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请描述:维生素D:你身边的“隐形健康卫士”,补对了吗?文 | 费健 主任医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全网粉丝超100万,线上咨询超10万次的外科医生,用30年经验告诉你科学真相 一、开场白:你的身体可能正在“缺阳光” 大家好,我是费健医生。今天想和大家聊聊一个看似普通却影响全身的“健康密码”——维生素D。 最近门诊遇到一位30岁的女性患者,长期乏力、情绪低落,检查发现她的维生素D水平只有12ng/mL(严重缺乏!)。她疑惑:“我每天喝牛奶、吃钙片,怎么还会缺?”其实,钙的吸收需要维生素D“搭把手”,而现代人普遍存在“隐形饥饿”——维生素D不足。 据研究,中国50%以上人群缺乏维生素D,成都等阳光稀缺地区更是高达85%!今天我们就用“说人话”的方式,揭开维生素D的神秘面纱。 二、维生素D的“家族成员”:选对才能补到位 维生素D不是单一的“独行侠”,而是一个分工明确的“家族”: 三、缺维生素D的“危险信号”:从骨头到情绪都遭殃 你以为缺维生素D只是“腿抽筋”?它的影响远超想象: 骨骼告急:孩子佝偻病、成人骨软化、老人骨质疏松,骨折风险飙升。 免疫力下降:反复感冒、伤口难愈合,甚至增加哮喘、类风湿风险。 情绪失控:焦虑、抑郁、失眠,血清素(快乐激素)分泌减少。 代谢紊乱:肥胖、糖尿病、高血压悄悄找上门。 癌症风险:最新《Science》研究显示,维生素D能调节肠道菌群,增强免疫系统抗癌能力! 甲状腺危机:维生素D缺乏与甲状腺结节、甲亢、桥本甲状腺炎密切相关,女性尤其要警惕! 自测小贴士: 经常宅家、防晒过度、腰围超标、肤色较深? 总感觉疲劳、肌肉酸痛、情绪低落?→ 快去医院测血清25-羟基维生素D(几十元就能查!)。 四、科学补充三步走:晒太阳、吃对饭、选对药 1. 晒太阳:免费“D工厂” 黄金时间:春夏秋11:00-15:00,露出手臂和腿,晒10-15分钟(别涂防晒霜!)。 避坑指南:隔着玻璃晒=无效!树荫下可延长至30分钟。 2. 食补:吃出“阳光力” 天然D库:三文鱼(100g含526IU)、蛋黄(1个含40IU)、蘑菇(紫外线照射过的品种)。 饮食真相:单靠食物补D≈杯水车薪,成年人每天要吃20个鸡蛋才能达标! 3. 补充剂:精准出击 普通人:每日400-800IU维生素D3(随餐吃,吸收更好)。 严重缺乏:医生可能开5000IU短期强化,但需定期复查,避免中毒。 避雷提示:活性维生素D(如骨化三醇)不能乱吃!适合肝肾功能不全者,普通人用了反伤身。 五、特别关注:维生素D与甲状腺健康 作为普外科医生,我特别想提醒女性朋友:甲状腺疾病与维生素D息息相关! 甲状腺结节:研究显示,结节患者维生素D水平普遍偏低。 桥本甲状腺炎:维生素D能调节免疫平衡,抑制抗体攻击甲状腺。 甲亢/甲减:维生素D缺乏可能加重心悸、手抖、疲劳等症状。 给甲状腺患者的建议: 定期检测25-羟基维生素D,目标值≥40ng/mL。 合并肥胖或糖尿病时,更需强化补充(遵医嘱)。 晒太阳+口服D3双管齐下,免疫力提升看得见! 六、费医生总结:健康是“攒”出来的 维生素D就像身体的“隐形盔甲”,默默守护着骨骼、免疫和代谢系统。补D不难,关键是科学和坚持: 普通人:每天1粒D3(400IU)+每周3次日晒。 高危人群(孕妇、老人、慢性病患者):定期检测,个性化方案。 切记:维生素D≠万能药!严重疾病需综合治疗,别盲目依赖补剂。 我是费健医生,深耕外科30年,既拿手术刀也做科普。希望这篇“干货”能帮你少走弯路。健康路上,我们并肩同行! 推荐理由:本文融合7篇权威文献及临床经验,用最易懂的语言解答维生素D困惑,特别适合关注甲状腺健康、追求科学养生的你。转发给家人,一起做“阳光健康达人”吧!
费健 2025-04-03阅读量259
病请描述:手术后手脚发麻?警惕“钙管家”罢工!瑞金医院专家教你科学应对作者:费健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 文章出处 本文内容参考《术后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管理专家共识》(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24年),结合我30年临床经验撰写,帮你轻松理解复杂医学知识! 作者介绍 我是费健,瑞金医院普外科“老司机”,既拿手术刀又玩微创消融,全网粉丝超100万。每天线上解答甲状腺问题,见过太多因“缺钙”手麻脚麻的朋友。今天就用大白话,告诉你术后低钙背后的秘密! 为什么手术后容易“缺钙”? 甲状腺或甲状旁腺手术后,有些朋友会出现手脚麻木、抽筋甚至心慌,这可能是“甲状旁腺”受伤了!👉 甲状旁腺是啥?它像身体里的“钙管家”,分泌甲状旁腺激素(PTH),负责调节血钙水平。一旦手术误伤它,PTH减少,血钙就会“断崖式下跌”,引发一系列症状。 术后低钙的“危险信号” 急性期(术后几天内): 口周、指尖发麻或刺痛 肌肉抽搐(比如眼皮跳、小腿抽筋) 严重时可能心慌、呼吸困难甚至抽搐 慢性期(术后长期): 皮肤干燥、指甲变脆、头发易断 情绪低落、记忆力变差 白内障、肾结石风险增加 划重点! 如果术后出现手脚麻木,别硬扛!及时查血钙和PTH水平,早发现早治疗。 手术中如何保护“钙管家”? 作为外科医生,我和团队会全程“守护”甲状旁腺: 术前准备: 查血钙、维生素D、PTH,提前补充营养。 术中操作: 用荧光显影、纳米炭等技术精准定位,避免误切。 术后监测: 每天查血钙,高风险人群甚至要每小时盯紧! 术后低钙怎么办?急救+长期管理双管齐下 🔥 急性期急救方案(医院处理): 静脉补钙: 葡萄糖酸钙“救命针”,快速缓解抽搐。 补镁也很重要: 低镁会加重症状,需同步检测! 🌱 长期管理(居家调理): 补钙: 选碳酸钙或柠檬酸钙,餐中吃效果更好。 活性维生素D: 骨化三醇、阿法骨化醇是“黄金搭档”,帮助钙吸收。 定期复查: 每3个月查血钙、尿钙,防肾结石。 新型疗法: 传统治疗无效时,PTH替代治疗(如帕罗培特立帕肽)能显著改善生活质量。 ⚠️ 特别注意: 补钙别过量!血钙过高会伤肾、伤血管。 合并肾结石的朋友,优先选柠檬酸钙,多喝水、少吃盐。 哪些人术后更容易“缺钙”? 甲状腺全切或多次颈部手术 术前维生素D不足、血钙偏低 女性、老年人、孕期/哺乳期妈妈 有肥胖、甲亢、桥本甲状腺炎等问题 费主任的暖心叮嘱 术前沟通很重要! 和医生充分讨论手术风险,了解术后补钙方案。 术后别急着出院! 低钙可能“延迟发作”,建议监测1周再回家。 健康生活方式: 多吃含钙食物(牛奶、豆腐)、适度晒太阳(促进皮肤合成维生素D)。 推荐理由 这篇科普源自权威专家共识+我的实战经验,帮你:✅ 看懂术后低钙的原因✅ 掌握急救和调理方法✅ 避开补钙误区健康无小事,转发给身边需要的人,一起做“钙”世英雄! (如需个体化咨询,欢迎关注我的线上平台,10万+案例经验为你护航~)
费健 2025-03-20阅读量392
病请描述:慢性肾脏病在全球范围内是一个严重的健康问题,对患者的健康构成长期且隐蔽的威胁。2025年3月13日是第二十个世界肾脏日,今年的主题是:“您的肾脏还好吗?早检查,保健康。”“早检查”的意义是什么?大众该如何有效预防肾脏病的发生?近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慢性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陈香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肾脏病医学部副主任医师李平做客人民好医生客户端直播访谈时,分享了相关见解。陈香美院士指出,慢性肾脏病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肾脏结构或功能异常,其诊断并非一次性完成,而是需要在三个月内反复检查确认。因其早期症状隐匿,许多患者在确诊时已处于疾病中晚期,甚至需要透析或肾移植,因此常被称为“沉默的杀手”。我国慢性肾脏病的患病率约为10%,且随着人口老龄化及代谢性疾病的增加,该疾病的发病率也在逐年上升。在访谈中,陈香美院士分享了世界肾脏日的意义与发展历程。2006年由国际肾脏基金联盟和国际肾脏病学会联合发起,将每年3月的第二个星期四定为世界肾脏日,旨在提高公众对肾脏健康的关注。从2006年的“慢性肾病的早期检测和预防”到2025年的“早检查,保健康”,每一年的主题都聚焦于肾脏病的预防、早期检测及治疗,凝聚了全球医学界的智慧和共识。“过去20年来,我国在肾脏病领域取得了显著进步,基层医疗机构逐渐完善,尿常规和肾功能筛查得到了广泛推广。”陈香美院士表示,但我国慢性肾脏病防治仍面临严峻挑战,有超过一亿名的慢性肾脏病患者,且大众对疾病的认知率较低,防控任务依然艰巨。“我们还要不断地努力,进一步地提高公众的健康素养,加强慢病全链条的管理。”李平教授从临床出发,介绍了常用的慢性肾脏病的筛查方法。其中,尿常规检查是肾脏疾病筛查最基础的项目,是判断是否有肾脏病的基本指标;尿白蛋白/肌酐比值是评估肾脏损伤的关键指标,建议成人每年至少检测一次;血肌酐和胱抑素C检测是估算肾小球滤过率的重要指标,用于评估肾脏的过滤功能;肾脏影像学检查是评估肾脏结构和功能的重要手段,主要包括超声、CT、磁共振和放射性核素扫描等。在访谈中,李平教授详细阐述了慢性肾脏病的高危人群,其中包括糖尿病和高血压等代谢性疾病患者、心血管疾病患者、老年人、有肾脏病家族史的人群、长期使用肾毒性药物的人群、肥胖人群、吸烟者以及高尿酸血症患者等。而且其并发症也不容小觑,比如心血管疾病、代谢功能紊乱、肾性贫血、肾性骨病、神经系统并发症等。以肾性贫血为例,其不仅影响肾脏疾病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增加肾脏疾病进展、终末期肾脏病的风险,当然治疗手段也随着科技发展在不断迭代升级,比如最新的HIF-PHI药物。她强调,“早干预、早获益。早期发现和干预不仅能帮助高风险人群及时发现肾脏疾病,还能减轻疾病负担,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是延缓慢性肾脏病进展的关键。”近年来,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在医疗领域运用越来越广泛深入,如临床疾病的风险预测、早期诊断和治疗等方面,为实现精准的医疗诊断和治疗带来了新的机遇。陈香美院士展望了人工智能在慢性肾脏病诊断与治疗中的前景。她指出,AI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帮助医生进行精准诊断,预测疾病进展及预后。虽然AI不能完全替代医生,但其赋能作用不可忽视。未来,随着AI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有望在慢性肾脏病的早期筛查、诊断及治疗中发挥更大作用。总之,慢性肾脏病是一种严重的健康问题,但通过早期筛查、积极治疗和预防措施的应用,可以有效地降低其发病率和死亡率。两位专家共同发出呼吁:通过世界肾脏日的科普宣传,希望能够提高公众对肾脏健康的关注,推动早检查、早诊断、早治疗。也正如陈香美院士所言:“二十年风雨兼程,我们以科学之光驱散疾病的阴霾。展望未来,我们更需要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为肾脏健康事业持续奋斗。以早检查筑牢防线,共同去管理,守护人民的生命,让每一位患者都能享有高质量的健康人生,为实现健康中国的宏伟蓝图贡献肾脏病领域的坚实力量。”(本文转载自“人民好医生”)
微医药 2025-03-19阅读量534
病请描述:除了药物治疗,胆囊切除术后反流性胃炎还可以采用以下非药物治疗方法: 饮食调整 低脂饮食:避免高脂肪食物,如油炸食品、肥肉等,以减少胆汁分泌和反流。 少食多餐:每天进食5-6小餐,避免一次性进食过多,减少胃部负担。 避免刺激性食物:如辛辣、酸性食物,以及咖啡、酒精等。 生活方式改变 戒烟戒酒:烟草和酒精会刺激胃黏膜,加重反流症状。 保持良好的姿势:进食后不宜立即躺下,睡前2-3小时不宜进食,睡觉时可将床头抬高10-15厘米。 控制体重:肥胖会增加腹压,促进胆汁反流,因此应通过合理饮食和适当运动控制体重。 物理治疗 腹部按摩:轻柔地按摩腹部,有助于促进胃肠蠕动,减少胆汁反流。 心理干预 减轻精神压力:心理压力会加重胃肠道功能紊乱,通过心理咨询、放松训练等方式减轻压力。 内镜治疗 幽门成形术:通过内镜下幽门成形术,可以改善幽门括约肌的功能,减少胆汁反流。 这些非药物治疗方法可以与药物治疗相结合,共同改善胆囊切除术后反流性胃炎的症状和预后。
赵刚 2025-03-10阅读量283
病请描述:健康科普冠心病防治小课堂当前,冠心病已成为我国最普遍的健康问题之一。冠心病的发病率高、死亡率高,严重危害人类的身体健康。哪些人更容易得冠心病?冠心病如何治疗和预防?今天,下面就来给大家全面讲解。01什么是冠心病?冠状动脉是负责输送血液到心脏的血管,当这条重要的血管因动脉粥样硬化而引起血管狭窄或闭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就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02冠心病的主要致病因素冠心病主要致病原因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高尿酸血症、肥胖、吸烟、高脂饮食、缺乏运动、过量饮酒、男性、年龄、家族史等。上述因素可促进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发展,从而造成冠状动脉的管腔狭窄,当狭窄达到一定程度,便会出现心肌缺血。这些因素增加了冠心病的发生概率,被称为冠心病的易患因素。除了性别、年龄和家族史是不可控危险因素,其他易患因素都是可控的,所以无论是冠心病的预防或治疗,都要控制好这些因素。03冠心病的临床症状冠心病临床症状主要是心绞痛,但表现多样。典型的心绞痛多在活动或情绪激动时发生,表现为位于胸骨中下段的压榨性疼痛,可放射至颈肩部、上肢或背部,持续时间多在数分钟到半小时内,可伴有出汗。需注意的是,很多时候患者心绞痛症状并不典型,可能在休息时出现,可表现为胸闷气促,部位也仅仅位于颈肩部、上肢、背部、脸颊部或上腹痛,有些病人误认为是肩周炎、牙痛或胃病,容易误诊。04如何预防冠心病?01健康生活 戒烟、限酒、保持良好作息时间,合理饮食,适量运动。02避免“三高”高血压患者应遵循医嘱,规律用药,控制血压在合理范围内;高血脂患者应低脂饮食,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药物治疗;糖尿病患者应严格控制血糖,预防并发症。03保持良好心态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05冠心病的治疗方法1、非药物治疗:戒烟限酒,低脂低盐饮食,适当体育锻炼,控制体重等。2、药物治疗:主要目的是缓解症状,延缓冠脉病变的进展:如抗凝治疗(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普通肝素或低分子肝素等);抗血小板聚集(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或替格瑞洛等);扩张冠状动脉(硝酸甘油、单硝酸异山梨酯等);血压控制(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等);血脂控制(胆固醇合成抑制剂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等,胆固醇吸收抑制剂依折麦布,及PCSK9抑制剂等);血糖控制(口服降糖药、胰岛素等)。3、手术治疗:包括心脏血管介入治疗(心脏内科医师完成)和冠脉旁路移植术(心脏外科医师完成)。冠脉介入治疗,俗称“支架植入”,是经桡动脉或股动脉进行冠脉造影,在X线下对病变狭窄部位行球囊扩张,并植入支架或应用药物球囊,消除或减轻冠脉狭窄,使心肌恢复供血。 冠脉旁路移植术(CABG)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搭桥手术。此手术在心外科实施,心外科医生使用患者身体其他部位的血管作为“桥血管”,将其从升主动脉绕过狭窄/闭塞的冠脉搭至病变远端正常血管段。值得注意的是,明确的冠心病,无论采用哪种手术方法,均需要终身服药治疗预防再次心绞痛发作,同时要注意改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积极控制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冠心病的易患疾病,对冠心病的治疗和提高生活质量都非常有意义。06温馨提示立冬已过,寒意袭来,此时正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发时期。特别是对于有冠心病病史的人群来说,秋冬时节是非常严峻的考验。因此,对于老年人及冠心病高危人群,在注意改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同时,冬季也要做到防寒保暖、适量运动。建议:1.注意保暖,特别是脸和四肢的保暖,在温度低的时候应该避免外出,以免受到冷空气的刺激。尤其是寒露后的“寒冷天”,由于空气中雾霾增高,含氧量降低,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很容易出现胸闷、气短等症状。2.要避免在寒冷的环境中运动,但是为了增强机体抵抗力,天气好的时候应该适当进行一些室外活动,如散步、慢跑等,运动可以增强心肺功能,提高心肌供血能力,有助于预防冠心病。3.晨练别太早,不少中老年人都有早起晨练的习惯。但在初冬,这有可能带来很大的健康风险。建议有心脑血管病史的人在冬季应尽量避开早间时段锻炼。
郑远 2025-02-28阅读量617
病请描述: 日前,在颅底肿瘤赵天智主任的网上工作站,有患者留言:“以前有头疼的现象,瞌睡多,去年做过一次CT未发现问题,一直以为是偏头疼,今年2月份体检时发现了大小约为2.8*2.1*2.9cm的垂体瘤,医生建议手术治疗,还是想咨询下有没有别的治疗方法?” 赵天智主任介绍:根据患者现提供的检查,在鞍区有一个比较大的占位,至于是否需要手术,还需要完善垂体的检查,因为一些垂体瘤属于功能性,但泌乳素型垂体腺瘤可能通过药物就能控制,建议再查下垂体的相关激素,性激素五项、甲功五项、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皮质醇节律、生长激素及视力视野,了解下视交叉受压的程度,引起的临床正常,再决定治疗方案。 患者疑问:我已经做过这些检查,现在就发给您,如果是药物治疗的话,这个垂体瘤会变小或者消失吗? 赵天智主任介绍:根据现提供的所有资料,不一定需要手术,建议到内分泌科就诊,同时大部分泌乳素型垂体瘤通过药物治疗以后是会变小的,不一定能完全消失,但通过药物把肿瘤的体积缩小,激素恢复正常就可以了。 哪些垂体瘤需要手术治疗? 一种是肿瘤引起内分泌功能破坏造成的,比如泌乳素型的垂体瘤女性病人会出现月经不调、泌乳,而男性则会出现性功能异常,生长激素型垂体瘤病人会出现额头变大、下颌突出、鼻大唇厚、手指变粗等,而ACTH型垂体瘤的病人会出现以躯干为主的肥胖、满月脸、皮肤变薄等。 另外一种症状是肿瘤增大压迫周围结构,比如最常见的压迫视神经引起的视力下降、视野缺损,甚至有的肿瘤会压迫脑子的“下水道”引起脑积水造成病人昏迷。 治疗方式:目前,垂体瘤的治疗方法主要以手术治疗为主,放射治疗主要用于术后残留、复发及不适合手术的患者。药物溴隐亭可使部分泌乳素腺瘤缩小,使闭经泌乳消失,恢复生育功能,可作为未育妇女首选的治疗方法。治疗方法的选择主要依据垂体肿瘤的类型而定。 垂体瘤的手术治疗不仅将肿瘤切除,快速、彻底的解决患者的相关症状,还可以取得病理诊断,明确病情是患者治疗的重要方式。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患者都需要手术治疗,有的患者药物治疗也能起到较好的作用! 当然,垂体瘤患者需要药物治疗还是手术治疗需要根据患者病情来制定个体化诊疗方案,因此对患者而言最重要的就是及时就诊,配合医生治疗!
赵天智 2025-02-21阅读量656
病请描述:在家族中预防和治疗多发性骨髓瘤,以降低患病风险,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预防措施 1.**避免接触致癌因素**: *家族成员应尽量避免接触可能含有致癌物质的化学物品,如农药、染发剂、某些化学溶剂等。 *减少电离辐射的暴露,如X射线、核辐射等。如果因工作或其他原因需要接触,应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2.**保持健康生活方式**: *均衡饮食,多摄入富含维生素的水果、蔬菜以及全谷类食品,减少高热量、高脂肪食物的摄入。 *戒烟限酒,避免长期吸烟和过量饮酒。 *适量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有助于增强体质,提高身体免疫力。 *保持健康体重,避免肥胖。 3.**注意个人卫生与预防感染**: *保持居住环境的卫生清洁及空气流通,减少细菌和病毒的滋生。 *勤洗手,保持口腔粘膜和皮肤的清洁,预防感冒和其他感染性疾病。 4.**定期体检与筛查**: *家族成员应定期进行全面的体检,尤其是血常规、骨髓穿刺等检测,以便及早发现多发性骨髓瘤的潜在风险。 *对于有家族史的人群,更应重视体检和筛查,以便及早发现并采取相应措施。 二、治疗措施 1.**及时就医**: *一旦家族成员出现多发性骨髓瘤的疑似症状,如骨痛、贫血、感染等,应立即就医并进行全面检查。 *确诊后,应根据病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2.**综合治疗**: *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通常采用综合治疗手段,包括化疗、放疗、造血干细胞移植等。 *化疗是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主要手段之一,通过使用药物抑制癌细胞的生长和扩散。 *放疗对于局部骨痛或病理性骨折的患者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造血干细胞移植对于年轻、体质较好的患者可能是一个有效的治疗手段。 3.**心理支持**: *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过程可能较为漫长且复杂,家族成员应给予患者充分的心理支持。 *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减轻其心理压力和焦虑情绪。 4.**定期随访**: *治疗期间和治疗后,患者应定期进行随访和复查,以便及时了解病情变化并调整治疗方案。 综上所述,在家族中预防和治疗多发性骨髓瘤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包括避免接触致癌因素、保持健康生活方式、注意个人卫生与预防感染、定期体检与筛查以及及时就医和综合治疗等。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可以降低家族成员患多发性骨髓瘤的风险并提高治疗效果。
刘尚勤 2025-02-21阅读量562
病请描述:平常繁忙的工作让你慢慢胖了起来,而胖胖的“亻尔”(ni,你)有没有称称体重,是否计划减肥? 大家可通过以下方法识别自己是否超重肥胖,尽早科学减肥增肌保持健康状态。 胖胖的并不代表健康,盲目减肥又容易导致抵抗力下降和出现健康损害。 以下几步和您一起识别肥胖和科学减肥增肌。 一、定期监测体重和体成分 经常监测体重和体成分,及时发现自己体成分改变,准确识别自己超重或肥胖。 简单小窍门,及时警惕以下2 种情况: 情况一:体质指数(BMI)≥24时。BMI =体重(Kg)除以身高(m)的平方。 情况二:男性腰围超过90厘米,女性超过85厘米时。 若出现以上任何一种情况,建议您尽快进行体成分检测,准确判断自己是否超重或肥胖,以便尽早采取减肥措施,预防肥胖增进健康。 二、选择专业机构和专业医师指导 当您发现已超重或肥胖时,应尽早向专业机构或专业医师寻求帮助,由专业的营养医师给予体成分检测,制定减肥方案和饮食食谱。现在减肥机构和产品鱼目混杂,往往选择不慎会造成人财力的损失,甚至健康损害。 人体成分可以检测多项指标:主要有身体总水分、蛋白质含量、体脂肪含量、体脂百分比、内脏脂肪面积、骨骼肌、肌肉量、去脂体重、节段肌肉分析、基础代谢量(BMR)、BMI、相位角、节段水分分析、细胞内水分、细胞外水分、水分比率(ECW/TBW)、BCM(身体细胞量)、BMC(骨内矿物质含量)、AC(上臂围度)、腰围、水化率、体成分测量历史数据、电阻抗等。 三、坚持科学减肥方案,避免减肥误区 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减肥时没有无缘无故的变瘦,也没有无缘无故的反弹。吃减肥药减肥、盲目节食减肥、代餐粉减肥、疯狂锻炼减肥等不合理的减肥方法让你越减越肥,最终击垮身体和减肥信心,让自己在变肥的路上越走越远! 正确的减肥不仅要吃好吃够,还要坚持合理运动锻炼。关键在于增加脂肪燃烧消耗,控制肌肉蛋白丢失,保持营养均衡,增加肌肉合成,增强身体抵抗力,保持精神饱满和斗志昂扬的状态,赢在健康,抗击疫情! 以下是不合理减肥的危害: 1.肌肉萎缩松弛,提前出现衰老症状。 2.内分泌紊乱:脸上爆痘、肌肤暗淡、经期不调、记忆力、睡眠障碍等。 3.体重反弹,甚至出现胃炎、胃溃疡等问题。 4.精神心理异常,情绪不稳,易烦躁,抑郁等。 5.抵抗力下降。 减肥两大法宝: 1、管住嘴,注意饮食调整:合理控制饮食,减少精细粮增加粗杂粮,适当增加蛋白质摄入,保证蔬菜水果摄入,少油少盐少糖,避免零食饮料点心、油炸高糖高热量食物! 2、迈开腿,坚持锻炼:坚持有氧锻炼,每周3-5次,每次30分钟以上,可选择快步走、慢跑、游泳、打篮球、跳绳、骑车等锻炼方式。 四、定期监测体成分,及时调整饮食和运动 攻城容易守城难。减肥成果来之不易,保持健康体重和体型尤为重要。这就需要定期监测身体体成分,根据专业医师建议,及时调整饮食和运动方案,坚持健康生活方式和运动习惯! 避免减肥误区,请选择专业权威机构和科学减肥增肌方法,增强身体抵抗力,赢在健康!
王子兵 2025-02-11阅读量8855
病请描述:胸腺瘤“隐形杀手”你知多少一、认识胸腺瘤什么是胸腺瘤?胸腺瘤是来自胸腺上皮的肿瘤,多见于成人,是前纵隔最常见的肿瘤,可呈圆形、扁平或分叶状肿块。胸腺瘤可引起胸骨后疼痛、膈肌麻痹、声音嘶哑、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等表现,多数患者合并发生重症肌无力症状,少数病人伴有免疫、内分泌或血液方面的异常。手术切除和放射治疗是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为什么说胸腺瘤是“隐形杀手”呢?这是因为胸腺瘤早期并无明显症状,多数人在体检时才发现。此时有人会问“身体出现哪些症状时我们需要提高警惕呢?”接下来让我们共同探索~二、有什么症状当肿瘤生长到一定体积时,会压迫累及身体周围器官出现相应症状,多数病人会出现重症肌无力症状,出现以下这些症状时我们应提高警惕:累及身体有哪些症状?累及胸壁、气管:胸部不适、钝痛,咳嗽、气促、胸闷、心悸等呼吸困难症状累及喉返神经、膈神经:声音嘶哑,膈肌麻痹累及上腔静脉:面部青紫、颈静脉怒张若恶性病变或伴局部转移:乏力、盗汗、低热、消瘦、贫血、严重胸痛以及心包、胸腔积液主要症状—重症肌无力(MG)胸腺癌常伴有副肿瘤综合征,比如甲状腺功能亢进、单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重症肌无力和内分泌疾病等,其中重症肌无力(MG)最常见,据不完全统计MG合并胸腺瘤比例为10~30%,而胸腺瘤合并MG比例为15~60%。MG症状包括:眼睑下垂、看东西有重影、流口水、登梯困难、声音嘶哑和(或)呼吸困难等。三、早发现早治疗其实胸腺瘤并不可怕,增强CT是发现胸腺瘤最快速有效的方法,每年至少一次的全面体检是必不可少的,能早期发现健康问题。目前手术是治疗胸腺瘤的主要方法之一。随着胸腔镜技术的发展,微创手术已在临床中广泛开展。据文献参考,几乎所有的Ⅰ期和绝大多数Ⅱ期胸腺瘤都能够完全切除,50%左右的Ⅲ期胸腺瘤和25%左右的Ⅳ期胸腺瘤也能完全切除。手术切除后的胸腺瘤 I期和Ⅱ期患者的10年生存率分别为 90%和 70%,m期和 iva期患者的 10年生存率分别为 55%和 35%。Ⅰ、Ⅱ、Ⅲ和Ⅳ期患者的1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78%、73%、30%和 8%。另外,不能手术治疗的胸腺瘤患者应该采用放疗或放化疗联合治疗,术后放疗可以提高Ⅱ ~Ⅳ期胸腺瘤患者的局部控制率,联合化疗对于进展期胸腺瘤有效。四、如何预防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助于身体健康,有效预防疾病,以下几点建议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1. 避免长期接触有害化学物质:如吸烟、二手烟、空气污染和有害射线等。2. 健康饮食:保持均衡的饮食,摄入足够的维生素、矿物质和纤维素,减少摄入高脂肪、高胆固醇、高糖分的食物。3. 锻炼身体及控制体重:定期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如散步、跑步、游泳等,有助于增强免疫力和维持健康的身体状况,避免超重或肥胖。4. 加强免疫力: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充足的睡眠,快乐的心态和减轻压力,有助于增强免疫力,提高抵抗疾病的能力。5.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全面体检可以发现任何早期症状或异常,及时进行诊治,提高治疗的效果。
郑远 2025-02-10阅读量915
病请描述:早期食管癌没有明显症状,这也是它容易被忽视的原因,当一些症状引起患者重视时,通常已发展到了中晚期,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随着病情的进展,食管癌常见的症状包括:1吞咽有硬咽感2食管内有异物感、停滞感3咽喉部有干燥紧缩感4胸骨后有闷胀不适感5胸骨后和剑突(心口)下疼痛食管癌的病因:食管癌的发生发展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饮食和生活方式、遗传因素、环境因素、感染因素等。了解并控制这些危险因素,对于食管癌的预防至关重要。01不良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如平时喜食热烫食物、高盐饮食、腌制品,有吸烟、重度饮酒等嗜好。02遗传因素有家族食管癌史的人群,其患病风险通常较高。03缺乏营养饮食结构中新鲜蔬菜和水果偏少,维生素和部分微量元素摄入偏低也会增加患病风险。04食管受损、巴雷特食管长期的反流性食管炎、贲门失弛缓症等食管炎症疾病,可能导致食管黏膜损伤,增加食管癌的发生风险。巴雷特食管是长期胃食管反流的并发症,会增加食管癌的风险。此外,免疫力低下、肥胖、化学物质暴露、真菌霉素、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等也可能会影响食管癌的发生。食管癌的诊治食管癌筛查推荐内镜检查,高风险人群原则上每5年进行1次内镜检查。通过内镜活检、手术活检等方法,取得食管组织标本,进行病理学检查,可以明确诊断食管癌的分型及分期。早诊早治是食管癌患者的治疗原则,建议所有癌前病变和食管癌患者及早接受规范化治疗。食管癌治疗方案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分期、身体状况等因素综合考虑。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1手术治疗对于早期食管癌,可以通过内镜下治疗技术达到根治的效果;对于中晚期食管癌,可能需要进行外科根治性手术或姑息性手术。2放疗治疗不可手术的局部进展期食管癌患者推荐根治性同步放化疗。通过高能放射线照射肿瘤,达到杀死癌细胞的目的。3化疗治疗使用抗癌药物杀死癌细胞,适用于术前辅助治疗、术后辅助治疗和晚期患者。4靶向治疗针对癌细胞的特定靶点进行治疗,适用于某些特定类型的食管癌,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副作用。如何预防食管癌?预防食管癌的关键在于“对症”降低危险因素影响,具体包括:01健康饮食养成均衡的饮食习惯,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补充微量元素。少吃过热、过硬的食物,少吃腌制、熏制、辛辣、过期及卫生不达标的食物。02戒烟限酒戒烟限酒以减少烟酒对食管黏膜的反复刺激。03治疗相关疾病对于患有反流性食管炎、贲门失弛缓症、巴雷特食管等疾病的患者,应及时就医治疗,以降低食管癌的发生风险。04规律作息,保持良好心态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避免长期熬夜和过度劳累。及时疏导心理压力,保持良好的心态,有助于提高免疫力。05定期体检对于家族史、食管癌高发地区及相关症状明显的高危人群建议定期进行内镜检查,内镜是发现早期食管癌或癌前病变至关重要的手段,且能够实现在内镜下完整切除。
郑远 2025-02-10阅读量8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