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请描述:性早熟是指儿童在生理和心理上过早进入青春期。通常情况下,女孩在 7.5 岁左右进入青春期,男孩在 9 岁左右进入青春期。但是,如果孩子在这个年龄之前就开始出现青春期的迹象,如乳房发育、月经初潮和生殖器发育,就可能是性早熟。性早熟会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负面影响,因此家长和社会都应予以重视。 导致性早熟的原因多种多样,可能与遗传、环境、肥胖、营养不良和药物接触等因素有关。此外,性早熟还可能由某些疾病引起,如性早熟、性腺肿瘤和颅内肿瘤等。如果儿童出现性早熟的迹象,应尽快就医,并接受全面的身体检查,以确定病因。 青春期过早对儿童的身心健康有许多负面影响。在生理上,过早释放性激素会导致骨骼发育不良,从而影响最终的生长发育。在心理上,性早熟会导致儿童出现自卑、焦虑和抑郁等心理问题。此外,对于女孩来说,月经初潮会导致心理和生理上无法适应变化,对学业、家庭和社会关系产生负面影响。 要治疗儿童性早熟,首先必须找出病因,并采取适当措施治疗各种病因。一般来说,医生会使用抑制性激素分泌的药物来延缓青春期的发育。对于一些病因明确的疾病,如青春期过早、肾上腺腺瘤等,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此外,家长和老师应给予孩子足够的理解和支持,帮助他们应对生理和心理的变化。 家长和社会应采取多种措施预防儿童性早熟。首先,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包括合理饮食、充足睡眠和适量运动。儿童性早熟的饮食建议和普通儿童的健康饮食建议相似,主要是保持均衡营养,控制热量摄入,避免过多的高糖,家长还应该注儿童的饮食习惯,避免让孩子过度依赖高糖、高盐、高脂食物,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其次,避免让儿童接触过多的化学物质,如塑化剂和激素,这些物质会影响他们的内分泌系统。此外,家长应注意观察孩子的身体变化,一旦发现异常,应立即就医。 总的来说,青春期过早是一个值得重视的现象。家长、学校和社会都应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帮助孩子度过这一特殊阶段,健康成长。
生长发育 2024-01-30阅读量2078
病请描述: 肺结节咨询是呼吸科门诊最常见的一个病种, 近年来,针对结节型肺癌患者中药治疗,本人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尤其发现肺癌七抗体检查异常的结节型肺癌患者采用中药规范治疗,获得了较好疗效。经过治疗2-3个月后,就能看到七种肺癌自身抗体指标好转,很有意思的发现,部分七种肺癌自身抗体指标好转恢复正常者停中药治疗,过几个月监测又有复发回到肺癌七抗体指标再次异常的现象。为此,有必要继续深入探讨这个问题。 让结节型肺癌患者、广大肺结节患者更多了解肺癌七抗体异常的问题,了解惰性肺癌的概念问题,了解惰性肺癌的影像学表现,了解惰性肺癌的病理学表现,了解惰性肺癌的机制研究问题,了解惰性肺癌的当前治疗现状。 一、首先,七种肺癌自身抗体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七种自身抗体分别是GAGE7、PGP9.5、 CAGE 、MAGEA1、SOX2、p53、GBU4-5自身抗体。1、GAGE7:属于肿瘤/睾丸抗原,只表达于恶性肿瘤以及睾丸组织。该蛋白具有抗细胞凋亡的活性,其自身抗体在鳞状细胞肺癌的早期可检出。2、PGP9.5:神经元胞质白基因产物9.5。其表达不依赖于神经的分化而独立存在,与肿瘤的病理分期密切相关,在原发性肺癌中有大量表达。 3、CAGE :只表达于恶性肿瘤和睾丸组织,因此被称为肿瘤/睾丸抗原。它的表达量与细胞周期有关,在癌细胞中激活 ERK 和p38蛋白并增加肿瘤细胞的扩散。4、MAGE A1:只表达于恶性肿瘤和睾丸组织,因此被称为肿瘤/睾丸抗原。MAGE A1在非小细胞肺癌中表达与较差的预后相关。5、SOx2:能够诱导肿瘤癌信号 EGFR 及BCL2L1,促进肺癌细胞的增殖、存活;同时Sox2还是 I 期肺腺癌预后不佳的独立预测因子,且与复发风险相关。6、p53:是全世界最早发现的抑癌基因之一,p53蛋白能调节细胞周期以及避免细胞癌变的发生。在许多癌症病例中,p53基因突变导致的p53蛋白失活是癌症产生的一个重要步骤。7、GBU4-5:属于 ATP 结合 RNA 解旋酶,在癌变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具有肿瘤特异性和免疫原性。 这好比肺是一座城,有七个城门。每个基因代表一座城门守卫。不管有多少个指标阳性,只要有指标阳性,就说明肿瘤免疫应答已经激发,表示有敌情来犯。要注意警戒!多个指标阳性,风险更高一些,但是不能区分肺癌的类型,也不代表分期更晚,而是提示风险更高。 如果肺癌抗体阳性,本质是肿瘤免疫应答已经激发了。就像马拉松的发令枪,枪响了,我们就开始朝着肺癌这场马拉松跑去。刚开始起跑的时候,肺癌细胞尚少,还不能形成肺上可见的结节或肿块。这个时候,我们其实还有离开这场比赛的机会(即预防肺癌的机会)。因此,肺癌抗体阳性,肺上没有肺结节,其实是一个提示我们预防肺癌的信号。此时可以指导检测者远离致癌因素的暴露,比如戒烟,同时通过合理运动提高自己的免疫力。二、其次我们看看惰性肺癌的定义 低剂量 CT ( low -dose computed tomography , LDCT )应用于肺癌筛查可以早期诊断肺癌并降低病死率,但却不可避免地检出大量生长缓慢、预后良好的惰性肺癌。惰性肺癌由于其生长缓慢、长期存在的特性,而更容易被 LDCT 筛查检出;而短时间内对惰性肺癌进行多次影像学复查、过早手术切除是过度诊疗的原因之一。过度诊疗增加筛查成本、侵入性诊疗风险、辐射暴露,同时也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而对惰性肺癌的深入了解对避免过度诊疗十分必要。 美国国家肺癌筛查试验( national lung screening trial , NLST )研究中报告惰性肺癌的发生率约为18.5%。惰性肺癌较侵袭性肺癌更容易出现在低危肺癌人群中,即年轻患者、女性患者。 Lu 等发现47%的肺结节型肺癌在不同时段可能有不同的生长模式,即惰性生长和侵袭性生长交替出现。 Lee 等发现磨玻璃结节型肺癌在稳定多年后出现增长,增长危险因素为恶性肿瘤病史及结节出现实性成分。前述两项研究均提示惰性肺癌与侵袭性肺癌是相互联系的,并非独立存在。二者在影像学、病理学、分子特征等方面各有特点又相互联系。尽管惰性肺癌有低度恶性潜能,但多数惰性肺癌可长期保持稳定。惰性肺癌在定期影像学随访下通常不会引起肺癌相关的死亡,因而对惰性肺癌的管理多推荐定期影像学随访,如有变化,及时手术。值得注意的是,部分惰性肺癌有向侵袭性肺癌转化的风险,因此如何鉴别此类惰性肺癌、明确手术时机是目前面临的临床难题。 惰性肺癌的定义目前没有公认标准。惰性肺癌曾被定义为不会引起临床症状、不经治疗也不会导致死亡的肺癌,研究表明,存在未被发现的"肺癌储存库",即部分肺癌仅在尸检中发现,不会引起临床症状也未导致患者死亡,这支持惰性肺癌的存在。但这种定义方法不利于临床实践应用和临床研究的开展。 有研究者依据肿瘤容积倍增时间( volume doubletime . VDT )来定义惰性肺癌,即以肺癌增长速度来区分情性肺癌和侵袭性肺癌。研究表明:肺癌 VDT 与其恶性程度有关,VDT 越短的肺癌其恶性程度越高、侵袭性越强、预后越差。侵袭性肺癌的 VDT 通常小于400天,而 LDCT筛查发现的 VDT 大于400天的肺癌通常预后良好。 Thalanayar 等将惰性肺癌的标准定义为 VDT 大于400天且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显像( PET - CT )最大标准摄取值小于1的肺癌,其发生率约为18.5%; Veronesi 等将惰性肺癌定义为 VDT 大于600天的肺癌,其发生率约为10.8%。 有研究者从病理学角度将惰性肺癌定义为肿瘤无淋巴管、血管、胸膜、淋巴结累及,伴或不伴基质浸润,符合该标准的441例患者中仅10例出现肺癌复发。但该定义也仅能应用于回顾性研究,不利于前瞻性研究的开展与临床实践。研究发现,在纯磨玻璃结节中,小于10mm的病变通常为浸润前病变,在混杂磨玻璃结节中,病变直径小、实性成分比例小、无分叶、无毛刺通常为浸润前病变。 Suzuki 等的研究表明,实性成分≤25%且直径≤2cm的结节多数不具有侵袭性,为放射性非侵袭性肺癌,不会发生脏层胸膜浸润、脉管癌栓和淋巴结转移,预测病理性非侵袭性肺癌(无淋巴管、血管、淋巴结浸润)的特异度达98.7%。因此,这部分放射性非侵袭性肺癌,即实性成分≤25%且直径≤2cm的磨玻璃结节型肺癌,也属于惰性肺癌。 Suzuki 等随后的研究发现,实性成分≤25%且直径≤2cm的磨玻璃结节型肺癌经手术切除后,患者5年无疾病复发生存率达99.7%。 Suzuki 等还发现实性成分≤25%且直径≤2cm的肺磨玻璃结节中,91%为肺腺癌,4.9%为不典型腺瘤样增生,4.1%为非肿瘤性病变,且非肿瘤性病变更容易出现在结节直径≤1cm的磨玻璃结节中。长期保持稳定的混杂磨玻璃结节实性成分多≤25%。三、惰性肺癌的影像学表现 惰性肺癌在影像学上通常表现为纯磨玻璃结节(又称非实性结节)和混杂性磨玻璃结节(又称部分实性结节)。大多数持续存在的纯磨玻璃结节和混杂磨玻璃结节可长期保持稳定,约20%的纯磨玻璃结节和40%的混杂磨玻璃结节在随访过程中出现生长。 纯磨玻璃结节型肺癌的生长多数符合惰性发展过程。有研究表明,纯磨玻璃型肺癌平均 VDT 为813天。一项关于纯磨玻璃结节型肺癌预后研究的荟萃分析表明,纯磨玻璃结节型肺癌经手术切除后,患者的5年肺癌特异性生存率达100%,不会出现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该研究从而提出纯磨玻璃结节型肺癌的本质为惰性肺癌。有研究发现病理证实为浸润性腺癌的纯磨玻璃结节型肺癌也不会出现局部复发。Chang 等发现1例磨玻璃结节型肺癌患者存在纵隔淋巴结转移,此例磨玻璃结节型肺癌在初始影像学表现为纯磨玻璃结节,随后进展为混杂磨玻璃结节,并在随访68个月后接受手术,淋巴结转移的具体时机不详。 Yankelevitz 等发现在84例初始影像学表现为纯玻璃结节的肺癌中,虽然22例在术前出现了实性成分,但是经过长达78个月的随访,参与者的肺癌特异性生存率为100%。 混杂磨玻璃结节型肺癌的生长多数也符合惰性发展过程,研究者对 NELSON 研究中混杂磨玻璃结节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持续存在的混杂磨玻璃结节虽有高度恶性可能,但大多数生长缓慢,平均肿瘤 VDT 大于400天。 Kakinuma 等进行的一项多中心、前瞻性研究也有类似发现。混杂磨玻璃结节中的实性成分与病理上侵袭成分相关,混杂磨玻璃结节型肺癌生长速度与实性成分的大小有关。实性成分是混杂磨玻璃结节增长的危险因素,但只要规律地进行影像学随访和及时干预,混杂磨玻璃结节增长通常不会引起肿瘤分期的明显增加。有研究表明,实性成分≤6mm,最大标准摄取值<0.6的肺恶性结节常呈惰性的自然病程。混杂磨玻璃结节型肺癌不同的实性成分比例、实性成分大小可以预测病理浸润浸润性腺癌,但患者的生存率差异却没有统计学意义。
王智刚 2023-10-25阅读量1423
病请描述:5、胆囊息肉的治疗 胆囊息肉样病变多为良性病变,通常依靠影像学和病理学检查确定其治疗方法和手段。尽管成像设备(如超声、CT、内镜超声等)已广泛应用于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诊断,但术前仍难以区分恶 性的息肉和非恶 性的息肉。因此,在胆囊息肉样病变的治疗中,有必要区分癌前病变与早期胆囊癌。同时,临床上胆囊腺瘤的早期发现对胆囊癌的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恶性转化前后腺瘤的预后有显著差异,因此手术时机是非常重要的。许多非肿瘤 息肉患者喜欢切除胆囊,即使胆囊功能仍然正常,因为他们担心息肉会癌变。对于非肿瘤 息肉来说,胆囊切除术显然是不必要的。 PLG治疗包括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PLG手术的疗效非常显著,但对何时进行有效的手术治疗有不同的看法。胆囊在人体的消化道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结肠癌和胆汁反流性胃炎在胆囊切除术后的发病率显著增加。许多研究者认为PLG的手术适应证极需建立,胆固醇息肉占PLG总数的50%以上的大部分,是没有恶性肿瘤的息肉,不需要进行手术治疗。严格来说,胆固醇息肉不是息肉,它们由附着在胆囊壁上的泡沫细胞形成。一般来说,它们不会发展为恶性肿瘤。随着饮食结构的改变及药物的广泛应用,有可能会自愈。因此,胆固醇息肉可以进行随访观察,定期复查B超。如随访过程中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或息肉迅速增长,则应考虑外科手术治疗。虽然目前尚无炎症 性的息肉恶性转化的报道,但如果出现胆囊炎症,且临床症状反复发作的情况下应进行外科治疗。除胆固醇息肉外,其他类型息肉可能发生恶性转化。因此,一旦发现病变,应及时切除。 PLG的手术适应证目前争议较大有观点认为,单个病变直径大于1cm且超过60岁的息肉应高度怀疑胆囊癌可能,应尽快进行手术治疗。另外有研究认为60岁以上的胆囊息肉直径超过1cm、合并胆囊结石的病变无症状时也应行胆囊切除术。有研究报告了97例患者,67例带蒂PLG标本,其中13%(9例)为癌症。30例无蒂息肉中33%(10例)为癌症,有蒂息肉癌变最大直径明显大于无蒂癌。因此,他认为最重要的指标不是息肉的大小,而是无蒂。即使直径小于10毫米,无蒂胆囊息肉样病变也应立即切除。当胆囊直径大于10 毫米时,可进行胆囊带蒂息肉样病变的手术。Masi认为PLG都可能是恶性的,一旦被发现就应该切除。 第四届全国胆道外科会议提出了基于PLG的四种癌症风险识别指标分别为单一病变、直径大于10mm、广基、息肉大小呈上升趋势,在临床上这四项指标对判断PLG的良恶性具有重要意义。对于PLG来说,不应盲目行胆囊切除术,也应避免延误可能是胆囊癌或有胆囊癌倾向的病变的治疗。没有上述适应证的PLG暂时可不手术,但应定期复查腹部B型超声,复查期限为六个月。综上所述,胆囊息肉直径大于1cm且年龄大于50岁、合并结石,建议对单发息肉进行手术根治。由于PLG生长速度约0.4mm/年,无症状患者可通过B型超声定期随访肝胆外科门诊。如果息肉在随访中出现异常生长,也可以及时切除。此外,通过适当的健康教育或药物进行干预,如改变饮酒习惯、改善睡眠质量、降低高脂饮食等其他危险因素,可以减缓胆囊息肉的生长和发展。 胆囊息肉的危险因素多种多样,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临床治疗策略各有千秋。近年来,PLG逐渐成为了一个研究热点。目前,对于PLG的危险因素及发病机制研究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如各种PLG类型癌变的风险、PLG各种危险因素的交互作用、胆囊切除术的适应证、PLG的分子发病机制、以及合并胆囊结石或其他相关因素等都没有形成统一的结论。在今后的研究中,PLG的危险因素、发病机制及其诊断和治疗策略,还将是研究的重点,这也是临床工作中胆囊息肉的预防及诊疗的重要参考依据。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仍有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研讨和分析。 本文选自王凯旋等,胆囊息肉发病及诊疗研究概况。 原文链接地址:铁路系统职工胆囊息肉和胆囊结石患病与危险因素分析-中国知网(cnki.net)
赵刚 2023-10-23阅读量1424
病请描述:5、胆囊息肉的治疗 胆囊息肉样病变多为良性病变,通常依靠影像学和病理学检查确定其治疗方法和手段。尽管成像设备(如超声、CT、内镜超声等)已广泛应用于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诊断,但术前仍难以区分恶 性的息肉和非恶 性的息肉。因此,在胆囊息肉样病变的治疗中,有必要区分癌前病变与早期胆囊癌。同时,临床上胆囊腺瘤的早期发现对胆囊癌的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恶性转化前后腺瘤的预后有显著差异,因此手术时机是非常重要的。许多非肿瘤 性的息肉患者喜欢切除胆囊,即使胆囊功能仍然正常,因为他们担心息肉会癌变。对于非肿瘤 性的息肉来说,胆囊切除术显然是不必要的。 PLG 治疗包括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PLG 手术的疗效非常显著,但对何时进行有效的手术治疗有不同的看法。胆囊在人体的消化道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结肠癌和胆汁反流性胃炎在胆囊切除术后的发病率显著增加。许多研究者认为 PLG 的手术适应证极需建立,胆固醇息肉占 PLG 总数的50%以上的大部分,是没有恶性肿瘤的息肉,不需要进行手术治疗。严格来说,胆固醇息肉不是息肉,它们由附着在胆囊壁上的泡沫细胞形成。一般来说,它们不会发展为恶性肿瘤。随着饮食结构的改变及药物的广泛应用,有可能会自愈。因此,胆固醇息肉可以进行随访观察,定期复查 B 超。如随访过程中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或息肉迅速增长,则应考虑外科手术治疗。虽然目前尚无炎症 性的息肉恶性转化的报道,但如果出现胆囊炎症,且临床症状反复发作的情况下应进行外科治疗。除胆固醇息肉外,其他类型息肉可能发生恶性转化。因此,一旦发现病变,应及时切除。 PLG 的手术适应证目前争议较大有观点认为,单个病变直径大于 1cm 且超过 60 岁的息肉应高度怀疑胆囊癌可能,应尽快进行手术治疗。另外有研究认为 60 岁以上的胆囊息肉直径超过 1cm、合并胆囊结石的病变无症状时也应行胆囊切除术。有研究报告了 97 例患者 ,67 例带蒂 PLG 标本,其中 13%(9 例)为癌症。30 例无蒂息肉中 33%(10 例)为癌症,有蒂息肉癌变最大直径明显大于无蒂癌。因此,他认为最重要的指标不是息肉的大小,而是无蒂。即使直径小于 10 毫米,无蒂胆囊息肉样病变也应立即切除。当胆囊直径大于 10 毫米时,可进行胆囊带蒂息肉样病变的手术。Masi 认为 PLG 都可能是恶性的,一旦被发现就应该切除。 第四届全国胆道外科会议提出了基于 PLG 的四种癌症风险识别指标分别为单一病变、直径大于 10mm、广基、息肉大小呈上升趋势,在临床上这四项指标对判断 PLG 的良恶性具有重要意义。对于 PLG 来说,不应盲目行胆囊切除术,也应避免延误可能是胆囊癌或有胆囊癌倾向的病变的治疗。没有上述适应证的 PLG 暂时可不手术,但应定期复查腹部 B 型超声,复查期限为六个月。综上所述,胆囊息肉直径大于 1cm 且年龄大于 50 岁、合并结石,建议对单发息肉进行手术根治。由于 PLG 生长速度约 0.4mm/年,无症状患者可通过 B型超声定期随访肝胆外科门诊。如果息肉在随访中出现异常生长,也可以及时切除。此外,通过适当的健康教育或药物进行干预,如改变饮酒习惯、改善睡眠质量、降低高脂饮食等其他危险因素,可以减缓胆囊息肉的生长和发展。 胆囊息肉的危险因素多种多样,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临床治疗策略各有千秋。近年来,PLG 逐渐成为了一个研究热点。目前,对于 PLG 的危险因素及发病机制研究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如各种 PLG 类型癌变的风险、PLG 各种危险因素的交互作用、胆囊切除术的适应证、PLG 的分子发病机制、以及合并胆囊结石或其他相关因素等都没有形成统一的结论。在今后的研究中,PLG 的危险因素、发病机制及其诊断和治疗策略,还将是研究的重点,这也是临床工作中胆囊息肉的预防及诊疗的重要参考依据。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仍有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研讨和分析。 本文选自 王凯旋等,胆囊息肉发病及诊疗研究概况。 原文链接地址:铁路系统职工胆囊息肉和胆囊结石患病与危险因素分析 - 中国知网 (cnki.net)
赵刚 2023-10-23阅读量1423
病请描述:胆囊息肉样病变(PLG),又称胆囊隆起病变,是指由胆囊壁向胆囊腔的局限性隆起的一类病变。临床上,胆囊直径大于15毫米的息肉样病变,多数是恶性的。胆囊息肉的临床分类在不同的临床研究中是不同的,最广泛使用的分类是肿瘤性与非肿瘤 息肉。非肿瘤 息肉包括胆固醇息肉、腺瘤 息肉、腺肌增生、炎 息肉,肿瘤息肉包括平滑肌瘤、腺瘤、神经纤维瘤、脂肪瘤、血管瘤等。近年来,一些学者提出胆囊息肉应根据其病理类型分类:胆固醇病变、良性非胆固醇病变和恶性病变。胆囊切除术后息肉病理活检显示息肉多为良性病变。胆囊息肉高度隐蔽,通常无症状,早期容易被忽视。 大部分PLG是腹部超声检查不经意发现的。然而,大多数胆囊息肉如继续生长,可引起恶心、呕吐、腹痛等症状,导致急性胆囊炎。此外,一些息肉特别是对于直径超过10mm的息 肉有潜在的恶性危险。然而,胆囊恶性肿瘤多数在晚期才被发现,其预后远不如早期发现。胆囊癌是最常见的胆道恶性肿瘤,虽然较为罕见,但胆囊癌占所有胆道肿瘤的80-95%。因此,胆囊息肉应当进行定期复查,超过1厘米的息肉恶性肿瘤可显著增加,是预防胆囊切除术的指标。 1、胆囊息肉的发病率 根据各类研究报道,胆囊息肉的患病率差异很大,影像学方法检出率1.3%-12.8%,胆囊切除术后病理学方法检出率高达13.8%。有研究调查台湾34669人,发现台湾胆囊息肉检出率为9.8%,而在欧洲社会,这一数据为1.4%-6.9%。研究表明,亚洲地区胆囊息肉的发病率远高于西方国家,造成不同地区发病率的差异可能与研究地区、人种及生活方式、检测水平和调查方法有一定关联。这种差异是相关的,但总体数据显示近年来胆囊息肉的发病率一直在上升,其原因可能是人们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的改变。此外,胆囊息肉样病变的检出率也随着健康体检人数的增加和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准确性的提高而提高。目前,胆囊息肉发病率上升的原因尚未定论。 2、胆囊息肉病理分型 病理上,胆囊隆起性病变可分为两种即肿瘤 息肉(腺瘤和腺癌)和非肿瘤 息肉(胆固醇息肉、炎 息肉、腺肌病等)。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合分析,比较科学的分类为Rosai的分类方法,胆囊隆起性病变可分为胆固醇息肉、炎 息肉、腺肌瘤、腺肌瘤病、腺瘤样增生等。胆固醇息肉为良性病变,胆囊壁粘膜胆固醇沉积异常所致,肉眼可见线性黄色条纹,周围粘膜充血,这通常被称为“草蓦样胆囊”。在显微镜下显示结构为黄色,有小叶,绒毛顶部泡沫细胞覆盖完整的上皮细胞,通常被认为是胆固醇沉积的形态学变化。炎 息肉:伴有慢性炎症的胆囊壁,以纤维化、肌层肥厚或泡沫巨噬细胞结节状聚集为特征。镜下可见细胞膜被单核细胞浸润,上皮细胞出现正常、萎缩、增生、化生等变化,这些变化的发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 腺肌病和腺肌病:胆囊内胆汁压力升高,压迫胆囊壁,导致胆囊壁腺管结构不规则。覆盖有柱状或立方状上皮,可能含有结石。罗阿氏窦合并肥厚肌层,称为腺肌瘤(局灶性结节)和腺肌病(弥漫性病变)。病变可累及胆囊的任何部分,但大多数病例位于胆囊底部,形成清晰的病变。腺瘤性增生与腺肌瘤相似,它继发于炎症及结石的茹膜改变。与胃肠道相应病变相似,可见管状、管状绒毛(管状乳头状)或绒毛(乳头状)生长,可见局灶性鳞状细胞化生。大多数管状腺瘤由幽门腺组成,在某种程度上通常是不典型的。他们中的少数为局部浸润癌或原位癌,恶性转化的可能性与腺瘤大小呈正相关。 本文选自王凯旋等,胆囊息肉发病及诊疗研究概况。 原文链接地址:铁路系统职工胆囊息肉和胆囊结石患病与危险因素分析-中国知网(cnki.net)
赵刚 2023-10-12阅读量2654
病请描述:导言: 胃泌酸腺瘤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主要发生在胃黏膜上的泌酸腺细胞中。本文将详细介绍胃泌酸腺瘤的病因、症状以及治疗方法,旨在帮助读者更全面地了解该疾病。 一、病因: 遗传因素:胃泌酸腺瘤可能与遗传基因突变有关,家族性的胃泌酸腺瘤患者更容易出现疾病。 年龄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胃黏膜细胞的功能逐渐减退,易发生异常增生。 幽门螺杆菌感染:胃内的幽门螺杆菌感染可导致胃黏膜炎症,进而引发胃泌酸腺瘤的形成。 二、症状: 1.胃痛和不适:常见的症状之一是胃痛、灼热感和不适感,尤其在吃饭后或胃酸分泌旺盛时出现。 2.饮食异常:患者可能会出现食欲减退、消化不良、恶心、呕吐等消化系统相关症状。 3.贫血和体重下降:由于长期出血或消化功能障碍,引起贫血、营养不良甚至体重下降。 三、诊断: 1.内镜检查:通过内镜检查可以直接观察到胃黏膜的异常情况,确定是否存在泌酸腺瘤。 2.病理组织学检查:取胃黏膜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确定病灶的类型和性质。 3.其他辅助检查:如血液检查、幽门螺杆菌检测等,有助于了解患者整体情况。 四、治疗方法: 1.药物治疗:对于无恶性变化的胃泌酸腺瘤,可采用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进行治疗,以缓解症状。 2.内镜切除术:对于较大或有恶性变化倾向的泌酸腺瘤,可通过内镜手术将病变组织切除,以防止发展为胃癌。 3.保守观察:对于小型、无症状的非恶性泌酸腺瘤,定期进行复查,密切观察病情发展。 结论: 胃泌酸腺瘤是一种常见的胃黏膜疾病,多数患者通过规范治疗和定期检查可以获得良好的预后。然而,应及早就医,并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以便尽早发现和处理潜在的恶性变化。此外,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饮食均衡,对于预防胃泌酸腺瘤的发生也具有积极作用。如果您出现相关症状,建议及时就医以寻求专业的医生指导和治疗。
陈静贵 2023-07-31阅读量5121
病请描述:关于肠息肉 肠息肉是结肠或直肠内黏膜上形成的小肿块,虽多为良性,但若不及时处理,有可能发展成为恶性肿瘤。了解肠息肉的生长因素对于预防和诊治具有重要意义。在本文中,我们将揭秘肠息肉生长的关键因素。 02:05肠息肉生长的关键因素 遗传因素:个体的遗传背景与肠息肉的形成有关。有些人携带与肠息肉相关的基因突变,如家族性腺瘤息肉病和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肠癌等。这些遗传性疾病会增加患者发展肠息肉的风险。 年龄:年龄是肠息肉生长的重要影响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体内细胞修复和再生能力下降,黏膜的保护能力减弱,从而增加了不正常细胞的积累和生长的可能性。 饮食习惯:不良的饮食习惯与肠息肉的发生相关。高脂肪、高蛋白饮食,红肉过多摄入以及低纤维饮食都可能导致肠道蠕动减慢,便便停留时间延长,黏膜受到刺激,增加患肠息肉的风险。 肠道炎症和疾病:慢性肠炎,如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等肠道炎症性疾病的存在会增加患肠息肉的风险。 划重点 综上所述,肠息肉的生长与年龄、遗传因素、饮食习惯、肠道炎症和生活方式等密切相关。了解这些关键因素,我们可以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如定期进行结肠镜检查、保持健康饮食和生活习惯等,以降低患肠息肉和结直肠癌的风险。
傅传刚 2023-06-28阅读量2077
病请描述:一、病例介绍 患者,王某,女性,45岁,因发现血压升高1月余。入院血压150/90mmHg,既往血压最高达220/120mmHg,外院肾上腺CT示右侧肾上腺占位,门诊以“高血压查因”收住入院。 入院后经检查确诊为:右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经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积极降压、控制心率、扩容等对症支持处理及完善相关术前准备后,行手术治疗。手术顺利,术后在未用降压药的前提下血压能维持在正常。 二、疾病介绍 嗜铬细胞瘤是一种罕见的神经内分泌肿瘤,起源于嗜铬细胞,这些细胞主要分布在肾上腺、交感神经节和其他部位。嗜铬细胞瘤可产生过多的儿茶酚胺类物质,如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等,导致高血压、心悸、出汗、头痛、恶心等症状。此外,嗜铬细胞瘤也可能分泌其他激素,如皮质醇、雄激素或雌激素,引起代谢紊乱和内分泌失调。嗜铬细胞瘤虽发病率不高,临床表现各异,从无症状到高血压危象,甚至危及生命,常引起高血压急症,被称之为“高血压杀手”。 三、筛查对象 1.有家族史:如果家族中有嗜铬细胞瘤病例,个体患病风险可能增加,应定期进行筛查。 2.年轻的高血压患者:特别是在30岁以下出现严重和难以控制的高血压,应考虑进行嗜铬细胞瘤的筛查。 3.与嗜铬细胞瘤相关的遗传疾病患者:如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综合征、神经纤维瘤病等,应密切监测嗜铬细胞瘤的发生。 4.出现典型症状的患者:如突发的剧烈头痛、心悸、出汗等症状,尤其是伴随高血压发作,应考虑进行筛查。 四、危象预防 嗜铬细胞瘤危象死亡率高,应注意尽量避免诱发因素:挤压触碰肿瘤、创伤、服用某些药物(糖皮质激素、β-受体阻滞剂,胃复安等)或其他手术应激等。平时生活中应注意尽量避免过度摄入儿茶酚胺类食物和饮料,如巧克力、咖啡、浓茶等,以减少可能对嗜铬细胞瘤的刺激。 五、预后 嗜铬细胞瘤患者在定性、定位诊断明确后,应尽早手术切除肿瘤。但术前准备须充分,通常需2-4周,甚至更长时间,否则易诱发高血压危象和低血压休克而危及生命。嗜铬细胞瘤患者手术治疗效果好,大多数患者成功切除肿瘤后高血压可以被治愈。建议终身随访,每年至少复查1次;有基因突变、转移性嗜铬细胞瘤者应3~6个月随访1次,对其直系亲属应检测基因和定期检查。
叶定伟 2023-06-08阅读量2041
病请描述:简要病史 2022.10 张** 男 65岁 2个月前,因社区免费体检,去当地医院做胃肠镜检查,肠镜检查示“结肠环周LST,结肠多发息肉(距肛缘13-18cm见巨大侧向发育型肿瘤),病理提示:管状绒毛状腺瘤、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平时不看医生的张**也不太懂报告内容,以为息肉没啥关系,不当一回事,检查完后准备回家,正好碰到医院工作的外甥,让解读一下报告,外甥一脸严肃的说道:“这个息肉有点大,这种性质的息肉要尽快切摘除,否则很容易癌变的。”生活拮据的张**心疼钱,想过段时间再说,在外甥和家属的一再劝导下,当月于肠镜下行ESD术,术后病理回报:(结肠LST、ESD标本)管状绒毛状腺瘤伴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局灶癌变。一拿到病理报告的张**看到癌变两字紧张到大汗都不敢出,许久才定住神...... 大肠息肉一定会变成癌吗? 息肉怎么会癌变呢? 息肉摘了病理是癌,还要追加手术吗? 稍作冷静后,张**赶紧打电话给外甥问询,推荐至我院肛肠外科傅传刚教授特需门诊就诊。下午安排肠镜检查,傅教授请家属进来,谈了追加手术大概情况,并对病灶进行了肠镜下自体血标记。 麻醉醒来后,病房的走廊里,得知需要追加手术,张**焦虑紧张的拦住手术回来的傅教授询问到:“傅教授,我这个不是息肉都摘了,为啥还需要手术?“傅教授:“极早期的肿瘤可考虑肠镜下行ESD或EMR切除,但对于浸润至粘膜下层的早癌,有10%的淋巴结转移可能,仅行肠镜摘除及CT无法充分评估淋巴结转移情况,必要时需追加手术切除肠段。要是再耽误3个月,情况完全不一样了,我们现在有先进的3D腹腔镜技术,术后创伤小、恢复快。要放宽心,把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来做“。听了傅教授的一席话,张**终于放下心来,开始积极配合各项术前检查。 3D腹腔镜下根治性直肠前切除术(自体血定位+NOSES) (术者:傅传刚、杨飖教授团队) 择期,傅传刚、杨飖教授团队为张**行3D腹腔镜无切口根治性直肠前切除术(NOSES IV式),整个手术过程丝毫不拖泥带水,可以用“行云流水”来形容,仅历时1个小时就顺利完成了,充分展示了3D腹腔镜NOSES手术的优势,真正做到了精细、精准、微创、保功能。 术后第二天张**进食流质,一周后,病理诊断(直肠)直肠肿瘤ESD术后,直肠切除标本内未见肿瘤残留,粘膜缺损伴肉芽组织增生及多核巨细胞反应,符合手术后改变。上、下切缘及另送下切缘未见癌累及。肠周淋巴结13枚,未见癌转移(0/14)。 看到病理报告后,张**倒吸了一口冷气,真是不幸中的万幸,幸亏当初听了外甥的话及时做了手术,才捡回来一条命,我出院回家后要向身边的亲朋好友好好宣传体检的重要性,特别是胃肠镜,一定要去做,千万不得马虎。 大肠息肉的类型 根据息肉的病理性质大肠息肉分为: 1. 炎*息肉 2. 增生*息肉 3. 腺瘤*息肉 4. 其它类型的息肉 炎*息肉和增生*息肉为良性病变,不会发生癌变。腺瘤*息肉又可以分为,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和混合型腺瘤。腺瘤*息肉可能发生癌变,尤其是绒毛状腺瘤的癌变率更高。其它类型的息肉如幼年*息肉、淋巴*息肉和锯齿状息肉。其癌变率甚至比腺瘤x息肉还要高。 如何预防肠癌的发生? 大约有80%的大肠癌是由大肠息肉演变而来的,为了有效地预防大肠息肉发生癌变。所以,早期发现并处理大肠息肉可能预防大肠癌的发生。结直肠息肉早期几乎没有任何症状。当息肉增大到一定程度后,才会出现腹痛、便血、腹泻等表现,但是此时息肉往往已经发展成为了大肠癌。所以,建议50岁以上的人群常规行结肠镜检查,发现的大肠息肉全部摘除,并定期随访,这样就能预防大肠癌的发生了。
傅传刚 2022-12-14阅读量2274
病请描述:肾上腺危象是指由各种原因导致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不足或缺如而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状,可累及多个系统。主要表现为肾上腺皮质激素缺乏所致的症状,如脱水、血压下降、虚脱、厌食、呕吐、精神不振、嗜睡乃至昏迷。 1.病因 (1)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因感染、创伤和手术等应激情况,或停服激素而诱发肾上腺皮质功能急性低减。 (2)长期大量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抑制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即使停药1年,其功能仍处于低下状态,尤其对应激的反应性差。长期接受皮质激素治疗的病人,遇到应激时,如不及时补充或增加激素剂量,也将发生急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 (3)肾上腺手术后:因依赖下丘脑垂体的肾上腺皮质增生或肾上腺外疾病(如转移性乳腺癌),作肾上腺切除术;或者肾上腺腺瘤摘除术后,存留的肾上腺常萎缩,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功能,由于腺瘤长期分泌大量皮质醇而受抑制,其功能的恢复,需时至少9个月或1年以上,如不补充激素或在应激状况下不相应增加激素剂量,也可引起急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 (4)急性肾上腺出血:常见的为严重败血症,主要是脑膜炎双球菌败血症,引起肾上腺出血,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有关。其他细菌所致败血症、流行性出血热等也可并发肾上腺出血。 (5)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至今已知有九种酶的缺陷,有21羟化酶、11β羟化酶、17α羟化酶、18羟化酶、18氧化酶、Δ5-3β羟类固醇脱氢酶、22碳链酶、17β羟类固醇脱氢酶和17、20裂解酶。多数酶均为皮质醇合成所必需。其中Δ5-3β羟类固醇脱氢酶、22碳链酶与18羟化酶和18氧化酶等缺陷也可影响潴钠激素的合成。 2.临床表现 肾上腺危象的临床表现包括肾上腺皮质激素缺乏所致的症状,以及促发或造成急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的疾病表现。肾上腺皮质激素缺乏大多为混合性的,即糖皮质激素和潴钠激素两者皆缺乏。 (1)发热:多见,可有高热达40℃以上,有时体温可低于正常。 (2)消化系统:厌食、恶心、呕吐等常为早期症状,如能及时识别,加以治疗,常很快好转。也可有腹痛、腹泻等症状。 (3)神经系统:软弱、萎靡、无欲、淡漠、嗜睡、极度衰弱状,也可表现为烦躁不安、谵妄、神志模糊,甚至昏迷。 (4)循环系统:心率快速,可达160次/min,四肢厥冷,循环虚脱、血压下降,陷入休克。由于本病存在糖皮质激素和潴钠激素两者均缺乏,因此比Sheehan危象更容易、更快速地出现周围循环衰竭。多数病人神志改变与血压下降同时出现;少数病人神志改变在前,随之血压下降继现。我们观察到神志和血压的改变最早出现在诱因发生后4h,1/3和2/3的病人分别在24、48h内出现。 (5)脱水征象:常不同程度存在。 3.检查 白细胞总数增高,血浓缩和感染所致。中性多核细胞增多。血色素增高、血浓缩。 高血钾、低血钠、低血糖、血尿素氮轻度增高,轻度酸中毒以及血皮质醇总量降低。 4.治疗 (1)补充糖皮质激素:如有意识障碍和休克,应立即将氢化考的松琥珀酸钠酯100mg溶于少量液体中由静脉注入,此为水溶性制剂,吸收快,能迅速进入体内,产生即刻和短暂改善循环衰竭的效果。随后氢化考的松(此制剂在水中溶解度小,溶于50%乙醇溶液100mg/20ml,应用时需用等渗盐水或5%葡萄糖500ml稀释)100~400mg溶于500~2000ml液体中静脉滴注。 (2)补充盐皮质激素:如用氢化考的松琥珀酸钠酯或氢化考的松后,收缩压不能回升至13.3kPa(100mmHg),或者有低血钠症,则可同时肌注醋酸去氧皮质酮(DOCA)1~3mg,日1~2次,也可在病情好转并能进食时改服9α氟氢考的松0.05~0.2mg/d。严重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低减或双肾上腺全切除后的病人需长期服维持量。应用盐皮质激素期间要注意有无浮肿、高血压和高血钠等潴钠、潴水药物过量的副作用。 (3)纠正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在严重肾上腺危象时,脱水很少超过总体液的10%,估计液体量的补充约正常体重的6%左右,如体重70kg,应补充液体量约4000ml。补液量尚需根据个体的脱水程度、年龄和心脏情况而定。输液的成分,开始给5%葡萄糖盐水1000ml,以后酌情而定,可补钠150~250mmol/L。由于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的病人,肾脏排泄水负荷的能力减退,因此液体输入的总量和速度均需掌握,不能过量和过速,以防诱发肺水肿。如治疗前有高钾血症,当脱水和休克纠正,尿量增多,补充糖皮质激素和葡萄糖后,一般都能降至正常,在输入第3L液体时,可酌情补钾20~40mmol,以补充总体钾的不足。本病可有酸中毒,但一般不成为严重问题,不需补充碱性药物,当血二氧化碳结合力低于22Vol%(血碳酸氢<10mmol/L)时,可补充适量碳酸氢钠。 (4)预防和治疗低血糖:虽然本病只缺乏皮质醇而不同时伴有生长激素的降低,因此低血糖的发生不如Sheehan病危象那么多见,但亦应注意,治疗期间需供给足量的葡萄糖。如果病人在家中或基层医疗单位已处于终末期,缺少上述特效药物,可立即静脉注入50%葡萄糖60~100ml,有助于延长生命,急取时间,使有可能采取特效的治疗措施。 (5)处理诱因:合并感染时应选用有效、适量的抗生素,切口感染需扩创引流,在抢救期间应同时积极处理其他诱因。病情危险期应设特护,加强护理。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者对吗啡、巴比妥类药物特别敏感,在危象特效治疗开始前,应禁用这类药物。 5.预防 应教育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的病人坚持持续服激素,不得任意间断。当遇应激情况时必需在医师的指导下增加剂量,如有上呼吸道感染拔牙等小的应激将激素量增加一倍直至该病痊愈,一般4~5天之内即见控制。如有大的应激如外科手术心肌梗死,严重外伤和感染等,应给予氢化考的松至200~300mg/d。在手术前数小时即应增加激素用量,当病人外出施行时必需携带足量的激素以备应用。
吴玉伟 2022-10-08阅读量34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