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请描述:患者杨女士,65岁,退休,近4个月来经常乏力,易困多眠,未重视;近一周出现头痛,伴有恶心,症状逐渐加重,近两天出现意识模糊、不能对答。在当地医院就诊,做头颅CT发现巨大脑肿瘤,经当地医生推荐,患者来到江宁医院神经外科郑学胜主任门诊就诊。 郑学胜团队予以术前磁共振检查发现,前颅窝底巨大脑肿瘤,伴有大片脑水肿,双侧侧脑室和第三脑室明显受压变小,下丘脑、左侧基底节等神经结构亦受明显推挤。肿瘤血供丰富,与双侧大脑前动脉关系复杂。 经过充分的术前准备,包括术前供血动脉栓塞、备血等,郑学胜团队于2月23日行前颅窝底巨大脑肿瘤切除术。手术经双额底入路,结扎上矢状窦,离断被肿瘤包裹的大脑鎌,将肿瘤从前颅窝底分离,并完整保留双侧嗅神经和视神经;然后分块切除肿瘤,最终完全切除肿瘤,并保护好双侧大脑前动脉。 术后第二天复查CT,显示术野无明显出血,脑组织肿胀明显。 术后一周复查磁共振,显示肿瘤完全切除,脑组织水肿仍比较明显,继续用药。术后两周拆线出院,切口愈合良好,无任何并发症。术后病理提示脑膜瘤。 江宁医院神经外科持续推进学科建设,确立了“技术全面、特色鲜明”的发展思路。在脑胶质瘤、脑膜瘤、垂体瘤、脑动脉瘤、动静脉畸形、脑血管病、颅脑创伤等神经外科常见疾病方面技术熟练、疗效满意;同时在骶管囊肿、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糖尿病周围神经疾病方面有专科特色技术,尤其是骶管疾病的综合疗效位居全国前列。学科紧跟医院发展步伐,为创建更高水平的国际型研究型医院作出自己的贡献。
郑学胜 2023-03-15阅读量1677
病请描述:今日话题:当“静脉窦血栓”遭遇“颅内动脉瘤” 44岁盐城帅哥,因“头痛3天”发现静脉窦血栓合并“颅内动脉瘤“来诊。颅内动脉瘤之一是瘤体累及眼动脉的相对宽颈微小动脉瘤(2.5mm),此部位动脉瘤存在破裂出血的风险,而且静脉窦血栓的治疗也会加重此风险,有必要同步先消除这个潜在的风险。病变累及眼动脉,如果治疗过程中受到累及存在失明风险,需要重点保护。最终,采用一个支架一个圈的“简约模式:花费少,效果好”结束手术,眼动脉保留良好。
赵开军 2022-10-19阅读量2270
病请描述:相隔三天,囊状动脉瘤的形态会出现变化吗? 病情变化:中年男性患者,由于头晕查体发现后交通动脉瘤,第一次造影可见形态尚规则,患者及家属经过反反复复的思想斗争,决定采用外科干预。3天后,术中发现动脉瘤的形态已经出现改变,瘤囊的远端出现子瘤。 患者选择:一般而言,这种进展性形态变化伴有子瘤的病变容易出现破裂出血,患者的本次决定真是不失时机的明智之选。 术中评估:动脉瘤位于后交通段的位置,靠近颈内动脉分叉部,颈内动脉交通段的长度相对短小,而且呈现喇叭口的形态,支架不容易锚定,容易出现跳跃“”嗑瓜子”现象。如果支架超过分叉部,覆盖大脑前动脉的起始部,可能会造成后续的大脑前动脉的血管变细。 手术难点:支架远端超过分叉部,操作简单;支架远端若紧邻分叉部近段,操做要求高。 手术过程:术中采用“一个支架+一个弹簧圈”的简约模式顺利结束手术,消除了动脉瘤破裂出血的风险。 手术结果:本次手术具有“创伤小、花费少、时间短、出院快”的特点,而且支架紧邻分叉部近段,没有覆盖大脑前动脉、支架打开贴壁良好、所有分支保持通畅~~~ 病例启示:颅内动脉瘤的形态存在不断改变的可能,这是趋向破裂的一种危险现象。 干预目标:不断追求“创伤小、花费少、时间短、出院快”的简约模式。
赵开军 2022-10-15阅读量1619
病请描述:“主任,麻醉准备就绪” “主任,患者偶有腹痛、便血,无既往病史......” “ok”~ 下午,内镜中心,傅教授胃肠镜专场,患者正有序的进行检查中...... 忽然安静的气氛中 好久未见! 肠道血管瘤是一种较为罕见良性肿瘤。 咦? 这血管瘤颜色呈深紫色?肠镜所见 傅教授肠镜检查发现距肛缘25cm可见一巨大血管瘤样隆起,表面呈暗紫色,距肛缘40-50cm可见环腔血管瘤样隆起,表面呈暗紫色部分发红。 叫家属进来...... 小于,男,32岁,是个阳光帅气的小伙子。2年前体检肠镜时发现结肠有一血管瘤样隆起。工作忙碌的小于,仗着自己年轻,平时也没有啥症状,于是听从好友的建议中医调理,没曾想近期上腹痛症状加重,大便时还会出血。小于辗转难眠,根据症状上网搜寻答案,越看越害怕,觉得自己可能是得了什么绝症,多方打听到傅传刚教授是肛肠外科的权威专家,赶紧至我科门诊寻求进一步治疗。傅教授了解病史后,得知原来当地医院不敢手术,只是给予注射纳米碳止血保守治疗,时隔2年并未让血管瘤有缩小改变,目前情况不容忽视。 “排便时大便对肠道产生压迫和反复摩擦,随时可能引起瘤体破裂,导致大出血。”傅教授说到。家属第一次看见薄的像充满气的气球一捅欲破的肠子,悔不当初没有劝说老公及时就医。麻醉苏醒后的小于还在坚持说没事,可能是最近工作赶项目熬夜没休息好,中医调理调理就没事了。可这次亲眼目睹的妻子说什么也不同意了,坚持听医生的建议马上住院积极配合治疗。 入院后,早会就小于病例组织讨论,傅传刚教授表示:大肠血管瘤是一种罕见的良性病变,该患者病变累及范围大、出血明显,应首选手术切除,完整地切除病变肠段是治疗唯一有效的方法。但是血管瘤因其特殊性,病变周围血管丰富,术中极有可能会破裂导致大出血,手术难度极高。 DSA:降结肠及乙状结肠多发块状血管瘤染色影静脉期及延迟期局部造影剂浓染。 傅教授是国内结直肠血管瘤手术治疗例数最多的专家,拥有丰富经验,能应对手术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突发的情况,准确把握适应症。管床医生杨飖教授将手术方法和手术风险告知小于,得到了小于和家属的充分知情同意,小于说:“傅教授提出来的治疗办法肯定是最权威、最好的,我相信傅教授及团队”。 择期手术,傅教授及团队以最快的速度游离动脉,控制血管抵达病变部位,整套动作一气呵成,精准快速将病变的瘤体隔绝开来,手术仅用1个小时便顺利完成。“红色炸弹”被成功拆除,危险解除。 病理标本 下手术时,傅教授笑着回忆道:“当年开展首例血管瘤手术,凭的是胆大心细谨慎。当时没有这么多手术视频可以学习,去南京路上的外文旧书书店淘来一本结直肠解剖图谱,每天看书做笔记,睡前在脑子里反复模拟手术场景”。 温馨提示莫名腹痛 需警惕 治疗方法 肠道血管瘤症明显,在临床上极易被误诊,差不多一半的血管瘤患者有消化道出血症状,这些患者常常会出现间歇性黑便、柏油样便甚至会呕血,导致严重失血性贫血。文中小于就出现了便血症状,对于这种良性肿瘤,手术切除是目前非常理想的治疗方法,切除后不用担心复发,达到了根治效果,免去了“后顾之忧”。 术后恢复 截止发稿,小于已恢复出院,电话随访时小于说目前逐步恢复正常,非常感谢傅教授团队!
傅传刚 2022-09-29阅读量2302
病请描述:今日话题:论“犄角之势”策略夹击破裂的脑动脉瘤 动脉瘤的破裂,犹如在颅内爆发了一场战争…… 我们知道,急性期单纯栓塞破裂动脉瘤的优势就是不用担心支架相关的缺血(可以保全粮道)问题,栓塞后致密程度要求相对低些(基本控制局面),术后还能使用止血药、降压药进行增援补救(进一步巩固战争优势),如果有机会能做到术中一网打尽致密栓塞动脉瘤(完全控制局面),术后主动权完全掌握在指挥者(术者)手中,一方面,可以控制战争(手术花费)的规模;另一方面,也可以掌控后续的发展态势,必要时适时进行更为安全的增兵(再治疗)。 我们在工作中,有时也会遇到比较棘手的问题。譬如下面这个破裂的分叶状的宽颈动脉瘤,两个不大不小不能忽视的子囊还拥有一个共同的大本营—绝对宽颈的瘤体,动脉瘤也通过“犄角之势”成为一个硬骨头,想要拿下它绝非易事。单独出兵(栓塞)容易孤兵深入,首尾难顾,甚至可能需要采用挽救性技术来搬救兵保护粮道(载瘤动脉),万一失利,劳师伤财;使用1-2个支架辅助手术呢,由于急性期抗血小板不足术中可能出现急性血栓堵塞粮道,万一瘤体又不能致密栓塞一网打尽,术后抗血小板吧,怕出血;不抗血小板吧,又担心血栓。一旦遭遇此种境遇,战争(手术)的走向和主动权就无法掌握在指挥者(术者)手中,只能听天由命了…… 解铃尚需系铃人,面对呈“犄角之势”的硬骨头(动脉瘤),只能顺势而为……。如果我们也分兵弹簧圈形成“犄角之势”,一起夹击动脉瘤,如果运用得当,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何为“犄角之势”呢?如果在战争中遇到硬骨头,通过分兵相互配合、形成夹击敌人的态势,就更容易取得战争的胜利。想当年,汉军和楚军在亥下进行的大决战,就是刘邦和韩信各领一帮兵马,分兵形成犄角之势,共同夹击项羽领导的楚军,通过此战,建立了汉王朝400年的基业。 话归正传,下面我们看看如何分兵使用“犄角之势”的策略夹击栓塞“犄角之势”的硬骨头(分叉部绝对宽颈带有俩角的动脉瘤):两个微导管先后到位,两个子囊内的弹簧圈相互依偎,形成“犄角之势”,共同击杀两者之间的大本营(共同的瘤体),最终致密栓塞动脉瘤,消除了动脉瘤再次兴风作浪(再出血)的风险,也最大限度的保全了各个分支血管(粮道)的安全,急性期也没有使用支架,降低了费用,还保障了安全。 栓塞一个复杂动脉瘤,就是进行一场战争。采用“犄角之势”致密单纯栓塞动脉瘤后,指挥者(术者)没有支架内血栓的顾虑,也不担心再出血的侵扰,还有止血药、降压药的保驾护航,可以安心班师回朝了~~~ 脑动脉瘤的破裂是一个灾难性的事件(战争),需要第一时间派出精锐部队,仔细谋划分析战争(动脉瘤)形势,根据“天时、地利、人和”灵活机动的采用相应的策略,使用相对最简单、最安全、规模最小(花费少)的方法消灭击杀破裂动脉瘤,为人民的健康保驾护航。
赵开军 2022-08-31阅读量2668
病请描述:常听人说老来宝老来宝,描述的是老人上了年纪,性格开朗,脾气和善,成天笑呵呵,像孩子般纯真无忧。这不李医生就遇到了钟奶奶。 钟奶奶85岁了,是女儿陪着来看病的。她步态优雅,神情轻松自信。不紧不慢的说,李医生我这个结节看了好多医院,他们都说我年纪大,不能手术了。女儿在一旁补充说道,妈,我们本来也不想手术的!开刀创伤太大,您身体也吃不消。钟奶奶笑嘻嘻的点头称是。 看着这一对自信优雅的母女,李医生难得冲动的打了包票,没问题,小李飞针专治不适合手术或者手术创伤太大的肺结节!尤其是肺磨玻璃结节!话一出口,李医生就咯噔一下,不会又是一个高难度的吧😂。钟奶奶接口说,李医生,久仰您医术高超,您看看片子吧。 接过CT片,李医生仔细分析起来。果然又是一例顽皮的肺磨玻璃。只见,在右肺中叶外侧段,一个8mm的混合磨玻璃结节,躲藏在封闭的房间内,也就是我们常常说的密室。密室的外墙是右肺中叶肺动脉、中叶支气管、斜裂胸膜,门是中叶分支动脉。通往密室的是斜裂和右肺中叶动脉和支气管形成的一个小通道。好在还有路径可以通过!老话说谨言慎行,一点没错😂,不过谁让咱是江湖兵器排行前十的小李飞针呢,为了最小的创伤解决患友的疾苦,咱们必须不畏艰难,知难而进,迎难而上!将密室中的磨玻璃结节消灭! 术前我和钟奶奶说,我们肯定用最安全的方法彻底解决这个磨玻璃结节。事实上单从技术角度来说,这个手术并不是李医生遇到最难的,但是因为钟奶奶年岁已高,可能难以耐受手术出现的气胸出血并发症。不打无准备之仗,做好万全准备,向来是小李飞针的座右铭之一。因此,在规划手术方案的过程中,我们慎之又慎设定了三个备选方案,并且做了充分的准备应对可能出现的气胸和出血。 走进手术时,钟奶奶还是那么优雅,微笑的和我说,李医生,不紧张,我听你的指挥,积极配合你们!不知她说的不紧张是在安慰自己,还是在安慰我们,亦或是二者皆有吧! 在穿刺针进入皮肤的那一刻,李医生就有感觉,今天的针应该是很准的。为了避开血管和胸膜,李医生中途停下两次,调整消融针的方向和角度,确保不损伤任何一根微小的血管,确保不影响任何一寸薄弱的胸膜!这个过程比穿的准要和更难更复杂!在团队的集体努力下,小李飞针终于避开所有血管、支气管和胸膜,到达了肺结节的中心!李医生的几位助手都长舒一口气。此时,我们回头看看钟奶奶,发现她安静的闭着眼睛,好像睡着了。就是现在,开始消融,经过仔细调整消融参数后,手术顺利取得了预期的效果。也没有气胸咯血等并发症。密室消磨,完美成功! 肺结节消融,肺磨玻璃结节消融,精准精确才会有完美的结果!不手术治疗肺结节,肺结节消融,小李飞针一直在努力!要感谢患友的信任,感谢团队的支持,感谢科室和医院的平台,我们可以尽心尽力,为患友解除病痛烦扰!小李飞针,向着下个目标🎯🎯🎯…… 李明,博士,副主任医师。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中西医肺结节中心,专家门诊,门诊5楼,周一下午,周四下午,周五上午。电话,021-66301250。 附:小李飞针的由来, 李医生是一名呼吸科医生,擅长精准定位,肺结节消融,尤其是肺磨玻璃结节消融。从刚毕业的时候李医生就一直被叫小李,小李,小李,当然也有人叫我老李,一直叫到了今天。 虽然小李是一名呼吸内科医生,但是我们一直在不断的思考,不断的探索,怎么样用最微创、损伤最小的办法,解决肺结节患友的难题。 庆幸的是现在医学技术不断发展,我们掌握了肺结节消融的技术,经过不断的手术磨练,肺结节消融技术越来越成熟,肺结节消融针也越来越准!因此常被打趣,小李,你这针越来越准,跟小李飞刀似的,指哪打哪!🏹🏹🏹💘💘💘
李明 2022-08-22阅读量1.1万
病请描述:颅内也会长“炸弹”吗? 山东老年女性,2个月前遭遇颅内动脉瘤(一个血管上的不定时炸弹,不知道啥时候就爆炸了)破裂出血,病情危重。 动脉瘤经过多年修炼,形态奇葩,大动脉瘤上长着小动脉瘤,小动脉瘤上长着微小动脉瘤,还累及粗大的胚胎型大脑后动脉,经过一期单纯栓塞,消除了出血风险,老人家顺利出院康复。 近日,老人家恢复了差不多了,为了防治日后宽颈的脑动脉瘤复发,还需要稍微进行一下修修补补,减少血流对薄弱的脑动脉瘤的冲击,那就需要再简单加固一下。 这个加固的材料呢,放进血管后,慢慢会被自己的内皮细胞覆盖,变成自己身体的一部分,还能防止动脉瘤复发,是一个非常好的装备。 装备虽好,那还的找靠谱的医生给安装进去吧。今日,我们顺利为老人家在病变部位的血管植入了血流导向装置,手术顺利。然而,不是每一个破裂的脑动脉瘤患者像老人家一样这么幸运,能够有机会赶到医院,得到及时的治疗…… 说到底,脑动脉瘤最好不要长,可是咱们都是吃五谷杂粮的,长还是不长也不是自己说了算,为了能够放心的蹦蹦跳跳和到处溜达,还是要“未雨绸缪,早做准备”,空闲的时候有必要去做个头颅MRA,排查一下吧…… 生活不易,祝君平平安安,幸福安康~~~
赵开军 2022-08-15阅读量8555
病请描述:提起女性恶性肿瘤,“宫颈癌”的名字赫然在列。这个令人闻风丧胆的疾病,危害着许多女性的健康。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 如果确诊了宫颈癌,患者该怎么办呢? 看到宫颈癌的病理检查单,几乎所有病人都会难以接受,继而问:“医生,我该怎么办呢?” 宫颈癌的治疗包括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全身治疗(化学治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等。面对不同的患者,医生会根据分期和患者个人身体状况,选择个性化治疗方案。 原则上,早期子宫颈癌以手术治疗为主,中晚期子宫颈癌以放疗为主,化疗为辅。 肿瘤疾病有相关的临床分期,宫颈癌也不例外。临床上,医生会根据病变部位的范围、浸润深度、有无淋巴结转移等,将患者的宫颈癌分期。简单来说,分期的数字越大,说明肿瘤的程度越深,治疗难度越大。 手术治疗适用于分期较早的宫颈癌,手术可选开腹手术或腹腔镜微创手术等。近期我红房子总结过去8年的数据发现,即便是晚期宫颈癌,在我院采取的以手术为核心的综合治疗方法所获得的生存数据大大优于国际水平,因此我个人建议即便是晚期宫颈癌经过充分的评估亦可把手术选为核心治疗方案。 对于早期宫颈癌、需要保留生育功能的患者,可采用的手术包括子宫颈锥切术和经腹或经阴道或经腹腔镜根治性子宫颈切除术。 子宫颈锥切术可采用两种手术工具:一种是我们常听到的“Leep刀”,另一种为冷刀锥切,也就是用手术刀切除。Leep刀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门诊即可完成,术后可提供组织标本进行病理学检查,术后并发症少。冷刀锥切对标本切缘少了电灼的影响,但需要住院及麻醉下进行,并且锥切的形状大小因操作医生差异较大,难以统一要求,术后出血多,易感染,但远期并发症多。手术方式的选择,要经医生的评估,结合医生的技术优势进行选择。 根治性子宫颈切除是指切除子宫颈、部分主韧带、宫骶韧带及2-3cm阴道,切除子宫动脉或其下行支,将阴道与子宫颈峡部缝合。 手术的方式有两类:经腹腔或经阴道和腹腔镜联合途径。 这两种手术方式均可以保留患者的生育功能,对于早期宫颈癌、有生育需求的患者,是较好的手术治疗方式。 不保留生育功能的手术,则包括筋膜外子宫切除术(A型)、改良根治性子宫切除术(B型)、根治性子宫切除术(C型)和超根治性子宫切除术(D型)。 筋膜外子宫切除术,顾名思义,就是在宫颈筋膜的外面切除子宫。这一术式切断了主骶韧带和小部分阴道壁,适用于子宫Ia1期宫颈癌。 根治性子宫切除术,又称广泛性全子宫切除术,是宫颈癌手术的标准术式。它用于宫颈癌的Ⅰb~Ⅱa期,是宫颈癌手术治疗的基本术式。不仅对子宫进行切除,还要对子宫周围组织及阴道进行约3cm的切除,并且对盆腔淋巴结进行全面的清除。 改良根治性子宫切除术,适用于Ia2期,对宫旁组织及阴道切除范围小于根治性切除,术后各器官的影响也略小。而超根治性子宫切除术,则将输尿管末端或部分膀胱和/或直肠随同子宫、宫旁组织、附件和盆腔淋巴结一并切除,切除范围增大,对身体的损伤很大。 手术治疗是早期宫颈癌的首选治疗方案,术式的选择需要经过医生的全面评估,并考虑患者的生育意愿。 对于病灶较大、晚期宫颈癌,或全身情况不适合手术的患者,放射治疗是首选方案。化疗主要用于晚期、复发转移患者和和根治性同期放化疗,也可用于手术前后的辅助治疗。 靶向治疗可用于晚期、复发性宫颈癌的治疗,靶向药物——贝伐珠单抗已被推荐为治疗复发性宫颈癌的一线用药。 了解以上宫颈癌治疗手段以后,大家可能还想知道的是,宫颈癌可以治愈吗? 事实上,早期的宫颈癌部分是可以达到临床治愈的,晚期的患者相对较难。但是,随着近年来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经过专业的治疗后,宫颈癌的生存率是有所提高的。 不同的期别,治疗方法,是否有淋巴结转移,是否有浸润,浸润深度,肿瘤大小,病理类型等等,都是影响宫颈癌根治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目前宫颈癌复发率为10%~61%不等。对于放疗复发的患者,手术难度较大,需主诊医生综合患者复发病灶特点、身体状况综合考虑治疗方式,需为综合性治疗。
武欣 2022-08-15阅读量9401
病请描述:跨越4500余公里,只为降服“黑龙” 一、颅内“黑龙” 青年男性,35岁,近1个月来出现头痛头晕、流涎、味觉渐渐消失、饮水呛咳、讲话缓慢含糊不清、右侧肢体无力、右侧躯干、肢体及面枕部麻木等症状,并呈进行性加重。在当地医院行颅脑CTA检查,结果发现颅内脑干前方有一个又长又粗的迂曲血管,并向上向前蔓延,像一条匍匐的大“黑龙”(图1A,非真实大小,外面还布满血栓),头颅CT测量最宽处直径15.5mm(图1B,正常2-3mm),诊断:椎基底动脉冗长扩张症。此病是一种罕见的疑难杂症,病因未明,可能与局部血管结构先天或者后天的薄弱所致。此处血管布满许多脑干穿支和分支血管,周围毗邻众多的颅神经、脑干(内含重要的传导束、神经核团等)、小脑、三脑室及其下行的脑脊液管道系统等重要结构。当此处的血管迂曲变长变粗之后,就会压迫上述的正常结构出现相应症状,诸如,脑梗塞、出血、占位效应(诸如三叉神经痛)和脑积水等症状。患者一旦出现症状,进展大多迅速,死亡率和致残率极高,本病为最复杂、最棘手和最有挑战性的脑血管病之一,文献大多集中在流行病学和影像学方面。目前,国际上没有成熟的可以推荐的治疗方法可以借鉴,治疗的不确定性让人望而生畏。 图1.椎基底动脉冗长扩张症的治疗过程 二、求医之路 患者出现症状之后,开始进行性加重,家人心急如焚。经多方打听、网络查询和医生推荐,全家最终决定到上海市东方医院神经外科进行治疗。 由于患者症状进行性加重,又出现头痛呕吐症状,家人决定放弃飞机改为高铁,从家乡跨越4573公里(图2),从中国的最西边到最东边,辗转来到上海市东方医院南院。 图2.求医之路 三、降服“黑龙” 该患者有明显的脑干压迫症状、中后组颅神经症状、小脑症状及颅内压增高(腰穿证实)等,治疗的目标:血管恢复正常,症状消失。但是,目前没有成熟的方法可以借鉴。由于该病的个体差异性、复杂性和治疗的高风险性,全面的评估和个体化的方案对最大程度降低治疗的风险都是必不可少的。全面评估和权衡后,我们决定采用相对较为稳妥安全的分期治疗的方法:首先闭塞一侧椎动脉,然后二期植入支架。然而,治疗是有挑战性的。该例患者理想的闭塞靶点位置(椎动脉的末端)可见粗大的脊髓前动脉和异位的小脑前下动脉,一旦受到影响,术后会出现小脑梗塞、四肢瘫和呼吸肌麻痹等症状,危及患者生命;除此之外,最有挑战性的还是充满不确定性的二期支架植入,术后发生穿支事件的风险较高。 手术当日,造影发现患者的血管形态已经在短时间内明显发生改变,局部血管继续增粗扩张,并呈现明显的瘤样突起(图1C-1D),一期闭塞血管显然已经不是最佳选择。基于我们术中充分的影像学评估,决定为患者进行血流导向装置(Tubridge)植入术。血流导向装置又称为密网支架,是一种新型的介入材料,是神经介入材料的一次革新,改变了囊状大型动脉瘤的治疗史。由于其支架的网眼非常小,导丝非常细,会干扰并减少从载瘤动脉进入动脉瘤的血流,表现为“血流导向”作用,导致动脉瘤内血栓形成,主要用于前循环颅内大型囊状动脉瘤的治疗。但是,在含有众多穿支和分支血管的椎基底动脉上植入国产新型血流导向装置是一个全新的尝试,手术需要同时达到以下目的:支架的周围慢慢形成血栓、基底动脉的众多穿支和分支血管通畅、瘤样突起消失、对侧椎动脉冲击血管的地方血流减少,这对术者和围手术期管理都提出了极高的挑战,让人望而却步。再次和患者家属进行充分沟通后,全麻下顺利完成手术,导管安全到位,规格合适的Tubridge打开充分并良好贴壁,瘤样扩张的地方和右侧椎动脉汇合冲击的地方进行了专门调控加固,局部拥有了更高的金属覆盖率。术后,上述目的全部达到(图1E):血管得到重建、穿支/分支保留、瘤样扩张得到控制、支架局部的高金属覆盖率让来自右侧椎动脉的冲击血流减少。 四、“黑龙”消失 术后,患者精神状态明显改善,症状持续进行性缓解或消失:头痛头晕消失、右侧躯干肢体及面枕部麻木基本消失、消失的味觉重新恢复、饮水呛咳和流涎明显缓解、共济失调明显改善、讲话清晰、右侧肢体肌力恢复正常。术后10天再次DSA复查:扩张的血管已经恢复正常(图1F)。目前,患者及家人已乘飞机安全返回家乡,很快就会重返工作岗位。 五、医者箴言 目前,椎基底动脉冗长扩张症的治疗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治疗的过程充满不确定性,对术者和患者来说都是一场艰难的修行。该病死亡率和致残率高,仍然需要谨慎安全的开展。“生命至上,追求卓越”的理念将激励着我们“敬畏每一台手术,善待每一位患者”,做精做细传统手术,谨慎开展新的技术。
赵开军 2022-08-12阅读量9179
病请描述:我前一段时间曾经开过一个胸腔镜下的左上肺切除术。左上肺里面有多发磨玻璃结节,最大的磨玻璃结节40毫米,还有4个大小不等的磨玻璃结节。术前我画出了这个人的动脉解剖图。左上肺一共有5支动脉:A3有一支动脉,A1+2有三支动脉,A4+5有一支支动脉。术中所见与术前绘图一模一样。 画图时反复研究,发现A3动脉与前面的静脉分支没有明显的界限,术中分离时容易大出血。手术中处理此处时非常谨慎小心,避免了术中大出血。
陆欣欣 2022-08-09阅读量8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