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库 > 四肢 > 步态异常 > 内容

步态异常内容

工作压力大和帕金森病有没有关...

病请描述:牛先生本是一位性格开朗,善于交流的人,在3年前开始变得沉默寡言,不愿与人交流,表情也异常的严肃,刚开始家人担心他有工作压力,经常开导他,但牛先生说他没有压力,就只是不想说话,对此,家里人也是束手无策,甚至怀疑他是精神上出现了什么问题,带他去了精神科,服用了一段时间抗抑郁焦虑的药物。后来,牛先生的家人逐渐发现,他不仅不愿意与人接触交流,行动也变得迟缓,于是来到了医院就诊,在进行相关检查后被确诊为患上了帕金森病。 唐都医院神经外科王学廉教授介绍:帕金森病是中脑黑质区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引起的一种运动障碍性疾病,其发生与年龄、遗传因素及接触环境毒素有关,主要发病人群集中在60岁以上老人,已成为继心脑血管病和肿瘤之后,威胁中老年人健康的“第三大杀手”,目前逐渐呈现年轻化趋势。根据疾病进展的不同阶段、患者的个体差异,给予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实现“专病专治”。 目前药物治疗仍是帕金森病早期的首选治疗手段,但药物疗效较好的阶段即“蜜月期”过后,单纯的药物治疗已经无法控制病情,患者会出现异动症、开关现象等症状。经过帕金森关爱中心多学科团队充分评估后,可考虑进行脑深部电刺激手术(DBS),缓解患者症状,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帕金森病起病隐匿,进展缓慢,初期症状复杂多样且不典型,很容易被忽视,因此要及早识别帕金森病的危险信号,早干预早治疗。1、早期震颤 往往从一侧上肢手部开始,呈节律性搓丸样动作,且静止时易发生。2、行动迟缓和步态异常 刷牙、系纽扣等一些精细的动作变得缓慢吃力,走路感觉迈不开步子,迈步时腿突然“僵住”,姿势不稳。3、不典型的“非运动症状”:如嗅觉减退、失眠、多梦、焦虑、抑郁、记忆力下降、便秘等,病情发展到后期还会出现“面具脸”,患者通常表情呆板。     王学廉教授提醒:如果出现以上这些症状,应提高警惕,及时到医院行确诊。虽然帕金森病不能完全治愈,但是通过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康复训练、心理疏导和细致护理等多种方法的综合治疗,能够很好地控制帕金森病的发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王学廉 2025-01-23阅读量1369

儿童体态健康:关注扁平足的防...

病请描述:儿童体态健康:关注扁平足的防治 在儿童成长过程中,足部健康是家长们尤其关注的一个方面。扁平足作为一种常见的足部问题,可能会引发一系列健康问题。本文将详细探讨扁平足的原因、症状、治疗及预防措施,帮助家长们更加全面了解这个问题,从而更好地保护孩子的足部健康。 扁平足是指足弓部分或完全塌陷,使得足底在站立或行走时几乎与地面完全接触。正常的足弓在行走和运动时能够有效地缓冲和分散身体重量。然而,扁平足的孩子缺乏这一重要的结构支持,可能会影响他们的步态和运动能力,甚至引发长期的健康问题。 扁平足的成因多种多样,主要包括遗传因素、足部发育不完全、肥胖、穿鞋不当及足部损伤等。在幼儿时期,足弓尚未完全发育,因而出现平足是较为常见的现象。但如果足弓在成长过程中未能正常形成,情况则需要进一步关注。常见症状包括足部疼痛、脚踝内翻、步态异常、鞋子磨损不均以及足部容易疲劳等。 在我的临床经验中,遇到了不少关于扁平足的病例,这里分享两个典型案例: 案例一:小明(化名)是一名9岁的男孩,家长发现他走路时有些跛脚,并且经常抱怨脚部疼痛。经过检查,我确诊他患有扁平足。由于他的情况较为严重,我为他制定了一套综合治疗方案,包括穿戴定制的矫正鞋垫、进行足部肌肉强化训练以及定期复查。在治疗的过程中,小明的症状逐渐减轻,走路时的稳定性也有了明显改善。经过一年的坚持治疗,小明的足部结构得到了显著的改善,日常活动变得更加轻松自如。 案例二:小丽(化名)是一名7岁的女孩,体重超标。家长发现她走路时足弓完全塌陷,并且经常感到足部疲惫。通过全面检查,我确定她的扁平足与体重过重有直接关系。我建议她通过均衡饮食和适量运动来减轻体重,同时使用矫正鞋垫来支撑足弓。经过数月的努力,小丽成功减重,并且足部的不适感大大减轻,足弓逐渐恢复正常。 诊断扁平足通常需要综合考虑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结果。针对不同程度的扁平足,治疗方案也有所不同: 1. 轻度扁平足:通常无需特殊治疗,但可以通过足部锻炼和穿戴适合的鞋子来缓解症状。 2. 中度扁平足:可能需要使用矫正鞋垫来帮助支撑足弓,并配合足部肌肉的物理治疗。 3. 重度扁平足:对于症状严重且保守治疗无效的情况,可能需要考虑手术干预。 预防扁平足需要从日常生活入手,以下是一些有效的措施: 1. 合理运动:鼓励孩子多进行跳绳、跑步等有助于增强足部力量的运动。 2. 选择适当的鞋子:给孩子选择具有良好足弓支撑的鞋子,避免穿着过于平坦的鞋子或拖鞋。 3. 控制体重:保持适宜的体重,避免因肥胖给足部带来额外的压力。 4. 定期检查:定期带孩子进行足部健康检查,及早发现并处理问题。 扁平足虽是儿童时期常见的足部问题,但通过早期的科学干预和家庭护理,可以有效改善症状。家长们的关注和细心照料,能够为孩子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在无忧无虑的环境中健康成长,每一步都走得更加稳健有力。

生长发育 2024-06-21阅读量2530

儿童脊柱侧弯的体态特点及日常...

病请描述:标题:儿童脊柱侧弯的体态特点及日常注意事项 正文: 一、引言:儿童脊柱侧弯的现状及重要性 儿童脊柱侧弯是一种常见的骨骼疾病,发病率为1%-3%,尤其在青春期生长发育期间,脊柱侧弯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脊柱侧弯不仅影响儿童的体态美观,而且可能导致心肺功能受限、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造成长期影响。并且,随着经济条件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家长对儿童的体态健康重视度提升。因此,了解儿童脊柱侧弯的体态特点及日常注意事项,对预防和控制脊柱侧弯具有重要意义。 二、儿童脊柱侧弯的体态特点概述 1. 脊柱侧弯的定义和分类 脊柱侧弯是指脊柱在冠状面、矢状面和横断面上发生弯曲、扭曲或倾斜的异常现象。根据病因可分为先天性脊柱侧弯、特发性脊柱侧弯和神经肌肉性脊柱侧弯等。 2. 常见体态特点及表现 (1)外观畸形:患者背部呈“C”型或“S”型弯曲,肩胛骨不对称,一侧胸廓饱满,一侧扁平。 (2)肢体长度差异:脊柱侧弯患者往往两侧肢体长度不一致,表现为腿长不一、鞋子磨损不均等。 (3)躯干倾斜:脊柱侧弯导致躯干重心偏移,患者站立时姿势不端正,行走时步态异常。 3. 脊柱侧弯的发展过程及影响 脊柱侧弯随着儿童生长发育逐渐加重,青春期后增长速度减缓。脊柱侧弯可能导致心肺功能受限、神经损伤、腰背疼痛等并发症。严重者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 三、日常生活中的注意事项 1. 正确的坐姿和站姿 保持正确的坐姿和站姿对预防和控制脊柱侧弯至关重要。正确的坐姿要求挺胸、收腹、双脚平放在地面,坐椅高度适中,使脊柱保持中立位。正确的站姿要求挺直背部,双脚并拢,肩部放松。 2. 运动和活动的选择 适当运动有助于脊柱侧弯的预防和控制。推荐进行全身性运动,如游泳、瑜伽、舞蹈等,每周至少进行3-5次,每次30分钟以上。避免过度劳累和剧烈运动,以免加重脊柱负担。 3. 书包的背负方法和建议 选择合适的书包,背包重量不超过体重的10%。背包带应紧贴背部,避免书包滑落导致脊柱负担不均。提倡使用双肩背包,避免单肩背包导致脊柱侧弯。 4. 家庭生活中的护理和关注 家长应关注孩子的生长发育,定期进行体格检查,发现异常及时就诊。在家庭生活中,鼓励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正确的姿势,避免长时间低头玩手机、看电视等。 四、结论 儿童脊柱侧弯对患者的生长发育和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家长和孩子们应重视脊柱健康,了解脊柱侧弯的体态特点及日常注意事项,积极预防和控制脊柱侧弯,确保健康成长。同时,医疗机构和医生也应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对脊柱侧弯的认识,为患者提供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专业服务。

生长发育 2024-05-20阅读量2262

儿童体态:长短腿现象科普-周莛

病请描述:儿童体态:长短腿现象科普 亲爱的家长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聊一聊关于儿童体态中一个常见问题:长短腿现象。许多家长可能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发现,孩子的两条腿似乎不一样长。这种现象是否正常?它又应该如何处理呢?本文将带您详细了解长短腿现象,并提供一些实用的建议。 一、什么是长短腿现象? 长短腿,医学上通常称为“下肢长度不等”。这是一种相对常见的状况,表现为两条腿的长度存在差异。差异可以是实际的骨骼长度不同,也可能是由于骨盆歪斜或脊柱侧弯引起的表观上的长度差异。 二、长短腿的原因有哪些? 长短腿现象,或称为下肢长度不等,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先天性和后天性因素: 1. 先天性因素 某些儿童可能因为先天性的原因导致下肢骨骼发育不均。这可能是由遗传因素或孕期发育异常引起的。 2. 后天性因素 后天性因素导致的长短腿现象较为常见,具体原因包括: 骨折: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如果经历腿部骨折,而骨折治疗后未能正确对齐,可能会影响受伤腿的生长,导致长度不一致。 骨骼疾病:诸如骨骼炎症或骨髓炎等疾病可以影响骨骼的正常生长。 营养不良:营养不均衡或缺乏某些关键营养成分也可能影响骨骼的生长。 炎症性疾病:某些类型的炎症性疾病,如青少年特发性关节炎,可能影响一侧腿的生长更多,从而导致长度差异。 神经肌肉疾病:影响肌肉和骨骼发展的疾病,如小儿麻痹症或脑瘫,可能导致肢体生长不均 手术后遗症:进行腿部或骨盆手术后,可能因手术影响或康复不全导致腿部长度差异。 习惯性姿势:长期保持不良姿势,如总是倾向一侧坐立,可能导致身体结构性的改变。 3. 骨盆歪斜 有时长短腿可能是由骨盆倾斜造成的表观现象,而非实际的腿部长度差异。骨盆歪斜可能由肌肉不平衡、不良坐姿或其他机械性因素引起。 三、如何诊断? 如果怀疑孩子存在长短腿现象,建议前往医院进行以下检查: 1.X光检查:可以明确骨骼长度差异。 2.身体检查:检查骨盆和脊柱的对称性。 3.3D扫描技术:提供更精确的身体结构数据。 四、可能带来的影响? 如果长短腿问题严重且未得到及时干预,可能导致: 1.步态异常:走路时身体重心偏移。 2.骨骼畸形:长期的不平衡可引发脊柱侧弯等。 3.关节问题:膝关节和髋关节可能会因长期负担不均而发生退变。 五、治疗方法 治疗长短腿的方法依据原因和严重程度而定: 1.物理治疗:通过特定的物理治疗手段帮助调整骨盆和改善步态。 2.矫正鞋垫:轻微的长度差异可以通过矫正鞋垫来补偿。 3.手术治疗:对于严重的长度差异,可能需要通过手术来调整。 六、家庭护理建议 1.定期监测:观察孩子的走路姿势和腿部发展。 2.正确坐姿:教育孩子保持正确的坐姿和站姿。 3.适度运动:参与能够促进骨骼均衡发展的体育活动。 七、总结 长短腿虽然是一个比较常见的现象,但通过及时的诊断与治疗,大多数孩子都能够得到有效的改善。家长们如果发现孩子可能存在此类问题,应及时带孩子前往专业的医疗机构进行检查和对策。

生长发育 2024-05-20阅读量3272

儿童扁平足手术矫正的适应症及...

病请描述: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手术矫正已成为儿童扁平足治疗的重要手段。然而,手术并非适用于所有扁平足患儿,只有在特定情况下,医生才会推荐手术治疗。同时,术后的康复与护理也是至关重要的环节。本文旨在为广大家长提供关于儿童扁平足手术矫正的适应症及术后注意事项的专业科普知识。 一、儿童扁平足手术矫正的适应症 儿童扁平足手术矫正主要适用于以下情况: 年龄与发育阶段:手术通常适用于10岁以上的儿童,此时足部的骨骼发育已相对稳定,手术效果较为理想。同时,对于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儿童,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结合患儿的年龄、性别、体重等因素,综合评估手术的可行性。 症状严重程度:手术矫正主要针对症状严重的扁平足患儿。这些患儿往往表现为足部疼痛、行走困难、步态异常等症状,且非手术治疗无效。 影像学表现:通过足部X线片检查,发现足内侧纵弓塌陷明显,距舟关节存在明显异常。这种情况下,手术矫正有助于改善足部的解剖结构,恢复足部的正常功能。 二、儿童扁平足手术矫正的术后注意事项 术后注意事项对于患儿的康复至关重要,家长应密切关注并遵循医生的建议: 抬高患肢,减少肿胀:术后,患儿需要卧床休息,将患肢抬高,以减少肿胀。这有助于减轻术后疼痛,促进伤口愈合。 功能锻炼,增加康复:在医生的指导下,家长应协助患儿进行适当的功能锻炼。这些锻炼有助于恢复足部的肌肉力量和关节活动度,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 局部制动与固定:术后,患儿需要佩戴石膏靴或采取其他制动措施,以保护手术部位,防止因活动导致的损伤。此外,家长应定期带患儿到医院复查,确保制动与固定的有效性。 皮肤与刀口的护理:术后,家长应密切关注患儿手术部位的皮肤状况,保持刀口清洁干燥,预防感染。如发现红肿、疼痛、渗出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就医处理。 心理支持与关爱:手术矫正对于患儿来说是一种较大的身体创伤,家长应给予患儿足够的心理支持与关爱,帮助他们度过术后康复期。同时,家长也要引导患儿积极配合治疗,保持乐观的心态。 三、预防与康复 除了手术治疗外,预防与康复也是儿童扁平足管理的重要环节。家长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帮助患儿预防扁平足的发生: 适宜的体育锻炼:鼓励患儿进行适宜的体育锻炼,如跑步、跳绳等,以提高足底肌肉韧带的力量。但需注意避免过度负重锻炼,以免加重足部负担。 穿合适的鞋子:为患儿选择合适的鞋子,特别是具有足部矫形功能的鞋子或鞋垫,以改善足部的受力状况,减缓扁平足的发展。 定期检查与监测:定期带患儿到医院进行足部检查,了解扁平足的发展情况,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总之,儿童扁平足手术矫正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并非所有患儿都适用。在决定是否进行手术时,医生会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同时,术后的康复与护理也是至关重要的环节,家长应密切关注并遵循医生的建议。通过科学的治疗与康复措施,我们相信患儿能够恢复足部的正常功能,过上健康快乐的生活。

生长发育 2024-05-02阅读量2503

扁平足的危害-董勤

病请描述:扁平足的危害 扁平足,医学上称为平足,是一种常见的足部畸形,指的是足弓塌陷,使得足底几乎与地面平行。扁平足可以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种,其中先天性扁平足是由于遗传因素导致的,而后天性扁平足则可能是由于长期站立、负重、运动损伤等原因引起的。无论是先天性还是后天性扁平足,都可能给患者带来一系列的危害。 1. 疼痛:扁平足会导致足底肌肉和韧带过度拉伸,容易引发足部疼痛。这种疼痛可能在行走、站立、运动等活动后加重,甚至可能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长期疼痛还可能导致心理压力增大,影响患者的情绪和精神状态。 2. 步态异常:扁平足可能改变正常的步态,导致行走时足部内外翻,增加膝关节和髋关节的负担,从而引发下肢关节疼痛。步态异常还可能影响患者的平衡能力,增加跌倒的风险。对于儿童和青少年来说,步态异常还可能影响他们的生长发育。 3. 脊柱侧弯:长期扁平足可能导致脊柱侧弯,影响身高和体型,甚至可能影响内脏功能。脊柱侧弯可能导致脊柱变形、关节疼痛等问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4. 足部变形:扁平足可能导致足部其他骨骼发生变形,如拇指外翻、足弓塌陷等,影响脚部形态和功能。足部变形可能导致穿鞋困难、行走不便等问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5. 运动能力受限:扁平足可能限制运动能力,影响运动表现,尤其是需要足部支撑的运动项目,如跑步、跳跃等。对于职业运动员来说,扁平足可能导致运动成绩下降,影响职业生涯。 6. 慢性疲劳:由于扁平足导致的疼痛和步态异常,可能使患者感到慢性疲劳,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长期疲劳还可能导致免疫力下降,容易感染疾病。 7. 足部皮肤问题:扁平足可能导致足部皮肤承受过多压力,容易出现磨损、裂口等问题。这些皮肤问题可能导致疼痛、出血等症状,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8. 足部感染:扁平足可能导致足部皮肤屏障功能减弱,容易感染细菌或真菌,引发足部感染。足部感染可能导致红肿、疼痛、流脓等症状,严重时可能需要抗生素治疗或手术治疗。 除了上述危害外,扁平足还可能对患者的心理造成一定的影响。由于扁平足可能导致疼痛、步态异常等问题,患者可能会感到自卑、焦虑等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可能进一步影响患者的社交生活和工作表现。 因此,对于扁平足患者来说,及时采取治疗措施非常重要。治疗方法包括物理治疗、矫形鞋垫、手术等。同时,患者还应该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足部护理,避免长时间站立或行走,定期进行足部检查,及时发现和治疗相关问题。通过积极的治疗和预防措施,可以减轻扁平足的危害,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生长发育 2024-04-11阅读量2591

O型腿对身高的影响-李瑞珍

病请描述:O型腿对身高的影响:从成因到治疗,全方位解析   一、O型腿的定义及成因   O型腿,又称膝内翻,是指双下肢自然伸直或站立时,双足并拢,双膝不能靠拢,膝关节向内成角的一种腿部畸形。O型腿的成因多种多样,包括遗传因素、佝偻病、骨发育异常、骨折等。在儿童生长发育过程中,维生素D缺乏或代谢异常可能导致佝偻病,引发骨骼发育畸形,形成O型腿。此外,一些外部因素,如过早站立和行走、长期坐姿不良、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等也可能影响骨骼形态,形成O型腿。   二、O型腿对身高的潜在影响   O型腿对身高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外观上。由于腿部形状的改变,O型腿患者的身高可能会略微降低。此外,O型腿可能导致步态异常,影响行走时的平衡和姿态,从而影响身高。然而,这种影响是相对轻微的,对于大多数O型腿患者而言,身高不会受到显著影响。   三、如何评估O型腿对身高的影响   评估O型腿对身高的影响主要通过观察和测量。观察患者的步态、站立姿态以及双下肢并拢时的膝间距,可以初步判断O型腿的严重程度。更精确的评估需要借助医学影像学手段,如X光检查,以测量骨骼的角度和位置。这些数据可以帮助医生判断O型腿对身高的潜在影响。   四、O型腿的治疗与身高改善   对于O型腿的治疗主要分为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保守治疗包括矫形器具、物理治疗和康复训练等。对于年龄较小、症状较轻的患者,矫形器具如矫形鞋垫和膝部矫形器可以有效地改善O型腿。物理治疗和康复训练则针对肌肉力量不平衡和姿势异常进行纠正。手术治疗则适用于症状较重、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手术方法包括截骨术、外固定术等,通过改变骨骼形态来纠正O型腿。值得注意的是,手术治疗的效果并非立竿见影,需要一定的康复期,且手术风险和术后并发症应充分考虑。   五、预防O型腿,关注儿童骨骼健康   预防O型腿的关键在于关注儿童骨骼健康的早期干预。保证儿童获得足够的维生素D和钙质是预防佝偻病的重要措施。合理安排儿童的饮食,多晒太阳,以及在医生的指导下补充维生素D和钙质可以有效预防佝偻病的发生。此外,合理的生活习惯和运动也是预防O型腿的重要手段。鼓励儿童进行适量的运动,如走路、跑步等,有助于骨骼的健康发育。   六、O型腿的日常护理与注意事项   对于已经患有O型腿的患者,日常护理和注意事项十分重要。首先,应遵循医生的建议,坚持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后的康复训练。其次,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坐姿、站姿,避免长时间维持同一姿势,以免加重O型腿的症状。此外,选择合适的鞋子和鞋垫也有助于改善步态和减轻O型腿的症状。   七、如何对待O型腿对身高的影响   对于O型腿患者而言,最重要的是保持积极的心态。虽然O型腿可能对身高产生一定影响,但这种影响是有限的。身高并不是衡量个人价值的唯一标准,更重要的是内在的品质和能力。此外,通过积极的治疗和护理,可以有效改善O型腿的症状,减轻对身高的影响。因此,面对O型腿对身高的影响,我们应保持乐观的心态,积极接受治疗和护理,以最好的状态迎接生活的挑战。

生长发育 2024-01-30阅读量2268

帕金森病治疗的“...

病请描述: 帕金森病是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病的第二大神经系统疾病,临床主要特征为运动障碍包括运动迟缓、肌强直、静止性震颤和姿势步态异常等,此外还可伴有大量非运动症状,如嗅觉减退、便秘、抑郁、睡眠障碍等。 《中国帕金森病治疗指南》明确提出,应该对帕金森病的运动症状和非运动症状采取全面综合的治疗。治疗方法和手段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运动疗法、心理疏导及照料护理等。手术方法主要包括神经核团毁损术和脑深部电刺激术(DBS,又称脑起搏器),脑起搏器因其相对无创、安全和可调控性而作为首要选择。根据临床上所收集的数据来看,部分患者,甚至一些专业人员对于脑起搏器治疗帕金森病存在误解,这些误解主要有如下5个方面,需要厘清。 误解一 内科病只考虑药物治疗   中国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疗法专家共识推荐2.5至4期的患者应尽快接受手术治疗,以便享受手术带来的高质量生活。当然术后也并不是完全把药物全部停掉,而是通过脑起搏器手术和药物的最佳配合来调整患者的状态,所以需要内外科医师共同参与帕金森患者的诊断和治疗,以便更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误解二 晚期才需要手术治疗 一旦早期诊断,应尽早开始治疗,争取掌握疾病的诊断治疗时机,对今后帕金森病的整个治疗成败起关键性作用。有研究显示脑起搏器已成为治疗帕金森病的唯一有效的外科方法。 《中国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疗法专家共识》指出确诊的原发性帕金森患者,以震颤为主,经规范药物治疗震颤改善不理想,且震颤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如患者强烈要求尽早手术以改善症状,经过评估后可放宽至病程已满3年以上。虽然术后手术可以明显改善运动症状,但不能根治疾病,术后仍需应用药物治疗,但可相应减少剂量。 误解三 年龄较大不适合手术 中国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疗法专家共识推荐:对老年患者进行受益和风险的个体化评估后可放宽至80岁左右。 误解四 毁损术后不能DBS治疗 神经核团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的效果已被公认,但术后可出现脑出血、毁损灶偏移、水肿或毁损灶过大和单侧症状治疗等。脑起搏器自从上个世纪80年代问世以来,一直在不断更新发展,因其相对无创、安全和可调控性正逐渐取代毁损术。 根据目前文献研究显示,以往接受毁损手术的患者是可以再次接受脑起搏器手术治疗的。以往患者接受的基本都是单侧的毁损术,因为双侧术后会引起很严重的并发症,并且毁损术和脑起搏器手术不是同一靶点。 误解五 所有患者都可以脑起搏器治疗 严重认知障碍(痴呆)是脑起搏器手术禁忌症,约40%的晚期帕金森患者合并痴呆,因此术前有痴呆的患者不建议手术治疗。严重及难治性精神障碍者是脑起搏器疗法的禁忌症,《中国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疗法专家共识》建议存在以下情况者不适宜手术:有明显的认知功能障碍,且此认知障碍足以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难治性抑郁、焦虑、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类疾病;明显医学共存疾病影响手术或生存期。此外,帕金森病叠加综合症是手术疗法的禁忌证。

丁宛海 2019-08-20阅读量8507

内外科合作探寻治&ldquo...

病请描述: 帕金森病是一种慢性进展性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震颤、运动迟缓、僵直、姿势步态异常。随着时间的推移,病情会逐渐恶化,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能力和生活质量。我国是帕金森病患者人数最多的国家之一,约有200万~250万患者,到2020年,中国帕金森病人数将突破500万,成为帕金森病人数最多的国家。帕金森病目前现已成为继心脑血管疾病和老年痴呆症后的中老年人“第三大杀手”。但从目前来看,大家仍然缺乏对帕金森病的正确认识,在我国有近半数患者没有接受正规的治疗,从而严重影响了工作、社交和生活,甚至拖累家人。及时进行正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康复治疗等,使帕金森患者无论是生活质量、运动技能等都有非常大的提高。 公众何以谈“帕”色变 一听到帕金森病,很多人会谈“帕”色变,其实帕金森病本身并不致命,一般不影响寿命。但是,帕金森病的一系列症状却会导致比较严重的后果。比如,有些患者在过马路时,毫无预兆地突然“关”了,双脚犹如粘在地上一般,一动不动,极易引发交通事故;吞咽障碍会引发肺炎,并增加患者窒息死亡的风险;平衡和姿势问题会导致患者跌倒,甚至引发骨折和脑外伤等。以上这些由帕金森病导致的致命后果应当引起帕金森病患者的警惕。此外,一旦帕金森病发展到晚期,患者的运动功能会受到毁灭性的打击,病人会因为行走困难、生活无法自理、卧床不起导致免疫力减退,频繁发生肺炎、褥疮、泌尿系感染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脑起搏器开启新里程 一旦确诊患上帕金森病,患者就要面对终身服药的问题,因此在规律服药的同时还需要调整心态,积极主动面对,学习相关知识,不讳就医。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所有抗帕金森病的药物都只能够缓解以上所提到的症状,还没有什么治疗方法可以根治帕金森病。但随着治疗方法和水平的创新和提高,以及神经内科和功能神经外科的紧密合作,越来越多的患者经过科学规范的药物和手术治疗后能始终保持良好的运动机能、工作能力和生活质量。越来越多神内神外的医生达成共识,药物左旋多巴是治疗帕金森病的第一个里程碑,那么手术治疗——脑起搏器,就是帕金森病治疗的又一个新里程碑。 脑起搏器治疗帕金森病的原理是采用功能神经外科微创手术,把电极植入脑内特定的核团,通过植入胸口的刺激器发放电脉冲至电极端,来调控脑内异常的神经电活动,达到减轻和控制帕金森病症状的目的。这个疗法在全球范围内使用已经将30多年,在我国的应用也20多年,全球范围内已经有超过20万患者受益。 脑起搏器现已被公认为治疗原发性帕金森病的唯一安全、有效的疗法,比起传统的毁损手术更加安全、损伤更小,且可逆、可调节。脑起搏器可以明显改善帕金森病人的震颤、僵硬、动作慢,减轻步态和平衡问题等,对中轴症状如起立、开步、转身、翻身等困难亦有显著改善;还可减少抗帕金森药物的服用剂量及副作用。 早手术早改善 因为帕金森病可导致工作能力和生活质量下降,有1/3的患者不得不“提前退休”或者终止工作,这对患者的家庭收入、患者的社交心理和疾病本身的康复都非常不利。这除了涉及早期规范化药物治疗,也涉及到帕金森病手术治疗时机的选择。有些患者来就诊时,病情已进展到很晚期才考虑进行手术治疗,这时药物和手术治疗的效果都会打折扣。适当提早接受脑起搏器治疗的帕金森病患者无论在工作能力、生活质量和运动功能等方面都有很大获益,也大大降低了药物并发症。 2013年发表在世界权威医学杂志《新英格兰杂志》的数据也表明,提早进行手术植入起搏器治疗的帕金森症患者无论是生活质量、运动技能等都有非常大的提高,从而也极大降低了药物的并发症,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是一个极大的提高。 脑起搏器手术,并不是帕金森病治疗的终点,因为帕金森病是慢性进展性疾病,术后需要根据病情的进展调节参数,这就是“程控”。程控可以调整脑起搏器发放电脉冲的位置和电刺激的强弱、范围和频次,对于治疗效果非常重要。帕金森病不同症状改善的时间不同:僵直可以马上起效,动作迟缓几分钟到几天,而震颤最为复杂,可以几秒钟起效,也可能长达几个月的刺激才完全发挥疗效,因此要有耐心。手术后通常经过两三次的程控就能达到比较稳定的疗效。 此外,在接受脑起搏器手术后的早期,患者要注意饮食和护理。比如,不要吃“发物”,如辣椒、酒、蘑菇和海鲜等,以防引起排异反应。另外,不要烫染头发,防止烫染发剂中的化学物质进入头发,导致电极植入处排异。 “内外”合作寻求最佳方案 帕金森病的治疗很复杂,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学科的合作。近年来,各大医院神经外科与神经内科在帕金森治疗领域展开全面合作,从患者选择、术前评估、手术方案制定、术后程控、药物调整及长期随访。 神经外科与神经内科的合作可以有效制定、优化最佳的药物调整、手术治疗和康复锻炼方案,各大医院的神内、神外帕金森治疗团队还会定期联合举办帕金森病健康教育活动,令更多的患者了解帕金森病合理用药和手术知识。呼吁患者多多了解帕金森病相关的知识,更好了解自己病情的进展,在最佳时机接受最佳治疗,乐观积极面对人生。  

丁宛海 2019-08-20阅读量8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