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请描述: “九月书香溢满园,群英荟萃共研篇。”应烟台市烟台山医院之邀,上海市东方医院选派消化内镜中心、肛肠外科、病理科、肝胆胰外科、胆石中心及肿瘤科等领域的资深专家教授,组成强大的学术团队,启程前往山东烟台,共赴2024年度第二届“东方之周”学术盛会。此次盛会,不仅是医学殿堂中一次思想碰撞的知识盛宴,更是标志着东方医院与烟台山医院深度协作、智慧交融的崭新里程碑,搭建起两座医学高峰间互学互鉴、共同攀登的金色桥梁。 烟台市烟台山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姜俊杰教授致开幕词辞并对与会的各位专家、同道表示热烈欢迎与衷心感谢! 上海市东方医院副院长、内镜中心主任徐美东教授代表医院祝贺第二届“东方之周”学术活动成功,感谢烟台山医院的邀请和筹备。自从去年烟台山医院加入我们医联体,两院合作更紧密了。“东方之周”让两院学者有机会交流,一起追求医学进步。希望这次活动能激发新想法,促进成果应用,让两院都更强。预祝会议圆满成功! 上海市东方医院大外科主任、肛肠外科主任傅传刚教授作为土生土长的烟台人,他对精心组织此次活动的烟台山医院表示衷心感谢,同时代表家乡父老欢迎远道而来的上海同事们,感恩他们为烟台医疗卫生事业注入活力。傅传刚教授还介绍了东方医院肛肠外科的特色与成就,强调本次学术会议邀请的顶级专家将带来最新学术发展,相信与会人员定会受益匪浅。最后,傅传刚教授期待以“东方之周”为平台,促进学术交流与合作共享,并祝愿活动圆满成功。 烟台市烟台山医院门诊部主任、消化内科副主任宋波教授主持开幕式。 第一单元 东方之周学术活动 晨光论坛 主持嘉宾 上海市东方医院肿瘤科陈敬德教授、烟台市烟台山医院东院胃肠外科宫红彦教授。 上海市东方医院副院长、内镜中心主任徐美东教授就内镜经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STER)的临床应用现状与未来展望进行了深入的分享与探讨。他指出,传统ESD处理食管黏膜下肿瘤有局限,易致并发症。受POEM启发,2010年他发明了STER,自2011年展示后迅速获国内外认可,被纳入国际诊疗指南,称“徐氏手术”。现STER已全国普及,徐教授成功治愈千余患者。未来,他强调继续创新,优化流程,降并发症,加强跨学科合作,推动内镜技术发展。 上海市东方医院大外科主任、肛肠外科主任傅传刚教授深入分享直肠癌治疗进展。傅教授凭借卓越学术成就、深厚临床经验和前沿研究视角,多维度剖析直肠癌发生原因、机理以及微创治疗。手术方面,阐述直肠全系膜切除术关键技术要点及优势,能降低局部复发率;深入讲解保肛手术,强调在保证肿瘤根治前提下保留肛门括约肌功能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傅教授指出局部晚期病例术前新辅助化疗可降低分期,提高手术成功率。 上海市东方医院病理科消化道早癌病理亚专科负责人张黎教授提出了关于早期A型胃炎病理诊断的见解:诊断需多科室紧密合作,综合内镜、病理及随访信息,特别强调病理诊断与内镜特征的重要性,同时力求从病因上进行诊断,推动A型胃炎的早期治疗,并指出提高早期诊断能力对病人早期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主持嘉宾 上海市东方医院肛肠外科朱哲教授,烟台市烟台山医院门诊部、消化内科宋波教授,烟台市牟平区中医医院胃肠外科韩一兵教授。 上海市东方医院肿瘤科行政副主任陈敬德教授概述了结直肠癌新辅助免疫治疗的最新进展,展示了其在提高疗效与生存率方面的潜力。 上海市东方医院肝胆胰外科执行主任王敬晗教授分享了转移性肝癌治疗方式的选择策略,强调个体化精准治疗的重要性。 上海市东方医院肛肠外科江期鑫教授阐述了慢性顽固性便秘的外科治疗方案,探讨外科手段干预便秘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但也着重强调要严格把握便秘手术适应症。 午后论坛 主持嘉宾 龙口市中医医院肛肠科吕良教授,烟台市烟台山医院肛肠外科程伟才教授。 上海市东方医院肛肠外科朱哲教授介绍了骶前肿瘤手术路径的选择策略,着重指出精准入路不仅是手术成功的关键,还直接影响患者的预后效果,强调了术前精确评估与规划的重要性。 烟台市烟台山医院北院消化内科主任杨志宏教授分享了内镜下微创治疗内痔的技术细节和操作流程,包括内镜下套扎治疗和硬化治疗红外线治疗等。这些方法不仅能够有效消除或减轻痔病症状,而且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极大地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上海市东方医院胆石病中心主任杨玉龙教授深入剖析了胆胰管汇合部疾病,并用动漫视角,全面介绍和阐述了胆源性胰腺炎的发病机制、诊断要点及治疗策略,为临床处理提供了新颖且专业的见解。 主持嘉宾 烟台市烟台山医院呼吸内一科费建文教授,烟台市烟台山医院东院消化内二科王玉村教授,烟台市烟台山医院东院外科邱延松教授。 上海市东方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尹琦教授对早期肺癌微创介入治疗进行了详尽的剖析,细致阐述了手术技术的关键环节、治疗效果的多元化评估手段,以及患者预后的全方位考量。此外,他还通过实例分享,进一步加深了参会学员对该治疗领域的理解。 烟台市烟台山医院东院消化内一科主任任珺教授深入探讨了如何有效降低消化道早癌的漏诊率,通过强化早期诊断意识、优化筛查流程、应用先进内镜技术及加强多学科协作等综合措施,旨在提高消化道早癌的检出率,保障患者健康。 烟台市烟台山医院肿瘤内一科副主任李青教授深入剖析了2024年CSCO转移性结直肠癌指南的最新更新,内容涉及双免治疗、联合化疗策略及分子病理诊断的前沿进展。 上海市东方医院内镜中心主任助理徐勤伟教授分享了早期胃早癌内镜下诊治策略,强调内镜检查的关键作用及精细操作提高诊断率,并介绍了ESD技术优势。同时,详细讲解了除菌后胃癌诊治经验,为临床医生提供新思路,有助于更早发现胃癌、改进治疗,提升患者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主持嘉宾 烟台市烟台山医院南院区急诊科孔令亭教授,烟台市烟台山医院肛肠外科程伟才教授。 烟台市烟台山医院东院消化内二科副主任王玉村教授深入探讨了SpyGlass光纤胆道镜在复杂ERCP(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操作中的创新应用,通过其高清直视与精准导航功能,有效提升了手术成功率,降低了并发症风险,为处理复杂胆道疾病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烟台市烟台山医院东院胃肠外科王永教授详细阐述了老年人围手术期处理的要点,着重于术前全面评估、个性化手术方案设计、精细化术中操作及术后综合管理,以确保老年患者在围手术期的安全与康复,提升手术治疗效果。 第二单元 手术演示&示教 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 (术者:徐美东教授、任珺教授团队) 徐美东院长与任珺教授展示了ESD在消化道早癌及黏膜下肿瘤治疗中的独特优势。他们通过高清内镜系统,对病灶进行了精准定位和标记,随后运用先进的剥离器械,在保持黏膜完整性的前提下,逐步将病灶完整剥离。整个手术过程流畅而精准,充分展现了ESD技术的微创、高效与安全性。 内镜粘膜下挖除术(ESE) (术者:徐美东教授 、王玉村教授团队) 徐美东院长与王玉村教授展示了内镜粘膜下挖除术(ESE),详细介绍了技术背景、手术过程、优势及适用性,并通过病例演示、专家点评与互动问答,充分展现了ESE技术的先进性与实用性。 结肠脾区癌3D腹腔镜根治性左半结肠切除术 (术者:傅传刚、朱哲、江期鑫教授团队) 傅传刚教授团队运用3D腹腔镜精湛地完成了根治性左半结肠切除术。手术视野白色无血,手术操作精准控制解剖层面,保护神经血管及器官功能。通过详细展示从中间入路完全游离左半结肠的过程,充分凸显了3D腹腔镜在复杂手术中的卓越优势。 (示教:徐勤伟教授) 上海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消化内镜中心徐勤伟教授为与会者带来了二台胃镜检查的精彩示教演示。他以精湛的技艺,对每一台胃都进行了详尽而准确的检查,充分展示了其在消化道内镜诊疗领域的深厚造诣。与会者对徐教授的演示给予了高度评价,纷纷表示受益匪浅。此次示教活动不仅提升了与会者的专业技能,也为内镜技术的发展和推广注入了新的活力。 大会总结 烟台市烟台山医院门诊部主任、消化内科副主任宋波教授的精彩总结,将本次大会的氛围推向了新的高潮。 烟台市烟台山医院与上海市东方医院联合举办的2024年度第二届“东方之周”学术活动圆满举办。本次活动汇聚了众多权威专家,呈现了最前沿的研究成果与创新技术。我们满载而归,这些宝贵的经验、前沿的理念,将如同种子般在每位参会者的心中生根发芽。 随着盛会缓缓落下帷幕,上海市东方医院与烟台山医院的合作也被赋予了新的生命,翻开了崭新的一页。在未来的日子里,这两座医院将携手并肩,共筑健康,共创医疗新篇章!
傅传刚 2024-09-29阅读量1908
病请描述:临床上巨结肠包括两类疾病:先天性巨结肠和成人型巨结肠先天性巨结肠(HSCR)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肠神经系统疾病,发生率为1/5000活产儿,男:女为4:1。HSCR最常见的症状是新生儿肠梗阻、顽固性便秘以及反复发作的小肠结肠炎。大多数的HSCR患儿表现为新生儿期肠梗阻,包括胎便排出延迟、胆汁性呕吐以及喂养困难等。少数HSCR患儿出生后胎便排出正常,在婴幼儿期通过母乳喂养也可维持较好的排便,但是在添加辅食后逐渐表现为严重的顽固性便秘。腹胀、发热和腹泻症状反复发作,可能合并呕吐、血便、嗜睡、稀便或便秘症状。新生儿期即可出现腹胀,有时可见肠形及蠕动波,至幼儿期腹胀更加严重,有时腹部可触及质硬的粪石,严重时影响呼吸,端坐呼吸,夜晚不能平卧。医生直肠肛管指诊拔出手指后,常有大量粪便、气体呈"爆炸样"排出,腹胀可好转。辅助检查可进行腹部X线片、钡灌肠和组织病理学诊断。HSCR的诊断及治疗复杂,其术前的检查及诊断、手术方法的选择及术后并发症的处理等比较复杂。先天性巨结肠(图片来源于互联网)成人型巨结肠的病因于先天性巨结肠类似,但病情发展相对缓慢,患者至成年后才因症状明显就诊确诊,以腹胀及慢性难治性便秘为主要临床表现。病变累及肠管范围不等,多起自肛管向上发展,通常延伸至乙状结肠远端,亦可延伸至乙状结肠以上,甚至达横结肠或全结肠,病变近端肠管扩张、肠壁肥厚。有较严重的便秘症状,每5~7d或更长时间才排便1次,患者多有腹胀等不适。钡剂灌肠是临床诊断巨结肠的主要辅助影像学检查,可示结肠冗长,其他无明显器质性病变。其他检查方法包括结肠传输试验、排粪造影、结肠动力学检查、盆底功能检查、直肠肛门抑制反射检查。
鲁兵 2024-09-11阅读量1980
病请描述:巨结肠是种什么疾病? 临床上巨结肠包括两类疾病:先天性巨结肠和成人型巨结肠 先天性巨结肠(HSCR)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肠神经系统疾病,发生率为1/5000活产儿,男女比例约为4:1。HSCR最常见的症状是新生儿肠梗阻、顽固性便秘以及反复发作的小肠结肠炎。 临床表现 不排胎粪或胎粪排出延迟:94%~98%的患儿生后24小时内未能排出胎粪,约72%需通过塞肛、洗肠等方式促进排便。 腹胀:约占87%,腹部逐渐膨隆,呈蛙形,腹壁静脉怒张,有时可见肠形及肠蠕动波。 呕吐:随梗阻程度加重而逐渐明显,甚至吐出胆汁或粪便样物。 肠梗阻:多为低位、不完全性,但随便秘加重和排便等保守治疗的失败,可发展成为完全性肠梗阻,需立即行肠造瘘术。 肛门指检:可排除直肠肛门畸形,手指常感肠管紧缩,拔除后有大量粪便和气体呈"爆炸样"排出,腹胀可好转。 并发症:反复出现低位肠梗阻,患儿易出现食欲不振、营养不良、贫血、抵抗力差等症状,常继发感染如肠炎、肺炎、败血症甚至肠穿孔等。 辅助检查 1.腹部立位X光片:观察远端结肠无充气,近端小肠明显膨胀。 2.钡剂灌肠:显示肠道远端狭窄和近端扩张,狭窄区域常见于肛门末端和乙状结肠。 3.结肠镜检查&病理学检查:对病变肠段进行活检,明确诊断。 治疗原则 保守治疗:适用于超短段型或病情较轻的患儿,包括定时使用等渗盐水肠道冲洗、扩张肛门、使用甘油栓或缓泻药等。 手术治疗:若保守治疗无效或病情严重,需行手术治疗。手术方式根据病变肠段的位置和长度而定,可能包括结肠部分切除术、结肠造瘘术等。 成人型巨结肠 成人型巨结肠的病因于先天性巨结肠类似,但病情发展相对缓慢,患者至成年后才因症状明显就诊确诊,以腹胀及慢性难治性便秘为主要临床表现。病变累及肠管范围不等,多起自肛管向上发展,通常延伸至乙状结肠远端,亦可延伸至乙状结肠以上,甚至达横结肠或全结肠,病变近端肠管扩张、肠壁肥厚。有较严重的便秘症状,每5~7 d或更长时间才排便1次,患者多有腹胀等不适。钡剂灌肠是临床诊断巨结肠的主要辅助影像学检查,可示结肠冗长,其他无明显器质性病变。其他检查方法包括结肠传输试验、排粪造影、结肠动力学检查、盆底功能检查、直肠肛门抑制反射检查。 如何预防 先天性巨结肠由基因突变导致,通常无法预防,但孕期健康生活方式可减少其他并发症风险;继发性巨结肠多因疾病或不良习惯所致,可通过合理饮食、定时排便、治疗原发病等措施预防。 巨结肠是一种需要引起重视的肠道疾病,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对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傅传刚 2024-08-09阅读量2138
病请描述: 7月15日,为期40天的加长版“三伏天”拉开了帷幕,高温模式火速上线。炎炎夏日阳气盛,正是“冬病夏治”好时机。为满足广大患者需要,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中医科2024年度冬病夏治“三伏贴”穴位贴敷治疗服务已正式启动。 为何要“冬病夏治” 中医古籍《黄帝内经》提出,人与自然界是统一的,人体的阳气和自然界的阳气相符,“生于春,旺于夏,收于秋,而藏于冬”。 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同济大学附属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筹)】中医科副主任赵宇兰介绍,冬病夏治,是对于一些在冬季容易发生或加重的疾病,在夏季给予针对性的治疗,以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从而使冬季易发生或加重的病证减轻或消失,是中医学“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和“未病先防”的疾病预防观的具体运用。“三伏天是一年中最为炎热的时期,也是人体阳气最为旺盛的时候,此时气血趋于机表,皮肤松弛,毛孔开张,有利于药物的渗透,有助于邪气的祛除。”赵宇兰主任讲解道。 作为一种顺应时节开展的传统中医经典疗法,“三伏贴”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其以中医经络学说为理论依据,通过在特定穴位、肚脐或患处敷贴药物来刺激穴位,让药物通过皮肤吸收,直接作用于人体内部,达到调节气血、祛湿热、清热解毒的功效,起到扶正祛邪、调和脏腑的作用。 每年“三伏天”之际,进行“三伏贴”治疗,不仅能治疗各种免疫力低下的秋冬季容易复发和加重的疾病,还能使患者整体体质得到改善,免疫力得到增强,从而使发病次数减少,发病程度减轻,不易复发。 哪些疾病适合“冬病夏治” 赵宇兰主任指出,并非所有疾病都适合“冬病夏治”,其适应症是反复发作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慢性胃肠道疾病、风湿类疾病以及其他以反复发作、冬季加重为临床特点,中医辨证为寒证或虚证的疾病。 ①呼吸系统疾病:慢性支气管炎、慢性咳嗽、支气管哮喘、肺气肿、慢性鼻炎、慢性咽炎、体虚易感冒。 ②消化系统疾病:慢性胃炎、消化不良、胃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肠炎、慢性腹泻、顽固性便秘、功能性腹痛、功能性胃肠病等中医辨证为脾胃虚弱(寒)性疾病。 ③疼痛性疾病:关节痛、骨质增生、关节炎,风寒湿邪引起的各种颈肩腰腿痛。 ④耳鼻喉疾病:过敏性鼻炎、慢性鼻窦炎、慢性咽喉炎等。 ⑤儿科疾病:哮喘、咳嗽、支气管炎、肠胃功能失调、食少、腹泻等。 ⑥妇科疾病:月经不调、产后失调等。 ⑦慢性皮肤病:荨麻疹、冻疮等。 ⑧其他疾病:阳虚型、气血虚型体质的亚健康人群。 冬 病 夏 治 因人制宜 辩证论治 在医院中医科门诊诊室,三伏贴专用治疗物品已整齐地摆放在治疗车上。“出梅以后,中医科就接到了许多关于冬病夏治三伏贴的咨询,其中不少是每年都来‘打卡’的老患者。”这两天,赵宇兰主任一直忙着和有冬病夏治三伏贴需求的患者进行沟通交流,耐心解答各类咨询和问题。 赵主任表示,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中医科已坚持多年开展“冬病夏治”治疗服务,具备扎实的中医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根据不同患者的体质和症状,中医科已形成了患者预约挂号→四诊合参→医生诊断→处方用药→贴敷等治疗操作→观察随访→效果评估全流程服务体系,做到因人制宜,辩证论治。 科室开展的“冬病夏治”治疗方法主要包括: (一)三伏贴 是一种顺应时节开展、典型而常用的治疗方式。其以中医经络学说为理论依据,通过在相应穴位、肚脐或患处敷贴膏药,刺激穴位及通过药物的作用,来扶正祛邪、防治疾病。尤其适宜治疗或预防呼吸系统疾病、慢性鼻炎、肺病、亚健康等病症。过程无创无痛,使用方便,适合大多数人,一般建议10天为一个周期。 (二)督灸 是于督脉的脊柱段施以隔药灸的一种灸疗方法。通过督灸隔药或隔姜灸,能够很好地起到补益元阳、祛邪扶正、调畅气血的功效。 (三)拔罐 其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挤压等方法排除罐内空气,造成负压,使罐吸附于体表特定部位(患处、穴位),产生广泛刺激,形成局部充血或瘀血的现象及原理,来调节神经系统,改善微循环,提高新陈代谢,加强淋巴循环。具有防病治病、强壮身体、散寒祛瘀的功效。尤为适宜脾胃虚寒、寒湿阻滞、阳气不足、体寒怕冷的人群。 此外,根据不同患者的病情特点和治疗需要,团队还能开展中药涂擦、推拿、红外线治疗等差异化、个性化治疗。因人施治,达到扶正祛邪、调和阴阳、通调经络的作用,从而增强免疫力。 冬病夏治“三伏贴”注意事项 赵宇兰主任提醒,并非所有人都适合于冬病夏治“三伏贴”治疗,为达到理想的效果,建议大家务必在专业医生指导下,根据个体体质和病症的具体表现辨证施治及进行调理,以免适得其反。 1.贴敷时间: 一般以成人4~6小时,儿童为1~4小时为宜。每10天贴2-3次,一般连续贴敷3年为1个疗程,具体请咨询医师。 2.禁用人群: (1)贴敷部位的皮肤有创伤、溃疡、感染者 (2)对贴敷药物或敷料成分过敏者。 (3)过敏体质、瘢痕体质者。 (4)急性发热性疾病及多种感染性疾病的发热期。 (5)咯黄色浓痰、咯血、衄血或易出现口腔溃疡等内火较重者。 (6)医生认为不宜使用的患者。 2024年三伏天时间表: 2024年三伏天从7月15日开始 到8月23日结束,总共40天 初伏: 2024年7月15日-2024年7月24日 共10天 中伏: 2024年7月25日-2024年8月13日 共20天 末伏: 2024年8月14日-2024年8月23日 共10天 版权声明:部分图片源自摄图网,如有版权纠纷,请及时联系医院。一经查实,将立即删除。
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 2024-07-18阅读量1803
病请描述: 1. 直肠脱垂 直肠脱垂是指直肠的一部分从肛门突出,常常伴随着便秘。对于这种情况,手术可以将脱垂的直肠复位并固定,以改善排便功能。 2. 巨结肠 一些原因可能导致巨结肠型便秘,反复出现排便困难,肠道大便积存粪便,甚至出现肠梗阻。肠道梗阻可以由肿瘤、憩室病或其他结构性问题引起。如果非手术治疗无效,手术可能是解决问题的唯一方法。 3. 盆底下降或松弛 盆底下降导致功能不全,可能导致排便困难或出口梗阻型便秘。在某些情况下,手术可以帮助恢复盆底结构及功能,从而缓解便秘症状。 4. 慢性传输性便秘 对于一些慢性传输性便秘患者,特别是那些对常规治疗无反应的患者,医生可能会建议手术。常见的手术方式包括结肠切除术(部分或全部切除结肠)。 手术治疗便秘的选择 手术治疗便秘不是首选方案,通常只在其他治疗方法无效且便秘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时才考虑。具体的手术方式取决于便秘的原因和患者的具体情况。在决定是否进行手术时,医生会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病史、体检、影像学检查和其他诊断手段。 术后注意事项 手术治疗便秘后,患者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饮食调整:术后应遵循医生建议,逐步恢复正常饮食,多摄入富含纤维的食物,保持足够的水分摄入。 适量运动:术后适量的运动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预防再次便秘。 定期随访:术后需定期随访,监测恢复情况,及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心理调适:手术后的恢复过程可能需要时间,保持积极的心态,有助于早日康复。 便秘在大多数情况下可以通过非手术方法治疗,但在某些严重或顽固性便秘情况下,手术可能是必要的选择。无论采用何种治疗方法,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饮食习惯是预防和缓解便秘的关键。如果你对便秘的治疗有疑问,建议咨询专业医生,获取个性化的医疗建议。
朱哲 2024-07-16阅读量1601
病请描述:结直肠癌是我国的高发癌种, 发病率位于所有肿瘤第2位,结直肠癌是发病率最高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且发病呈持续上升趋势,直肠癌防控形势严峻。 肠癌虽然凶险,但是只要发现的早,是很容易治愈的癌症,也是 很容易预防的癌症! 说它容易治愈,是早期癌的治愈率可以达到90%以上,粘膜内癌几乎接近100%;说它容易预防,是因为90%以上的肠癌是肠息肉演变而来,在40岁前做一次肠镜,就能避免悲剧发生。 无论是肠息肉,还是早期肠癌,大多没有明显症状;肠癌早期无症状,肠镜检查是非常有效的筛查手段,如果出现症状比如腹痛、排便习惯和性状改变、血便、消瘦、腹部包块等,往往是中晚期的症状,此时再去检查,往往耽误了最好的治疗时机。 便血要重视,别误当痔疮! 64岁的某某,自诉“患痔疮十多年”,大便偶尔带血,其他没啥感觉,就在近半年,症状加重,蹲便时出血呈喷射状,结果肠镜检查发现进展期直肠癌。 最能迷惑人的是,患者本身真有痔疮,也有肠癌;人们往往只注意痔疮,而忽视了幕后真凶!因此,一旦出现便血,既不要恐慌,也不要轻易当成痔疮,即使到医院肛肠科或者消化内科就诊,医生的建议才是最靠谱的。 想早期发现肠癌,结肠镜是“金标准”。 目前,国民结直肠癌筛查意识低,特别是年轻人不重视直肠癌筛查预防,一项纳入684名结直肠癌高危人群的研究显示,既往参加过结直肠癌筛查的比例仅为13.3%。 肠镜是一个非常值得“安利的检查”,超过90%的结直肠癌是从息肉一步步演变而来的,而这演变过程比较漫长,如果期间做了肠镜检查,就能及时发现肠息肉,阻止癌变。 这几种人群 一定要定期做肠镜检查 1.一级亲属有结直肠癌史; 2.本人有癌症史(任何恶性肿瘤病史); 3.本人有肠道息肉史; 4.同时具有以下两项或者两项以上 慢性便秘(近2年来每年在2个月以上); 慢性腹泻(近2年前腹泻累计持续超过3个月,每次发作持续时间在1周以上); 黏液血便;不良生活事件史(发生在近20年内,并在事件发生后对调查对象造成较大精神创伤或痛苦); 慢性阑尾炎或者阑尾切除史;慢性胆道疾病史或胆囊切除史。 { 其实做结肠镜没有那么难受,如果真的害怕,可以选择无痛肠镜。 } 一般人群应从40岁起,接受结直肠癌风险评估。评估结果为高危人群,建议40岁起,接受结直肠癌筛查;评估结果为中低风险的人群,建议在50岁起,接受结直肠癌筛查。 高危人群如果筛查后无异常,每5-10年进行一次高质量结肠镜检查;如发现异常,及时就诊,听从医生建议,按时复查肠镜。 身体发出的每一个信号,无论大小,都是对我们健康的提醒和警示。这些信号可能微弱,可能难以察觉,但它们却是身体内部状况的真实反映。肠癌,作为一种潜在的健康威胁,其早期症状往往就是这样一些容易被忽视的信号。 我们不应该对身体的变化视而不见,更不应该因为忙碌或疏忽而错过治疗的最佳时机。不要让肠癌或其他任何疾病成为我们生命中的“遗憾”。当我们感到不适时,应该勇敢地面对,及时去医院进行检查和治疗。 6月14日(周五), 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大外科主任、胃肠肛肠外科主任、龙口市中医医院名誉院长傅传刚教授 坐诊龙口市中医医院,开展坐诊、胃肠镜检查治疗和外科手术。 专家介绍 傅传刚 博士、主任医师、博导 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大外科主任、胃肠肛肠外科主任 、外科教研室主任、 外科规培基地主任 学术职务:美国外科学院荣誉院士(2021年当选,中国大陆第五位);美国结直肠外科医师学会荣誉委员(2013年当选,中国大陆首位);俄罗斯结直肠外科医师学会荣誉委员(2018年当选);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肛肠外科医师委员会主任委员;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消化道外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常委;首届国际腹腔镜经自然腔道标本取出结直肠手术NOSES联盟副主席;中国医师协会结直肠肿瘤分会外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普外专业委员会大肠肛门病学组顾问、首届及前任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学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前任卫生部大肠癌规范化诊疗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中西医学会大肠肛门病专委会前任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前任副会长美国《Disease of Colon & Rectum》副主编;英国《Colorectal Disease》前任编委;《中华结直肠疾病杂志电子版》副总主编;《结直肠肛门外科杂志》副主编;《中华外科杂志》《中华胃肠外科杂志》《中华普通外科杂志》等编委。 擅长项目:从事肛肠外科诊疗40年,以“白色无血、极致微创、精细精准、低位保肛、无切口”“保命、保肛、保功能”为主要技术特色,年均结直肠癌手术400例,累积手术一万余例,直肠癌保肛率达87%;年均无痛结肠镜检查、良性及早期肠癌镜下EMR、ESD切除4000余例;在国际上首创“超低位直肠癌PISTA经括约肌间切除经肛取标本无腹部切口手术”“3D腹腔镜经直肠标本取出极致微创无腹部切口保肛手术”,其中“低位及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3D腹腔镜无腹部切口保肛手术”等国际领先。受邀赴美国、英国、俄罗斯、葡萄牙、日本等国大会手术演示和演讲 18 次,手术视频被美国结直肠外科学会官方杂志列为经典教学视频。共同牵头制定国际和国内结直肠无腹部切口NOSES手术指南3部。在直肠癌极致微创保肛手术基础上,还致力于局部晚期和复发性直肠癌综合+3D腹腔镜极致微创根治性切除,提高生存率、保肛率及生存质量,以及慢性顽固性便秘、巨结肠、结肠息肉及息肉病、痔疮、直肠海绵状血管瘤、骶尾部藏毛窦、直肠脱垂、骶前肿瘤、直肠阴道(尿道)痿、肛痿、溃疡性结肠炎等的诊断和微创化手术治疗。 国际、国内结直肠肛门外科专业杂志发表论文300余篇,出版专著6部,主译结直肠肛门外科专著4部。
傅传刚 2024-06-17阅读量1978
病请描述:孩子想长高,一年四季都要补钙吗钙是人体中必不可少的元素之一,对人体而言,钙是构成骨骼和牙齿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肌肉、神经、体液和骨骼中,都需要它的参与。尤其对于生长发育期的孩子而言,足量钙的摄入,能维持正常的骨矿物含量和骨密度,对促进身高发育有重要意义。看到这儿,想必不少家长心中会有疑惑:“钙既然那么重要,那是不是一年四季都要给孩子补?”今天就一起来好好聊聊“补钙”的那些事儿~ 一、孩子想长高,一年四季都要补钙吗? 儿童想长高,并非一年四季都需要补钙。正常情况下,日常饮食中的钙含量就已经能够满足孩子的成长和发育需求,因此在身高发育阶段通常不需要额外补钙,家长只需保障孩子营养均衡即可。如儿童成长过程中钙摄入量过高,不仅会给胃肠道造成负担,引起腹泻、腹胀等消化不良表现,严重时还会诱发尿结石、高钙血症等。中国营养学会规定,儿童每日补充的钙元素的标准在800~120毫升,少年则需要每天摄入1000~1200毫升的钙。但由于各种原因,我国大部分人每天摄入的钙含量都不达标,并且需要额外补充,而这些导致我们每天摄入钙含量不达标的原因,竟然在日常的饮食当中。不同年龄需要补钙的量见下图,作为参考。 二、儿童成长发育中哪些情况下要补钙?哪些情况不用? 1. 需要补钙的情况(1)佝偻病早期:如孩子出现夜惊夜啼、烦躁不安、枕秃、多汗等佝偻病早期表现,应及时补钙,避免危害健康。(2)身高发育缓慢:如孩子身高相较于相同环境中的同性别、同年龄儿童低于2个标准差或第三百分位数,也需进行补钙促进身高增长。(3)生长发育猛涨期:处于身高发育黄金期时可适量补钙,如学龄前期、学龄期和青春期这三个阶段,所需钙量较多,可及时补钙避免腿疼、抽搐症状发作。2. 不需要补钙的情况若孩子未处于生长发育猛涨期,且不存在缺钙的情况,此时不需要额外补钙,否则易出现厌食、恶心、顽固性便秘的情况,反而会影响肠胃吸收和代谢磷、钾、镁等矿物质,对健康不利。 三、儿童补钙的方式有哪些? 1. 食物补钙儿童生长发育阶段,可以多吃含钙量较高的食物,如牛奶、奶酪等奶制品,大豆、黑豆、等豆类食物,沙丁鱼、牡蛎等海产品,以及杏仁、核桃等坚果类食物。 2. 药物补钙如孩子缺钙症状明显,且经过微量元素检查后,发现有明显缺钙情况,可在医师指导下服用碳酸钙D3咀嚼片、葡萄糖酸钙片等药物进行治疗。 3. 补充维生素D钙质的吸收需要维生素D的参与,维生素D可以促进改的吸收,一般常规建议儿童补充维生素D。4.户外活动在摄入钙元素食物的同时,家长也要多带孩子去户外活动,如慢跑、跳绳、打篮球等,通过阳光照射和运动刺激,能增强钙质吸收。
生长发育 2024-01-09阅读量2576
病请描述:视觉信号 长期高血糖可引起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其发病率与病程长短呈正相关。当糖尿病患者眼前出现黑影或出现视力下降时,不要想当然地认为是“年老眼花”,一定要检查眼底,排除DR的可能。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不可逆转的,必须早发现、早治疗,因此糖尿病人一定要定期检查视力及眼底。视力、扩瞳查眼底,观察有无糖尿病眼底病变或进展情况,每六个月检查一次。 口腔信号 与一般人相比,糖尿病患者更易出现口腔问题,如牙龈萎缩、牙周炎、龋齿、口腔黏膜感染(尤其是霉菌感染)、牙齿松动甚至脱落等,这些都与长期高血糖导致血管病变、免疫力下降、继发感染、钙质流失等有关。因此,糖尿病患者出现上述症状时,一定要引起警惕,及早处理。 皮肤信号 长期高血糖可引起皮肤及外阴瘙痒、皮肤真菌感染(如手癣、足癣、股癣、甲癣等)、皮肤疖肿、毛囊炎、胫前色素斑、糖尿病性水疱病、类脂质渐进性坏死等多种皮肤病变,而且病情往往非常顽固,如不及时治疗,很容易发生溃疡、坏疽,甚至面临截肢的风险。 一旦出现皮肤破溃,形成溃疡,应及时到医院就诊。专科医生会在评估病友全身情况(血糖、血压、血脂和体重)和局部溃疡的性质、面积和深度、有否感染以及下肢缺血程度等多种因素后,需要时做CT、核磁、血管造影等特殊检查,并经过多科协商(包括内分泌科、感染内科、骨科、血管外科等)慎重决定治疗方案,最大限度地减少致残率及致死率。 神经信号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可导致肢体感觉异常,典型者表现为肢体麻木、疼痛、灼热或针刺感,症状往往两侧对称、远端比近端明显。到了晚期阶段,患者可出现痛觉、触觉及温度觉完全丧失。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版)》建议: 1.所有T2DM患者确诊时和T1DM患者诊断5年后,应进行糖尿病神经病变筛查。随后至少每年筛查1次。(B) 2.评估DSPN应包括详细病史,检查温度觉、针刺觉(小纤维功能)、踝反射、压力觉和震动觉(大纤维功能)。(B) 3.良好的血糖控制可以延缓糖尿病神经病变的进展。(B) 4.普瑞巴林、加巴喷丁或度洛西汀可作为糖尿病痛性神经病变的初始治疗药物。(A) 植物神经信号 有些糖尿病患者特别爱出汗,外界气温不高也没怎么活动就大汗淋漓,而且出汗主要集中在头面部及上半身,下半身及四肢则基本无汗,这种情况往往提示支配汗腺的植物神经出了问题。有些糖尿病患者经常上腹部饱胀、顽固性便秘,或是出现顽固性腹泻,但又不伴有发热、腹痛及脓血便,这可能存在植物神经病变导致胃肠道功能紊乱。 高血糖还可能损害支配膀胱的植物神经,影响膀胱的收缩与排空,患者多表现为排尿困难、小便淋漓、膀胱尿潴留以及张力性尿失禁。 肾脏信号 在糖尿病肾病早期,患者往往没有明显自觉症状,部分患者会出现小便泡沫增多或夜尿增加,这往往提示患者尿蛋白排泄增加、肾小管重吸收功能减退。 糖尿病肾病的筛查 首次筛查始于 1型糖尿病诊断后5年 2型糖尿病诊断确立后 此后每年应至少进行一次肾脏病变的筛查 筛查应包括 尿常规、尿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正常人UACR<30 ,UACR>300mg/g,称为大量白蛋白尿(临床糖尿病肾病),此时尿常规可显示有蛋白。所以说尿常规蛋白阴性并不能排除早期糖尿病肾病。 血肌酐(计算eGFR):血肌酐能较准确地反映肾实质受损的情况,但非敏感指标。人体肾脏的代偿能力非常强大,肾脏损伤程度占到整个肾脏的一半以上(即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大于50%)时,才会引起血肌酐升高,所以说体检时血肌酐水平正常并不代表没有肾功能损害。临床上要根据血肌酐水平结合患者年龄、性别、体重等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评价慢性肾脏病(CKD)的分期情况。 心血管信号 某些糖尿病患者休息状态下心动过速,并且白天与夜间的心率变化不大(固定心率),还有直立性低血压,这些都是由于支配心血管的植物神经受累所致。此外,有些患者还伴有血压下降、头晕、心慌、眼前发黑,严重时会出现晕厥。 性腺信号 糖尿病可引起周围血管及末梢神经病变,导致性欲减退、阴茎勃起不坚,严重者可发展成完全性阳痿。因此,临床上对于因阳痿前来就诊的患者,应注意化验血糖,以排除糖尿病的可能。 骨骼信号 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浓度较高,尿糖排泄增加,血液中的钙随尿大量流失;另外,由于胰岛素缺乏,糖尿病患者胶原蛋白合成不足,骨基质减少,因而容易引起骨质疏松,患者可有腰酸背痛、驼背等临床表现。 精神信号 当糖尿病患者出现言语行为反常、神志不清、嗜睡等症状时,往往提示患者可能出现了严重低血糖、酮症酸中毒或非酮症高渗性昏迷等糖尿病急性并发症。临床上,我们经常看到有些老年糖尿病患者在出现低血糖时,往往没有心慌、出汗等低血糖典型症状,而是突出表现为言行举止反常,有时甚至被误诊为“精神病”。
俞一飞 2022-05-21阅读量1.0万
病请描述:甲减是常见的甲状腺病之一,也是很多甲状腺疾病发展的终末阶段改变。甲减的具体病因很多,但是都是造成甲状腺激素合成和分泌减少,或者组织作用减弱,导致全身性代谢减低。然而,甲减对人体的危害不仅仅是代谢减低的相关症状,或者说代谢减低症候群,即:畏寒、少汗、乏力、体重增加、行动迟缓、言语缓慢,音调低哑,体温可低于正常等,若是贻误治疗,更可以对全身多脏器造成不良影响。常见的有八大危害。 甲减危象,也称为粘液性水肿昏迷,是甲减最严重最可怕你的并发症,在及时治疗的前提下都有50%左右的死亡率,若治疗不及时,死亡率更高。甲减危象多见于:老年人、儿童、孕妇等特殊群体;甲减病情较重或没有治疗或治疗不充分;寒冷、低温环境,如寒冷的冬天;感染,或受到强烈的精神刺激,或发生心脑血管意外,或接受大手术;甲减患者使用镇静剂、麻醉药。主要表现是神志丧失、低体温等表现。 甲减性心脏病,多由于甲减长期治疗不当,导致心脏增大、心包积液、心衰等症状,一旦开始服用甲状腺激素,可以有明显好转。 月经不调、不孕不育、流产:主要是激素异常所致。 贫血:甲减是贫血的常见原因,因为甲减会影响铁吸收以及维生素PP(叶酸)和VB12的吸收,多见婴幼儿、青少年、妊娠和哺乳期妇女等人群。甲减并发贫血,但是没有得到及时的发现和治疗,很容易合并甲减的其他并发症,导致患者健康不断恶化,严重的会引发黏液性水肿昏迷、休克和死亡等危及患者生命的情况发生。甲减性肌病,月30%-80%的甲减患者可发生肌病,病因不明。,起病隐匿,表现多样。轻者仅表现为全身乏力,重者可表现为明显的肌无力、运动后肌肉痉挛、肌肉疼痛和肌肉僵硬,少数患者还表现为部分或全身肌肉的肥大,甚至还有少数患者表现为重症肌无力症状。甲精神病:甲减可以由各种原因造成脑细胞缺血缺氧,会出现懒言少语、精神抑郁、冷漠迟钝等抑郁症状。特别是老年甲减患者更易出现少言寡语、情绪低落、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甚至木僵、痴呆、等症状。 呆小症、智力低下:状腺素是人体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内分泌激素,如果小儿缺乏这种激素,可直接影响小儿脑组织和骨胳的发育;若在出生后到1岁以内不能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则会造成终生智力低下及矮小呆小症。 便秘:状腺激素有促进胃肠蠕动的作用,甲减时缺乏甲状腺激素导致胃肠动力不足,导致肠蠕动缓慢,可引起便秘,患者常有食欲不振、上腹饱胀等症状,特别是老年甲减患者,由于活动量小,或长期卧床、摄入纤维性食物减少更易引起顽固性便秘。 • • • • •笔者所在的上海市中医医院是上海卫健委、上海申康医院管理中心直属的公立三级甲等中医医院,超声科与中西医结合外科的联合MDT项目:“超声引导下甲状腺结节微创消融术”是国内最早把中医药治疗与微创消融有机结合的综合性微创诊疗项目。 • • • • •专家介绍:沈睿,上海市中医医院超声科副主任医师,擅长肝脏、甲状腺与乳腺良恶性肿瘤诊断、肿瘤微创消融与介入治疗。总院专家门诊:周一上午、周四上午,地址:上海市静安区芷江中路274号。(为保证医疗质量,目前专家门诊限号,建议提前一到两周网上预约挂号)
沈睿 2020-12-18阅读量9655
病请描述:便秘在很多人看来都不是一种疾病,甚至根本不在意。王先生最近却因为便秘做了手术。这是为什么呢?王先生长期便秘已经13年多了,看过一些医院,都是吃点泻药帮助排便。最近感觉症状越来越严重,便秘严重困扰到他的生活。经亲朋介绍辗转来到傅传刚教授特需门诊。就诊时,傅传刚教授观察到王先生拿病历时手指僵硬略带颤抖的双手,而且行动有些迟缓,讲话比较缓慢,遂询问病史,王先生自诉:4年前患有帕金森症,现在长期服药治疗,患病前有便秘十余年,长期靠中药等助泻药帮助排便,一周排便一次,便秘很严重。傅传刚教授结合病史诊断为帕金森综合征便秘。帕金森便秘 帕金森是临床上中老年人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以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和姿势步态异常等运动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随着老龄化,发病率越来越高。 胃肠道疾病是帕金森患者的常见非运动症状,其表现形式涉及整个胃肠道(例如慢性流口水,吞咽困难,恶心和呕吐、便秘)。 便秘是帕金森患者最常见的非运动症状之一,约50%-70%的帕金森患者被便秘问题所困扰。帕金森患者由于肠蠕动缓慢,导致长时间的便秘,粪便在直肠中积聚,会变得干燥。除了导致排便困难外,还会增加粪便中毒素被吸收入血的速度,产生慢性的中毒症状,如疲乏无力等;反过来使胃肠道蠕动更加缓慢,引起腹胀、食欲减退等。 泻药固然可以解决问题,但长期服用泻药对身体是不利的,并有可能加重便秘。甚至可能会有严重的并发症,比如肠梗阻、肠坏死等。 王先生因为在患帕金森病之前就有严重的便秘,伴有腹胀等不适症状,口服泻药加开塞露合并用药一周才排一次,加上服用治疗帕金森病的药物,影响消化系统的功能,慢性传输性便秘。完全严重影响到生活质量。 傅传刚教授随后为王先生安排了肠镜:结肠镜插入至肝区,结肠冗长迂曲,进镜困难,所见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及直肠粘膜光滑,见色素沉着,余未见异常。诊断:中度结肠黑变病 结肠冗长迂曲。肠镜及影像傅传刚教授是全国著名肛肠疾病专家,擅长于肛肠疾病的诊断、治疗和基础研究,其中包括慢性顽固性便秘。傅教授认为,对于这样一例老年性帕金森顽固性便秘患者服药,当非手术治疗无效时,需要安排手术治疗,而王先生基础疾病较多,手术风险较大,手术方式需要慎重。于是傅传刚教授组织多学科讨论,请神经内科各相关科室会诊,采用“3D腹腔镜、白色无血、极致微创、精细精准、腹部无切口”先进技术。次全切除同时行升-直肠吻合术,术后便秘症状改善率可达90%。能有效减少术后肛门失禁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排除手术禁忌症后,傅传刚教授和鲁兵教授于10.26日共同为王先生实施全腹腔镜结肠次全切除术升结肠直肠端端吻合术复杂粘连松解术盆底重建术 全腹腔镜结肠次全切除术升结肠直肠端端吻合术复杂粘连松解术盆底重建术术者:(傅传刚教授及团队) 傅传刚教授在团队的配合下熟练地在回结肠血管根部切开腹膜,小心翼翼用电铲游离肠系膜间隙,精确地逐根结扎切断血管。在下腹部做5cm正中切口,升结肠中段切断结肠,拉出次全结肠标本,吻合器行结肠-直肠端端吻合,吻合口通畅、血供好,可吸收线缝合加强吻合口。术顺,病人安返病房。术后的病理:结肠肠壁粘膜有慢性炎症,固有层色素沉积,浅肌层不规则增厚,肌壁间神经细胞减少。术后一月后随访:术前每天服药每周排便一次,术后现在顽固性便秘完全缓解,不再依赖泻药,大便次数增加,一天4-5次,伤口恢复很好,味觉很好,生活基本恢复正常。王先生在电话里激动的表示:困扰十多年的便秘痛苦现在解决了,如释重负,生活质量提高。感谢傅传刚教授及团队。 科普知识 帕金森病为什么会便秘?帕金森病出现便秘症状比较常见,一般是由于药物造成的情况,其次也考虑是胃肠道蠕动较少或者进食较少引起的表现,同时也不能排除是帕金森患者活动量较少,或者过于焦虑造成的症状。便秘是帕金森病的常见症状之一。它出现在帕金森病的早期,甚至在帕金森运动障碍之前。它可能与神经肌肉功能障碍、使用帕金森药物、饮用水和减少运动有关。目前很少有关于用便秘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研究,通常是经验性治疗。 帕金森病便秘怎么办?部分患者在初期症状并非是震颤与僵直,而是以非运动症状便秘、失眠等症状首发,一般当出现运动症状时,病程或已经多年,东方医院胃肠肛肠外科傅传刚教授提醒,当患者在出现便秘等症状,长期治疗无效的,就应该考虑是否是帕金森病早期症状,一般在服用帕金森病药物治疗后,便秘症状会得到改善。 帕金森患者便秘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结肠运输延迟;2、肛门直肠功能受损;3、帕金森药物抑制胃肠蠕动;4、患者长期卧床,活动减少。 养成每天定时大便的习惯便秘的治疗通常从改善生活方式开始。建议养成良好、固定的排便习惯,多饮水,多吃蔬菜水果,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同时可以应用导泻药、促胃肠动力药等。 “胃”您守护END“肠”久健康
傅传刚 2020-12-01阅读量9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