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库 > 全身 > 肥胖症前期 > 症状

肥胖症前期症状

肥胖症前期症状相关内容 更多>

20、40、60岁的人该怎样...

病请描述:年少不知膝盖好,老了才把它当宝。 膝关节作为人体承担重量最大的关节,在日常生活中起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 与其他器官类似,膝关节也遵循着生命周期的规律: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发育成熟,达到鼎盛时期,随后开始磨损,并缓慢步入退化阶段。 在不同的阶段中,膝盖的功能强度是不一样的,呵护它们的方法自然也各有千秋。 那么,不同年龄段的人,到底应该怎样护膝? 不同年龄护膝各有侧重 18岁以下适度锻炼 儿童青少年刚开始发育,他们的膝关节周围肌肉力量较弱,稳定性不足,比较容易受伤。因此可以进行适度锻炼,增强肌肉力量。 锻炼时应循序渐进,运动前充分热身。当进行像反复跳跃、快速奔跑或者突然转向、急停这样的活动时,应选择合适场地,并佩戴护膝防止膝关节受伤。 18~45岁强化肌肉力量 膝关节功能在该年龄段逐渐达到鼎盛时期,但不少人学习或工作时久坐不动,这样会使周围的肌肉和韧带乏力,进而产生膝关节炎、慢性膝关节疼痛等问题。 推荐进行深蹲、弓步等腿部力量训练,加强膝关节周围肌群力量。 王明杰博士提醒,久坐时,最好隔段时间起身做些腿部伸展动作,促进膝关节周围血液循环。 46~59岁膝关节“省着用” 45岁后人体骨质逐步流失,膝关节的坚固程度也会随之下降,更易发生磨损。 建议多进行股四头肌强化训练,稳固肌肉力量,以提升膝关节稳定性。平时应避免长时间站立、行走和下蹲,以免加速膝关节老化。 60岁以上避“重”就“轻” 随着年龄增长,膝关节会出现退行性改变,表现为肿胀疼痛,甚至行走困难等。 老年人尽量避免膝关节负重,可采取走路、瑜伽等低强度、非负重的锻炼方式来保持膝盖活力。 生活中注意保暖、规律补钙、多加按摩,若出现明显的关节疼痛症状,应及时就医。 锻炼膝盖肌群 国医大师韦贵康教授指出,锻炼膝关节周围的肌群可以提升膝关节稳固性、预防运动损伤。 其中股四头肌训练可显著优化膝关节功能,锻炼小腿后肌群也可增强膝关节稳定性。 股四头肌训练 靠墙静蹲:紧贴墙壁站立,双脚与肩宽,缓缓下蹲至大小腿成直角。根据个人体质与年龄,每次静态保持30秒至2分钟,重复5至10次。 坐姿腿屈伸:坐直,小腿垂直于地,交替抬腿伸直膝,每侧保持5-10秒,各做5-10次。 小腿后侧肌群训练 站姿提踵:站姿,双脚并拢,缓慢提踵离地3-5厘米,保持10秒,重复10-15次。 日常护膝做好5件事 除了睡觉、静坐等情况,膝关节在白天大多处于高压的工作状态,做好下面几件事,可以让膝关节“省着用”。 1.控制体重 研究发现,体重减少5公斤,关节疼痛可以减轻20%。肥胖人群的膝关节承重更大,尤其是内侧,患关节炎的几率明显增加。 2.注意补钙 日常饮食要均衡,通常情况下,从牛奶、绿叶菜、鱼类、豆制品等食物中摄取钙是足够的。 更年期女性、骨质疏松患者和吸收能力较差的老人,建议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钙片。 3.加强保暖 膝关节是肢体浅表关节,外界温度的变化会引起关节表面和内部温度改变。温度较低时要注意关节保暖,不要长时间对着风扇、空调吹,必要时可以裹上护膝。 4.选对鞋子 日常生活中,鞋跟以2~3厘米为宜,鞋底太薄会给膝盖带来不利影响。运动时最好穿舒适、有弹力的运动鞋,以减少膝关节压力。 5.保持良好姿态 不要扭着身体走路和干活; 避免长时间下蹲,工作时需要下蹲的话,建议改为低坐位,坐在板凳上; 如果长时间坐着和站着,则应经常变换姿势,防止膝关节负重过大; 不要常年卧床休息,休息过久会使肌肉萎缩,导致缺乏力量、稳定性下降,加重关节负担。 膝盖对于我们而言非常宝贵,如果能够在前期用心保护膝关节,后期就避免了许多痛苦。老王在此建议大家,保护膝关节,就从现在做起!

王明杰 2024-09-11阅读量1726

儿童体重科普-张丽

病请描述:最近有一位家长给我留言,问:“医生,我家孩子三岁了,一直瘦不拉几的,是不是生病了?需要补什么营养?” 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每个孩子都有各自的生长曲线。家长们也可以通过观察孩子的身高、体重来判断孩子是否存在营养不良等问题。 不过,“一白遮百丑”,孩子们长得太胖或太瘦都会影响整体美感。那么,儿童应该多胖才合适呢?体重正常的标准是多少? 下面就来给大家讲讲儿童身高和体重的关系: 一、 婴儿期 在婴儿期,身高和体重增长速度很快,出生后第一年平均增长速度约为25 cm/年,第二年平均增长速度约为25-30 cm/年。出生后6个月内的婴儿身高平均每年增长10-15 cm,体重平均每年增加4-5 kg。从6个月开始,宝宝进入快速生长阶段,每个月的生长速度都很快。此时,宝宝的生长曲线呈“S”形:出生后的前三个月,宝宝生长迅速;4-6个月时,宝宝身高增长开始减慢;7-12个月时,宝宝身高增长达到高峰。 1岁以后的宝宝身高、体重将缓慢下降。 这个阶段是孩子营养状况的最佳时期,家长应多关注孩子的饮食情况,保证给孩子充足的营养。同时应根据不同年龄段孩子的营养需求调整膳食结构。 二、 儿童期 在儿童期,由于内分泌系统和神经系统的发育,体重和身高都会有很大的变化,但是在各个年龄阶段都有一个大致的趋势,如果出现了下列情况,就应该及时去医院进行检查。 1、幼儿期: (1)幼儿期是指从出生到2岁前的阶段。此时期的孩子体格生长比较快,一般在6个月到3岁时身高和体重分别可增加2~4倍。 (2)2岁后身高增长开始缓慢,每年约增长5~7 cm,2岁后每年增长5~7 cm。至青春期开始身高开始加速增长。所以家长们要特别注意这段时间孩子的生长。 2、学龄前期:学龄前儿童在体格发育、神经心理发育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均与学龄期儿童相似。此期儿童生长速度最快,每年可增长6~7 cm。 3、学龄期:学龄儿童在此阶段生长速度逐渐减慢,但仍保持一定水平,每年可增长5~7 cm,至青春期前基本停止生长。 三、 青春期 青春期是人的第二个生长发育高峰,女孩一般在11~12岁、男孩在12~13岁开始进入青春期。男孩通常比女孩要晚,所以男孩一般在14~15岁才进入青春期。 青春期是孩子快速生长发育的阶段,体内各种激素水平明显上升,骨龄增长也比较快,长高速度较青春期前明显加快,所以青春期是儿童长高的高峰期。 不过也有部分孩子可能会提前进入青春期。家长需要观察孩子的第二性征是否发育,是否有过性行为,如果性早熟可能会出现身高增长过快。 青春期也是孩子长得最快的阶段,因此家长们一定要重视孩子的生长发育情况。如果孩子在此期间身高增长明显加快,应及时到正规医院进行检查。 总的来说,身高和体重是衡量一个人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家长们平时要多关注孩子的生长发育情况,在日常生活中多关注孩子的身高和体重变化情况。 四、 成年期 成年期的体重与儿童期的体重是不同的。因为成年后我们体内的脂肪含量会比儿童期高,所以成年期体重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不同年龄段也会有一定的变化。 18岁之前,身高和体重都在正常范围内,就不用太担心;而18岁之后,身高增长缓慢或停止长高,体重也会随之增加,身高也会略有增加。所以孩子18岁之前,都可以保持健康的体重和身高。 一旦孩子过了18岁,身高停止增长之后,就需要去医院检测骨龄,以了解孩子骨骼发育的情况。 总之,孩子的生长发育和遗传、营养、运动等因素有关。对于一个健康的孩子来说,只要没有明显的病理性疾病和特殊原因,身高和体重应该是正常的。而对于身高偏矮或体重偏低的孩子来说,除了要考虑营养因素外,还要结合内分泌、骨龄、运动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只有综合考虑了这些因素后才能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案。 五、 老年期 1.标准体重的计算方法: 标准体重(kg)=年龄(岁)×身高(cm)-100 2.根据年龄调整体重: 3.如果孩子在三岁之前,就出现了营养不良的症状,可以先给孩子增加辅食。注意一定要循序渐进,同时还要保证营养的均衡。 4.孩子三岁之后,家长就可以带着孩子去测身高和体重。因为三岁之后的儿童,虽然身高还在继续增长,但是速度会变得越来越慢,所以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身高和体重情况来调整饮食。比如:如果孩子的身高和体重在同龄儿童中属于中等水平,可以适当给孩子增加一些蛋白质、铁、锌、钙等营养元素。同时要让孩子多运动,多晒晒太阳,促进钙质的吸收。 5.如果发现孩子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出现异常的情况,要及时到医院就诊。 六、 体重增加与减少的影响因素 影响儿童体重增加和减少的因素主要有:遗传、喂养方式、疾病、疾病及药物等因素。遗传因素是出生体重和身长的预测因子,但是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即使一个孩子的父母都是高体重,其子代的出生体重也不会太高;喂养方式对宝宝的体重有很大影响,包括喂养次数和进食量;疾病与药物可以通过影响激素水平影响体重,甚至引起肥胖。 当然,任何一个因素都不是绝对的,也会存在例外。比如,有些孩子在妈妈肚子里就长得胖,出生时就超重了,但在后天发育中并不一定会增加体重。所以说,孩子是否超重或肥胖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家长们要注意观察孩子的体重变化情况,如果有异常情况一定要及时就医。 七、 预防肥胖的方法 1.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吃饭时细嚼慢咽,少吃甜食、油炸食品、动物内脏等高脂肪、高热量食物。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蔬菜和水果,多喝水,不喝碳酸饮料。 2.坚持每天运动1小时以上,有氧运动和力量训练相结合,推荐父母和孩子一起参与运动。建议每天进行1小时以上的户外活动。 3.不吃零食,少喝或不喝含糖饮料。 4.保证充足睡眠,养成规律的作息时间。建议每日睡眠时间达到7~8小时。 5.鼓励孩子多喝白开水或淡茶水,避免过多饮用含糖饮料。少喝果汁及含糖饮料。 6.不要让孩子养成以零食和夜宵代替正餐的习惯。 7.避免带孩子到高热量、高脂肪的饭店就餐,带孩子到健康餐厅就餐。不能因为图方便、省钱让孩子养成吃夜宵的习惯。 8.避免让孩子接触含有反式脂肪酸的食品,如酥皮点心、炸薯条等。 9.禁止给1岁以下的儿童添加盐和油等调味品。

生长发育 2024-06-12阅读量2215

这些三类甲状腺结节,千万不要...

病请描述:这些三类甲状腺结节,千万不要掉以轻心!   “我有一个甲状腺3类结节,没有如何症状,医师说是良性的,随访即可”。你真的觉得3类结节就一定安全吗? 首先我们通过下面这张图来看看目前临床上应用的甲状腺超声分级说明什么情况?     超声检查是甲状腺疾病最常用的检查手段,在甲状腺癌的早期诊断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也为是否需要后续诊疗提供了重要的依据。我们大部分时候看到的只有一张报告单,并不能够看到完整的影像。而且超声判断存在一定的医生主观性,指南中认为3类结节良性可能性大,介于此临床医生一般建议此类患者定期复诊即可。今天来看看笔者近期碰到的几例病患。 病例一:女性、61岁,患者3年前突然颈部肿块突出,当时超声检查发现右侧甲状腺结节3CM, TIRADS分类3类,患者无症状未治疗。现自觉肿块有所增大,自觉发高音费力。2024-2-18某三级医院超声检查提示:右侧甲状腺结节56x30mm(囊性为主)C-TIRADS  3类,因右侧肿快压迫不适,来院治疗。 2024-4-19我院超声描述:甲状腺右侧见40x27.5x64mm混合回声,形态规则,内以无回声为主,实性部分见少量血流信号,C-TIRADS  3类。 术前超声图像如下: 该患者行粗针穿刺病理提示:右侧甲状腺乳头状癌。 免疫组化结果:CK19+,TPO-,HBME1+   病例二:男性、17岁,患者颈部肿块突出(家人自觉肥胖导致未予重视),一年前超声检查发现左侧甲状腺结节6CM, TIRADS分类3类,患者无症状未治疗。现自觉肿块有所增大,有压迫感,偶有呼吸不畅。来院进一步治疗。 2024-3-28我院超声检查描述:双侧甲状腺叶及峡部见多个混合回声及中低回声,右侧甲状腺结节较大42x31mm,左侧较大78x34mm 形态规则,C-TIRADS  3类。 术前超声图像如下: 术前完善粗针穿刺提示:左侧甲状腺符合甲状腺滤泡性肿瘤成分。8基因检查未检测到突变。 手术后病理提示: (左侧甲状腺结节)微浸润性滤泡性癌,肿瘤大小8x5x5cm。 左侧中央区淋巴结一枚见滤泡性癌转移。 (右侧甲状腺结节)伴乳头状结构的滤泡性腺瘤,大小3x2.5x1cm。 (右侧甲状腺近峡部结节)恶性潜能未定的滤泡性肿瘤,部分囊性,实性部分肿瘤直径2cm。   病例三:女性、34岁,一年前体检发现右侧甲状腺结节(当时大小4cm ,TIRADS分类3类,)患者无自觉症状,未予治疗。现自觉肿块有所增大,有压迫感,2024-3-24当地医院检查超声提示右侧甲状腺结节53x34x22mm ,TIRADS分类3类,完善细胞学穿刺提示:右侧甲状腺结节符合乳头状癌。来院进一步手术治疗。 2024-4-28我院术前超声描述:甲状腺右侧叶见34.4x26.6x57.3mm低回声,内见点状强回声,形态规则,血流信号丰富。右侧颈部IV区见10x4mm淋巴结,形态规则,内见数个点状强回声。 术前超声图像如下: 手术后病理提示: (右侧甲状腺结节)乳头状癌,靴钉亚型,肿瘤大小4x3.5x2.5cm,被膜癌累及。 右侧中央区淋巴结(5/10)见乳头状癌转移。 (左侧甲状腺结节)未见特殊,周围见淋巴结一枚,见乳头状癌转移。 左侧中央区淋巴结(0/2)未见癌转移。 右II区淋巴结(1/8)见癌转移 右III区淋巴结(1/3)见癌转移 右IV区淋巴结(3/5)见癌转移   笔者想通过这三个病例说明虽然甲状腺超声分级3类结节,各种指南均认为恶性率很低,但临床仍然会碰到恶变病例。上述三位病患前期均无症状,肿块都在逐渐增大,后期均有压迫症状。笔者认为对于临床观察肿块逐渐增大者、肿块大于3CM者、有症状者,穿刺病理学检测是非常有必要的,避免延误病情。甲状腺癌是内分泌系统和头颈部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逐年上升,位列女性肿瘤第四位。近些年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先进的设备及全面的体检,越来越多的甲状腺疾病被发现。因甲状腺恶性肿瘤(乳头状癌占80%-85%)预后良好,治疗方式较多,手术、热消融治疗、临床观察。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临床上仍有部分病人会出现淋巴结或者远处转移,所以甲状腺结节不可忽视,管好每个结节,减少重疾发生。

费健 2024-05-08阅读量1143

儿童性早熟科普-刘海霞

病请描述:儿童性早熟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对物质需求越来越高,对于小孩的饮食更加注重营养,但是过度的补充营养也会适得其反。 前两天出门诊时,有一位家长带着一个小男孩来看病,妈妈说最近孩子的身高一直增长的很慢,想来看看是怎么回事,会不会对以后的终身高产生影响。这个男孩是11岁7个月,出生时足月的但是剖腹产,出生时的身长50cm,体重2.9kg,爸爸身高172cm,妈妈身高150cm,所以他的遗传靶身高167.5 cm,曾在2022年8月就诊当时身高145.3cm, P75,体重28.5kg,骨龄10.5岁-11岁,本次就诊身高增长159.8cm,体重39.3kg,目前骨龄13岁-13.5岁。对于这个孩子做了阴囊彩超,结果显示:右睾丸大小3.6*2.1*1.4cm,左睾丸大小3.7*2.7*1.7cm,内部回声均匀,未见占位病变;左右附睾头大小形态正常,内部回声均匀,左右睾丸鞘膜腔内也未见积液,随后又进行DR骨组-立位投影检查显示颈胸椎序列基本正常、骨龄等一系列检查,通过检查结果诊断为性早熟。说起性早熟,首先需要了解一下什么是性早熟,性早熟在医学上的定义是:女孩在 7.5岁前出现乳房发育或10岁前出现月经初潮,男孩在9岁前出现睾丸发育。这个我们家长在日常生活中的经验是有很大差距,当家长在发现像男孩子出现胡须、腋毛以及变声等,或者女孩出现阴毛,乳房发育等症状,才后知后觉是性发育。其实像这种情况是性发育一段时间后或者发育中后段才出现。所以家长要充分重视孩子的发育情况,不定期检查女孩的乳房情况和男孩的睾丸情况。 那性早熟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性早熟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性早熟的病因很复杂,它是由多种因素所导致的。比如遗传因素,如果父母发育过早,那么孩子也易发生;营养因素,过度的服用营养品,一些营养品基本上都含有特定的激素,长期食用容易导致儿童性早熟。除此之外,过多食用高蛋白食物或动物性蛋白(海鲜、肉类、禽类、豆类等);过多食用油炸食品(炸鸡、薯条、炸串等)这些也会导致孩子出现性早熟;三心理因素,学习负担过重、家庭关系紧张、缺乏父母关爱等,这些因素可能导致孩子的心理压力增大,神经内分泌系统异常,从而引起性早熟;四生活习惯,儿童过早接触超越其年龄的情爱类影视剧或书刊,容易出现性早熟。缺乏运动、肥胖等,也会诱发性早熟。最后像儿童涂抹或接触化妆品、误食药物、 使用过多的塑料制品等,可能引起性早熟。 那如何预防过早出现性早熟呢?首先作为我们家长要有性发育的意识,有意识才会有所行动。要了解 6-8 岁是孩子性发育前的重要阶段,不要认为孩子性发育都是十几岁才开始,而错过前期的重要阶段,其次要定期记录孩子的身高、体重情况;接着不要乱补营养品,合理饮食,营养均衡。随后避免接触不良信息,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最后要加强体育锻炼。 综合上述其实建议家长对性早熟要有清晰的认识,定期监测孩子的生长发育情况,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饮食和作息习惯,预防性早熟的发生。一旦发现第二性征的出现,要及时就诊。最后祝愿每位宝宝都身体健康,茁壮成长。

生长发育 2024-04-03阅读量2224

肥胖症前期症状相关医院 更多>

岭南中医馆

对外综合 预约量:675

岭南中医馆东山门诊部

对外综合 预约量:869

荔湾固生堂中医门诊部

对外综合 预约量:240

岭南中医馆水荫门诊部

对外综合 预约量: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