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请描述: 春季作为万物复苏的时节,是调理身心的好时机。然而,对于血管瘤患者而言,这一时段是否适合治疗?商丘市第五人民医院血管瘤专科邓娟主任指出,血管瘤的治疗需结合病情进展和个体差异,而春季前后的健康管理同样关键。本文结合邓娟主任的临床经验,探讨血管瘤的治疗时机、方法及节后康复要点。 一、血管瘤的治疗时机:春季并非禁忌 邓娟主任强调,血管瘤的治疗不应因季节、节假日而延误。尤其对于快速生长、影响功能或存在恶变风险的血管瘤(如舌部、颈部等部位),需尽早干预。例如,湖北省肿瘤医院曾收治一名72岁患者,因长期忽视口腔血管瘤导致合并舌癌,最终通过高难度手术修复。春季假期若出现吞咽困难、疼痛加剧等症状,应立即就医。 二、血管瘤的综合治疗策略 邓娟主任团队根据血管瘤类型、位置及患者年龄制定方案: 药物治疗:适用于婴幼儿或小型血管瘤,需严格监测副作用。 激光/冷冻治疗:针对表浅血管瘤,需多次治疗以减少复发风险。 -手术切除:适用于大型或压迫重要器官的血管瘤,需联合多学科评估(以降低风险。 三、血管瘤健康管理 清淡饮食:避免辛辣、油腻食物,多摄入富含维生素的蔬果(如菠菜、南瓜),促进术后恢复。 规律作息:早睡早起,适度运动(如散步、八段锦),增强免疫力。 四、典型案例与患者教育 商丘市第五人民医院曾接诊一名儿童患者,因面部血管瘤导致心理障碍。邓娟团队采用激光联合药物治疗,半年后瘤体显著缩小。她提醒家长,血管瘤虽多为良性,但若持续增长或影响外观,需及时干预,避免延误最佳治疗期。 邓娟主任指出,春季期间的休养为血管瘤治疗提供了时间窗口,但需与常规医疗方案结合。患者应避免因“过年不就医”的传统观念耽误病情,同时注重术后调养与定期复查。商丘市第五人民医院血管瘤专科通过多学科协作与个性化治疗,帮助患者实现高效康复,重获健康生活。
邓娟 2025-04-05阅读量939
病请描述: 面肌痉挛又称面肌抽搐,为阵发性半侧面肌的不自主抽动,通常仅限于一侧面部,是颜面运动神经系统的疑难病症之一。起病时多在中年以后,临床以女性多见,多数患者以眼肌的间断抽动为主,逐渐缓慢的扩散到一侧面部的其他部分。严重时半个脸痉挛,不能睁眼,可引起面部疼痛、头痛、耳鸣等症状。面部抽动经常在遇见陌生人时、在公共场所露面时发作明显,影响患者日常生活。 面肌痉挛患者诊疗常会简单认为,只是“面子问题”能拖则拖,最终引起其他并发症发生,长期烦人的面部肌肉跳动,可能导致患者心理障碍,不愿外出,最终还是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因此,建议患者朋友药物治疗无效或存在明显病因,应尽早手术治疗。 还有患者疑问,同样是面肌痉挛,为什么有的人只是眼角和嘴角的肌肉跳动,有的人连脖子都跳呢?这是因为面部跳动的范围与面神经受压的分支有关,也与面神经受压的程度有关。先来说说为什么面神经受压的部位不同,导致脸上跳动的范围也不同吧,面神经从大脑出发,一路延伸到面部,并在这里分成5支,分别主管不同的部位。 1、颞支:支配额肌和眼轮匝肌,此分支一般较少受到周围血管的侵犯; 2、颧支:支配眼轮匝肌及颧肌,此分支受到周围血管侵犯时,就容易眼皮跳; 3、颊支:支配颊肌、口轮匝肌及其他口周围肌,此分支受到周围血管侵犯时,面颊、口角肌肉就不好好工作了; 4、下颌缘支:分布于下唇诸肌,如降下唇肌、咬肌、笑肌等,此分支受到周围血管侵犯时,有些表情就很难做出来了; 5、颈支:支配颈阔肌,颈支神经受到压迫时,脖子就会抽搐,面肌痉挛就比较严重了。 看到这里我们就明白了,哪根面神经分支受累,它支配的肌肉就可能抽动;受累的面神经分支越多,抽动的范围越大,病情越严重。94%的面肌痉挛都是从眼皮跳动开始的,病情进展到中度时,抽动会蔓延到嘴角,重度的连脖子也会抽动。面部肌肉的长期异常跳动,除了影响到患者的视力等正常功能外,严重影响患者的心理问题,导致患者不愿外出与外界交流,影响到正常生活与工作。 而面肌痉挛常见病因就是因为神经血管骑跨导致,因此单纯的药物治疗是无法根治的,早期患者还可以通过药物有效控制,长期服用则效果甚微,如果长期得不到根治可能会引起面神经损伤,多数情况下特别是患病8年以内的患者,通过显微血管减压术的治疗,都能够恢复面神经的正常功能。 据统计,临床上有85%的面肌痉挛患者在治疗上存在误区,如盲目轻信广告、迷信一些偏方、验方等,还有些患者及家属害怕进行手术治疗,造成久病不愈,患者十分痛苦。 不同方法的治疗效果及其适应症大相径庭,比如药物治疗可以暂时减轻抽搐的程度,但不能将抽搐症状祛除,因此药物治疗适用于疾病早期或全身情况较差不能接受其他治疗的患者;注射肉毒素可以通过药物对神经的毒性作用来阻断神经传导,优点是操作简单,但缺点是只能暂时缓解症状,不能根治,需要反复注射,而长期注射有造成永久面瘫的可能;显微血管减压术是目前一种针对原发性面肌痉挛病因的有效治疗方法,通过手术可以祛除面肌痉挛。
王景 2025-01-07阅读量1831
病请描述: 天气越来越冷 尿控门诊就诊的人数蹭蹭往上涨 原因大多是尿频的困扰 特别是晚上尿多特别痛苦 天气转冷,尿频、尿急的原因考虑有这几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因为天气寒冷。 人体为了保持正常的体温,会加强新陈代谢。而人体的新陈代谢作用,最终产物都会有水分。所以新陈代谢加强,就意味着产生更多的内生水。也就是说,尿量会增加。总体的尿量增加以后,因为每次的排尿量相对固定,所以就会出现尿频的现象。 2、但是如果合并有尿急,很可能是合并有泌尿系统感染。 因为天气变冷时人体的免疫力可能有所下降,容易出现泌尿系统的感染,进而出现尿频尿急。 3、还有就是膀胱过度活动症的症状! 还有部分患者本身就患有膀胱过度活动症,气温变化也有导致症状加重。膀胱过度活动症(OAB)是一种常见的膀胱功能障碍性疾病,以尿急症状为特征的症候群,患者的具体表现及影响主要包括:频繁上厕所,被迫减少饮水,不敢参加社交活动,无法长时间工作,效率降低,担心漏尿,回避性生活等,由此引发的一系列的心理障碍,直接影响生活和工作,并形成恶性循环。“憋不住尿”听起来是小事,却十分影响生活质量。有人不敢多喝水,带上尿垫才敢出门,严重的还会引起泌尿系统炎症,甚至影响肾脏功能。 膀胱过度活动症自我评估: 尿急:突然和强迫性的排尿欲望,很难延迟。 尿频:白天排尿≥8次。 伴尿急或尿急后立即尿液不自主漏出。 夜尿≥2次醒来排尿的主诉,约75%的OAB患者伴有夜尿。 如果是膀胱过度活动症就需要就医治疗 保守治疗有憋尿训练、盆底肌训练、口服药物治疗,一般是M受体阻断剂,可以抑制逼尿肌收缩,而缓解尿频、尿急,临床上有托特罗定、索利那新等。药物主要是针对各种征状对症下药,从而舒缓膀胱过度活跃症的征状。 手术治疗有肉毒素注射、骶神经调控,骶神经调控可以通过刺激骶神经,调节与排尿相关的膀胱、括约肌和盆底的神经反射,使异常的神经反射重新达到平衡。对于尿频、尿急的症状改善效果显著,术后随着刺激器的持续刺激,排尿逐渐恢复正常。 泌尿系感染也许就医治疗 可能是饮水量过少、细菌感染引起的,容易导致多尿症状。建议在医生指导下服用抗生素类药物治疗。 提醒:如果在正常饮水情况下,出现尿频、夜尿多的现象,需要排查病因,针对病因个体化治疗。
李旭东 2024-12-25阅读量1782
病请描述: 许多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不仅遭受身体的痛苦,心理上也倍受折磨,甚至不少人为此得了心理疾病。宣武医院王作伟主任的门诊就经常遇到大量的患者,病情反复不说,心理还特别焦虑。 有的患者患病后几年都特别焦虑,觉得自己的腰椎间盘突出好不了,对今后的工作、生活都有影响,越想越焦虑,越想越崩溃,感觉日子过得没有一天顺心。有的患者甚至还去看了心理医生,开一些治疗焦虑的药调节。其实,要对抗这样的焦虑,究其根本还是应该从疾病本身出发,那患者朋友们应该怎么做呢? 首先,你得充分了解腰椎间盘突出症这个疾病。 •了解一些腰椎间盘突出的基本知识,比如为什么会突出、日常的哪些因素会影响腰椎间盘突出、一般的治疗方法等。 •认识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危害性,比如这个病到底有多严重、会不会造成瘫痪等。 •关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预后,比如有多少人治疗后会好、如果治疗效果不佳会有什么后果等。 其次,你应该清楚自己的具体病情。 •清楚自己的疾病发展到什么阶段了,比如是在较早的阶段,还是比较轻微的阶段,或者已经到了较为严重的阶段了。 •了解自己腰椎间盘突出的具体情况,比如突出大不大,对神经压迫严重程度,最近的治疗效果如何,发病频率等。 •观察自己腰椎间盘突出的治疗效果,若不佳就要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了,比如保守治疗做了多长时间,保守治疗效果好不好,什么时候需要手术介入等。 •知道什么时候需要手术治疗,比如手术能达到什么目的、手术的有效率多少等,或者去正规医院让医生给你进行详细的专业分析,再决定是否手术和手术方案。 其实,很多患者焦虑都是因为对腰椎间盘突出症不了解、对自己的病情不清楚,或者对手术治疗的惧怕。等我们了解清楚后,病情反复老不好,症状对生活影响大,保守治疗的效果也不好,这个时候就需要及时去医院调整治疗方案,需要手术时还应该勇敢面对。 上面这些相关知识,我们在之前稿子里都有提及,大家可以往前翻看,清楚了这些知识后,焦虑就能缓解很多,而当患者经过正规治疗后症状缓解了,回归正常生活后,这时才是真正放下焦虑的时候。
王作伟 2024-11-01阅读量1750
病请描述:早泄(PE)和勃起功能障碍(ED)是男性最常见的性功能障碍,两者经常共存,且相互影响,这种情况我们一般称之为PE和ED共病。 临床中,很多患者向男科大夫抱怨,说自己在性生活过程中,为了延时,总暗示自己不要激动,要平静,以免控制不住就射精,而平静下来后,阴茎勃起又变差,很快疲软,最后变成了一勃起就早泄,想延时就阳痿的恶性循环,极大影响性生活体验,不得不来医院就诊。 一.早泄和ED共病发病率 这种情况其实十分常见,有的患者是先出现早泄,后出现阳痿,有的是先阳痿后早泄,有的是两者同时出现。 欧洲:23%ED患者同时存在PE; 亚太:49%中重度ED存在PE 中国:33.7%的ED患者同时患有PE 二.PE与ED的临床相关性 1.ED严重程度与PE风险呈正相关 2.PE同样增加ED患病风险 三.PE和ED共病的发病特点 关于PE和ED共病的临床特征,现有文献尚未有准确的描述。 1、先ED后PE 初始射精功能和阴道内 射精潜伏期(IELT)正常,ED发生后,IELT才逐渐缩短。这类患者的ED发生多有明确的病因,如血管因素、精神因素等。 2、先PE后ED 初始患者的勃起功能正常,PE发生后,勃起功能才逐渐减退。这类患者ED的发生原因往往不如前者明显。因此,对于PE病程较长的患者,应注意评估其勃起功能。 3、PE和ED同时发生或分辨不清 发病时有ED,也存在PE。表现为性生活时阴茎勃起不佳的情况下进入前或进入后很快即射精。 同时,在临床上还存在一部分患者由于认知和表达能力较差,对PE和ED发生时间的先后顺序不能清晰表述,也归为此种类型。 四.ED和PE相互继发的机制 那么,勃起功能障碍(以下简称 ED)和早泄为啥像难兄难弟一样,常相伴发生呢? 1.PE及ED的发病机制对比 2.PE继发ED的机制 ①PE患者的焦虑、抑郁等心理因素与ED风险有关 ②PE患者在对自己射精时间不满意的情况下,为控制射精而有意降低性兴奋,从而导致勃起性兴奋度不够,诱发ED ③PE患者的ED风险是非PE人群的4倍左右 ④老龄、性关系不稳定的PE患者,患ED风险更高 3.ED继发PE的机制 ①轻度ED会影响对射精的控制力 ②操作性焦虑、伴侣关系恶化导致心理障碍引起PE ③ED患者为了维持阴茎的持久硬度,会增加刺激的强度和频率,从而诱发射精过快 ④偶尔的勃起不坚会导致患者自信心不佳, 如果性伴侣的配合再有问题,均会导致ED和早泄同时发生 ⑤伴有ED的PE症状比较严重,对生活质量的影响也更明显 4.PE与ED的恶性循环 五.PE与ED药物治疗的目的与机理 1.达泊西汀治疗PE的机制-提高射精阈值 2.PDE5i治疗ED的机理-扩张血管 六.PE合并ED的治疗 1.ED合并早泄治疗,我们主要遵循三原则。 原则一:运用综合药物疗法应对。该方案运用 PDE-5 抑制剂治疗勃起功能障碍,用SSRI类药物延长时间,同时配合中药对患者进行辨证施治,三管齐下,临床上已经取得了良好效果,我们称之为“鸡尾酒”疗法,可以令患者勃起明显改善,射精时间延长,射精快的不良习惯开始发生变化,坚持治疗可获得充足的射精控制力。 原则二:坚持训练,掌握新的运动技能。药物治疗能使患者勃起改善,射精控制力增强, 在此基础上,我们推荐患者不断尝试性生活,把它当作一种射精训练来完成,通过坚持训练达到熟练掌握、应用,从而巩固射精控制力 。训练过程中,医生应该与患者沟通,教会患者一些具体动作,比如动——停结合、牵拉阴囊、阴茎根部挤捏法等行为疗法,患者进行一定量训练后,可达到初步射精控制力。之后,不断练习、巩固,直到性行为达到完全的锻炼和恢复。 原则三 :改善整体健康状况。患者要积极控制影响性功能的原发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这对于性功能的恢复也有重要作用。 2.原发性PE合并ED ①是临床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类型 ②应同时治疗PE和ED, 以更早达到满意性生活 ③单纯ED治疗不会带来PE的好转,而同时治疗PE可能是病因治疗的一部分 3.明确由ED继发PE的治疗 ①在ED有效地得到治疗后, 这类病人的早泄症状可能得以改善或者治愈 ②对明确由ED导致的PE,EAU指南建议应先治疗ED或者二者同时治疗 ③EAU指南:可同时治疗PE和ED 4.ED合并PE患者的治疗路经 5.ED与PE共病患者的治疗疗效 6.ED合并PE患者治疗经验分析-安全性
李建辉 2024-09-23阅读量1812
病请描述:梵高、牛顿、贝多芬、丘吉尔、海明威、玛丽莲·梦露、顾城、三毛......这些历史上著名的人物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是双相情感障碍的患者。这种疾病,又被称为“天才病”,不仅影响了他们的生活,也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他们的成就。双相情感障碍,一种以躁狂和抑郁交替或混合发作为特征的心理疾病,让我们一起深入了解它的面貌和影响。 什么是双相情感障碍 双相情感障碍(bipolardisorder,BD)是指既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一类心境障碍。它的核心是情绪不稳定。双相情感障碍有两个类型,Ⅰ型和Ⅱ型,Ⅰ型有典型的躁狂发作,而Ⅱ型只存在轻躁狂发作,没有出现过典型的躁狂发作。 临床表现 01躁狂发作 典型的躁狂发作,以情绪高涨、思维奔逸和意志增强的“三高”症状为特征。 02轻躁狂发作 轻躁狂发作临床易激惹,鲁莽。 03抑郁发作 运动可以明显转移人们的注意力,还能够促进身体分泌更多的多巴胺,多巴胺具有愉悦身心、放松心情的作用,因此,想要避免焦虑可以多进行运动,通过合理的运动来促进健康。 如何治疗: 01双相躁狂急性期的处理 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如出现激越等躁狂症的症状,如轻症患者可表现为踱步或坐立不安,重症患者可表现为不合作,威胁或攻击性行为,根据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管理指南建议,患者可使用苯二氮卓类药物进行治疗。如患者处于躁狂发作期,可使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锂或丙戊酸进行联合治疗。 02双相抑郁急性期的处理 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如出现情绪低落、思维迟缓、意志活动减退等抑郁症的症状,根据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管理指南建议,患者可使用锂、抗惊厥药、非典型抗精神病药进行治疗。 03双相情感障碍的维持治疗 临床上几乎所有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都需要维持治疗,以防止后续发作,减少残留症状,恢复功能和生活质量。虽然药物治疗是双相情感障碍维持治疗的基础,但通常不足以预防复发,因此可进行辅助性社会心理治疗,可将复发率降低约15%;而常用于维持治疗的药物主要包括锂、喹硫平、丙戊酸等,可有效预防狂躁和抑郁的发作。 04双相情感障碍的外科手术临床治疗 针对多种药物足量足疗程联合治疗后,效果不明显或依然反复发作的难治性双相情感障碍,近年来,医生们在临床研究中发现,外科手术治疗也能获得满意的效果。 特别是近年来,最新一代的神经调控“磁波刀”治疗术,给越来越多的患者带来“惊喜”效果!结合磁共振的实时成像、实时测温,脑部“磁波刀”通过聚焦超声,可以发射1000多束超声波,精准聚焦调控脑部治疗靶点。因为低温的调控技术,神经组织结构依然保持完整,“痕迹”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消失,不会对患者造成永久性损害。大多数病人治疗当天就可以回家,相当于门诊治疗。这种不开刀、不需要用麻药的无创治疗方式给了一些患者新的选择。 探索双相情感障碍,不仅是为了理解,更是为了拥抱每一位在这场情绪马拉松中的勇士。所以,让我们一起加油,为心灵的健康奔跑,因为在这个情感起伏的赛道上,我们都是彼此的坚强后盾!记住,双相情感障碍患友们,我们不孤单!
孙伯民 2024-09-23阅读量1889
病请描述:国庆假期值班,接诊了一位颈椎病患者,患者,女,42岁,“颈部酸胀僵硬疼痛,伴头晕、失眠十余年,加重伴右上肢放射痛一周”,患者告诉笔者,这十余年断断续续在南宁市内多家医院就诊,并且在按摩理疗馆、美容院调理,症状时好时坏,最近每天肩背部酸胀僵硬疼痛,一晚上睡不足五小时。最严重的是她告诉笔者每次过斑马线的时候,看见汽车开过来她很想撞上去!!她的病情陈述令我震惊,这位颈椎病患者已经患上严重的抑郁。 有关颈椎病患者的心理健康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家人和医务人员的关注。这也是为什么病程漫长的颈椎病患者很难治愈原因所在。今天闲暇之余,专门写一下有关颈椎病与精神焦虑、抑郁的问题,希望能引起患者本人、患者家属及医务人员的重视。 颈椎病的发病机制复杂,病因尚未完全明确,症状复杂、多样, 目前尚无统一规范的治疗方案。由于其病程长,且迁延不愈,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被世界卫生组织 (WHO)列为第二大顽固疾病。 近年来随着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的广泛使用,人们的工作、学习、 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比如长时间弯腰低头办公、长时间驾驶、久坐,缺乏一定强度的运动锻炼等等。颈椎病的发病呈年轻化趋势, 发病率为 5%~20%,且呈逐年上升趋势。 据报道,大约有35%~40%的颈椎病患者存在抑郁、焦虑等不良心理状态。 那么,为什么颈椎病会引起精神焦虑、抑郁呢? 第一、颈椎病会给患者带来颈部僵硬疼痛、肩臂疼痛、背部僵硬疼痛、手部麻木、头晕、头痛、恶心、心慌、胸闷、失眠、耳鸣、眼花等躯体上的痛苦,影响生理功能的正常发挥,降低了患者对自身健康状况的评价;患者常自觉精力减退、睡眠不足,导致生活质量下降,也会严重影响学习、工作。 第二、颈椎退行性病变的进展,颈部交感神经受刺激及内分泌功能紊乱等一些列因素的影响,患者长期受颈椎病的折磨,机体应激能力变差。比如:睡眠障碍、精神恍惚、注意力不集中,工作容易出差错等等,容易导致焦虑、 恐惧和抑郁等情绪障碍,如果患者不能及时自身疏导, 躯体会出现病理变化,更加促使颈椎病的病情进一步恶化。 第三、颈椎病就诊患者往往会因为治疗效果不显著或者是治疗效果维持不长,表现出消极情绪。此外,颈椎病治疗周期长,部分患者家庭难以承受疾病治疗的经济负担,担心花钱仍治不 好。反复就医患者的生活质量下降,生活质量下降也可诱发焦虑抑郁等。同时,情绪障碍导致颈椎病患者在治疗中依从性降低,也会产生焦虑情绪。 所以,笔者在门诊常常见到颈椎病患者同时在多家医院及多个医生就诊记录。 第四、疼痛是患者机体对于外在刺激的作用下的一种复杂反应的主观感受。研究提示30%~60%的疼痛患者伴有抑郁症。颈椎病患者往往在工作及社会中承担较重要的角色,期望躯体恢复健康的意愿强烈,患病后由于躯体症状的反复迁延,难以体现自我价值,易导致情绪障碍的发生。 第五、颈椎病疾病发展过程和治疗过程都会引起患者的明显心理障碍和心理问题,其中以焦虑和抑郁情绪障碍最为明显,而情绪障碍后由于其不恰当的姿势导致肌肉的紧张度和脊柱结构的改变,同样可能会进一步加重颈椎病的临床症状,进而进入恶行循环。 简单来说,不良的精神情绪同样可诱发颈椎病,笔者在临床工作中发现很多颈椎病患者心情好时症状减轻,心情不好时症状多加重。当我们情绪紧张时,颈部肌肉发生不自主的收缩,甚至痉挛,这时颈椎的力学平衡发生改变,造成骨性结构和关节位置的变化,从而引发或加重颈椎病。 总而言之,颈椎病可以引起精神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状态;同样,不良心理情绪也会加重颈椎病的临床症状或引起颈椎病的复发。 研究表明:颈椎病患者的康复疗效果和心理的治疗之间具有直接关系。根据“生物—心理—社会”综合医学模式,对颈椎病患者疾病病因的治疗、康复治疗及身心健康康复,可帮助患者取得理想的临床疗效。 临床医务人员不仅对颈椎病患者开展病因学调查,针对疾病发生原因针对性康复治疗,还需要对颈椎病患者进行疏导疗法、放松疗法、暗示疗法等方法缓解患者的消极心理,既能预防颈椎病的复发,又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使患者更好地接受现状和调动患者配合康复治疗积极性。 偶尔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 三分治,七分养!自律是最好的治疗方式!与君共勉!
王明杰 2024-09-06阅读量1926
病请描述:银屑病是一种常见且复杂的免疫介导性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系统疾病。为了进一步规范银屑病的诊疗,提高临床治疗的规范性和有效性,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银屑病专业委员会发布了《2023版中国银屑病诊疗指南》。本文将详细解读该指南的核心内容,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 文 | 刘驰 银屑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01 遗传因素 银屑病的遗传倾向非常显著,研究显示,大约31.26%的银屑病患者有家族史,一级亲属和二级亲属的遗传度分别为67.04%和46.59%。当父母一方患有银屑病时,子女的发病率约为20%;若父母双方均患有银屑病,子女的发病率则高达65%。双胞胎研究也显示,同卵双生子的发病一致性为65%至72%,而异卵双生子的发病一致性则为15%至30%。 在遗传研究方面,HLA-C06:02位点与银屑病的发病关联性最为显著。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安徽医科大学张学军团队发现了38个银屑病易感基因,这些基因占全球已发现银屑病易感基因的38%。目前,已确认的银屑病易感基因超过80个,包括IL-12B、IL-23R、IL-17A、TNFAIP3等。脓疱型银屑病与IL-36基因位点相关,而银屑病关节炎(PsA)则与HLA-B27位点相关。 02 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在银屑病的发病和加重中起重要作用。研究表明,点滴状银屑病常与咽部急性链球菌感染有关,精神紧张、睡眠障碍、过度劳累等因素也可导致银屑病的发生、加重或复发。创伤如手术、烫伤或擦伤可能诱发同形反应,使受损部位发生银屑病。 03 免疫因素 免疫系统的异常是银屑病发病的核心机制。T细胞、树突细胞、中性粒细胞和角质形成细胞等免疫细胞通过分泌TNF-α、IL-17、IL-22等细胞因子,形成炎症循环,导致银屑病的特征性皮损。IL-23和Th17细胞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IL-23可促进Th17细胞分泌IL-17,而IL-17A与银屑病的发病机制关系最为密切。此外,IL-17A还可通过激活信号传导子和转录活化子1(STAT1)和STAT3通路,促进角蛋白K17的表达。 银屑病的诊断与分型 银屑病的诊断主要基于临床表现和皮肤病理特征。不同类型的银屑病有不同的临床表现和病理特征。 01 寻常型银屑病 寻常型银屑病是最常见的类型,占所有银屑病病例的80%至90%。主要表现为边界清晰的暗红色斑块或浸润性红斑,上覆银白色鳞屑,刮除鳞屑后可见薄膜现象和点状出血现象。 02 脓疱型银屑病 脓疱型银屑病包括泛发性脓疱型银屑病(GPP)和局限性脓疱型银屑病。GPP是一种临床少见但严重的银屑病类型,表现为全身弥漫性红斑及无菌性脓疱,常伴有发热、关节肿胀疼痛、外周血白细胞增多等系统症状。局限性脓疱型银屑病主要发生在手掌和足跖部位,表现为反复出现的小脓疱。 03 红皮病型银屑病 红皮病型银屑病是一种较为少见的重症银屑病类型,患者全身弥漫性红斑,伴有大量糠状鳞屑,皮损面积可超过90%体表面积。患者常伴有全身症状,如发热、畏寒、乏力等,病程较长且易复发。 04 银屑病关节炎(PsA) PsA患者除了皮肤表现外,关节也受到影响。大约30%的银屑病患者会发展为PsA,主要表现为关节肿胀、疼痛、晨僵以及关节活动受限。根据是否存在关节病变,结合皮损情况,诊断PsA。 银屑病的严重程度分级 银屑病的严重程度分级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指标进行评估: 01 PASI(银屑病皮损面积与严重程度指数) PASI是评估银屑病严重程度和治疗效果的最常用指标。PASI评分根据皮损的面积、红斑、鳞屑和浸润程度进行打分,分值范围从0到72分。 02 BSA(皮损体表面积) BSA通过估算皮损面积占全身表面积的百分比来评估病情严重程度。患者单个手掌及手指屈侧面积定义为1%体表面积。 03 PGA(医生整体评价) PGA根据红斑、鳞屑和斑块浸润的整体情况进行评分,从无症状(0分)到极重症(5分)进行分类,评分越高表示病情越重。 04 DLQI(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 DLQI用于评估银屑病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分值范围为0到30分,得分越高表明生活质量受影响越大。指南强调治疗不仅要改善皮损,还应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银屑病的治疗选择 01 外用治疗 外用治疗是轻度银屑病的主要治疗方法。指南推荐使用维生素D3衍生物如他卡西醇,以及弱效至中效的糖皮质激素如氢化可的松软膏和糠酸莫米松软膏。这些药物可以有效减少炎症和鳞屑,并在长期使用中相对安全。 02 光疗 光疗特别是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被推荐用于中度至重度银屑病患者。研究表明,NB-UVB疗效较广谱中波紫外线(BB-UVB)更为显著,且与外用药物联合使用可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 03 系统治疗 中重度银屑病或外用治疗无效的患者,系统治疗是主要选择。常用药物包括甲氨蝶呤、环孢素、维A酸类药物(如阿维A酸)、托法替布等。指南建议,对于那些对传统系统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可以考虑生物制剂。 04 生物制剂 生物制剂是近年来银屑病治疗的重大进展,主要靶向TNF-α、IL-17和IL-23等细胞因子。阿达木单抗(抗TNF-α单抗)、司库奇尤单抗(抗IL-17A单抗)和乌司奴单抗(抗IL-12/23单抗)均已被证明在改善银屑病皮损和预防复发方面具有显著效果。 银屑病的共病管理 银屑病是一种系统性疾病,常伴有多种共病,如心血管疾病、代谢综合征、精神心理疾病和慢性肾脏疾病等。指南详细列出了各类共病的管理策略。 01 心血管疾病 研究显示,银屑病患者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加,特别是重度银屑病患者。常见的心血管共病包括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心肌梗死等。指南建议,银屑病患者应定期监测心血管健康状况,尤其是在使用可能影响心血管系统的治疗药物时,如TNF-α抑制剂。 02 代谢性疾病 银屑病与代谢综合征、糖尿病和肥胖有密切关联。银屑病患者的2型糖尿病发病风险增加1.69倍。研究显示,肥胖是银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特别是在年轻患者中。体重指数(BMI)与银屑病的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指南建议在治疗银屑病的同时,应积极管理代谢性疾病。 03 精神心理疾病 银屑病患者中焦虑和抑郁的患病率显著高于普通人群,这与银屑病的外观影响和慢性病程密切相关。精神抑郁可能通过炎症通路加重银屑病的病情。指南建议对合并精神心理疾病的银屑病患者进行定期评估,并在必要时转诊至心理科进行综合治疗。 04 慢性肾脏疾病 严重银屑病患者罹患慢性肾病和终末期肾病的风险显著增加。尤其是在使用可能对肾功能有影响的药物时,如甲氨蝶呤、环孢素和非甾体抗炎药(NSAID),应定期监测肾功能。 中西医结合治疗策略 《中国银屑病诊疗指南》特别提到中西医结合的治疗策略,融合了中医诊治银屑病的最新研究成果。 01 中医辨证施治 中医治疗银屑病强调“活血化瘀、清热解毒、养血润燥”的基本原则,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进行辨证施治。例如,对于湿热内蕴证患者,可选用清热解毒、利湿化浊的中药方剂;对于血瘀阻滞证患者,可使用活血化瘀的治疗方法。 02 中药的外用与内服结合 中药的外用治疗可以有效减轻局部症状,如炎症和瘙痒,而内服中药则有助于整体调理,预防复发。指南建议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提高疗效并减少不良反应。 本指南在继承以往版本的基础上,结合了近年来的研究进展,提出了更加系统、规范和科学的诊疗建议。对于临床医生而言,遵循指南不仅能提高银屑病的治疗效果,还能有效减少治疗中的不良反应,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引用文献: [1]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银屑病专业委员会. 中国银屑病诊疗指南(2023版)[J]. 中华皮肤科杂志,2023,56(7):573-625. DOI:10.35541/cjd.20220839.
刘驰 2024-08-30阅读量1766
病请描述:儿童心理科普之抑郁篇 儿童抑郁症,作为抑郁症的一种特殊类型,近年来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此种病状特指于孩童阶段(通常定义为12岁及以下)发生的心理问题,其核心症状包括明显的且持久的精神压抑与缺乏热情。这种被称为儿童抑郁症的情况是一种严重的心理障碍,由于其较低的辨识度、治疗成功率低和高自杀风险等特征,给孩子的身体和心灵健康带来极大的危害,甚至危及生命安全。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普及关于儿童抑郁症的基本认识,同时通过详细解析病例来加深理解。 一、儿童抑郁症概述 儿童抑郁症是一种复杂的精神疾病,其症状可能包括情绪波动大、行为冲动、愤怒、沮丧、自卑、食欲不振、失眠或嗜睡、社交退缩、难以集中注意力等。有时,患儿还会出现腹痛、头痛等躯体症状,甚至可能发生自杀行为。多元因素可能导致抑郁症的发生,包括遗传因素、家庭环境、社会援助以及压力生活事件等。 二、临床案例分析 案例一:小明的抑郁之旅 小明,一个十岁的小男孩,原本活泼好动,成绩优异。然而,近半年来,他的性格发生了明显变化。他开始变得沉默寡言,对学习和游戏都失去了兴趣。晚上经常失眠,食欲也大幅下降。父母发现他的变化后,带他来到医院的心理科就诊。 经过详细询问和检查,诊断小明患有儿童抑郁症。原来,小明的父母近期关系紧张,经常争吵,甚至考虑过离婚。这种家庭氛围对小明的心理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导致他出现了抑郁症状。在医生的建议下,小明的父母开始调整他们之间的关系,给予小明更多的关爱和支持。小明接受了心理和药物的治疗,并逐渐从抑郁的阴影中走了出来。 案例二:小红的逃避与自救 小红,一个十二岁的女孩,一直是个品学兼优的学生。然而,进入初中后,她突然变得不爱上学,经常找借口请假或逃课。父母和老师都以为她是厌学或叛逆,但实际上,小红正被抑郁症所困扰。 小红的抑郁源于学业压力和人际关系问题。进入初中后,课程难度加大,她感到力不从心;同时,新环境中的人际关系也让她感到孤独和无助。这些压力逐渐积累,最终导致了她的抑郁症状。幸运的是,小红的家人及时发现了她的异常,并带她去看了心理医生。 在医生的帮助下,小红学会了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和压力,也学会了如何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同时,她还参加了学校的心理咨询活动,结交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小红逐渐恢复了往日的活力和自信。 三、儿童抑郁症的识别与应对 1、如何识别: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应密切关注孩子的情绪和行为变化。如果孩子出现持续的情绪低落、兴趣缺失、睡眠障碍、食欲改变等症状,应及时带孩子去医院就诊。 2、对策:一旦孩子被诊断出患有抑郁症,父母和教育工作者应当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计划。这包括心理干预、药物疗法以及家庭援助等多种方式。同时,家长还应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和理解,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自我认知和生活态度。 3、预防:预防儿童抑郁症的关键在于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和社会环境。家长应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避免过度施压和惩罚;学校也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和干预服务。 四、结语 儿童抑郁症是一种不容忽视的精神疾病,它严重危害着儿童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通过科普和宣传,我们可以提高公众对儿童抑郁症的认识和关注,促进早期识别和有效干预。同时,家长和教育工作者也应承担起更多的责任和义务,为孩子们营造一个健康、快乐的成长环境。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孩子们撑起一片心灵的蓝天。
生长发育 2024-07-16阅读量3079
病请描述:儿童多动症会影响智力发育吗? 儿童多动症通常不会影响智力发展。多动症主要涉及大脑皮层的功能紊乱,特别是与注意力、冲动控制和活动水平相关的区域,而智力主要由大脑的其他部分,如额叶、顶叶及颞叶的功能状态决定。因此,多动症和智力发展的受累区域不同,导致多动症一般不会直接影响智力。 然而,有几个方面需要家长和医生注意: 注意力不集中:多动症儿童的主要症状之一是注意力不集中,这可能导致他们在学习新知识或解决问题时遇到困难。虽然这不代表他们智力低下,但可能会影响他们的学习成绩和学业表现。例如,一个智力正常的多动症儿童可能因为无法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而错过重要的教学内容,从而导致成绩下降。 学习困难:由于注意力不集中和冲动行为,多动症儿童可能会在学习上遇到挑战。他们可能难以完成作业、阅读或写作任务,或者无法按时完成考试。有很多家长和老师就是会下意识认为患有多动症的儿童,智力也不好,但其实是因为多动症的孩子上课比较好动,影响了学习成绩。这些学习困难可能会给家长和老师留下智力有问题的印象,但实际上是由于多动症的症状所致。 共患情况:虽然多动症本身不影响智力,但多动症儿童可能与其他影响智力的疾病共患。例如,一些多动症儿童可能同时患有学习障碍、焦虑或抑郁等心理疾病,这些疾病可能会对智力发展产生一定影响。因此,在评估多动症儿童的智力时,需要综合考虑其他可能存在的共患情况。 社交和情感发展:多动症还可能影响儿童的社交和情感发展。由于冲动行为和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多动症儿童可能难以与同龄人建立和维护良好的关系。这可能会导致他们在社交场合中感到孤立和沮丧,进而影响到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虽然这与智力发展无直接关联,但社交和情感问题可能会对儿童的全面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综上所述,儿童多动症通常不会影响智力发展,但可能会因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困难等问题而影响学业表现和社交能力。因此,对于多动症儿童,家长和医生需要关注他们的全面发展,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干预措施。同时,也需要定期进行智力评估以排除其他可能影响智力的因素。
生长发育 2024-07-12阅读量2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