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库 > 肿瘤科 > 肿瘤内科 > 囊腺瘤 > 内容

囊腺瘤内容

朋友们,特别是爱健康的姐妹们...

病请描述:朋友们,特别是爱健康的姐妹们,听费医生聊一个罕见的甲状腺癌病例!大家好!我是费健,在上海瑞金医院普外科工作了30多年,既拿手术刀也做微创消融。这些年啊,线上线下和大家交流很多(线上咨询都超10万啦!),深知大家对甲状腺健康的关注。今天想和大家分享一个非常罕见但能给我们敲响警钟的病例报告,它来自《中华转移性肿瘤杂志》2025年最新一期。这个病例讲了啥?东阳市人民医院的医生们报道了一位66岁阿姨的病例。她在2019年底因为咳嗽做检查,意外发现肺里有个“占位”(就是长东西了),一查不得了——竟然是转移性甲状腺滤泡癌!源头在哪?后来证实是甲状腺本身出了问题。她在2020年初做了甲状腺全切手术,术后病理明确是甲状腺滤泡癌。最让人揪心的是: 这位阿姨的癌细胞非常“活跃”且“爱旅行”。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到2023年),她的癌症竟然全身多处“安家落户”了!报告里提到转移到了:骨头肺部 (导致她反复胸闷、气喘、咳嗽)肝脏和肝内胆管甚至乳腺!是的,你没看错,甲状腺的癌细胞转移到了乳腺!这真是非常、非常少见的情况。医生们强调,甲状腺滤泡癌本身发生远处转移的比例不算最高,但像这位阿姨这样,短时间内(几年内)出现全身这么多部位转移的案例,在国内外都极其罕见,治疗经验也非常有限。阿姨的治疗之路:面对如此复杂凶险的情况,东阳市人民医院的医生团队没有放弃。他们动用了“抗癌组合拳”:手术: 切除了原发的甲状腺肿瘤。化疗: 使用化学药物全身杀灭癌细胞。靶向治疗: 比如文中提到的“索拉非尼”,这是一种针对癌细胞特定“靶点”的药物,像精确制导导弹。阿姨在2023年2月开始口服这个药。处理并发症: 比如阿姨因为肺部转移导致胸腔积液(肺被水“淹”了),医生们就给她做胸腔穿刺引流放掉胸水,还会往胸腔里灌注药物(胸腔灌注化疗药)来局部控制。综合治疗: 多种手段联合使用。值得欣慰的是: 经过这一系列艰难的治疗,报道中提到阿姨的病情最终有所好转。这真的很不容易!费医生划重点 & 给大家的贴心话:这个病例虽然罕见,但它像一面镜子,映照出甲状腺癌(即使是相对温和的类型)潜在的严重性,也给了我们非常重要的启示:甲状腺癌≠都是“懒癌”: 大家常听说甲状腺乳头状癌(最常见的类型)进展慢,是“懒癌”、“幸福癌”。但甲状腺滤泡癌是另一种类型,虽然只占甲状腺癌的10-15%,相对少见,但它的“性格”有点不同:转移途径: 它更喜欢通过血液转移,不像乳头状癌主要靠淋巴。这就意味着它更容易跑到远处器官,比如肺和骨头!像病例中转移到肝、胆管、乳腺就属于非常规路径,更罕见。诊断关键: 确诊滤泡癌,病理医生要非常仔细地在显微镜下看肿瘤细胞是否突破了包膜或者侵犯了血管,这是判断它是良性腺瘤还是恶性滤泡癌的金标准!所以病理报告至关重要。早期发现是王道!别忽视脖子: 养成习惯,洗澡时摸摸脖子前面(甲状腺位置),感觉有没有硬硬的、不痛的小肿块?定期体检时要求医生也摸摸。超声是利器: 甲状腺B超是筛查甲状腺结节(包括癌)最常用、最有效、无创的方法!别嫌麻烦,该做就做。费医生做了30多年手术,深知早期发现能省去后面多少痛苦和风险!“转移”很可怕,但并非无计可施: 像病例中的阿姨,即使发生了广泛转移,通过积极的多学科综合治疗(MDT),包括手术、放射性碘治疗(碘131,可惜病例中没特别强调这点,但滤泡癌对碘131通常有反应)、靶向治疗、化疗、对症支持等,依然可以控制病情、改善症状、延长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多学科协作(MDT)是制胜关键! 对付这种全身多处转移的复杂情况,单靠一个科室的医生“单打独斗”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外科、肿瘤内科、放疗科、病理科、影像科、核医学科等等专家坐在一起讨论(这就是MDT,瑞金医院卢湾分院就设有甲状腺MDT),为患者量身定制最优的、全面的治疗方案。病例报告的作者们也特别强调了这一点。规范治疗和长期随访: 一旦确诊甲状腺癌(尤其是滤泡癌),务必遵医嘱完成规范化的初始治疗(手术+可能需要的碘131等)。之后,定期的、终身的复查随访绝对不能偷懒!抽血(查甲状腺功能、甲状腺球蛋白Tg等)、B超、必要时CT等影像学检查,都是为了第一时间发现任何复发的苗头,早处理效果才好。这位阿姨的病史就提示了随访的重要性。新药带来新希望: 像病例中使用的索拉非尼,以及现在还有更多针对甲状腺癌(包括晚期)的靶向药物(如仑伐替尼、安罗替尼等)和免疫治疗药物,都在不断研究和应用中,为晚期患者提供了更多选择和希望。医学在进步!费医生小贴士:别恐慌,但需重视: 看到这种广泛转移的病例,大家千万别过度恐慌!这种极端情况非常少见。但我们要从中认识到:甲状腺结节很常见,绝大多数是良性的,但筛查和明确诊断非常重要!发现了问题,科学规范地处理是关键。做自己的健康第一责任人: 关注身体发出的信号(比如不明原因的长期咳嗽、骨痛、或者像病例中阿姨的胸闷气喘),及时就医。定期体检,特别是甲状腺B超。信任医生,积极沟通: 如果确诊甲状腺癌,特别是滤泡癌,和您的医生充分沟通,了解疾病特点、治疗方案和随访计划。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对治疗也大有帮助!朋友们,健康是金!了解疾病,是为了更好地预防和面对它。希望今天的分享能让大家对甲状腺癌有多一分的认识,也多一分的安心。我是费健,咱们一起守护甲状腺健康!有疑问也欢迎在正规平台向我咨询(认准官方认证账号哦!)。文章来源: 《中华转移性肿瘤杂志》2025, 8(2): 240-242. 《甲状腺滤泡癌伴全身多发远处转移1例》作者介绍: 费健,上海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30年临床经验,擅长外科手术及微创消融,荣获中华医学科技奖、华夏医学科技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等多项大奖,百万粉丝科普达人,致力于提供专业、精准的医疗知识。推荐理由: 这个罕见病例像一堂生动的警示课,它用真实故事告诉我们:即使是相对少见的甲状腺滤泡癌,也可能有复杂危险的一面。了解它的特点(尤其是转移风险)、重视早期筛查(B超!)、坚持规范治疗和随访、以及认识多学科协作和新型治疗手段的价值,对每位关注甲状腺健康的朋友,特别是女性朋友们,都至关重要!知识就是力量,了解它,才能更好地战胜它! 

费健 2025-06-03阅读量321

甲状腺结节的“侦...

病请描述:文 | 费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 大家好,我是费健医生。作为从医30多年的“甲状腺健康守护者”,我既拿手术刀,也玩微创消融,还拿过不少医学奖项。但比起这些,我更想和大家聊聊一个“神奇的小针头”——甲状腺细针穿刺(FNAC)。它看似普通,却是诊断甲状腺癌的“关键侦探”。今天,我就用最接地气的方式,带大家看懂它的“破案”过程!同时也介绍一下,“神探”也有跌落神坛的一刻。 一、甲状腺癌:为什么需要“侦探”? 甲状腺结节就像藏在脖子里的“小疙瘩”,大多数是良性的,但约有5%-10%可能是癌。尤其女性朋友更需警惕——女性甲状腺癌发病率是男性的3倍!而“细针穿刺”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侦探,能在不手术的情况下,快速判断结节是“好人”还是“坏人”。 二、细针穿刺(FNAC)的“破案秘籍” 1. 如何操作? 工具:一根比头发丝还细的针(23G),在超声引导下精准“扎”进结节。 过程:像吸奶茶里的珍珠一样,轻轻抽取少量细胞,涂片染色后显微镜观察。 优点:无创、微痛,准确率高达90%以上! 2. 为什么有时会“误判”?即使是最强侦探,偶尔也会“看走眼”。研究显示,FNAC的误诊率约2%-5%,漏诊率约4%-10%。常见原因有: 假阴性(漏诊癌症):✅ 结节太小(<0.5cm),针头“抓”不到癌细胞。✅ 癌细胞藏在正常细胞堆里,像“披着羊皮的狼”。✅ 穿刺时出血太多,细胞被“血海”淹没。 假阳性(误判良性为癌):✅ 炎症或腺瘤细胞“模仿”癌细胞特征(如核变形)。✅ 穿刺太用力,正常细胞被“挤”得面目全非。 3. 如何提高“破案率”? 超声引导:像给针头装“GPS”,精准定位可疑区域。 多次穿刺:不同角度“取样”,避免遗漏。 联合检测:基因检测(如BRAF突变)辅助诊断,让癌细胞“无处可藏”。 三、超声报告里的“危险信号” 如果您的超声报告出现以下特征,穿刺时更需警惕“假阴性”风险:🔴 纵横比>1:结节“竖着长”(像立起来的鸡蛋),穿刺难度大。🔴 低回声+钙化:像“石头里藏钻石”,针头可能被钙化挡住。🔴 富血供:结节血管丰富,抽到的全是血,细胞量不足。 四、费医生的暖心建议 定期检查:每年一次甲状腺超声,尤其女性、有家族史者。 理性看待结节:90%以上是良性,无需过度焦虑。 穿刺后注意:按压穿刺点15分钟,24小时内避免剧烈运动。 选择靠谱医院:经验丰富的医生+规范操作,是精准诊断的关键! 五、为什么推荐细针穿刺? 省钱省时:费用低,无需住院,门诊即可完成。 避免过度治疗:明确良恶性,减少不必要的手术。 指导手术方案:若确诊癌,帮助医生制定精准切除范围。 结语甲状腺癌不可怕,早发现、早诊断是关键!细针穿刺就像一位“无声的英雄”,用最小的代价守护我们的健康。同时也要多跟专科医生沟通,全面分析穿刺结果,必要时重复穿刺。 我是费健医生,如果你有甲状腺相关问题,欢迎留言或到我的门诊聊聊。记住:健康路上,你从不孤单! (本文基于多篇权威研究及临床指南整理) 作者简介:费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擅长甲状腺疾病微创治疗,全网粉丝超100万,坚持用“听得懂的语言”做科普,让医学知识温暖每一个人。  

费健 2025-05-21阅读量234

谈之色变的癌中之王&mdas...

病请描述:近两周来,我们医疗组完成了四台胆囊癌根治性切除手术,这在平时也是少有的,胆囊癌发病率很低,我国没有发病率的确切报道。结合这几个病例的情况,和大家浅谈一下胆囊癌的诊治。胆囊癌,顾名思义,是胆囊的恶性肿瘤。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发病的危险因素有胆囊结石、胆囊息肉、胆囊腺瘤、反复发作的胆囊炎,萎缩性胆囊炎等,是的,这些都是胆囊良性疾病,随着病程的延长、或是诊疗不当,部分患者由炎、良转癌,良性疾病发展成为恶性程度极高的恶性肿瘤,这样的结果十分可怕。胆囊癌的临床表现常见有上腹部饱胀不适(许多时候、许多患者甚至是医生误认为是胃病)、上腹痛、眼睛和皮肤黄染、茶饭不思、进食后呕吐;是不是觉得这些表现一个比一个严重,就像疾病在逐步进展一样。还有一个最不容忽视的现象,几乎所有的患者检查确诊前都有长时间(大约3个月-半年时间)的乏力感,很遗憾,这个有可能是最早期的身体预警被屏蔽了。目前的检查确诊手段主要有上腹部超声检查:胆囊壁明显增厚,胆囊腔内占位,胆囊床肝脏组织内占位(胆囊癌侵犯或肝转移所致)、肝门区、胰腺周围肿大淋巴结;上腹部CT:胆囊壁不规则增厚,轮廓消失,胆囊腔内占位,动脉期病灶呈异常强化,胆囊床肝组织异常占位,肝门区、胰周、腹腔干多发肿大淋巴结,有可能还会涉及肝动脉、门静脉以及肝外胆管的侵犯。实验室检查:CA19-9升高。 治疗手段:回到前文,之所以说胆囊癌是癌中之王,预后极差,就是因为在临床工作中,大多数胆囊癌患者检查确诊时已发生淋巴结转移、临近肝组织侵犯、血管侵犯、甚至是远处转移。错失了最佳手术时机,而手术切除,又是目前唯一有可能做到胆囊癌根治的治疗方式。再说我们刚完成手术的四位患者,有已发生肝转移的,有发生淋巴结转移的,也有两者均已发生的,幸运的是全身PET-CT检查未见远处转移,更幸运的是手术实施过程中,所有的淋巴结均完整切除,肉眼无残留,有一患者右肝动脉受侵,一并切除。 胆囊癌的预后差,简单来说,早期胆囊癌经规范手术治疗,5年生存率可达85%-100%,中期胆囊癌经根治性手术切除,5年生存率可达30%-50%,晚期胆囊癌,即便是扩大手术范围,5年生存率不到5%。专业文献中会将胆囊癌的分期、不同分期手术方式的选择、术后生存状况进行仔细地分期,在此就不详细列举了。总之,有经验的专科医生实施规范的手术切除能够明显提高患者的术后生存率。但是,如何提高胆囊癌的早诊、早治,尤其针对导致胆囊癌发生的高危因素的合理、提前干预,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任重道远!

崔龙久 2025-04-15阅读量1.1万

癌症到底会遗传吗?

病请描述:癌症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但并非所有癌症都会遗传。 遗传因素在癌症中的作用 -某些特定的基因突变可以从父母遗传给子女,这些突变会增加患癌风险,比如BRCA1和BRCA2基因突变,会显著增加乳腺癌和卵巢癌的发病风险;还有APC基因突变与家族性腺瘤 性 息肉病相关,会增加结肠癌的发病几率。 环境因素在癌症中的作用 -大部分癌症是由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环境因素包括生活方式(如吸烟、饮酒、不健康饮食、缺乏运动)、环境污染、感染等。例如,长期大量吸烟是导致肺癌的主要原因之一,即使有肺癌家族史,不吸烟也能显著降低患病风险。 遗传易感性 -具有癌症家族史的人可能具有遗传易感性,即在相同的环境因素下,他们比普通人更容易患癌,但并不意味着一定会患癌。通过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定期体检等,可以降低发病风险或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癌症的发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都起着重要作用。不能简单地认为癌症会遗传或不会遗传,了解家族癌症病史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是很重要的。

康玉 2025-03-26阅读量851

别让“钙管家&r...

病请描述:别让“钙管家”失控!关于甲状旁腺功能亢进,你必须知道的5件事——上海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费健的科普笔记 作者介绍 费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从医30余年,专注甲状腺及甲状旁腺疾病诊疗。推荐理由:用30年临床经验,把复杂的医学知识“翻译”成你能听懂的生活语言。 一、藏在脖子里的“钙管家”,你可能从没注意过它 甲状旁腺,听起来像甲状腺的“小跟班”?其实它们是4颗绿豆大小的腺体,悄悄贴在甲状腺背面,专职管理人体的钙磷平衡。 它们的工作日常: 血钙低了→加班分泌甲状旁腺激素(PTH)→从骨头“搬钙”到血液; 血钙高了→摸鱼减少分泌→让多余的钙从肾脏排出。 但如果这个“管家”失控(功能亢进),就会引发一系列健康问题,比如肾结石反复发作、骨质疏松甚至骨折! 二、身体发出这些信号,可能是“钙管家”在造反 一位患者的故事:陈先生10年内做了3次肾结石手术,最后才发现是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惹的祸。 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的典型表现: 骨骼系统:骨痛、身高变矮、甚至打个喷嚏就骨折; 泌尿系统:反复肾结石、尿液泡沫多; 消化系统:恶心、胃溃疡、胰腺炎; 神经系统:疲劳、记忆力下降、手脚发麻。 划重点: 女性发病率是男性的3倍,尤其是绝经后女性; 早期可能无症状,体检发现血钙/PTH异常是重要线索! 三、揪出“真凶”:是原发还是继发? 甲旁亢分两类: 原发性(占80%): 病因:腺瘤、增生或癌变(罕见); 特点:血钙↑、PTH↑,常伴肾结石/骨质疏松。 继发性(多与慢性肾病相关): 病因:长期缺钙/维生素D,刺激甲状旁腺代偿增生; 特点:血钙正常或↓,但PTH↑,骨痛更剧烈。 诊断金标准: 抽血查血钙、PTH、维生素D; 影像检查:颈部超声、骨密度、肾结石筛查。 四、治疗选择:手术不是唯一答案 1. 手术优先 适用人群:有症状/血钙显著升高/骨质疏松/肾结石患者; 术后注意:可能短暂缺钙,需口服钙片+维生素D(医生指导下调整)。 2. 药物控制 西那卡塞:抑制PTH分泌,适合无法手术者; 双膦酸盐:保护骨骼,延缓骨质疏松。 患者常见误区: ❌“补钙会加重肾结石?”→ 真相:术后科学补钙反而能预防骨流失; ❌“手术后结石就没了?”→ 真相:已形成的结石不会消失,但复发率降低90%。 五、术后随访:这3件事千万别偷懒 血钙监测:术后前3个月每月查,稳定后每年复查; 骨密度跟踪:术后1年骨密度可显著改善; 基因检测:年轻/多腺体病变患者需排查遗传因素(如MEN综合征)。 特别提醒: 术后PTH轻度升高≠复发,但血钙持续升高要警惕; 日常多喝水、适度晒太阳(补充维生素D),少吃高磷食物(如加工肉制品)。 费健主任的贴心总结 甲状旁腺虽小,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钙平衡大师”。如果你有反复肾结石、不明原因骨痛或体检发现血钙异常,一定要排查甲旁亢!记住:早发现、早干预,科学治疗能让你远离骨折和手术刀的困扰。 健康小贴士: 40岁以上女性建议每年查血钙; 长期补钙无效的骨质疏松患者,记得查PTH! (本文参考《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诊疗指南》《PARAT欧洲专家共识》等权威文献,由费健主任团队审核发布)  

费健 2025-03-20阅读量763

【在线答疑】体检发现垂体瘤一...

病请描述:  日前,在颅底肿瘤赵天智主任的网上工作站,有患者留言:“以前有头疼的现象,瞌睡多,去年做过一次CT未发现问题,一直以为是偏头疼,今年2月份体检时发现了大小约为2.8*2.1*2.9cm的垂体瘤,医生建议手术治疗,还是想咨询下有没有别的治疗方法?”   赵天智主任介绍:根据患者现提供的检查,在鞍区有一个比较大的占位,至于是否需要手术,还需要完善垂体的检查,因为一些垂体瘤属于功能性,但泌乳素型垂体腺瘤可能通过药物就能控制,建议再查下垂体的相关激素,性激素五项、甲功五项、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皮质醇节律、生长激素及视力视野,了解下视交叉受压的程度,引起的临床正常,再决定治疗方案。   患者疑问:我已经做过这些检查,现在就发给您,如果是药物治疗的话,这个垂体瘤会变小或者消失吗?   赵天智主任介绍:根据现提供的所有资料,不一定需要手术,建议到内分泌科就诊,同时大部分泌乳素型垂体瘤通过药物治疗以后是会变小的,不一定能完全消失,但通过药物把肿瘤的体积缩小,激素恢复正常就可以了。   哪些垂体瘤需要手术治疗?   一种是肿瘤引起内分泌功能破坏造成的,比如泌乳素型的垂体瘤女性病人会出现月经不调、泌乳,而男性则会出现性功能异常,生长激素型垂体瘤病人会出现额头变大、下颌突出、鼻大唇厚、手指变粗等,而ACTH型垂体瘤的病人会出现以躯干为主的肥胖、满月脸、皮肤变薄等。   另外一种症状是肿瘤增大压迫周围结构,比如最常见的压迫视神经引起的视力下降、视野缺损,甚至有的肿瘤会压迫脑子的“下水道”引起脑积水造成病人昏迷。   治疗方式:目前,垂体瘤的治疗方法主要以手术治疗为主,放射治疗主要用于术后残留、复发及不适合手术的患者。药物溴隐亭可使部分泌乳素腺瘤缩小,使闭经泌乳消失,恢复生育功能,可作为未育妇女首选的治疗方法。治疗方法的选择主要依据垂体肿瘤的类型而定。   垂体瘤的手术治疗不仅将肿瘤切除,快速、彻底的解决患者的相关症状,还可以取得病理诊断,明确病情是患者治疗的重要方式。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患者都需要手术治疗,有的患者药物治疗也能起到较好的作用!   当然,垂体瘤患者需要药物治疗还是手术治疗需要根据患者病情来制定个体化诊疗方案,因此对患者而言最重要的就是及时就诊,配合医生治疗!

赵天智 2025-02-21阅读量1104

正确认识肺结节,结节不&ld...

病请描述:正确认识肺结节莫让“结节”成心结相信不少人参加健康体检都会被医生告知肺部发现一处“阴影〞或“小结节〞听到这样的消息许多人都惊慌失措顿时感觉心头被蒙上了一层阴影茶饭不思、夜不能寐担心害怕“小结节〞长大变成了“大肿块〞那该怎么正确认识肺结节呢?01什么是肺结节在影像检查中(如CT或胸片)发现类圆形的直径小于3cm的病灶通常描述为结节灶,当直径小于1cm时常被描述为“小结节〞,而直径小于0.5cm时就被称为微小或细小结节。肺内结节或小结节分为良性、恶性两种。常见的肺内结节或小结节包括球形肺炎、结核球、错构瘤良性、纤维增生等,癌前病变为不典型腺瘤样增生,恶性病变那么有可能是原发性肺癌或肺内转移癌。当然局部良性病变长时间之后也可能转化为恶性。根据结节的密度不同,可以分为纯磨玻璃结节、局部实性磨玻璃结节和纯实性结节。在这三类结节中,恶性病变分别占18%、63%、7%。初次CT检查发现的肺部小结节,80%-90%都是良性病变,但却要高度重视,因为仍有一定比例的早期肺癌,定期检查必不可少。02为什么有肺结节的人会那么多?肺结节检出率越来越高,主要是因为过去肺部体检“主力”X光片,对小于1厘米的结节难以发现。现在,越来越多的单位改做低剂量肺部CT,2毫米以上的结节都能发现。同时,由于雾霾等空气污染的影响,肺结节的发生率也有所上升。03哪些肺部结节恶性可能性大?肺内结节不容忽视,但也不必惊慌。肺部小结节并非一定就是肺癌,恶性肿瘤远少于良性病变。医生一般会根据结节大小、形态,同时结合患者年龄及吸烟状况综合分析。通常以下情况肺癌可能性大:1. 吸烟≥400支/年,其中也包括曾经吸烟,但戒烟时间缺乏15年者;2. 被动吸烟者;3. 有职业暴露史〔石棉、铍、铀、氡等接触者〕;4. 有恶性肿瘤病史或肺癌家族史;5. 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或弥漫性肺纤维化病史。6. 肺部小结节直径>1厘米;边缘有毛刺和分叶;内部密度不均匀表现为实性结节或者混杂性结节。7. 需要注意的是,有吸烟史的人,是肺癌的高危人群,>400支/年的吸烟患者,患肺癌的几率会明显增高。04发现肺结节怎么办?如果体检发现肺部有小结节,先不要担忧,它不一定是癌;即使是癌,也不必恐慌,因为大多是及其早期的癌症,只要通过及时恰当的治疗,是完全可以痊愈的。医生会根据结节的生长方式、边缘形态、内部密度上下、周围血管结构等方面综合分析判断,而“定期复查〞发现的结节生长速度、结构或边缘改变等都是重要的判断依据。当医生判断结节恶性可能性较小时,建议患者要定期检查胸部CT。5毫米以下的微结节每年复查一次,5至10毫米的小结节每三个月复查一次,随访三至五年。当医生判断为恶性可能性较大时,应早期进行手术治疗。国内外多个研究结果显示,经过手术治疗的I期患者,10年生存率到达了90%以上。05微创治疗肺结节目前微创胸腔镜手术是治疗肺小结节、早期肺癌的主要方法。胸腔镜手术应用广泛,只需1个1cm胸腔镜观察孔和一个2-3cm操作孔,进行肺叶或肺段切除术,疗效明确,创伤非常小,疼痛轻,术后恢复快,不需要做任何的化疗和放疗。

郑远 2025-02-10阅读量811

发现肺结节不知所措?这些干货...

病请描述:随着胸部CT筛查的普及,肺结节发现逐年增加,呈年轻化的趋势。特别是恶性肺结节,严重的影响了国人的生命健康,影响着人们的预期寿命。肺结节的病因复杂,有良恶性之分,影像学的检查,对于肺结节的发现和定义、诊断有着重要的意义。肺结节是什么?肺结节的类型又有哪些?哪些人是高危人群?哪些肺结节需要手术切除?下面就来给大家讲一讲!肺结节离我们有多远?肺结节是通过影像学诊断,现在临床上关注更多的是大小在两厘米以内的肺结节。过去大多使用胸部X线筛查,能检出比较大、密度比较高的结节,或者是钙化结节。现在,通过CT可以发现更小、密度更低的结节。临床上,大多数人的胸部CT上或多或少都会有结节,肺结节检出的阳性率是非常高的。但事实上,真正需要医生去关注的,需要去随访的结节很少,真正需要马上治疗或需要做手术的结节,就更少了。什么样的肺结节要密切随诊?从胸外科角度讲,主要是那些有可能是肺癌的,或者已经是早期肺癌的这一部分结节。这里面有一部分是磨玻璃结节,磨玻璃结节往往生长的速度很慢,即便是恶性,可能是几个月甚至几年以后才会有明显的变化。再有一种是混合磨玻璃密度的结节,有磨玻璃成分和实性成分,其恶性概率相对高一些,生长的速度可能也相对快一些,尤其是实性成分比例比较高的,需要临床医生要密切关注。有一些实性结节,在CT上一看就是良性的,但是很多实性结节在CT上,甚至通过各种检查,都很难排除恶性。这一类难以定性的结节是需要密切关注的,尤其是直径比较大,如超过8毫米的实性结节,一般来讲比较短的时间里要给出一个明确的诊断或随访观察建议。哪些人是高危人群需要定期复查胸部CT?(1)吸烟包年数≥20包年,包括曾经吸烟≥20包年,但戒烟不足15年(注:吸烟包年数=每天吸烟的包数(每包20支)&times;吸烟年数);(2)与吸烟人群共同生活或同室工作≥20年;(3)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4)有职业暴露史(石棉、氡、铍、铬、镉、镍、硅、煤烟和煤烟尘 等)至少1年;(5)有一级亲属(父母、子女以及兄弟姐妹)确诊肺癌。国内外文献研究发现,有些女性不吸烟,但是肺癌也高发。CT发现肺结节,应该多久复查?对于肺结节患者的分层、分级管理特别重要。如果肺结节患者每月都去复查胸部CT,毕竟造成辐射剂量的累积,对结节的定性诊断并没有很大的帮助。国内指南对于5毫米以下的实性结节和8毫米以下纯磨玻璃密度结节,建议每年随访复查一次;如果实性结节在5毫米以上、混合的磨玻璃密度结节的实性成分在5毫米以上、纯磨玻璃密度结节在8毫米以上时,需要结合患者的年龄、临床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综合评估。如果是感染性的病变,可进行抗感染治疗,然后三个月再复查,看看结节的变化,如果结节消失,且患者为高危人群可以每年复查一次就行了;如果结节有缩小,就六个月后复查,若结节消失以后再恢复到年度复查就行了。如果观察过程中结节没有变化,或者结节有增大,就需要胸外科、呼吸科、影像科、病理科等多学科的医生共同会诊,综合评判,给出是否进行临床干预的建议和制定治疗方案。肺结节长出来就是恶性的?还是由良变恶?这个问题真是挺复杂的。大部分恶性结节就是由小结节逐渐长大的!2021年,WHO已经把不典型腺瘤样增生和原位癌称为腺体前驱病变,他们不属于肺癌,微浸润性腺癌是一般传统意义上的肺癌。不典型腺瘤样增生结节一部分可以消失,一部分可以终身不进展,一部分进展为原位腺癌。原位癌几乎就不能恢复到正常的状态,由于个体差异,可能几年、十年甚至二十年,进展到微浸润癌。从胸外科的角度上讲,微浸润腺癌是做手术的最佳阶段,这个阶段很少有转移的,也很少有做完手术以后有复发的。在不典型腺瘤样增生和原位腺癌阶段没有必要进行临床干预,但有些不典型腺瘤样增生、原位腺癌、微浸润腺癌从影像上很难明确界定。定期随诊观察的必要性现在很多人对于肺结节是过于焦虑,5毫米以下的结节,不建议他来到门诊上找临床医生看。报告说4毫米的微小结节,明年再去复查一个胸部CT就可以了,同时,医生跟您说的话往往是偏积极的,为了患者的生命安全,对于随访观察的时间,医生说一年复查没问题,其实他心里想的可能两年没问题,所以医生说三个月复查,患者就没有必要一个月来复查。 什么样的肺结节需要穿刺活检?对于一些进展期、中晚期的肺癌以及1厘米以上难以定性的实性结节,我们可能希望在术前拿到病理诊断,来指导术前用药如化疗、免疫治疗甚至一部分辅助治疗。还有一些结节位置不太好做手术,或者患者身体状况比较差,直接做手术风险很大,我们希望在术前进一步明确诊断而选择穿刺活检。对于磨玻璃密度结节不建议做穿刺活检,因为穿刺活检不仅仅对诊断没有太大的帮助,并且可能会出现一些风险,比如出血、空气栓塞、胸膜肺休克等,这个比例可能占到2%、3%或更高的比例。对于肺结节CT影像,胸外科医生和放射科医生的关注点有什么不同?放射科医生关注的问题更广泛一些。引起肺结节的病因很多,除了肺癌之外还有很多其他的疾病,比如良性肿瘤(错构瘤、腺瘤等)、感染性(结核球、隐球菌、放线菌、肺吸虫病等)、非感染性(结节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等)、血管性(肺动脉瘤、肺内血肿等)、肺隔离症、肺内淋巴结等。胸外科医生关注主要是肺癌,一部分结核球或者错构瘤等一部分良性肿瘤。另外,胸外科医生更关注的是下一步怎么办。胸外科医生经常和病人讲的一句话,要确定结节的性质,最终要看病理报告结果。随访观察很重要,仅拿一次的CT片子就确定是什么病,恐怕非常困难,但是过几个月再复查,病毒性肺炎会消失,而不典型腺瘤样增生不会发生变化,因此时间轴对于结节的定性诊断很重要。另外,对于肺结节来讲,和过去我们传统的肺癌诊治是有区别的,对于传统肺癌强调早诊早治。实际上肺结节,尤其是磨玻璃成分为主的结节,一定要注意时间窗,从发现结节到临床干预,这个窗口期是非常长,是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时间。这跟我们传统的肺癌的诊治思路有很大的区别。

郑远 2025-02-10阅读量1171

【全球肺癌关注月】早诊早治,...

病请描述:每年的11月份是“全球肺癌关注月”, 11月17日是“国际肺癌日”。 根据国家癌症中心2020年11月发布的最新中国肺癌数据报告,2015年肺癌的新诊断人数达到了78.7万人,死亡人数则为63.15万人。 这也意味着每天有超过2100人被确诊为肺癌,每分钟有1.5人被确诊为肺癌。肺癌在国内恶性肿瘤发病率方面位居首位,已成为我国的“第一癌症”。 一、肺癌早筛怎么筛? 肺癌的高危人群 并不是所有人都需要进行肺癌的筛查,符合以下条件的人群才需要进行肺癌筛查: 年龄在40岁以上的男性和女性,并且具有以下几类情况之一的人群属于高危人群,需要进行早期肺癌筛查: ※ 吸烟,吸烟量在400年支(如果一个人每天吸一包烟,也就是20支,持续20年,那么吸烟指数就是400年支)以上的属于重度吸烟者,要进行筛查; ※ 二手烟接触史或长期油烟接触史,比如长期接触厨房油烟的女性; ※ 直系亲属罹患肺癌或本人有肿瘤病史的人群;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结核和肺纤维化等慢性肺部疾病的患者也属于肺癌好发人群; ※ 居住环境或工作环境中有高危因素的接触暴露(如石棉、铍、铀、氡等接触者)。 肺癌高危人群该如何进行筛查 低剂量螺旋CT检查已成为肺癌筛查和早期诊断最常用的临床工具之一。低剂量CT无创且快捷,较常规胸片敏感,使用低剂量螺旋CT对胸部进行筛查扫描,可以更多地发现早期肺癌。因此,建议肺癌高危人群,每年接受一次低剂量螺旋CT的肺癌筛查。 发现肺结节该如何处理 通过筛查发现肺结节就一定是肺癌吗? 这里提醒大家,尽管现在肺癌发病率较高,但肺结节并不能与早期肺癌划等号,通常发现的实性小结节大部分是良性的,甚至都可以不用处理。所以对于发现肺部结节,关键在于鉴别良性结节还是恶性结节。 医生在判断肺结节良恶性时,会结合结节的胸部CT影像学特征如大小、形态、密度等来进行综合判断,同时考虑患者的年龄、职业、吸烟史、慢性肺部疾病史、个人和家族肿瘤史等信息。对于1cm以下实性小结节有60%-70%的可能是良性。1-3cm的实性结节,需要观察其形状是否规则,有无毛刺、空泡征、血管通入和胸膜凹陷征,密度是否均匀,强化是否明显等多种指标。 一般来说,发现肺结节在随访过程中,肺结节体积增大则恶性概率增加。对于磨玻璃样结节尤其是持续存在的磨玻璃样结节,一般是肿瘤性病变,病理类型通常包括癌前病变不典型腺瘤样增生、原位癌和微小浸润癌等一大组疾病。非肿瘤性磨玻璃样病变通常为肺泡内出血或者炎症所导致,通常短期内(3个月)会有明显的改变。 什么样的肺结节需要手术 目前临床上对于实性结节的处理原则争议不大,直径小于8mm的实性结节建议以随访观察为主;直径大于8mm的实性结节建议以积极外科干预为主。 针对磨玻璃样病变的处理有一定争议。一般认为纯磨玻璃结节2cm以上的随访3个月后无明显缩小,建议积极外科干预;2cm以下建议随访观察,若随访过程中明显增大,建议积极外科干预。这个指征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有时还要结合患者的意愿,如果结节伴有胸膜改变、空泡形成等表现,可能就需要建议患者提前手术时间。 没达到手术标准的肺结节该如何进行随访 对于结节实性成分小于8mm的、无长期抽烟史、无肺癌家族史的患者建议每年复查一次薄层低剂量胸部CT。 对于结节实性成分小于8mm的、有长期抽烟史、或有肺癌家族史的患者建议每半年复查一次薄层高分辨率胸部CT,如果病灶无明显改变,2年后改为每年复查一次薄层低剂量胸部CT。 对于结节实性成分大于8mm的,特别是2-3cm的孤立肺结节,患者身体状况允许的情况下建议手术。 对于结节实性成分大于8mm的,患者身体状况一般,手术耐受性差的,建议每半年复查薄层低剂量胸部CT,如果病灶无明显改变,2年后改为每年复查一次薄层低剂量胸部CT。 二、肺癌治疗与基因检测 肺癌的靶向治疗是肺癌的一大特色治疗手段。规范的靶向治疗依赖基因检测的结果,那么什么样的肺癌患者需要进行基因检测呢?需要检测那些内容? 什么样的肺癌患者要进行基因检测 看病理类型 肺癌可根据其组织病理学特点的不同分为非小细胞肺癌和小细胞肺癌,占比分别约为85%和15%。在非小细胞肺癌中,包括腺癌、鳞癌、腺鳞癌和大细胞癌。 1. 肺腺癌,国内外指南都强调对肺腺癌进行基因检测的必要性。在亚洲人群中,最常见的突变是EGRF,其次是ALK、ROS1、KRAS等。 2. 对肺鳞癌来说, 需要确定的是鳞癌的诊断是基于大标本还是小标本得出的。如果是手术标本诊断的鳞癌,一般不推荐做驱动基因检测,小标本(如:穿刺活检组织)诊断鳞癌的患者可考虑进行基因检测。 3. 一般来说小细胞肺癌的突变类型很不同,目前临床上极少有适用的靶向药物,所以基因检测的意义不大。 看分期 是否需要进行基因检测除了需要关注病理类型之外还需要关注疾病的分期情况。肺癌靶向治疗在二十年前开始崭露头角的时候主要是针对晚期(IV期)的患者,所以晚期(IV期)肺腺癌是必须要进行基因检测的。 近年来随着多项针对术后辅助靶向治疗的大型临床研究的结果公布,证实如果选择合适的药物,IB-IIIA期的肺腺癌患者可以从术后分子靶向辅助治疗中获益。因此,针对IB-IIIA期的肺腺癌患者现在也非常有必要进行基因检测。 肺癌基因检测主要检测那些基因 肺癌基因检测一般一定要检测的项目包括:EGFR,ALK,ROS1,KRAS,MET,BRAF,NTRK,RET以及HER2等检测,因为这些经典的突变往往是有对应的靶向药物,有机会接受靶向治疗。选择基因检测的套餐主要考虑患者的经济条件及病人的状态,但至少要包含上述所说的具有对应靶向药物的基因。

郑远 2025-02-08阅读量1209

哪些垂体瘤患者必须手术治疗?...

病请描述:  垂体瘤是一种颅内常见的肿瘤,近年来垂体瘤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约占颅内肿瘤的15%左右。垂体瘤虽为良性肿瘤,但肿瘤生长会压迫视交叉、海绵窦、正常垂体等结构,引起视力视野障碍、头痛、垂体功能低下等症状;同时,功能性腺瘤因为激素分泌过多,可引起闭经、泌乳、不孕、性功能减退、肢端肥大症等临床症状,严重危害患者的生活质量。   临床上,颅内肿瘤的治疗以手术治疗为主,垂体瘤也是一样,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垂体瘤患者都需要手术治疗。那么,哪些垂体瘤患者可以服药治疗?   垂体瘤可以分为多种类型,比如泌乳素型垂体瘤、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腺瘤、垂体生长激素腺瘤及无功能垂体腺瘤等。不同类型的垂体瘤症状表现不一样,治疗方式也不一样。目前,临床上一般认为泌乳素型垂体瘤和生长激素型垂体瘤在短期内可以不做手术治疗,可以通过服用相关药物来控制病情。   哪些垂体瘤需要手术治疗?   一种是肿瘤引起内分泌功能破坏造成的,比如泌乳素型的垂体瘤女性病人会出现月经不调、泌乳,而男性则会出现性功能异常,生长激素型垂体瘤病人会出现额头变大、下颌突出、鼻大唇厚、手指变粗等,而ACTH型垂体瘤的病人会出现以躯干为主的肥胖、满月脸、皮肤变薄等。   另外一种症状是肿瘤增大压迫周围结构,比如最常见的压迫视神经引起的视力下降、视野缺损,甚至有的肿瘤会压迫脑子的“下水道”引起脑积水造成病人昏迷。   治疗方式:目前,垂体瘤的治疗方法主要以手术治疗为主,放射治疗主要用于术后残留、复发及不适合手术的患者。药物溴隐亭可使部分泌乳素腺瘤缩小,使闭经泌乳消失,恢复生育功能,可作为未育妇女首选的治疗方法。治疗方法的选择主要依据垂体肿瘤的类型而定。   垂体瘤的手术治疗不仅将肿瘤切除,快速、彻底的解决患者的相关症状,还可以取得病理诊断,明确病情是患者治疗的重要方式。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患者都需要手术治疗,有的患者药物治疗也能起到较好的作用!

赵天智 2025-02-08阅读量1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