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库 > 腹部 > 食欲异常 > 内容

食欲异常内容

腹泻、便秘与肠易激综合征(I...

病请描述: 第一节:肠易激综合征的症状与诊断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收看新华网健康访谈。今天我们非常荣幸的邀请到上海瑞金医院消化内科袁耀宗教授接受我们的访问。袁教授,您好。        袁教授:您好。        主持人:今天我们的话题是由非常常见的腹泻引出的。腹泻对于老百姓来说是一个经常会遇到的小毛病,很多人通常是去药店买一些抗生素,或者一些止泻药来进行治疗,那么这样的处理方法是否正确呢?        袁教授:对一般的老百姓来说,偶然由于吃坏的食物引起的腹泻,偶然吃一些抗生素来止泻,我想也是正确的。但是实际上在大多数腹泻的患者当中,他的原因是有很多的,其中有一部分的腹泻就是功能性的腹泻。而功能性的腹泻其中一部分就是肠易激综合征,对这部分反复发作的慢性腹泻,我们不建议用抗生素,因为这是一个慢性病,反复使用抗生素将对患者带来一些不利的影响。        主持人:刚才袁教授也提到了功能性胃肠病和肠易激综合征这两个非常专业的术语。那么您 给我们来讲解一下,您提到的功能性胃肠病和一般的胃肠病有什么区别呢?        袁教授:所谓的功能性胃肠病从我们专业术语来讲,这些患者有很多症状,比如说腹痛、腹胀、腹泻、恶心等等。但是患者到医院就诊的时候,医院给他做了很多检查,而这些检查都是针对患者不舒服的症状而行的检查,结果检查都是正常的。但是患者还是有很多的不舒服,那么我们医生就说,你的检查是正常,但是你所患的疾病是功能性的疾病。        因为和我们常见的其他的胃肠疾病不一致,比如说消化性溃疡,急性腹泻或者还有其他的疾病,我们医生做相关的观察都会发现一些异常。比如说胃溃疡,我们做胃镜就会发现胃里面有溃疡。因此和常见的胃肠病相比较,功能性的胃肠病检查正常,但是患者有症状。而有病变的疾病,我们专业术语说刺激性的胃肠病,病人有症状,同时检查有异常,那么这两者之间是不同的表现。        主持人:那么这种症状主要是指一些什么症状呢?        袁教授:就要取决于患者当时所患的疾病,比如说我们常见的胃溃疡,这些病人经常吃饭之 后就胃疼,而且又返酸,甚至有一些病人会影响他的食欲,那么胃镜一检查就发现有问题,这些病人我们现在有很多很好的药,一般的治疗四个星期到八个星期,病人的溃疡就会愈合了。        而刚才所讲的功能性胃肠病,病人症状持续时间很长,我们做了很多检查,没有发现问题,但是治疗效果有的时候反而不好。但是最关键的,我们希望广大网友关注,这些功能性的胃肠病即使迁延不愈,病情反复发作,但是它不会影响你的生命,仅仅是影响你的生活质量,或者影响你的工作效率,但是不会致命。        主持人:那么您刚才也提到了肠易激综合征,这是一个非常专业的术语,您是否能给我们解释一下什么是肠易激综合征,还有出现什么样的症状的时候,可以考虑是得了这样的疾病了呢?        袁教授:好的。肠易激综合征实际上是我们功能性胃肠病当中最常见的一个肠道的功能性疾病。它的主要表现是腹痛,或者腹部不适,同时伴有排便习惯的改变和大便性状的改变。所谓排便习惯的改变,一部分的患者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每天大便三、五次,同时大便性状的改变表现为大便稀、烂,这是一种表现类别。        另外一部分病人大便频率的改变表现为便秘,也就是说可能一个星期两三次,或者 一两次大便。每次排便的时候很困难,同时解出来的大便性状比较硬,硬块样的,或者是团状的,这部分病人也是常见的IBS(肠易激综合征)的一种表现。        因此从我们临床医生所诊断的肠易激综合征,主要是根据患者有腹痛、腹部不适、伴有大便性状、频率的改变,而我们给他做相应的检查之后又没有发现异常,这个时候我们就诊断是肠易激综合征。        主持人:那么在您接触的一些病人当中,来就诊的病人当中,他们的腹部不适和大便的改变会有非常明显和以往的不同吗?        袁教授:这些患者一般病程比较长,尽管他主诉很多,他说有很多不舒服,但是从我们医生的角度来看,这个患者很健康,但是确实是很不舒服。只不过从我们医生的角度来看,他营养状况良好,我们体格检查没有发现异常。实际上这个肠易激综合征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还是比较显著的,因此从我们医生角度,凡是肠易激综合征患者来就诊的话,我们都会给他进行一些健康教育,告诉他这是一个什么性质的疾病,同时我们会给他一些针对性的处理意见。        主持人:那么像肠易激综合征也分为不同的类型。那么您在这里可以和我们讲解一下,它有哪一些分类?各种类型分别有什么显著的特点?        袁教授:好的。刚才已经讲过,肠易激综合征的病人都有腹部疼痛,或者腹部不适,而这个程度差异很大,这是第一。第二个,这些病人都有排便习惯,或者排便频率的改变。那么从我们专业的术语来说,比如说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的,那么这些病人不仅有腹部不适,或者腹部疼痛,同时伴有大便次数增多,大便稀,我们诊断是腹泻型的。        一部分病人表现为便秘型的,便秘型的就是排便困难,排便费力,大便干结,每个星期大便的次数比较少,这是便秘型的。        但是实际上在临床上,还碰到有一些患者会说,医生我这几天大便解不出,过了几天我就拉稀,有的病人说,我刚刚开始解大便的时候,是干的,随后我解出来的大便是稀的。那么从我们医生的角度,就要进行仔细的病史询问。有的病人从我们的专业术语来说,是混合型或者是交替型。        因此肠易激综合征讲简单一些,是一个不影响病人生命的,常见的功能性疾病。从我们的研究的角度,还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所以这里面,因为我们今天是进行科普讲座,只有把最常见的一些主要的情况和我们各位网友沟通一下。如果你肠易激综合征反复不好,或者是发生一些其他的情况,还是应该及时到医院去就诊。        主持人:您刚才的讲解让我们对于它的症状,包括它的分类已经非常清晰了。那么从医学的角度上来说,我们怎么能够非常明确的通过仪器的检查,来确诊这个病人是否真正已经患了这个疾病,有什么样的检查可以确诊呢?        袁教授:好的。对大多数的肠易激综合征患者,我们主要是根据他的病史,我们医生的体格检查就可以做出一个初步的判断,然后根据患者的不同年龄,不同的病史长短,我们会给他做一些相应的检查,而这些检查仅仅是辅助检查。        但是当我们碰到一个老年人以前没有肠易激综合征表现的,最近出现腹泻、腹痛,那么我们要提高警惕了,因为现在我们国内结肠肿瘤的发病率在增加,因此我们会对这些老年人,或者突发的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做一些肠镜检查,或者抽一些血,但是这些检查对诊断肠易激综合征仅仅是提供辅助的条件,所以最关键的是医生根据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就可以做出诊断了。        主持人:体格检查主要包括什么?        袁教授:体格检查我们医生根据患者一般的情况,比如说有没有贫血,有没有消瘦,腹部检查的时候有没有压痛,有没有肿块,这些检查我们医生一般都会做,做完了之后我们就根据病史、体格检查来做出综合的判断,然后下一个诊断。        当然一部分病人在诊断之后,给他治疗的过程当中,我们还进行一些随访,因为少数病人会有变化。漏了一个功能性的疾病,包括肠易激综合征对病人没有多大的伤害,但是如果我们临床上漏了一个消化道肿瘤,那么这个对病人造成不可挽救的损失,因此我们对一部分的病人还是要进行完整的随访。        主持人:现在有没有一些医院在诊断的时候,做进行一些不太必要的检查呢?        袁教授:不必要的检查取决于两个方面,有一部分患者很紧张,他要求医生给他做很多的检查,这是一个方面。另外一部分医生不放心,医生过度紧张,他认为这个患者可能有什么疾病,我给他排除肿瘤,做很多检查也有的。我觉得从我们医生的角度要提高对肠易激综合征的认识水平,从患者的角度要相信决大多数的医生对这个疾病还是比较熟悉的,所以我们希望尽量少做检查,能够做出正确的诊断。            主持人:那么您觉得肠镜是通常会使用到的检查吗?        袁教授:结肠镜是我们最常用的检查。对年龄比较大的患者,四五十岁以上的患者新近出现的腹痛或者腹泻,而这个腹泻又持续了几个星期,我想给他做一个肠镜还是合情合理的。因为肠镜检查还是对诊断早期肿瘤有很大的帮助,而且它的费用在我们国内也是比较低廉的。那么对于一些十几岁、二十来岁的最近刚刚出现这些症状,而全身情况又比较好的,那我们可以暂时不做肠镜,给他一些治疗,观察几个月,然后再决定做还是不做肠镜检查。           主持人:这个主要取决于病人的年龄和症状?        袁教授:对。    第二节:肠易激综合征的高发人群与治疗方法            主持人:那么现在患肠易激综合征病人多吗?        袁教授:现在患肠易激综合征我认为是越来越多,原因是多方面的。一个是我们国家健康状况发生了改变,医疗条件好了,我们很多患者以前有一些小毛小病不来看病的,现在医疗条件好了,都来看病了。第二,现在我们工作的压力加大,生活习惯的改变,确实有一部分病人的发病率在增加。肠易激综合征在我们国内、国外都做过流行学的调查,这个疾病在我们人群当中还是非常常见的功能性的疾病。           主持人:像便秘或者腹泻的病人当中,确诊为是肠易激综合征的人多吗?发病率高吗?        袁教授:高。因为刚才已经讲过了,肠易激综合征的患者都有便秘或者腹泻,其中少部分病人是其他的一些器质性疾病,比如说肿瘤、溃疡性结肠炎等等。大多数的便秘和腹泻,就是功能性的胃肠病,其中一部分有腹部疼痛、腹部不适的就是肠易激综合征。因此对一些有慢性便秘或者慢性腹泻的患者而言,其中大多数都是肠易激综合征。            主持人:那么有这样的一个说法,现在在都市生活当中,特别是一些中青年的脑力劳动者,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白领、小资的人群。患这个病的人数会非常高,甚至高于农村的中青年的人群。女性比男性更多,有这样的情况,有这样的数据说明吗?        袁教授:有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就是现在的白领是否比农村的人高,那么我想应该城市里面工作节奏比较快的,工作压力比较大的人,患肠易激综合征的人确实是比较多。但是现在农村的情况也发生了一些改变,尽管是生活在农村,但是他的工作节奏,生活压力也蛮大的,所以在农村的发病率也是在增加,这是一个方面。第二个问题就是女性多于男性,那么对于肠易激综合征而言,女性的便秘型的肠易激综合征肯定显著高于男性的肠易激综合征。            主持人:为什么呢?        袁教授:这里面的原因很多很多,但是这个现象绝对是正确的,绝对是存在的。也就是说女性的患者,IBS的便秘型的和男性相比较大概是高几倍。我们已经做过好几个流行病学和临床研究,在大多数的情况下,便秘型的IBS女性大概占85%,男性占15%。如果是来了解腹泻性的IBS,男女比例大概各50%。因此看你了解哪一类型的IBS,如果了解便秘型的IBS,那么女性肯定有显著的增加。           主持人:您刚才提到达到了85%?那么这个比例明显的高于男性。有没有具体的明显的数据来支持,来说明这个原因是什么样的原因导致的?        袁教授:这个原因,可能有的人认为是女性激素的关系,可能有的人认为女性在小的时候由于刚刚开始排便还不太懂的时候,经常受到父母的训斥就造成了长期的紧张,她就认为排便可能要受到父母的训斥,所以她就一直不排便,长此以往就造成了便秘的习惯,当然这个没有得到非常肯定的证据支持。但是现在确实发现女性的便秘患者是要明显的多于男性。因此原因就像刚才所说的因素,小的时候的改变,还有女性分娩、怀孕、生理的改变等等,都可能和发生便秘型IBS多见有一定的关系。            主持人:那么如果患者真正确诊为肠易激综合征,现在的治疗方法主要有哪一些?        袁教授:诊断肠易激综合征之后,我们治疗方法还是很多的,但是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让所有的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知道他所患的是一个什么性质的疾病。因为我们大家都知道当我生了一个疾病,而医生检查又没有发现问题,而我这个疼痛治疗之后反复发作,我想这个人的心情肯定会不好,所以我们要对患者教育,说这个疾病是一个慢性的功能性的疾病,即使经过了治疗,他还会反复,但是他不会影响你的生命,因此你不要太紧张。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针对这个病人的症状发生是否和饮食生活习惯有关系,再给他一些指导。有的患者说和家里人、同学一起聚餐,大家都吃得很好,菜也很新鲜,但是我就拉肚子。有的人也会说,我发生了什么事情就会拉肚子,因此从生活上我们要给他一定的指导。再次我们就要给他一些药物的治疗,药物的治疗也是因人而异,个体化的治疗。因为IBS的表现还是很多,有的病人我们根据他的症状的轻重采取不同的药物。            主持人:您刚才也提到了两种类型,一种是腹泻型,一种是便秘型的,那么这两种不同类型的治疗有什么样的代表药物可以选择呢?        袁教授:我们先说便秘型的,因为便秘型的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比较大。那么对于便秘型的,我们在健康教育过程当中,我们先希望他注意他的生活方式。我们有一些年轻女性很不喜欢吃蔬菜,工作忙没有时间喝水,再加上工作一直是坐在办公室,对这些患者我们希望他们可以多饮水,多走路,多吃蔬菜。在这些生活方式改变的同时,我们可以给他用一些缓泻剂,也就是说这些药对他排便有一定的帮助,但是又不是刺激性的泻药。因为刺激性的泻药起效比较快,但是长期用刺激性泻药会对患者的肠神经功能造成混乱,所以我们用一些缓泻剂,也就是说这些药起效比较慢,但是相对温和、安全。        同时我们对有一些病人,如果一个药不行的话,我们再用一些微生态的制剂,微生态的制剂对一部分肠易激综合征的患者,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有助于他的排便。有一些病人说这些药我都用过,效果不好怎么办?那么我们可以用一些调节肠道功能的药,那么这方面的药国内也有很多。            主持人:比方说有一些什么?        袁教授:比方说得舒特,舒丽启能等等,这些药都可以选择一种、几种药物加在一起,对大多数的患者都可以症状改善。           主持人:得舒特是一种解痉药,是吗?        袁教授:对,它是一种选择性的肠道钙离子拮抗剂,具有解痉作用,对这些便秘型的患者也是有一定的帮助的。        主持人:它的显著的作用在哪里呢?        袁教授:显著的作用它仅仅是作用于肠道,而对其他的心脏、其他的器官没有作用,因此它的安全性比较好,所以在国外已经用了几十年,在我们中国也用了十六七年了,所以我们现在经常用的药。        

袁耀宗 2016-04-12阅读量2.3万

认识矮小症

病请描述: 一、儿童身高增长的一般规律        生长发育大致可分三个阶段:        1.婴儿期(3岁以下,也就是出生后的前两年,即快速生长期)        出生至3岁,是孩子快速成长期,出生后的第一年生长速度最快,可增加25厘米,婴儿第二年12厘米左右,此期主要是营养状态和生长激素的调节。        2.儿童期(3岁-青春期前)是一个稳定生长期        女孩月10岁,男孩约12岁,此期间生长主要由生长激素和甲状腺激素调节,每年增长5~7厘米。        3.青春期(加速生长期)        生长激素和性激素共同起作用,性激素除促进生长外,还促进性成熟和骨骺闭合,最终导致身高增长停止,进入青春期后,孩子可以平均每年增高7~10厘米,该期大约持续3年,在此期间共增高25~28厘米。男孩青春期比女孩晚2年,因此比女孩可获得10厘米左右身高。        所以婴儿期及青春期对于一个孩子的身高是黄金时期,一旦错过这两个期悔之晚矣。要使这两个黄金时期充分发展。 二、什么是矮小        身高与同年龄、同性别、同种族的正常健康儿童进行比较,这个正常的身高被称之为标准,一般采用标准差法和百分位法来表示儿童的生长水平,如果一个孩子的身高比正常儿童的身高平均值低2个标准差(-2SD),或者身高小于该人群儿童身高的第3百分位数,就叫做矮小症。同时如果家长发现3岁以上的孩子每年身高增长小于4~5厘米,青春期小于5.5~6厘米者为生长缓慢。(具体数据可以参考WHO 2006版本) 三、有哪些因素或疾病导致身材矮小?        1.生长激素缺乏症        由于垂体前叶分泌生长激素部分或完全缺乏,或由于生长激素的结构异常。受体缺陷等所致的生长发育障碍,表现为生长缓慢,青春期发育延迟,骨龄小于实际年龄,为匀称性矮小。        2.特发性矮小        不伴有潜在疾病状态的矮小,是矮小中最常见的类型,这种孩子出生体重和身长均正常,体态匀称,身高在第3百分位以下,生长速度可以近似正常儿童或偏缓,且生长激素正常,一般实验室检查正常,染色体正常。家族性矮身材和体质性青春发育延迟都属于特发性矮小。        3.小于胎龄儿(SGA)        由于在怀孕期的异常,引起胎儿宫内发育迟缓,出生时身高和体重就明显小于正常儿,这种孩子出生后,如果营养充足,会比正常婴儿长得更快,这种现象被称为“追赶性生长”,大多数宫内发育迟缓儿在出生后6~12个月内能赶上正常婴儿,以后各项发育与正常儿童相似,但有10~30%的宫内发育迟缓儿没有出现追赶生长,需要及时使用生长激素治疗,以免错过治疗时机。        4.性早熟        如果女孩在8岁以前,男孩在9岁以前出现第二性征的发育,或女孩月经初潮发生在10岁之前,即可诊断性早熟。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性早熟的发生率在逐年上升,性早熟的孩子,虽然当前身高不矮,但他们的骨龄已经超前,而且性激素提前大量分泌,使骨骺提前闭合,导致身高增长过早停止,最终身高普遍矮小。        5.Turner综合征        是由于全部或部分体细胞中一条X染色体完全或者部分缺失所致,是最常见的人类染色体的畸变之一,也是惟一的人类出生后能存活的完全单体疾病,活产女婴的发生率为2000~2500/1。        6.家族性矮小        一般情况下孩子的身高与父母的平均身高有关,如果父母的身材都比较矮小,根据“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原理,孩子不可能有特别高大的身材,虽然长不高,但这类孩子的生长发育是完全正常的,也就是说孩子的骨龄和实际年龄相符,一般不需治疗。        7.体质性生长发育延迟        父母的身高都是正常的,但孩子的生长速度稍慢进入青春期晚于同龄人,所以骨龄会落后于实际年龄,但当同龄人的青春期结束,生长板愈合之后,这些孩子正值青春期仍在生长中,所以最后的身高与正常人无异。        8.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四、矮小门诊给孩子做哪些检查?        测身高、体重、骨龄,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甲状腺功能、肝炎系列、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生长激素兴奋试验。必要时查垂体的磁共振、女孩可查染色体。 五、如何规范矮小症的治疗?        矮小症的治疗根据病因而异。生长激素缺乏症患者可以应用生长激素补充治疗,甲减患者补充甲状腺激素,先天性卵巢发育不全症患者一般骨龄12岁前用生长激素治疗促进生长发育,12岁后应用雌激素、孕激素治疗。值得一提的是,近几年研究发现,找不到任何原因的矮小患者(特发性矮小)使用生长激素治疗也是安全、有效的。        矮小症的治疗时机应在骨骺闭合之前进行。一般情况下,治疗越早,效果越好,年龄在5岁到8岁的儿童是治疗的黄金时期,不仅疗效显著且费用相对较低。需要注意的是,目前治疗矮小症的药物只有生长激素,不要因为病急乱投医而去相信广告上的增高产品,这些物品或药品一般没有任何效果,请家长们不要随意相信,以免耽误患儿的病情和治疗时间。一旦对小孩的身高产生疑问,应及时就诊。 六、目前哪些矮小适合生长激素治疗?        生长激素缺乏症、特发性矮小、小于胎龄儿、性早熟、Turner综合征。 七、孩子的身高与父母的身高的关系        良好生活环境下成长的儿童,遗传因素更为重要,其成年后所能达到的最终身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母的身高,一般父母高的子女也高,父母矮的子女也矮,如果父母的身高相近,则孩子的身高与父母的平均身高十分接近,但是如果父母双方中一个是高个子,一个是矮个子,则孩子的身高变动幅度就会很大。        在这里我们可以了解下靶身高的公式:        男孩靶身高(厘米)=【父亲身高+母亲身高+13】/2±7.5        女孩靶身高(厘米)=【父亲身高+母亲身高-13】/2±6.0 八、对矮小孩子生活中应注意什么,有什么建议?        1.优质、充足的睡眠        睡眠中生长激素的分泌是白天的3倍,睡眠质量也很关键,总做梦会影响生长。        2.合理饮食        不挑食,蛋白质摄入要多肉类、豆类、奶制品,进食规律、不能暴饮暴食,少进甜食,睡前不加餐,不喝甜饮料,因会抑制睡眠中生长激素的分泌。钙铁锌,B族维生素的摄入很重要。每天保障喝250~500ml牛奶,吃1~2个鸡蛋,适量的各种肉类、谷类及水果、蔬菜,有利于儿童的生长。少吃鸡肉、蜂蜜,蜂王浆等。        3.运动        采取跳的运动、打球比较好,如跳绳,矮小的可每天跳1000个。终身高会比不爱运动的孩子至少多长2~3厘米,运动还可以增加食欲,改善孩子的睡眠质量。        4 良好的心情        家庭不和睦,父母离异,缺少关爱、交流,都会影响孩子的身高,这叫社会心理性矮小,情感遮断综合征。

祝丹 2016-03-01阅读量5615

长期服用卡马西平对身体有哪些...

病请描述:        卡马西平是三叉神经痛患者常用的药物,很多三叉神经痛患者患病初期,多服用卡马西平缓解疼痛。卡马西平对于三叉神经痛可以起到暂时止痛的效果,但是不可长期服用,长期服用卡马西平对身体有很大的副作用,下面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         一、神经系统损害        长期服用卡马西平,会出现嗜睡、眩晕、耳鸣、头痛、面部麻木和疼痛,视力模糊、眼肌运动障碍、感觉异常、排尿困难、意识模糊、抑郁和睡眠障碍等。以上神经症状可能与中脑网状结构和小脑急性受损有关。多数患者减量或停药后症状可以减轻或消失。        二、造血系统损害        可能有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粒细胞缺乏症、出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所以用药期间应定期检查血象。        三、肝肾损害        可能出现急性胆管炎和爆发性肝炎。肾脏损害少见,应定期检查肝、肾功能,一般停药后会有所改善。        四、胃肠道损害        常见的有胃部饱胀、恶心、呕吐、食欲减退、腹泻、便秘、口干等。        五、皮肤损害        以湿疹多见,另有红斑、紫癜、荨麻疹、感光性皮炎等。        药物是不能治疗三叉神经痛的,只能起到暂时缓解疼痛的作用,是治标不治本的,而且长期服用卡马西平对身体肾脏、血液系统影响很大。所以,三叉神经痛患者应尽早接受治本的治疗。        目前,治本且能有效治愈三叉神经痛的唯一方法是“微血管手术减压法”,手术中在高清晰在显微镜下将压迫神经的责任血管移开,然后包裹受损的神经,隔绝了神经与血管的接触,手术后患者的疼痛症状立刻消失。由于是微创治疗,所以手术时间更短,几乎不损伤病人的神经与血管,且术后并发症更少。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同仁医院神经外科由李心远专家带领现代神经外科团队,配备高清晰显微镜、16道电生理监护仪、神经导航、动力系统、显微器械等国际一流设备,开展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数千例,治愈了一大批三叉神经痛患者。

李心远 2015-06-08阅读量8081

胆囊腺肌增生症的诊断和治疗

病请描述:        胆囊腺肌增生症在临床上并不常见,但近几年来其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有很多个案报道,但对其流行病学特点尚无统一认识。本文复习中国近30年的2876例胆囊腺肌增生症文献资料,探讨胆囊腺肌增生症的流行病学特征和诊治经验。        胆囊腺肌增生症 这一名称于1960 年提出,目前已被普遍采用。其他名称还有胆囊腺肌瘤病、腺样增生性胆囊炎、囊性胆囊炎、胆囊憩室病、胆囊囊腺瘤及胆囊错构瘤等10 余种,这是由于当时人们对胆囊腺肌增生症的认识不全面所致,现多已被弃用。胆囊腺肌增生症是胆囊的增生性改变,其特点是过度增生的胆囊黏膜上皮向增厚的肌层陷入,造成局部狭窄,或在胆囊底部有局限性的隆起,造影时可见充盈缺损,造影剂进入其中央时,犹如脐状。可分为:①弥漫型(广泛型),整个胆囊壁呈弥漫性增厚。②节段型(环状型),在胆囊颈部或体部形成节状肥厚,在增厚的胆囊壁中段出现环状狭窄,把胆囊分隔成相互连通的2 个小腔,以至胆囊形似葫芦。③局限型(基底型),1 191 例中有596 例患者为局限型(50.04% ),264 例中212 例位于胆囊底部(80.30%)。故胆囊腺肌增生症以此型多见,多位于胆囊底部,呈中央凹陷的圆形隆起性病变。        病因目前仍不甚清楚,有人认为,本病可能是一种原因不明的非炎症、非肿瘤性增生病变,可能与胆囊动力异常、胆囊结石及慢性炎症的长期刺激、胆囊胆管发育异常或与先天性胰胆管合流异常有关。发病年龄分布广泛,平均年龄46.14 岁,35~55 岁的中青年女性多见,其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有增加趋势。51% 的病例同时伴有结石,因此可推测结石可能是造成腺肌增生症的主要原因之一。但是,有人认为,由于这种结石多嵌于罗- 阿窦内,胆囊腺肌增生症也可能是结石形成的原因。其病理学基础是罗- 阿窦腔内有胆汁淤积、胆固醇沉积而形成的胆固醇结晶及微小结石。本病主要的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隐痛,部分有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表现。多伴有胆囊结石。少部分无症状。        本病主要病理表现为胆囊壁纤维性增厚,常有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伴平滑肌细胞的增生肥大,局限性管壁增厚,可达正常时的3~5 倍,黏膜上皮过度增长,伸入黏膜下层和肌层形成壁内憩室、囊肿,或称罗-阿窦,其直径多在0.8 cm以下,2.0 以上者少见。本病行口服胆囊造影检查的准确度和敏感度均不高,目前临床上已不常用。胆囊腺肌增生症是罗-阿窦穿透胆囊肌层,常通过超声来诊断。超声检查比较敏感和简便,是目前的首选方法。但平均检出率仍未超过50% 。此外,本病常合并胆囊炎、胆石症、胆汁过分黏稠及积脓,以及附着胆囊壁的胆砂、胆泥或血凝块及胆囊壁血管的强回声,均易造成假阳性。本文中行超声内镜、组织谐波显像技术检查敏感性较高,但国内尚未普及。有报道称,多期动态增强螺旋CT 薄层扫描和胆囊CT 成像检查对本病的诊断准确度高而得到推广使用,但本文中CT 检查的阳性率仅达30% 。采用单次激发快速自旋回波序列M R I技术对本病定性诊断有很高的精准性,并优于CT 及超声,但国内尚未见报道。以往多认为该病属良性,近年国内外已陆续有胆囊腺肌增生症恶变、并发腺癌或乳头状黏液瘤的报道。对发生于胆囊体部肝床侧的腺肌瘤样变,由于有恶变的可能,在诊断治疗上须特别重视。由此可见,此病一经确诊,应积极手术治疗,切除胆囊为宜。        总之,胆囊腺肌增生症的命名较为混乱,目前以胆囊腺肌增生症和胆囊腺肌瘤病应用较为普遍。病因目前尚不甚清楚。主要分布在华东、华北地区,女性略多于男性,中青年为主,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35~55 岁。主要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隐痛,部分有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表现。多为局限型,以胆囊底部多见。部分伴有胆囊结石。少部分无症状。术前诊断困难,易被误诊。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超声检查比较敏感和简便,是目前的首选方法。此病多为良性。一经确诊,应及时切除。单纯手术切除是最主要的治疗手段。该病术后并发症较少,大部分预后良好。

赵刚 2015-04-05阅读量9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