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库 > 生殖 > 女性生殖 > 胎儿宫内发育迟缓 > 内容

胎儿宫内发育迟缓内容

发生胎儿生长受限,该怎么办?

病请描述:胎儿生长受限(FGR)又称胎儿宫内生长受限(IUGR),是指胎儿大小异常,在宫内未达到其遗传的生长潜能。胎儿出生体重低于同孕龄平均体重的两个标准差,或低于同龄正常体重的第10百分位数。我国发生率为6.39%,是围生儿死亡的第二大原因。 常见的发病原因包括:1)孕妇因素:孕妇偏食、妊娠剧吐以及摄入蛋白质、维生素及微量元素不足,子宫发育畸形、吸烟、酗酒、宫内感染等,合并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多胎妊娠、前置胎盘、贫血、抗磷脂抗体综合征等,均可使胎盘血流量减少,灌注下降,导致胎儿发育迟缓;2)胎儿因素:胎儿基因或染色体异常、先天发育异常时,也可伴有胎儿生长受限;3)胎盘、脐带因素:胎盘各种病变导致子宫胎盘血流量减少,脐带过长、脐带过细、脐带扭转、脐带打结等,导致胎儿血供不足。针对以上情况,首先,应排除胎儿畸形,确定病因,按病因治疗。其次,应左侧卧位休息,从而改善子宫胎盘的血流,促进胎儿生长发育。同时,消除引致FGR的主导因素,如停止吸烟、饮酒,合理营养,改变偏食等不良饮食习惯。再次,孕母营养支持治疗,包括高蛋白饮食和静脉滴注营养治疗,如复方氨基酸、复方丹参和维生素C联合治疗。另外,还可以通过一些营养补剂保证孕产妇营养物质充足摄入,可以使用如美好蕴育润康等这类孕产妇专用营养补剂,它富含α-亚麻酸、11种维生素和多种微量元素,不仅能满足孕期营养需求,还能很好的增强免疫力,促进胎儿生长发育。

朱珍 2025-02-20阅读量533

关注儿童发育,预防SGA-赵...

病请描述:关注儿童发育,预防SGA 什么是SGA? 小于胎龄儿(Small for Gestational Age,SGA)是指胎儿出生体重低于同孕周胎儿的第10百分位数。SGA的发生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母亲的健康状况、营养摄入、胎盘功能等。SGA不仅影响新生儿的生长发育,还可能导致远期健康问题,如代谢综合征、心血管疾病等。因此,早期发现和预防SGA对于促进儿童的健康发育至关重要。 SGA的原因 SGA的病因复杂,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1. 母体因素:如营养不良、慢性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等)、吸烟、饮酒、药物滥用等。 2. 胎盘因素:如胎盘功能不全、胎盘早剥、胎盘梗死等。 3. 胎儿因素:如先天性染色体异常、遗传性疾病、宫内感染等。 SGA的影响 SGA对儿童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出生时的低体重,还可能引发多种短期和长期健康问题。短期影响包括: · 低血糖:SGA新生儿由于储备脂肪少,易出现低血糖。 · 体温不稳:由于脂肪储备少,体温调节能力差。 · 呼吸困难:SGA新生儿肺部发育不全,易发生呼吸窘迫综合征。 长期影响包括: · 生长发育迟缓:SGA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可能面临身高、体重增长缓慢的问题。 · 代谢问题:成年后易患肥胖、2型糖尿病、高血压等代谢性疾病。 · 认知和行为问题:SGA儿童可能在认知功能、注意力等方面表现出问题。 临床案例 案例一:母体因素导致的SGA 背景:王某某,一位35岁的孕妇,孕前体重指数(BMI)为18,属于偏瘦体型。在孕期,她未能保证足够的营养摄入,且患有慢性高血压。孕34周时,超声检查发现胎儿生长迟缓,估算胎儿体重在同孕周胎儿的第5百分位数以下。最终,该孕妇在孕37周时剖宫产,出生体重为2100克。 分析:该病例中,母亲的营养不良和慢性高血压是导致SGA的主要因素。营养不良直接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而高血压则可能导致胎盘血流减少,影响胎儿的营养供应。 干预措施:在孕期,医生应密切监测孕妇的营养状况和血压,必要时进行营养补充和药物治疗。此外,定期进行胎儿生长监测,早期发现和干预胎儿生长迟缓问题。 案例二:胎盘因素导致的SGA 背景:张某某,一位29岁的孕妇,孕期健康状况良好,营养摄入充足,但在孕28周时出现胎动减少。超声检查显示胎儿体重低于同孕周胎儿的第10百分位数,并发现胎盘功能不全的迹象。最终,该孕妇在孕36周时剖宫产,出生体重为1900克。 分析:该病例中,胎盘功能不全是导致SGA的主要原因。胎盘功能不全会影响胎儿的营养和氧气供应,导致胎儿生长受限。 干预措施:对于类似于张某某这种存在胎盘功能问题的孕妇,应加强胎儿生长和胎盘功能的监测,必要时提前终止妊娠,以减少胎儿宫内窘迫的风险。 预防SGA的措施 孕前准备 · 健康检查:孕前进行全面的健康检查,及时发现和治疗可能影响妊娠的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 · 营养补充:合理的营养摄入,保持健康体重,尤其是叶酸、铁、钙等重要营养素的补充。 孕期管理 · 定期产检:通过定期的产前检查,监测胎儿的生长发育和胎盘功能,及时发现异常。 · 健康生活方式:戒烟戒酒,避免药物滥用,保持良好的作息和适当的运动。 · 营养管理:根据医生建议,合理调整饮食结构,保证足够的营养摄入。 高风险管理 · 监测高危孕妇:对于有高危因素的孕妇,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应加强监测和管理,必要时进行药物治疗。 · 胎儿监测:对于已经发现胎儿生长受限的病例,应进行更频繁的胎儿监测,包括超声检查、胎心监护等。 总结 关注儿童发育,预防SGA,是保障儿童健康的重要环节。通过合理的孕前准备和孕期管理,尤其是对高危孕妇的加强监测,可以有效降低SGA的发生率。我们应积极宣传科学的孕期保健知识,指导孕妇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并在发现问题时及时进行干预,以确保胎儿的健康发育。

生长发育 2024-05-21阅读量2737

怀孕时血压高怎么办?

病请描述:妊娠合并高血压可增加胎儿生长受限、胎盘早剥、产妇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急性心力衰竭等并发症,适当控制血压可降低母婴死亡率。 启动药物治疗和目标血压 轻度高血压(血压<150/100mmHg)可以仅进行生活方式干预。 指南推荐,当血压≥150/100mmHg,特别是合并蛋白尿时,应考虑启动药物治疗;也有专家共识指出,若无蛋白尿及其他靶器官损害等危险因素,血压≥160/110mmHg可启动药物治疗。 血压控制目标值<150/100mmHg。 降压药物选择原则 在有效控制血压的同时应充分考虑药物对母婴的安全性。ACEI、ARB、肾素抑制剂有致畸等不良反应,禁用于妊娠高血压患者。 妊娠不同时期降压药物的选择和评估 对有妊娠计划的慢性高血压患者,如患者血压≥150/100mmHg,或合并靶器官损害,建议尽早在高血压专科进行血压水平、靶器官损害状况以及高血压的病因评估,并需进行降压药物治疗,一般在妊娠计划6个月前停用ACEI或ARB类药物,换用拉贝洛尔和硝苯地平。 妊娠早期原则上采用尽可能少的药物种类和剂量,同时应充分告知患者,妊娠早期用药对胎儿重要脏器发育影响的不确定性。 妊娠20周后,胎儿器官已形成,降压药物对胎儿的影响可能减弱;同时注意在妊娠不同时期及时更换和调整降压药物的种类。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推荐可选药物: ①甲基多巴:0.5~3g/d,2~4次/天; ②拉贝洛尔:50~100mg,3次/天,最大剂量为2400mg; ③美托洛尔:25~100mg,每12小时1次; ④氢氯噻嗪:6.25~25mg/d; ⑤硝苯地平:5~20mg,每8小时1次;或缓释制剂,10~20mg,每12小时1次;控释片30~60mg,1次/天; ⑥肼屈嗪:10mg/次,3~4次/天,最大剂量为300mg/d。 重度妊娠合并高血压 可选择静脉用药或肌内注射药物: ①拉贝洛尔:20mg,静脉注射;1~2mg/min静脉滴注。 ②乌拉地尔:10~15mg,缓慢静脉注射;静脉滴注最大药物浓度为4mg/ml,推荐初始速度为2mg/min,并根据血压情况调整。 ③尼卡地平0.5~1.0μg/(kg?min),5~10分钟起效。 因硝普钠可增加胎儿氰化物中毒风险,因此不建议使用,除非其他药物疗效不佳时可以考虑使用,即使必须应用,也不应超过3天。 对重度先兆子痫,建议硫酸镁5g稀释至20ml,缓慢静脉注射(5分钟),维持量为1~2g/h;或5g稀释至20ml,深部肌内注射,每4小时1次,总量为25~30g/d。注意中毒反应。密切观察患者血压、腱反射及不良反应,并确定终止妊娠的时机。 联合用药 若效果不理想,可联合应用甲基多巴与肼屈嗪、拉贝洛尔与肼屈嗪,或拉贝洛尔与硝苯地平。 注意事项 (1)妊娠合并轻度高血压患者,尚无证据表明药物治疗可以给胎儿带来益处或预防先兆子痫。此类患者可进行非药物治疗,并积极监测血压,定期复查尿常规等相关检查。 (2)目前没有任何一种降压药物对妊娠高血压患者是绝对安全的。除甲基多巴和氢氯噻嗪在美国FDA的安全性评价中属于B类证据外,多数降压药物均属于C类证据,而氢氯噻嗪也有降低胎盘血流量的不良反应。因此,为妊娠高血压患者选择药物应权衡利弊,并在给药前对患者进行充分说明。 妊娠合并高血压患者可应用的口服降压药物 哺乳期降压药物的推荐 一直以来都认为降压药物在乳汁中会有一定的分泌,因此,哺乳期母亲如舒张压<100mmHg,可不服用降压药物,如血压明显升高需服用降压药物时应停止哺乳。 通常认为ACEI在乳汁中分泌较少,可以用于哺乳期高血压女性。 根据2014日本高血压指南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数据报告,可以用于哺乳期的降压药物见表40。 妊娠高血压药物治疗推荐 推荐妊娠合并严重高血压,收缩压>160/110mmHg时开始药物治疗(ⅠC) 推荐血压>150/100mmHg,特别是合并蛋白尿时,应考虑启动药物治疗(ⅡbC) 推荐甲基多巴、拉贝洛尔、硝苯地平用于妊娠合并高血压患者,高血压急症时可静脉应用拉贝洛尔(ⅡaB) 妊娠和计划妊娠女性应避免使用RAAS抑制剂,包括ACEI、ARB及直接肾素抑制剂(ⅢC)

李永光 2020-09-25阅读量1.0万

妊娠合并胰腺炎的生育结局

病请描述:妊娠合并胰腺炎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无论何种类型的胰腺炎,对围生结局的危害都很大。 1、妊娠合并急性胰腺炎的生育结局 一般认为导致妊娠合并急性胰腺炎的首要病因是胆道疾病,其次为高脂血症,国外学者统计了近10年15家医院的89例妊娠合并急性胰腺炎患者,66%患者患有胆石症。根据病情严重程度,急性胰腺炎又分为轻型胰腺炎和重症胰腺炎。 1.1妊娠与急性胰腺炎的关系 妊娠合并急性胰腺炎发病急、进展快、临床过程凶险、并发症多,重症胰腺炎的发生率高,病死率显著高于非妊娠期。其机制可能是:①营养代谢障碍加重。营养障碍是急性胰腺炎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妊娠期孕妇的基础代谢增强,更进一步加重了营养障碍,促进了病理生理过程的进展。②妊娠激素的作用。妊娠期孕激素等水平升高,致使肠道平滑肌处于低动力状态,从而加重了胃肠动力障碍,致使肠道菌群移位和肠源性内毒素的吸收,导致多脏器功能紊乱综合征,病死率增高。③妊娠合并症的影响。妊娠期各脏器的负荷增加,对损伤的耐受能力降低,从而加重了急性胰腺炎患者各脏器的损伤。 1.2胰腺炎使妊娠结局恶化 妊娠合并急性胰腺炎对母体危害极大,有文献报道,发生重症胰腺炎时孕产妇和围生儿病死率高达20%-50%。但轻型胰腺炎预后较好。在上世纪70年代,国外文献记录的急性胰腺炎的病死率高达37%,但近年来随着诊断技术的提高、治疗的及时和监护手段的提高,死亡率明显降低,最近进行了为期10年的研究,显示孕产妇的死亡率为零,较20年前明显降低,但5.6%的患者需入重症监护及治疗,27.4%的患者接受了全胃肠外营养,这说明随着医学科技的进展,妊娠合并急性胰腺炎的预后有了明显改善。发生重症胰腺炎时,围生儿预后也较差。急性胰腺炎在妊娠早期时易导致胚胎的死亡,在孕中晚期易诱发子宫收缩,导致流产和早产的发生。同时造成胎儿缺氧,导致胎儿窒息、胎儿死亡的发生率均明显升高。急性胰腺炎患者入院时均需保胎治疗,应用硫酸镁等药物抑制子宫收缩,但即使这样采取积极的保胎措施,仍有部分患者在保胎过程中出现胎儿窘迫或孕妇病情恶化,而不得不放弃保胎,使得医源性早产发生率增高。据统计的早产率高达30%-40%,并且近40%分娩于35周之前。由于早产和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率升高,随之而来的是新生儿收入监护室几率增加,围生儿死亡率升高。目前尚无资料表明胰腺炎可导致胎儿畸形发生率增加,但治疗胰腺炎药物对胎儿的潜在影响有待于进行远期随访和进一步评价。 1.3不同病因对妊娠结局的影响 胆石症对妊娠结局的影响:一般来说,胆石症引起的胰腺炎预后要好于其他原因引起者,其他原因导致的胰腺炎应更倾向于提前终止妊娠,不仅容易发生早产,也更容易形成胰腺假性囊肿。但胆石症引起的胰腺炎在妊娠期容易复发,统计复发率高达70%,而其他原因引起胰腺炎者则无一例复发。 高脂血症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普遍认为高脂血症引起的急性胰腺炎预后较差,因其血淀粉酶升高不明显,且往往血甘油三脂显著增高,使血清混浊,影响淀粉酶和其他生化指标的检测,容易造成误诊和漏诊。并且高脂血症引起的急性胰腺炎起病急、全身病理生理反应急剧、对母胎危害大,几乎全部早产,胰腺假性囊肿的发生率高达50%。 糖尿病对妊娠结局的影响:糖尿病也是诱发妊娠合并重症胰腺炎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这类患者预后差,母子并发症发生率高。 1.4治疗方式对妊娠结局的影响 关于胰腺炎的治疗,主要采取保守治疗和外科手术两大措施。妊娠期的治疗对于胰腺炎预后也有不利影响,尤其是用药种类的限制,对妊娠期的治疗造成相当大的限制。对于轻型胰 腺炎,通常倾向于保守治疗,一般的保守治疗即可获得较好临床效果,但对胆石症所致胰腺炎因保守治疗后复发几率高,建议应尽早手术治疗,首选经十二指肠镜下取石及胆总管引流,已被证实对母亲和胎儿相对安全。妊娠合并急性胰腺炎并不是引产、分娩的指征,但如保守治疗未见好转,应考虑终止妊娠,并以保全孕妇的生命为首要目标。早中期妊娠合并轻型者经适当保胎治疗常能顺利维持妊娠,妊娠晚期轻型胰腺炎可在保守治疗下自然分娩,但应加 强胎儿监护,出现胎儿窘迫现象时应尽早行剖宫产术。 对于重症胰腺炎患者,如保守治疗有效,可维持妊娠,否则在外科治疗的同时终止妊娠。如估计胎儿不能存活,病情允许可予引产,对病情较重或估计胎儿有存活希望的,应尽早剖宫产,同时探查胰腺病灶并处理。有学者认为,手术干预应仅限于病情恶化患者,对于早中孕期发病者可在孕中期手术,孕晚期发病者可在产后手术。也有些学者认为整个孕期均可进行手术。 2、妊娠合并慢性胰腺炎的围生结局: 慢性胰腺炎合并妊娠极少见,多由急性胰腺炎未彻底治愈发展而来,常有糖尿病合并慢性胰腺炎者。在所有病因中,酗酒是造成慢性胰腺炎的主要原因,可占50%以上。急性胰腺炎治愈后,80%-90%形成胰腺假性囊肿。由于炎症持续存在和反复发作,胰岛细胞不断被破坏,慢性胰腺炎并发糖尿病几率显著高于急性胰腺炎。慢性胰腺炎合并妊娠时母儿预后也较差。 研究显示,慢性胰腺炎时45.5%患者发生早产,其中40%分娩于35周之前,无一例孕产妇和围生儿死亡,但有9.1%的患者需入监护室治疗,且有81.8%的患者反复发作。由于营养障碍和长期炎症影响,可造成胎儿生长受限和低出生体重。 本文引自马玉燕等,实用妇产科杂志2009年6月第25卷第6期。

赵刚 2018-04-06阅读量1.1万

认识矮小症

病请描述: 一、儿童身高增长的一般规律        生长发育大致可分三个阶段:        1.婴儿期(3岁以下,也就是出生后的前两年,即快速生长期)        出生至3岁,是孩子快速成长期,出生后的第一年生长速度最快,可增加25厘米,婴儿第二年12厘米左右,此期主要是营养状态和生长激素的调节。        2.儿童期(3岁-青春期前)是一个稳定生长期        女孩月10岁,男孩约12岁,此期间生长主要由生长激素和甲状腺激素调节,每年增长5~7厘米。        3.青春期(加速生长期)        生长激素和性激素共同起作用,性激素除促进生长外,还促进性成熟和骨骺闭合,最终导致身高增长停止,进入青春期后,孩子可以平均每年增高7~10厘米,该期大约持续3年,在此期间共增高25~28厘米。男孩青春期比女孩晚2年,因此比女孩可获得10厘米左右身高。        所以婴儿期及青春期对于一个孩子的身高是黄金时期,一旦错过这两个期悔之晚矣。要使这两个黄金时期充分发展。 二、什么是矮小        身高与同年龄、同性别、同种族的正常健康儿童进行比较,这个正常的身高被称之为标准,一般采用标准差法和百分位法来表示儿童的生长水平,如果一个孩子的身高比正常儿童的身高平均值低2个标准差(-2SD),或者身高小于该人群儿童身高的第3百分位数,就叫做矮小症。同时如果家长发现3岁以上的孩子每年身高增长小于4~5厘米,青春期小于5.5~6厘米者为生长缓慢。(具体数据可以参考WHO 2006版本) 三、有哪些因素或疾病导致身材矮小?        1.生长激素缺乏症        由于垂体前叶分泌生长激素部分或完全缺乏,或由于生长激素的结构异常。受体缺陷等所致的生长发育障碍,表现为生长缓慢,青春期发育延迟,骨龄小于实际年龄,为匀称性矮小。        2.特发性矮小        不伴有潜在疾病状态的矮小,是矮小中最常见的类型,这种孩子出生体重和身长均正常,体态匀称,身高在第3百分位以下,生长速度可以近似正常儿童或偏缓,且生长激素正常,一般实验室检查正常,染色体正常。家族性矮身材和体质性青春发育延迟都属于特发性矮小。        3.小于胎龄儿(SGA)        由于在怀孕期的异常,引起胎儿宫内发育迟缓,出生时身高和体重就明显小于正常儿,这种孩子出生后,如果营养充足,会比正常婴儿长得更快,这种现象被称为“追赶性生长”,大多数宫内发育迟缓儿在出生后6~12个月内能赶上正常婴儿,以后各项发育与正常儿童相似,但有10~30%的宫内发育迟缓儿没有出现追赶生长,需要及时使用生长激素治疗,以免错过治疗时机。        4.性早熟        如果女孩在8岁以前,男孩在9岁以前出现第二性征的发育,或女孩月经初潮发生在10岁之前,即可诊断性早熟。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性早熟的发生率在逐年上升,性早熟的孩子,虽然当前身高不矮,但他们的骨龄已经超前,而且性激素提前大量分泌,使骨骺提前闭合,导致身高增长过早停止,最终身高普遍矮小。        5.Turner综合征        是由于全部或部分体细胞中一条X染色体完全或者部分缺失所致,是最常见的人类染色体的畸变之一,也是惟一的人类出生后能存活的完全单体疾病,活产女婴的发生率为2000~2500/1。        6.家族性矮小        一般情况下孩子的身高与父母的平均身高有关,如果父母的身材都比较矮小,根据“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原理,孩子不可能有特别高大的身材,虽然长不高,但这类孩子的生长发育是完全正常的,也就是说孩子的骨龄和实际年龄相符,一般不需治疗。        7.体质性生长发育延迟        父母的身高都是正常的,但孩子的生长速度稍慢进入青春期晚于同龄人,所以骨龄会落后于实际年龄,但当同龄人的青春期结束,生长板愈合之后,这些孩子正值青春期仍在生长中,所以最后的身高与正常人无异。        8.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四、矮小门诊给孩子做哪些检查?        测身高、体重、骨龄,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甲状腺功能、肝炎系列、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生长激素兴奋试验。必要时查垂体的磁共振、女孩可查染色体。 五、如何规范矮小症的治疗?        矮小症的治疗根据病因而异。生长激素缺乏症患者可以应用生长激素补充治疗,甲减患者补充甲状腺激素,先天性卵巢发育不全症患者一般骨龄12岁前用生长激素治疗促进生长发育,12岁后应用雌激素、孕激素治疗。值得一提的是,近几年研究发现,找不到任何原因的矮小患者(特发性矮小)使用生长激素治疗也是安全、有效的。        矮小症的治疗时机应在骨骺闭合之前进行。一般情况下,治疗越早,效果越好,年龄在5岁到8岁的儿童是治疗的黄金时期,不仅疗效显著且费用相对较低。需要注意的是,目前治疗矮小症的药物只有生长激素,不要因为病急乱投医而去相信广告上的增高产品,这些物品或药品一般没有任何效果,请家长们不要随意相信,以免耽误患儿的病情和治疗时间。一旦对小孩的身高产生疑问,应及时就诊。 六、目前哪些矮小适合生长激素治疗?        生长激素缺乏症、特发性矮小、小于胎龄儿、性早熟、Turner综合征。 七、孩子的身高与父母的身高的关系        良好生活环境下成长的儿童,遗传因素更为重要,其成年后所能达到的最终身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母的身高,一般父母高的子女也高,父母矮的子女也矮,如果父母的身高相近,则孩子的身高与父母的平均身高十分接近,但是如果父母双方中一个是高个子,一个是矮个子,则孩子的身高变动幅度就会很大。        在这里我们可以了解下靶身高的公式:        男孩靶身高(厘米)=【父亲身高+母亲身高+13】/2±7.5        女孩靶身高(厘米)=【父亲身高+母亲身高-13】/2±6.0 八、对矮小孩子生活中应注意什么,有什么建议?        1.优质、充足的睡眠        睡眠中生长激素的分泌是白天的3倍,睡眠质量也很关键,总做梦会影响生长。        2.合理饮食        不挑食,蛋白质摄入要多肉类、豆类、奶制品,进食规律、不能暴饮暴食,少进甜食,睡前不加餐,不喝甜饮料,因会抑制睡眠中生长激素的分泌。钙铁锌,B族维生素的摄入很重要。每天保障喝250~500ml牛奶,吃1~2个鸡蛋,适量的各种肉类、谷类及水果、蔬菜,有利于儿童的生长。少吃鸡肉、蜂蜜,蜂王浆等。        3.运动        采取跳的运动、打球比较好,如跳绳,矮小的可每天跳1000个。终身高会比不爱运动的孩子至少多长2~3厘米,运动还可以增加食欲,改善孩子的睡眠质量。        4 良好的心情        家庭不和睦,父母离异,缺少关爱、交流,都会影响孩子的身高,这叫社会心理性矮小,情感遮断综合征。

祝丹 2016-03-01阅读量5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