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请描述:胰腺囊肿,良性、癌前病变、恶性肿瘤的一种共同影像学表现樊军卫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肝胆胰外科近年,胰腺囊肿发病率升高明显,病人困惑于这到底是一种什么疾病,是否严重?而对于临床医生而言,胰腺囊肿也是诊断治疗比较困难的疾病,轻视它,会造成漏诊,使其中的一些恶性肿瘤患者治疗时机拖后,影响生存;对一些良性的胰腺囊肿进行不必要的手术,则属于过度治疗,损害患者身体健康并造成医疗资源和费用的浪费。一、胰腺囊肿的发现和临床表现:目前大多数胰腺囊肿在体检或进行其他疾病诊疗时被“无意中”发现,在B超、CT或核磁共振表现为胰腺囊肿肿块,在胰腺各个位置(胰腺头部、颈部、体尾部)均可能出现;大小从1厘米到大于10厘米不等。部分病人因胰腺囊肿引发的症状不适就诊,肿块较大时会感觉腹胀、腹痛;而胰腺头部囊肿可能导致胆总管堵塞,引起皮肤小便发黄。二、胰腺囊肿的病理类型:①良性疾病:胰腺假性囊肿,多由胰腺炎或胰腺外伤引起。浆液性囊性肿瘤(SCN):多见于老年女性,常发生于胰体尾部。绝大多数SCN为良性病变,恶变率低于1%。根据其形态特点,可分为:小囊型、寡囊型、混合型和实性型。小囊型最为常见,通常由多个(≥6个)囊壁菲薄的小囊(最大径<2cm)组成,内含浆液.囊泡叠加排列,形似蜂巢样结构,内有呈辐射状的分隔。30%的此型患者可见中央钙化,为其特征性表现。寡囊型约占全部SCN的10%,通常由少数(<6个)较大囊肿(最大径≥2 cm)组成,亦可为单个囊肿,位于胰头者多见,可压迫胆管。②癌前病变:常见类型为黏液性囊性肿瘤(MCN)、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N)和实性假乳头状瘤(SPN)三类。MCN癌变率为10%-17%,病灶多位于胰体尾部,典型的MCN为大的囊性结构,囊壁较厚,内有实性乳头状结节,囊内含黏液,囊液中癌胚抗原CEA及CAl9-9抗原均明显升高。影像学表现为单囊或多囊, MCN为囊中含囊、中央无钙化,但肿瘤边缘多有强化或钙化.IPMN多见于老年男性。IPMN病变源于胰管,根据累及胰管的部位及范围,可分为主胰管型、分支胰管型及混合型。主胰管型最常见,病变可节段性或全程累及主胰管.表现为主胰管弥漫性扩张 (主胰管直径≥1 cm),其内充满黏液,伴有胰腺实质的萎缩纤维化;分支胰管型IPMN累及一个或多个分支胰管,表现为局部胰管的多发球囊状扩张,而主胰管多无异常,病灶多位于胰腺钩突;混合型IPMN同时累及主胰管和分支胰管。IPMN是具有明显异质性及恶变潜能的囊性肿瘤,主胰管和混合型的癌变率为38%- 68%;分支胰管型的癌变率为12%- 47%,而直径<3 cm且无相关症状的分支胰管型IPMN癌变率仅为3.7%。SPN平均发病年龄30岁,多见于年轻女性。因肿瘤出血致其内部的实性成分形成假乳头样改变,状似囊状结构,故据形态学变化将其归类为囊性肿瘤。肿瘤早期无症状,多因瘤体生长较大时产生压迫症状才就诊。因此,就诊时肿瘤往往较大。SPN具有恶性潜能,癌变率为8%-20%,即使获得根治性切除且病理类型为良性的患者,亦有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的可能。CT或MRI一般可确诊,影像学表现为中央囊性部分被厚而不规则的囊壁包裹,可被强化,肿瘤血供丰富,30%的患者有钙化。③ 胰腺囊腺癌: 由以上癌前病变恶变形成。三、诊断:增强CT、增强核磁共振+MRCP以及肿瘤标志物CA199、CEA是胰腺囊肿鉴别诊断的基本手段,有助于了解囊肿大小、位置、有无胰管堵塞扩张、有无胆管堵塞扩张、囊肿与胰管和胆管关系、囊壁强化和钙化情况、胰腺情况、肝脏及腹腔有无转移、是否有腹腔大血管浸润,对于判断良恶性、是否需要手术、能否手术及手术范围有很好的指导意义。可选检查:内镜下超声造影及穿刺活检,胃镜下给与超声造影检查,了解囊肿壁血运情况,具有鉴别诊断意义,必要时可行穿刺,进行囊壁病理活检和抽取囊液检查淀粉酶、CA199、CA125、CA153、CEA等肿瘤标志物。建议胸部CT检查,部分胰腺囊腺癌会发生肺部转移。四、治疗:1、对于明确诊断的良性胰腺囊肿,如无症状,小于6厘米情况,建议随访观察。2、对于良恶性临床判断困难的病例,根据患者情况和肿瘤部位进行个体化诊疗。如位于胰腺体尾部并与血管关系不密切者,可进行较为积极的手术治疗,行腹腔镜下保留脾脏的胰腺体尾部切除术;如胰腺囊肿位于胰腺头部或颈部,由于需要进行创伤大、并发症多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或胰腺中段切除术,建议可先严密观察随访,一旦出现肿块明显增大或肿瘤标志物升高,立即停止观察进行手术。3、对于考虑恶性肿瘤和癌前病变,应积极手术。手术方式需根据患者一般情况、肿瘤位置、肿瘤与腹腔血管关系进行个体化设计,根据各医院情况,尽量考虑减少患者创伤的微创手术。恶性肿瘤不应保留脾脏,并做好胰腺周围淋巴结清扫。总结:胰腺囊肿是一类包括良性、癌前病变和恶性肿瘤的复杂疾病,鉴别诊断困难,需予以重视。根据患者情况、影像学表现、血清学检查等综合评估,制定个体化诊疗方案,在尽最大可能提高胰腺恶性肿瘤的诊断率和治疗效果的同时,不对良性的胰腺囊肿进行不必要的医学干预。
樊军卫 2018-03-11阅读量2.4万
病请描述: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神经外科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脊柱肿瘤诊治中心手术团队:曹依群,陈鑫,李德亨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癌症发病率逐年增加,发病年龄有年轻化的趋势。骨是肿瘤转移除肝脏、肺脏外第3大最常见部位,恶性肿瘤骨转移中以脊柱转移最为常见,占70%。脊柱转移瘤以胸椎最为常见(70%),其次为腰椎(20%)和颈椎(10%),骶椎较少见。患者表现为进行性加剧的腰背痛,甚至脊髓受压导致双下肢感觉和运动功能障碍、大小便失禁,甚至完全瘫痪,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及远期生存率。手术与放化疗相结合的综合治疗是治疗脊柱转移瘤的主要手段。近期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脑脊柱外科脊柱脊髓团队采用椎体肿瘤切除钛笼重建联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2例胸椎转移瘤,术后结合放化疗等辅助治疗,治疗效果满意,病例汇报如下,与广大同仁分享。CASE I1. 病史回顾:患者中年男性,因“腰背部疼痛1个月 ”入院。近1个月体重下降5kg,既往肺癌病史。2. MRI检查:T12椎体骨质破坏,T1WI混杂高信号,T2WI高信号,增强后强化不均匀,局部突入椎管,T12水平椎管变窄,和脊髓分界不清,T11和L1见结节状异常信号影。考虑T12椎体骨破坏伴软组织形成,MT可能。3. PET-CT检查:T11-12骨质破坏,放射性摄取异常增高,SUVmax=15.4,考虑MT。4. Tomita评分:6分,建议行姑息性手术以达到短期局部控制。5. Tokuhashi评分:9分,预测生存期6-12个月,可考虑行姑息性手术或肿瘤切除术。6. SINS评分:15分,脊柱不稳定,建议手术干预。CASE II1.病史回顾:患者中年女性,因“腰背疼痛2月余,加重1月”入院。既往无特殊病史。2.MRI检查:T11、T12、L1多发异常信号,T1WI低信号,STRI高信号,增强后强化,T11椎体病理性骨折。考虑T11、T12、L1多发骨转移可能。3.PET-CT检查:T11-L1骨质破坏,放射性摄取异常增高,SUVmax=7.6,考虑MT。4. Tomita评分:5分,建议行边缘切除或病灶内切除手术以达到中期局部控制。5. Tokuhashi评分:10分,预测生存期6-12个月,可考虑行姑息性手术或肿瘤切除术。6. SINS评分:14分,脊柱不稳定,建议手术干预。CASE1术前影像:CASE II术前影像手术计划 :本组两例患者主要责任节段于胸腰段(T12和T11),其中CASE I T12椎体骨破坏明显伴软组织肿块形成,CASE II T11椎体骨破坏伴病理性骨折,两例CASE拟行椎体肿瘤切除+钛笼重建+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同时CASE I T11椎体及CASE II T12、L1椎体分别有不同程度的骨质破坏,但并无行椎体肿瘤切除指征,故考虑给予开放性骨水泥植入填充病灶,同时加固椎弓根螺钉。1.俯卧位,双上肢前置,C臂机透视定位病变节段,后路正中切口,分离两侧椎旁肌肉至关节突外侧缘。2.C臂机透视下植入椎弓根螺钉,其中CASE 1 T11椎体及CASE 2 T12、L1椎体首先进行一侧椎弓根穿刺植入骨水泥,随后拧入椎弓根螺钉。3.临时棒固定一侧椎体并加压撑开,扩大椎间隙。首先切除责任节段后方附件,随后切除责任椎体上下节段的椎间盘软骨组织,处理终板至点状出血。4.扩大椎间孔,沿一侧椎弓根入路进行椎体肿瘤切除。更换临时固定棒后同样方法沿另一侧椎弓根入路行椎体肿瘤切除。椎体肿瘤切除时出血汹涌,操作过程务必迅速。5.术前测量责任椎体上位椎体下终板与下位椎体上终板的垂直距离,参照此距离选取钛笼(夯实同种异体骨)植入椎间隙做椎体重建,稳定前柱。加压抱紧,横连连接,联合后方钉棒系统形成一坚强的内固定系统。6.伤口内留置引流管一根,严密缝合腰背肌筋膜,常压引流,保持引流通畅。术后恢复情况:CASE I:患者腰痛VAS评分由术前7分将至术后2分,四肢感觉、活动好,第4天拔除引流管,第7天佩戴支具下地活动。术后病理提示肺癌胸椎转移。术后第三周于我院肿瘤内科采用多西他赛联合顺铂进行化疗。CASE II:患者腰痛VAS评分由术前6分将至术后2分,四肢肌力5级,感觉正常,术后第5天拔除引流管,术后10天佩戴支具下地活动。患者术前未找到原发灶,术后病理提示消化道来源,进一步检查后考虑胰腺来源。术后第4周我院胰腺外科采用紫杉醇联合吉西他滨化疗。术中及术后影像CASE ICASE II讨论:1.由于脊柱转移瘤患者生存期较短,其治疗往往遵循姑息治疗原则。其治疗目标是缓解疼痛、改善功能状态以提高患者生存质量[1]。脊柱转移癌的治疗涉及多学科,治疗前应进行充分的病情评估。常用的术前评估方法包括Tomita评分[2]和Tokuhashi评分[3], 针对不同阶段的患者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案。事实上,脊柱转移瘤的患者大多数属肿瘤晚期,其外科治疗绝大多数是姑息性手术。肿瘤的En bloc切除手术创伤大,恢复慢,这与脊柱转移瘤的治疗原则并不符合[1.4]。姑息性的肿瘤切除重建手术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同时术后能够早期结合辅助治疗控制局部与全身肿瘤进展。2.术前应完善脊柱X线片,测量重建椎体的所需钛笼长度(上位椎体下终板与下位椎体上终板垂直距离)。切除椎间盘处理软骨终板时,至软骨终板点状出血即可,防止钛笼塌陷沉降。3.沿椎间孔方向放置钛笼时,若一侧胸椎脊神经根遮挡,可考虑先予以结扎后离断,防止脑脊液漏及神经损伤。此外,若病变位于上胸椎,术中应注意仔细分离胸膜,防止胸膜损伤造成血气胸。4.胸腰椎转移瘤血供丰富,术中出血凶猛无法控制容易导致肿瘤无法完全切除,或因失血性休克导致生命危险。术前可行血管栓塞术减少出血。手术建议在栓塞后48h内进行,此时肿瘤因缺血缺氧出现退变、萎缩但尚未出现坏死,与周围组织界限较明显,易完整剥离,从而降低术后难度,缩短手术时间。胸腰椎肿瘤供血动脉相对较少、较简单,大部分为双侧的相应节段肋间动脉或腰动脉,但同时需注意相邻上下两个节段的肋间动脉或腰动脉也可参与病变血供。对于上胸椎病变,应注意避免栓塞脊神经根动脉,防止脊髓缺血性损伤。5.椎体成形术应用广泛,除了经皮穿刺治疗脊柱肿瘤之外,常常也可以与开放手术相结[5]。脊柱转移瘤往往呈多发病变,椎体肿瘤切除重建手术创伤较大,对于临近节段的小病灶,可采取开放性骨水泥植入,一方面骨水泥聚合发热杀灭肿瘤,同时骨水泥填充病灶,稳定脊柱。除此之外,骨水泥还能提升椎弓根螺钉把持力,提升生物力学效果。6.脊柱转移瘤的治疗多样化,以手术为主结合放化疗等辅助治疗的MDT 方案是治疗脊柱转移瘤的最佳方法,术后应贯彻加速康复外科理念[6],早期开展辅助治疗,有助于控制肿瘤进展[7.8]。参考文献:1.Kaloostian PE, Yurter A, Zadnik PL, et al. Current paradigms for metastatic spinal disease: an evidence-based review. Ann Surg Oncol, 2014,21(1): 248-262.2.Tomita K, Kawahara N, Kobayashi T, et al. Surgical strategy for spinal metastases. Spine (Phila Pa 1976), 2001,26(3): 298-306.3.Tokuhashi Y, Ajiro Y, Umezawa N. Outcome of treatment for spinal metastases using sc- oring system for preoperative evaluation of prognosis. Spine (Phila Pa 1976), 2009,34(1): 69- 73.4.Kato S, Murakami H, Demura S, et al. More than 10-years follow-up after total en bloc spondylectomy for spinal tumors. Ann Surg Oncol, 2014,21(4): 1330-1336.5.Dong L, Tan M, Wu D, et al. Palliative surgery for spinal metastases using posterior decompression and fixation combined with intra-operative vertebroplasty. J Spinal Disord Tech, 2015.6.Kehlet H, Slim K. The future of fast-track surgery. Br J Surg, 2012,99(8): 1025-1026.7.Bartels RH, van der Linden YM, van der Graaf WT. Spinal Extradural Metastasis: Review of Current Treatment Options. CA Cancer J Clin, 2008,58(4): 245-259.8.Boriani S, Gasbarrini A, Bandiera S. En bloc resections in the spine: The experience of 220 patients during 25 years. World Neurosurg, 2017,98: 217-229.
曹依群 2018-02-05阅读量1.0万
病请描述:我们大脑中的“垂体”是人体神经-内分泌系统的总司令部,而“垂体腺瘤”则是来源于垂体本身的一种肿瘤,绝大部分垂体腺瘤都是良性肿瘤,少部分呈侵袭性生长甚至是恶性的。垂体位于颅内的“交通要道”,其周围结构又非常重要,牵一发而动全身,这些复杂而精细的结构有:视神经、视交叉、垂体柄;两侧的颈内动脉海绵窦段;海绵窦及其侧壁上从上到下依次排列着:动眼神经、滑车神经、三叉神经的眼支和上颌支,以及位于海绵窦中心的外展神经。外展神经和颈内动脉海绵窦段由于距离垂体更近,因此更容易被伤及。临床上,我们把垂体腺瘤分为两类:一类垂体腺瘤具有分泌激素的功能,像一名勤劳的工人一样仍然在为人体“辛勤工作”,源源不断地产生各类人体所必需的激素。只不过它太勤劳了,产生了过多激素因而对咱们机体造成了不良影响。以最常见的泌乳素瘤为例,过量的泌乳素可造成女性月经周期不规律、甚至闭经,青年女性无法怀孕,以及非哺乳期的异常乳汁分泌等;老年女性患者常出现骨质疏松,而男性患者最常出现性欲减退与性功能障碍。这时您就需要来医院就诊了,而临床治疗分为药物治疗与手术治疗。大部分泌乳素瘤可以通过特效药物(溴隐亭、卡麦角林)得到很好的控制,少部分肿瘤体积较大或者肿瘤出血压迫视神经导致患者视物模糊甚至失明,可选择微创手术进行减压,挽救视神经长期压迫造成的损伤。但是有些功能性腺瘤是需要积极手术治疗的,这类垂体腺瘤往往造成患者肢端肥大症、库欣病等。“肢端肥大症”(儿童期发病则为“巨人症”)是因为患者的垂体分泌生长激素的细胞“过于勤快”,产生大量生长激素,导致患者骨骼、内脏和声门等部位异常生长;库欣病也一样,由于垂体过量分泌促肾上腺激素,作用于患者的肾上腺,继而引起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过多,引起“满月脸”、“水牛背”、“向心性肥胖”等症状。对于这类垂体腺瘤,经手术切除后,大多数患者体内的激素水平可恢复正常,症状得到缓解。另一类垂体腺瘤不分泌激素,我们称之为“垂体无功能腺瘤”,它像个好吃懒做的“懒汉”,只是一个劲儿地“变胖”,却不干活,不产生任何对人体有作用的激素。不过这个“胖垂体”实在是太胖了,以致于压迫了我们正常的垂体组织。正常垂体组织受压会引起功能障碍,造成正常分泌激素减少,所以与功能性垂体腺瘤的“过于勤快”不同,这类垂体可以处于低功能状态,同样会使患者出现乏力、精神萎靡、抵抗力下降、内分泌紊乱等症状。另外,肿瘤继续增大也会压迫垂体周边的正常结构(占位效应),可导致头痛、视野缺损等症状。因此垂体腺瘤虽然很小,但危害不小,需要对它进行临床干预,对于药物不能控制的肿瘤类型,可以通过手术切除肿瘤,解除肿瘤对周围组织的压迫,缓解症状。传统开颅手术创伤大,容易出现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和内分泌障碍,术后并发症多。在神经内镜辅助下,利用鼻腔的自然通道,经过蝶窦到达鞍区切除垂体腺瘤,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美观保留,已经逐步成为垂体瘤手术治疗的首选。所以,患了垂体瘤的你别担心,及时到正规医院神经外科就诊,绝大多数垂体瘤经过正规及时的治疗均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高阳 2018-02-01阅读量8531
病请描述:1.什么是垂体瘤?垂体瘤是源于垂体前叶和后叶以及颅咽管上皮残余细胞的肿瘤,是最鞍区常见肿瘤,约占颅内肿瘤的15%。垂体瘤常具有内分泌功能,可造成多种内分泌紊乱。垂体瘤大部分是良性的,少数为恶性或呈侵袭性生长。2.垂体瘤临床表现有哪些?垂体瘤的临床表现主要有:①颅内神经功能障碍(头痛、视力视野改变、多尿、呕吐、眼球活动障碍等);②内分泌功能障碍(女性主要表现为闭经、溢乳、不育;男性则表现为性欲减退、阳痿、乳腺增生、毛发稀疏等;面容改变、肢端肥大、满月脸、水牛背、向心性肥胖、性情急躁、易激惹;精神萎靡、食欲缺乏、身体虚弱无力、抗病力差、反应迟钝等垂体功能低下表现)。很多患者出现上述症状而就诊于眼科、乳腺外科、妇科、男科等,往往查不出疾病原因,此时不防到神经外科就诊,排除一下垂体瘤可能。3.得了垂体瘤该怎么办?明确得了垂体瘤不必过度惊慌,及时到神经外科就诊。目前治疗垂体瘤的手段很多,包括微创手术、立体定向放射外科及药物治疗,甚至有些无功能且体积小的垂体瘤可定期随访。4.怀疑垂体瘤应该做哪些检查?怀疑得了垂体瘤,按部就班做好如下检查,才能明确诊断,所谓知己知彼,方可百战不殆。a. 影像学检查:增强鞍区MRI,头颅冠状位骨窗CT,腹部B超或肾上腺CT(必要时);b. 内分泌检查:性激素六项(FSH、LH、PRL、雌二醇、血清孕酮、血清睾酮),肢端肥大症者(GH、IGF-1),甲状腺功能检查(T3、T4、TSH、fT3、fT4),库欣病(ACTH、血清皮质醇(8am、5pm、12pm)、24h尿游离皮质醇);c. 视力视野检查;5.垂体瘤如何治疗,能治好吗?(1)手术治疗:主要为显微镜或内镜下经鼻蝶微创手术为主。少部分体积较大肿瘤,质地较硬,向鞍上生长且束腰征明显,可选择开颅手术或上下联合手术。(2)放射治疗:放射治疗常用于术后肿瘤残余或者复发、不适合手术或者对药物不敏感的病人。(3)药物治疗:除了泌乳素型垂体瘤首选药物治疗外,其他类型肿瘤的药物治疗作为辅助治疗。(4)随访观察:垂体瘤体积较小且无内分泌异常者,可随访观察。垂体瘤大部分是良性肿瘤,大部分患者通过手术或者药物治疗,均能获得良好的效果。6.垂体瘤能微创手术吗?神经内镜下经鼻蝶微创切除垂体瘤更安全、创伤小、恢复快、美观保留、住院时间短、费用低,术后舒服度大大提高,已经逐步成为垂体瘤手术治疗的首选。7.垂体瘤术后有哪些注意事项?①术后平躺休息为主1个月,避免用力咳嗽、用力排便,擤鼻和做剧烈运动;②建议2个月内不同房,3个月内不怀孕;③术后根据激素水平,在医师指导下服用或调整口服药物;④如出现鼻腔流水、鼻腔大量出血、剧烈头痛、口干小便多等情况,要及时就近医院就诊,并与医生取得联系⑤定期复查。8.垂体瘤治疗后复查看时间和内容有哪些?①垂体瘤术后复查内容:鞍区增强磁共振、垂体激素全套、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及是否有并发症发生等。②通常术后第二天、术后一周、术后一个月定期复查垂体激素;③术后3个月复查鞍区增强磁共振,以后的复查时间可于复诊时听取主诊医生的建议。9.垂体瘤复发了该怎么治疗呢?复发的垂体瘤仍可以通过微创手术再次切除,疗效确切。对于不想手术或者不能手术患者,可选择药物或者放射治疗,疗效不一。10.得了垂体瘤能怀孕吗?对于想要怀孕的女性垂体瘤患者,建议孕前先治疗,等病情确实稳定后1-2年左右再考虑怀孕,以免给孕期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高阳 2018-01-29阅读量9452
病请描述: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见到不同症状的血管瘤,血管瘤种类繁多,临床表现不一,可能导致不同的功能障碍,在此我们初步了解一下血管瘤及其导致功能障碍的原因。 1982年,John B.Mulliken将传统意义的“血管瘤”重新分为血管瘤和脉管畸形,血管瘤存在血管内皮细胞的异常增殖,而脉管畸形是指血管和淋巴管的先天发育畸形。其中静脉畸形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先天性静脉发育畸形,旧称“海绵状血管瘤”,发病率为千分之一,无男女性别差别,可见于全身各处。 肢体静脉畸形可对功能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需引起足够重视。超过90%的静脉畸形会出现疼痛,可能与血栓形成以及继发的疼痛神经递质释放有关等。下肢静脉畸形导致关节功能障碍发生的概率非常高,主要是因为关节滑膜受到累及,以膝关节滑膜最为常见。可能导致的原因是滑膜静脉畸形具有反复破溃出血的倾向,含铁血黄素刺激滑膜或关节面产生炎性反应而导致关节剧烈疼痛。患者会屈曲膝关节,减少活动来避免疼痛加重。疼痛间断或持续发作后,出现滑膜炎和关节炎,经数月数年即可造成膝关节僵硬,甚至关节强直,继发骨骼畸形发育、肌肉萎缩及跟腱挛缩等严重后果。简单说来就是“出血→疼痛→关节强迫屈曲→关节僵硬或强直→继发损害→致残”。小儿患者因不能配合功能锻炼,病程进展更为迅速。后期只能通过手术来改善,效果并不理想。所以必须早期就介入康复治疗,在专业的康复医生指导下,积极进行功能锻炼、理疗、支具治疗等综合治疗方法,才能预防或改善血管瘤后导致的功能障碍。 接下来我们会陆续介绍功能障碍康复的具体方法,敬请关注。 注:本文基于对林晓曦血管瘤组相关文稿参考编辑而成
韩冬 2018-01-29阅读量9729
病请描述: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见到不同症状的血管瘤,血管瘤种类繁多,临床表现不一,可能导致不同的功能障碍,在此我们初步了解一下血管瘤及其导致功能障碍的原因。 1982年,John B.Mulliken将传统意义的“血管瘤”重新分为血管瘤和脉管畸形,血管瘤存在血管内皮细胞的异常增殖,而脉管畸形是指血管和淋巴管的先天发育畸形。其中静脉畸形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先天性静脉发育畸形,旧称“海绵状血管瘤”,发病率为千分之一,无男女性别差别,可见于全身各处。 肢体静脉畸形可对功能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需引起足够重视。超过90%的静脉畸形会出现疼痛,可能与血栓形成以及继发的疼痛神经递质释放有关等。下肢静脉畸形导致关节功能障碍发生的概率非常高,主要是因为关节滑膜受到累及,以膝关节滑膜最为常见。可能导致的原因是滑膜静脉畸形具有反复破溃出血的倾向,含铁血黄素刺激滑膜或关节面产生炎性反应而导致关节剧烈疼痛。患者会屈曲膝关节,减少活动来避免疼痛加重。疼痛间断或持续发作后,出现滑膜炎和关节炎,经数月数年即可造成膝关节僵硬,甚至关节强直,继发骨骼畸形发育、肌肉萎缩及跟腱挛缩等严重后果。简单说来就是“出血→疼痛→关节强迫屈曲→关节僵硬或强直→继发损害→致残”。小儿患者因不能配合功能锻炼,病程进展更为迅速。后期只能通过手术来改善,效果并不理想。所以必须早期就介入康复治疗,在专业的康复医生指导下,积极进行功能锻炼、理疗、支具治疗等综合治疗方法,才能预防或改善血管瘤后导致的功能障碍。 接下来我们会陆续介绍功能障碍康复的具体方法,敬请关注。 注:本文基于对林晓曦血管瘤组相关文稿参考编辑而成 上海市第九人民医院整复外科 每周一下午 韩冬教授 整外康复专科门诊。
韩冬 2018-01-25阅读量8248
病请描述:精囊镜可通过射精管进入精囊,经正常的解剖途径逆行检查精囊和射精管,发现病变可同时腔镜下处理。如肿瘤,可予以切除,如为结石,可在精囊镜下检查并取出,炎性改变可在镜下对炎性黏膜给予热灼或药物冲洗等治疗,具有操作方便,观察直接,效果肯定等特点,成为诊断、治疗血精和少精子症的新技术。精囊镜手术的优势以往对有精囊结石伴有血精的患者,通常进行开放手术,而精囊的位置非常深,创伤大,出血多,而现在精囊镜手术是利用自然的解剖管道进行的手术,所以创伤小,效果好,恢复快,并发症非常少,是一种值得推广的微创技术。精囊镜检适应症(一)血精待查:持续或反复发作血精3月以上,经4周以上抗生素及规范药物治疗效果不佳者;(二)男性不育症:精液量显著减少,水样精液伴无精子症、少精子症、弱精子症等精液异常,怀疑射精管存在梗阻者;(三)会阴部顽固性疼痛:射精疼痛; 睾丸疼痛; 腰骶部,会阴部胀痛,不适,经保守治疗无效者;(四)经相关检查高度怀疑存在射精管区域囊肿,结石及肿瘤等病变者。精囊镜检禁忌症(一)泌尿生殖系统的急性炎症,如急性膀胱炎、尿道炎、前列腺炎、精囊炎等;(二)初发的血精或精囊炎,未经正规保守治疗者;(三)近期服用过抗凝药物,严重出血倾向或全身出血性疾病,如白血病,血友病等;(四)严重心、肺、肝、肾、脑血管系统疾病,恶性高血压,控制不佳、不能耐受手术者;(五)严重包茎、尿道狭窄等疾病导致无法放置精囊镜者,根据情况可首先处理包茎,尿道狭窄,然后进行精囊镜检查和治疗。
叶臻 2018-01-18阅读量1.0万
病请描述:现在近视的越来越多,很多家长都关心孩子视力以及近视标准的问题,现在看看关于孩子近视方面的问题怎么解决吧?1.儿童视力标准一周岁儿童能识别眼.耳、鼻等器官;2~3岁儿童的视力达到0.5~0.6;3~4岁儿童视力达0.7~0.8;5~6岁儿童的正常视力1.0,这是标准正常视力。6—7岁入学后,视力若低于1.0应引起重视,必须详细检查其屈光状态,最好进行扩瞳验光,找出视力发展落后的原因。特别要弄清是真性近视还是假性近视。大约6岁以后,儿童的视力发育趋向完善,逐渐从远视眼向正视眼发展。这个过程称眼的正视化过程。当单眼裸眼远视力(5米远处)达到1.0时(对数视力表5.0),则该眼为正视眼。2.怎么给孩子进行视力检查:3岁就可以用标准视力表或对数视力表进行检查。不过其实,一般比较大的妇幼医院会有专门给孩子测量视力的仪器,只要保证孩子不哭不闹,对着照几下就可以了。一般来说,3~6个月进行一次视力检查,这样就能及时掌握儿童的视力情况,若孩子的视力远远落后于正常儿童视力,则需带孩子去医院进行验光检查。3.怎么保护孩子的视力有些征兆很可能是近视的序曲,比如喜欢近距离看东西,或者喜欢眯眼或歪头看东西,喜欢揉眼睛,或对视觉活动特别不感兴趣,这些都应该引起重视。尤其到了6岁左右,近视问题已经浮现,当孩子出现近距离看电视或看书,常抱怨看不清楚,很容易撞倒东西时,可能都是出现近视的重要征兆,需要及时接受检查与持续进行各种矫正治疗。对孩子来说,最重要的是预防,保护视力——不要用眼过度造成视疲劳:此时孩子的眼睛还处于不完善、不稳定的阶段,长时间、近距离地用眼,会导致孩子的视力下降和近视眼的发生。因此特别要注意限制孩子的近距离作业时间,一般每次不应超过30分钟。可以经常带孩子向远处眺望,引导孩子努力辨认远处的一个目标,这样有利于眼部肌肉的放松,预防近视眼的发生。3个好方法可以让孩子及时预防眼疲劳a.转眼法:让孩子每隔一会儿,就转转眼睛,顺时针逆时针各几次,每次转动眼球都应尽可能地达到极限。这种转眼法可以锻炼眼肌,使眼灵活自如,炯炯有神。b.眼呼吸凝神法:让孩子双眼平视前方,慢慢吸气,眼睛随之睁大,稍停片刻,然后慢慢吐气,眼睛也随之慢慢微闭,连续做9次。c.熨眼法:让孩子把手搓热,趁热捂眼睛,热散后两手猛然拿开,两眼也同时用劲一睁,如此3~5次,能促进眼睛血液循环,增进新陈代谢。2、定期监测视力发育状况:应定期对孩子的视力进行监测,特别是要分别查两眼的视力,以便发现单眼的视力异常。因为视力不好的一只眼睛常常失去使用机会而发展成为弱视,弱视可由屈光不正(远视、近视、散光)、斜视等引起,越早治疗,效果越好,6岁以前是最佳治疗时机。因此,最好每半年做一次视力检查。有些家长会觉得反正孩子没近视,一年做一次甚至出现问题再做,这其实是有很大风险的。因为一旦你发现征兆,往往就晚了。3.防止眼外伤其实同样重要的还有教孩子学会预防眼外伤。比如不要拿着铅笔、筷子等尖物猛跑;家里人在使用洗涤剂时,要让孩子避开,以免液体溅到孩子眼中,造成化学烧伤;如果眼内进了灰尘等异物,不要用不干净的手帕去擦,以免造成眼球表面的划伤和继发感染等等。4.均衡营养,补充维生素。维生素A对眼睛的新陈代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缺乏维生素B1在眼部表现为看东西模糊,眼睛干燥等,严重的会引起视神经炎。缺乏维生素B2在眼部表现为视力减退,怕光,眼部灼烧感或异物感。维生素C缺乏能使血管壁渗透性增加,从而造成出血倾向。维生素C缺乏会引起眼部的血管、组织出血,还可能引起视神经炎和视网膜炎。5.视力下降及时采取措施,近视不可逆的,且每年度数会增加100度左右的,但是通过物理训练是可以控制改善的,思明堂是通过物理训练,心理引导,脑视觉训练相结合的方法给孩子改善视力的,方法科学有效,成功帮助了8万人次,可以在思明堂官网预约体验给孩子试试。
冯浩雁 2017-12-27阅读量1.0万
病请描述:1、脑出血后出现偏瘫症状,改善肢体运动功能的康复方法有哪些?偏瘫又叫半身不遂,是指一侧上下肢、面肌和舌肌下部的运动障碍,是脑出血常见的后遗症。轻度偏瘫患者虽然尚能活动,但走起路来,往往上肢屈曲,下肢伸直,瘫痪的下肢走一步划半个圈,这种特殊的走路姿势,叫做偏瘫步态。严重者常卧床不起,丧失生活能力。针对于偏瘫患者,改善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方法主要有:正确体位摆放;翻身训练;床上自我辅助训练;床旁被动训练—包括偏瘫侧上肢、躯干、下肢的训练;床头抬高坐位训练;卧坐训练;平衡训练(坐位、站位);步行训练等。2、高压氧治疗有效吗?一定要进行高压氧治疗吗?多长时间应该进行一次高压氧治疗?高压氧治疗是在超过一个大气压的环境中呼吸纯氧气。研究证明高压氧治疗为脑外伤的治疗提供了新的科学有效的辅助治疗方法,对改善脑损伤患者的预后,提高治愈率,降低致残率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对于脑出血的患者,高压氧治疗即可减轻脑水肿,迅速降低颅内压,还可快速提高脑组织的氧含量及氧储量等。高压氧的治疗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是高压氧对患者的要求很高,并不是所有脑出血患者都适合高压氧治疗。脑出血患者行高压氧治疗的指征包括:1)病程在6小时以上及次日颅脑CT显示血肿不见增大者;2)试验性高压氧治疗1-2次后症状未加重及CT显示脑血肿未见增大者;3)脑血肿清除后的患者,只要病情稳定,无感染及新鲜出血征兆者,也应尽早实施高压氧治疗。一般来说,高压氧治疗可以每日进行1次,疗程为连续治疗1-3个月,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选择,在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越早开始效果越好。3、抗痉挛药物对于肢体偏瘫有什么效果?抗痉挛药物是一大类降低肢体张力的药物。肌张力是维持身体各种姿势以及正常运动的基础,如躯体站立时,虽不见肌肉显著收缩,但躯体前后肌肉亦保持一定张力,以维持站立姿势和身体稳定,称为姿势性肌张力。当脑出血发生后,部分患者会肌张力增高,主要表现为肢体痉挛,此时偏瘫侧肢体肌肉出现挛缩,令患者突感剧痛,关节肌肉僵硬,动作不协调等。对于痉挛的治疗,除了手法治疗外,抗痉挛药物的治疗是非常重要的手段,目前临床上用的比较多的是巴氯芬片,主要作用是缓解反射性肌肉痉挛,以及显著缓解痛性痉挛,自动症和阵挛。巴氯芬能缓解肢体的痉挛状态,使肌张力下降,关节变得灵活,有效改善活动能力,方便日常生活和物理治疗等。4、功能训练是全身性的还是只是针对患肢?脑出血后康复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系统规范的锻炼和持之以恒的态度。从脑出血早期康复开始,如果治疗仅着眼于患侧功能的改善,而忽视健侧和全身功能的维持和强化,将不利于患者的康复。许多研究发现,脑出血后不仅在患侧,甚至在健侧也往往存在不同程度的废用,成为预后不良的重要原因,所以康复治疗应从急性期开始,尽早开始双侧肢体的主动训练,早下床,在不引起异常运动反应的前提下,逐渐增加活动量,以便尽可能地减轻废用综合征。当患者进入脑出血后遗症中后期,患侧肢体功能恢复的可能性变小,此时加强健侧肢体的训练更显得尤为重要,此时训练的目的是通过健侧肢体的代偿不仅是要完成日常生活内容,同时还要考虑进行更多的活动,比如外出购物、旅游,甚至于工作等,所以脑出血后功能训练是全身性的。5、中医针灸及物理治疗对肢体功能障碍有什么效果?针灸具有疏通经络、调和阴阳、扶正祛邪的治疗作用。现代研究证明针灸可以改善脑部能量代谢、减轻炎症反应、减轻脑神经损伤、改善脑血管舒缩功能,起到脑保护和神经修复的作用,促进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物理治疗的项目有很多种类,对于脑出血患者来说,比较常用的项目有:低频生物反馈电刺激仪、吞咽障碍治疗仪。低频生物反馈电刺激属于低频治疗仪范畴,是利用肌电生物反馈技术并结合多种电刺激模式进行肌肉训练治疗,以达到改善肌肉功能,帮助患者重建并恢复肌肉正常运动功能;吞咽障碍治疗仪同样属于低频治疗仪范畴,治疗的作用是针对吞咽功能相关的神经进行电刺激,加强吞咽肌群,缓解吞咽肌废用性萎缩,改善咽喉部血流,实现吞咽反射弧的恢复与重建,最终改善患者的吞咽功能。这两种仪器在临床上使用广泛,在很大程度上对康复治疗师的康复治疗工作是一种补充。6、如何评估康复效果?康复训练多久才会有效果?康复效果的评估又称康复评定,是康复治疗的基础,没有评定就无法制定下一步的治疗方案和评价治疗后的效果。康复评定类似临床医学的疾病诊断,但又具有其自身的专业特点,康复评定不是确定疾病的性质和类型,而是客观地、准确地评定功能障碍的性质、范围、程度,并估计其发展预后和转归,为康复治疗计划打下科学的基础。康复评定主要包括:1)躯体功能评定:运动和感觉功能(肌张力、肌力、平衡、协调、步行能力和整体运动功能);2)言语功能评定(失语症、构音障碍、吞咽障碍等);3)心理精神评定(汉密尔顿抑郁量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4)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5)生活质量评定等。康复训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根据患者的不同病情,康复的疗程和疗效是有很大差别的。临床上一般认为脑出血患者在发病后的半年之内,尤其是前3个月内,是功能恢复的最佳时期,也是康复训练的黄金期。病程超过半年则进入后遗症期,康复疗效的变化变得缓慢,但是并不代表就可以停止康复训练,只是不同时期康复的目的不同,所以半年后患者还是需要积极康复训练的,只是这时候的康复可以从康复医院或者康复病房逐渐转化为家庭或者社区康复。
马彩毓 2017-12-09阅读量1.3万
病请描述:[摘要]目的:观察经络穴位阻滞治疗带状疱疹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带状疱疹神经痛患者80例分为两组,各40例。观察组在常规抗病毒治疗的同时行经络穴位阻滞术;对照组常规抗病毒治疗而不进行经络穴位阻滞术。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简明疼痛评估量表(BPI)及后遗神经痛(PHN)的发生率。结果:治疗后1天、1周、2周及4周时两组BPI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各时1~4期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PHN发生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经络穴位阻滞术治疗带状疱疹神经痛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关键词]经络穴位阻滞;带状疱疹;神经痛;亚甲蓝;PHN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感染后可长期潜伏于脊髓神经后根神经节的神经元内,当抵抗力低下或劳累、感染、感冒时,病毒可生长繁殖,导致神经损害。常规治疗针对皮肤黏膜的损害可使用外用收敛涂剂;针对病因采取抗病毒治疗等。但是由于作用时间短,效果较差。近年研究发现,多种方法可帮助治疗本病,为了缩短疗程,降低PHN发生率,本研究采用无痛激化液经络穴位阻滞疗法治疗严重的带状疱疹神经痛,加用神经营养药物如维生素类;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3月-2017年2月收治的带状疱疹神经痛患者97例,为便于对照,剔除特殊部位疱疹病历17例。疼痛部位都在躯干胸背部和腰腹部;且都符合临床诊断标准。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0例(男21例,女19例),年龄26~76岁,平均(47.25±8.7)岁,病程1~13周,平均(5.7±1.8)周,对照组40例(男24例,女16例),年龄29~81,平均(53.6±8.3)岁,病程l~12周,平均(6.9士2.2)周,疼痛部位与观察组相同。两组间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1.2方法对两组患者分别同时进行完全相同神经营养治疗和常规抗病毒治疗1周。口服镇痛药治疗,另外用适宜剂量的利多卡因、倍他米松和B族维生素等配制神经激化长效止痛液,根据“阿是穴”和“华佗夹脊穴”。骶尾部可以采取长强穴注射。病情严重者可每天注射1次,每次阻滞3~8个穴位,病情减轻后,可根据疼痛程度间隔2~4d阻滞1次,持续1个月,1周不出现疼痛为治疗终止。观察患者是否有不良反应发生以及临床症状的缓解情况。对观察组患者加用低浓度亚甲蓝行经络穴位阻滞术。1.3评定标准使用简明疼痛评估量表(BPI)评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程度,0代表无痛,分数越高疼痛越剧烈,最高为12分;并于治疗前后观察PNH的发生率。1.4统计学方法:BPI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内和组间均数用检验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2.1治疗后1d、1周、2周及4周时观察组和对照组的BPI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观察组较对照组下降的程度更大,且每一时间段的疼痛分值都较对照组低(见表1),治疗过程中未发现明显的不良反应。 表1治疗前后BPI评分对照(分,±S)略 2.2在治疗前和治疗后1d、1周、2周及4周时观察组和对照组发生疼痛的例数逐渐减少,观察组较对照组疼痛的发生率下降幅度大,且在每一时间段都较对照组低(见表2)。 表2治疗前后疼痛比率对照[n(%)]略2.3在治疗前和治疗后4周时观察组和对照组发生PHN的例数减少,经过统计学处理,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见表3)。表3治疗后PHN发生率统计表略3讨论3.1引起带状疱疹的水痘一带状疱疹病毒主要侵犯神经或(和)神经节;使神经细胞发生炎症、水肿、出血、变性及坏死等病理生理性改变[1],在带状疱疹发病期引起周围神经病变和带状疱疹性神经痛。主要临床表现为病变区域沿周围神经经络成簇分布的小水疱,且在疱疹发生部位及受累神经的支配部位有剧烈的疼痛和烧灼感。带状疱疹常伴有剧烈的神经痛,但多在发病后4周内消失,少数患者可持续数个月以上,称为带状疱疹的后遗神经痛,常见于老年患者,可能存在半年以上[2]。临床中对带状疱疹的治疗首先要应用利多卡因等镇痛药缓解症状;从国内外临床疼痛医学上看,PHN是困扰中、老年人群的顽固痛症之一,是公认的世界级疼痛性疾病,其疼痛持续时间短则1~2年,如无有效的控制疼痛的方法,一般病史可以长达3年以上,病程长者甚至超过10年[3]。神经痛是带状疱疹必然症状,发生早晚不确定,持续时间长,疼痛剧烈,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和不便,但到目前为止,临床上传统的疗法和药物还不能有效而迅速的控制这种神经疼痛的症状。多项医学研究证实,在带状疱疹发作的早期阶段及时合理治疗会使患者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在此基础上行穴位经络阻滞注射神经激化止痛液治疗,可以快速缓解带状疱疹性神经疼痛,并减少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发生率,加速疾病痊愈。PHN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但尸检表明,整个感觉通路均被累及,因此受累神经通路上多个区域都可能是引起疼痛的原因[4]。穴位经络阻滞的“阿是穴”就是在病毒侵及的神经或(和)神经节附近区域进行注射治疗,使治疗覆盖所有病变组织,操作方法简单。其治疗疼痛的机制主要为阻断痛觉传导通路、阻断疼痛的恶性循环、阻断性生物物质对交感神经及运动神经的略性刺激,营养神经,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等,病变区域的经络的井穴和荥穴的正确处理,能起到泻火排毒,加速痊愈的作用。络穴能够通达脏腑,调和气血的功能,尤其对于慢性疼痛患者的治疗至关重要。3.2经络穴位阻滞方法具有泻火泄毒,调和气血之功能,使病变部位气血运行通畅,达到“通则不痛”之功。结合药物注射,起到持续治疗作用。同时发挥药物的营养神经、阻断疼痛、促进病变恢复等功效。Carter[5]认为,PHN主要是由于局部炎症反应而不是神经轴突的破坏,这个炎症反应涉及到快钠通道mRNA的调节,引起异常的放电从而产生疼痛。本研究中,对选择的符合临床诊断标准的80例带状疱疹性神经痛患者进行不同的治疗,观察经络穴位阻滞术治疗带状疱疹神经痛的临床疗效。观察组和对照组的结果为:治疗后1d、1周、2周及4周时两组BPI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且观察组的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后遗神经痛的发生率也是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在治疗后1个月时PHN在观察组的发生率为2.5%,而在对照组则为17.5%。3.3早期治疗至关重要,2周内进行正确穴位经络阻滞治疗的患者,无一例发生PHN,2周后治疗的发生1例,对照组两周内进行治疗的患者1例发生PHN,4周后治疗的发生7例。经过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两组患者治疗1个月仍发生PHN的患者年龄为56岁以上患者,而且都是发病后2~4周开始治疗的患者,可能患者自身对病毒的抵抗力下降有关[6],治疗太迟导致神经损害加重,恢复时间延长甚至不可逆。提示在带状疱疹神经痛的治疗中,早期治疗,使用药物结合经络穴位阻滞术可以快速控制病情,控制疼痛症状的进展,降低BPI评分,缩短病程,降低PHN的发生率,提高带状疱疹神经痛的治愈效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低浓度亚甲蓝的应用能大大提高镇痛效果,尤其是出现PHN后应用,镇痛效果和持续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在治疗中应用经络穴位阻滞术越早,带状疱疹的治愈越快,治愈率越高。因此,带状疱疹一经诊断,在没有其他禁忌证时,对于出现疼痛的患者应尽早应用穴位经络阻滞。 参考文献[略
马彩毓 2017-11-13阅读量1.1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