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请描述:1.什么是皮肤鳞状细胞癌? 皮肤鳞状细胞癌(SquamousCellCarcinoma,SCC)是一种起源于皮肤的恶性肿瘤,主要涉及表皮的鳞状细胞。它是最常见的皮肤癌类型之一。 2.风险因素 -过度暴露于阳光,尤其是紫外线。 -有皮肤癌家族史。 -有皮肤疾病,如慢性溃疡或瘢痕。 -免疫系统受损。 -使用免疫抑制药物。 3.临床表现 -可能出现为坚硬、有鳞的结节或斑块。 -可能有疼痛或瘙痒。 -可能有溃疡或出血。 4.诊断 -皮肤活检是确诊的关键。 -影像学检查,如MRI或CT,可能用于评估肿瘤的大小和深度。 5.治疗 治疗选择取决于癌症的阶段、位置和大小,以及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 5.1早期SCC(局部) 手术切除:这是最常用的治疗方法,目的是完全切除肿瘤和周围的一小部分正常组织。对于浅表的SCC,冷冻治疗(液态氮冷冻)或电切术也可能是有效的选择。 局部药物治疗:对于某些不能手术的患者,可以使用局部药物治疗,如5-氟尿嘧啶膏。 5.2中晚期SCC 放射治疗:对于不能手术或手术风险较高的患者,放射治疗可以是一个有效的选择。 化疗:对于已经扩散到其他部位的SCC,化疗可能是必要的。常用的化疗药物包括5-氟尿嘧啶、顺铂和伊立替康。 -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这些是新型治疗方法,针对癌细胞的特定标志物或增强患者的免疫系统来攻击癌细胞。例如,cetuximab和erlotinib是针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的药物,而pembrolizumab和nivolumab是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6.预防 -避免过度暴露于阳光,尤其是在阳光最强烈的时段(上午10点至下午4点)。 -使用防晒霜,选择SPF30或更高的产品,并定期重新涂抹。 -穿长袖衣服和帽子,使用遮阳伞。 -定期进行皮肤自我检查,注意任何新的或改变的斑点或斑块。 总之,皮肤鳞状细胞癌是一种严重的疾病,但如果及时发现和治疗,预后通常是良好的。定期的皮肤检查和采取预防措施是关键。如果您或您认识的人有疑似皮肤癌的症状,应立即至专科医院骨软外科医生就诊。 编者: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闵行院区,骨软中心,主治医师,屈国伦
屈国伦 2024-06-14阅读量1363
病请描述: 2024-6-9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肺部肿瘤外科副主任医师 前段时间有一位肺癌患者的女儿带着父亲的病历资料过来找我看,他父亲今年62岁,四年前在我这里住院治疗。当时他肺里面发现了一个肿块,确诊为肺鳞癌,通过治疗,这四年间他的病情控制的很好,一直都没有什么问题。 他女儿说最近一段时间父亲感觉胃口附近的肚子疼,这几天有些严重,我说带他去急症看病,他偏不去,说还要找自己的主管大夫去看。他女儿问他,那你的主管大夫是谁呀?他回答说,就是几年前给我看肺癌的刘主任,我就信任他。所以出现了这种情况,他女儿特地跑过来找我,想在我这里再系统查一查,看看是什么问题,让我给治疗。我说既然那么信任我,我可以给安排床位住进来,我们先查一下,但很有可能和肺癌没有什么关系,到时候我们根据检查的结果,再决定该怎么治疗吧。 和他女儿谈妥之后,我给安排好了床位,他父亲住了进来,通过全身系统检查,肺癌目前比较稳定,没有进展的迹象。在胰腺和十二指肠的降段,发现了一个软组织密度的团块,但这种也不考虑是肺癌转移,更像是一个沟槽性胰腺炎。我给安排了普外科专家会诊,通过抗炎治疗,他父亲的腹部疼痛明显得到了改善。 通过这个病例,我们可以知道,肺癌患者出现一些其他部位的症状,不一定和肺癌进展有关,也许是有了新的疾病。
刘懿 2024-06-11阅读量1220
病请描述: 2024-6-10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肺部肿瘤外科副主任医师 有一位肺癌患者的儿子给我留言,他说父亲已经安详地走完最后一程,感谢我的照顾。他父亲今年78岁,十八年前发现了肺里有一个占位。当时我还是住院医生,刚毕业没有几年,他儿子带着片子找到我,我把他收到了我们医院住院,经过系统检查,全身没有转移,虽然肺里的占位体积不小了,差不多得有一个拳头大小,并且还侵犯了胸壁,当时科室几位老主任给做了手术,把肿瘤侵犯的胸壁同时切了下来,手术后的病理确定为肺鳞癌。手术后经过了化疗以及放疗,然后就进入观察期,一直肿瘤都比较稳定,没有复发的迹象。患者去世也并不是因为肿瘤造成的,而是因为心梗。 他儿子问我,这算不算我们医院治疗的一个特例?因为在大家的心目中,肺癌尤其发现时并不算早期,通过治疗后存活十八年已经是非常少见的了。其实并不算特例,因为在将近20年前做手术的那些肺癌患者,现在存活的仍然有不少,有些患者都已经80多岁了,仍然健康的生活着。
刘懿 2024-06-11阅读量694
病请描述:何谓肿瘤标志物? 肿瘤标志物(tumor marker,TM)是一类在恶性肿瘤发生和增殖过程中,由肿瘤细胞的基因表达而合成分泌的,或由机体对肿瘤反应而异常产生和(或)升高的物质,通常包括蛋白质和糖类。肿瘤标志物可以存在于细胞、组织、血液或体液中,在肿瘤的早期诊断、疗效评估、预后判断以及复发监测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值得注意的是,肿瘤标志物的检测结果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其他辅助检查结果以及病史等综合信息进行解读。如果体检中发现肿瘤标志物升高,建议及时咨询专业医生,并根据医生建议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评估。 *肿瘤标志物的升高并不一定意味着肿瘤的存在,因为它们可能因为其他非肿瘤性疾病(如炎症、良性肿瘤等)而升高。因此,肿瘤标志物通常不用于肿瘤的确诊,而是作为辅助诊断工具。肿瘤确诊通常需要通过病理学检查,如活检或手术取得的组织样本进行显微镜下的检查。 常见肿瘤标志物的组织分布 在不同的肿瘤类型中,肿瘤标志物的组织分布具有特异性,这为肿瘤的早期发现和精确治疗提供了重要信息。了解常见肿瘤标志物的组织分布,对于肿瘤的个体化治疗和精准医疗具有重要意义。以下是一些常见肿瘤标志物及其在不同组织中的分布情况: 图1.常见肿瘤标志物的组织分布 常见肿瘤标志物的临床意义 胆囊、胆管癌 CA19-9:是胆囊癌、胆管癌中最常用的血清标志物之一,也是目前胆囊癌最敏感的指标; CA125:约65%的胆囊癌、胆管癌患者伴有CA125升高; 癌胚抗原(CEA):大约30%的胆囊癌、胆管癌患者会出现CEA水平升高。 肝癌 甲胎蛋白(AFP):是肝癌诊断中最常用的血清标志物之一。AFP水平的升高通常与肝癌的发生有关; 甲胎蛋白异质体(AFP-L3):是AFP的一种特殊形式,其升高可以作为肝癌诊断的一个辅助指标,尤其在AFP水平较低时; 高尔基体蛋白73(GP73):可作为早期原发性肝癌的高敏感性标志物,在诊断肝癌时,GP73在敏感性和特异性上都高于AFP。 胃癌 CA72-4:是目前公认的诊断胃癌较好的肿瘤标志物,特异性优于CA19-9和CEA; 胃蛋白酶原(PG):胃蛋白酶原I和II的水平及其比值对胃癌患者的疗效判定及复发等情况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MG7-AG:MG7-AG是一种与胃癌相关的抗原,对早期胃癌有较高的检出率; 胃泌素17(G-17):在健康人体内表达水平较低,当胃炎、胃癌等病理改变发生时,G17表达水平显著升高。 胰腺癌 CA19-9:是迄今为止报道的对胰腺癌敏感性最高的标志物。CA19-9水平与肿瘤的阶段有关,可用于监测肿瘤的复发; CEA:是第一个被用于检测胰腺癌的肿瘤标志物,其在胰腺癌中的阳性率约为42.85%; CA50:CA50的正常值<20 μg/L,许多恶性肿瘤患者血中皆可升高,胰腺癌病人的阳性率可达87%; CA24-2:是消化系统尤其是结直肠和胰腺癌的标志物。在对胰腺癌的诊断意义上优于CA19-9,敏感性可达66%~100%; CA72-4:正常人血清中含量<6 U/mL,对胃癌的检测特异性较高,对胰腺癌、结直肠癌、乳腺癌等亦有一定的敏感性; 铁蛋白(SF):在胰腺癌患者中,SF升高阳性率为61.9%。但SF异常可由多种生理性及病理性原因引起,因此,SF一般要与其他标记物联合检测,提高灵敏度。 结、直肠癌 癌胚抗原(CEA):是结直肠癌中研究最广泛的血清标志物之一,其在结直肠癌患者的血清中通常升高。CEA水平的升高与肿瘤的进展和转移有关,并且常用于监测治疗反应和疾病复发; CA19-9:尽管它在结直肠癌中的特异性不如CEA高,但在某些情况下,CA19-9的水平升高也可以作为诊断和监测的辅助指标; CA72-4:它在结直肠癌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可能会升高,有时被用作辅助诊断和监测肿瘤进展的标志物。 乳腺癌 CA15-3:是目前乳腺癌最有价值的肿瘤标志物之一,在临床应用广泛,主要用于乳腺癌的辅助诊断、疗效检测及复发预警; CEA:可以在多种肿瘤中检测到,包括乳腺癌。它的升高可以提示肿瘤的存在,但也可能与其他非肿瘤性疾病相关; CA125:CA125在乳腺癌中也可能会升高,尽管它更常见于卵巢癌; 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在某些乳腺癌中过表达,与疾病的侵袭性和预后有关。HER2的状态还可以指导是否使用特定的HER2靶向治疗; 雌激素受体(ER)和孕激素受体(PR):ER和RP的状态有助于确定乳腺癌的亚型,以及患者是否可能从激素治疗中获益。 肺癌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胃泌素释放肽前体(ProGRP):是诊断小细胞肺癌的首选指标; 细胞角蛋白19片段抗原(CYFRA21-1)、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SCCA)和癌胚抗原(CEA)水平的升高有助于诊断非小细胞肺癌(包括腺癌、鳞癌、大细胞癌等)。 膀胱癌 美国食品和药物监督管理局(FDA)已经批准包含尿膀胱肿瘤抗原(bladder tumor antigent,BTA)、核基质蛋白22(NMP22)等多种尿液检测方法用于临床协助膀胱癌的诊断。因尿液肿瘤标志物检测的敏感性高但特异性较低,临床上尚未广泛应用,尚无能取代膀胱镜检查和尿细胞学检查的尿肿瘤标志物。 子宫内膜、卵巢癌 CA125:是卵巢癌中最常用的肿瘤标志物,尤其是在浆液性癌中,CA125也可用于监测疗效和疾病复发; 人附睾蛋白4(HE4):对卵巢癌的诊断特异性高于CA125。HE4水平不受月经周期及绝经状态的影响,且在绝经前人群中诊断卵巢癌的特异性优于CA125; ROMA指数:ROMA指数结合了CA125和HE4的血清浓度以及患者的绝经状态,用于提高卵巢癌诊断的准确性; 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在卵巢非妊娠性绒毛膜癌中升高; AFP:AFP通常与卵黄囊瘤、胚胎癌和未成熟畸胎瘤相关,是卵巢恶性生殖细胞肿瘤的标志物; CEA:在胃肠道转移性卵巢癌中升高。 食管癌 鳞状细胞癌相关抗原(SCC-Ag):是食管鳞状细胞癌的血清标志物。然而,它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不高,不能单独作为诊断依据; 癌胚抗原(CEA):可以在多种肿瘤中检测到,包括食管癌。它的升高可以提示肿瘤的存在,但也可能与其他非肿瘤性疾病相关。 肾癌 M2肾丙酮酸激酶(M2-PK):主要表达于远端肾小管,对肾细胞癌具有较高的敏感性,被认为是有前途的一种肾癌标志物; 组织多肽抗原(TPA):虽然不是特异性的肾癌标志物,但可以作为监测肾癌病情的一种指标; 脂类相关唾液酸(LASA):作为肾癌肿瘤标志物其敏感性为70%,特异性为82%,有助于肾癌的诊断和病情监测。 前列腺癌 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PSA是目前最常用的前列腺癌生物标志物,血液中的PSA以游离形式(fPSA)和总PSA(tPSA)存在。临床上,PSA检测用于前列腺癌的筛查、辅助诊断和治疗监测; 前列腺癌抗原3(PCA3):PCA3是一种非蛋白编码RNA,在前列腺癌中过表达,其水平较PSA更具有特异性预测前列腺穿刺活检的结果; α-甲酰基辅酶A消旋酶(AMACR):是前列腺癌细胞中过表达的一种酶,可作为前列腺癌的辅助诊断标志物。 甲状腺肿瘤 降钙素(Ctn):为甲状腺髓样癌血清检测标志物; 甲状腺球蛋白(Tg):可成为分化型甲状腺癌血清检测标志物; 癌胚抗原(CEA):与部分甲状腺髓样癌患者的诊断及临床进展存在相关性。
丁凡 2024-06-01阅读量2012
病请描述: 2024-5-28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肺部肿瘤外科副主任医师 有一位患者家属在线上问诊平台联系到我,他母亲今年60岁,因为胸闷憋气在家附近的医院拍片子,发现了肺里有一个占位。他把临床资料发给我,想听听我的诊疗意见。 通过仔细阅读他提交过来的片子,他母亲的肺肿瘤首先考虑是恶性的,并且分期已经不早了,手术不一定切得干净,我建议他住院后系统检查药物治疗。他这段时间也上网了解了一下肺癌的相关知识,知道肺癌会分为不同类型。他问我如果是肺鳞癌的话,能不能做靶向治疗?效果会比化疗好吗? 如果取病理是肺鳞癌的话,可以做基因检测,如果能够比对上靶向药,是可以做靶向治疗的,吃靶向药会比化疗效果要好。但肺鳞癌能够发现敏感基因突变的概率不高,也就是说比对上靶向药的机会不多。另外也有研究表明肺鳞癌吃靶向药发生耐药的时间,要比肺腺癌相应的要短一些。
刘懿 2024-05-29阅读量971
病请描述: 2024-5-22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肺部肿瘤外科副主任医师 有些肺癌手术以后是需要进行辅助治疗的,所谓的辅助治疗,这是巩固手术的疗效,降低复发和转移的概率。 我的一位粉丝朋友在我的一篇科普文章下面发表评论,问我肺鳞癌手术后辅助免疫治疗,可以用阿替利珠单抗么?看到这个问题,有些朋友表示有些疑惑,为什么呢?因为肺癌手术以后大家比较熟知的辅助治疗方案是化疗和放疗。最近几年大家也听说用靶向药作为辅助治疗,但辅助免疫治疗,很多朋友都不熟悉。 现在肺癌整体治疗方案更新了很多,有些之前大家不熟悉的方案已经正式进入了临床应用。肺鳞癌一般存在敏感基因突变的概率比较低,如果检测PD-L1表达超过1%,在经过手术后辅助化疗以后,是可以采用阿替利珠单抗作为后续治疗的,也就是这位朋友说的辅助免疫治疗。采用这个方案,可以明显减少肺鳞癌术后复发和转移的机会,这个方案已经纳入了最新版的肺癌诊疗指南,并且是一级推荐。
刘懿 2024-05-23阅读量558
病请描述:肺癌是临床上发病率与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1)。许多晚期肺癌患者失去了手术根治治疗的机会,只能采用放疗、化疗、靶向治疗等治疗。外照射是局部晚期和晚期肺癌常用的有效的治疗手段。然而,由于严重的并发症比如放射性肺炎、放射性食管炎、骨髓抑制等,限制了外照射的放射剂量的增大,进而影响了外照射治疗肺癌的效果,尤其对于巨大的肺癌患者。 放射性125I粒子能持续长期地释放能量,使靶区的肿瘤细胞受到最大程度的杀伤与灭活,减少肿瘤负荷;同时手术创伤小,副作用少。放射性125I粒子肺癌组织中植入,以其肺癌组织局部高剂量、周围正常组织低剂量的优势,为失去手术根治机会的肺癌患者,提供了一个极具前景的治疗方法(2)。作为一种个体化、微创化、人性化的治疗手段也正被越来越多的临床医师所接受。 1.资料与方法1.1 病例资料:44例肺癌患者均为我科2013年10月~2017年3月登记住院的病人。分成单次125I植入与多次125I植入两组,患者知情同意。在本回顾性研究中,所有的病人均为病理证实的局部晚期或晚期肺癌和转移性肺癌。且一线化疗未能控制或病人不愿接受化疗者。所有病人KPS 评分>60分,没有心、肺、肝肾功能损害、没有骨髓抑制。患者一般特征见表1:表1 144例肺癌患者特征(n=44)临床资料 例数 百分比%平均年龄 67.1(44~82) 性别 男 38 86.4女 6 13.6原发性肺癌 39 88.6腺癌 15 34.1鳞癌 14 31.8小细胞 2 4.5转移性肺癌 5 11.4尿道上皮癌 1 1.9上皮源性癌 1 1.9肾透明细胞癌 1 1.9肝细胞癌 1 1.9恶性间叶源性癌 1 1.9淋巴结转移 有淋巴结转移 37 16.0无淋巴结转移 7 16.0远处转移 36 81.8多部位转移 19 43.2单处转移 17 38.6无远处转移 8 18.2肺部肿瘤大小 肿瘤最大径平均值 6.04(2~14cm) <5cm 12 27.3>5cm 32 72.7肿瘤部位 中央型 18 40.9周围型 26 59.0植入方式 单次 24 54.5多次 20 45.5多次植入均值 2.7(2~4) 胸腔镜下植入 11 25.0CT下植入 33 75.0 1.2 粒子植入手术方法1.2.1 放射源:放射性125I由上海欣科医药有限公司提供。半衰期60.1天,射线能量27~35Kev,放射活性0.5~0.75mci,组织穿透力1.7cm。所有病人在手术前均行125I粒子放射防护宣教。1.2.2 粒子植入数计算:所有病人手术前均行胸部CT 扫描以获取肿瘤情况。粒子植入数为: 粒子植入数= 1.2.3 CT下植入手术:操作在CT监控下进行:CT 扫描定位后将多根穿刺针经皮穿入,两根针之间距离1cm,穿入距离根据CT数据。穿刺后再次CT扫描,确定穿刺针在肿瘤内部后,连接弹夹式粒子植入器,将125I粒子植入肿瘤组织内,一般深度为穿过肿瘤中心,距肿瘤边缘0.5cm,采取肿瘤周围密集,中间稀疏方法植入。数针插入后CT扫描,确定针在肿瘤组织内后125I粒子统一穿入,避免一根针反复穿刺导入粒子,因为很难保证穿刺位置的准确性。粒子距离皮肤边缘>2cm,以免发生严重的皮肤损伤。穿刺过程中必须避免穿入心脏、大血管、气管,食道等重要脏,距离脊柱必须>2cm。手术过程中记录粒子数目,植入结束后复查CT了解有无气胸、出血等并发症、观察植入情况,必要时补种粒子。1.2.4胸腔镜下125I粒子植入:患者在全身麻醉情况下经电视胸腔镜将125I粒子植入肿瘤组织,植入在直视下进行,注意避开重要脏器,并且一旦出现气胸或出血马上能进行处理,对于中央型肺癌的粒子植入是一个安全的植入方式,本组病人中11例胸腔镜下植入的患者9例为中央型肺癌。缺点是手术创伤较CT下植入要大。1.3 观察指标与疗效判定标准本研究的主要研究终点是客观有效率。单次植入患者手术后2月复查胸部CT;多次植入患者最后一次植入的2月后复查胸部CT。按照实体瘤评价标准(RECIST1.1版)标准来评价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效果(3)。其标准为(1)完全缓解(CR):所有目标病灶消失;(2)部分缓解(PR):与基线期相比,目标病灶最长径之和至少减少30%;(3)稳定(SD):以治疗开始以来最长径之和的最小值为参考,未达到PR标准,也未达到PD标准;(4)进展(PD): 以治疗开始以来最长径之和的最小值为参考目标病灶最长径之和至少增加20%,或出现新病灶。有效率定义为 CR+PR;临床获益率为CR+PR+SD。1.4 统计学方法应用 SPSS18统计软件分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44例病人中总的 CR 5例(11.4%);PR 14例(31.8%%);SD 17例(38.6%);PD 8例(18.2%)。总有效率为43.2%;临床获益率为81.8%。2.1两组病人疗效比较见表2。表2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组别 n CR 有效率(CR+ PR) 临床获益率(CR+ PR+ SD) PD单次植入组 24 1(4%) 5(20.8%) 17(70.8%) 7(29.2%)分次植入组 20 4(20%) 14(70%) 19(95%) 1(5%)X2 1.371 10.7 2.812 P值 0.242 0.01 0.094 上述数据表明多次植入组明显优于单次植入组,可能的原因为多次植入组在下一次植入时可以考虑在肿瘤缩小不明显出再次补种,所以疗效要好。2.2 植入方法对疗效比较见表3。表3 植入方法疗效比较组别 n CR 有效率(CR+ PR) 临床获益率(CR+ PR+ SD) PD胸腔镜组 11 1(9.1%) 6(54.5%) 10(90.9%) 1(9.1%)CT植入组 33 4(12.1%) 13(39.4%) 26(78.8%) 7(21.2%)X2 0 0.772 0.204 P值 1 0.38 0.652 表3数据显示两组在疗效上没有明显差异,所以可能的情况下应尽可能选用CT下植入。2.3 中央型与周围型肺癌植入效果比较见表4。表4 中央型与周围型肺癌注入效果比较组别 n CR 有效率(CR+ PR) 临床获益率(CR+ PR+ SD) PD中央型 18 1(5.6%) 7(38.9%) 13(72.2%) 5(27.8%)周围型 26 4(15.4%) 12(46.2%) 23(88.5%) 3(11.5%)X2 0.278 0.229 0.952 P值 0.598 0.632 0.329 数据显示周围型肺癌的效果要好于中央型肺癌,虽然在统计学上没有明显差异。可能与在中央型肺癌植入时要避开重要脏器2cm,所以在靠近纵膈一侧的肿瘤或淋巴结没能得到有效的治疗。2.4 副作用及并发症44例植入病人中有5例手术后出现了气胸,其中3例未处理,观察一天后气胸未增加出院。2例行胸腔闭式引流后治愈。多次植入组并未出现更多的气胸发生率。2例病人出现了粒子漂移。1例病人术后一月出现了截瘫。虽然手术中距离脊柱>2cm,但一月后肿瘤缩小了,靠近了脊柱侧,还是产生了截瘫,所以应距离脊柱更远一点。所有病人均未出现咳血、刺激性咳嗽、放射性肺炎、血胸、气管食管瘘等严重的并发症。也未出现严重的肝肾功能损害和骨髓抑制。3.讨论按照照射方式的不同,放疗分成外照射与内照射二种方法。外照射作为肿瘤治疗的重要手段被广泛应用。但传统的外照射需要多次照射,所以对正常组织损伤大,所以靶区剂量提升困难。同时肺作为放射性耐受性较差的脏器,晚期肺癌的肿瘤体积较大,肿瘤中的乏氧细胞比例又高,乏氧细胞要达到有氧细胞同样的放射效果需要增大2.5~3倍的放射量,增大剂量容易引起放射性肺炎,由于正常组织对放射剂量的限制,故无法达到肺癌有效控制剂量。(4)125I粒子植入技术的应用给大幅度提高了肺癌局部的放射剂量提供了可能,它属于组织间放疗,初始剂量可以达到推荐的处方剂量(80~160Gy),是临床现代高新技术在临床核素治疗学与放射治疗学方面的新发展。(5)125I粒子释放的是低剂量r射线,能对肿瘤组织持续照射,抑制肿瘤细胞的有丝分裂,导致肿瘤细胞聚集在G2期,肿瘤细胞的再生增值减少。另外,低剂量的持续近距离放疗,可使乏氧细胞放射护抗性降低,持续照射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效应可累计叠加,提高治疗效果。(6)本研究中,44例病人CR 5例(11.4%)、PR14例(31.8)、CR+PR19例(43.2%)。总的临床获益率为81.8%(36/44)。与文献报道的基本相似。(7)(8)(9)在本组研究中,因为许多病人肿块巨大,大于5cm占72.7%(32/44)。肿瘤最大径均值6.04(2~14cm),所以按照常规的一次性植入125I粒子子数目太大,考虑到病人的耐受性及粒子的副作用,所以部分病人选择了分次植入(2~4次),均值2.7次。本组资料中单次植入的最大粒子数为60粒。分次植入的最大粒子数为160粒(2次植入间隔2月)。从临床疗效看,分次植入的效果明显优于单次植入,临床有效率在分次植入组为70%(14/20);而单次植入组为20.8%(5/24)。P<0.01.。这是由于第二,三,四次植入补种粒子是根据CT片上肿瘤未吸收消散处再次植入,所以在耐放疗区域局部增加了放射剂量,起到了缩小肿瘤的效果。这也是125I粒子植入优于传统外放疗的优势之一,可以反复根据需要再次植入。从我们目前所做的20例分次植入的肺癌患者来看,并未增加并发症的发生,对患者的肺功能也无明显的影响。在本组资料中,我们未发现肿瘤的大小与疗效之间存在差异,这可能与我们在巨大肿瘤中很多选择了分次植入有关。本组中2例小细胞肺癌病人在手术后均出现了进展,主要是纵膈淋巴结肿大,虽然肺内病灶出现缩小,提示小细胞肺癌等分化差的肿瘤不太适合粒子植入的方法。在本组资料中同时显示手术方式(CT下植入与胸腔镜组下植入)在肿瘤的临床疗效上无明显差异。同时也显示周围型肺癌似乎比中央型肺癌的疗效要好一些,但在统计学上没有明显差异,有待于下一步研究。本组病人中未采用TPS系统,是因为TPS系统是一个理想化的分布模式,在实际操作中,尤其在像肺这种受到呼吸运动影响的脏器,事先的设计与操作中的体位、呼吸运动、肋骨、肩胛骨影响有一定的不一致性,并且,如果肿瘤巨大,一次也无法植入大量的粒子,所以在巨大的肺癌病人中分次植入就无需TPS系统的事先设计,只需根据治疗效果在下一次的补种中进行弥补即可。125I粒子其放射半径只有1.7cm,所以对周围正常组织的损伤小, 手术后并发症低,住院时间短,在CT下植入的患者在植入第二天就可以出院,并且可以根据肿瘤的治疗效果,多次植入,已达到理想的治疗结果。125I粒子在肺癌中的植入治疗是一个安全、有效、微创的治疗手段,尤其对巨大肿块的肺癌病人,分次植入125I粒子不失为一种可选择的方法。 参考文献1 Siegel RL,MillerKD,JemalA.Cancer statistics,2018.Ca Cancer J Clin,2018,68(1):7~30.2曾奕明,林燕萍.放射性125I 粒子植入局部治疗支气管肺癌山东大学学报( 医学版) 2017,55(4):1~63 杨学宁 吴一龙 实体瘤治疗疗效评价标准-RECIST循证医学, 2004,4(2): 85~90,1114孔江明,郑勇,厉位明,汪勇. CT 引导下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局部治疗晚期周围型肺癌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17(15):2314~23155赵永心,徐舒,赵燕,龙德. 肺积饮联合碘125粒子植入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研究中医药临床杂志,2013,25(5):386~3886肖建,曹秀峰,于力克 .125I放射性粒子近距离照射在支气管肺癌治疗中的应用现代肿瘤医学,2008,16(11):2030~20327魏巍,沈啸洪,孙慧慧等. 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近期疗效的多因素分析中华内科杂志,2012,51(12):978~9818时沛,125I粒子植入联合NP方案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研究中华误诊学杂志,2010,10(1):39~409陈溯,黄乃祥,盛冬生 . 微创条件下放射性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近期临床观察。临床军医杂志,2012,40(1)23~25
寿伟臻 2024-05-16阅读量2056
病请描述:肺癌是全球发病率最高,同时也是死亡率最高的癌症[1],对人类的生存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其中,非小细胞肺癌占比大约80-85%,但由于大部分患者在诊断时已经处于中晚期,导致其预后较差[2]。近年来,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各种各样的抗癌药不断涌现,为肺癌的精准治疗创造了环境,有效的延长了患者的生命与生活质量,其中最大研究热点当属免疫抑制剂类药物[3]。与此同时,新的药物也带来了新的治疗方式,其中对可手术的肺癌行新辅助免疫加化疗的治疗方案是当前研究热点[4]。随着CheckMate 816[5],KEYNOTE 671[6],Neotorch[7]等大型III期临床试验阳性结果的不断公布,我们有理由相信患者绝大部分患者能从这种治疗方案中获益。 本次分享的是“局部晚期无驱动基因突变非小细胞肺癌精准免疫新辅助治疗:一项前瞻性、开放、单中心II期临床研究”中的一个案例,患者在经过新辅助免疫加化疗后,病情得到了明显改善,并在最终的手术病理报告中达到了完全病理缓解,即病灶中不存在肿瘤细胞。 案例介绍 基本信息:患者,男,58岁 主诉:体检发现左肺阴影20余天。 现病史:患者体检胸片及CT发现肺部阴影,无发热,无胸部不适,无咳嗽,无咳痰,咯血,及胸闷气急,胸片及CT考虑肺部阴影,肺癌可能大。为进一步治疗,来我院门诊,收入我科。患者自本次发病以来,精神尚可,食欲正常,睡眠尚可,大便如常,小便如常,体重未见明显下降。 既往史:高血压史4年,口服药物控制血压,否认糖尿病,冠心病病史,否认手术外伤史。 个人史:有吸烟史30年,平均20支/日,否认饮酒时,无恶性肿瘤史。 来院检查 CT: EBUS检查: 纵隔7组淋巴结:见淋巴细胞及组织细胞。 纵隔11L组淋巴结:未见恶性细胞。 免疫组化结果:PD-L1(22C3)(-),PD-L1(E1L3N)(-),P40(+),TTF-1(SPT24)(-),Ki-67(20%+)。 (病灶)E-BUS细胞块包埋:见少量异型细胞,结合酶标考虑鳞癌。 临床分期:T3N0M0 治疗经过: 张鹏医生于2021年05月18日向患者详细介绍了“局部晚期无驱动基因突变非小细胞肺癌精准免疫新辅助治疗:一项前瞻性、开放、单中心II期临床研究”的内容,回答了患者所有的问题,包含患者受益及风险。患者经过充分考虑,表示已了解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安全性及研究对患者的要求,同意参加该项临床试验。 患者于 2021.09.24接受免疫治疗联合化疗(信迪利单抗 200mg d1,PC-T1:白蛋白紫杉醇 472mg d1,卡铂 530mg d1) 2021.10.15接受免疫治疗联合化疗(信迪利单抗 200mg d1,PC-T2:白蛋白紫杉醇 483mg d1,卡铂 508mg d1) 2021.11.10接受免疫治疗联合化疗(信迪利单抗 200mg d1,PC-T3:白蛋白紫杉醇 493mg d1,卡铂 505mg d1) 2021.12.01接受免疫治疗联合化疗(信迪利单抗 200mg d1,PC-T4:紫杉醇脂质体 255mg d1,卡铂 521mg d1) 术前影像 两次影像对比 影像学评估:部分缓解(PR) 术后病理: 病理评估:存活肿瘤百分比:0% 坏死百分比:0% 间质百分比(包括纤维化和炎症):100% 病理缓解程度:完全病理缓解(CPR) 胸膜浸润:未见 神经浸润:未见 脉管内癌栓:未见 切缘:未见癌累及 淋巴结转移情况:淋巴结未见癌转移:第5组(0/3);第6组(0/2);第7组(0/3);第9组(0/1);第10组(0/2);第11组(0/1);第13组(0/1); 讨论: 通过本案例的介绍,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到,患者由刚入院时5cm多的大肿块,经过三个月,四周期的治疗后,缩小为在影像学上仅有0.7cm的小结节,达到了影像学上部分缓解(PR),而最终病理证实肿瘤细胞已被全部杀灭,达到了完全病理缓解(CPR)。新辅助免疫加化疗的方案实现了临床降级,能有效降低术后复发的概率,而完全病理缓解(CPR)也被证实与最终的总体生存(OS)相关联[8, 9]。 在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化疗加免疫的方案与单纯化疗相比,没有明显差异[10]。本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没有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能够坚持完成治疗并最终接受手术。该治疗方案一个疑惑点在于,经过四周期的治疗后,会不会导致原本可以手术的患者因肿瘤进展或严重不良反应而导致不能手术。但经过大量研究发现,仅0-7.4%的患者因为疾病进展而失去手术机会[11]。对于这部分患者,直接手术或许能够获益,但也有可能在术后早期就会出现转移。总的来说,新的治疗方式较传统模式能让患者获益更多,更好的延长患者寿命,并提高生活质量,有望在将来成为新的标准治疗模式。 参考文献: 1. Sung, H., et al., Global Cancer Statistics 2020: GLOBOCAN Estimates of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Worldwide for 36 Cancers in 185 Countries. CA Cancer J Clin, 2021. 71(3): p. 209-249. 2. Duma, N., R. Santana-Davila, and J.R. Molina,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Epidemiology, Screening,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Mayo Clin Proc, 2019. 94(8): p. 1623-1640. 3. Nasser, N.J., M. Gorenberg, and A. Agbarya, First line Immunotherapy for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Pharmaceuticals, 2020. 13(11). 4. Kang, J., C. Zhang, and W.Z. Zhong, Neoadjuvant immunotherapy for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State of the art. Cancer Communications, 2021. 41(4): p. 287-302. 5. Forde, P.M., et al., Neoadjuvant Nivolumab plus Chemotherapy in Resectable Lung Cancer.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22. 386(21): p. 1973-1985. 6. Wakelee, H., et al., Perioperative Pembrolizumab for Early-Stage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23. 389(6): p. 491-503. 7. Lu, S., et al., Perioperative Toripalimab Plus Chemotherapy for Patients With Resectable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Jama, 2024. 331(3). 8. Huynh, C., et al., Pathological complete response as a surrogate endpoint after neoadjuvant therapy for lung cancer. Lancet Oncol, 2021. 22(8): p. 1056-1058. 9. Deutsch, J.S., et al., Association between pathologic response and survival after neoadjuvant therapy in lung cancer. Nature Medicine, 2023. 10. Jia, X.-h., et al., Efficacy and safety of neoadjuvant immunotherapy in resectable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A meta-analysis. Lung Cancer, 2020. 147: p. 143-153. 11. Sorin, M., et al., Neoadjuvant Chemoimmunotherapy for NSCLC. JAMA Oncology, 2024.
张鹏 2024-05-05阅读量1294
病请描述:皮肤癌是一种起源于皮肤的恶性肿瘤,根据肿瘤细胞的类型和特点,皮肤癌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 基底细胞癌(BasalCellCarcinoma,BCC):这是最常见的皮肤癌类型,约占所有皮肤癌的70-80%。基底细胞癌生长缓慢,很少转移至其他部位。 2. 鳞状细胞癌(SquamousCellCarcinoma,SCC):这种类型的皮肤癌约占所有皮肤癌的20-30%。鳞状细胞癌生长速度较快,有一定的转移潜力。 3. 黑色素瘤(Melanoma):这是一种较为恶性的皮肤癌类型,约占所有皮肤癌的1-2%。黑色素瘤生长速度快,转移潜力大。 治疗皮肤癌的方法取决于肿瘤的类型、大小、位置以及患者的年龄和健康状况。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治疗方法: 1. 手术切除:对于早期皮肤癌,如基底细胞癌和鳞状细胞癌,手术切除通常是首选治疗方法。手术可以完全切除肿瘤组织,降低复发风险。 2. 冷冻治疗(Cryotherapy):对于一些较小的基底细胞癌和鳞状细胞癌,冷冻治疗可以有效地去除肿瘤组织。 3. 放射治疗(RadiationTherapy):对于手术难以切除的肿瘤或复发的皮肤癌,放射治疗可以作为一种辅助治疗方法。 4. 化疗(Chemotherapy):对于黑色素瘤等较为恶性的皮肤癌,化疗可以作为辅助治疗方法。化疗药物可以杀死癌细胞或阻止癌细胞的生长。 5. 免疫治疗(Immunotherapy):对于黑色素瘤等较为恶性的皮肤癌,免疫治疗可以作为一种辅助治疗方法。免疫治疗通过激活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来攻击癌细胞。 6. 靶向治疗(TargetedTherapy):对于黑色素瘤等较为恶性的皮肤癌,靶向治疗可以作为一种辅助治疗方法。靶向治疗药物可以针对癌细胞上的特定靶点,从而抑制癌细胞的生长和扩散。 总之,治疗皮肤癌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患者应与医生密切沟通,了解病情和治疗方案,积极配合治疗。在治疗过程中,定期进行检查和评估,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屈国伦 2024-04-22阅读量4321
病请描述:皮肤鳞状细胞癌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癌症,也称为鳞状细胞瘤。它通常发生在头部、颈部、手臂和躯干等暴露在阳光下的部位。该病通常是由长期暴露在紫外线下引起的皮肤细胞突变所致。 皮肤鳞状细胞癌的症状包括一块红色、粗糙的皮肤,上面有鳞片或硬块。在疾病发展的早期阶段,这些症状可能不明显,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会变得更加明显和突出。如果不及时治疗,皮肤鳞状细胞癌会扩散到身体的其他部位,导致更严重的并发症。 治疗皮肤鳞状细胞癌的方法包括手术切除、冷冻疗法、放疗和化疗等。选择哪种治疗方法取决于病情的严重程度和患者的健康状况。早期诊断和治疗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为了预防皮肤鳞状细胞癌的发生,我们应该采取以下措施:避免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下,尤其是在中午时分;穿着遮阳衣、帽子和太阳镜等防护用品;使用防晒霜来保护皮肤免受紫外线的伤害;定期检查皮肤,及时发现和治疗任何异常情况。 皮肤鳞状细胞癌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癌症,但它可以通过采取预防措施和早期诊断来治疗和预防。我们应该重视保护皮肤健康,避免因紫外线照射而导致的皮肤损伤和癌症。 编者: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闵行院区),骨软中心,主治医师,屈国伦
屈国伦 2024-04-07阅读量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