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请描述:胆道感染和肝炎是两种不同的疾病,它们在病因、症状、诊断和治疗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区别: 病因不同: 胆道感染通常是由胆道梗阻、胆汁淤积引起的感染,常见的原因包括胆道结石、胆管良性狭窄、胆道恶性肿瘤等。 肝炎则可能是由病毒感染(如甲型、乙型、丙型肝炎病毒等)、饮酒过度、自身免疫因素等引起的肝脏炎症。 症状不同: 胆道感染的症状主要包括右上腹痛、发热、寒战、黄疸等。 肝炎的症状则包括乏力、食欲不振、厌食油腻、消化不良,部分严重患者可以出现眼睛黄、尿黄、身体黄等黄疸症状。 诊断不同: 胆道感染的诊断除了依据症状外,还需要通过影像学检查(如超声、CT等)来确定胆道是否有梗阻或扩张。 肝炎的诊断则依赖于血液检测肝功能指标(如ALT、AST、胆红素等)以及病毒学检测来确定病因。 治疗不同: 胆道感染的治疗可能需要手术来解除胆道梗阻,以及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 肝炎的治疗则侧重于抗病毒治疗、休息和饮食调节等方法来缓解症状和恢复肝脏功能。 总的来说,胆道感染主要影响胆道系统,而肝炎主要影响肝脏。两者虽然在某些症状上有相似之处,但在病因、诊断和治疗方法上有明显的区别。
赵刚 2025-01-23阅读量1210
病请描述:MCN-L是一种罕见但异质性明显的肝实质囊性肿瘤,占所有肝囊肿的比例不到5%。201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将胆道囊腺瘤重新归类为MCN-L,被定义为一种上皮性囊性肿瘤,由立方、柱状或产生黏液的上皮衬覆。MCN-L女性多发,且恶变风险高达10%。与其他良性病变相似,MCN-L通常无症状,在影像学检查中偶然发现,但较大的病变可引起占位效应,导致可触及的腹部肿块、腹部不适、早饱、恶心、消化不良、厌食或体重减轻。肿瘤标记物CA 19-9及囊液抽吸活检对鉴别良恶性没有帮助。高达76%的MCN-L发生在左肝,尤其是IV段。在超声上,MCN-L通常表现为低回声病变,并伴有不规则的厚壁、分隔、壁结节、囊内碎片等。若超声发现复杂囊肿,应行CT或MRI横断面检查。一般来说,MRI是评估囊性病变的首选检查。在CT或MRI上,MCN-L通常是一个巨大的囊性多房性病变,常伴有不同厚度的分隔。分隔的存在和位置是鉴别MCN-L和单纯性肝囊肿的重要特征,分隔的多样性也是MCN-L的一个显著特征。MCN-L需要与胆管内乳头状粘液瘤(IPNB)、单纯性肝囊肿、囊性转移、胆管囊肿和肝脓肿等相鉴别。由于存在恶变风险,所有MCN-L均应进行完整切除,不推荐行囊肿抽吸硬化治疗、开窗、部分切除等。无法手术的患者则需密切随访。每个患者均有特殊性,具体病因、治疗指征和方式请咨询专科医生。欢迎收藏及转发给有需要的亲人朋友。
孙平 2024-12-31阅读量1675
病请描述: 肾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肾衰竭在肾脏疾病中也比较常见,肾衰竭给患者的日常所带来的影响还是非常的多的。如果治疗不及时,会导致肾脏受到严重损害。所以如果您在生活中在发现自己有肾衰竭的早期症状,请尽早治疗,以避免下面的肾衰竭的危害。 一、肾衰竭影响心血管系统。心血管病变是慢性肾衰竭,最常见的也是最为严重的并发症之一 。一般会出现高血压、心力衰竭、心包炎等症状,这些风险都会比较大。 二、肾衰竭影响消化系统。患者会出现厌食、恶心呕吐、胃炎、腹泻等症状。 三、肾衰竭影响神经系统。就会出现精神不振、疲乏、头昏、记忆力减退等症状。随着病情的加重可出现焦虑,惊厥,最后的嗜睡和昏迷。 除此之外,严重的并发症还有尿毒症脑病、周围神经病变、肺部感染等等,所以在此建议患者朋友,一定要谨记肾衰治疗时,得根据自身的病因对症治疗,这样才能得到良好的医治效果。 自我介绍: 本人叶盛德,为上海市普陀区中医医院科主任、主任医师,苏州国医堂名医便民工作室专家,上海中医药大学临床教学基地徐浦中医医院特聘中医,中华中医药学会肾病分会委员、香港紫荆花医学金奖获得者、上海中医药学会肾病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中医药学会急症专业委员会委员、曾任甘肃省中医医院医务处主任、中华全国中医药学会甘肃分会副秘书长、甘肃省中医药学会儿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叶盛德 2024-11-09阅读量2329
病请描述:生长激素缺乏症的诊断过程 重庆大学附属涪陵医院 儿科 吴波 姓名:刘** 性别:男 年龄:5岁5月 就诊时间:2024-06-15 09:24 主诉:发现身高不足就诊半年 现病史:家长发现患儿较同龄儿偏矮半年,现身高104.5cm,16kg,家长对孩子近期身高增加不满意。 既往史:无,足月,出生体重3.10kg,身长50cm。 药物过敏史:无 个人史:智力发育同正常同龄儿,进食正常,无明显挑食厌食情况,睡眠好,户外运动量30-60分钟/天。其余无特殊。 家 族 史:父166cm 母163cm 遗传身高171cm。父母青春期发育正常,无明确晚长情况,其余无特殊。 体格检查:身高104.5cm,体重16kg。BMI14.7。身体匀称,无特殊面容。心肺腹部体检未见异常。 诊断:矮小症。 病情分析:通过对照最新的2022年卫健委发布的《7岁以下儿童生长标准》,该患儿身高104.5cm,小于同年龄同性别儿童的P3水平(也就是处于倒数第三名以后);体重16kg,处于同年龄同性别儿童P3-10水平。诊断矮小症成立。接下来我们要做的就是分析矮小症的病因。 1. 遗传因素:遗传身高为171cm,不考虑家族性矮小症, 2. 遗传代谢疾病:患儿没有特殊面容,幼儿时期没有发育的异常,某些先天遗传代谢性疾病导致的矮小可能性也不大。 3. 营养因素:患儿饮食情况正常,身材偏瘦,需要做肝肾功及血常规检查明确是否因为营养因素导致矮小。 4. 宫内发育因素:患儿出生体重及身长均正常,宫内发育因素导致矮小的可能性不大。 5. 内分泌及遗传代谢疾病:这是我们需要重点检查的内容。 6. 慢性系统性疾病:患儿既往身体健康,没有如肠吸收不良综合征、缺氧型先天性心脏病、肾发育不良等慢性疾病病史。 7. 体质因素:父母青春期发育正常,无明确晚长情况,那孩子发生晚长的可能性也相应较小。 8. 环境因素:患儿睡眠以及运动情况良好,环境因素导致矮小的可能性小。 通过以上分析,最终锁定内分泌异常作为首要调查方向。 接下来我们为孩子安排了相关检查。结果如下: - 生长激素激发试验:生长激素峰值7.9ng/ml(正常值>8ng/ml),提示生长激素分泌不足。 - 胰岛素生长因子-1:72ng/ml,处于p2.5-5,明显偏低。 - 骨龄评估:4.6岁,显著滞后于实际年龄。 - 垂体MRI:未见异常。 - 甲状腺功能、肝肾功能、血糖及肿瘤标志物:均在正常范围内。 最终诊断:生长激素缺乏症。 处理: 鉴于患儿年龄小,对每日注射存在恐惧,且需确保治疗依从性,故选择长效生长激素治疗,以减少注射频次,降低患儿心理压力。在充分与家长沟通并获得同意后,启动长效生长激素疗法。同时,继续保持目前睡眠及运动习惯,确保患儿获得足够的营养,以支持其生长和发育。约定定期监测患儿的生长速度、骨龄、身高等指标,以评估治疗效果和调整治疗方案 总结:本病例展示了生长激素缺乏症从初步诊断到最终治疗的完整流程。通过详细的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及有针对性的辅助检查,明确了病因,并制定了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旨在改善患儿生长发育状况。
生长发育 2024-07-15阅读量2543
病请描述:认识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的重要性 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一组以反复发作的餐后饱胀、早饱、厌食或上腹痛、上腹烧灼感为主要表现的消化道症候群,可伴有反酸、恶心、呕吐、嗳气等不适,症状一般持续至少2个月,FD已经成为一个日益凸显的健康议题,不容忽视。FD症状的产生与胃肠动力紊乱、内脏高敏感性、黏膜和免疫功能改变、肠道菌群变化及中枢神经系统调节功能异常有关。各种生物、心理、社会因素错综复杂,其中内脏高敏感和中枢神经系统高度警觉可能是发病的关键。研究发现与父母分居、饮食不规律、经常吃冷食或腌制食品是我国儿童FD的独立危险因素,最新统计数据显示,FD在儿童群体中的发病率正逐渐上升,对孩子们的日常生活质量构成了严重威胁。FD症状长期得不到缓解,会影响孩子的食欲,进而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许多家长在面对这一疾病时常常感到手足无措。 下面我们看看一例FD的患儿的诊疗经过。小明是一个活泼好动的8岁小男孩,但近几个月来,他经常在饭后出现腹胀、上腹痛的症状,食欲也大打折扣,影响了他的生长发育。小明的妈妈曾带他辗转多家医院,但经过一系列的检查,医生们始终未能找到明确的病因。小明的病情反复发作,让全家人都倍感焦虑。 有一天,小明的妈妈带着他来到我们医院。我在详细询问病史并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后,初步判断小明可能患有功能性消化不良。随后,我为小明进行了血常规、粪便常规、腹部B超、13C尿素呼气试验等一系列辅助检查。检查结果显示,小明的身体并未发现器质性病变,这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特征相吻合。 在明确诊断后,我为小明量身定制了一套个性化的治疗方案。除了调整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外,开了相应的治疗药物。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小明的症状得到了明显缓解,食欲也逐渐恢复。 那么,如何判断孩子是否患有FD呢?FD诊断标准为36月龄以上儿童有消化不良症状至少2个月,每周至少出现1次,并符合以下3项条件:①持续或反复发作的上腹部疼痛、上腹部烧灼感、餐后腹胀、早饱以及嗳气、恶心、呕吐、反酸等;②症状在排便后不能缓解或症状发作与排便频率、粪便性状的改变无关;③经过适当评估,症状不能用其他疾病来解释。 我们在门诊经常碰到反复腹痛发作的孩子,因此提倡家长密切关注孩子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以预防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生。
生长发育 2024-05-25阅读量2774
病请描述:小于胎龄儿后期身高追赶的治疗方案? 小于胎龄儿后期身高追赶的治疗方案是一个涉及多方面因素的复杂问题。这些儿童在胎儿期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生长受限,出生后常常面临身高矮小的问题。为了帮助他们实现身高的追赶,需要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综合考虑营养、生长激素、心理治疗等多方面因素。 首先,营养支持是治疗小于胎龄儿后期身高追赶的基础。提供高能量、高蛋白的饮食,确保儿童每日摄入足够的营养物质,对于促进他们的体重增长和身高发育至关重要。母乳喂养或选择适合儿童的配方奶粉,确保营养的全面和均衡。同时,家长应定期监测儿童的生长发育情况,及时调整饮食方案,以满足他们不断增长的营养需求。 其次,生长激素治疗在小于胎龄儿身高追赶中起着关键作用。生长激素能刺激骨骼生长板软骨细胞的增殖,从而促进身高的增加。对于因生长激素缺乏而导致身高落后的小于胎龄儿,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生长激素治疗方案。通过皮下注射等方式给予适量的生长激素,以改善儿童的身高状况。然而,生长激素治疗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并定期监测治疗效果和激素水平,以确保治疗的安全和有效。 与大家分享一例关于SGA患者的实际病例! 姓名:贾某,性别:男,出生日期:2019年6月7日,就诊日期:2023年8月5日,就诊年龄4岁2个月,主诉:生长缓慢,既往史:每年身高增长近于5cm,无明显偏食,厌食,否认有相关患病史。 出生史:早产儿,出生体重2kg,身长45cm,父亲身高170cm,母亲身高160cm,遗传身高171.5±5cm。 就诊身高:90.5cm(-2SD),体重12kg;无特殊面容,匀称体态,智力发育正常,通过辅助检查:骨龄3.8岁,垂体核磁正常,肝肾功,血糖,甲功五项,血尿常规均正常,IGF-1:60.61ng/ml; 诊断为:SGA,治疗方案:生长激素2.4mg/周/皮下注射, 动态监测: 2023/8/5:身高90.5cm体重12kg; 2023/11/19:身高94cm体重14.5kg; 2024/2/5:身高96.5cm体重16kg; 治疗6个月时间,身高追赶6cm,效果明显,该名患者持续治疗中。以上身高数据并不完全统计,动态监测需3个月1次并复查相关安全性检查,均无其他症状。 除了营养和生长激素治疗外,心理治疗也是不可忽视的一环。小于胎龄儿可能由于身高问题而面临心理压力和自卑感,因此家长和医生需要给予他们足够的关心和支持。通过心理咨询、心理辅导等方式,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自我认知,增强自信心,以更好地应对身高问题带来的挑战。 此外,运动疗法也是促进小于胎龄儿身高追赶的重要手段。制定个性化的锻炼计划,包括有氧运动和力量训练等,有助于促进儿童的骨骼和肌肉发育,改善身高状况。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参与适合他们年龄和身体状况的运动项目,如游泳、篮球、跳绳等,以提高他们的运动兴趣和参与度。 在治疗方案中,还需要注意定期监测和评估治疗效果。通过定期测量身高、体重等指标,观察儿童的生长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同时,医生还会根据儿童的年龄、性别、病因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治疗计划,以确保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综上所述,小于胎龄儿后期身高追赶的治疗方案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需要营养支持、生长激素治疗、心理治疗以及运动疗法等多方面的配合。通过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和定期的监测评估,我们有望帮助这些儿童实现身高的追赶,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生长发育 2024-05-05阅读量2510
病请描述:性早熟儿童面临身高受损的治疗方案? 性早熟儿童面临身高受损的治疗方案是一个复杂且需要综合考虑的问题。性早熟可能导致骨骼生长板过早闭合,从而影响儿童的最终身高。针对这一问题,治疗方案需要综合考虑儿童的生理状况、病因以及家庭和社会因素。 首先,针对性早熟的原因,治疗方案的首要任务是控制性发育的进程。如果性早熟是由于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的异常激活所致,医生可能会考虑使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GnRHa)来抑制性激素的分泌,从而延缓骨骼生长板的闭合。这种药物能够有效地减缓性发育速度,为儿童争取更多的生长时间。 其次,对于已经受到身高影响的儿童,除了控制性发育外,还需要关注骨骼生长的情况。如果儿童的骨骼生长板尚未完全闭合,那么仍然有通过治疗改善身高的可能性。在这种情况下,医生可能会建议采用生长激素治疗。生长激素能够刺激骨骼生长,帮助儿童达到更理想的身高。然而,需要注意的是,生长激素治疗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并且需要密切监测儿童的生长情况和激素水平,以避免潜在的风险。 接下来有一个案例和大家分享: 姓名:姚**,性别:女,出生日期:2015年7月1日,就诊时间:2023年8月16日,就诊时年龄7岁1个月 主诉:乳房开始发育 既往史:无明显偏食,厌食,否认相关患病史。 出生史:足月儿,出生体重2.95kg,身材50cm,父亲身高:170cm,母亲身高:152cm,遗传身高154.5±5cm,就诊时身高:120cm,体重22kg,无特殊面容,匀称体态,智力发育正常。通过辅助检查:骨龄9.5岁,垂体核磁正常,肝肾功能,血糖,甲功五项,血尿常规均正常,性激素六项显示性腺轴启动。得出结论:CPP 治疗方案:GH3.8IU/kg/天.皮下注射 2023/8/16:身高120cm;体重22kg: 2023/11/20:身高123.5cm;体重22.5kg: 2024/2/27:身高127cm;体重24kg: 治疗6个月时间,身高追赶7cm,效果明显,该名患者持续治疗中。以上身高数据并不完全统计,动态监测需3个月1次并复查相关安全性检查,均无其他症状。 除了药物治疗外,综合性治疗方案也是必不可少的。这包括合理的饮食管理、适度的运动锻炼以及良好的生活习惯。饮食方面,应保证儿童摄入充足的营养,特别是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等有助于骨骼生长的营养素。运动方面,适度的体育锻炼可以促进骨骼和肌肉的发育,提高儿童的身高。同时,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和充足的睡眠也对儿童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 此外,对于性早熟儿童的心理疏导也是治疗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性早熟可能给儿童带来心理压力和自卑感,因此家长和医生需要给予儿童足够的关心和支持,帮助他们正确看待自己的身体状况,树立积极的心态。 综上所述,针对性早熟儿童面临身高受损的治疗方案需要综合考虑多个方面。通过控制性发育、促进骨骼生长以及综合性治疗和管理,我们有望为这些儿童创造一个更好的生长环境,帮助他们达到更理想的身高。然而,每个儿童的情况都是独特的,因此治疗方案需要个体化制定,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同时,我们也需要持续关注和研究性早熟及其治疗的新进展,以便为儿童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生长发育 2024-05-05阅读量2106
病请描述: 当今社会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交通事故等意外事件频发,由此造成的头部外伤越来越多,而脑震荡是其中最常见的疾病之一。那么,脑震荡都有什么样的症状特征呢?现在我来带领大家揭开脑震荡神秘的面纱! 一.概述 脑震荡是头部受外力打击后大脑发生一时性功能障碍。常见的症状是头部受伤后,即刻发生一时性的神志恍惚或意识丧失,时间持续数秒至二、三十分钟不等,清醒后恢复正常,但对受伤时的情况及经过记忆不清。此外,还出现头痛、头晕及恶心、呕吐等。脑震荡是最轻的颅脑损伤,一般经卧床休息和对症治疗多可自愈。儿童和成年人脑震荡占颅脑损伤的49%~90%。好发于拳击行业从业者、摔跤竞技类行业从业者、老人、小孩等。 二.分级 1、轻度脑震荡就如同人体大脑突然被重物敲击而发生短暂性的思维混乱现象,这种短暂性的混乱思维可以在十几分钟内恢复意识清醒状态,对于这种轻度脑震荡患者来说,不会留下什么其他脑部后遗症疾病的。 2、中度脑震荡比起轻度脑震荡来说,症状要明显严重,患者除了有思维混乱和短暂性的意识丧失外,还会因外力撞击的力度大使耳朵产生耳鸣现象,并且伴随着头部感觉眩晕头痛,还有会发生遗忘症,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失忆症,只是失忆程度不是很严重,经过一段时间治疗会重新恢复记忆。 3、这种脑震荡情况最为严重,表现症状最明显,患者不但出现失忆,还会发生脑部损伤发生影响血液循环的肿块形成,同时也不排除会发生颅骨骨折,长时间昏迷的现象,严重的会出现我们平时所说的“植物人”,给患者一生造成灾难性的损害。 三.病因 脑震荡的发病原因目前尚存在一些争议,外伤是导致脑震荡发生的常见病因。脑震荡好发于老人、小孩以及特殊行业的人群,诱发脑震荡的原因很多,在日常生活中需尽量避免这些诱因。 1.主要病因:头部外伤 如头部撞击、交通事故、跌倒、打架。由于脑组织是一个柔软的器官,它被脑脊液包围,同时受到颅骨的保护,这可以防止轻度的损伤对脑组织的破坏。但是当受到严重暴力或快速的旋转力时,脑脊液的缓冲作用不再有效,脑组织可能撞击到颅骨,造成损伤。 2.诱发因素 当以下情况时使头部遭受暴力,出现外伤时,可引起脑震荡:参加剧烈的体育运动,如足球、拳击、橄榄球等竞技类运动项目;进行危险的高空作业;交通事故的发生;参与打架斗殴的不良行为;战争因素。 四.临床表现 1.典型症状: 意识障碍:受伤后即刻发生,时间短暂,一般不超过30分钟。神志转清后患者可有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和乏力等症状。2)近事遗忘:清醒后不能叙述受伤经过,有明显的近事遗忘,但往事仍能回忆。 2.伴随症状: 脑震荡严重的患者可能发生植物神经和脑干功能紊乱的一些症状,如面色苍白、瞳孔大小改变、出冷汗、血压下降、脉搏微弱、呼吸浅慢等危象。 3.其他症状: 脑震荡后遗症恢复期患者常有头晕、头痛、耳鸣、失眠等症状,一般在受伤后数周或数月逐渐消失。但有一些患者长期存在上述症状,有的还有记忆力下降和注意力不集中。若逾时3~6个月不愈,除考虑有精神因素外,还应做进一步检查,以排除其他继发性损伤的可能。 五.主要辅助检查 CT检查:颅脑损伤诊断中,被公认为最可靠、最有价值的检查方法。建议老年患者及头痛、呕吐患者进行CT检查。 核磁共振检查:核磁共振是医学界的领先的先进仪器,清晰度较高,可以查出一些细微的环节。 脑电图:脑震荡后脑电图检查可发现各导联兴奋性均下降,尤其是在站立位时更明显。 六.诊断标准 01病史及临床表现:当患者出现脑震荡具有的症状,如短暂的意识障碍、近事遗忘等,或者受伤后出现恶心、呕吐、头晕、头痛等症状,还有经过影像学检查后,除外继发性脑结构性损害,支持脑震荡的诊断时,即可确诊。 02鉴别诊断:临床上脑震荡与轻度脑挫伤很难鉴别,可依靠头颅CT、核磁或脑电图检查来鉴别,但由于两者的治疗原则基本一致,亦无严格区分的必要。 七.治疗 脑震荡大多数是自限性的,病程也较短,患者一般无需特殊治疗,一般只须卧床休息5~7天,给予镇痛、镇静对症药物,减少外界刺激,做好解释工作,消除病人对脑震荡的畏惧心理,多数病人在2周内恢复正常,预后良好。但有少数病人也可能发生颅内继发病变或其他并发症,因此,在对症治疗期间必须密切观察病人的精神状态,意识状况、临床症状及生命体征,并应根据情况及时进行必要的检查。避免使用影响观察的吗啡类药物,最好选用副作用少的镇痛、镇静剂。 八.护理 (1)一般护理:注意保持周围环境安静、舒适,以利患者能够安心休养,给予患者一定的精神安慰,使患者有愉快的心情。减少脑力活动,避免过度用脑和过度劳累。 (2)病情监测:密切观察病人的精神状态,意识状况、临床症状及生命体征,如出现突然头痛加重、恶心、呕吐、意识改变等病情恶化的征兆,立即报告医师,复查头部CT,以排除颅内继发性损伤,尤其是排除血肿的形成。 (3)饮食护理:脑震荡是一种脑损伤疾病,饮食需要合理、均衡地分配各种营养物质,以减轻症状、避免诱因为主要原则。多进食清淡食物,多进食水果、蔬菜,避免兴奋性食物,保持自身营养状况良好。如可以食用含维生素高的食物(苹果、香蕉、猕猴桃等),也可以食用脱脂牛奶、豆浆、蔗糖、代乳粉等食物,还可以多食健脑食品,如核桃、栗子等。忌食辛辣、油腻食物,食用这些后,可使脾胃运化失常,导致病情加重。忌食兴奋性食物,禁止喝酒、喝咖啡、喝浓茶,会使大脑兴奋性增加,不利于脑震荡的恢复。 九.健康宣教 1. 疾病预防:预防脑震荡最重要的就是避免诱发因素,即跌倒、头部撞击以及交通事故等。还需定期进行身体检查,避免出现其他的脑部病变。良好的自我保护意识,对于脑震荡是一个重要的预防措施。具体措施还有看护好老人、小孩,以免发生跌倒。参加竞技类运动项目时,注意穿戴好护具。遵守交通规则,不闯红灯,饮酒不开车,尽量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不参与打架、斗殴事件。 2. 预后及复诊:脑震荡患者出院后1个月左右需来医院复诊,患者通过积极的治疗以及休养,可以达到治愈的目的,预后较好。 3.护理要点:患上脑震荡疾病以后,有些病人常常会头痛,身体非常的虚弱,有时衣食住行都需要别人的帮忙,这是我们应该加强这种疾病的护理知识,能给病人很多的帮助,今天小编和大家分享的文章就是,脑震荡有什么护理要点。 给予病人普通饮食,若病情需要,可定时去附近卫生所静脉注射高渗葡萄糖液。兴奋躁动的病人,不宜居住在家庭生活无规律或家人不和睦的家庭中。房间的色彩宜用冷色调,如绿、蓝色为好,房间布置也以简单、清雅为好。在患者发病这段期间内,家中尽量保持安静,尽量少接待客人,如聚餐、聚会等。听音乐时也应尽量放些节奏舒缓的小夜曲或轻音乐,不宜放节奏过于激烈快的乐曲,以免引起病人兴奋。监护病人在伤后的3个月内不要过度用脑,以便及早消除头痛、头晕等伴发症状。遵医嘱适量服用药物。脑震荡常有头痛、头晕、恶心、厌食、呕吐、耳鸣、失眠、畏光、注意力不集中和反应迟钝等症状。对于这些症状也要学会一些针对性的护理,这是很重要的。脑震荡要怎么进行护理?就给大家介绍到这里。通过介绍,如果生活中,身边的人不小心撞到了头,不可以忽视,请及时上医院检查检查,避免给自身带来过大的危害。
王炎林 2024-04-11阅读量4807
病请描述:常见引起孩子矮小的原因 孩子长得矮,家长着急上火,今天就给大家说一下孩子矮小怎么办?引起身材矮小的原因有很多,包括遗传因素,体质因素,营养因素,全身的各系统的疾病以及社会心理性的问题。 首先我们说一下营养问题,这是在临床中比较多见的一类孩子,小儿本身会存在这个脾常不足的一个先天的一个生理体质,如果喂养不当,或者是疾病因素,药物的因素,很容易造成孩子的脾胃失调,导致孩子出现厌食、呕吐、便秘、腹痛等一些脾胃疾病,最终出现这个营养不足,影响生长。但有些孩子虽然吃的比较多,但存在挑食、偏食的情况,会导致营养不均衡。也会影响生长,虽然现在物质极大丰富,但是现在的这个食品质量远不如从前,很多看似正常的孩子实际上还是存在营养素的缺乏,针对这类孩子我们要调理脾胃,促进吸收,同时要补充综合的营养素。 第二种就是家长最常提及的生长激素缺乏症,实际上这种疾病发病率并不高,但是因为缺乏金标准,一些地区检查方法的不合理,造成了这个疾病诊断率的提高。生长激素缺乏症呢,它包括一个原发性的和一个继发性的一个原因,原发性的一般是包括垂体发育有问题,还有一个下丘脑功能的缺陷,还有一些生长激素本身存在的这个基因的问题,结构的问题,受体的问题等等因素,针对这个疾病我们首选生长激素,但是如果孩子在营养上存在问题,那么我们需要同时来调理,不然这个效果不是太理想。 第三种呢,就是一个特发性的矮小症,这是一个排他性的诊断,这种疾病就是实际上就是我们没有找到明确的病因,也是临床中最常见的一类矮小症的病因,它是包括这个家族性的矮小,体质性的青春延迟在内,这种孩子的治疗个体差异比较大,如果孩子年龄比较小,可以通过中药调理体质,加上综合的营养素,配合生活干预,观察他的生长速度,如果效果不好,可以加用生长激素,年龄较大的孩子,女孩11岁以上了,男孩12岁以上了,矮小的还比较明显,建议生长激素加上综合调理体质,那这样的话,他的最终身高能得到一个最好的改善。 第四种是性早熟和快速进展型的,一个青春期性早熟的孩子,虽然年龄身高不矮,但是骨龄大,预测成人中身高不理想一些孩子,他是青春期正常年龄启动。但是进展较快,最终成人身高也不理想,针对这类孩子,要控制骨龄,延缓发育,这是重点。具体方案是用性抑制针还是中药,还是联合生长激素,这些都得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选择具体方案来干预治疗。 无论哪种原因引起的孩子矮小,请家长及早带孩子前往医院寻求专科医生的帮助,以免错过孩子最佳的治疗时间。
生长发育 2024-01-25阅读量2226
病请描述:成长路上的“胖娃娃”,是喜还是忧?中国有句古话:“欲得小儿安,三分饥与寒。”但是,随着生活越来越好,家长们逐渐淡忘了这句老话的意义。饮食“过度”的危害在物资丰富的现代社会,不论是父母还是爷爷奶奶,总是把最好的东西留给孩子。然而,这些新生儿对健康产生了许多潜在的危害。《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的数据揭示,6岁以下和6至17岁的儿童和青少年超重肥胖的比例分别为10.4%和19.0%。肥胖成了孩子们健康的“隐形杀手”。儿童的身心发展受到肥胖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会持续很久,有时候会延续到他们的整个人生。一、儿童肥胖有哪些危害呢?1、影响生长发育脂肪储备是性发育的基础,但肥胖可加重女童体内的脂代谢紊乱。儿童肥胖时,体内的脂肪细胞会分泌更多的瘦素,这是人体性发育过程中的调节因子,它能刺激促性腺激素的释放,从而引起内分泌失调,进而导致性早熟(男孩在9岁前,女孩在7.5岁前出现第二性征)。肥胖是性早熟诱因,性早熟的孩子往往骨龄提前,有的孩子成年终身高会受到影响。过多脂肪堆积持续消耗维生素D ,导致维生素D缺乏,不利骨生长。2、增加心血管和代谢疾病风险《中国儿童肥胖报告》是中国营养学会在2017年发布的,报告指出,相较于正常体重的孩子,超重的孩子患上高血压的可能性是3.3倍。高甘油三酯的危险性是2.6倍。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偏低的可能性是3.2倍。据研究表明,成年后的肥胖儿童患上糖尿病的可能性是正常体重儿童的2.7倍,而在孩童时期到成年期间一直保持肥胖的人群患上糖尿病的可能性则是保持正常体重的人的4.3倍。3、骨骼和关节问题:过度体重使孩子的骨骼和关节承受过重的负荷,容易引发膝关节炎等关节疾病。4、呼吸问题:儿童肥胖也可以导致呼吸问题,如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和哮喘等。5、心理问题:肥胖可能会导致孤独、厌食、自卑和抑郁等心理问题。二、如何科学干预肥胖原则上,控制肥胖的方法是降低能量的摄取和提高能量的消耗,以便让体脂保持在正常水平,同时也要确保对孩子的身体健康和成长没有负面影响。对于患有具体病因的病理性肥胖或者同时存在肥胖并发症的孩子,必须根据病因或相关的并发症进行治疗。儿童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期,饮食调整和增加运动是控制儿童体重的主要方式。1、饮食干预调整饮食结构和饮食行为。选用低升糖指数食物代替高升糖指数食物,以改善代谢控制体重,粗细搭配,荤素搭配,细嚼慢咽,严格控制每日食物总摄入量,减少碳水和垃圾食品摄入,保证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的充足供应。2、运动干预孩子每日应该保持至少一小时的运动时间,可以安排各种体育运动、户外运动等。生活中,多使用步行上下楼梯等活动帮助消耗能量,减轻体重。3、家长做好榜样家长也需要提高自己的意识。合理饮食和多参与运动,做出好的表率。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生长发育 2023-12-14阅读量26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