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请描述:居家晒不到太阳会缺钙?保持骨质健康有方法 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 2022-05-03 12:17 近期居家,有不少人顾虑长时间晒不到太阳,会缺钙。确实太阳光中的紫外线可以促进人体的维生素D合成,利于钙吸收,强健骨骼。不过补钙可不是只有这一种方法,下面就介绍一下,居家期间如何保持骨质健康。 1、建议饮食调整,多吃含钙丰富的乳制品(牛奶、豆浆),不建议喝酸奶;多吃高蛋白的食物,如鱼类、虾、牛肉、鸡肉等,既能提高肌肉含量,又不会增加脂肪而导致肥胖。 2、即便无法出门也可以在阳台上、窗台边晒太阳。不建议隔着玻璃晒太阳,我们需要太阳光中的紫外线促进人体的维生素D合成和钙吸收,玻璃会挡住紫外线射入。随着天气转热,光照越来越强,晒太阳以早晨或傍晚的光照最适宜,不要中午时晒太阳以免伤了皮肤。 3、运动对增加骨密度也很有帮助,可以做一下居家锻炼,年轻人可以跳健身操,老年人建议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不同强度的运动量和运动方式。推荐活动为太极拳、八段锦,一定记住要“量力而行”! 4、如果已经确诊为骨质疏松,居家期间仍应按医嘱用一些治疗骨质疏松的药物,如(1)基础用药:钙片、维生素D。(2)抑制骨过度吸收的药物:双磷酸盐类药物(唑来膦酸钠、阿仑膦酸钠)、降钙素、地舒单抗等;(3)促进骨形成的药物:特立帕肽;(4)祖国医学源远流长,有些中药也能帮助治疗骨质疏松。如果对药物的使用有疑问,也可以通过互联网医院进行网上问诊。 上了年纪骨头痛可能是骨质疏松 在这里还要提醒上了年纪的人,如果总是隔三差五地觉得浑身骨头痛,一会这儿痛,一会那儿痛,甚至严重影响睡眠。到医院去检查,既没有外伤史,也没有骨折,那一定要查查骨密度。“人老了就骨头痛了”的罪魁祸首很可能是“骨质疏松症”。 随着年龄的增加,尤其是绝经后女性,身体的各项机能开始慢慢衰老,就会出现骨钙流失加速,身体内骨骼的老化,同时伴随身体肌肉的老化,我们称为“肌少症”,当“骨质疏松”遇到“肌少症”就出现了一种新的疾病:运动障碍综合征。这时候,持续痛、阵发性痛、游走性痛、受凉痛都来了。 肌肉和骨骼是一对好朋友。肌肉收缩,对骨骼产生应力刺激,会增加骨密度和骨强度。骨骼是肌肉运动的杠杆,支撑肌肉的收缩;同时骨骼分泌的细胞因子对肌肉有调节作用。步入老年后,人体肌肉老化,降低了对骨骼的刺激和保护作用,加速骨钙流失,就会出现抽筋、疼痛部位不固定的游走性疼痛等现象。而且肌肉强度降低,使得跌倒的风险急剧增加,导致骨折的风险急剧增加。骨骼老化,就会降低对肌肉的支撑作用,失去肌肉对骨关节的保护作用。因此,老年人最容易疼痛的部位是关节,发作最多的是承重关节,比如腰椎、膝盖,其他手、肩部关节也会疼痛,受凉了或运动量大了都会不间断的持续性疼痛,常常误以为是骨折或风湿性关节炎去医院看病,却什么都查不出来。 所以,重视骨质疏松、重视肌少症,早期筛查骨密度和肌肉含量非常重要,不要等到痛了才来看病。 建议以下8类特别容易出现骨质疏松症的人群尽早筛查骨密度:(1)身体瘦弱(肌少症);(2)绝经后女性;(3)50岁以后人群;(4)大量吸烟、喝酒的人;(5)维生素D和蛋白质缺失(长期素食);(6)服用某些药物:皮质激素、甲状腺素、抗惊厥药、化疗药、肝素等;(7)伴随容易影响骨代谢的疾病:如糖尿病、胃肠疾病、肾脏疾病、甲亢及甲旁亢;(8)父母有骨质疏松病史。一定要积极、定期的检查骨密度。 这里还需强调检查骨密度的两个重点时间:(1)女性在绝经后一定要立即来查骨密度,不用等到骨痛、骨折了才来看病;(2)身体消瘦的老年人,一定要定期筛查骨密度。建议老年人每年常规检查一次骨密度。治疗骨质疏松的方法有很多,这是可以治疗的疾病,不要为此担心。 所以说,居家未必会缺钙,但是年老了很可能会缺钙。提醒老年朋友,待疫情过后,及早进行骨密度筛查,当发现有骨量减少,或已经有骨质疏松时,就应该积极干预治疗来预防和延缓骨质疏松。 作者:十院科普官、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 钱春花 副主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为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人民日报健康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费健 2022-05-04阅读量9866
病请描述:脱发竟与甲状腺疾病相关,有这种情况需要特别注意 ! 甲甲 甲状腺饮食健康 2022-05-01 21:01 很多朋友抱怨脱发问题,一梳头,头发便大把大把的往下掉,都快成秃子了。 对于脱发,的确是非常恼人的,到底这脱发现象属于正常现象还是确实与某方面疾病如:甲状腺疾病有关呢? 问:脱发与甲状腺疾病有关吗? 专家介绍:脱发分为生理性脱发和病理性脱发两种。 生理性脱发每个人都会有,正常人每天会有约50~100根数量不定的头发脱落,秋冬季会更加明显些,这是头发新陈代新中正常的反应。而病理性脱发多与遗传、精神/神经失调、免疫功能异常、局部病灶感染、内分泌紊乱、外界因素(如染发)等有关。 在高发的甲状腺疾病中,无论是甲状腺功能亢进或是减退(甲亢或甲减),都有可能伴有比较严重的脱发。 这是因为当甲状腺激素分泌失衡致使生长头发的毛囊受到新陈代谢紊乱的影响而出现整体头部脱发的现象。 问:如何判断甲状腺脱发? 甲状腺脱发就是属于病理性脱发的一种,它的症状与令人头疼的雄性激素脱发类似,所以单看脱发症状,很容易和雄脱混淆。 除了脱发,甲状腺疾病还伴随着其他症状,甲状腺疾病比较常见的两种分别是甲亢和甲减。 甲亢可使头发变细变软,油脂增多,过多的甲亢腺激素可以缩短毛囊的的生长周期,让毛囊变得和甲亢患者一样急性子,加速掉落,让头发长的没有掉的快; 而甲减则会导致头发干燥、脆弱易折、色泽灰暗,并伴有休止期脱发,有些人还会出现头发提早变白。 甲亢在脱发的同时还伴有怕热,食欲增加,体重减轻,易激动、焦虑、失眠等症状;甲减在脱发的同时则伴有畏冷,食欲减少,体重增加,记忆力减退,嗜睡。 问:甲状腺疾病患者该如何防止脱发? 一、维生素A 虽然《大力水手》中卜派也是属于“顶上无毛”一族,但大力水手卜派最爱吃的“菠菜”可是养发的好食材,。 菠菜是非常健康的深绿色蔬菜,含有叶酸、铁和维生素A和C等营养素,而这些营养成分都有助于促进头发生长,30克的菠菜可提供每日人体维生素A需求量的50%,除了菠菜以外,牛奶、鸡蛋、胡萝卜、南瓜、番薯….都是很好的维生素A来源。 二、维生素B群 维生素B群参与人体许多生理代谢活动,属于水溶性维生素,具有促进细胞生长和分裂、调节新陈代谢、协同皮肤与肌肉的健康、促进免疫系统与神经健康…..等作用。 另外,B群与红血球生成亦有重要关联,红血球可将养分与氧气携带至头皮和毛囊,与头发生长息息相关,富含维生素B群的食物包含:全谷类、杏仁、肉类、鱼类、海鲜和深绿色叶菜.…等。 三、维生素C 维生素C是强大的抗氧化剂,有助于屏蔽自由基的攻击,避免头发毛囊老化的问题。 除此以外,维生素C与体内的胶原蛋白生成密不可分,而胶原蛋白更是组成头发的重要元素之一,另外维生素C有助于身体从饮食中吸收铁质,当铁质缺乏时,恐有脱发危机; 富含维生素C的养发食物包括:草莓、辣椒、番石榴、西红柿、芦笋、深绿色蔬菜和柑橘类水果….等等。 四、维生素D 研究发现维生素D与体内许多激素的生成有关,当体内缺乏维生素D时,可能引起落发危机。 海鲜中的虾子,富含许多营养素,包含:蛋白质、维生素B群、锌、铁和维生素D,皆有助于促进头发生长,100克的虾子可提供人体每日维生素D需求量的3~4成,另外经日晒的菇类(EX:香菇、木耳、金针菇…)、鳕鱼、鲑鱼、鲔鱼、鱼肝油都可补充维生素D,每天日晒15分钟(须避开中午前后日照强烈的时段),身体也会自行产生维生素D。 上述营养素,对甲状腺疾病患者养发都大有帮助,但适量摄取也是王道,每日适量摄取的效果远大于一口气吃一堆来的更好,过犹不及,中庸之道更是保健秀发的不二法则。
费健 2022-05-02阅读量9514
病请描述:“滴血验癌”公司创始人被定罪!现在知道这些健康骗局还不晚! 订阅康乐福 2022-01-08 17:46 实际上,不只是“滴血验癌”,还有一些养生概念听着很靠谱,实则都是骗局。 1月3日,美国血液检测公司Theranos的创始人伊丽莎白·霍姆斯被定罪。此前,Theranos公司的主营业务就是“滴血验癌”,通过采集指尖的数滴血来快速检测一个人是否患有癌症。 伊丽莎白·霍姆斯的创业始于2003年。当时,19岁的她从斯坦福大学辍学并创立Theranos,打造出“滴血验癌”的概念,迅速火爆,Theranos公司估值也飙升至90亿美元。伊丽莎白·霍姆斯甚至被誉为“下一个乔布斯”(美国苹果公司创始人),常常出现在杂志封面和电视节目中。 然而这项“颠覆医学诊断”的神话从2015年开始崩塌。2015年10月,《华尔街日报》的一篇调查报道质疑Theranos公司的血液检测仪和检测方法。该报道披露,Theranos的血检结果无法保证准确性,其宣称的血检项目大部分是在传统设备上完成,而非自主开发的设备。随后该公司被投资者以欺诈为由提起诉讼,最终公司业务在2018年9月解散,霍姆斯于2020年8月接受审判。 实际上在“一滴血验癌”的概念风靡之后,国内也有越来越多的关于一滴血能查出几十种癌症的检查项目。这种“一滴血查出几十种癌症”检查被不少医疗机构、体检中心包装成高级检测技术的基因测序项目。但其实早在2014年,原国家食药监管总局、原国家卫计委对该项目联合叫停,理由是国内使用的基因测序仪,以及相关的试剂、软件,均未获得国家对医疗器械的审评审批,属于“违法医用”行为。 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〇医院原九五临床部健康管理中心副主任医师陈玉辉2014年刊文介绍,基因测序被不少体检机构滥用,夸大其检测效果,并宣称只要一滴血就能通过基因筛查出患百种疾病风险,相关检查费用也从数十万至数千元不等。 事实上,基因测序主要针对遗传病检查,如果在常规体检项目增加基因测序更是有忽悠的成分。相反,有些不法机构滥用这类技术,反而容易导致基因测试结果出现误差,或是得出错误诊断给患者造成恐慌情绪。 这些都是健康骗局! 实际上,不只是“滴血验癌”,还有一些养生概念听着很靠谱,实则都是骗局。 01 “酸碱体质”说---酸性体质易得癌症相信很多人听过这样的说法“人的体质有酸碱性之分,酸性体质易患癌,想要健康,必须保证身体处于碱性环境… …”但事实上,所谓的“酸碱体质论”就是一场彻头彻尾的骗局。这个理论的创始人罗伯特·欧阳在2018年11月2日被美国圣地亚哥法庭判决缴纳1.05亿美元的巨额罚款。且他当庭承认“酸碱体质”理论是自己编造出来的骗局。 国医大师、中医体质学创始人王琦在2018年12月接受人民日报记者采访时指出,现代医学和中医学都没有酸性和碱性体质的分法。人的体质不能简单地分为酸性或碱性,这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其中包含各种小环境和体液,如细胞内液、细胞外液(包括血液、组织液和淋巴液等),还有分泌的各种消化液、排泄出的汗液、尿液等。人体内的不同体液确实有酸碱之分,如胃液呈强酸性、尿液呈弱酸性、肠液呈碱性。但不同体液的酸碱度,并不等同于体质的酸碱性。 王琦强调,所谓的吃酸性或碱性食物造成酸性或碱性体质,以及酸性体质造成多种疾病,甚至诱发癌症等说法,都是没有科学根据的。 02 “身体排毒”说---毒素是人体万病之源 “排毒防癌”“排毒养生”“排毒养颜”……近几年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养生”,关于排毒的讨论也越来越多。甚至还有人说,人体万病之源就是体内有“毒素”。 2021年1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林丽珠在医院微 信公号刊文指出,很多人认为“排毒”是中医的治疗方法,这其实是误解,“排毒”是一个舶来词,最早源于日本,“排毒理论”也来自日本,后来又衍生出“排毒养颜”“排毒养生”“排毒防癌”等等。 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皮肤科主任李广瑞2013年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所谓“毒”,大多来自于体内自身新陈代谢,产生出各种各样人体所不需要的废物,通过排便、排尿、出汗、吐痰等途径,及时地把体内毒素排出体外。人体本身就具有强大的排毒能力,绝大多数情况下,只要人体自身机能运转正常,完全可以依赖自身“排毒”机能,毒素基本能够排出,无需以外力“排毒”。 若真要想排毒养生,最好的方法是坚持清淡饮食和适当运动。平时睡好、吃好、锻炼好、心情好,这样身体就会慢慢变得好起来。可有意识地多吃水果蔬菜,少吃烘焙煎炸食品。 03 “抗糖抗衰”说---抗糖可以保持身体年轻 抗糖因其“延缓皮肤衰老”的功效而广受欢迎,在很多抗糖人士的眼中,糖是皮肤的“头号杀手”,而所谓的“抗糖饮食法”就是通过减少糖分摄入,来防止皮肤老化,甚至连主食和水果也不吃。随之,抗糖药、抗糖丸、抗糖洗面奶等各式各样的抗糖产品层出不穷,价格昂贵,可是依旧销售火爆。 “糖化”确实能导致皮肤衰老,但皮肤衰老是身体各项因素综合的结果。对于新陈代谢旺盛的中青年女性,糖化终产物会被代谢掉,根本无需特意去“对抗糖化”。 “过度摄入糖分会导致爆痘、皮肤松弛发黄,这话没错。但是,使用抗糖产品就能解决以上全部问题?没有科学依据。商家避实就虚只宣传‘抗糖’,没指出如何‘抗糖’才对。”一家专业护肤品第三方技术服务平台工作人员张晓蕙在接受工人日报记者采访时说。 对于市面上的抗糖丸、抗糖口服液等抗糖产品是否有效,专家接受央视采访时表示,理论上可行,但绝大部分抗糖产品并未经过系统化专业验证,能否抗糖尚无科学依据。 皮肤衰老分为内源性衰老和外源性衰老,前者属于自然规律,不可逆转,而我们能做的就是延缓皮肤的外源性衰老。因此,中华医学会医学美容分会副主任委员刘玮提醒,想要保护皮肤,延缓衰老,正确清洁皮肤,做好防晒,不要熬夜,平衡饮食,加强锻炼,都是必不可少的。 04 “血稠血栓”说---血稠容易堵塞血管“血稠”这个词,很多人都听过,一听到“血稠”就觉得会与多种疾病相关联。 2019年7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许俊堂刊文中指出,医学上并没有“血稠”这种病症,所谓“治疗血稠”就是一个噱头。“血稠”从字面上理解“血液粘稠”,是医学上“血液流变学”的概念,大概相当于血液的高凝状态,与血流、血浆和血液成分都有关系。并不是很多人以为的“血稠”就是血脂高了,要堵住血管,容易发生血栓的意思。 在临床上,医生不会根据血液黏稠度的数值,去判断患者是否有血栓风险,而且这个检查也不能如实反映患者体内真实的血液凝固情况,更不能起到预测血栓和心血管事件的作用。通过注射剂来疏通血管、降低血液黏稠度,更是没有任何帮助,甚至还会出问题。
费健 2022-04-30阅读量9046
病请描述:据调查,我国女性平均绝经年龄大概 50 岁左右,这是人体的自然衰老过程。在古代的旧社会,人类平均寿命不足 40 岁,还没活到绝经就死去,自然不会有绝经的困扰。只有当人类寿命足够长,绝经才是个问题。有的人认为早绝经和晚绝经其实都一样,只是时间上的差别,真的是这样吗?当然,我也见过不少三十岁左右就卵巢早衰的女性,同样没有雌孕激素,但是看起来还是挺年轻的。今天我们就专门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现代医学认为,绝经的本质是卵巢功能衰竭。当卵泡耗竭,没有生长卵泡发育,就无法产生足够的雌孕激素,月经自然停止。如果月经1年不来,排除怀孕之后,我们可以认定女性绝经了。 正式绝经,就意味着体内基本没有雌孕激素。尤其是雌激素,是女性各大器官维持正常的功能所必须的。一旦绝经,器官就开始出现衰老,包括皮肤老化、皱纹,阴道干涩、性生活痛,精神神经系统异常,如潮热盗汗、暴躁易怒等,还会面临骨量减少至骨质疏松,心血管和代谢问题导致高血压、糖尿病、中风等问题。 一般认为女性雌激素缺了10~15 年之后会出现比较严重的骨质疏松症。骨质疏松症是一个沉默的疾病,多数没有症状,一旦骨折就麻烦了,难以愈合,有很高的死亡率和致残率。 绝经带来的这些问题,西医是建议"缺啥补啥",推荐雌孕激素补充治疗。原则上使用天然的激素,但是再如何天然的激素,也天然不过人体自身产生的激素。想想都可怕,如果40岁绝经,就得补充10年左右的雌激素,短期使用激素其副作用可以忽略不计,但是长期使用的话,乳腺癌的风险就会明显升高,所以还是不建议服用雌激素。 初了服用激素难道就没有更好的办法了吗?回答是有,那就是中医药。祖国医学在妇科领域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今天就举两个例子,都是月经不来半年,吃了中药都恢复的真实医案。 案例1 43岁女性,闭经半年,查抗缪勒氏管激素<0.06ng/ml,并伴类似更年期症状,潮热汗出,怕热,双下肢浮肿,西医妇科诊断为“绝经”,口服激素后月经仍未转。患者怀着试一试的心态求助中医,常规治法,健脾补肾,舒肝活血,14付,后来复诊,欣喜之情溢于言表,说服用1周后月经就来了,已持续5天。嘱其调畅情志,注意饮食,劳逸结合,继续巩固。 案例2 40岁女性,闭经半年,激素水平接近卵巢早衰,子宫内膜太薄,服用激素40余天,仍未至,怕衰老,怕早更,更怕激素的副作用,不得已求助于中医,嘱其停服激素,只用中药,服用20天后月经如期而至,如果两个周期基本正常,再坚持服用2月就可以停药观察了。闭经往往虚实夹杂,以虚为主,兼顾肝郁气滞血瘀。信任和坚持,和规律的生活习惯永远是中医取得疗效的关键,否则就是神医下凡也难医其疾。
刘宝君 2021-11-04阅读量9726
病请描述:虽然血管遍布全身、发病率很高,但我国血管外科并不像胃肠、骨科等学科为大众所熟悉,总的来说还是一个比较新兴的学科,多数医院血管外科的历史都在十年以内。我们在接诊全国各地患者中发现,医患双方对血管疾病都存在很多认识误区。前些年写过一个主动脉方面的问答,很受欢迎,早就想写写其他血管疾病,但工作实在繁忙,不知不觉就拖到现在。因为这些天疫情反复,不能离沪,这才有了动笔的机会。 误区65:血管微创介入手术没有风险正解:微创介入手术确实大大减少了创伤和风险,但绝不代表没有风险。可能的手术并发症多种多样,发生几率有高有低,严重程度有轻有重。轻视手术风险或苛求没有风险都是不正确、不科学的。对于微创手术,我们还是要怀着敬畏之心,认真分析手术适应证,认真防治并发症风险。 误区66:手术有风险,我很害怕,还是别做了正解:手术做不做,不是看胆大还是胆小,而是应该和医生一起分析手术的预期获益和可能风险,权衡利弊后做出合理决定。一方面,真要有需要,天下大雨也得出门,路上有车还得过马路。另一方面,我们要坚决杜绝过度治疗,避免非必要手术带来无谓的额外风险。 误区67:血管疾病全靠手术和药物治疗正解:应该只是部分或关键时刻依靠医生,最终还是要靠自己。很多血管病都是不良生活方式引起的,比如,抽烟熬夜垃圾食品造成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进而导致动脉堵塞动脉瘤等,治好后如果生活习惯不改变,血管损害会继续存在,反复发病。 误区68:微创手术很简单,不需要做太多准备正解:血管介入手术在射线下通过导丝导管等进行,不是直视下双手直接在术野操作,所以,计划外的事情可能会多一点,我们还是应该多做一些设备、人员、预案的准备,有时甚至要作好输血和中转传统手术的准备。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而无备。 误区69:术后都要按3月、6月、12月、每年的时间节点全面复查正解:手术后认真复查是对的,但所有病人都千篇一律的查也未必,可以根据实际病情作一定调整,尤其是年老体弱出门不便的。病情不稳定的也许要多查早查,稳定的手术非常牢靠的可以酌情推迟或减少复查次数。 误区70:浅静脉曲张手术可以一了百了,彻底断根正解:之所以发生浅静脉曲张,多数有深静脉狭窄受压或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导致静脉血向上回流障碍的深层原因,静脉曲张相对来说是个表象,并非真正的病根儿。静脉曲张手术确实有效,但并没有彻底解决静脉回流功能不全的问题,所以,手术后还要通过一些手段帮助回流,减少复发机会。这一点,往往被医生所医患忽视。 误区71:静脉曲张手术就是把弯曲的静脉拉直正解:手术治疗弯弯曲曲的静脉曲张,病人思忖的手术原理往往是把静脉拉拉直继续使用。其实,这些弯曲静脉的血管壁已经被破坏,不光是表面看起来弯弯曲曲,内部结构也已不堪重负。因此,现有的手术方式不管是激光、射频、硬化剂,还是微创剥除,其目的都是除去或闭合浅静脉,而不是“拉直”。 误区72:静脉曲张手术后腿上会少根筋,血液没地方流正解:我们在站立时所看到弯曲的“筋”,其实是病变的静脉。这种静脉不仅没有了血液回流的正常功能,反倒是起负作用,导致下肢淤血。而且,下肢静脉血管很多,即使是正常的大隐静脉也只占血流的10%左右。因此,曲张静脉去除后不仅不会使血液“无处回流”,反而使得血流更加顺畅,下肢更加轻松。 误区73:静脉曲张的鼓包是“血包”,扎针放血就能治好正解:静脉曲张导致下肢皮下的鼓包,里面的确是血液。但这是流动的血液,并不是静止的“血包”。因此,放血根本治不好,血液会源源不断的流过来。就像老化的橡皮水管鼓了一串包,光把这些个鼓包扎破是没有用的,破口止血后鼓包依旧。 误区74:静脉曲张可以通过涂药膏等保守治疗治好正解:静脉曲张是下肢静脉血管的退行性变化,简单可理解为静脉的“老化”。让“老化”的血管重新恢复“年轻”在目前是不可能的,只有在其产生危害的时候通过手术的方式去除。保守治疗很重要,但穿弹力袜、服用静脉活性药、改变生活习惯等只能减慢静脉“老化”的速度,却无法使静脉缩回去恢复正常。 误区75:腿上有红血丝,就是静脉曲张了,需要立即治疗正解:腿上的红血丝是微小的静脉扩张造成的。原因有两类,一种是静脉曲张早期,我们在临床上称为C1期,也叫毛细血管扩张;另一种常见于女性,和雌激素有关。这种红血丝的主要的问题是影响美观,并没有特别的危害,可以不处理。如果需要治疗可以通过硬化剂或者激光的方式予以去除。 误区76:静脉曲张没症状就不用手术正解:静脉曲张多种多样,有人曲张很轻但肿胀和淤积性皮炎等症状很重,有人却静脉曲张很粗大但没什么不舒服。对于后者,我主张还是要适时手术,因为曲张静脉团块中血流非常淤滞,血液容易凝结形成血栓,导致红肿硬结疼痛等问题,处理起来相当棘手。 误区77:静脉曲张微创手术有很多方式,我要选最好的一种正解:手术是通过剥除、结扎、热损伤、炎症反应等机理来破坏和闭合曲张的静脉,具体方法有点状剥除、激光、射频、泡沫硬化剂、旋切等。常有病人想和我极致探讨哪种方法最好,这让我很无奈,因为本无“最好”。对于不同部位和形态的曲张静脉,我们会选择最适合的一种或几种方法。病人选好信任的医生后,太专业的事情就放心交给专业人办吧。 误区78:下肢静脉性肿胀和淤积性皮炎治好后就可以停药了正解:一些口服药和外用药对下肢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有不错的效果,但很多病人本着“是药三分毒”的理念,在病情好转后就擅自停药了,甚至把抬高下肢也忘了,结果很快复发。严格意义上说,人只要直立活动,下肢静脉回流功能不全就存在,除非天天卧床不起(此时不吃任何药,这个病也会自然好起来)。 误区79:静脉回流不好的病人都应该做静脉曲张手术正解:有些病人腿肿脚黑很厉害,但并无明显的浅静脉曲张,他们可能是因为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引起症状的。静脉瓣膜是个“单向阀”,血向上可以流过,向下流就会被兜住,如果这个阀门坏了,就兜不住因为重力作用向下的血液,导致发病。对这些病人,硬要去处理他并未扩张的浅静脉,纯属南辕北辙。 误区80:住院化疗、保胎分娩、外伤骨折都应卧床静养正解:遇到过非常多化疗期间发生深静脉血栓的肿瘤病人,也经常见到刚生完宝宝就不得不断奶治疗血栓的妈妈。之所以他们容易发生血栓,就在于手术、外伤、分娩、肿瘤等情况时本已处于血液高凝状态,而我们的传统往往强调病人要卧床静养,这就增加了血栓的另一个重要诱发因素——血液瘀滞。所以,卧床时也应适当活动腿脚。 误区81:得了下肢深静脉血栓就很可能发生肺栓塞致死正解:多数情况下没那么可怕,发生血栓脱落和肺栓塞的毕竟是少数。真正的肺栓塞,心肺的症状经常早于下肢的症状。如果诊断下肢静脉血栓时并无肺栓塞表现,而且很快开始抗凝治疗,那么再发生肺栓塞的机会就很小。另外,人的左侧髂静脉多有受压狭窄,故左下肢血栓向上脱落的可能更低。 误区82:得了下肢深静脉血栓就要赶快放滤网正解:滤器是放在下腔静脉里预防血栓脱落导致肺栓塞的,救治了很多病人,但是,滤器在我国存在一定的滥用现象,很多没有肺栓塞风险的病人也植入了滤器,甚至因未及时取出导致了更严重的下腔静脉血栓。滤器植入还是要审慎评估,该放的也应尽量取出。 误区83:血栓形成超过一周就无法溶栓了正解:以前全身给药进行溶栓,效率低,只有新鲜血栓比较好溶,但这种教科书上的说法早就过时了,因为我们现在通过导管将溶栓药缓慢而持续地直接注入血栓中,很多亚急性和陈旧血栓也能溶掉,剩下的机化血栓则通过支架等技术恢复通畅。 误区84:静脉血栓形成风险高的人主要靠药物预防正解:对于肿瘤患者、瘫痪病人、外伤伤员、孕产妇等静脉血栓高危人群,抗凝药物当然有用,但更首要和更基本的是通过物理方法,如避免卧床不动和久站久坐、适当抬高下肢、活动肢体和肌肉按摩等,来促进静脉血液回流。只要下肢不长时间处于静止状态,不用抗凝药物血液也能顺畅流动,不容易发生瘀滞凝结形成血栓。 误区85:静脉回流不好下肢肿胀应该尽量少走路正解:静脉回流不好确实应该多抬高下肢促进回流,但不等于要尽量少走路。站立或静坐时,静脉处于“松弛”状态,血液容易下坠淤积;而行走时腿部肌肉收缩形成“肌泵”,会不停挤压血液向上回流。所以,很多人会发现,久坐容易腿肿,起来走走反而消肿了。 误区86:腿肿都应该做深静脉造影正解:该检查主要是用来了解下肢深静脉有无局段狭窄闭塞需要介入干预的,虽然它很安全,但毕竟属于有创检查,医生应该只对怀疑狭窄闭塞的病人开具,非必要的病人就不要做了,更不能作为海选或充数的工具。比如,淋巴水肿、原发性水肿、双下肢静脉功能不全,折腾这个检查实属劳民伤财。医生还是应该通过丰富的临床经验避免过多的辅助检查。 误区87:只要发现髂静脉狭窄,就一定要放支架正解:由于生理结构,多数人左髂静脉都会不同程度的受压狭窄,通过造影或CT可以发现,但并不是个个都要放支架的。只有那些重度狭窄、出现盆腔侧支静脉,而且有明显的左下肢静脉回流障碍的人才需要支架恢复髂静脉的正常回流。如果两条腿肿胀程度差不多,而髂静脉只有左侧有点窄,那做了支架也没什么效果。 误区88:有静脉血栓高危因素的手术病人应首选滤器预防肺栓塞正解:手术病人容易发生静脉血栓,但不等于必然发生。腔静脉滤器只能避免血栓上移造成肺栓塞,而不能防止血栓的形成和脱落,甚至可能诱发下腔静脉的血栓闭塞。因此,手术病人应该科学预防血栓形成,而绝不能通过常规植入滤器去预防概率很小的肺栓塞。通过这些年的工作,国内滤器滥用的现象得到了一定遏制,但仍时有耳闻。 误区89:手术后下肢肿胀肯定是静脉血栓了正解:手术后确实容易导致静脉血栓,但并非手术后腿肿的病人都是血栓。做手术,尤其是下肢和盆腔手术后,发生腿肿还是常有的,这可能和手术创伤导致软组织水肿、腿部活动少导致静脉淤血、营养不佳导致低蛋白血症等因素有关。随着全身情况改善,腿肿能逐渐恢复。 误区90:彩超说有或没有下肢深静脉血栓,肯定错不了正解:不一定。这些年,医生们对静脉血栓越来越重视,但还存在过度依赖彩超等影像学检查的问题。彩超观察小腹里的髂静脉往往看不清,而对于小腿肌肉静脉丛则容易误报血栓,所以,我们不能只依赖彩超,还应该结合医生的体格检查以及D二聚体等血检验来综合判定有无血栓及其发生部位。 误区91:用了抗凝药且症状缓解,血栓肯定溶掉了正解:深静脉血栓病人抗凝后,症状可有一定缓解,但复查彩超却发现血栓依然如故。这其实很正常,抗凝药无法迅速消除主干静脉的血栓,症状之所以缓解是因为侧枝循环开放,或者血栓边出现了一丝缝隙。依靠抗凝药物使主干血栓消除需要经年累月,甚至无法再通永久闭塞。 误区92:D二聚体高就一定是血栓正解:D二聚体是纤溶亢进形成的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发生严重血栓时,D二聚体会显著升高几倍甚至几十倍。如果D二聚体正常,就可以完全排除血栓的可能。但是,D二聚体升高并不一定就是血栓,还可能是体内存在高凝状态,比如手术、外伤、肿瘤、怀孕、心梗、免疫性疾病等,也可导致D二聚体一定程度的升高,但一般幅度很小。 误区93:华法林很容易引起大出血,还是吃新型抗凝药好正解:华法林是有着近百年历史的老药,抗凝效果可靠,价格低廉。有医生说它容易导致大出血,其实是没有做好用药指导工作。通过国际标准比值的监测,可以很好的调整华法林用量,既达到抗凝效果,又避免出血。现在还有居家自测的仪器,准确而方便。这些年出现了几种新型口服抗凝药,优点主要是不用查血,但也会遇到效果不好或出血的病人,加之价格太贵,所以我很少用,除非是只需短时间抗凝的病人。 误区94:吃华法林要很严格地安排食物品种正解:食物中的维生素 K是促进凝血的,和华法林的作用相对抗。食物中的维生素K含量各不相同,对华法林抗凝效果有不同影响。但是,我们的食品千百种,不可能去搞明白记清楚含量多少该吃几两的,所以,我的意见就是尽量杂食,维持饮食相对平衡,不要今天全部蔬菜水果,明天又都大鱼大肉,这样就不会有什么影响了。 误区95:身体再不舒服,华法林也要照常吃正解:生病时,凝血系统可能会有变化,用药也可能会影响华法林的作用,因此必要时需要调整华法林剂量。尤其容易忽视的是,生病时往往进食减少甚至不吃,维生素K摄入就不足了,这时如果还是照常吃华法林,可能导致国际标准比值飙升。 误区96:房颤患者可以用阿司匹林或波立维预防动脉栓塞正解:这种情况不少见,我遇到过很多不该发生的动脉栓塞,脑肾肠腿等等。询问平时为什么不抗凝,病人都回答医生说华法林风险大,吃阿司匹林或波立维就够了。其实,抗血小板药物对房颤的血栓基本无用,必须使用华法林、利伐沙班、低分子肝素等抗凝药物才行,其中,我首推华法林。 误区97:吃贵的抗凝药或抗血小板药,就能疏通血管避免开刀正解:少数血栓性疾病,通过药物治疗和血栓机化,会有一定的“疏通”效果,但这与药物价格无关。临床上有些药因为新上市要回收研发成本,非常昂贵,但并非不可替代,更没有吃药打通血管的神力。大家不要迷信贵的就是好的,更不要被某些市场宣传行为的忽悠。 误区98:抗凝药和抗血小板药按说明书和凝血指标吃就行正解:吃药没那么简单,人体对药物敏感性和副反应各异,剂量需个体化,要注意吃药后的身体反应。有些药物可以参考凝血指标进行调整,但也非绝对,有时指标显示抗凝力度还不够,却已经出现了鼻衄、牙龈出血、皮肤瘀斑、血尿等,就说明药物剂量偏大了。 作者:冯睿,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介入中心主任兼血管外科主任。 门诊:北院(虹口区海宁路100号):周一上午特需,周三上午专家。南院(松江区新松江路650号):周二上午专家。 *中国医师协会主动脉夹层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国际血管联盟中国胸主动脉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原海军军医大学/长海医院主动脉微创治疗负责人 *首届“国之名医”称号获得者 *上海市主动脉疾病数据库项目负责人 *上海市医疗事故鉴定专家 *国际血管外科协会委员Full Member *中国医师协会血管外科分会委员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介入医学专委会常委 *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血管器械分会委员 *中国微循环学会周围血管疾病青委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促会血管外科分会委员血透通路学组副组长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血管外科专委会委员 *东方航空空中首席医疗专家
冯睿 2021-10-26阅读量9619
病请描述:为什么我还不到30岁,就出现鱼尾纹、眉间纹和法令纹,而且还越来越明显了呢?“随着年龄增长,皱纹的出现不可避免,而且你因为已经习惯了长期出差和缺少睡眠的高压模式,所以会出现人未老,皱纹却悄悄爬上脸庞的情况。”鱼尾纹和眉间纹属于动力性皱纹,是面部表情肌长期收缩的结果,这位宝宝因为平时表情比较丰富(比如习惯性眯眼,大笑、皱眉等),虽然面部动作结束后,皱纹会自然消失,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皮肤会逐渐老化,这种恢复能力就会越来越弱,最终变成在没有表情时也会出现的静态纹;而法令纹时属于重力性皱纹,这主要是因为皮肤组织老化造成了肌肤表面的凹陷情况,肌肤老化松弛和表情过于丰富都会形成法令纹。柴叔提醒,熬夜、精神应激、和面部表情过多这些都会让皱纹提前”光顾“,如果你已经出现了鱼尾纹和法令纹的情况,可以选择玻尿酸或肉毒素来去除皱纹,同时也要坚持健康饮食和保持良好作息。
柴岗 2021-09-10阅读量8438
病请描述: 日常生活中,经常听人说,脑子不行多吃猪脑子,肾虚多腰子,肝不好多吃猪肝等,这种“以形补形”“以脏补脏”的思维无不影响着居多人,部分理论来源于古老的中医食疗学说,这些说法尚得人心,然而“以形补形”的坑还浅吗?靠谱吗? 喝骨头汤补钙,一直以来骨头汤成了补钙的圣品,乳白色的汤汁看上去营养丰富,吃起来味道也确实鲜美,特别是很多老年人,都试图用喝骨头汤来达到补钙,实质上骨头汤中的含钙量只有11mg/L,也就比自来水多一点点,吸收率也低,而同等量的牛奶中含钙量则在1250mg/L,我们喝25升的骨头汤所摄入的钙才相当于一小盒牛奶的含钙量,简单的对比您应该明白了吧。 在日常饮食中含钙高的食品也比较多,比如奶类(牛奶、酸奶)、豆制品(豆腐干、豆腐)、深绿色的叶菜(芥蓝、油菜)、芝麻酱、坚果、带骨小鱼、虾、贝类等,说来说去,含钙排行榜上就是没有骨头汤的影子,那有人会说那乳白色的汤汁里到底有什么呢?无论是肉汤、鱼汤还是鸡汤,主要组成是水,其次是一些可溶性的物质,比如脂肪、可溶性的肌浆蛋白、氨基酸、谷氨酰胺、B族维生素等。对于绝大多数消化功能正常的健康人来说,吃肉要远远比喝汤摄入更多的蛋白质,而只喝汤不吃肉除了是一种极大的浪费外,还容易让你发胖。 吃鱼眼睛补眼睛?很多人都是鱼眼的资深爱好者,欢鱼眼味道的爽滑、鲜美,更重要的是从小长辈都说吃鱼眼睛对眼睛好,明目!结果吃了几十年的鱼眼,依然是近视、弱视、老花眼!要想眼睛好,可以适当进食下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居如动物性食物,尤以肝、乳制品及蛋类含量较高的食物;另外植物性食物中的胡萝卜素,以绿色、黄色蔬菜水果的含量最多,如菠菜、胡萝卜、番茄、青椒、南瓜等。还需增加锌含量丰富的食物,如贝类,如生蚝、牡蛎等,因为锌能促进维生素A的代谢,也能护眼。其实鱼眼可能仅有少量的n-3多不饱和脂肪酸,当然如果充足的DHA是可以提高视敏度,延迟视力老化的年龄,对幼儿弱视和青少年的近视也有预防作用。但鱼眼有限,含有DHA的量实在太少了!反观鱼肉,要补充DHA,还真得靠吃深海鱼肉,如三文鱼、金枪鱼,或补充鱼油。 还有吃肝补肝的说法也特别受追捧。但可惜,对于肝脏有些健康问题的朋友来说,想要通过吃猪肝来养肝、护肝,不仅达不到目的,反而有可能会加重肝脏的负担。因为您所吃的猪肝,胃会进行消化分解,然后由肠子进行吸收。所以,吃下去的猪肝并不会直接作用于人体内的肝脏,补肝的说法就无从谈起了,要想要“补”肝,还不如选择高优质蛋白、低脂肪的饮食更加好。 多吃核桃能补脑?很多人单纯依靠“饮食”来补脑,很多人说核桃长的很像大脑,而且还含有Ω—3不饱和脂肪酸,所以吃它肯定会补脑,虽然Ω—3不饱和脂肪酸对于脑部健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这种脂肪酸很多坚果当中都含有,核桃也并非多有优势。另外最重要的一点是:对于Ω—3不饱和脂肪酸而言,长期缺乏确实可能会影响大脑的正常功能,但是从食物中额外补充,并没有“让人变聪明”的作用,还有吃猪脑补的,猪脑含有胆固醇量也比较好,长期吃对身体也没有太大好处。靠吃核桃、吃猪脑来补脑,意义并不很大。 还有吃皮补皮的,有不少爱美的姑娘,疯狂迷恋口服胶原蛋白、啃猪蹄、吃猪皮,以皮补皮,美容养颜,甚至直接吃胶原蛋白粉等,皮肤里的胶原蛋白确实非常重要,可以将水分保留在真皮层,让皮肤更加光滑、柔软、紧致有光泽。可是口服胶原蛋白,啃猪蹄、吃猪皮、猪尾巴等,吃下肚子里的胶原蛋白,最后会被分解成氨基酸,胶原蛋白都不是胶原蛋白了,你还指望它能发挥什么作用呢? 说到最后,“以形补形”因食而异,因人而异,不能一概而论,一些食物确实存在一定益处,但最终对人体是否有功效,不是取决于食物的形状,而是要看这个食物的成分,很多食物并不是吃得越多越好,一定要适可而止。
屈国伦 2020-09-12阅读量9235
病请描述:紫外线使用注意事项、副作用和处理方法 (1)消毒期间,没有防护的人和宠物、动植物要离开消毒房间,不能直接照射到人,长时间照射紫外线会对眼睛和皮肤造成灼伤;不能用肉眼直视发亮的灯管,避免眼睛红肿灼伤;医疗活动中,传染病二级防护能有效阻止医用紫外线的辐射。 (2)使用时,应对高档真丝、皮具、字画、贵重收藏品、有重要纪念意义物品进行遮光保护; (3)消毒结束后开窗通风20分钟,带臭氧款需要先等待60分钟,待臭氧分解再进入房间开窗通风。 不同波段紫外线伤人程度不同,如果发生紫外线误照,请参照以下方法处理。 紫外线为波长100-400nm的电磁波。根据波长和生物学作用不同,主要分为三个波段,长波紫外线UVA,中波紫外线UVB和短波紫外线UVC。紫外线约占太阳光的13%,自然界中UVA约占97%,UVB只占3%。 长时间照射紫外线,会导致皮肤色素沉着、皮肤增厚粗糙、光老化,严重的还可能导致癌前病变、皮肤癌、白内障等,因此应避免长期紫外线照射。但短时间照射紫外线消毒灯,主要造成的危害是电光性眼炎和皮肤损伤,其他致癌风险极小。“灭菌的紫外线灯,是短波的UVC,穿透力极弱,主要是对皮肤表面伤害最大。紫外线消毒灯对人体造成的伤害到底有多大,还要取决功率和照射时长。” 紫外线对皮肤造成的伤害,跟个人皮肤的耐受能力有关。类似案例中照射一个小时的时长,引发的症状跟日光性皮炎类似,主要是皮肤变红、变黑、干燥,患者会有疼痛、蜕皮,严重的甚至有水泡。这是皮肤对紫外线的一种过敏反应,患者可以到皮肤科进行抗过敏和护肤治疗。一般普通的“晒伤”,1-2周左右就会痊愈。从临床经验来看,没有出现皮肤溃疡、破损、感染等,不会留下疤痕。色素沉着也会随着皮肤的恢复慢慢好转。专家提醒,在康复期,患者要注意避免晒太阳,减少电脑、电视、手机等屏幕辐射的时间,饮食保持清淡,对病情的恢复均有好处。“皮肤毛发等一般被紫外线轻度灼伤的情况,可以很快痊愈,基本不会出现后遗症。” 短时间照射紫外线消毒灯的另一个危害是电光性眼炎。主要表现为眼睛红肿、流泪、干涩、畏光,严重的甚至会导致视力下降。专家介绍,通常紫外线照射30-60分钟即可导致电光性眼炎,为眼睛角膜上皮细胞和结膜吸收大量而强烈的紫外线所致,患者的角膜上皮会出现弥漫性点状波凸,通常表现为眼睛发红、特别怕光、忍不住流泪,最难忍受的是人会感觉眼睛剧痛。专家介绍,紫外线照射导致的电光性眼炎通常有个潜伏期,快的是半小时后发作,慢的6-8小时后才发作,因此医院急诊经常半夜接到这类患者前来求医。 不过,专家表示,短时间的紫外线消毒灯照射,对角膜的损伤还是比较表浅的,主要损伤在上皮层,通常24-48小时就可以自我修复。对于疼痛到难以忍受的病人,可以使用复方利多卡因快速缓解疼痛,促进恢复健康。医生一般会用氯霉素加一点表麻药滴眼,达到止痛消炎的作用。在康复期,患者要注意多休息,避免用眼,注意眼部卫生。“尤其需要注意的是,不要搓眼睛,揉眼睛会加大创伤延缓康复,会引起角膜上皮大片脱落,康复时间会延长。” 对视力会否永久受损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对此,专家医生表示,紫外线消毒灯短暂照射影响较小,达到一个小时,当时会对视力有损伤,但角膜修复完成后,视力还是可以恢复的,家长不用太担心后遗症。 室内紫外线消毒灯(短波紫外线UVC)的短时间照射一般不会损伤角膜实质层和晶体,但室外的紫外线如果长期照射,对眼睛造成的伤害则是永久性的。 专家指出,大家所看到的紫外线损伤多数是指自然紫外线(长波紫外线UVA,中波紫外线UVB)在雪地、沙漠、水面反光特别强的地区长期活动,如果没有保护措施,容易引发皮肤癌、眼皮淋巴细胞癌、白内障、视网膜病变、黄斑损害、眼角翼状胬肉(眼白跟眼黑之间长了一种膜,引起结膜变性增生,长到角膜里会引起视力下降)等多种问题。因此,长期在户外工作的人,最好戴个墨镜防紫外线伤害。 此外,裸眼看日食也是容易导致眼睛损伤的行为。曾经有一名20多岁的男病人,未做任何防护就看了日食,之后眼前出现固定黑影,看东西变形,视力也明显下降。经过一段时间治疗后,黑影虽然变淡、变形也消失,但造成的黄斑区的神经细胞损害却已经无法完全修复。 紫外线的医疗应用: 虽然紫外线可能对人体带来上述危害,但市民也无需谈紫外线色变。专家介绍,除了杀菌、消毒作用,紫外线还具有一定的生理作用,对于人体维生素D的合成、钙的吸收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紫外线还广泛应用于多种皮肤疾病如带状疱疹、玫瑰糠疹、银屑病等的治疗。这种治疗用的紫外线主要用窄谱UVB,通过紫外线照射,产生光化学反应,调节人体免疫反应。例如有的银屑病患者,需要全身照射紫外线,每次3分钟左右,疗程多达三五十次。“紫外线是诱发皮肤癌的原因之一,但致癌风险要看照射时间和功率大小。”专家表示,皮肤科用手持的紫外线灯照射诊断一些皮肤病,对于医生来说,每天在紫外线灯照射下的时间至少一个小时,对身体健康也并无大的风险。
马彩毓 2020-02-05阅读量1.4万
病请描述: 骨组织与全身其他组织和器官一样,存在着生长、发育、衰老、病损等生命现象。骨转换的基本过程就是去除旧骨,形成新骨,最后表现为骨的重建。在骨的重建过程中,每天都有一定量的骨组织被吸收,又有相当数量的骨组织合成。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骨科沈炜亮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老化、衰退的旧骨组织被破骨细胞吸收清除的速度越来越快,新的空洞形成更多更大,这便发生骨质疏松、关节炎等退行性骨病。在转换过程中产生的代谢物即骨代谢标志物也称为骨转换标志物,标志物分为两类:直接标志物和间接标志物——直接标志物1. 形成标志物:代表成骨细胞活动及骨形成 时的代谢产物如:骨钙素、Ⅰ型胶原蛋白等;2. 吸收标志物:代表破骨细胞活动及骨吸收 时的代谢产物,尤其是骨基质的降解产物如:β胶原降解产物等。间接标志物一些激素、细胞、体液因子等物质(如:PTH、降钙素、Vit-D),影响骨的重建过程,通过促进或抑制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的发育来提高或抑制其活性对骨转换起加速或抑制作用。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或疾病状态,血液中骨代谢标志物的水平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通过检测血液中骨代谢标志物浓度能够间接反映:骨代谢变化速率、破骨和成骨细胞功能、骨转换的频率和速率。 骨代谢标志物6项包括:骨钙素、总Ⅰ型胶原氨基端延长肽、β胶原降解产物、甲状旁腺素、降钙素和25-羟基维生素D3。目前除β胶原降解产物(β-CTX)为自费项目,其他5项全部纳入医保。一 人N中段骨钙素(N-MID)骨钙素是骨骼中含量最大的非胶原蛋白,是反映成骨细胞活性最为敏感、特异的指标。N-MID在血清(血浆)中的含量与骨转换率有关,并随年龄的变化以及骨更新率的变化而不同:骨更新率越快,骨钙素值越高,反之降低。通过血清中N-MID的测定可以了解成骨细胞的活动状态,是诊断骨质疏松综合征、佝偻病、代谢性骨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症等疾病的参考指标,也可作为老年骨代谢的重要指标之一。研究表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女性(年龄42-84岁)N-MID水平增高,这主要与雌激素不足有关 ;男性(年龄54~88岁)N-MID水平增高,主要与年龄变化有关。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是高转换型的,所以骨钙素明显升高;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是低转换型的,因而骨钙素升高不明显,故可根据骨钙素的变化幅度鉴别骨质疏松是高转换型的还是低转换型的。另外, 监测N-MID浓度的高低,可用于评价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对抗骨吸收药物治疗的反应。研究显示, 绝经后骨质疏松的妇女予以激素补充后N-MID浓度明显降低, 而且早期N-MID浓度的下降提示后期骨密度(BMD)将增加。目前血清(血浆)中骨钙素(N-MID)已被视为骨形成标志物,适用于抗骨重吸收治疗(如骨质疏松症和高钙血症)的疗效评估。二 总Ⅰ型胶原氨基端延长肽(TP1NP)骨基质为骨组织的结构基础,其化学成分包括有机成分和无机成分。有机成分包括大量的骨胶纤维,骨胶纤维占有机质的90%,主要由Ⅰ型胶原蛋白组成。成骨细胞先合成Ⅰ型前胶原继而再形成Ⅰ型胶原。Ⅰ型前胶原在其氨基端(N)和羧基端(C)存在延伸肽链,这些延伸肽链(前肽)在前胶原转化为胶原的过程中将被特异性的蛋白酶切割,当成熟的胶原形成后便沉积在骨基质中。P1NP是氨基端延长肽,为三聚体形式,进入血液后很快会在热降解作用下成为单体,我们检测的是血液中所有的P1NP形式,因此称为总Ⅰ型胶原氨基端延长肽(TP1NP)。检测TP1NP可直接反映成骨细胞合成骨胶原的速率,也是一项骨形成标志物,可监测成骨细胞活力和骨形成情况,对骨病患者医治的疗效评估很有价值。三 β胶原降解产物(β-CTx)Ⅰ型胶原在骨中合成的同时也被分解成碎片释放入血,重要的Ⅰ型胶原分解片段是C端肽链(CTx),在骨成熟过程中,CTx的α-天冬氨酸转变成β型(β-CTx),所以CTx又称β-Crosslaps。当破骨细胞活性增强时骨胶原溶解释放Ⅰ型胶原蛋白,再分解为CTx和NTx,此时均可在血中、尿中检测到。CTx是作为骨吸收的指标,可了解骨转换的程度。对于监测骨质疏松症或其他骨病的抗吸收治疗有重要作用。四 甲状旁腺素(PTH)甲状旁腺细胞合成和分泌的一种多肽活性物质,是体内调节血钙、血磷水平的重要激素,它的分泌受血钙浓度的直接控制。它具有加强溶骨作用,动员钙进入血液,并加强肾小管对钙的重吸收,使血钙升高,使体液内钙离子浓度保持恒定的作用。PTH增高常见于:甲状旁腺瘤、单纯性甲状腺肿病人、甲旁亢患者;老年骨质疏松症PTH可增高。目前主要用于高钙血症和低钙血症的鉴别诊断。五 降钙素(CT)降钙素是甲状腺的滤泡旁细胞产生和分泌,主要生理功能是:降低血钙、增加骨钙水平、拮抗甲状旁腺素的作用,抑制破骨细胞,减少骨骼中钙离子流失到血液中,是骨吸收作用的抑制剂,防止钙应激状态(如妊娠、哺乳、生长)时的骨丢失。雌激素能使CT分泌增加,CT分泌减少是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的重要原因。现代研究表明,使用降钙素治疗骨质疏松症、畸形性骨炎(Paget骨炎病),不仅能提高骨的密度,还能改善骨的质量。老年人通过补充降钙素,可以防止“钙搬家”,预防骨质疏松,治疗因骨质疏松引起的腰背酸痛、身高变矮、驼背等。定期检测降钙素(CT)有助于疗效评价及指导临床用药。六 25-羟基维生素D3(Vit-D3)外源性(少部分)来源于富含维生素D2动物性食物,如:鱼、蛋、乳类等;内源性(大部分占90%)自身合成,皮肤微血管中的7-脱氢胆固醇经日光照射可转变为维生素D2。现已知对人体较为重要的是维生素D2(麦角钙化醇,只能从强化食品或食品补充剂中获取)和维生素D3(胆钙化醇)。25-羟基维生素D3是人体内维生素D的主要储存形式,也是在血中被检测的代谢物。维生素D是一种激素源,而不是维生素,为类固醇衍生物,脂溶性。所以肥胖的人易维生素D缺乏,患有骨质疏松症。维生素D的生理功能是:1. 调节体内钙磷代谢,维持血磷和血钙浓度;2. 促进生长和骨骼钙化,促进牙齿健全;3. 促进骨形成,刺激骨吸收,促进钙盐沉着;4. 减少多种骨疾病的发生风险;5. 降低多种慢性疾病患病率,减少多种癌症风险。检测血液中25-羟基维生素D3,可以:1. 权威、详细而精确的监测体内维生素D的状态,以便决定饮食或综合补充,并帮助判断如何进行补钙;2. 用于特定的代谢紊乱诊断(骨软化、佝偻病、肌肉病、维生素D过量、中毒等);3. 用于各种病变群的病理生理学的探究和危险评估(如骨质疏松症、跌倒、骨折等);4. 服用维生素D的患者,必须定时进行维生素D水平监测,以随时调整用药,避免维生素D中毒。总结这6项骨标志物可反映全身性的骨代谢变化,是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IOF)推荐使用的监测和随访指标。它们能能反映骨质疏松症患者在3~6个月内的治疗效果和治疗依从性,同时再联合骨密度检测,可作为诊断骨质疏松症的重要指标。二次整理者: 阮登峰/沈炜亮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骨科;浙江大学骨科研究所;浙江大学李达三·叶耀珍再生医学发展基金;浙江省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技术重点实验室;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再生医学工作组;本人专业诊治范围:1,肌腱病&肌腱/韧带损伤:肘-网球肘;肩-肩周炎,肩袖损伤;膝-弹跳膝,跑步者膝,前交叉韧带损伤;踝-跟腱炎,跟腱断裂;手腕部-腱鞘炎;筋膜炎2,再生医学技术治疗运动系统疑难杂症,包括:软骨/半月板/肌腱/韧带的修复、重建和再生;门诊类型:肌腱病专科门诊!关节外科/运动医学专家门诊;致谢:感谢检验医学 赵立铭的分享!
沈炜亮 2019-12-12阅读量1.3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