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库 > 全身 > 免疫力下降 > 内容

免疫力下降内容

乙肝妈妈喂奶的事情你知道多少?

病请描述:用不用检测乳汁中的病毒?   第一,国内外没有一个乙肝防治指南建议检测母亲乳汁中的乙肝病毒。 第二,乙肝妈妈的乳汁中确实能够检测出乙肝病毒的抗原和HBV-DNA,但是,乳汁病毒含量极低,仅为母亲血液中病毒含量的1/10000-1/1000。且初乳中病毒含量较高,等过几个月再检测,大多数母亲的乳汁中HBV-DNA已经检测不到,仅有18%的母亲乳汁中还能检测到微量的HBV-DNA。而且循证医学证据已经充分说明,感染乙肝病毒的母亲无论其感染状况如何(大三阳或小三阳,HBV-DNA水平高或低),在新生儿接受正规免疫后,母乳喂养均不会增加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风险。因此,根据母亲乳汁中的HBV-DNA水平来决定是否母乳喂养完全没有必要也没有依据。   母乳喂养会不会消耗乙肝抗体?   除了孩子出生时注射的那一针乙肝免疫球蛋白以外,孩子的抗体主要来源于乙肝疫苗的刺激。 乙肝疫苗是基因重组疫苗,非常安全。它进入体内并不像乙肝病毒那样侵入肝细胞做“坏事”,而是模仿乙肝病毒的“坏样子”,在体内调动并训练免疫系统产生对乙肝病毒的免疫力,保卫机体不受乙肝病毒的侵害。人的免疫系统有很强的记忆力。只要孩子的免疫系统对乙肝疫苗产生了应答反应,孩子的免疫细胞就会牢牢记住乙肝病毒的“坏样子”。因此,孩子有了抗体之后,如果真有乙肝病毒抗原侵入体内,抗原不仅不会消耗抗体,而且还会刺激免疫细胞产生更多的抗体。 抗体的下降并非抗原的消耗,而是抗体自身的代谢,就像体内的红细胞寿命是120天一样,到一定寿命,抗体自然代谢掉了。但大家不用担心,免疫细胞还会源源不断地制造出抗体加以补充,只不过如果没有抗原的再次刺激,补充的抗体产量会逐渐减少,直到下一次抗原的侵入。不仅如此,还有许多研究证实,母乳喂养不会影响乙肝疫苗的免疫效果,接种三针乙肝疫苗后产生的抗体是一样的。   乳头被吸破了还能喂奶吗?   21世纪以来更多的研究证明,母乳喂养不会增加乙肝母婴传播的风险,并没有提出必须在乳头没有破裂的情况下喂奶。同样道理,孩子经过主动免疫 (出生后注射一次乙肝免疫球蛋白)和被动免疫 (其后注射三针乙肝疫苗)后已经获得了对乙肝的免疫力,可以抵御来自乙肝妈妈体内的病毒。即使乳头破裂,乳汁中的病毒量多了一些,也不会增加孩子感染乙肝病毒的风险。而且,目前世界卫生组织及各国的乙肝防治指南,并未指出在乳头破裂时要暂停母乳喂养。但是,如果之前没有很好的阻断,产妇体内仍有大量活动性复制病毒的话,乳头破裂就可能带来多量病毒,如果孩子消化道黏膜有破损,就可能发生感染。所以重要的还是完成整套阻断措施,而不是只盯着乳头破没破,与其每天检查乳头是否破裂,不如积极地完成整套阻断措施。

叶臻 2018-05-02阅读量9236

PPD阳性怎么回事?怎么办?

病请描述:        PPD皮试是一种用于检测结核杆菌感染的技术,用于结核感染的诊断、筛查以及流行病学调查已有上百年的历史。PPD是结核分枝杆菌的纯蛋白衍化物,它的抗原成分非常复杂,结核杆菌感染、卡介苗接种和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等都可以导致PPD阳性。所以PPD阳性,有可能是以下几种情况: (1)结核杆菌感染:包括结核病患者和结核杆菌潜伏感染者两种状态。结核病是感染结核菌后由于机体免疫力下降导致的慢性传染病。潜伏结核感染是指机体感染结核分枝杆菌之后,对结核菌抗原刺激产生持续性免疫应答,但没有表现结核病临床症状的一种持续性感染状态,这种对象机体抵抗力正常时不会发病,但有5%~10%的潜伏感染者会在一生中发生结核病。 (2)卡介苗接种:新生儿接种卡介苗后,PPD可出现阳性。 (3)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环境中广泛存在非结核分枝杆菌,如果这些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人体,正常情况下不会发病,但可以引起PPD阳性。 (4)其他情况:例如既往患过结核病或感染过结核杆菌,PPD也会在相当长的时间呈现阳性。         因此,如果PPD阳性,以上几种情况都有可能。一般而言,卡介苗接种和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较少出现PPD强阳性,所以如果PPD硬结直径在15mm以下且没有临床症状和不适,一般不需要特殊处理,随访观察即可。       如果PPD强阳性,首先要确定是否得了结核病,这需由医生综合临床表现、痰液细菌学检验和X线检查等进行分析,做出最后判断。确诊的患者要进行正规治疗和管理。       为了进一步确认一下是否为结核杆菌感染,在有条件的地区可以进行γ-干扰素释放试验检测,如果是结核菌感染者,具有下列高危因素的人群、由医生决定是否给予预防性治疗: (1)合并HIV感染者。 (2)新发现菌阳病人家庭内受感染的儿童(特别是5岁以下)。 (3)儿童、青少年中结核菌素试验反应≥15mm者(重点是集中生活的学生、新参加工作人员和出国学习、工作的青少年)。 (4)新感染病例。 (5)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糖尿病或矽肺患者。 (6)未经正规治疗的肺内有非活动性病灶者。         非上述人群注意加强随访观察,一旦有结核病可疑症状要随时就医。

王智刚 2018-03-24阅读量1.0万

世界防治结核病日

病请描述:        每年的3月24日,是世界防治结核病日。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下结核病相关知识。 一、什么是结核病         结核病俗称“痨病”,它是由结核杆菌侵入人体后引起的一种具有强烈传染性的慢性消耗性疾病,是国家重点控制的重大疾病之一。人体许多器官、系统均可患结核病,其中以肺结核最为常见。 二、肺结核有什么常见症状?         1、呼吸道症状:咳嗽、咳痰、咯血、胸疼、呼吸困难等。         2、结核中毒症状:午后低热、面颊潮红、盗汗、乏力等。         3、其他系统:食欲不振、体重下降、女性月经失调。         4、少数患者可以结合变态反应表现:结节性红斑、皮下结节、疱疹性结膜炎、结核风湿症。 三、哪些人是易感人群?       1、体弱多病者           2、老年人       3、免疫力低下的人群       4、糖尿病人       5、艾滋病人       6、经常抽烟的人 四、它是如何传染的?         结核病多数通过呼吸道感染,当患有传染性肺结核病的人吐痰、咳嗽、打喷嚏、大声说话,甚至是说话“漏风喷口水”等等,都会把含有结核杆菌的痰液带出体外,从而通过空气、灰尘传播,进入吸了这些飞沫的健康小伙伴体内。         所以,到公共场所或者人流密集的地方,最好还是备一个口罩吧! 五、要怎样预防?       1、任何疾病的预防都胜于一切,结核病也不例外。只要方法正确,不会给结核杆菌一丝“觉醒”的机会。       2、增强免疫力    对于婴儿来说,最好的方法就是接种卡介苗,一般来说新生婴儿一出生就应该接种;对于成人来说,应在饮食与运动上面来增强自身免疫力,多吃蔬果、多晒太阳、戒烟戒酒准没错。       3、讲究卫生    平时居住的地方多开窗户通风、多打扫卫生,同时要勤洗手。不管在哪里,都要养成不随地吐痰的好习惯。       4、  远离喷嚏源  尽量少去人流密集的公共场所,注意回避打喷嚏、咳嗽等“潜在源头”。在高发时期,也可考虑带一个口罩出门哦。       5、身体检查  定期的健康体检也是必要的,特别是糖尿病、艾滋病等患者,一定要控制好病情。在这些基础上,还要注意作息规律。如果连续咳嗽2周,或咳嗽有痰、带血丝,就要到医院好好检查检查了。         结核病可防可治!         保持心情开朗、适度运动、合理膳食、充足睡眠,尽量避免长期呆在阴暗潮湿的环境里,是抵御结核菌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

王智刚 2018-03-24阅读量1.4万

“难言之痒”缘何起?求本溯源...

病请描述: “难言之痒”缘何起?求本溯源治顽疾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肛肠科 研究生:梁榕钰,指导:王振宜     患者郭女士平时喜欢吃辣,也喜欢吃海鲜,最近 1周来大吃一顿海鲜之后,出现了几次腹泻之后,自己感觉肛门局部开始瘙痒,入夜睡前尤甚,刚开始时候是肛门局部皮肤自觉潮湿、瘙痒难忍,继而出现搔抓疼痛,手纸便后一擦还有淡淡的血丝,郭女士以为是肛门感染引起,又是烫水洗,又是痔疮药膏涂,却不见好转,最终,因为实在瘙痒难忍,只好来医院求医,医生问过病情后,专科检查发现:以肛门为中心的皮肤出现色红、潮湿、皱褶肥厚。指诊:肛管直肠下段光滑,肛温正常。医生给出的诊断是:肛周湿疹。那什么是肛周湿疹,如何引起该病的发生,日常又要如何来预防和治疗呢?     肛周湿疹患者常以肛门瘙痒或痒痛起病,起初易被忽视,或因位置特殊,一些患者羞于启齿,往往延误治疗。许多急性患者未能及时消除病因或治疗不当,转为慢性,反复发作、久治不愈,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 肛周湿疹是临床上常见的皮肤病,中医称之为浸淫疮、血风疮等。西医则认为 :肛周湿疹病变范围多局限于肛门周围皮肤,是一种在急性阶段以渗出为主要表现,并伴有丘疹、糜烂、结痂、脱屑等,而慢性阶段以表皮肥厚、浸润、苔藓样变和皱襞皲裂明显为主的瘙痒性皮肤病,变态反应为本病主要发病机制。 肛周湿疹的发病原因较复杂,现代医学认为可能是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变态反应、神经精神因素、体质因素是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尤其是迟发性变态反应。在临床上是一种常见病,易于复发。 引发肛周湿疹的常见原因: 1、肛周部位解剖结构特殊,由痔、肛裂、肛瘘和肛周尖锐湿疣等肛周疾患导致肛门括约肌松弛,黏液流出肛门外,容易引起肛周瘙痒及皮肤湿疹。 2、急性肛周湿疹常好发于大小便失禁及腹泻频繁者,给患者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大小便失禁者,因机体免疫力低下,会阴及肛周皮肤因长期受到碱性尿液和粪便的刺激,一旦护理不当,易并发真菌感染,再加之反复多次擦拭,极易引起肛周湿疹。肛周皮肤长时间受尿液、粪便刺激,便中的代谢产物分解尿素而产生的胺类等物刺激臀部皮肤产生湿疹。尤其是老年患随着年龄的增长免疫功能逐渐降低,肛周皮肤老化所致皮脂腺分泌功能减退,皮肤缺少皮脂的滋润,皮肤干燥,松弛和变薄,皮肤褶折多、排泄物不易清洁造成浸渍皮肤引起急性湿疹。 3、夏季,由于汗液分泌增加,加之阴部温暖、潮湿,更易引起肛周及会阴大面积湿疹。大量出汗会改变了正常皮肤的弱酸性,使皮肤 PH 值增高变为碱性,降低皮肤的抵抗力,杀菌力下降,细菌易侵入,同时汗液中的有机成分在体表的堆积,更有利于微生物在体表大量繁殖。 4、肛周湿疹导致瘙痒而抓痒损伤肛周皮肤,加重湿疹,甚至导致感染; 使用卫生纸粗糙及用力不当; 使用强酸强碱刺激,如碱性肥皂清洗、碘酒、乙醇等; 尿不湿、纸尿裤等直接接触皮肤、肛周局部通透性差; 化纤内裤,尿布漂洗不净; 均可造成肛周温、湿度增加。     面对难缠的肛周湿疹,我们应该怎么办呢?目前医生也是多采用类固醇类激素治疗,疗效还是非常显著的,除此之外,患者自己能做哪些来避免肛周湿疹的发生呢。 患者应积极治疗原发病,祛除诱因,牢记以下几点: ①局部切忌用热水和肥皂擦洗,外洗中药应煎煮完成后晾温再用(禁止用高温中药熏洗); ②急性期患者切勿局部外搽油膏,以免使肛门部湿气更难散出而加重病情; ③避免搔抓、摩擦,以防破溃感染;局部止痒 除药物止痒外要分散患者注意力,听音乐、看电视或与患者聊天等,如瘙痒严重可拍打、按压或按摩来代替抓痒,经常修剪短指甲,切断瘙痒-搔抓-瘙痒这恶性循环。 ④加强营养,增强机体抗病能力和修复力 应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低盐低脂、少食多餐,戒烟酒,不要吃生、冷、辛辣刺激、鱼、虾、蟹、羊肉、鲜蘑菇、韭菜牛肉等食物。禁食刺激性食物,多进纤维膳食,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保持大便通畅和肛门清洁; ⑤患者衣着应宽松,所有贴身的衣服、床单、被罩最好选用丝质、纯棉的,禁忌针织、化纤、皮毛、羽绒等对皮肤刺激。内衣洗净后,阳光直射晾晒最佳,可起到杀灭真菌的作用。  

王振宜 2017-06-18阅读量1.3万

尿路感染咋办?多喝水、少憋尿!

病请描述:        泌尿系统可将体内无法利用的或有害的物质排出体外,对人体的代谢至关重要。而泌尿系统的一些疾病在影响排泄功能的同时甚至会波及全身,其中又以尿路感染最为常见。 什么是尿路感染?        尿路感染根据感染部位可分为上尿路感染和下尿路感染,其中下尿路感染较为常见,也称急性膀胱炎,是细菌经尿道进入膀胱后大量繁殖而引起的炎症反应。下尿路感染患者常有尿急、尿频、尿痛等尿道刺激症状,严重者甚至会出现肉眼可见的血尿。如果未得到及时诊治,可能会发展为更严重的上尿路感染,如肾盂肾炎,患者通常会有浑身发热、腰部酸痛等症状。 尿路感染的发病特点        女性的尿道较男性更“宽、短、直”,且尿道口与阴道、肛门邻近,更容易被细菌侵入,所以女性尿路感染的发病率远高于男性。人体对进入尿道的细菌有一套防御体系:排尿时尿液可以冲洗尿道,将大部分细菌排出体外,漏网之鱼再由免疫系统消灭。但当人饮水少、憋尿导致排尿较少,或是熬夜、生病免疫力下降时,细菌通过尿道进入膀胱繁殖,引起尿路感染的概率就会大大增加。处于妊娠期、月经期和绝经期的女性免疫力下降,患尿路感染的风险也会明显增大。 尿路感染的常规检查        尿路感染患者常有尿急、尿频、尿痛等尿道刺激症状,正常人如果出现上述症状或是血尿,应及时前往医院进行尿常规检查。医生在必要时还会给患者做泌尿系统的B超,以排除尿路感染可能合并的尿路结石或肾积水。患者在去医院检查前尽量不要服用抗生素等抗菌药物,以免掩盖病情。 如何治疗尿路感染?        尿路感染的治疗原则是“治疗感染、缓解症状、预防复发”。对于排除了尿路结石和肾积水的单纯性尿路感染,常用头孢类抗生素或喹诺酮类抗生素治疗,在此基础上,还会使用一些利尿或解毒的中成药辅助治疗,患者取药后回家自行口服即可。部分复杂性尿路感染患者,可能需要留院做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患者应谨遵医嘱,避免不规范使用或停用抗生素,否则可能会提高增强细菌耐药性而导致尿路感染反复发作。 生活中的注意事项        尿路感染在生活中虎视眈眈,如何防患于未然呢?首先要做到起居规律,避免熬夜、过度劳累,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强自身免疫力。其次要多饮水、少憋尿,尿液可以将尿道中的细菌冲洗到体外,尽量做到每天排尿2000毫升,夏季多汗少尿时应该注意补水。此外还应注重个人卫生,勤换内衣裤,在浴室、游泳池等公共场合应保证私处清洁。

阴雷 2017-05-31阅读量1.9万

结肠反复长息肉怎么办

病请描述: 问:我从2002年第一次切除升结肠息肉(腺瘤,上皮轻度增生)至今,分别在2007年、2010年、2011年、2012年(两次)、2013年共7次摘除左半结肠、横结肠、升结肠、直肠等处摘除息肉11枚(其中2010年为腺瘤性息肉伴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其余基本都为腺瘤性息肉)。基本上每年做一次肠镜,非常痛苦,不知道息肉为什么会反复长,如何预防,有没有根除的方法?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肛肠科主任医师王振宜答:           您好!很多慢性疾病的发生通常和先天遗传,生活环境、饮食习惯密切相关。而其中遗传因素起了决定性作用,其他两个条件则是疾病发生的诱导因素。于是就能解释为什么不同的人群,接触类似的环境,有着共同或者相近的生活习惯,而患病则各有不同。例如有糖尿病,高血压,肠息肉或者肿瘤家族史的患者,在成年以后有较高发生相同疾病的风险,但家族的兄弟姐妹中也有不得病的人群。相反有些家族隐藏而从未有人发生的疾病,在某个个体上出现,也是因为接触了诱发因素而显现出来。通常遗传因素虽然无法一一精确定位,但根据家族的发病史,在未发病是要提前预防,在发病时除了积极治疗以外,还可以通过改善后天的生活环境,饮食习惯来提高治疗效果,和降低复发率。比如高血压患者要低盐,戒烟,糖尿病患者除了要控制血糖以外,还要定期检查是否有眼底的病变或者其他脏器的损伤,等。同样,肠息肉的发生,除了及早发现早期的腺瘤予以及时摘除以外,改变生活和饮食习惯可以降低复发率,具体步骤如下: 饮食方面: 因为消化道直接和食物接触,因此饮食习惯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1.饮食上忌食辛辣刺激,忌烟酒等可能会对肠粘膜造成损伤的食物。 2.适当地减少食用海鲜,避免因为一些异性蛋白过敏导致的长期腹泻等症状,诱发息肉的发生。 3.对于含有亚硝酸盐或者防腐剂保存的瓶装饮料,罐装食品,熏制、腌制肉类等产品,以及隔夜的食物等要尽量不吃或少吃。 4.人工饲养含有激素的河产品等。 5.过量食用肉类,新鲜蔬菜水果摄入较少,饮食结构不合理,饮食不规律等因素。 生活方面: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无可避免也会带来科技发展的很多负产品, 1. 大量的电子产品在较狭小的空间集中放置会产生相应的磁场,长期逗留会导致免疫力的下降。 2. 汽车或家具中较难短期挥发的有毒气体同样也会导致亚健康的状态出现。 3. 长时间呆在空气通风不良的狭小环境,比如卧室或者汽车等地方,会导致机体慢性缺氧,而诱发息肉或者肿瘤的发生。 4. 过度疲劳,长时间体力和精力透支,导致的亚健康状态出现。 情志方面:        现代科学已经证实负面的情绪会导致很多疾病的发生,尤其是过度的精神紧张或者悲伤地情绪会导致包括肠道等多种内脏组织器质性的损伤。 预防措施:        尽量避免或改善上述三方面情况的发生。饮食上以多食富含维生素c的蔬菜水果为主,适当的户外运动,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情。

王振宜 2014-11-07阅读量1.4万