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请描述: 骶神经调控(SNM)是指利用介入手段将一种短脉冲的刺激电流连续施加于特定的骶神经,以此剥夺神经细胞本身的电生理特性。通过对骶神经的电刺激,屏蔽不恰当的传入感觉信号,让膀胱处于天然的保护反射下。可以人为地激活兴奋或抑制神经通路;干扰异常的骶神经反射弧;进而影响与调节膀胱、尿道括约肌及盆底等骶神经支配的效应器官的行为;起到“神经调节”的作用,用于治疗下尿路及盆底功能障碍疾病。 骶神经调节的适应症及成功率 SNM治疗膀胱过度活动症的有效率80% 膀胱过度活动症(Overactive bladder,OAB)是以尿急为核心的一组症状,伴或不伴有急迫性尿失禁,通常伴有尿频和夜尿。是一种以尿急症状为特征的征候群;常伴有尿频和夜尿症状,可伴或不伴有急迫性尿失禁;尿动力学上可表现为逼尿肌过度活动;也可为其它形式的尿道-膀胱功能障碍;其无明确的病因,不包括由急性尿路感染或其它形式的膀胱尿道局部病变所致的症状。 非梗阻性尿潴留治疗成功率77% 尿潴留(Urinary Retention,UR):由于膀胱自主排空能力下降导致的尿液积聚在膀胱内,膀胱内充满尿液而不能正常排出。临床特征包括排尿费力、淋漓不尽,尿等待,排尿中断,伴不同程度排便困难、尿频等。 骶神经调控患者选择:无下尿路机械性梗阻因素或者已经成功解除下尿路机械性梗阻但仍无法自行排尿者;下肢及会阴区运动及感觉功能大致正常,骶反射弧基本正常;能部分自主排尿,伴或不伴残余尿增多。 SNM治疗大便失禁治疗成功率85% 直肠内容物(粪便、气体)无意识的通过肛管排出或者不能有效地延迟排泄的症状。常见的分类是:被动性失禁(无意识排便);急迫性失禁(主观意识尝试延迟排泄,但失败);粪便泄露(非正常排便)。 SNM是保守治疗失败的大便失禁患者的有效疗法,对于诊断为慢性大便失禁>6个月(阴道分娩后>12个月),平均便失禁>2次/周;保守治疗失败或不耐受的患者,可以进行评估。 间质性膀胱炎治疗成功率70% 同膀胱充盈相关的耻骨上、膀胱区的疼痛,同时伴有其他症状:日间或夜间排尿次数增多同时除外泌尿道感染及其他明显病理改变,又称为膀胱疼痛综合征(BPS)。主要特点是膀胱壁的纤维化,并伴有膀胱容量的减少。膀胱充盈时耻骨上疼痛、骨盆各处疼痛、包括尿道、外阴、阴道和直肠,以及其他生殖器部位,如下腹和背部疼痛。患者主观感觉排尿次数过于频繁,日间排尿≥8次,每次排尿少于200ml;更持久的想要排尿的冲动。对于非溃疡性的患者,治疗效果显著。 神经源性膀胱成功率50% 控制排尿功能的中枢神经系统或周围神经受到损害而引起的膀胱尿道功能障碍,常有尿不畅或尿潴留最常见,尿频、尿急、尿失禁、勃起功能障碍、便秘,性功能异常等症状,治疗不及时或者治疗不规范,可能会导致尿路感染、肾积水甚至肾衰竭等并发症。 患者接受SNM治疗前必须经过规范的神经源性膀胱筛选与评估。 患者选择:不完全性神经损伤、非进展性神经系统病变等引起的下尿路功能障碍。如:隐性骶裂、不完全脊髓损伤、多发性硬化等导致的。 完全截瘫、进展性神经系统病变、低顺应性膀胱、膀胱输尿管反流(Ⅳ~Ⅴ级)、泌尿系恶性肿瘤等患者不推荐SNM治疗。 慢性便秘治疗成功率50%~70% 便秘表现为排便次数减少、粪便干硬和/或排便困难;排便次数少:<3次/周;排便困难包括排便费力、排出困难、排便不尽感、排便费时以及需手法辅助排便;慢性便秘患者常表现为便意减少或缺乏便意、想排便而排不出(空排)、排便费时、每日排便量少。 SNM可将神经冲动传至初级排便中枢骶神经丛,使该脊髓节段传入神经去极化,刺激骶神经促进骶反射平衡和协调的恢复,进而调节肠道内压,改善肠道、肛门顺应性,增加胃肠道蠕动尤其是顺行性结肠波的频率,促进胃肠道排空。 总之,骶神经调控治疗已经是尿便功能障碍患者们的利器,对于改善下尿路症状的效果显著。当然其成功率与适应症的选择紧密关联,术前需要进行严格的把控及评估。
李旭东 2024-12-27阅读量1621
病请描述: 化疗作为抗击癌症的重要武器,虽威力巨大,却也伴随着不小的挑战。肿瘤科一区接诊过一名患者,化疗6次,癌细胞没杀完,身体先扛不住了。 鞍山的郏先生在当地医院确诊胃癌后进行了手术切除,但术后不久就出现了复发,化疗6次后肿瘤仍不见缩小,反倒是身体先扛不住了,出现了严重的胃肠道反应,频繁呕吐、无法进食,体重迅速下降,身体每况愈下。 抱着最后一丝希望,郏先找到了肿瘤科一区。医生对其病情进行重新评估后,决定采用一种新型的介入治疗方法 —— 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同时结合中医中药进行整体调理。经过几个疗程的治疗,郏先生的胃肠道反应逐渐减轻,食欲开始恢复,体重也有所增加。复查结果显示,肿瘤得到了有效控制,没有继续扩散和转移的迹象。郏先生的精神状态越来越好,对后续的治疗也充满了信心。肿瘤科医生提醒,化疗扛不住,千万不要硬抗,副作用严重的话可能威胁生命。 骨髓抑制化疗药物会抑制骨髓的造血功能,导致患者免疫力下降,容易感染各种病菌,引发发热、咳嗽、腹泻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导致败血症;会引起贫血,患者会出现乏力、头晕、心慌、气短等症状;导致凝血功能障碍,可能出现各处出血不止,甚至内脏出血等情况。 胃肠道反应这是化疗常见的副作用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患者通常会出现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症状,严重的呕吐可能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进而影响身体的正常代谢和内环境稳定。此外,加重患者食欲减退和营养不良,导致体重下降、身体虚弱,影响后续治疗的耐受性。 脱发化疗药物会损伤毛囊细胞,导致头发大量脱落,这对患者的心理和形象造成很大影响。多数患者在化疗过程中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脱发。肝肾功能损害化疗药物需要通过肝脏和肾脏代谢和排泄,长期或大剂量使用可能会对肝肾功能造成损害。患者可能出现乏力、食欲减退、肝区疼痛等症状。肾功能损害则可能导致血肌酐、尿素氮升高,蛋白尿、血尿等,严重时可引起肾功能衰竭。 心脏毒性部分化疗药物具有心脏毒性,会对心肌细胞造成损伤,影响心脏的正常功能。患者可能出现心慌、心悸、胸闷、气短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导致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心血管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神经毒性一些化疗药物会损伤周围神经,导致神经毒性反应。患者可能出现手脚麻木、感觉异常、疼痛、无力等症状,严重时会影响肢体的正常运动和感觉功能,导致行走困难、持物不稳等。
彭齐荣 2024-12-23阅读量1919
病请描述: 化疗作为抗击癌症的重要武器,虽威力巨大,却也伴随着不小的挑战。肿瘤科一区接诊过一名患者,化疗6次,癌细胞没杀完,身体先扛不住了。 鞍山的郏先生在当地医院确诊胃癌后进行了手术切除,但术后不久就出现了复发,化疗6次后肿瘤仍不见缩小,反倒是身体先扛不住了,出现了严重的胃肠道反应,频繁呕吐、无法进食,体重迅速下降,身体每况愈下。 抱着最后一丝希望,郏先找到了肿瘤科一区。医生对其病情进行重新评估后,决定采用一种新型的介入治疗方法 —— 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同时结合中医中药进行整体调理。经过几个疗程的治疗,郏先生的胃肠道反应逐渐减轻,食欲开始恢复,体重也有所增加。复查结果显示,肿瘤得到了有效控制,没有继续扩散和转移的迹象。郏先生的精神状态越来越好,对后续的治疗也充满了信心。肿瘤科医生提醒,化疗扛不住,千万不要硬抗,副作用严重的话可能威胁生命。 骨髓抑制化疗药物会抑制骨髓的造血功能,导致患者免疫力下降,容易感染各种病菌,引发发热、咳嗽、腹泻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导致败血症;会引起贫血,患者会出现乏力、头晕、心慌、气短等症状;导致凝血功能障碍,可能出现各处出血不止,甚至内脏出血等情况。 胃肠道反应这是化疗常见的副作用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患者通常会出现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症状,严重的呕吐可能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进而影响身体的正常代谢和内环境稳定。此外,加重患者食欲减退和营养不良,导致体重下降、身体虚弱,影响后续治疗的耐受性。 脱发化疗药物会损伤毛囊细胞,导致头发大量脱落,这对患者的心理和形象造成很大影响。多数患者在化疗过程中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脱发。肝肾功能损害化疗药物需要通过肝脏和肾脏代谢和排泄,长期或大剂量使用可能会对肝肾功能造成损害。患者可能出现乏力、食欲减退、肝区疼痛等症状。肾功能损害则可能导致血肌酐、尿素氮升高,蛋白尿、血尿等,严重时可引起肾功能衰竭。 心脏毒性部分化疗药物具有心脏毒性,会对心肌细胞造成损伤,影响心脏的正常功能。患者可能出现心慌、心悸、胸闷、气短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导致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心血管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神经毒性一些化疗药物会损伤周围神经,导致神经毒性反应。患者可能出现手脚麻木、感觉异常、疼痛、无力等症状,严重时会影响肢体的正常运动和感觉功能,导致行走困难、持物不稳等。
张涛 2024-12-23阅读量2016
病请描述: 《央视新闻》2024年11月10日报道,云南省镇雄县人民政府新闻办11月9日晚通报,11月9日凌晨,镇雄县泼机镇瓜娃村石丫村民小组吴某某户烧煤炭取暖,因家中门窗紧闭导致一氧化碳中毒,造成4人死亡、1人受伤。11月以来已发生多起一氧化碳中毒致死事件,大家务必提高警惕。 在日常生活中,关于一氧化碳中毒的事件常有报道,且每年的秋冬季节都是一氧化碳中毒的高发期和易发期。烧炭取暖,在密闭室内吃火锅烧烤,使用燃气热水器时通风不良,停车闭窗吹空调等,看似平常的行为,都可能在不知不觉中造成一氧化碳中毒,酿成悲剧。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至少有6000人因各种原因发生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死亡率高达3.5%,冬季高发,吸入性损伤发生于2/3以上的火灾相关死亡病例中。 上海卒中学会神经康复分会委员、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同济大学附属脑科医院(筹)】7A神经内三科张静波主任表示,根据碳氧血红蛋白的浓度及临床表现,一氧化碳中毒可以分为轻度中毒、中度中毒、重度中毒三种类型。轻度、中度中毒一般来说是可以完全恢复的。但是重度中毒患者,尤其是昏迷时间较长的,发生并发症和一氧化碳中毒迟发型脑病的风险极大。 此外,在临床上有的患者一氧化碳中毒后,在还没有进行治疗或治疗到一半的时候,自己就清醒了,以为没事了。殊不知,这可能是一氧化碳的“假愈期”。“假愈期”一般在一氧化碳中毒患者意识恢复后的第2-60天内。假愈期内,患者看似症状有所缓解,但一段时间过后,又可能会出现痴呆、精神异常、震颤、行走困难及大小便失禁等症状,这就是由一氧化碳中毒引发的迟发性脑病。 张静波主任提醒,一氧化碳中毒并非醒了就没事了,要警惕迟发性脑病,即使在脱离中毒环境后就清醒了,也要到医院进行系统的检查和治疗。▲ 张静波主任在作学术报告 什么是一氧化碳中毒 一氧化碳(CO)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但易溶于氨水。 一氧化碳通常是由含碳化合物不完全燃烧引起的。一氧化碳以高亲和力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Hb)结合,形成碳氧血红蛋白(COHb),其能使血红蛋白氧解离曲线左移,阻碍氧的释放和传递。换句话说,一氧化碳中毒的本质就是缺氧。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ACOP)是指在日常生活或生产中,含碳物质(如木炭、石油等)不完全燃烧产生一氧化碳,经人体吸入后血液碳氧血红蛋白浓度升高,引起人体不同程度的缺氧表现,造成以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损害为主的多脏器病变,严重者可能危及生命。 一氧化碳中毒的症状 一氧化碳被人体吸收的量与每分通气量、一氧化碳暴露持续时间、个体差异、一氧化碳浓度及环境含氧量、气压等有关。 一氧化碳中毒一般涉及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主要表现为剧烈头痛、头晕、心悸,严重者面色潮红、口唇呈樱桃红色。根据碳氧血红蛋白的浓度及临床表现,一氧化碳中毒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轻度中毒。中毒时间短,血液中碳氧血红蛋白浓度为10%~20%;早期症状表现为头痛、眩晕、心悸、恶心、呕吐、四肢无力,严重者可出现短暂的晕厥,一般神志尚清醒,吸入新鲜空气、脱离中毒环境后,症状通常会迅速消失,一般不会遗留后遗症。 中度中毒。中毒时间稍长,血液中碳氧血红蛋白浓度为30% ~ 40%;在轻度中毒的基础上,患者可出现虚脱或昏迷,皮肤和黏膜可呈一氧化碳中毒特有的樱桃红色;若抢救及时,患者可迅速清醒,数天内恢复正常,一般也不会遗留后遗症。 重度中毒。中毒时间长,发现时间过晚,吸入一氧化碳过多,或在短时间内吸入高浓度一氧化碳,血液中碳氧血红蛋白浓度常超过50%;患者常表现为深昏迷、各种反射消失、大小便失禁、四肢厥冷、血压下降、呼吸急促,甚至死亡;一般昏迷时间越长,预后越不理想,常遗留痴呆、记忆力和理解力减退、肢体瘫痪等后遗症。▲ 警惕一氧化碳中毒 一旦发生一氧化碳中毒应该怎么办? 1、迅速开门、开窗通风。 2、迅速关闭、熄灭所有引起一氧化碳中毒的设施及炉具。 3、严禁在现场使用打火机及其他能够产生火星的器具或者物品;严禁按动任何电器开关。 4、在拨打120的同时,迅速将中毒者搬离现场,置于通风良好的地方。 5、患者平躺,头部斜侧,解开衣领,松开裤带,下垫被褥,注意保暖,保持安静。 6、对于出现呼吸和心跳骤停的患者,应该采取一切措施实施现场急救,如人工呼吸和心脏按压,等待120的到来,或迅速将其送往附近的医疗机构,进行抢救。 一氧化碳中毒的院内救治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诊疗专家共识》指出,吸氧治疗可以减轻组织缺氧,其中高压氧治疗是急性一氧化碳中毒重要的治疗手段。高压氧治疗是目前临床上加速和促进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解离的有效方法。 在常压不吸氧的情况下,一氧化碳的半清除时间约为4—5h,总清除时间以6个半清除时间计算,约为24~30h。给予0.24MPa高压氧治疗,一氧化碳的半清除时间可缩短为20~40min,总清除时间约为2~4h,这是高压氧治疗的主要机制和依据。 国内采用高压氧治疗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其目的不仅在于加速清除一氧化碳,还包括促醒、预防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等。 张静波主任介绍,高压氧可以使颅内血管收缩,同时不影响血氧的含量,有利于降低颅压,快速打断大脑缺氧与脑水肿的恶性循环。还可以更好地防治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所致的各种并发症,包括心、肺、肾、肝的损害,休克、酸中毒等并发症。 根据患者病情的轻重,一氧化碳中毒患者需要连续进行10—14天的高压氧治疗。但是部分一氧化碳中毒患者在经过几次治疗后自我感觉身体已无碍就中断了治疗,这样很容易导致迟发性脑病的发生。 张静波主任指出,一氧化碳中毒患者在意识障碍恢复后,经历2 ~ 60天的假愈期后又出现精神障碍(如痴呆、木僵或去大脑皮质状态)、锥体外系障碍(如表情淡漠、四肢肌张力增高、静止性震颤等)、锥体系障碍(如偏瘫、病理反射阳性或大小便失禁)、脑局灶性损害(如失语、失明、不能站立及继发性癫痫)、脑神经及周围神经损害(如视神经萎缩、听神经损害及周围神经病变等)表现,应考虑迟发性脑病的可能性。注意,颅脑CT可发现脑部有病理性密度减低区;脑电图可发现中度及高度异常。 ▲ 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高压氧舱 如何预防一氧化碳中毒? 真正避免类似悲剧的发生的根本方法就是预防。 不再使用传统旧式直排式燃气热水器。其次使用热水器、煤气灶具之前应闻闻有无煤气味,确定是否漏气,切勿安装于密闭浴室或通风不良处。不再使用传统旧式直排式燃气热水器,在使用天然气热水器时不要密闭房间,洗浴时间避免过长,不超过20分钟。 定期对燃气、煤气热水器减压阀和皮管进行检修,如发现有破损、锈蚀、漏气等问题时应及时更换。家中使用燃气、煤气灶具时,最好安装一氧化碳探测器,并定期检查维护,以确保探测器正常运行。 不要在密闭的室内使用烧炭火锅、点炭火盆。一定要用炭作为燃料时,一定要放在可以通风的地方,不能因为害怕冷风进入室内将门窗紧闭。取暖时要注意人与火盆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既能取暖,又不会直接吸入大量的一氧化碳。 开车时,不要让发动机长时间空转;车在停驶时,不要过久地开空调机;即使是在行驶中,也应经常打开车窗,让车内外空气产生对流。感觉不适时立即停车休息;驾驶或乘坐空调车如感到头晕、发沉、四肢无力时应及时开窗呼吸新鲜空气。▲ 注意防范一氧化碳中毒 一氧化碳中毒时有发生,正确处置可减少一氧化碳对人体的损害,而改变日常生活中的不当行为,可降低一氧化碳中毒的发生风险,减轻中毒造成的健康危害。 文章部分来源:央视新闻、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中国救护——家庭急救指导》、《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诊疗专家共识》等。 版权声明:部分图片源自摄图网,如有版权纠纷,请及时联系医院。一经查实,将立即删除。
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 2024-12-23阅读量1815
病请描述: 听神经瘤起源于神经鞘瘤,是一种典型的神经鞘瘤,占桥脑小脑角区肿瘤的75%-80%,发病率约1/10万人,多发年龄30-50岁,无明显性别差异。 听神经瘤为良性肿瘤,引起的症状主要是随瘤体的生长,对周围神经、血管及脑组织产生压迫。听神经瘤大多数发生于单侧,虽然它发展缓慢,但与脑干及脑神经相邻,随着肿瘤的增大会导致耳鸣,听力下降,最终会导致丧失听力;肿瘤进一步生长还会引起其他颅神经受侵犯的症状,如面神经受累,出现面瘫,三叉神经受累出现面部,舌尖麻木、舌咽、迷走神经受累出现咳嗽无力、吞咽困难等。肿瘤压迫小脑后,会出现行走不稳,眩晕,不能完成一些精细的动作。肿瘤进一步发展可能会造成脑积水,一旦颅内压增高会导致头痛加重、呕吐、视力下降,甚至出现脑疝,威胁病人生命。由于听神经瘤起病隐袭,早期症状有耳鸣、听力下降、眩晕等。初期因症状轻微很容易被忽略。 如何应对听神经瘤? 听神经瘤是良性肿瘤,若能在肿瘤造成严重的听力损害、面瘫之前手术,效果良好,故早期诊断成为关键。 目前显微外科手术是治疗听神经瘤的最佳选择,既可以把肿瘤全部切除,还可以尽可能地保留面神经和听神经功能。小的听神经瘤首选显微外科手术,也可考虑伽玛刀治疗,后者的治疗目标是阻止肿瘤继续生长,维持神经功能和预防新的神经损害,但是存在治疗不彻底和放射性脑水肿问题,而且照射后再手术,面神经功能保留较困难。 中老年耳鸣者,一定要应考虑到听神经瘤的可能性,排除听神经瘤后再考虑其他疾病。目前CT,核磁技术都已成为诊断听神经瘤的可靠手段。当然,中年持续性耳鸣病人也可先到耳鼻喉科或神经外科检测听觉传导功能,该检测比较经济,若发现确有问题再做进一步检查。如果是听神经瘤一定要早诊断,早治疗。否则极有可能错过最佳治疗期,直致面神经受损,导致面瘫、耳朵失聪等严重后果。 听神经瘤治疗目标主要为:切除肿瘤,去除肿瘤对脑干、小脑的压迫作用,解除因肿瘤压迫脑室而引起的脑积水。理想状态下最好的是全切肿瘤,但肿瘤与神经或血管粘连紧密不能全切。
赵天智 2024-08-06阅读量1316
病请描述: 肺癌是一种十分严重的恶性肿瘤疾病,给患者的身体造成严重损害,所以对于此病我们要正确对待,加以了解,那么肺癌有什么危害呢?下面不妨一起来看看吧。 1、影响呼吸 肺癌会对肺部造成病变,影响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交换,从而引起呼吸急促、胸闷气喘和口唇发绀等反应,如果病症继续恶化可能会导致呼吸困难或慢性呼吸衰竭,甚至出现窒息死亡的严重后果。 2、胸部疼痛 肺癌对周围神经产生压迫力,侵犯到胸膜或胸壁部位,所以会引起持续性发作的胸部疼痛不适感,如果继续发展会变成刺痛或钻痛感。 3、咯血 肺癌发病初期,患者会有痰中带血的情况,但如果肿瘤组织一直增长,就会因为剧烈性咳嗽而导致局部血管破裂,从而出现大量咯血的症状。 4、扩散转移 肺癌还可能向其他部位转移,如果扩散到脑,引发头痛、恶心,如转移到骨头上,可引起剧烈的骨疼痛,并可出现病理性骨折。如转移到骨头上,可引起剧烈的骨疼痛,并可出现病理性骨折,其功能出现紊乱,甚至威胁生命。 自我介绍: 本人沈利华,为苏州看肿瘤的老中医,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中医科副主任医师,上海宝山区中西医结合医院肿瘤科任副主任医师,苏州国医堂老中医,上海中医药学会肿瘤会分会委员,上海市男性病研究中心委员。曾跟随临床大家“现国医大师”上海著名中医肿瘤专家刘嘉湘、上海著名肿瘤专家徐振晔教授学习诊治肿瘤经验,深受启蒙。钻研中药抗瘤40多年,在《中医杂志》等国内外期刊发表专病论文数十篇。曾任上海中医药学会肿瘤会分会委员;上海市男性病研究中心委员;曾获全国中青年医生科研成果奖和上海市十佳抗癌明星等荣誉称号。
沈利华 2024-04-11阅读量1108
病请描述:血糖变异性(GV)对糖尿病神经病变,包括糖尿病中枢神经病变和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影响及其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本研究采用葡萄糖和胰岛素交替腹腔注射的方法,建立了波动型高血糖大鼠模型。为评估糖尿病中枢神经病变,采用降压型被动回避试验,测定海马组织中p-Tau、T-Tau、p-GSK3b、GSK3b、 p-Akt、Akt的表达水平。通过测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和观察坐骨神经的微观结构来评估DPN。同时检测坐骨神经氧化应激和炎症指标的表达水平。我们观察到GV破坏了学习和记忆能力。GV在海马中促进Tau磷酸化,抑制Akt/GSK3b通路。此外,GV削弱了坐骨神经的MNCV,坐骨神经髓鞘和轴突的结构都被破坏。GV还显著降低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表达,提高了丙二醛(MDA)、促炎细胞因子(TNF-a和IL-6)和NF-kB的表达水平。综上所述,本研究强调 GV可能通过抑制Akt/GSK3b通路导致海马区Tau过度磷酸化诱导糖尿病中枢神经病变,并可能通过激活 NF-kB通路引起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导致DPN。 1.介绍 慢性高血糖是糖尿病(DM)并发症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然而,血糖变异性(GV)可能独立促成糖尿病相关并发症[1,2]。糖尿病神经病变包括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是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糖尿病中枢神经病变以进行性认知障碍为特征,最终可能导致痴呆[3]。近年来,多项研究发现GV是认知障碍和痴呆的危险因素[4e6]。Tau蛋白异常过磷酸化已被提出在神经破坏和认知障碍中发挥作用[7,8],但GV是否通过Tau过磷酸化诱导糖尿病中枢神经病变尚需进一步研究。先前的研究表明,Akt细胞信号传导和糖原合成酶激酶3b(GSK3b)参与了Tau过度磷酸化的过程[9,10]。GV可通过抑制Akt/GSK3b引起肾损害[11],GV是否通过同一途径影响脑内Tau过磷酸化还有待进一步研究。除糖尿病中枢神经病变外,GV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也有影响[12,13]。gv诱导的雪旺细胞凋亡和氧化应激可能参与了这一过程[14]。一项研究发现,GV可诱导氧化应激和慢性炎症,进而介导组织和细胞损伤[15]。GV是否通过氧化应激和炎症诱导DPN,尚需进一步研究。在本研究中,我们检测了GV对大鼠海马认知功能和Tau蛋白表达的影响。然后,我们研究了Akt/GSK3b信号通路是否参与了这一过程。其次,我们观察了GV对坐骨神经微观结构和传导速度的影响,并测量了氧化应激指标和炎症因子,探讨其可能的机制。2.材料和方法2.1.动物 雄性SD大鼠(8周龄,体重200±20g)购自河南省实验动物中心(中国郑州)。这些老鼠被喂食正常的食物,并可以自由饮水。室温保持在25±2℃。 2.2.实验设计 将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NC组)、糖尿病持续性高血糖组(DS组)和糖尿病波动性高血糖组(DF组)。用链脲佐菌素(60mg/kg)诱导糖尿病。3d后取尾静脉血样,用血糖仪(Contour TS,Bayer)检测空腹血糖(FBG)水平,FBG水平为11。1 mmol/L为糖尿病。通过腹腔注射葡萄糖(3g/kg, 9:00)建立振荡型高血糖动物模型。15:00。和21:00。)常规胰岛素(20 U/ kg,6:00)。12点。and18:00)。每天[16]。NC组和DS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每周6点30分、9点30分、12点30分、15点30分、18点30分、21点30分检测血糖水平,并于第8周和第12周测定平均血糖(MBG)、血糖标准差(SDBG)和最大血糖漂移幅度(LAGE)。 2.3.降压型被动回避试验 在第8周的第一天,按照之前的方法进行降压型被动回避测试[17]。2.4.免疫组织化学 各组大鼠右脑按前文[2]解剖、固定、孵育、封堵。在每个切片中检查海马区域的三个可见视界。每只大鼠取5个切片进行分析。使用Image Pro-plus 6对图像进行分析。0软件。使用抗大鼠p-Tau(pSer202/Thr205,AT-8)和T-Tau (Tau5)的一抗。2.5.免疫印迹分析 按照前面的方法提取、分离、转移和孵育总蛋白[18]。最后,根据制造商的说明,用增强化学发光试剂(Millpore)显示条带。本研究使用抗大鼠p-GSK3b、GSK3b、p-Akt和Akt的一抗(Cell Signaling Technology, MA, USA)。2.6.坐骨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的检测 第12周,大鼠腹腔注射10%水合氯醛(3ml/kg)麻醉。然后在大腿背处切开,分离肌肉,显露坐骨神经。针刺针与电极相连,针刺针插入胫骨和腓骨肌肉。刺激针电极放置在坐骨神经的远端和近端位置。采用肌电诱发电位仪(NTS-2000)测量坐骨神经的mcv。每只大鼠测量3次,计算平均值。 2.7.坐骨神经微结构的电镜观察 在MNCV测试后,一小段坐骨神经(0。如前所述[12],取下5e1cm)进行观察,并对坐骨神经的微观结构进行成像。 2.8.过氧化和抗氧化试验粉碎大鼠坐骨神经,均质化。根据比色试剂盒(中国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的说明书测定丙二醛(MDA)、抗氧化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2.9.坐骨神经促炎细胞因子及相关信号通路的检测 制备坐骨神经匀浆液,使用ELISA试剂盒(Uscnlife, TX, USA)定量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a(TNF-a)的水平。取各组坐骨神经切片,免疫组化法测定NFe kB水平。 2.10.统计分析 数据以均数±SD表示,使用SPSS13进行学生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0软件。P值<0。0.05为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结果3.1.各组体重、MBG、SDBG、 LAGE的比较 实验前将三组大鼠体重匹配。分别于实验第2、4、6、8、12周测量体重。NC组体重随时间增加而增加。但在第6、8和12周,DS和DF组的体重显著低于 N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5),而DS组和DF组之间无显著差异(图1A)。第8周和第12周的每日MBG、SDBG和LAGE根据每周一天的7次每日血糖测量值计算。与NC组相比,DS组和DF组MBG、 SDBG和LAGE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05).DF组SDBG和LAGE水平较DS组显著升高(P<0.05)。05)(图1B和D)。3.2.GV会削弱认知能力 为了确定GV和高血糖对认知功能的影响,在第8周进行了降压被动回避试验。与NC组相比,反应时间和数量的错误在DS和DF组显著增加,水平最高的DF组(表1)。记忆测试表明,延迟时间明显减少DS和DF组相比,在数控集团和DF组显示最低的延迟时间(表1)。相反,错误的数量增加的DS和DF组,和DF组显示最多的错误。这些结果表明,高血糖可损害大鼠的认知功能,尤其是GV。3.3.GV促进海马中Tau蛋白的磷酸化 Tau过度磷酸化和积累在认知能力下降中起重要作用。在第8周,我们观察了海马中p-Tau(pSer202/ Thr205,At-8)和总Tau (Tau5)的表达(图2A)。结果显示,与NC组相比,DS组和DF组p-Tau表达水平升高,DF组p-Tau表达水平高于DS组。但三组间总Tau蛋白含量无明显差异。此外,p-Tau与T-Tau的比值增加了1。79折和2。DS组和DF组分别是对照组的20倍。DF组的这一比例明显高于DS组。这些结果表明,与高血糖相比,GV可能会导致海马中Tau磷酸化的增加。3.4.GV通过增加Akt/GSK3b活性促进Tau磷酸化 既往研究表明Akt/GSK3b信号通路可能参与Tau磷酸化。我们在第8周评估了磷酸化Akt(p-Akt)和磷酸化GSK3b(p-GSK3b)在海马中的表达(图2B和C)。Western blot显示,与NC组相比,DS组的p-GSK3b水平下降了31%,DF组下降了56%。特别是,与DS组相比,DF组p-GSK3b水平明显降低。此外,对p-Akt蛋白水平的评估显示,三组的结果相似,DF组的抑制效果最大。这些结果表明,Akt/GSK3b信号通路可能参与了gv驱动Tau磷酸化的机制。 3.5.GV削弱了坐骨神经的MNCV 接下来观察GV和高血糖对周围神经的影响。第12周测定坐骨神经的MNCV。平均mncv为52。NC组为69 m/s,36。DS组为35m/s;DF组为96m/s。此外,DF组的MNCV显著低于DS组(图3A)。 3.6.GV影响坐骨神经的微观结构 为了进一步评估坐骨神经损伤,我们用电子显微镜观察了坐骨神经的微观结构。NC组髓鞘厚度均匀,呈致密有序的同心圆。此外,轴突的线粒体结构非常清晰(图3B)。DS组髓鞘散在,卷曲,有裂隙。轴突线粒体结构不清楚(图3C)。此外,DF组髓鞘厚度极不均匀。与DS组相比,DF组轴突排列更加紊乱、松散、不清晰,线粒体肿胀(图3D)。 3.7.GV影响过氧化和抗氧化活性 既往研究表明,SOD和MDA的变化反映了氧化应激状态。结果表明,DF组SOD活性(u/mg蛋白)显著低于对照组(31。95±2。65例,DS组36例。02±4。32),与NC组(48。94±4。DF组MDA含量(nmol/mg蛋白)提高了71。与NC组相比,增加了7%,增加了9%。与 DS组相比减少了2%(图4A)。这些结果表明,与高血糖相比,GV诱导的抗氧化能力抑制更大,氧化损伤增加。3.8.GV影响促炎细胞因子和NF-kB的表达 为了研究炎症在糖尿病引起的坐骨神经损伤中的作用,我们接下来检查了图2。第8周时,GV影响海马中Tau、Akt和GSK3b的磷酸化。A.与NC组相比,DS组和DF组p-Tau水平升高,DF组p-Tau表达水平高于 DS组。B.p-GSK3b的表达在DS组下降31%,DF组下降56%。DF组p-GSK3b水平明显低于DS组。C.此外,对P-akt蛋白水平的评估显示,三组的结果相似(*P<0.05)。05 vs NC,**P<0。01 vs NC,#P<0。05vs DS,每组1/8)。TNF-a和IL-6在坐骨神经中的表达。DF组TNF-a和IL-6水平明显高于NC组和DS组(图4B)。NF-kB信号通路可能参与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免疫组化结果显示NC组NF-kB蛋白表达较弱,主要在雪旺细胞中表达。相比之下,DS和DF组表现出更多的NF-kB阳性细胞,包括雪旺细胞以及血管内皮细胞和轴突(图4C)。此外,三组的平均光密度(AOD)显示 DF组NF-kB的相对表达量最高。综上所述,这些结果表明GV诱导的炎症反应比持续性高血糖更强,NFe kB可能参与了这一过程。 4.讨论 GV具有更广泛的含义,可以指全天发生的血糖波动,也可以指在不同天的同一时间发生的血糖波动。 GV并不总是有负面影响,因为血糖的变化不仅是参与葡萄糖代谢的激素昼夜节律的生理结果,也是碳水化合物摄入的生理结果[19]。虽然在糖耐量正常的受试者中也观察到一定程度的变异性,但在葡萄糖调节受损的患者和糖尿病患者中,GV增加[20]。近年来,人们对GV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之间的关系越来越感兴趣,越来越多的临床数据表明,GV可能促进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的发展[21]。为了探讨GV与糖尿病神经病变的关系,我们构建了GV动物模型,DF组SDBG和LAGE值明显升高证实了该动物模型的成功构建。糖尿病性神经病变是指由糖尿病引起的一系列神经功能障碍。在病程中,糖尿病患者全身可能出现神经损伤,包括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糖尿病中枢神经病变以进行性认知障碍为特征,最终可能发展为痴呆[3]。既往研究表明,糖尿病与进行性认知能力下降相关,并可加速阿尔茨海默病(AD)[22,23]。海马是一个重要的认知器官;动物研究表明,糖尿病通过多种机制导致海马神经元凋亡,包括氧化应激、凋亡调节基因表达紊乱和线粒体功能缺陷[24]。虽然一些研究表明GV是认知障碍和痴呆的危险因素[4,8,14],但其内在机制有待进一步探讨。在此,我们采用降压被动回避实验来评估GV对大鼠认知功能的影响,我们发现高血糖对大鼠的学习和记忆能力都有影响,尤其是GV,这表明GV对大鼠的认知功能有影响。Tau蛋白的异常过度磷酸化被认为在神经破坏和认知障碍中发挥作用[2,7,25]。我们测量了海马中p-Tau和T-Tau的表达,发现GV促进了海马中Tau的磷酸化。为了进一步探索其中的信号通路,我们重点研究了GSK-3b,GSK-3b是参与Tau蛋白超磷酸化的重要激酶,其失调参与了AD的病理过程[26]。GSK-3b磷酸化降低已被证明可介导 Tau蛋白在体内的过度磷酸化[27]。GSK-3b的上游调控因子Akt的磷酸化也在我们的研究中进行了评估。正如预期的那样,海马中Akt/GSK3b信号被GV抑制,这与肾脏中观察到的结果一致[11]。因此,GV可能通过抑制Akt/GSK3b通路导致海马区Tau过度磷酸化,从而诱导糖尿病中枢神经病变。除糖尿病中枢神经病变外,GV对DPN的影响也已得到证实[12,13]。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GV削弱了坐骨神经的MNCV,特别是在DF组。虽然持续的慢性高血糖是糖尿病神经元损伤的主要原因,但在氧化应激和炎症细胞因子方面,葡萄糖水平的急性波动或大范围变化可能比持续高血糖更严重地恶化致病介质[28]。此外,有研究发现间歇性高糖(IHG)诱导与氧化应激相关的雪旺细胞凋亡,且IHG的细胞毒作用明显强于高糖[14]。因此,我们观察GV对坐骨神经微观结构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氧化应激和炎症指标的变化,以阐明可能的机制。正如预期的那样,髓鞘和轴突的结构都被高血糖和GV破坏,并且DF组的影响更严重。此外,GV显著降低 SOD表达,增加MDA表达。TNF-a、IL-6和NF-kB的表达水平也因GV升高而升高。综上所述,我们提出GV通过诱导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导致周围神经损伤的假设,而NF-kB通路可能参与了这一过程。总之,目前的工作强调了GV对糖尿病神经病变的作用,包括糖尿病中枢神经病变和DPN。我们发现GV可能通过抑制Akt/GSK3b通路导致海马区Tau过度磷酸化诱导糖尿病中枢神经病变,并可能通过激活NF-kB通路引起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导致DPN。我们的研究有一些局限性。我们只观察了不同组中Akt/GSK3b和NF-kB的表达。需要基因敲除或过表达研究来进一步评估这些通路在gv诱导的糖尿病神经病变中的作用。然而,我们的研究提供了一些可能的机制,并为未来的治疗靶向开辟了额外的途径。网址:https://doi。org/10。1016/j。bbrc。2018.12.179.
微医药 2024-03-22阅读量1937
病请描述:糖尿病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健康问题,而糖尿病足是一种由糖尿病引起的常见但危险的并发症,由于糖尿病患者足部神经病变、血管损伤等原因,导致足部疼痛、感染、溃疡甚至坏死而形成糖尿病足。在患有糖尿病的人群中,尤其是那些疾病控制不佳或患病多年的糖尿病患者较为常见。 (图源网络) 为了有效预防、治疗糖尿病足,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戴尅戎院士、王金武教授团队将3D打印技术运用在了矫形鞋垫的设计制造中,在早中期糖尿病足的预防、治疗与康复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根据患者病理特征提供个性化治疗的同时还减轻了矫形鞋垫的重量,大幅度缓解了糖尿病足患者的痛苦。 了解糖尿病足 在探讨3D打印矫形鞋垫治疗方法之前,让我们先了解一下糖尿病足的背景。 糖尿病足是一种由于糖尿病引起的周围神经和血管的损害,导致足部软组织和骨关节的破坏和畸形的疾病。糖尿病足的早期症状包括足部疼痛、麻木或刺痛感等。有时,也可能伴随着足部溃疡、感染或脓肿等。这些症状如果得不到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足部坏死,严重时甚至需要截肢。因此,早期发现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对糖尿病足至关重要。 (图源网络) 3D打印矫形鞋垫治疗糖尿病足 3D打印矫形鞋垫是一种个性化定制的鞋垫,可以根据糖尿病足患者的足部形态和个人需求进行精确设计制作。它的治疗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改善患者步态:3D打印矫形鞋垫根据患者足部结构进行定制,有效调整患者步态,减轻疼痛和压力; 2、减轻足部压力:精确的力学设计使3D打印矫形鞋垫可以分散患者的足部压力,避免局部过度受力,降低溃疡和坏死的风险; 3、促进血液循环:合适的3D打印矫形鞋垫通过力学调整可以帮助改善患者足部血液循环,减轻神经病变引起的疼痛。 此外,鞋子的选择对糖尿病患者也至关重要,不合脚的鞋对脚部的长期挤压摩擦可能造成足底或足背皮肤损伤,导致感染,发生坏疽甚至截肢。所以,3D打印矫形鞋垫往往和定制鞋配合使用防治效果更佳。 糖尿病足适用的定制鞋 然而,3D打印矫形鞋垫并非唯一的治疗手段,而是糖尿病足综合治疗中的一部分。患者在选择使用3D打印矫形鞋垫及健康鞋时,还应及时咨询医生结合其他治疗方式,如控制血糖、适当的足部运动以及定期检查等,以取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3D打印鞋垫的制作 3D打印矫形鞋垫的设计、制作过程如下: 1、使用高精度的扫描设备获取患者的足部3D模型,并输入到计算机中。根据患者的足部特征和诊断结果,选择合适的点阵结构和材料库,进行3D打印矫形鞋垫的建模设计。 *点阵结构是指鞋垫上不同区域的小孔或凸起,可以调节鞋垫的软硬度和透气性。 *材料库是指不同类型的3D打印材料,如弹性材料、韧性材料、医用材料等,可以满足不同患者的生物力学缓冲及舒适度和耐用度。 足部3D模型 构建的鞋垫模型 2、使用3D打印机将设计好的鞋垫模型打印出来,并进行后处理,包括去除支撑结构、清洁、消毒等步骤,以保证鞋垫的质量和安全性。 3、将3D打印鞋垫与合适糖尿病足的鞋面组合成一双完整的糖尿病足鞋垫,并进行适配试穿。如果有必要,还可以对鞋垫进行微调。 3D打印鞋垫
王金武 2023-11-17阅读量1780
病请描述:糖尿病下肢神经麻木疼痛,专业名称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疾病”,是长期高血糖导致的神经损伤,其症状有如下特点:早期主要以感觉障碍为主,患者可能会表现出对称性的手套样或袜套样感觉障碍,如麻木、疼痛、感觉异常、灼热感等,下肢重于上肢。随着病情发展,症状可能会进一步表现为感觉减退甚至消失。除了感觉障碍,患者也可能出现运动障碍,可能出现双侧下肢远端运动神经同时受累,肌无力和肌萎缩,逐渐发展到近端。少数情况下,患者可出现局灶性单神经疾病,表现为上睑下垂、面瘫、眼球固定、面部疼痛及听力损害等。也可能出现植物神经疾病,表现为直立性低血压、静息时心动过速等症状;也可能累及胃肠系统,如恶心、呕吐、早饱、腹胀等;还可累及泌尿生殖系统,如排尿不畅、尿潴留、尿失禁等,在生殖系统方面,男性可能表现为性欲减退或阳痿等症状。 非手术治疗可以延缓疾病进展,包括以下方法: (1)控制血糖水平:早期识别和控制血糖水平可以帮助延缓糖尿病周围神经疾病的进展,有助于缓解症状。良好的血糖控制是防治各种糖尿病并发症的关键,当然也是改善糖尿病足神经麻木疼痛“釜底抽薪”的办法。通过定期监测血糖、饮食控制、运动和药物治疗来维持稳定的血糖水平。 (2)神经营养剂:一些维生素和营养补充剂可能对改善神经功能和缓解症状有益。例如,维生素B12、α-硫辛酸有助于保护和修复神经。 (3)止痛药物:药物可以用于缓解疼痛和不适感,根据多篇荟萃分析:度洛西丁、普瑞巴林、加巴喷丁、硫辛酸联合依帕司汀有效、辣椒素贴剂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疾病疼痛有效等。 (4)物理治疗:根据近期发表的病例队列研究,高压氧是明确有效的。其它的物理治疗,包括按摩、热敷等,并没有充分证据。 (5)电针灸治疗:根据2018年前瞻性临床试验,电针灸对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疾病是有效的。与电针灸的作用机制类似的电磁场疗法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治疗方法,目前的经验还比较少。 (6)足部护理:特别注意足部护理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疾病患者非常重要。定期检查足部是否有割伤、溃疡或感染,穿舒适合身的鞋子,保持良好的足部卫生有助于预防并发症。 在保守治疗效果不佳或病情严重的情况下,应及时考虑手术治疗,包括以下手术方案: (1)脊髓电刺激:脊髓刺激(SCS)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疾病患者的一种非常有前景的治疗选项。近期临床试验证明脊髓电刺激能显著缓解高达70%患者的疼痛症状。SCS还可以改善生活质量、睡眠和行动能力。脊髓电刺激就是植入一个向脊髓发送生物电脉冲的微型医疗装置。这些脉冲阻止疼痛信号到达大脑,从而缓解疼痛。脊髓电刺激是一种微创手术,可以在局部麻醉下进行,住院时间短。神经外科医生将在背部做一个小切口,并将一根细线插入硬膜外腔,即脊髓周围的区域。然后将导线连接到一个微型脉冲信号发生器上,该发生器植入皮肤下,从而实时提供优化的生物电刺激。脊髓电刺激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不仅改善下肢疼痛麻木症状,而且对病损的神经也有修复作用,是一种兼顾治标和治本的手术。 (2)Dellon神经减压术:如果确认糖尿病足神经麻木疼痛主要是由于周围组织(如肌腱、韧带或其他结构)压迫神经所致,那么就适合Dellon神经减压术。Dellon神经减压术的基本原理是通过解除神经受到的压力和损伤,恢复神经功能,并减轻或消除疼痛和其他神经症状。这种手术方法主要适用于神经受压导致的症状,如神经痛、麻木、刺痛和肌力减退等。换句话说,如果不存在明显的神经压迫,那么就不适用,这就需要神经外科医生审慎的评估。根据神经压迫位置,Dellon神经减压术的手术部位通常是在足踝内下方、腓骨头下方、足背,手术是微创的,住院时间短。 (3)超声引导下水针神经松解术:水针神经松解术的治疗原理和Dellon减压术相似,借助水压的力量松解神经周围间隙,当然松解的效率和程度不如Dellon神经减压术,优点是更微创。 以上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疾病的手术方式简介,手术后神经可能需要一段时间来恢复和重新生长。术后症状的改善是渐进的,需要强调的是,特别严重的神经疾病是不可逆的,因此糖尿病足患者出现下肢疼痛、麻木应及时治疗。郑学胜团队长期关注糖尿病足国际前沿诊疗技术,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面有深厚的临床积累。
郑学胜 2023-07-17阅读量1518
病请描述:纳米技术的灵感,来自于美国物理学家理查德·费曼1959年所作的一次题为《There's Plenty of Room at the Bottom》的演讲。这是对纳米概念的首次引入。1981年,扫描隧道显微镜(STM)的发明使得人们第一次观察并操纵单个原子,这为促进纳米领域研究发展提供了可视化的直接证据。 纳米技术(nanotechnology)是用单个原子、分子制造物质的科学技术,研究结构尺寸在1至100纳米范围内材料的性质和应用。纳米技术是以许多现代先进科学技术为基础的科学技术,具有鲜明而独特的优势。纳米效应是指纳米材料具有传统材料所不具备的奇异或反常的物理、化学特性,其特有的四大效应分别是表面效应、小尺寸效应、量子尺寸效应和宏观量子隧道效应。由于其独特的纳米效应,各类纳米材料表现出高表面积、高吸附性能、高渗透与超疏水、高效纳米催化、高效纳米消毒杀菌或纳米传感检测等特性和功能。 骨是一种复杂的具有多级结构的复合材料。在纳观尺度上(小于1微米),由胶原蛋白和水分子以及非胶原蛋白组成的骨胶原纤维,是一种纤维状糖蛋白,其构成单位是3条多肽链互相拧成的3股螺旋状纤维,骨粘蛋白将少量羟基磷灰石晶体与胶原纤维粘合在一起,形成矿化胶原纤维。人的软骨组织由胶原细胞和细胞间基质组成。软骨基质中蛋白聚糖分子的侧链与胶原纤维通过氢键连接形成网状结构,大量胶原纤维也形成网状结构承受高的应力,具有强超分子相互作用的多级微纳结构使软骨具有高的机械强度和韧性。纳米骨修复材料是一类由人工合成、具有多种优良理化特性和生物学特性的新型骨修复材料。近年发展起来的纳米骨修复材料主要有:纳米陶瓷、纳米高分子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纳米仿生骨、纳米骨浆等。纳米骨修复材料具有传统骨修复材料无可比拟的生物学性能,能诱导骨细胞和血管生长等,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我国人口数量众多,且已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关节软骨自然退变或创伤引起的损伤发生率日益增加,导致其结构和功能上不可逆的损害。关节软骨由于其无血管和神经结构,一旦损伤后很难自我修复,因此关节软骨损伤后的修复是临床上急需解决的问题。虽然关节软骨损伤修复临床需求巨大,但目前仍缺乏理想的关节软骨修复植入体,因此如何实现关节软骨缺损的生理性修复与功能重建一直是国际公认的临床治疗亟待解决的难题。纳米材料经过结构调控设计,具备手性、取向等结构特征,可负载细胞、药物及生物活性因子,可为细胞提供精准组织再生微环境,有望实现关节软骨损伤再生修复,已成为关节软骨再生诱导材料研究的重要方向。 王金武教授长期致力于骨关节外科、周围神经、数字医学、骨科康复工程及生物医学工程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实践。团队3D打印个性化下肢假体,已为7000余例病人提供服务。团队承担“863计划”,“973计划”,及多项相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并牵头2018年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血管化仿生关节多细胞精准3D打印技术与装备的开发及应用,该项目在国际率先构建3D生物打印双向分化骨-软骨双层多细胞仿生支架,其成果被Nature专题报道。承担2022年度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纳米前沿专项:基于仿生纳米材料的关节软骨修复技术及植入体研发。近三年发表论文40余篇,包括AFM,AM等高质量SCI论文20余篇。
王金武 2023-05-12阅读量1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