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库 > 全身 > 皮下组织水肿 > 治疗

皮下组织水肿治疗

皮下组织水肿治疗相关内容 更多>

《医用射频皮肤美容与治疗专家...

病请描述:射频技术作为一种非侵入性的皮肤美容和治疗方法,以其显著的效果和较高的安全性,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为了规范射频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皮肤激光医疗美容学组与多家权威机构联合发布了《医用射频皮肤美容与治疗专家共识》。本文将对这一共识进行深入解读,并结合实际案例分析,提供详尽的临床指导。 文 | 刘驰 射频的基本原理     射频(Radiofrequency,RF)是一种高频电磁波,频率范围广泛,可在数百kHz至数百MHz之间。其基本原理是通过电磁波在组织内产生电热效应,造成胶原蛋白即刻收缩,并引发后续的胶原再生和重塑过程。具体而言,射频的加热机制主要取决于其工作频率,分为以下两种模式: 01 离子电流加热 在交变电磁场中,带电粒子移动形成离子电流,进而产生热量,主要作用在低频范围内(<10 MHz)。 02 水分子旋转加热 在高频范围(>10 MHz),极性水分子在交变电磁场作用下旋转并产生热效应。此机制在30至40 MHz以上频率时,产生的热量比离子电流更多。 这种热效应在组织中形成柱状的热损伤带(thermal lesion),特别是在真皮层和皮下组织中。这种损伤带能够引发胶原纤维的即刻收缩,并启动皮肤的修复机制,持续时间为2至6个月。因此,射频技术不仅能即刻改善皮肤松弛问题,还能通过长期的胶原重塑带来持续的皮肤紧致效果。 射频技术的分类及特点     根据能量传导方式、作用深度及具体临床应用,射频技术可以细分为多种类型,每种类型均具有独特的适应症和应用场景。以下是详细分类及其特点: 01 单极射频(Monopolar RF) 有回路单极射频:通过电极和接地电极传导电流,对皮肤进行容积加热。代表性的设备如Thermage,其工作频率为6.78 MHz,能在皮肤3至6毫米的深度产生65℃至75℃的热效应。此设备配备了冷却装置,可保护表皮免受热损伤。 无回路单极射频:无回路单极射频没有接地电极,其代表性仪器频率为40.68 MHz,主要用于真皮深层及皮下脂肪的容积加热。 双聚能单极射频(D-focused RF):通过内部频率调节技术,压缩射频波形并聚焦能量,使靶组织温度达到55℃至65℃,常用于精确治疗。 02 双极射频(Bipolar RF) 双极射频由两个对称电极组成,电流在电极间形成闭合回路,其穿透深度约为两个电极间距离的一半。由于穿透深度有限,双极射频多用于表浅皮肤的紧致治疗,但随着更为先进的技术发展,其临床应用逐渐减少。 03 多极射频(Multipolar RF) 多极射频由三个或以上电极构成,各电极间电流交替流动,形成多条电流回路。多极射频具有能量集中且均匀的特点,由于其治疗时无需使用接地电极,患者的舒适度较高,并能缩短治疗时间。该技术适用于更大面积的皮肤松弛和脂肪堆积治疗。 04 点阵射频(Fractional RF) 点阵射频通过阵列式排布的电极局部加热皮肤形成微小的热损伤带。其主要分为两种类型: 非侵入性点阵射频:通过皮肤表面电极产生的电流在真皮内形成不连续的加热区域,适用于表浅的皮肤问题。 侵入性点阵射频(微针射频):利用微针直接将射频能量传递至真皮层,具有加热和微针机械损伤的双重作用,适用于瘢痕修复和深层胶原重塑。 05 混合系统 射频技术与其他光电技术如强脉冲光(IPL)、红外线(IR)等相结合,可增强治疗效果,处理多种皮肤问题。例如,ELOS系统结合射频与光学设备(400至980 nm光谱范围)的协同效应,用于综合性面部年轻化治疗。 射频技术的临床应用     射频技术广泛应用于皮肤美容和治疗领域,涵盖从紧肤除皱到炎症性皮肤病管理的多个方面。以下为射频技术在不同领域的具体应用及效果评估: 01 紧肤除皱 单极射频被认为是非侵入性皮肤松弛治疗的金标准。研究表明,治疗后1至10个月,80%的患者皮肤松弛状况得到改善,55%的患者皮肤纹理有所提升。特别是在颌下及颈部皮肤松弛患者中,射频治疗的满意度高达93%。 02 射频溶脂 射频技术通过对脂肪细胞的离子流加热,使脂肪细胞温度升高,最终达到溶脂效果。多项研究回顾表明,71%至97%的患者对射频溶脂的效果表示满意,尤其在改善局部脂肪堆积方面,射频溶脂技术表现出与其他溶脂技术相当的疗效。 03 瘢痕修复 尽管激光是瘢痕治疗的首选,射频技术凭借其不依赖色素吸收的特点,逐渐成为瘢痕修复的重要选择。微等离子体射频技术利用惰性气体(如氮气或氩气)产生高能等离子体,能在皮肤表面形成微剥脱,同时深层加热真皮,有效改善瘢痕的弹性和平整度。 04 黄褐斑治疗 射频能量可穿透基膜带,作用于真皮层,促进胶原和弹性纤维的新生。点阵射频和微针射频在低密度、高穿透模式下,可以有效治疗黄褐斑。某些临床研究表明,单极射频配合1%曲酸导入治疗黄褐斑具有显著效果。 05 敏感皮肤管理 射频治疗敏感皮肤的主要机制包括通过电离作用补充皮肤水分、修复角质形成细胞功能以及增强皮肤屏障。多极射频技术以其高频低能量模式,每周1次治疗,在6至10次疗程后,显著提高了皮肤的耐受性。 06 炎症性皮肤病治疗 射频微针选择性破坏痤疮脓肿部位的皮脂腺,同时热刺激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炎症反应。研究表明,射频微针联合低剂量Nd激光治疗痤疮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射频技术的联合治疗     射频技术常与其他美容治疗手段联合使用,以发挥协同效应,增强治疗效果。然而,不同技术的联合应用需要合理安排顺序和间隔时间,以避免不良反应的叠加。 01 与光电设备的联合应用 射频与激光设备联合治疗时,建议优先进行无创性射频治疗,随后在2周后进行有创激光治疗。在无创性射频与其他无创性光电设备联合应用时,一般可以在同一天内完成,但应根据患者反应合理调整间隔时间。 02 与微整形技术的联合应用 射频与透明质酸注射联合治疗时,建议先进行射频治疗,当天待皮温恢复正常后进行透明质酸注射;如先注射透明质酸,则建议2至3个月后再进行射频治疗。对于A型肉毒毒素注射,射频治疗宜在注射后2周进行。 03 与手术的联合应用 当射频技术与手术联合应用时,通常应先进行手术,术后1至2个月待创口愈合后再进行射频治疗,以确保安全和效果。 04 与聚焦超声的联合应用 聚焦超声与射频联合治疗,能够增强紧致提升效果。根据个体需求,射频治疗可在聚焦超声后1至2周进行,反之亦然。此种联合治疗需特别注意避免热凝固区堆积,以减少不良反应风险。 射频技术的不良反应及管理    尽管射频技术相对安全,但在高能量输出情况下,仍可能产生一系列不良反应。常见不良反应包括: 01 疼痛 疼痛是射频治疗中最常见的不良反应,通常与治疗能量成正比。医生应根据患者的疼痛耐受度调整治疗参数,必要时可降低能量或停止治疗。 02 水肿 治疗后即刻出现的水肿通常在1至3天内可自行消退。 03 Ⅱ度烧伤 在个别情况下,射频治疗可能导致持续性红斑,形状与治疗头接触区域相似,并可能出现结痂或小水疱。此类情况通常在治疗后6至7天内消退。 04 色素沉着 点阵射频和等离子体射频可能引起一过性色素沉着,通常与操作能量和密度有关,医生应根据患者皮肤类型调整治疗方案。 05 脂肪坏死和萎缩 此类情况较为罕见,通常由于操作不当或能量过高导致,尤其在皮下组织较薄的区域(如颧骨、下颌、颞部、前额)更容易发生。       本指南为临床医生提供了详尽的射频技术应用指南,涵盖从基本原理到临床操作的各个方面。在临床实践中,医生应严格遵循共识中的建议,结合患者的个体情况,制定最适合的治疗方案,确保治疗效果和患者安全。同时,医生应持续关注射频技术的最新研究动态,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以便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引用文献: [1]杨蓉娅,尹锐.医用射频皮肤美容与治疗专家共识[J].实用皮肤病学杂志,2021,14(04):193-197.

刘驰 2024-08-30阅读量1683

《头皮美塑疗法技术操作规范专...

病请描述:美塑疗法(Mesotherapy)作为一种微创、非手术的治疗手段,最早由法国医师MP Pistor在1952年提出。这种疗法通过将药物、维生素等活性物质以“鸡尾酒”形式配比后,微注射到皮下组织中,达到治疗效果。2022年发布的《头皮美塑疗法技术操作规范专家共识》进一步规范了该疗法在头皮与毛发治疗中的应用,本文将对此进行详细解读。 文 | 刘驰 头皮美塑疗法的定义     头皮美塑疗法是通过将药物或活性物质(如常规药物、维生素、矿物质等)直接注入头皮组织,以改善头皮环境、缓解脱发症状、维护毛发健康的一种治疗手段。该疗法能够解决外用药物透皮吸收效率低下、口服药物不能局部起效的问题,药物作用时间较长,头皮皮肤层作为药物储存库,能够发挥持久药效。 头皮美塑疗法的适应症 01 日常头皮养护 包括头皮敏感、换季脱发、头皮油脂失衡等问题。具体症状如头皮瘙痒、泛红、紧绷感等。 02 病理性脱发的辅助治疗 男性雄激素性秃发:特别是毛发直径细、生长缓慢、毳毛比例较高者,适用于坚持药物治疗且短期内无植发需求的患者。 女性雄激素性秃发:针对于女性患者,结合头皮美塑疗法能够进一步改善脱 发的情况。 休止期脱发:尤其在急性期应慎用,但在稳定期内可以作为辅助治疗手段。 稳定期斑秃:适用于常规治疗无效的斑秃患者。 03 毛发移植术前术后辅助治疗 术前辅助治疗:建议术前接受头皮美塑疗法4至6个月,以改善头皮和毛发状态,至植发术前1个月停止治疗。 术后辅助治疗:术后应用美塑疗法可以帮助建立血供、加速毛发生长、维护毛发移植效果。 头皮美塑疗法的禁忌症 01 绝对禁忌症 包括对治疗效果期望过高、活性物质不耐受或过敏、治疗区域有明显皮损或感染、银屑病、恶性肿瘤、妊娠或哺乳期女性等情况。 02 相对禁忌症 包括瘢痕体质、恐惧注射、痛觉敏感、近期服用抗凝药物者(需停药至少1周)等。 头皮美塑疗法的操作工具与方法 01 无针注射设备 无针注射设备通过超声波、电离子渗透、高压气动等技术将药物导入皮肤,优点是无痛、几乎不会产生瘀血或肿胀,但效果相对传统有创类治疗手段较为有限,其效果约为传统有创类治疗手段的20%。 02 微针 微针在皮肤上制造大量微小创面,形成输送管道,使药物渗入皮肤深层。头皮美塑疗法建议使用0.5至1.0毫米的微针,针对少数确有需求的患者,可酌情使用针长超过2.0毫米,但必须配合麻醉。微针的种类包括滚轮式微针、盖章式微针、电动微针及射频微针。 03 微量电子注射仪 这是一种多头负压的自动注射器,可以设定每次注射的药量(0.02至0.05 ml/次)、注射速度和注射深度(1.5至6.0 mm),注射均匀、速度快、疼痛轻微,但由于毛发的存在,可能会出现漏液。 04 注射器 医师直接使用注射器在头皮治疗区域进行注射,常用1 ml或2 ml的注射器,针头为30 G或更细。注射方法主要有四种:单点注射法、真皮浅层注射法、皮丘样注射法和表皮内注射法。文章应详细描述每种注射法的操作流程。 头皮美塑疗法常用药物及其作用机制 01 米诺地尔 米诺地尔是一种促进头发生长的钾离子通道开放剂,目前FDA批准的浓度为2%和5%,男女均可使用。美塑疗法中使用米诺地尔时,需注意其刺激性成分,不建议用于注射治疗或存在皮损的区域。 02 富血小板血浆(PRP) PRP富含多种生长因子(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表皮生长因子等),能够延长毛发生长周期,增加局部血流,促进细胞再生和胶原合成。 03 生长因子 包括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等,能够有效刺激毛囊细胞生长,改善头皮微环境和血供。 04 咖啡因 咖啡因能够抑制SRD5A2的表达,降低双氢睾酮浓度,促进毛发生长,并延长毛发生长周期,特别适用于女性患者。 05 铜三肽-1 又称蓝铜胜肽,能够提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浓度,促进毛发生长,并下调转化生长因子β1的浓度,抑制毛发生长的负面因素。 06 锯棕榈提取物 锯棕榈提取物能够抑制睾酮合成,抑制双氢睾酮及Ⅰ型和Ⅲ型5α还原酶,广泛应用于男性雄激素性秃发的治疗。 07 激素类药物 皮质类固醇注射能够有效治疗斑秃,美塑疗法与其联合应用,能更均匀给药,减轻治疗疼痛感。 08 非那雄胺 非那雄胺常用于男性雄激素性秃发的口服治疗,当口服非那雄胺效果有限时,可通过非那雄胺溶液与美塑疗法联合应用提高疗效。 头皮美塑疗法的操作流程 01 治疗前准备 病史采集与沟通:了解患者的脱发病史、治疗史、治疗效果和期望目标,告知美塑疗法的流程及药物特性。 毛发镜检查:评估头皮和毛发状况,确认适应证,排除禁忌证。 知情同意书:告知患者治疗方案、风险及注意事项,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拍摄照片:拍摄治疗区域的高质量照片,标记目标区域。 02 操作步骤 以盖章式微针操作为例,详细描述以下步骤: 消毒:使用无色皮肤消毒液分区域消毒,用梳子拨开头发,显露发缝后进行消毒,每一小块区域消毒后用无菌纱布擦干。 涂药:消毒后将药液涂抹在患处头皮。 微针治疗:调整微针长度至0.5至1.0毫米,盖章式按压2至3遍,以局部头皮微红、点状出血为宜,不宜大量出血。 二次涂药:微针治疗后再次涂抹药物,加强药物吸收。 操作结束:向患者交代术后注意事项。 操作后注意事项及并发症处理 01 操作后注意事项 术后6至8小时内避免治疗区域沾水,建议24小时后洗头,避免刺激治疗区域。文章应列出其他护理建议,确保患者遵循医嘱,以最大化治疗效果。 02 常见并发症及处理 局部并发症:包括瘀青、红斑、水肿、局部压痛、炎症后色素沉着、慢性荨麻疹、头痛及瘙痒等,大多为自限性,可能在术后1至2周自行消退。 系统性并发症:如全身过敏反应、感染(如艾滋病毒、肝炎)、肝毒性及神经脱髓鞘症状等,需及时转至专科治疗。 特殊并发症:如极少数情况下的皮肤坏死、局部瘢痕形成、异物肉芽肿等,建议患者密切关注,必要时就诊处理。 头皮美塑疗法与其他疗法的联合应用 01 口服药物疗法 头皮美塑疗法与口服药物疗法联合应用,特别适用于单纯口服药物疗效不佳或进入瓶颈期的患者。通过美塑疗法,药物的局部浓度得以提高,从而显著改善毛发质量,延缓脱发进展。 02 光生物调节疗法 通过光生物调节疗法,诱导胶原蛋白形成,激活毛发生长相关信号通路,并改善头皮微环境,能够与美塑疗法产生协同作用。 03 点阵激光疗法 点阵激光疗法通过诱导组织炎症反应,促进毛发进入生长期,并且形成药物吸收通道。       头皮美塑疗法作为一种创新且有效的头皮和毛发治疗手段,通过微创注射将药物或活性成分直接导入头皮,能够精准改善脱发、头皮敏感等问题,并在毛发移植的术前术后辅助治疗中表现出显著优势。凭借其广泛的适应证和多样的治疗方案,该疗法已逐渐成为现代毛发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引用文献: [1]程含皛,赵钧.头皮美塑疗法技术操作规范专家共识[J].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2022,33(05):251-256.

刘驰 2024-08-30阅读量1437

恶性黑色素瘤术后治疗

病请描述:1.黑色素瘤术后需要补充放疗吗? 辅助放疗可提高局部控制力,但未能改善无复发生存时间或总生存时间,可能增加不良反应(水肿、皮肤、皮下组织纤维化、疼痛等)。所以一般黑色素瘤术后不需要补充放疗。仅推荐用于以控制局部复发为首要目的的患者,或在无法进行全身性辅助治疗的患者中作为备选。对于脑转移的患者推荐进行立体定向放疗和/或全脑放疗。 2.现在黑色素瘤术后还要打干扰素吗? 对于黑色素瘤术后是否要打干扰素,要分情况来讨论。根据中国肿瘤临床协会关于黑色素瘤治疗指南,对于皮肤和肢端型黑色素瘤患者来说,病理分期IIB-III,推荐应用大剂量干扰素治疗。对于IV期黑色素瘤患者推荐应用免疫治疗。而对于粘膜恶黑患者来说,术后一般不推荐应用干扰素治疗。 3.哪些黑色素瘤术后需要化疗? 根据中国肿瘤临床协会关于黑色素瘤治疗指南,对于晚期无脑转移的皮肤、肢端型黑色素瘤患者可以考虑化疗、靶向治疗或免疫治疗,也可以采用联合治疗作为一线治疗。当一线治疗失败后则推荐化疗或化疗联合靶向治疗。而对于粘膜型黑色素瘤患者,则推荐一线应用化疗联合靶向治疗。而大剂量干扰素则是备选方案。 4.哪些黑色素瘤术后需要靶向治疗? 分子靶向药物对于黑色素瘤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与有效性,可使患者的生存质量得到改善,与传统化疗对比具有明显优势,对于中、晚期皮肤、肢端型黑色素瘤患者如果存在BRAFV600基因突变的推荐应用BRAF抑制剂+MEK抑制剂靶向治疗。对于晚期及不可切除的粘膜型黑色素瘤患者推荐化疗联合抗血管生成治疗,如果存在BRAFV600基因突变的推荐BRAF抑制剂靶向治疗。 5.哪些黑色素瘤术后需要免疫治疗? 近年来免疫治疗发展迅速,国内已有两组PD-1单抗获批,包括帕博利株单抗和特瑞普利单抗,用于治疗既往全身系统治疗失败的不可切除或转移性黑色素瘤患者。对于IV期转移灶可切除的皮肤及肢端黑色素瘤患者仍推荐PD-1单抗治疗1年。

屈国伦 2022-09-14阅读量1900

腰背痛

病请描述:    许多疾病可引起腰背痛,以局部病变居多,可能与腰背部长期负重,其结构易于损伤有关。邻近器官病变波及或放射性腰背部痛也极为常见。     腰背部的组织,自外向内包括皮肤、皮下组织、肌肉、韧带、脊椎、肋骨和脊髓。     按引起腰背痛的原发病变部位可分为:    1.脊椎疾病:如脊椎骨折、椎间盘突出、退行性脊柱炎、感染性脊柱炎、脊椎肿瘤等。    腰椎骨折组图(分别是压缩性骨折示意图、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示意图、X线片、普通腰椎CT、CT腰椎重建图、腰椎MRI):     腰椎间盘突出组图:      2.脊柱旁组织病变:如腰肌劳损、腰肌纤维组织炎等。    腰肌解剖示意图:      腰肌劳损:常因腰扭伤治疗不彻底或累积性损伤,自觉腰骶酸痛、钝痛,休息时缓解,劳累时加重。    腰肌纤维组织炎:常因寒冷、潮湿、慢性劳损所致腰背部筋膜(如下图)及肌肉组织水肿,纤维变性。表现为腰背部弥漫性疼痛,以腰椎两旁肌肉及髂嵴上方为主,晨起时加重,活动数分钟后好转,但活动过多疼痛又加重。轻叩腰部感疼痛缓解。     3.脊神经根病变:脊髓压迫症(见腰椎间盘突出组图)、蛛网膜下腔出血、腰骶神经根炎等。    4.内脏疾病引起的腰背痛      泌尿系统疾病:如肾炎、肾盂肾炎、泌尿道结石、肿瘤、结核、肾积水等。      盆腔器官疾病:如前列腺炎、前列腺癌、女性附件炎、宫颈炎、盆腔炎等。      消化系统疾病:如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急性胰腺炎、溃疡性结肠炎等。      呼吸系统疾病:如胸膜炎、肺结核、肺癌等。    伴随症状      伴脊柱畸形  外伤后畸形;先天性脊柱疾病;慢性起病见脊柱结核、强直性脊柱炎。      伴活动受限  见于脊柱外伤、强直性脊柱炎、腰背部软组织急性扭挫伤。      伴长期低热  见于脊柱结核、类风湿性关节炎;伴高热见于化脓性脊柱炎和椎旁脓肿。      伴尿频、尿急、尿不尽  见于尿路感染、前列腺炎、前列腺肥大;腰背剧痛伴血尿见于肾/输尿管结石。      伴嗳气、反酸、上腹胀痛  见于胃、十二指肠/胰腺病变;伴腹泻/便秘见于溃疡性结肠炎或克罗恩病。      伴月经异常、痛经、白带过多  见于宫颈炎、盆腔炎、卵巢/附件炎症或肿瘤。    可以看出,腰背痛的病因复杂,可能源于多系统多种疾病,从实证角度出发,需要借助影像学检查,多学科会诊,全面分析,反复思考才能得到准确的诊断,分诊到相应科室,给予对因治疗。    局部病变引起的腰背痛可同时对症止痛等处理,如云南白药膏/气雾剂/胶囊、活血止痛胶囊、十味活血丸、乌金活血止痛片、千山活血膏、展筋活血散、双氯芬酸钠、布洛芬、羟考酮;氟比洛芬凝胶贴膏、活血镇痛膏、散风活血膏、香桂活血膏、活血应痛丸、麝香止痛贴膏、骨通贴膏等等。物理治疗,如烤灯、微波、针灸、推拿、按摩、拔罐等手段建议诊断明晰后再酌情考虑。    以上图片均来自网络。

蒋伟 2022-04-08阅读量1.2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