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请描述:生长激素腺瘤临床表现 垂体生长激素腺瘤所致肢大患者的临床表现包括: 1) 激素过量分泌所致临床症状 2) 腺瘤局部侵犯所致症状 3) 腺垂体功能减退 4) 垂体卒中和其他临床表现。 激素过度分泌相关的临床表现 患者临床表现隐匿,常在起病后较长时间被察觉,多数患者是因相关并发症就诊时得以诊断。 1. 肢体与面容改变:骨骺尚未闭合的儿童青少年发生巨人症;而成年患者出现肢大相关的肢体及面容改变,包括眉弓和颧骨突出、鼻翼增宽、嘴唇增厚、齿列稀疏、舌体肥厚、反咬合、下颌前突、手足肥大等;此外,患者可出现多汗、皮脂腺分泌旺盛、皮肤粗糙增厚和褶皱等。 2. 心血管并发症:心血管疾病是肢大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左心室肥厚,心肌纤维化,舒张功能障碍,心肌收缩功能障碍;高血压;心律失常,缺血性心脏病 3. 糖脂代谢相关并发症:胰岛素抵抗,胰岛素分泌不足,从而引起糖代谢异常。患者发生糖尿病,糖耐量异常。高甘油三酯血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血脂紊乱。 4. 呼吸系统并发症: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麻醉插管困难 5. 骨和骨关节系统并发症:关节软骨增厚、骨关节病和椎体骨折 6. 神经肌肉系统并发症:肢大患者较常出现双手麻木疼痛、肌力下降等症状,骨、软骨和软组织增生可压迫正中神经引起腕管综合征。活动耐力的下降,肌电图可有肌病的表现 7. 肿瘤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肠息肉结肠癌的风险也较正常人群增加。甲状腺结节的患病率可高达75%,其中部分患者为甲状腺恶性肿瘤。 腺瘤压迫所致的症状 腺瘤占位效应和侵袭所致的症状包括头痛、视功能损害、颅神经受累症状及高催乳素血症等。 1. 头痛:可能反映了腺瘤生长对硬脑膜的牵拉或者腺瘤侵袭海绵窦对三叉神经的刺激。 2. 视觉功能损害:视力下降、双眼或单眼颞侧视野缺损,持续压迫严重者可导致失明。 3. 其他颅神经受累症状:表现为患侧眼球运动障碍、眼睑下垂、瞳孔扩大或对光反应迟钝和复视等。 4. 高催乳素血症:高催乳素血症可导致女性患者出现月经紊乱或闭经、溢乳;男性乳房发育和性功能减退等症状。 腺垂体功能减退 对正常垂体的压迫和侵袭,约2/3的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腺垂体功能减退。患者可出现相关临床表现:如女性性腺功能减退所致月经紊乱、闭经和不孕;男性性功能减退;甲状腺功能减退引起的畏寒、便秘和浮肿;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引起的乏力和纳差等。 垂体卒中 垂体腺瘤患者中垂体卒中的发生率为2%~12%。垂体卒中的临床表现包括突然发生的头痛、视力下降、视野缺损或复视、垂体功能减退等相关表现,甚至有意识障碍等。当患者突发上述症状时,应警惕急性垂体卒中可能。 其他临床表现 梗阻性脑积水。混合型垂体腺瘤,出现与甲状腺功能亢进相关的高代谢症状。单基因突变导致的肢大患者可出现其他相关临床表现,如McCune-Albright 综合征的肢大患者可出现颅骨等处多发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皮肤牛奶咖啡斑等表现。
赵帆 2022-04-20阅读量8730
病请描述:垂体泌乳素腺瘤出现了以下症状,可以首先考虑药物治疗。 不孕不育 肿瘤引起神经系统症状(尤其是视力缺失) 烦人的泌乳 长期的性腺功能低下 青春期发育改变 预防妇女由于性腺功能低下引起的骨质疏松 轻度的高催乳素血症,月经规则,想怀孕的妇女需要治疗。 多巴胺激动剂是患者的首选治疗药物,目前主要有溴隐亭和卡麦角林 溴隐亭:服用方法:溴隐亭(2.5mg /片)治疗的初始剂量为0.625-1.25mg/d,建议晚上睡前跟点心口服。每周间隔增加1.25mg直至达到2片/d或3片/d。通过缓慢加量计划和睡前跟点心同服的方法来减少上胃肠道不适和直立性低血压的不良反应。7.5mg/d为有效治疗剂量,如果肿瘤体积和PRL控制不理想,则可以逐步加量至15 mg/d。继续加量并不能进一步改善治疗效果。因此,不建议15 mg以上的大剂量,而是建议改为卡麦角林治疗。由于溴隐亭已经证实其安全有效,且价格相对便宜,在我国大部分医疗部门可以提供,因此溴隐亭为我国推荐治疗催乳素腺瘤的首选药物。 卡麦角林:服用方法:0.5mg /片的初始治疗剂量为,每周0.25 -0.5mg,剂量每月增加0.25-0.5 mg直到PRL正常,很少需要剂量超过每周3 mg。对比溴隐亭,卡麦角林服用更方便,患者的耐受性更好,对溴隐亭耐药的患者可选用卡麦角林治疗。 药物不良反应:溴隐亭的不良反应包括:头痛、头晕,恶心、呕吐、消化性溃疡等消化道症状,鼻腔充血,便秘,体 位性低血压,严重的患者甚至会出现休克表现;乏力、焦虑、抑郁、酒精不能耐受;药物诱发垂体瘤卒中。卡麦角林的不良反应同溴隐亭,消化道不良反应比溴隐亭轻,其他包括精神疾病,潜在的心脏瓣膜病。 临床上治疗微腺瘤的首要目的是保留性腺功能和生育功能,而药物治疗能显著有效地达到这一目的,即药物能有效得控制泌乳素水平,而且经过长期有效药物治疗,微腺瘤经常缩小,有时会消失。 大腺瘤患者,除控制泌乳素水平、保留垂体功能之外,还要缩小肿瘤体积以改善临床症状。除了急性肿瘤卒中诱发视力急剧下降需要急诊手术减压之外,药物仍然是绝大多数催乳素大或巨大腺瘤患者的首选治疗。对于敏感病例,开始药物治疗后1或2周内即可以使PRL水平迅速下降,同时肿瘤明显缩小,视力改善。在一些耐药病例,药物治疗几个月肿瘤体积也不会明显缩小。肿瘤的持续缩小乃至消失需要几个月或甚至几年的时间。药物治疗后需要定期复查MRI复查,开始治疗后的3个月1次,之后半年复查1次,以后可以间隔长一些。治疗的目的是泌乳素水平尽量控制在正常水平,最好是降低PRL水平到可能的最低值。即便下降到正常范围,仍需服用足量的药物用以进一步缩小肿瘤体积。当泌乳素水平保持正常至少两年,肿瘤体积缩小超过50%,才考虑药物逐步减量。然而,停止治疗可导致肿瘤的增大和高催乳素血症的复发。因此,对大或者巨大腺瘤患者药物减量或停用后必需进行严密随访。 溴隐亭可以使80%~90的垂体微腺瘤以及70%的垂体大腺瘤患者血清泌乳素水平恢复正常。使大多数肿瘤体积缩小。 卡麦角林更有效,耐受性更好。服用方便。可以使80%~90的垂体腺瘤泌乳素水平恢复正常。随着肿瘤体积的增大,泌乳素正常率相应减低。 如果溴隐亭耐药,改用卡麦角林后,80%的患者的泌乳素仍可恢复正常。 什么时候停药? 微腺瘤:如果泌乳素正常,瘤体消失,月经恢复,在维持一年或数年后可谨慎停药。 大腺瘤:主张终身服药。当秘乳素水平保持正常,至少两年肿瘤体积缩小超过50%。才考虑药物逐渐减量。低剂量维持一年以上。部分病人可能成功停药。但如果肿瘤继续增长,泌乳素水平升高,则需要恢复服药。
赵帆 2022-04-18阅读量9209
病请描述:如果存在巨大的垂体肿瘤,但是秘乳素只有轻度升高。需要对血清样本进行连续性稀释,以排除钩状效应(hook效应)或由于放免法导致的假性低泌乳素水平。 简单的说就是因为血浆中泌乳素含量非常高,泌乳素抗体的量可能引起免疫放射分析时的抗体饱和状态。这时候反而测不出准确的泌乳素水平,导致虚假的低泌乳素水平,就会导致误诊。 如果我们按照非泌乳素腺瘤的方法治疗的话,就可能选择不恰当的治疗方式。所以大型垂体大腺瘤(≥3cm)但有正常或轻度升高的泌乳素水平(<200ng/ml),应该考虑钩状效应。建议血清样品稀释1:100甚至1:1000后再次测量泌乳素。以克服这种潜在的钩状效应而导致的错误的泌乳素结果。 临床中实际上碰到的钩状效应其实比我们想象中的要高很多,在一组数据中显示有14%的垂体巨大腺瘤实际上是泌乳素腺瘤,因为钩状效应致使检测结果偏差。如果按照无功能性腺瘤的方法治疗的话,病人很可能就失去了药物治疗的机会。 另外还有一种情况也值得关注。也就是说血清中查出泌乳素水平非常高,但是临床症状不明显。这时候要注意,对于无症状的高泌乳素血症的患者,建议评估巨泌乳素。血里边的泌乳素分子以单体为主,占到八成左右,生物活性及免疫活性最高。其他还有二聚体和多聚体。这些大分子的泌乳素生物活性减低,免疫活性不变。所以检测方法可以检测得到,但是生物活性没有那么强。就会产生血腥中测定秘书速度水平很高,但是临床症状不明显的结果。。
赵帆 2022-04-18阅读量8963
病请描述:泌乳素细胞腺瘤是最常见的功能性垂体腺瘤,约占成人垂体功能性腺瘤的40~45%,以20~50岁的女性患者多见,成人中女性患者是男性的十倍。主要表现为: 1.高催乳素血症 (1)性腺功能减退: a-青春期前,可表现为女孩没有月经,男孩无青春发育,睾丸小。 b-育龄期女性,月经稀少甚至闭经,不孕。血清雌激素水平低可引起乳腺萎缩,阴毛脱落,外阴萎缩、阴道分泌物减少、骨质疏松等症状。 c-男性患者雄激素水平下降可导致性欲减退、阳萎、射精量及精子数目减少、不育及骨质疏松等。因男性患者症状隐匿且特异性低,常被忽视导致肿瘤长了很大以后才来看病。 (2)泌乳:女性中30% - 80%发生自发或触发泌乳,贴身内衣会湿掉。男性患者可有轻度乳腺发育,少数也可出现泌乳。 (3)体重增加。 2.肿瘤局部压迫症状 随着肿瘤长大,会出现头痛、视野缺损(不易察觉,就是一个眼睛看东西有些范围看不到)。若肿瘤向两侧生长,影响脑神经会引起眼睑下垂、复视、面部疼痛等。若肿瘤向下破坏骨质还可出现脑脊液漏(鼻子里总是流清水出来)。压迫正常垂体组织还可引起其他垂体前叶功能受损表现,如甲状腺功能减退或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等。 3.多激素混合腺瘤或多发内分泌腺瘤病 同时过多分泌其他激素,产生如肢端肥大症、甲状腺功能亢进、库欣综合征等。此外,垂体瘤还可是多发内分泌腺瘤病( MEN)表现之一,故要注意有无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等其他内分泌腺体功能异常表现。 4.垂体卒中 垂体催乳素腺瘤可能发生垂体卒中(出血),一般发生于大腺瘤。可表现为剧烈头痛,常伴恶心呕吐,严重者可有急性视神经障碍、眼睑下垂及其他颅神经症状,甚至昏迷。但也有许多为无症状的垂体卒中。
赵帆 2022-04-11阅读量241
病请描述:第一,颅内神经功能障碍: 垂体瘤引起的神经症状直接与肿瘤大小及其生长方向有关。一般无分泌功能的垂体瘤在确诊的时候往往肿瘤体积已经比较大,临床神经症状比较明显。 1 头疼:肿瘤膨胀性生长时压迫周围的痛觉敏感组织就会引起头疼。有时肿瘤内出血或者肿瘤的囊肿破裂可以引起急性的剧烈头疼。但引起头疼的原因很多,头疼不代表就得了垂体瘤。 2 视神经受压症状。 a-视野改变:往往是垂体瘤所导致神经压迫症状中最早出现的。也就是每个眼睛能看到东西的范围变小了。最典型的就是左眼的左侧看不见或范围变小,右眼的右侧看不到或范围变小。 b-视力改变:肿瘤压迫到视神经引起视神经原发性萎缩,导致视力的减退。一般到晚期才出现,并可发展到失明。 c-视神经盘改变:由于视神经受压及血液循环障碍,大多数患者有视神经盘原发性萎缩,少数还可出现视神经盘水肿。 3 临近压迫症状。 a-肿瘤向外侧发展:压迫或侵入海绵窦内的颅神经,会引起眼睑下垂,眼球运动障碍,复视。压迫颈内动脉,产生偏瘫,失语。压迫三叉神经产生继发性三叉神经痛。压迫颅内颞叶出现幻嗅,幻味,轻偏瘫,失语等症状。 b-肿瘤向前方生长:可压迫荷额叶产生精神症状。如淡漠,欣快,智力减退,健忘,大小便不能自理,癫痫,嗅觉障碍等。 c-肿瘤向后方生长:长入脚间窝,压迫大脑脚及动眼神经。引起动眼神经麻痹。对侧轻偏瘫。压迫导水管,引起阻塞性脑积水。 d-肿瘤向上方生长。压迫下丘脑产生多饮,多尿,嗜睡以及精神症状。 e-肿瘤向下方生长。长入蝶窦鼻咽部。产生鼻出血,鼻塞,脑脊液鼻漏。 第二,内分泌功能紊乱: 各种分泌型腺瘤可分泌过多的激素。早期即可产生不同的内分泌亢进症状。 1 泌乳素细胞腺瘤:女性典型症状表现为闭经,溢乳和不孕。男性有阳痿,性功能减退,不育。少数可有毛发稀少,肥胖,乳房发育及溢乳 。 2 生长激素细胞腺瘤:在青春期以前表现为巨人症。在成人者表现为肢端肥大症。 3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细胞腺瘤:表现为库欣综合症。向心性肥胖,满月脸,水牛背,皮肤的紫纹,骨质疏松,糖代谢紊乱,电解质紊乱,性性功能障碍,高血压等。 4 促性腺激素细胞腺瘤:起病缓慢,早期诊断困难,主要表现为性功能降低。 5 促甲状腺激素细胞腺瘤:很罕见。有甲状腺肿大,突眼及甲亢症状。 6 混合性垂体腺瘤: 多种腺瘤混合分泌过多激素,而产生不同的症状。
赵帆 2022-04-10阅读量8416
病请描述:胰腺癌,一般指胰腺导管上皮腺癌(PDAC),好发于中老年人,临床上可以有新发糖尿病、背痛、黄疸等表现,影像学特点是乏血供肿块伴有胰管扩张、胰腺实质萎缩,容易侵犯胰腺周围血管,恶性程度高、预后差,有特异性肿瘤标记物Ca199。病理特点可以胰腺组织内基本结构被破坏,异型腺体浸润性生长,侵犯神经,间质纤维组织增生。尽可能早发现早手术(但是太难了),如不能手术,则应通过辅助化疗或放化疗结合降期,以达到手术时机。 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pNET),大部分为实性,但也有发生囊性变,形态学表现多样,需要与其它类型的胰腺肿瘤进行鉴别,在没有病理,没有68Ga和18FDG PET双扫描的情况下,如果贸然放弃或手术都不适合。影像学上,富血供是最具特征的,表现为增强后整体或周边明显强化、或囊实性病灶伴强化结节。病理主要靠免疫组化,AE1/3,CgA,CD56,SYN,E-cad阳性,β-catenin膜阳性。当G3级NET与NEC难以鉴别时,可进行基因突变检测,一般而言,NEC 往往具有 P53 基因突变和(或)RB 基因缺失,胰腺 NET 可能存在 MEN1、ATRX、DAXX基因突变。(下图为一例典型的pNET G2,左上为增强CT表现,右上为68Ga-DOTATATE PETCT表现,下方为病理免疫组化结果)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英文名简称SPN或SPT),可能是最容易和神经内分泌肿瘤混淆的肿瘤,好发于年轻女性或男童,常体检发现,和神经内分泌肿瘤一样,长得很慢,很多会出现囊内出血,患者一过性腹痛来查,出血后病灶也会短时间增大,影像学特点是“浮云”征:囊性成份中漂浮着实性成份,实性部分中等度进行性强化。SPN是低度恶性上皮源性肿瘤。病理形态下肿瘤富于血管,肿瘤细胞分布成假乳头状,免疫组化特征是β-catenin核浆阳性,CgA阴性,E-cad阴性。手术即可治愈,复发转移风险极低。 腺泡细胞癌(ACC),是比较少见的胰腺恶性肿瘤,也很容易和神经内分泌肿瘤混淆。好发于中老年人,没有特殊的临床症状,少数可伴有AFP升高,表现为多结节状或分叶状,体积大者中央可以发生囊变坏死,增强后中低度强化、一般低于正常胰腺组织,与周围组织分界较清,此点不同于胰腺导管癌。腺泡细胞癌高度恶性、但预后比胰腺导管上皮腺癌好。病理特点是具有多种结构模式的致密细胞肿瘤,肿瘤细胞巢周围有许多小血管,间质缺乏纤维反应,常见血管侵犯。肿瘤细胞核呈泡状,核仁明显,免疫组化通常Trypsin阳性。腺泡细胞癌通常生长抑素受体显像为阴性。(下图为一例胰头腺泡细胞癌临床资料,本例可见肿瘤代谢不高,肿瘤中心DOTATATE未摄取,边缘局灶摄取增高),该肿瘤很讨厌,能做的就是手术,化疗没什么好的方案。 粘液性囊腺瘤(MCN),女性多见,影像特点:单房多见,囊壁可能有钙化(蛋壳样),体尾部多见;病理特点:MCN肿瘤多为囊性,囊壁内衬单层粘液柱状上皮,上皮下方为卵巢样间质。潜在恶性,建议手术。(下图为一例典型的MCN的CT表现,囊壁会有轻度强化) 浆液性囊腺瘤(SCN),多发微囊,中央可有瘢痕,CT增强后表现为轻度强化,中心钙化,“石榴”,这个良性肿瘤,一般不需要手术,只有在出现压迫症状(腹痛,呕吐,黄疸等)或不能排除恶性肿瘤时候可考虑手术。病理特点:SCN肿瘤由大小不一的囊腔构成,内衬透明立方上皮,上皮下方为毛细血管网。(下图为一例典型的SCN的MRI表现)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N),是一种具有一定恶变潜能的胰腺囊性肿瘤,分为主胰管型,分支胰管型和混合型。 主胰管型IPMN的主要特征为主胰管呈节段性或弥漫性扩张,扩张的胰管直径往往大于5 mm;分支型IPMN,MRCP可显示病灶与胰管相通,像“提子”一样。主胰管型IPMN的恶变风险大于分支型,反复胰腺炎,主胰管扩张大于10mm,胰管内有附壁结节,胰液细胞学有高度异型细胞,Ca19-9升高等都是高危因素,会建议手术。 胰母细胞瘤,是一类罕见的胰腺外分泌恶性肿瘤,占所有胰腺外分泌恶性肿瘤<1%,多见于婴儿和儿童,但也会出现在成人中,男女比例接近。病变可以发生在胰腺各个部位,通常为实性肿块,约30%的胰母细胞瘤会分泌AFP。组织学上,胰母细胞瘤由可能混杂腺泡、导管、胰岛细胞的原始小多角形或梭形细胞组成,免疫染色可查见由腺泡、导管或内分泌标志物。原始细胞中可见特征性“鳞状”小体。成人胰母细胞瘤似乎较儿童差,局限性肿瘤手术切除为首选。胰母细胞瘤在CT扫描下显示为一巨大的边界清楚的分叶状肿瘤,可伴有钙化。(下图为一例成人胰母细胞瘤病例,需要注意肿瘤少量表达SSTR2A,故68Ga-DOTATATE PETMRI显示DOTATATE摄取增高,易与神经内分泌肿瘤混淆) 主要就是以上肿瘤的鉴别,如有不清楚的就在线问诊我吧 :)
金佳斌 2022-03-16阅读量2.0万
病请描述: 目前,经肠镜行息肉摘除术是一项治疗结肠息肉、预防息肉癌变的重要手段,它具有创伤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势,最大限度的保留正常消化道功能,明显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然而,根据息肉大小的不同、摘除方法的不同、以及息肉位置的不同(结肠壁很薄容易穿孔),息肉摘除术后可能发生穿孔、出血等常见并发症,尤其是比较大的息肉,术后可能出现迟发性穿孔出血,严重时可危及患者生命。因此息肉摘除术后,每一名患者都需要给予一定的重视。 大肠息肉是大肠粘膜表面的隆起性病变,通常在没有明确病理性质之前,我们把它统称为“大肠息肉”。 大肠息肉包括结肠息肉和直肠息肉。而根据大肠息肉的形态不同,又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 隆起型:最常见的大肠息肉,如“乳头”或“半球”形状突出大肠表面。 侧向生长型:也有一些大肠息肉呈片状,可以看到像“地毯”一样铺在肠腔表面,称为“侧向生长型”。 平坦型:还有部分息肉因隆起不明显称为“平坦型”,这一类息肉不易发现,容易漏诊,需要通过肠镜下特殊 的染色才能发现其存在。 图片描述 而根据息肉有无蒂,又可以分为有蒂息肉、亚蒂息肉和无蒂息肉。 图片描述 大肠息肉可能是良性的,也可能是恶性的;根据息肉的病理性质,可以将大肠息肉分为:炎x息肉、增生x息肉、腺瘤x息肉和其它类型的息肉。 其中,炎x息肉和增生x息肉为“良性”,一般不会发生癌变的。 图片描述 大肠息肉演变为大肠癌的过程 腺瘤x息肉又可以分为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和混合型腺瘤。腺瘤x息肉可能发生癌变,尤其是绒毛状腺瘤的癌变率更高。若腺瘤x息肉不予及时摘除,一定时间后便有可能转变成大肠癌,尤其是直径大于3cm的腺瘤x息肉或广基型绒毛状腺瘤。研究表明,大约80%的大肠癌是由腺瘤x息肉恶变而来,这更加充分地提示我们息肉摘除的重要性。 大肠息肉的手术方法有很多种,主要分为三大类:经肠镜下切除、经肛门手术切除和腹腔镜手术切除。” 绝大多数大肠息肉不需要进行腹腔镜手术,在肠镜下就可以切除。肠镜下切除术又可以分为:凝除术、钳除术、圈除术、内镜粘膜切除术(EMR)和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 图片描述 息肉凝除术 图片描述 息肉钳除术 图片描述 图片描述 息肉圈除术 通常,小的息肉可以PSD热活检钳凝除,较大的息肉则可以用PSD热活检钳钳除;带蒂的息肉则可以用圈套器圈除。而对于大息肉和扁平的息肉则需要行EMR或ESD术。 图片描述 图片描述 EMR内镜下粘膜切除术 图片描述 图片描述 ESD内镜粘膜下剥离术 术后留院观察 根据息肉形态及手术范围的大小,部分患者行息肉摘除术后需回病房或去门诊补液(具体情况遵医嘱执行)留观,尤其是对于比较大的息肉摘除后,最好住院观察1-2天,确认没有穿孔和出血发生后方可出院。 住院观察患者术后遵医嘱禁食1-3天(根据息肉大小长短不定,只需按照医嘱执行即可),并予补液,必要时适当应用抗生素及止血药。 关注术后饮食及休息 禁食期满后,患者可进食流质、软食,确保进食少渣饮食一周,再逐渐过渡到正常饮食。此期间,切忌生、冷、硬及辛辣、刺激性食物、禁饮酒。 我们建议患者术后三天内尽量卧床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引起术后出血、穿孔。同时,建议患者一周内避免使用盆浴及热水澡,同时需保持大便通畅。 关注术后并发症 术后1-2周内,患者应密切观察有无腹痛及便血症状。如果出现剧烈腹痛、大便颜色鲜红,则提示有发生肠穿孔或出血可能。此时,应立即报告病房医生或至急诊就诊。 此外,对于长期服用抗凝药(如阿司匹林、波利维等)及活血药者,术后应咨询医生药物服用情况,通常建议至少停用两周;高血压患者不宜停药,应继续按时用药;糖尿病患者则应告知病房医生,根据病情按医嘱用药。 关注术后随访 【内镜随访】结直肠息肉术后可能复发,患者应定期复查。对于术后病理提示绒毛状腺瘤、锯齿状腺瘤和高级别上皮瘤变的息肉容易复发和癌变,建议每6个月复查一次结肠镜。 其它类型的息肉建议一般每12个月复查一次结肠镜就可以了。如果复查结肠镜检查为阴性,则3年后再复查。
傅传刚 2022-02-21阅读量9732
病请描述:“医生,我得了直肠癌还能活命吗?”“医生,能请你保留住我的肛门吗?”“我不能没有肛门”……//今日话题一直以来,低位直肠癌患者似乎都只能在“保命”或者“保肛”中做艰难的抉择, 想要保命的同时,往往意味着不能保肛。甚至,即使保留住肛门,肛功能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严重影响术后的生活质量和尊严。有调查数据显示,中国结直肠癌新发病例数为38.8万人,在全部恶性肿瘤中位居第3位;直肠癌死亡患者18.7万人,死亡率居第5位。既要保命,也要保肛,成为了每一位低位直肠癌患者最大的愿望。本期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39岁罹患低位直肠癌,渴望保住肛门的史女士。患者病历几个月前,39岁的史女士突然大便变多,一天要拉上4-5次,且大便不成形,便中带血,不时伴有发热的症状。眼看病情没有好转,史女士赶紧前往当地的一家医院就诊。肠镜显示:进镜距肛门5cm见环周隆起性结节样肿物,致肠腔狭窄,肠镜不能通过,表面血管紊乱,质脆。基底僵硬,范围不好估计,取活检5块送病理。病理回报:直肠腺癌。就这样,在史女士还没来得及感慨自己为何得了癌后,就被收治入院了。完善各项检查后,当地医院医生告诉她晚期低位直肠癌想要活命,就得切除肛门。考虑到今后生活质量将严重下降,难以接受做永久造口的史女士经多方打听,慕名前往上海,找到了东方医院肛肠外科主任傅传刚医生,希望能得到进一步的救治。傅教授非常理解史女士迫切保肛的心情,先是对她做了情绪上的疏导,随后为她的病情做了仔细分析,告知史女士有很大几率能够保留肛门。年轻的史女士罹患的是直肠癌局部晚期,伴有不全性肠梗阻,排便基本通畅,一期无法做根治性手术。而后,傅教授为她组织MDT多学科讨论,并为其制定了详细的治疗计划,考虑患者比较年轻,先对其实施新辅助化疗,三药加靶向用药第一期,期间史女士出现了严重的化疗反应,三系下降,第二期反应更严重,好在史女士坚持下来了。综合评估,史女士的病情考虑可以手术切除,择期,傅教授团队为史女士做了低位直肠癌保肛切除,末端回肠造口。手术十分顺利。低位直肠癌保肛术三个月后复查,吻合口通畅,恢复良好,已还纳。史女士现已出院逐渐恢复正常生活。什么是低位直肠癌低位直肠癌通常指距肛缘(肛门口)不到5厘米或距齿状线(直肠和肛管分界处)小于3厘米的直肠癌。直肠是大肠的最后一段,再往下就是肛管、肛门。这种肿瘤由于位置太低(盆腔最深处且无腹膜覆盖),已无法做到常规的盆腔内切除吻合。切除肿瘤时,往往需要切除肛门,而这往往会为患者心理带去极大的创伤,也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低位直肠癌的症状表现大便带血:通常为鲜红色或暗红色,位于大便表面,通常不与大便混合。排便习惯改变:排便次数大于3次,排便不规律。大便急促:里急后重,总想排便,肛门有坠胀感,但每次排便量不大,或无大便。大便性状变化:大便变扁、变细、表面有沟槽等。腹部、下肢水肿:晚期肿瘤转移至肝脏,可致患者肝脏长大,腹腔和双下肢内液体积聚,致腹胀和双下肢水肿。注意:若直肠癌肿瘤较大,晚期肠癌病人也可能有贫血、食欲不振、身形消瘦等相关症状。低位直肠癌如何预防改变饮食习惯:增加新鲜蔬菜水果摄入,少吃烧烤、烟熏、油炸、腌制或油腻食物。保持良好作息:适当锻炼、控制体重,如每周运动3-5次,每次保持30分钟左右,如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长期吸烟、酗酒者应戒烟戒酒。有家族史者定期体检:家族中有其他结直肠癌患者、或老年男性人群,可每年定期体检,及时就诊,力求早发现、早治疗。肠镜筛查:肠镜是及时发现肠癌的金标准,建议年满40周岁的人群每5年做一次,一旦发现直肠息肉、腺瘤或其他肠道疾病,可早做诊断和治疗。结语我科凭借高超的腹腔镜微创技术和领先的肿瘤治疗理念,已经使众多结直肠癌患者得到根治性治疗,尤其使较多低位直肠癌患者得到保留肛门的机会。尽最大努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生存尊严是每一位外科医生的医者初心。
傅传刚 2022-01-25阅读量8972
病请描述:第一次在妇科检查中听到“卵巢囊肿”这个词,通常会让不少女性心里都“咯噔”一下:囊肿?和肿瘤是一回事吗?会不会导致不孕啊?确实,卵巢对于女性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生殖器官,大家会有这些疑虑也很正常。那么今天就让微医君带大家了解一下关于“卵巢囊肿”的小知识。卵巢囊肿会癌变吗?卵巢囊肿早期一般没有什么典型症状,所以多数女性是在做妇科B超时才会发现。虽然囊肿听起来好像是一种比较严重的疾病,但大家也不要过于惊慌,因为卵巢囊肿也分不同的情况:有生理性的,非肿瘤性质的,即便是肿瘤性质的,也有良性和恶性之分。1、生理性卵巢囊肿(比如黄体囊肿等)如果囊肿直径<5cm,又无证据提示是肿瘤的话,多为生理性囊肿。通常与女性的生理周期有关,多数会自行消失,也不需要服药,注意复查即可。 2、非肿瘤性质卵巢囊肿(如巧克力囊肿)这种囊肿容易引起痛经、不孕等,因此需要根据医生的建议做处理。 3、肿瘤性质卵巢囊肿如果囊肿持续增大(直径>5cm),多为肿瘤性质,但仍需区分良性、恶性、囊性、实性。一般卵巢的囊性肿瘤,比如囊性畸胎瘤、浆液性囊腺瘤、黏液性囊腺瘤等多为良性,但也有转化为恶性的可能。因此一旦确定是卵巢肿瘤,大家应听取医生建议,尽早切除或严密随访。如果囊肿迅速长大,病情发展快,B超液性暗区有杂乱光团,肿块周界不清,则可能为恶性肿瘤。这种情况多见于绝经后女性、青春期或幼女,需根据患者情况尽快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为什么会得卵巢囊肿?不少年轻的未婚女性,检查出卵巢囊肿后常常会有个疑问:我都没结婚没有性生活,怎么就会得卵巢囊肿呢?!事实上,卵巢囊肿的发生与性生活并没有多大的关系,即便是青春期或幼女也可患卵巢囊肿,它与遗传、内分泌、环境因素及生活习惯有很大的关系。约有20%~25%的患者有家族遗传史,而内分泌因素导致的排卵障碍会促使卵巢囊肿的产生,从而促使卵巢囊肿的产生。至于生活中,电离辐射、石棉、滑石粉以及长期精神压力过大、不良生活习惯(比如熬夜、作息紊乱等)也都是诱发卵巢囊肿的因素。得了卵巢囊肿该怎么办?要吃药吗?要动手术吗?手术危险吗?得了卵巢囊肿,大家最关心的就是该如何处理,但也并不是所有的卵巢囊肿都需要动手术。比如前面提到过的生理性囊肿,甚至连吃药都不用,3~6个月后复查可能就已经自然消失了;部分子宫内膜异位囊肿也可以用药物保守治疗。但是,直径在5cm以上的囊肿就需要定期复查B超,如果无消失迹象,持续增长,就需要进一步处理,比如介入、手术等。直径>6cm的囊肿,一般就需要手术切除,且送病理检验。提醒:以上建议仅做参考,具体治疗仍需根据检查报告由专业医生定夺。最后,微医君想提醒各位女性(尤其是30岁以上的),每年一次的常规妇科检查和B超一定不能省!这样才能尽早发现卵巢囊肿。除此之外,生活中也应注意以下几点:1、规律作息、不喝酒不吸烟不熬夜;2、注意锻炼,健康饮食(避免高胆固醇食物);3、保持心情愉悦,适度和谐的性生活;4、切勿乱吃保健品、乱做卵巢按摩。
健康资讯 2021-12-17阅读量1.1万
病请描述:专家简介:施宝民,中德双博士、博士后、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普外科主任、同济医院大外科副主任。擅长普外科各种疑难杂症的诊治,尤其是肝胆胰脾良恶性肿瘤、各类胆石症、门静脉高压症的外科治疗及胃肠肝胆外科疾病的微创外科治疗。胆管内乳头状瘤,简称IPMN,是发生于肝内或肝外胆管内的乳头状肿瘤,多发生于肝内胆管。根据是否分泌粘液,胆管内乳头状瘤又可以分为胆管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和非黏液性乳头状黏液瘤。本文主要与大家分享的是胆管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胆管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表现为扩张胆管内的乳头状或绒毛状瘤,并由大量粘液分泌。胆管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主要发病于中老年人,恶性程度与年龄呈正相关。40%-80%可切除的胆管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病理显示有恶性改变,但预后较其他类型的胆道恶性肿瘤较好。为什么会发生胆管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胆管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的危险因素有很多:感染和炎症。胆管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与华支睾吸虫病、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反复胆道感染有关。胆道畸形。胆管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与胆总管囊肿,家族性腺瘤息肉病或加德纳综合征等引起的胆道畸形有关。年龄。研究发现,胆管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主要发病于中老年人,恶性程度与年龄呈正相关。基因与遗传。研究发现,胆管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与KRAS、GNAS、TP53、SMAD4、KMT2C、等基因突变密切相关。结石。肝内胆管结石与胆管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也与关系密切。胰管内乳头状黏液瘤。临床上有大量的胆管内乳头状黏液瘤和胰管内乳头状黏液瘤共发的病例,这提示两者在疾病发生上存在相关性或同源性。同时,研究也发现胆管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与胆管细胞型肝癌在基因表型上有明显相似性。胆管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有哪些表现?胆管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多发生于60-66岁中老年患者,男女比例约为3:4,临床表现与传统胆管癌差别迥异。传统胆管癌多表现为无痛性进行性黄疸,少数患者黄疸可出现波动性。但胆管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患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反复发作的右季肋区疼痛和急性胆管炎,即间断性的黄疸和发热。53.3%的患者会出现右季肋区疼痛,这主要是分泌的粘液使胆道压力升高引起的;80%患者可出现波动性黄疸及急性胆管炎症状;36%患者可出现反复发作的胰腺炎。胆管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怎么治疗?手术治疗:根治性手术切除是胆管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的首选治疗方法。胆管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属于一种癌前病变,43%的病灶具有侵袭性,一旦确诊建议手术,没有癌变的患者切除后5年生存率为100%,癌变患者早期根治性切除5年生存率可达72.3%。对病理学检查证实的胆管乳头状瘤可在胆道探查+T管引流术后6~8周行胆道镜下高频电刀烧灼术。姑息性治疗:当由于各种原因不能或不愿进行手术时,可选择姑息治疗。姑息治疗的方法包括:钬激光或氩气刀烧除术、管腔内放化疗、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引流、经皮经肝胆道引流。
施宝民 2021-09-10阅读量1.1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