谵妄等精神症状。 ④黄疸:较少见,如有黄疸一般程度较轻,表示感染经淋巴管蔓延到了肝脏,造成了肝损害,或炎症已侵犯胆总管。 (2)主要特征:腹部检查可见右上腹部及上腹中部腹肌紧张、压痛、反跳痛、Murphy 征阳性。伴胆囊积脓或胆囊周围脓肿者,于右上腹可扪及有压痛的包块或明显肿在的胆囊。当腹部压痛及腹肌紧张扩展到腹部其他区域或全腹时,则提示胆囊穿孔。或有急性腹膜炎。有15%~20%的病人因胆囊管周围性水肿、胆石压迫及胆囊周围炎造成肝脏损害,或炎症累及胆总管,造成Oddi 括约肌痉挛和水肿、导致胆汁排出障碍,可出现轻度黄疸。如黄疸明显加深,则表示胆总管伴结石梗阻或并发胆总管炎的可能。严重病例可出现周围循环衰竭征象。血压常偏低,甚至可发生感染性休克,此种情况尤易见于化脓坏疽型重症病例时。尚可有精神萎靡、纳差、乏力和便秘等。 (3)老年急性胆囊炎的主要特点:老年患者机体反应能力弱,虽是急性炎症,但部分患者起病较缓慢,且不典型。有的患者出现类似右下肺炎、心肌梗死、右侧肾盂炎等胃肠道以外的症状。临床表现如腹痛、发热、腹部触及肿大的胆囊及包块,和年轻患者比,往往缺如或较轻微。即使出现胆囊坏疽及穿孔等合并症,其腹部表现也不典型,甚至穿孔后胆囊内容物向上流到结肠间隙,可出现急性阑尾炎或急性结肠憩室炎的表现,极易混淆诊断。但有的老患者起病急,病情变化快。胆囊坏疽、穿孔、腹膜炎、休克等,常常是急性胆囊炎的最初临床表现。老年性胆囊炎患者多伴有胆总管结石,故黄疸的发生率较高(约为59%),且程度较青壮年患者重。另外,老年人患急性胆囊炎后,病情的演变也亦不典型。在青壮年常常依靠疼痛的轻重、体温和白细胞的波动去评价胆囊炎病情的变化,但在老年患者,特点是机体虚弱的老年患者,用这些指标去观察胆囊炎病情的演变是很不可靠的。掌握老年急性胆囊炎的这些特点对做出正确的病情判断是非常重要的。 2.慢性胆囊炎 (1)症状:持续性右上腹钝腹痛或不适感;有恶心、嗳气、反酸、腹胀和胃部灼热等消化不良症状;右下肩胛区疼痛;进食高脂或油腻食物后症状加重;病程长,病情经过有急性发作和缓解相交替的特点,急性发作时与急性胆囊炎症状同,缓解期有时可无任何症状。 (2)体征:胆囊区可有轻度压痛和叩击痛,但无反跳痛;胆汁淤积病例可扪到胀大的胆囊;急性发作时右上腹可有肌紧张,体温正常或有低热,偶可出现黄疸;病毒性胆囊炎时可有肝脾肿大。临床检查:发现对诊断有意义的阳性压痛点,胆囊压痛点在右腹直肌外缘与肋弓的交点,胸椎压痛点在8~10 胸椎旁,右膈神经压痛点在颈部右侧胸锁乳突肌两下角之间。 疾病病因 胆囊内结石突然梗阻或嵌顿胆囊管是导致急性胆囊炎的常见原因,胆囊管扭转、狭窄和胆道蛔虫或胆道肿瘤阻塞亦可引起急性胆囊炎。此外,增龄老化过程中,胆囊壁逐渐变得肥厚或萎缩,收缩功能减退,造成胆汁淤滞、浓缩并形成胆酸盐;胆总管末端及Oddi 括约肌变得松弛,容易发生逆行性感染;全身动脉粥样硬化,血液黏滞度增加可加重胆囊动脉缺血。这些病理生理变化是老年人胆囊炎胆石症发生率较年轻人增高的原因,也是急性坏疽性胆囊炎、胆囊穿孔更多见于老年患者的原因。胆囊管或胆囊颈梗阻后,胆囊内淤滞的胆汁浓缩形成胆酸盐,后者刺激胆囊黏膜引起化学性胆囊炎(早期);与此同时胆汁潴留使胆囊内压力不断增高,膨胀的胆囊首先影响胆囊壁的静脉和淋巴回流,胆囊出现充血水肿,当胆肿内压>5.39kPa(1375pxH2O)时,胆囊壁动脉血流阻断,胆囊发生缺血性损伤,缺血的胆囊容易继发细菌感染,加重胆囊炎进程,最终并发胆囊坏疽或穿孔。若胆囊管梗阻而没有胆囊壁的血液循环障碍和细菌感染,则发展为胆囊积液。近年的研究表明,磷脂酶A 可因胆汁淤滞或结石嵌顿从损伤的胆囊黏膜上皮释放,使胆汁中卵磷脂水解成溶血卵磷脂,后者进而使黏膜上皮细胞的完整性发生变化引起急性胆囊炎。 病理生理 1.西医病因病理 (1)急性胆囊炎:至今对本病的发病学了解仍很不够。历来认为与胆囊管结石梗阻后的胆汁淤滞、黏膜损伤、胆囊缺血及细菌感染有关。 ①胆囊管梗阻:通常认为胆囊管被结石或寄生虫梗阻后可引起急性胆囊炎,理由是:胆盐刺激,胆囊壁缺血,继发感染,胰液反流侵蚀。也有人认为在急性胆囊炎的发病上,机械和血管的因素可能比胆盐浓度增高所致的刺激更重要。 ②感染:包括细菌感染和寄生虫感染。感染的细菌主要是在肠杆菌、副大肠杆菌、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和产气杆菌等。其感染途径有:血源性感染(细菌随血流进入胆囊)、胆源性感染(肠道内细菌细门静脉进入肝脏后未被消灭感染胆囊、肝内细菌经淋巴管进入胆囊)、上行性感染(胆道蛔虫携带肠内细菌钻入胆道引起梗阻和胆囊炎症)、侵蚀性感染(胆囊邻近的组织器官有炎症时,细菌可侵蚀、蔓延到胆囊)。华支睾吸虫和梨形鞭毛虫等均可引起胆囊炎,特别是华支睾吸虫与胆道感染关系尤为密切。 ③神经、精神因素:凡能招致迷走神经张力减低的因素,均有可能发生急性胆囊炎或是胆管炎发病的一个重要附加因素。据文献报道,疼痛、恐惧和焦虑等精神因素,可招致急性胆囊炎的发生,影响胆囊的排空导致胆汁淤积。 ④激素因素:胆囊收缩素能使胆汁分泌增加,胆囊收缩和胆总管括约肌松弛,以保持胆汁的正常分泌和排出。凡肠腔内存在有胆盐浓度升高和氨基酸、脂肪增多的因素时,胆囊可停止收缩处于扩张状态,于是胆汁淤积而发病;性激素:妇女在妊娠时,由于性激素的影响,胆囊排空延缓,胆囊扩张,胆汁淤积常易发生急性胆囊炎。另外,创伤、烧伤或手术后,有时可发生急性胆囊炎,这可能与出血、麻醉、发热、进食量少继发感染等引起的脱水有关,因脱水可使胆汁黏稠度增加,致胆囊排空延缓。 (2)慢性胆囊炎:慢性胆囊炎既是有胆石发生的基础,也是胆石形成后的后果。它体现了胆囊与结石互相影响的长期过程,其机制大致同急性胆囊炎。慢性胆囊炎其病情呈慢性迁延性经过,临床上有反复急性发作等特点,本病病例远较急性胆囊炎为多。 ①结石因素:通称结石性胆囊炎。约70%的慢性胆囊炎由此种因素引起,是因胆结石长期刺激胆囊壁发生炎症所致,在此基础上还可继发细菌感染。 ②细菌感染:通称细菌性胆囊炎,细菌还经血液、淋巴或邻近组织器官炎症的直接蔓延,以及通过十二指肠乳头开口上行至胆囊等途径而感染。 ③病毒感染:通称病毒性胆囊炎。常发生在患病毒性肝炎时,可能与肝炎病毒直接或间接对胆囊侵袭有关。 ④化学因素:通称化学性胆囊炎。因胆盐过度浓缩或胰液消化酶反流进入胆囊所致,常见于胆结石刺激导致肝胰壶腹括约肌痉挛时。 ⑤寄生虫因素:通称寄生虫性胆囊炎。常见的有华支睾吸虫、肠梨形鞭毛虫,血吸虫和蛔虫等。 ⑥急性胆囊炎后遗而来。 总之,不论何种病因引起,其共同的病理特点是胆囊纤维组织增生、囊壁增厚、胆囊因瘢痕组织收缩,而致囊腔变窄和萎缩,胆囊与周围组织粘连致并发幽门梗阻等。倘炎症侵犯胆囊管造成梗阻,胆囊亦可胀大,并可使囊壁变薄。 诊断检查 诊断 1.急性胆囊炎 (1)多以食用油腻食物为诱因。 (2)突发右上腹持续性剧烈疼痛伴阵发性加重,可向右肩胛部放射,常有恶心、呕吐、发热。 (3)右上腹有压痛、肌紧张,墨菲征阳性,少数可见黄疸。 (4)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增高,血清黄疸指数和胆红素可能增高。 (5)B 超可见胆囊肿大,胆囊壁增厚或毛糙,囊内有浮动光点,伴有结石时可见结石影像。 (6)X 线检查:胆囊区腹部平片可有胆囊增大阴影。 2.慢性胆囊炎 (1)持续性右上腹钝痛或不适感,或伴有右肩胛区疼痛。 (2)有恶心、嗳气、反酸、腹胀和胃部灼热等消化不良症状,进食油腻食物后加重。 (3)病程长,病情经过有急性发作和缓解交替的特点。 (4)胆囊区可有轻度压痛的叩击痛。 (5)胆汁中黏液增多,白细胞成堆,细菌培养阳性。 (6)B 超可见胆囊结石,胆囊壁增厚,胆囊缩小或变形。 (7)胆囊造影可见胆结石,胆囊缩小或变形,胆囊收缩功能不良,或胆囊显影淡薄等。 实验室检查 1.急性胆囊炎血常规:急性胆囊炎时,白细胞总数轻度增高(通常在1.2 万~1.5 万/mm3之间),分类中性粒细胞增多。如白细胞总数超过20×10E9/L,并有显着的核左移和中毒性颗粒,则可能是胆囊坏死或有穿孔等并发症发生。 2.慢性胆囊炎十二指肠引流:如B 管胆汁中黏液增多;白细胞成堆,细菌培养或寄生虫检查阳性,对诊断帮助很大。 其他辅助检查 1.急性胆囊炎 (1)超声检查:B 超发现胆囊肿大、壁厚、腔内胆汁黏稠等常可及时做出诊断。值得提出的是,老年人临床表现不典型常需借B 超等影像学检查才能确诊。B 型超声检查简便易行,可测定胆囊大小,囊壁厚度,尤其对检测胆石准确可靠,是论断急性胆囊炎影像学检查的首选方法,也是观察老年人病情演变的指标之一。 (2)放射线检查:腹平片具有论断意义的阳性发现是:①胆囊区结石;②胆囊阴影扩大;③胆囊壁钙化斑;④胆囊腔内气体和液平(见于产气细菌感染引起者)。胆囊造影:①口服法:胆囊一般不显影;②静脉注射法:应用60%的泛影酸钠(sodium diatrizoate),用量按2.2ml/kg 计算,与等量5%葡萄糖溶液混合后,快速静脉点滴,如胆囊呈现圆弧状或环形显影,对急性胆囊炎则有诊断意义。 (3)放射性核素检查:放射性核素胆系扫描对诊断急性胆囊炎的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95%,亦具有诊断价值。静脉注射131 四碘四氧荧光99mTc 后90min内,倘胆囊区无故放射性物质,则表示有胆囊管梗阻,可考虑是急性胆囊炎。 2.慢性胆囊炎 (1)超声波检查:如发现胆囊结石、胆囊壁增厚、缩小或变形,有诊断意义。 (2)腹部X 线平片:如系慢性胆囊炎,可发现胆结石、胀大的胆囊、胆囊钙化斑和胆囊乳状不透明阴影等。 (3)胆囊造影:可发现胆结石、胆囊缩小或变形、但囊浓缩及收缩功能不良、胆囊显影淡薄等慢性胆囊炎影像。当胆囊不显影时,如能除外系肝功能损害或肝脏色代谢功能失常所致,则可能是慢性胆囊炎。 (4)胆囊收缩素(C.C.K)试验:口服胆囊造影剂使用胆囊显影后,将C.C.K作静脉注射,在15min 内分次连续摄胆囊片,如胆囊收缩幅度小于50%(表示胆囊收缩不良),并出现胆绞痛,为阳性反应,表示为慢性胆囊炎。 (5)纤维腹腔镜检查:直视下如发现肝脏和胀大的胆囊为绿色、绿褐色或绿黑色。则提示黄疸为肝外阻塞;如胆囊失去光滑、透亮和天蓝色的外观,变为灰白色,并有胆囊缩小和明显的粘连,以及胆囊变形等,则提示为慢性胆囊炎。 (6)小剖腹探查:小剖腹探查是近年来新提倡的一种诊断疑难肝胆疾病及黄疸的方法,它既能对慢性胆囊炎作出明确诊断,又能了解肝脏的表现情况。 鉴别诊断 1.急性胆囊炎应与引起腹痛(特别是右上腹痛)的疾病进行鉴别 这些疾病主要有:急性胰腺炎、右下肺炎、急性膈胸膜炎、胸腹部带状疱疹早期、急性心肌梗死和急性阑尾炎等。上述疾病都有各自的临床特点和特殊的检查方法,只要详细地询问病史,细致地分析病情,动态地观察病情变化,鉴别一般不难。 2.慢性胆囊炎应注意与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胃消化不良、慢性病毒性肝炎、胃肠神经功能症和慢性泌尿道感染等鉴别。慢性胆囊炎时,进食油腻食物后常有恶心和右上腹不适或疼痛加剧,此种情况消化道疾病少见。另外,可借助消化道钡餐造影、纤维胃镜、肝功能和尿液检查进行鉴别。
赵刚 2015-04-05阅读量1.2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