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库 > 儿科 > 新生儿科 > 早产儿 > 内容

早产儿内容

益生菌在抗生素相关性腹泻中的...

病请描述: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聊一聊关于抗生素以及肠道菌群的那些事儿。抗生素在临床中的应用是一把“双刃剑”,用的好的话,它可以做到药到病除,但是如果用药剂量、用药疗程以及用药种类不正确的时候,它也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副作用,比如说造成肝肾功能的损伤,影响孩子牙齿以及骨骼发育,引起肠道菌群紊乱,从而造成抗生素相关性腹泻。什么是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在医学上简称为AAD。AAD发生的一个最基本、最重要的机制就是肠道菌群紊乱,那么这就引出来我们今天要聊的第二个话题,也就是肠道菌群。其实我们人体是一个细菌大户,我们每排出1克的粪便,其中就含有1千亿个细菌。我们肠道中的正常菌也有500多种,将这些肠道细菌进行划分大概可以分为三大类,首先第一个就是有益菌,第二个就是有害菌,第三个就是条件致病菌。有益菌这个有益菌顾名思义也就是对我们身体有益的一些微生物,它一般是长在我们肠道中的原籍菌,主要包括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等。有害菌有害菌就是对我们人体可以产生各种疾病的一些细菌,主要包括绿脓杆菌、葡萄球菌等。条件致病菌还有一种条件致病菌,它一般情况下是不会引起疾病的,但是当菌群紊乱的时候,如果大量生长也可以造成人体产生各种各样的疾病,主要包括大肠杆菌等。正常情况下,这三种细菌和我们宿主是处在一个动态平衡的状态下,但是当我们大量的口服一些抗生素,或者静脉应用一些抗生素的话,它会打破这种宿主和肠道菌群的平衡状态,造成条件致病菌和有害菌的大量上涨,有益菌大量下降,从而造成菌群紊乱,引起各种各样的疾病。什么是益生菌?那接下来我们就要聊一聊益生菌,这也是很多家长在医院门诊经常会问到的一个问题,就是应该选用哪一种益生菌。那么益生菌和刚才我们聊到的有益菌是一种菌吗,它们之间是不是可以画上等号呢?答案是否定的。那么什么是益生菌呢,益生菌就是对我们身体健康有益的一些活的微生物,是指经过国家批准而且有强烈的临床证据的一些细菌。国家批准的益生菌主要有七大种:第一种是双歧杆菌,第二种是芽孢杆菌,第三种是乳杆菌,第四种是酪酸梭菌,第五种是链球菌,第六种是肠球菌,第七种是布拉氏酵母菌。益生菌在抗生素相关性腹泻中的应用那么比如说要预防或者是治疗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时候,我们在什么情况下要应用这些益生菌呢?如果我们使用的是广谱抗生素,如β-内酰胺类抗生素,或者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或者是用一些抗厌氧菌抗生素的时候,我们要合并使用益生菌。在使用经肝脏代谢或者经胆汁排泄,在粪便中浓度较高的抗生素,如红霉素、克拉霉素,或者静脉应用头孢哌酮的时候,可以相应的合并使用一些益生菌。抗生素使用疗程大于8天的时候,要合并使用。在联合使用抗生素的时候,也可以合并使用益生菌,像妈咪爱等都是我们临床上比较常用的一些益生菌,使用疗程一般是7-21天,对于一些早产儿来说,也可以延长到4-6周或者直至患儿出院。最后,要告诉大家的是,其实我们不管用哪一种抗生素,它都有可能会引起抗生素相关性腹泻,重点还是要预防,而且要合理的根据适应证应用抗生素,如果必须要用抗生素的时候,我们也可以合并使用一些益生菌,这样可以降低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发生率,降低它的严重程度,大家都学会了吗?

微医药 2023-03-01阅读量987

如何照护早产儿?这10点妈妈...

病请描述:通常,宝宝在从妈妈肚子里出生之前,一般会在妈妈肚子里待足37周,若宝宝没待到足月就急匆匆地出来了,就可能属于早产儿。让每一名早产儿健康成长,关系着家庭的幸福与社会和谐发展。 早在2016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妇幼司还将“有爱,有未来”设立为世界早产儿日中文永恒主题,旨在呼吁全社会关爱早产儿及其家庭,提高早产儿生命质量,促进母婴健康。加强新生儿保健服务,对早产儿进行专案服务管理,对改善早产儿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那么,早产儿应如何照护?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北京市《早产儿早期服务核心信息》,共同守护早到的天使,为早产宝宝赋爱赋能。 早产儿早期服务核心信息 1.早产儿是指胎龄不足37周的新生儿。 早产程度、出生体重与早期并发症及远期健康相关。 2.规律的产前检查有助于保障母婴安全。 可降低早产发生率及减轻早产程度,产前糖皮质激素治疗可促进早产儿肺成熟。 3.尽早开始母乳喂养。 母乳是早产儿最理想的天然营养食品,初乳中含有很多保护性物质。母乳喂养不仅可以帮助减少早期疾病,促进喂养尽快开始及建立,还有助于儿童体格生长及神经系统发育。 4.关注体格生长。 按矫正胎龄进行生长评估,以胎儿宫内生长曲线、儿童生长标准曲线为标准。需要关注身高、体重和头围绝对值,各指标在人群中所处的水平,以及三者之间的比例关系。 5.发展性照护。 注意环境中光、声对早产儿的影响,“鸟巢”护理帮助早产儿维持屈曲、肢体中线位。条件允许情况下,鼓励家长在医护指导下参与早产儿护理。 6.按规定进行疾病筛查。 除常规新生儿疾病筛查外,重点强调听力检查,有指征的早产儿按规定时间进行眼底检查。 7.出院后家庭观察及危险征象识别。 常见危险征象包括但不限于发热、呼吸异常(呼吸暂停、呼吸困难)、黄疸、呕吐、腹胀、腹泻、拒奶、皮肤青紫、惊厥等。发现异常及时就诊。家长应多途径学习及掌握危及生命事件的基本处理方法。 8.出院后定期随诊。 根据早产程度及早期健康状况,按医生建议在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定期体检,接受科学养育指导,及时发现问题并早期干预。 9.必要的营养素补充。 早产儿营养素储存不足,快速生长需求高,早期疾病影响摄入或可能发生额外丢失,成长中需在医生指导下补充铁剂、维生素D、钙剂等。 10.疾病预防。 减少人员探望,避免交叉感染。接受儿科医生和保健医生的协同指导,按照国家《预防接种工作规范》要求进行预防接种。早产儿体重达2.5kg,矫正胎龄至37周,无疾病状态时方可接种疫苗。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来源:健康北京

胡勇 2022-05-14阅读量9548

宝宝得了皮肤血管瘤怎么办?

病请描述:作者: 赖伟红  医学博士,杜克大学博士后,临床信息学管理硕士,副研究员        皮肤血管瘤是一种皮肤表面或皮下的血管结构异常,属良性皮肤肿瘤。皮肤血管瘤可呈酒红色或草莓色斑块,也可呈明显突出皮面的包块。        婴儿期血管瘤是皮肤血管瘤的特别类型,大多出现在躯干部,但也可发生于颜面和颈部,一般在出生后不久就被发现,没有明显性别差异。这类血管瘤可发生在皮肤表层,也可累及皮下组织。皮肤血管瘤的治疗取决于瘤体大小、部位和是否破溃等多种因素。        皮肤血管瘤一般不引起任何不适。在经历一段时间的快速生长期之后,多数瘤体不经治疗也可自行缩小。血管瘤不会癌变,并发症也非常罕见。病因        皮肤血管瘤的形成原因不明。但血管瘤更常见于以下情况:低出生体重的婴儿早产儿白人儿童        过去曾认为,婴幼儿血管瘤多见于女婴,但目前看来并无性别差异。少数情况下,血管瘤病例有家族史, 血管瘤的发生可能存在遗传因素。由于病因和发病机理不明,尚无法预防皮肤血管瘤的发生。症状        皮肤血管瘤一般呈深红色或紫蓝色,外观为高出皮面的斑块或肿块。血管瘤部位越深,颜色也越深。        皮肤表层的血管瘤,如草莓状血管瘤、毛细血管瘤或浅表血管瘤,多为深红色。而皮肤深层或皮下的血管瘤多呈蓝色或紫色,为充满血液的海绵状包块。         血管瘤刚发现时通常很小,但随后可快速增大。婴儿血管瘤常在出生后2—3周发现,最初表现为皮肤表面的红色小斑点或斑片,在随后的4—6月往往快速生长扩大。经过此快速生长期后,血管瘤进入静止期。在静止期内,血管瘤的大小基本不变。静止期可持续数月或数年,然后瘤体开始缩小或最终消退。临床分型        皮肤血管瘤可分四种临床类型:鲜红斑痣、单纯性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和混合型血管瘤。        1、鲜红斑痣:真皮内毛细血管增生与扩张。又称毛细血管扩张痣或葡萄酒样痣,为淡红色或紫红色斑或斑片,压之褪色。可多发,常在出生后不久发生。多单侧发生,以枕部、面部、前额一侧多见。婴儿期生长快,以后发展缓慢,或进入静止期。长在身体正中线部位者,多可自行消退。单侧发生者,多不会自行消退,可持续终生。成年时,表面可有小结节状增生。        2、单纯性血管瘤: 真皮或皮下组织内毛细血管及血管内皮增生。又称毛细血管瘤或草莓状血管瘤,表现为一个或数个鲜红色半球形柔软而分叶状肿瘤,多在出生时或出生后2-3周出现,随后4-6月生长速度快。多在1-4岁自行消退。多发于颜面部,呈鲜红或紫红色,境界清楚,外形不规则,大小不一,从小斑点到数厘米大的斑块。指压迫肿瘤,表面颜色可退去,解除压力后,血液立即充满,肿瘤恢复原有大小和色泽。有些皮损突出皮肤,高低不平,似杨梅或草莓状。        3、海绵状血管瘤:真皮和皮下组织内大小不等的血管腔,血管外膜细胞增生。常发生在皮下和粘膜下,可深达肌层。多在出生时或出生后不久发生,损害为红色、紫红色、深紫色,呈扁平状、半球形、结节形,不规则形,指头大至鸡蛋大,边界清楚或不清楚,触之柔软似海绵样,压之缩小,去压后恢复。好发于颊、颈、眼睑、唇、舌或口底部,位置较深时,皮肤或粘膜颜色正常;肿瘤位置表浅时,则呈蓝色或紫色。身体移动位置实验阳性,当头低位时,瘤体充血膨大;抬头后,瘤体缩小而恢复原状。肿瘤较大时,可引起颜面、唇、舌畸形、视力损害和呼吸障碍。肿瘤生长迅速时,可发生破溃或继发感染。继发感染时,可引起疼痛、肿胀、溃疡和出血。        4、混合型血管瘤:为上述三种类型血管瘤中,两型同时存在,而以其中一型为主。诊断        皮肤血管瘤的诊断通常根据其外观作出,往往不需要做检查。偶尔,皮损生长异常或破溃时,需要作病理活组织检查。        对于深部血管瘤,可做皮损MRI或CT扫描,以判断血管瘤的深度,及是否影响周围其它组织和器官。        另外,还可作多普勒超声检查,以观察血管瘤内血流状况,并有助于确定血管瘤是否处于生长期,或静止期,还是缩小消退期。治疗        浅表血管瘤通常不需要治疗。随着宝宝长大,血管瘤会逐渐缩小,直至自行消退。        当血管瘤位于眼部、鼻部或喉部可能影响视力和呼吸时,需要尽早治疗。        当血管瘤非常大,或破溃出血时,也必须治疗。        通过治疗,可缩小或稳定瘤体,或去除瘤体。治疗方法包括:激光治疗,包括染料激光、光动力治疗,可以去除较大的或可引起并发症的皮肤血管瘤,并可减轻血管瘤愈后局部遗留的色素异常。外用马来酸噻吗洛尔滴眼液,也可治疗浅表或薄层血管瘤。口服普萘洛尔,是系统性治疗部分皮肤血管瘤的一线药物。皮质类固醇激素,如泼尼松等,口服、外用或瘤体内注射治疗,多用于对普萘洛尔治疗无效或有禁忌症的血管瘤,可减缓或终止血管瘤生长。长春新碱,有时可用于其它治疗无效的婴幼儿血管瘤。                    系统性治疗时,需要注意药物治疗的副作用。皮质类固醇激素的严重副作用包括生长发育迟缓、高血糖、高血压和白内障等。普萘洛尔的严重副作用包括低血压、低血糖、呼吸困难等。并发症        皮肤血管瘤的并发症非常罕见。当血管瘤生长迅速,或位于危险部位时,可出现并发症。        皮肤血管瘤的并发症包括:破溃并出血眼部血管瘤引起的视力损害喉部或鼻部巨大血管瘤引起的呼吸困难继发感染结语        大多数皮肤血管瘤可以自行消退,因此婴幼儿皮肤血管瘤可不急于治疗。如果需要治疗,治疗方案的选择则取决于血管瘤的大小、部位和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对婴幼儿皮肤血管瘤的治疗决定,往往需要在医生和家长综合评估和商讨后作出。

赖伟红 2021-10-11阅读量1.9万

早产宝宝应该怎么补充DHA?

病请描述: 根据欧洲儿科胃肠病学、肝病学和营养学会建议,早产儿每日 DHA(二十二碳六烯酸) 摄入量为每公斤体重 12~30 mg; 美国儿科学会建议,出生体重不足 1000g 的早产儿,每公斤体重每日DHA 摄入量 ≥ 21 mg, 而出生体重不足 1500 g 的早产儿,每公斤体重每日DHA 摄入量 ≥ 18 mg。 以平均20mg/kg计算,如果出院时体重3kg,大约每天需要摄入DHA 60mg。人乳中DHA的含量大约占脂肪的0.32%,日本人最高约1%,这可能与他们平时吃海产品较多有关。 在100ml母乳中约含有4g脂肪,也就是13mg的DHA,早产婴儿出院时一天约吃400-500ml奶,相当于摄入DHA 52-65mg,基本能满足需要量。配方奶中的量可以参照这个方法去计算。 目前有观点认为,早产儿矫正胎龄40周以前,需要的DHA远高于普通婴儿,可能要达到55-60mg/kg,相当于增高三倍。 根据体重可以计算出早产宝宝一天所需要的DHA量,提倡宝宝们首先通过母乳来补DHA,在无法母乳喂养或母乳不足情形下,可应用含 DHA 的配方奶粉,其中 DHA 含量应为总脂肪的 0.2~0.5%,妈妈们可以先去看看奶粉的成份表,具体添加了多少DHA?如果母乳和配方奶粉不能提供足够的DHA,可添加DHA补充剂补充。 市面上有那么多DHA补充剂, 我们该如何选择呢? DHA的来源分为藻油和鱼油,通常不赞成给宝宝补充鱼油的DHA,这是因为鱼油中除含有DHA外,还含有EPA(二十碳五烯酸,属于Ω-3系列多不饱和脂肪酸),EPA具有调节血液因子和预防心脑血管疾病作用,早产儿不需要补充EPA,且鱼油来源的DHA重金属的含量不可控,因此建议宝宝使用藻油来源的DHA。 转载自袋鼠妈咪

母婴育儿健康号 2020-11-26阅读量1.0万

早产儿为什么容易发生贫血

病请描述:通常来讲,几乎每个小婴儿在生后2-3个月都会经历一个贫血的过程,因为绝大多数孩子没有明显的异常征象,无需治疗,故被称作“生理性贫血”。而早产儿贫血(AOP)是指早产儿在生后1年内发生的贫血,比足月儿发生率高、出现时间早、程度偏重、持续时间长,可伴有相应的临床表现,甚至影响到生长发育甚至认知功能,通常是需要进行医疗干预的。引起AOP的原因主要有:1造血物质储备不足:胎儿主要在孕期后3个月通过胎盘从母体获得较多的铁、叶酸以及维生素E等造血物质;早产儿出生越早从母体获得的造血物质越少。2红细胞寿命短:成人红细胞寿命为120天左右,足月新生儿为80-100天,而早产儿红细胞的寿命却仅有60-80天!3红细胞生成素(EPO)功能低下:EPO能够刺激骨髓的造血功能;组织缺氧可调节和促进EPO释放。胎龄越小早产儿生成EPO越少,EPO对组织缺氧反应力也差,造成早产儿红细胞生成不足。4实际血容量偏少:足月儿血容量平均为85ml/kg,而早产儿约为90-105ml/kg,早产儿血容量中是血浆容量相对增加,而红细胞数量并没有由此增加;早产儿体重越低总血容量就越少,红细胞数量就更少。5医源性失血多:早产儿胎龄越小伴发的各种疾病越多,住院期间需做的抽血化验越多,因此医源性失血也就越多。6血液稀释明显:早产儿追赶性生长期间因体重增加较快,血容量也随之迅速增加,此时骨髓造血功能相对不足,出现血液稀释而形成贫血。造成AOP的原因较多,医务人员和家长们需要详尽地分析每一例患儿的具体病因,及时全面地开展个体化的预防和治疗措施,以求最大限度地减少贫血对早产儿造成的损害。转载自袋鼠妈咪

母婴育儿健康号 2020-11-26阅读量9967

早产宝宝洗澡有讲究,这些妈咪...

病请描述:早产儿机体发育尚未完善,日常护理措施与足月儿相比也有不同。 洗澡或是擦浴是新生儿日常的基础护理内容,那么,早产儿可以与足月新生儿一样常规洗澡和沐浴吗? 对于足月新生儿来说,出生时皮肤结构与成人的皮肤结构没有很大差别,只是皮肤结构会比成人薄弱。 在胎儿时期,孕23周时胎儿几乎没有角质层,30周只有几层。尽管早产儿出生后两周左右皮肤成熟速度会加快,但角质层结构及功能仍不完善,对热量散失的控制能力和对水分调节能力差,导致经表皮失水增加,因此容易出现很多皮肤问题。 由于早产儿真皮上层的胶原纤维没有足月新生儿致密,弹力纤维结构不成熟,真皮缺乏弹性,容易因摩擦受损。 早产儿出生时皮肤pH与成人(pH 4.7左右)不同,接近中性,而皮肤表面pH与屏障功能和修复密切相关。皮肤最重要功能是屏障功能,主要体现在对水分的调节平衡能力和防止外源物质入侵的能力。 早产儿由于屏障功能及PH酸性环境的建立都不够成熟,所以早产儿更容易出现皮肤问题,甚至成为细菌入侵的重要途径。 TISP1: 目前尽管对于早产儿日常洗澡时机、频次及用品的报道不一,但多数医院的做法是对胎龄<32周的早产儿刚出生时不做常规清洁和洗澡,出生两周后,逐步过渡到日常皮肤护理。如因特殊情况需要皮肤清洁,一般用无菌注射用水或无菌生理盐水进行。 TISP2: 如因特殊情况需要皮肤清洁,一般用无菌注射用水或无菌生理盐水进行。对于胎龄>34周的早产儿,选择洗澡或是擦浴时机的报道也有较大的差异,比较统一的意见是,至少要等到宝宝生命体征平稳后方可进行洗澡或擦浴。 对洗澡用物的选择,需考虑维持皮肤pH酸性的环境,近几年有人推荐用弱酸性温和的皮肤清洗液,也有专家推荐用清水或生理盐水进行擦浴或洗澡。由于早产儿真皮层结构不成熟,擦浴或洗澡时禁止用力摩擦。 刚出生的早产儿常有胎脂附着,胎脂在胎儿时期是皮肤的保护剂,防止受损及预防皮肤感染,同样,在早产儿时期也不建议即刻或早期清除胎脂。 转载自袋鼠妈咪

母婴育儿健康号 2020-11-26阅读量9814

你听说过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病请描述:世界卫生组织的妇幼专门机构将早产儿的概念定义为<37周(≤259天)出生的新生儿。早产宝宝由于各器官系统均未发育成熟,可出现诸多并发症,其中最常见的是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医生们常用其英文缩写称之为RDS。这个病还有另外一个医学名字叫肺透明膜病,多发生于早产儿,这是由于早产儿过早出生还没有产生足够的肺表面活性物质所致。表面活性物质对肺功能非常重要,它可以降低肺泡表面张力、保持呼气时肺泡处于张开状态,这样才能进行气体交换。如果肺表面活性物质缺乏,那么肺泡就不能很好的扩张,宝宝会在生后不久出现呼吸困难、呻吟、吐沫,面色青紫,常会出现呼吸衰竭。胎龄20-24周时肺表面活性物质开始出现在肺内,35周后迅速增加,所以出生时胎龄愈小的早产儿肺内表面活性物质越少,也就越容易得RDS。如果存在窒息、前置胎盘、胎盘早剥、双胎第二婴和母亲低血压时,RDS的发生率会显著增高。糖尿病母亲所生的婴儿由于肺成熟延迟,RDS的发生率可比母亲没有糖尿病婴儿增加5-6倍。母亲剖宫产所生的宝宝比自然分娩的宝宝更容易发生RDS。     有资料显示,RDS发病率在出生胎龄28周早产儿为80%,胎龄24周则高达95%。近年来大型临床研究表明出生时胎龄26~29周的早产儿,如果早期经过持续正压通气治疗,有50%的早产宝宝不需要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或者用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治疗。如果RDS能够早诊断,早治疗,可以提高新生儿存活率,还可最大限度减少潜在不良反应。那么我们应该怎么预防RDS的发生呢?首先要将怀孕28~30周并且有可能发生早产的孕妇及时转运到治疗条件较好、对早产儿RDS诊治有丰富经验的医院。对所有怀孕<34周并且存在早产风险的孕妇给予产前激素治疗,以促进胎儿肺成熟。有些孕妇虽然因为可能早产以前用过激素了,但是如果宝宝没有出生,怀孕到32~34周时又出现早产征象,而上次激素治疗已经超过1~2周,此时应重复1个疗程激素治疗。对怀孕<39周必须做剖宫产的孕妇也应产前给与激素治疗预防RDS。并且<39周做剖宫产需要有充分的医学理由,否则不应该做择期剖宫产。对有早产风险的34-37周的孕妇在排除有绒毛膜羊膜炎后可以给1个疗程产前激素治疗预防RDS。转载自袋鼠妈咪

母婴育儿健康号 2020-11-26阅读量1.1万

【妇科手术系列】宫颈锥切(L...

病请描述:什么宫颈锥切? 宫颈锥形切除术(又称子宫颈锥切)是妇产科切除子宫颈的一种手术,就是由外向内成圆锥形的形状切下一部分宫颈组织。其目的一方面是为了进一步病理检查,确诊宫颈病变程度;另一方面也是宫颈病变的一种治疗方法。概括起来说,宫颈锥切是一个诊断,也是一个治疗,避免“小病大治”,也避免“大病小治”,也就是平常我们说的,避免过度治疗或治疗不足。 哪些情况该做宫颈锥切? 1.    宫颈细胞学或阴道镜显示为CINII或CINIII; 2.    CINI或残留CINI不能定期随访者; 3.    年轻患者CIN或原位癌要求保留生育功能者; 4.    宫颈细胞学检查异常,阴道镜检查不满意; 5.    阴道镜下子宫颈局部病灶轮廓不完全清楚,无法直接活检; 6.    主要病灶在子宫颈管超出阴道镜观察范围; 7.    宫颈细胞学、阴道镜和病理可疑宫颈浸润癌需进一步明确; 8.    子宫颈不典型细胞或有症状的宫颈外翻。 锥切前后应注意哪些? 1.最好选在月经后3~7天进行手术,可减少出血及减少感染机会。 2.  由于手术可能出血较多,所以术前应化验血型、血常规及出凝血时间,除外出血性疾病。 3.  术前检查除外阴道炎可施行手术。注意外阴清洁以免发生术后感染。 4.  手术后2个月内避免性生活,以免出血。 5.严格按照医生医嘱定期复查。 宫颈锥切术前做什么准备? 1.    月经净后3~7天手术,避免月经前手术。 2.    检查白带、宫颈刮片、必要时宫颈活检,血常规包括血小板,出血、凝血时间。 3.    术前3天以0.05%氯己定(洗必泰)液灌洗或擦洗阴道、宫颈,每日1次。 简要手术步骤有哪些? 1.    常规消毒外阴,阴道及宫颈,铺消毒巾。 2.    阴道拉钩暴露宫颈,以复方碘溶液,涂整个宫颈,明确病灶范围。用鼠齿钳夹宫颈部碘不着色区,并轻轻向下牵引。金属导尿管插入膀胱,以测定膀胱底下缘的境界。 3.    子宫颈病灶外0.3~0.5cm处,用手术刀以垂直方向做一环形切口,向内倾斜30°~40°,逐渐向宫颈深部做锥形切除。注意锥尖朝向宫颈内口,方向不得偏斜,使颈管组织完整地呈锥形切下。一般锥形底宽2~3cm,锥高2.5cm左右。但不应超过子宫颈内口。宫颈创面如有出血点,可用3-0肠线扎结或电烙止血,用纱布填塞局部,24h后取出。 4.    宫颈成形缝合。 锥切时医生要注意什么? 1.切除宫颈创面的顶端应与内口方向一致,如切斜或切得过多,可误伤周围组织,或引起大出血。 2.切除范围应包括宫颈病灶区及大部分颈管组织,避免由于切得过少过浅,而达不到全面检查病变的要求。 3.取下宫颈标本,于12点处穿以丝线,作为标志,以便确定病变部位。 锥切术后近期的处理措施有哪些? 宫颈锥切术后做如下处理: 1.应用抗生素及止血药,以预防感染和出血。 2.术后创面可有少许血性分泌物,不需处理。若渗血较多可用明胶海绵,止血粉或纱布压迫止血,必要时可以缝扎。 3.一般术后5~6周创面为黏膜覆盖,此时可用子宫探针探宫颈管。若发现宫颈管狭窄,可用小号扩张器扩张,以利月经通畅。 锥切的并发症有哪些? 1.出血:术中和术后发生均可发生。出血部位多在3点和9点,继发性出血多于术后10d左右发生,应及时给予止血;出血多者,行缝合结扎。 2.宫颈狭窄:与患者年龄(大于45岁)和锥切深度(大于18mm)有关。多见于多见于极年轻或围绝经者。术后感染和术后出血时间延长也是造成狭窄的原因。术前排除和治疗阴道宫颈感染,术后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掌握手术范围和深度,避免对宫颈管组织过度灼伤是预防宫颈狭窄的有效措施。 3.病灶残留与复发:术后标本切缘病理组织学观察是评价手术是否成功的一个指标。若切缘阳性,可作为残存CIN的预兆。对宫颈锥切后阳性切缘的患者应反复细胞学涂片、阴道镜检查、宫颈活检、宫颈管搜刮追踪随访,若显示明显残存病灶可重复切除术。残存CINI、CINII可通过细胞学、阴道镜随访监测,对LEEP后切缘阳性问题,因LEEP过程中对创面基地及周围组织的热烧灼,可以破坏残存病的病灶达到治疗,除非残留CIN才需要重复锥切或子宫切除。术后细胞学复查为低度子宫上内病变者临床复发较少,若显示高度子宫上皮内病变者将有高的复发几率,术后持续高危型HPV阳性也是复发的因素,复发者可重复锥切术。 4.对妊娠和分娩影响:冷刀锥切有较高的早产儿发生率。LEEP对于妊娠情况,低出生体重儿、早产率及分娩方式无明显影响。 宫颈锥切术后如何随访? 术后注意观察阴道分泌物、阴道出血及子宫颈修复等情况。复发多发生在第1年,第1年每3个月做细胞学、高危型hpv检测及阴道镜检查,若正常者第2年改为每6个月一次阴道镜和细胞学检查,有条件者随访时间应是3-5年。宫颈锥切疗效判断:术后锥切标本切缘发现CIN为手术残留;术后半年无CIN病变为治愈;术后半年里仍有CIN为病变持续存在;手术后无CIN残留,在半年后发现CIN为病变复发。

彭靖 2020-05-22阅读量1.4万

关于宫颈锥切,您想知道的都在...

病请描述:什么宫颈锥切? 宫颈锥形切除术(又称子宫颈锥切)是妇产科切除子宫颈的一种手术,就是由外向内成圆锥形的形状切下一部分宫颈组织。其目的一方面是为了进一步病理检查,确诊宫颈病变程度;另一方面也是宫颈病变的一种治疗方法。概括起来说,宫颈锥切是一个诊断,也是一个治疗,避免“小病大治”,也避免“大病小治”,也就是平常我们说的,避免过度治疗或治疗不足。 哪些情况该做宫颈锥切? 1.    宫颈细胞学或阴道镜显示为CINII或CINIII; 2.    CINI或残留CINI不能定期随访者; 3.    年轻患者CIN或原位癌要求保留生育功能者; 4.    宫颈细胞学检查异常,阴道镜检查不满意; 5.    阴道镜下子宫颈局部病灶轮廓不完全清楚,无法直接活检; 6.    主要病灶在子宫颈管超出阴道镜观察范围; 7.    宫颈细胞学、阴道镜和病理可疑宫颈浸润癌需进一步明确; 8.    子宫颈不典型细胞或有症状的宫颈外翻。 锥切前后应注意哪些? 1.最好选在月经后3~7天进行手术,可减少出血及减少感染机会。 2.  由于手术可能出血较多,所以术前应化验血型、血常规及出凝血时间,除外出血性疾病。 3.  术前检查除外阴道炎可施行手术。注意外阴清洁以免发生术后感染。 4.  手术后2个月内避免性生活,以免出血。 5.严格按照医生医嘱定期复查。 宫颈锥切术前做什么准备? 1.    月经净后3~7天手术,避免月经前手术。 2.    检查白带、宫颈刮片、必要时宫颈活检,血常规包括血小板,出血、凝血时间。 3.    术前3天以0.05%氯己定(洗必泰)液灌洗或擦洗阴道、宫颈,每日1次。 简要手术步骤有哪些? 1.    常规消毒外阴,阴道及宫颈,铺消毒巾。 2.    阴道拉钩暴露宫颈,以复方碘溶液,涂整个宫颈,明确病灶范围。用鼠齿钳夹宫颈部碘不着色区,并轻轻向下牵引。金属导尿管插入膀胱,以测定膀胱底下缘的境界。 3.    子宫颈病灶外0.3~0.5cm处,用手术刀以垂直方向做一环形切口,向内倾斜30°~40°,逐渐向宫颈深部做锥形切除。注意锥尖朝向宫颈内口,方向不得偏斜,使颈管组织完整地呈锥形切下。一般锥形底宽2~3cm,锥高2.5cm左右。但不应超过子宫颈内口。宫颈创面如有出血点,可用3-0肠线扎结或电烙止血,用纱布填塞局部,24h后取出。 4.    宫颈成形缝合。 锥切时医生要注意什么? 1.切除宫颈创面的顶端应与内口方向一致,如切斜或切得过多,可误伤周围组织,或引起大出血。 2.切除范围应包括宫颈病灶区及大部分颈管组织,避免由于切得过少过浅,而达不到全面检查病变的要求。 3.取下宫颈标本,于12点处穿以丝线,作为标志,以便确定病变部位。 锥切术后近期的处理措施有哪些? 宫颈锥切术后做如下处理: 1.应用抗生素及止血药,以预防感染和出血。 2.术后创面可有少许血性分泌物,不需处理。若渗血较多可用明胶海绵,止血粉或纱布压迫止血,必要时可以缝扎。 3.一般术后5~6周创面为黏膜覆盖,此时可用子宫探针探宫颈管。若发现宫颈管狭窄,可用小号扩张器扩张,以利月经通畅。 锥切的并发症有哪些? 1.    出血:术中和术后发生均可发生。出血部位多在3点和9点,继发性出血多于术后10d左右发生,应及时给予止血;出血多者,行缝合结扎。 2.    宫颈狭窄:与患者年龄(大于45岁)和锥切深度(大于18mm)有关。多见于多见于极年轻或围绝经者。术后感染和术后出血时间延长也是造成狭窄的原因。术前排除和治疗阴道宫颈感染,术后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掌握手术范围和深度,避免对宫颈管组织过度灼伤是预防宫颈狭窄的有效措施。 3.    病灶残留与复发:术后标本切缘病理组织学观察是评价手术是否成功的一个指标。若切缘阳性,可作为残存CIN的预兆。对宫颈锥切后阳性切缘的患者应反复细胞学涂片、阴道镜检查、宫颈活检、宫颈管搜刮追踪随访,若显示明显残存病灶可重复切除术。残存CINI、CINII可通过细胞学、阴道镜随访监测,对LEEP后切缘阳性问题,因LEEP过程中对创面基地及周围组织的热烧灼,可以破坏残存病的病灶达到治疗,除非残留CIN才需要重复锥切或子宫切除。术后细胞学复查为低度子宫上内病变者临床复发较少,若显示高度子宫上皮内病变者将有高的复发几率,术后持续高危型HPV阳性也是复发的因素,复发者可重复锥切术。 4.    对妊娠和分娩影响:冷刀锥切有较高的早产儿发生率。LEEP对于妊娠情况,低出生体重儿、早产率及分娩方式无明显影响。 宫颈锥切术后如何随访? 术后注意观察阴道分泌物、阴道出血及子宫颈修复等情况。复发多发生在第1年,第1年每3个月做细胞学、高危型hpv检测及阴道镜检查,若正常者第2年改为每6个月一次阴道镜和细胞学检查,有条件者随访时间应是3-5年。宫颈锥切疗效判断:术后锥切标本切缘发现CIN为手术残留;术后半年无CIN病变为治愈;术后半年里仍有CIN为病变持续存在;手术后无CIN残留,在半年后发现CIN为病变复发。

彭靖 2020-04-29阅读量1.0万

身材矮小也是病!不要让无知耽...

病请描述:你是这样的父母吗?以为孩子长得矮是不可逆的,不知道可以治疗。虽然关注孩子的身高问题,但不知道孩子能长多高。孩子长得矮,就胡乱给孩子补钙,买一堆所谓的增高产品。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肖延风主任提醒家长:不要忽视孩子“矮小”的问题,不要因为自己错误的观念耽误孩子长高,科学治疗,不要让身高成为孩子终身的遗憾。  孩子长得矮,这可能是病!  有些孩子生长缓慢,总是比同龄孩子“矮上一头”,不少家长以为是营养没跟上,其实,孩子可能患有矮小症。  佳什么是矮小症?人的正常身高是通过对大量人群的统计计算出来的。当孩子的身高低于本民族、本地区、健康的同性别同年龄儿童平均身高的两个标准差(-2SD)或第3百分位以下就诊断为矮小症。  具体理解:随机抽100名孩子从矮到高顺序站队,如果孩子排在前3名就属于矮小症。如果一个50人的班级,孩子的身高在排除年龄、性别等因素下,为班里倒数3-4名,家长就应该关注孩子的生长问题,监测身高的增长,并到医院咨询和检查,看是否属于矮小症。  引起矮小症的原因有哪些? 1、内分泌性矮小:主要受内分泌激素分泌异常所致,包括生长激素缺乏、甲状腺功能减退、糖尿病、性早熟、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垂体功能减退症等。  2、染色体异常:如先天性卵巢发育不良;21-三体综合征;其他染色体异常及畸形综合症。3、先天遗传代谢性疾病:如软骨发育不良;先天性成骨不全;肾小管性酸中毒;粘多糖沉积症;糖原沉积症;抗D性佝偻病等。4、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如颅面中线发育缺陷;脑积水;下丘脑垂体肿瘤;精神心理障碍;组织细胞增多症等。5、继发于全身的慢性疾病:如营养素缺乏、严重贫血、佝偻病;慢性肝、肾疾病;先天性心脏病;肺功能不全;慢性消化道疾病、消化吸收不良;反复感染。6、孕期因素:宫内发育迟缓,早产儿,小于胎龄儿。7、特发性矮小:包括家族性矮小、体质性青春发育延迟。  孩子正常生长的特点 1、婴幼儿期(3岁以下,快速生长期):出生后第一年生长速度最快,可增长25厘米。第二年生长速度为10厘米。此期主要是营养状态和生长激素的调控。  2、儿童期(3岁-青春期,即稳定生长期):从3岁开始直至青春期开始前(女孩约10岁,男孩约12岁),生长主要由生长激素和甲状腺素调节,每年增长5-7厘米。3、青春期(加速生长期):进入青春期后,由于性激素水平的升高,儿童生长再次加速。其中生长激素和性激素共同起作用,性激素除促进生长外,还促进性成熟和骨骺闭合,最终导致身高增长停止。在整个青春期,女孩身高可增加20-25厘米,而男孩青春期比女孩青春期迟2年开始,因此比女孩可多获得8-10厘米的身高。怎么判断孩子是矮小症? 如果孩子一条裤子穿几年不变短,比同龄人矮半个头,列队时总是排在前三名,每年长高都低于5cm,到了发育的年纪却没有发育的迹象,那么家长就需要带着孩子到正规医院就诊了。  医生会详细询问病史,了解孩子生长迟缓开始发生的年龄、出生体重身高、过往病史、父母身高问题、运动情况和智力发育情况等。然后对孩子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测等方式判断孩子矮小的原因,对症治疗。  科学治疗,给孩子正常的身高!   一、规范使用重组人生长激素  人生长激素是垂体前叶分泌的一种蛋白质,作用于人的软骨细胞,促进软骨细胞的增殖,是人出生后促生长的最主要的激素。重组人生长激素是美国FDA认证的治疗儿童矮小唯一有效药物,矮小儿童都可使用。它可以帮助患者在儿童期加快生长速率,改善身高;在青少年期保证身高的获得。  重组人生长激素使用疗程及疗效根据孩子所处的生长时期而定,数月至数年不等,最佳用药时间是青春期前。  使用重组人生长激素可能会出现的副作用,例如注射部位疼痛、发麻、红及肿胀等,少数病人可能发生甲状腺功能低下、血糖增高等状况,所以应该定期检查。  二、注意孩子生活习惯,监测生长情况  1.  保证充足的睡眠。生长激素在入睡后分泌的量显著高于醒来时,而青春早期及中期的前阶段,性激素分泌也以夜间分泌为主,所以充足的睡眠有助孩子身高增长。  2.  饮食平衡、避免营养素缺乏。营养是孩子生长发育的关键。体格正常生长所需的能量、蛋白质及其它各种营养物质,必须由食物供给。要做到营养全面且足量,让孩子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否则均会对生长发育造成不利影响。3.  重视体育锻炼、加强户外活动。体育运动可加强机体新陈代谢过程,加速血液循环,促进生长激素分泌,加快骨组织生长,有益于人体长高。孩子可适当多做些悬垂摆动、跳跃及跳起摸高等有助于长高的运动。4.  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做父母的不仅要为孩子提供好的物质环境,还要保证孩子有好的精神状况。家庭破裂或不和睦,失去母爱等社会心理因素的刺激,均可使下丘脑分泌生长激素释放因子减少,导致身材矮小。当环境得到改善后,生长速度可恢复正常。5.  积极治疗各种疾病。疾病因素对孩子的生长发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对儿童及青少年期的各种疾病应当积极治疗。  走出误区,了解孩子长高的常识   误区一:身高是遗传的,父母矮孩子也长不高  有些父母因为自己身高不高,所以即使发现孩子身高比同龄人矮不少,也觉得很正常,认为孩子注定长不高。  其实人的身高只有60%是由先天遗传基因决定的,剩余的40%受到后天的营养、睡眠、运动、内分泌、心理以及疾病等因素的影响。所以通过营养指导、运动指导、睡眠保障、疾病预防、药物干预等科学的身高管理计划,可以促进人体生长激素的分泌,从而安全改善身高,长得更高。   误区二:孩子不是长得矮,只是“晚长”  很多家长觉得自家孩子小时候矮小,是因为“晚长”,过几年就可以追上去。其实矮小和“晚长”完全不能等同。矮小,指的是身高低于同年龄、同性别、同地区正常健康儿童平均身高的2个标准差;而“晚长”是青春期延迟,指的是女孩于14周岁以后、男孩于15周岁以后尚无第二性征出现,或女孩18周岁仍无月经初潮。    误区三:孩子长得矮不要急,长大了还能再长很多人相信“二十三,窜一窜”的说法,认为即使过了青春期身高也能再往上长。事实上人的身高是有时限的,人的骨骺在14、15岁(初中二三年级)时候就会闭合,一旦骨骺闭合,无论任何方法,都不可能再长高,所以当发现孩子身高低于同龄人或身高增长速率低时,家长要及时带孩子到专业的生长发育机构进行身高干预管理,防止因为自己错误的等待而贻误孩子身高增长的最佳时机。  误区四:想要长得高,补钙就行不少家长总是将孩子长得矮归咎于缺钙,所以靠补钙长个儿成了普遍的做法。但事实上,给孩子补钙不能过度,过量补钙可能导致幼儿骨骺提前闭合,生长期缩短,最终导致身高变矮。孩子只要不偏食,营养均衡,坚持喝牛奶、晒太阳,基本不需要补钙。   专家观点   身高问题一直被广泛关注,不少家长因自己孩子矮小,就不加选择地使用各种“增高”药物,还有不少家长期待孩子可能有“晚长”,而一味盲目等待,从而致使不少孩子失掉了最佳增高时期。家长应该关心孩子成长,发现自己孩子明显比其他同龄儿童矮,一定要及早到有儿童内分泌科的医院进行检查。查明矮小的病因后,根据其原因进行治疗。绝不要乱求医、乱用药,因为有些增高药虽可以暂时起到一些增高作用,但副作用大,常可促进骨骺的提前闭合,反而使最终身高降低,起反作用。同时,一定要早诊断、早治疗。年龄愈小治疗效果愈好,花费也愈少。千万不可盲目等待,错过孩子最佳治疗时期而造成终身遗憾。  作者简介:肖延风。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小儿内科 主任医师

健康资讯 2019-11-27阅读量2.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