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请描述: 1.3.6 其它疾病(甲状腺疾病、糖原蓄积病、Gaucher’s病、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血红蛋白病、骨髓增生异常性疾病和脾切除术后)作者非常遗憾由于参加2003年WHO肺动脉高压会议,在制定最新肺动脉高压诊断分类过程中花费太多时间,导致正在进行的Gaucher’s病、糖原蓄积病、血红蛋白病(主要是镰刀细胞性贫血)与肺动脉高压的关系研究至今没有完成。上海市肺科医院肺循环科姜蓉镰刀细胞病镰刀细胞病是一种遗传性疾病,全球大约有数百万患者,主要分布在非洲、地中海地区、印度等地。美国大约有8万人正在遭受镰刀细胞病的折磨。这种病的主要特点是红细胞形状呈镰刀状,细胞变形性差且边缘不整齐,携氧能力较差,容易粘附在肺动脉及脾脏、骨髓的小血管内从而阻断血液循环。除机械损伤外,血液中过多的游离血红蛋白还可导致NO合成减少,容易引起血管收缩。 镰刀细胞病的主要症状有贫血、胃痛、骨骼疼痛及恶心(年轻人多见)等。肺动脉高压是导致镰刀细胞病患者寿命缩短的唯一并发症。一项研究表明大约3%的镰刀细胞病患者死于肺动脉高压。NIH和Howard大学镰刀细胞病中心的最新研究结果发表在2004年2月26日出版的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指出大约20-40%镰刀细胞病患者合并中-重度肺动脉高压。其中许多患者并未意识到已经发生肺动脉高压。该研究主要负责人Dr. Mark T. Gladwin指出,肺动脉高压是镰刀细胞病患者猝死的最主要预测因素。Dr. Gladwin认为美国大约有6万镰刀细胞病患者需要定期检查是否发生肺动脉高压。镰刀细胞病合并肺动脉高压预后非常差,确诊后40%患者在2年内死亡。镰刀细胞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即使平均肺动脉高压轻度升高,仍有一定危险性。至今对镰刀细胞病合并肺动脉高压仍无很好的治疗方法。上述研究者们建议首先应积极治疗镰刀细胞病,如羟基脲、血液置换和吸入NO等均可采用。吸入NO已经证实对肺动脉高压患者有益。2003年Oakland, CA儿童医院的研究者对镰刀细胞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的患者给予精氨酸口服治疗,结果治疗5天后肺动脉收缩压下降15.2%。精氨酸的副作用极少(机体利用精氨酸合成NO)。虽然该研究只入选10例患者,但仍不失为一个好消息。甲状腺疾病俄亥俄州克里夫兰医疗基地(Cleveland Clinic Foundation)于1999年对41例“原发性肺动脉高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约22.5%的患者合并甲状腺功能低下(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远远高于正常人群。此前Colorado大学进行的一项研究也表明肺动脉高压患者中甲状腺功能低下发病率较高。目前并不清楚是甲状腺功能低下导致肺动脉高压还是肺动脉高压引起甲状腺功能低下。可能是由于这些患者存在自身免疫性疾病或遗传缺陷,从而导致细胞信号传导通路障碍,促使这两种疾病的发生。动物实验表明,甲状腺功能低下时血液中血管收缩因子—内皮素-1的水平就会升高。另外肺动脉高压患者中桥本氏甲状腺炎(一种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以甲状腺肿大和甲状腺功能低下为特点)的发病率也较高。尽管没有更多证据支持,但肺动脉高压患者中甲状腺功能亢进的发病率可能也较高。骨髓纤维化骨髓纤维化的病因不明,特点是骨髓中的造血细胞由纤维组织取代,导致血液中出现异常红细胞、贫血和脾肿大等。费城Thomas Jefferson大学的G.Garc’a-Manero等人对6例骨髓纤维化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进行了小规模研究,发现所有患者的血小板计数均异常升高。研究者对这两种疾病的关系进行推测,认为骨髓纤维化患者的血液高凝状态、肺泡内红细胞渗出及左室功能衰竭均有可能导致肺动脉高压。作者建议骨髓纤维化患者出现气短时应进行肺动脉高压的筛查。Gaucher’s病Gaucher’s病是由于脂肪代谢异常,导致代谢产物葡萄糖脑苷脂(glucocerbroside)在组织中蓄积所致。最常见于东欧犹太人群中,可导致肝脏、脾脏肿大及骨骼异常。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又名“Rendu-Osler-Weber病”,以毛细血管发育异常、脆性增加和易出血为主要特点。面部毛细血管破裂出血的表现与面部外伤后表现一样。如果累及肺泡结构可能导致间质性肺疾病(如果患者属于此种情况应分在第三类中,即缺氧导致的肺动脉高压)。脾切除术后德国一项研究表明,脾切除术后患者较正常人更易发生特发性肺动脉高压。有人认为由于脾切除后失去了过滤衰老血小板能力,血小板数量增加导致发生肺动脉高压的危险增加。1.4 因肺静脉和/或毛细血管病变导致的肺动脉高压1.4.1 肺静脉闭塞病肺静脉闭塞病(PVOD)是由于肺静脉腔被纤维组织阻塞所致,病因不明。肺静脉闭塞病的发病率还不到特发性肺动脉高压和家族性肺动脉高压的1/10,是一种真正少见疾病。肺活检是最佳确诊手段,但对肺动脉高压患者实行肺活检有一定危险性,而且还将延误目前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肺移植的时机。为鉴别肺静脉闭塞病和间质性肺疾病而进行肺活检是必要的,因为间质性肺疾病除肺移植外还有其它治疗方法。肺静脉闭塞病患者可有杵状指。虽然肺癌等恶性肿瘤常常通过压迫肺静脉引起肺动脉高压,但有时也可通过侵入肺静脉引起。1.4.2 肺毛细血管瘤肺毛细血管瘤由许多良性血管瘤组成,可以阻断肺血流导致肺动脉高压,是一种非常少见的肺动脉高压。西班牙巴塞罗纳的研究者通过复习文献发现35例肺毛细血管瘤合并肺动脉高压的病例报道,他们的胸部X线和CT检查常常表现为毛细血管闭塞征象,且与肺静脉闭塞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的表现非常相似。肺毛细血管瘤也是需要通过肺活检才能确诊的少见病。但肺活检会对这些患者带来危险,并有可能延误肺移植的时机。目前尚无治疗此类肺动脉高压的有效药物(前列环素无助于降低肺动脉压;也有采用干扰素进行治疗的报道,但疗效尚不明确。)1.2 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PPHN)第二类:肺静脉高压肺静脉高压可通过肺泡引起被动性肺动脉高压。2.1 左房或左室疾病出生后发生的各种左心疾病均可影响血液循环,使肺静脉压力升高,诱发肺静脉轻度肥厚(尽管肺静脉压是被动性升高的)。肺动脉高压的发生顺序是:左心疾病导致左室舒张压和/或左房压升高,继而肺静脉压升高,最终引起肺动脉高压。如果此过程中发生小肺动脉收缩,肺动脉压会明显升高,右室压也会随之升高。如果左心疾病得到纠正,肺动脉高压也随之消失。很多疾病可导致左心功能障碍。突发性心脏病及长期高血压可损害心脏,使左室功能下降;肿瘤或扩张的左房压迫可导致肺静脉引流不畅;其它疾病也可引起左室功能下降。如果左室僵硬不能快速舒张(左室舒张功能不全),肺静脉血液回流受阻导致血液返流,也可引起肺动脉高压。当肺动脉高压患者出现右心功能衰竭时应积极治疗。但在一般人群中左心功能衰竭更为常见。当发生左心功能衰竭时,血液返流会引起肺动脉压力升高,导致肺动脉高压。双侧心室功能衰竭会导致患者死亡。2.2 左心瓣膜性心脏病心脏瓣膜尤其是二尖瓣可发生异常。例如二尖瓣狭窄在风湿性心脏病中比较常见。二尖瓣狭窄导致肺动脉高压的顺序如下:由于二尖瓣狭窄血液通过左房进入左室受阻,左房压力升高;肺静脉压被动性升高;依次出现各级小肺静脉、肺毛细血管压力升高;肺细动脉压力升高,引起肺动脉高压。第三类:与缺氧相关的肺动脉高压3.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呼吸道阻塞性疾病包括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和哮喘。一个人可以同时患一种以上呼吸道阻塞性疾病。如果患一种或一种以上呼吸道阻塞性疾病可能导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美国有超过1,600,000例COPD患者,部分患者可出现低氧血症和肺动脉高压。长期吸烟和高龄可使发生COPD的危险增加85%。约15%吸烟者会发生COPD,其中极少数人发展成肺动脉高压。大气污染和工作环境空气污染也可导致COPD。遗传因素研究有助于发现易发生肺动脉高压的COPD患者,这一点并不奇怪。法国和英国学者对103例COPD患者和98例健康对照进行基因多态性分析,结果发现在5-羟色胺载体基因存在基因多态性,其中LL基因型在肺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过度生长中起一定作用,似乎与COPD合并低氧血症患者发生肺动脉高压的严重程度有关。本分类中的慢性支气管炎是指每年至少咳嗽3个月,连续2年以上。肺气肿的主要临床表现是呼吸困难,由于肺泡异常扩大及肺泡壁弹性消失所致。(肺泡壁破坏后形成大的无功能肺泡。)哮喘发作是指由于支气管痉挛和狭窄引起喘息和呼吸困难,气管和支气管内壁同时存在炎症反应和分泌物增多。哮喘患者的呼吸道对正常人不敏感的花粉、粉尘、冷空气、体育锻炼等存在高敏反应。如果气管阻塞能够完全解除,则该哮喘患者不会发生肺动脉高压。肺囊性纤维化肺囊性纤维化是一种遗传性疾病,多发生在白人中。肺囊性纤维化可累及机体多个系统,表现为COPD、支气管扩张症、支气管炎、呼吸衰竭等。肺囊性纤维化合并低氧血症时肺动脉高压的发病率明显升高,但往往属于轻度肺动脉高压。3.2 间质性肺疾病“间质”是指肺泡之间的间隔。间质性肺疾病包括不同原因引起的约180种疾病。这些疾病的共同特点是均存在下呼吸道和肺泡的慢性、非感染性和非恶性炎症反应(有时易与COPD混淆)。间质性肺疾病主要临床表现是气短,有些患者可发生肺动脉高压。如果病因不明则称为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有些间质性肺疾病是由矿尘和有机粉尘等有害环境引起。矿工和石匠经常吸入含硅、煤、石棉和铍的粉尘后可导致煤肺病(吸入煤)、矽肺(吸入石英)、石棉肺(吸入石棉)和铍中毒(又称铍肉芽肿病)。有机粉尘可导致职业性哮喘,其病因包括蓖麻籽、谷物、红松、茶叶等植物性粉尘及甲醛、环氧树脂、某些抗生素、啤酒和皮革加工过程中使用的酶等众多过敏原。另外一种有机粉尘导致的棉尘肺是由于吸入棉花、亚麻或大麻屑引起。有些间质性肺疾病是由药物、放射线或其它疾病引起。支气管扩张症是由于从气管到肺的部分或全部支气管慢性扩张所致,可合并肺部炎症,可通过遗传或先天性获得,也可继发于结核、百日咳、慢性支气管炎及其它疾病。免疫功能低下者如果吸入硅尘、滑石粉、电木粉或有害气体等也可引起支气管扩张症。支气管扩张症导致的肺动脉高压其实与其它几类有重叠现象。3.3 睡眠呼吸障碍美国大约有12,000,000人有睡眠呼吸暂停现象:睡眠过程中呼吸在一小时内停止几次或许多次。这种疾病直到最近才引起人们重视,绝大多数患此病的人并不知道自己患病。睡眠呼吸障碍仍待于深入研究。这些患者白天会昏昏欲睡,发生车祸的危险比酒后开车更大。睡眠呼吸障碍的诊断标准是:7小时睡眠过程中每次呼吸暂停时间超过10秒,次数不少于30次(有些人每小时暂停次数可超过100次!)。绝大多数患者为体重严重超标且睡眠打鼾的中年男性人群,但不仅限于这些人。特发性肺动脉高压患者如果存在肥胖和双下肢肿胀,应进行呼吸睡眠监测。如果你呼吸不畅,会导致血氧饱和度下降(严重时可下降到90%以下)。低氧血症会导致肺血管收缩(见下面低氧血症部分),从而引起肺动脉收缩压升高。最常见的睡眠呼吸障碍是阻塞性睡眠呼吸障碍,是由于上呼吸阻塞导致呼吸不畅所致(脑干疾病是导致睡眠呼吸障碍的少见原因)。阻塞性睡眠呼吸障碍中肺动脉高压的发生率为中等,但病情一般较轻。另一方面肺动脉高压中睡眠呼吸障碍所占比例较低。肺动脉高压更多是由其它危险因素如呼吸道梗阻和肥胖伴低氧血症引起。随着美国人体重增加,睡眠呼吸障碍发病率也随着增加。如果体重明显超重,就会发生夜间呼吸表浅,白天也得不到足够的氧供,即所谓的肥胖低通气综合征。此类患者可能不出现呼吸急促,这是因为患者体内过多脂肪再分布导致呼吸中枢对低氧的敏感性下降。瓦尔特·里德陆军医疗中心的Dr. Brian Mulhall对睡眠呼吸障碍的病因有另外一种看法:胃酸返流。如果大规模临床研究能够证明他的观点,则治疗胃酸返流可能减轻或治愈睡眠呼吸障碍。有些研究提示单纯睡眠呼吸障碍即可引起肺动脉高压,但绝大多数研究认为白天出现的低氧血症(由其它肺部疾病引起)才是睡眠呼吸障碍发生肺动脉高压的病因。尽管睡眠呼吸障碍可以使肺动脉高压病情加重,但持续性肺动脉高压可能并不是由睡眠呼吸障碍引起。当睡眠呼吸障碍患者的低氧血症纠正后,肺血管壁的结构改变可能发生逆转。睡眠呼吸障碍引起的肺动脉高压非常罕见,通过吸氧即可“真正”治愈。至少有一位女性患者经吸氧治疗后肺动脉压恢复正常。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是首选的睡眠呼吸障碍治疗方法。其原理是使用一个空气泵,经鼻面罩与患者相连。由于使用不舒服,许多患者不能耐受。需凭医生处方使用。你可以先以30-40美元/月的价钱租一台试用,观察你是否适合应用这种治疗方法。不幸的是,你使用的时间越长,发现的问题越多。在最近一次肺动脉高压协会会议上,两位睡眠呼吸障碍患者(其中一位是明尼苏达州Mayo Clinic的肺动脉高压专家Dr. Michael Krowka)抱怨使用CPAP时空气从泪道吹出。其他人也可能出现此种情况。使用全面罩可能防止此种情况发生。另一方面,一位睡眠呼吸障碍患者的妻子说CPAP机挽救了她的婚姻,因为可以使她得到更多的睡眠时间。CAPA机应由经过训练的技师安装并观察一段时间,这样当你睡眠时就可以吸氧了。这种装置不象氧气面罩的使用那么简单,必须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进行调节。注意心律失常患者使用时可能发生危险。如果使用前没有很好地调节,可能会感觉不舒服和无效,你将不能从中获益。有证据表明使用CPAP可以降低肺动脉收缩压,一些肺动脉高压医生采用多导睡眠图(睡眠过程中持续监测呼吸变化情况)或心-肺睡眠指数对肺动脉高压患者进行评价。这些研究通常在睡眠研究中心进行测试。你也可以借一台血氧计在家进行自我监测。你可以多学习这些监测方法及CPAP的知识,还可以从美国睡眠呼吸障碍协会(网址:www.sleepapnea.org;电话:202-293-3650))处了解有关CPAP的保险条款。如果你就诊时肺动脉高压医生没有询问你睡眠时是否打鼾,就要自己讲述。你打鼾的声音是否在房间外也能听到(实事求是地说)?打鼾期间是否有一段时间没有呼吸?如果有说明你有呼吸暂停。你白天是否困倦?有些患者白天没有症状。如果睡眠呼吸障碍患者过于肥胖,建议他/她减肥。其它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可使部分患者获益。尽管睡眠呼吸障碍患者也可出现持续无法入睡情况,但不要将睡眠呼吸障碍与失眠混为一谈。失眠是指不能入睡或睡眠不好。肺动脉高压患者比一般人群更易失眠。这是因为许多肺动脉高压患者合并充血性心力衰竭,而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几乎都有失眠。由于病情需要而插管及对异常心跳的恐惧感使患者在夜间更加无法睡眠。当异物进入体内后患者往往会焦虑不安,而这种焦虑不安是失眠最主要的原因。尤其夜间这种焦虑表现得更为明显,这也是为什么夜间急救中心总是人满为患的原因。3.4 肺泡低通气综合征与低氧血症肺泡低通气是指肺泡内没有足够的空气进行气体交换,往往是由于机械性因素或累及肌肉、神经和大脑的神经系统疾病引起。例如肌肉骨骼疾病限制肺完全膨胀。即使患者没有肺部疾病,肥胖/低通气综合征、睡眠呼吸障碍或过量服用药物也可导致肺泡低通气。如果没有足够新鲜空气进入肺泡,就没有充足氧进入血液,导致低氧血症。由于缺氧,肺动脉就会收缩使血液重新分布到氧供比较好的肺泡。低氧血症是强力血管收缩因子,血管收缩最终可导致肺动脉高压。低氧血症的症状有:疲乏、记忆力减退、活动后气短、精神不振和失眠等。低氧血症不仅可发生于肺泡低通气综合征,还可发生在一些呼吸系统疾病及高原地区人群中。3.5 高原病:高原与肺动脉高压生活在缺氧环境中会导致低氧血症。当肺泡缺氧时,肺动脉会收缩使血液重新分布在氧供较充足的肺泡。生活在高原是造成缺氧的另外一个原因。“三高”可能引起肺动脉高压:海拔、温度和湿度随着海拔的升高,大气压会逐渐下降,空气越来越稀薄,导致吸入肺内可供气体交换的氧越来越少。海拔越高越容易引起低氧性肺血管收缩。健康人在10,000英尺高度仍可无异常表现。当高度为5,200英尺时肺内压一般仅轻度升高。许多肺动脉高压患者在高原城市中生活得很好,但有些在海平面城市生活得很好的患者如果到高海拔城市如盐湖城或丹佛就需要吸氧。有些医生建议肺动脉高压患者移居到低海拔地区,这只是他们的个人看法;目前还没有规定海拔多少对肺动脉高压患者才安全的标准。高温和高湿度也可导致空气稀薄。飞机在高原地区起飞需要滑行较长的距离就是温度较高和湿度较大的缘故。在高温、湿度大的天气你会感到上、下床都如同到里德维尔和科罗拉多(海拔为10,200英尺)访亲探友一样费力。请肺动脉高压患者不要真去里德维尔,那里海拔太高,当地居民甚至说猫都生不出活的小猫。海拔、温度和湿度三种因素中,湿度对肺动脉高压患者的影响最小。干燥的空气对肺也有损伤作用。缺氧的症状有:视物模糊、欣快感、头昏、呼吸困难、潮热、寒战、思维混乱、头痛、行动迟缓、指(趾)麻木、多汗、恶心及呕吐等,严重时可昏迷。当你乘坐飞机进行商务旅行时,对出现以上症状的乘客应保持警惕(除昏迷乘客无法观察外),这说明飞机舱内压力至少相当于海拔8,000英尺的压力(实际上飞机舱内压一般相当于海拔5,000-7,000英尺的压力)。飞机内的环境由于舱内气压低及空气污染和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因而比较差。高空飞行的飞机一般有急救吸氧装置,如果你感觉不适可以使用(见第十章,如何在飞机上吸氧部分)。第四类:慢性血栓和/或栓塞性肺动脉高压此类肺动脉高压是由于血栓或其它栓子阻塞肺动脉所致。栓子是阻塞血管的块状物质(有时可以是气泡)。栓塞就是栓子阻塞血管造成血流中断。肺栓塞是指肺外血凝块随血流栓塞肺动脉。血栓是原位纤维素性血凝块阻塞血管。无论栓子还是血栓都可认为是血凝块。血凝块导致的肺动脉高压约占全部肺动脉高压的10%。如果栓塞后患者能够存活,则血凝块一般会自行溶解,不必担心会引起肺动脉高压。如果血凝块持续多年不溶解则可引起肺动脉高压。对阻塞较大肺动脉的较大栓子可采用肺动脉内膜剥脱术清除血栓(见第六章),对这些患者来说是个好消息。4.1 血栓栓塞近端肺动脉本类肺动脉栓塞中的血凝块一般栓塞中-小肺动脉,偶尔也可栓塞其它肺动脉。血凝块在下肢静脉内形成,随血流进入肺动脉引起肺栓塞。美国每年大约有500-2,500例存活的急性肺栓塞患者因血凝块仍阻塞肺动脉,最终发展成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TEPH)。尽管大多数肺动脉高压患者为女性,但CTEPH以男性稍多。(对CTEPH的形成,过去认为下肢静脉内形成的众多小栓子脱落,随血流进入肺动脉栓塞多处小肺动脉所致,但这种看法缺乏可信性。)由于有些患者并不知道自己已经患有肺栓塞,不知道肺动脉内存在血凝块,往往到肺动脉高压表现非常典型时才发现“隐匿”血凝块的存在。当血凝块嵌入肺动脉并与血管壁粘连后,在肺动脉高压症状出现以前会有数月到数十年的“蜜月期”。荷兰研究者们最近发现3.8%肺栓塞存活者2年后发生肺动脉高压。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前的避孕药含有大剂量激素,医生发现很多服用避孕药的人会发生肺栓塞。长期卧床且未服抗凝剂的患者及乘坐飞机、汽车旅行长时间保持姿势不变的人也容易发生肺栓塞。为什么只有少数肺栓塞患者肺动脉内的血凝块不溶解?为什么只有少部分肺动脉内有血凝块的患者发生肺动脉高压?这与少数CTEPH患者有遗传易栓倾向有关。例如CTEPH患者血液中VIII因子数量和抗心磷脂自身抗体水平均高于一般人群或无慢性血栓栓塞症的肺动脉高压患者。外科医生过去认为手术取出血凝块后肺动脉高压就会治愈,但现在他们发现事情并非如此简单。当肺动脉高压发生后,远离栓塞中央肺动脉的小肺动脉(远端肺动脉)也会发生一些变化。医生原以为栓塞下游的血管至少会因血压较低而得到保护,但同未阻塞的肺动脉一样,远端肺动脉也会发生肺动脉高压样结构重构。换句话说就是,肺动脉阻塞的程度并不一定与是否发生肺动脉高压相关。肺动脉高压的发生与循环血液中血管收缩因子的数量、肺动脉高压遗传易感性及右室对血压升高的适应能力等因素有关。肺栓塞患者如果出现以下症状提示可能发生肺动脉高压:活动后气短、足踝肿胀、胸痛及头晕等。肺部听诊时会发现30%患者有异常的高调吹风样杂音,这种杂音也可见于其它疾病,但特发性肺动脉高压和家族性肺动脉高压不会出现。以上表现经常被误诊:如仅仅认为是由于肥胖和衰老引起,或误诊为哮喘或其它心肺疾病,或认为是心理疾病。诊断肺动脉是否有血栓及判断有无手术治疗指征的金标准是肺血管造影和超高速CT扫描。未来磁共振检查可能取代肺血管造影和CT扫描。4.2 远端肺动脉血栓栓塞有时小肺动脉内会有非常小的原位血栓形成,这往往发生在已有严重肺动脉高压的患者。目前尚不清楚小血栓是否会自行溶解。这种小血栓无法通过手术清除,只能采用抗凝剂预防。尽管缺乏相关资料,但研究者认为即使没有这些小血栓存在,肺动脉高压仍会加重;且原位血栓并不是肺动脉高压发生的主要原因。4.3 非血栓性肺栓塞(肿瘤、寄生虫、外源性物质)少量肿瘤能引起肺栓塞,其中腺体肿瘤引起肺栓塞的发病率最高。小块肿瘤组织脱落后随血液运行,也可阻塞肺动脉。肺癌还可直接侵犯小肺动脉。血吸虫病血吸虫寄生在人体血管内,全球有数亿人遭受血吸虫病的折磨,主要分布于亚洲、非洲、南美洲等地。虽然血吸虫病在美国非常少见,但仍是导致肺动脉高压最常见的原因之一。血吸虫病既可以通过门静脉高压引起肺动脉高压,还可通过虫卵阻塞肺动脉引起肺动脉高压和肺纤维化。白塞氏病白塞氏病绝大多数发生于土耳其人群中。这种病主要是供应大动脉管壁血液的小滋养动脉发生病变,几乎累及体内每个器官。肺血管发生病变可通过血栓栓塞和炎症反应导致肺动脉高压。白塞氏病可侵犯体内任何器官及中枢神经系统,主要症状有反复发作的口腔和生殖器痛性溃疡,眼部炎症。其它症状有皮肤病变、关节炎、肠炎、脑膜炎和颅神经麻痹等。第五类:混合性肺动脉高压此类包括可直接阻塞肺动脉而引起肺动脉高压的几种疾病。肺动脉阻塞后压力升高,继而导致肺动脉高压。血吸虫病和类肉瘤样病还可通过炎症反应引起肺动脉高压。淋巴管平滑肌瘤病是能引起肺静脉性肺动脉高压的另一种疾病,非常罕见,其特征是淋巴管内有平滑肌细胞增生。肉芽肿体内巨噬细胞清除外源性物质或分枝杆菌过程中可形成肉芽肿 (巨噬细胞是一种离开血液循环的白细胞,位于组织中。它们可识别和清除外源性抗原等“垃圾”) 。麻风、雅司病、梅毒和黑热病等传染病均可形成肉芽肿。类肉瘤样病是一种慢性疾病,病因不明,但发病过程中也可形成肉芽肿。类肉瘤样病几乎可侵犯体内每一个器官和系统,尤其是肺。白细胞在没有已知抗原情况下迁移到肺内可引起肺部炎症反应和淋巴结肿大。类肉瘤样病在斯堪的纳维亚多发,这也是东北威斯康星州发病率较高的原因。铍暴露(当地土壤含铍及在飞机制造过程中使用铍)或当地制陶过程中接触某些陶土可能诱发类肉瘤样病。非裔美国人也易患类肉瘤样病。组织细胞增多症X组织细胞增多症X即郎罕氏细胞肉芽肿病,包括由于清除外源物质的组织细胞和参加过敏反应的嗜酸性细胞过度生长导致肺或骨等器官疤痕形成的一组疾病。肺组织细胞增多症X只发生于吸烟者,比较少见。肺由于疤痕形成而变硬。常见症状有咳嗽、气短、发热、胸痛和体重减轻等。中央肺静脉受压纤维性纵隔炎可导致疤痕样组织形成。如果纤维疤痕组织形成过多就会压迫中央肺静脉,引起肺动脉高压。如果淋巴结或肿瘤压迫中央肺静脉也可导致肺动脉高压。
姜蓉 2018-08-06阅读量7818
病请描述:据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儿童患龋率为66%,治疗率<3%,刷牙率为19%。每个孩子,都是父母手中的宝,然而为什么孩子龋齿问题治疗率这么低?或许很多家长认为乳牙反正都要换掉,坏了就坏了呗;还有些家长认为现在孩子还小,不配合治疗,等孩子大一点再说。微医君想说:这些错误的想法,可能给孩子带来终身的遗憾。 宝宝为什么易形成龋齿?龋齿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牙菌斑(细菌聚集在一起)。牙菌斑是牙齿表面的一层几乎无色的薄膜,含有造成龋齿的细菌。每次进食后,牙菌斑中的这些细菌会和食物中的糖份或淀粉发生化学作用,产生腐蚀牙齿的酸性物质。时间长了,牙齿的釉质便会破坏,形成比较脆弱的小蛀斑,若继续恶化则会形成牙洞,即蛀牙。龋齿如果不治疗,可能会带来7大危害乳牙从长出来到脱落,大概要在口腔内存留 6~10 年,而这一阶段正是儿童生长发育最重要的时期。龋坏的乳牙不积极治疗,对儿童的全身和局部健康都有影响,主要变现为一下7点:1)营养不足:龋齿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会影响孩子吃东西,乳牙龋坏容易影响孩子的咀嚼功能发育,因为龋齿会引起疼痛,孩子就只能只吃软的食物,容易造成营养不良,还可能让孩子养成挑食的习惯。2)牙齿不齐:如果不好好管理龋坏形成的残根或拔出后的空缺,别的牙齿前移,会破坏整口牙的完整性,甚至导致错颌畸形;3)面型变化:由于龋坏侧疼痛不敢咀嚼,长期使用健侧,会造成面型的改变;4)影响发音:牙齿也是构音器官的一份子,某些牙齿大面积龋坏或缺失,会影响孩子某些发音的准确性,也就是常见的孩子讲话漏风。5)导致恒牙发育异常或萌出异常:乳牙大范围的根尖周病变,往往会侵及恒牙胚,导致恒牙出现发育异常或者萌出异常。6)引发全身疾病:乳牙龋病若发展成为根尖周病,还有可能诱发关节炎、肾炎、心内膜炎等全身性疾病。7)造成心理障碍:婴幼儿期是儿童学习语言的时期,完整的乳牙有助于孩子掌握正确的发音.乳牙龋坏和早失会使孩子发音不清.乳前牙区严重的龋蚀,使有些孩子羞于开口,对孩子的心理发育很不利。 那么,儿童龋齿要怎么办?一旦发现龋齿,不要再等换牙了,赶紧带去看牙齿,早发现并治疗。临床上治疗牙齿龋洞的方法叫龋洞充填术,又称补牙。龋洞治疗的目的就是终止龋坏的发展,复原牙齿的外形,恢复牙齿的功能,保护牙髓组织。治疗龋洞的原则是:彻底干净地清除龋坏组织,尽一切可能多地保存牙体硬组织。根据龋坏的不同情况分别采用龋坏组织磨除法、药物治疗法、再矿化法、充填法和修复法等。临床上常用充填法修补龋洞缺损。1、龋坏组织磨除法适用于龋坏面积比较广泛,例如,整个咬合面龋坏以及牙釉质或牙本质层剥落,难于制成补牙洞形的牙齿。磨除尖锐的牙尖、牙边缘和表层龋坏组织,达到组止牙齿继续龋坏的目的。2、药物疗法涂药治疗龋齿主要适用于龋损面广泛的浅龋,抑制龋齿发展,但不能恢复牙体外形,小儿常用药物是2%氟化钠溶液,5%的氟化亚锡,4%氟磷酸盐溶液或凝胶等,牙面隔湿后涂4分钟左右,30分钟内不宜漱口与饮食,每半年涂一次。3、龋坏组织再矿化法此外的矿化指的是通过人工配制钙、磷、氟化物的矿化液作用于牙齿,使牙齿病变区组织发生矿物化。这种过程称为再矿化。龋坏组织再矿化方法仅适用初期龋。具体方法是使用人工配制的矿化液含漱。临床上,使用该方法治疗初期龋,可缩小白垩色,并停止发展。再矿化疗法简单,效果好,没有任何痛苦而且安全。4、龋坏组织充填法充填是治疗龋齿的主要方法,即将龋坏组织去除净,制备洞形,清洗、消毒以后,用牙科材料充填,恢复牙体外形,防止龋坏继续继续发展。浅龋充填效果最好,中龋次之,深龋尽量去除深部的龋坏组织后进行护髓、垫底、充填;如果深龋去龋坏组织时,已露出牙髓,并刺激痛症状明显,就需要先做牙髓治疗,然后再充填;如果去腐露髓而露髓孔小,刺激痛症状剧烈,可做直接盖髓后垫底、充填。微医君提醒:父母应该重视孩子的口腔问题,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饮食和口腔卫生习惯,每3~6个月带孩子到专科医院去定期检查,进行必要的预防,及早的龋病治疗,不但孩子免受痛苦,也避免了日后更多的经济支出。 *本文为微医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图片来源:123RF正版图库
健康资讯 2018-04-12阅读量2.4万
病请描述:注:下列医院排名不分先后 北京市 1.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 [简介]: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内科为首批全军神经内外科中心,1978年批准为神经病学硕士授予点,1979年批准为全军第一个,全国首批神经病学博士授予点,现为神经病学博士后流动站。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复兴路28号 [治疗特色]:擅长脑血管疾病、头面痛的诊断与治疗、神经肌肉病的诊断与治疗、癫痫的诊断与治疗、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神经系统免疫脱髓鞘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等的诊治。 [相关专家]:神经内科 2.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06医院 [简介]: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06医院神经内科是以脑、脊髓血管病的微创治疗为特色,各专业综合发展的重点科室。是国家卫计委脑血管病筛查与防治基地、国家卫计委中国卒中中心联盟单位、临床神经医学中心、北京市脑血管病中心北区分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翔北里9号 [治疗特色]:擅长神经血管病、神经系统感染性、脱髓鞘性疾病、神经系统遗传性疾病、周围神经病、肌病、神经变性病、癫痫、锥体外系疾病、中毒、理化、代谢性神经疾病、神经心理、睡眠障碍疾病、神经重症监护(NICU)、神经康复等的诊治。 [相关专家]:神经内科 3.北京中日友好医院 [简介]:北京中日友好医院神经内科是该院知名专业,在医、教、研等方面拥有很强的综合实力。承担卫生部部属(管)医院临床学科重点项目,参与、完成多项科技部、教育部及厅局级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课题和首都医学发展基金课题等。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樱花东路2号 [治疗特色]: 擅长运动障碍与神经遗传疾病、脑血管病、癫痫、神经肌肉病、神经免疫病、认知障碍与痴呆、前庭功能障碍、神经性视觉障碍、睡眠障碍等的诊治。 [相关专家]:神经内科 上海市 1.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简介]: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是该院的特色学科之一,由著名神经病学家张源昌教授创立于1950年,1980年成立卫生部批准的神经病学研究所,1981年成为全国首批神经病学博士学位授予点。1995年成为上海市医学领先专业重点学科,2000年被列为复旦大学“985工程”建设学科。目前是WHO神经科学研究和培训合作中心、教育部国家重点学科、卫生部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复旦大学“985”工程的 III期“重中之重”建设学科、国家医学神经生物学重点实验室的临床部分。 [地址]:上海市静安区乌鲁木齐中路12号 [治疗特色]:擅长脑血管病、神经系统自身免疫病、帕金森氏病和老年痴呆等老年神经疾病、癫痫和睡眠障碍等的诊治。 [相关专家]:神经内科 神经内科专病 2.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简介]: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神经内科初建于1950年,目前是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国家教委重点学科、国家临床药理基地、神经病学博士学位授予点、卫计委首批神经内科住院医生规范化专科培训基地、复旦大学癫痫诊治中心之一、国家卫计委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基地、上海市脑卒中救治中心。 [地址]:上海市徐汇区枫林路180号 [治疗特色]:擅长脑血管病、神经肌肉病、记忆力障碍病、睡眠障碍病、癫痫、帕金森氏病等的诊治。 [相关专家]:神经内科 3.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简介]: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神经内科已有近50年的历史,拥有脑电图室、帕金森病诊疗与研究中心、上海阿尔茨海默病中心和神经病学研究所等。是教育部重点培育学科、教育部“十一五”“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上海市教委重点建设学科、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重点学科。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神经病学硕士点、博士点及博士后流动站 [地址]:上海市卢湾区瑞金二路197号(永嘉路口) [治疗特色]:擅长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老年性痴呆及记忆障碍、肌病、脑血管病及头痛、癫痫及睡眠专病等的诊治。 [相关专家]:神经内科 广东省 1.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简介]: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是广东省临床重点专科,是卫生部认证的神经专科医师培训基地,是国家药品食品管理局批准的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神经内科专业。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沿江西路151号(原市总工对面) [治疗特色]:擅长脑血管病、帕金森病与运动障碍病、癫痫、记忆障碍、头痛眩晕、神经康复等的诊治。 [相关专家]:神经内科 2.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简介]: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神经内科创建于1962年,1982年被高教部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点,2000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是广东省神经病学专业的两个博士点之一,现为博士后流动站,是《国际脑血管病杂志》的主办单位,在国内学术界享有一定的声誉。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大道北1838号 [治疗特色]:擅长昏迷监护和脑保护、脑出血的微创治疗、血管内亚低温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规范化治疗、多发性硬化、新型隐球菌脑膜炎、脑部疑难病等的诊治。 [相关专家]:神经内科 3.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简介]: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神经内科始建于1978年,是国家重点学科、广东省临床重点专科、卫生部住院医师专科培训基地、国家级临床试验药理基地,是中山大学神经病学专业博士、硕士培养点及博士后流动站。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天河路600号(天河院区);广东省广州市萝岗区开创大道2693号(岭南院区) [治疗特色]:擅长脑血管病、神经免疫性疾病、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神经变性疾病(帕金森病、痴呆、癫痫)、周围神经病、神经危重症疾病等的诊治。 [相关专家]:神经内科(天河院区) 神经内科(岭南院区) 4.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简介]: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是该院上世纪八十年代首批硕士点,是广东省医学重点专科,在全国范围有很高的知名度。该科医疗特色鲜明,科研教学成绩斐然,近三年全科主持4项国家自然基金资助课题。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黄埔大道西613号(近黄埔立交) [治疗特色]:擅长脑血管病、帕金森病及痴呆、癫痫、眩晕、肌张力性疾病、神经危重症抢救等的诊治。 [相关专家]:神经内科 天津市 天津市环湖医院 [简介]:天津市环湖医院(天津市脑系科中心医院)神经内科,获批天津市脑血管与神经变性重点实验室,设有天津市痴呆研究所、天津市血管介入放射治疗基地、天津市颅脑损伤抢救中心。是卫计委首批“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基地”、全国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作优秀基地医院、中国医疗机构公信力示范单位。 [地址]:天津市津南区吉兆路6号 [治疗特色]:擅长脑血管病、遗传变性病、锥体外系病、癫痫、睡眠障碍性疾病、周围神经及肌肉病、老年痴呆、神经免疫疾病、神经康复等的诊治。 [相关专家]:神经内科 重庆市 1.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简介]: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始建于1958年,是西部地区最早的神经病学博士学位授权点和博士后流动站。1999年首批成为重庆市医学重点学科,并相继建成重庆市医学重点实验室、重庆市高校重点实验室和重庆市省部级神经生物学重点实验室,2007年成为我国西部地区唯一的国家级神经病学重点学科。2010年底,被批准为卫生部“脑卒中筛查及防治基地”,同时该科是卫生部“十二五”脑卒中质量控制省级中心和重庆市神经疾病质量控制中心。2012年,获卫计委“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 [地址]:重庆市渝中区袁家岗友谊路1号 [治疗特色]:擅长脑血管疾病、癫痫、帕金森病、头痛、神经免疫、神经心理、肌病等的诊疗。 [相关专家]:神经内科 2.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 [简介]: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神经内科是集神经及精神疾病诊治一体的综合学科,已批准成立重庆市介入脑血管病研究所。该科拥有目前国际上先进的电生理检查及神经系统疾病治疗设备,为高质量的医疗提供了可靠的保证。同时重视学科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曾获军队科技进步二、三等奖、获军队医疗成果奖多项。 [地址]:重庆市沙坪坝区高滩岩正街30号 [治疗特色]:擅长脑血管病介入诊疗、痴呆/脑病防治、神经肌肉疾病、癫痫、神经心理咨询、高压氧治疗等的诊疗。 [相关专家]:神经内科 湖北省 1.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简介]: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神经内科最初始于1947年,在上海开设,1952年由刘贻德、宰春和及刘锡民创立神经精神病学科,后于1955年内迁于武汉,是湖北省最早建立的神经内科中心,是全国最早的神经病学博士学位点之一。2003年荣获湖北省重点专科、2012年评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排名全国第七。设有神经病学研究所,拥有神经系统重大疾病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解放大道1095号 [治疗特色]:擅长脑血管病、癫痫与睡眠障碍、神经变性与遗传、神经心理与痴呆、神经免疫、神经肌病、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神经重症等的综合诊治。 [相关专家]:神经内科 2.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简介]: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神经内科创建于上世纪70年代,是国家首批硕士、博士、博士后培养点及住院医师培训基地。是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中华医学会湖北省神经病学分会和中华预防医学会湖北省卒中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卫生部神经内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湖北省分中心暨湖北省神经内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所在单位。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江汉区解放大道1277号 [治疗特色]:擅长脑血管病、神经介入和神经血管内治疗、帕金森病和运动障碍、神经康复、神经重症、神经遗传变性病、神经心理和痴呆、癫痫和睡眠障碍、神经肌肉病以及神经免疫病等的综合诊治。 [相关专家]:神经内科 3.湖北省人民医院 [简介]:湖北省人民医院(即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为卫生部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武汉市打造中部地区医疗服务中心建设的国家级重点专科。是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予点,2003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为卫生部临床药理基地,设有湖北省神经精神病研究所,成立了湖北省神经病学专业委员会、武汉地区神经精神科学会及中华医学会湖北神经精神科分会。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张之洞路(原紫阳路)99号解放路238号 [治疗特色]:擅长神经危急重症、脑血管病的诊疗及预防、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诊疗、神经肌肉疾病的临床和基础研究、癫痫和脑功能障碍、失语症及记忆障碍相关疾病、小儿脑瘫等的诊治。 [相关专家]:神经内科 4.武汉大学中南医院 [简介]: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神经内科是中南地区成立最早的神经和精神心理疾病的医疗、教学和科研中心之一,配备有全国最先进的重症监护病房。是湖北省痴呆与认知障碍医学临床研究中心、国家中医药局脑血管与认知障碍实验室、国家卫计委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基地挂靠该科。拥有神经病学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和神经心理学硕士点。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东湖路169号 [治疗特色]:擅长痴呆与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急诊溶栓脑血管病介入与规范化综合防治、神经心理疾病、脑出血微创治疗、难治性癫痫诊治、面肌痉孪的肉毒素治疗等的诊治。 [相关专家]:神经内科 湖南省 1.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简介]: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神经内科由我国神经病学奠基人之一黄友岐教授于1934年创立,是我国最早设立的神经病学学科之一。是硕士学位、博士学位授予点及博士后流动站。现为全国重点学科、卫生部临床重点专科、国家精品课程和国家级教学团队、卫生部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基地。该科综合实力居国内前列。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湘雅路87号 [治疗特色]:擅长脑血管病、癫痫和睡眠障碍、神经变性疾病与遗传病、神经心理和痴呆、神经免疫病、神经肌肉病、神经系统感染和神经重症医学等的诊治。 [相关专家]:神经内科 2.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 [简介]: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神经病学科独立建科于1992年,是集医疗、教学、科研和预防保健为一体的大型临床二级学科。现为教育部国家重点学科、卫生部国家临床重点建设专科。2008年获国家精品课程,2011年获国家药物临床试验基地,是教育部、卫生部神经内科继续教育基地和住院医师培训基地。为湖南省唯一同时拥有教育部重点学科、国家药物临床试验基地和卫生部国家临床重点建设专科项目的神经病学科。为硕士、博士学位授权单位。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人民中路139号 [治疗特色]:擅长脑血管病及介入、癫痫与睡眠障碍、神经遗传变性病、神经心理和痴呆、神经免疫病、神经肌肉病、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和神经重症等的诊治。 [相关专家]:神经内科 江苏省 1.江苏省人民医院 [简介]:江苏省人民医院(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现由二个病区、门诊、急诊、神经电生理实验室和临床神经病学研究室(脑脊液细胞研究室)所构成。为神经内科学硕士学位、博士学位授予点,是重要的江苏省高级专业人才培训基地。 [地址]:江苏省南京市广州路300号 [治疗特色]:擅长脑血管疾病、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头痛、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老年性痴呆等的诊治。 [相关专家]:神经内科 2.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 [简介]: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神经内科, 为江苏省和南京市临床重点专科、江苏省脑血管病诊疗中心、江苏省“创新团队”、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国家卫生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临床护理专业、国家级继续教育基地、卫生部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基地。是南京大学、南京医科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东南大学硕士和博士生培养基地,博士后流动工作站。 [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321号 [治疗特色]:擅长神经重症、脑血管病、神经变性、神经肌肉、神经免疫、癫痫、帕金森氏病和痴呆等的诊治。 [相关专家]:神经内科 陕西省 1.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 [简介]: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神经内科成立于1962年,为硕士、博士学位授予学科,1992年被评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神经内科中心,2002年成为国家中西医结合睡眠失调专病中心,2005年获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批准为药物临床试验机构神经内科专业组。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灞桥区新寺路1号 [治疗特色]:擅长脑血管病、神经免疫性疾病、神经变性疾病、癫痫、睡眠障碍等的诊治。 [相关专家]:神经内科 2.陕西省人民医院 [简介]:陕西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创建于1958年,是集医疗、科研、教学为一体的神经病学专科。是卫计委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基地医院,且为全国15家示范医院之一。是省级优势专科、陕西省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组长单位、神经危重症学组副组长单位、陕西省康复学会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副主委单位、神经康复学组副组长单位、首批国家临床药理研究机构医院神经专科组长单位。该科神经内三科(老年神经内科)为陕西省重点学科、卫生部临床药理基地、卫生厅老年病重点科室之一。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友谊西路256号 [治疗特色]:擅长脑血管病、脑血管病介入诊疗、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神经变性疾病、周围神经病、神经肌肉疾病、头痛、眩晕、癫痫、睡眠障碍等的诊治。 [相关专家]:神经内一科 神经内二科 神经内三科 河南省 1.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简介]: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建于1958年,在河南省神经科界居主导地位,是医教研的龙头。是省级重点专科,设有帕金森病诊疗中心。成立了河南省神经内科学会,由该科主任方树友教授担任主任委员。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建设东路1号 [治疗特色]:擅长脑血管病、帕金森病、多发性硬化、视神经脊髓炎、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重症肌无力、格林巴利综合症、癫痫、痴呆、遗传变性病、颅内感染、脊髓病、周围神经病、头痛头晕、睡眠障碍及神经重症等的诊治。 [相关专家]:神经内科 2.河南省人民医院 [简介]:河南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始建于1954年,目前已发展为全国知名、河南省内规模最大、亚专业设置最为齐全、临床诊治水平最高的学科。现为国家卫生部临床重点专科、河南省医学重点学科建设单位,郑州大学博士授权点,河南省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抗癫痫分会、内科学分会主任委员单位,是河南省神经内科疾病质量控制中心所在地。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纬五路7号 [治疗特色]:擅长脑血管病、老年性痴呆、帕金森病、癫痫病的诊断与综合治疗、神经症与失眠、脑脊液细胞学检查的临床应用、肌张力障碍的诊疗、神经重症等的诊治。 [相关专家]:神经内科一门诊 神经内科二门诊 神经内科三门诊 辽宁省 沈阳市第五人民医院 [简介]:沈阳市第五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成立于1987年,是沈阳市级医院最早成立的神经科,也是沈阳市最早引进神经康复治疗和成立卒中单元的神经内科,现已成为集医疗、科研、教学、康复、预防保健为一体的沈阳市最大的神经内科。 [地址]:辽宁省沈阳市铁西区兴顺街188号 [治疗特色]:擅长脑血管病、锥体外系疾病、脱髓鞘性疾病、肌肉疾病、周期性麻痹、脑炎症性疾病、癫痫、神经系统疾病并发症、脑卒中康复治疗、风湿免疫病等的诊治。 [相关专家]:神经内科 吉林省 吉林大学第二医院 [简介]:吉林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内科,是国家重点学科、吉林省首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长春市十二五医学重点专科,科室创建于1984年,是融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医疗定位为神经系统常见病、多发病及疑难、危重疾病诊治的综合性临床科室。同时科室为硕士学位授权点。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南关区自强街218号 [治疗特色]:擅长脑血管疾病的诊治、原发性头痛的诊治、帕金森病的诊治、癫痫的诊治、Meige综合征、面肌痉挛、痉挛性斜颈等肌张力障碍性疾病等的诊治。 [相关专家]:神经内科 黑龙江省 1.黑龙江省医院 [简介]:黑龙江省医院(香坊总院)神经内科在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面居于省内领先地位。现已发展成为黑龙江省卫生厅的重点科室。 [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香坊区中山路82号 [治疗特色]:擅长脑血管病、癫痫、肌肉和周围神经疾病、神经系统感染性脱髓鞘性疾病的诊治(各种病原体感染性脑炎/脑膜炎、格林巴利综合征等)、神经系统疑难杂症等的诊治。 [相关专家]:神经内科 2.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 [简介]: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神经内科是黑龙江省内神经内科疾病治疗方面颇具权威和最具特色的科室,也是集临床急救、治疗、康复、预防、科研、教学为一体的重点科室。实力强大,连年被评为医院的优秀科室、重点科室。 [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颐园街37号 [治疗特色]:擅长动脉选择性接触性介入溶栓、颈内动脉注射灌注溶栓、干细胞移植治疗神经系统疾病、下肢动脉闭塞、面肌痉挛、肌张力障碍等的诊治。 [相关专家]:神经内科 广西壮族自治区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 [简介]: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为自治区临床重点专科、广西医疗卫生重点建设学科、医院重点学科,广西脑卒中中心、广西脑卒中质量控制中心设在该科,卫计委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与防治基地,广西医科大学、广西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基地。以神经系统疾病诊治和临床研究为主,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临床研究型科室。 [地址]: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青秀区桃源路6号 [治疗特色]:擅长脑卒中、脑血管疾病、神经血管介入、神经免疫性疾病、神经重症、痴呆、癫痫、头痛、睡眠障碍等的诊治。 [相关专家]:神经内科 青海省 青海省人民医院 [简介]:青海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于1956年在青海省内率先成立专科,是青海省名科和省级特色专科、省级医学重点学科、青海省医药卫生领域“人才小高地”。2011年为卫生部脑卒中医疗质量控制中心青海省分中心。附设我国唯一的高原脑病研究治疗中心和青海省内唯一的神经研究室。该科室为青海大学医学院和兰州大学医学院的硕士培养点。 [地址]:青海省西宁市城东区共和路2号 [治疗特色]:擅长高原脑血管病的防治、肌张力障碍性疾病、癫痫、脱髓鞘病、神经变性病、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和各种脊髓疾患、睡眠障碍等的诊治。 [相关专家]:神经内科 *图片来自123RF正版图库
就医指导 2017-05-17阅读量6.1万
病请描述:【学科地位】 中华医学会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单位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介入分会委员单位 上海市首批(准入)神经血管介入诊疗中心 上海市首批市级卒中中心 上海市首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心 上海市首批神经内科专科医师培训基地 上海市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委员单位 医院重点学科 教育部重点(培育)学科 科室具有博士学位点 首批卫生部神经疾病GCP临床研究基地 上海市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帕金森病专委会委员单位 上海市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癫痫专业委员会委员单位 上海市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痴呆和认知专业委员会委员单位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中国科学院神经研究所卓越创新中心 脑损伤研究组长单位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系统生物医学协同创新中心任务PI单位 【特色服务】 1. 脑卒中急诊救治(24小时不间断服务):绿色通道,时间窗内的静脉内溶栓治疗。 2. 脑卒中的介入诊疗(每周二上午、周四下午刘建仁主任专家门诊;周三上午脑血管病介入专病门诊):动脉瘤栓塞、颅内外动脉狭窄的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术、颅内血管畸形栓塞、急诊脑卒中的机械性血管再通介入治疗。 3. 位置性眩晕(耳石症)的诊疗一体化服务(周一、周四 下午, 陈伟、舒良、潘辉、孙旭红、吴菁等主治医师):采用最新的价值70余万元的眼震电图仪器进行定量诊断,并进行个体化的手法复位治疗和随访。 4. 肉毒毒素治疗肌张力障碍和脑卒中后的肌肉痉挛(每周二上午、周四下午刘建仁主任专家门诊):采用肌电图仪器进行精确导向的肉毒素治疗,提高疗效,减少并发症。 5. 帕金森病专病门诊(周三下午 董幼镕主任,陈伟,和青,赵蕾等专病门诊) 6. 睡眠和记忆障碍专病门诊(严为宏,方晶,唐学梅,崔国红等周三上午专病门诊) 7. 癫痫门诊(周四上午,陆勤主任专家;陆勤主任和沈皛磊医生等癫痫专病门诊等) 8. 脱髓鞘性脑脊髓疾病(多发性硬化、视神经脊髓炎等)的诊断和治疗(周四下午 刘建仁 李正熙 等特需门诊) 9. 神经系统遗传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周四下午 刘建仁 苏敬敬等特需门诊)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简称:上海九院 或者上海第九人民医院)介绍: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创建于1920年。是一所拥有4位中国工程院院士、5个国家重点学科、9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4个国家211工程重点学科、11个上海市重点学科和上海市临床医学中心等的三级甲等综合性教学医院。九院拥有973项目首席科学家、中组部“千人计划”、长江学者、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杰出青年等国家级人才,以及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市千人计划等各级人才100多人。医院排名全国20位左右。 2014年11月,经上海市人民政府同意,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三人民医院资源整合,2015年10月,第三人民医院整建制并入上海第九人民医院,由上海第九人民医院统一布局、统一管理。截至2015年底,医院占地面积111亩(含宝山院区),核定床位1800张,临床科室40个,医技科室10个。全院职工4064余人。医院年门急诊量410多万人次,日门急诊量突破1.1万人次,年住院量超过9.39万人次,住院手术量6.24万人次,门诊手术14.94万人次。上海九院现拥有博士点、硕士点及博士后流动站,拥有博士生导师95名,硕士生导师162名,正高189名,副高318名。 博极医源、精勤不倦、海纳百川、追求卓越,九院综合实力不断提高,九院人正以“风正、劲足、心齐、气顺”的精神风貌为病人提供最佳的服务,齐心协力为把九院建设成为一所鲜明学科特色的国际知名的现代化研究型综合性教学医院而努力奋斗! 上海九院(南、北两部)神经内科简介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是上海市第一批市级卒中中心,负责长宁区、嘉定区和上海九院周边(宝山和黄浦等区)的脑卒中防治工作。 我科共有医生40位。其中正主任医师4名,博士生导师1名,硕士生导师3位,副主任医师7名,主治医生15名,博士学位15位,硕士学位24人,外籍顾问教授2位(分别是世界运动障碍协会的主席和德国神经放射学会前任主席)。多人分别担任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成员、中国卒中学会神经介入分会委员,中国卒中学会新药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神经科学会上海分会理事、上海市医学会神经内科分会和行为医学分会以及中西医结合神经内科专科委员、上海市医学会脑电图与临床神经生理专科委员。 科室主任刘建仁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哈佛医学院麻省总医院、德国基尔大学、美国南卡医科大学访问学者。中国卒中学会神经介入分会和新药评审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委员,上海市脑卒中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卒中学院高级专家顾问。上海市市级卒中中心主任。上海市嘉定区脑卒中中心顾问。对神经病学常见病、疑难病具有丰富的诊疗经验。对脑脊髓血管性疾病,包括颅内外动脉狭窄、颅内动脉瘤和血管畸形、急性脑梗死的溶栓和取栓治疗等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科室副主任吴丹红,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神经病学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医学会神经科分会青年委员,上海市医学会神经内科分会脑血管组成员,上海医学会脑电图与神经电生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神经内科质控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医学会高压氧分会委员,上海市康复医学会神经康复专业委员会常委,上海中医药学会神经科分会常委,宝山区医学会神经病学学组组长,宝山区脑卒中救治中心主任,宝山区神经内科质控组长等。对脑血管病、急诊脑卒中的溶栓和取栓等神经系统疑难疾病有丰富的诊疗经验。 科室副主任翟宇主任医师,上海神经病学分会和脑卒中学会委员,擅长脑血管病等神经系统疑难疾病的诊治。 科室副主任董幼镕主任医师,上海市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委员,擅长帕金森病、老年性痴呆等神经系统疑难疾病的诊治。 神经内科南北两部拥有正式床位80张,年收治住院病人3000例,门急诊量约14万人次以上。南北两部各有独立的神经电生理实验室,可以完成包括常规脑电图、视频监护、睡眠监护、24小时动态脑电图(6台)、肌电图(3台EMG仪)、肉毒素注射专用肌电图仪1,各种诱发电位等各种临床神经电生理检查。南北两部各有神经重症监护室,抢救各类危重患者。 南、北两部全天候进行急性脑血管病(脑卒中)的动、静脉联合的血管再通治疗。每年开展神经介入手术500台,包括急诊取栓、颈动脉支架、颅内动脉支架、动脉瘤栓塞等。 同时对难治性癫痫、帕金森病、老年痴呆、脱髓鞘性疾病、眩晕相关疾病等治疗方面也拥有相当丰富的经验。科室常年开设脑血管病、记忆和睡眠障碍、帕金森病及眩晕(耳石症)等专病门诊。 北部神经内科专家门诊时间表: 刘建仁 主任医师/教授 周二上午 特需门诊 (脑血管病、颅内外动脉狭窄、颅内动脉瘤、脑卒中后失语康复、面肌痉挛、肌张力障碍、三叉神经痛、各种神经系统疾病诊治) 李威 主任医师 周三下午特需门诊 脑血管病、脱髓鞘病、癫痫、帕金森病 吴丹红 主任医师 周一上午、周三上午脑血管病和各类神经系统疑难疾病 周 红 副主任医师 周一下午、周五上午脑血管病和各类神经系统疑难疾病 包关水 副主任医师 周二上午、周四上午脑血管病、帕金森病和各类神经系统疑难疾病 陈金梅 副主任医师 周二下午 脑血管病和各类神经系统疑难疾病 南部专家门诊: 刘建仁 主任医师 周三全天脑血管病、神经介入、各种神经系统疾病诊治 李 威 主任医师 周一下午特需门诊 周五上午脑血管病、脱髓鞘病、癫痫、帕金森病 金嘉翔 主任医师 周二下午(特需)、周四上午(特需)神经心理疾病 周翠娟 主任医师 周一上午脑血管病、帕金森病、心理障碍 董幼镕 副主任医师 周二全天帕金森病、脑血管病 翟 宇 主任医师 周三下午脑血管病及其他神经内科疾病 严为宏 副主任医师 周四下午脑血管病,心身疾病,记忆障碍 陆 勤 副主任医师 周四上午癫痫及周围神经与肌肉疾病 陈金梅 副主任医师 周三上午脑血管病和各类神经系统疑难疾病 苏敬敬 副主任医师 周一下午脑血管病、偏头痛和各类疑难疾病 急性脑血管病的诊疗是我科的重点和特色,是我院市级脑卒中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九院有独立的神经内科急诊和急救绿色通道。国内较早开展急性脑梗死超早期溶栓治,已经形成从临床诊治到二级预防一整套规范的工作流程。同时开展脑血管病和脊髓血管病的介入诊疗工作,目前有介入神经病学医生8人。 全天候进行脑卒中的动、静脉联合的血管再通治疗。同时对难治性癫痫、帕金森病、老年痴呆、脱髓鞘性疾病、眩晕相关疾病等治疗方面也拥有相当丰富的经验。科室常年开设脑血管病、记忆和睡眠障碍、帕金森病及眩晕(耳石症)等专病门诊。 神经内科获得国家药品临床试验基地资格,先后承担和参与了包括CHIST、PROFESS、PERFORM等在内的多项国际和国内大型课题研究,在临床药物试验方面享有良好声誉。目前正在承担4项全国性的临床药物试验。 本科室成员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项,在研5项。承担上海市科委重点项目3项。科研经费900多万元。本科室成员以第一作者或者通讯作者在Brain、Neurology、Biamaterial、Stroke、Neurobiol Aging、J Alzheimers Dis、Exp Neurol、Autophagy、Neuroradiology、Cell Signal、J Neurol Sci、Neuropathol Appl Neurobiol、Neurosci Letter、Int J Stroke、CNS Neurosci Therapeutics等杂志发表大量的临床和基础研究论文。 神经病学教研室承担九院临床医学、交大医学院药学专业和口腔医学的本专科以及研究生的神经病学课程的教学工作,是交大医学院课程建设和精品课程的项目承担单位。曾获得优秀教学集体荣誉,多人获得了医学院优秀教师奖和其他教学奖,并有多篇SCI论文发表。目前是上海市住院医生培训基地和专科医师基地 。或者国家级教学研究项目多项,发表教学研究论文10多篇。 【专家团队】 金嘉翔 教授、主任医师 1962年毕业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医疗系(本科),1962年分配到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仁济医院神经科工作任住院医生,1966-1983参加“留种医生”队伍到上海金山县人民医院工作,1983年调入上海第二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任主治医生,1987年任神经内科主任,1993年晋升神经科主任医生、教授。2002年退休,现返聘在第九人民医院。多次获九院临床医学院教学奖;1984、1999年两度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991年获上海卫生系统十佳好事奖;1994年获上海市银蛇奖;1995年获上海卫生局先进工作者奖。现任上海医学会神经科学会顾问、“中国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顾问、上海市医疗事故鉴定专家组成员及上海医学会精神科学会综合医院学组委员。主要研究方向:脑血管病、心理障碍及睡眠障碍。 专家门诊时间:周二下午(特需)、周四上午(特需) 李威 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 1985年毕业于山东医科大学神经病学专业,获医学硕士学位。1996-1998年在法国Claude Bernard大学医学和药学院神经病学和神经外科学医院进修。曾先后担任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成员,上海市医学会神经内科分会、脑血管病分会、行为医学分会委员、顾问,中国神经科学会上海市分会理事, 中国医师学会中西医结合分会神经内科专业分会委员,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内科分会委员。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学院九院临床学院神经病学教研组主任等。 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学科带头人、上海市医学会卒中专业委员会顾问,中国医师学会中西医结合分会委员、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内科分会委员、上海中医药学会神经内科专业委员会委员等。长期从事神经病学专业的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擅长脑血管病防治,尤其对急性脑血管病的规范诊疗有特色。 专家门诊时间:周三下午(特需)、周五上午 刘建仁 博士,上海交大医学院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科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卓越创新中心脑疾病临床研究中心PI。上海交通大学系统生物医学协同创新中心特聘研究员和PI。 现任上海市医学会脑卒中专业委员会出血性脑卒中规范化诊疗学组副组长、上海市市级卒中中心主任、上海市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委员、上海市脑卒中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嘉定区脑血管病中心顾问、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神内科主任、上海交通大学九院临床医学院神经病学教研室主任、九院神经病学GCP临床研究中心负责人、九院神经内科介入中心负责人。美国哈佛医学院麻省总医院访问学者。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新百人计划”人才。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委员。擅长神经科常见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特别是急诊脑卒中的动静脉联合途径的血管再通救治。 2000.9--2001.9在北京宣武医院神经外科神经介入中心进修。2007.1--2007.12在德国Kiel大学神经中心进修。2010.8-2011.8年在美国哈佛医学院 麻省总医院 神经科进修。2011年在美国MUSC卒中中心进修急诊脑卒中的治疗。 专家门诊时间:周二上午 Olav Jansen 九院临床医学院顾问教授、前德国神经放射学会主席 Günther Deuschl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客座教授、世界运动障碍协会主席 周翠娟 教授、主任医师 1970年毕业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医学系,分配九院内科工作,1978年开始从事神经内科专业,曾参加仁济医院举办的神经病学学习班及新华医院小儿神经病学学习班,并赴华山神经内科、华东医院放射科进修学习,除了临床工作外,还担任医学院教学,多次获九院临床医学院教学奖及高尚师德提名奖,1997年晋升神经科主任医生、教授。2008年退休,由医院返聘,继续从事神经内科临床工作及医学院教学督导工作。临床工作中主要从事脑血管病、癫痫、心理障碍疾病、睡眠障碍、各种认知功能障碍及各种类型痴呆(如老年性痴呆,血管病性痴呆)等疾病的诊断及治疗。 专家门诊时间:周一上午。 董幼镕 副主任医师、科室行政副主任 1985年毕业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医疗系,1995-1999年赴日本留学,获硕士学位。长期从事神经内科临床工作,2008年获交大医学院“百人计划”赴澳大利亚皇家阿德莱德医院神经内科访问学习。现任中华医学会上海神经科分会运动障碍性疾病专科委员。擅长各类运动障碍性疾病(帕金森病、原发性震颤、肌张力障碍等)、痴呆、睡眠障碍及脑卒中等临床诊疗。 专家门诊时间:周二全天 翟宇 副主任医师 科室行政副主任 目前担任上海市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委员。1989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医疗系,从事神经内科工作20多年来,擅长脑血管病的诊治。负责并参与了多项国家级、市级的科研课题的具体实施和国际上具有影响力的大型国际多中心的RCT研究。长年承担了医学院的专业理论课和临床见实习的带教工作以及研究生的指导工作。作为神经内科住院医生培训基地的骨干教师,多次获得医学教学奖。 专家门诊时间:周三下午 吴丹红,主任医师,硕士导师。上海九院北院神经内科科主任。长期从事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负责上海市科委等研究项目多项。 陆勤 副主任医师、神经病学硕士 目前担任中华医学会上海神经病学分会脑电图与临床神经生理专科委员。2001年至新加坡中央医院神经内科和神经电生理室进修,擅长癫痫与周围神经、肌肉疾病和其他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治。 专家门诊时间:周四上午 严为宏 副主任医师、神经病学博士 1995年毕业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同年进入我院神经内科工作,期间先后完成硕士及神经病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华医学会上海神经科分会痴呆及认知功能障碍学组成员,中华医学会上海脑卒中分会青年委员,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擅长记忆障碍,各型痴呆(如老年性痴呆,脑血管 病性痴呆),睡眠障碍等神经心理疾病和脑血管病等其他神经系统疾病的临床诊疗。 专家门诊时间:周四下午。 【分院门诊时间】 1. 浦东分院 周四下午 2. 奉城分院 周四上午 李 威 主任 3. 周浦分院 周四上午 周翠娟 主任 4. 嘉定区中心医院 周四 下午 刘建仁主任 最新动态 2009年-2014年发表的SCI论文。 1. Zhao R, Feng XY, Zhang M, Shen XL, Su JJ, Liu JR*. Progressive 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 following dual antiplatelet therapy. CNS Neurosci Ther. 2014; 20(1):92-4. 2. Zhao R, Feng XY, Zhang M, Shen XL, Su JJ, Liu JR*. Delayed shortening and shifting of carotid wallstent. CNS Neurosci Ther. 2014; 20(1):86-7. 3. Su JJ, Pan H, Zhou HG, Tang YP, Dong Q, Liu JR. Acid-sensing Ion Channels Activation and Hypoxia Upregulate Homer1a Expression. CNS Neurosci Ther. 2014; 20(3):264-74. 4. Zhang X, Li L, Zhang X, Xie W, Li L, Yang D, Heng X, Du Y, Doody RS, Le W. Prenatal hypoxia may aggravate the cognitive impairment and Alzheimer’s disease neuropathology in APPSwe/PS1A246E transgenic mice. Neurobiology of Aging.2013; 34(3), 663-78. 5. Hu XY, Zhang M, Wang DM, Feng XY, Shen XL, Wei ML, Pan H, Tang XM, Fang J, Huang JX, Huang Q, Yan WH, Su JJ, Liu JR*. Prevalence of carotid artery stenosis in southern China: a retrospective, cross-sectional study. Int J Stroke. 2013; 8(6):E31-2. 6. Hu XY, Li ZX, Liu HQ, Zhang M, Wei ML, Fang S, Chen W, Pan H, Huang JX, Zhu YM, Liu JR*. Relationship between vertebral artery hypoplasia and posterior circulation stroke in Chinese patients. Neuroradiology. 2013; 55(3):291-5. 7. Liu JR, Zhang M, Wei ML. Value of imaging lenticulostriate arteries before middle cerebral artery stenting for the prevention of perforator stroke. Neuroradiology. 2013; 55(1):57-64. 8. Gong H, Shu L(Co-first author), Xu H, Chen B, Mao R, Zhang F, Wang Y. Bilateral internal carotid arteries ligation temporary impairs brain vasculaturev in young rats. Auton Neurosci. 2013; 173(1-2):39-44. 9. Zhang M, Xu HD, Pan SD, Lin S, Yue JH, Liu JR*. Low-dose-rate californium-252 neutron intracavitary afterloading radiotherapy combined with conformal radiotherapy for treatment of cervical cancer. Int J Radiat Oncol Biol Phys. 2012; 83(3):966-71. 10. Wang DM, Li J, Liu JR, Hu HY. 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predicts long-term motor functional outcome in patients with acute supratentorial intracranial hemorrhage. Cerebrovasc Dis. 2012; 34(3):199-205. 11. Chen W, Chen S, Kang WY, Li B, Xu ZM, Xiao Q, Liu J, Wang Y, Wang G, Chen SD. Application of odor identification test in Parkinson’s disease in China: a matched case-control study. J Neurol Sci. 2012; 316(1-2):47-50. 12. Chen W, Xu ZM, Wang G, Chen SD. Non-motor symptoms of Parkinson's disease in China: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Parkinsonism Relat Disord. 2012; 18(5):446-52. 13. Chen W, Chen S, Xiao Q, Wang G, Chen SD. Current clinical practice for Parkinson’s disease among Chinese physicians, general neurologists and movement disorders specialists: a national survey. BMC Neurol.2012; 12:155. 14. Chen W, Tan YY, Hu YY, Zhan WW, Wu L, Lou Y, Wang X, Zhou Y, Huang P, Gao Y, Xiao Q, Chen SD. Combination of olfactory test and substantia nigra transcranial sonopraphy in the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Parkinson’s disease: a pilot study from China. Transl Neurodegener 2012, 1: 25. 15. Su J, Tang Y, Zhou H, Liu L, Dong Q. Tissue kallikrein protects neurons from hypoxia/reoxygenation-induced cell injury through Homer1b/c. Cell Signal. 2012; 24(11):2205-15. 16. Yan W, Zhang T, Jia W, Sun X, Liu X. Chronic stress impairs learning and hippocampal cell proliferation in senescence-accelerated prone mice. Neurosci Lett. 2011; 490(2):85-9. 17. Fang J, Yan W, Jiang GX, Li W, Cheng Q. Time interval between stroke onset and hospital arrival in acute ischemic stroke patients in Shanghai, China. Clin Neurol Neurosurg. 2011; 113(2):85-8. 18. Zhang T, Yan W, Li Q, Fu J, Liu K, Jia W, Sun X, Liu X. 3-n-Butylphthalide (NBP) attenuated neuronal autophagy and amyloid-beta expression in diabetic mice subjected to brain ischemia. Neurol Res. 2011; 33(4):396-404. 19. Su J, Tang Y, Liu L, Zhou H, Dong Q. Regulation of acid-sensing ion channel 1a function by tissue kallikrein may be through channel cleavage. Neurosci Lett. 2011; 490(1):46-51. 20. Chen W, Fang J, Dong YR, Di Y, Li W. Teaching NeuroImages: Isolated vertigo and imbalance due to deep border zone cerebellar infarct. Neurology. 2011; 77(21):e122. 21. Fang J, Yan W, Jiang GX, Li W, Cheng Q. Serotonin transporter gene polymorphism in Chinese patients with poststroke depression: a case-control study. Stroke. 2011; 42(5):1461-3. 22. Fang J, Yan W, Jiang GX, Li W, Cheng Q. Time interval between stroke onset and hospital arrival in acute ischemic stroke patients in Shanghai, China. Clin Neurol Neurosurg. 2011; 113(2):85-8. 23. Zhang X, Heng X, Li T, Li L, Yang D, Zhang X, Du Y, Doody RS, Le W. Long-term treatment with lithium alleviates memory deficits and reduces amyloid-β production in an aged Alzheimer's disease transgenic mouse model. Journal of Alzheimer's Disease. 2011; 24(4), 739-749. 24. Zhang X, Le W. Pathological role of hypoxia in Alzheimer's disease. Experimental Neurology.2010; 223(2), 299-303. 25. Liu JR, Fang S, Ding MP, Chen ZC, Zhou JJ, Sun F, Jiang B, Huang J. Toxic encephalopathy caused by occupational exposure to 1, 2-Dichloroethane. J Neurol Sci. 2010; 292(1-2):111-3. 26. Liu JR, Zhao Y, Patzer A, Staak N, Boehm R, Deuschl G, Culman J, Bonny C, Herdegen T, Eschenfelder C. The c-Jun N-terminal kinase (JNK) inhibitor XG-102 enhances the neuroprotection of hyperbaric oxygen after cerebral ischaemia in adult rats. Neuropathol Appl Neurobiol. 2010; 36(3):211-24. 27. Zhang T, Liu X, Li Q, Wang J, Jia W, Sun X. Exacerbation of ischemia-induced amyloid-beta generation by diabetes is associated with autophagy activation in mice brain. Neurosci Lett. 2010; 479(3):215-20. 28. Liu JR, Plotz BM, Rohr A, Stingele R, Jansen O, Alfke K. Association of right-to-left shunt with frontal white matter lesions in T2-weighted MR imaging of stroke patients. Neuroradiology. 2009; 51(5):299-304. 29. Su J, Cui M, Tang Y, Zhou H, Liu L, Dong Q. Blockade of bradykinin B2 receptor more effectively reduces postischemic blood-brain barrier disruption and cytokines release than B1 receptor inhibition. 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 2009; 388(2):205-11. 30. Fang J, Cheng Q. A Review: the etiological mechanisms of poststroke depression. Neurological research. 2009; 31: 904–909.
刘建仁 2015-03-31阅读量3.8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