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请描述:癌症转移的“命运密码”:是天生注定,还是后天进化? 【作者】费健 主任医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从医30年,主攻外科手术与微创消融中华医学科技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获得者全网科普粉丝超100万,线上咨询超10万人次 亲爱的朋友们,今天我要和大家聊一个看似遥远却与我们息息相关的医学话题——癌症转移。最近读到一篇发表在《自然·癌症综述》的重磅研究,题目叫《癌症转移的进化密码》,作者用“随机”和“宿命”这两个词,揭开了肿瘤扩散的神秘面纱。作为一个常年与肿瘤“斗智斗勇”的外科医生,我迫不及待想和你们分享这些颠覆认知的新发现! 一、肿瘤转移的“两大派系”:天生VS后天? 癌症转移就像一场“细胞逃亡计划”,但它们的“逃亡能力”从何而来?科学家们争论多年,终于总结出两大模型: “天生杀手”派(单阶段模型) 核心观点:肿瘤从诞生起就自带“转移技能包”,初始细胞一分裂,后代全都能转移。 典型代表:胰腺癌。这类癌症早期就可能悄悄转移,原发灶和转移灶的基因特征高度相似,仿佛“复制粘贴”。 “逆袭黑马”派(多阶段模型) 核心观点:肿瘤细胞需要“打怪升级”,在生长过程中积累特定突变,才能获得转移能力。 典型代表:前列腺癌。这类癌症的转移灶往往来自原发肿瘤中的“精英亚克隆”,就像一群普通学生里突然冒出个学霸。 举个栗子🌰: 前列腺癌患者:9个转移灶全来自原发瘤中仅占30%的某个亚克隆(概率堪比连续中彩票!)。 胰腺癌患者:肝转移灶像“随机抽奖”,多个亚克隆都能参与转移。 二、癌症转移的“随机性”:一把破解命运的金钥匙 如何区分肿瘤是“天生会转移”还是“后天练成的”?科学家发明了一个神器——根多样性分数(RDS): RDS=1(高随机性):转移灶像“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单阶段模型,如胰腺癌)。 RDS≈0(低随机性):转移灶全是“嫡系部队”,只认一个亚克隆(多阶段模型,如前列腺癌)。 这对我们有何启发? 若检测到低RDS,说明肿瘤已进化出“优势亚克隆”,复发风险高,需更积极干预。 高RDS癌症(如胰腺癌)即使早期发现,也可能已转移,必须综合治疗。 三、器官选择:肿瘤细胞的“适者生存”游戏 为什么乳腺癌爱转移到骨,肠癌偏爱肝?研究揭示了两个关键因素: 播种率:肿瘤细胞像蒲公英,飘到哪算哪。 选择压力:目标器官像“面试官”,只录取符合要求的细胞。 器官分类举例: 低压力考场(淋巴结):门槛低,多克隆转移(RDS高)。 高压力考场(肝、脑):要求严苛,只收“精英单克隆”(RDS低)。 四、甲状腺癌患者的特别关注 虽然文中未直接提及甲状腺癌,但研究结论同样适用: 分化型甲状腺癌:多数属于“低基线转移能力”,转移较晚且依赖优势亚克隆(RDS低),早期手术效果极佳。 未分化癌:可能更像胰腺癌,转移随机性高,需警惕微小病灶。 给甲状腺患者的建议✅: 定期超声检查,关注淋巴结情况。 若病理提示高危亚型,可通过基因检测评估转移风险。 即使发现转移,射频消融等微创手段也能精准打击病灶。 五、未来已来:癌症治疗的“进化论攻略” 这项研究不仅破解了转移密码,更为临床带来三大突破: 精准预后:通过RDS评分预测复发风险。 靶向升级:针对“优势亚克隆”设计个性化疗法。 防转移新思路:干扰肿瘤进化路径,让它们“练不成神功”。 【推荐理由】这篇研究让我眼前一亮的原因: 创新视角:用“转移随机性”量化肿瘤进化,像给癌症做了个“基因测谎仪”。 颠覆认知:发现“越致命的转移越随机”,打破“转移=晚期”的固有观念。 临床接地气:直接指导预后判断,让患者不再盲目焦虑。 【写在最后】作为医生,我常对患者说:“癌症不可怕,可怕的是不了解它。”每一次科学突破,都在为我们增添对抗疾病的武器。希望这篇科普能让你感受到:医学不是冰冷的术语,而是充满智慧的生命之光。 如果你有甲状腺结节或其他健康困惑,欢迎随时留言。记住,早关注、早筛查,就是对自己最好的疼爱❤️ (文献来源:Naxerova, K. (2025). Evolutionary paths towards metastasis. Nature Reviews Cancer.)
费健 2025-05-27阅读量3
病请描述:文 | 费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 大家好,我是费健医生。作为从医30多年的“甲状腺健康守护者”,我既拿手术刀,也玩微创消融,还拿过不少医学奖项。但比起这些,我更想和大家聊聊一个“神奇的小针头”——甲状腺细针穿刺(FNAC)。它看似普通,却是诊断甲状腺癌的“关键侦探”。今天,我就用最接地气的方式,带大家看懂它的“破案”过程!同时也介绍一下,“神探”也有跌落神坛的一刻。 一、甲状腺癌:为什么需要“侦探”? 甲状腺结节就像藏在脖子里的“小疙瘩”,大多数是良性的,但约有5%-10%可能是癌。尤其女性朋友更需警惕——女性甲状腺癌发病率是男性的3倍!而“细针穿刺”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侦探,能在不手术的情况下,快速判断结节是“好人”还是“坏人”。 二、细针穿刺(FNAC)的“破案秘籍” 1. 如何操作? 工具:一根比头发丝还细的针(23G),在超声引导下精准“扎”进结节。 过程:像吸奶茶里的珍珠一样,轻轻抽取少量细胞,涂片染色后显微镜观察。 优点:无创、微痛,准确率高达90%以上! 2. 为什么有时会“误判”?即使是最强侦探,偶尔也会“看走眼”。研究显示,FNAC的误诊率约2%-5%,漏诊率约4%-10%。常见原因有: 假阴性(漏诊癌症):✅ 结节太小(<0.5cm),针头“抓”不到癌细胞。✅ 癌细胞藏在正常细胞堆里,像“披着羊皮的狼”。✅ 穿刺时出血太多,细胞被“血海”淹没。 假阳性(误判良性为癌):✅ 炎症或腺瘤细胞“模仿”癌细胞特征(如核变形)。✅ 穿刺太用力,正常细胞被“挤”得面目全非。 3. 如何提高“破案率”? 超声引导:像给针头装“GPS”,精准定位可疑区域。 多次穿刺:不同角度“取样”,避免遗漏。 联合检测:基因检测(如BRAF突变)辅助诊断,让癌细胞“无处可藏”。 三、超声报告里的“危险信号” 如果您的超声报告出现以下特征,穿刺时更需警惕“假阴性”风险:🔴 纵横比>1:结节“竖着长”(像立起来的鸡蛋),穿刺难度大。🔴 低回声+钙化:像“石头里藏钻石”,针头可能被钙化挡住。🔴 富血供:结节血管丰富,抽到的全是血,细胞量不足。 四、费医生的暖心建议 定期检查:每年一次甲状腺超声,尤其女性、有家族史者。 理性看待结节:90%以上是良性,无需过度焦虑。 穿刺后注意:按压穿刺点15分钟,24小时内避免剧烈运动。 选择靠谱医院:经验丰富的医生+规范操作,是精准诊断的关键! 五、为什么推荐细针穿刺? 省钱省时:费用低,无需住院,门诊即可完成。 避免过度治疗:明确良恶性,减少不必要的手术。 指导手术方案:若确诊癌,帮助医生制定精准切除范围。 结语甲状腺癌不可怕,早发现、早诊断是关键!细针穿刺就像一位“无声的英雄”,用最小的代价守护我们的健康。同时也要多跟专科医生沟通,全面分析穿刺结果,必要时重复穿刺。 我是费健医生,如果你有甲状腺相关问题,欢迎留言或到我的门诊聊聊。记住:健康路上,你从不孤单! (本文基于多篇权威研究及临床指南整理) 作者简介:费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擅长甲状腺疾病微创治疗,全网粉丝超100万,坚持用“听得懂的语言”做科普,让医学知识温暖每一个人。
费健 2025-05-21阅读量51
病请描述:甲状腺结节微创消融:安全吗?有效吗?如何选择?——瑞金医院费健主任带你了解“不开刀”的智慧 文章出处:本文内容综合自2024-2025年国际权威期刊《European Radiology》《Seminars in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的最新研究,结合上海瑞金医院普外科临床经验撰写。 作者介绍大家好,我是费健,上海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从医30年,我既拿手术刀,也做微创消融。这些年,我见证了太多患者对甲状腺疾病的担忧:有人怕留疤,有人怕复发,还有人担心手术风险。今天,我想用最易懂的方式,和大家聊聊甲状腺治疗的“新武器”——热消融术。 我带领团队在微创领域深耕多年,曾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等荣誉,也通过线上科普帮助了超10万患者。我的目标很简单:让医学知识不再高冷,让治疗选择更透明! 一、甲状腺结节:别慌!多数是良性 甲状腺结节非常常见,约70%的人体检可能发现,但95%是良性的!是否需要治疗,关键看两点: 是否引起症状:比如压迫气管导致呼吸困难,或影响外观; 是否有癌变风险:通过超声和穿刺活检判断。 传统治疗痛点:过去只能手术切除,虽然有效,但可能留疤、损伤声带,甚至需要终身服药。 二、微创消融术:针尖上的“精准打击” 原理:像“微波炉加热”一样,用高温或低温让结节“脱水坏死”,逐渐被身体吸收。优势: 不开刀:仅针眼大小伤口,几乎无疤; 保功能:不损伤正常甲状腺,无需吃药; 恢复快:有些消融门诊即可完成,当天回家。 1. 良性结节:选射频还是微波? 最新研究对比了两种主流技术(数据来自2581例患者):✅ 射频消融(RFA): 1年后结节缩小83%,比微波(77%)效果更持久; 对新手医生更友好,操作更精准; 声带损伤风险略低于微波。 ✅ 微波消融(MWA): 适合血供丰富的大结节,消融速度更快; 但高温可能增加周边组织碳化风险。 费健主任建议:选哪种?看结节位置和医生经验!若医生经验丰富,两者差异不大。 2. 甲状腺癌:消融术也能派上用场! 对低危微小乳头状癌(≤1cm)和术后复发淋巴结,消融术表现出色: 完全消灭率:射频79%,微波80%; 并发症率:仅1.5%-2.7%(多为短暂声哑); 对比手术:时间短(8分钟 vs 1小时)、费用更低。 哪些人适合? 拒绝手术或高龄、基础疾病多者; 复发癌位置复杂、手术风险高; 希望保留甲状腺功能的年轻患者。 (具体情况请咨询甲状腺专科医生意见) 三、安全吗?这些风险要警惕 一项针对9667例患者的研究显示: 总并发症率4.4%,严重问题仅1.9%; 常见风险: 出血(1.3%):高血压、结节大、用射频时略高; 声哑(0.5%):多能自行恢复,靠近背部结节需谨慎; 短暂疼痛、头晕(2.4%)。 关键提示:找经验丰富的医生!研究中,经验≤10年的医生用射频效果更好,说明技术熟练度直接影响安全。 四、未来趋势:更智能,更个性化 长期数据完善:目前消融术的10年疗效证据仍在积累,但短期(5年)数据乐观; 联合治疗:比如消融+免疫治疗,提高抗癌效果; 设备升级:更细的消融针,让治疗更精准。 费健主任的心里话 作为医生,我理解大家的焦虑:怕过度治疗,也怕耽误病情。我的原则是—— 不迷信技术:不是所有结节都要切,小的良性结节可以观察; 不拒绝创新:微创虽好,但需严格评估适应症; 多学科协作:每个病例都由外科、超声科、内分泌科共同讨论,找到最优解。 推荐理由:如果你有甲状腺结节,尤其是年轻爱美的女性,或纠结于手术风险,不妨到正规医院评估是否适合消融。它可能为你提供一个“两全其美”的选择! 健康小贴士🔸 定期体检:甲状腺超声每年1次;🔸 调节情绪:压力大、爱生气可能诱发结节;🔸 均衡饮食:适量碘摄入,海带紫菜别过量。 我是费健,关注我,一起用科学守护“颈上蝴蝶”! 🌟
费健 2025-05-21阅读量82
病请描述:甲状腺癌术后想补一补,医生却让我戒油!——科学饮食助你快速恢复,告别焦虑! 作者:费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从医30年,主刀甲状腺手术超万例,擅长外科手术与微创消融。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等多项荣誉,全网科普粉丝超百万,咨询量破10万+。 很多做了颈淋巴结清扫手术(含颈IV区淋巴结清扫)的病友们,因为手术创面大,手术后希望增加营养来促进伤口愈合,结果查房的医生却关照要戒油,医生是不是搞错了?或者是存心为难病人? 一、术后饮食的“戒油令”:是不是医生对我有什么看法? 甲状腺癌患者在接受淋巴结清扫术后需要控制油脂摄入,主要原因是为了: 1. 预防乳糜漏:淋巴结清扫可能损伤淋巴管(如胸导管或其分支),导致淋巴液(乳糜)渗出。乳糜液的主要成分是脂肪,高脂饮食会显著增加淋巴液生成量,加重乳糜漏风险。乳糜漏若未及时控制,可能引发感染、营养不良甚至需二次手术,所以医生才让你暂时和油炸红烧肉说拜拜~术后2周内需严格低脂或无脂饮食,尤其侧颈清扫患者需更长时间控油 2. 促进伤口愈合:高脂饮食可能引发炎症反应,延缓伤口恢复。清淡饮食减少肠胃负担,利于营养吸收 友情提醒:若术后出现引流液异常(乳白色)或颈部肿胀,应及时就医排查乳糜漏 二、术后饮食分阶段:先“佛系”再“放飞” 甲状腺术后饮食需分阶段调整,尤其是做过颈部淋巴结清扫的患者,更要警惕“乳腺漏”(淋巴液异常渗出)。 1. 术后1-2周:低脂甚至“无油”是关键 为什么? 高脂饮食会刺激淋巴液分泌,增加乳腺漏风险(发生率1-3%)。一旦发生,可能导致积液、感染甚至危及生命! 怎么吃? ✅ 主食:白粥、面条、红薯、无油馒头。 ✅ 蔬菜水果:水煮青菜、黄瓜、苹果、香蕉。 🚫 禁忌:肥肉、油炸食品、坚果、带油糕点(如油条、红糖馒头)。 💡 小技巧:用酱油、醋调味,水煮鸡胸肉蘸酱也能解馋! 2. 术后2周后:逐步“放飞”,但别太浪 若无并发症,可过渡到正常饮食,但仍建议低盐低脂。 蛋白质补充:每天至少1.5g优质蛋白(鸡蛋、牛奶、豆制品),促进伤口愈合。 三、碘的摄入:看情况,别一刀切! 甲状腺术后是否需要控碘,取决于是否要做碘-131治疗: 需做碘-131治疗: 🚫 严格低碘:无碘盐、忌海带紫菜、不吃蛋黄和加工食品。 ✅ 能吃的:淡水鱼、瘦肉、蛋白、新鲜蔬菜。 无需碘-131治疗: 正常饮食即可,海产品适量吃(除非医生特别叮嘱)。 四、特殊人群重点看:颈部淋巴结清扫术后 若做过颈淋巴结清扫,除了严格“戒油”,还需注意: 术后第一周:禁油、禁肉,主食选无油米面,水果去皮吃。 术后第二周:可加少量水煮鸡胸肉、清蒸鱼(去皮),仍避免油炸。 警惕乳腺漏:若引流液乳白色且持续增多,及时就医! 五、费主任的暖心总结 短期佛系,长期随意:术后两周是黄金恢复期,忍一时口腹之欲,换长久健康。 科学忌口,拒绝焦虑:除了医嘱的特殊情况(如碘-131治疗),无需盲目跟风忌口。 营养均衡最重要:多吃新鲜蔬果、优质蛋白,少吃油腻辛辣,身体恢复更快! 推荐理由:本文内容综合国内多家三甲医院指南及临床研究,结合费健主任30年经验,帮你避开误区,吃得明白、恢复安心! 我是费健,您的甲状腺健康顾问。如果有疑问,欢迎到我的线上工作室咨询!科学饮食,我们一起加油!🌟
费健 2025-05-21阅读量46
病请描述:甲状腺癌:为什么越来越多人中招? 【文章出处】本文内容整理自《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25年5月刊发的综述《甲状腺癌病因学研究现状》,由孙海林、武振、崔兆清教授团队撰写,结合最新研究数据与临床经验,全面解析甲状腺癌的致病因素。 【作者介绍】👨⚕️ 费健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从医30余年,专注甲状腺疾病诊疗。✨ 个人标签:手术与微创消融“双料专家”、科普达人🏆 荣誉墙:中华医学科技奖、华夏医学科技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等💡 线上影响力:全网粉丝超100万,线上咨询超10万人次,用专业与温暖守护大众健康。 【推荐理由】为什么推荐这篇科普?1️⃣ 权威可靠:基于专业医学期刊最新研究,数据扎实。2️⃣ 贴近生活:揭秘甲状腺癌与熬夜、饮食、辐射等日常因素的关联。3️⃣ 实用指南:教你避开健康雷区,从预防到治疗全面覆盖。尤其适合关注自身与家人健康的女性朋友! 大家好,我是费医生。最近在门诊,总有人问我:“医生,我体检查出甲状腺结节,会不会癌变?”“身边得甲状腺癌的人变多了,到底为啥?”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悄悄变多”的疾病——甲状腺癌。 一、甲状腺癌:女性更需警惕的“温柔杀手” 数据显示,甲状腺癌已跃居女性恶性肿瘤第3位!它早期症状隐蔽,多数人通过体检才发现。但别慌!90%的甲状腺癌(如乳头状癌)生长缓慢、预后良好。早发现、早干预是关键! 二、揪出病因:这些因素你中招了吗? 科学家发现,甲状腺癌是基因、环境、生活习惯“联手作案”的结果。 🔍 基因篇:身体里的“程序bug” “信号通路失控”:某些基因(如BRAF、RAS)像失控的开关,让细胞疯狂生长。 家族风险:若亲属患甲状腺癌,你的风险比普通人高9倍! 小贴士:有家族史建议定期做甲状腺超声+激素检查。 🌍 环境篇:看不见的“致癌推手” 辐射伤害:长期接触CT、X光等电离辐射,风险增加! 空气污染:PM2.5、汽车尾气中的NO₂可能诱发细胞突变。 冷知识:适度晒太阳可能有保护作用,但过量紫外线反而有害! 🥗 生活篇:吃错、睡不好也危险? 碘的“双刃剑”:长期缺碘或过量补碘(如狂吃海带)都可能诱发疾病!✅ 建议:普通人每日碘盐≤5克,孕妇、甲亢患者需遵医嘱。 熬夜党注意:夜间光线会打乱生物钟,增加女性患癌风险! 饮食红黑榜:❌ 少吃:油炸食品、腌腊制品(含亚硝胺)✅ 多吃:深绿色蔬菜、奶制品、深海鱼 🩺 疾病篇:代谢异常暗藏危机 肥胖是帮凶:脂肪细胞分泌的“坏物质”会促进肿瘤生长。 糖尿病、高血压:影响免疫力,女性患者患癌风险更高! 三、预防指南:5件小事护甲状腺 1️⃣ 体检别偷懒:每年一次甲状腺超声,结节患者每6个月复查。2️⃣ 远离辐射源:避免频繁CT检查,必要时穿戴防护铅衣。3️⃣ 吃碘有分寸:普通人每日碘盐一啤酒瓶盖(约6克)足够。4️⃣ 规律作息:晚上11点前睡觉,睡前少刷手机!5️⃣ 管理情绪:压力大时试试深呼吸、瑜伽,焦虑也会扰乱内分泌! 四、费医生暖心总结 甲状腺癌不可怕,但忽视预防代价大!👉 记住: 大多数甲状腺癌进展缓慢,手术或微创消融可有效控制。 健康生活是最好“防癌药”——吃好、睡好、心态好,疾病自然绕道走! 如果你有甲状腺结节、激素异常等问题,欢迎随时留言咨询。科学护甲,我们一起行动! (本文内容由费健主任审核,参考文献详见《中华普通外科杂志》原文)
费健 2025-05-21阅读量120
病请描述:甲状腺癌术后:你的健康保卫战,需要这份“持久战”指南!——上海瑞金医院费健主任的贴心科普作者介绍大家好,我是费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从医30年,做过上万台甲状腺手术,也帮助许多患者通过微创消融重获健康。曾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等荣誉,但最让我自豪的,是每天在线上和百万粉丝分享靠谱的医学知识。今天,我想用最“接地气”的方式,和你聊聊甲状腺癌术后的那些关键事——“术后随访”。为什么说甲状腺癌术后≠万事大吉?如果把甲状腺癌比作一场“健康保卫战”,手术只是打赢了第一场战役。但敌人(癌细胞)可能还有“潜伏小队”,术后复查就是你的“侦察兵”,帮你早发现、早歼灭!数据说话:约30%的患者术后可能出现复发或转移,而规范化随访能让复发风险降低50%以上!血的教训:我曾接诊一位患者,术后3年没复查,再就诊时肿瘤已从“小米粒”长成“大苹果”,甚至转移到肺。如果定期复查,本可避免!术后复查时间表:你的“健康闹钟”该何时响?划重点!复查频率不是“一刀切”,要根据术后风险分层(医生会结合肿瘤大小、是否转移等评估):必查项目清单:这些“武器”帮你揪出隐患!甲状腺功能检查(抽血):TSH(促甲状腺激素):像“油门”,数值越低越能抑制癌细胞(但太低会心悸、骨质疏松,需医生精准调控)。FT3、FT4:反映优甲乐剂量是否合适,防甲亢或药量不足。甲状腺球蛋白(Tg):全切术后应接近“0”,若升高≈亮红灯,提示复发风险!颈部超声:无创又高效,连2-3mm的异常淋巴结都能揪出!其他检查(必要时):CT/MRI:怀疑肺、骨转移时用;全身碘扫描:评估碘131治疗效果。术后生活管理:吃对、吃药、心态好!饮食篇:低碘 or 高碘?看治疗阶段!✅ 需碘131治疗前:严格低碘(无碘盐、不吃海鲜、蛋黄只吃蛋白);✅ 无需碘治疗:正常饮食,但少吃海带紫菜。用药篇:优甲乐:早晨空腹吃,和钙片、豆浆隔4小时!漏服一次别慌,第二天正常吃。抽血当天:可以吃好药吃好早饭验血,不用空腹!心态篇:焦虑会影响内分泌,试试瑜伽、冥想或找病友群倾诉!记住,甲状腺癌大都是“最温柔的癌”,科学管理就能和它和平共处。费主任的特别提醒复查前别熬夜!睡眠不足可能让指标“演戏”;带上“健康档案”:病理报告、用药记录、既往检查单,医生一看就懂;别怕问问题:比如“药量要不要调?”“能不能吃火锅?”,医生喜欢主动的患者!推荐理由这篇文章融合了国内五大三甲医院的权威指南,结合我30年临床经验,用“说人话”的方式帮你避开术后误区。如果你是甲状腺癌术后患者,或身边有亲友正在经历,转发这篇文章,就是送TA一份“健康保险”!最后一句暖心话:抗癌路上,你从不孤单。定期复查、科学管理,我们一起把“持久战”打成“胜利战”!(本文由费健主任原创,首发于“今日头条”,转载需授权)
费健 2025-05-21阅读量68
病请描述:甲状腺与肥胖:那些你不可不知的健康秘密——瑞金医院费健主任的暖心科普 大家好,我是费健,上海瑞金医院普外科的医生,30多年来一直和甲状腺疾病“打交道”。今天想和大家聊聊一个看似不相关,实则紧密相连的话题——肥胖和甲状腺。你可能觉得“胖”只是影响身材,但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它可能悄悄“助攻”甲状腺疾病,甚至癌症!下面这些知识,关乎每个人的健康,请一定耐心看完。 一、肥胖和甲状腺疾病:剪不断的“恩怨” 最近,《柳叶刀》子刊的研究提示:肥胖是甲状腺健康的“隐形杀手”。具体来说: 1. 肥胖如何“伤害”甲状腺? 增加甲状腺癌风险:BMI≥28的人,甲状腺癌风险升高54%;若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代谢问题,风险直接翻倍! 让甲状腺癌更“凶”:肥胖患者确诊时,肿瘤更大、侵袭性更强,术后复发风险也更高。 干扰甲状腺功能:肥胖者更容易出现甲状腺功能减退(甲减),导致代谢变慢、水肿、体重“喝水都胖”。 2. 背后的“黑手”是谁? 脂肪细胞作怪:脂肪组织会分泌炎症因子(如IL-6、TNF-α),刺激甲状腺细胞异常增殖。 雌激素“助攻”:肥胖者体内雌激素水平升高,而雌激素与甲状腺癌密切相关。 代谢紊乱连环击: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等问题形成恶性循环,进一步损伤甲状腺。 二、警惕这些“危险信号”! 如果你有以下情况,建议尽快检查甲状腺功能(TSH、FT3、FT4):✅ 体重莫名上涨:吃得少却越来越胖,尤其伴随疲劳、怕冷、水肿。✅ 脖子变粗或有肿块:甲状腺结节或肿瘤早期可能无症状,但肥胖者需格外警惕。✅ 减肥药“副作用”:心慌、手抖、失眠?当心非法减肥药违规添加甲状腺激素,引发甲亢甚至心脏损伤! 三、科学应对:从“管住嘴”到“定期查” 1. 体重管理是基础 BMI≥24就要行动:少吃点精制碳水,增加蛋白质和膳食纤维,每周至少150分钟中强度运动。 远离“减肥陷阱”:❌ 拒绝三无减肥药(尤其是宣称“7天瘦10斤”的)。 2. 定期筛查不能少 每年一次甲状腺超声:肥胖者建议加查甲状腺功能。 术后患者更需警惕:甲状腺癌术后需定期复查,避免肥胖影响康复。 3. 特殊饮食需谨慎极低热量生酮饮食(VLCKD)虽能快速减重,但可能抑制甲状腺功能。若尝试,务必在专业指导下进行,并定期监测激素水平! 四、费医生的贴心建议 作为医生,我见过太多因忽视肥胖和甲状腺关联而延误治疗的患者。最后送大家三句话:1️⃣ 减肥不是“外貌工程”,而是“健康保卫战”。2️⃣ 甲状腺检查要像体检量血压一样常态化。3️⃣ 别让“懒”和“侥幸”成为健康的绊脚石。 本文参考权威资料: 《柳叶刀》子刊关于肥胖与甲状腺癌的重磅研究 中国《体重管理年》政策及瑞金医院全科团队科普 意大利内分泌学会(SIE)关于极低热量生酮饮食的指南 作者简介:费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从医30年,专注甲状腺疾病微创治疗与科普,全网粉丝超100万。曾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等,坚持用“听得懂”的语言传递医学知识。 推荐理由:如果你或家人正在为体重烦恼,或担心甲状腺问题,这篇文章能帮你理清风险、抓住重点。健康无小事,早一步行动,多一份安心! 互动小彩蛋:关于甲状腺和减肥,你还有哪些疑问?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我会定期解答~❤️ (本文原创,转载需授权。医学建议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至正规医院。)
费健 2025-05-14阅读量178
病请描述:【甲状腺癌分期全解析】早发现早治疗,健康不“掉队”! 文章出处:本文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费健医生原创,结合30年临床经验与相关诊疗规范撰写。作者介绍:费健教授,深耕甲状腺疾病领域30余年,擅长外科手术与微创消融治疗,荣获中华医学科技奖等多项殊荣,全网粉丝超100万,线上为超10万患者提供专业咨询。推荐理由:用最通俗的语言,讲最硬核的医学知识!读完这篇,你将对甲状腺癌的分期、治疗和预防豁然开朗! 一、甲状腺癌:年轻女性更需警惕! 你知道吗?近年来甲状腺癌发病率明显上升,尤其“偏爱”20-40岁的女性!但别慌,90%的甲状腺癌属于“温和派”,早发现早治疗,治愈率超90%! 高危人群自查清单(快看看你是否中招?): 女性,尤其是中青年; 童年有头颈部辐射暴露史(如放疗、X光频繁检查); 家族中有甲状腺癌病史; 长期有甲状腺结节或慢性炎症。 👉 划重点:以上人群建议每年做一次甲状腺超声检查,简单无痛,却能救命! 二、甲状腺癌分4类,性格大不同! 甲状腺癌家族有4位“成员”,脾气好坏差异大: 乳头状癌(PTC):占90%!像“慢性子”,生长慢、转移少,手术切除后生存率超高; 滤泡状癌(FTC):和乳头状癌是“兄弟”,同样好对付; 髓样癌(MTC):占5%,可能遗传,需警惕淋巴结转移; 未分化癌(ATC):罕见但“凶残”,进展极快,发现时多为晚期。 一句话总结:前两类是“乖宝宝”,后两类是“坏小子”,定期体检才能早揪出它们! 三、分期决定命运!TNM系统是关键 医生口中的“早期”“晚期”,其实对应国际通用的TNM分期: T(Tumor):肿瘤大小和侵犯范围; N(Node):淋巴结是否转移; M(Metastasis):有无肺、骨等远处转移。 分期背后的“年龄玄机”(记住两个年龄坎!): 55岁以下:即使有肺转移,也算Ⅱ期,积极治疗预后佳; 55岁以上:若肿瘤侵犯气管、食管或远处转移,直接划入Ⅲ/Ⅳ期,需综合治疗。 举个栗子🌰: 小美(30岁):肿瘤2cm,无转移 → Ⅰ期,手术切除即可; 王阿姨(60岁):肿瘤3cm,侵犯气管 → Ⅲ期,术后需结合放疗或碘131治疗。 四、超声报告上的TI-RADS分级,你看懂了吗? 体检发现甲状腺结节?别慌!超声报告上的TI-RADS分级会告诉你风险: 1-2级:良性,每年复查; 3级:恶性风险≤3%,半年查一次; 4级:分4a、4b、4c,风险3%-90%,需穿刺活检; 5级:>90%是癌,尽快手术! 贴心提示:即便查出4级结节,也有可能是虚惊一场!穿刺活检才是“金标准”。 五、治疗策略:精准打击,不留后患 分化型癌(乳头状/滤泡状): Ⅰ-Ⅱ期:手术切除,多数无需放化疗; Ⅲ-Ⅳ期:手术+碘131治疗,清除残余癌细胞。 髓样癌:手术为主,若淋巴结转移需扩大清扫; 未分化癌:治疗棘手,以放疗、靶向药等综合手段延缓进展。 费健教授的小贴士: 术后需终身服用甲状腺激素药,既能替代功能,又能抑制复发; 保持乐观心态,甲状腺癌的10年生存率超90%,别被“癌”字吓倒! 六、预防胜于治疗!记住这3招 每年一次超声检查,尤其高危人群; 远离辐射,儿童尽量避免颈部CT; 控制碘摄入,适量吃海带、紫菜,不缺不补! 最后的话:甲状腺癌不可怕,怕的是忽视和拖延!我是费健医生,希望这篇科普能成为你的“健康护身符”。如果有结节或确诊,别焦虑,及时就医,我们陪你一起打赢这场健康保卫战! (本文参考《甲状腺癌诊疗规范(2018年版)》及AJCC第8版分期标准,科学审核:费健教授团队) ✨ 你的健康,我们全程守护! ✨
费健 2025-05-14阅读量100
病请描述:甲状腺结节到底要不要穿刺?看看韩国指南怎么说?——上海瑞金医院费健主任为您解读 作者:费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从医30余年,深耕甲状腺疾病手术与微创消融治疗,荣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等多项荣誉,全网粉丝超百万,线上帮助10万+患者答疑解惑。 为什么写这篇文章? 最近很多粉丝问我:“甲状腺结节到底要不要穿刺?”其实这个问题没有统一答案,关键要看结节的风险等级!在亚洲,韩国比中国早大约10年进入甲状腺结节爆发期,今天我就带大家看看国际上最权威的指南之一——韩国2021版TIRADS(甲状腺影像报告与数据系统),用最通俗的话告诉你:什么样的结节需要警惕,什么时候该做穿刺活检。 先划重点!这些情况要警惕 1️⃣ 结节长得“不老实” 形状:像竖立的鸡蛋(高大于宽)。 边缘:像锯齿或毛刺,边界模糊。 内部结构:实性为主(囊性部分≤50%)。 2️⃣ 回声特别低超声下显影比颈部肌肉还暗,恶性风险飙升。 3️⃣ 有可疑钙化微小的点状钙化(像撒了盐)可能提示癌变。 4️⃣ 淋巴结异常颈部淋巴结出现囊性变、钙化或异常血流,可能是转移信号。 穿刺活检的“金标准” 根据韩国2021版指南,是否穿刺主要看两点:结节大小+风险等级。 🔍 风险等级分类(K-TIRADS) 5类(高危):>1厘米建议穿刺。 4类(中危):1~1.5厘米需结合其他因素(如位置、患者年龄)决定。 3类(低危):>2厘米才考虑穿刺。 2类(良性):基本不用管,定期复查即可。 ⚠️ 特殊情况下,再小也要穿刺!比如有家族史、青少年时期放射线接触史,情绪容易焦虑,结节紧贴气管、喉返神经,或已怀疑淋巴结转移,哪怕只有0.5厘米也可能需要活检。 超声检查有多重要? 超声是甲状腺结节的“第一道安检门”!它能看清结节的细节: 实性还是囊性:实性成分越多,风险越高。 血流信号:杂乱的血流可能是“危险信号”。 弹性成像:硬的结节更可能是癌(像捏不动的橡皮)。 韩国指南特别强调:超声报告一定要找经验丰富的医生看!因为不同医生对“边缘不规则”“微钙化”的判断可能有差异。 穿刺后怎么办? 良性:安心随访,1~2年复查一次。 不确定:6~12个月再复查,或做基因检测辅助判断。 恶性:别慌!多数甲状腺癌生长缓慢,手术或微创消融都能解决问题。 费主任的暖心建议 别被结节吓倒:95%的甲状腺结节是良性的,定期复查比瞎猜更重要。 选对检查方式:超声是首选,CT/MRI只在特殊情况下用。 理性看待穿刺:它是诊断的“金标准”,但并非所有结节都需要。 推荐理由本文基于国际权威指南,结合费健主任30年临床经验,用最接地气的语言解答“甲状腺结节要不要穿刺”的困惑。科学严谨,但不说教;专业可靠,但不说术语。关注健康,从了解自己的身体开始! 参考资料韩国甲状腺放射学会(KSThR)《2021版甲状腺影像报告与数据系统(K-TIRADS)》。 我是费健,关注我,带你避开健康路上的“坑”! 🌟
费健 2025-05-14阅读量84
病请描述:甲状腺癌淋巴结转移:别慌,科学应对是关键——上海瑞金医院费健主任的贴心科普 大家好,我是上海瑞金医院普外科的费健医生。从医30多年来,我既做外科手术,也做微创消融,见过太多朋友因“甲状腺癌”四个字陷入焦虑。今天,我想用最轻松的语言和大家聊聊甲状腺癌的“小秘密”,特别是大家最担心的淋巴结转移问题。 一、甲状腺癌:懒癌不可怕,但别忽视它的“社交能力” 甲状腺癌被称为“懒癌”,因为多数类型(如乳头状癌)进展慢、预后好。但它的“社交能力”很强,喜欢和淋巴结“交朋友”。据统计,20%~90%的甲状腺癌患者可能出现淋巴结转移,尤其是中央区(VI区)淋巴结。 关键知识点: 甲状腺癌类型:乳头状癌(90%以上)、滤泡癌、髓样癌、未分化癌(罕见但凶险)。 转移规律:像水流一样,先到中央区(气管旁),再到侧颈区(III、IV区为主)。 年龄影响:年轻人更易转移,但55岁以下患者即使转移也多为早期。 二、淋巴结转移=晚期?误区! 很多朋友看到“淋巴结转移”就腿软,其实这是误区!甲状腺癌的分期主要看年龄和远处转移: <55岁:只要没肺、骨转移,都是Ⅰ期! ≥55岁:若肿瘤未侵犯气管、喉返神经等,仍可能是早期。 淋巴结转移的意义: 提示复发风险,需更密切随访。 影响手术范围,但≠必须放化疗。 多数患者术后通过碘131治疗和药物控制即可。 三、精准诊断:超声是“火眼金睛”,但别全靠它 超声是甲状腺检查的“首选武器”,能发现小至5mm的结节,还能通过以下特征预警转移: 可疑淋巴结:变圆、钙化、囊变、血流紊乱。 原发灶高危信号:侵犯被膜、位于腺体上极、微钙化。 但要注意: 超声可能漏诊微小转移,需结合CT/MRI。 中央区淋巴结易误判,经验丰富的医生更靠谱! 四、治疗策略:手术不是“一刀切” 手术原则: 中央区淋巴结:即使术前没发现转移,多数建议清扫(防二次手术难度飙升)。 侧颈区淋巴结:仅清扫明确转移的区域,避免“伤敌一千自损八百”。 微创消融:适用于低危小结节,但对转移淋巴结仍需谨慎。 术后管理: 低危患者:定期复查甲状腺球蛋白(Tg)即可。 中高危患者:碘131治疗+药物抑制TSH,把复发风险压到最低。 五、费医生的健康提醒 定期体检:女性尤其要重视!甲状腺超声+颈部淋巴结检查,每年一次。 警惕信号:颈部无痛肿块、声音嘶哑、吞咽不适,及时就医。 别怕穿刺:细针穿刺(FNA)是确诊金标准,安全可靠。 心态第一:甲状腺癌治愈率高,过度焦虑反而伤身! 推荐理由作为深耕甲状腺领域30年的外科医生,我深知患者对“转移”二字的恐惧。但医学的进步早已让甲状腺癌成为可防可控的慢性病。无论是手术刀还是消融针,目标都是:用最小代价换最长生存、最优生活质量。 作者简介费健 | 上海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 中华医学科技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获得者 年手术量超千台,擅长手术切除和微创消融的精准选择 全网粉丝超100万,坚持“让医学回归温暖” 最后送大家一句话:甲状腺癌不可怕,科学应对是关键;定期检查早发现,健康生活笑开颜! (本文综合权威文献与临床经验,个体化诊疗请咨询专科医生)
费健 2025-05-14阅读量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