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库 > 全身 > 门脉高压 > 内容

门脉高压内容

胆管损伤的预后通常如何?

病请描述:胆管损伤的预后通常取决于损伤的严重程度、治疗的及时性以及修复手术的质量。以下是关于胆管损伤预后的一些关键信息: 1. 总体预后情况 良好预后:大约70%至90%的患者在经过合理的修复手术后,远期预后较好。 较差预后:少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远期并发症,如胆管/胆肠吻合口狭窄、肝叶萎缩、反复发作的胆管炎、继发性胆汁性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等,这些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2. 影响预后的因素 损伤的严重程度:轻微的胆管损伤(如胆囊管漏、胆囊床迷走胆管漏等)通常预后较好,而严重的胆管损伤(如高位胆管狭窄、胆管横断伤等)预后相对较差。 治疗的及时性:早期发现并及时修复胆管损伤,预后通常较好。研究表明,术中即时修复或早期修复(术后48小时内)的患者,与延迟修复(>48小时)的患者相比,远期效果并无显著差异。然而,对于未及时发现的胆管损伤,建议在炎症和感染控制后(通常为3个月后)再进行修复手术。 修复手术的质量:修复手术的成功与否对预后影响重大。经验丰富的胆道外科医生进行的修复手术,通常能获得更好的预后。 3. 远期并发症 胆管狭窄:这是最常见的远期并发症之一,大约10%的胆管对端吻合术后的患者会出现胆管狭窄。大多数胆管/胆肠吻合口再狭窄发生在修复手术后2至3年内,80%发生在5年内。 其他并发症:包括肝叶萎缩、反复发作的胆管炎、继发性胆汁性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等。 4. 随访的重要性 长期随访:胆管损伤患者应至少随访3至5年,甚至终身随访,以便及早发现并处理远期并发症。在随访过程中,应特别注意患者有无胆管炎的症状、肝功能指标的变化。 5. 特殊情况 肝移植:对于严重的胆管损伤导致急性肝功能衰竭,或修复后出现严重远期并发症(如继发性胆汁性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的患者,肝移植可能是唯一的治疗选择。 总之,胆管损伤的预后因人而异,早期诊断和及时、恰当的治疗对于改善患者预后至关重要。

赵刚 2025-03-10阅读量345

钟南山:罗鹏飞是个敢于把自己...

病请描述:钟南山院士与罗鹏飞教授惺惺相惜,在广东省人民医院组编的《生命河流摆渡人》一书中,钟南山院士在序中写道:“罗鹏飞是我亲密的战友”。尽管他俩主攻的医疗学科不同,却在几十年的业务交往中结下深厚友谊。在钟南山院士眼中,罗鹏飞是个“敢于把自己拿出来的人”,无论哪家医院遇到重症病人,抑或棘手问题请他帮助,他从不避重就轻地推辞,欣然应允,表现出行业的精英与普通人的区别。谈及过往,他更加专注于临床实践作为全国介入放射学的领军人物,罗鹏飞有很多的标签:广东省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委员,国家、省、市三级高级保健会诊专家:曾担任广东省介入放射学会第一届主任委员;先后被选为中华放射学会介入学会的副主任、中国抗癌协会理事和介入诊疗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研究会理事。1984年,完成广东省首例肾动脉狭窄球囊成形术;1986年,完成首例精索静脉曲张的导管栓塞治疗;1988年,成立全国第一个由介入放射医师管理的介入治疗科;1989年,完成全国首次用"Au混合碘油行TACE;1992年,率先用无水乙醇行 TAE后残癌局部注射消融术。谈及过往的岁月,罗鹏飞显得那么风淡云清。他更加专注于临床实践的积累,用专业的眼光认真跟进国际介入学科发展与变化,不断地从中汲取营养补充自己,用扎实的理论功底,精湛的医术坚定地守护在患者身边,伴随他们抵抗病魔。与癌共舞40年来,仅肝癌患者就医治了20000余名,解决了他们的痛苦,延长了生命长度。自我燃烧,保持对工作的高度纯粹2007年,罗鹏飞从广东省人民医院退休。当年的春节晚会上,为了表达对他的敬意,院领导安排他在前排就坐,罗鹏飞感到浑身的不自在,他舍不得离开手术台,觉得自己还有使不完的劲。日本著名的企业家稻盛和夫,在他的著作中将人分为三类人,自燃型、可燃型、不燃型。罗鹏飞有自我燃烧般的精神和热情,一个保持纯粹,保持对工作的纯粹,保持做事儿的纯粹人。至今,他仍活跃在广州复星禅诚医院(广州新市医院)的手术台前,每年要做1200台的手术。为肿瘤患者解决了很多疑难杂症,被同行和患者称为生命河流摆渡人。知难而进,收留了求医无门的阿伟34岁的阿伟说,正值他创业干得风生水起时,2020年6月5日他遇到人生一个重大事件——罹患肝癌,而且是晚期,不宜手术。两个月的时间里,他跑遍了全国知名的大医院,均表示没有办法。罗鹏飞教授收留了他。望着阿伟那渴望的目光,罗鹏飞没多说什么,用简洁的话语对他说,“住院吧,我们一起努力!”阿伟说,当时他仿佛在黑暗的窑洞里见到一丝光亮。阿伟为多发结节型肝癌,门静脉癌栓,腹腔积液、脾大脾亢,伴有并发症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属于门静脉高压综合征,不单是一种疾病,而是一种症候群。见多识广的罗教授深知,这是一群难以对付的病魔。罗鹏飞与肿瘤科五区的科主任王健一起对阿伟的病情进行了多次会诊,确立了整体部署,分步实施,循序渐进的治疗方案:先胆管造影,留置引流管,减轻黄疸;然后内科保肝,为下步治疗创造手术条件;第三步,应用栓塞微球解决多发结节肿瘤。并改变传统的精准打击的方法,采用“先面后点”倒金字塔围歼战术,先大面积的用栓塞剂缩瘤,然后集中药力小范围围歼病灶,形成消融治瘤控制病灶的局面。最后,施药物粒子植入术,促使栓体纤维化,减小体积,增大门静脉腔体,减轻门脉高压症状,达到控制腹水吸收。2021年4月15日上午11时,罗鹏飞带领团队,又成功为阿伟实施经颈静脉肝内门腔静脉分流术。利用一根记忆性金属支架,使门静脉与肝静脉沟通,降低门静脉压力。该分流术的难点是穿刺,技术难度大、手术风险高,对医务人员技术素质和临床经验有着很高要求,目前在国内开展较少。手术成功地为阿伟经颈静脉肝内门与腔静脉之间建立一个人工分流通道,使部分或全部门静脉血液分流入腔静脉,有效地降低门静脉压力,控制和预防食管,胃底静脉和直肠静脉曲张破裂,并可促进腹水吸收。经过10次的入院治疗,目前病情稳定。阿伟说,我很幸运遇到罗鹏飞教授。

罗鹏飞 2025-02-24阅读量642

副脾是什么病?严重吗?

病请描述:副脾主要是先天发育的原因导致,表现为正常脾脏之外的小脾脏。5%~10%正常人有副脾,通常位于脾脏附近,比如脾门、脾下级、胃大弯附近、大网膜内等,有时以细索条或小梁与脾脏相联。少数人副脾离脾脏较远,位于胰和肝之下,卵巢或阴囊附近,也叫外脾。有的人还有双脾。副脾通常为1个,直径1-2公分以内,偶尔不止1个或者超过2公分。副脾通常没有任何不适的症状,偶而可以发生自发性破裂、栓塞和蒂扭转等,引起腹痛、腹腔出血等急腹症的表现。彩超、增强CT或增强MRI通常可以确诊,但仍然需要同肿大淋巴结和肝脏、胰腺、肾上腺、肾等器官的肿瘤相鉴别。我就曾遇到过一个肝癌患者,肿瘤位于肝脏左外叶边缘,增强CT和普美显增强磁共振都考虑为副脾,但甲胎蛋白进行性上升,最后手术切除,病理检查为肝细胞癌。副脾通常无症状无需处理,若并发肠梗阻、副脾扭转、破裂出血时应手术切除。因血液系统疾病或门静脉高压症行脾切除术时,应仔细探查,并彻底切除副脾。外伤性脾破裂切脾时可尽可能保留副脾,以保留部分功能。每个患者均有特殊性,具体病因、治疗指征和方式请咨询专科医生。欢迎收藏及转发给有需要的亲人朋友。

孙平 2025-01-07阅读量1442

肝内胆管结石外科治疗01

病请描述:肝内胆管结石在我国发病率高,结石导致胆管阻塞引起胆道炎症、肝功能损害、进一步引起萎缩性肝硬化、并诱发肝内胆管癌等严重损害。由于肝内胆管解剖的复杂性,不仅在诊断上容易出现漏诊,而且治疗后容易出现胆管炎症发作难以控制、残留、高复发率,严重危及患者生命。使该病成为当今胆道外科治疗的重大难题。 术前对结石做出定位诊断,对数目做出较精确的估计,并全面了解胆道狭窄等复杂的病理,选择每种类型最有效的手术方法,以取得最佳的治疗效果。手术的主要目的应达到:①尽可能取净结石,清除病灶;②纠正胆管病变;③建立通畅的胆汁引流;④为胆道的再处理创造微创通道。 治疗手术方式种类繁多,但目前主要为以下几类。微创手术以其对患者造成的创伤小、并发症少、不影响内环境稳态等优势成为21世纪外科的发展方向。随着临床应用的开展,近年来,腹腔镜或胆管镜下行肝胆管结石治疗术日趋成熟,为肝胆管结石病患者带来新希望。肝胆管结石病患者多有胆管炎症反应,且反复发作、迁延不愈,若治疗不恰当会带来胆汁性肝硬化、门脉高压甚至肝脏癌变等严重后果。肝胆管结石虽是一种良性病变,但发生率高且难于治愈,部分复杂病例手术多次依然无法痊愈。 肝内胆管结石诊断 肝内外胆管结石依靠超声、CT、MR、造影等检查,结合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即可做出诊断。超声检查操作简单、经济、方便快捷,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对黄疸和胆道梗阻患者均不受限制。CT用于诊断肝内胆管结石的特异性为97%,对X线不显影结石诊断率低。MR检查在诊断肝内胆管结石上特异性和灵敏度与CT类似,MRCP与CT胆道造影同样能够很好的明确肝内胆管胆汁的引流情况以及胆管的狭窄部位。MRCP对胆道结石的敏感度达92%。ERCP的诊断价值相当,ERCP是一项融诊断和治疗于一体的微创内镜介入技术,不仅可以确诊胆总管结石,而且还可以处理结石,达到治疗的目的。但是ERCP属于有创性检查,会出现一定的并发症,一般不实施单纯诊断性的ERCP。 B超对于肝内胆管结石有较大的诊断价值,其操作方便,简便易行,是诊断肝内胆管结石的首选方法。值得注意的是操作者经验有时会影响肝内胆管结石诊断结果。当胆道肿瘤、感染、积气合并胆管结石将难以断定检查的结果及正确性,对胆管狭窄部位的显示不如CT和MRI,因此制定手术方案是不应完全按照B超的诊断。 CT通常能显示出结石在肝内胆管的分布,胆道系统的扩张,肝实质的萎缩以及门脉高压导致的脾大和食管胃底曲张等情况,可以为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可靠的依据。但CT对于一些细小结石和不能被X线显影的结石诊断较为困难。MRCP费用相对较高,但对于多方位显示胆管结石的部位、数目、大小和胆管扩张或狭窄的程度,其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率日臻完善,但对于狭细胆管的显示不如胆管直接造影清晰准确。 ERCP(经内窥镜胆胰管造影)和PTC(经皮穿刺胆管造影)为胆管直接造影,是诊断肝胆管结石的传统方法,因有创伤性,首次已不作为胆管结石的常规诊断手段,而二期手术同时PTC不仅可作为肝胆管结石的治疗及胆管引流、也可作为后续胆道造影检查。 本文选自:吴英俊等,一期二期硬质胆道镜取石术并发症的观察和临床意义。 原文链接地址:一期二期硬质胆道镜取石术并发症的观察和临床意义-中国知网(cnki.net)

赵刚 2024-10-12阅读量1958

放屁多是肝生病了吗?

病请描述:吴欢  曙光医院传统医学科主任医师  上海市杰出专科医生 最近媒体关于放屁多是肝不好的话题十分热门。作为临床一线医生,一开始听了没当回事,但是问的患者多了,疾病恐慌的人多了,网上自媒体宣传的多了,不免觉得有必要澄清一下“放屁多是肝不好吗?” 中医讲“肺与大肠相表里”,许多人听到这个讲法觉得好笑。但是,我们的老祖宗就是这么聪明,他们花四五百年研究出来的理论,已经被现代科学验证,我们现在有“肺肠轴理论”。从胚胎发育的角度来看呼吸道上皮和腺体由原肠内胚层分化而成。肺、气管与肠的结构来源是相同的。从气体排泄途径看,胃肠道内气体主要依靠肠壁血液循环吸收,由肺部排出。肠内气体由肺部排出的量较由肛门排泄的量高出20多倍。如肺部出现肺炎或支气管哮喘、慢阻肺、呼衰等病变时,胃肠道气体通过肺的排泄也受到影响,因而引起腹胀放屁多。保持大便通畅排气可改善微循环和肺功能,促进病灶清除。因此,任何能引起气体来源增多,呼吸排出减少的因素都会使肠道内气体变多,导致屁多。放屁是消化系统运行的正常生理现象,每人每天大约释放13-21个屁都是正常的(具体多少因饮食、人种、生活习惯不同,目前没有统一国际标准),若超出自己既往每日的放屁频次,可称为屁多。而屁臭是因为食物含有较多的硫或异味食物。 正常人的消化道每天都会产生气体,胃肠道中的气体一方面是外来的,另一方面是肠道自身产生的。外来的从口而入,如人进食时讲话、进食太快、嚼口香糖、婴儿吮吸奶水,使得口水、食物夹杂了空气被吞咽下去,会使肠道气体增加放屁多。 自身产生的又分几种情况,一种是饮食生活造成的,如有摄入不易消化或产气过多的食物,如蚕豆、大豆、蛋白粉等豆类食物富含低聚糖、水苏糖、棉子糖,在肠道细菌的分解下都可以产生大量的气体,所以进食过多的豆类食物容易引起腹胀,导致屁多。洋葱、大蒜、大葱、韭菜、青椒等气味重的蔬菜,或者植物纤维特别多的竹笋、芹菜、草头等、乳制品如牛奶、酸奶、驼奶、羊奶等乳糖不耐受,也会导致肠道气体增加放屁多。腹部运动增加如吸腹运动、肚皮舞、直腿抬高等会增加腹腔压力,刺激肠道蠕动而增加放屁。患者接受肠镜检查时,由于被注入大量气体扩张肠管,检查完当天会出现屁多排出检查时的气体,属于正常现象。 另一种药物造成的,如碳酸氢钠(苏打片、碳酸饮料、气泡水)、碳酸钙(补钙片剂)等抗酸剂可与胃酸发生反应,产生大量二氧化碳引起腹胀,从而导致屁多。便秘使用泻药的;抗生素的大量、长时间使用会引起肠道菌群失调;中药的理气药如莱菔子、枳实、厚朴,通便药如大黄、芦荟、番泻叶等会促进肠蠕动增加;保健品中膳食纤维、减肥产品等等都会导致放屁多。 以上都是生理性的放屁多,不需要特别处理,如果觉得尴尬不好意思,就改变饮食生活习惯减少放屁多。其实,这种肠道蠕动快并不是坏事,它有利于食物排泄防止便秘,肠道自身蠕动有利于脂肪消耗避免肥胖,排气多防止肠梗阻,对于长期就坐便秘、肚子越来越大的人来说还是好事情。 还有就是疾病造成的,如消化道疾病是导致放屁多最常见的原因,胃肠道炎症或肠道菌群紊乱引起消化道内气体增多,或肠壁吸收气体的功能发生障碍。常见疾病有炎症性肠病(溃疡性结肠炎、克隆恩病)、功能性消化不良、肠易激综合征、短肠综合征、肠道肿瘤等。呼吸衰竭会引起患者胃肠道内的气体通过呼吸道排出受阻,导致屁多;心力衰竭、肝硬化导致的门静脉高压、腹膜炎等疾病发展到严重程度后可导致患者出现屁多等消化道症状。当放屁突然增多、腹胀、腹痛,或伴随恶心、呕吐、烧心、腹泻或便秘、便血、体重减轻等症状,可怀疑因疾病引起的病理性屁多,应及时就医,进行生化和胃肠镜B超等详细检查。这类患者多有长期的慢性病,放屁多是基础疾病加重的表现。如果初次发病,改变饮食生活习惯仍不能缓解放屁多,则要进一步检查。 所以,一般没有严重基础疾病的患者,放屁多不是肝脏疾病造成的,大家不要以讹传讹,避免出现疾病恐慌症。

吴欢 2024-03-28阅读量1259

肝硬化患者胆囊运动功能障碍的...

病请描述:3、胆囊运动异常与结石的形成     胆囊造影、超声扫描、胆道同位素闪烁成像及离体胆囊平滑肌收缩测定等方法,已发现胆囊结石的病人在空腹状态下的胆囊容积和进食脂肪餐后或静滴CCK后的残余容积较正常人为大,胆囊的排空速率也较慢,说明胆囊结石病人的胆囊收缩功能下降。国外曾报道无结石正常人胆囊胆汁含胆固醇高,可见其胆囊收缩迟缓,且与胆固醇含量相关,提示胆固醇可能对胆囊肌肉有毒害。研究显示,胆固醇结石患者胆囊运动功能受损,胆汁中脱氧胆酸含量增加,肠肝循环减慢,促进胆汁中胆固醇的过饱和。胆固醇含量增高、粘蛋白分泌和脱氧 胆酸盐增加,促使胆固醇结晶的形成,从而形成胆囊结石。最近的一些研究表明,胆石症胆囊对CCK的敏感性降低,说明胆囊收缩减弱是胆囊自身的损害。测定胆石症患者胆囊CCK受体数,发现在胆囊收缩减弱组CCK受体数量明显低于收缩“正常”组,且CCK受体数与胆囊排空相关。在胆囊收缩“正常”组CCK受体mRNA表达亦低于正常人。 许多动物研究发现,胆囊收缩的改变在胆囊结石的形成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研究观察42%的土拨鼠在胆囊结石形成前,胆囊的收缩就发生了改变;结石形成后,收缩减弱者达65%。胆囊收缩力的减弱与胆囊对CCK及乙酰胆碱的最大反应相关,说明在成石过程中胆囊收缩的减退是结石形成的因素,而不是结果。在动物实验中,在致石饮食的同时周期性给予促使胆囊收缩的药物或食物,可以明显地减少胆囊结石的形成,这也说明胆囊运动异常是胆囊结石形成的重要因素。总之,胆囊排空是胆道动力学变化的重要环节,正常的胆囊充盈和排空是胆囊、胆囊管和Oddi括约肌三者相互协调作用的结果,其中一个或几个功能异常均可导致胆汁淤滞,为胆固醇结晶、聚集、增大及成石提供了条件。 4、肝硬化患者的胆囊运动功能   一般认为肝硬化引起胆汁代谢异常是导致胆囊好发结石的主要原因。近来,人们发现胆囊收缩功能的异常也是结石好发的重要因素。胆囊收缩力下降是引起胆囊排空障碍的主要动力学因素。有报道表明,肝硬化患者存在胆囊张力低下和运动障碍,推测胆囊运动功能障碍在肝硬化患者胆囊结石的发病机制中可能起了一定作用。国内有研究探讨了肝硬化患者胆囊结石发生的动力机制,表明肝硬化病人胆囊动力减退的特点是胆囊最大收缩力减弱,最大收缩时间延长。肝硬化时胆囊静脉曲张,胆囊壁黏膜下充血、水肿、增厚,胆囊壁部分纤维化,导致胆囊壁顺应性降低,同时CCK受体含量减少可导致胆囊收缩功能减弱,收缩时间延长。胆囊动力的减弱,导致胆囊内结石容易形成,而结石形成后又会进一步损害胆囊收缩功能。研究发现: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肝脏峰时、肝脏半排时间、肝脏摄取率以及肝脏排泄率明显延迟和减慢。说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肝细胞的摄取和分泌功能均存在着严重的障碍。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胆肠通过时间延长,胆囊充盈速率减慢,胆囊排空指数下降,胆囊排空迟缓者占52.5%,提示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有明显的胆道动力学异常,而且与肝功能损伤程度有关,其确切的机制尚不清楚,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①与胆囊运动有关的激素和介质异常,如胆囊收缩素、胃动素、血管活性肠肽和一氧化氮等。②肝硬化时雌激素和孕激素灭活减少,血浆水平升高。③肝硬化时交感神经活性增高,迷走神经兴奋抑制可致胆道运动异常。④胆囊和胆管壁水肿、炎症。由于胆道显像是建立在肝细胞对示踪剂摄取和排泄的基础上,所以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胆道显影时间延迟与胆道运动障碍有关外,与肝脏摄取、排泄功能障碍也有关系。另外,与胆道器质性病变也有关。胆道运动障碍不但可以引起和加重肝硬化的临床症状,而且与胆道结石、炎症有密切的关系,这些都可以进一步加重肝功能损伤。故临床上应重视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胆道运动障碍并发症的发生,并给予合理治疗。 本文选自:郝瑞瑞,胆囊运动功能障碍在肝硬化患者胆结石形成中的作用。

赵刚 2023-02-26阅读量1246

肝硬化患者胆石症的发病率增高...

病请描述:肝硬化是由一种或多种病因引起的、以肝组织弥漫性纤维化、假小叶和再生结节为组织学特征的进行性慢性肝病。临床以门静脉高压和肝功能减退为特征,常并发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继发感染等而死亡。在我国,多数肝硬化由HBV病毒引起,慢性乙肝患者约为 2000万。且近年来,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病率逐渐升高。和普通人群相比,肝硬化患者胆石症患病率明显升高,约为普通人群的两倍,且多为胆色素结石。 流行病学:肝硬化患者胆结石的患病率和检出率高。整体而言,肝硬化患者胆结石的患病率为3.6%-46%,为非肝硬化人群的1.2-5倍。且以往相关研究表明,合并胆结石的肝硬化患者多数是没有症状的,多数是在超声评估肝病时发现的。 发病机制:胆结石可分为三种类型:胆色素结石、胆固醇结石、混合型结石。其中,大多数肝硬化患者合并胆结石类型为胆色素结石,约为80%。只有小部分肝硬化患者为胆固醇结石。而非肝硬化患者中,胆结石以胆固醇结石为主。胆固醇和黑 色素结石几乎都在胆囊内形成,棕 色素结石主要在胆管内形成。肝硬化患者中胆结石的形成机制是复杂的,主要与胆汁成分的改变、胆汁的结晶形成增强及胆囊排空异常有关。 2.1胆汁成分改变--胆色素结石形成机制: 胆色素结石主要包括黑色的胆色素结石和褐色的胆色素结石,黑色的胆色素结石常见于胆囊,体积小(约3mm),在慢性肝病患者中较多见。褐色的胆色素结石常见于胆囊外的胆道系统。褐色结石的形成通常与细菌感染和寄生虫感染有关。肝硬化患者肝脏不能转换所有未结合胆红素,所以有一部分未结合胆红素就进入胆囊。同时,部分结合胆红素也可能在细菌作用下形成未结合胆红素。这些增多的未结合的胆红素聚合和/或者与游离的钙离子结合,从而形成胆色素结石。脾功能亢进时继发性溶血增多(尤多见于肝硬化合并胆结石患者),未结合胆红素增多,致胆色素结石的形成。未结合胆红素被认为是胆泥的一部分,而胆泥是胆结石的前体。 2.2胆汁成分改变--胆固醇结石形成机制: 肝硬化患者中胆固醇结石的比例整体较低,国外学者对369例移植肝硬化和胆囊结石患者进行检查发现,仅有51例(13.8%)患者为胆固醇结石。有研究表明,胆固醇结石主要发生在丙肝病毒感染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相关的肝硬化病患者中,机制是由胆固醇过饱和胆汁引起的。丙肝病毒感染是肝硬化患者合并胆结石的危险因素。晚期肝纤维化或肝硬化患者中,胆结石比例更高。大量研究表明,适量的酒精摄入可降低了胆固醇结石形成的风险。主要由于酒精降低胆固醇饱和度,从而降低胆固醇结石的形成,并可能导致胆固醇向胆汁酸转化的增加。相反的是,大量摄入酒精反而会促进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的形成,而二者均为胆结石(尤其是胆色素结石)形成的危险因素。 2.3胆囊排空机制: 近期肝硬化患者的胆囊动力学研究显示在超声检查和放射性核素胆碱化试验中表现为胆囊收缩力降低,排空不畅。在多数超声研究中显示,肝硬化患者空腹胆囊体积显著增加,同时伴有张力减退的征象。国外研究显示中、重度肝功能不全患者的自主神经功能受损。因此,肝硬化患者合并胆结石可能与自主神经功能受损有关,相关机制研究显示与胆囊和Oddi 括约肌运动功能受损相关。另外,相关研究表发现,慢性肝病患者中高水平的雌激素和孕激素可能通过类似于妊娠中观察到的胆囊排空受损的机制而导致胆结石的发病率升高。 本文选自:张丛琳等,300例肝硬化患者胆石症的检出率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赵刚 2022-08-21阅读量9481

黑便的常见病因

病请描述:黑便是上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肝、胆、胰疾病)出血的最常见的症状。上消化道出血时,血液通过肠道,经肠道细菌作用,血红蛋白中的铁转化为硫化铁,肠粘膜分泌粘液在大便表面,就会形成黑黑亮亮的大便,称为柏油样大便。血液如果在肠道停留时间短,则大便呈血便。 常见病因 (1)消化性溃疡 (2)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 (3)胃癌 (4)肝硬化门脉高压引起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 (5)大肠癌 (6)大肠息肉 以上占到出血病因的80%。其他病因还有血液系统疾病、结缔组织病等。 就医 如果慢性肝病患者,出现大量呕血、柏油样大便或红色大便,以及头晕、心慌、出冷汗,甚至晕厥,需警惕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应立即至医院急诊处理。 如果持续、反复出血黑便,多提示胃肠出血。 伴有慢性、周期性、节律性的腹痛,与进食有关,多提示消化道溃疡。 如长期上腹不适、厌食、消瘦、贫血,需警惕消化道肿瘤的可能。

蒋式骊 2022-03-11阅读量9672

胆囊穿刺引流在治疗老人、孕妇...

病请描述:3、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肝硬化患者胆囊结石发生率明显高于非肝硬化患者,据了解,30%的肝硬化患者会并发急性胆囊炎。对于肝硬化代偿期的急性胆囊炎患者,在肝功能Child-Pugh分级A级、凝血机制正常的情况下,目前仍主张早期行腹腔镜手术,手术风险降低,预后较好;而对于肝硬化失代偿期的急性胆囊炎患者,常常合并又门静脉高压、低蛋白血症、凝血功能异常等情况,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均明显升高。此时操作简便、微创、安全的PTGD可迅速缓解症状、控制炎症进展,避免盲目急诊手术,减少并发症发生。研究显示77例PTGD治疗肝硬化合并急性结石性胆囊炎的患者,研究发现所有患者通过PTGD治疗后胆囊张力明显降低,疼痛症状迅速缓解,炎症逐渐消退,其中66例围手术期准备后序贯二期腹腔镜手术,术后恢复顺利。这表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在急性炎症期可先行PTGD缓解症状,术后再经保肝、营养支持等治疗纠正肝功能,在肝功能明显好转后可再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可将高危的急诊手术转为相对安全的择期手术,给这类患者提供了更适宜的治疗方案。4、超声造影提供帮助超声引导下PTGD具有术前准备时间短、患者耐受度高、手术过程简单等优点,但在高危人群如高龄患者、肝硬化患者中,病情进展较快,胆囊壁往往在急性炎症期出现水肿、增厚,影响普通二维超声对其轮廓显示的清晰度及操作者对胆囊壁连续性的判断。同时对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如出血、胆汁外漏的诊断敏感性较差。超声造影技术与PTGD结合起来,即PTGD术前半小时经肘静脉注入声诺维超声造影剂,观察胆囊周围组织粘连成都、胆囊壁完整程度,PTGD术后在经肘静脉注入声诺维超声造影剂观察肝脏被膜、胆囊床穿刺路径有无造影剂外渗,腹腔内有无外渗等,同时再经引流管注入稀释后的造影剂,评估引流管的通畅程度、引流范围,观察胆囊周围及腹腔内有无造影剂外渗。研究结果表明超声造影应用于胆囊穿刺置管引流术中,可高效准确的判断胆漏、出血等情况的发生,术中经超声造影发现了潜在的穿刺针道肝被膜出血并进行了积极的急诊手术,经引流管造影发现胆漏并进行了积极的处理。在临床诊治中,这一技术的应用将及时发现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为正确选择合适的后续治疗方案提供了可靠的依据。5、小结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目前仍是急性结石性胆囊炎的首选手术治疗方案,但在高手术风险的特殊人群如高龄患者、妊娠中晚期妇女以及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中,PTGD可迅速缓解临床症状,控制炎症进展,缓解胆囊内张力,序贯择期手术可降低急诊手术风险,也符合控制损伤的外科理念,临床优势明显。此外,超声造影等新兴技术应用于PTGD可进一步降低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操作的安全性,为临床大力推广PTGD提供了理论依据。但是此技术缺点是由于置管时间较长,给患者带来诸多不便,甚至可能出现引流管脱落、继发感染等情况,需要我们制定更为详细的治疗方案。总之,PTGD在治疗特殊人群急性胆囊炎时,临床工作者应该权衡利弊,为患者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在充分发挥PTGD的微创、操作简便、安全及有效的优势时,尽可能地降低其带来的负面影响,使患者最大受益。本文选自:谭皓洋,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术在治疗特殊人群急性结石性胆囊炎中的应用进展。

赵刚 2022-02-26阅读量8749

肝硬化患者容易出现胆囊结石?

病请描述:肝硬化是指可由各种病因(部分肝炎病毒、慢性酒精中毒、药物、毒物、自身免疫、胆汁淤积等)引起的以肝脏纤维化和假小叶形成为病理特征的疾病,在肝硬化发生发展中,出现肝细胞散在广泛破坏、肝细胞减少以及胶原合成增加和降解减少,残存肝细胞再生,同时残存的肝小叶被改建为假小叶,假小叶为肝硬化的特征性病理变化;这一过程中,伴有显著的肝内外血管异常增殖。一般可将肝硬化分为代偿期和失代偿期,代偿期肝硬化患者临床症状可能并不明显,或可能仅仅存在乏力,纳差、腹胀腹泻等非特异性不适症状,病程进展相对缓慢,使得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诊断相对困难,存在漏诊,误诊的可能。失代偿期肝硬化 患者临床症状突出,其临床症状包括由肝功能减退和门静脉高压所致的两大类临床表现,这一阶段还可能发生并发症,包括各种原因所致的上消化道出血、肝肾综合征、并发癌变、感染、肝性脑病等,当出现上述并发症时,治疗效果差,有一定的死亡率。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老龄化,肝硬化等慢性肝病是我国的一大健康负担。在世界范围内,肝硬化是第14大常见死因;在中国,大约有3亿人受到肝病的影响,中国占全球肝硬化死亡的11%。所以,对于可能进展为肝硬化的疾病应早期干预,对于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应尽可能做到早诊断早治疗,防止疾病进展。 胆囊结石在全世界及我国都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其发病率与家族遗传史、地理环境、饮食习惯等相关因素有关;近些年来,随着整体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较前有所提升,人民群众的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发生了变化,胆囊结石的发病率有所上升。2020年调查的总样本中胆囊结石的发生率为8.1%。研究胆囊结石的病因、机制、对于胆囊结石的预防和治疗均有帮助。关于一般人群中胆囊结石的相关研究较多,有相关文献指出高龄、女性、妊娠、肥胖、糖尿病、血脂异常、高脂饮食、家族史等是胆囊结石发生的危险因素。 在肝硬化这一疾病发生发展之中,可能会有并发症的出现,胆囊结石即是其较常见并发症,以前国内外均有研究者对肝硬化合并胆囊结石进行分析研究,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外国学者对618例肝硬化患者进行长期随访,发现肝硬化患者合并胆囊结石的发生率随着病程的增加而逐渐增加,病程2年的肝硬化患者其胆囊结石发生率为6.5%,病程4年、6年、8年发病率均较之前上升,病程8年的患者胆囊结石发病率达到了40.9%,远远超过病程2年患者的发病率。而国内的研究表明,某些血清生化指标可能为肝硬化合并胆囊结石的危险因素,包括直接胆红素、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等为肝硬化合并胆囊结石的独立影响因素。 肝硬化患者合并胆囊结石后,其临床症状可能并不明显,也可能被肝硬化本身的腹部症状所掩盖,导致漏诊、误诊、耽误患者病情;同时,胆囊结石目前主要的治疗手段为外科手术治疗,而我们知道肝硬化患者本身可能存在维生素K缺乏,导致与维生素K相关的凝血因子缺乏,进而影响凝血功能;部分肝硬化患者可能存在门静脉高压,进而出现淤血性脾肿大,脾功能亢进,导致血小板减少,增加手术及术后出血风险。部分肝硬化患者可能合并低蛋白血症,且肝硬化患者抵抗力较低下。有文献指出肝硬化合并胆囊结石患者手术本身难度增大及术后并发症增多。肝硬化患者合并有症状的胆囊结石的死亡率更高。 总之,肝硬化作为进行性慢性肝病,可分为代偿期及失代偿期,代偿期和失代偿期除了有相对应的临床表现之外,尚有胆囊结石等并发症存在可能,肝硬化患者合并胆囊结石的危险因素包括如下:性别、年龄、病因以及部分生化指标包括胆红素、血脂、白蛋白、肝酶等。 本文选自:周少秋,肝硬化患者合并胆囊结石危险因素及治疗方式的研究进展。

赵刚 2022-02-18阅读量1.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