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请描述:2.2胆道感染的外科手术治疗在合理应用抗生素治疗和非手术处理引流胆道控制感染的同时,争取最佳手术时机行积极的手术治疗也非常重要。由于任何抗菌药物治疗都无法替代解除胆囊管梗阻的治疗措施,针对急性胆囊炎病人行胆囊切除术是最为有效的治疗手段,但在选择术式、把握手术指征和时机上应遵循个体化原则。一般来说,发病在48-72h内、经非手术治疗无效或病情恶化、合并有急性弥漫性腹膜炎、并发急性化脓性胆管炎等并发症者建议行手术治疗。如病人一般情况稳定,首选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而中度急性胆囊炎如行胆囊切除有困难者,可先行胆囊造瘘或经皮穿刺胆囊置管引流术,待情况好转后二期切除胆囊;重度急性胆囊炎病人在纠正器官功能障碍、减轻局部严重的炎症反应,加强抗菌药物治疗的同时延期切除胆囊。术中如情况不允许行完整的胆囊切除时,可改行胆囊部分切除,并将残余胆囊粘膜面破坏。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一般建议早期行胆囊引流处理,如症状无明显改善者,需考虑切除胆囊。而慢性胆囊炎病人在明确诊断后,可根据病人症状,建议行择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急性轻度胆管炎经非手术治疗控制症状后,需根据原发病因选择是否需要进一步手术治疗;而对于中重度急性胆管炎病人,推荐首选行内镜下胆道引流或经皮肝穿刺引流,如失败或存在禁忌者可考虑行开腹胆道外引流,放置T管解除梗阻,待情况稳定后二期手术解决胆道梗阻病因。肝内胆管结石合并有急性肝内胆管炎病人的处理重点同样在胆道引流和解除梗阻。需要注意的是,任何肝切除都应在急性胆道感染完全控制后进行。近年来微创概念的深入人心和腹腔镜技术的推广,使一些急性胆道感染的外科手术处理不再是腹腔镜手术禁忌。文献报道建议对于临床经验丰富和腹腔镜技术掌握熟练的医生,推荐首选行腹腔镜手术。针对急性胆囊炎病人,术中应注意对张力高的胆囊先行穿刺减压,紧贴胆囊分离包裹的大网膜及十二指肠粘连,可采用冲吸钝性解剖法解剖胆囊三角和三管结构以避免损伤。需要提出的是,由于条件限制时,不应勉强继续行腹腔镜手术而应及时中转开腹以保证安全。而对于急性胆管炎病人,在一般条件允许时,也可一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 胆总管探查 T管引流术,术中可借助胆道镜联合探查胆总管,但应注意放置腹腔引流。对一般情况不允许一期手术的病人,也可在先行ERCP或PTCD等处理后,二期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是否行腹腔镜手术。针对需行肝叶切除的肝内胆管结石病人,亦可由具有熟练腹腔镜操作技术的医生择期行腹腔镜肝切除术,有报道亦可获得较好的疗效。3胆道感染的抗菌药物治疗胆道感染的抗生素治疗既要考虑病原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亦要注意不同抗生素的胆汁浓度分布。理想的抗生素联合给药应能有效的覆盖抗菌谱,并可维持较长时间的有效血药浓度和胆汁内高浓度,但仍应注意同时增强病人的抵抗力,同时积极对原发感染灶作一有效引流,以利于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临床经验性给药时,由于胆道感染致病菌的多为G阴性菌,故而一般首先考虑应用G阴性菌敏感的抗生素,如3-5d后临床症状改善不明显的病人,应考虑合井有G阳性菌感染,此时可改用或加用对G`菌较敏感的抗生素。需要指出,如果临床经验性抗生素使用治疗效果较好,可在严密观察下继续原方案进行处理,经验表明仍能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本文选自蔡秀军等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赵刚 2017-09-29阅读量1.3万
病请描述:胆道感染按发病部位分为胆囊炎及不同部位的胆管炎,根据发病急缓和病程经过又可以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炎症。胆道感染主要是因胆道梗阻、胆汁淤滞造成,其中胆道结石是导致梗阻的最主要原因,反复引起感染又促进了结石的形成,从而更进一步加重了胆道梗阻;而各种急性胆道感染如急性胆囊炎和急性胆管炎临床症状严重,可导致多个脏器功能严重损害甚至衰竭,死亡率较高。1、病因和临床特点胆道感染是胆系结石、胆管肿瘤及其他胆道疾病最常见的并发症,正常情况下胆汁为无菌的体液,细菌侵入和胆道梗阻导致的胆汁淤滞是胆道感染发生的两个重要因素。胆道内的细菌直接或间接来自于肠道,以革兰染色阴性菌为主,阴性菌产生的酶可促进形成不溶性的胆红素,继而导致胆道结石的形成,进一步加重胆道梗阻诱发感染,而反复的胆管炎可以引起胆管的纤维化梗阻,这三者构成了加重上述病变发展的复杂关系。结石是发生胆道感染最主要的原因,因结石引起的急性胆管炎所占比例高达48%。临床所见的急重症胆道感染具有起病急、进展快、并发症多和病死率高的特点,胆道梗阻时胆道内压升高,细菌和毒素可通过毛细血管和淋巴系统进入全身循环,引起严重的脓毒血症,甚至发生感染性休克或多器官功能损害,这是导致良胜胆道疾病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胆道感染时主要表现为上腹疼痛、高热寒战和黄疽的三联征,严重者伴发感染性休克及神志改变称五联征。肝内胆道梗阻引起的胆道感染则主要以反复的发热寒战为主要症状,可有肝区触叩痛表现,实验室检查血象升高,可有肝功能损害。2、胆道感染的外科处理处理原则在于在急诊期有效的解除胆道梗阻、通畅引流;而在病情相对稳定时期则力求解决胆道感染的病因,外科手术成为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1胆道感染的非手术引流处理针对急性胆囊管梗阻引起的急性胆囊炎,病人一般条件不能接受手术切除胆囊时,可行经皮穿刺胆囊置管引流术,待感染情况控制后再行胆囊切除。而随着内镜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内镜下的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鼻胆管引流(ENBD)和塑料内支撑管引流(ERBD)以及操作较为简单的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PTCD)成为处理胆道感染的重要手段。这些方法既可以有效的解除胆道梗阻、通畅引流,也是同时取得胆汁标本的重要途径,因而在处理一些高龄、一般情况较差或是内科合并症较多暂不宜手术的急性胆管炎病人时,不失为较好的处理措施。相比较而言,EST的优点在于引流的同时可以取出胆道内的结石来解除急性胆道梗阻,但因其为一有创手段,急性重症胆管炎及存在凝血功能障碍的病人则不宜行该法治疗。ENBD则不存在该类禁忌,与ERBD相比后者在观察引流情况上较局限,且无法行胆道冲洗和造影。PTCD则一般作为次选,但针对肝门部以上的胆道梗阻时,在排除病人凝血功能异常等禁忌后应首选该操作行胆道引流减压。另外,也有学者提出胆道冲洗在处理胆道感染上也具有一定作用,包括围手术期胆道感染时经双腔T管或放置的鼻胆管冲洗胆道,可加速含菌胆汁的引流排除,减少术后残石发生,同时适当抗生素液的使用也可以提高胆道内局部的抗菌药物浓度,因而能够取得一定疗效。本文选自蔡秀军等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赵刚 2017-09-22阅读量1.2万
病请描述: 肝内胆管结石是我国常见疾病之一,尤其在华南、长江流域及东南沿海更为常见,其病因病理复杂,根治性治疗困难,结石残留率及复发率高且常引起严重并发症。肝内胆管结石是指原发于肝管汇合部以上胆管内的结石,不包括胆囊内排降并上行至肝内胆管的结石,也不包括继发于损伤性胆管狭窄、胆管囊肿、胆管解剖变异等其他胆道疾病所致胆汁瘀滞和胆道炎症后形成的肝胆管结石。肝内胆管结石多为胆色素结石,但近年来原发于肝内胆管的胆固醇结石有增多的趋势,这类结石与胆色素结石相比感染症状较轻,肝实质破环程度亦较轻,但在外科处理原则上是一致的。 病因 肝内胆管结石原因复杂,目前不完全清楚,主要与胆道细菌感染、慢性炎症、寄生虫、胆汁瘀滞及营养不良、Oddi括约肌功能失调、甲状腺功能减退以及饮食结构、遗传、社会环境等因素有关,其中胆汁瘀滞是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形成的必要条件,只有在胆汁瘀滞的情况下胆汁中的过饱合成分才能沉积并形成结石。 病理生理特征 肝内胆管结石的主要病理特征是胆道梗阻、感染以及肝实质的破坏和增生。由于存在结石的肝胆管出现扩张,管壁增厚,纤维组织增生及炎性细胞大量浸润,使伴行门静脉支受压、扭曲、狭窄、血流减少、相应的肝实质出现萎缩,而正常的肝组织代偿性增生肥大形成肝脏萎缩—肥大复合征。此外胆汁淤滞还可引起胆道感染、胆源性肝脓肿、急性化脓性胆管炎、膈下脓肿、胆管支气管瘘及胆道出血等并发症。 按结石的化学成分分类 按照结石的化学成分可以将肝内胆管结石分为胆固醇型和胆色素型,后者又分为黑色胆色素型和棕色胆色素型。由于东西方病人饮食习惯等原因导致的结石间的差异,又有人将结石分为西方型(胆固醇和黑色胆色素型)和亚洲型(棕色胆色素型)。 治疗 治疗原则 对于有症状的肝内胆管结石需要治疗已无争议,而对于无症状的静止型肝内胆管结石是否需要治疗意见尚未统一,存在争议。目前多数学者认为随着病程的发展和演进,多数病例将出现明显症状且有受累肝管恶变的可能,因而中华医学会胆道外科学组主张对于静止型结石也采取积极的手术治疗或经皮行胆道镜取石。 目前多数学者认为手术治疗仍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最有效、最彻底的方法,其治疗原则是去除病灶、取尽结石、矫正胆道狭窄、解除胆道淤积、通畅引流、防止复发。解除结石或狭窄引起的梗阻是手术治疗的关键,去除病灶和取净结石是手术治疗的核心,又是解除梗阻的主要手段,而通畅引流则是防止感染复发和结石再生的主要措施,但又必须以解除梗阻和去除病灶为前提。取净结石需要术中超声定位和术中胆道镜,去除病灶多需行肝切除,解除梗阻则需要进行肝管切开、肝门成形,而通畅引流需要合适的胆肠吻合。 肝内胆管结石的手术治疗 目前手术治疗方法主要有以下4种:(1)肝部分切除术。(2)肝胆管切开取石术。(3)肝门部胆管狭窄修复重建术。(4)肝移植术。 肝部分切除术:对于区域性结石,切除含结石的肝段或肝叶;对于弥漫型结石,切除局限于肝段或肝叶的区域性毁损病灶,包括:萎缩的肝叶或肝段,难以取净的多发结石,难以纠治的肝管狭窄或囊性扩张,合并的慢性肝脓肿或肝内胆管癌。肝切除范围取决于结石的分布及毁损性病变范围,这需要借助 B 超、CT、ERCP、MRCP、和 PTC 等方法加以综合判断。 肝胆管切开取石术:该术式一般适用于结石数量较少,受累肝管及肝脏病变较轻微,结石可能取净且无胆管狭窄的病例,或用于急症和重症病例,暂时通畅引流,控制胆道感染,改善肝功能以挽救生命或为二期确定性手术做准备。 肝门部胆管狭窄修复重建术: 由于肝内胆管结石常合并肝胆管狭窄,因此将狭窄的胆管切开取石,胆管成形后再结合内(外)引流术是最常用的肝内胆管结石手术方法。 肝移植术:仅适用于肝脏和胆管系统均已发生弥漫性不可逆性损害和功能衰竭的肝内胆管结石。 非手术治疗: 肝内胆管结石的非手术治疗方法主要有中药排石、药物溶石、液电碎石、体外震波碎石和激光碎石等方法,多数效果有限,可作为外科治疗的辅助手段。 本文选自 张学文,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9 年9 月 第 29 卷 第 9期
赵刚 2016-06-08阅读量5312
病请描述: 胆囊切除术后综合症(postcholecystectomy syndrome)是指胆囊切除术后原有症状没有消失,或在此基础上又有新的症状发生,常见症状有腹痛,复发性胰腺炎,黄疸,胆总管扩张,肝功能障碍等。一般认为胆囊切除后约有25%~30%可出现一过性症状,可很快消失,约有2%~8%可因症状持续,而需要积极治疗。 胆囊术后综合征的病因主要包括: ①胆管结石是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最常见的原因。文献报告发生率为5%~75%,甚至可高达87.8%。可分为残留结石和再发结石。残留结石多因术中探查不仔细或技术不熟练所致。或术中探查发现有肝内胆管结石,限于技术困难,难以清除。或因病情危重,不允许详细探查或取石。再发结石是指手术时已取净,以后又发生的结石。有人认为两年以上出现症状者,可定为再发结石。 ②胆管损伤后狭窄。损伤后胆汁外渗,发生胆汁性腹膜炎,即便愈合也将继续纤维化性狭窄,胆汁引流不畅,胆管炎反复发作。狭窄、感染与再发结石,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 ③胆囊管遗留过长。胆囊切除术后胆囊管残留超过25px者为残留过长。一般不引起症状,但如胆囊管内有结石,或胆管下端梗阻时,胆汁引流不畅,腔内压力增高,遗留胆囊管扩张并继发感染,形成有炎症的小胆囊。主要症状为腹痛,发热,少数出现黄疸。其它症状有消化不良,厌食、腹胀、恶心呕吐等。 ④胆道术后功能紊乱 年轻女性多见,精神因素或内分泌功能紊乱可诱发。表现为阵发性右上腹痛,伴腹胀、多汗、心率快等。但无感染症状,X线或B超无阳性发现。 ⑤患者的一些症状在胆囊切除术前业已存在,胆囊病变掩盖了这些症状。胆囊切除术时忽视了伴随疾病如食管裂孔疝、溃疡病、慢性胰腺炎、慢性肝炎等,胆囊切除术后,胆囊疾病症状消失,胆系外疾病症状表现出来了。 胆囊术后综合征需要做哪些检查: ERCP对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有确切的诊断价值, ERCP能直接准确清晰地显示胆系和病变全貌,病变的形态、大小、位置和数量。 B超检查可发现胆管扩张,胆石、胆道肿瘤、胰腺炎等。简单、迅速有一定诊断价值,但有局限性,不能显示胆系全貌及全部病征。 上消化道造影 诊断食管裂孔疝、溃疡病、十二指肠憩室等很有帮助。 肝胆CT扫描 诊断肝肿瘤、肝内外胆管扩张、胆石病、慢性胰腺炎等。 内镜检查 包括食管镜、胃镜、十二指肠镜等。 生化检查 白细胞计数、血尿淀粉酶、肝功能、谷丙转氨酶、γ-谷氨酰转肽酶等对胆道梗阻等病情的诊断很有帮助。
赵刚 2015-04-05阅读量9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