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请描述: 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胃肠肛肠外科主任傅传刚教授日前接受中央电视台CCTV10频道邀请,参与录制了《健康之路》科普讲座,向广大观众朋友们介绍了大肠癌常见的容易误诊的信号,以及目前最先进的无痛结肠镜检查、3D腹腔镜极致微创结直肠手术技术等。 CCTV-10《健康之路》录制的关于大肠癌预防和治疗方面的节目《明辨肠癌巧应对》,将在12月12/13/14日18:13分上中下三期播出(次日09:03重播),敬请期待。 傅传刚教授在参与节目录制 傅传刚教授介绍大肠癌的早期诊治 傅传刚教授和高玮医生演示3D腹腔镜手术 专家介绍: 胃肠肛肠外科 傅传刚 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普外科主任、胃肠肛肠外科主任、内镜中心主任。 门诊时间(本部):周一上午、周四上午 门诊地点:上海浦东即墨路150号东方医院门诊部三楼特需门诊 门诊预约电话:13386057162 021-58822171 兼任:美国结直肠医师学会荣誉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肛肠外科医师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中西结合医学会大肠肛门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副会长,上海市普外专业委员会大肠肛门病学组组长,中国抗癌学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医师协会结直肠分会常委,卫生部大肠癌规范化诊疗专家委员会委员。英国《Colorectal Disease》、美国《Disease of Colon & Rectum》、意大利《Techniques in Coloproctology》、《中华外科杂志》、《中华胃肠外科杂志》、《中华普通外科杂志》等编委。 医疗特色:结直肠癌的诊断、传统开腹与3D腹腔镜微创手术以及综合治疗,尤其在低位直肠癌的保肛和局部晚期、复发性结直肠癌的手术方面成绩卓越,在国内外具有广泛影响。在国际上首创“直肠拖出式经括约肌间吻合器切除吻合术(PISTA)”,3D腹腔镜结直肠肿瘤腹部无切口切除术等,使结直肠肿瘤、家族性息肉病、直肠弥漫性腺瘤、直肠弥漫性血管瘤等手术不仅更加微创,术后快速康复,而且保肛率明显提高,绝大多数患者避免做永久性人工肛门,术后局部复发率明显降低。 另外在结肠镜诊断和治疗方面有较深的造诣,通过结肠镜对大肠息肉等良心病变和早期肠癌进行黏膜切除术(EMR)和黏膜下剥离术(ESD)、内镜扩张等微创治疗,使大多数大肠早期病变患者避免进行开腹手术。 是国内PPH手术治疗重度环状脱垂痔的开拓者之一;在慢性顽固性便秘、直肠脱垂等疾病的诊治方面有较深的造诣。
傅传刚 2016-12-11阅读量1.2万
病请描述: 胆囊息肉样病变(PLG)是一类胆囊壁向腔内呈息肉状生长的非结石性病变的总称。这是一个影像学术语,其具体分类尚存争议,总结目前研究大致可分为三类⑴:非肿瘤病变、良性肿瘤、恶性肿瘤。由于良性肿瘤与非肿瘤病变影像学特性相近,因而单纯依靠影像学检査如何辨别中的良性肿瘤较为困难。本文通过分析收治的胆囊息肉样病变患者156例,通过比较不同影像学检查--超声造影,增强CT及MRI(磁共振)检查结果,并将获得结果与病理检查结果进行比对。结果显示超声造影,增强CT及MRI对胆囊息肉样病变(PLG)检出率均无显著差异,三组两两比较,超声造影检出率明显高于增强CT及MRI,超声造影能够细致地反映胆囊息肉样病变的周围血管情况及形态特征,其检出率最高,适合作为临床筛查诊断胆嚢良性肿瘤的首选方法。 讨论: 胆囊息肉样病变(PLG)是一类临床常见的胆囊疾病,其发病率约为2-8%,PLG从病理角度分析是一种胆囊内膜结构有限恶性组织增生积累,进而发生突人胆囊腔的息肉样病变。非肿瘤性息肉占PLG的绝大多数,如胆固醇性息肉,大多数研究认为其占检出PLG总数的40-70%,恶变率极低,因而如果其体积未超过10mm,不影响正常生理功能或产生压迫症状,一般不建议处理。炎性息肉是另一类较为常见的非肿瘤性息肉,其约占总数的20%左右,一般是由于胆囊慢性炎症导致粘膜组织过度增生及肉芽组织增生,其向粘膜表面突出形成带蒂的肿物,目前对于炎性息肉的处理尚存争议,由于慢性炎症本身是潜在的致癌因素,而炎性息肉本身并不稳定,有发生癌变的可能,但并不多见(发生率<5%)。因而对于个体较小、单独存在且发展较慢的炎性息肉如何处理,目前仍无定论。 PLG中另外两类主要组成为恶性肿瘤和良性肿瘤,恶性肿瘤约占PLG的10%,其主要包括胆囊腺癌、腺鳞癌以及良性肿瘤和非肿瘤息肉恶变。由于胆囊恶性肿瘤易发生组织浸润,通过B超能够准确地进行诊断,且内镜超声造影可反应肿瘤各层浸润情况,因而B超成为胆囊恶性肿瘤临床首选检查方法。良性肿瘤约占总数的10%-20 %,主要类型有单纯性腺瘤、管状腺瘤、乳头状腺瘤、腺肌瘤等。单纯性腺瘤、管状腺瘤及乳头状腺瘤属于PLG中最常见的三种良性肿瘤,其病理分型均属于胆囊腺瘤,可能发生恶变,总体恶变率1.8%,因而确诊后多需经过进一步评估,达到如下标准后认为是恶变高危情况,多建议切除:①年龄>50岁;②肿物为单发无蒂;③B超检查肿物直径10mm;④彩超发现肿物内有血流信号;⑤直径<5mm的肿物,随诊观察时,肿物进行性增大。目前对于胆囊恶性肿瘤治疗较为困难,临床治疗原则为“早发现,早治疗”,定期筛查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好方法。从初步筛查诊断到如何处理PLG,影像学诊断结果都扮演重要角色,且影像学检查多较为简便,最为适合筛查。但由于PLG在影像学诊断中易受到如炎症、良性息肉等的干扰,本身诊断就存在困难,而PLG内多见的良性肿瘤在一定时像下与非肿瘤极为相似,因而辨别是否为良性肿瘤一直是困扰影像学诊断的难题。 总之,通过对三种常用影像学诊断手段进行检出率比较,发现超声造影在检出率上明显优于其它两种,因而认为超声造影能够细致地反映胆囊息肉样病变的周围血管情况及形态特征,其检出率最高,适合作为临床筛查诊断胆囊良性肿瘤的首选方法。 本文选自 臧文义,胆囊息肉样病变和胆囊良性肿瘤的鉴别诊断探讨。
赵刚 2016-12-10阅读量1.9万
病请描述: 肝囊肿是肝脏的良性疾病,可分为寄生虫性和非寄生虫性两大类,前者以肝包虫病多见,后者又可分为先天性、创伤性、炎症性和肿瘤性囊肿,其中以先天性肝囊肿最常见。 1 肝切除术 当囊肿较大、多个囊肿已累及整个肝段或肝叶、囊肿有恶性可能(如囊腺瘤)时,可行肝段或肝叶切除术,尽管这种根治性的治疗可以减少囊肿的复发,但也伴随着较高的术后并发症和死亡率 ,故一般不适用于肝囊肿的治疗 。 2 囊肿完全切除术 囊肿生于肝脏的边缘并且大部分突出于肝脏表面时,或囊肿带蒂并悬吊于腹腔内时可行囊肿切除,手术时在囊壁最外层与中层之间找到剥离面,将整个囊肿剜除,创面经仔细止血后可用肝针缝合闭合死腔。 3 囊肿内引流术 适用于囊肿壁坚厚以及与胆管沟通的囊肿,常采用的方法是囊肿空肠吻合术。 4 介入疗法 (穿刺抽吸+注射硬化剂 )早在 20 世纪 70 年代即有人开展 B 超引导下肝囊肿穿刺引流, 但此法复发率极高; 随后于 1981 年采取B 超引导下穿刺并注入硬化剂—无水酒精治疗肝囊肿,这一方法大大降低了单纯穿刺引流的复发率,成为经皮肝囊肿介入治疗的一种较为理想的方法。 4.1 机制 硬化剂能使囊壁上皮细胞脱水 、 蛋白质沉淀 ,从而使其生物学活性消失,失去分泌功能,促进囊壁粘连、囊腔封闭。 4.2 适应证和禁忌证 适应证 : ①有症状的 , 直径在 5~10cm 的肝囊肿 ;②多囊肝 ,以大囊肿为主 ,需缓解症状者 ;③患者有迫切要求治疗者。 禁忌证:①凝血机制不良、酒精过敏及伴有大量腹水者;②囊肿与血管、胆道交通;③全身情况差,不能耐受治疗者。 5 腹腔镜肝囊肿开窗术 自 1991 年报道第一例腹腔镜治疗先天性肝囊肿以来,腹腔镜肝囊肿开窗术。因其创伤小 、恢复快,已成为治疗先天性肝囊肿的重要方法,对年龄较大 、伴有高血压、糖尿病及其他疾病者尤其适用。 5.1 适应证和禁忌证 适应证 :①单发或单发多房性、有症状的肝囊肿,囊肿位置表浅;②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发现的肝囊肿。 禁忌证:①囊肿深在,表面肝组织较厚(距肝表面 1 cm以上),有损伤胆管、血管引起胆汁漏及出血危险者;②泛发性弥漫性肝内先天性囊肿;③囊肿位于右肝后叶或肝膈之间广泛粘连、腹腔镜难以接近者; 综上,对于需要行手术治疗的先天性肝囊肿,要结合囊肿的部位、大小、形态、囊液的性状、肝功能以及全身情况等选择不同术式。一般囊肿引流术尽量避免使用,复杂的多囊肝,需要肝切除、囊肿开窗、注射硬化剂等联合应用。 (本文选自 邱伟等,肝 胆 胰 外 科 杂 志)
赵刚 2016-10-16阅读量9264
病请描述: 表现为磨玻璃样影的早期肺癌 姜格宁 谢冬 上海市肺科医院胸外科 本文发表于中华外科杂志, 2015,53(10): 790-793. 摘要 在我国,表现为局灶性磨玻璃样影(GGO)的早期肺癌发病率迅速升高。在高危人群中开展低剂量螺旋CT筛查,有利于疾病的早期诊断。GGO早期肺癌的诊断主要依赖于动态观察胸部CT,PET–CT、术前非手术活检对于纯GGO诊断价值有限,假阴性率高。胸腔镜手术(VATS)是GGO早期肺癌的主流治疗术式,单孔VATS、VATS肺段切除术、机器人辅助VATS及剑突下单孔VATS等是微创手术发展的新方向。GGO的术中定位可综合采用多种模式;预计病灶为原位腺癌、微浸润腺癌或最大径<2 cm的纯GGO可考虑亚肺叶切除;同期多发GGO需要个体化设计手术方案。 关键词: 肺肿瘤;诊断;胸腔镜检查 磨玻璃样影(ground–glass opacity,GGO)是在胸部CT上表现为肺密度云雾样增高,但不掩盖支气管及肺血管结构的磨玻璃样阴影。GGO是一种非特异性表现,病因包括肿瘤、感染、局部出血或间质纤维化等。近年来,表现为局灶性GGO的早期肺癌发病率迅速升高,特别是在我国中东部较发达地区,主要见于较年轻患者、女性以及非吸烟患者,目前已成为肺外科治疗的主要领域之一,有必要深入探讨其疾病谱、诊断随访策略以及治疗方式。 一、GGO分类与肺腺癌新分类 GGO分为单纯性GGO(pure ground–glass opacity,pGGO)和伴有实性成分的混合性GGO(mixed ground–glass opacity,mGGO)。pGGO肺癌的病理基础为:肿瘤细胞呈附壁样生长,沿肺泡间隔生长,肺泡壁增厚,但肺泡腔未完全闭塞;而mGGO中的实性部分主要由纤维化或塌陷的肺泡结构构成。 2011年,国际肺癌研究学会、美国胸科学会、欧洲呼吸学会共同发布肺腺癌新分类,将肺腺癌分为:浸润前病变、微浸润腺癌(minimally invasive adenocarcinoma,MIA)及浸润性腺癌。浸润前病变分为不典型腺瘤样增生(atypical adenomatous hyperplasia,AAH)和原位腺癌(adenocarcinoma in situ,AIS)。浸润性腺癌包括:伏壁样生长为主型(lepidic predominant adenocarcinoma, LPA),腺泡型、乳头型、微乳头型以及实体型等。AIS和MIA预后较好,彻底切除后,其特异性生存率可达到100%。pGGO的病变主要包括AAH、AIS及MIA,极少数可表现为浸润性腺癌;而mGGO的病变主要为MIA、LPA和其他浸润性腺癌。文献报道,持续存在的GGO诊断为AAH、AIS、MIA或浸润性腺癌的比例约为80%。根据胸部CT表现预估患者肺腺癌类型,并预估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基因突变的风险,有助于制订合理的治疗方案和切除范围。 二、影像学检查与术前评估 1.薄层胸部CT检查: 采用低剂量胸部CT针对高危人群进行筛查是GGO肺癌早诊早治的基础。National Lung Screening Trial Research(NLST)研究经过对5万多人的普查,明确了低剂量胸部CT用于肺癌高危人群普查可降低20%的肺癌死亡风险。薄层CT配合三维重建,以及定期动态CT观察有助于鉴别良恶性GGO:伴有明显分叶、空泡、胸膜凹陷征或明显实性成分的GGO提示恶性病变;随访过程中病灶消散或明显缩小者考虑炎症反应可能;随访过程中,如GGO增大,病灶密度变实,或兼有肿瘤微血管CT成像征时,提示恶性病变。 2.PET–CT: 18氟代葡萄糖PET对于GGO,特别是pGGO往往结果表现为阴性,其对于良恶性的鉴别价值有限,假阴性率高。 3.术前评估与术前非手术活检: pGGO很少出现气道内转移或远处转移,气管镜下刷检或穿刺行病理学检查的诊断阳性率低,术前是否需行远处转移及气管镜的评估,尚无定论,有待进一步研究探索。多数研究结果提示术前非手术活检,包括经纤维支气管镜肺活检及CT定位下经皮肺穿刺术等诊断pGGO假阴性率高,诊断价值有限。 三、GGO的监测与管理 1.自然病程: 多项研究结果显示,约20%的pGGO在随访过程中病灶变大,或进展为mGGO;约40%的mGGO在随访中增大,或实变区增大。 2.体积倍增时间(volume–doubling time,VDT): 有助于客观评价GGO病变的增长趋势。Hasegawa等基于二维计算方法分析19例pGGO和19例mGGO的VDT,结果分别为(813±375)d和(457±260)d。其他学者也报告了类似的结果,即pGGO的平均VDT为769~880 d[13,14]。Oda等[15]应用三维评估分析19例pGGO和28例mGGO的VDT,结果分别为(629±404)d和(277±156)d。 3.随访策略: GGO早期肺癌的生长呈惰性表现,VDT较长,故GGO的随访时间一般至少为3年。根据2013年美国Fleischner学会的肺部GGO诊断指南及美国胸外科医师协会2013年孤立性小结节指南,结合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的经验,我们建议:对于最大径>10 mm的GGO,3个月后随访1次,如病灶无变化或增大,建议活检或手术切除;对于最大径≤5 mm的孤立性pGGO,无需进一步评估;孤立性pGGO,如5 mm<最大径≤10 mm,需要3个月后复查胸部CT评估,若无变化,连续3年每年复查1次CT。对于孤立性mGGO(5 mm<最大径≤10 mm),起初需要3个月后复查胸部CT,若实性成分最大径<5 mm,则每年复查一次并且连续3年,若实性成分最大径≥5 mm则建议活检或手术切除。多发性pGGO若最大径≤5 mm,需每2~4年复查胸部CT;若5 mm<最大径≤10>5 mm,则建议活检或手术切除。 4.外科手术切除的时机: GGO早期肺癌应避免过度治疗。并不是所有的GGO病变都有手术指征,特别是病灶较小(最大径<8 mm),密度较低的pGGO,AAH可能性较大,此类患者宜长期观察随访。 四、GGO相关的分子生物学进展 1.基因水平: Kohno等和Ikeda等研究发现CYP19A1基因多态性(rs3764221)可升高血清雌激素水平,是GGO或多发GGO发病的高危因素。Yoshida等研究发现,p53基因在pGGO组、mGGO组和实性结节组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0、44%和80%,p53基因的突变可能与pGGO向mGGO的演变及mGGO中实性成分的增加密切相关。Sugano等研究发现,含GGO成分组EGFR基因突变率高于无GGO成分组,EGFR基因突变是GGO肺癌的早期事件,可能是促使无浸润性特征的pGGO向具有浸润性特征的mGGO或实性结节转变的主要因素。Chung等分析24例患者肺部56个GGO病灶的发生原因,发现EGFR基因突变率随着GGO实性成分的增加而升高。 2.蛋白水平: 外周血中癌胚抗原及CYFRA21–1的表达水平有助于鉴别良恶性GGO。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癌胚抗原与CA125的表达水平有助于良恶性GGO的鉴别。 GGO的发展模式尚存争议。目前多数学者认为GGO遵循直线式多阶段的发展模式:从影像学角度,GGO是从pGGO进展为mGGO或实性结节;从病理学角度,此类病灶也是逐步进展,从AAH到AIS、MIA,直至浸润性腺癌。在此过程中,p53、EGFR等基因突变可能是病灶从浸润前病变向浸润性病变发展的关键步骤。有必要进一步探索GGO进展过程中的分子生物学机制,从而有效阻断或逆转其进展。 五、手术方案的设计 1.VATS应用的逐步成熟: VATS肺叶切除用于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手术治疗的地位已得到确认,其近期临床效果优于开胸手术,远期临床效果与开胸手术相当甚至更优。近年来,单操作孔、单孔VATS、机器人辅助VATS以及单孔剑突下径路的肺癌外科治疗不断涌现,安全性和可靠性类似于常规三孔VATS肺切除术。与传统三切口相比,单孔VATS切口减少,有望进一步降低术后切口疼痛,缓解胸壁麻木,但目前缺乏多中心、前瞻性研究结果及肿瘤学证据。经剑突下径路单孔VATS肺切除术的优点是不损伤肋间神经,可有效避免肋间切口术后长期顽固性疼痛,对于双侧多原发肺癌同期手术具有显著优势,单孔下可以同期完成双侧肺切除术。 2.GGO的病灶定位: 最大径大、实性成分比例高、靠近胸膜表面或肺裂的GGO定位并不困难,多数可通过肉眼观察结合术中触诊定位。最大径小且位置较深的pGGO应考虑行术前或术中定位。术前定位包括: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亚甲蓝注射、放置微弹簧圈、Hook–wire定位、放射性示踪剂注射、影像辅助导航定位;经电磁导航支气管镜引导注入染色标志物或微弹簧圈等。术中定位包括:术中胸腔镜B超探头定位、术中CT定位。 3.肺段界限的评估: 是胸腔镜下解剖性肺段切除的技术难点。传统方案是阻断预切除段支气管后,术中膨肺,以评估段间肺裂。这种方法的缺点是肺段之间存在交通性通气,膨肺压力难以控制,阻断处远端的肺仍可膨胀而无法评估段间肺裂。近年来采用的方法包括:(1)支气管镜引导下,术中肺段支气管选择性喷射通气;(2)近端支气管堵塞后,蝶形针穿刺,对预切除肺段支气管通气。这两种方法术中肺段通气压力较低,可避免段间的交通性通气。其他方法包括:(1)术中远端段支气管内注射亚甲蓝,行肺段染色;(2)术前CT三维重建及虚拟模拟技术。 六、亚肺叶切除的地位 亚肺叶切除包括解剖性肺段切除术和楔形切除术。对于ⅠA期非小细胞肺癌,肺叶切除术联合淋巴结清扫的治疗效果是否优于肺段切除术联合淋巴结清扫,一直存在争议;肺段切除术和楔形切除术围手术期病死率低,可有效减少肺功能的损失,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并缩短住院时间。Cardinale和Smith分析了SEER数据库中15 180例ⅠA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情况,其中1 200例(8%)患者接受了肺段切除术,肺叶切除术与肺段切除术的生存率基本相当。 因此,对于预计病灶为AIS、MIA或最大径<2>2 cm的前提下,可行病灶的楔形切除术;如病灶为mGGO则慎重考虑行楔形切除术。如果病灶位置较深,但仍处于某一个肺段、舌段或左肺上叶固有段内,可考虑行肺段切除术。如病灶位置处于2个或多个肺段之间或支气管根部,则需行肺叶切除术。如术中N1或N2组淋巴结阳性,则应中转为肺叶切除术。切缘距病灶距离<2 cm者,应将缝切后的切割缝合器进行涂片细胞学检查,以评估切缘是否为阴性,如细胞学检查为阳性,则考虑进一步切除或中转肺叶切除术。 Tsutani等分析了618例Ⅰa期GGO肺癌患者,发现当病灶最大径<8 mm,且PET的最大摄取值<1.5时,所有患者无淋巴结转移,认为此类患者术中无需行纵隔淋巴结活检。ggo特别是pggo,术中是否需要行淋巴结活检或采样,目前尚无定论。术中病理学检查诊断为ais者,无需淋巴结活检,但术中诊断为mia或浸润性腺癌者是否需淋巴结活检,仍需大样本量前瞻性研究结果来验证。 七、同期多原发GGO的诊治 同期多原发肺部GGO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20%~30%的手术切除的GGO病变伴有肺内多发的更小的GGO病变。目前多数学者认为这种情况属于同期多原发肺癌,而不是转移性肺癌。Tanvetyanon等对467例同时多原发肺癌进行系统回顾,发现其术后中位生存期达到52个月。Chung等对24例肺内表现为GGO的多发肺腺癌患者进行基因测序后发现,这些病灶的基因突变类型不同,说明这些病灶的发生是相互独立的而非肺内转移。因此,对于此类患者应积极实施手术治疗。 如多个GGO处于同一肺叶内,可考虑多处肺楔形切除、肺段切除或肺叶切除。如多个GGO位于同一侧的多个肺叶内,应根据病灶的位置,个体化设计手术方式,行多处肺段切除或楔形切除,在符合肿瘤学原则的基础上,以尽可能保留肺功能为宜。如多个GGO位于双侧肺内,可同期或分期行双侧VATS肺切除术。双侧手术者,同期双侧肺叶切除需慎重,肺的总切除范围不宜超过10个肺段;清扫淋巴结过程中,注意保护膈神经及迷走神经,同期双侧神经损伤,将严重影响呼吸功能及胃蠕动功能。双肺同期多原发GGO肺癌,常规手术无法根治性切除或肺功能无法耐受时,在排除远处及纵隔转移后,可考虑行双肺移植;但进行此类手术需慎重,需综合评估患者的临床受益与移植风险。多原发GGO的病理学评估方面,术中术后应对每个结节分别定位,并行病理学检查,按照多原发肺癌的原则,对多原发肿瘤的每一个病灶分别进行分期,并以分期级别最高者,来决定是否行辅助治疗。 八、术后复发的风险与辅助治疗 目前GGO早期肺癌多数不需要化疗。如何个体化评估患者复发的风险,如何筛选高危患者进行辅助治疗,是近期研究的重点。诊断为AIS或MIA的GGO早期肺癌术后无需化疗,mGGO是否需行术后辅助治疗尚无定论,特别是对于具有肿瘤基因突变(例如EGFR突变、ALK融合)的mGGO病例,是否需要进行辅助靶向治疗,需要大样本的前瞻性研究结果作为客观证据。同期多原发GGO如因肺功能因素无法行根治性切除时,可考虑行化疗。 九、发展趋势与展望 良恶性GGO的鉴别,pGGO进展为mGGO或实性结节过程中的关键性分子生物学机制,以VATS手术为代表的微创外科怎样更合理地纳入GGO早期肺癌的个体化精准治疗模式中,如何开展术后辅助靶向治疗或靶向化疗,如何在手术治疗过程中减少并发症、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等一系列问题仍是当今GGO早期肺癌外科研究的方向和热点。我们需在循证医学理论的指导下,开展大规模前瞻性临床研究,使针对GGO早期肺癌的以微创手术为主的多学科综合诊疗模式逐步由标准化治疗过渡到最终的个体化精准治疗。
谢冬 2016-06-26阅读量1.7万
病请描述: 大肠癌的病因尚不明确,目前得到广泛认可的是大肠癌的发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与大肠癌的发生相关的因素分为以下几大类。 饮食:饮食是引起大肠癌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高蛋白、高脂肪饮食:从大肠癌发病率观察可以明显的发现,大肠癌与人们的生活水平有密切关联。发达地区大肠癌的发生率明显较非发达地区来的高。未消化的蛋白质和脂肪进入结肠后,在结肠内细菌的分解作用下生成大量的致癌物质,进而导致结直肠癌的发生。 低纤维素饮食:高纤维素饮食会降低大肠癌发病率。因为食物中纤维素增多使大便量多对致癌物质起到稀释作用,并刺激肠壁促进肠蠕动,减少有害物质吸收的时间及机会。如果长期低纤维素饮食,也会使发生结直肠癌的概率大大增加。 腌制食品:蔬菜腌制后,其所含的维生素损失较多,维生素C几乎全部损失。腌制食物在腌制过程中,常被微生物污染,容易诱发肠道病变。蔬菜中的硝酸盐可被微生物还原成亚硝酸盐,亚硝酸盐在人体内遇到胺类物质时,可生成亚硝胺。亚硝胺是一种致癌物质,故常食腌制品容易致癌。 烘烤、油炸、烟熏食品:因为油脂反复高温加热后,其中的不饱和脂肪酸经高温加热后所产生的聚合物—二聚体、三聚体,毒性较强。大部分油炸、烤制食品,尤其是炸薯条中含有高浓度的丙烯酰胺,是一种致癌物质。而且高温烹饪的鱼及肉的裂解产物会产生诸如二甲基肼等诱发大鼠大肠的诱变剂和致癌剂。 食物中缺乏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微量元素铜、锌、铁、硒、钾、钼、钙均具有预防结肠癌的作用,其中铜、锌、铁、硒被认为是具有抗癌作用的必需微量元素。饮食微量元素摄取量影响结直肠癌的发病风险,增加铜、锌、铁和硒的摄取可预防结直肠癌的发生,而磷的过量摄取是直肠癌发病的危险因素。 年龄:大肠癌是一种老年病,80%以上的大肠癌发生年龄大于50岁的中老年人,而且年龄越高,发生大肠癌的风险越大。所以,人口的老龄化可能是目前大肠癌发病率升高的一种重要原因。 肠癌家族史:目前有大量的研究证明:如一人得了大肠癌,他的直系亲属(父母、子女、兄弟姐妹)得结直肠癌的概率是正常人群的2-3倍。很多大肠癌的病人呈现为家族后代的群发性。特别有是一种叫家族腺瘤性息肉病的疾病,它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常在青春发育期出现,他的初始表现为大肠内广泛多发的息肉,如不治疗,最终都发展为肠癌。患者的后代有50%的概率遗传此病,一旦发生此病,将100%发生癌变。 肠道疾病:结肠息肉与大肠癌的发生密切相关,绝大多数大肠癌都是由息肉演变而来的。但是并非所有的结肠息肉都会发生癌变,只有腺瘤性息肉容易发生癌变,炎性息肉和增生性息肉一般不会发生癌变。溃疡性结肠炎和结肠血吸虫病等疾病与大肠癌的发生密切相关。一个可能的原因是慢性炎症对肠道的反复刺激诱发肠道粘膜癌变。另一发病机制为机体组织在反复的损伤及修复过程中,增生的细胞发生了突变,进而演变成了肿瘤细胞。 吸烟:烟草在燃烧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致癌物质,会增加包括肺癌和大肠癌在内的多种恶性肿瘤的发生率。曾经吸烟会增加结直肠癌的风险。与从不吸烟者相比,至少20年的吸烟史会使结直肠癌的风险增加26%;每天吸烟超过20 g烟草会使结直肠癌风险增加30%;吸烟超过30年或每天的烟草量超过20 g,会使结直肠癌的风险增加48%。由此可见,吸烟会增加结直肠癌的风险,尽早戒烟对防治结直肠癌有利。 饮酒:我国学者有地区调查提示酗酒与肠癌发生有一定关联,但并不明确。国外的报道也未证实饮酒与大肠癌有关。
傅传刚 2016-03-10阅读量8391
病请描述: 垂体泌乳素瘤作为垂体瘤的一型,在垂体瘤中的比例高达45%。最近的研究表明垂体瘤,包括泌乳素瘤的发病率可能是以前认为的3-5倍。 垂体泌乳素瘤诊断主要依靠①临床表现:男性表现为性功能障碍、阳痿,女性表现为性欲下降,月经紊乱,不孕等;微腺瘤通常表现出内分泌紊乱,紊乱的激素作用于性腺或性器官表现出的症状;大腺瘤通常表现其占位效应,如紧邻视交叉可出现视力障碍,视野缺损,复视,眼肌麻痹等;当肿瘤体积较大巨腺瘤可阻塞脑脊液通路出现脑积水,甚至压迫脑叶并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②内分泌检查:通常将血清泌乳素(PRL)≥24ng/ml,则怀疑垂体泌乳素瘤,如PRL≥200ng/ml,则可以几乎可以诊断为泌乳素瘤。③影像学表现:通过鞍区MRI的增强扫描包括动态增强扫描及头部CT平扫,发现有肿瘤证据。符合以上三点即可临床诊断为泌乳素垂体瘤。 垂体腺瘤目前的治疗手段包括,药物,手术,放射治疗(如伽玛刀),对于没有临床表现,肿瘤静止没有发展的还可以采取观察治疗。垂体泌乳素腺瘤首选药物治疗, 治疗高泌乳素垂体瘤的药物主要是多巴胺受体激动剂,而其中最常用的一线药物就是溴隐停。 溴隐停的药物机理是:其为多巴胺促效剂,可兴奋下丘脑分泌泌乳素抑制因子,阻止泌乳素的释放;也可刺激多巴胺受体,有效抑制泌乳素的分泌。 使用溴隐停的目的:减少激素水平,改善临床症状;缩小肿瘤体积、限制肿瘤生长。 使用溴隐停应先从小剂量开始,往往口服半片,甚至更少,在晚饭进食中服用,服用后躺沙发或床休息,以减少恶心呕吐等因刺激胃肠道的副作用或体位性低血压的副作用。在服用3~4天后,如无明显副作用可逐渐增加剂量。每2~3周复查血泌乳素,增加剂量直到泌乳素水平恢复正常,以后继续予以维持泌乳素在正常水平的最小剂量。 溴隐停尚未有致畸报告,但一般在明确怀孕后减停药。 溴隐停往往服药后2周-2月,会出现症状改善。在服药后1-2年假如泌乳素持续正常,磁共振见肿瘤消失,可考虑停药。 使用溴隐停还必须知道:该药物可能使肿瘤质地变硬变韧,且与正常垂体组织粘连,影响手术效果;溴隐停可能会诱发垂体瘤卒中。 毛仁玲神经外科团队多年研究发现总结: 1.溴隐亭治疗泌乳素腺瘤是有效的。总有效率在95%以上。可以考虑作为首选治疗方案之一,也可以作为手术和放疗的辅助治疗。 2.溴隐亭治疗前肿瘤最大径与泌乳素水平成正相关,溴隐亭治疗后肿瘤最大径与泌乳素水平无明确相关性。 3.溴隐亭治疗有效率与服药前肿瘤PRL高低无明确相关性。溴隐亭服药剂量与PRL水平及PRL下降率无明确相关性。 4.溴隐亭治疗有效率与服药前肿瘤最大径无明确相关性。溴隐亭服药剂量与肿瘤最大径及肿瘤体积下降率无明确相关性。 5溴隐亭治疗原则应从小剂量开始服用,并追踪P泌乳素水平变化及肿瘤体积变化,及时调整药物剂量。
毛仁玲 2016-01-10阅读量9352
病请描述: (一)饮食干预 1、高纤维饮食预防结肠癌 Hill复习58篇流行病学文献发现高纤维饮食与结直肠癌危险性之间存在相关性,谷类食物对预防结直肠癌提供保护作用。通过13项结肠、直肠癌病例对照研究分析,发现膳食纤维对这类癌症确有预防作用,胃癌、食管癌、胰腺癌等的发病率也有明显降低作用。但Fuchs的研究不支持以上观点,在对88 000名护士进行长达16年的观察,并未发现纤维对结肠癌或息肉的有预防作用;一项16500名男士参加的前瞻性研究也未发现纤维(整体、谷类和蔬菜)与腺瘤之间的相关性,水果纤维的摄入可使腺瘤危险性下降,但无统计学意义。随机介入试验亦不支持纤维对结直肠腺瘤发生的保护作用。 目前认为仅蔬菜中的纤维素对结肠直肠癌有保护作用,而谷物纤维与两种癌症的危险性无关,甚而使之增高,可溶性蔬菜纤维对大便重量和稀释度几乎无影响,但可溶性纤维在大肠中能够发酵,产生短链脂肪酸,包括丁酸酯,似能促进细胞分化并降低肠癌的发生。[1,8] 2、肉类 流行病学研究推荐减少西方饮食中红色肉类的摄入可能会导致结直肠癌发病率的降低。某些病例-对照研究显示,红色肉类或脂肪摄入与结直肠癌之间的相关性可能是由于高温煮食时形成的杂环胺,杂环胺对动物有致癌作用,在人类形成DNA加合物。但在瑞典进行的一项病例-对照研究未能显示杂环胺摄入与结直肠癌之间的相关性,危险性可能是由代谢杂环胺的酶所介导。这些酶中有两个存在基因多态性:CYP1 A2(细胞色素酶p4501 A2)催化N-氧化,NAT2(N-乙酰转移酶2型)催化N-和O-乙酰化。有证据提示,结直肠癌危险性在快速乙酰化者中增高。 3、牛奶 牛奶是营养食品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食肉民族的土耳其人常食用牛奶及奶酪制品,罹患大肠癌的比例偏低。实验证明牛奶与抑制癌症有直接的关系,在两组实验室鼠身上注入致癌素后,未食用牛奶一组的癌细胞成长速度为食用牛奶一组的两倍。牛奶中的亚麻油酸蛋白质及乳清蛋白酵素等多种成份,具有抑制癌细胞发生及肿瘤成长的作用,此外,牛奶中所含的抗氧化维生素、维他命A、D及胡萝卜素等维生素,也有防止癌细胞生长的功能。 4、葡萄酒能降低结肠癌危险 许多美国人已经每天喝一杯葡萄酒来降低心脏病的危险,现在有一项新研究报告说,喝葡萄酒也能降低结肠癌的危险。研究人员认为,喝葡萄酒有助于降低患结肠癌的危险,但喝其他酒如啤酒和伏特加就没有这种防护功能。饮葡萄酒者仅有4.5%的人产生息肉,喝啤酒的人三倍高于这个数字,不饮酒的人两倍高于这个数字。 (二)结肠癌化学预防 自50年代中期以来,化学防癌在寻找预防或终止致癌过程的食物或药物方面已取得了一些进展。化学预防制剂的主要作用机制有:1)逆转异常的分化(如异型增生性病变);2)抑制细胞的复制和增生;3)诱导细胞凋亡;4)防止致癌剂的代谢性激活或阻断致癌剂与DNA的结合;5)抗血管生成,预防癌细胞的浸润和转移等。目前正在临床进行试验的化学防癌制剂可分为两大类:1)恶变阻滞剂:其作用是在基因突变前后阻止细胞的恶性转化或过度增生,属于这一类的有Oltipraz、维生索E、钙、阿司匹林等非固醇类抗炎剂(NSAlDs),二氟甲墓鸟氨酸(DF-MO),及Finasteride等;2)分化或凋亡诱导剂:其作用是诱导已转化的细胞分化,回复到正常非癌性状态,或诱导其发生凋亡。属于这一类的有维甲类,N—(4—苯基)维甲酰胺(4—HPR或Femetinide)及NSAIDs等。 1、叶酸 叶酸是核苷酸合成和DNA甲基化所必需的,其缺乏将导致DNA合成、甲基化和修复的失当,从而导致结直肠癌变。有证据表明,叶酸摄入不足将增加发生结肠癌的危险性,补充叶酸可降低危险性[6]。 2、维生素D/钙 随着维生素D对结直肠肿瘤抑制增殖,促进分化的作用日益得到肯定,将维生素D作为结直肠癌的化学预防或治疗药物也成为一个重要课题,但维生素D过多摄入引起的毒性反应,尤其是高钙血症及其严重后果限制了其应用。因此近年来国外对维生素D合成衍生物展开研究,希望获得既能有效抑制癌症又不引起高钙血症的药物。维生素D合成衍生物Calcipotriol(MC903)能显著降低结肠组织上皮的CCPR达62%而不会引起高血钙与高尿钙,另一种合成衍生物DD003的研究也得到类似的结果。此外,在AOM诱导大鼠结肠肿瘤模型中,饲以衍生物R024-5531,发癌率显著下降而且其血钙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别,衍生物OTC的研究也有类似的结果。Shabahang对HT-29与SW620两个结肠癌株给予多种维生素D衍生物,结果VDR表达很低的SW620细胞对试验的多种衍生物不敏感,不出现增殖受抑,作者认为维生素D只对VDR表达较高的结直肠癌才有较好的促分化、抑增殖反应。 3、维生素C和E 维生素C和E被认为具有抗氧化特性,可用于肿瘤预防。维生素C有安全和很易得道的优点,但大型临床试验未发现维生素C和E对预防肿瘤的发生有益。 4、食物中提取的化学预防剂 许多自柑桔产品、亚洲食物及香料中提取的新化合物在临床前期研究中显示有化学预防作用。1)姜黄色素:在动物模型中显示出明显的结直肠癌化学预防活性;体外研究显示可使大肠癌细胞株HT-29和HCT-15的增殖显著减低并呈剂量依赖性;2)紫苏醇:存在于柑橘类、熏衣草和薄荷中,饮食中添加可显著降低实验动物肿瘤的发生;3)另一种柑橘提取物橙皮油素可显著降低实验动物结肠肿瘤的发生[10]。 总之,流行病学和实验研究已肯定大肠癌的发生与饮食营养因素密切相关。今后的研究应致力于寻找发现对人类特异的结肠致癌物,进一步阐明膳食结构和某些特殊饮食习惯与大肠癌发生的关系。由于先前的研究结果大多来自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因而得出的结论不明确,甚至出现了相互矛盾现象,今后可重点进行实验室研究以便对上述结论进行验证和澄清。由于膳食结构和某些特殊饮食习惯并不像致癌物作用那样强烈,在短期内,甚至整个动物生命周期内都可能诱导不出肿瘤,因此采用转基因动物(特殊代谢类型)来进行这样的试验将是未来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开发食物中非营养素,为大肠癌的化学预防提供高效、无毒的化学预防剂将是今后一个时期的研究重点。
周主青 2015-06-16阅读量8797
病请描述: 大肠癌(结肠癌和直肠癌),是世界范围内的主要癌症之一,其发病率差异很大,于10~20倍之间。在北美、西欧和澳大利亚等经济发达地区可高达25~35例/10万人,在印度最低,1~3例/10万人,我国南方,特别是东南沿海地区明显高于北方。近年来发展中国家的发病率逐渐增高。从低发病率地区迁移至高发病率地区的第二代移民,其结直肠癌危险性增加至高发地区水平,这可能是生活方式与环境因素影响的结果。饮食及环境因素与大肠癌的密切关系提示通过合理的饮食结构、膳食营养可降低结直肠癌发生的危险性,并可能在大肠癌的综合治疗中起重要的辅助作用。 大量的流行病学证据表明膳食结构和某些特殊饮食习惯与大肠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 (一)高脂肪、高胆固醇膳食 流行病学资料表明,高脂肪和高胆固醇膳食能显著增加结肠直肠癌的发病率;动物实验表明高脂、高胆固醇饮食能增加致癌剂对实验动物大肠肿瘤诱发率和诱发肿瘤的数量,使肿瘤出现更早,增加肿瘤的恶性程度和转移率,显著缩短其存活时间;在大鼠饮食中单纯加入胆汁酸,对二甲肼(DMH)并无促癌作用,如果胆汁酸和胆固醇同时加入则能显著增加DMH的诱癌作用,去除胆固醇的饮食能显著增加DMH诱发大鼠大肠癌动物的存活时间,且肿瘤转移率明显降低。 胆汁酸为脂肪吸收必需的,脂肪的致癌作用可能通过胆汁酸介导,高脂饮食能刺激胆汁酸及胆同醇的分泌和排泄增加,而促进大肠癌的发病。有学者对不同饮食的大肠癌高危险人群和低危险人群的大便粪胆汁酸和中性胆固醇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后指出:高脂饮食人群大便粪胆汁酸和中性固醇的排泄增加与大肠癌高发有显著的关系,大肠癌病人组较对照组有较高的粪胆汁酸和胆固醇代谢物浓度;健康青年在高脂饮食时粪胆汁酸排泄量高于低脂饮食时;大鼠高脂饮食饲给不仅能增加粪胆汁酸和中性胆固醇的排泄,且能促进化学物诱癌;饲给大鼠消胆胺以促进胆汁排泄的同时应用致癌剂可使动物大肠癌发病率显著增加。另外增加分泌至肠道的胆酸,可影响肠道微生物菌群组成,在大肠中肠细菌可把酸性和中性胆固醇代谢为辅致癌物和/或致癌物,刺激次级胆酸产生并促进结肠癌的发生;富含脂肪而少纤维的饮食可使人粪便中的反应性氧自由基增加,而氧自由基与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饮食中脂肪的质和量干扰了机体免疫状态;改变了参与致癌物代谢的酶系统。脂肪消费增加导致结肠肠腔内的胆汁酸增加。粪便中的胆汁酸对上皮细胞有直接损伤作用,能促进动物和人类上皮细胞的增殖。 (二)低纤维饮食 流行病学调查表明高纤维饮食的非洲人大肠癌发病率很低,而低纤维饮食的美国人大肠癌发病率很高;高纤维饮食可显著抑制偶氮甲氧烷(AOM)对大肠的致癌作用;随着饮食纤维量的增加,动物的粪便量增加,而DMH诱发大肠癌的发病率降低;纤维能与DMH相互结合,某些类型的纤维能对抗化学物诱发大肠癌,其部分原因是由于增加了致癌剂与饮食纤维在结肠内的结合;另外某些饮食纤维如果胶、角叉菜可降低血清胆固醇和粪便中的胆汁酸及中性固醇。 膳食纤维的抗癌机制:1、降低大肠中致癌物质的浓度;2、缩短肠腔内毒素通过的时间,从而减少致癌物质与组织间的接触;3、减少某些致癌物质或前致癌物质的产生;4、对内分泌系统有调节作用;5、胆汁酸代谢变化和短链脂肪酸产生增多。 (三)微量元素 硒是人体健康的基本营养成分,可能有抗肿瘤发生的作用。流行病学调查表明美国城市居民中的血硒水平与人口中总的肿瘤发生率呈负相关,虽然血硒水平可能受到疾病过程的影响,但有研究表明硒可抑制癌肿的发生,并且缺硒地区肠癌发生至少率明显增高;许多动物实验表明补给动物硒能显著抑制化学物对大肠的致癌作用;国外学者Jacobs等发现无机硒可抑制DMH导致的实验性大肠癌的发生,国内郁宝铭应用有机硒——硒酵母获得了相同的结果。有机锗抗大肠肿瘤的作用也有报道。 Fernaández等对低硒地区血清硒和结直肠大腺瘤的危险性进行观察发现:在≤60岁的研究对象中,两组患者的平均血清硒水平(腺瘤57.9 ± 4.3 μg/L; 癌症43.7 ± 6.6 μg/L)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88.9 ± 8 μg/L),硒水平和大腺瘤样息肉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硒水平较高的患者患腺瘤的可能性小于硒水平低者,但这一相关性在≤60岁者中较显著,而老年组中不显著。表明在低硒地区,高硒水平可降低发生大腺瘤的危险性,这一预防作用似乎仅见于≤60 岁者,对于老年人的预防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 有关硒的抗癌机制可能有:1、硒可改变致癌剂的代谢与解毒作用,可通过抑制谷胱甘肽过氧化酶抑制如DMH的氧化过程和脂质过氧化,从而保持细胞膜结构和功能的健全,防止对DNA的损害;2、硒提高了谷胱甘肽S-转移酶的活性,使DMH等致癌剂嗜电子敏感性降低,因而减少了肿瘤的发生;3、增加大肠癌患者的血硒水平、能改善其免疫状态及机体抗氧化功能。实验研究发现增加饮食中硒的含量可提高抗绵羊红细胞IgM、IgG抗体的效价,在大肠癌患者中补充微量元素硒将有助于发挥机体自身抗癌功能,是一种合理而有益的辅助治疗方法;4、可刺激DNA修复和防止DNA烷化。 (四)多种维生素、叶酸 维生素抗肿瘤的机制:1)抗氧化、清除自由基;2)增强免疫功能;3)改变化学致癌剂的性质、阻断其传播;4)增加细胞间隙连接的交通;5)维持细胞DNA甲基化状态。 1、维生素D 文献表明经饮食或其它途径摄入较多的维生素D能降低结直肠肿瘤发生率,长期VitD缺乏可促进结肠癌的发生,高vitD摄入与结肠粘膜癌前病变的减少有显著联系。美国9个地区癌症登记资料证实阳光照晒有利于降低直肠癌发生,从而为维生素D抗结肠肿瘤发生的作用提供了间接的证据。整体实验发现1,25(OH)2D3可抑制DMH诱发大鼠结肠肿瘤的发生;离体实验表明二羟D3能显著抑制培养的直肠上皮细胞增生,同时VitD及其衍生物可显著抑制人结肠癌细胞株HT-29的生长。这些研究均表明维生素D是防止结肠上皮细胞恶变,调节其生长、分化的重要因素。维生素D对结直肠肿瘤作用机理,1.通过细胞内维生素D受体(VDR)介导;2.经非VDR途径,蛋白激酶C(PKC)作用,PKC参与结肠肿瘤细胞的生长、分化及细胞增殖等一系列过程,其激活与c-myc、Fas基因的活化有关;另外实验显示VitD能调节DMH大鼠结肠上皮细胞K-ras基因突变的频率,可通过减少K-ras DNA甲基化加合物,增加DNA修复相关蛋白的活性来抑制致癌物的作用。 2、维生素A和亲脂因子缺乏 饮食中亲脂因子蛋氨酸和胆碱降低能改变肠道致癌物在肝内的代谢。实验证明高脂无胆碱和蛋氨酸的饮食或缺VitA的饮食均能增加化学物对大肠的致癌作用。给予动物高VitA饮食显著抑制了DMH、黄曲霉菌毒素B的诱癌作用。但也有相反的结论,即VitA缺乏能降低MNNG的诱癌作用,抑制大肠癌的发病。 3、叶酸 低叶酸摄入可导致DNA甲基化减低,造成DNA合成和修补异常,从而促结肠癌生成。前瞻性研究显示,叶酸缺乏增加发生结肠癌的危险性,饮食中高叶酸摄入和长期补充叶酸可减低结肠癌的危险。病例对照和组群研究均提示大量蔬菜摄入伴有结直肠癌危险性减低,但所涉及的营养素尚不知。Giovamoucci等提供的证据显示,叶酸摄入与结肠癌呈负相关。与叶酸摄入≤200μg/天的妇女相比,摄入201-300μg/天者结肠癌的相对危险性为0.9,摄入301-400μg/天者为0.8,摄入>400μg/天者为0.7(趋势的p=0.01)。在摄入最高的一组,86.3%是补充多种维生素,其余三组主要来自饮食。当对多种维生素中存在的其他营养素作校正后,叶酸摄入与结肠癌发生的负相关仍存在。对含叶酸多种维生素的服用时限进行分析,负相关至少在服用5年后才明显,最显著的作用则在服用至少15年后。 (五)肠道菌群 研究证实:(1)在大肠癌及大肠息肉患者大便中,细菌可将初级胆酸转化为次级胆酸,而后者在动物实验中有明显促癌作用;(2)DMH能在正常大鼠诱发大肠肿瘤,诱癌率达93%,而在无菌大鼠仅达20%,使用对细菌的葡萄糖苷酸酶的抑制剂,能显著降低AOM诱发肿瘤的数量。两实验均说明肠细菌及其酶能把间接致癌物DMH、AOM代谢激活,对大肠癌的发生起作用;(3)高危饮食人群粪便中葡萄糖苷酸酶活性显著升高,而该酶的高度活性能促进葡萄糖醛酸化物向致癌性配基转化。体内许多毒物包括致癌物,在肝脏解毒后以6一葡萄糖醛酸形式随胆汁排入肠道,在该酶作用下又可重新游离而起作用;(4)大鼠由谷食改为肉食后,粪便中硝基还原酶和偶氮还原酶显著升高。这两种酶能把硝基和偶氮化合物还原为芳香胺。在还原过程中能形成硝基和N一羟基化合物。亚硝酸盐与二级胺或三级胺在哺乳动物胃内适宜的酸性环境中,形成亚硝胺类化合物。这类化合物可在肠细菌作用下转化为胼类物质,有数种肼类和DMH已在动物中成功诱导大肠癌的发生,这些化合物是众所周知的致癌物;(5)大肠癌患者及高危人群大便中,厌氧细菌明显增多,尤其是梭状芽胞杆菌。后者能使胆汁酸核去饱和,产生不饱和胆固醇,形成多环香烃;(6)在人类粪便中已发现对鼠伤寒沙门氏菌FA98、TAl00的致突变物,在大肠癌高危人群中其致突变性高于低危人群。如果把粪便与厌氧菌共同孵育,致突变物可增加20倍;(7)临床实验证明丽珠肠乐有提高大肠癌病人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这种全身免疫功能的提高可能与丽珠肠乐的抗肿瘤作用有关;(8)分叉双歧杆菌的完整肽聚糖(Whole peptidoglycan,WPG)对裸鼠皮下移植的大肠癌的生长具有明显阻抑作用,通过透射电镜及原位末端标记等手段和方法证实它能诱导大肠癌移植瘤细胞的凋亡,其机制与WPG能显著增强大肠癌移植瘤bax基因的蛋白表达水平,同时使bcl-2基因的表达下调有关。另外WPG通过激活机体免疫系统中的巨噬细胞、NK细胞以及B淋巴细胞等免疫效应细胞,使之分泌多量的具有杀瘤活性的细胞毒性效应分子,如IL-1、IL-6、TNF-α、IFN-γ、NO以及多种抗体等亦参与了抑瘤机制;(9)注射双歧杆菌后,大肠癌裸鼠移植瘤细胞的PCNA阳性细胞密度显著低于对照组,提示双歧杆菌能降低大肠癌移植瘤细胞的增殖活性,使之生长减慢;(10)高脂饮食的正常鼠DMH的大肠肿瘤诱发率显著高于高脂饮食的无菌大鼠和低脂饮食的正常大鼠,而高脂和低脂饮食的无菌大鼠之间DMH的肿瘤诱发率无差异性,该实验清楚地说明了肠菌群和大肠癌之间的关系。 (六)杂环胺 20年来实验研究一直强调,肉和鱼烹饪时形成的杂环胺可能与人类癌瘤的发生相关。但近年研究表明普通饮食的杂环胺含量不可能增加结直肠癌的发生率,虽杂环胺摄入量高于1900ng/日者癌危险增加,但普通饮食极少有如此高的摄入量,因此,饮食中杂环胺不是致癌的主要因素。肉和鱼可能含杂环胺以外的致癌物(如多环芳香烃、亚硝胺、少极杂环胺),可能后者对癌的发生起重要作用。 (七)咖啡 瑞典学者对6.1万名40至74岁的瑞典妇女喝咖啡的数量和饮食习惯进行了研究,经过9年的跟踪调查,他们发现喝咖啡与患结肠癌没有关联,即使喝大量的咖啡也不会增加患癌症的危险;同样,咖啡对癌症也没有预防作用。 (八)进食红肉 世界范围内有关饮食对癌变影响的大规模研究的预实验结果显示进食红肉(牛羊肉)与结肠癌发生有关。在385名结肠癌患者中,食肉量在前25%的人群,患癌症的危险性增加40%,而进食蔬菜量位于前25%的人群患癌症的危险性减少40%。
周主青 2015-06-16阅读量9131
病请描述: 上海市同济医院普外科主任、肝胆胰外科教授施宝民,二十多年来不断探索,尤其在肝胆胰脾外科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方面成绩斐然,对于肝癌、胆管癌、胰腺肿瘤的根治性切除术、复杂的肝内外胆管结石、门静脉高压症的外科治疗和腹腔镜微创外科技术有较深入研究。 无影灯下,施宝民一双巧手精工细雕,上下翻飞,这双手不仅要稳准狠地切下肿瘤,更要小心翼翼地呵护着邻近的脏器。“外科学本就是用一种创伤治疗另一种创伤,如何把治疗创伤降到最低,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要在精准切除病灶局部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留脏器功能。”施宝民说。 上海市同济医院普外科主任、肝胆胰外科教授施宝民,20多年来不断探索,尤其在肝胆胰脾外科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方面成绩斐然。对于肝癌、胆管癌、胰腺肿瘤的根治性切除术、复杂的肝内外胆管结石、门静脉高压症的外科治疗和腹腔镜微创外科技术有较深入研究。 在不断的积累中,他也在思考着未来外科手术的发展趋势。他说,“外科的宗旨就是以最小的代价换取疾病的治疗。外科的发展是一个从小到大又到准的发展过程,最开始是局部切除,后来发展为扩大根治手术,可是又发现扩大根治手术并没有改变预后,反而增加了并发症。因此近年来,医学界推崇保留脏器功能的精准切除手术。精准切除、微创手术将是未来外科学的发展方向。” 反复手术的难题 对外科医生来说,在胆管结石的众多亚型中,肝内胆管结石是最为棘手的。 施宝民解释说,“肝内胆管结石有三高,高残石率、高复发率、高再次手术率。肝脏就像一棵大树,肝内胆管就像是一根根树枝,某些胆管里出现结石,进行取石手术后,很难一次性取净。过一段时间终末支胆管的结石又会增多,下移到大胆管,再次引起梗阻感染。肝内胆管结石病人反复发作最后发生胆汁性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由于粘连和出血,往往无法达到手术部位,而使得手术不得不终止。” 这究竟是一种什么病呢?肝内胆管结石是指左右肝管汇合部以上各分支胆管内的结石,可弥漫存在于肝内胆管系统,也可发生在某肝叶或肝段的胆管内,且左叶明显多于右叶。患者症状一般不典型,在病程的间歇期多无症状,或仅表现为右上腹部轻度不适;在急性期则可出现急性化脓性胆管炎的症状(黄疸、畏寒、发热等)。此病可引起严重并发症,主要病理改变是胆道梗阻和感染,重症肝胆管炎常伴有严重的肝细胞损害,甚至导致大片的肝细胞坏死,成为良性胆道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长期炎症刺激会导致癌变,形成肝脏的胆管细胞癌。晚期病人会因重度肝硬化而导致肝功能衰竭,最终需要进行肝移植。 肝内胆管结石的发病原因与胆道的细菌感染、寄生虫感染及胆汁滞留有关。此外,胆汁中的黏蛋白、酸性粘多糖、免疫球蛋白等大分子物质,炎性渗出物,脱落的上皮细胞、细菌、寄生虫、胆汁中的金属离子等,均参与结石的形成。还有的患者先天肝管引流不畅,造成胆汁潴留,易感染。 十几年来,外科学家们创用了联合肝段切除的方法,将隐藏在肝内胆管的结石连同部分肝脏一起去除。如果结石仍有残留,还可以经内镜胆道取石手术将残余结石取出。 曾有一位患者30岁时患上了肝内外广泛胆管结石,在20年中先后进行了10次手术,出现了严重的胆道梗阻和感染等并发症,命悬一线。面对这样一个重症患者,施宝民打破手术禁区,为他进行两次手术,先解决胆道梗阻问题,休养一段时间后又进行联合肝段的精准肝切除手术,终于获得了相对较好的效果。 一般情况下,腹部经过一次手术后,腹腔内往往发生粘连,导致脏器移位、解剖困难,再次手术难度加大。因此,以往对于历经腹部多次手术的病人,不论是患者还是医生,基本选择放弃。如今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以往手术次数不再是手术的绝对禁忌证。而对于那些良性肿瘤或者相对低度恶性肿瘤多次复发者,再次手术切除,甚至减瘤术,在保证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仍然可以获得较好的效果。 施宝民曾开展过数例历经多次手术的疑难病例。曾有一位80岁的老太太,曾先后进行过13次手术。20年前曾因为硫酸腐蚀胃部在外院行全胃切除、结肠代胃术,由于手术不顺利,发生了多发肠瘘,气胸、食管瘘等,先后进行腹部及胸部大小手术达11次,给病人造成极大伤害,对手术有极大恐惧感。2013年初,老太太突发腹痛被诊断为胆囊结石并急性胆囊炎,在外院实施胆囊切除术,术后切口不愈合,1个月后才好转。术后4个月,腹痛再次发作,来到同济医院普外科肝胆胰病区就诊,经过检查诊断为胆总管结石并胆管炎。如果不做手术,病人只能坐等病情恶化。在病人及家属的强烈请求下,施宝民和他的团队再次予以手术,手术顺利,术后恢复好。 施宝民说,“以往国外报道腹部手术次数最多的达60余次,主要是反复的肠粘连肠梗阻手术。国内有些专家报道肝内外胆管结石的病人手术高达12次之多。无论手术次数多少,都不是主要目的。关键是在具有可行性的情况下,一刀下去,能解决全部或者部分问题,提高生存或生活质量。” 胰腺手术保留脏器 作为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胰腺由于位于腹腔的最深面,一旦长了肿瘤,往往早期不易被发现。手术切除率很低,甚至曾经小于20%。即便切除之后,也比较容易复发转移,属于治疗效果最差的肿瘤之一,所以常被称为“癌中之王”,大部分人“谈胰色变”。 在施宝民看来,随着健康意识的普及以及医疗技术的进步,很多早期的胰腺肿瘤能够被发现。患者无需“谈胰色变”,只要早发现早治疗,绝大部分都可以得到满意效果。 他说,超声是首选的检查方法,经验丰富的医生可以发现5毫米左右的胰腺囊肿,CT、磁共振、选择性血管造影等影像学检查都能够发现1厘米甚至以下的肿瘤。还有内镜下的超声,即通过胃镜做胰腺的超声检查,不仅可以发现细微的病灶,还可以在超声引导下,做肿块的穿刺活检,用于定性诊断。这种情况下发现的肿瘤,绝大部分都能够切除,而且如此早期的肿瘤切除之后,预后会大大改善。 除了发现得更早、切除率更高,更重要的是胰腺肿瘤切除也更加精准了。施宝民就十分擅长保留脏器功能的胰腺肿瘤局部切除手术。他说,以往胰头部肿瘤即便是良性病变,也一定要做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需要切除胆囊、胆总管、十二指肠、胃远端、胰头、近端部分小肠,是腹部外科传统手术里最大的手术,而目前可以做单纯胰头的切除。 中段胰腺的肿瘤,以往要做创伤更大的合并脾脏切除的胰体尾切除,现在则可以仅作中段肿瘤的切除。胰腺良性的内分泌肿瘤,都可以做局部切除。这样既切除了病变,又保留了胰腺组织,以最小的代价换来肿瘤的切除。这种方法,医学上称之为保留脏器功能的胰腺肿瘤局部切除术。也是近十年才被逐渐重视的较新的外科理念和技术。 另外一个巨大进展就是微创外科技术。目前腹腔镜外科技术已经比较成熟地应用在肝胆胰外科领域。在腹部打上三四个小孔,就可以把病变切除。目前同济医院普外科也开展了经脐单孔腹腔镜手术,比如胆囊切除术、阑尾切除术等。目前95%以上的胆囊切除都可以在腹腔镜下完成。胰腺的腹腔镜微创手术也可以做到肿瘤局部切除、保留脾脏的胰体尾部切除、较大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等。切口小、痛苦轻,恢复快,第二天就可以下床活动,很多人术后3至5天就可以出院。手术机器人的应用也使得微创胰腺外科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精准切除部分脾脏 外科手术主要是切除病灶以治疗疾病,但有时候为了完整切除病灶不得不切除过多的正常组织甚至邻近器官。施宝民说,切除病灶和保留脏器功能有时候是一对矛盾,但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在许多良性病变的外科治疗中,这一矛盾正逐步得到解决。精准的肝脏和脾脏的段切除术就是典型例子。 曾有一名20多岁的大学生,一次体检发现脾脏巨大囊肿,约10厘米×12厘米大小。前往多家大型综合医院就诊,被诊断为脾囊肿,并被告知需要进行全脾切除手术。因病人年纪较轻,不想切除脾脏。最后到某三甲医院,诊断为先天性畸胎瘤,并认为有可能不是脾脏来源。医生为他施行囊肿穿刺引流术,引流效果并不理想,囊肿依然存在,而且出现了发热等症状。病人四处辗转,慕名找到施宝民,经过仔细甄别,确定病人是脾脏囊肿。囊肿位于脾脏上极,原有12厘米大小,穿刺后有所减小,但囊壁较厚,脾脏下极尚有部分可以保留。 于是,施宝民带领手术团队,为患者实施了精准脾脏部分切除术,完整地切除了囊肿及小部分脾脏,术中病理冰冻切片诊断为良性囊肿,成功保留了下极脾脏约7厘米×6厘米大小。手术顺利,出血极少,术后恢复良好,无任何并发症。2月后病人复查,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剩余脾脏动静脉通畅,脾脏血运良好。 施宝民说,以往由于人们认为脾脏没有特别功能,是人体可有可无的器官,一旦发生病变,基本上都是切除;同时由于脾脏富含血液,甚至像豆腐一样质脆,非常容易破裂出血,不易缝合,部分切除之后极易发生再出血,不得不二次手术切除。所以,以往对于脾脏病变以及脾脏破裂等情况,绝大部分病例都实施全脾脏切除术。但随着人们对脾脏功能认识的加深,发现脾脏在免疫调节等方面具有强大功能,切除脾脏的儿童往往日后容易发生凶险性感染,甚至会危及生命,称之为脾切除术后凶险性感染。人既然有这个器官,那这个器官必然有其功能,因此近10年以来保留脾脏的理念得以推广。 以往胃癌、结肠癌、胰体尾肿瘤常常合并脾脏切除,临床现已经不再提倡,除非以上器官的肿瘤侵及脾门及脾脏,为了达到根治切除的目的,必须合并脾脏切除。肝脾疾病的精准切除术是肝胆外科近年来的一大进展,尤其是脾脏的精准部分切除术或又称脾段切除术,目前只在国内少数大型医院开展。 腹部巨大肿瘤切除 作为一名外科主任,施宝民经常参与危重病人的会诊、抢救,对于每一个病人,只要有一线生机,他都选择不放弃。 有一天,同济医院急诊科收治一名急性呼吸窘迫的病人,素有哮喘,但并未坚持用药。此次突然加重,才急来就诊。接诊医生发现病人极度呼吸困难,缺氧紫绀明显,双肺布满哮鸣音。腹部体检更是令人大吃一惊。患者腹部被一个足球大小的肿物明显隆起,腹部皮肤被巨大肿瘤顶压得透亮。急诊科各位医师迅速组织抢救,几个小时以后,紫绀缓解、呼吸困难减轻。 CT检查提示腹腔内一个直径20多厘米的巨大肿瘤。施宝民会诊后,发现肿瘤自腹膜后长出,占据腹腔内2/3空间。考虑病人肿瘤巨大,腹部压迫明显,呼吸严重困难,又加上病人有哮喘病,更是雪上加霜。但是,如果不做处理,病人生还可能极小,呼吸衰竭随时就有生命危险。施宝民仔细分析影像结果,发现尽管肿瘤巨大,还是有切除可能。经过长达两周的营养支持、抗炎、扩管、平喘、持续监护,患者情况明显好转。 在家属的强烈请求下,报医院重大手术批准后,施宝民准备接受挑战,尽力一搏。手术采用上腹部长达40厘米的人字形切口。切开皮肤,由于张力较大腹壁像爆裂的西瓜一样自然裂开,尽管早有预料,还是不免让他倒抽一口冷气。腹腔内肿瘤直径达20多厘米,肿瘤侵犯胆道、肝门,与胰头粘连,并压迫、包绕于腹主动脉、右肾动静脉、左肾静脉、下腔静脉,虽位于后腹膜,但已经突出于腹壁以外,手术困难极大。经过6个小时的顽强奋战,终于完整切除肿瘤。其中没有发生任何副损伤,没有出现惊心动魄的大出血,以最小的代价安全切除了病灶。患者渡过了呼吸衰竭、心衰等一道道难关,最终未发生任何并发症,顺利恢复,切口愈合良好,术后12天治愈出院。 早年曾留学于德法的施宝民,对于国内的医疗问题也有着自己的思考,“现在国内的医院在医疗器械、临床病例上,可能与国际水平差距不大,但是我们在治病的理念上仍然有一定差距。欧美国家有的教授就建议,你们中国病人多,医生临床技能和敬业精神都非常好,但除了治病之外,其他因素考虑得太多,比如费用问题、科室临床考核指标等等。如同中国经济一样,你们应该放慢脚步,不能光讲究数量;不管治疗多少病人,每一个病例都要精细,要以高成功率来考核工作,而不是单纯地依据做了多少手术,看了多少病人。” 医者的身体 站功 憋功 睡功 每天早晨5点50分,晨曦初露的时候,施宝民就已经起床了,他通常步行或者骑自行车7点一刻到医院,7点半开始查房,8点交接班,开始一天忙碌的工作。 每周除了周一门诊外,施宝民其余时间都在忙于手术,管理病人、病例讨论、学术研究及指导研究生等。有时候一天多则五六台手术,少则两三台,常常要忙到晚上八九点。周末如果不是在外地出差,每周日他一定要去医院查房。“我就像张雨生的《大海》歌里唱的一样,一天到晚就像鱼儿不停游,经常一天中静下来喝一杯水的时间都没有。” 身为山东人的施宝民身上透露着一种山东汉子的质朴和热情,他说,病是吃出来的——要节制饮食,祸是说出来的——不乱谈是非,烦恼是想出来的——要平心静气、清心寡欲,健康是走出来的——要保持适当运动。 首先,要有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作为一个外科医生,要有三功——站功,憋功和睡功。要善于抓住一切机会休息,随时在哪里都能睡,有时在手术室地板上也能睡着。 其次,要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施宝民说,“什么是人才,首先是一个有健全人格的人,掌握了一定技能,其次才成为才。不光要有技能,有一个开放、感恩的心态,遇到不如意的事情不要怨天尤人,这样容易与周围摩擦。如果你无法改变环境,那就积极改变自己的心态。在工作方面,一个座右铭是:做一台手术,出一个精品,交一个朋友。”精心地对待每一名病患,竭尽全力做到一丝不苟。 提问 保胆还是去胆? 身体周刊:近年胆囊结石和胆囊息肉发病率逐年增加,现在有些医疗机构打出“保胆取石”“保胆取息肉”等多种宣传,很多病人非常纠结,究竟是保胆还是去胆? 施宝民:对于胆囊结石和胆囊息肉,有的患者合并胆囊炎,有明显症状,非常痛苦;有的患者胆囊功能良好,无任何不适。有些胆囊病变的病人,又想治病,又想保胆,非常纠结。其实,不必烦恼,只要按医疗原则来处理。 胆囊结石比胆囊息肉更常见,胆囊结石处理原则是: 无任何症状,尤其是年轻患者(35岁以下),胆囊功能良好,可以随访观察,每3-6个月复查B超。 虽无症状,但结石大于2.5厘米,胆囊壁增厚,有时合并钙化,年龄大于50岁以上,可考虑预防性切除胆囊。 有症状即合并胆囊炎,一般为非特异性消化系统症状,如消化不良,上腹撑胀,厌油腻、脂肪,进餐或饮酒后加重;如结石嵌顿在胆囊颈部或胆囊管,则会引起急性胆囊炎的症状:右上腹剧烈疼痛、恶心、呕吐、发热及黄疸等。平时虽然没有感觉,但有引起急性胰腺炎者。这些情况均需要手术治疗。 胆囊无功能者,保守治疗无效,须做胆囊切除术。判断胆囊功能可以通过超声检查。 胆囊有功能者,可以试行保守疗法,各类溶石利胆药物均有一定效果,但治愈率较低,结石残留较常见,5年内复发率常达50%以上。 保留胆囊,单纯取出结石,仅适用于特别年轻者,30岁以下,胆囊功能良好且有症状者。但是取石之后,许多病人几年后再次复发,而最终行胆囊切除术。 胆囊息肉样病变发病率约5%,男多于女,分为非肿瘤性与肿瘤性两类,后者又分为良性与恶性。非肿瘤病变中以胆固醇息肉最多见,其次为炎症性息肉、腺瘤样增生、腺肌瘤等。肿瘤性息肉中良性以腺瘤和良性间叶组织肿瘤为主, 恶性即胆囊癌。 处理原则是:直径小于1.0厘米多发、带蒂、不合并结石的胆囊息肉样病变可暂不手术,但需要定期随访;直径虽小于1.0厘米,单发、广基、合并结石者可考虑手术,无结石又无症状,但随访发现有增大趋势者,亦应积极手术治疗;直径大于1.0厘米,单发、广基、合并结石,年龄大于50岁的胆囊壁有增厚者,原则上应手术治疗,并作组织病理学检查。 对于良性息肉,一些学者为保留胆囊的功能而提出采用仅切除息肉而保留功能正常胆囊的治疗方法,目前还未得到普遍认可。 身体周刊:那么到底哪些情况下可以保胆呢? 施宝民:有一些临床中心报道了保胆的可行性。保胆的前提是胆囊功能良好。如果保留一个没有功能的胆囊,不但没有好处,还有引起急性胆囊炎、急性胰腺炎、胆囊癌的坏处。 如何判断胆囊功能好坏?一是平时的症状,如果饮食正常下无任何不适,或者是饱餐、高脂餐后,没有不舒服或者腹痛;二是B超检查,空腹测量胆囊体积,进食高脂餐后40分钟再测胆囊,如果胆囊体积缩小50%以上,说明胆囊收缩功能良好;三是B超检查胆囊壁光滑,壁厚小于3毫米。 保胆的第二个前提是:保胆后不会复发或引起其他病变。基底宽大的息肉,保胆切除有时不完全,容易导致复发或者癌变;切除部分胆囊壁再次缝合,胆囊形态和收缩功能受到影响,再发胆囊结石和胆囊炎的可能性也增加了。胆囊腺肌病是一种癌前病变,不宜保胆。 有些医院做了保胆手术,报道的复发率并没有几十年前国外研究的那么高,其中主要原因是做了一些无症状的胆囊结石,而这些病人原则上观察无需特别治疗,他们虽然有结石,但可能一辈子都不发生胆囊炎。 我们在临床上也经常碰上在外院做了保胆手术,出现胆囊内血肿、结石复发、无法缓解的胆囊炎、右上腹胀痛不适等术前症状仍然存在等情况,不得不进行了二次胆囊切除术。 所以保胆还是去胆不用纠结,首先看胆囊结石或者息肉需不需要处理,不需要处理就不存在这个问题,定期观察就行。其次,如果需要处理的结石或者息肉,要看胆囊功能是不是正常,如果胆囊功能正常,胆囊炎症不明显,对于年轻病人还是可以试行做保胆手术的,但前提是要有复发切除胆囊的思想等各种准备。
施宝民 2015-04-24阅读量1.2万
病请描述: 1、外科治疗的目的 PLG 的外科治疗一是消除有症状的PLG病变、慢性胆囊炎和胆囊结石;二是早期发现胆囊癌或预防癌变。目前认为有癌变倾向的PLG如下: ①胆囊腺瘤:其恶变已被国内外许多研究所证实,癌变率高达2O ~3O%。 ②腺肌病:以形成罗阿(RA)窦为特征,周围纤维平滑肌增生。RA窦内常有淤胆和小结石,伴发胆囊癌及发生于RA窦的胆囊癌不乏报道,所以胆囊腺肌病也是一种癌前病变。 ③腺瘤样增生:是一种增生性病变,以上皮及间质细胞活跃增生形成腺腔样结构为特征,其上皮可发生不典型增生,有潜在恶变可能。 ④ 肿瘤危险性因素:单发、直径>10mm、广基或蒂粗大、病变近期内增长、年龄>5O岁、合并结石应列为肿瘤高危患者。 2、存在问题及对策 国内外对于该病手术指征、手术时机和方法有不同观点。既有激进派主张早期切除胆囊者,因切除了功能正常的胆囊,导致术后右半结肠癌发病率增加2倍甚至1O倍以上;又有保守者延误了最佳手术时机,使良性者发生恶变。 实际上,外科手术原则应基于以下两点:①良性病变解除临床症状;②早期发现恶性病变或防止恶变倾向。对于PLG患者应采取个体化治疗,主要从以下方面考虑:① 息肉大小5mm者多为良性,>10mm 者恶性可能性大。直径1O~13mm倾向于腺瘤.>13mm考虑胆囊癌可能,尤其年龄>50岁者。② 形状:乳头状多为良性,不规则状多为恶性。蒂细长明显者良性可能性大;粗大广基者恶性可能性大。⑧数目:多发者常为胆固醇息肉,单发者常为腺瘤或癌。④部位:体部恶性的息肉易浸润肝脏,应采取积极态度治疗。⑤症状:有症状者考虑手术治疗。 3、手术指征 激进派强调PLG均有恶性可能,一经发现均应切除,尽管可能导致右半结肠癌发病率增加。有学者认为息肉直径>10mm、单个、年龄>6O岁应高度怀疑胆囊癌,均应及时手术。另有学者提出,>6O岁、有胆石共存、直径>10mm的单个病变,即使无症状也应作胆囊切除。还有人认为凡直径>10mm的息肉均应手术。也有学者指出,凡无蒂PLG.即使直径<10mm也应立即切除;而有蒂PLG,则可掌握直径>10mm 时施行手术。 手术指征为:① 息肉直径>10mm,单发或多发;② 年龄>5O岁;③ 合并胆囊结石;④ 在观察随访中有疑问或患者思想顾虑过重而坚决手术;⑤ 息肉直径>15mm应视为绝对手术指征;⑥ 若息肉直径<10mm。应3~6个月定期行B超复查。若直径增大、出现临床症状或症状加重,应尽早手术。⑦合并急慢性胆囊炎或具有胆道出血,胰腺炎,黄疸史者。 此外,对随访观察者应注意:①PLG直径<5mm,多发、带蒂、无结石者可暂不手术,定期B超复查;② 直径5~10mm,无结石又无恶性特征者,B超随访;若发现有增大趋势,则应积极手术治疗;③对于PLG患者可行胆囊腔内探查,对于胆囊功能良好,良性息肉可完整切除,结石可完全取净,胆囊无明显炎症,术中病理证实为非肿瘤性PLG时,可保留胆囊。 4、手术方式 良性PLG行常规胆囊切除术,保留胆囊床浆膜层。对于术前不能完全定性的PLG,手术中均要求做快速冰冻病理检查,如诊断为胆囊癌或不能除外者,参照如下原则: ① 早期胆囊癌局限于浆膜内者。可行全厚层胆囊切除术,不加局部淋巴结清扫。 ② 癌肿直径~18mm者,经腹腔镜作全厚胆囊全部切除.如已浸润至浆膜下,则中转开腹加作胆囊床部分肝组织切除及局部淋巴结清扫,清扫淋巴结范围可参照胆囊癌根治性切除术。对于可疑为癌变者,最好直接行开腹手术。 ③ 若直径>18mm,有可能侵透浆膜层,不宜做腹腔镜手术,而应直接开腹作胆囊切除,根据手术中快速冰冻病理结果,如证实为胆囊癌,则行扩大的胆囊切除术并加淋巴结清扫。 胆囊癌的预后极差,5年生存率<5%。为防止癌变,许多人认为对于PLG应早期手术,目前国内有指征扩大的趋势。但是胆囊切除后部分可引起胆道和肠道生理功能紊乱,导致胆管结石、结肠癌发病率升高。胆汁反流性胃炎、胆囊切除后综合征的发生率有报道在10%以上。鉴于此,有学者提出对良性PLG采用切除息肉而保留功能正常囊的治疗方法,称为保留胆囊的息肉切除术。包括经腹腔镜胆囊一期切除缝合B超辅助经皮胆镜PLG摘除术、经皮胆囊镜PLG微波切除术和经皮PLG摘除术。但是决定此种手术前,须明确胆囊排空等功能正常,目前尚未获得广泛认可。
施宝民 2015-04-24阅读量1.3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