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请描述:在门诊中,患者们常常带着焦虑与不安的心情,向医生提出一系列关于疾病预后的问题。其中,“浸润性肺癌是不是预后差?”这一问题尤为突出,它反映了患者对这一具有扩散特性的肺癌类型的深深担忧。浸润性肺癌,这一名词在医学领域常被提及,其扩散特性确实让不少人闻之色变。然而,面对这一疾病,我们是否应该如患者所担忧的那样,将其视为预后不佳的代名词呢? 一、浸润性肺癌的定义与特性浸润性肺癌,作为肺癌的一种类型,其特点在于癌细胞已经突破了肺组织原有的界限,向周围组织或器官进行扩散。这种扩散特性使得浸润性肺癌相较于非浸润性肺癌(如原位癌)具有更高的复发和转移风险。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浸润性肺癌的预后并非一成不变。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但不限于癌症的分期、病理类型、患者的身体状况以及治疗方式的选择等。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将浸润性肺癌等同于预后不佳的代名词,而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分析。二、影响浸润性肺癌预后的风险因素1. 癌症分期癌症的分期是评估预后的重要指标之一。对于浸润性肺癌而言,其分期通常基于肿瘤的大小、是否侵犯周围组织或器官、以及是否存在淋巴结转移等因素进行划分。早期浸润性肺癌(如Ⅰ期、Ⅱ期)的患者,由于肿瘤尚未广泛扩散,通过手术切除和辅助治疗往往能够获得较好的预后。而晚期浸润性肺癌(如Ⅲ期、Ⅳ期)的患者,由于癌细胞已经广泛扩散至周围组织或器官,治疗难度加大,预后相对较差。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在同一分期内,不同患者的预后也可能存在差异。这取决于患者的身体状况、治疗方式的选择以及治疗效果等多种因素。因此,对于浸润性肺癌患者而言,早期发现、早期治疗至关重要。2. 病理类型浸润性肺癌的病理类型也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肺癌的病理类型多种多样,包括腺癌、鳞癌、小细胞癌等。不同病理类型的肺癌对治疗的敏感性和反应性存在差异。例如,某些类型的肺癌(如腺癌)可能对某些化疗药物或靶向药物更为敏感,从而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和预后。此外,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肺癌相关基因被发现和确认。这些基因的表达状态与肺癌的预后密切相关。例如,某些基因的表达异常可能导致肺癌细胞的增殖和侵袭能力增强,从而增加复发和转移的风险。因此,对于浸润性肺癌患者而言,进行基因检测并了解自身基因状态对于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和评估预后具有重要意义。3. 患者身体状况患者的身体状况也是影响浸润性肺癌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这包括患者的年龄、体质、免疫功能等多个方面。身体状况较好的患者往往能够耐受更强烈的治疗方案(如手术、化疗、放疗等),从而获得更好的预后。相反,身体状况较差的患者可能无法承受高强度的治疗,导致治疗效果不佳或预后不良。此外,患者的心理状态也对预后产生重要影响。积极的心态和乐观的情绪有助于患者更好地应对疾病带来的压力和挑战,从而提高治疗效果和预后。因此,对于浸润性肺癌患者而言,保持积极的心态和乐观的情绪对于疾病的康复至关重要。4. 治疗方式的选择及效果治疗方式的选择及其效果直接关系到浸润性肺癌的预后。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创新疗法的不断涌现,越来越多的治疗方式被应用于浸润性肺癌的治疗中。这些治疗方式包括手术、化疗、放疗、免疫治疗、靶向治疗等。手术治疗是浸润性肺癌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对于早期浸润性肺癌患者而言,通过手术切除肿瘤及其周围组织往往能够获得较好的预后。然而,对于晚期浸润性肺癌患者而言,由于肿瘤已经广泛扩散至周围组织或器官,手术治疗的难度和复杂性增加,预后相对较差。此时,化疗、放疗等辅助治疗手段可能更为适用。近年来,免疫治疗和靶向治疗等新型疗法在浸润性肺癌的治疗中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这些新型疗法通过针对肺癌细胞的特定靶点或免疫机制进行干预,从而实现对肿瘤细胞的精准打击。与传统的化疗和放疗相比,这些新型疗法具有更高的疗效和更低的副作用。因此,对于浸润性肺癌患者而言,选择适合自己的治疗方式并积极配合治疗是提高预后的重要手段。三、面对浸润性肺癌的应对策略面对浸润性肺癌的挑战,患者和家属需要保持冷静和理性,积极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和建议。以下是一些建议,希望能为患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1. 及时就医:一旦发现肺部异常症状或疑似肺癌的体征,应立即就医进行进一步检查和治疗。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是提高预后的关键。 2. 了解病情:通过与医生沟通了解病情和治疗方案,增强对疾病的认识和理解。这有助于患者更好地配合治疗,提高治疗效果。 3. 保持积极心态:积极乐观的心态有助于增强患者的免疫力,提高治疗效果。患者可以通过心理咨询等方式调整心态,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 4. 合理饮食与运动:合理饮食和适量运动有助于改善患者的身体状况,提高免疫功能。患者应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合理的饮食和运动计划。 5. 定期复查与随访:治疗结束后,患者应定期进行复查和随访,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的复发或转移情况。综上所述,浸润性肺癌的预后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通过了解这些因素并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患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预后,提高生活质量。同时,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创新疗法的不断涌现,浸润性肺癌的治疗前景也将越来越广阔。
张百华 2024-12-25阅读量1328
病请描述:食管癌的病因至今尚未完全明确,但是经过多年的广泛深入研究,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一)吸烟、饮酒 我国食管癌主要病理类型为鳞癌,吸烟与酗酒是导致食管鳞癌的重要因素。长期吸烟和酗酒者发病风险明显增高,尤其是喝酒上脸的人,酗酒引起食管癌的风险可达10倍以上。 (二)吃得快、吃得烫 不少人由于个人习惯或工作压力喜欢吃得快,殊不知,未嚼烂的食物会造成食管粘膜损伤,从而增加了食管粘膜癌变风险。吃得烫也会烫伤食管粘膜,造成局部慢性炎症,长此以往,患食管癌的风险也会增加。 (三)亚硝酸盐 亚硝酸盐是亚硝胺类化合物的前体物质,而亚硝胺类物质是导致食管癌的重要因素。在食管癌高发区,如我国河南林县、河北磁县等地,食物和饮水中的亚硝胺含量明显高于其他地区,且与当地食管癌和食管上皮内瘤变的发生率呈正相关。亚硝酸盐是一种常见的食品添加剂,广泛用于腌制食品,因此,长期食用腌制食物导致亚硝酸盐摄取过量与食管癌发病相关。 (四)真菌毒素 霉变食物中的黄曲霉菌等真菌不仅能将硝酸盐还原为亚硝酸盐,而且能促进亚硝胺类物质合成,从而促进食管癌发生。 (五)微量元素缺乏 饮食中长期缺乏微量元素与维生素,尤其是硒、β-胡萝卜、维生素E等,可能是导致食管癌发病的重要因素。 (六)癌前病变 食管癌的癌前病变也是导致食管癌的重要病因。由Barrett食管、胃食管反流、腐蚀性食管烧伤、食管憩室、贲门失弛缓症等慢性食管病变引起的炎症,也可导致食管癌发生率增高。 (七)遗传因素 食管癌有一定的家族聚集倾向,提示遗传因素可能在食管癌发生过程中发挥一定作用。 (八)肥胖 对于我国较少见而西方人群中较为常见的食管腺癌,肥胖也是发病的危险因素之一。
杨劲松 2024-12-23阅读量1810
病请描述:提到食管癌的治疗,老百姓心里都会想到做手术。能手术就直接手术,这在我国是最常见的治疗模式。其原因在于:一是直接手术能快速缓解进食困难;二是手术能治愈一部分病人,至少可以让部分病人短期内无瘤生存;三是老百姓认为手术最彻底最重要,最重要的事情要先做。 但是,也常常能看到,有相当一部分病人,手术后很快肿瘤就复发了,而一旦复发,就陷入了无法治愈甚至无法有效治疗的绝境。病人和家属都很痛苦,很绝望,原本抱着彻底治愈的希望,也付出了巨大的创伤和高额的花费,却没得到期望的结果。 而这种手术后复发的机会,高达50%左右,基本和抛硬币差不多。这就是食管癌一发现就直接进行外科手术的弊端所在。 食管癌这种传统的治疗模式在历史上是由于多种客观因素造成的。在经济不发达、放化疗技术落后,且放疗设备稀缺的20世纪,手术是最有效且最容易实现的单一治疗手段。 但是早在20世纪60年代,以我国著名的胸外科先驱黄国俊教授为代表的外科专家和一大批肿瘤放疗专家就认识到外科手术在治疗食管癌中的不足,并联合开展了食管癌术前放疗的大量研究,发现先放疗再手术可以显著降低食管癌的术前分期,提高根治性手术切除率,从而降低术后复发率,改善长期生存。 随着80年代以后以铂类为代表的化疗药物进入临床广泛应用,国外也开展了多个关于食管癌术前化疗和术前放化疗的随机研究。经过数十年的探索,术前单纯化疗再手术的模式并未取得公认的疗效。 比较成功的是2012年发表的CROSS研究。该研究是2004至2008年在荷兰完成的,采用术前同步放化疗(放疗与化疗同时进行)方案联合手术治疗,对比单纯手术治疗。结果显示,术前同步放化疗显著提高了根治性切除率,降低了术后复发率,提高了总生存率。尤其是对食管鳞癌患者,获益更为显著,中位生存时间从直接手术的21个月提高到术前同步放化疗再手术的81个月。中位总生存达60个月的提高引起了食管癌治疗领域的地震,为食管癌患者带来了福音。在2015年,CROSS研究延长随访时间的结果再次证实了以上结论的可靠性。而在2021年,CROSS研究的10年随访结果显示,采用术前同步放化疗联合手术对比单纯手术,死亡风险下降40%,局部区域复发率降低60%。这种巨大的治疗效应没有随着时间的延长而消失,而是在治疗后的至少十年内持续存在。 基于此,食管癌术前同步放化疗被作为标准治疗写入国内外临床指南,如火如荼在世界各地广泛开展。目前,我科已常规开展食管癌术前同步放化疗的治疗,采用先进的精确放疗技术,联合高效的化疗药物,放化疗结束后再行手术,副作用轻微,疗效好,已经为众多食管癌患者带来了实实在在的获益。 在21世纪的今天,肿瘤的治疗早已迈进多学科综合治疗的历史阶段,只有综合多种治疗手段并合理安排治疗顺序,才能以较低的并发症为代价,获得最好的疗效。对于大多数食管癌来说,传统的一经发现就直接手术的模式是有巨大风险而不被推荐的。
杨劲松 2024-12-23阅读量1595
病请描述:通常我们认为,宫颈癌根治术后五年内复发风险比较大,五年之后复发风险降低,十年之后则更低。然而,我们今天要讲的这个宫颈原位癌全子宫切除术后11年后复发的病例却提示我们: 癌症即使在术后多年,仍可能出现复发,需要长期监测与随访。 66岁的张奶奶因为确诊为“宫颈原位癌”接受了全子宫切除术。宫颈原位癌是宫颈癌的早期形式,癌细胞尚未突破基底膜,通常通过手术即可治愈。当时的手术具体细节虽然不详,但宫颈和子宫已经完全切除,术后没有明显的并发症,也未有癌细胞转移的迹象,因此术后随访逐渐减少。 然而,在术后11年,张奶奶突然出现了下腹隐痛,且持续两个月之久。起初,这一腹痛并未立即引起重视,但在经历疼痛无法缓解后,她于今年7月到当地医院进行了检查,宫颈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测显示“非典型鳞状细胞”,提示可能存在癌前病变或复发。与此同时,HPV检测结果呈阳性,进一步证实了病毒感染的持续存在。 8月,张奶奶来到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妇产科就诊。入院后,医生首先为她进行了子宫磁共振检查(MRI),发现腹盆腔内及左侧腹股沟多发淋巴结肿大,提示可能出现癌症转移。接着,医生进一步为张奶奶进行阴道残端活检,结果显示“外阴上皮内瘤变III级(VIN III)”,这意味着癌变已经影响到了外阴组织。 子宫磁共振图像 根据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陈小平主任初步诊断为张奶奶是“宫颈原位癌术后淋巴结转移”,需要通过手术进行切除。手术前,陈小平主任团队仔细分析了她的病情,拟定了详细的手术方案,计划进行盆腔内多处淋巴结的清扫,并切除腹主动脉旁淋巴结。 手术在全麻下进行,由陈小平主任亲自主刀。患者采取平卧位,术者和助手通过脐耻之间纵向切口进入腹腔,首先处理了腹腔内广泛的黏连,探查发现左侧腹股沟、闭孔、髂内和骶前存在肿大淋巴结,且呈片状粘连,分离比较困难。腹主动脉两侧也发现了多个肿大的淋巴结,进一步确认了癌细胞已广泛转移。 为避免术后由于黏连引起的输尿管梗阻,在张军医生的建议下,先在左侧输尿管置入支架,然后充分暴露手术视野,仔细清扫盆腔内、腹主动脉旁肿大的淋巴结,切除阴道残端。整个手术过程较为顺利,手术切除的部分组织被送检以进行病理分析。 术后,送检的淋巴结病理结果证实,多个淋巴结存在癌细胞转移。特别是在骶前、腹主动脉旁的淋巴结中,癌细胞转移较为严重。 张奶奶这一病例的复杂性在于,患者已经术后多年,复发后癌细胞通过淋巴系统广泛转移,特别是转移至腹主动脉旁和骶前的淋巴结,提示病情的恶性程度较高。这提醒我们,即使宫颈癌患者在手术后病情得到控制,长期随访依然至关重要。 宫颈癌术后随访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1. 定期影像学检查:例如超声、CT、核磁共振(MRI)等,用于观察术后是否有复发迹象。 2. HPV检测:术后定期进行HPV筛查可以及早发现可能的病毒感染复发。 3. 病理学检查:通过活检和病理检查,评估残留癌细胞或新生病灶的情况。 4. 肿瘤标志物检测:血液中的一些肿瘤标志物可以提示癌症的复发或进展,例如患者的鳞状细胞癌相关抗原(SCC),它是评估宫颈癌复发的一个重要指标。 通过这些检查手段,医生可以及时发现早期的复发征兆,从而采取积极的干预措施,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
陈小平 2024-11-13阅读量2422
病请描述:肺磨玻璃结节如果是恶性的,基本上都是肺腺癌。那如果一个实性肺结节是恶性的,能从片子上看出来是肺鳞癌还是肺腺癌吗? 有朋友说那还不简单,抽血做个肺肿瘤标志物呗,如果表示肺腺癌的升高,那就是肺腺癌,如果表示肺鳞癌的升高,那就是肺鳞癌。有些患者确实可以通过肺肿瘤标志物来提前判断实性肺结节是什么类型的。但超过半数的恶性实性肺结节,手术之前做肿瘤标志物并不升高。 下面CT里面显示的是一位家住天津七十岁的男士,前段时间找我看片子。在他的左肺上叶有一个直径接近两厘米的实性肺结节,看起来像是典型的肺癌。在手术之前,我真的不敢说一定就是肺鳞癌还是肺腺癌,他的肿瘤标志物结果并没有明显的指示。最终,他在我这里住院并完成了手术,病理是一个肺鳞癌。而有些患者和他的肺结节长得非常类似,最终的病理却是肺腺癌。
刘懿 2024-11-11阅读量1523
病请描述: 近期有几例患者发现了问题准确诊断,是我们的能力强?非也。 这些都是我们(包括AI)曾经在数月前、数年前均遗漏的病例,回头系列仔细阅读,已经是疾病的初期、发生、发展了,过去只是以为没有问题,直到任何人都能发现问题。这里就张国桢教授提出的超早期肺癌话题。如果不连续观察或动态观察的重视,患者以为我健康,医生以为患者健康,最后都一目了然。这就是所谓的超早期肺腺癌、肺鳞癌、小细胞肺癌等等,目前超早期腺癌认知多数医院多数医生认知已经不是问题。然而超早期肺鳞癌、超早期小细胞肺癌等,还需要业界和人们例行重视体检,医师反复仔细对比来甄别异常。为此,从哲学来看,我们真的不是客观世界的反映觉知者,而仅仅是后知后觉而已。 我们如此,可想而知,基层类似遗漏病例就不知有多少了。以此来反思我们的能力。 尽管我们已经开始认识到疾病初期状态、发生发展与演变过程对超早期肺鳞癌的诊断具有强烈提示意义,尽管也是后知后觉,也算是进步。所以,我们呼吁期待我们影像同仁都来关注此类疾病。
许林 2024-11-08阅读量459
病请描述:食管癌是一种发生在食管上皮的恶性肿瘤,主要有食管鳞癌和腺癌两大类。食管癌的症状通常在疾病晚期才显现,早期可能不会引起明显症状。食管癌常见咽下食物梗噎感,胸骨后烧灼样、针刺样或牵拉摩擦样疼痛。检查最直接是胃镜检查,还有钡餐,胸部CT检查等;食管癌的预防:1、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减少吸烟与喝酒;少吃刺激性食物;不吃发酵霉变的食物,做好食物的防霉去毒;减少亚硝酸盐的摄入;多吃蔬菜水果;不要吃过烫的食物;2、避免接触和食用亚硝胺类化合物和真菌毒素:食管肿瘤和食管上皮重度增生病患较多地区其粮食和饮用水中亚硝胺含量显著升高,故应尽可能避免接触和食用亚硝胺类化合物;3、戒烟、戒酒:烟草和酒精中含有大量有害物质,长期吸烟和酗酒会对食管黏膜造成持续的刺激和损伤,增加食管癌的发生风险。
吴大平 2024-11-06阅读量1746
病请描述:任何癌症到了晚期都不好治,肺癌也是这样,肺癌中的肺鳞癌更是这样。在之前,我给大家讲过关于肺鳞癌的相关知识,了解了它的疾病特征,也就是业内所说的生物学行为。也给大家讲过,肺鳞癌到了晚期单用化疗的效果并不好。 有朋友可能会问,现在肺癌靶向药和免疫方面的药研究那么彻底,每年都有很多新药上市,那晚期肺鳞癌吃靶向药或者单独用免疫药治疗效果会好吗? 我们先来说靶向药,吃靶向药的一个前提,就是基因检测能够发现敏感的基因突变位点。但肺鳞癌的分子特点就是即使做了基因检测,常见的靶点也很少能对上,既然没有敏感突变,那吃靶向药的效果就不好。 说完靶向药,我们再来看单用免疫药,如果单用免疫药,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检测PD-L1高表达才可以,也就是要超过50%,这种单用免疫药效果最好,至少也要超过1%。但肺鳞癌做基因检测,PD-L1超过50%的患者不多,即使超过1%的加在一起,也到不了一半。所以说,对于大多数晚期肺鳞癌患者来说,单用免疫药效果也不好。
刘懿 2024-11-04阅读量1072
病请描述:有一位家住天津的老年男士一个月前在我这里住院做的肺结节手术,他的肺结节术后病理显示是一个肺鳞癌。最近他给我留言,说他手术前就有一些声音嘶哑,手术后嘶哑更厉害了,嗓子干,这个应该怎么样处理?需要用点药么? 肺癌声音嘶哑,大家第一反应是不是有淋巴结的转移影响到了说话的神经造成的嘶哑,或者是手术过程中因为清扫淋巴结而对神经产生了刺激引起的这个症状。这位患者这两种可能性都不是,他声音嘶哑的特点不符合这两种情况。肺结节手术以后,有些患者会出现声音嘶哑的感觉,适度多喝点水,可以到药店里面买一些治疗咽喉不适的含片,按照说明书使用,这个症状逐渐就缓解了。如果症状没有缓解或者感觉很重,可以看一下耳鼻喉科医生。 我是刘懿,一名专业治疗肺结节的外科医生,为您讲述肺结节术前术后真实的临床病例感受。
刘懿 2024-11-01阅读量1458
病请描述:任何肺癌在早期发现都可以获得比较满意的治疗效果,包括恶性程度比较高的小细胞肺癌。也就是说不管哪种类型的肺癌,如果能在小的肺结节阶段发现,都可以通过手术获得比较好的治疗效果。 但很多肺癌患者在确诊的时候就已经不在早期了,有一种说法说肺鳞癌如果长大了,尤其到了晚期,就特别不好治,治疗效果不好。有朋友想了解这到底是什么原因? 我觉得还是和肺鳞癌的特征有关,相对于其他类型的肺癌来说,肺鳞癌经常位于中央的位置,也就是中心型肺癌,更容易侵犯大血管和重要的气管,手术比较困难。另外肺鳞癌的生长速度要比肺腺癌快,虽然不如小细胞肺癌长得快,但有些速度也不慢。再有,得肺鳞癌的患者都是长期大量吸烟的烟民,他们更容易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病和心脏病,对手术和药物治疗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肺鳞癌一旦长大,尤其到了晚期,治疗效果就不好了。
刘懿 2024-10-28阅读量1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