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请描述: 问:我今年56岁,身体状况尚好,有便秘,最近体检肠镜检查发现距肛7.8厘米可见2个大小约0.30.3厘米大小隆起,表面无糜烂,诊断为直肠息肉,建议定期肠镜复查。医生说可大了再手术,如怕有变化也可手术摘除。请问,是马上摘除好呢还是再长大一点再摘除?息肉是如何形成的?对身体有何影响?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肛肠科副主任医师王振宜 您好!根据您肠镜检查的结果,直肠息肉的诊断是明确的。直肠息肉往往经过一段时间的演变后,有较大的可能会慢慢增大,甚至从良性转化成恶性肿瘤。您检查显示息肉的大小和形态,就目前情况来看尚无恶变,因此医生让您选择是否需要再次做肠镜,在镜下摘除,或者在下一次的复查(通常一年后),在肠镜下摘除。这个肠镜下的治疗,通常没有大的不适。 直肠息肉形成的原因很多,例如饮食习惯,排便习惯,疾病继发或者遗传影响。随着目前国人饮食结构的改变,肉食增多,高脂肪膳食会增加结、直肠中的胆酸,而肠道细菌与胆酸的相互作用是腺瘤性息肉形成的基础;其次,大便中粗渣和异物及其他因素可造成肠黏膜损伤或长期刺激肠黏膜上皮,最终可形成肠息肉状突起;再次,如溃疡性结肠炎、阿米巴痢疾、肠结核、非特异性直肠炎、晚期血吸虫性肠炎等患者,直肠黏膜的长期慢性炎症,可以引起肠黏膜上的息肉状肉芽肿。此外,而息肉的形成和遗传有一定的关系。 而根据您的病情来看,可能和便秘有一定的关系。息肉长期不治疗,后果就是有可能使良性的息肉最终增生,增大后变为恶性肿瘤。希望我的回答能作为为您下一步治疗的参考。
王振宜 2014-11-07阅读量1.1万
病请描述: 问:我从2002年第一次切除升结肠息肉(腺瘤,上皮轻度增生)至今,分别在2007年、2010年、2011年、2012年(两次)、2013年共7次摘除左半结肠、横结肠、升结肠、直肠等处摘除息肉11枚(其中2010年为腺瘤性息肉伴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其余基本都为腺瘤性息肉)。基本上每年做一次肠镜,非常痛苦,不知道息肉为什么会反复长,如何预防,有没有根除的方法?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肛肠科主任医师王振宜答: 您好!很多慢性疾病的发生通常和先天遗传,生活环境、饮食习惯密切相关。而其中遗传因素起了决定性作用,其他两个条件则是疾病发生的诱导因素。于是就能解释为什么不同的人群,接触类似的环境,有着共同或者相近的生活习惯,而患病则各有不同。例如有糖尿病,高血压,肠息肉或者肿瘤家族史的患者,在成年以后有较高发生相同疾病的风险,但家族的兄弟姐妹中也有不得病的人群。相反有些家族隐藏而从未有人发生的疾病,在某个个体上出现,也是因为接触了诱发因素而显现出来。通常遗传因素虽然无法一一精确定位,但根据家族的发病史,在未发病是要提前预防,在发病时除了积极治疗以外,还可以通过改善后天的生活环境,饮食习惯来提高治疗效果,和降低复发率。比如高血压患者要低盐,戒烟,糖尿病患者除了要控制血糖以外,还要定期检查是否有眼底的病变或者其他脏器的损伤,等。同样,肠息肉的发生,除了及早发现早期的腺瘤予以及时摘除以外,改变生活和饮食习惯可以降低复发率,具体步骤如下: 饮食方面: 因为消化道直接和食物接触,因此饮食习惯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1.饮食上忌食辛辣刺激,忌烟酒等可能会对肠粘膜造成损伤的食物。 2.适当地减少食用海鲜,避免因为一些异性蛋白过敏导致的长期腹泻等症状,诱发息肉的发生。 3.对于含有亚硝酸盐或者防腐剂保存的瓶装饮料,罐装食品,熏制、腌制肉类等产品,以及隔夜的食物等要尽量不吃或少吃。 4.人工饲养含有激素的河产品等。 5.过量食用肉类,新鲜蔬菜水果摄入较少,饮食结构不合理,饮食不规律等因素。 生活方面: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无可避免也会带来科技发展的很多负产品, 1. 大量的电子产品在较狭小的空间集中放置会产生相应的磁场,长期逗留会导致免疫力的下降。 2. 汽车或家具中较难短期挥发的有毒气体同样也会导致亚健康的状态出现。 3. 长时间呆在空气通风不良的狭小环境,比如卧室或者汽车等地方,会导致机体慢性缺氧,而诱发息肉或者肿瘤的发生。 4. 过度疲劳,长时间体力和精力透支,导致的亚健康状态出现。 情志方面: 现代科学已经证实负面的情绪会导致很多疾病的发生,尤其是过度的精神紧张或者悲伤地情绪会导致包括肠道等多种内脏组织器质性的损伤。 预防措施: 尽量避免或改善上述三方面情况的发生。饮食上以多食富含维生素c的蔬菜水果为主,适当的户外运动,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情。
王振宜 2014-11-07阅读量1.4万
病请描述: 问:我今年59岁,去年发现大便擦干净后,过一会儿特别是走路后,便液会自行流出来,很痛苦。后来到医院肛肠科看了,医生说是肛门失禁,用药治疗三个多月,不见好转也没有加重。我该怎么办呢?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肛肠科主任医师 王振宜 答: 对于您述说的情况,其实有很多的情形可以引起,比如:盆底内脏下垂、直肠粘膜内脱垂、内痔或混合痔三期阶段,长期腹泻的患者,或者便秘时常使用泻药的患者,有过肛门口手术史的患者等等,而对于中老年的女性来说,由于生理结构和产育等原因,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会发生一些相应的退行性变化,例如整个内脏会有下降的趋势,尤其是在疲劳的时候,会出现肛门由于括约肌关闭不全,而出现少量的排气,排液无法完全控制得情况。虽然有时量不会很多,但也会影响生活质量,甚至导致患者不敢出门,减少了日常的社交活动等。 虽然您说去过医院肛肠科就诊,也进行了三个月的治疗,但个人感觉就您目前的年龄,诊断为肛门失禁似乎依据还不够充分,或许您还有未告知的其它病史或者做过的检查。通常正规的检查除了需要进行常规的肛指检查外,还要进行一系列,诸如肛管张力检测,来评估括约肌的功能;肌电图的检测来看是否有神经方面的问题;肠镜检查来排除直肠腺瘤等问题,当然最多临床上遇到的还是痔疮脱垂,导致部分肠粘液外流,尤其是在疲劳的时候。因此目前就给自己的症状下了诊断似乎不是很妥当,如果有可能还是可以到肛肠病专科再做个详细检测。通过检测,如果排除了恶性疾病的可能,那么上述的良性疾病有些是可以通过用药治愈的,而有些也可以通过用药和改善生活习惯来缓解症状的出现。比如积极治疗内痔和粘膜内脱垂的症状,调理肠胃,注意休息,不走长路、搬重物、长时间久坐久站,适当锻炼提肛运动等。此外,还要调适心情,正确理解和看待一些随着年龄增长而产生的退行性变化,把它对生活的影响降低到最小。
王振宜 2014-11-07阅读量1.4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