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请描述:肝硬化是由一种或多种病因引起的、以肝组织弥漫性纤维化、假小叶和再生结节为组织学特征的进行性慢性肝病。临床以门静脉高压和肝功能减退为特征,常并发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继发感染等而死亡。在我国,多数肝硬化由HBV病毒引起,慢性乙肝患者约为 2000万。且近年来,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病率逐渐升高。和普通人群相比,肝硬化患者胆石症患病率明显升高,约为普通人群的两倍,且多为胆色素结石。 流行病学:肝硬化患者胆结石的患病率和检出率高。整体而言,肝硬化患者胆结石的患病率为3.6%-46%,为非肝硬化人群的1.2-5倍。且以往相关研究表明,合并胆结石的肝硬化患者多数是没有症状的,多数是在超声评估肝病时发现的。 发病机制:胆结石可分为三种类型:胆色素结石、胆固醇结石、混合型结石。其中,大多数肝硬化患者合并胆结石类型为胆色素结石,约为80%。只有小部分肝硬化患者为胆固醇结石。而非肝硬化患者中,胆结石以胆固醇结石为主。胆固醇和黑 色素结石几乎都在胆囊内形成,棕 色素结石主要在胆管内形成。肝硬化患者中胆结石的形成机制是复杂的,主要与胆汁成分的改变、胆汁的结晶形成增强及胆囊排空异常有关。 2.1胆汁成分改变--胆色素结石形成机制: 胆色素结石主要包括黑色的胆色素结石和褐色的胆色素结石,黑色的胆色素结石常见于胆囊,体积小(约3mm),在慢性肝病患者中较多见。褐色的胆色素结石常见于胆囊外的胆道系统。褐色结石的形成通常与细菌感染和寄生虫感染有关。肝硬化患者肝脏不能转换所有未结合胆红素,所以有一部分未结合胆红素就进入胆囊。同时,部分结合胆红素也可能在细菌作用下形成未结合胆红素。这些增多的未结合的胆红素聚合和/或者与游离的钙离子结合,从而形成胆色素结石。脾功能亢进时继发性溶血增多(尤多见于肝硬化合并胆结石患者),未结合胆红素增多,致胆色素结石的形成。未结合胆红素被认为是胆泥的一部分,而胆泥是胆结石的前体。 2.2胆汁成分改变--胆固醇结石形成机制: 肝硬化患者中胆固醇结石的比例整体较低,国外学者对369例移植肝硬化和胆囊结石患者进行检查发现,仅有51例(13.8%)患者为胆固醇结石。有研究表明,胆固醇结石主要发生在丙肝病毒感染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相关的肝硬化病患者中,机制是由胆固醇过饱和胆汁引起的。丙肝病毒感染是肝硬化患者合并胆结石的危险因素。晚期肝纤维化或肝硬化患者中,胆结石比例更高。大量研究表明,适量的酒精摄入可降低了胆固醇结石形成的风险。主要由于酒精降低胆固醇饱和度,从而降低胆固醇结石的形成,并可能导致胆固醇向胆汁酸转化的增加。相反的是,大量摄入酒精反而会促进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的形成,而二者均为胆结石(尤其是胆色素结石)形成的危险因素。 2.3胆囊排空机制: 近期肝硬化患者的胆囊动力学研究显示在超声检查和放射性核素胆碱化试验中表现为胆囊收缩力降低,排空不畅。在多数超声研究中显示,肝硬化患者空腹胆囊体积显著增加,同时伴有张力减退的征象。国外研究显示中、重度肝功能不全患者的自主神经功能受损。因此,肝硬化患者合并胆结石可能与自主神经功能受损有关,相关机制研究显示与胆囊和Oddi 括约肌运动功能受损相关。另外,相关研究表发现,慢性肝病患者中高水平的雌激素和孕激素可能通过类似于妊娠中观察到的胆囊排空受损的机制而导致胆结石的发病率升高。 本文选自:张丛琳等,300例肝硬化患者胆石症的检出率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赵刚 2022-08-21阅读量9482
病请描述:今年75岁的王奶奶最近总是感觉浑身乏力,以为是年纪大了的正常情况,没放在心上。然而某天,她突然感到一阵阵的腹痛,而且越来越痛,怎么翻来覆去也没能减轻,于是王奶奶的家人急忙将她送往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急诊就医。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肝胆外科施宝民教授团队医生询问了王奶奶一些基本情况,了解到她有十年多的高血压病史,但是一直用药物将血压控制得很好。同时,给王奶奶抽的血化验结果也出来了,结果显示血中的淀粉酶和脂肪酶都大大超标(这通常意味着患者的胰腺出了毛病),而白蛋白、血钙、血小板都偏低。此外,肿瘤标记物也明显升高。医生又给王奶奶做了个CT,图像显示胰腺的体部和尾部有一个肿块,几乎没有渗出(图1A)。胰腺的形态被破坏,表明水肿、充血和脂肪液化。而胃表现正常(图1B)。2天后,增强CT显示胰腺尾部脾血管周围有一个囊性实体肿块,这提示为胰腺恶性肿瘤(图2A)。同时还发现了多发性肝囊肿、胆囊炎和胆囊多发息肉。发现胃窦壁增厚(图2B)。3天后进行胃内镜检查。图像显示慢性浅表胃炎和萎缩性胃炎,胃窦粘膜下区域有突出的病变(图3),没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第4天进行增强MRI检查,显示胰腺癌(PC)(图4A),胃窦壁均匀增厚(图4B)。根据上述的影像学表现,肝胆外科施宝民教授决定为王奶奶做手术来缓解胰腺癌,并试图弄清楚胃肿块的性质。王奶奶做了根治性胰腺切除术、脾切除术、胆囊切除术,胃肿物也被局部切除。在手术过程中,从胰腺尾部切除一个4cm×4cm×3cm的肿块,胃肿物在离其边缘1cm处挖出。术后病理检查的胃肿块为灰色、实性、硬结节,位于胃窦幽门处,大小为2cm×2.2cm×1cm。免疫组化染色显示肿瘤细胞CK8阳性,Ki-67部分阳性,CD147阴性。显微镜显示多个多灶异位胰腺腺泡(图5A),黏液分泌腺,如布伦纳腺,以及粘膜下被增殖平滑肌包围的未分化肌导管,这通常表明胃腺肌瘤(GA)与异位胰腺(HP)。而另一切片的组织显示未分化的上皮细胞上覆盖着增厚的平滑肌,表明仅存在GA(图5B),没有恶性肿瘤的迹象。对于3.5cm×2cm×3cm胰腺肿块,腺泡发育不良和排列无极性的细胞显示癌细胞。最终,王奶奶被诊断为胰尾部胰腺癌、胃异位胰腺和胃腺肌瘤,并伴有急性胰腺炎、胆囊息肉病和高血压。术后,王奶奶进行序贯化疗和定期随访。然而,不幸的是,她在术后13个月死于胰腺癌多发转移到肝、肺和肾上腺。科普:异位胰腺(HP),也被称为异常胰腺和副胰腺,是生长在胰腺自身外的任何孤立的胰腺组织,与正常的胰腺没有解剖学上的联系。胃腺肌瘤(GA),也被称为肌上皮性错构瘤、肌腺单构瘤、腺肌瘤性错构瘤和胃腺肌病,是一种罕见的发生在胃壁粘膜下层的良性肿瘤,主要发生在胃窦,常被误诊。由于其恶变可能性,尚未确定这种疾病的标准治疗方法。GA是一种罕见的良性疾病,特别是当有HP时,目前文献报道的病理结果证实只有24例患者同时发生HP和GA。GA可能与HP起源于同一起源。这是迄今为止第一例有文献报道患者同时发生GA、HP和PC的病例报告。(该病例报告近期发表于《World Journal of Clinical Cases》,请点击文末阅读原文)GA是一种易与其他良性或恶性胃肠道疾病相混淆的疾病;因此,明确的诊断取决于术后病理活检。虽然GA和HP都是良性病变,但因其恶变可能性存在切除的指证。图1上腹部计算机断层扫描图像。A: 胰腺尾有一个分叶状实心块(白色箭头)侵入脾蒂;B:胃窦充满食糜,胃壁的准确情况尚不清楚(白色三角)。图2上腹增强CT图像。A: 胰腺尾(脾血管周围的囊状实体块,位于3.5cm×3cm×2cm处(白色箭头);B:窦壁变厚,幽门轻微阻塞(白色三角)。图3胃内窥镜检查显示幽门表面出现黏膜下病变。图4增强上腹部MRI。A: 一个肿块增大(白色箭头);B:幽门壁变厚(白色三角)。图5组织学(HE,40×放大倍数)。A: 无序的胰腺腺泡连接在一起,形成粗糙的结构,没有平滑肌束(黄色箭头);伴随的布伦纳腺体(蓝色箭头);未分化的黏液分泌导管,有点类似于胃腺体(绿色箭头);B:典型的胃腺肌瘤(黄色箭头)显示粘液分泌管内衬柱状或立方上皮细胞,周围有增殖的平滑肌细胞,附近没有异位胰腺。专家简介施宝民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肝胆外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导擅长普外科各种疑难杂症的诊治,尤其是肝胆胰脾良恶性肿瘤、各类胆石症、门静脉高压症的外科治疗及胃肠肝胆外科疾病的微创外科治疗。简介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肝胆外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2000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获得博士学位,2004年赴法国欧洲微创外科中心进修腹腔镜外科。2007年~2008年国家留学基金委全额资助在德国洪堡大学Charite 医学院作访问学者,并获得德国医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普外科尤其擅长肝胆胰脾外科及其微创外科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对于肝胆胰及消化道肿瘤、复杂的肝内外胆管结石、门静脉高压症的外科治疗和微创外科技术有较深入研究。作为高级访问学者,在德国师从著名外科学家、欧洲外科学会主席Neuhaus教授。开展各类腹部大型复杂及微创外科手术,实施手术数千例,以创伤小、并发症低、恢复快、远期临床效果好为特色。近年来相继开展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切除术、保留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精准半胆或肝段切除术、部分脾切除术、合并部分肝及胰十二指肠切除的胆囊癌扩大根治术、合并半肝切除的肝门部胆管癌的扩大根治术等多种新术式,赢得国内外同道的认可及广大患者的好评。腹腔镜微创外科技术可以熟练应用于各类肝胆胰脾及胃肠外科手术。腹腔镜下肝叶切除、胰腺肿瘤切除,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取石、腹腔镜下脾脏切除及脾段切除术等,积累了丰富经验。还开展了经脐单孔胆囊切除、肝囊肿切除等单孔微创外科手术。不但见效快,同时疤痕小或者无疤痕,做到了术后较好的美容效果。先后承担国家自然基金等国家10项。多次赴欧美等国家参加国际会议并大会发言。获得省部级三等奖多项。国内外发表论文100余篇,SCI收录杂志20余篇。主编专著2部,副主编2部,参编专著10部,英文专著《Liver cancer: new research》在美国NOVA出版社出版。担任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实验与转化医学学组委员,上海市抗癌协会胆道肿瘤专委会副主任委员,科技部国际合作计划评审专家、上海市普外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普外专业委员会胆道外科学组委员、上海市普外科质控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上海肿瘤医师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上海普外医师分会委员、上海中西医结合外科委员会常务委员、上海中西医结合外科委员会腹腔镜微创外科学组副组长,上海市医学会第四届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专家、中国微循环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肝胆胰学组副组长、中国医院协会医疗技术委员会肝胆胰肿瘤专家组组长、中国研究型医院协会数字分会胆道损伤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基金评审专家、《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世界华人消化杂志》编委,《国际外科学杂志》编委,《中华实验外科杂志》编委,《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青年编委,《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等。
施宝民 2021-10-11阅读量9677
病请描述:文章转载自:《专家门诊》专家简介:施宝民,中德双博士、博士后、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普外科主任、同济医院大外科副主任。擅长普外科各种疑难杂症的诊治,尤其是肝胆胰脾良恶性肿瘤、各类胆石症、门静脉高压症的外科治疗及胃肠肝胆外科疾病的微创外科治疗。一直以来,胰腺恶性肿瘤因其恶性程度高、早期诊治困难、治疗效果不佳,是预后最差的恶性肿瘤之一,而被人们称为“癌王”。然而,依据肿瘤的细胞起源,令人恐惧的“癌王”可分为多个种类,也有“邪恶指数”之分。近期,上海同济医院肝胆胰外科施宝民教授团队诊治了1例非常罕见的胰腺恶性肿瘤——胰腺肉瘤样癌。什么是胰腺肉瘤样癌?如何正确治疗,才能抓住“胰”线生机?让我们一起听听施宝民教授怎样说。来势凶猛,面目多变藏得深“胰腺肉瘤样癌非常罕见。自1950年起,截至2020年4月,在国内、国外相关文献中只报道过28例。我们团队诊疗的患者是第29例。并将国内外发表的29例患者特征做了总结分析,结果发表在2020年第5期《腹部外科》杂志。”施宝民教授说,“胰腺肉瘤样癌多发于50~90岁人群。虽然不为人知,但其恶性程度却是‘恶中之恶’,更让人难以琢磨的是,其起因并不明确。有学者推测,或许吸烟、饮酒、高脂肪饮食、环境污染及遗传因素与其有一定相关性。”施宝民介绍,胰腺肉瘤样癌的临床表现不一,主要取决于发生部位、病程早晚、有无转移及是否累及临近器官。“由于胰腺位于人体中腹部,隐藏得较深,所以胰腺肉瘤样癌早期并不会表现出任何不适。”施宝民表示,“即使出现相关上腹部饱胀、隐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症状,又因其不具备特异性,而极容易让人忽视。”当病情进一步发展,胰腺肉瘤样癌才慢慢地露出它的“狰狞”面目:腹部出现包块、体重不断下降……一旦当肿瘤攻占人体器官“高地”,如胰头部位时,患者便相继出现皮肤、巩膜变黄、尿色加深等情况。到疾病终末期,患者腹部内会出现大量积液。如果转移至其他器官,还会引起相应改变。“病程短、病情发展快和迅速恶化。”施宝民说,“据相关资料显示,先前29例患者中生存期为2个月到3年,平均生存期只有5.8月。”早诊早治,可抓住“胰”线生机胰腺肉瘤样癌来势汹汹,且病状让人迷惑。如何能抓住“胰”线生机?施宝民提示,早诊早治,才能提高预后效果。“首先,定期体检筛查至关重要。”施宝民说。一般年龄上了50岁的人,即便平时没有身体不适也应进行体检。腹部B超是首选的筛查手段,加上CT和磁共振检查,大多数人可以基本发现病变。施宝民表示,由于胰腺肉瘤样癌极其罕见,缺乏大样本的研究资料,所以国际上至今还没有一个标准的治疗指南,多参考传统胰腺癌的治疗方法,即90%病人首先采用手术治疗,其中半数后续采用化学药物辅助治疗。“目前,胰腺肉瘤样癌恶性程度高,外科手术治疗仍是目前认可的首选方案,一经发现应积极手术切除肿瘤避免其进一步进展。此外,胰腺肉瘤样癌对放疗、化疗均不敏感。所以,多会在手术之后予以辅助性化疗,参照胰腺癌以吉西他滨为主联合其他相关药物的化疗的化疗方案。”施宝民说。记者 冷 嘉 通讯员 赵思思
施宝民 2021-09-18阅读量9522
病请描述:专家简介:施宝民,中德双博士、博士后、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普外科主任、同济医院大外科副主任。擅长普外科各种疑难杂症的诊治,尤其是肝胆胰脾良恶性肿瘤、各类胆石症、门静脉高压症的外科治疗及胃肠肝胆外科疾病的微创外科治疗。胆管内乳头状瘤,简称IPMN,是发生于肝内或肝外胆管内的乳头状肿瘤,多发生于肝内胆管。根据是否分泌粘液,胆管内乳头状瘤又可以分为胆管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和非黏液性乳头状黏液瘤。本文主要与大家分享的是胆管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胆管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表现为扩张胆管内的乳头状或绒毛状瘤,并由大量粘液分泌。胆管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主要发病于中老年人,恶性程度与年龄呈正相关。40%-80%可切除的胆管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病理显示有恶性改变,但预后较其他类型的胆道恶性肿瘤较好。为什么会发生胆管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胆管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的危险因素有很多:感染和炎症。胆管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与华支睾吸虫病、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反复胆道感染有关。胆道畸形。胆管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与胆总管囊肿,家族性腺瘤息肉病或加德纳综合征等引起的胆道畸形有关。年龄。研究发现,胆管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主要发病于中老年人,恶性程度与年龄呈正相关。基因与遗传。研究发现,胆管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与KRAS、GNAS、TP53、SMAD4、KMT2C、等基因突变密切相关。结石。肝内胆管结石与胆管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也与关系密切。胰管内乳头状黏液瘤。临床上有大量的胆管内乳头状黏液瘤和胰管内乳头状黏液瘤共发的病例,这提示两者在疾病发生上存在相关性或同源性。同时,研究也发现胆管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与胆管细胞型肝癌在基因表型上有明显相似性。胆管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有哪些表现?胆管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多发生于60-66岁中老年患者,男女比例约为3:4,临床表现与传统胆管癌差别迥异。传统胆管癌多表现为无痛性进行性黄疸,少数患者黄疸可出现波动性。但胆管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患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反复发作的右季肋区疼痛和急性胆管炎,即间断性的黄疸和发热。53.3%的患者会出现右季肋区疼痛,这主要是分泌的粘液使胆道压力升高引起的;80%患者可出现波动性黄疸及急性胆管炎症状;36%患者可出现反复发作的胰腺炎。胆管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怎么治疗?手术治疗:根治性手术切除是胆管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的首选治疗方法。胆管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属于一种癌前病变,43%的病灶具有侵袭性,一旦确诊建议手术,没有癌变的患者切除后5年生存率为100%,癌变患者早期根治性切除5年生存率可达72.3%。对病理学检查证实的胆管乳头状瘤可在胆道探查+T管引流术后6~8周行胆道镜下高频电刀烧灼术。姑息性治疗:当由于各种原因不能或不愿进行手术时,可选择姑息治疗。姑息治疗的方法包括:钬激光或氩气刀烧除术、管腔内放化疗、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引流、经皮经肝胆道引流。
施宝民 2021-09-10阅读量1.1万
病请描述:专家简介:施宝民,中德双博士、博士后、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普外科主任、同济医院大外科副主任。擅长普外科各种疑难杂症的诊治,尤其是肝胆胰脾良恶性肿瘤、各类胆石症、门静脉高压症的外科治疗及胃肠肝胆外科疾病的微创外科治疗。一位77岁的老阿婆因食欲不振、虚弱乏力6个月,通过朋友介绍、慕名来到上海市同济医院找到肝胆外科施宝民教授就诊。当时检查发现患者呈消瘦状态,腹部无明显阳性体征。血常规、肝肾功能正常,肿瘤标志物CEA、CA-199、CA-125正常,而肝癌的特异性指标AFP> 1210ng/mL,明显升高。腹部增强CT检查发现肝右叶有直径13cm大小的占位性病变,考虑肝癌;腹部MRI检查同时提示为肝右叶巨大肝癌、多发胆囊结石及胆囊壁局部增厚结节(如图1)。考虑病人有肝硬化、年龄大、肿瘤巨大且推移下腔静脉明显,先做了经动脉栓塞化疗术(TACE),4周之后对侧肝增大、肿瘤的相对体积比变小以后,实施了标准的合并胆囊的右半边切除+肝门部淋巴结清扫术。术后病理证实,患者肝脏为中分化肝细胞癌,胆囊病变是具有内分泌倾向的低分化胆囊腺癌。术后顺利恢复出院。随诊2年未见复发及转移。这种情况临床上称之为“多原发性癌”。多原发癌指同一患者同时或先后发生2个或2个以上原发性恶性肿瘤,好发于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根据两癌间隔时间,可以分为同时性多原发癌(两癌间隔时间≤6个月)和异时性多原发癌(两癌间隔时间﹥6个月)。本例属于同时性多原发癌。肝癌是常见肿瘤之一,胆囊癌发病率逐年增高,但仍属于少见癌种。同时性肝癌合并胆囊癌的双原发癌则很罕见,施宝民教授团队经过文献复习,在所查到的国内外中英文杂志里,总共报道15例肝胆双原发癌(国外6例,国内9例)。通过总结分析,将该病例情况发表于2020年的学术期刊《BMC surgery》,题目为“Synchronous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and gallbladder adenocarcinoma with neuroendocrine differentiation: a case report and literature review(一例同时性肝细胞癌及胆囊腺癌伴有神经内分泌分化病例报道及文献复习)”。在报道的所有病例中,该例患者是肝脏肿瘤体积最大、胆囊癌恶性程度最高的,而生存期却是在有记录的病例中是最长的。双原发癌发病率较低,尚缺乏大样本的研究资料。及早明确诊断非常重要,因为不同类型的癌症需要制定不同的治疗方案;癌症的多原发性其本身并不意味疾病的预后更差,生存期仍然取决于恶性程度更高的那一个肿瘤;根据每一个肿瘤的分期、病理类型以及病人的身体状况,仍然可以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回到此患者,肝功能无显著异常,检查亦未见周围器官浸润及远处转移,心肺功能没有不耐受手术的情况,虽然其肝脏肿瘤较大、胆囊癌恶性程度高,但结合诊疗规范予以相应的治疗方案,患者仍能取得相对良好的预后。如何早诊早治多原发癌呢?在诊断一个原发恶性肿瘤时,需考虑合并其他原发癌的可能性,多原发癌有时候会被误诊为一种原发肿瘤的转移,毕竟同时原发的几率比较低,如果将第二种癌诊断为转移癌,有时候会放弃根治性手术机会。该病例肝癌属于中晚期、而胆囊癌属于早期。虽然胆囊癌是低分化腺癌,一般来讲比肝癌预后更差、生存期更短,但属于早期效果就大不一样了,所以该病例按照肝癌合并胆囊癌的根治性手术,术后2年无瘤生存,效果甚至超过了单纯一种癌的情况。所以对同时性双原发癌的治疗应按单发癌、分主次和先后进行积极治疗,而对于原发恶性肿瘤远处转移者多以姑息性治疗,或者先降期治疗再评估有没有手术机会。治疗建议:多原发癌患者的种类较多、个体差异较大,针对此类患者,应早期及时进行多学科讨论,制定出相对最优的方案,经过积极治疗,以争取最好的疗效、使患者受益。
施宝民 2021-09-03阅读量9238
病请描述:专家简介:施宝民,中德双博士、博士后、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普外科主任、同济医院大外科副主任。擅长普外科各种疑难杂症的诊治,尤其是肝胆胰脾良恶性肿瘤、各类胆石症、门静脉高压症的外科治疗及胃肠肝胆外科疾病的微创外科治疗。案例回顾:2021年6月的某天,62岁的李张大爷因全身皮肤黄染在家人陪伴下来我院急诊就诊,到急诊时病人已伴有高热,嗜睡等症状,生命体征已有不稳定倾向。急诊检查提示:阻塞性黄疸,胆总管结石。初步诊断为:1、感染性休克2、阻塞性黄疸3、胆总管结石接到通知的肝胆外科医师查看患者后决定急诊行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取石术,抢救患者生命。在告知患者家属病情严重性并取得知情同意后,立即在急诊下行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取石术。术后患者病情转归良好,痊愈出院。黄疸是临床上常见症状与体征,其发生是由于胆红素代谢障碍而引起血清内胆红素浓度升高所致。临床上表现为巩膜、黏膜、皮肤及其他组织被染成黄色。因巩膜含有较多的弹性硬蛋白,与胆红素有较强的亲和力,故黄疸患者巩膜黄染常先于黏膜、皮肤而首先被察觉。在临床工作中,常有病人因为皮肤、巩膜黄染,小便尿色加深、大便颜色变浅等症状就诊,在明确为黄疸后,积极治疗的同时,我们也要进一步完善检查,确定引起黄疸的原因。是外科性黄疸还是内科性黄疸?一般而言在临床上我们常把那些由于肝内外胆道梗阻造成胆汁流体动力学发生改变所继发的黄疸,称为外科性黄疸。简而言之,外科性黄疸一定是由于梗阻所导致的,多需要外科手术,而梗阻并不一定导致外科性黄疸。下面将临床常见的导致外科性黄疸的疾病做一简介。肝内外胆管结石 胆石症是普外科常见的疾病,原发或继发于肝内外胆管的结石均可引起胆道梗阻,从而导致胆汁不能顺利通过胆管,逆行进入肝脏,引起黄疸。此类疾病是临床上的常见病,一旦明确诊断,多需要手术治疗解除梗阻,祛除病因方可。目前常根据病人的一般情况、结石的大小、数量、所在位置选择不同的术式,主要的术式有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RCP)。良恶性肿瘤 胆囊癌、胆管癌、胰头癌、壶腹周围癌等恶性肿瘤、胆道的良性肿瘤等均可侵犯胆管,引起梗阻,继发黄疸。一旦明确此类疾病,发现胆道梗阻,梗阻近端的胆管扩张即可诊断为外科性黄疸。一经确诊,如无无远处转移、血管侵犯时可以行手术治疗。术后辅助化疗、放疗、免疫治疗等方法,可延长患者生存期。其他常见的导致外科性黄疸的疾病有:胆总管囊肿、各种原因导致的胆道狭窄、寄生虫等。一般而言良性疾病的手术治疗效果较好,梗阻解除后黄疸也随之消退。总之,一旦出现黄疸的症状,应及时就诊。积极完善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血清结合珠蛋白及凝血功能检查;肝功能检查:包括血清乳酸脱氢酶、谷草转氨酶(AST) 、谷丙转氨酶(ALT)、碱性磷酸酶(ALP) .y-谷氨酰转肽酶(y-GT)水平及比例,白蛋白水平;甲胎蛋白:肝癌肿瘤标志物;尿常规:检测尿血红蛋白、尿胆原水平;便常规:检测大便颜色、尿胆原水平等)、无创影像学检查(腹部超声、腹部CT、磁共振成像等)有助于明确导致梗阻的原因,在明确诊断后及时在相应的科室接受治疗。
施宝民 2021-08-21阅读量1.0万
病请描述:专家简介:施宝民,中德双博士、博士后、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普外科主任、同济医院大外科副主任。擅长普外科各种疑难杂症的诊治,尤其是肝胆胰脾良恶性肿瘤、各类胆石症、门静脉高压症的外科治疗及胃肠肝胆外科疾病的微创外科治疗。近年来,由于影像传输系统的巨大发展、腹腔镜器械的不断更新和医生外科技术的不断进步,腹腔镜外科技术已经在普通外科等各个领域越来越受到欢迎。近年来除了机器人外科之外,腹腔镜技术也出现了3D技术、4K图像、裸眼3D等技术应用的突破。由于3D技术的引入,使得腹腔镜外科从单纯的二维平面的镜像操作进入到了近似于真实世界的3D影像。尤其是3D腹腔镜可以将图像进行高清晰度的放大,使得手术更精细、操作更精准、出血等创伤更少。近期,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普通外科肝胆胰外科病区施宝民主任医师在与团队成员陈泉宁主任医师、刘中砚副主任医师、王晖主治医师、林锐主治医师的通力合作下,在麻醉科及手术室的大力支持下,采用3D腹腔镜辅助技术连续完成多例胆道、胰腺及肝脏的复杂手术。包括腹腔镜下解剖性半肝切除术、腹腔镜下胆囊癌扩大根治术、腹腔镜下胰腺癌扩大根治术、腹腔镜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等。积累的初步经验表明,3D腹腔镜技术对于腹部位置较深的胰腺疾病的手术,更能凸显出其优势。但腹腔镜胰腺手术的学习周期和手术操作技术的要求让大多数肝胆胰腺外科医师难以短时间掌握。虽然先进的腹腔镜技术已经被纳入国际标准的肝胆胰手术培训方案中,但真正能常规开展的单位还是仅局限于少数比较大的医疗中心。施宝民主任医师为1例32岁的女性胰体尾部肿瘤患者顺利实施了全腹腔镜下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该患者有10年糖尿病病史,近期血糖控制不佳,行腹部增强CT检查时发现胰腺体尾部一肿瘤约10cm*7cm*7cm大小,诊断胰腺巨大粘液性囊腺瘤。由于粘液性囊腺瘤具有恶变倾向,需要及早手术切除。术前充分准备的情况下,术中借助于3D腹腔镜,精准操作,既切除了肿瘤,又成功保留了脾脏,术后恢复顺利。避免了糖尿病患者常规开腹大切口发生感染的风险。CT所见胰腺体尾部巨大囊腺瘤(红线圈)借助于先进的设备和技术,丰富的疑难病例处理经验,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普通外科将继续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竭诚为广大患者提供优质服务。
施宝民 2021-07-31阅读量1.1万
病请描述:专家简介:施宝民,中德双博士、博士后、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普外科主任、同济医院大外科副主任。擅长普外科各种疑难杂症的诊治,尤其是肝胆胰脾良恶性肿瘤、各类胆石症、门静脉高压症的外科治疗及胃肠肝胆外科疾病的微创外科治疗。胆结石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疾病,其发生大多与不健康的饮食习惯有关。有些胆结石由于症状并不明显,有人就不把它当回事。可是您知道吗?长期的肝内胆管结石会增加胆管癌发生的危险!听听专家怎么说。何谓肝内胆管结石?胆结石按照其发生的部位可以分为胆囊结石、肝外胆管结石以及肝内胆管结石。胆汁由肝脏产生后,经过肝脏内部的密密麻麻的管道运输到胆囊储存起来,这些管道合称为肝内胆管。而肝内胆管结石就指的是发生在肝内胆管内的结石。与胆囊结石大部分是胆固醇过多沉积形成不同,肝内胆管的主要成分是胆红素。肝内胆管都有哪些危害?由于结石处于肝内胆管,往往会造成肝脏、胆道两大系统的损害:一方面容易引发胆管炎,导致患者出现腹痛、高热、黄疸的表现;另一方面,如果胆管炎没有及时治疗,很可能影响肝脏功能,引起肝脓肿、肝纤维化、慢性肝硬化、或者是肝萎缩等一系列病变,到时患者可能会出现肝大、腹水、黄疸、消化道出血、营养不良等表现;充满型的胆囊结石多次手术取出的肝内胆管结石胆道镜下的胆管结石最严重的情况是,如果肝内胆管结石体积较大,就会长时间刺激胆管的上皮细胞,并发细菌感染、产生炎症,长此以往肝内胆管的细胞就容易癌变,引发肝内胆管细胞癌。事实上,长期肝内胆管结石伴慢性胆管炎甚至肝萎缩是和乙肝、丙肝感染相当的肝内胆管细胞癌高危因素。肝内胆管结石由哪些症状?既然肝内胆管结石有着引发胆管癌的严重后果,那当身体出现哪些症状时需要我们警惕呢?大多数的肝内胆管结石没有明显的症状,患者仅仅会有上腹部隐痛、闷胀及消化不良的症状。但当患者抵抗力低下时,容易并发胆道急性感染,此时,腹痛、黄疸、发热是主要症状,严重者可发生急性重症胆管炎;反复发作,可合并肝功能损害、肝叶分段发生萎缩和肝纤维化。哪些检查可以查出肝内胆管结石和胆管癌?影像学检查方面,推荐腹部(肝胆)B超,腹部增强CT,增强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必要时行内窥镜下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RCP)检查;实验室检查应查血尿常规、生化全项(特别是肝功、胆红素水平),当怀疑有肿瘤时,还要查肿瘤标记物。肝内胆管结石的发生与不健康的饮食、生活习惯有关。预防胆结石,可以从少吃高胆固醇食物,戒掉不吃早餐的坏习惯这些事情入手,同时保持良好的心情,按时进行体检,查出毛病积极配合治疗。最后祝愿大家永远健康!
施宝民 2021-07-07阅读量9717
病请描述:专家简介:施宝民,中德双博士、博士后、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普外科主任、同济医院大外科副主任。擅长普外科各种疑难杂症的诊治,尤其是肝胆胰脾良恶性肿瘤、各类胆石症、门静脉高压症的外科治疗及胃肠肝胆外科疾病的微创外科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常见于中年患者,可单发,也可多发;左、右肝的发生率大致相等。肿瘤生长缓慢,病程常达数年以上。随着健康查体的普及,很多无症状的小血管瘤得以发现,总体发病率似有升高趋势。怎样确定肝血管瘤,基本的处理原则有哪些呢?[诊断]1、 病史:一般无肝病病史,中年女性多发,病史较长,一般无症状。依部位不同可出现腹胀、腹部包块和肝肿大,或压迫邻近器官而产生相应症状如压迫胆管出现黄疸。2、 体征:随呼吸运动与肝脏相连的腹部肿块,表面光滑,质地柔软或中等硬度,扪之有囊性感,可压缩,偶可于肿瘤处闻及血管杂音。3、 化验检查:巨大血管瘤可合并血管瘤内血栓形成,造成凝血机制障碍,表现为血小板减少、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纤维蛋白原减少,重者可出现出血倾向以及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手术风险极大。肿瘤标志物AFP正常。4、 影像学检查:B超示边缘锐利或清晰,后壁回声增强的高回声占位性病灶;增强CT示病灶自周边结节状强化,并随时间延长完全被造影剂充填;MRI对于诊断血管瘤具有较大价值,典型征象为“灯泡征”阳性;核素肝血池扫描有明确充填或过度充填。[治疗]1、小血管瘤(直径小于4cm),不论单发还是多发,若无临床症状,可不做任何处理,定期超声随访。一般不会破裂出血。2、有下列情况时应考虑手术治疗:(1)不能排除恶性病变者;(2)有明显症状者;(3)肿瘤增大速度较快者。3、对单发性肝血管瘤或病变限于肝一叶的血管瘤可施行肝血管瘤剥除术、肝的局部切除、肝叶、肝段、半肝切除等。4、多发性肝血管瘤或病人全身情况差不能耐受肝切除者,且直径小于l5cm者,可行血管瘤捆扎术。5、血管瘤病变十分广泛,已累及大部肝组织或大血管者,可行肝动脉结扎术或肝动脉栓塞术。单纯的血管瘤由于供血血管并不是单一的,所以单纯靠肝动脉插管介入栓塞的方法并不可靠,尤其是介入治疗后容易引起相应肝段的胆管缺血,造成胆管缺血性改变,慢性感染,合并结石,甚至癌变可能。6、不适于上述方法治疗的病人,而又急需要处理的,可试行微波固化治疗、冷冻疗法或注射硬化剂等治疗,这些方法极少应用。
施宝民 2021-07-02阅读量9598
病请描述:专家简介:施宝民,中德双博士、博士后、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普外科主任、同济医院大外科副主任。擅长普外科各种疑难杂症的诊治,尤其是肝胆胰脾良恶性肿瘤、各类胆石症、门静脉高压症的外科治疗及胃肠肝胆外科疾病的微创外科治疗。 最近一年连续碰上10例左右的急性胆囊坏死。有的胆囊炎进展迅速,风险极大,极易导致急性脓毒血症。进展比你想得快。危险比你想得大。肉身没有你想得强!生命没有你想的那么坚不可摧! 提起胆囊炎,也许大家并不陌生,在人群中属于常见病,多发病。根据其并且严重程度,大致可分为单纯性胆囊炎、化脓性胆囊炎和坏疽性胆囊炎。急性坏疽性胆囊炎(Acute gangrenous cholecystitis,AGC)多由单纯性胆囊炎、化脓性胆囊炎进展而来,此类型胆囊炎病情重、预后差,是急性胆囊炎中最为严重的一种类型。 但还有一部分胆囊炎病人起病迅速、病情进展快,自腹痛发作开始72h内常常并发胆囊壁坏死,迅速演变为坏疽性胆囊炎,非手术治疗常无效,需早期及时手术干预。称之为:急性进展迅速型坏疽性胆囊炎。 病例1 2020年5月的某个傍晚,84岁的李先生因突发晕厥被家人送至医院急诊,到急诊时病人已经处于休克状态,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均已出现明显下降,生命危在旦夕。急诊检查提示:非结石性胆囊炎,胆囊坏疽可能。 初步诊断为: 1、感染性休克; 2、坏疽性胆囊炎; 3、2型糖尿病。 肝胆外科医师查看患者后决定迅速行胆囊切除术,抢救患者生命。考虑到患者高龄,一般情况差,难以耐受腹腔镜手术,在告知患者家属病情严重性并取得知情同意后,当即在急诊下行胆囊切除术。术后患者病情转归良好,痊愈后出院。 病例2 2021年春节的某天,35岁的赵女士在与朋友聚会回到家中突然感到上腹部剧烈疼痛,伴随体温升高。由于已是深夜,患者自行口服止痛药后未予处理,直至第二天早晨再发腹痛,家属急忙将患者送至医院急诊科,入院血压明显降低,心率明显偏高,提示处于休克早期。急诊医生查体发现:墨菲氏征阳性,伴有上腹部局限性压痛、反跳痛。查CT提示:胆囊颈部结石嵌顿,坏疽性胆囊炎。 初步诊断为: 1、腹膜炎; 2、胆囊颈部结石伴坏疽性胆囊炎。 急诊医师立即联系肝胆外科医师,查看患者后肝胆外科医师告知患者及家属胆囊颈部结石嵌顿的危险性,并建议急诊手术。在取得家属之情同意后,急诊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术后患者病情转归良好,痊愈后出院。 在临床工作中,施宝民教授团队发现部分胆囊炎病人起病迅速、病情进展快,自腹痛发作开始72h内迅速演变为坏疽性胆囊炎,非手术治疗常无效,需早期及时手术干预。笔者将之定义为急性进展迅速型坏疽性胆囊炎(Acute progressive gangrenous cholecystitis,APGC)。其 诊 断 标 准 为:自腹痛发作开始72h内迅速演变为坏疽性胆囊炎。APGC在临床上较为常见,且常伴有较重的全身症状,不及时外科干预,可能发生严重不良事件,甚至危及生命。 大多胆囊炎患者在急性发作期经过抗炎等保守治疗,病情多可缓解,然而部分胆囊炎患者常保守治疗无效,且迅速进展为坏疽性胆囊炎,甚至胆囊穿孔,诱发感染性休克,危及生命。在通过大量临床样本回顾及文献阅读后,施宝民教授团队发现高龄、合并基础疾病(糖尿病,高血压等)、感染指标明显升高、结石颈部嵌顿等因素往往会加速单纯性胆囊炎向坏疽性胆囊炎进展,而结石颈部嵌顿更是极有可能在短期内(≤72h)诱导单纯性胆囊炎迅速演变为坏疽性胆囊炎。因此对于患有胆囊炎且合并上述因素的患者,应在发病早期及时就诊,以免错过最佳手术干预时机,导致病情恶化,甚至危及生命。 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是治疗各类胆囊疾病的首选手术方式,因其技术成熟,安全有效已广泛应用于各级医院。对于反复发作的单纯性胆囊炎,各种化脓性胆囊炎、坏疽性胆囊炎,建议早期手术治疗;而合并有合并基础疾病(糖尿病,高血压等)、高龄、感染指标明显升高、结石颈部嵌顿的患者更是应将早期LC作为其首选治疗方案。- 患者痊愈后送上锦旗 - 总之,有腹痛、发热等症状的患者应当尽快就诊;对于已经明确胆囊炎的患者应尽快实施治疗措施;对于合并多种疾病、结石颈部嵌顿等因素存在的患者更应尽快就诊,早期手术干预!
施宝民 2021-06-29阅读量9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