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请描述:几年前开刀的一个手术病人,右肺的上肺叶有5个磨玻璃结节。最大的磨玻璃结节大约18×27毫米。病人没有任何症状。下面从上自下依次展示5个磨玻璃结节。 第1个和第2个磨玻璃结节在同一高度 前面的两个蓝箭头指示的第1个磨玻璃结节大约8毫米,后面的黄箭头和蓝箭头指示的第2个磨玻璃结节大约13毫米。 第3个磨玻璃结节 第三个磨玻璃结节较小,两个蓝色箭头指示的里面并列4个小空泡。这4个小空泡在手机上看的有点吃力,在电脑上看的很清楚。这张照片黄色箭头指示的是最大的磨玻璃结节——第4个磨玻璃结节的足侧一小部分。 第4个磨玻璃结节 最大的磨玻璃结节约27毫米,内部有一个较大的不规则空泡,结节内实性成分不少,周围血管聚拢,一看就已经超过了微小浸润性腺癌阶段,已经到了浸润性腺癌的阶段。 第5个磨玻璃结节 这个磨玻璃结节较小。 手术 因为5个结节全部在右上肺,所以我做了右上肺叶切除术,淋巴结清扫术。术前没有用弹簧圈定位。术中切下肺叶后先找到最大磨玻璃结节,再变身为测绘工程师寻找其它4个结节。老天保佑!我一共找到4个磨玻璃结节,第5个磨玻璃结节是否找到不能肯定。 术后病理报告 注意肺切下来后肺会萎陷,结节会小一些;结节浸泡在福尔马林后会脱水进一步缩小。所以病理科测量的磨玻璃结节大小较CT上明显要小。 最大磨玻璃结节,第4个结节,是浸润性腺癌。 第3个结节,病理是微小浸润性腺癌。 第2个结节是原位癌。 第1个结节是不典型腺瘤样增生。再发展就成为原位癌。 第5个结节没有找到。 像这个患者术前没有定位,切除术后寻找多枚结节非常困难。病人是个老烟枪,肺气肿明显,整个肺黑乎乎的,医生找起结节来在碳末沉积的黑色肺组织中寻找结节非常痛苦。 这样条件差的肺,一般的医生能找到当中的2个磨玻璃结节就很不错了。我没有定位,硬是在里面找到了4个磨玻璃结节,所以我很高兴。我尽力找到4个磨玻璃结节,病人和家属也非常高兴。 这个人没有任何症状。多发磨玻璃结节不会有症状,即使是有几个较大的磨玻璃结节一般也没有症状。 不会咳嗽,不会胸痛。本文是陆欣欣医生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陆欣欣 2020-10-04阅读量1.2万
病请描述: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肿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IPMN)是一种少见的胰腺囊性肿瘤。IPMN起源于胰腺导管上皮,呈乳头状生长,分泌过多的黏液,引起主胰管和(或)分支胰管进行性扩张或囊变,是一种潜在恶性的肿瘤。IPMN好发于老年人,最多见于60~70岁,多见于男性,男女之比约2:1。临床症状和体征取决于导管扩张的程度和产生黏液的量。可表现为上腹部疼痛、乏力,也可因胰液流出受阻产生慢性胰腺炎甚至急性发作,或粘液阻塞乳头引起梗阻性黄疸的临床表现。胰腺肿瘤根据肿瘤的部位不同,可以采用不同手术方式。位于胰头的肿瘤(以肠系膜上静脉为界,肠系膜上静脉以右为胰头,以左为胰体),可以采用胰十二指肠切除、或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切除。位于胰尾的肿瘤(以肠系膜下静脉为界,肠系膜下静脉以右为胰体,以左为胰尾),可以采取胰尾切除,根据情况决定联合脾脏胰体尾切除、或者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而胰体(胰腺中段)肿瘤可以胰中段切除,根据情况胰腺端端吻合,或胰腺远端与胃肠道吻合。下面结合一例胰体导管内乳头状黏液腺瘤的病例,和大家聊一聊胰体肿瘤中段切除手术。秦XX,男性,70岁,主因:“体检发现胰腺囊肿2月余”入院。患者2月前体检发现CA-199升高,遂于我院行腹部MRI,发现:1、胰体囊状病变,不除外IPMN可能;2、肝多发小囊肿;3、胆囊腺肌症可能;胆囊小结石;4、双肾多发囊肿,左肾和总部后唇复杂囊肿。患者无腹痛、腹胀,无射性痛,不伴寒颤、发热、黄疸,无腹泻、恶心、呕吐、消瘦、头晕、多汗等。为进一步诊治入院。患者自患病以来,精神状态良好,体力情况良好,食欲食量良好,睡眠情况良好,体重无明显变化,二便无殊,体重无明显变化。查体:体温:36.0℃,脉搏:80次/分,呼吸:18次/分,血压:120/80mmHg。腹部平坦,无胃肠型,无蠕动波,腹式呼吸存在,无腹壁静脉曲张,腹部柔软,无压痛、反跳痛,Murphy sign (-),胆囊未触及,肝脾肋下未触及,腹膜刺激征 (-),腹部未触及包块,腹部叩诊鼓音,移动性浊音 (-),肝区叩击痛 (-),肠鸣音正常,4次/分。辅助检查:2018-12-03 胰腺MRI平扫:1、胰体囊状病变,不除外IPMN可能;2、肝多发小囊肿;3、胆囊腺肌症可能;胆囊小结石;4、双肾多发囊肿,左肾和总部后唇复杂囊肿。 患者胰腺MRI平扫提示胰体囊状病变,不除外IPMN可能,同时CA-199轻度升高,高度怀疑胰体部导管内乳头状黏液腺瘤,我们决定为其实施微创腹腔镜胰体切除,胰腺端端吻合术。术后恢复顺利,术后第九天顺利出院。IPMN根据起源不同,将IPMN分为主胰管型、分支型、混合型,分支型多见于胰头及钩突部,主胰管型多见于胰体和胰尾者,表现为主胰管增宽。混合型表现为胰腺钩突分支胰管扩张合并主胰管扩张。CT和MRI(包括MRCP)表现为主胰管中度至明显扩张,十二指肠乳头可增大并突入肠腔内,胰管壁上的乳头突起由于较小且扁平不易显示。分支胰管型好发于胰腺钩突, CT和MRI主要表现为分叶状或葡萄串样囊性病变,由较小囊性病变聚合而成,且有交通,也可融合而呈单一大囊样肿块,>10 mm的实性结节、主胰管扩张>10mm、弥漫性或多中心起源、壁内钙化及糖尿病临床症状,应高度警惕,提示为恶性IPMN。IPMN应与其他胰腺囊性病变鉴别。IPMN可引起胰腺炎表现,使其与慢性胰腺炎导致的胰管扩张和假囊肿形成鉴别有一定困难,若出现壁结节、乳头状突入十二指肠腔、囊肿与胰管相通有助于IPMN的诊断,而慢性胰腺炎引起的胰管扩张呈串珠状,并可见粗大钙化,这在IPMN罕见。胰腺导管癌坏死囊变后虽也可表现为囊性肿瘤,但其周围仍可见实性成分,加之极易侵犯胰周主要血管及嗜神经生长等特性与IPMN明显不同,易于鉴别。黏液性囊性肿瘤囊内也可见壁结节及分隔,但其多位于体尾部,中年女性好发,多为单一大囊或几个大囊组成圆形或卵圆形肿块,不伴主胰管扩张。IPMN好发于老年男性,多位于胰腺钩突,主胰管不同程度扩张,二者鉴别不难。浆液性囊腺瘤虽也可呈多发微囊样表现,但其发病年龄轻且中心可见星状纤维瘢痕及日光放射状钙化,可与IPMN鉴别。对于IPMN可以根据以下7点辨别良恶性:1.胰体尾的主胰管型IPMN大多为恶性,而胰头钩突分支胰管型相对恶性率较低;2.病变的大小:根据IPMN大小鉴别良恶性还没有统一的意见,一般认为IPMN病灶>3cm为判断标准。但是小病灶也不能完全排除恶性的可能。3.主胰管的宽度:恶性IPMN通常合并主胰管显著扩张(>1.0cm)4.囊内有无合并结节或肿块:IPMN的囊内出现较大的结节或实质性肿块常常提示恶性的可能,5.十二指肠乳头的大小:IPMN由于肿瘤分泌大量黏液,可导致胰管显著扩张,十二指肠乳头部扩大、突出。6.病变内囊的数目:胰腺内直径<3 cm的单囊性病变97%为良性,而多房或者囊内有隔膜者约20%为交界性或者原位恶性肿瘤。7.淋巴结肿大及远隔转移。这一征象是提示病灶为恶性较为有力的证据。对于单发于胰腺钩突的分支型IPMN,且肿瘤直径<2.5cm时,可以随访观察,但肿瘤>3.0cm及其他类型IPMN,因具有潜在恶性的特征,应积极手术切除,其疗效较胰头癌及壶腹癌好。目前根据IPMN位置不同,可以采用不同的手术方式。位于胰头的IPMN,可以采用胰十二指肠切除、或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切除。位于胰尾的IPMN,可以采取胰尾切除,根据情况决定联合脾脏胰体尾切除、或者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而胰体(胰腺中段)IPMN可以胰中段切除,根据情况胰腺端端吻合,或胰腺远端与胃肠道吻合;如果IPMN已经累及胰体和胰尾部,这时无法保留胰尾组织,应该行胰体尾切除,以完整切除肿瘤。目前以上手术方式都可以采用微创腹腔镜手术方式,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是患者的最佳选择。北京医院 普通外科 刘燕南 主任医师、副教授 北京医院 门诊时间:周二上午、周五上午
刘燕南 2020-07-10阅读量2.6万
病请描述:来源: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2诊断 2.1临床表现 早期结直肠癌可无明显症状,病情发展到一定程度可出现下列症状: (1)排便习惯改变。 (2)大便性状改变(变细、血便、黏液便等)。 (3)腹痛或腹部不适。 (4)腹部肿块。 (5)肠梗阻相关症状。 (6)全身症状:如贫血、消瘦、乏力、低热等。 2.2疾病史和家族史 2.2.1结直肠癌发病可能与以下疾病相关:溃疡性结肠炎、结直肠息肉、结直肠腺瘤、克罗恩病、血吸虫病等,应详细询问患者相关病史。 2.2.2遗传性结直肠癌发病率约占结直肠癌总体发病率的6%,应详细询问患者相关家族病史:林奇综合征、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milialadenomatouspolyposis,FAP)等。 2.3体格检查 2.3.1一般状况评价、全身浅表淋巴结特别是腹股沟及锁骨上淋巴结的情况。 2.3.2腹部视诊和触诊,检查有无肠型、肠蠕动波,腹部是否可触及肿块;腹部叩诊及听诊检查了解有无移动性浊音及肠鸣音异常。 2.3.3直肠指检:对疑似结直肠癌者必须常规做直肠指检。了解直肠肿瘤大小、形状、质地、占肠壁周径的范围、基底部活动度、肿瘤下缘距肛缘的距离、肿瘤向肠外浸润状况、与周围脏器的关系、有无盆底种植等,同时观察有无指套血染。 2.3.4三合诊:对于女性直肠癌患者,怀疑肿瘤侵犯阴道壁者,推荐行三合诊,了解肿块与阴道后壁关系。 2.4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了解有无贫血。 (2)尿常规:观察有无血尿,结合泌尿系统影像学检查了解肿瘤是否侵犯泌尿系统。 (3)大便常规:注意有无红细胞、白细胞。 (4)粪便隐血试验:针对消化道少量出血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5)生化、电解质及肝肾功能等。 (6)结直肠癌患者在诊断时、治疗前、评价疗效、随访时必须检测外周血CEA、CA19-9;有肝转移患者建议检测AFP;疑有腹膜、卵巢转移患者建议检测CA125。 2.5内窥镜检查 直肠镜和乙状结肠镜适用于病变位置较低的结直肠病变。 疑似结直肠癌患者均推荐全结肠镜检查,但以下情况除外: (1)一般状况不佳,难以耐受。 (2)急性腹膜炎、肠穿孔、腹腔内广泛粘连。 (3)肛周或严重肠道感染。 内窥镜检查报告必须包括:进镜深度、肿物大小、距肛缘位置、形态、局部浸润范围,对可疑病变必须行病理学活组织检查。 由于结肠肠管在检查时可能出现皱缩,因此内窥镜所见肿物远侧与肛缘的距离可能存在误差,建议结合CT、MRI或钡剂灌肠造影检查明确病灶部位。 2.6影像学检查 2.6.1常用检查方法 (1)CT检查。推荐行胸部/全腹/盆腔CT增强扫描检查,用于以下几个方面: ①结肠癌TNM分期诊断;随访中筛选结直肠癌吻合口复发灶及远处转移瘤。 ②判断结肠癌原发灶及转移瘤辅助治疗或转化治疗效果。 ③鉴别钡剂灌肠造影或内窥镜检查发现的肠壁内和外在性压迫性病变的内部结构,明确其性质。 ④MRI检查禁忌证直肠癌患者。但需了解CT检查评价直肠系膜筋膜(mesorectalfascia,MRF)状态的价值有限,尤其对于低位直肠癌患者。 (2)MRI检查:①推荐MRI检查作为直肠癌常规检查项目。对于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患者,需在新辅助治疗前、后分别行基线、术前MRI检查,目的在于评价新辅助治疗的效果。 如无禁忌,建议直肠癌MRI扫描检查前肌肉注射山莨菪碱抑制肠蠕动。建议行非抑脂、小视野(fieldofview,FOV)轴位高分辨T2加权成像(T2weightedimaging,T2WI)扫描。推荐行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imaging,DWI)扫描,尤其是新辅助治疗后的直肠癌患者。对于有MRI禁忌证的患者,可行CT增强扫描检查。 ②临床或超声/CT检查怀疑肝转移时,推荐行肝脏增强MRI检查(建议结合肝细胞特异性对比剂Gd-EOB-DTPA)。 (3)超声检查:推荐直肠腔内超声用于早期直肠癌(T2期及以下)分期诊断。 (4)X线检查:气钡双重X线造影检查可作为诊断结直肠癌的检查方法,但不能应用于结直肠癌分期诊断。如疑有结肠梗阻的患者应当谨慎选择。 (5)PET-CT检查:不推荐常规使用,但对于病情复杂、常规检查无法明确诊断的患者可作为有效的辅助检查。术前检查提示为Ⅲ期以上肿瘤,为了解有无远处转移,可推荐使用。 (6)排泄性尿路造影检查:不推荐术前常规检查,仅适用于肿瘤较大可能侵及泌尿系统的患者。 2.6.2结肠癌临床关键问题的影像学评价 推荐行全腹+盆腔CT(平扫+增强)扫描检查,可以兼顾肿瘤本身及转移瘤好发部位——肝脏。影像医师需评价结肠癌的TNM分期以及有无肠壁外血管侵犯(extramuralvascularinvasion,EMVI)。对于其他远处转移瘤的筛查,如肺转移瘤,推荐行胸部CT检查;PET-CT检查有助于筛查全身转移瘤。 2.6.3直肠癌临床关键问题的影像学评价 (1)推荐直肠癌患者行盆腔MRI检查。影像需明确:肿瘤的位置、TNM分期、MRF状态、EMVI的有无。 (2)对于其他部位远处转移瘤的筛查,如肺部,推荐行胸部CT检查;肝脏,推荐行肝脏增强MRI或增强CT或超声造影检查,如条件允许,建议首选肝脏增强MRI检查;全身部位的筛查,建议行PET-CT检查。 2.6.4推荐使用直肠癌MRI检查结构式报告,报告模板见表1。 2.6.5可使用结肠癌CT检查结构式报告,报告模板见表2。 对于腹部检查考虑肝转移的病例,可使用肝转移瘤CT及MRI检查结构式报告,报告模板见表3,4。 2.7病理组织学检查 病理学活组织检查报告是结直肠癌治疗的依据。病理学活组织检查诊断为浸润性癌的病例进行规范性结直肠癌治疗。因病理学活组织检查取材的限制,病理学活组织检查不能确定有无黏膜下层浸润,诊断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病例,建议临床医师综合其他临床信息包括内窥镜或影像学评估的肿瘤大小、侵犯深度、是否有可疑淋巴结转移等,确定治疗方案。低位直肠肿瘤可能涉及是否保肛决策时,建议病理医师在报告中备注说明病理学活组织检查组织有无达到“癌变”程度。推荐对临床确诊为复发或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进行KRAS、NRAS基因突变检测,以指导肿瘤靶向治疗。BRAFV600E突变状态的评估应在RAS检测时同步进行,以对预后进行分层,指导临床治疗。推荐对所有结直肠癌患者进行错配修复(mismatchrepair,MMR)蛋白表达或微卫星不稳定(microsatelliteinstability,MSI)检测,用于林奇综合征筛查、预后分层及指导免疫治疗等。MLH1缺失的MMR缺陷型肿瘤应行BRAFV600E突变分子和(或)MLH1甲基化检测,以评估发生林奇综合征的风险。一些结直肠癌抗HER2治疗临床研究获得了可喜的成果,但目前尚无规范的检测判读标准,有条件的单位可适当开展相关工作。 2.8开腹或腹腔镜探查术 以下情况,建议行开腹或腹腔镜探查术: (1)经过各种诊断手段尚不能明确诊断且高度怀疑结直肠肿瘤。 (2)出现肠梗阻,进行保守治疗无效。 (3)可疑出现肠穿孔。 (4)保守治疗无效的下消化道大出血。
张振国 2020-06-28阅读量1.0万
病请描述: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简称为FAP。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表现为整个结直肠(大肠)布满大小不一的腺瘤。多在15岁前后出现息肉,初起时息肉为数不多,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多。 FAP是遗传性疾病 一旦有一个病人发病 其子女就有50%的可能性遗传疾病 约2/3的FAP患者来自父母遗传 而患者的兄弟姐妹也有一半机会得FAP 其余1/3的FAP 患者并不是遗传自父母 原因是由于新的基因突变而引发的 FAP病人的家属需要通过结肠镜检查进行筛查,一旦发现出现FAP应尽早手术切除,以免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发生癌变。FAP会演变成大肠癌吗?如果未及时治疗,FAP患者的大肠息肉几乎100%发生癌变。FAP引起的结直肠癌约占所有结直肠癌患者的1%,病人在出生时并无结直肠息肉,多数在15岁前后出现息肉,初起时息肉为数不多,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多,在病人青少年期整个大肠有成百上千个,息肉越大越容易发生癌变。FAP的息肉大多在30多岁时发生癌变,未治疗者平均死亡年龄在42岁左右。 常见症状 1、腹痛: 为腹部隐痛,个别患者由于息肉较大,出现肠套叠时,患者有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肠梗阻症状,有的肠套叠可以自行复位,症状缓解,但套叠可以反复出现。 2、腹泻或便频、便稀: 腹泻为黏液性,其特征为清晨起床后排出大量无臭味的黏液,严重者会导致水、电解质紊乱,随着息肉增大、增多,症状加重,排便时或可见息肉脱出肛门口。 3、便血: 较为常见,常呈黏液血便,此时息肉往往已经恶变,偶有大量便血,便血多为间歇性,肛门部有下坠感,常误诊为内痔或慢性结肠炎。 4、消瘦、贫血、乏力: 如果出现上述症状,常常提示息肉可能已经癌变!该病的气钡双重造影可以看到肠管有密集的小充盈缺损,边缘似花瓣状,钡排空后可见杂乱的蜂窝状改变,正常黏膜皱襞消失,肠管僵直,但肠腔多无狭窄。 FAP必须手术治疗吗? FAP出现症状的年龄为20岁,发现癌变的平均年龄为35-40岁,20岁左右出现癌变者为数极少,因此理想的手术时间在20岁以前,一旦确诊,应立即行手术治疗。 手术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全大肠切除+末端回肠造口术、全结肠切除+回肠直肠吻合术、全大肠切除+回肠储袋肛管吻合术。具体术式及手术时机还需结合患者具体病情进行综合考虑。 目前临床上以全大肠切除+回肠储袋肛管吻合术最常用,它将可能发生病变的全部大肠切除,根治性好,但是对性功能、排尿功能和大便功能影响较大。 对于一些年轻尚未生育,而且直肠息肉较少者,可以考虑保留部分直肠,然后定期随访将发现的息肉摘除,这样对性功能和大小便功能的影响较小,而且效果也较好。 专家提醒:有FAP家族史的备孕夫妇一定要做好孕期基因筛查,切莫大意。初期是不能检查的,怀孕中期完善排畸检查。 FAP的基因检测 基因测试能够检验APC的突变基因,帮助诊断。方法安全简单,只需为病人抽取20毫升的血液则可。当结果为阳性时,我们便可借着结果,在病人的家人同意下,也可让FAP患者尽早进行治疗,采取适当的癌症预防措施。在适当的治疗和预防方法下,大多数FAP患者的寿命与一般人无异。 FAP的高危人群的筛查和随访 FAP高危人群通常需要从10~15岁开始进行每年的肠镜监测,直至35岁,然后每3年检查一次。基因检测是十分重要的,如果APC基因存在,50%先前的高危人群其实没有从父母遗传突变,而即使存在MYH基因,其发生FAP的几率也是低的(需要父母双方携带MYH突变基因)。肠外检查如女性患者的甲状腺检查也应包括。在随诊中,可综合运用各种检查和分析方法,如体检、结肠镜检、眼科检查、牙齿和下颌骨放射学积分、分子遗传学检测等。IPAA和IRA术后应每3至6个月检查一次肠镜,对于直肠腺瘤可以在内镜下消融,如果腺瘤无法用消融或化学预防,则考虑手术切除直肠。 图片来源于网络
傅传刚 2020-05-17阅读量1.0万
病请描述: 1、肠镜检查发现接结肠肿瘤,若仅镜下肿瘤切除,则可能导致别处有癌灶遗留或其他癌灶未发现。 所以,肠镜下切除肿瘤确诊为癌的(尤其有梗阻患者),需行腹盆增强CT检查进一步明确发现肿瘤段肠管肠壁有无增厚,有无肿瘤转移。但对早期的结肠癌腹部CT很难发现早期肠癌。这就需告知患者和家属,肠镜下手术后3-6月及时复查肠镜,追踪病变肠断结肠黏膜有无异常及术后恢复情况,如果又有息肉或腺瘤新增生物应及早内镜下切除。 临床不可仅凭切除肿瘤病理结果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因:1、中期结肠肿瘤多合并炎症或黏膜溃疡,切除或活检时没有取到真正癌变组织,或者仅取到癌变周边黏膜组织细胞,病理报告则只显示上皮内瘤变等情况,未能引起足够重视。 因病理报告只对活检组织检测,但实际上肿瘤已是中晚期。因此建议结合其它影像学检查(CT,核磁共振MRI、PET/CT)来佐证。如果CT提示肠壁明显增厚,肠镜也发现结肠肿物,可以不再活检,直接考虑开腹切除手术治疗。 结直肠肿瘤的诊断就是依据组织活检病理明确。另外肿瘤分期诊断,对于结直肠癌,需行腹盆增强CT,明确肿瘤大小、位置、肠周淋巴结转移有无,是否侵犯周围脏器;若发现肝脏可疑结节,必要时追查肝脏增强核磁共振或肝脏超声造影,进一步明确。当然,如果结节太小,5mm左右,这些检查也是很难明确的。 对于结直肠肿瘤,最容易转移至肝脏和肺脏,因此建议做胸腹增强CT,胸片或者平扫CT不推荐,尤其是胸片,容易遗漏病变。 其它检查,可以根据患者的表现有选择做。1、颈部淋巴结超声,建议常规做,虽然结肠癌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少见,但是也有,并且超声检查简单费用低,无负损伤。2、头颅CT或MRI,根据患者有无头痛头晕等症状选择,不是常规分期检查内容。3、骨扫描或PET/CT不是常规检查项目,主要考虑费用问题。
张振国 2020-04-14阅读量1.0万
病请描述: 文章来源: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关键词】结直肠肿瘤;早期诊断;筛查;专家共识 结直肠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在全球居于恶性肿瘤第3位,死亡率高居第2位,是占全球发病和死亡首位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1],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近来随着我国生活方式及饮食结构的西化,结直肠癌发病率总体呈现上升趋势[2-4],已成为我国消化系统发病率第2位、患病率第1位的恶性肿瘤[5-6]。2018年预计我国结直肠癌新发病例超过52.1万,死亡病例约24.8万,新发和死亡病例均接近全世界同期结直肠癌病例的30%[7],疾病负担沉重。因此,降低我国结直肠癌的死亡率和发病率既是刻不容缓的重大临床关键问题。 目前我国结直肠癌5年生存率远低于美国及日韩[8],85%以上的结直肠癌发现即已属晚期,即使经过手术、放化疗、靶向治疗等综合治疗,患者的5年生存率仍明显低于40%;相反,早期结直肠癌治疗后5年生存率可超过95%,甚至可以完全治愈。现阶段我国早期结直肠癌的诊断率低于10%,明显落后于日本(1991年早期诊断率已达到20%)和韩国(2009年已超过20%)[8-9]。因此,为改变我国结直肠癌高发病率、高死亡率和低早期诊断率的现状,早期结直肠癌筛查措施亟待在国内推广。 欧美等发达国家已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国家结直肠癌筛查体系,我国结直肠癌筛查始于20世纪70年代[10],目前在部分省市或地区有区域性结直肠癌筛查项目开展[11-13]。为进一步推进我国的结直肠癌筛查计划,2019年4月13日,由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上海)牵头,依托国家消化道早癌防治中心联盟,联合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医师分会消化内镜/内镜健康管理与体检/内镜诊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专业委员会、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国家消化内镜质控中心和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内镜学专业委员会,组织我国消化、内镜、肿瘤、健康管理和内镜质控等多学科专家,以《中国早期结直肠癌筛查及内镜诊治指南(2014年,北京)》[14]为基础,进一步细化并确立适合我国实际情况的早期结直肠癌筛查流程,联合制定本共识意见。 一、相关概念 1.人群筛查(massscreening):也称自然人群筛查(naturalpopulationscreening)或无症状人群筛查(asymptomaticpopulationscreening),是采用标准化设计的筛查方案,进行以人群为基础的筛查。多由国家或地区相关部门统一组织,统一投入,以各种手段督促符合筛查条件的全体人群,在规定的、相对集中的时期内参与筛查。其各阶段实施遵循严格的规范,每项流程均可跟踪审查,需要占用较多资源,常需医疗保险系统支持。在检出早期癌的同时发现并干预癌前病变,目的在于降低该人群或地区的结直肠癌死亡率和发病率。 2.伺机筛查(opportunisticscreening):也称机会性筛查或个体筛查(individualscreening),是一种基于临床,针对就诊者或体检个体的筛查。依托现有医院、体检中心、社区门诊实施,无需额外资源支持,根据个体情况灵活选择筛查方式,旨在早期检出结直肠肿瘤(包括部分癌前病变),优化治疗效果,但无法判断是否可降低某一人群或地区的结直肠癌发病率。结构化的伺机筛查(structuredopportunisticscreening),指由官方政策支撑、医疗保险系统支持,广泛覆盖目标人群,通过各种手段推动完成并关注质量,监测结果的伺机筛查。结构化的伺机筛查以美国的广泛结肠镜筛查为典型代表,在我国尚未开展。 二、筛查目标 筛查长期目标:降低人群结直肠癌死亡率和发病率。 筛查中期目标:提高早期癌在结直肠癌总体中所占的比例,降低筛查间期结直肠癌的发病率。 筛查短期目标:提高人群筛查率,提高早期结直肠癌及重要癌前病变检出率,提高结肠镜检查质量。 推荐评估短期指标促进筛查项目质量持续改进,并酌情兼顾中、长期指标。 三、筛查模式和对象 筛查模式:人群筛查与伺机筛查有机结合。 推荐筛查对象:(1)人群筛查:50~75岁人群,无论是否存在报警症状。(2)伺机筛查:无症状一般个体,参照人群筛查年龄范围,可酌情放宽;有症状特别是有结直肠肿瘤报警症状的个体,不作年龄限制。 四、结直肠癌风险评估 根据危险因素进行风险分层可简便快速筛选出高危受检者,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国内的结直肠癌筛查高危因素量化问卷(表1)凝聚了我国结直肠癌高发现场筛查工作的宝贵经验,尤其适合筛选出有症状、有家族史和高危病史的人群,在我国使用范围广,顺应性良好,是社区筛查的常用风险分层系统[30],但尚有简化优化的空间[31-32]。伺机筛查风险问卷适合于到医院就诊个体的早诊筛查,一般由专业医务人员使用(表2)。亚太结直肠筛查评分[33]及其修订版[34](年龄、男性、结直肠癌家族史、吸烟和肥胖)作为筛选结直肠癌和进展期腺瘤高风险人群的工具更为简洁易用,适用于我国无症状人群,已得到较为广泛的验证[21,35]。基于我国无症状人群年龄、性别、吸烟、结直肠癌家族史、体重指数(BMI)和自诉糖尿病的评分系统可预测结直肠腺瘤、进展期腺瘤和结直肠癌的总体风险,有助于后续筛查方案的选择[36](表3)。 推荐选用结直肠癌筛查评分/问卷进行结直肠癌风险评估,提高筛查参与率,浓缩高危风险人群,指导筛查方法选择。 五、筛查方法 (一)粪便隐血试验(fecaloccultbloodtest,FOBT) (二)粪便DNA检测 (三)结肠镜检查 (四)其他筛查方法 1.乙状结肠镜筛查 2.结肠CT成像技术 3.结肠胶囊内镜筛查 4.血浆Septin9基因甲基化检测 5.粪便丙酮酸激酶(M2-PK)检测 各种筛查方法的特点见表4。 推荐的筛查方法:(1)FIT,推荐筛查周期为每1年1次。(2)粪便DNA检测,建议筛查周期为每1~3年1次。(3)结肠镜检查,推荐筛查周期为每5~10年1次高质量结肠镜检查。人群筛查主要选用上述推荐方法;伺机筛查时,为提高筛查参与率,应结合各方法特点,充分考虑个人意愿,灵活、综合选用筛查方法。 六、结直肠癌筛查的质量控制 初筛环节的质量控制,因人群、方法差异较大,横向对比较为困难,目前建议依托筛查短期指标进行项目的纵向持续质量改进[20]。 高质量的结肠镜检查是保证结直肠癌筛查项目成功的关键。近期一项大规模Meta分析发现,结肠镜腺瘤的漏诊率为26%,进展期腺瘤漏诊率达9%[50]。建议在结直肠癌筛查时严格执行结肠镜检查的质控标准。 1.合格的肠道准备比例应≥90%。 2.盲肠插镜率≥95%。 3.退镜时间≥6min。 4.腺瘤检出率(adenomadetectionrate,ADR)。 5.阳性结肠镜平均腺瘤数(adenomasperpositiveindexcolonoscopy,APPC)。 七、早期结直肠癌筛查的建议流程 绝大多数开展结直肠癌筛查的国家或地区使用两步法筛查,在我国人群筛查也推荐采用两步法进行。通过结直肠癌筛查评分、问卷和(或)常用初筛试验可筛选出高危人群。评分、问卷评定为高风险或FIT、粪便DNA检测阳性者归为高危人群,其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的发生风险明显升高,需接受结肠镜检查;无任一项者为非高危人群(包括部分评分系统的低风险和中等风险人群),风险相对较低,建议采取多轮非侵入筛查和定期随访策略,可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筛查效率。参考国内外的结直肠癌筛查策略,结合最新的高质量临床研究证据,建议我国早期结直肠癌人群筛查流程如图1。对于伺机筛查,则筛查方法更加灵活,流程更体现个体化。此外,随着认识的深入,对于部分较为特殊的人群,已有细致的专题讨论:典型的结直肠癌遗传家系的癌变发生风险很高,其诊治和管理流程依照相应共识进行[70];炎症性肠病相关肿瘤的筛查和监测不同于一般人群,参照相关共识推荐执行[71]。结直肠癌治疗后[72]或结直肠腺瘤切除后[14]的个体,以往在筛查中有所涉及,应逐步纳入规范的肿瘤监测管理。 图1早期结直肠癌筛查的建议流程 注:FIT为免疫化学法粪便隐血试验;a:结直肠癌治疗后依据《中国结直肠癌诊疗规范(2017年版)》定期监测[72];结直肠腺瘤/息肉切除术后监测间隔参考《中国早期结直肠癌筛查及内镜诊治指南(2014,北京)》[14]内镜诊治部分,应尽力完成高质量结肠镜检查,若结肠镜检查质量不满意,可适当缩短监测间隔
张振国 2020-03-02阅读量9717
病请描述: 肝母细胞瘤(hepatoblastoma,HB)是儿童最常见的肝脏肿瘤,起源于未分化的肝脏祖细胞或干细胞。约占儿童原发性肝脏恶性肿瘤的2/3,儿童恶性肿瘤1%,通常在3岁内发病。HB是一种极为罕见的疾病,导致研究样本量较小,HB病因尚不清楚,诊断、治疗仍存在困难。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肝脏外科杭化莲1病因HB发病原因尚不清楚,但是其发生与遗传因素比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FAP)、贝-威综合征(Beckwith-Wiedemann syndrome,BWS),先天异常,低体重出生(low birth weight,LBW)以及父母吸烟明显相关。长期以来FAP被认为与儿童HB的发生有较大联系,FAP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息肉病综合征,其典型的特征是5号染色体长臂APC基因(结肠腺瘤性息肉基因)突变。Hughes LJ等人发现235例有FAP家族史的患儿中1人患HB,Raelene D等人观察到163例FAP患者有4人伴发HB,远高于正常儿童的的HB患病率(0.001%)。BWS是一种先天性生长过度并伴有肿瘤发生倾向的疾病,现在认为这种生长紊乱大多数是因为IGF2的增加表达或者CDKN1C失活或表达丧失。文献记载BWS和胚胎肿瘤发生增加的风险相关,最常见的是HB和肾母细胞瘤,合并BWS的肿瘤发病率在4%和21%之间。HB还伴随其他遗传综合征如18三体综合、索托斯综合症。HB和各种先天异常相关,这些先天异常常伴随遗传综合征。20%HB患者存在先天异常,和肾脏、膀胱及性器官的异常有着明显关联。LBW显著增加了HB的发病风险。与出生体重≧2500g儿童相比,350到1499g之间的儿童HB发生率显著升高。国际癌症研究机构于2009年将HB列为吸烟相关肿瘤,早期英国的研究也证实吸烟父母与不吸烟父母相比,HB发生率明显升高。此外,HB的发生还与子痫、体外授精、父母金属接触、氧疗、全肠外营养、辐射、增塑剂等相关。2诊断病史,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提供了重要的诊断信息,临床结合适当影像学表现便可诊断6个月到3岁HB患儿。1.临床表现与体征腹部肿块常为首发表现,伴随发热、乏力、黄疸、体重下降等表现。肿瘤破裂所致急腹症的表现也可作为首发症状。可出现肝脾肿大、腹水、腹壁静脉曲张、淋巴结肿大等体征。随着病情进展,肿瘤可侵犯血管及远处转移,最常见的远处转移为肺,因此可出现呼吸困难。实验室检查包括血细胞计数,肝功能试验,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等,AFP是HB最重要的指标。70%以上HB患者血清AFP升高,其值与肿瘤的增长呈正相关性。但低水平AFP (< 100 ng/mL)的HB常表现较强侵袭性,预后不佳。AFP还可以作为肿瘤治疗反应及复发早期发现的标志。2. 影像学检查超声检查肿瘤呈巨块状、结节状,边界清晰,包膜完整,肿瘤内呈不均一性增强回声,可出现钙化、囊变、出血、坏死等征象。彩色多普勒超声可显示肿瘤血流增加。CT和MRI两者均显示肝脏占位性病变,可明确肿瘤的部位、大小、边缘及肿瘤内部情况。CT平扫时为等低密度,可伴有钙化、液化,增强后肿瘤不均匀强化。MRI表现为肿瘤在T1WI中为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MRI可进行立体成像,对于判断是否可以手术及术后肿瘤残留等情况优于CT,但三维CT重建成像技术可能优于MRI。全身CT平扫还可明确转移病灶。动脉造影术既可以明确诊断肿瘤大小、血供,同时也可做介入化疗术。3.活检活检可对肿瘤进行精确的病理诊断,常取自未经治疗的样本。HB依据组织病理学分为上皮细胞型和混合型。上皮细胞型分为胎儿型、胚胎型、巨梁型和小细胞未分化型。混合型由上皮细胞和间质细胞组成。在2011年国际病理会议上,HB被分为完全上皮细胞型和上皮、间质细胞混合型(mixed epithelial and mesenchymal,MEM)。完全上皮细胞型分为分化良好胎儿型,有丝分裂活跃胎儿型,胚胎型,上皮细胞混合型,小细胞未分化型,胆道细胞型。MEM型分为畸胎样特征MEM型和无畸胎样特征MEM型。3治疗目前治疗以手术和化疗为主。1.肿瘤切除手术是HB治疗的主要方法。因本病患者肝功能基本正常且儿童肝细胞生长能力强故可行较大范围的肝切除。肿瘤体积较大且新辅助化疗出现后多采用术前化疗后延期手术的方案。化疗后PRETEXT(POST-TEXT)评估有助于选择最佳手术方法,POST-TEXT I 或II期肿瘤行叶切除或半肝切除,POST-TEXT III期肿瘤采用三叶切除,POST-TEXT IV期肿瘤则全肝切除或原位肝移植。术中并发症包括出血,空气栓塞,门静脉、肝动脉或肝管损伤。术后并发症有膈下脓肿,胆瘘,术后出血以及小肠梗阻。出血是最常见的并发症。2.肝脏移植肝脏移植是不能进行HB切除患者的唯一治疗方法,移植后给与免疫抑制剂治疗。其适应症包括:多灶性HB (PRETEXT Ⅳ),PRETEXT Ⅲ期位于主要血管附近的肿瘤和侵及主要血管的肿瘤。完全化疗后肝外肿瘤依然存活以及不能经受手术切除的HB患者不适合进行肝脏移植。3.化疗分为术前化疗与术后化疗。术前化疗可提高肿瘤的切除率及生存率,术后化疗则降低肿瘤复发率,可采用全身化疗。化疗方案基于病人的危险分级而定,COG组织建议PRETEXT I/II期的低危组患者使用顺铂、5-氟尿嘧啶和长春新碱,而PRETEXT III/IV期、小细胞未分化型的中危组患者以及伴有转移性疾病、诊断时AFP<100ng/mL的高危组患者则在此基础上使用多柔比星。患者接受2-8个周期的化疗并且2-6个周期后行肿瘤切除。SIOPEL组织建议PRETEXTI-III期、AFP 4100ng/mL的标准危险组患者采用单剂顺铂治疗。这种化疗方案采用6个疗程,肿瘤切除前化疗4个疗程。而伴肝静脉侵袭的PRETEXT IV、PRETEXTI-III期高危组患者则使用顺铂和多柔比星联合治疗。顺铂采取每周一次共8个疗程,而多柔比星则3周一次共3个疗程。术前化疗8个疗程。化疗后肿瘤体积可缩小40~90%,AFP下降50%~90%。4.靶向治疗最近研究发现作用于生长因子的物质以及改变细胞内信号转导通路的分子可影响肿瘤生长。酪氨酸激酶靶向药物如影响各种生长因子及其受体的舒尼替尼对HB有一定作用。WNT信号通路抑制药物还在研究之中,而HH信号通路拮抗剂已投入临床试验。HH信号通路抑制剂环杷明在体内体外实验中均影响HB生长。目前研究存在进展较缓慢,样本量不足等问题。精确的HB病因、机制仍需要进一步的证实与探索,国际协作需加强以制定更加统一的诊断和治疗方案,以提高患儿的预后。近年来,国际儿童肝脏肿瘤合作研究组织为HB患者的研究建立了国际协作,综合的运用各种诊断、治疗方法,HB患者的治愈率和生存率将大大提高。
杭化莲 2019-12-27阅读量9059
病请描述:第一次在妇科检查中听到“卵巢囊肿”这个词,通常会让不少女性心里都“咯噔”一下:囊肿?和肿瘤是一回事吗?会有生命危险吗?会不会导致不孕啊? 确实,卵巢对于女性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生殖器官,大家会有这些疑虑也很正常。那么今天就让小编带大家了解一下关于“卵巢囊肿”的小知识。 01卵巢囊肿会癌变吗? 卵巢囊肿早期一般没有什么典型症状,所以多数女性是在做妇科B超时才会发现。虽然囊肿听起来好像是一种比较严重的疾病,但大家也不要过于惊慌,因为卵巢囊肿也分不同的情况:有生理性的,非肿瘤性质的,即便是肿瘤性质的,也有良性和恶性之分。 1.生理性卵巢囊肿(比如黄体囊肿等) 如果囊肿直径<5cm,又无证据提示是肿瘤的话,多为生理性囊肿。通常与女性的生理周期有关,多数会自行消失,也不需要服药,注意复查即可。 2.非肿瘤性质卵巢囊肿(如巧克力囊肿) 这种囊肿容易引起痛经、不孕等,因此需要根据医生的建议做处理。 3.肿瘤性质卵巢囊肿 如果囊肿持续增大(直径>5cm),多为肿瘤性质,但仍需区分良性、恶性、囊性、实性。一般卵巢的囊性肿瘤,比如囊性畸胎瘤、浆液性囊腺瘤、黏液性囊腺瘤等多为良性,但也有转化为恶性的可能。因此一旦确定是卵巢肿瘤,大家应听取医生建议,尽早切除或严密随访。 如果囊肿迅速长大,病情发展快,B超液性暗区有杂乱光团,肿块周界不清,则可能为恶性肿瘤。这种情况多见于绝经后女性、青春期或幼女,需根据患者情况尽快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 02.为什么会得卵巢囊肿? 不少年轻的未婚女性,检查出卵巢囊肿后常常会有个疑问:我都没结婚没有性生活,怎么就会得卵巢囊肿呢?! 事实上,卵巢囊肿的发生与性生活并没有多大的关系,即便是青春期或幼女也可患卵巢囊肿,它与遗传、内分泌、环境因素及生活习惯有很大的关系。约有20%~25%的患者有家族遗传史,而内分泌因素导致的排卵障碍会促使卵巢囊肿的产生,从而促使卵巢囊肿的产生。 至于生活中,电离辐射、石棉、滑石粉以及长期精神压力过大、不良生活习惯(比如熬夜、作息紊乱等)也都是诱发卵巢囊肿的因素。 03.得了卵巢囊肿该怎么办? 要吃药吗?要动手术吗?手术危险吗? 得了卵巢囊肿,大家最关心的就是该如何处理,但也并不是所有的卵巢囊肿都需要动手术。比如前面提到过的生理性囊肿,甚至连吃药都不用,3~6个月后复查可能就已经自然消失了;部分子宫内膜异位囊肿也可以用药物保守治疗。 但是,直径在5cm以上的囊肿就需要定期复查B超,如果无消失迹象,持续增长,就需要进一步处理,比如介入、手术等。直径>6cm的囊肿,一般就需要手术切除,且送病理检验。 提醒:以上建议仅做参考,具体治疗仍需根据检查报告由专业医生定夺。 最后,小编想提醒各位女性(尤其是30岁以上的),每年一次的常规妇科检查和B超一定不能省!这样才能尽早发现卵巢囊肿。除此之外,生活中也应注意以下几点: 1. 规律作息、不喝酒不吸烟不熬夜; 2. 注意锻炼,健康饮食(避免高胆固醇食物); 3. 保持心情愉悦,适度和谐的性生活; 4. 切勿乱吃保健品、乱做卵巢按摩
健康资讯 2019-09-20阅读量1.0万
病请描述:引起泌乳素升高的病因可归纳为生理性、病理性、药理性和特发性四类。泌乳素升高会引起泌乳、月经紊乱甚至闭经、不孕不育等,严重影响患者健康。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神经外科高阳由于垂体瘤引起的激素水平升高要及时治疗。影像学提示垂体占位,激素检查主要表现为PRL明显升高,同时伴有相应内分泌症状(泌乳、月经紊乱甚至闭经)及压迫症状(视野缺损甚至失明),基本可以诊断为泌乳素性垂体瘤。而在临床工作中我们经常碰到这样一些现象,术前各种检查和临床表现高度提示泌乳素腺瘤,而病理报告却是其他类型垂体瘤;术前检查各项激素检查正常且无相关内分泌症状,而术后病理报告却是泌乳素型垂体瘤;术前PRL正常或降低,伴有其他多个激素降低,术后病理提示泌乳素型垂体瘤……根据术前检查得出的临床诊断和术后病理结果不一致,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在生理情况下,下丘脑释放TRH、GnRH、CRH、GHRH等作用于垂体前叶,促进垂体各种激素的释放。而泌乳素的调控以抑制性调节占优势。任何干扰下丘脑多巴胺合成与向垂体输送以及多巴胺与其受体作用的因素均可减弱抑制性调节,而引起高泌乳素血症。随着肿瘤(泌乳素型)体积增大,泌乳素水平随之升高,其他激素水平可正常;无功能垂体瘤可无泌乳素水平变化;垂体柄效应期:当肿瘤(无功能)压迫垂体柄后,下丘脑对垂体泌乳素分泌的抑制作用减弱,出现血泌乳素升高,其他激素水平正常或者降低;激素分泌不足期:当肿瘤体积进一步增大时,垂体窝张力增高,垂体前叶受压,导致泌乳素分泌降低至正常,可伴有其他激素水平降低;垂体机能减退期:垂体瘤体积持续增大,严重压迫垂体前叶,此时垂体功能减退,导致包括PRL在内的各种激素分泌不足,多项激素水平降低。 因此,对于垂体瘤患者而言,泌乳素升高不一定是PRL型垂体瘤,也可能是其他肿瘤引起的垂体柄效应;泌乳素水平正常及降低,也不能完全排除PRL型垂体瘤;也许是因为PRL型垂体瘤压迫垂体前叶,导致分泌功能减退所致。
高阳 2019-07-15阅读量8878
病请描述: 定义:在神经内镜辅助下,利用鼻腔的自然通道,经过蝶窦到达鞍区切除垂体腺瘤的技术。垂体瘤是什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神经外科高阳垂体瘤是颅内常见肿瘤,约占颅内肿瘤的10%-15%。由于垂体肿瘤会产生内分泌症状(肢端肥大症、闭经不孕、性欲减退、向心性肥胖等)和神经压迫症状(视力视野障碍等),给患者及家人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因此垂体瘤的诊断和治疗显得尤为迫切。除了PRL垂体腺瘤药物治疗和较小的无功能腺瘤无需治疗外,大部分垂体瘤需要外科治疗。垂体瘤手术发展史:由于垂体瘤位于头颅底部与鼻腔顶部的交界区域,垂体瘤的外科治疗从早期仅能开颅手术切除,到近年来可经蝶手术,治疗质量获得了显著提高。Schloffer于1906 年首次报告经蝶入路切除垂体瘤。随后Hirsch于1919年报道了经鼻蝶手术入路,该入路切除中鼻甲和部分鼻中隔,分5个不同的步骤,手术持续了数天到2周。同年Halstead首次报告了经唇下入路,Cushing于1912年改良了经唇下-蝶窦手术入路到达蝶鞍,其中某些技术要点一直沿用至今。从此,经唇下入路或者经中隔入路在垂体瘤治疗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950s和1960s,Guiot在术中使用荧光镜行经蝶手术,Hardy将荧光镜和显微外科技术结合起来,进一步促进了垂体瘤手术的发展。1970年,Messerklinger发展了内镜技术,Jankowski等于1992年首次报告了内镜下经鼻-蝶窦手术治疗垂体腺瘤的成功经验,以后这种新兴的术式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国内外不断有学者报道。近10余年来,国内神经内镜技术发展迅速,应用范围不断拓展,基本覆盖了神经外科的各个领域,已经成为神经外科医师的有力工具。随着神经影像、神经监测和神经导航等神经外科新技术的发展,高速磨钻、激光、超吸、支持臂等新设备的改进,神经内镜已经广泛应用于起源或侵及颅底的各种病变的治疗。特色及本院开展情况:传统开颅手术创伤大,容易出现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和内分泌障碍,术后并发症多,神经内镜技术以其视野广阔、成像清晰、手术创伤小、病变处理彻底等优点,已经逐步成为垂体瘤手术治疗的首选。神经内镜可以近距离观察手术区域,加上其独特的广角视野,可以充分观察肿瘤生长特征,发现隐藏在角落里的残余肿瘤,从而保证了肿瘤切除的彻底、微创和安全。由于这种手术操作的创伤小,患者术后更舒服,术后恢复快,是名副其实的微创手术。不仅大大缩短了病人的住院日期,最大限度的降低患者的住院费用。我院神经外科已引进高清神经内镜,迅速掌握该项技术,目前已熟练开展神经内镜下经鼻蝶微创垂体肿瘤切除术,疗效显著,给广大垂体瘤患者带来了福音。手术适应症垂体腺瘤手术治疗目的包括切除肿瘤缓解视力下降等周围结构长期受压产生的临床症状;纠正内分泌功能紊乱;保留正常垂体功能;明确肿瘤组织学。符合以下条件的垂体瘤可以通过神经内镜下微创治疗:①存在症状的垂体腺瘤卒中;②垂体腺瘤的占位效应引起压迫症状,可表现为视神经、动眼神经等临近脑神经等受压症状以及垂体受压引起的垂体功能低下;③难以耐受药物不良反应或对药物治疗产生抵抗的催乳素腺瘤及其他高分泌功能的垂体腺瘤(主要为 ACTH 瘤、GH 瘤);④垂体部分切除和(或)病变活体组织检查术。垂体部起源且存在严重内分泌功能表现(尤其是垂体性 ACTH 明显增高)的病变可行垂体探查或部分切除手术;术前不能判断性质但需治疗者,可行活体组织检查明确其性质;⑤适用人群,老少皆宜。大量文献报道内镜技术在老年及青少年患者治疗中表现出了明显的优势。近年来随着广角度内镜的照明和景深越来越好;使得神经内镜手术技术、颅底重建技术和止血技术不断提高和完善。大部分垂体瘤可以通过神经内镜技术进行切除,当然,经鼻蝶手术的选择还需考虑到以下几个因素:瘤体的高度;病变形状;瘤体的质地与血供情况;鞍隔面是否光滑完整;颅内及海绵窦侵袭的范围大小;鼻窦发育与鼻腔病理情况;患者全身状况及手术意愿。其他治疗方法:对于病人体质差或合并有其他系统疾病不能耐受手术者,肿瘤侵犯神经血管无法切除及术后肿瘤残余患者,可尝试接受药物及放射治疗等辅助治疗手段。随着技术的提高,仪器设备的更新,人们对垂体肿瘤认识逐渐加深,内镜微创手术技术将给广大垂体瘤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视频,建议使用火狐或者谷歌浏览器
高阳 2019-07-15阅读量8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